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8466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8466B
CN105848466B CN201480071153.3A CN201480071153A CN105848466B CN 105848466 B CN105848466 B CN 105848466B CN 201480071153 A CN201480071153 A CN 201480071153A CN 105848466 B CN105848466 B CN 1058484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ssion
control equipment
grain
grain reservoir
thr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11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8466A (zh
Inventor
中岛龙佑
山口正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713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699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71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37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8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8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8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8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52Anti-dust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082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tailpipe, e.g. with means for mixing air with exhaust for exhaust cooling, dilution or evac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01N13/1811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with means permitting relative movement, e.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 F01N13/1822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with means permitting relative movement, e.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for fixing exhaust pipes or devices to vehicle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60/0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N2260/2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heat or sound protection, e.g. using a shield or specially shaped outer surface of exhaust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heavy duty applications, e.g. trucks, buses, tractors, locomotiv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所述联合收割机通过抑制排气净化装置的表面温度的过度高温化,并且减少尘埃等的蓄积,可以提高排气净化装置的维修作业性。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在脱粒部与谷粒贮存部之间,配置有在倾斜面部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详细地说,涉及装配有排气净化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种形式,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式。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中,在机体的前方安装收割部,在机体上配置脱粒部、驾驶部和谷粒贮存部,利用脱粒部将由收割部收割的谷物杆的谷粒脱粒,将被脱粒部脱粒的谷粒贮存到谷粒贮存部。另外,在形成于驾驶部下方的发动机室内,搭载柴油发动机,在柴油发动机的上面载置作为排气净化装置的柴油机排气烟尘过滤器(下面,将除去柴油机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的过滤器、即柴油机排气烟尘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也简称为“DPF”),通过使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在DPF中通过,净化排气。这里,DPF是捕集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中的以黑烟为主体的颗粒状物质(下面,也称之为“PM”)等的过滤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1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由于将DPF载置到搭载于环境温度高的发动机室内的柴油发动机的上面,所以,DPF的表面温度也变高。而且,由于从被从收割部输送到脱粒部的谷物杆飞散的尘埃等容易蓄积到载置于柴油发动机的上面的DPF上,从而DPF的表面温度高温化,因此,存在着DPF的维修性能差等不适当之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通过抑制排气净化装置的表面温度的过度高温化,并且减少尘埃等的蓄积,能够提高排气净化装置的维修作业性。
解决课题的手段
