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2144B - 液滴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滴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82144B
CN105882144B CN201610083077.9A CN201610083077A CN105882144B CN 105882144 B CN105882144 B CN 105882144B CN 201610083077 A CN201610083077 A CN 201610083077A CN 105882144 B CN105882144 B CN 105882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unit
airflow
gas
droplet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30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82144A (zh
Inventor
麻本克哉
佐佐木恒之
中野秀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82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2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82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21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14Conditioning of the outside of ink supply systems, e.g. inkjet collector cleaning, ink mist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41J2002/1853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ink collectors for continuous Inkjet printers, e.g. gutters, mist suction mean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滴喷出装置,其能够抑制对从液滴喷出部朝向介质而被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并且去除所产生的墨雾等异物。液滴喷出装置(10)具备: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对被输送至输送部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30);向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喷出液滴的液滴喷出部(42);在对液滴喷出部(42)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43);在与支承部(30)对置的第一区域(A1)内产生气流的气流产生部(100)。随着滑架(43)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气流产生部(100)在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于液滴的喷出方向上对置的情况下限制第一气流的产生,而在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于液滴的喷出方向上未对置的情况下,允许第一气流的产生。

Description

液滴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式打印机等液滴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液滴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而已知一种喷墨式打印机,所述喷墨式打印机通过从液滴喷出部向被支承于支承部上的介质喷出作为液滴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形成文字或图像。在这样的打印机中,为了将从液滴喷出部喷出油墨时在打印机的筐体内部产生的墨雾排出筐体外部,而具备在筐体内部产生气流的风扇(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在上述的打印机中,当在筐体内部产生气流的情况下,需要抑制对从液滴喷出部向介质飞散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并且需要以产生能够将墨雾排向筐体外部的气流的方式对风扇的输出进行控制。
因此,在如上所述的打印机中,在以不影响从液滴喷出部向介质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的方式而使筐体内部产生的气流减弱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将墨雾向筐体外部排出。此外,为了将墨雾向筐体外部排出而使筐体内部生成的气流增强的情况下,可能影响从液滴喷出部向介质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
另外,上述情况在向介质喷出液滴时会产生该液滴的墨雾的液滴喷出装置以及在筐体内部会漂浮尘埃等异物的液滴喷出装置中,大致相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38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从液滴喷出部向介质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并且去除所产生的墨雾等异物的液滴喷出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滴喷出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支承部,其对被输送至所述输送部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承;液滴喷出部,其向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喷出液滴;滑架,其在对所述液滴喷出部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气流产生部,其在与所述支承部对置的区域内产生气流;在所述液滴喷出部中,当将液滴被喷出的方向设为喷出方向时,通过所述滑架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移动,从而在所述液滴喷出部与所述介质于所述喷出方向上对置的情况下,所述气流产生部限制所述气流的产生,而在所述液滴喷出部与所述介质于所述喷出方向上未对置的情况下,所述气流产生部允许所述气流的产生。
