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9351A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9351A
CN105539351A CN201510702491.9A CN201510702491A CN105539351A CN 105539351 A CN105539351 A CN 105539351A CN 201510702491 A CN201510702491 A CN 201510702491A CN 105539351 A CN105539351 A CN 105539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ibbon
frame
cushion
install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024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9351B (zh
Inventor
齐藤孝夫
近藤邦彦
安田高博
志贺一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39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9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9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9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6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the air bag components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in a soft or semi-rigid housing or c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002/5808Seat coverings comprising opening zones for air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座椅(2),其包括:座椅框架(4F、6F、8F);设置有破裂部分的座椅罩(4S、6S、8S);布置在座椅中的气囊(20);设置成在座椅罩的后表面侧上包围气囊(20)的一对织带(31、32),织带(31、32)的一个端侧安装到破裂部分;和将织带的另一个端侧安装到座椅框架(4F、6F、8F)的安装部(40、40A)。在交通工具碰撞中,通过使破裂部分破裂和开口,气囊(20)从座椅突出出来。安装部(40、40A)设置在布置座椅框架(4F、6F、8F)的本体的位置处。当气囊(20)未膨胀时,安装部(40、40A)将织带的另一端保持成与座椅框架的本体隔开,并且安装部中的阻止部(54)阻止在本体中形成的边缘状部分(14d)和织带(31、32)之间的接触。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框架、座椅罩、座椅中的气囊和一对织带。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座椅,已经公开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框架、座垫、座椅罩、气囊和展开力集中罩(见美国专利No.5967603)。座椅框架是形成座椅骨架的金属框架本体。形成侧骨架的一部分具有板状(在截面视图中大致水平U形形状)。座垫是形成座椅外形的部件(典型地由发泡树脂制成)。座椅罩是覆盖座垫的袋状部件。比另一个部分易于撕裂的接缝形成在座椅罩的就坐侧上。气囊是能够利用流入其中的空气或者供应于此的气体膨胀的袋体。气囊被安装到座椅框架,并且在座椅侧部中被布置在座垫的后表面侧上。
展开力集中罩具有一对带形部件(本发明的织带的一个实例)和钩子(具有大致J形形状的树脂部件)。在已知技术中,该一对带形部件在座椅罩的后表面侧上被设置成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同时包围气囊。此时,带形部件中的一个带形部件被布置在座椅的就气囊而言的内侧上,并且该一个带形部件的一个端侧被安装到座椅罩的就坐侧(靠近接缝)。带形部件中的另一个带形部件被布置在座椅的就气囊而言的外侧上,并且该另一个带形部件的一个端侧被类似地安装到靠近接缝的位置。在气囊被该一对带形部件包围的情况下,当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带形部件的另一个端侧被引导到气囊的后侧(邻近于板形座椅框架的位置)。通过在以上状态下将安装在带形部件的另一端处的钩子钩挂到一起(将带形部件的端部相互接合),展开力集中罩能够被布置在座椅侧部中。
在所公开的技术中,在交通工具碰撞时,座椅中的气囊膨胀以撕裂座椅罩(在就坐侧上的接缝),从而气囊从座椅突出出来。此时,通过利用展开力集中罩的拉紧撕裂(打开)座椅罩的接缝,气囊能够从座椅突出出来。
发明内容