权利要求1的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安装于机体的前方,将脱粒部配置于机体的一侧方,另一方面,将谷粒贮存部配置在机体的另一侧方,使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左右邻接地配置,将柴油发动机配置在机体的前部,将排气管连接到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在排气管的中途部设置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在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之间,配置有在倾斜面部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在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由于将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所以,可以使在倾斜面部上的向前后方向的通气性良好。因此,可以将排气净化装置配置于通气性良好的倾斜面部上。其结果是,可以适度地与配置在机体前部的柴油发动机隔离开,可以抑制排气净化装置的表面温度的过度高温化,并且,可以提高排气净化装置的维修作业性。另外,由于可以使下落到倾斜面部上的尘埃等在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之间滑落,所以,可以减少尘埃等在配置于倾斜面部上的排气净化装置周围的蓄积。另外,由于将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倾斜面部上,所以可以谋求机体的紧凑化。由于使排气净化装置与柴油发动机隔离地配置,所以,也可以谋求发动机室的小型化。
权利要求2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排气净化装置经由撑条支承于脱粒部的倾斜面部,在排气净化装置与倾斜面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中,即使在被收割部收割的谷物秆被输入到脱粒部时产生的尘埃等飞散落下到倾斜面部侧,尘埃等也会在倾斜面部上滑落。这时,由于在排气净化装置与倾斜面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所以,排气净化装置不会成为在倾斜面部上滑落的尘埃等的障碍。因此,尘埃等不会滞留、蓄积在排气净化装置的周围。
权利要求3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将排气净化装置的前部经由上游侧排气管连接到配置在机体的前部的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将下游侧排气管的基端部连接到排气净化装置的后部,使下游侧排气管在倾斜面部的上方向后方延伸,使其前端部向后方开口。
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中,由于使基端部连接于排气净化装置的后部的下游侧排气管在倾斜面部的上方向后方延伸,使其前端部向后方开口,所以,可以将下游侧排气管自身紧凑且宽度窄地配置在倾斜面部上,并且,可以使将废气排出的下游侧排气管的前端部与坐在驾驶部的驾驶员隔离开,可以使驾驶环境良好。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其中,所述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处于比脱粒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中,在将送出螺旋推运器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到谷粒贮存部、利用送出螺旋推运器将贮存在谷粒贮存部内的谷粒送出的情况下,能够在谷粒贮存部的上方使送出螺旋推运器进行旋转动作,并且,通过以横卧状进行收纳,可以简单地避免送出螺旋推运器与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靠下方位置处的排气净化装置干扰。另外,在将盖布盖到呈横卧状收纳的送出螺旋推运器上时,可以避免盖布与高温化的排气净化装置接触。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安装于机体的前方,将脱粒部配置于机体的一侧方,另一方面,将谷粒贮存部配置于机体的另一侧方,将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左右邻接地配置,将柴油发动机配置在机体的前部,将排气管连接到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在排气管的中途部设置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在倾斜面部的正上方隔开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将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在倾斜面部的正上方隔开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所以,可以使排气净化装置周围的向前后方向的通气性良好。换句话说,可以将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左右宽度向上方逐渐变宽、通气性良好的逐渐变宽的空间内。其结果是,可以适度地与配置在机体前部的柴油发动机隔离开,可以抑制排气净化装置的表面温度的高温化。另外,通过使排气净化装置与柴油发动机隔离开,还可以谋求发动机室的小型化。
权利要求6的发明,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对于谷粒贮存部,能够对其后部侧进行枢转支承,并且,能够将其前部侧向外侧方转动,从谷粒贮存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可动侧卡定体,另一方面,从脱粒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固定侧卡定体,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将可动侧卡定体可自由卡定、脱离地卡定到固定侧卡定体上,将遮蔽体安装到固定侧卡定体上,所述遮蔽体遮蔽从收割部或脱粒部等向排气净化装置侧飞散的尘埃等。
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将可动侧卡定体可自由卡定、脱离地卡定到固定侧卡定体上,所以,在使两个卡定体卡定、脱离时,排气净化装置不会变成障碍,能够牢靠地进行两个卡定体的卡定、脱离操作。另外,由于将遮蔽体安装到从脱粒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固定侧卡定体上,所以,不用单独地设置遮蔽体安装构件,就可以将遮蔽体牢靠地支承到固定侧卡定体上。这时,由于遮蔽体将从收割部或脱粒部等向排气净化装置侧飞散的尘埃等遮蔽,所以,可以防止尘埃等在排气净化装置上滞留、蓄积。
权利要求7的发明,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遮蔽体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侧方位置,并且,配置在脱粒部的倾斜面部的上方位置,在其下端缘部和倾斜面部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将遮蔽体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侧方位置,并且,配置在脱粒部的倾斜面部的上方位置,所以,可以用遮蔽体遮蔽从收割部或脱粒部等向排气净化装置侧飞散的尘埃等。这时,由于在遮蔽体的下端缘部和倾斜面部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所以,遮蔽体不会成为下落到脱粒部的倾斜面部上的尘埃等滑落的障碍。因此,尘埃等不会滞留、蓄积到倾斜面部上。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将安装到排气净化装置上的传感器的配线的中途部支承于遮蔽体的侧面。
