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0042A - 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20042A
CN105620042A CN201510808223.5A CN201510808223A CN105620042A CN 105620042 A CN105620042 A CN 105620042A CN 201510808223 A CN201510808223 A CN 201510808223A CN 105620042 A CN105620042 A CN 105620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described valve
valve seat
stat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082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20042B (zh
Inventor
赤羽富士男
森腰耕司
大月诚
木下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20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0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20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0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2Valv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36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36Valve members
    • F16K1/38Valve members of conical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7/00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 F16K17/02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 F16K17/04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 F16K17/08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large discharge passage
    • F16K17/085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large discharge passage with diaphrag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对阀装置中的液体的含有物的堆积节进行抑制。阀装置(40)具备:阀座(54),其上形成有供液体流通的贯穿孔(H);阀体(52),其在与阀座(54)接触从而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关闭状态、和从阀座(54)分离从而使贯穿孔(H)开放的打开状态之间,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相对移动。阀座(52)和阀体(54)在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进行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参考相关文献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11月2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35624的优先权。在此作为参考,合并了日本专利申请2014-235624的所有公开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液体流通的流道的开闭或压力进行控制的阀装置的结构和开闭方法。
背景技术
液体从液体容器(墨盒)经由流道而被供给至例如从多个喷嘴喷射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在连结液体容器和液体喷射头的流道中,设置有用于对该流道的开闭或压力进行控制的阀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即,具备形成有贯穿孔(连通通道)的流道部件、和通过与流道部件接触以及分离而对贯穿孔进行开闭的阀体的结构。通过使阀体在每次开闭时进行旋转,从而使流道部件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区域分散,其结果为,抑制了流道部件的表面上的液体的含有物(例如油墨的颜料)的堆积。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虽然通过使阀体在每次开闭时进行旋转从而抑制了液体的含有物的堆积,但是,在阀体相对于流道部件的接触以及分离多次反复进行的情况下,可能在流道部件的表面上堆积液体的含有物。当在流道部件和阀体之间堆积液体的含有物时,关闭状态下的流道部件与阀体的紧贴(甚至贯穿孔的闭塞)将被阻碍,其结果为,能够降低阀装置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2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阀装置中的液体的含有物的堆积。
方式1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阀装置具备:阀座,在其上形成有供液体流通的贯穿孔;阀体,其在与阀座接触从而对贯穿孔进行闭塞的关闭状态、和从阀座分离从而使贯穿孔开放的打开状态之间,相对于阀座而进行相对移动,阀座和阀体在关闭状态下相对移动。在方式1中,由于在阀体和阀座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阀体和阀座进行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因阀装置的开闭而造成的可能堆积于阀体或者阀座上的液体的含有物。并且,阀体和阀座相互接触的状态是指,除了包括阀体和阀座直接接触的状态以外,也包括堆积物介于阀体与阀座之间的状态。
方式2
在方式1的优选例(方式2)中,关闭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其为从打开状态起阀座和阀体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从而阀座和阀体相互接触了的状态;第二状态,其为使阀座和阀体相互接触的状态持续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下,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在方式2中,在从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时阀体和阀座向第一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而在第二状态中阀体和阀座的接触面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具有容易去除阀体或者阀座的堆积物的优点。
方式3
在方式1的优选例(方式3)中,关闭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其为从打开状态起阀座和阀体向第一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从而阀座和阀体相互接触了的状态;第二状态,在使阀座和阀体相互接触的状态持续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在方式3中,当从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时阀体和阀座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在第二状态中,阀体和阀座的接触面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即,在从打开状态向第一状态的转变时和第二状态中,阀体和阀座的相对移动的方向是共同的。因此,与方式2相比,具有简化了阀装置的结构的优点。
方式4
在从方式1至方式3的优选例(方式4)中,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部分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为弹性体,弹性体在第二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在方式4中,由于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部分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由弹性体而形成,因此,能够在维持了阀体和阀座的接触的状态下容易地使阀体和阀座进行相对移动。
方式5
在方式4的优选例(方式5)中,弹性体为中空。在方式5中,由于弹性体以中空的方式被构成,因此,与弹性体为中间是实心的结构相比,弹性体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具有通过阀体和阀座的接触而容易对贯穿孔进行闭塞(即提高了密封性)的优点。
方式6
在方式4或者方式5的优选例(方式6)中,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包括曲面。在方式6中,由于阀体以及阀座的接触面包括曲面,因此,具有两者间所作用的应力集中,其结果为容易对贯穿孔进行闭塞(即提高了密封性)的优点。
方式7