顺便提一句,在所公开的技术中,该一对带形部件(织带)被布置成与板形座椅框架相邻。带形部件的另一端(端部)经由钩子相互接合,并且被布置成不安装到座椅框架。因此,带形部件的另一端能够与座椅框架接触和从座椅框架分离。因此,由于在座椅框架和每个带形部件的端部之间的反复接触和分离,所公开的技术具有带有稍微劣化的座椅性能的构造。即,在以上构造中,当座椅框架和钩子相互接触和分离时,可能产生异常噪声(碰撞噪声)。而且,带形部件的本体可能被迫地与座椅框架的端部(边缘状板部分)接触,并且可能由此受到损坏。本发明提供一种一对织带的端部能够被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的交通工具座椅。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形成座椅骨架;座椅罩,该座椅罩覆盖座椅框架,并且设置有破裂部分;气囊,该气囊被布置在座椅中;一对织带,该一对织带被设置成在座椅罩的后表面侧上包围气囊,每个织带的一个端侧被安装到破裂部分;和安装部,该安装部将每个织带的另一个端侧安装到座椅框架。在交通工具碰撞时,所述气囊通过利用伴随着所述气囊的膨胀的所述一对织带的拉紧使所述破裂部分破裂和开口而从所述座椅突出出来。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理想的是该一对织带的端部被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
因此,在本发明的所述方面中,安装部被设置在布置座椅框架的本体的位置处。当气囊未膨胀时,安装部将该一对织带的另一端保持成与座椅框架的本体隔开,并且设置在安装部中的阻止部阻止在座椅框架的本体中形成的边缘状部分和每个织带之间的接触。在以上方面,利用设置在座椅框架处的安装部保持该一对织带的另一端与座椅框架的本体隔开。相应地,能够适当地抑制由在座椅框架的本体和每个织带的端部(例如,在端部侧上的树脂部件)之间的接触和分离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还能够通过使用安装部的阻止部适当地抑制由于与座椅框架的本体的边缘状部分(例如,由板部分的端部或者柱子的角部形成的相对锐利部分)接触而引起的、对于相应的织带的损坏。
根据以上方面,该交通工具座椅进一步包括座垫,该座垫形成座椅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乘员。座垫可以具有允许乘员就坐的在中央处的主要部分以及位于主要部分的侧面的软垫,当座垫被布置在座椅框架的本体上并且被座椅罩覆盖时,软垫可以被支撑在座椅框架的本体上,并且安装部可以被设置成在安装部从布置位置分离时在从主要部分朝向软垫的方向上逐渐倾斜。在以上构造中,通过采用安装部朝向软垫倾斜从而最小程度地向主要部分侧凸出的构造,实现了乘员沉陷到主要部分中被最小程度地阻碍的构造。
根据以上方面,安装部可以具有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所述第一织带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接合,并且所述第二织带能够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接合,并且接合部分可以被布置在座椅框架的侧框架中。根据以上构造,能够适当地避免当接合部件被乘员挤压时引起的接合部件的脱离。
根据以上方面,该一对织带的相应的端部能够被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根据以上构造,该一对织带的相应的端部能够被更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而且,根据以上构造,能够适当地避免当接合部件被乘员挤压时引起的接合部件的脱离。
附图说明
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类似的数字表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交通工具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座椅靠背的局部放大截面视图;
图3是安装部的放大截面视图;
图4是安装部和织带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5是根据变型1的安装部和织带的局部放大截面视图;并且
图6是根据变型2的安装部和织带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图1到6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1、2中,适当地,附图标记F表示交通工具座椅的前侧,附图标记B表示交通工具座椅的后侧,附图标记UP表示交通工具座椅的上侧,并且附图标记DW表示交通工具座椅的下侧。图1中的交通工具座椅2包括座椅垫4、座椅靠背6和头靠8。座椅垫4、座椅靠背6和头靠8(座椅构成部件)分别地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4F、6F、8F;形成座椅外形的座垫4P、6P、8P;和覆盖座垫的座椅罩4S、6S、8S。座椅靠背6被连接到座椅垫4的后部从而能够斜倚。头靠8被布置在座椅靠背6(在竖立状态下)的上部上。
座椅靠背6包括基本构造(6F、6P、6S)、气囊20和有关构造(一对织带31、32,破裂部分6SX,安装部40)(见图1、2;将在以后详细描述各个构件)。在交通工具碰撞时,气囊20从座椅靠背6的侧部(破裂部分6SX)从座椅突出出来以保护乘员的侧部。此时,在局部地使座垫6P破裂以使破裂部分6SX开口的同时,气囊20从座椅突出出来。
通过利用该一对织带31、32(在以后详细描述)使破裂部分6SX破裂和开口,气囊20更可靠地从破裂部分6SX突出出来(见图2)。此时,该一对织带31、32被设置成在座椅罩6S的后表面侧上包围气囊20,并且每个织带31、32的相反的端部被分别安装到座椅罩6S和座椅框架6F。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理想的是每个织带31、32的端部(在以后描述的另一端)被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6F。因此,该一对织带31、32的相应的端部利用在以后描述的构造(安装部40)被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6F。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各个构造。