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将安装到排气净化装置上的传感器的配线的中途部支承于遮蔽体的侧面、即与排气净化装置对面的侧面,所以,可以将配线整齐地布线,并且,可以防止飞散的尘埃等附着到配线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获得下面所述的效果。即,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排气净化装置的表面温度的高温化,并且,可以减少尘埃等的蓄积,可以提高排气净化装置的维修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3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平面图。
图4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连接到柴油发动机上的进气、排气配管部的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连接到柴油发动机上的进气、排气配管部的正视图。
图7是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的正视图。
图8是图7的I-I线剖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排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排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排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状态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排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后视图。
图13是遮蔽体的右侧面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固定侧连结体和可动侧连结体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固定侧连结体和可动侧连结体的连结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面所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即,对于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安装在机体的前方,将脱粒部配置在机体的一侧方,另一方面,将谷粒贮存部配置到机体的另一侧方,使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左右邻接地配置,将柴油发动机配置于机体的前部,将排气管连接到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将排气净化装置设置在排气管的中途部,在所述联合收割机中,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在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之间,配置有在倾斜面部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并且,通过将排气净化装置经由撑条支承于脱粒部的倾斜面部,在排气净化装置和倾斜面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
另外,将排气净化装置的前部经由上游侧排气管连接到配置在机体的前部的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将下游侧排气管的基端部连接到排气净化装置的后部,使下游侧排气管在倾斜面部的上方向后方延伸,使其前端部向后方开口。
这里的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脱粒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另外,对于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安装于机体的前方,将脱粒部配置在机体的一侧方,另一方面,将谷粒贮存部配置于机体的另一侧方,使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左右邻接地配置,将柴油发动机配置在机体的前部,将排气管连接到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将排气净化装置设置在排气管的中途部,在所述联合收割机中,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在倾斜面部的正上方隔开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并且,对于谷粒贮存部,对其后部侧进行枢转支承,并且,能够将其前部侧向外侧方转动,从谷粒贮存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可动侧卡定体,另一方面,从脱粒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固定侧卡定体,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将可动侧卡定体可自由卡定、脱离地卡定于固定侧卡定体,将遮蔽体安装于固定侧卡定体,所述遮蔽体遮蔽从收割部或脱粒部等向排气净化装置侧飞散的尘埃等。
而且,遮蔽体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侧方位置,并且,配置在脱粒部的倾斜面部的上方位置,在其下端缘部与倾斜面部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进而,将安装到排气净化装置上的传感器的配线的中途部支承于遮蔽体的侧面。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1是本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首先,参照图1~图4概略地说明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之后,参照图7~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的概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联合收割机1配备有在前后方向上自由行驶的行驶机体3,行驶机体3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部2。在行驶机体3的前方,可自由升降地安装有收割谷物秆的4垄用的收割部4。