在从方式1至方式6的优选例(方式7)中,从打开状态起阀座和阀体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从而阀座与阀体相互接触,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为,相对于第一方向而倾斜(即非直角地交叉)的倾斜面。在方式7中,由于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为,相对于第一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阀体或者阀座的堆积物。另外,由于接触面为倾斜面,因此具有例如即使在阀体或者阀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发生了蠕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贯穿孔进行闭塞的优点。
方式8
在方式7的优选例(方式8)中,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一方为倾斜面,另一方为曲面。由于在方式8中,阀体以及阀座的一方上的倾斜面与另一方上的曲面接触,因此减少了阀体和阀座相互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使阀体以及阀座容易地相对移动。
方式9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9)所涉及的压力调节装置具备:方式1至方式8中的任一个方式的阀装置;第一流道,其位于从阀装置的阀座的贯穿孔来看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流道中设置有阀装置的阀体;第二流道,其位于从贯穿孔来看的另一侧;可动部,其通过根据第二流道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从而使阀体移动。根据方式1至方式8的阀装置,由于有效地去除因阀装置的开闭而产生的堆积物,从而实现了能够有效地调节第二流道的压力的可靠性较高的压力调节装置。
方式10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0)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方式9的压力调节装置;压力调节单元,其使相对于压力调节装置的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第一流道内的压力相对增加;液体喷射头,其喷射从第二流道供给的液体,通过在利用与可动部的位移联动的阀体的移动而使阀座与阀体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压力调节单元使相对于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第一流道内的压力增加,从而使在阀座与阀体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相对移动。在方式10中,由于通过压力调节单元使相对于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第一流道内的压力相对增加,从而使在阀座与阀体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实施由阀座和阀体的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对堆积物的去除。并且,液体喷射装置的优选例为喷射油墨的印刷装置,但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
方式11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1)所涉及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为,使阀座与阀体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相对移动,其中,所述打开状态为,通过使阀座与阀体分离而使贯穿孔开放,从而使液体流通于贯穿孔中的状态,所述关闭状态为,通过使阀座与阀体接触而对贯穿孔进行闭塞,从而使液体不流通于贯穿孔中的状态,在关闭状态下,使阀座与阀体进行相对移动。在方式11中,由于在阀体和阀座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阀体和阀座进行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因阀装置的开闭而引起的可能堆积于阀体或者阀座的液体的含有物。
方式12
在方式11的优选例(方式12)中,阀装置连通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所述第一流道位于从所述贯穿孔来看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流道中设置有所述阀体,所述第二流道在位于从所述贯穿孔来看的另一侧,通过利用根据第二流道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的可动部而使阀体进行移动,从而使阀座与阀体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相对移动。根据方式12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由于有效地去除因阀装置的开闭而引起的堆积物,因此,能够有效且以较高可靠性对第二流道的压力进行调节。
方式13
在方式12的优选例(方式13)中,通过使相对于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第一流道内的压力相对增加,从而在关闭状态下,使阀座和阀体进行相对移动。在方式13中,由于通过使相对于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第一流道内的压力相对地增加从而阀座和阀体在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进行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执行因阀座和阀体的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堆积物的去除。
方式14
在方式11至方式13的优选例(方式14)中,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部分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为弹性体,弹性体在第二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在方式14中,由于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部分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部分的至少一方由弹性体而形成,因此在维持了阀体和阀座的接触的状态下容易使阀体和阀座进行相对移动。
方式15
在方式14的优选例(方式15)中,弹性体为中空。在方式15中,由于弹性体为中空结构,因此,与弹性体为中间是实心的结构相比,弹性体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具有通过阀体和阀座的接触而容易地对贯穿孔进行闭塞(即提高了密封性)的优点。
方式16
在方式14或者方式15的优选例(方式16)中,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曲面。在方式16中,由于阀体以及阀座的接触面包括曲面,因此,具有两者间所作用的应力集中,其结果为容易对贯穿孔进行闭塞(即提高了密封性)的优点。
方式17
在方式11至方式16的优选例(方式17)中,从打开状态起阀座和阀体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阀座和阀体相互接触,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的至少一方为,相对于第一方向而倾斜(即非直角的交叉)的倾斜面。在方式17中,由于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的至少一方为相对于第一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阀体或者阀座的堆积物。另外,由于接触面为倾斜面,例如,具有即使在阀体或者阀座的形状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发生了蠕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对贯穿孔进行闭塞的优点。
方式18
在方式17的优选例(方式18)中,阀体中的与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阀座中的与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一方为倾斜面,另一方为曲面。在方式18中,由于阀体以及阀座的一方中的倾斜面与另一方中的曲面接触,因此减少了阀体和阀座相互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使阀体以及阀座容易地进行相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搭载于压力调节装置上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阀装置的状态的转变的说明图。
图4为第二状态下的封闭部的变形的说明图。
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9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10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11为改变例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12为改变例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图13为改变例中的阀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局部结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向印刷纸张等介质(喷射对象)12喷射作为液体的例示的油墨的液体喷射装置,如图1例示的那样,具备:控制装置20、输送机构22、液体喷射单元24、滑架26和加压输送装置28。在印刷装置10上,安装有对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容器(墨盒)14。油墨从液体容器14经由液体供给管16而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单元24。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墨为,例如被分散有颜料的颜料油墨。
