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730A - 旋转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730A
CN105579730A CN201480053352.1A CN201480053352A CN105579730A CN 105579730 A CN105579730 A CN 105579730A CN 201480053352 A CN201480053352 A CN 201480053352A CN 105579730 A CN105579730 A CN 1055797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retainer
protuberance
control retainer
transfe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3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9730B (zh
Inventor
秋吉幸治
佐藤光司
北山直嗣
斋藤隆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7/00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 F16D47/04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of which at least one is a free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1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interengaging jaws or gear tee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8Serially-arranged clutches interconnecting two shafts only when all the clutches are engag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 F16D41/06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all members having the same size and only one of the two surfaces being cylindrical
    • F16D41/067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all members having the same size and only one of the two surfaces being cylindrical and the members being distributed by a separate cage encircling the axis of ro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08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wedging by rolling
    • F16D41/08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wedging by rolling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only one size and wedging by a movement not having an axial component,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races, one of which is cylindr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传递装置。组装于兜部(31)内的一对辊(15)因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的相对旋转而被柱部(25、29)按压,位移至卡合解除位置。在外圈(11)与控制保持器(16A)彼此之间设置止转单元(60),在辊(15)卡合时防止控制保持器(16A)相对于外圈(11)相对旋转而导致辊(15)向中立位置位移,由此提高可靠性。止转单元(60)构成为在外圈(11)与控制保持器(16A)的轴向上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多个突出部(61、63),对该突出部(61、63)分别进行热处理来提高硬度,防止因碰撞时的冲击导致损伤。

Description

旋转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切换旋转的传递与切断的旋转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从驱动轴向从动轴的旋转的传递与切断的旋转传递装置,一直以来,公知有具有双向离合器且通过电磁离合器来控制该双向离合器的卡合以及解除的旋转传递装置。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将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以形成于各保持器的柱部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方式组装在外圈与安装于其内侧的内圈之间,将对置的一对辊组装在形成于邻接的柱部之间的兜部内,利用组装于该对置部之间的弹性部件对该一对辊向背离的方向施力,使其待机在与形成于外圈的内周的圆筒面和形成于内圈的外周的凸轮面卡合的位置,通过上述内圈向一个方向旋转使一方的辊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卡合,从而将内圈的旋转传递至外圈。
另外,在连接于内圈的输入轴上设置电磁离合器,通过对该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的通电来使控制保持器沿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在该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之间的扭矩凸轮的作用,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利用各保持器的柱部使一对辊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从而切断从内圈向外圈的旋转传递。
