CN105934291A - 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4291A
CN105934291A CN201580005692.1A CN201580005692A CN105934291A CN 105934291 A CN105934291 A CN 105934291A CN 201580005692 A CN201580005692 A CN 201580005692A CN 105934291 A CN105934291 A CN 1059342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wall portion
axis
drif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56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4291B (zh
Inventor
白神聪
水村正昭
吉田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34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4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02Punching blanks or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btaining scrap; Notching
    • B21D28/16Shoulder or burr prevention, e.g. fine-blan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02Punching blanks or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btaining scrap; Notching
    • B21D28/14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24Perforating, i.e. punching holes
    • B21D28/28Perforating, i.e. punching holes in tubes or other hollow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1/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alter the diameter of tube ends
    • B21D41/02Enlarging
    • B21D41/025Enlarging by means of impact-type swaging hand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nching Or Piercing (AREA)
  • Forging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首先,使用为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的轴部件、且设置成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冲孔冲头以及翻边冲头中的所述冲孔冲头,对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底孔,然后,使用所述翻边冲头对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

Description

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4年1月2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14817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作为连结多个对象物的连杆构造部件,在连杆构造部件的端部或中间位置形成有结合部的连杆构造部件已实用化。这些连杆构造部件例如用于建筑构造用的连杆构造部件或汽车的悬架用的连杆构造部件等各种用途。
例如,对于汽车的悬架装置,各种形式的悬架装置已实用化,例如,在5连杆式的悬架中,使用下连杆、上连杆、横连杆等悬架连杆(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在这种连杆构造部件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悬架连杆构成为利用杆部113连接形成为圆筒状的结合部111和形成为U字状且由对置配置的壁部构成的结合部112而成的结构,结合部111在孔中嵌插有衬套等,通过将轴部件等插通于所嵌插的衬套而与车轴连结,结合部112利用插通于紧固孔的螺栓与车身连结。
在这种悬架连杆中,例如,虽然也存在横连杆那样从车身承受的负荷未必大而在强度上能够薄壁化的部件,但若欲将结合部通过焊接连结于杆部,则为了在焊接部分得到充分的强度,有时产生加厚壁厚的需要,作为结果,存在连杆构造部件的重量变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以连杆构造部件的轻量化作为目的,而在金属管的端部一体形成具有相互对置的壁部的结合部的情况下,结合部的壁厚需要根据形成的金属管的壁厚设定。
结果,需要在构成结合部的对置壁部的壁厚的范围内稳定地保持衬套等,不容易稳定地保持衬套等。该情况在对金属管的端部进行扩管而减薄壁厚,以便形成能够嵌插大的衬套的衬套保持部的情况下越发显著。
因此,在以衬套保持部为首的结合部中,为了在形成于对置壁部的衬套保持孔等的周缘部形成立起壁部,增大衬套保持孔内周的保持面积,广泛应用用于在衬套保持孔等形成翻边形状部的翻边加工技术(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以及3)。以下,将像上述的衬套保持孔等那样通过翻边加工而在周缘部形成有立起壁部的孔称为翻边加工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76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464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47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例如,在使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翻边加工装置的情况下,为了对相互对置的一对壁部分别形成翻边加工孔,需要首先对一对壁部中的一方进行翻边加工,由此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然后,对一对壁部中的另一方进行翻边加工,由此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需要将翻边加工分2次进行,因此存在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并且,在如上所述那样将一对翻边加工孔分2次形成的情况下,容易在形成于一方的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中心轴线与形成于另一方的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偏移,因此难以对一对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而共用相同轴线的翻边加工孔。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对相互对置的一对壁部能够分别同时形成共用相同轴线的翻边加工孔的技术。然而,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在对一对壁部实施翻边加工之前使用冲孔机等普通的穿孔装置对一对壁部分别形成翻边加工用的底孔(参照专利文献3的0033段)。
即,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首先,利用普通的穿孔装置对一对壁部分别形成底孔,然后利用翻边加工装置对底孔进行翻边加工,因此存在最终得到的翻边加工孔的中心轴线与底孔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偏移的可能性。
若在翻边加工孔的中心轴线与底孔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偏移,则会形成具有与设计数据不同的形状或尺寸的翻边加工孔。结果,例如在翻边加工孔为横连杆的衬套保持孔的情况下,存在衬套的安装精度以及衬套保持力降低的顾虑。
并且,若在翻边加工孔的中心轴线与底孔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偏移,则容易在翻边加工孔的立起壁部产生裂纹,存在生产率降低的顾虑。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的翻边加工孔的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上述目的,采用以下的手段。
(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翻边加工方法,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工序,将翻边加工装置的内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将所述翻边加工装置的第1外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且将所述翻边加工装置的第2外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2壁部外侧;第2工序,首先,使用冲孔冲头以及翻边冲头中的所述冲孔冲头,对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底孔,然后,使用所述翻边冲头对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其中,所述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翻边冲头是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所述第1外部单元以及所述第2外部单元中的至少1个的、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轴部件,且设置成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以及第3工序,从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将所述内部单元、所述第1外部单元以及所述第2外部单元卸下。
(2)在上述(1)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第1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然后,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且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1翻边冲头,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使用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然后,使用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且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2翻边冲头,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3)在上述(2)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将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第1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1贯通孔内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内部的所述第1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以及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所述第1贯通孔、所述第1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壁面,将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的第2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2贯通孔内的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配置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内部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所述第2贯通孔、所述第2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外壁面,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第1成型孔的第1翻边模和设置在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1冲孔的第1冲孔模,以所述第1成型孔以及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第2成型孔的第2翻边模和设置在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2冲孔的第2冲孔模,以所述第2成型孔以及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以将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1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以将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2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以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并且使所述第1冲孔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以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并且使所述第2冲孔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4)在上述(3)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在所述内部单元中,将第1止挡件插入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模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模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并且,将第2止挡件插入所述第1冲孔模与所述第2冲孔模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在将所述第2止挡件从所述第1冲孔模与所述第2冲孔模之间除去后,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而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并且,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将所述第1止挡件从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模之间除去,并对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5)在上述(1)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在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第1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且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1翻边冲头,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在使用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且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2翻边冲头,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6)在上述(5)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将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具有第1成型孔的第1翻边模、设置于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第1冲孔保持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第1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保持器,以所述第1成型孔、所述第1贯通孔以及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壁面,将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具有第2成型孔的第2翻边模、设置于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的第2冲孔保持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2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冲孔保持器,以所述第2成型孔、所述第2贯通孔以及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外壁面,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内包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且两端敞开的筒状的壳体,以所述第1翻边冲头、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然后,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且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以将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设置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第1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以将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设置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第2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以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以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7)在上述(6)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将止挡件插入所述内部单元中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将所述止挡件更深地插入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而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并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将所述止挡件从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除去,并对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8)在上述(6)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将止挡件插入所述内部单元中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在使用所述第1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所述底孔后,在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所述第2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设置于所述止挡件的能够分离的分离块、以及所述第1翻边冲头同时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在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所述第1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设置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分离块、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同时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在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所述第2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分离块返回所述止挡件内。
(9)在上述(1)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在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第1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且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1翻边冲头,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在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且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2翻边冲头,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10)在上述(9)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将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第1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1贯通孔内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安装在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前端的所述第1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以所述第1贯通孔、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壁面,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第1成型孔的第1翻边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1冲孔的第1冲孔模,以所述第1成型孔以及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的第2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2贯通孔内的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安装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前端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所述第2贯通孔、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将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具有第2成型孔的第2翻边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2冲孔的第2冲孔模,以所述第2成型孔以及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外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以将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1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后,以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在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1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由此,以将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2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后,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进一步移动,由此,以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后,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移动,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11)在上述(10)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工序中,将止挡件插入所述内部单元中的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配置在其内部的所述第1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配置在其内部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2工序中,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后,在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1冲孔模的所述第1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冲孔模、设置于所述止挡件的能够分离的分离块、以及安装有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所述第2翻边冲头同时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从而同时形成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翻边加工孔和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然后,最终形成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翻边加工孔,在使所述第1冲孔模、所述分离块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移动而使所述分离块返回所述止挡件内后,将所述止挡件从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之间除去,对所述第1翻边模朝趋向所述第2壁部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12)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翻边加工装置,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内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的第1外部单元;以及配置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的第2外部单元,所述内部单元、所述第1外部单元、以及所述第2外部单元中的至少1个具备冲孔冲头以及翻边冲头,所述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翻边冲头是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轴部件,且设置成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13)在上述(1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底孔的第1冲孔冲头;以及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1翻边冲头。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底孔的第2冲孔冲头;以及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2翻边冲头。