控制装置20对印刷装置10的各要素进行总括控制。输送机构22在控制装置20的控制下向Y方向对介质12进行输送。加压输送装置28为,对从液体容器14经由液体供给管16而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单元24的油墨进行加压的装置(典型的为泵)。
如图1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单元24具备压力调节装置32和液体喷射头34。液体喷射头34在控制装置20的控制下从多个喷嘴N中的各个喷嘴向介质12喷射油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头34包含与互不相同的喷嘴N对应的压力室以及压电元件的多个组(省略图示)。通过驱动信号的供给而使压电元件振动从而使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动,进而被填充至压力室内的油墨从各喷嘴N被喷射。另一方面,图1的压力调节装置32为,内部形成有将从液体容器14经由液体供给管16而被供给的油墨供给至液体喷射头34的流道的结构体。
液体喷射单元24被搭载于滑架26上。控制装置20在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上使滑架26往复。通过与由输送机构22实施的对介质12的输送和滑架26的反复的往复并行地液体喷射头34向介质12喷射油墨,从而在介质12的表面上形成所期望的画像。并且,例如,能够在滑架26上搭载喷射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油墨的多个液体喷射单元24。
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32具备图2的阀装置40,该阀装置40设置于使液体供给管16和液体喷射头34连结的流道中。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为,设置于位于液体容器14侧的第一流道R1和位于液体喷射头34侧的第二流道R2之间的阀机构,并根据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负压),而对第一流道R1的开闭(闭塞/开放)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在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处于预定的范围内的通常状态下,阀装置40阻断第一流道R1和第二流道R2,并且,例如,当因由液体喷射头34实施的油墨的喷射或来自外部的抽吸而引起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降低时,阀装置40使第一流道R1与第二流道R2相互连通。在第一流道R1与第二流道R2连通的状态下,从液体容器14经由液体供给管16而被供给至第一流道R1的油墨,经由阀装置40而流入第二流道R2中,并且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头34。即,第一流道R1位于阀装置40的上游侧,第二流道R2位于阀装置40的下游侧。并且,例如,也可以在第一流道R1的上游侧或第二流道R2的下游侧设置用于捕集混入油墨中的气泡或异物的过滤器。
如图2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32具备支承体42、封闭体44和封闭体46。在平板状的支承体42的一侧的表面上固定有封闭体44,在支承体42的另一侧的表面上固定有封闭体46。支承体42例如为通过聚丙烯(PP)等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从而被形成的结构体。在支承体42中的封闭体44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形状的凹部(凹陷)422,在支承体42中的封闭体46侧的表面上,同样形成有呈大致圆形形状的凹部424。被凹部422和封闭体44包围的空间作为第一流道R1而发挥功能,被凹部424和封闭体46包围的空间作为第二流道R2而发挥功能。第一流道R1直接或者经由其他要素而间接地与液体供给管16(甚至液体容器14)连通,第二流道R2直接或者经由其他要素而间接地与液体喷射头34连通。
封闭体46例如为与支承体42同样地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的薄板状(胶片状)的部件,并熔敷或粘合在支承体42的表面上。在封闭体46中的俯视观察时位于凹部424的内侧的部分(以下,称为“可动部”)462中的支承体42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受压板48。受压板48例如为呈大致圆形形状的平板材料。并且,还能够省略受压板48。
如图2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具备阀体52、阀座54、弹簧S1和弹簧S2。简要而言,通过使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向W方向的正侧以及负侧进行移动,从而第一流道R1的开闭(第一流道R1和第二流道R2的阻断/连通)被切换。
阀座54为,支承体42中的位于第一流道R1与第二流道R2之间的部分(凹部422或者凹部424的底部),并隔开间隔而与封闭体46的可动部462对置。即,可换言之,阀座54为隔开第一流道R1和第二流道R2的隔壁。如图2例示的那样,在阀座54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贯穿支承体42的贯穿孔H。第一实施方式的贯穿孔H为,内周面平行于W方向的正圆孔。位于阀座54的上游侧的第一流道R1和位于阀座54的下游侧的第二流道R2经由阀座54的贯穿孔H而相互连通。
阀装置40的阀体52被设置于第一流道R1内。如图2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阀体52包含基部62、封闭部64A和阀轴66。基部62为,被形成为外径大于贯穿孔H的内径的圆形形状的平板状的部分。阀轴66以同轴的方式从基部62的表面起垂直突起,在俯视观察时包围阀轴66的圆环状的封闭部64A被设置于基部62的表面上。阀体52以如下的方式被设置,所述方式为,在轴线C朝向W方向的阀轴66被插入阀座54的贯穿孔H中的状态下基部62和封闭部64A位于第一流道R1内的方式。即,阀体52的基部62以及封闭部64A位于隔着阀座54而与可动部462(第二流道R2)相反的一侧,被插入阀座54的贯穿孔H中的阀轴66的顶端在第二流道R2内与可动部462的表面的受压板48对置。阀轴66的直径小于贯穿孔H的内径。因此,如根据图2所掌握的那样,在阀座54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与阀轴66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图2的弹簧S1被设置于封闭体44与阀体52的基部62之间,并使阀体52向阀座54侧施力。另一方面,弹簧S2被设置于阀座54与受压板48(可动部462)之间。
如根据图2可理解为,阀体52的封闭部64A位于基部62与阀座54之间,并作为通过与阀座54接触而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密封件而发挥功能。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与阀座54中的第一流道R1侧的表面(以下,称为“封闭面”)S接触。
图3为对图2中的阀体52的附近进行放大的剖视图。如图3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为包含由弹性材料(弹性体)相互一体形成的基础部722和周缘部724的弹性体。基础部722为圆环状的部分,周缘部724为沿着基础部722的外周边缘的圆环状的部分。第一实施方式的周缘部724从基础部722的表面起向W方向的正侧突起,并且从基础部722的外周面向外侧(在与W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与轴线C相反一侧)突起。阀座54的封闭面S为平面,相对于此,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中的与封闭面S对置的对置面为曲面。
在以上的结构中,由于在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被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的通常状态下,通过弹簧S1对阀体52进行施力从而使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因此,如图2以及图3例示的那样,被维持在阀体52对阀座54的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状态(以下,称为“关闭状态”)。即,第一流道R1和第二流道R2被阻断。另一方面,例如,当因由液体喷射头34实施的油墨的喷射或来自外部的抽吸而引起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降低时,如图2中由点划线图示的那样,封闭体46的可动部462向阀座54侧位移,被设置于可动部462上的受压板48克服由弹簧S2给予的施力而对阀体52的阀轴66进行按压。即,可动部462作为对应于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负压)而进行位移的隔膜而发挥功能。当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进一步降低时,通过阀轴66被可动部462(受压板48)按压,从而阀体52克服弹簧S1的施力而向W方向的负侧(封闭体44侧)进行移动,从而如图3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A从阀座54分离的状态(以下,称为“打开状态”)。在打开状态下,阀座54的贯穿孔H被开放,第一流道R1和第二流道R2经由贯穿孔H而相互连通。