在上述旋转传递装置中,若解除对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的通电,则借助组装于对置的一对辊之间的弹性部件的按压作用,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对置的一对辊保持为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抵接的待机状态,因此辊因内圈的旋转而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立即卡合,旋转方向晃动极小,具有响应性优良的特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367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在对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的通电解除的状态下,一对辊保持成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抵接的待机状态,辊因外圈与内圈的相对旋转而成为卡合状态,但在该待机状态、卡合状态下,若振动等外部干扰加载于旋转传递装置,则存在外圈与控制保持器因惯性力矩而相对旋转的可能性。若万一相对旋转,则一方的辊向中立位置位移,无法在内圈与外圈彼此之间传递旋转扭矩,在提高旋转传递装置的可靠性上留有应该改善的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双向离合器的卡合状态下辊不会因外部干扰而向中立位置位移,而提高旋转传递装置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旋转传递装置具有:双向离合器,其在输入轴和与该输入轴配置于同轴上的输出轴彼此之间进行旋转的传递与切断;以及电磁离合器,其对该双向离合器的卡合以及解除进行控制,上述双向离合器构成为,分别设置于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的柱部以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方式,组装于在上述输出轴的轴端部设置的外圈的内周与在上述输入轴的轴端部设置的内圈的外周之间,在形成于邻接的柱部之间的兜部内,安装有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圈的内周以及内圈的外周卡合的一对卡合件、和对上述一对卡合件向背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上述电磁离合器具有:电枢,其与上述控制保持器连结;转子,其与该电枢在轴向上对置;以及电磁铁,其与该转子在轴向上对置,并通过通电使电枢吸附于转子,通过对上述电磁铁通电而使控制保持器与电枢一起朝向转子沿轴向移动,通过运动转换机构将该沿轴向的移动转换为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的相对旋转运动,使一对卡合件解除卡合,在上述旋转传递装置中,采用如下结构:在上述外圈与控制保持器彼此之间设置有止转单元,该止转单元防止在通过切断对上述电磁铁的通电而使双向离合器卡合的状态下该外圈与控制保持器相对地旋转,该止转单元具有在上述外圈与上述控制保持器的轴向上的对置面分别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突出部,以上述多个突出部的至少一个在周向上卡合的方式使外圈侧的突出部与控制保持器侧的突出部的数量不同,对上述突出部分别进行了热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有在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因对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的通电的解除而与外圈的开口端面接触的状态下防止该外圈与控制保持器相对地旋转的止转单元,能够防止控制保持器在卡合件与外圈的内周以及内圈的外周抵接的待机状态或卡合状态下因外部干扰而相对于外圈相对旋转。
因此,不存在卡合件被向中立位置位移的情况,而能够经由该卡合件在内圈与外圈彼此之间可靠地传递旋转扭矩,能够提高可靠性。
这里,对形成止转单元的外圈侧的突出部以及控制保持器侧的突出部各自而言,若解除对电磁线圈的通电,则控制保持器因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旋转,因此设置于该控制保持器的突出部与设置于外圈的突出部冲击性地抵接。此时,由于突出部各自被热处理而提高硬度,所以不会产生损伤之类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旋转传递装置。
作为突出部的热处理,可以采用渗碳淬火、激光淬火、高频淬火。该热处理时,若对控制保持器整体进行热处理来提高整体的硬度,则韧性降低,在使卡合件向中立位置按压位移时,在柱部的根部分应力容易集中,因而需要考虑柱部的设计。因此,在控制保持器中,优选仅对突出部进行热处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作为将控制保持器的轴向的移动转换为该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的相对旋转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扭矩凸轮,该扭矩凸轮在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周向的中央部深且随着趋于两端而槽深逐渐变浅的凸轮槽,在上述凸轮槽之间收纳有滚珠,通过上述控制保持器的轴向的移动而使一对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
在上述扭矩凸轮的采用中,若在与旋转保持器的柱部接触的卡合件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下对电磁铁通电,则旋转保持器处于与进行扭矩传递的卡合件卡合而无法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的状态,因此控制保持器因与扭矩凸轮的关系而边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旋转边朝向转子侧移动。
此时,在外圈侧的突出部与控制保持器侧的突出部的卡合部中的卡合面比扭矩凸轮中的凸轮槽的倾斜角度大的情况下,存在上述卡合面阻碍控制保持器的旋转而无法使卡合件的卡合解除的担忧。
因此,若使上述止转单元中的外圈侧突出部的外圈正向旋转的后行侧的端面以及与该端面对置的控制保持器侧突出部的端面分别为锥面,该锥面相对于外圈端面的倾斜角度比上述扭矩凸轮中的凸轮槽相对于外圈端面的倾斜角度小,则在对电磁铁通电时,不存在控制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的旋转被阻碍之类的情况,从而能够可靠地解除双向离合器的卡合。
这里,正向旋转是指正视外圈的开口端面的状态下的右向旋转。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有在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因对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的通电的解除而与外圈的开口端面接触的状态下防止外圈与控制保持器相对地旋转的止转单元,防止在辊与圆筒面以及凸轮面抵接的待机状态、卡合状态下外圈与控制保持器相对旋转而导致辊被向卡合解除的中立位置位移之类的不良情况的产生,能够经由上述辊在内圈与外圈彼此之间可靠地传递旋转扭矩,能够提高可靠性。