根据上述结构,液滴从被支承于滑架上的的液滴喷出部被喷出在介质上,所述滑架在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此处,在液滴喷出部喷出了液滴时,有时会在与支承部对置的区域内产生并漂浮着与该液滴相比而较小的墨雾。此外,伴随介质的输送,在与支承部对置的区域内有时会漂浮有尘埃等异物。
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液滴喷出部与介质未对置的情况下,即液滴喷出部不能朝向介质喷出液滴的情况下,在上述区域内将产生气流,从而使在上述区域内漂浮的墨雾等异物从该区域被排除。
另一方面,在液滴喷出部与介质对置的情况下,即液滴喷出部能够朝向介质喷出液滴的情况下,上述区域中的气流的产生被限制。因此,在液滴喷出部朝向介质喷出液滴的过程中,通过在上述区域内产生气流从而抑制对液滴喷出部朝向介质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的情况。
如此,根据上述结构,无关乎气流的强度而能够抑制对从液滴喷出部朝向介质而被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的情况,并且去除在与支承部对置的区域内漂浮的墨雾等异物。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当将所述气流设为第一气流,并将产生该第一气流的、与所述支承部对置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时,所述气流产生部不仅产生所述第一气流,而且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处,在所述介质穿过的第二区域内产生第二气流。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被输送至支承部的介质的表面上附着有尘埃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第二区域中产生的第二气流来去除这样的异物。因此,能够向抑制了这种异物的附着的介质喷出液滴。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气流产生部具有:第一吹出口,其吹出形成所述第一气流的气体;第二吹出口,其吹出形成所述第二气流的气体;气体室,其将所述第一吹出口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通;送气部,其向所述气体室输送气体;切换部,其对使所述第一吹出口与所述气体室连通的连通状态、和将所述第一吹出口与所述气体室设为非连通的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在液滴喷出部与介质未对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部设为连通状态,从而能够在与支承部对置的第一区域内产生第一气流,并且在与支承部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二区域内产生第二气流。另一方面,在液滴喷出部与介质对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部设为非连通状态,从而能够对在第一区域内产生第一气流进行抑制,并使第二气流在第二区域产生。
另外,在液滴喷出部与介质对置的情况下,即为非连通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从第一吹出口不吹出形成第一气流的气体,因此,与连通状态的情况相比,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形成第二气流的气体的流量增多。即,根据该结构,在液滴喷出部与介质对置的情况下,限制第一气流的产生,并且与液滴喷出部及介质未对置的情况相比使第二气流增强,从而能够在第二区域内更容易地去除尘埃等异物。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切换部在所述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时切换为所述连通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输送部未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时切换为所述非连通状态。
在从被支承于滑架上的液滴喷出部喷出液滴的液滴喷出装置中,在输送介质时使液滴未被喷出,而在未输送介质时使液滴被喷出,其中,所述滑架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对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只要对应于是否输送介质而对连通状态及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即可,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切换部的状态的切换控制。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气流产生部还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气流升温的升温部。在被包含于介质中的水分含量较多的情况下,与该水分含量较少的情况相比,尘埃等异物易于附着在介质上。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被升温的第二气流而使被输送至支承部的介质所包含的水分变得易于蒸发,因此,能够抑制向附着了尘埃等异物的介质喷出液滴。
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优选为,还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以越趋向于输送方向下游则越趋向于铅直上方的方式而被设置,并对朝向所述支承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引导,所述第二区域为与所述引导部对置的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从铅直下方向朝向被设置于铅直上方的支承部来输送介质的情况下,通过越趋向于输送方向下游越趋向于铅直上方的引导部而将介质输送至支承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剖视图。