(14)在上述(13)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外部单元还具备第1翻边保持器,该第1翻边保持器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外部单元还具备第2翻边保持器,该第2翻边保持器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具备:具有供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的第1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翻边模;具有供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的第1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模的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冲孔模;具有供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的第2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模;以及具有供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的第2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模的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冲孔模。
(15)在上述(14)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冲孔模以及所述第2冲孔模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止挡件以及第2止挡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模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模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冲孔模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冲孔模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
(16)在上述(15)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对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分别相独立地施加朝向所述基准点的外力的模恢复机构。
(17)在上述(1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底孔的第1冲孔冲头。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底孔的第2冲孔冲头。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具备: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1翻边冲头;以及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2翻边冲头。
(18)在上述(17)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外部单元还具备:具有供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的所述第1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翻边模;以及具有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模的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冲孔保持器。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冲孔保持器的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外部单元还具备:具有供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的所述第2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模;以及具有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模的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冲孔保持器。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冲孔保持器的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内包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且两端面敞开的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构成为:所述壳体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面接触,并且所述壳体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面接触。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具有供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的第1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具有供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的第2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19)在上述(18)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止挡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移动的形状。
(20)在上述(19)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对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分别相独立地施加朝向所述基准点的外力的翻边冲头恢复机构。
(21)在上述(18)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所述第1冲孔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所述第2冲孔分别具有底部。
也可以形成为,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止挡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止挡件具有在以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且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的状态停止时从所述止挡件分离而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在所述壳体内移动自如的分离块。
(22)在上述(1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底孔的第1冲孔冲头;以及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1翻边冲头。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底孔的第2冲孔冲头;以及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2翻边冲头。
(23)在上述(2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外部单元还具备第1翻边保持器,该第1翻边保持器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且安装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前端。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具有供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的第1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翻边模;具有供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的第1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模的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冲孔模;以及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保持器。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且安装于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前端。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2外部单元具备:具有供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的第2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模;以及具有供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的第2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模的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冲孔模。
(24)在上述(23)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1冲孔模的所述第1冲孔具有底部。
也可以形成为,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冲孔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止挡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模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
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止挡件具有在以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且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安装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前端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的状态停止时从所述止挡件分离而与所述第1冲孔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分离块。
(25)在上述(24)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对所述第1翻边模施加朝向所述基准点的外力的模恢复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的翻边加工孔。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在相互对置的一对壁部形成有翻边加工孔的产品的一例而示出横连杆1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横连杆1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3A是图2中的A-A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B是图2中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C是图2中的C-C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D是图2中的D-D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横连杆1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5A是关于横连杆1的制造工序的详细情况的第1说明图。
图5B是关于横连杆1的制造工序的详细情况的第2说明图。
图5C是关于横连杆1的制造工序的详细情况的第3说明图。
图5D是关于横连杆1的制造工序的详细情况的第4说明图。
图5E是关于横连杆1的制造工序的详细情况的第5说明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300的侧剖视图。
图6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300的正剖视图。
图7是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1说明图。
图9是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2说明图。
图10是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3说明图。
图11是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4说明图。
图12是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3工序的说明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400的侧剖视图。
图13B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400的正剖视图。
图14是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15是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1说明图。
图16是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2说明图。
图17是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3说明图。
图18是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3工序的说明图。
图19A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500的侧剖视图。
图19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500的正剖视图。
图20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21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1说明图。
图22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2说明图。
图23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3说明图。
图24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4说明图。
图25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3工序的说明图。
图26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600的侧剖视图。
图26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600的正剖视图。
图27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28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1说明图。
图29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2说明图。
图30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3说明图。
图31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4说明图。
图32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2工序的第5说明图。
图33是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的第3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对形成有翻边加工孔的产品的一例(例如在车辆的悬架中使用的连杆构造部件即横连杆)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在钢管(金属管)的端部形成有衬套保持部20的横连杆1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横连杆1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图3A是图2中的A-A线的向视剖视图。图3B是图2中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图3C是图2中的C-C线的向视剖视图。图3D是图2中的D-D线的向视剖视图。
横连杆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备:杆部10;连接于杆部10的一端的衬套保持部20;以及连接于杆部10的另一端的紧固部30。
衬套保持部20例如能够借助经由衬套(未图示)嵌插的轴部件等与车轴连结。紧固部30能够借助螺栓等连结于车身(未图示)。
杆部10由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为闭合截面的中空的钢管(金属管)构成。通过对杆部10的两端进行冲压成型而使其塑性变形,与杆部10一体地成型有衬套保持部20以及紧固部30。
在杆部10中,例如,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具有圆形的周壁部。
衬套保持部20具备扩管锥部11、直线部12、衬套保持壁部21以及扩宽连接部22。
衬套保持壁部21例如经由扩宽连接部22与杆部10连接。扩宽连接部22是连接衬套保持壁部21与杆部10的连接形状部。
对于扩管锥部11,通过使杆部10的一端塑性变形,具有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直径逐渐扩大的圆锥状的锥部。扩管锥部11的前端开口部的内径比杆部10的内径大。扩管锥部11的周壁部的厚度比杆部10的周壁部的厚度薄。
直线部12连接于扩管锥部11的前端侧。直线部12的内径与扩管锥部11的前端开口部的内径相同。直线部12的周壁部的厚度与扩管锥部11的周壁部的厚度相同。
一对衬套保持壁部21是以相互对置且平行的方式从直线部12朝长边方向外侧延伸的平坦的部位。
在从衬套保持壁部21的基端侧(杆部10侧)观察前端侧的情况下,在衬套保持壁部21的前端侧,如图3A所示,遍及衬套保持壁部21的宽度整体形成有平坦部。
以下,有时将上述那样相互对置的一对衬套保持壁部21中的一方称为第1壁部211,将另一方称为第2壁部212。
并且,在衬套保持壁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衬套保持孔24。在衬套保持孔24的周缘部形成有翻边形状部25。
翻边形状部25从衬套保持壁部(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21相互朝内侧(相对侧的壁部)延伸,并且从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起的立起长度以及内周直径形成为相同尺寸。
以下,如上所述,有时将通过翻边加工在周缘部形成有翻边形状部25(立起壁部)的衬套保持孔24称为翻边加工孔。
如图1所示,在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形成的一对翻边加工孔(衬套保持孔24)作为中心轴线共用与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正交的第1轴线X。换言之,一对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的中心轴线和另一方的中心轴线分别与第1轴线X一致。
通过将衬套(未图示)插入于在该翻边形状部25以及衬套保持孔24的内周形成的衬套保持面25A(参照图3A),并将轴部件等插通于该衬套,衬套保持部20经由衬套与车轴连结。并且,能够确保在周缘部形成有立起壁部即翻边形状部25的衬套保持孔24的内周面的面积(即、衬套保持面25A的面积)较大,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衬套等。
扩宽连接部22如图2以及图3B所示在两端具有形成有与杆部10正交的截面相互接近的弯曲部的大致沟槽形状的一对壁部。扩宽连接部22的前端侧与衬套保持壁部21连接,并且扩宽连接部22的基端侧与直线部12的前端部连接。
并且,扩宽连接部22从正面观察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形成有V字状的间隙,并且以两端的弯曲部缩短、平坦部逐渐扩宽的方式塑性变形。
结果,扩宽连接部22形成为:截面形成为呈大致沟槽形状,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扩宽,且形状从截面沟槽形状朝平坦部逐渐变更。
图3C示出沿杆部10的长边方向从直线部12观察衬套保持部20的截面。并且,图3D示出沿杆部10的长边方向从杆部10观察衬套保持部20的截面。
并且,构成衬套保持壁部21以及扩宽连接部22的一对壁部在与杆部10正交的截面中的长度形成为与钢管被扩管后的直线部12(除去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狭缝的宽度量)的周壁部的周长相同的尺寸。
紧固部30如图2所示具备:紧固壁部31、第1分离连接部32、以及第2分离连接部33。
紧固壁部31经由第1分离连接部32以及第2分离连接部33与杆部10连接。第1分离连接部32以及第2分离连接部33是连接紧固壁部31与杆部10的连接形状部。
紧固壁部31具有在前端侧具有相互对置的平坦部的一对对置壁部。例如,在从紧固壁部31的基端侧(杆部10侧)观察前端侧的情况下,遍及紧固壁部31的宽度整体形成有平坦部。并且,在紧固壁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安装孔34。
第1分离连接部32例如与杆部10正交的截面具有在两端具有相互接近的弯曲部的沟槽形状的一对壁部。在第1分离连接部32的前端侧连接有紧固壁部31,并且在第1分离连接部32的基端侧连接有第2分离连接部33。
并且,第1分离连接部32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形成有从正面观察呈V字状的间隙,且以两端的弯曲部缩小且平坦部逐渐扩宽的方式塑性变形。并且,在第1分离连接部32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从内侧朝内侧鼓出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第2分离连接部33的与杆部10正交的截面具有在两端形成有相互接近的弯曲部的大致沟槽形状的一对壁部。在第2分离连接部33的前端侧连接有第1分离连接部32,并且在第2分离连接部33的基端侧连接有杆部10。
并且,第2分离连接部33的截面形成为在两端形成的弯曲部相互接近的大致沟槽形状,且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一对壁部逐渐相互分离从而形成为从正面观察呈V字状。
并且,在第2分离连接部33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从内侧朝内侧鼓出且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一个加强筋。
根据这种结构,第2分离连接部33的截面形成为大致沟槽形状,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相互分离并连接于第1分离连接部32。第1分离连接部32的截面形成为大致沟槽形状,且形成为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截面的形状从沟槽形状朝平坦部逐渐变更。
另外,构成紧固壁部31、第1分离连接部32以及第2分离连接部33的一对壁部在与杆部10正交的截面中的长度形成为与钢管(除去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狭缝的宽度量)的周壁部的周长相同的长度。
其次,参照图4以及图5A~图5E,对衬套保持部20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示出通过在钢管的端部一体形成衬套保持部20而进行的横连杆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的一例的图。
并且,图5A~图5E是对一体形成衬套保持部2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1)首先,在构成杆部10的钢管10M中插入例如扩管冲头(未图示),形成用于形成衬套保持部20的形成预定部20A(图4所示的步骤S1)。
形成预定部20A如图5A所示具有:利用扩管冲头等从钢管10M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呈圆锥状的扩径的扩管锥部11、直线部12、形成衬套保持部20的形成预定壁部210,形成预定部20A的周长比钢管10M的周长长,且形成得比钢管10M薄。
(2)其次,在钢管10M上形成沿长边方向延伸的2个狭缝210S,设置周向长度相等的两个冲压形成前壁部210A,形成与衬套保持部20对应的分割壁部20B(图4所示的步骤S2)。
例如,如图5B所示,通过在关于形成预定壁部210的中心轴对称的周向位置形成2个狭缝210S,由此形成相同形状的一对对置的冲压形成前壁部210A。
(3)其次,对冲压形成前壁部210A进行冲压形成,使冲压形成前壁部210A塑性变形为冲压形成后衬套保持壁部210C(图4所示的步骤S3)。
冲压形成例如按照图5C~图5E所示的顺序进行。
1)首先,如图5C所示,安置于冲压模具K1,并使冲头K2沿钢管10M的轴线方向前进,从而将其插入冲压形成前壁部210A间。
2)其次,通过使冲头K2前进,如图5D所示,将狭缝210S形成为大致V字状的狭缝210T,并且使冲压形成前壁部210A塑性变形成在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弯曲部且随着趋向前端侧弯曲部变短而形状变化为平坦部的中间形状壁部210B,形成衬套保持部20的中间壁部20C。
3)接下来,如图5E所示,使冲头K2前进至前进端,将狭缝210T形成为狭缝210U并且将中间形状壁部210B形成为冲压形成后衬套保持壁部210C,形成同以与前端侧被扩管后的钢管10M的外径大致相等的间隔离开的衬套保持部20对应的修整前衬套保持部20D。
通过上述的工艺,形成有相互以对置的方式且以平行的方式从直线部12朝长边方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衬套保持壁部21(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
(4)其次,使用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对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底孔(图4所示的步骤S4)。
(5)最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使在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形成的底孔的周缘部朝沿着第1轴线X的方向弯曲,由此形成具有立起壁部即翻边形状部25的衬套保持孔24(图4所示的步骤S5)。
根据以上的工艺,完成对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一对衬套保持壁部21)分别形成有作为中心轴线而共用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衬套保持孔24)的横连杆1。
以下,对在上述的步骤S4以及S5中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第1壁部211形成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并且在第2壁部212形成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将第1轴线X上的第1壁部211的两侧中的、第2壁部212所存在的一侧定义为“第1壁部211的内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第1壁部211的外侧”。并且,将第1轴线X上的第2壁部212的两侧中的、第1壁部211所存在的一侧定义为“第2壁部212的内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第2壁部212的外侧”。
图6A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300的侧剖视图。图6B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300的正剖视图。