在以上例示的打开状态下,从液体容器14经由液体供给管16而被供给至第一流道R1的油墨穿过贯穿孔H而流入第二流道R2。当通过来自第一流道R1的油墨的供给而抑制了第二流道R2的负压时,阀体52通过弹簧S1的施力而向W方向的正侧(可动部462侧)移动,从而再次转变为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的关闭状态。即,第一流道R1和第二流道R2被阻断,从而停止从第一流道R1对第二流道R2的油墨的供给。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阀体52以与第二流道R2的压力变动联动的方式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即,通过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向W方向的正侧以及负侧进行移动,从而控制了贯穿孔H的开闭(开放/闭塞)。如上所示,当阀体52相对于封闭面S的接触/分离多次反复时,在封闭面S中的阀体52所接触的区域内可能堆积油墨的含有物(典型的为颜料)。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40的关闭状态包含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为,如前所述,通过向第二流道R2的油墨的供给而阀体52从打开状态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从而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的状态。如上所述,通过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1内的压力增加,从而如图3例示的那样,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转变为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移动的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为,用于去除因阀装置40的反复开闭而引起的堆积物(例如颜料等的油墨的含有物)的动作状态。
图4为放大了第二状态下的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的剖视图。在图4中,由点划线一并记载了第一状态下的封闭部64A的外径。如图4例示的那样,在第二状态中,通过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从而阀体52的封闭部64A被按压在封闭面S上,从而从第一状态发生变形。具体而言,如图4例示的那样,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中的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的接触面在与W方向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以轴线C设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与第一状态进行比较,以周缘部724的顶端部从封闭面S分离的方式周缘部724发生变形。如以上的例示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状态中,通过阀体52的封闭部64A与阀座54的封闭面S相互接触的状态下,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移动,从而以去除(具体而言,刮出)封闭面S的堆积物的方式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发挥作用。
如以上例示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相对移动。因此,例如与仅在第一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阀体52进行移动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有效地去除因阀装置40的开闭而引起的封闭面S的堆积物。如以上那样,由于有效地去除封闭面S的堆积物,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实现了能够适当地对第二流道R2的压力进行调节的可靠性较高的压力调节装置32。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阀体52的封闭部64A由弹性体构成,因此,在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使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容易地进行移动。在以上的例示中,尤其,由于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的表面)为曲面,因此,从阀体52作用于封闭面S上的应力集中在较窄的范围内。因此,具有通过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的接触而容易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即提高密封性)的优点和能够有效地去除封闭面S的堆积物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例示的各方式中对于作用或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挪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的说明。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5的封闭部64B的结构。如图5例示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B为,以第二流道R2侧(可动部462侧)的外径D2小于第一流道R1侧(基部62侧)的外径D1的方式横截面的外径沿着W方向而连续地发生变化的圆锥台状的弹性体。另一方面,形成于阀座54上的贯穿孔H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为跨及W方向的全长而内径Q被维持为固定的正圆孔。封闭部64B中的第二流道R2侧的端部的外径(即最小直径)D2小于贯穿孔H的内径Q,封闭部64B中的第一流道R1侧的端部的外径(即最大直径)D1大于贯穿孔H的内径Q(D2<Q<D1)。在封闭部64B中顶端侧的一部被插入至贯穿孔H中的状态下,阀体52被配置于第一流道R1内。
通过从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分离的打开状态起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从而如图5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B的外周面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缘接触的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即,阀体52中的于关闭状态下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即封闭部64B的外周面)包含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即锥形面)。
当在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1内的压力增加时,如图5中由虚线所图示的那样转变为,在使封闭部64B与阀座54的接触持续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封闭部64B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的第二状态。即,在第二状态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W方向进行移动。在第二状态中,堆积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边缘的附近(阀座54的封闭面S或贯穿孔的内周面)的油墨的含有物通过由封闭部64B实施的按压而被去除。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相对移动,从而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为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因此,例如,具有即使在封闭部64B中产生了蠕变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阀体52而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优点。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与第一状态下的阀体52的移动相同的W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即,与在第二状态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在与W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简化阀装置40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状态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在于第一状态下与阀体52移动的W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具有与接触面向W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容易去除阀座54的堆积物的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
