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6409A -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86409A
CN105886409A CN201610223100.XA CN201610223100A CN105886409A CN 105886409 A CN105886409 A CN 105886409A CN 201610223100 A CN201610223100 A CN 201610223100A CN 105886409 A CN105886409 A CN 105886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residue
culture medium
pleurotus
mushroom
bacte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231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荣生
韩美丽
霍秀娟
覃建林
梁志强
马跃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Boyuan Eco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Boyuan Eco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Boyuan Eco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Boyuan Eco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231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8640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86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64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BPHOSPHATIC FERTILISERS
    • C05B1/00Superphosphates, i.e. fertilisers produced by reacting rock or bone phosphates with sulfuric or phosphoric acid in such amounts and concentrations as to yield solid products directly
    • C05B1/02Superphosph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含有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该配方可替代原有的以棉籽壳、桑枝为主要成份的培养基,同时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据此,发明人结合框式覆土栽培,还建立了相应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方法,在侧耳属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培养基A用于原种培养,使用培养基B用于栽培种培养,使用培养基C用于出菇袋培养,使用营养土用于出菇时菌块覆土。因此,应用本发明既提升了相关行业的附加值,还对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

Description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侧耳属食用菌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背景技术
侧耳属食用菌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是一种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具有滋补强壮、解毒收敛、化积、降血脂的功效,近年已用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等病的治疗。侧耳属食用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Quel.)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镁、铜、锌等矿物质,特别是其所含的多糖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具有抗癌、降血脂、润肠胃以及美容等作用,深得消费者喜爱
桄榔废渣是桄榔粉加工制做过程中产生的粗纤维废渣。桄榔树长至2-2.5m时,即可砍伐用于制作提取桄榔粉,砍伐时产生的叶鞘、叶柄、树皮及肉质茎髓心捣碎与挤出桄榔粉过程中产生的残渣统称为桄榔废渣。广西南部是桄榔树的传统种植区,每年都因制做桄榔粉而产生大量的桄榔废渣。
广西葡萄种植业发展迅速,近年还发展出了双季葡萄生产技术,葡萄春季、夏季及冬季三次修剪产生大量废弃枝条(经粗加工为葡萄废枝木屑)。
工厂化杏鲍菇生产近年也在广西大量开展,工厂化生产的杏鲍菇只采收一荐,采后的菌袋(废菌渣)通常当作废袋丢弃。
上述三种废弃物,除桄榔废渣少部分用于造纸外,通常大部分被当做垃圾扔掉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产量高、成本低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还可充分利用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等农业废弃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含有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
上述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主要由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甘蔗渣、棉籽壳、玉米粉或玉米芯组成。
每1000g培养基A由桄榔废渣230.0g、葡萄废枝木屑200.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50g、米糠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B由桄榔废渣250.0g、葡萄废枝木屑220.0g、杏鲍菇废菌渣16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25.0g、米糠2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C由桄榔废渣300.0g、葡萄废枝木屑270.0g、杏鲍菇废菌渣180.0g、甘蔗渣100.0g、棉籽壳30.0g、玉米芯100.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上述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按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称取除过磷酸钙外的其他原料混合拌匀,将过磷酸钙在适量水中溶解后再与其他原料混合,然后加水使最终培养基含水量达65%左右。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含有桄榔废渣、杏鲍菇废菌渣。
