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1701B -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1701B
CN105201701B CN201510342440.XA CN201510342440A CN105201701B CN 105201701 B CN105201701 B CN 105201701B CN 201510342440 A CN201510342440 A CN 201510342440A CN 105201701 B CN105201701 B CN 1052017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shell
engagement tab
engagement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42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1701A (zh
Inventor
吉村博行
坪井光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01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1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1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1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壳体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用于在接合部和接合突起部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通过盖打开壳体的开口时将盖保持在位于壳体的开口的边缘和接合部之间的打开位置。

Description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滤清器包括用于容纳过滤元件的外壳,过滤元件过滤空气。外壳由固定于发动机支承的壳体和经由铰链部可拆卸地连结于壳体的盖构成。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61382号公报中说明了一种这样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在该文件中说明的铰链结构具有包含接合孔的桥状件(bridge),接合孔形成在壳体的开口的周缘。插入接合孔中的接合部形成在盖的开口的周缘。在盖的接合部插入壳体的接合孔中的状态下盖通过夹持件固定于壳体。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来对增大乘客舱的容积的要求促使发动机舱的容积减小。这限制了发动机舱中的空气滤清器的位置。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空气滤清器被连接于风挡(windshield)的下部的车颈板(cowl panel)遮挡。在这种情况下,车颈板妨碍空气滤清器的铰链部的可见性。因此,一旦盖与壳体分开,以进行诸如过滤元件的替换或清洗等的维修或其它目的(以下,被称为维修等),重新接合盖和壳体很麻烦并且需要劳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改善可维修性等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前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适于容纳过滤元件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盖,所述盖通过铰链部以允许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所述壳体的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所述铰链部包括构成凹凸接合关系的接合部和接合突起部。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适于在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突起部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盖打开所述壳体的开口时将所述盖保持在打开位置。
在此构造中,在接合部和接合突起部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通过盖打开壳体的开口时,盖被保持部保持在打开位置。这限制盖归因于盖自身的重量而落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的空气滤清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点划线2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接合突起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接合突起部的第二部分的末端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在接合盖时的铰链部的图,其示出接合突起部的第二部分弹性变形的状态;
图6是示出在盖接合完成时的铰链部的图;
图7是示出保持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保持部及其周围的结构和接合突起部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盖被保持部保持的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盖被保持部保持在打开位置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壳体和盖经由夹持件连结在一起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突起部的第二部分的形状的图;
图13是示出图12示出的第二部分的末端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合突起部和接合部的构造的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壳体的接合部及其周围的结构以及盖的接合突起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根据图15的实施方式的、盖被保持部保持在打开位置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以及