图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三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6的封闭部64C的结构。如图6例示的那样,第三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C为,基础部742与接触部744被一体形成的弹性体。基础部742为圆环状的部分,接触部744为被形成为沿着基础部742的外周边缘的圆环状的部分。接触部744的表面为从基础部742的表面起向W方向的正侧突起的曲面(具体而言,为圆弧面)。另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被形成于阀座54上的贯穿孔H为,以第一流道R1侧的内径Q1大于第二流道R2侧的内径Q2的方式内径沿着W方向而连续地发生变化的锥形孔。
通过从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分离的打开状态起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从而如图6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C的接触部744的表面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接触的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即,阀体52中的于关闭状态下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为曲面(具体而言,为圆弧面),阀座54中的于关闭状态下与阀体52接触的接触面为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于阀座54上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作为与阀体52接触的封闭面而发挥功能。
当在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1内的压力增加时,如图6中由虚线所图示的那样,转变为在使封闭部64C与阀座54的接触持续为从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封闭部64C发生弹性变形而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的第二状态。即,在第二状态下,封闭部64C中的与阀体52接触的接触面向沿着贯穿孔H的内周面的方向(即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在第二状态中,堆积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上的油墨的含有物通过封闭部64C实施的按压而被去除。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阀座54中的与阀体52接触的接触面(贯穿孔H的内周面)为相对于W方向的倾斜面,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为曲面。在以上的结构中,例如,由于与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为与贯穿孔H的内周面对应的倾斜面的结构相比较,减少了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使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容易进行相对移动。
并且,虽然在图6中,列举出了将阀体52中的封闭部64C的接触部744的表面设为圆弧面的结构,但是,如图7例示的那样,还能够将接触部744的表面设为,使沿基础部742的外周边缘的一对倾斜面相互交叉的角形状。即使在图7的结构中,如图7中由虚线图示的那样,在第二状态下,封闭部64C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沿着贯穿孔H的内周面的方向进行移动。
第四实施方式
图8为第四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四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8的封闭部64D的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D为,如图8例示的那样,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环状的弹性体。具体而言,封闭部64D包含以第二流道R2侧的外径小于第一流道R1侧的外径的方式横截面的外径沿着W方向而连续地变化的倾斜面(锥形面)。另一方面,被形成于阀座54上的贯穿孔H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以第一流道R1侧的内径Q1大于第二流道R2侧的内径Q2的方式内径沿着W方向而连续地发生变化的锥形孔。封闭部64D的外周面的角度与贯穿孔H的内周面的角度实质上相等。
通过从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分离的打开状态起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从而如图8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D的外周面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紧贴的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阀体52中的于关闭状态下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和阀座54中的于关闭状态下与阀体52接触的接触面的双方,均为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被形成于阀座54上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作为与阀体52接触的封闭面而发挥功能。
当在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1内的压力增加时,如图8中由虚线图示的那样,转变为在从第一状态起持续了封闭部64D与阀座54的接触的状态下封闭部64D发生弹性变形而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的第二状态。即,在第二状态下,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封闭部64D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沿着贯穿孔H的内周面的方向(即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在第二状态下,堆积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上的油墨的含有物通过封闭部64D实施的按压而被去除。即使在第四实施方式下,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9为第五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五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9的封闭部64E的结构。如图9例示的那样,第五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E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相同地,基础部722与周缘部724被一体形成的弹性体。另一方面,第五实施方式的阀座54的贯穿孔H为,跨及全长而以固定的内径在W方向上延伸的正圆孔。
通过从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分离的打开状态起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从而如图9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E的周缘部724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边缘接触的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当在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1内的压力增加时,如图9中由虚线图示的那样,转变为在封闭部64E的周缘部724的顶端与贯穿孔H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下,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的第二状态。即,在第二状态下,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W方向移动(即滑动)。因此,在第二状态下,堆积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面上的油墨的含有物通过封闭部64E的滑动而被去除。即使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10为第六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六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10的封闭部64F的结构。如图10例示的那样,第六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F为,形成为圆环状的弹性体。另一方面,第六实施方式的阀座54的贯穿孔H为,跨及全长而以固定的内径在W方向上延伸的正圆孔。