图3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4为表示液滴喷出部与介质对置的情况下的液滴喷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液滴喷出部与介质未对置的情况下的液滴喷出装置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滴喷出装置10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液滴喷出装置10为,例如通过对长条的介质M(纸)喷出作为液滴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在该介质M上印刷文字或图像的大幅面打印机。
如图1及图2所示,液滴喷出装置10具备:实施介质M的放卷的放卷部2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30;向介质M喷出液滴的液滴喷出单元40;对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部50;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60。此外,液滴喷出装置10具备: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部70;实施介质M的收卷的收卷部80;实施液滴喷出单元40的维护的维护部90(参照图2);在筐体11的内外产生沿着介质M的气流的气流产生部100。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参照图2)”,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亦即与宽度方向X交叉(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Y”,将图1中的作为上下方向而与宽度方向X及前后方向Y的两个方向均交叉(正交)的方向称为“铅直方向Z”。此外,将从放卷部20起至收卷部80的介质M的移动方向称为“输送方向”,且沿着该输送方向而称为上游侧及下游侧。
如图1所示,放卷部20具备使长条的介质M被卷绕的放卷辊21。而且,放卷部20通过使放卷辊21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放卷。
如图1及图2所示,支承部30呈以宽度方向X为长边方向而以前后方向Y为短边方向的矩形板状。此外,支承部30具有从铅直下方支承介质M的支承面31。例如,为了抑制介质M的翘起,也可以在支持面31上形成有吸附该介质M的吸引孔。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被设置在筐体11的内部的区域,而将与支承部30(支承面31)对置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A1”。
如图1及图2所示,液滴喷出单元40具备:具有喷出液滴的喷嘴41的液滴喷出部42;以喷嘴41朝向支承部30开口的方式对液滴喷出部42进行支承的滑架43;以使滑架43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对滑架43进行支承的导轴44。而且,液滴喷出单元40使滑架43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从液滴喷出部42的喷嘴41朝向介质M喷出液滴。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相当于滑架43的“扫描方向”的一个示例。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区域A1中,至少包含从液滴喷出部42被喷出的液滴飞散的区域,换言之在宽度方向上X进行往复移动的液滴喷出部42与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支承的介质M之间的区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滴喷出部42喷出液滴的方向称为“喷出方向”。喷出方向为与前后方向Y及宽度方向X交叉(正交)的方向(铅直下方)。
如图1所示,输送部60具备被配置在支承部3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输送辊61、和被配置在该支承部3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输送辊62。输送辊61、62具有:通过在与介质M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向该介质M施加输送力的驱动辊63、和通过与被输送的介质M接触从而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64。而且,输送部60通过在使输送辊61、62夹着介质M的状态下对驱动辊63进行驱动,从而将介质M向下游侧输送。
如图1所示,引导部50在输送方向上具备被配置在放卷部20与第一输送辊61之间的第一引导部51、和被配置在第二输送辊62与收卷部80之间的第二引导部52。即,第一引导部51被设置在与支承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第二引导部52被设置在与支承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侧。
第一引导部51具有越趋向于输送方向(前方)越朝向铅直上方的斜面部53和与铅直方向Z交叉(正交)的平面部54。此外,第一引导部51形成,介质M被供给到筐体11的内部时通过的送纸口12的一部分。而且,第一引导部51从铅直下方对从放卷部20被放卷的介质M进行支承并向支承部30引导。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引导部51的斜面部53对置的区域称为“第二区域A2”。第二区域A2为与送纸口12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且被设置在筐体11的外部的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斜面部53成为向铅直上方与后方之间的方向凸出的弯曲部。