座椅框架6的本体F(在下文中有时简单地称作座椅框架6F)是拱形框架部件,并且能够由具有优良刚度的材料(金属、硬树脂等)形成(见图1、2)。座椅框架6F具有形成上骨架的上框架12(具有大致倒U形状的管道部件),和形成侧骨架的一对侧框架14。该一对侧框架14中的每个侧框架14是板状部件(在竖直方向上是长的)。该一对侧框架14被布置成基于座椅靠背竖立状态在座椅侧部中面对彼此置。每个侧框架14具有大致水平U形形状(在截面视图中)。第一弯曲部分14b(在以后描述的安装部40的布置位置)和第二弯曲部分14c被形成在每个侧框架14的本体部分(14a)的相反端处(见图2)。第一弯曲部分14b(相对长的)被布置在座椅后侧上,并且第一弯曲部分14b的端部(边缘状部分14d)朝向布置在以后描述的第一织带31的位置凸出。第二弯曲部分14c(相对短的)被布置在座椅前侧上,并且第二弯曲部分14c的端部朝向座垫6P的后表面侧凸出。
座垫6P是形成座椅外形的部件,并且能够弹性地支撑乘员。例如,座垫6P能够由发泡树脂诸如聚氨酯泡沫(密度:10kg/m3到60kg/m3)形成(见图2)。座垫6P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在前视图中),并且具有主要部分6a、软垫6b(突起部分6PX)和缝W1、W2(见图2)。主要部分6a是在座垫6P的中央处的平坦部分,并且允许乘员在其中(靠背)就坐。软垫6b是向在主要部分6a的侧面的就坐侧凸出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例如在拐弯期间支撑乘员的侧部。壁比另一个部分薄的突起部分6PX形成在软垫6b的就坐侧(靠近顶部部分)上,并且被布置成面对座椅罩6S的破裂部分6SX(以下描述)。使得座垫6P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缝W1、W2被分别设置在软垫6b的侧部中以及主要部分6a和软垫6b之间。织带31、32(在以后描述)分别地通过缝W1、W2插入,从而缝W1、W2位于织带31、32的中途处。
座椅罩6S是能够覆盖座垫6P的袋状部件,并且具有破裂部分6SX,气囊20从该破裂部分6SX突出出来(见图1、2)。通过将多个表皮片(SP1到SP3)缝合到一起而形成座椅罩6S,并且相邻的表皮片被缝合到一起。附图标记SEW1、SEW2表示缝合部分。第一表皮片SP1是覆盖主要部分6a的片。第二表皮片SP2是覆盖软垫6b的就坐侧的片。第三表皮片SP3是覆盖软垫6b的侧表面和后侧的片。各个表皮片的材料实例包括由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制成的织物(纺织织物、针织织物、无纺织物),和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破裂部分6SX是比座椅罩的另一个部分薄弱的部分,并且当气囊20膨胀时破裂并且开口。破裂部分6SX是在第二表皮片SP2和第三表皮片SP3之间的缝合部分SEW2,并且在软垫6b的就坐侧(靠近顶部部分)上在座椅竖直方向上延伸(见图1)。
这里,气囊20(处于未膨胀状态中)是在座椅竖直方向上长的大致立方体状部件,并且被布置在座椅靠背6的侧部中(见图1、2)。在气囊20通过诸如栓接固定到侧框架14(本体部分14a)以被布置在座椅侧表面上之后,气囊20被座垫6P(软垫6b)覆盖。在交通工具碰撞的情形中接收冲击时,气囊20从座椅突出出来以由此保护身体区域,例如从乘员的胸部到腰部。注意气体供应装置被布置在气囊20中。气体发生剂或者高压气体被密封在气体供应装置(充气机)中。
该一对织带(第一织带31、第二织带32)中的每个织带是带形部件(见图2、4)。虽然各个织带31、32的材料不被特别地限制,但是织带31、32优选地具有足够大从而不由于气囊20的膨胀(压力)而受到损坏的强度,并且织带31、32通常由与座椅罩6S相比能够较小程度地伸展的织物制成。织带31、32在一个端侧上被缝合到座椅罩6S,并且分别地在另一个端侧上具有接合部件34a、34b。每个接合部件34a、34b是在截面视图中具有大致J形形状的板形部件(由树脂制成),并且能够与以下描述的侧框架14的安装部40接合。织带31、32被布置成如在以后描述地座椅罩6S的后表面侧上包围气囊20。此时,织带31、32的该一个端侧被安装到座椅罩6S的就坐侧,并且另一个端侧(接合部件34a、34b)经由以下描述的安装部40被安装到侧框架14的第一弯曲部分14b。
安装部40是用于将该一对织带31、32的相应的端部(相应的另一端)安装到侧框架14的第一弯曲部分14b的构造(见图2到4)。安装部40是板状树脂部件(在前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一对接合部分(第一接合部分41、第二接合部分42)、抓持部分(51、52)和阻止部54。第一接合部分41是从安装部40凸出(在一个表面40a侧上)的大致L形部分。第一接合部分41在远端处设置有折叠部分41a使得第一织带31的另一端(接合部件34a)能够与第一接合部分41接合(见图3、4)。通过使得安装部40的中间部分(该一个表面40a)凸出并且朝向安装部40的一端40c弯曲该部分而形成第一接合部分41。第二接合部分42是设置在安装部40的该一端40c侧上的、具有大致倒U形形状(外表面具有弯曲形状)的一部分。第二接合部分42在远端处设置有折叠部分42a使得第二织带32的另一端(接合部件34b)能够与第二接合部分42接合。通过在另一个表面40b侧上以折返形状弯曲从安装部40的该一端40c延伸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二接合部分42。