如图6A所示,将第1轴线X上的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P,将通过该基准点P、与第1轴线X正交且相对于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轴线定义为第2轴线Y。该第2轴线Y与横连杆1的中心轴线一致。即,图6A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2轴线Y的截面上观察翻边加工装置300的图。
并且,如图6B所示,将通过基准点P、且与第1轴线X以及第2轴线Y正交的轴线定义为第3轴线Z。该第3轴线Z与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的宽度方向平行。即,图6B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3轴线Z的截面(与第2轴线Y正交的截面)观察翻边加工装置300的图。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翻边加工装置300具备: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的第1外部单元31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的第2外部单元320;以及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内部单元330。
在以下的说明中,冲孔冲头是用于在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形成翻边加工用底孔的轴部件。并且,翻边冲头是用于使底孔的周缘部朝沿着第1轴线X的方向弯曲从而形成具有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轴部件。
第1外部单元310具备第1冲孔冲头311、第1翻边冲头312、第1翻边保持器313。
第1冲孔冲头311是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1翻边冲头312与第1冲孔冲头311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而在第1壁部211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筒状的轴部件。第1翻边冲头312的两端面敞开以便能够插入第1冲孔冲头311。
第1翻边保持器313是具有成为第1翻边冲头312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313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贯通孔313a是沿第1翻边保持器313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保持器313相同的圆孔。
第1翻边保持器313设置成以第1贯通孔313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翻边保持器313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面接触的平坦面313b。
第1翻边冲头312设置成在第1翻边保持器313的第1贯通孔313a的内部以第1翻边冲头312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
第1冲孔冲头311设置成在第1翻边冲头312的内部以第1冲孔冲头311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即,具有圆筒形状的第1翻边冲头312的内部空间被作为第1冲孔冲头311的通路利用。
如上所述,在第1外部单元310中,第1冲孔冲头311、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1外部单元310中,优选第1翻边保持器313的内周面(第1贯通孔313a的表面)与第1翻边冲头31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并且,优选第1翻边冲头312的内周面与第1冲孔冲头311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1冲孔冲头311以及第1翻边冲头312沿着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1冲孔冲头311以及第1翻边冲头312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第2外部单元320具备第2冲孔冲头321、第2翻边冲头322、第2翻边保持器323。
第2冲孔冲头321是用于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2翻边冲头322与第2冲孔冲头321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弯曲而在第2壁部212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筒状的轴部件。第2翻边冲头322的两端面敞开以便能够插入第2冲孔冲头321。
第2翻边保持器323是具有成为第2翻边冲头322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323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贯通孔323a是沿第2翻边保持器323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保持器323相同的圆孔。
第2翻边保持器323设置成以第2贯通孔323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翻边保持器323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323b。
第2翻边冲头322设置成在第2翻边保持器323的第2贯通孔323a的内部以第2翻边冲头322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
第2冲孔冲头321设置成在第2翻边冲头322的内部以第2冲孔冲头321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即、具有圆筒形状的第2翻边冲头322的内部空间被作为第2冲孔冲头321的通路利用。
如上所述,在第2外部单元320中,第2冲孔冲头321、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2外部单元320中,优选第2翻边保持器323的内周面(第2贯通孔323a的表面)与第2翻边冲头32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并且,优选第2翻边冲头322的内周面与第2冲孔冲头321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2冲孔冲头321以及第2翻边冲头322沿着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2冲孔冲头321以及第2翻边冲头322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内部单元330具备壳体331、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第2冲孔模335、第1止挡件336、第2止挡件337。
壳体331是内包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以及第2冲孔模335、且两端面敞开的圆筒部件。壳体331以其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并且,壳体331具有以第1止挡件336以及第2止挡件337能够沿着第2轴线Y通过的大小开口的第1开口部331a以及第2开口部331b。
第1翻边模332是具有供第1翻边冲头312插入的第1成型孔33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成型孔332a是沿着第1翻边模33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模332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成型孔332a的直径与第1翻边冲头312的外径和第1壁部211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1翻边模332设置成在壳体331的内部以第1成型孔33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内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翻边模332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的平坦面332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32c。
第1冲孔模333是具有供第1冲孔冲头311插入的第1冲孔333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冲孔333a是沿着第1冲孔模333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冲孔模333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冲孔333a的直径与第1冲孔冲头311的外径相同。
第1冲孔模333设置成在第1翻边模332的第1成型孔332a的内部以第1冲孔333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内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冲孔模333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的平坦面333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33c。第1冲孔模33的倾斜面333c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的倾斜角相同。
第2翻边模334是具有供第2翻边冲头322插入的第2成型孔334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成型孔334a是沿着第2翻边模334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模334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成型孔334a的直径与第2翻边冲头322的外径和第2壁部212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2翻边模334设置成在壳体331的内部以第2成型孔334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内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翻边模334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平坦面334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34c。
第2冲孔模335是具有供第2冲孔冲头321插入的第2冲孔335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冲孔335a是沿着第2冲孔模335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冲孔模335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冲孔335a的直径与第2冲孔冲头321的外径相同。
第2冲孔模335设置成在第2翻边模334的第2成型孔334a的内部以第2冲孔335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内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冲孔模335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平坦面335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35c。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的倾斜角相同。
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以夹着基准点P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第1翻边模332在第1壁部211与基准点P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第2翻边模334在第2壁部212与基准点P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
第1冲孔模333以及第2冲孔模335以夹着基准点P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第1冲孔模333在第1壁部211与基准点P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第2冲孔模335在第2壁部212与基准点P之间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当第1冲孔模333的整体均被内包于第1翻边模332的内部(第1成型孔332a的内部)时,第1翻边模332的平坦面332b与第1冲孔模333的平坦面333b共面,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与第1冲孔模333的倾斜面333c共面。
当第2冲孔模335的整体均被内包于第2翻边模334的内部(第2成型孔334a的内部)时,第2翻边模334的平坦面334b与第2冲孔模335的平坦面335b共面,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与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共面。
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第1冲孔模333的倾斜面333c)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的倾斜角相同。
第1止挡件336是设置成沿着第2轴线Y移动自如的厚板部件。该第1止挡件336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而朝第1壁部211倾斜的第1倾斜面336a、和相对于第2轴线Y而朝第2壁部212倾斜的第2倾斜面336b。
第1倾斜面336a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第1冲孔模333的倾斜面333c)的倾斜角相同。第2倾斜面336b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的倾斜角相同。即,第1倾斜面336a的倾斜角与第2倾斜面336b的倾斜角相同。
详细情况后述,在第1止挡件336沿着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第1止挡件336的第1倾斜面336a与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面接触,并且第1止挡件336的第2倾斜面336b与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面接触。
若第1止挡件336在与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面接触的状态下相比基准点P更深地前进,则第1翻边模332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模334朝第2壁部212移动。
结果,第1翻边模332的平坦面332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第2翻边模334的平坦面334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这样,在第1止挡件336具有在沿着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使第1翻边模332朝第1壁部211移动、且使第2翻边模334朝第2壁部212移动的形状。
第2止挡件337是设置成沿着第2轴线Y移动自如的厚板部件。该第2止挡件337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1壁部211倾斜的第3倾斜面337a、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2壁部212倾斜的第4倾斜面337b。
第3倾斜面337a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第1冲孔模333的倾斜面333c)的倾斜角相同。第4倾斜面337b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的倾斜角相同。即,第3倾斜面337a的倾斜角与第4倾斜面337b的倾斜角相同。
详细情况后述,在第2止挡件337沿着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第2止挡件337的第3倾斜面337a与第1冲孔模333的倾斜面333c面接触,并且第2止挡件337的第4倾斜面337b与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面接触。
若第2止挡件337在与第1冲孔模333以及第2冲孔模335面接触的状态相比基准点P更深地前进,则第1冲孔模333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冲孔模335朝第2壁部212移动。
结果,第1冲孔模333的平坦面333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第2冲孔模335的平坦面335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这样,第2止挡件337具有在沿着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使第1冲孔模333朝第1壁部211移动、且使第2冲孔模335朝第2壁部212移动的形状。
如图6B所示,在壳体331的内周面,在与第1翻边模332对置的区域,形成有在沿着第3轴线Z的方向具有预定的深度且在沿着第1轴线X的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第1槽331c。在第1翻边模332的外周面设置有朝第1槽331c突出的第1突起部332d。在第1槽331c的第1壁部211侧的侧壁面与第1突起部332d之间以伸缩方向与第1轴线X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1弹簧338。
并且,如图6B所示,在壳体331的内周面,在与第2翻边模334对置的区域,形成有在沿着第3轴线Z的方向具有预定的深度且在沿着第1轴线X的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第2槽331d。在第2翻边模334的外周面设置有朝第2槽331d突出的第2突起部334d。在第2槽331d的第2壁部212侧的侧壁面与第2突起部334d之间以伸缩方向与第1轴线X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2弹簧339。
若具有第1突起部332d的第1翻边模332朝第1壁部211移动,则第1弹簧338被压缩,结果,对第1翻边模332赋予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并且,若具有第2突起部334d的第2翻边模334朝第2壁部212移动,则第2弹簧339被压缩,结果,对第2翻边模334赋予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
这样,内部单元330具备对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分别单独地赋予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的模恢复机构。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内部单元330中,壳体331、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以及第2冲孔模335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内部单元330中,优选壳体331的内周面与第1翻边模33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优选壳体331的内周面与第2翻边模334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此外,优选第1翻边模332的内周面(第1成型孔332a的表面)与第1冲孔模33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优选第2翻边模334的内周面(第2成型孔334a的表面)与第2冲孔模335的外周面相互紧贴。由此,在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以及第2冲孔模335分别沿着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它们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其次,对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翻边加工装置300实现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第1工序>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首先,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配置翻边加工装置300的第1外部单元310,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配置翻边加工装置300的第2外部单元320,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配置翻边加工装置300的内部单元330。
即,以第1冲孔冲头311、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1外部单元3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
并且,以第2冲孔冲头321、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2外部单元32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
此外,以壳体331、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以及第2冲孔模335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内部单元330的壳体331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
另外,在该时刻,第1止挡件336以及第2止挡件337配置在壳体311的外部。
接着,如图7所示,在第1外部单元310中,直至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沿着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
在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1翻边冲头312以及第1翻边保持器313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
同样,在第2外部单元320中,直至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朝第2壁部212移动。
在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2翻边冲头3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323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
并且,在内部单元330中,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1止挡件336朝基准点P沿着第2轴线Y移动。在第1止挡件336沿着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第1止挡件336的第1倾斜面336a与第1翻边模332的倾斜面332c面接触,并且第1止挡件336的第2倾斜面336b与第2翻边模334的倾斜面334c面接触,同时,第1翻边模332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模334朝第2壁部212移动。
直至第1翻边模332的平坦面332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且第2翻边模334的平坦面334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位置为止,使第1止挡件336沿着第2轴线Y移动。
通过从该位置起使第1止挡件336进一步移动预定距离,由此对第1翻边模332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并且对第2翻边模334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
结果,第1翻边模3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第2翻边模334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这样,通过在第1翻边模332与第2翻边模334之间插入第1止挡件336,使第1翻边模3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使第2翻边模334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在该时刻,伴随着第1翻边模332的移动,壳体331内的第1弹簧338被压缩,因此,始终对第1翻边模332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同样,伴随着第2翻边模334的移动,壳体331内的第2弹簧339被压缩,因此,始终对第2翻边模334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
此外,在内部单元330中,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2止挡件337朝基准点P沿着第2轴线Y移动。在第2止挡件337沿着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第2止挡件337的第3倾斜面337a与第1冲孔模333的倾斜面333c面接触,并且第2止挡件337的第4倾斜面337b与第2冲孔模335的倾斜面335c面接触,同时,第1冲孔模333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冲孔模335朝第2壁部212移动。
直至第1冲孔模333的平坦面333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且第2冲孔模335的平坦面335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位置为止,使第2止挡件337沿着第2轴线Y移动。
通过从该位置起使第2止挡件337进一步移动预定距离,对第1冲孔模333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并且对第2冲孔模335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
结果,第1冲孔模333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第2冲孔模335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这样,通过在第1冲孔模333与第2冲孔模335之间插入第2止挡件337,使第1冲孔模333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使第2冲孔模335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另外,第1止挡件336的插入和第2止挡件337的插入可以在互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如图7所示,在上述那样的第1工序结束的时刻,第1翻边冲头312和第1冲孔模333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1翻边保持器313和第1翻边模332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并且,第2翻边冲头322和第2冲孔模335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2翻边保持器323和第2翻边模334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第2工序>
接着,如图8所示,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使得将第1冲孔冲头311插入第1冲孔保持器333的第1冲孔333a内的方式,使第1冲孔冲头311沿着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1冲孔冲头311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1。