第二引导部52具有与铅直方向Z交叉(正交)的平面部55、和越趋向于输送方向(前方)越朝向铅直下方的斜面部56。此外,第二引导部52形成有介质M被排出到筐体11的外部时通过的排出口13的一部分。而且,第二引导部52从铅直下方对从支承部30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并向收卷部80引导。
加热部70在筐体11的外部,被设置在与第二引导部52对置的区域。而且,加热部70通过对被输送到第二引导部52上的介质M的液滴喷出面进行加热,从而促进被喷出在介质M上的液滴中的溶剂成分(例如,水)的蒸发。此外,加热部70还可以被内置在第二引导部52中,也可以被设置在筐体11的内部。
收卷部80具备对长条的介质M进行卷绕的收卷辊81。而且,收卷部80通过使收卷辊81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介质M的收卷。
如图2所示,维护部90被设置在与支承部30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区域(以下,称为“初始位置”)。此外,维护部90具备呈有底箱状的盖91。盖91被设为能够相对于移动至初始位置的滑架43的液滴喷出部42而接近及躲避,并通过与液滴喷出部42抵接从而形成包括喷嘴41的开口的封闭空间。
如此,维护部90通过在盖91上形成上述封合空间,从而抑制液滴(液滴中的溶剂)从液滴喷出部42的喷嘴41蒸发或该喷嘴41干燥。
如图1所示,气流产生部100具备:向筐体11的内部开口的第一吹出口101、向筐体11的外部开口的第二吹出口102、对气体进行送风的送气部103、和向送气部103输送气体的气体室104。
此外,气流产生部100具备:将气体室104及第一吹出口101连通的第一连通道105、将气体室104及第二吹出口102连通的第二连通道106、对气体室104及第一吹出口101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部107、使流通于第二连通道106中的气体升温的升温部108。
第一吹出口101在导轴44的铅直上方,朝向支承部30开口。第二吹出口102在筐体11的背面侧,朝向第一引导部51的斜面部53开口。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送气部103只要是对气体进行送风的送风风扇即可,并且在气体室104内于宽度方向X上被设置有多个。
切换部107具备在与第一连通道105的气体的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开闭体109。开闭体109在将第一连通道105与气体室104的连通部位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第一连通道105与气体室104的连通部位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而且,切换部107通过使开闭体109移动到开放位置,从而设为使第一吹出口101(第一连通道105)及气体室104连通的“连通状态”。此外,通过使开闭体109移动至闭塞位置,从而设为使第一吹出口101(第一连通道105)及气体室104非连通的的“非连通状态”。
升温部108被贴附在第二连通路106的内壁上,并跨及宽度方向X而对第二连通道106进行加热。因此,使流通于被加热的第二连通道106中的气体升温。
而且,气流产生部100对送气部103进行驱动,并且通过从第一吹出口101朝向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吹出气体,从而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气流。此外,气流产生部100通过从第二吹出口102朝向被支承于第一引导部51上的介质M吹出气体从而在第二区域A2内产生气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的气流称为“第一气流AF1”,将在第二区域A2内产生的气流称为“第二气流AF2”。
此外,以上所说明的气流产生部100具有在宽度方向X上与支承部30对应的长度。因此,气流产生部100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朝向支承部30可支承的介质M的全域吹出气体。
接下来,参照图3,对液滴喷出装置10的电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滴喷出装置10具备对装置进行总括控制的控制部14。控制部14对放卷辊21、液滴喷出部42、驱动辊63、加热部70、收卷辊81、送气部103、升温部108及开闭体109的驱动进行控制。
那么,在液滴喷出装置10中,在向介质M喷出液滴的情况下,对放卷部20及输送部60进行驱动,从而实施对介质M在输送方向上进行预定长度输送的输送动作。而且,在所输送的介质M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状态下,使滑架4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并且实施使液滴从液滴喷出部42被喷出的喷出动作。如此,在液滴喷出装置10中,通过交替进行输送动作及喷出动作,从而在输送方向上依次形成预定长度的液滴喷出区域。
此处,在喷出动作中,液滴从液滴喷出部42被喷出并且产生与该液滴相比较微小的墨雾,另外,该墨雾有时在与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对置的区域(第一区域A1)内漂浮。此外,除了墨雾以外,尘埃等异物有时也在第一区域A1内漂浮。在该情况下,如果放任墨雾等异物在筐体11的内部(尤其第一区域A1)漂浮,则可能由于这样的异物混入到液滴喷出部42的喷嘴41内而降低液滴的喷出性能,或者墨雾附着在介质M及其他结构部件上而造成汚染。
因此,虽然为了排除这样的异物而考虑到在第一区域A1产生气流,但在该情况下可能产生接下来的问题。即,在喷出动作中,当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气流时,可能对从液滴喷出部42朝向介质M飞散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或者介质粉(纸粉)或异物进入液滴飞散的区域而对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另外,此处所谓的液滴的飞散状态为,液滴相对于液滴的喷出速度或喷出方向、介质M的喷落位置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下,即液滴喷出部42能够朝向介质M喷出液滴的情况下,控制部14对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气流AF1的产生进行限制。此外,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下,即液滴喷出部42无法朝向介质M喷出液滴的情况下,控制部14允许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第一气流AF1。