在行驶机体3上,朝向其前进方向在左侧的上部配置有对由收割部4收割的谷物秆进行脱粒的脱粒部5。在行驶机体3的左侧下部,配置有分选被脱粒部5脱粒的谷粒的分选部6。在配置于左侧上下部的脱粒部5及分选部6的后方,配置有处理废谷物秆的废谷物秆处理部7。
在行驶机体3上,在朝向其前进方向的右侧的前部,配置有在驾驶室内操作各个部分的驾驶部8。在行驶机体3的右侧后部,配置有贮存由分选部6分选的谷粒(精谷粒)的谷粒贮存部9。并且,对于谷粒贮存部9,将其后端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可自由转动地枢转支承于行驶机体3。谷粒贮存部9,通过使其前部侧在水平面上向右侧外方转动,自由地变更谷粒贮存部9的姿势。即,谷粒贮存部9在朝向前方的使用姿势(收获作业姿势)与朝向右侧前方的不使用姿势(非收获作业姿势)之间通过水平地转动而自由地变更姿势。
在行驶机体3的右侧后端部配置有送出部10,所述送出部10将贮存在谷粒贮存部9的谷粒向外部送出。送出部10具有纵向螺旋推运器11和横向螺旋推运器12,所述纵向螺旋推运器11从机体框架15上竖起,与谷粒贮存部9的后端部连通设置,所述横向螺旋推运器12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到纵向螺旋推运器11的上端部,并且,向前方延伸地形成。将谷粒贮存部9的后端部枢转支承、连接到纵向螺旋推运器11上,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向螺旋推运器11的轴线为中心水平地自由转动谷粒贮存部9。
如图1~图4所示,驾驶部8在其后半部的正下方形成有发动机室20。发动机室20呈伸出状一直形成到靠近行驶机体3的中央的位置(脱粒部5的右侧前部附近的位置)。在发动机室20内,搭载有驱动各部驱动部的柴油发动机21。如图5及图6所示,将外部空气净化之后进气用的进气配管部23的基端部连接到柴油发动机21的进气口部34。另一方面,将作为排气管的排气配管24的基端部连接到柴油发动机21的排气口部43。
进气配管部23配置在谷粒贮存部9的前上方。并且,进气配管23具有空气初滤器30、上游侧进气管31、空气滤清器32和下游侧进气管33,将它们依次串列地连通连接起来。下游侧进气管33连接到设置在柴油发动机21上的进气口部34。
利用这样构成的进气配管部23,从空气初滤器30通过上游侧进气管31将外部空气引入到空气滤清器32中,在利用空气滤清器32将外部空气净化之后,通过下游侧进气管33从进气口部34向柴油发动机21吸引净化过的外部空气。
排气配管部24具有上游侧排气管40、排气净化装置41和下游侧排气管42,将它们依次串列地连通连接起来。上游侧排气管40连接到设置在柴油发动机21上的排气口部43。在上游侧排气管40的中途部,形成有吸收振动用的波纹管部48。另外,上游侧排气管40以最短的距离将柴油发动机21的排气口部43和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下面前部连接起来,能够利用设置在中途部的波纹管部48吸收来自于前后左右上下任何一个方向的振动。另外,上游侧排气管40点对称的形成,将两端部能够调换地连接到在柴油发动机21的排气口部43和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下面前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联合收割机1中,本实施例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结构上具有特征。其次,参照图7~图15对于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结构进行说明。
[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结构的说明]
靠近谷粒贮存部9侧的脱粒部5的另一侧缘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缘上部),构成将前半部以在谷粒贮存部9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50。在倾斜面部50的上方的脱粒部5和谷粒贮存部9之间,形成用于配置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空间51。配置空间5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在配置空间51内,能够容纳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41。
排气净化装置41在倾斜面部50的正上方隔开一定的间隔D1配置。即,排气净化装置41经由前部撑条52及后部撑条53呈横架状支承于脱粒部5的倾斜面部50。并且,在排气净化装置41与倾斜面部50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D1。这里,谷粒贮存部9的顶面部57配置在比脱粒部5的顶面部56高的位置。而且,排气净化装置41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9的顶面部57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谷粒贮存部9的顶面部57的上表面则位于比脱粒部5的顶面部56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将设置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周壁41a的前下部的流入侧连接部54经由形成排气配管部24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排气管40(参照图5及图6)连接到配置在行驶机体3的前部的柴油发动机21的排气口部。并且,使形成排气配管部24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排气管42的基端部以非接触状态与设置于排气净化装置41的后端壁41c的流出侧连通部55连通。下游侧排气管42沿着倾斜面部50向后方延伸,使其前端部42a向后方开口。
对于谷粒贮存部9,将其后端部枢转支承于行驶机体3,并且,能够使其前部侧能够向外侧方(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方)转动。在谷粒贮存部9的前壁97的上部,向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可动侧卡定体60。另一方面,在脱粒部5,向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固定侧卡定体61。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上方,将可动侧卡定体60可自由卡定、脱离地卡定于固定侧卡定体61。将遮蔽体70和辅助遮蔽体74安装于固定侧卡定体61,所述遮蔽体70和辅助遮蔽体74遮蔽从收割部4或脱粒部5等向排气净化装置41侧飞散的尘埃等。遮蔽体70从固定侧卡定体61向后方延伸地安装。另一方面,辅助遮蔽体74从固定侧卡定体61向前方突出地安装。