通过从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分离的打开状态起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如图10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F的表面与阀座54中的第一流道R1侧的封闭面S接触的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当在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1内的压力增加时,转变为阀体52在轴线C的周围旋转的同时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的第二状态。用于使阀体52旋转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能够采用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结构。如从以上的说明中可理解为,在第二状态下,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在与W方向交叉的方向(以轴线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第二状态下,堆积于阀座54的封闭面S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边缘的附近的油墨的含有物通过封闭部64F的滑动而被去除。即使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改变例
以上例示的各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形。以下例示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被适当地合并。
(1)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使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封闭部64(64A、64B、64C、64D、64E、64F)由弹性体构成,但是,代替以上的结构(或者在以上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使阀座54中的与阀体52接触的部分由弹性体构成。例如,如图11例示的那样,能够使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周围的部分(即与阀体52接触的部分)由弹性体55形成。并且,虽然在图11中,例示了以第三实施方式为基础的结构,但是,也能够采用与前述的各方式相同的结构。另外,虽然在图11中使阀座54的一部分由弹性体来形成,但是,也能够使阀座54的全部由弹性体来形成。
(2)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将阀体52的封闭部64以中间实心的弹性体而形成,但是也能够使封闭部64以中空的弹性体来形成。具体而言,虽然如图12的例示那样,能够采用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C设为中空的弹性体的结构,或者如图13的例示那样,采用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D设为中空的弹性体的结构。另外,如图11的例示那样,在将阀座5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弹性体来形成的结构中,还能够将该弹性体设为中空。如以上的例示的那样,只要采用将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部分或阀座54中的与阀体52接触的部分由中空的弹性体来形成的结构,则在第二状态下,阀座54或阀体52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具有通过阀体52与阀座54的接触而容易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即提高密封性)的优点。
(3)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通过由加压输送装置28实施的第一流道R1的加压而使阀装置4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但是,用于产生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转变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示。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通过在隔着上述的各方式中的可动部462而在与第二流道R2相反的一侧设置密闭空间,并减少密闭区间内的压力(例如,调节为小于通常状态下的大气压的压力),同时使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从而使第二流道R2产生负压从而使阀装置4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如从以上的说明中可理解为,上述的各方式中的加压输送装置28为,对第一流道R1相对于第二流道R2的相对压力进行控制的压力调节单元的示例,为了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而对第一流道R1进行加压还是对第二流道R2进行减压,在本发明中不限。
另外,在未利用加压输送装置28等压力调节单元的情况下还能够使阀装置40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例如,在因由液体喷射头34实施的油墨的喷射或来自外部的抽吸而引起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还能够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从以上的说明中可理解为,能够省略作为使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的单元的加压输送装置28。但是,根据通过加压输送装置28而积极地对第一流道R1进行加压的前述的各方式的结构,能够使第一状态可靠地向第二状态进行转变,从而能够切实地去除阀体52或阀座54的堆积物。
(4)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薄板状(薄膜状)的可动部462,但可动部462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能够采用使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可动部根据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而进行弹性变形的结构,或者采用使利用了如曲折结构那样的可伸缩的结构的可动部根据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而进行变形的结构。即,可动部的可挠性的有无在本发明中不限。
(5)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使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移动的结构,但是也能够采用使阀座54相对于阀体52而移动的结构。从以上的例示可理解为,优选采用阀座54和阀体52在关闭状态下相对移动的结构,阀体52以及阀座54的哪一个进行移动,在本发明中不限。
(6)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使搭载了液体喷射单元24的滑架26在X方向上反复往复的串行头,但是也能够在跨及X方向上的介质12整个宽度来排列多个喷嘴N的行式头中也应用本发明。另外,从液体喷射头34的各喷嘴N喷射油墨的驱动元件并不限定于在前述的各方式中例示的压电元件。例如,能够将由加热而产生的气泡的产生而使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动从而使油墨从喷嘴N中喷射的散热元件(加热器)作为驱动元件而利用。
(7)在以上的各方式中所例示的印刷装置10除了专用于印刷的设备以外,还能够用于传真装置或复印机等的各种设备。本来,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射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形成液晶表示装置的彩色过滤器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另外,喷射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或电极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2……介质、14……液体容器、16……液体供给管、20……控制装置、22……输送机构、24……液体喷射单元、26……滑架、28……加压输送装置、32……压力调节装置、34……液体喷射头、40……阀装置、42……支承体、44……封闭体、46……封闭体、462……可动部、48……受压板、52……阀体、54……阀座、S1,S2……弹簧、62……基部、64(64A,64B,64C,64D,64E,64F)……封闭部、66……阀轴、R1……第一流道、R2……第二流道。

Claims (18)

1.一种阀装置,具备:
阀座,在其上形成有供液体流通的贯穿孔;
阀体,其在与所述阀座接触从而对所述贯穿孔进行闭塞的关闭状态、和从所述阀座分离从而使所述贯穿孔开放的打开状态之间,相对于所述阀座而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进行相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关闭状态包括:
第一状态,其为从所述打开状态起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从而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相互接触了的状态;