详细而言,控制部14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在图2中以实线来表示的情况)下,将切换部107设为非连通状态,另一方面,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在图2中以两点虚线来表示的情况)下,将切换部107设为连通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至少在未实施液滴的喷出动作时实施介质M的输送动作,因此可以说控制部14在未实施输送动作的情况下将切换部107设为非连通状态,而在实施输送动作的情况下将切换部107设为连通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对液滴喷出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然而,液滴喷出装置10通过以上述方式反复实施喷出动作和输送动作,从而在被输送的介质M上依次地喷出液滴。此处,如图4所示,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处于喷出动作过程中的情况)下,气流产生部100的开闭体109被移动至关闭位置,并且切换部107被设为非连通状态。
因此,对气体从第一吹出口101朝向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的吹出进行抑制,并且对在第一区域A1内第一气流AF1的产生进行抑制。其结果为,在喷出动作中,抑制了对液滴从液滴喷出部42朝向介质M飞散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或者抑制了异物进入到液滴飞散的空间内从而对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送气部103送出气体的气体室104无关乎开闭体109的位置而与第二连通道106连通。因此,在喷出动作中,气体从第二吹出口102吹向被引导至第一引导部51的介质M,并且通过该气体与被引导至第一引导部51的斜面部53的介质M撞击,从而产生第二气流AF2(撞击流)。
此处,由于气体从第二吹出口102吹出的方向为铅直下方,且第一引导部51的斜面部53越趋向于输送方向越趋向于铅直上方,因此第二气流AF2成为沿着被支承于第一引导部51的斜面部53上的介质M而朝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气流。因而,即使在从放卷部20被放卷的介质M的表面上附着有尘埃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该介质M被输送至筐体11的内部之前去除这样的异物。
此外,在喷出动作中,由于切换部107被设为非连通状态,因此送气部103向气体室104送出的气体只从第二吹出口102吹出。因此,与切换部107为连通状态的情况相比,第二气流AF2增强,且第二区域A2中的异物的去除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第二连通路106通过升温部108而被加热,因此使由流通于该第二连通道106中的气体而所形成的第二气流AF2也再次升温。因此,通过第二气流AF2而使被第一引导部51引导的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含量减少。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如在图5中以实线箭头所示处于输送动作中的情况)下,气流产生部100的开闭体109被移动至开放位置,切换部107被设为连通状态。
因此,气体从第一吹出口101吹向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并且通过该气体与介质M撞击,从而产生第一气流AF1。此处,气体从第一吹出口101吹出的方向为铅直下方与前方之间所成的方向,且由于支承部30向与铅直方向Z交叉(正交)的方向扩展,从而使第一气流AF1成为沿着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而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气流。
因此,在由于液滴从液滴喷出部42的喷出而产生了墨雾或者漂浮有尘埃等异物的情况下,这样的墨雾等异物从第一区域A1经由排出口13被排出至筐体11的外部。此外,由于第一气流AF1在输送动作中产生,因此抑制了对液滴从液滴喷出部42朝向介质M飞散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或者抑制了尘埃等异物进入到液滴飞散的空间内从而对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送气部103送出气体的气体室104无关乎开闭体109的位置而与第二连通道106连通。因此,与喷出动作中同样,在通过区域内产生第二气流AF2,从而即使在从放卷部20被放卷的介质M的表面上附着有尘埃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该介质M被输送至筐体11的内部之前去除这样的异物。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
(1)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下,通过对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第一气流AF1进行限制,从而能够抑制对液滴喷出部42朝向被支承于支承部30上的介质M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下,通过允许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第一气流AF1,从而能够将在第一区域A1内漂浮的墨雾等异物从该区域A1排除。
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液滴喷出部42不位于与支承部30对置的位置处,因此,能够抑制由第一气流AF1运送的墨雾等异物附着在液滴喷出部42上。如此,无关乎第一气流AF1的强度,能够抑制对从液滴喷出部42而被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并且去除在与支承部30对置的第一区域A1内漂浮的异物进行去除。