遮蔽体70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左侧方位置,并且,配置在脱粒部5的倾斜面部50的上方位置。在遮蔽体70的下端缘部与倾斜面部50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D2。如图13所示,将配线73的中途部经由支承体71支承于遮蔽体70的内侧面。并且,配线73向安装于排气净化装置41的温度传感器等(图中未示出)通电。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结构,起到如下面所述的作用、效果。即,由于靠近谷粒贮存部9侧的脱粒部5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9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50,所以,可以使倾斜面部50上的向前后方向的通气性良好。换句话说,可以使左右宽度朝向上方逐渐加宽,将排气净化装置41配置在通气性良好的倾斜面部50上的逐渐加宽的空间内。其结果是,可以与配置在行驶机体3的前部的柴油发动机21适度地隔离开,可以抑制排气净化装置41的表面温度的过度高温化,并且,可以提高排气净化装置41的维修作业性。另外,由于可以使落下到倾斜面部50上的尘埃等在脱粒部5与谷粒贮存部9之间滑落,所以,可以减少尘埃等在配置在倾斜面部59上的排气净化装置41的周围的蓄积。另外,由于排气净化装置41配置在倾斜面部50上,所以,可以谋求行驶机体3的紧凑化。由于排气净化装置41与柴油发动机21隔离开地配置,所以,还可以谋求发动机室20的小型化。
即使在由收割部4收割的谷物秆被送入脱粒部5时产生的尘埃等向倾斜面部50侧飞散并落下,也会在倾斜面部50上滑落。这时,由于在排气净化装置41与倾斜面部50之间保持着一定的间隔D1,所以,排气净化装置41不会成为在倾斜面部50上滑落的尘埃等的障碍。因此,尘埃等不会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周围滞留、蓄积。
将基端部连接到排气净化装置41的后部的下游侧排气管42,在倾斜面部50的上方向后方延伸,使其前端部42a向后方开口。因此,下游侧排气管42可以将其自身紧凑并且宽度短地配置在倾斜面部50的上方。并且,可以使排出废气的下游侧排气管42的前端部42a与坐在驾驶部8上的驾驶员隔离开,可以使驾驶环境良好。
将作为送出螺旋推运器的横向螺旋推运器12的基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到与谷粒贮存部9连通设置的纵向螺旋推运器11的上端部,在利用这些螺旋推运器11、12将贮存在谷粒贮存部9内的谷粒送出的情况下,使横向螺旋推运器12能够在谷粒贮存部9的上方旋转动作,并且,通过使其以横卧状态收纳,可以简单地避免横向螺旋推运器12与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9的顶面部57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处的排气净化装置41干扰。另外,在将盖布盖到以横卧状收纳的横向螺旋推运器12上时,还可以避免盖布与高温化的排气净化装置41接触。
另外,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上方,可动侧卡定体60可自由卡定、脱离地卡定于固定侧卡定体61。因此,在使两个卡定体60、61卡定、脱离时,排气净化装置41不会成为障碍,可以牢靠地进行两个卡定体60、61的卡定、脱离操作。另外,遮蔽体70被安装于从脱粒部5向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固定侧卡定体61。因此,不用单独设置遮蔽体安装构件,就可以牢靠地将遮蔽体70支承于固定侧卡定体61。这时,由于遮蔽体70遮蔽了从收割部4或脱粒部5等向排气净化装置41侧飞散的尘埃等,所以,可以防止尘埃等向排气净化装置41蓄积、滞留。
由于遮蔽体70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左侧方位置,并且,配置在脱粒部5的倾斜面部50的上方位置,所以,可以利用遮蔽体70遮蔽从收割部或脱粒部5等向排气净化装置41侧飞散的尘埃等。这时,由于在遮蔽体70的下端缘部与倾斜面部之间保持着规定的间隔D2,所以,遮蔽体70不会成为下落到脱粒部5的倾斜面部50上的尘埃等滑落的障碍。因此,尘埃等不会滞留、蓄积到倾斜面部50上。
将安装在排气净化装置41上的温度传感器等的配线73的中途部支承于遮蔽体70的侧面、即与排气净化装置41对面的右侧面。因此,可以将配线73整齐地布线,并且,可以防止飞散的尘埃等附着到配线73上。
[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结构的具体的说明]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前述排气净化装置41的配置结构。即,脱粒部5具有内置滚筒室90的主脱粒壳体91和内置二次还原室92的副脱粒壳体93。主脱粒壳体91形成四棱箱形。另一方面,副脱粒壳体93使主脱粒壳体91的右侧部向左侧方隆出,形成四棱箱形。并且,副脱粒壳体93成为将顶面部形成向右侧下方向下倾斜状的倾斜面部50。副脱粒壳体93的前后宽度形成主脱粒壳体91的前后宽度的大致四分之三的宽度。
在副脱粒壳体93的右侧壁94和在左右方向上对面的谷粒贮存部9的左侧壁95的前上部,形成前方和左侧方开口的凹部96。并且,凹部96的上下宽度及前后宽度形成为比排气净化装置41的上下宽度及前后宽度大的宽度。
前述配置空间51使形成在脱粒部5和谷粒贮存部9的两个上部之间的空间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地向周围隆出,而形成在其左侧方形成的倾斜面部50的上方空间和在其右侧方形成的凹部96的空间。这样形成的配置空间51成为能够容纳排气净化装置41的逐渐变宽的空间、即左右宽度向上方逐渐变宽的空间。在形成于脱粒部5和谷粒贮存部9的下部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面描述的二次还原筒132。并且,在形成于脱粒部5和谷粒贮存部9的中途部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面将描述的扬谷筒136。配置在配置空间51内的排气净化装置41,配置在二次还原筒132的正上方位置,并且,配置在扬谷筒136的正前方位置。
这样构成的排气净化装置41被紧凑地配置在形成于脱粒部5和谷粒贮存部9的前上部之间的配置空间51内,并且,被牢靠地支承在形成配置空间51的一部分的脱粒部5的倾斜面部50。
在脱粒部5的倾斜面部50,在其前端部突出地设置前部撑条52,并且,在倾斜面部50的中途部突出地设置后部撑条53,通过将排气净化装置41横架到两个撑条52、53之间,由此,隔开一定的间隔D1地将排气净化装置41牢靠地支承于倾斜面部50。
前部撑条52由与倾斜面部50的上表面进行面接触而固定的固定片52a和从固定片52a向右侧上方以竖起状延伸设置的竖立片52b形成,将排气净化装置41的前端壁41b安装于竖立片52b的上端部。
后部撑条53由与倾斜面部50的上表面进行面接触而固定的固定片53a、从固定片53a向右侧上方以竖起状延伸设置的竖立片53b、和从这些固定片53a及竖立片53b向右侧方突出且使后端缘部向上方突出的排气管基部支承片53c形成。
并且,将设置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后端周缘部的凸缘部41d安装于竖立片53b的上端部,并且,经由基部侧支承辅助片80将下游侧排气管42的基部从下方支承于排气管基部支承片53c。附图标记81是排气管中途部支承片,所述排气管中途支承片81为了从下方支承下游侧排气管42的中途部而突出地设置在副脱粒壳体93的后壁上部,附图标记82是中途部侧支承辅助片。