第二状态,其为在使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相互接触的状态持续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下,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关闭状态包括:
第一状态,其为从所述打开状态起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向第一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从而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相互接触了的状态;
第二状态,其为在使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相互接触的状态持续为所述第一状态的状态下,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为弹性体,
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为中空。
6.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包括曲面。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从所述打开状态起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向第一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从而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相互接触,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一方为所述倾斜面,另一方为曲面。
9.一种压力调节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
第一流道,其位于从所述阀装置的所述阀座的贯穿孔来看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流道中设置有所述阀装置的所述阀体;
第二流道,其位于从所述贯穿孔来看的另一侧;
可动部,其通过根据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从而使所述阀体移动。
1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9的压力调节装置;
压力调节单元,其使与所述压力调节装置的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压力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内的压力相对地增加;
液体喷射头,其喷射从所述第二流道供给的液体,
通过在利用与所述可动部的位移联动的所述阀体的移动而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压力调节单元使相对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所述第一流道内的压力增加,从而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以相互接触的状态进行相对移动。
11.一种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所述阀装置具备阀体和形成有贯穿孔的阀座,
在所述阀装置的开闭方法中,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相对移动,其中,所述打开状态为,通过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分离而使所述贯穿孔开放,从而使液体流通于所述贯穿孔中的状态,所述关闭状态为,通过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接触而对所述贯穿孔进行闭塞,从而使液体不流通于所述贯穿孔中的状态,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进行相对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所述阀装置连通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所述第一流道位于从所述贯穿孔来看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流道中设置有所述阀体,所述第二流道位于从所述贯穿孔来看的另一侧,
在所述阀装置的开闭方法中,通过利用根据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的可动部而使所述阀体进行移动,从而使所述阀座与所述阀体在所述打开状态与所述关闭状态之间进行相对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通过使相对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压力的所述第一流道内的压力相对增加,从而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使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进行相对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部分的至少一方为弹性体,
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所述弹性体为中空。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曲面。
17.如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从所述打开状态起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从而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相互接触,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阀装置的开闭方法,其中,
所述阀体中的与所述阀座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所述阀座中的与所述阀体接触的接触面中的一方为所述倾斜面,另一方为曲面。
CN201510808223.5A 2014-11-20 2015-11-19 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56200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5624A JP6435806B2 (ja) 2014-11-20 2014-11-20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235624 2014-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0042A true CN105620042A (zh) 2016-06-01
CN105620042B CN105620042B (zh) 2019-06-18

Family

ID=56009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08223.5A Active CN105620042B (zh) 2014-11-20 2015-11-19 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76507B2 (zh)
JP (1) JP6435806B2 (zh)
CN (1) CN1056200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4909A (zh) * 2020-04-19 2021-10-22 埃克塞尔工业公司 包括微气动控制单元的打印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7266A (zh) 2016-08-16 2023-08-25 费雪派克医疗保健有限公司 压力调节阀
JP6763240B2 (ja) * 2016-08-31 2020-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弁機構及び弁機構の製造方法
JP7164341B2 (ja) * 2018-07-12 2022-11-01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漏洩検知装置及び漏洩検知システム
JP7287143B2 (ja) * 2019-06-24 2023-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流路構造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7424101B2 (ja) * 2020-02-25 2024-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EP4277795A1 (en) * 2021-04-14 2023-11-22 Memjet Technology Limited Pressure-regulating valve with dual valve members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2992A (en) * 1998-06-11 1999-11-3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JP2001174342A (ja) * 1999-12-17 2001-06-2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圧力センサ
JP2005313565A (ja) * 2004-04-30 2005-11-10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複合端末装置