(2)除了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第一气流AF1以外,还在与支承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区域、即介质M穿过的第二区域A2内产生第二气流AF2。因此,即使在被输送至支承部30的介质M的表面上附着有尘埃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二气流AF2来去除这样的异物。因此,在液滴喷出部42中,能够在抑制了这种异物的附着的介质M上喷出液滴。
(3)能够通过切换部107而对连通状态与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因此,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部107设为非连通状态,从而能够对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第一气流AF1进行抑制,并使第二气流AF2在第二区域A2内产生。另一方面,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部107设为连通状态,从而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第一气流AF1,并且在第二区域A2内产生第二气流AF2。
另外,在非连通状态下,由于从第一吹出口101未吹出形成第一气流AF1的气体,因此与连通状态相比,从第二吹出口102吹出的形成第二气流AF2的气体的流量增多。如此,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下,限制第一气流AF1的产生,并且与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及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相比使第二气流AF2增强,从而能够在第二区域A2内更容易地去除异物。
(4)在从被支承于滑架43上的液滴喷出部42喷出液滴的液滴喷出装置10中,在未输送介质M时使液滴被喷出,而在输送介质M时使液滴未被喷出,其中,所述滑架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因此,根据输送部60是否输送介质M,而对连通状态及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因此,只要对应于是否输送介质M而对非连通状态及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即可,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切换部107的状态的切换控制。
(5)在被包含于介质M中的水分含量较多的情况下,与该水分含量较少的情况相比,尘埃等异物易于附着在介质M上。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备用于使第二气流AF2升温的升温部108,从而被输送至支承部30的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变得易于蒸发。因此,能够使尘埃等异物难以附着在介质M上。
(6)从放卷部20被放卷的介质M经由具有斜面部53与平面部54的第一引导部51而被引导至支承部30。因此,即使在从铅直下方向被设置于铅直上方的支承部30输送介质M的情况下,通过越趋向于输送方向下游越趋向于铅直上方的第一引导部51,从而能够可靠地将介质M输送至支承部30。
(7)此外,形成第二气流AF2的气体从斜面部53的铅直上方朝向该斜面部53吹出。因此,与斜面部53撞击而产生的第二气流AF2(撞击流)变得易于朝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而不易于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因此,通过在与第一引导部51的斜面部53对置的区域内设置第二区域A2,使第二气流AF2难以经由送纸口12而进入筐体11内部,从而能够抑制从介质M的表面去除了的尘埃等异物进入筐体11的内部。
(8)例如,在喷出动作中产生第一气流AF1的情况下,需要以使该第一气流AF1的强度成为如下强度的方式,而对送气部103的输出进行控制,所述强度为,抑制对从液滴喷出部42朝向介质M而被喷出的液滴的飞散状态造成影响,并且对筐体11的内部产生的墨雾等造成影响的强度。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喷出动作中对第一气流AF1的产生进行限制,从而无需对送气部103的输出进行控制。此外,由于随着从液滴喷出部42朝向介质M而被喷出的液滴的大小变得微小化,而使送气部103的输出的控制变得困难,因此可以说从液滴喷出部42朝向介质而被喷出的液滴的大小越小越有效。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以下述的方式进行变更。
·存在如下情况,即,通过使被输送的介质M带电,从而在第一区域A1内漂浮的墨雾等异物变得易于吸附。因此,送气部103还可以具有电离器(除电装置)。根据该装置,通过使第二气流AF2中含有除电所需的的离子,从而能够对带电的介质M的电荷进行中和(去除)。因此,能够使墨雾等异物难以吸附在被输送至筐体11的内部的介质M上。
·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限制,即,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对置的情况下,与在喷出方向上液滴喷出部42与介质M未对置的情况相比,减弱在第一区域A1内产生的第一气流AF1的方式进行限制。
·送气部103还可以不是送风风扇。例如可以是吸引风扇,吸引泵。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单独设置用于产生第一气流AF1的第一送气部、和产生第二气流AF2的第二送气部,并且单独地对这些送气部分别进行控制。
·还可以不使第二气流AF2升温,也可以不产生第二气流AF2。
·介质M的材质可以为树脂,可以为金属,可以为织物,还可以为纸。
·液滴喷出部42所喷出的液体并不限定于油墨,例如也可以为功能材料的粒子在液体中分散或混合而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采用喷出如下的液状体来实施记录的结构,所述液状体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图像材料)等材料。
符号说明
10…液滴喷出装置;30…支承部;42…液滴喷出部;43…滑架;51…第一引导部(引导部的一个示例);53…斜面部;60…输送部;100…气流产生部;101…第一吹出口;102…第二吹出口;103…送气部;104…气体室;107…切换部;108…升温部;A1…第一区域;A2…第二区域;AF1…第一气流;AF2…第二气流;X…宽度方向(扫描方向的一个示例);M…介质。