固定侧卡定体61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前面部61a及后面部61b、和架设在它们的上端缘部之间的板状的顶面部61c形成侧断面呈门形的形状,从副脱粒壳体93的前端上部向右侧上方以悬臂梁状突出地设置。即,固定侧卡定体61向排气净化装置41的前部的正上方突出地设置,通过将其前端部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41的前部的正上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41的前部的正上方。并且,将将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固定销84,经由固定销横架片83、84架设在前面部61a及后面部61b的前端部之间。
可动侧卡定体60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横向长的五角形板状,将基端部60a的后面以重合状态安装到谷粒贮存部9的前壁97的上部表面,使前端部60b从谷粒贮存部9向左侧方突出。在向左侧方突出的前端部60b的左侧端,形成上下呈两股叉状的卡合凹部60c。另外,在使谷粒贮存部9形成指向前方的使用姿势(收获作业姿势)的情况下,可动侧卡定体60的卡合凹部60c能够从侧方卡定于固定侧卡定体61的固定销84。
将板状的卡合连接片86的基端部经由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转支承销85枢转支承在可动侧卡定体60的前端部60b的前面,使卡合连接片86以基端部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在卡合连接片86的前端部,形成有在上方和前后方向上开口的钩部86a,钩部86a可从下方与固定销84自由地卡合、解除卡合。在卡合连接片86与可动侧卡定体60之间,经由弹簧卡定片87a、87b夹设拉伸弹簧87。并且,钩部86a,被拉伸弹簧87以枢转支承销85为中心,在从下方与固定销84卡合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正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加载。即,通过使钩部86a从下方卡合到固定销84上,能够将可动侧卡定体60连接到固定侧卡定体61上。在钩部86a的上端面形成导向用倾斜面86b。并且,当将可动侧卡定体60被沿着导向用倾斜面86b向将固定销84卡合到可动侧卡定体60的卡合凹部60c的方向推压时,钩部86a反抗拉伸弹簧87的加载力,被以枢转支承销85为中心向与固定销84解除卡合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正视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能够将固定销84卡合到卡合凹部60c。
将连接片88的前端部连接到卡合连接片86的下部,另一方面,将操纵杆89的上端部经由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转轴89a安装于谷粒贮存部9的前壁97的下部。将连接片88的基端部连接到以枢转轴89a为中心可自由转动操作的操纵杆89的中途部。另外,当反抗拉伸弹簧87的转动加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视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操作操纵杆89时,卡合连接片86经由连接片88被以枢转支承销85为中心顺时针转动,钩部86a被从固定销84解除卡合。另外,通过变成钩部86a被从固定销84解除卡合的状态,能够将谷粒贮存部9的姿势变更为指向前外方的不使用姿势(非收获作业姿势)。
遮蔽体70由侧方遮蔽片70a、上方遮蔽片70b、和后方遮蔽片70c形成,所述侧方遮蔽片70a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横向长的四角形板状,所述上方遮蔽片70b从侧方遮蔽片70a的上端缘部向右侧上方伸出,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所述后方遮蔽片70c连接设置在上方遮蔽片70b及侧方遮蔽片70a的后端缘部,形成纵向长的四角形板状。
上方遮蔽片70b的倾斜角度与固定侧卡定体61的顶面部61c的倾斜角度相同,将上方遮蔽片70b的前端缘部70d延伸设置在顶面部61c的上面侧,使延伸设置部的下表面与顶面61c的上表面重合地连接。另外,使侧方遮蔽片70a的前端缘部与固定侧卡定体61的后面部61b接触。后方遮蔽片70c从后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41的后端壁41c的左侧部。图13所示的附图标记71是架设在固定侧卡定体61的后面部61b的中途部和倾斜面部50的中途部之间的支承体。支承体71由将前端部连接到后面部61b的棒状的前后方向延伸片71a、从前后方向延伸片71a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片71b、和将上表面安装到下方延伸片71b的下端部并将下端面连接到倾斜面部50的连接片71c形成。附图标记72是将支承体71安装到遮蔽体70上用的安装托架。
这样构成的遮蔽体70被支承体71和固定侧卡定体61以从倾斜面部50向上方隔开一定的宽度的状态支承,与固定侧卡定体61成一体地为排气净化装置41的左侧部遮蔽尘埃等。将配线73的中途部经由支承体71支承于排气净化装置41侧的面,利用遮蔽体70覆盖、保护配线73的中途部。
[联合收割机1的结构部的具体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履带台车架100上设置有驱动链轮101、张力辊102、多个履带支托轮103、和卷绕到它们上的履带104。驱动链轮101接受柴油发动机21的动力而旋转驱动。张力辊102保持履带104的张力。多个履带支托轮103将履带104的接地侧保持在接地状态。履带104的前侧被驱动链轮101支承,后侧被张力辊102支承,接地侧被履带支托轮103支承。
如图1~图4所示,收割部4将收割框架110连接于设置在行驶机体3上的收割转动支点轴(图中未示出)。收割部4配备有:切断田地上的未收割的谷物秆的根部的理发推子式的收割刀装置111、将田地上的未收割的谷物秆拔起的四垄的谷物秆拔起装置112、输送被收割刀装置111收割的收割谷物秆的谷物秆输送装置113、以及将田地上的未收割的谷物秆分草的四垄的分草体114。收割刀装置111设置在收割框架110的下部。谷物秆拔起装置112配置在收割框架110的前部。谷物秆输送装置113配置在谷物秆拔起装置112与设置在脱粒部5的喂送链条121的前端部(进给起始端侧)之间。分草体114突出地设置在谷物秆拔起装置112的前下部。收割部4与行驶部2一起被柴油发动机21驱动,一面在田地内移动一面连续地收割田地上的未收割的谷物秆。
如图1~图4所示,脱粒部5将喂送链条121设置于滚筒室90的左侧壁,将谷物秆脱粒用的脱粒滚筒122可围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自由转动地安装到滚筒室90内。另外,谷物秆的根部被喂送链条121夹持,并且,谷穗端部在被配置在转动的脱粒滚筒122的下周面侧的状态下被向后方输送,用脱粒滚筒122将谷穗端部的谷粒脱粒。