另外,对形成止转单元的外圈侧的突出部以及控制保持器侧的突出部分别进行热处理来提高硬度,由此即便控制保持器因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旋转导致设置于该控制保持器的突出部与外圈的突出部冲击性地抵接,突出部也不会损伤,从而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旋转传递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a)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b)是表示辊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a)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b)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1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外圈的开口端面与控制保持器的凸缘的止转部的展开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电磁离合器吸附控制保持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电磁离合器解除吸附控制保持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止转单元的其他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止转单元的止转解除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止转单元的止转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将止转单元的突出部设置于环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双向离合器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旋转传递装置具有:输入轴1;输出轴2,其与该输入轴1配置于同轴上;外壳3,其覆盖上述两轴的轴端部;双向离合器10,其安装于该外壳3内,进行从输入轴1向输出轴2的旋转的传递与切断;以及电磁离合器50,其控制该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解除。
外壳3呈圆筒状,在其一端部设置有小径的轴承筒4,通过组装于该轴承筒4内的轴承5将输出轴2支承为旋转自由。
如图1以及图2(a)、(b)所示,对双向离合器10而言,在设置于输出轴2的轴端部的外圈11的内周设置有圆筒面12,在设置于输入轴1的轴端部的内圈13的外周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凸轮面14,在上述多个凸轮面14的各个与圆筒面12之间组装有一对作为卡合件的辊15和弹性部件21,利用保持器16保持该辊15,通过上述内圈13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使一对辊15中的一方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将内圈13的旋转传递至外圈11,另外,在内圈13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使另一方的辊15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而将内圈13的旋转传递至外圈11。
这里,在外圈11的闭塞端部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小径的凹部18,通过组装于该凹部18内的轴承19将输入轴1的轴端部支承为旋转自由。
内圈13与输入轴1形成为一体。如图2(a)、(b)所示,形成于该内圈13的外周的凸轮面14由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一对倾斜面14a、14b形成,在与外圈11的圆筒面12之间形成周向的两端狭小的楔形空间,在上述一对倾斜面14a、14b间设置有朝向内圈13的切线方向的平坦的弹簧支承面20,通过该弹簧支承面20支承弹性部件21。
弹性部件21由螺旋弹簧构成。该弹性部件21安装为配置于一对辊15之间,一对辊15被该弹性部件21向背离的方向施力,配置在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的待机位置。
保持器16具有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如图1以及图5所示,控制保持器16A构成为:在环状的凸缘24的单面外周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数量与凸轮面14相同的柱部25,在该邻接的柱部25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长孔26,在外周朝与柱部25相反的方向设置有筒部27。
另一方面,旋转保持器16B构成为:在环状的凸缘28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数量与凸轮面14相同的柱部29。
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组合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长孔26内插入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该柱部25、29在周向上交替地排列。而且,在该组合状态下,组装为柱部25、29的前端部配置于外圈11与内圈13之间,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位于嵌合在输入轴1的外周的支承环30与外圈11之间。
通过上述那样的保持器16A、16B的组装,如图2(a)、(b)所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之间形成有兜部31,该兜部31与内圈13的凸轮面14在径向上对置,在各兜部31内组装有对置的一对辊15以及弹性部件21。
如图9所示,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被支承为沿着形成于输入轴1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滑动自由,在上述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与输入轴1的支承环30之间组装有推力轴承33。
如图5、图6(a)、(b)以及图9所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之间设置有作为运动转换机构的扭矩凸轮40。扭矩凸轮40构成为: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周向的中央部深且随着趋于两端而逐渐变浅的对置的一对凸轮槽41、42,在一方的凸轮槽41的一端部与另一方的凸轮槽42的另一端部之间组装有滚珠43。
作为凸轮槽41、42,这里示出了圆弧状的槽,但也可以是V槽。