抓持部分(51、52)是能够被安装到侧框架14的第一弯曲部分14b(布置位置)的一部分,并且形成在安装部40的另一端40d侧上(见图2到4)。抓持部分是在安装部40的另一端处的大致U形(在截面视图中)部分,并且具有第一弯曲部分14b能够被挤压装配到其中的部分(第一抓持部分51、第二抓持部分52)。第一抓持部分51和第二抓持部分52具有能够实现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偏转的挠性,并且第一抓持部分51和第二抓持部分52被布置成在这两者之间具有比第一弯曲部分14b的厚度尺寸小的间隙的情况下面对彼此。第一抓持部分51是相对长的板状部分,并且基于安装部40的安装状态被布置在第一弯曲部分14b的外表面侧上。第二抓持部分52是相对短的板形部分,并且基于安装状态布置在第一弯曲部分14b的内表面侧上。凹部51a(薄壁部分)形成在第一抓持部分51的内表面中,并且第一抓持部分51的远端侧在朝向第二抓持部分52的方向上凸出(见图3)。类似地,凹部52a形成在第二抓持部分52的内表面中,并且第二抓持部分52的远端侧朝向第一抓持部分51凸出。注意,允许处于安装状态中的抓持部分(51、52)沿着第一弯曲部分14b在竖直方向上滑动。
这里,抓持部分(51、52)能够通过弯曲从安装部40的另一端40d朝向另一表面40b延伸的部分而形成(见图2、3)。通过适当地调节抓持部分(51、52)的弯曲角度θ,安装部40的一端40c侧被布置成在以下描述的安装状态中适当与侧框架14隔开(见图2)。此时,优选的是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处于安装状态下的安装部40被朝向侧框架14布置从而防止安装部40过度地向主要部分6a侧凸出。例如,在安装部40的安装状态下,安装部40被朝向侧框架14布置从而在安装部40从第一弯曲部分14b(布置位置)分离时在从主要部分6a朝向软垫6b的方向上逐渐倾斜。此时,优选的是在侧框架14中(在侧框架14就连接该两个弯曲部分14b、14c的远端的虚拟线VL而言的内侧上)布置各个接合部分41、42。
阻止部54是阻止在第一弯曲部分14b的端部(边缘状部分14d)和第一织带31之间的接触的一部分(见图2到4)。阻止部54由在安装部40的另一端40d侧上的一部分(特别地,第一抓持部分51自身)形成,并且基于安装部40的安装状态被布置成覆盖第一弯曲部分14b的端部(边缘状部分14d)。阻止部54的外表面(第一抓持部分51)优选地具有不带有边缘状部分的形状从而不损坏第一织带31,并且典型地具有弯折形状或者带有R的弯曲形状。
通过参考图2,座垫6P被布置在座椅框架6F上并且被座椅罩6S覆盖,并且有关构造(破裂部分6SX、突起部分6PX、各个织带31、32、安装部40)布置在适当的位置处。此时,主要部分6a被布置在座椅框架6F的内侧上,并且软垫6b被布置在侧框架(第二弯曲部分14c)上并且被支撑在侧框架上。在被安装到侧框架14的气囊20被软垫6b覆盖的情况下,突起部分6PX被布置在气囊20的前方(在就坐侧上)。随后,在软垫6b被座椅罩6S覆盖的情况下,破裂部分6SX(缝合部分SEW2)被布置成靠近软垫6b的顶部部分。
在上述工作之前,该一对织带31、32被布置成在座椅罩6S的后表面侧上包围气囊20。此时,第一织带31和第二织带32的相应的一个端侧被布置在座椅罩6S的就坐侧上,并且被缝合到一起并且被安装到破裂部分6SX(缝合部分SEW2)。第一织带31沿着软垫6b的外侧表面(就气囊20而言的外部座椅部分)布置,并且被从外侧表面的中间位置(缝W1)引导到座垫6P的后表面侧。第二织带32沿着软垫6b的内侧表面(就气囊20而言内部座椅部分)布置,并且被从主要部分6a和软垫6b(缝W2)之间引导到座垫6P的后表面侧。相应地,该一对织带31、32被布置成包围气囊20,并且相应的另一个端侧被从座椅的前侧引导到后侧以被安装到侧框架14(在后侧上)。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理想的是织带31、32的相应的另一端被有效地安装到侧框架14(例如,使得异常噪声的产生和对于织带的损坏能够适当地被阻止)。
因此,织带31、32的相应的另一端被安装部40保持成从座椅框架6F隔开。即,安装部40的该一端40c侧被布置在侧框架14中,并且侧框架14的第一弯曲部分14b被挤压装配到安装部40的另一端40d侧(抓持部分51、52)中。此时,各个抓持部分51、52在相互离开的方向上偏转,并且然后恢复初始状态,以由此在抓持第一弯曲部分14b的同时弹性地挤压第一弯曲部分14b。通过如上所述利用该两个抓持部分51、52抓持第一弯曲部分14b,安装部40被安装到侧框架14的第一弯曲部分14b(布置位置)。安装部40的一端40c侧(分别的接合部分41、42)由此被布置成与侧框架14隔开。
在从侧框架14的后表面侧沿着安装部40拉拽第一织带31时,接合部件34a(第一织带31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合部分41接合。接合部件34a与第一接合部分41的在远端侧上的折叠部分41a接合。此时,第一弯曲部分14b的端部(边缘状部分14d)被阻止部54覆盖,使得与第一织带31的接触被适当地阻止。而且,在第二织带32被拉拽到侧框架14中时,接合部件34b(第二织带32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合部分42接合。接合部件34b在与另一个接合部件34a相对的方向上与第二接合部分42的在远端侧上的折叠部分42a接合。相应地,安装部40被设置在座椅框架6F的第一弯曲部分14b处,并且该一对织带31、32的另一端被保持成与座椅框架6F隔开。因此,因为在正常行驶(当气囊未膨胀时)等期间,侧框架14和每个织带31、32的另一端被布置成相互隔开,所以由侧框架14和每个织带31、32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能够被适当阻止。与第一弯曲部分14b的端部(边缘状部分14d)接触引起的、对于第一织带31的损坏也能够适当地被安装部40的阻止部54阻止。
通过参考图2,在交通工具碰撞的情形中气囊20从座椅突出出来以保护乘员的侧部。此时,气囊20在朝向软垫6b的就坐侧膨胀并且破坏突起部分6PX的同时朝向座椅罩6S突出出来。围绕气囊20的该一对织带31、32被拉紧,并且破裂部分6SX被撕裂(开口),使得气囊20从座椅突出出来。此时,该一对织带31、32的另一端被安装部40相对牢固地连接到侧框架14。因此,每个织带31、32的拉紧状态被适当地维持,并且破裂部分6SX能够快速地撕裂到开口状态中(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增加气囊20展开速度的构造)。