如图1~图4所示,分选部6配备有:摆动分选由脱粒滚筒122脱粒而向下方落下的谷粒的摆动分选盘125、向摆动分选盘15供应分选风的风车126及辅助风车127、回收一级谷粒的一级槽128、配置在一级槽128内的一级输送机129、回收二级谷粒的二级槽130、配置在二级槽130内的二级输送机131、夹设在一级槽128的右侧端部与副脱粒壳体93的右侧部之间的二级还原筒132、对从脱粒滚筒125的后部取出的脱粒排出物进行再处理的处理滚筒133、以及将摆动分选盘125的后部的杂尘排出到机器之外的排尘风扇134。如图7所示,二级还原筒132将二级还原筒前端部137与副脱粒壳体93连通设置。
摆动分选盘125构成为摆动分选(比重分选)被脱粒滚筒122脱粒而下落到下方的谷粒。从摆动分选盘125落下的谷粒(一级分选物),其谷粒中的粉尘被来自于风车126及辅助风车127的分选风除去,下落到一级槽128中。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扬谷筒136的下端部被以连通的状态连接到从一级槽128中的脱粒部5的靠近谷粒贮存部9的一侧壁(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壁)向外突出的终端部(右侧端部)。从一级槽128取出的谷粒被扬谷筒136内的扬谷输送机(图中未示出)运入到谷粒贮存部9,并贮存到谷粒贮存部9。
摆动分选盘125构成为通过摆动分选(比重分选)使带有枝梗的谷粒等的二级谷粒(谷粒和草屑混和存在的再分选用的还原再处理物)落下到二级槽130中。被二级槽130取出的二级谷粒被二级还原筒132从二级还原筒前端部137返回到摆动分选盘125的上表面侧而进行再分选。另外,来自于脱粒滚筒122的脱粒物中的草屑及粉尘等被来自于风车126及辅助风车127的分选风从行驶机体3的后部向田地排出。
如图1所示,废秸秆处理部7将废秸秆链条135配置在喂送链条121的后端侧(进给终端侧)。从喂送链条121的后端侧接收到废秸秆链条135上的废秸秆(将谷粒脱粒的谷物秆),以纵长状态被排出到行驶机体3的后方,或者在利用设置在脱粒部5的后方侧的废秸秆切割刀(图中未示出)切断变短成适当长度之后,被排出到行驶机体3的后方下方。
附图标记说明
1 联合收割机
5 脱粒部
9 谷粒贮存部
21 柴油发动机
24 排气配管部
41 排气净化装置
42 下游侧排气管
60 可动侧卡定体
61 固定侧卡定体
70 遮蔽体
50 倾斜面部
51 配置空间

Claims (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安装在机体的前方,将脱粒部配置在机体的一侧方,另一方面,将谷粒贮存部配置在机体的另一侧方,使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左右邻接地配置,将柴油发动机配置在机体的前部,将排气管连接到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在排气管的中途部设置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
在谷粒贮存部的左右一侧的侧壁的前上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上下宽度和前后宽度比排气净化装置的上下宽度和前后宽度大,且前方和左右一侧方开口,
在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之间形成配置空间,所述配置空间在左右方向上与倾斜面部的上方的空间和形成在其侧方的所述凹部的空间连续且向周围隆出,在该配置空间中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排气净化装置经由撑条支承于脱粒部的倾斜面部,在排气净化装置与倾斜面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将排气净化装置的前部经由上游侧排气管连接到配置在机体的前部的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将下游侧排气管的基端部连接到排气净化装置的后部,
使下游侧排气管在倾斜面部的上方向后方延伸,使其前端部向后方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脱粒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谷粒贮存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脱粒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6.一种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安装在机体的前方,将脱粒部配置在机体的一侧方,另一方面,将谷粒贮存部配置在机体的另一侧方,使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左右邻接地配置,将柴油发动机配置在机体的前部,将排气管连接到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口部,并且,在排气管的中途部设置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靠近谷粒贮存部侧的脱粒部的另一侧缘上部形成为以在谷粒贮存部侧向下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部,
在谷粒贮存部的左右一侧的侧壁的前上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上下宽度和前后宽度比排气净化装置的上下宽度和前后宽度大,且前方和左右一侧方开口,
在脱粒部和谷粒贮存部之间形成配置空间,所述配置空间在左右方向上与倾斜面部的上方的空间和形成在其侧方的所述凹部的空间连续且向周围隆出,
在该配置空间中,在倾斜面部的正上方隔开一定的间隔配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的排气净化装置,
对于谷粒贮存部,对其后部侧进行枢转支承,并且,能够将其前部侧向外侧方转动,
从谷粒贮存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可动侧卡定体,另一方面,从脱粒部向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突出地设置固定侧卡定体,
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方将可动侧卡定体可自由卡定、脱离地卡定于固定侧卡定体,
将遮蔽体安装于固定侧卡定体,所述遮蔽体遮蔽从收割部或脱粒部等向排气净化装置侧飞散的尘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遮蔽体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的侧方位置,并且,配置在脱粒部的倾斜面部的上方位置,在其下端缘部和倾斜面部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将安装于排气净化装置的传感器的配线的中途部支承于遮蔽体的侧面。
CN201480071153.3A 2013-12-27 2014-12-18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58484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1300 2013-12-27
JP2013271300A JP6169968B2 (ja) 2013-12-27 2013-12-27 コンバイン
JP2013-271301 2013-12-27
JP2013271301A JP6133768B2 (ja) 2013-12-27 2013-12-27 コンバイン