同样,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使得将第2冲孔冲头321插入第2冲孔保持器335的第2冲孔335a内的方式,使第2冲孔冲头321沿着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中的另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2冲孔冲头321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2。
另外,底孔H1以及H2的形成可以在互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如图9所示,将第2止挡件337从第1冲孔模333与第2冲孔模335之间除去。由此,第1冲孔模333以及第2冲孔模335分别形成为能够朝基准点P移动的状态。
接着,如图10所示,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使得将第1翻边冲头312插入第1翻边模332的第1成型孔332a内的方式,使第1翻边冲头312沿着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1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1。翻边加工孔BH1的内径与第1翻边冲头312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1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沿着第1轴线X的长度)由第1冲孔冲头311的外径与第1翻边冲头312的外径之间的差分决定。
此处,伴随着第1翻边冲头312的移动,第1冲孔模333也朝基准点P移动。即、当在第1壁部211形成了翻边加工孔BH1的时刻,第1冲孔模333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同样,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使得将第2翻边冲头322插入第2翻边模334的第2成型孔334a内的方式,使第2翻边冲头322沿着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2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2。翻边加工孔BH2的内径与第2翻边冲头322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2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2冲孔冲头321的外径与第2翻边冲头322的外径之间的差分决定。
此处,伴随着第2翻边冲头322的移动,第2冲孔模335也朝基准点P移动。即、当在第2壁部212形成了翻边加工孔BH2的时刻,第2冲孔模335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另外,翻边加工孔BH1以及BH2的形成可以在互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如图11所示,将第1止挡件336从第1翻边模332与第2翻边模334之间除去。由此,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分别成为能够朝基准点P移动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第1弹簧338以及第2弹簧339的压缩,对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因此,若第1止挡件336被从第1翻边模332与第2翻边模334之间除去,则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分别朝基准点P移动。
即、若第1止挡件336被从第1翻边模332与第2翻边模334之间除去,则借助对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5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的外力,第1翻边模332以及第2翻边模334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2工序的结束时刻,形成有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1以及BH2,且成为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以及第2冲孔模335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的状态。
<第3工序>
最后,如图12所示,从第1壁部211将第1外部单元310卸下、从第2壁部212将第2外部单元320卸下,此外,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330卸下,翻边加工结束。
翻边加工孔BH1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翻边加工孔BH2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延伸的立起壁部,但由于第1翻边模332、第1冲孔模333、第2翻边模334以及第2冲孔模335成为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330容易地卸下。
如上,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1冲孔冲头311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H1后,使用与第1冲孔冲头311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1翻边冲头312,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1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1。
并且,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2冲孔冲头321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H2后,使用与第2冲孔冲头321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2翻边冲头322,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2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2。
由此,能够大幅降低在底孔H1以及H2的中心轴线与翻边加工孔BH1以及BH2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的偏移,因此能够精度非常高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1以及BH2。
并且,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底孔H1和第2壁部212的底孔H2,并且能够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翻边加工孔BH1和第2壁部212的翻边加工孔H2,因此非常高效。
因而,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能够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1以及BH2。
[第2实施方式]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并且在第2壁部212形成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图13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400的侧剖视图。图13B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400的正剖视图。另外,图13A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2轴线Y的截面上观察翻边加工装置400的图。图13B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3轴线Z的截面上观察翻边加工装置400的图。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翻边加工装置400具备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的第1外部单元41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的第2外部单元420、以及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内部单元430。
第1外部单元410具备第1翻边模411、第1冲孔保持器412、第1冲孔冲头413。
第1翻边模411是具有供后述的第1翻边冲头432插入的第1成型孔411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成型孔411a是沿第1翻边模411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模411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成型孔411a的直径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外径和第1壁部211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1翻边模411设置成以第1成型孔411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第1翻边模411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面接触的平坦面411b。
第1冲孔保持器412是具有成为第1冲孔冲头413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41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贯通孔412a是沿第1冲孔保持器41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冲孔保持器412相同的圆孔。
第1冲孔保持器412设置成在第1翻边模411的第1成型孔411a的内部以第1贯通孔41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冲孔保持器412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面接触的平坦面412b。
第1冲孔冲头413是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1冲孔冲头413设置成在第1冲孔保持器412的第1贯通孔412a的内部以第1冲孔冲头413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如上所述,在第1外部单元410中,第1翻边模411、第1冲孔保持器412以及第1冲孔冲头4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1外部单元410中,优选第1翻边模411的内周面(第1成型孔411a的表面)与第1冲孔保持器41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并且,优选第1冲孔保持器412的内周面(第1贯通孔412a的表面)与第1冲孔冲头41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1冲孔冲头413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1冲孔冲头413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第2外部单元420具备第2翻边模421、第2冲孔保持器422、第2冲孔冲头423。
第2翻边模421是具有供后述的第2翻边冲头433插入的第2成型孔421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成型孔421a是沿第2翻边模421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模421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成型孔421a的直径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外径和第2壁部212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2翻边模421设置成以第2成型孔421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第2翻边模421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421b。
第2冲孔保持器422是具有成为第2冲孔冲头423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42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贯通孔422a是沿第2冲孔保持器42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冲孔保持器422相同的圆孔。
第2冲孔保持器422设置成在第2翻边模421的第2成型孔421a的内部以第2贯通孔42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着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冲孔保持器422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422b。
第2冲孔冲头423是用于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2冲孔冲头423设置成在第2冲孔保持器422的第2贯通孔422a的内部以第2冲孔冲头423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如上所述,在第2外部单元420中,第2翻边模421、第2冲孔保持器422以及第2冲孔冲头4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2外部单元420中,优选第2翻边模421的内周面(第2成型孔421a的表面)与第2冲孔保持器42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并且,优选第2冲孔保持器422的内周面(第2贯通孔422a的表面)与第2冲孔冲头42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2冲孔冲头423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2冲孔冲头423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内部单元430具备壳体431、第1翻边冲头432、第2翻边冲头433、止挡件434。
壳体431是内包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且两端面敞开的圆筒部件。壳体431以其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壳体431具有以止挡件434能够沿第2轴线Y通过的大小开口的第1开口部431a以及第2开口部431b。
壳体431构成为:当壳体431被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时,壳体431中的一方的端面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并且壳体431中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1冲孔冲头4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筒状的轴部件。
第1翻边冲头432具有供第1冲孔冲头413插入的第1冲孔432a。第1冲孔432a是沿第1翻边冲头432的轴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冲头432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冲孔432a的直径与第1冲孔冲头413的外径相同。
第1翻边冲头432设置成在壳体431的内部以第1冲孔43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翻边冲头432作为一方的端面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的平坦面432b,并且作为另一方的端面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432c。
第2翻边冲头433与第2冲孔冲头4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筒状的轴部件。第1翻边模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以夹着基准点P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第2翻边冲头433具有供第2冲孔冲头423插入的第2冲孔433a。第2冲孔433a是沿第2翻边冲头433的轴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冲头433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冲孔433a的直径与第2冲孔冲头423的外径相同。
第2翻边冲头433设置成在壳体431的内部以第2冲孔433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翻边冲头433作为一方的端面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平坦面433b,并且作为另一方的端面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433c。第2翻边冲头433的倾斜面433c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倾斜面432c的倾斜角相同。
止挡件434是设置成沿第2轴线Y移动自如的厚板部件。该止挡件434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1壁部211倾斜的第1倾斜面434a、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2壁部212倾斜的第2倾斜面434b。
第1倾斜面434a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倾斜面432c的倾斜角相同。第2倾斜面434b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倾斜面433c的倾斜角相同。即,第1倾斜面434a的倾斜角与第2倾斜面434b的倾斜角相同。
详细情况后述,在止挡件434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止挡件434的第1倾斜面434a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倾斜面432c面接触,并且止挡件434的第2倾斜面434b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倾斜面433c面接触。
若止挡件434在与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面接触的状态下相比基准点P更深的前进,则第1翻边冲头432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冲头433朝第2壁部212移动。
结果,第1翻边冲头432的平坦面432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第2翻边冲头433的平坦面433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这样,止挡件434具有在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使第1翻边冲头432朝第1壁部211移动、且使第2翻边冲头433朝第2壁部212移动的形状。
如图13B所示,在壳体431的内周面,在与第1翻边冲头432对置的区域,形成有在沿第3轴线Z的方向具有预定的深度且在沿第1轴线X的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第1槽431c。在第1翻边冲头432的外周面设置有朝第1槽431c突出的第1突起部432d。在第1槽431c的第1壁部211侧的侧壁面与第1突起部432d之间以伸缩方向与第1轴线X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1弹簧435。
并且,如图13B所示,在壳体431的内周面,在与第2翻边冲头433对置的区域,形成有在沿第3轴线Z的方向具有预定的深度且在沿第1轴线X的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的第2槽431d。在第2翻边冲头433的外周面设置有朝第2槽431d突出的第2突起部433d。在第2槽431d的第2壁部212侧的侧壁面与第2突起部433d之间以伸缩方向与第1轴线X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2弹簧436。
若具有第1突起部432d的第1翻边冲头432朝第1壁部211移动,则第1弹簧435被压缩,结果,对第1翻边冲头432施加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并且,若具有第2突起部433d的第2翻边冲头433朝第2壁部212移动,则第2弹簧436被压缩,结果,对第2翻边冲头433施加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
这样,内部单元430具备对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分别相独立地施加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的翻边冲头恢复机构。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内部单元430中,壳体431、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内部单元430中,优选壳体431的内周面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优选壳体331的内周面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分别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它们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其次,对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翻边加工装置400实现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第1工序>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首先,将翻边加工装置400的第1外部单元4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将翻边加工装置400的第2外部单元42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将翻边加工装置400的内部单元430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
即,以第1翻边模411、第1冲孔保持器412以及第1冲孔冲头4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1外部单元4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
并且,以第2翻边模421、第2冲孔保持器422以及第2冲孔冲头4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2外部单元42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
此外,以壳体431、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1翻边冲头43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内部单元430的壳体431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
另外,在该时刻,止挡件434配置在壳体431的外部。并且,壳体431中的一方的端面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壳体431中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接着,如图14所示,在第1外部单元410中,直至第1翻边模4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412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1翻边模4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412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
在第1翻边模4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412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1翻边模4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412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1翻边模4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41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
同样,在第2外部单元420中,直至第2翻边模4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422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2翻边模4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422朝第2壁部212移动。
在第2翻边模4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422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2翻边模4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422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2翻边模4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422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
并且,在内部单元430中,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止挡件434朝基准点P沿第2轴线Y移动。在止挡件434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止挡件434的第1倾斜面434a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倾斜面432c面接触,并且止挡件434的第2倾斜面434b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倾斜面433c面接触,与此同时,第1翻边冲头432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冲头433朝第2壁部212移动。
直至第1翻边冲头432的平坦面432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且第2翻边冲头433的平坦面433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位置为止,使止挡件434沿第2轴线Y移动。
通过从该位置起使止挡件434进一步移动预定距离,对第1翻边冲头432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并且对第2翻边冲头433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
结果,第1翻边冲头4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第2翻边冲头433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这样,通过将止挡件434插入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2翻边冲头433之间,使第1翻边冲头4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使第2翻边冲头433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在该时刻,伴随着第1翻边冲头432的移动,壳体431内的第1弹簧435被压缩,因此,始终对第1翻边冲头432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同样,伴随着第2翻边冲头433的移动,壳体431内的第2弹簧436被压缩,因此,始终对第2翻边冲头433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