在上述座椅构造中,在交通工具碰撞的情形中,乘员可以压靠在主要部分6a上并且沉陷到座垫6P中。此时,理想的是座椅内侧的部件(例如,安装部40)以最小程度妨碍乘员的沉陷。因此,安装部40被设置成在安装部40从第一弯曲部分14b(布置位置)分离时在从主要部分6a朝向软垫6b的方向上逐渐地倾斜。通过采用安装部40朝向软垫6b倾斜从而最小程度地向主要部分6a侧凸出的构造,实现了最小程度地妨碍乘员到主要部分6a中的沉陷的构造。通过在侧框架14中(在就虚拟线VL而言的内侧上)布置各个接合部分41、42,能够适当地避免当接合部件34a、34b被乘员挤压时引起(例如,由与沉陷中的座垫接触引起)的、接合部件34a、34b的脱离。
如上所述,该一对织带31、32的另一端被设置在座椅框架6F处的安装部40保持成与座椅框架6F隔开。相应地,能够通过使用安装部40适当地抑制由在座椅框架6F和织带31、32的每个端部(例如,接合部件34a、34b)之间的接触和分离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还能够通过使用安装部40的阻止部54适当地抑制第一织带31与第一弯曲部分14b的端部(边缘状部分14d)的接触。进而,通过采用安装部40朝向软垫6b倾斜从而最小程度地向主要部分6a侧凸出的构造,实现了最小程度地妨碍乘员到主要部分6a中的沉陷的构造。因此,该一对织带31、32的相应的端部能够被有效地安装到座椅框架6F。
这里,除了以上构造,作为安装部的构造,可以采用各种构造。例如,在图5所示变型1的安装部40A中,第一抓持部分61的内表面和第二抓持部分62的内表面是大致平坦的表面(省略了凹部)。因此,能够利用抓持部分(61、62)稳定地抓持第一弯曲部分14b(提供了一种具有优良的安装稳定性的构造)。
织带31、32的另一端能够分别与接合部分41、42直接接合(在不使用接合部件时)。例如,在图6所示变型2中,接合部分41、42能够分别插入的孔部分31H、32H形成在织带31、32的另一端处。孔部分31H、32H是在织带的厚度方向上分别穿过织带31、32的通孔。增强部件70(环形金属部件)被装配到每个孔部分31H、32H的的周边。在本变型中,织带31、32的另一端能够分别与接合部分41、42稳定地接合,而不使用接合部件(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构造)。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座椅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可以采用各种其它实施例。例如,虽然已经作为一个实例描述了安装部40的构造(形状、尺寸、布置位置、布置的数目等),但是本说明并非旨在限制安装部的构造。安装部可以与座椅框架一体地构造。在该情形中,安装部可以由金属制成。安装部将织带的另一端保持成与座椅框架本体(本体部分和该两个弯曲部分)隔开。考虑到布置织带的位置等地安装部还可以被设置在座椅框架的适当的位置处(例如,本体部分、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布置位置)。安装部可以在安装状态中向主要部分侧凸出。通过在安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铰链部分,当乘员沉陷到主要部分中时,安装部可以变形以朝向座椅框架弯曲。可替代地,通过在安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薄弱点(薄壁部分),安装部可以在乘员沉陷时被破坏。每个织带的一个端侧可以被安装到破裂部分自身,或者可以被安装到破裂部分的周边,只要破裂部分能够破裂。
虽然已经作为一个实例描述了接合部分41、42,抓持部分51、52,和阻止部54的构造,但是根据座椅构造,各个部分能够适当地改变。例如,根据织带的端部(接合部件)的构造,接合部分的构造能够适当地改变。织带的端部可以安装成不能移除。抓持部分的构造也能够根据座椅框架适当地改变。例如,能够采用凸出部分可以被设置在抓持部分上并且插入座椅框架的孔部分中并且与孔部分接合的构造。阻止部的构造也能够根据座椅框架和其它各个部分的构造而适当地改变。例如,抓持部分可以与抓持部分分开地设置。
虽然已经作为实例描述了座椅框架6F的构造,但是说明并非旨在限制座椅框架6F的构造。例如,在柱状座椅框架的情形中,柱状座椅框架的角部被用作边缘状部分。安装部的抓持部分的构造能够适当地改变使得能够根据柱状座椅框架的形状保持柱状座椅框架。
交通工具座椅2的构造(座椅构成部件、气囊等)也能够适当地改变。例如,气囊能够被布置在座椅构成部件的适当位置处。而且,织带的构造(形状、尺寸、布置位置、布置数目、等)能够根据布置气囊的位置等适当地改变。虽然已经通过仅仅使用座椅靠背作为实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实施例的构造能够应用于各种座椅构成部件诸如座椅垫。本实施例的构造还能够应用于车辆、飞机、列车等的通用交通工具座椅。

Claims (3)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包括:
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形成座椅骨架;
座椅罩,所述座椅罩覆盖所述座椅框架,并且设置有破裂部分;
气囊,所述气囊被布置在所述座椅中;
一对织带,所述一对织带被设置成在所述座椅罩的后表面侧上包围所述气囊,每个所述织带的一个端侧被安装到所述破裂部分;和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将每个所述织带的另一端侧安装到所述座椅框架,