上述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主要由黄土、桄榔废渣、杏鲍菇废菌渣、陶砾组成。
每1000g营养土由黄土565.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桄榔废渣100.0g、牛粪50.0g、陶砾100.0g、过磷酸钙10.0g、石灰25.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上述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按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称取除过磷酸钙外的其他原料混合拌匀,将过磷酸钙在适量水中溶解后再与其他原料混合,然后加水使最终营养土含水量达65%左右。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方法,在侧耳属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培养基A用于原种培养,使用培养基B用于栽培种培养,使用培养基C用于出菇袋培养,使用营养土用于出菇时菌块覆土;其中,
每1000g培养基A由桄榔废渣230.0g、葡萄废枝木屑200.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50g、米糠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B由桄榔废渣250.0g、葡萄废枝木屑220.0g、杏鲍菇废菌渣16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25.0g、米糠2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C由桄榔废渣300.0g、葡萄废枝木屑270.0g、杏鲍菇废菌渣180.0g、甘蔗渣100.0g、棉籽壳30.0g、玉米芯100.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营养土由黄土565.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桄榔废渣100.0g、牛粪50.0g、陶砾100.0g、过磷酸钙10.0g、石灰25.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侧耳属食用菌为虎奶菇或杏鲍菇。
上述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方法,按以下步骤操作进行:
(1)将培养基A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固体母种,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原种;
(2)将培养基B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原种3团,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栽培种;
(3)将配好的培养基C,分装到规格32cm×17cm的聚丙烯塑料袋中,每袋装干料400g;在120℃下消毒灭菌120分钟,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待用;将栽培种接入消毒后的培养袋中,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原种5团;接种后放于25-28℃温室黑暗培养30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
(4)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放入底部带孔塑料框中,框底铺一层5mm厚的纸板,将菌袋接种一头向上,垂直放置框中,每框9个菌袋,菌袋之间间隔2-3cm,在塑料框表面盖一层塑料地膜,室温控制在25-28℃,维持3天;其中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
(5)将步骤(4)处理过的菌框移入出菇棚进行催蕾处理,将虎奶菇菇房温度控制在30-36℃,时间4-5天;将杏鲍菇菇房温度控制在10-16℃,时间3-4天;其中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催蕾处理结束后,覆盖营养土于菌框,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6)出菇期管理:虎奶菇菇房温度:30-36℃,菇房空气湿度:80-90%;杏鲍菇菇房温度:10-20℃,菇房空气湿度:80-90%;覆盖营养土的菌框菇蕾未出土之前,土层表面不发白不用喷水,如土层表面发白,可喷一次雾状轻水,使土层表面湿润既可;当50%以上菌框都有菇蕾形成后,3天淋一次透水在营养土上,直至采收;
(7)第一批菇采收后,清理菌筐,喷2%石灰水,放置5天,待菌生恢复生长后,覆盖新配的营养土,同前期一样重复管理。
针对现有侧耳属食用菌栽培的情况和农业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发明人利用三种农业下脚料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研发了一种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含有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该配方可替代原有的以棉籽壳、桑枝为主要成份的培养基,同时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据此,发明人结合框式覆土栽培,还建立了相应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方法,在侧耳属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培养基A用于原种培养,使用培养基B用于栽培种培养,使用培养基C用于出菇袋培养,使用营养土用于出菇时菌块覆土。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势之处在于:
(1)生物学转化率较高
采用本发明的培养基配方时,在传统袋栽与本发明采用的覆土栽培方法时,生物转化率均高于对照,同时菌丝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加快。
传统塑料袋栽出菇过程中由于塑料袋的限制外源营养无法送达菌丝体,因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从菌丝体获得的营养有限,生长后劲不足,而本发明采用的覆土栽培方法,由于土中的营养可以被菌丝体直接吸收,因此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菌丝体可以有效的向其运送新的营养,因此对产量的提高有所贡献。此外,传统塑料袋栽需要每天固定劳动力喷水保持空气湿度,本发明的覆土栽培方法中,由于土壤本身的保水性及对局部小环境空气湿度调节的缓冲性,只需3天淋一次水,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2)生产成本低