Claims (4)

1.一种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
支承部,其对被输送至所述输送部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承;
液滴喷出部,其向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喷出液滴;
滑架,其在对所述液滴喷出部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气流产生部,其在与所述支承部对置的第一区域内产生第一气流,并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处,在所述介质穿过的第二区域内产生第二气流,
所述气流产生部具有:
第一吹出口,其吹出形成所述第一气流的气体;
第二吹出口,其吹出形成所述第二气流的气体;
气体室,其将所述第一吹出口与所述第二吹出口连通;
送气部,其向所述气体室输送气体;
切换部,其对使所述第一吹出口与所述气体室连通的连通状态、和将所述第一吹出口与所述气体室设为非连通的非连通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液滴喷出部中,当将液滴被喷出的方向设为喷出方向时,
在所述液滴喷出部和所述介质于所述喷出方向上未对置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通过切换为所述连通状态,从而允许所述第一气流的产生,
在所述液滴喷出部与所述介质于所述喷出方向上对置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通过切换为所述非连通状态,从而限制所述第一气流的产生,并且与切换为所述连通状态的情况相比使所述第二气流增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在所述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时切换为所述连通状态,而在所述输送部未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时切换为所述非连通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产生部还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气流升温的升温部。
4.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以越趋向于输送方向下游则越趋向于铅直上方的方式而被设置,并对朝向所述支承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引导,
所述第二区域为与所述引导部对置的区域。
CN201610083077.9A 2015-02-13 2016-02-06 液滴喷出装置 Active CN1058821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6566A JP6459594B2 (ja) 2015-02-13 2015-02-13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5-026566 2015-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2144A CN105882144A (zh) 2016-08-24
CN105882144B true CN105882144B (zh) 2019-12-24

Family

ID=56621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3077.9A Active CN105882144B (zh) 2015-02-13 2016-02-06 液滴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92674B2 (zh)
JP (1) JP6459594B2 (zh)
CN (1) CN1058821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3254B2 (ja) * 2016-10-21 2021-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9018498A (ja) * 2017-07-20 2019-0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JP7206903B2 (ja) * 2018-12-27 2023-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装置
JP7250559B2 (ja) * 2019-02-20 2023-04-03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液剤ミスト回収装置
JP7156974B2 (ja) * 2019-02-26 2022-10-19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字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1910B1 (en) * 1997-11-14 2001-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935523A (zh) * 2005-09-21 2007-03-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纸件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314283A (zh) * 2007-05-31 2008-12-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滴喷射设备
CN10407079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7204A (ja) * 1991-11-28 1993-06-15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ES2092222T3 (es) * 1992-05-01 1996-11-16 Hewlett Packard Co Sistema soplante calentado en una impresora de chorro de tinta de color.