在交通工具碰撞的情况中,所述气囊被构造成通过利用伴随着所述气囊的膨胀的所述一对织带的拉紧使所述破裂部分破裂和开口而从所述座椅突出出来,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40、40A)被设置在布置所述座椅框架(4F、6F、8F)的本体的位置处;并且
当所述气囊(20)未膨胀时,所述安装部(40、40A)将所述一对织带(31、32)的所述另一端保持成与所述座椅框架(4F、6F、8F)的本体隔开,并且设置在所述安装部(40、40A)中的阻止部(54)阻止在所述座椅框架(4F、6F、8F)的本体中形成的边缘状部分(14d)和每个所述织带(31、32)之间的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进一步包括座垫(4P、6P、8P),所述座垫形成座椅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乘员,其中:
所述座垫(4P、6P、8P)具有允许乘员就坐的在中央处的主要部分(6a)以及位于所述主要部分(6a)的侧面的软垫(6b);
当所述座垫(4P、6P、8P)被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4F、6F、8F)的本体上并且被所述座椅罩(4S、6S、8S)覆盖时,所述软垫(6b)被支撑在所述座椅框架(4F、6F、8F)的本体上;并且
所述安装部(40、40A)被设置成在所述安装部(40、40A)从布置位置分离时在从所述主要部分(6a)朝向所述软垫(6b)的方向上逐渐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
所述安装部(40、40A)具有第一接合部分(41)和第二接合部分(42),所述第一织带(31)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41)接合,并且所述第二织带(32)能够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2)接合;并且
所述第一接合部分(41)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分(42)被布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侧框架中。
CN201510702491.9A 2014-10-28 2015-10-26 交通工具座椅 Active CN105539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9429A JP6129807B2 (ja) 2014-10-28 2014-10-28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4-219429 2014-10-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9351A true CN105539351A (zh) 2016-05-04
CN105539351B CN105539351B (zh) 2019-04-05

Family

ID=55698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2491.9A Active CN105539351B (zh) 2014-10-28 2015-10-26 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688231B2 (zh)
JP (1) JP6129807B2 (zh)
CN (1) CN105539351B (zh)
DE (1) DE10201522083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7353A (zh) * 2018-01-26 2019-08-0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14537318A (zh) * 2020-11-19 2022-05-27 沃尔沃汽车公司 带有远侧气囊模块的车辆上座椅部
CN114954176A (zh) * 2021-02-26 2022-08-3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38197B2 (en) * 2011-11-29 2017-08-22 Ts Tech Co., Ltd. Mounting member and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JP6131826B2 (ja) * 2013-10-30 2017-05-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179458B2 (ja) * 2014-05-20 2017-08-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311581B2 (ja) * 2014-11-18 2018-04-1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ベット
JP6462515B2 (ja) * 2015-07-21 2019-01-30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ートバックサイド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サイド用基材
KR102095578B1 (ko) * 2016-06-01 2020-03-31 오토리브 디벨로프먼트 에이비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US9932012B1 (en) * 2016-12-19 2018-04-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ner carrier and back panel having alternating trim and side airbag attachments