培养基中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原料合计约占65%,使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同时提升了相关行业的附加值,并对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虎奶菇高产栽培方法
(1)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A用于原种菌丝培养,每1000g培养基A由桄榔废渣230.0g、葡萄废枝木屑200.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50g、米糠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培养基B用于栽培种菌丝培养,每1000g培养基B由桄榔废渣250.0g、葡萄废枝木屑220.0g、杏鲍菇废菌渣16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25.0g、米糠2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培养基C用于出菇袋菌丝培养,每1000g培养基C由桄榔废渣300.0g、葡萄废枝木屑270.0g、杏鲍菇废菌渣180.0g、甘蔗渣100.0g、棉籽壳30.0g、玉米芯100.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培养基按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称取除过磷酸钙外的其他原料混合拌匀,将过磷酸钙在适量水中溶解后再与其他原料混合,然后加水使最终培养基含水量达65%左右。
营养土用于出菇期间覆盖菌袋,每1000g营养土由黄土565.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桄榔废渣100.0g、牛粪50.0g、陶砾(直径1cm)100.0g、过磷酸钙10.0g、石灰25.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营养土按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称取除过磷酸钙外的其他原料混合拌匀,将过磷酸钙在适量水中溶解后再与其他原料混合,然后加水使最终营养土含水量达65%左右
(2)培养基A的分装、消毒灭菌、接种
将培养基A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固体母种,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原种;
(3)培养基B的分装、消毒灭菌、接种
将培养基B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原种3团(来自(1)),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栽培种;
(4)培养基C的分装、消毒灭菌、接种
将配好的培养基C,分装到规格32cm×17cm的聚丙烯塑料袋中,每袋装干料400g;在120℃下消毒灭菌120分钟,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待用;将栽培种接入消毒后的培养袋中,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原种5团(来自(2);接种后放于25-28℃温室黑暗培养30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
(5)菌丝后熟作用的完成
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放入底部带孔塑料框(规格47cm×36cm×27cm)中,框底铺一层5mm厚的纸板,将菌袋接种一头向上,垂直放置框中,每框9个菌袋,菌袋之间间隔2-3cm,在塑料框表面盖一层塑料地膜,室温控制在25-28℃,维持3天(如室温在23-25℃则需4天)。期间,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处理第三天时,菌块表面已长成一层浓密的白色菌丝。
(6)高温处理与菇原基形成
将装有菌袋的框移入出菇处理室催蕾,在30-36℃温度下处理4-5天,框表面盖塑料地膜,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处理第5天时,已见50%菌块表面菌丝出现小菇蕾。
(7)菌袋覆土处理
将步骤(6)中处理过的菌框移入出菇室,菌袋表面盖上营养土(盖营养土前,将湿度调至含水量65%),营养土厚度1-2cm,且菌袋之间的缝隙也要用营养土填满。
(8)出菇期管理
将菇房温度控制在30-36℃之间,控制菇房整体空气湿度在80-90%;覆盖营养土的菌框菇蕾未出土之前,土层表面不发白不用喷水,如土层表面发白,可喷一次雾状清水,使土层表面湿润既可;50%以上菌框都有菇蕾形成后,3天淋一次透水,直至采收。
结果:移入菇房后第3天,50%菌框覆土表面出现灰色菇蕾,第6天,所有菌框均出现菇蕾,第10-13天分批采收。第一批菇采收后,清理菌筐,将菌块倒置,喷2%石灰水,放置5天,待菌生恢复生长后,覆盖新配的营养土,同前期一样重复管理。一茬菇生物转化率106.7%,二茬菇生物转化率34.3%,共采收二茬,总生物转化率141.0%。
实施例2虎奶菇传统袋栽出菇方式与本发明出菇袋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比较试验
(一)传统袋栽出菇方式下,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C出菇袋菌丝生长与产量情况(结果见表1)
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1(记作传1):棉籽壳98.0%、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2(记作传2):棉籽壳30.0%、桑枝40%、甘蔗渣28.0%、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本发明出菇袋培养基配方C同实施例1。
参照实施例1做好出菇袋培养基,并装袋(袋规格17cm×34cm)、灭菌,然后取刚长满菌丝的栽培种接种,菌袋在25-28℃培养室培养。菌袋菌丝长满后,按目前所用袋栽模式进行出菇管理,具体过程如下:
将菌袋排在栽培架上,解开袋口,保持温度在30-36℃之间,同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左右,并适当通风,以刺激原基的形成。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以保湿为主,随着子实体的不断增大,也要逐渐地加大通风量,以保证棚内的空气新鲜。子实体采收完以后,要及时清除料面,去掉菇根,及时补水,进行第二茬菇的出菇管理。
表1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C对出菇袋菌丝生长的影响比较