图17是示出根据图15的实施方式的、壳体和盖经由夹持件连结在一起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如图1所示,空气滤清器10包括外壳11,外壳11容纳图10和图11所示的过滤元件50。外壳11包括塑料壳体12和塑料盖13,壳体12在其上表面具有开口并且成形为盒状,盖13在其下表面具有开口并且成形为盒状。壳体12固定于未示出的发动机支承。盖13经由铰链部15以能够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壳体12的开口的方式可拆卸地接合于壳体12。夹持件14配置在铰链部15所在侧的大致相反侧。壳体12和盖13在壳体12被盖13关闭时经由夹持件14彼此固定。壳体12和盖13夹持密封部52,密封部52遍及壳体12和盖13的开口的边缘配置在过滤元件50的过滤部51的外周缘(见图11)。
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铰链部15面向车辆的后侧的状态下将空气滤清器10配置在车颈板16的下部。
现在将说明铰链部15的构造。
如图2所示,壳体12具有倒U形的接合部20,接合部20通过一对内腿部24和配置在接合部20的相反两侧的一对外腿部21和与壳体12形成为一体,一对外腿部21和一对内腿部24均作为接收部。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两个插入口25。各插入口25配置在对应的一个外腿部21和相邻的一个内腿部24之间。盖13具有接合突起部30,该接合突起部30与盖13形成为一体并且从盖13朝向车辆的后侧突出。壳体12的接合部20和盖13的接合突起部30建立凹凸接合关系。
参照图7,接合部20的上框架部22在内腿部24的附近具有厚部。上框架部22包括第一下表面22a和第二下表面22b,各第一下表面22a从对应的外腿部21连续地延伸,各第二下表面22b从对应的内腿部24连续地延伸。第二下表面22b位于第一下表面22a的下方。
参照图2和图3,接合突起部30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并且包括一对第一部分31和一对第二部分32,各第一部分31具有大致倒U形的截面,各第二部分32配置在对应的第一部分31的内侧。各第二部分32在低于对应的第一部分31的位置处与对应的第一部分31形成为一体。各第二部分32如图4所示向下突出,换言之,各第二部分32相对于对应的第一部分31向外突出。各第一部分31和对应的第二部分32以与接合部20的上框架部22的对应的第一下表面22a和第二下表面22b的形状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台阶状。
作为能够与各内腿部24接合的卡合接合部(snap-fit engagement portion)的鼓出部35形成于对应的第二部分32。包括各鼓出部35的一部分的壁部36形成在对应的第二部分32的靠近鼓出部35的侧表面。
如图4所示,具有相关的壁部36的各鼓出部35的周缘部具有斜面35b和长的缓斜面35a,斜面35a从鼓出部35的顶部朝向第二部分32的末端延伸,斜面35b从该顶部朝向第二部分32的基端延伸并且比斜面35a陡。参照图5,接合突起部30的向图中所示的下方的移动导致接合突起部30的鼓出部35接触接合部20的对应的内腿部24。这导致鼓出部35的斜面35a以使得第二部分32塑性变形而避开对应的内腿部24的方式动作。然后,在通过内腿部24之后,归因于弹性恢复力鼓出部35恢复到它们的初始形状,如图6所示。这导致第二部分32与对应的内腿部24卡合。当这样的卡合接合完成时,第二部分32以相对于对应的内腿部24有一些间隙(play)的方式配置在内腿部24的相反两侧。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接合部20和接合突起部30之间存在一些间隙。
如图7和图8所示,保持部40与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121的外侧面形成为一体。保持部40具有三个保持片41,各保持片面向相反的外腿部21中的一个或相反的两个内腿部24并且与相反的外腿部21中的一个或相反的两个内腿部24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各保持片41的上表面位于比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121高的位置,该位置为靠近上框架部22的位置。缺口42形成在中间的一个保持片41和位于该中间的保持片41的相反两侧的两个保持片41中的对应的一个保持片41之间。各缺口42具有比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的宽度W1大的宽度W2,使得保持部40不妨碍接合接合突起部30插入接合部20。
参照图9和图10,当壳体12的开口被盖13打开并且盖13配置在倾斜的打开位置时,盖13的开口的边缘131被保持为与壳体12的保持片41接触,并且各第一部分31被保持为与上框架部22的对应的第一下表面22a的内角部221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在壳体12和盖13之间确保距离L,该距离L大于或等于过滤元件50的密封部52的厚度t。
以下将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空气滤清器10的铰链部15的操作。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10中,为了将盖13接合至壳体12,接合突起部30插入接合部20的插入口25。在此阶段,如图5所示,接合突起部30的第二部分32的斜面35a接触对应的内腿部24,因此鼓出部35塑性变形。因此,允许鼓出部35通过插入口25。随后,第一部分31被插入插入口25。然后,鼓出部35通过内腿部24。在此阶段,配置在内腿部24的相反两侧的第二部分32相对于内腿部24具有间隙。然后,盖13配置在关闭位置,使得盖13关闭壳体12的开口。然后,盖13被夹持件14锁住,使得如图11所示过滤元件50的密封部52被夹在壳体12的外周部和盖13的外周部之间。在此状态下,归因于密封部52的弹性排斥力(elasticrepulsive force),接合突起部30从下方压抵接合部20的上框架部22。因此,密封部52被维持在密封状态。
为了执行过滤元件50的维修等,解锁夹持件14,导致盖13打开壳体12的开口。在此阶段,由于第二部分32相对于对应的内腿部24具有间隙,壳体12的开口被盖13顺利地打开。