JP6491255B2 (ja) 2017-03-31 2019-03-2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919383B2 (ja) * 2017-07-18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24007694A (ja) * 2022-07-06 2024-01-19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力布の固定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22392A1 (fr) * 2009-10-22 2011-05-18 Centre d'étude et de recherche pour l'automobile (CERA) Sièg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armature et un module d'airbag associé à ladite armature
CN102145679A (zh) * 2010-02-10 2011-08-10 李尔公司 带有座椅衬垫保护构件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
JP2011178269A (ja) * 2010-03-01 2011-09-15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69954A (ja) * 2012-02-22 2013-09-02 Ts Tech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CN103538551A (zh) * 2012-07-12 2014-01-2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椅垫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88798A (en) * 1975-08-25 1980-11-04 Meurig W. Williams Electrostatographic developing material containing toner particles and a polystyrene additive
US5967546A (en) 1996-11-12 1999-10-19 Magna Lomason Corporation Side air bag directional guide system
US5967603A (en) 1997-09-25 1999-10-1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eat mounted airbag with deployment force concentrator
US6439597B1 (en) * 1999-04-30 2002-08-27 Ts Tech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side air bag system
US6578911B2 (en) * 2000-11-30 2003-06-17 Ts Tech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air bag module
JP4452598B2 (ja) * 2004-10-08 2010-04-21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シート
JP2008037261A (ja) * 2006-08-07 2008-02-21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5691770B2 (ja) * 2011-04-13 2015-04-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738197B2 (en) * 2011-11-29 2017-08-22 Ts Tech Co., Ltd. Mounting member and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JP2013119323A (ja) * 2011-12-07 2013-06-17 Ts Tech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及び取付部材
JP5932424B2 (ja) * 2012-03-23 2016-06-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5867295B2 (ja) * 2012-05-30 2016-02-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052009B2 (ja) * 2013-03-28 2016-12-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22392A1 (fr) * 2009-10-22 2011-05-18 Centre d'étude et de recherche pour l'automobile (CERA) Sièg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armature et un module d'airbag associé à ladite armature