表1中试验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分析,数据后相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在1%和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以下表2、3、4、5、6同);表中生物转化率(%)=子实体鲜重/菌袋培养料干重×100%。
从表1中可见,在传统袋栽出菇方式下,采用本发明所制做的菌袋,在试验时间下,其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另外二种以棉籽壳、桑枝为主要成份的传统培养基,第一茬与第二茬菇生物学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其它二个以棉籽壳及棉籽壳加桑枝的处理。试验表明,本发明培养基确实在缩短菌丝生长时间与提高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采用本发明培养基C覆土出菇方法时产量情况(结果见表2)
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1(记作传1)、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2(记作传2)、本发明出菇袋培养基配方C(记作本)同(一)。
参照实施例1做好出菇袋培养基,并装袋(袋规格17cm×34cm)、灭菌,然后取刚长满菌丝的栽培种接种,菌袋在25-28℃培养室培养。菌袋菌丝长满后,按实施例1步骤(5)至(8)方法进行出菇管理。
表2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C采用本发明覆土栽培方法产量比较
表2中传1-CK、传2-CK、本-CK是传统培养基(传1和传2)与本发明培养基C在传统袋栽管理情况下的结果。
从表2可见,采用本发明的培养基在本发明培养基及覆土栽培方法出菇方法的情况下,第一茬、第二茬菇及总的生物学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二个传统配方及其传统方法处理的对照。在采用本发明出菇方法的情况下,在所试验的时间下,传1和传2第一茬、第二茬菇及总的生物学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其对照。
实施例3虎奶菇传统栽培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对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比较试验
(一)传统原种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A菌丝生长比较
传统原种培养基配方1(记作传1):棉籽壳75.0%、米糠23%、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传统原种培养基配方2(记作传2):玉米粒98%,过碳酸钙1%、石膏粉1.0%;本发明原种培养基配方A(记作本)同实施例1。参照实施例1做好原种培养基,并装瓶(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灭菌,然后取母种接种,培养瓶在25-28℃培养室培养20天
表3传统原种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A对原种菌丝生长的影响比较
从表3可看出,本发明所采用的原种培养基A的菌丝长满瓶所用时间比传统培养有明显缩短。
(二)传统栽培种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B菌丝生长比较
传统栽培种培养基配方1(记作传1):棉籽壳85.0%、米糠13%、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传统栽培种培养基配方2(记作传2):玉米粒98.0%,过碳酸钙1%、石膏粉1.0%;本发明原种培养基配方B(记作本)同实施例1。参照实施例1做好栽培种培养基,并装瓶(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灭菌,然后取原种接种,培养瓶在25-28℃培养室培养20天。
表4传统原种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B对栽培种菌丝生长的影响比较
从表4可看出,本发明所采用的栽培种培养基B的菌丝长满瓶所用时间比传统培养有明显缩短。
实施例4本发明杏鲍菇高产栽培方法
步骤(1)至(5)基本同实施例1。
(6)低温处理与菇原基形成
将装有菌袋的框移入出菇处理室催蕾,在10-16℃温度下处理3天,框表面盖塑料地膜,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处理第4天时,已见50%菌块表面菌丝出现纽结。
(7)菌袋覆土处理
将步骤(6)中处理过的菌框移入出菇室,菌袋表面盖上营养土(盖营养土前,将湿度调至含水量65%),营养土厚度1-2cm,且菌袋之间的缝隙也要用营养土填满。
(8)出菇期管理
将菇房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控制菇房整体空气湿度在80-90%;覆盖营养土的菌框菇蕾未出土之前,土层表面不发白不用喷水,如土层表面发白,可喷一次雾状清水,使土层表面湿润既可;50%以上菌框都有菇蕾形成后,3天淋一次透水,直至采收。
结果:移入菇房后第4天,50%菌框覆土表面出现灰色菇蕾,第6天,所有菌框均出现菇蕾,第12-15天分批采收。第一批菇采收后,清理菌筐,将菌块倒置,喷2%石灰水,放置5天,待菌生恢复生长后,同前期一样重复管理。一茬菇生物转化率154.0%,二茬菇生物转化率38.0%,共采收二茬,总生物转化率192.0%。
实施例5杏鲍菇传统袋栽出菇方式与本发明出菇袋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比较试验
(一)采用传统袋栽出菇方式下,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C出菇袋菌丝生长与产量情况(结果见表5)
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1(记作传1):棉籽壳98.0%、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2(记作传2):棉籽壳30.0%、桑枝40%、甘蔗渣28.0%、玉米芯8%、石膏粉1.0%、过磷酸钙1.0%;本发明出菇袋培养基配方C同实施例1。
参照实施例4做好出菇袋培养基,并装袋(袋规格17cm×34cm)、灭菌,然后取刚长满菌丝的栽培种接种,菌袋在25-28℃培养室培养。菌袋菌丝长满后,按目前所用袋栽模式进行出菇管理,具体过程如下:
将菌袋排在栽培架上,解开袋口,保持温度在10-16℃之间,同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左右,并适当通风,以刺激原基的形成。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以保湿为主,随着子实体的不断增大,出菇室温度可调到10-20℃之间,并逐渐地加大通风量,以保证棚内的空气新鲜。子实体采收完以后,要及时清除料面,去掉菇根,及时补水,进行第二茬菇的出菇管理。
表5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C对出菇袋菌丝生长的影响比较