处于解锁状态的盖13的开口的边缘131与壳体12的保持片41发生接触。这导致盖13露出壳体12的开口,盖13被维持在打开位置,使得在壳体12和盖13之间形成具有大于或等于过滤元件50的密封部52的厚度t的距离L的间隙。因此,允许操作者维持壳体12的开口处于被盖13打开的状态并且在壳体12内部执行诸如过滤元件50的移除和安装等的工作,而不损坏密封部52。当完成工作时,关闭盖13并且壳体12和盖13被夹持件14彼此连结。
当进行诸如维修等的工作时,即使盖13被打开或关闭,铰链部15也维持在连结状态,除非用很大的力拉盖13使第二部分32的鼓出部35从对应的内腿部24解除接合。这抑制了进行工作时壳体12和盖13之间的分离,因此改善可维修性等。
如所述的,在铰链部15维持在连结状态时,盖13被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因此,避免了在工作完成后铰链部的重新接合导致的麻烦,不像在盖13打开/关闭时盖13和壳体12分开的铰链部的构造。因此,即使铰链部15在面对车辆的后侧的情况下位于车颈板的下部的隐藏位置,铰链部15的此位置也不会导致问题。
在接合突起部30中,各第一部分31和相关的第二部分32以台阶状形成为一体。这改善了接合突起部30的机械强度。此外,接合突起部30与盖13形成为一体,接合部20与壳体12形成为一体。因此,构成外壳11的部件的数量不会增加。
上述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实现以下优点。
(1)壳体12具有保持部40,在接合部20和接合突起部30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通过盖13打开壳体12的开口时该保持部40将盖13保持在打开位置。因此,盖13被保持部40维持在打开位置。因此,适当地防止盖13归因于其自身的重量而落下。这有利于过滤元件50的维修工作。
(2)接合突起部30与盖13形成为一体,接合部20与壳体12形成为一体。因此,不会增加构成外壳11的部件的数量。
(3)保持部40与壳体12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保持片41。各保持片41形成在相反的外腿部21和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121之间的位置或相反的两个内腿部24和边缘121之间的位置,各保持片41位于比边缘121靠近上框架部22的位置。当盖13在接合部20和接合突起部30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配置在打开位置时,盖13的开口的边缘131接触壳体12的保持片41,接合突起部30接触上框架部22的内角部221。这将盖13维持在打开位置。
此构造抑制了在壳体12的开口被盖13打开时盖13的开口的边缘131落入外腿部21、内腿部24和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121之间的间隙。因此,盖13被保持在如下位置:在进行壳体12内的诸如过滤器元件50的移除和安装等的工作时,该位置抑制密封部52的损坏。这有利于维修工作,而不损坏密封部52。
(4)当盖13被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时,鼓出部35和对应的内腿部24之间的卡合接合抑制壳体12和盖13的分开。这使得在接合突起部30维持在插入接合部20的插入口25中的状态下打开/关闭盖13。因此,即使铰链部15被配置在车颈板16的下部的隐藏位置,当盖13接合到壳体12时也能够不需要摸索而完成过滤元件50的维修工作。因此,提高维修的容易程度。
(5)当第二部分32处于卡合接合状态时,允许接合部20和接合突起部30相对于彼此自由移动。这抑制了作用在接合部20和接合突起部30上的机械负载,因此能够通过小的力使得盖13顺利地打开/关闭。
(6)在接合突起部30中,各第一部分31和相关的第二部分32以台阶状形成为一体。第一部分31具有大致倒U形的截面,第二部分32具有壁部36。这提高了接合突起部30抵抗外力的机械强度。
第二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2和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主要将讨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接合突起部30的各第二部分32具有由槽33提供的叉状末端部。卡合部34形成在各第二部分32。能够与对应的内腿部24接合的鼓出部35形成在各卡合部34的末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卡合接合部由各卡合部34和相关的鼓出部35构成。
参照图12和图13,如从上方所见,第二实施方式的各鼓出部35具有大致梯形形状。斜面35c和斜面35d配置在鼓出部35的壁部36,斜面35c从各鼓出部35的顶部朝向第二部分32的末端延伸,斜面35d从该顶部朝向第二部分32的基端延伸。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槽33在相关的第二部分32提供叉状末端。当接合突起部30与接合部20接合时,各鼓出部35的斜面35c与对应的内腿部24接触,因此卡合部34弹性变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这有利于接合突起部30和接合部20的接合。此外,通过改变各槽33的形状,根据需要调整相关的第二部分32的弹力。
第三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主要将讨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铰链部15中,两个内腿部24如已经说明地配置在两个第二部分32之间。相反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铰链部构造为两个内腿部配置在单个的第二突起的相反两侧。即,如图14所示,两个内腿部24a、24b形成在接合部20并且两个内腿部24a、24b分隔开。这在接合部20中限定了三个插入口25a、25b、25c。接合突起部30具有第一部分31a、31b和第二部分39,各第一部分31a、31b在相反侧插入对应的插入口25a、25b中的一个,第二部分39插入中部的插入口25c。两个鼓出部37a、37b形成在第二部分39的外侧面。此构造确保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相同的操作。
第四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5至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主要将讨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如图15至图17所示,壳体62具有两个倒U形的接合部70,所述两个倒U形的接合部70与壳体62形成为一体并且所述两个倒U形的接合部70分隔开。各接合部70具有两个腿部71和上框架部72,两个腿部71延伸至壳体62的开口的边缘621上方并且位于边缘621的外侧的位置,上框架部72用于将腿部71的上端连结在一起。各接合部70的两个腿部71和上框架部72形成插入口75。