如图14所示,在上述那样的第1工序结束的时刻,第1翻边模411和壳体431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1冲孔保持器412和第1翻边冲头432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并且,第2翻边模421和壳体431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2冲孔保持器422和第2翻边冲头433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第2工序>
接着,如图15所示,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使得第1冲孔冲头413插入第1翻边冲头432的第1冲孔432a内的方式,使第1冲孔冲头413沿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1冲孔冲头413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3。
同样,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使得第2冲孔冲头423插入第2翻边冲头433的第2冲孔433a内的方式,使第2冲孔冲头423沿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中的另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2冲孔冲头423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4。
另外,底孔H3以及H4的形成可以在互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如图16所示,将止挡件434更深地插入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2翻边冲头433之间,由此,使第1翻边冲头432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并且使第2翻边冲头433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移动。
如上所述,以使得第1翻边冲头432插入第1翻边模411的第1成型孔411a内的方式,使第1翻边冲头432沿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3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3。翻边加工孔BH3的内径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3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1冲孔冲头413的外径与第1翻边冲头432的外径之间的差分决定。
同样,以使得第2翻边冲头433插入第2翻边模421的第2成型孔421a内的方式,使第2翻边冲头433沿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4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4。翻边加工孔BH4的内径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4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2冲孔冲头423的外径与第2翻边冲头433的外径之间的差分决定。
翻边加工孔BH3以及BH4的形成在将止挡件434更深地插入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2翻边冲头433之间的过程中同时进行。
接着,如图17所示,将止挡件434从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2翻边冲头433之间除去。由此,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分别成为能够朝基准点P移动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第1弹簧435以及第2弹簧436的压缩,对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赋予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因此,若止挡件434被从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2翻边冲头433之间除去,则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分别朝基准点P移动。
即、若止挡件434被从第1翻边冲头432与第2翻边冲头433之间除去,则借助对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朝相互接近的方向赋予的外力,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2工序的结束时刻,形成有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3以及BH4,且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成为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的状态。
<第3工序>
最后,如图18所示,从第1壁部211将第1外部单元410卸下,从第2壁部212将第2外部单元420卸下,此外,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430卸下,翻边加工结束。
由于第1翻边冲头432以及第2翻边冲头433成为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330(壳体431)卸下。
如上,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1冲孔冲头413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H3后,使用与第1冲孔冲头4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1翻边冲头432,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3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3。
并且,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2冲孔冲头423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H4后,使用与第2冲孔冲头4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2翻边冲头433,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4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4。
由此,能够大幅降低在底孔H3以及H4的中心轴线与翻边加工孔BH3以及BH4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的偏移,因此能够精度非常高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3以及BH4。
并且,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底孔H3和第2壁部212的底孔H4,并且能够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翻边加工孔BH3和第2壁部212的翻边加工孔H4,因此非常高效。
因而,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3以及BH4。
[第3实施方式]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并且在第2壁部212形成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即、本第3实施方式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9A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500的侧剖视图。图19B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500的正剖视图。另外,图19A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2轴线Y的截面观察翻边加工装置500的图。图19B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3轴线Z的截面观察翻边加工装置500的图。
如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翻边加工装置500具备: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的第1外部单元51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的第2外部单元520、以及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内部单元530。
第1外部单元510具备第1翻边模511、第1冲孔保持器512、以及第1冲孔冲头513。
第1翻边模511是具有供后述的第1翻边冲头532插入的第1成型孔511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成型孔511a是沿第1翻边模511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模511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成型孔511a的直径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外径和第1壁部211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1翻边模511设置成以第1成型孔511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第1翻边模511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面接触的平坦面511b。
第1冲孔保持器512是具有成为第1冲孔冲头513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51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贯通孔512a是沿第1冲孔保持器51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冲孔保持器512相同的圆孔。
第1冲孔保持器512设置成在第1翻边模511的第1成型孔511a的内部以第1贯通孔51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冲孔保持器512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面接触的平坦面512b。
第1冲孔冲头513是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1冲孔冲头513设置成在第1冲孔保持器512的第1贯通孔512a的内部以第1冲孔冲头513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如上所述,在第1外部单元510中,第1翻边模511、第1冲孔保持器512以及第1冲孔冲头5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1外部单元510中,优选第1翻边模511的内周面(第1成型孔511a的表面)与第1冲孔保持器51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并且,优选第1冲孔保持器512的内周面(第1贯通孔512a的表面)与第1冲孔冲头51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1冲孔冲头513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1冲孔冲头513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第2外部单元520具备第2翻边模521、第2冲孔保持器522、以及第2冲孔冲头523。
第2翻边模521是具有供后述的第2翻边冲头533插入的第2成型孔521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成型孔521a是沿第2翻边模521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模521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成型孔521a的直径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外径和第2壁部212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2翻边模521设置成以第2成型孔521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第2翻边模521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521b。
第2冲孔保持器522是具有成为第2冲孔冲头523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52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贯通孔522a是沿第2冲孔保持器52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冲孔保持器522相同的圆孔。
第2冲孔保持器522设置成在第2翻边模521的第2成型孔521a的内部以第2贯通孔52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冲孔保持器522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522b。
第2冲孔冲头523是用于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2冲孔冲头523设置成在第2冲孔保持器522的第2贯通孔522a的内部以第2冲孔冲头523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如上所述,在第2外部单元520中,第2翻边模521、第2冲孔保持器522以及第2冲孔冲头5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2外部单元520中,优选第2翻边模521的内周面(第2成型孔521a的表面)与第2冲孔保持器52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并且,优选第2冲孔保持器522的内周面(第2贯通孔522a的表面)与第2冲孔冲头52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2冲孔冲头423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2冲孔冲头423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内部单元530具备壳体531、第1翻边冲头532、第2翻边冲头533、以及止挡件534。
壳体531是内包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且两端面敞开的圆筒部件。壳体531以其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壳体531具有以止挡件534能够沿第2轴线Y通过的大小开口的第1开口部531a以及第2开口部531b。
壳体531构成为:当壳体531被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时,壳体531中的一方的端面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并且壳体531中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第1翻边冲头532与第1冲孔冲头5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筒状的轴部件。
第1翻边冲头532具有供第1冲孔冲头513插入的第1冲孔532a。第1冲孔532a是具有底部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冲头532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冲孔532a的直径与第1冲孔冲头513的外径相同。
第1翻边冲头532设置成在壳体531的内部以第1冲孔53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翻边冲头532作为一方的端面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的平坦面532b,并且作为另一方的端面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532c。
第2翻边冲头533与第2冲孔冲头5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筒状的轴部件。第1翻边模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以夹着基准点P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第2翻边冲头533具有供第2冲孔冲头523插入的第2冲孔533a。第2冲孔533a是具有底部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冲头533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冲孔533a的直径与第2冲孔冲头523的外径相同。
第2翻边冲头533设置成在壳体531的内部以第2冲孔533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翻边冲头533作为一方的端面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平坦面533b,并且作为另一方的端面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533c。第2翻边冲头533的倾斜面533c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倾斜面532c的倾斜角相同。
止挡件534是设置成沿第2轴线Y移动自如的厚板部件。该止挡件534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1壁部211倾斜的第1倾斜面534a、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2壁部212倾斜的第2倾斜面534b。
第1倾斜面534a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倾斜面532c的倾斜角相同。第2倾斜面534b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倾斜面533c的倾斜角相同。即,第1倾斜面534a的倾斜角与第2倾斜面534b的倾斜角相同。
详细情况后述,但在止挡件534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止挡件534的第1倾斜面534a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倾斜面532c面接触,并且止挡件534的第2倾斜面534b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倾斜面533c面接触。
若止挡件534在与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面接触的状态下相比基准点P更深地前进,则第1翻边冲头532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冲头533朝第2壁部212移动。
结果,第1翻边冲头532的平坦面532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第2翻边冲头533的平坦面533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这样,止挡件534具有在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使第1翻边冲头532朝第1壁部211移动、且使第2翻边冲头533朝第2壁部212移动的形状。
此外,止挡件534具有在以第1翻边冲头5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第2翻边冲头533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的状态停止时从止挡件534分离而与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一起沿第1轴线X在壳体531内移动自如的分离块534c。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内部单元530中,壳体531、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内部单元530中,优选壳体531的内周面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优选壳体531的内周面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当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分别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它们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其次,对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翻边加工装置500实现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第1工序>
如图19A以及图19B所示,首先,将翻边加工装置500的第1外部单元5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将翻边加工装置500的第2外部单元52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将翻边加工装置500的内部单元530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
即,以第1翻边模511、第1冲孔保持器512以及第1冲孔冲头5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1外部单元5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
并且,以第2翻边模521、第2冲孔保持器522以及第2冲孔冲头5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2外部单元52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
此外,以壳体531、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1翻边冲头53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内部单元530的壳体531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
另外,在该时刻,止挡件534配置在壳体531的外部。并且,壳体531中的一方的端面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壳体531中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接着,如图20所示,在第1外部单元510中,直至第1翻边模5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512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1翻边模5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512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
在第1翻边模5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512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1翻边模5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512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1翻边模511以及第1冲孔保持器51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
同样,在第2外部单元520中,直至第2翻边模5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522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2翻边模5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522朝第2壁部212移动。
在第2翻边模5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522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2翻边模5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522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2翻边模521以及第2冲孔保持器522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
并且,在内部单元530中,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止挡件534朝基准点P沿第2轴线Y移动。在止挡件534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止挡件534的第1倾斜面534a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倾斜面532c面接触,并且止挡件534的第2倾斜面534b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倾斜面533c面接触,与此同时,第1翻边冲头532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冲头533朝第2壁部212移动。
直至第1翻边冲头532的平坦面532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且第2翻边冲头533的平坦面533b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位置为止,使止挡件534沿第2轴线Y移动。
通过使止挡件534从该位置进一步移动预定距离,对第1翻边冲头532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并且对第2翻边冲头533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
结果,第1翻边冲头5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第2翻边冲头533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这样,通过将止挡件534插入第1翻边冲头532与第2翻边冲头533之间,使第1翻边冲头532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使第2翻边冲头533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如图20所示,在上述那样的第1工序结束后的时刻,第1翻边模511和壳体531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1冲孔保持器512和第1翻边冲头532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并且,第2翻边模521和壳体531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2冲孔保持器522和第2翻边冲头533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第2工序>
接着,如图21所示,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将第1冲孔冲头513插入第1翻边冲头532的第1冲孔532a内的方式,使第1冲孔冲头513沿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1冲孔冲头513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5。
同样,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将第2冲孔冲头523插入第2翻边冲头533的第2冲孔533a内的方式,使第2冲孔冲头523沿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中的另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2冲孔冲头523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6。
