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7661A -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7661A
CN105197661A CN201510345474.4A CN201510345474A CN105197661A CN 105197661 A CN105197661 A CN 105197661A CN 201510345474 A CN201510345474 A CN 201510345474A CN 105197661 A CN105197661 A CN 105197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post
folded
shee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454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7661B (zh
Inventor
中山直也
滨利一
森田亮
井上卓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197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7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7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7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81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acting on edge of the pile for moving it along a surface, e.g. by pus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3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gripping the pile
    • B65H31/304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gripping the pile on the outermost articles of the pile for clamping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38Apparatus for vibrating or knocking the pile during pi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4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 B65H2301/342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with change of plane of dis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2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5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 B65H2405/11151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with surface inclined upwardly in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7Bottom pivotable, e.g.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ransport direction, e.g. arranged at rear side of sheet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8/00Specific machines
    • B65H2408/10Specific machines for handling sheet(s)
    • B65H2408/12Specific machines for handling sheet(s) stapler arrangement
    • B65H2408/122Specific machines for handling sheet(s) stapler arrangement movable stapler
    • B65H2408/1222Specific machines for handling sheet(s) stapler arrangement movable stapler movable transversely to direction of trans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多张片材整合后,使片材叠的整合状态不被打散地移送至后处理位置执行后处理。对排出到后处理盘(11)的片材叠Sb进行整合后,使FD输送部件(15)与片材叠Sb的片材排出方向后端部抵接,并且利用FD整合部件(14)的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使FD输送部件(15)和FD整合部件(14)同步地向X方向移动,由此,将片材叠Sb移送到装订机构(103)的装订位置。

Description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包含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或打孔处理、成册处理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在进行该后处理之前,通常进行将片材叠的端部对齐的整合处理。
整合的片材叠被移送至后处理位置实施后处理,在该移送时,为了不使片材叠的整合状态被打散,例如,日本特开平8-29086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结构,即,将片材叠暂时堆叠于收容盘上进行整合,然后,在利用片材叠把持机构把持片材叠前端的状态下,将片材叠移送至配置于下方的成册用的另一盘上,利用装订带装定,由此,进行后处理(成册处理)。
发明内容
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把持片材叠的前端使之移动的方法,特别是,在1个片材叠中的片材张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存在仅是片材叠的表层部分的片材被把持,而内侧的片材脱落的所谓的中间脱落等问题,片材叠的整合性被打散的可能性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片材叠的整合性的状态下移动至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包含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片材暂时收容于收容盘后,移送至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整合机构,其对排出到收容盘的多张片材进行整合;移送机构,其将被整合的片材叠移送至所述后处理位置,所述移送机构在使第一抵接部件与所述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后端部抵接且使第二抵接部件与所述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前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件和第二抵接部件同步移动,由此,将片材叠移送至所述后处理位置。
在此,所述第二抵接部件可以具备把持机构,在移送所述片材叠时,该把持机构把持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前端部。
另外,所述第二抵接部件能够独立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件沿着所述片材的移送方向往返移动,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件与被排出到收容盘的片材的移送方向前端部抵接而进行片材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整合,由此,所述第二抵接部件兼作片材移送方向上的整合机构。
另外,所述移送机构也可以具备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件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的退避机构,在所述后处理位置对片材叠进行后处理之后,使第二抵接部件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利用所述第一抵接部件推压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后端,将片材叠从后处理位置进一步向下游侧移送。
另外,所述收容盘的片材载置面可以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向下方倾斜。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含: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图像读取部和图像读取部更下方的图像形成部之间设有在装置正面侧具有开口的空间;前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配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空间。