上述扭矩凸轮40在控制保持器16A向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接近的方向沿轴向移动时,如图6(a)所示,滚珠43朝向凸轮槽41、42的槽深最深的位置滚动移动,使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方向相对旋转。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内圈13的其他侧面形成有圆筒面45。圆筒面45的直径比滑动引导面32的大,环状的保持板46嵌合于该圆筒面45而固定于内圈13。在保持板46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止转片47,上述多个止转片47配置于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之间的各兜部31内。
多个止转片47在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时,用两侧缘挡住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而将对置的一对辊15保持在中立位置。
在保持板46的外周部设置有向多个弹性部件21各自的外径侧伸出的弹簧按压臂48,通过该弹簧按压臂48能够防止弹性部件21向比一对辊15之间更靠外径侧的位置逃出。
如图1所示,电磁离合器50具有:电枢51,其与形成于控制保持器16A的筒部27的端面在轴向上对置;转子52,其与该电枢51在轴向上对置;以及电磁铁53,其与该转子52在轴向上对置。
如图9所示,电枢51与支承环30的外周嵌合并被支承为旋转自由且滑动自由,控制保持器16A的筒部27被压入设置于该电枢51的外周部的连结筒55的内径面,而将控制保持器16A与电枢51连结为一体。通过该连结,电枢51在支承环30的圆筒状外径面54与输入轴1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32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被支承为滑动自由。
这里,支承环30通过形成于输入轴1的滑动引导面32的轴向另一侧的台阶部34在轴向上定位。
转子52被压入输入轴1,通过组装于该转子52与上述支承环30之间的垫片56在轴向上定位,且相对于输入轴1止转。
如图1所示,电磁铁53包括电磁线圈53a与支承该电磁线圈53a的铁芯53b,上述铁芯53b嵌合于作为静止部件的外壳3的另一端开口内,利用安装于该外壳3的另一端部开口内的挡圈6防脱。另外,铁芯53b相对于外壳3固定,组装于该铁芯53b的内侧的轴承57将输入轴1支承为旋转自由。
图10表示切断对电磁离合器50的电磁线圈53a的通电的状态(电磁离合器50的断开状态)。在该切断状态下,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成为与双向离合器10中的外圈11的开口端面对接的状态,在该对接状态下,防止外圈11与控制保持器16A相对地旋转的止转单元60设置于外圈11与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彼此之间。
如图7~图9所示,止转单元60在外圈11的开口端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突出部61,另一方面,在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在与外圈11在轴向上对置的面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凹部62并在邻接的凹部62之间设置有突出部63,通过上述外圈11侧的突出部61与控制保持器16A侧的突出部63的卡合,防止控制保持器16A相对于外圈11相对地旋转。
这里,在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外圈11的突出部61的数量为5个,另一方面,设置于控制保持器16A的突出部63的数量为9个,使外圈11侧的突出部61与控制保持器16A侧的突出部63的数量不同。另外,突出部61、63大致为相同大小。
如上所述,外圈11侧的突出部61为5个,控制保持器16A侧的突出部63为9个,由此,若控制保持器16A与外圈11的开口端面对接,则如图8所示,控制保持器16A侧的突出部63a、63b分别与外圈11侧的邻接的一对突出部61的一方的突出部61a的一侧面以及另一方的突出部61b的另一侧面卡合,通过该卡合,能够防止控制保持器16A相对于外圈11相对地旋转,能够实现无旋转方向晃动的止转。
此外,在控制保持器16A中,通过凹部62的形成而设置突出部63,但也可以以从凸缘24的与外圈11对置的面沿轴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突出部63而省略凹部62。
另外,外圈11侧的突出部61的数量以及控制保持器16A侧的突出部63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8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外圈11侧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4个突出部61,在控制保持器16A侧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5个突出部63。
这里,外圈11以高碳钢S45C、SCr作为材料,对圆筒面12以及突出部61进行热处理使硬度提高。另一方面,控制保持器16A以SMF作为材料,通过热处理来提高突出部63的硬度,各个突出部61、63的硬度为HV600以上。
在对控制保持器16A的热处理中,若对控制保持器16A整体进行热处理,则韧性降低,在使辊15向中立位置按压位移时,在柱部25的根部分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裂痕,因此在控制保持器16A中,仅对突出部63进行热处理。
外圈11可以采用渗碳淬火、激光淬火、高频淬火。另一方面,控制保持器16A可以采用激光淬火、高频淬火。在激光淬火的采用中,能够缩小伴随着淬火的变形,因此对形变成为问题的保持器特别有效。
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旋转传递装置由上述构造构成,图2(b)表示双向离合器10的辊15卡合的状态。在该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状态下,若对电磁离合器50的电磁线圈53a通电,则会对电枢51作用有吸引力,从而电枢51沿轴向移动而吸附于转子52。
这里,电枢51与控制保持器16A连结为一体,因此伴随着电枢51沿轴向的移动,控制保持器16A向其凸缘24与旋转保持器16B的凸缘28接近的方向移动。
此时,图6(b)所示的滚珠43如图6(a)所示地朝向凸轮槽41、42的槽深最深的位置滚动移动,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图2(b)所示的对置的一对辊15被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按压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因此,如图2(a)所示,辊15向相对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解除卡合的中立位置位移,双向离合器10处于卡合解除状态。