US20060066695A1 (en) * 2004-09-24 2006-03-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20070068574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Toyoda Gosei Co., Ltd. Fuel cutoff valve
JP2007301805A (ja) * 2006-05-10 2007-11-22 Sony Corp 液体貯留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1160485A (zh) * 2005-04-14 2008-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流体用开关阀装置
JP2010208048A (ja) *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1051271A (ja) * 2009-09-03 2011-03-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2192661A (ja) * 2011-03-17 2012-10-11 Seiko Epson Corp 弁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130293643A1 (en) * 2012-05-01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mposition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597262A (zh) * 2011-04-14 2014-02-19 S.P.M.流量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组件的预配置密封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4875A (ja) 1995-12-21 1997-07-0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JP3861786B2 (ja) 2001-11-20 2006-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ガスセンサ
JP2010198297A (ja) 2009-02-25 2010-09-09 Seiko Epson Corp 圧力調整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滴吐出装置
JP2010208049A (ja)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2086535A (ja) 2010-10-22 2012-05-1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弁装置
JP5843064B2 (ja) 2011-12-27 2016-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073073B2 (en) 2011-12-27 2015-07-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954525B2 (ja) 2011-12-27 2016-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2992A (en) * 1998-06-11 1999-11-3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JP2001174342A (ja) * 1999-12-17 2001-06-2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圧力センサ
JP2005313565A (ja) * 2004-04-30 2005-11-10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複合端末装置
US20060066695A1 (en) * 2004-09-24 2006-03-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01160485A (zh) * 2005-04-14 2008-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流体用开关阀装置
US20070068574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Toyoda Gosei Co., Ltd. Fuel cutoff valve
JP2007301805A (ja) * 2006-05-10 2007-11-22 Sony Corp 液体貯留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0208048A (ja) *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1051271A (ja) * 2009-09-03 2011-03-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2192661A (ja) * 2011-03-17 2012-10-11 Seiko Epson Corp 弁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597262A (zh) * 2011-04-14 2014-02-19 S.P.M.流量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组件的预配置密封件
US20130293643A1 (en) * 2012-05-01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mposition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4909A (zh) * 2020-04-19 2021-10-22 埃克塞尔工业公司 包括微气动控制单元的打印头
CN113524909B (zh) * 2020-04-19 2023-10-03 埃克塞尔工业公司 包括微气动控制单元的打印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97555A (ja) 2016-05-30
US9476507B2 (en) 2016-10-25
US20160146354A1 (en) 2016-05-26
CN105620042B (zh) 2019-06-18
JP6435806B2 (ja) 2018-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0042A (zh) 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CN113510049B (zh) 液体材料吐出装置
US7364285B2 (en) Pressure damping ink filter
EP2952352B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flow passage memb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JP6708248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0168752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550717B2 (ja) 流路開閉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32188A (ja) 圧力調整弁、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079827A (zh) 包括加强液体室的打印头
US8038269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CN106956510B (zh) 压力调节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8348393B2 (en) Print head diaphragm support
US9150029B1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JP684845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6505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
US8342637B2 (en) Suction cap device and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11548279B2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JP2012035565A (ja) 圧力緩衝器、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213399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11376597B (zh) 流道结构体、液体喷出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US11685161B2 (en) Ink tank for liquid chemical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hemical dischar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870341B2 (en) Nozzle plate maintenance for fluid ejection devices
JP2021084421A (ja) 液吐出装置
JP5400460B2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16132190A (ja) 圧力調整弁、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