另外,底孔H5以及H6的形成可以在互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如图22所示,在使第2冲孔冲头523的前端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第2冲孔533a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第2冲孔冲头523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由此,使第2翻边冲头533、设置于止挡件534的能够分离的分离块534c、第1翻边冲头532同时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移动。
如上所述,以将第1翻边冲头532插入第1翻边模511的第1成型孔511a内的方式,使第1翻边冲头532沿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5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5。翻边加工孔BH5的内径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5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1冲孔冲头513的外径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外径的差分决定。
接着,如图23所示,在使第1冲孔冲头513的前端与第1翻边冲头532的第1冲孔532a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第1冲孔冲头513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移动,由此,使第1翻边冲头532、分离块534c、第2翻边冲头533同时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移动。
如上所述,以将第2翻边冲头533插入第2翻边模521的第2成型孔521a内的方式,使第2翻边冲头533沿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6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6。翻边加工孔BH6的内径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6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2冲孔冲头523的外径和第2翻边冲头533的外径的差分决定。
接着,如图24所示,在使第2冲孔冲头523的前端与第2翻边冲头533的第2冲孔533a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第2冲孔冲头523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由此,使分离块534c返回止挡件534内。
如上所述,在第2工序的结束时刻,形成有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5以及BH6,且形成为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的整体均完全被收纳在壳体531的内部的状态。
<第3工序>
最后,如图25所示,从第1壁部211将第1外部单元510卸下,从第2壁部212将第2外部单元520卸下,此外,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530卸下,翻边加工结束。
由于形成为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的整体均完全被收纳在壳体531的内部的状态,因此能够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530(壳体531)容易地卸下。
如上,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1冲孔冲头513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H5后,使用与第1冲孔冲头5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1翻边冲头532,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5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5。
并且,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2冲孔冲头523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H6后,使用与第2冲孔冲头52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2翻边冲头533,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6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6。
由此,能够大幅降低在底孔H5以及H6的中心轴线与翻边加工孔BH5以及BH6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的偏移,因此,能够精度非常高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5以及BH6。
并且,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虽然能够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底孔H5和第2壁部212的底孔H6,但无法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翻边加工孔BH5和第2壁部212的翻边加工孔H6。然而,即便仅能够同时形成第1壁部211的底孔H5和第2壁部212的底孔H6,也是高效的。
并且,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比较,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无需设置对第1翻边冲头532以及第2翻边冲头533施加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的翻边冲头恢复机构,因此能够使内部单元530小型化。因此,对于本第3实施方式,即便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空间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
这样,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在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5以及BH6,且能够实现内部单元530的小型化。
[第4实施方式]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并且在第2壁部212形成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的翻边加工装置以及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图26A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600的侧剖视图。图26B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装置600的正剖视图。另外,图26A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2轴线Y的截面观察翻边加工装置600的图。图26B是在包含第1轴线X以及第3轴线Z的截面观察翻边加工装置600的图。
如图26A以及图26B所示,翻边加工装置600具备: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的第1外部单元610;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内部单元620;以及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的第2外部单元630。
第1外部单元610具备第1翻边保持器611、第1冲孔冲头612、第1翻边冲头613。
第1翻边保持器611是具有成为第1翻边冲头613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611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贯通孔611a是在第1翻边保持器611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保持器611相同的圆孔。
第1翻边保持器611设置成以第1贯通孔611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翻边保持器611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面接触的平坦面611b。
第1冲孔冲头612是用于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1翻边冲头613与第1冲孔冲头612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而在第1壁部211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
第1冲孔冲头612与第1翻边冲头6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且安装于第1翻边冲头613的前端。第1翻边冲头613设置成在第1翻边保持器611的第1贯通孔611a的内部以第1翻边冲头613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如上所述,在第1外部单元610中,第1翻边保持器611、第1冲孔冲头612以及第1翻边冲头6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第1外部单元610中,优选第1翻边保持器611的内周面(第1贯通孔611a的表面)与第1翻边冲头61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由此,在第1冲孔冲头612以及第1翻边冲头613成为一体而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第1冲孔冲头612以及第1翻边冲头613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内部单元620具备壳体621、第1翻边模622、第1冲孔模623、第2翻边保持器624、第2冲孔冲头625、第2翻边冲头626、止挡件627。
壳体621是内包第1翻边模622、第1冲孔模623、第2翻边保持器624、第2冲孔冲头625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且两端面敞开的圆筒部件。壳体621以其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并且,壳体621具有以止挡件627能够沿第2轴线Y通过的大小开口的第1开口部621a以及第2开口部621b。
第1翻边模622是具有供第1翻边冲头613插入的第1成型孔62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成型孔622a是沿第1翻边模62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1翻边模622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成型孔622a的直径与第1翻边冲头613的外径和第1壁部211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1翻边模622设置成在壳体621的内部以第1成型孔62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翻边模622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的平坦面622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22c。
第1冲孔模623是具有供第1冲孔冲头612插入的第1冲孔623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1冲孔623a是具有底部且中心轴线与第1冲孔模623相同的圆孔。优选第1冲孔623a的直径与第1冲孔冲头612的外径相同。
第1冲孔模623设置成在第1翻边模622的第1成型孔622a的内部以第1冲孔623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1冲孔模623具有能够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的平坦面623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23c。第1冲孔模623的倾斜面623c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模622的倾斜面622c的倾斜角相同。
第2翻边保持器624是具有成为第2翻边冲头626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624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贯通孔624a是沿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相同的圆孔。
第2翻边保持器624设置成在壳体621的内部以第2贯通孔624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翻边保持器624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平坦面624b、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24c。
第2冲孔冲头625是用于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第2翻边冲头626与第2冲孔冲头625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是用于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在第2壁部212形成翻边加工孔的圆柱状的轴部件。
第2冲孔冲头625与第2翻边冲头626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且安装在第2翻边冲头626的前端。第2翻边冲头626设置成在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第2贯通孔624a的内部以第2翻边冲头626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第2冲孔冲头625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平坦面625a。第2翻边冲头626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26a。
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夹着基准点P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第1冲孔模623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以夹着基准点P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当第1冲孔模623的整体都被内包在第1翻边模622的内部(第1成型孔622a的内部)时,第1翻边模622的平坦面622b与第1冲孔模623的平坦面623b共面、第1翻边模622的倾斜面622c与第1冲孔模623的倾斜面623c共面。
当第2冲孔冲头625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的整体都被内包在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内部(第2贯通孔624a的内部)时,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平坦面624b与第2冲孔冲头625的平坦面625a共面、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倾斜面624c与第2翻边冲头626的倾斜面626a共面。
第1翻边模622的倾斜面622c(第1冲孔模623的倾斜面623c)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倾斜面624c(第2翻边冲头626的倾斜面626a)的倾斜角相同。
止挡件627是设置成沿第2轴线Y移动自如的厚板部件。该止挡件627具有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1壁部211倾斜的第1倾斜面627a、和相对于第2轴线Y朝第2壁部212倾斜的第2倾斜面627b。
第1倾斜面627a的倾斜角与第1翻边模622的倾斜面622c(第1冲孔模623的倾斜面623c)的倾斜角相同。第2倾斜面627b的倾斜角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倾斜面624c(第2翻边冲头626的倾斜面626a)的倾斜角相同。即,第1倾斜面627a的倾斜角与第2倾斜面627b的倾斜角相同。
详细情况后述,在止挡件627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止挡件627的第1倾斜面627a与第1翻边模622的倾斜面622c以及第1冲孔模623的倾斜面623c面接触,并且止挡件627的第2倾斜面627b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倾斜面624c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的倾斜面626a面接触。
若止挡件627在与第1翻边模622、第1冲孔模623、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面接触的状态下相比基准点P更深地前进,则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朝第2壁部212移动。
结果,第1翻边模622的平坦面622b以及第1冲孔模623的平坦面623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平坦面624b以及第2冲孔冲头625的平坦面625a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
这样,止挡件627具有在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使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朝第1壁部211移动、且使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翻边冲头625(以及第2冲孔冲头626)朝第2壁部212移动的形状。
此外,止挡件627具有分离块627c,当止挡件627在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安装在第2翻边冲头626的前端的第2冲孔冲头625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的状态下停止时,分离块627c从止挡件627分离而与第1冲孔模623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一起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
如图26B所示,在壳体621的内周面中,在与第1翻边模622对置的区域,形成有在沿第3轴线Z的方向具有预定的深度且在沿第1轴线X的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的槽621c。在第1翻边模622的外周面设置有朝槽621c突出的突起部622d。在槽621c的第1壁部211侧的侧壁面与突起部622d之间,以伸缩方向与第1轴线X平行的方式配置有弹簧628。
若具有突起部622d的第1翻边模622朝第1壁部211移动,则弹簧628被压缩,结果,对第1翻边模622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这样,内部单元620具备对第1翻边模622施加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的模恢复机构。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内部单元620中,壳体621、第1翻边模622、第1冲孔模623、第2翻边保持器624、第2冲孔冲头625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
并且,在内部单元620中,优选壳体621的内周面与第1翻边模62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优选壳体621的内周面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此外,优选第1翻边模622的内周面(第1成型孔622a的表面)与第1冲孔模623的外周面相互紧贴,优选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内周面(第2贯通孔624a的表面)与第2翻边冲头626的外周面相互紧贴。由此,当第1翻边模622、第1冲孔模623、第2翻边保持器624、第2冲孔冲头625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分别沿第1轴线X移动时,能够抑制它们的中心轴线从第1轴线X偏移这一情况。
第2外部单元630具备第2翻边模631和第2冲孔模632。
第2翻边模631是具有供第2翻边冲头626插入的第2成型孔631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成型孔631a是沿第2翻边模631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翻边模631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成型孔631a的直径与第2翻边冲头626的外径和第2壁部212的厚度的相加值相同。
第2翻边模631设置成以第2成型孔631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翻边模631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631b。
第2冲孔模632是具有供第2冲孔冲头625插入的第2冲孔632a的圆形的厚板部件。第2冲孔632a是沿第2冲孔模632的板厚方向贯通、且中心轴线与第2冲孔模632相同的圆孔。优选第2冲孔632a的直径与第2冲孔冲头625的外径相同。
第2冲孔模632设置成在第2翻边模631的第2成型孔631a的内部以第2冲孔632a的中心轴线与第1轴线X一致的状态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沿第1轴线X移动自如。并且,第2冲孔模632具有能够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面接触的平坦面632b。
如上所述,在第2外部单元630中,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并且,在第2外部单元630中,优选第2翻边模631的内周面(第2成型孔631a的表面)与第2冲孔模632的外周面相互紧贴。
其次,对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翻边加工装置600实现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翻边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第1工序>
如图26A以及图26B所示,首先,将翻边加工装置600的第1外部单元6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将翻边加工装置600的内部单元620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翻边加工装置600的第2外部单元63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
即,以第1翻边保持器611、第1冲孔冲头612以及第1翻边冲头613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1外部单元610配置在第1壁部211的外侧。
并且,以壳体621、第1翻边模622、第1冲孔模623、第2翻边保持器624、第2冲孔冲头625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内部单元620的壳体621配置在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在该时刻,止挡件627配置在壳体621的外部。
此外,以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状态,将第2外部单元630配置在第2壁部212的外侧。
接着,如图27所示,在第1外部单元610中,直至第1翻边保持器611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1翻边保持器611沿第1轴线X朝第1壁部211移动。
在第1翻边保持器611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1翻边保持器611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1翻边保持器611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外壁面211a。
另一方面,在第2外部单元630中,直至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为止,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移动。
在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抵接后,使用上述致动器对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由此,将第2翻边模631以及第2冲孔模632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外壁面212a。
并且,在内部单元620中,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止挡件627朝基准点P沿第2轴线Y移动。在止挡件627沿第2轴线Y通过基准点P的过程中,止挡件627的第1倾斜面627a与第1翻边模622的倾斜面622c以及第1冲孔模623的倾斜面623c面接触,并且止挡件627的第2倾斜面627b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倾斜面624c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的倾斜面626a面接触,同时,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朝第1壁部211移动,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朝第2壁部212移动。
直至第1翻边模622的平坦面622b以及第1冲孔模623的平坦面623b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面接触、且第2翻边保持器624的平坦面624b以及第2冲孔冲头625的平坦面625a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面接触的位置为止,使止挡件627沿第2轴线Y移动。
通过使止挡件627从该位置起进一步移动预定距离,对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2冲孔模623施加朝向第1壁部211的方向的按压力,并且对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第2冲孔冲头625)施加朝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的按压力。
结果,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2冲孔模623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冲孔冲头625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这样,通过将止挡件627插入第1翻边模622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之间(第1冲孔模623与第2翻边冲头626之间),使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2冲孔模623压接于第1壁部211的内壁面211b、且使第2翻边保持器624以及第2冲孔冲头625压接于第2壁部212的内壁面212b。
在该时刻,伴随着第1翻边模622的移动,壳体621内的弹簧628被压缩,因此,始终对第1翻边模622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
如图27所示,在上述那样的第1工序结束的时刻,第1翻边保持器611和第1翻边模622以夹着第1壁部211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并且,第2翻边保持器624和第2翻边模631以夹着第2壁部212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