US5296873A (en) * 1992-05-01 1994-03-2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irflow system for thermal ink-jet printer
US5406316A (en) * 1992-05-01 1995-04-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irflow system for ink-jet printer
JPH11138780A (ja) * 1997-11-14 1999-05-2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367906B1 (en) 1997-11-14 2002-04-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1071523A (ja) * 1999-09-03 2001-03-21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JP2001071522A (ja) * 1999-09-03 2001-03-21 Canon Inc 液体容器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2001071534A (ja) * 1999-09-03 2001-03-21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EP1371023B1 (de) * 2001-03-13 2012-08-29 Frama Ag Frankiermaschine
JP2002355993A (ja) * 2001-03-29 2002-1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2725B2 (ja) 2002-01-31 2007-12-19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4181704A (ja) * 2002-12-02 2004-07-02 Canon Inc シリアル記録装置
JP4857798B2 (ja) * 2005-03-17 2012-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60556A (ja) * 2005-12-09 2007-06-2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177316B2 (en) 2006-02-22 2012-05-15 Mutoh Industries Ltd. Ink jet printing device
JP4916184B2 (ja) 2006-02-22 2012-04-11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装置
DE102006053821A1 (de) * 2006-11-14 2008-05-15 Francotyp-Postalia Gmbh Druckeinrichtung mit Tintennebelabsaugung
GB2447919B (en) * 2007-03-27 2012-04-04 Linx Printing Tech Ink jet printing
US8235509B2 (en) * 2007-05-31 2012-08-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EP1997639B1 (en) * 2007-05-31 2010-02-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4438840B2 (ja) * 2007-08-27 2010-03-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吸引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らを備えた液滴吐出装置
JP4561795B2 (ja) * 2007-08-30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滴吐出装置、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764012B2 (en) * 2008-10-03 2014-07-01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heet transfer mechanism for printer with suction through-hole density adjuster
JP5286038B2 (ja) * 2008-11-11 2013-09-1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257025B2 (ja) * 2008-11-27 2013-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5251479B2 (ja) * 2008-12-16 2013-07-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0195005A (ja) * 2009-02-27 2010-09-09 Noritsu Koki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632157B2 (en) * 2009-05-29 2014-01-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JP2011136509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ony Corp 記録装置及びライン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WO2011090487A1 (en) * 2010-01-25 2011-07-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ard imaging devices and hard imaging device operational methods
JP5482517B2 (ja) * 2010-07-05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ミスト回収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ミスト回収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445362B2 (ja) * 2010-07-08 2014-03-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ミスト回収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ミスト回収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762220B2 (ja) * 2011-08-31 2015-08-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7169B2 (ja) * 2013-02-28 2016-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8625A (ja) * 2013-03-11 2014-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392B2 (ja) * 2013-03-13 2017-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6171485B2 (ja) * 2013-03-29 2017-08-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6478480B2 (ja) * 2014-05-01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468431B2 (ja) * 2015-03-26 2019-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1910B1 (en) * 1997-11-14 2001-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935523A (zh) * 2005-09-21 2007-03-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纸件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314283A (zh) * 2007-05-31 2008-12-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滴喷射设备
CN10407079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2144A (zh) 2016-08-24
US9592674B2 (en) 2017-03-14
JP6459594B2 (ja) 2019-01-30
JP2016147464A (ja) 2016-08-18
US20160236491A1 (en) 2016-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2144B (zh) 液滴喷出装置
US10245838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KR20110016915A (ko) 잉크젯 프린터
CN109311318B (zh) 液滴喷出装置
EP1987957A1 (en) Inkjet printer
JP509264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37245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EP358712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intaining a nozzle print head
JP397872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4203629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5076766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9285870A (ja) キャリッジ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154585B2 (ja) 液体ミストの排除装置及び液体ミストの排除方法
JP200725361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字装置
JP72704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79047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9573399B2 (en) Air jet emission method used i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the apparatus
US7806509B2 (en) Ink-je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waste-ink processing method
JP201118362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6016550A (ja) 液滴吐出部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液滴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21710A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10940603B2 (en) Labe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label processing method
JP2006231586A (ja) 液体吐出装置
CN109843593B (zh) 液滴喷出装置
JP2007223129A (ja) 印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