CN102145679A (zh) * 2010-02-10 2011-08-10 李尔公司 带有座椅衬垫保护构件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
JP2011178269A (ja) * 2010-03-01 2011-09-15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69954A (ja) * 2012-02-22 2013-09-02 Ts Tech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CN103538551A (zh) * 2012-07-12 2014-01-2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椅垫气囊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7353A (zh) * 2018-01-26 2019-08-0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10077353B (zh) * 2018-01-26 2021-08-3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14537318A (zh) * 2020-11-19 2022-05-27 沃尔沃汽车公司 带有远侧气囊模块的车辆上座椅部
CN114537318B (zh) * 2020-11-19 2023-12-05 沃尔沃汽车公司 带有远侧气囊模块的车辆上座椅部
CN114954176A (zh) * 2021-02-26 2022-08-3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14954176B (zh) * 2021-02-26 2023-06-02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88231B2 (en) 2017-06-27
JP6129807B2 (ja) 2017-05-17
DE102015220833A1 (de) 2016-04-28
US9751488B1 (en) 2017-09-05
JP2016084080A (ja) 2016-05-19
US20170253210A1 (en) 2017-09-07
US20160114751A1 (en) 2016-04-28
CN105539351B (zh) 2019-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9351A (zh) 交通工具座椅
US7784828B2 (en) Dual depth airbag with active venting
US7441797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4158709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2647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7161126B2 (ja)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EP2987683B1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5333057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00137994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2012061882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202311198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0191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859356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5859351B2 (ja) モジュールホルダ
JP6211839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202106642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0489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95162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412218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321333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及びその組付け方法
JP675338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5514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9030972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524166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624228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