从表5中可见,在传统袋栽出菇方式下,采用本发明所制做的菌袋,其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另外二种以棉籽壳、桑枝为主要成份的传统培养基,第一茬与第二茬菇生物学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其它二个以棉籽壳及棉籽壳加桑枝的处理。试验表明,本发明培养基确实在缩短菌丝生长时间与提高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采用本发明培养基C覆土出菇方法时产量情况(结果见表2)
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1(记作传1)、传统出菇袋培养基配方2(记作传2)、本发明出菇袋培养基C配方(记作本)同(一)。参照实施例1做好出菇袋培养基,并装袋(袋规格17cm×34cm)、灭菌,然后取刚长满菌丝的栽培种接种,菌袋在25-28℃培养室培养。菌袋菌丝长满后,按实施例4步骤(5)至(8)方法进行出菇管理。
表6传统培养基与本发明培养基C采用本发明覆土栽培方法产量比较
从表6可见,采用本发明的培养基在本发明培养基及覆土栽培方法出菇方法的情况下,第一茬、第二茬菇及总的生物学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二个传统配方。

Claims (10)

1.一种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含有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桄榔废渣、葡萄废枝木屑、杏鲍菇废菌渣、甘蔗渣、棉籽壳、玉米粉或玉米芯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
每1000g培养基A由桄榔废渣230.0g、葡萄废枝木屑200.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50g、米糠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B由桄榔废渣250.0g、葡萄废枝木屑220.0g、杏鲍菇废菌渣16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25.0g、米糠2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C由桄榔废渣300.0g、葡萄废枝木屑270.0g、杏鲍菇废菌渣180.0g、甘蔗渣100.0g、棉籽壳30.0g、玉米芯100.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称取除过磷酸钙外的其他原料混合拌匀,将过磷酸钙在适量水中溶解后再与其他原料混合,然后加水使最终培养基含水量达65%左右。
5.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其特征在于含有桄榔废渣、杏鲍菇废菌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黄土、桄榔废渣、杏鲍菇废菌渣、陶砾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其特征在于每1000g营养土由黄土565.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桄榔废渣100.0g、牛粪50.0g、陶砾100.0g、过磷酸钙10.0g、石灰25.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营养土,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称取除过磷酸钙外的其他原料混合拌匀,将过磷酸钙在适量水中溶解后再与其他原料混合,然后加水使最终营养土含水量达65%左右。
9.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侧耳属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培养基A用于原种培养,使用培养基B用于栽培种培养,使用培养基C用于出菇袋培养,使用营养土用于出菇时菌块覆土;其中,
每1000g培养基A由桄榔废渣230.0g、葡萄废枝木屑200.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50g、米糠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B由桄榔废渣250.0g、葡萄废枝木屑220.0g、杏鲍菇废菌渣160.0g、甘蔗渣200.0g、棉籽壳100.0g、玉米粉25.0g、米糠25.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培养基C由桄榔废渣300.0g、葡萄废枝木屑270.0g、杏鲍菇废菌渣180.0g、甘蔗渣100.0g、棉籽壳30.0g、玉米芯100.0g、石膏粉10.0g、过磷酸钙10.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每1000g营养土由黄土565.0g、杏鲍菇废菌渣150.0g、桄榔废渣100.0g、牛粪50.0g、陶砾100.0g、过磷酸钙10.0g、石灰25.0g组成,另加水600-700ml;
所述侧耳属食用菌为虎奶菇或杏鲍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操作进行:
(1)将培养基A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固体母种,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原种;
(2)将培养基B分装于200ml的玻璃瓶,每瓶培养料250g,120℃灭菌60分钟,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原种3团,28℃室温下培养,培养时间20天,得到长满菌丝的栽培种;
(3)将配好的培养基C,分装到规格32cm×17cm的聚丙烯塑料袋中,每袋装干料400g;在120℃下消毒灭菌120分钟,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待用;将栽培种接入消毒后的培养袋中,接入大约0.5cm×0.5cm×0.5cm大小的原种5团;接种后放于25-28℃温室黑暗培养30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
(4)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放入底部带孔塑料框中,框底铺一层5mm厚的纸板,将菌袋接种一头向上,垂直放置框中,每框9个菌袋,菌袋之间间隔2-3cm,在塑料框表面盖一层塑料地膜,室温控制在25-28℃,维持3天;其中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
(5)将步骤(4)处理过的菌框移入出菇棚进行催蕾处理,将虎奶菇菇房温度控制在30-36℃,时间4-5天;将杏鲍菇菇房温度控制在10-16℃,时间3-4天;其中每天掀开薄膜二次以通风换气,每次掀开时间10分钟;催蕾处理结束后,覆盖营养土于菌框,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6)出菇期管理:虎奶菇菇房温度:30-36℃,菇房空气湿度:80-90%;杏鲍菇菇房温度:10-20℃,菇房空气湿度:80-90%;覆盖营养土的菌框菇蕾未出土之前,土层表面不发白不用喷水,如土层表面发白,可喷一次雾状轻水,使土层表面湿润既可;当50%以上菌框都有菇蕾形成后,3天淋一次透水在营养土上,直至采收;