PCT/JP2014/083511 WO2015098677A1 (ja) 2013-12-27 2014-12-18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8466A CN105848466A (zh) 2016-08-10
CN105848466B true CN105848466B (zh) 2018-11-13

Family

ID=53478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1153.3A Active CN105848466B (zh) 2013-12-27 2014-12-1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945604B1 (zh)
CN (1) CN105848466B (zh)
WO (1) WO20150986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7138B (zh) * 2018-06-19 2022-08-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4308A (ja) * 2006-03-16 2007-09-27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114739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2472134A (zh) * 2009-07-02 2012-05-23 洋马株式会社 排气净化装置
CN202425328U (zh) * 2011-07-27 2012-09-1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5224954B2 (ja) * 2008-07-17 2013-07-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03355055A (zh) * 2012-03-29 2013-10-2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0536B2 (ja) 2008-09-29 2013-02-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534143B2 (ja) * 2009-07-28 2014-06-2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1231618A (ja) 2010-04-23 2011-11-1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1229433A (ja) * 2010-04-26 2011-11-1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1244782A (ja) * 2010-05-31 2011-12-0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973287B2 (ja) * 2012-08-24 2016-08-2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4308A (ja) * 2006-03-16 2007-09-27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224954B2 (ja) * 2008-07-17 2013-07-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02472134A (zh) * 2009-07-02 2012-05-23 洋马株式会社 排气净化装置
JP201114739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2425328U (zh) * 2011-07-27 2012-09-1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3355055A (zh) * 2012-03-29 2013-10-2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98677A1 (ja) 2015-07-02
CN105848466A (zh) 2016-08-10
KR20160102978A (ko) 2016-08-31
KR101945604B1 (ko)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67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133768B2 (ja) コンバイン
AU2015330483B2 (en) Stripper-harvester; harvesting device
KR101961602B1 (ko) 콤바인
CN108135130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5848466B (zh) 联合收割机
JP498838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43845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198009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WO2006011210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519732B (zh) 作业机搭载用发动机装置
JP2015181389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KR20140014476A (ko) 콤바인
CN107771514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7124930U (zh)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箱
JP616996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2058320A (ja) コンバインの搬送部の動力伝達構造
JP47731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189734A (ja) 収穫機
JP2021061865A (ja) コンバイン
JP51130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5142539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2058333A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受樋
JP200427509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2058332A (ja) コンバインの第2唐箕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