<第2工序>
接着,如图28所示,使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以将第1冲孔冲头612插入第1冲孔模623的第1冲孔623a内的方式,使第1冲孔冲头612与第1翻边冲头613一起沿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1冲孔冲头612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7。
接着,如图29所示,以将第1翻边冲头613插入第1翻边模622的第1成型孔622a内的方式,使第1翻边冲头613沿第1轴线X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7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由此,在第1壁部211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7。翻边加工孔BH7的内径与第1翻边冲头613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7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1冲孔冲头612的外径和第1翻边冲头613的外径的差分决定。
如图29所示,当在第1壁部211形成翻边加工孔BH7的同时,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中的另一方。
即,在形成翻边加工孔BH7的过程中,在第1冲孔冲头612的前端与第1冲孔623a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第1翻边冲头613朝第2壁部212移动,因此,第1冲孔模623、设置于止挡件627的能够分离的分离块627c、安装有第2冲孔冲头625的第2翻边冲头626同时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移动。
结果,第2冲孔冲头625以插入第2冲孔模632的第2冲孔632a内的方式沿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内侧朝外侧移动,因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中的另一方。这样,在形成翻边加工孔BH7的同时,在第2壁部212形成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与第2冲孔冲头625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的底孔H8。
接着,如图30所示,在第1冲孔冲头612的前端与第1冲孔623a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第1翻边冲头613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进一步移动。由此,第1冲孔模623、分离块627c、第2翻边冲头626同时沿第1轴线X朝第2壁部212进一步移动。
结果,第2翻边冲头626以插入第2翻边模631的第2成型孔631a内的方式沿第1轴线X从第2壁部212的内侧朝外侧移动,因此,第2壁部212的底孔H8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由此,在第2壁部212形成有以第1轴线X作为中心轴线且具有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延伸的立起壁部的翻边加工孔BH8。翻边加工孔BH8的内径与第2翻边冲头626的外径相同。在翻边加工孔BH8的周缘部形成的立起壁部的高度由第2冲孔冲头625的外径和第2翻边冲头626的外径的差分决定。
接着,如图31所示,使第1冲孔模623、分离块627c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移动,由此,使分离块627c返回止挡件627内。此处,例如,使用未图示的棒状部件将第2冲孔冲头625的前端朝第1壁部211按压,由此,能够使第1冲孔模623、分离块627c以及第2翻边冲头626朝第2壁部212的内侧移动。
进而,如图32所示,在使分离块627c返回止挡件627内后,将止挡件627从第1翻边模622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之间(第1冲孔模623与第2翻边冲头626之间)除去。由此,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分别成为能够朝基准点P移动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弹簧628的压缩,对第1翻边模622施加有朝向基准点P的外力,因此,若止挡件627从第1翻边模622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之间被除去,则第1翻边模622朝基准点P移动。
即、若止挡件627从第1翻边模622与第2翻边保持器624之间被除去,则借助对第1翻边模622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施加的外力,使第1翻边模622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另一方面,通过使第1翻边冲头613朝第2壁部212移动,对第1冲孔模623朝趋向第2壁部212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能够使第1冲孔模623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2工序的结束时刻,形成有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7以及BH8,且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成为恢复至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的状态。即、成为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的整体都被收纳在壳体621的内部的状态。
<第3工序>
最后,如图33所示,从第1壁部211将第1外部单元610卸下,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620卸下,此外,从第2壁部212将第2外部单元630卸下,翻边加工结束。
虽然翻边加工孔BH7具有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延伸的立起壁部,但由于成为第1翻边模622以及第1冲孔模623的整体都被收纳在壳体621的内部的状态,因此,能够从第1壁部211与第2壁部212之间将内部单元620(壳体621)容易地卸下。
如上,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1冲孔冲头612在第1壁部211形成底孔H7后,使用与第1冲孔冲头612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1翻边冲头613,使第1壁部211的底孔H7的周缘部朝第1壁部211的内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7。
并且,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第2冲孔冲头625在第2壁部212形成底孔H8后,使用与第2冲孔冲头625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X的第2翻边冲头626,使第2壁部212的底孔H8的周缘部朝第2壁部212的外侧弯曲而形成翻边加工孔BH8。
由此,能够大幅降低在底孔H7以及H8的中心轴线与翻边加工孔BH7以及BH8的中心轴线之间产生的偏移,因此,能够精度非常高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7以及BH8。
并且,根据本第4实施方式,仅通过使第1翻边冲头613从第1壁部211的外侧朝第2壁部212移动,就能够连续地形成第1壁部211的底孔H7、第1壁部211的翻边加工孔BH7、第2壁部212的底孔H8以及第2壁部212的翻边加工孔BH8,因此非常高效。
因而,根据本第4实施方式,能够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BH7以及BH8。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1~第4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变更。
并且,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对设置于横连杆1的一对衬套保持壁部21(第1壁部211以及第2壁部212)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横连杆1,只要是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的加工对象物,则也能够应用于任何加工对象物。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高精度且高效地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相同轴线(第1轴线X)的翻边加工孔。因而,本发明充分具备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标号说明
1:横连杆;
211:第1壁部;
212:第2壁部;
300:翻边加工装置;
310:第1外部单元;
311:第1冲孔冲头;
312:第1翻边冲头;
313:第1翻边保持器;
320:第2外部单元;
321:第1冲孔冲头;
322:第1翻边冲头;
323:第1翻边保持器;
330:内部单元;
331:壳体;
332:第1翻边模;
333:第1冲孔模;
334:第2翻边模;
335:第2冲孔模;
336:第1止挡件;
337:第2止挡件;
400:翻边加工装置;
410:第1外部单元;
411:第1翻边模;
412:第1冲孔保持器;
413:第1冲孔冲头;
420:第2外部单元;
421:第2翻边模;
422:第2冲孔保持器;
423:第2冲孔冲头;
430:内部单元;
431:壳体;
432:第1翻边冲头;
433:第2翻边冲头;
434:止挡件;
500:翻边加工装置;
510:第1外部单元;
511:第1翻边模;
512:第1冲孔保持器;
513:第1冲孔冲头;
520:第2外部单元;
521:第2翻边模;
522:第2冲孔保持器;
523:第2冲孔冲头;
530:内部单元;
531:壳体;
532:第1翻边冲头;
533:第2翻边冲头;
534:止挡件;
534c:分离块;
600:翻边加工装置;
610:第1外部单元;
611:第1翻边保持器;
612:第1冲孔冲头;
613:第1翻边冲头;
620:内部单元;
621:壳体;
622:第1翻边模;
623:第1冲孔模;
624:第2翻边保持器;
625:第2冲孔冲头;
626:第2翻边冲头;
627:止挡件;
627c:分离块;
X:第1轴线;
Y:第2轴线;
Z:第3轴线;
H1~H8:底孔;
BH1~BH8:翻边加工孔。

Claims (25)

1.一种翻边加工方法,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工序,将翻边加工装置的内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将所述翻边加工装置的第1外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且将所述翻边加工装置的第2外部单元配置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
第2工序,首先,使用冲孔冲头以及翻边冲头中的所述冲孔冲头,对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底孔,然后,使用所述翻边冲头对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其中,所述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翻边冲头是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所述第1外部单元以及所述第2外部单元中的至少1个的、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轴部件,且设置成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以及
第3工序,从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将所述内部单元、所述第1外部单元以及所述第2外部单元卸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工序中,
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第1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然后,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且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1翻边冲头,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使用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然后,使用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且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2翻边冲头,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第1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1贯通孔内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内部的所述第1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以及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所述第1贯通孔、所述第1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的第2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2贯通孔内的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配置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内部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所述第2贯通孔、所述第2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外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第1成型孔的第1翻边模和设置在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1冲孔的第1冲孔模,以所述第1成型孔以及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第2成型孔的第2翻边模和设置在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2冲孔的第2冲孔模,以所述第2成型孔以及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以将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1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
以将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2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
以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并且使所述第1冲孔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以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并且使所述第2冲孔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在所述内部单元中,将第1止挡件插入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模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模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并且,将第2止挡件插入所述第1冲孔模与所述第2冲孔模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在将所述第2止挡件从所述第1冲孔模与所述第2冲孔模之间除去后,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而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并且,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将所述第1止挡件从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模之间除去,并对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在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第1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且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1翻边冲头,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在使用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且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2翻边冲头,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具有第1成型孔的第1翻边模、设置于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第1冲孔保持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第1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保持器,以所述第1成型孔、所述第1贯通孔以及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具有第2成型孔的第2翻边模、设置于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的第2冲孔保持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2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冲孔保持器,以所述第2成型孔、所述第2贯通孔以及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外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内包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且两端敞开的筒状的壳体,以所述第1翻边冲头、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然后,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且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以将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设置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第1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
以将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设置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第2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
以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以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止挡件插入所述内部单元中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将所述止挡件更深地插入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而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并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双方后,将所述止挡件从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除去,并对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止挡件插入所述内部单元中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在使用所述第1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以及所述第2壁部分别形成所述底孔后,
在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所述第2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设置于所述止挡件的能够分离的分离块、以及所述第1翻边冲头同时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在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所述第1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设置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分离块、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同时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在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所述第2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分离块返回所述止挡件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在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第1冲孔冲头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且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1翻边冲头,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在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第2冲孔冲头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后,使用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且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第2翻边冲头,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设置于所述第1外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的第1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1贯通孔内的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安装在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前端的所述第1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以所述第1贯通孔、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第1成型孔的第1翻边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1冲孔的第1冲孔模,以所述第1成型孔以及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的第2翻边保持器、配置在所述第2贯通孔内的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安装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前端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中的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所述第2贯通孔、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
将设置于所述第2外部单元的、具有第2成型孔的第2翻边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且具有第2冲孔的第2冲孔模,以所述第2成型孔以及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外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以将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1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一方,
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后,以将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1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朝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一方,
在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1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由此,以将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所述第2冲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冲孔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底孔后,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进一步移动,由此,以将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所述第2成型孔内的方式,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从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朝外侧移动,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后,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移动,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翻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止挡件插入所述内部单元中的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之间,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配置在其内部的所述第1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内壁面且使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配置在其内部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内壁面,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所述底孔后,在使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前端与所述第1冲孔模的所述第1冲孔的底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由此,使所述第1冲孔模、设置于所述止挡件的能够分离的分离块、以及安装有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所述第2翻边冲头同时沿所述第1轴线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从而同时形成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翻边加工孔和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然后,最终形成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翻边加工孔,