另外,通过控制保持器16A沿轴向的移动,如图9所示,设置于外圈11的突出部61与设置于控制保持器16A的突出部63的卡合解除,控制保持器16A处于能够相对于外圈11相对旋转的状态。
在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解除状态下,若向输入轴1输入旋转扭矩而使内圈13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形成于保持板46的止转片47按压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的一方,因此控制保持器16A以及旋转保持器16B与内圈13一起旋转。此时,对置的一对辊15保持于卡合解除的中立位置,因此内圈13的旋转不会传递至外圈11,内圈13自由旋转。
这里,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抵接于保持板46的止转片47的两侧缘而被限制相对的旋转量。
因此,弹性部件21不会过度地收缩,即便反复进行伸长与收缩,也不会因疲劳而破损。
在内圈13的自由旋转状态下,若解除对电磁线圈53a的通电,则电枢51的吸附被解除而旋转自由。由于该吸附的解除,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因弹性部件21的按压而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对置的一对辊15分别如图2(b)所示那样成为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的待机状态,经由该对置的一对辊15的一方而在内圈13与外圈11彼此之间传递一个方向的旋转扭矩。
这里,若停止输入轴1并切换该输入轴1的旋转方向,则内圈13的旋转经由另一方的辊15传递至外圈11。
这样,通过切断对电磁线圈53a的通电,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对置的一对辊15分别成为立即啮入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的待机状态,因此旋转方向晃动较小,能够将内圈13的旋转立即传递至外圈11。
另外,旋转扭矩从内圈13向外圈11的传递经由与凸轮面14数量相同的辊15进行,因此能够从内圈13向外圈11传递较大的旋转扭矩。
并且,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控制保持器16A朝向外圈11的开口端面移动,如图8所示,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与外圈11的开口端面对接,通过外圈11的突出部61与控制保持器16A的突出部63的卡合,控制保持器16A相对于外圈11止转。
因此,即便对旋转传递装置加载振动等外部干扰,控制保持器16A也不会相对于外圈11相对旋转。因此,辊15保持为与圆筒面12以及凸轮面14卡合的状态而不会向中立位置位移,能够经由上述辊15在内圈13与外圈11彼此之间可靠地传递旋转扭矩,能够提高可靠性。
此外,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则滚珠43朝向对置的一对凸轮槽41、42的浅槽部滚动移动,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控制保持器16A以及旋转保持器16B组装为其柱部25、29位于外圈11与内圈13之间、轴向上对置的凸缘24、28配置于外圈11与电枢51之间,因此能够实现外圈11的轴向长度小型化与轻型化。
这里,在图8所示的止转单元60中,在设置于外圈11的突出部61与设置于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的突出部63相互卡合的卡合面相对于外圈11开口端面的倾斜角度α比图6(a)、(b)所示的扭矩凸轮40的凸轮槽41、42的倾斜角度大的情况下,存在无法解除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的担忧。
即,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示意图那样,在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接触的辊15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下,若对电磁铁53的电磁线圈53a通电,则旋转保持器16B与进行扭矩传递的辊15卡合而处于无法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的状态,因此控制保持器16A因与扭矩凸轮40的关系而欲边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旋转边朝向转子52侧移动。
此时,考虑在突出部61与突出部63卡合的卡合面相对于外圈开口端面的倾斜角度α比扭矩凸轮40中的凸轮槽41、42的倾斜角度β大的情况下(α>β),上述卡合面阻碍控制保持器16A的旋转而无法使辊15的卡合解除。
因此,在图11~图13中,使突出部61的外圈正向旋转中的后行侧的端面61c以及与该端面对置的突出部63的端面63c为锥面,该锥面相对于外圈端面的倾斜角度α比扭矩凸轮40中的凸轮槽41、42相对于外圈端面的倾斜角度β小。
如上所述,使突出部61的端面61c与突出部63的端面63c为锥面,该锥面的倾斜角α比凸轮槽41、42的倾斜角度β小,由此不存在因它们的角度差而阻碍控制保持器16A的旋转的情况,通过对电磁铁53的电磁线圈53a通电,控制保持器16A从图13所示的状态边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旋转边沿轴向移动而成为图12所示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解除双向离合器10的卡合。
这里,正向旋转是指正视外圈11的开口端面的状态下的右向旋转。
此外,在与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接触的辊15进行扭矩传递的状态下,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接触的辊15处于卡合解除状态,因此旋转保持器16B能够朝向兜部31的周向宽度缩小的方向自由地旋转。因此,即便在倾斜角度α比倾斜角度β大的情况下,通过对电磁铁53的电磁线圈53a通电,也能够使控制保持器16A边旋转边沿轴向移动。因此,突出部61以及突出部63的余下的端面可以如图11~图13所示那样成为与外圈开口端面正交的面。
止转单元60中的控制保持器16A侧的突出部63在切断对电磁铁53的电磁线圈53a的通电时,因弹性部件21的弹力而急剧返回,与外圈11的突出部61冲击性地碰撞。在突出部61、63的强度较差的情况下,认为会损伤。然而,在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外圈11的突出部61以及设置于控制保持器16A的突出部63分别实施热处理来提高强度,因此不会损伤。