(7)第一批菇采收后,清理菌筐,喷2%石灰水,放置5天,待菌生恢复生长后,覆盖新配的营养土,同前期一样重复管理。
CN201610223100.XA 2016-04-12 2016-04-12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Pending CN1058864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3100.XA CN105886409A (zh) 2016-04-12 2016-04-12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3100.XA CN105886409A (zh) 2016-04-12 2016-04-12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6409A true CN105886409A (zh) 2016-08-24

Family

ID=57012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23100.XA Pending CN105886409A (zh) 2016-04-12 2016-04-12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8640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7061A (zh) * 2017-04-21 2017-08-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灵芝栽培的高效方法及其培养基
CN107743825A (zh) * 2017-09-28 2018-03-02 广西浙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
CN108718915A (zh) * 2018-04-25 2018-11-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栽培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9574A (zh) * 2011-04-02 2011-10-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用棉花秸秆制备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原料的一种前期处理方法
CN102301910A (zh) * 2011-06-16 2012-01-04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利用杏鲍菇废菌渣栽培高品质姬松茸的方法
CN103992177A (zh) * 2014-05-20 2014-08-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杏鲍菇高产栽培方法及其培养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9574A (zh) * 2011-04-02 2011-10-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用棉花秸秆制备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原料的一种前期处理方法
CN102301910A (zh) * 2011-06-16 2012-01-04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利用杏鲍菇废菌渣栽培高品质姬松茸的方法
CN103992177A (zh) * 2014-05-20 2014-08-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杏鲍菇高产栽培方法及其培养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钟礼义等: "培养基添加菌糠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福建农业科技》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7061A (zh) * 2017-04-21 2017-08-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灵芝栽培的高效方法及其培养基
CN107743825A (zh) * 2017-09-28 2018-03-02 广西浙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
CN108718915A (zh) * 2018-04-25 2018-11-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栽培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5264B (zh) 富硒茶叶的种植方法
CN105557427B (zh) 富硒百香果的种植方法
CN102939834B (zh) 一种桑树套种桑枝黑木耳的栽培方法
CN102187787B (zh) 一种利用葡萄蔓屑栽培金福菇、大杯蕈珍稀食用菌的方法
CN102835248B (zh) 一种利用桑枝条栽培灵芝的方法
CN101933441B (zh) 一种草菇增产的方法
CN105993590A (zh) 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培养方法
CN106358751A (zh) 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CN101897273A (zh) 一种鸡腿菇栽培方法及栽培基质
CN104987156B (zh) 一种利用菌糠的宾王菇培养基及栽培宾王菇的方法
CN102907260A (zh) 一种桑树套种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
CN103435407B (zh) 一种榆黄蘑栽培料配伍及此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CN105493894A (zh) 一种桑树套种草菇的栽培方法
CN104557244A (zh) 一种猴头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
CN107347461A (zh) 一种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
CN106146090A (zh) 秸杆发酵基质、羊肚菌菌种培养基质及其制法
CN104012303A (zh) 秀珍菇食用菌的培育方法
CN105638236A (zh) 一种桑枝种植长根菇及其与桑树套种的栽培方法
CN108834799A (zh) 一种自然富硒葛根的种植方法
CN105918089A (zh) 一种有机草莓的无土种植方法
CN107787749A (zh) 蓝莓的种植方法
CN105886409A (zh) 提高侧耳属食用菌产量的培养基及方法
CN104686198A (zh) 一种桑枝栽培木耳的方法
CN101983551A (zh) 杏鲍菇的培植方法
CN108157045A (zh) 一种桑树套种鸡腿菇及其菌渣直接还田的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