在使所述第1冲孔模、所述分离块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移动而使所述分离块返回所述止挡件内后,将所述止挡件从所述第1翻边模与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之间除去,
对所述第1翻边模朝趋向所述第2壁部的方向施加外力,由此,使所述第1翻边模恢复至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靠中央的位置。
12.一种翻边加工装置,对相互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分别形成作为中心轴线共用第1轴线的翻边加工孔,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内部单元;
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的第1外部单元;以及
配置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的第2外部单元,
所述内部单元、所述第1外部单元、以及所述第2外部单元中的至少1个具备冲孔冲头以及翻边冲头,所述冲孔冲头以及所述翻边冲头是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的轴部件,且设置成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单元具备:
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底孔的第1冲孔冲头;以及
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1翻边冲头,
所述第2外部单元具备:
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底孔的第2冲孔冲头;以及
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2翻边冲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单元还具备第1翻边保持器,该第1翻边保持器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自如,
所述第1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1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2外部单元还具备第2翻边保持器,该第2翻边保持器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移动自如,
所述第2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2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内部单元具备:
具有供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的第1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翻边模;
具有供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的第1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模的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冲孔模;
具有供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的第2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模;以及
具有供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的第2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模的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内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冲孔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
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1冲孔模以及所述第2冲孔模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止挡件以及第2止挡件,
所述第1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模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模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
所述第2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冲孔模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冲孔模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对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模分别相独立地施加朝向所述基准点的外力的模恢复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底孔的第1冲孔冲头,
所述第2外部单元具备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底孔的第2冲孔冲头,
所述内部单元具备:
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1翻边冲头;以及
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2翻边冲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单元还具备:
具有供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的所述第1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翻边模;以及
具有成为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模的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冲孔保持器,
所述第1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冲孔保持器的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2外部单元还具备:
具有供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的所述第2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模;以及
具有成为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模的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冲孔保持器,
所述第2冲孔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冲孔保持器的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内包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且两端面敞开的筒状的壳体,
所述壳体构成为:所述壳体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面接触,并且所述壳体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面接触,
所述第1翻边冲头具有供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的第1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2翻边冲头具有供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的第2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
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止挡件,
所述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移动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对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分别相独立地施加朝向所述基准点的外力的翻边冲头恢复机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所述第1冲孔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所述第2冲孔分别具有底部,
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
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止挡件,
所述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冲头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并且,
所述止挡件具有在以第1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且所述第2翻边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的状态停止时从所述止挡件分离而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在所述壳体内移动自如的分离块。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单元具备:
在所述第1壁部形成底孔的第1冲孔冲头;以及
与所述第1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1壁部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1翻边冲头,
所述内部单元具备:
在所述第2壁部形成底孔的第2冲孔冲头;以及
与所述第2冲孔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使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底孔的周缘部朝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翻边加工孔的第2翻边冲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单元还具备第1翻边保持器,该第1翻边保持器具有成为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1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1壁部的外侧移动自如,
所述第1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1冲孔冲头与所述第1翻边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且安装于所述第1翻边冲头的前端,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
具有供所述第1翻边冲头插入的第1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1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翻边模;
具有供所述第1冲孔冲头插入的第1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1翻边模的所述第1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1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1冲孔模;以及
具有成为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通路的第2贯通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保持器,
所述第2翻边冲头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的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
所述第2冲孔冲头与所述第2翻边冲头作为中心轴线共用所述第1轴线,且安装于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前端,
所述第2外部单元具备:
具有供所述第2翻边冲头插入的第2成型孔,且设置成以所述第2成型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翻边模;以及
具有供所述第2冲孔冲头插入的第2冲孔,且设置成在所述第2翻边模的所述第2成型孔的内部以所述第2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1轴线一致的状态在所述第2壁部的外侧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第2冲孔模。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冲孔模的所述第1冲孔具有底部,
在将所述第1轴线上的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基准点的情况下,
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1冲孔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以夹着所述基准点相互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设置成沿通过所述基准点且与所述第1轴线正交的第2轴线移动自如的止挡件,
所述止挡件具有在沿所述第2轴线通过所述基准点的过程中使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模朝所述第1壁部移动且使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朝所述第2壁部移动的形状,并且,
所述止挡件具有在以所述第1翻边模以及所述第1冲孔模压接于所述第1壁部的内壁面且所述第2翻边保持器以及安装在所述第2翻边冲头的前端的所述第2冲孔冲头压接于所述第2壁部的内壁面的状态停止时从所述止挡件分离而与所述第1冲孔模以及所述第2翻边冲头一起沿所述第1轴线移动自如的分离块。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翻边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单元还具备对所述第1翻边模施加朝向所述基准点的外力的模恢复机构。
CN201580005692.1A 2014-01-29 2015-01-29 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Active CN105934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4817 2014-01-29
JP2014-014817 2014-01-29
PCT/JP2015/052437 WO2015115514A1 (ja) 2014-01-29 2015-01-29 バーリング加工方法及び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4291A true CN105934291A (zh) 2016-09-07
CN105934291B CN105934291B (zh) 2018-11-30

Family

ID=53757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5692.1A Active CN105934291B (zh) 2014-01-29 2015-01-29 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2091B2 (zh)
JP (1) JP6202110B2 (zh)
KR (1) KR101891904B1 (zh)
CN (1) CN105934291B (zh)
MX (1) MX2016009685A (zh)
WO (1) WO20151155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0035B1 (ko) 2016-10-06 2018-06-12 재단법인 경북하이브리드부품연구원 플레이트 버링방법
JP7448788B2 (ja) * 2020-03-13 2024-03-13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バーリング加工材の製造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用中子及び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
JP7448787B2 (ja) * 2020-03-13 2024-03-13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バーリング加工材の製造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用中子及び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6319U (zh) * 1987-05-29 1988-12-16
JP2005246474A (ja) * 2004-03-08 2005-09-15 Matsumoto Kinzoku Kogyosho:Kk バーリング加工用プレス金型
CN2759633Y (zh) * 2004-11-26 2006-02-22 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材冲孔、翻边的模具
CN201012375Y (zh) * 2007-01-25 2008-01-30 青岛双星数控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冲孔翻边复合模具
CN201079810Y (zh) * 2007-09-13 2008-07-02 济南铸锻所捷迈机械有限公司 数控转塔冲床冲孔翻边复合成形模具
JP2012024768A (ja) * 2010-06-21 2012-02-09 Technocrats Corp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
CN103157712A (zh) * 2011-12-19 2013-06-19 株式会社理光 薄板圆孔翻边加工方法以及薄板内螺纹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4877A (en) * 1964-03-17 figures
US2325437A (en) * 1942-07-22 1943-07-27 Victor Metal Products Corp Hole punching die
US3776016A (en) * 1972-06-20 1973-12-04 Roura Iron Works Inc Punching and extrusion die
US3823630A (en) * 1973-05-24 1974-07-16 Suominen H S Amerplast Punch for simultaneously punching unequal sized holes
JPS5431754B2 (zh) * 1974-09-11 1979-10-09
JPS6050528B2 (ja) 1979-12-11 1985-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リング成形装置
JPS56117836A (en) 1980-02-20 1981-09-16 Isao Terada Burring device
JPS5825816A (ja) 1981-08-08 1983-02-16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金属板のすべり止め加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4621553A (en) * 1984-05-30 1986-11-11 Henry Gruchalski Vertical pierce die
JPS6122218U (ja) 1984-07-16 1986-02-08 有限会社 丸中製作所 バ−リング用ブツシユ
JPS6272435A (ja) * 1985-09-25 1987-04-03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リング加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S62109816U (zh) 1985-12-27 1987-07-13
US4679289A (en) * 1986-08-15 1987-07-14 Brazewa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ntruded branch attachment structures in tubing
JPS63317221A (ja) 1987-06-18 1988-12-26 Yutaka Giken:Kk 両面バ−リング金型
JPH0724871B2 (ja) 1988-03-31 1995-03-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のカラー成形法及び金型
US5237849A (en) * 1992-02-19 1993-08-24 Hidaka Seiki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ins for heat exchangers
US6061909A (en) * 1993-07-06 2000-05-16 Ready Metal Manufacturing Co. Metal panel with flanged holes and process of fabrication
JPH09308919A (ja) * 1996-05-20 1997-12-02 Hitachi Ltd 管材の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
JP3844542B2 (ja) * 1996-07-09 2006-11-15 株式会社ユタカ技研 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
US8087333B2 (en) * 2002-12-17 2012-01-03 Ones Co., Ltd. Method for press punching a hole in sheet metal and press die
JP4856411B2 (ja) 2005-09-15 2012-01-18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ンク
JP2008080387A (ja) * 2006-09-28 2008-04-10 Toyota Motor Corp R付き穴加工方法及びr付き穴加工装置
US20080163662A1 (en) * 2007-01-08 2008-07-10 Dagan Moshe Tube punching and collaring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JP5141093B2 (ja) * 2007-05-22 2013-02-13 株式会社ワンズ 薄板金属孔明け用のダイス及びこのダイスを具備した薄板金属用孔明け装置
JP6201509B2 (ja) * 2013-08-13 2017-09-27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6319U (zh) * 1987-05-29 1988-12-16
JP2005246474A (ja) * 2004-03-08 2005-09-15 Matsumoto Kinzoku Kogyosho:Kk バーリング加工用プレス金型
CN2759633Y (zh) * 2004-11-26 2006-02-22 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材冲孔、翻边的模具
CN201012375Y (zh) * 2007-01-25 2008-01-30 青岛双星数控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冲孔翻边复合模具
CN201079810Y (zh) * 2007-09-13 2008-07-02 济南铸锻所捷迈机械有限公司 数控转塔冲床冲孔翻边复合成形模具
JP2012024768A (ja) * 2010-06-21 2012-02-09 Technocrats Corp アンダーカット処理機構
CN103157712A (zh) * 2011-12-19 2013-06-19 株式会社理光 薄板圆孔翻边加工方法以及薄板内螺纹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62091B2 (en) 2020-02-18
JP6202110B2 (ja) 2017-09-27
WO2015115514A1 (ja) 2015-08-06
JPWO2015115514A1 (ja) 2017-03-23
KR20160102287A (ko) 2016-08-29
KR101891904B1 (ko) 2018-08-24
CN105934291B (zh) 2018-11-30
MX2016009685A (es) 2016-09-22
US20160339501A1 (en) 2016-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4144B1 (en) Method for expanding the diameter of a metal container
JP4713471B2 (ja) 縦方向にスロットを有し、そして、異なる断面を有するいくつかの縦方向セグメントを備えている中空形材を、金属シートから製造する方法
CN102215997B (zh) 筒状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5934291A (zh) 翻边加工方法以及翻边加工装置
US10981206B2 (en) Precision forming of metallic hollow extrusions
CN102205777A (zh) 车轮
KR20030087614A (ko) 관형 부품을 하이드로포밍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7443023A (zh) 一种带筋薄壁大型铝合金筒的柔性加工方法
KR101824341B1 (ko) 구부러진 형상을 갖는 다각형 폐단면 구조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방법으로 제조한 다각형 폐단면 구조 부품
JP2013525112A (ja) 側方に偏倚して離れた加工物を有する弾帯
US8341995B2 (en) Method for making can bodies having axial ribs and step shoulder bottoms
US11802401B2 (en) Structural support member with swaged female interface
US7127924B1 (en) Double action punch assembly for hydroforming die
US8443642B2 (en) Process for pre-forming cylindrical tubes into tubular members having sharp corners
TW201529200A (zh) 金屬板或金屬棒的端部剖面之內部割裂方法、利用該內部割裂方法所進行之金屬容器與金屬管的製造方法及金屬零件的接合方法
CN202824309U (zh) 用于在面板上形成卷边的工具
JP2007009989A (ja) 円錐ころ軸受用保持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73755A (ja) スラスト円筒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413140B2 (ja) プレス機による追い抜き加工方法
JP2013006209A (ja) 拡開缶胴の製造方法
KR101428663B1 (ko) 서포트 링 제조방법
US20050028572A1 (en)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metal tube, in particular a gas distributor tube for vehicle airbags
US582304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 non-cylindrical can body
CN113000647B (zh) 一端翻边的小直径开缝筒形金属件制作方法和设备
US20140373332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ge tub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