盖63具有两个接合突起部80,所述两个接合突起部80与盖63形成为一体并且从盖63朝向车辆的后侧突出。各接合部70和对应的接合突起部80构成具有凹凸接合关系的铰链部65。
参照图15,保持部90与盖63形成为一体。保持部90具有第一保持突起91和第二保持突起92,第一保持突起91配置在对应的一个接合突起部80的上方并且从该接合突起部80分离地突出,第二保持突起92配置在另一个接合突起部80的上方并且从该接合突起部80分离地突出。参照图17,在壳体62和盖63通过未示出的夹持件连结在一起的情况下,第一保持突起91配置在对应的一个上框架部71的上方。第一保持突起91以使得第一保持突起91和对应的接合突起部80之间的距离在向外方向上变大的方式向上倾斜。在第一保持突起91的下表面和对应的上框架部72之间形成空间。如图15所示,第二保持突起92的下表面成形为与第一保持突起91的下表面相同。凹部921形成于第二保持突起92的上部,凹部921能够支撑内燃机的曲轴箱强制通风(PCV)设备的软管100。
参照图16,在接合部70和接合突起部80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通过盖63打开壳体62的开口以使盖63配置在倾斜的打开位置时,保持部90的第一保持突起91与对应的接合部70的上框架部72接触,并且接合突起部80与上框架部72的内角部721接触。这将盖63保持在打开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7)保持部90形成在盖63中并且具有保持突起91、92,保持突起91、92位于壳体62的上框架部72的上方。在接合部70和对应的接合突起部80维持接合的状态下将盖63配置在打开位置时,保持突起91、92与对应的上框架部72接触,并且接合突起部80与上框架部72的内角部721接触。这将盖63保持在打开位置。适当地防止盖63归因于自身的重量而落下。因此,有利于过滤元件50的维修工作。
(8)两个保持突起91、92与两个接合部70对应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当盖63位于打开位置时的盖63的姿势不稳定。
(9)第二保持突起92具有凹部921,凹部921能够支撑曲轴箱强制通风设备的软管100。该构造借助于第二保持突起92的凹部921支撑曲轴箱强制通风设备的软管100。因此,简化盖63的构造,不像特定地用于软管100的支撑构件配置在盖中的构造。
变型例
以上示出的实施方式可以做如下改变。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接合突起部30的各第一部分31和对应的第二部分32可以彼此分开地形成。
只要保持部40不妨碍接合突起部30相对于接合部20的插入,就可以省略缺口42。
各保持片41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为与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121平齐。
只要壳体12的开口被盖13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接合突起部30可以以在卡合接合完成之后相对于接合部20不会有间隙的方式与接合部20卡合。
各第二部分32可以具有多个槽33。
构成内腿部24和接合突起部30之间的卡合接合关系的鼓出部可以形成于各内腿部24。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鼓出部的凹部可以形成于接合突起部30。
接合突起部和内腿部两者都可以省略鼓出部。即,可以采用内腿部和接合突起部之间没有卡合接合的形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突起92的凹部921可以支撑任何合适的软管或线束。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突起92的形状可以被改变为与第一保持突起91的形状相同。可选择地,第一保持突起91的形状可以被改变为与第二保持突起92的形状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第一保持突起91和第二保持突起92中的一者。

Claims (2)

1.一种铰链结构,其用于空气滤清器,其中,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适于容纳过滤元件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盖,所述盖通过铰链部以允许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所述壳体的开口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壳体,所述铰链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部包括构成凹凸接合关系的接合部和接合突起部;
所述接合部形成于所述壳体并且具有框架部和一对腿部,所述腿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的边缘的外侧,所述框架部用于将所述腿部连结在一起;所述接合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盖并且被插入由所述腿部和所述框架部形成的插入口中;
所述盖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适于在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突起部维持接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盖打开所述壳体的开口时将所述盖保持在打开位置;
所述保持部具有保持突起,所述保持突起位于所述框架部的上方;并且
所述保持突起配置在接合突起部的上方并且从所述接合突起部分离地突出,所述保持突起的下表面以使得所述保持突起和所述接合突起部之间的距离在向外方向上变大的方式向上倾斜,
在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突起部维持接合的状态下所述盖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保持突起与所述框架部接触,所述接合突起部与所述框架部的内角部接触,使得所述盖被保持在所述打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突起的上表面形成凹部。