在图7~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形成止转单元60的突出部61与凹部62直接形成于外圈11的开口端面以及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但也可以如图14所示,在分别形成于外圈11的开口端部的外周以及控制保持器16A的凸缘24的外周的小径圆筒面64、65嵌合环66、67,通过插入销68等来进行固定,在该环66、67的对置面中的一方设置突出部61,在另一方设置凹部62。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双向离合器10,示出了如下辊式双向离合器,其通过对电磁铁53的通电来使控制保持器16A沿轴向移动,使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相对旋转,使作为卡合件的辊15与外圈11的内周和内圈13的外周卡合,但双向离合器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如下楔块式双向离合器:将直径不相同的一对保持器C1、C2内外配置,直径大的外侧保持器C2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由控制保持器16A和旋转保持器16B形成,在形成于上述控制保持器16A的柱部25与旋转保持器16B的柱部29之间的兜部31内组装有作为一对卡合件的楔块(sprag)36,在该一对楔块36之间组装有弹性部件37,上述一对楔块36各自的内端部插入形成于小径侧保持器C1的兜部38内,支承为以该内端部为中心摆动自由。
在上述楔块式双向离合器10中,若解除对电磁离合器50的电磁铁53的通电,则一对楔块36因弹性部件37的按压而向外端部背离的方向摆动,与外圈11的内周圆筒面12和内圈13的外周圆筒面13a卡合,另外,若对电磁铁53通电,通过控制保持器16A沿轴向的移动而使该控制保持器16A与旋转保持器16B相对旋转,则一对楔块36的外端部被各保持器的柱部25、29按压而向外端部接近的方向摆动,相对于外圈11的内周圆筒面12以及内圈13的外周圆筒面13a解除卡合。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轴;2…输出轴;10…双向离合器;11…外圈;12…圆筒面;13…内圈;14…凸轮面;15…辊(卡合件);16A…控制保持器;16B…旋转保持器;21、37…弹性部件;24、28…凸缘;25、29…柱部;31…兜部;36…楔块(卡合件);40…扭矩凸轮(运动转换机构);50…电磁离合器;51…电枢;52…转子;53…电磁铁;60…止转单元;61、63…突出部;66、67…环。

Claims (5)

1.一种旋转传递装置,具有:双向离合器,其在输入轴和与该输入轴配置于同轴上的输出轴彼此之间进行旋转的传递与切断;以及电磁离合器,其对该双向离合器的卡合以及解除进行控制,
所述双向离合器构成为,分别设置于控制保持器以及旋转保持器的柱部以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方式,组装于在所述输出轴的轴端部设置的外圈的内周与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端部设置的内圈的外周之间,在形成于邻接的柱部之间的兜部内,安装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圈的内周以及内圈的外周卡合的一对卡合件、和对所述一对卡合件向背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
所述电磁离合器具有:电枢,其与所述控制保持器连结;转子,其与该电枢在轴向上对置;以及电磁铁,其与该转子在轴向上对置,并通过通电使电枢吸附于转子,
通过对所述电磁铁通电而使控制保持器与电枢一起朝向转子沿轴向移动,通过运动转换机构将该沿轴向的移动转换为使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的相对旋转运动,使一对卡合件解除卡合,
所述旋转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圈与控制保持器彼此之间设置有止转单元,该止转单元防止在通过切断对所述电磁铁的通电而使双向离合器卡合的状态下该外圈与控制保持器相对地旋转,该止转单元具有在所述外圈与所述控制保持器的轴向上的对置面分别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突出部,以所述多个突出部的至少一个在周向上卡合的方式使外圈侧的突出部与控制保持器侧的突出部的数量不同,对所述突出部分别进行了热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处理包括激光淬火或高频淬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直接形成于所述外圈以及控制保持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分别嵌合固定于所述外圈以及控制保持器的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扭矩凸轮,该扭矩凸轮在所述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周向的中央部深且随着趋于两端而槽深逐渐变浅的凸轮槽,在所述凸轮槽之间收纳有滚珠,通过所述控制保持器的轴向的移动而使一对保持器向兜部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
使所述止转单元中的外圈侧突出部的外圈正向旋转的后行侧的端面以及与该端面对置的控制保持器侧突出部的端面分别为锥面,该锥面相对于外圈端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扭矩凸轮中的凸轮槽相对于外圈端面的倾斜角度小。
CN201480053352.1A 2013-09-27 2014-09-25 旋转传递装置 Active CN105579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1599 2013-09-27
JP2013201599A JP6159212B2 (ja) 2013-09-27 2013-09-27 回転伝達装置
PCT/JP2014/075387 WO2015046309A1 (ja) 2013-09-27 2014-09-25 回転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730A true CN105579730A (zh) 2016-05-11
CN105579730B CN105579730B (zh) 2019-03-29

Family

ID=52743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3352.1A Active CN105579730B (zh) 2013-09-27 2014-09-25 旋转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6608B2 (zh)
EP (1) EP3051162B1 (zh)
JP (1) JP6159212B2 (zh)
CN (1) CN105579730B (zh)
WO (1) WO20150463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6636B (zh) * 2016-11-08 2018-08-07 天津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转辙机用滚柱式双向逆止器
JP7172236B2 (ja) * 2018-07-24 2022-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クラッチ、及びモー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38816A2 (en) * 2002-02-19 2003-08-27 Ntn Corporation Rot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20040182670A1 (en) * 2002-07-02 2004-09-23 Hiromi Nojiri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8051244A (ja) * 2006-08-25 2008-03-06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WO2009075256A1 (ja) * 2007-12-12 2009-06-18 Ntn Corporation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761A (ja) * 2008-06-09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WO2012099244A1 (ja) * 2011-01-21 2012-07-26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14100A (en) * 1966-01-03 1968-12-03 Bendix Corp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S571142Y2 (zh) * 1976-05-18 1982-01-08
JPS52154544A (en) 1976-06-16 1977-12-22 Youtarou Ueno Processing and treating method of breads
JP2000035061A (ja) * 1998-07-16 2000-02-02 Ntn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の動力断続装置
JP5173466B2 (ja) * 2008-02-14 2013-04-03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679A (ja) 2008-06-04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3092191A (ja) * 2011-10-25 2013-05-16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EP2835550B1 (en) * 2012-04-02 2019-05-08 NTN Corporation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38816A2 (en) * 2002-02-19 2003-08-27 Ntn Corporation Rot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20040182670A1 (en) * 2002-07-02 2004-09-23 Hiromi Nojiri Rot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8051244A (ja) * 2006-08-25 2008-03-06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WO2009075256A1 (ja) * 2007-12-12 2009-06-18 Ntn Corporation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761A (ja) * 2008-06-09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WO2012099244A1 (ja) * 2011-01-21 2012-07-26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38092A1 (en) 2016-08-18
EP3051162A1 (en) 2016-08-03
EP3051162A4 (en) 2017-01-25
CN105579730B (zh) 2019-03-29
JP2015068384A (ja) 2015-04-13
WO2015046309A1 (ja) 2015-04-02
JP6159212B2 (ja) 2017-07-05
US9976608B2 (en) 2018-05-22
EP3051162B1 (en)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0774A (zh) 旋转传递装置
CN104024675A (zh) 旋转传递装置
CN105934601B (zh) 旋转传递装置
WO2014119369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WO2015146898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CN105829754B (zh) 旋转传递装置
CN105579730A (zh) 旋转传递装置
JP2009293654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6086735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5902527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6103905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4009721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6013056B2 (ja) 回転伝達装置
WO2021002270A1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21021417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6166638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8045706A (ja) 回転伝達装置
WO2017130979A1 (ja) 逆入力防止クラッチ
JPH0545864Y2 (zh)
JP2016044748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17207180A (ja) 逆入力防止クラッチ
JP2016061325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8057631A (ja)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5344840A (ja) 回転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