CN201510342440.XA 2014-06-23 2015-06-18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Active CN105201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8240 2014-06-23
JP2014128240A JP6197754B2 (ja) 2014-06-23 2014-06-23 エアクリーナのヒンジ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1701A CN105201701A (zh) 2015-12-30
CN105201701B true CN105201701B (zh) 2018-09-07

Family

ID=54949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42440.XA Active CN105201701B (zh) 2014-06-23 2015-06-18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97754B2 (zh)
CN (1) CN1052017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6215A1 (ja) * 2018-09-27 2020-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57A (zh) * 1994-03-11 1996-01-2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空气滤清器
CN1755090A (zh) * 2004-09-30 2006-04-05 东洋沪机制造株式会社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机构
CN203560018U (zh) * 2012-12-26 2014-04-2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空气过滤器的铰链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466U (ja) * 1992-09-22 1994-04-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JP4292038B2 (ja) * 2003-08-20 2009-07-08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エアークリーナ
JP2005337064A (ja) * 2004-05-25 2005-12-08 Toyota Motor Corp 車載ケースの閉止構造及びその閉止構造を備えた車載ケース
KR20090011667A (ko) * 2007-07-27 2009-02-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 클리너 힌지 구조
JP5974836B2 (ja) * 2012-11-05 2016-08-2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部品用ハウジン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57A (zh) * 1994-03-11 1996-01-2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空气滤清器
CN1755090A (zh) * 2004-09-30 2006-04-05 东洋沪机制造株式会社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机构
CN203560018U (zh) * 2012-12-26 2014-04-2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空气过滤器的铰链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7754B2 (ja) 2017-09-20
JP2016008523A (ja) 2016-01-18
CN105201701A (zh) 2015-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7390B2 (en) Air cleaner
US7607198B2 (en) Hinge mechanism for air cleaner
WO2012067133A1 (ja) エアクリーナ
US20200274288A1 (en) Connector
CN105201701B (zh)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结构
JP2001329921A (ja) エアクリーナ
JP5556753B2 (ja) 車両の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のシール材固定構造
KR20140076399A (ko) 에어클리너
US9091234B2 (en) Housing for vehicle component
JP4292038B2 (ja) エアークリーナ
CN203560018U (zh) 空气过滤器的铰链结构
JP2000130272A (ja) エアクリーナ
US7208687B2 (en) Seal for a cover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ing socket
JP4572870B2 (ja) エアクリーナ
KR101627426B1 (ko) 자동차용 에어클리너의 에어클리너 커버 힌지 결합구조
KR100570045B1 (ko) 판 스프링을 이용한 에어필터 프레임 결합구조
JP5949588B2 (ja) エアクリーナ
KR102104001B1 (ko) 차량용 에어클리너의 결합구조
JP2018080686A (ja) エアクリーナ
CN117438915A (zh) 电气连接箱
JP4024590B2 (ja) エアクリーナ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この構造を用いたフィルターエレメント
JP2010135250A (ja) コネクタ
JPH07324655A (ja) エアクリーナ
JP6836205B2 (ja) 吸気ダクト
KR20190135118A (ko) 차량용 에어클리너의 조립구조, 에어클리너 및 조립부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