如上所述,使第一抵接部件与由整合机构整合的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后端部抵接,并且使第二抵接部件与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前端部抵接,使该第一抵接部件和第二抵接部件同步移动而移送片材叠,所以,能够不打散整合性地移送至后处理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在片材后处理装置的正面盘收容有片材叠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3是从装置正面斜上方仅观察片材后处理装置时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张片材排出至后处理盘上后进行整合的情形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表示向装订位置移送整合的片材叠时的情形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移动FD整合部件而对片材叠进行FD整合的情形的后处理盘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利用FD整合部件的把持爪把持片材叠前端部的状态的后处理盘的示意剖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利用把持爪把持片材叠前端部的FD整合部件和FD输送部件将片材叠向装订机构移送的情形的后处理盘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表示FD输送部件和FD整合部件的移动机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移动FD输送部件时,FD输送部件的基台的卡合部件与可动式导轨的卡合环抵接而使导轨向箭头P方向移动的情形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通过可动式导轨的移动,滑动部件向Q方向移动,且使用于将FD整合部件的把持爪设为关闭状态的杆部件倒向R方向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杆部件进一步转动,把持爪的锁定解除而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FD整合部件向片材输送方向终端部移动,把持爪的卡合销与导向板抵接而开始解除把持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FD整合部件进一步移动,FD整合部件的把持爪完全开放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FD整合部件进一步移动,FD整合部件的卡合销与导向板抵接,FD整合部件整体要倒向后方的瞬间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FD整合部件整体完全倒向后方,向片材的载置面内退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片材叠被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输送到装订位置并停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装订处理后的片材叠被FD输送部件进一步输送到移送位置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两个导向爪切换成突出姿态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使摆动盘过渡到水平姿态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向装置正面侧移送摆动盘上的片材叠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从摆动盘移送过来的片材叠被收容在正面盘的情形的局部立体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后处理装置各自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方框图;
图24是表示由片材后处理装置执行的装订控制内容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由片材后处理装置执行的装订控制内容的剩余部分的流程图;
图26是表示FD输送部件、FD整合部件的移动及把持爪的把持动作的时机的时间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a空间
1b开口
2片材后处理装置
3扫描部
3a扫描部的装置正面侧的端部
4打印部
5操作部
6、104控制部
7排出辊
10图像形成系统
11后处理盘(收容盘)
12、29CD基准板
13CD整合板
14FD整合部件
15FD输送部件(抵接部件)
16、17导向爪
21固定盘
21a、22a、51a片材载置面
22摆动盘
22b支轴
22g片材载置面中的装置正面侧的侧缘
22m片材载置面的侧缘的一端侧的缘部
22n片材载置面的侧缘的另一端侧的缘部
51正面盘
51b立壁部
51d正面盘的装置正面侧的端部
53立壁部的上端
103装订机构
141把持爪
S片材
Sb片材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包含图像形成装置1、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而成。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扫描部3、打印部4、操作部5和控制部6,是在扫描部3的下方隔着在装置正面侧具有开口1b的空间1a而配置有打印部4的壳内出纸式装置,具有执行各种任务的功能,各种任务包括:读取原稿图像的扫描任务、基于读取而获得的图像数据将原稿图像印到片材上的复印任务、接收来自经由网络连接的外部终端(未图示)的任务请求而在片材上打印接收到的任务图像的打印任务等。
扫描部(图像读取部)3输送放置了的原稿,读取该原稿的图像,获得图像数据。
打印部(图像形成部)4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基于由扫描部3获得的图像数据或来自外部终端的打印任务数据,在片材上形成(打印)图像。
在图像形成时,打印部4从配置于最下方位置的盒体4a逐张供给输送片材,在供给输送的每张片材上形成图像,通过排出辊7(图3)逐张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排出的片材被送到配置于空间1a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此外,打印部4不限于电子照相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喷墨方式。
操作部5配置在当用户站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时方便操作的位置,接收用户的输入操作,例如复印张数的输入、复印等任务开始的指示、任务停止的指示、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后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接收执行装订的指示及装订部数的指定等,并将接收到的内容向控制部6传递。
控制部6接收来自操作部5的用户输入信息,并控制扫描部3和打印部4来流畅地执行基于用户指示的任务。另外,在指示了后处理的执行的情况下,将该指示内容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传递,执行被指示的后处理。
下面,将图像形成装置1中配置有操作部5的一侧称为装置正面侧,从装置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时,将装置后侧(里侧)称为装置背面侧,将右侧称为装置右侧,将左侧称为装置左侧,将连结装置正面侧和装置背面侧的方向称为装置前后方向,将与装置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称为装置横向方向。
片材后处理装置2配置在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在装置正面侧具有开口1b(图1)的空间1a中,具有对由从打印部4排出的多张片材构成的片材叠进行装订的装订功能,且如图2所示,将装订后的片材叠Sb收容在设于装置正面侧的正面盘51。
<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结构>
以下,说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结构。
图3是从装置正面左上方观察片材后处理装置2时的整体立体图,为了方便,一并表示打印部4的排出辊7。
如该图所示,片材后处理装置2具备第一收容部101、第二收容部102、装订机构103、控制部104等。
1.第一收容部101的结构
第一收容部101临时收容从打印部4的排出辊7排出的片材,具备后处理盘11、CD基准板12、CD整合板13、FD整合部件14(第二抵接部件)、FD输送部件15(第一抵接部件)、导向爪16、17等。
(1)后处理盘
后处理盘11(第一盘)包含固定盘21和摆动盘22,固定盘21、摆动盘22沿着通过打印部4的排出辊7排出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依次排列。以下,将在后处理盘11上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称为片材输送方向。
固定盘21被固定支承在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装置筐体100。
摆动盘22以设置于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支轴22b为中心,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22c可上下摆动地被支承在装置筐体100。
图3表示成为摆动盘22的端部22c位于最下方位置的倾斜姿态,且固定盘21和摆动盘22的片材载置面处于大致同一平面的状态,但如后所述,在向装置正面侧移送摆动盘22上的片材时,摆动盘22的端部22c上升,过渡到摆动盘22成为水平的水平姿态(图20)。
摆动盘22的摆动通过由提升马达M5(图23)的驱动力驱动作为盘移动机构的例如配置在摆动盘22的更下方的凸轮机构(未图示)而进行。此外,如果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机构,也可以是凸轮机构以外的机构。
固定盘21和摆动盘22的上表面均成为片材载置面21a、22a。
在片材载置面21a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21b,以沿着装置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立设两个板状止挡件18a、18b。
止挡件18a、18b用作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整合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时的后端部侧的限制部件。将片材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整合称为FD整合。
在止挡件18a、18b的正上方,且在与止挡件18a、18b隔着规定间隔的位置上配置有按压导向件19a、19b。按压导向件19a、19b将从打印部4的排出辊7排出的片材的朝向改成向下,向固定盘21引导。
通过按压导向件19a、19b向固定盘21上被引导的一张片材载置于固定盘21的片材载置面21a上,但在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大于固定盘21的情况下,以横跨固定盘21和摆动盘22双方的状态被载置于片材载置面21a、22a上。
(2)CD基准板
CD基准板12用作在装置前后方向上整合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时确定基准位置的定位部件,以与摆动盘22的片材载置面22a垂直且与片材输送方向平行的姿态,能够沿着装置前后方向上的两条长槽22d、22e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承,槽22d、22e在片材载置面22a上沿片材输送方向隔开间隔设置。将片材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的整合称为CD整合。
图3表示CD基准板12位于装置最背面侧即起始位置的情形,在进行CD整合时,CD基准板12从起始位置向装置正面侧移动规定距离(例如10mm)后停止。该停止位置成为CD整合的基准位置。该基准位置也成为装订机构103的装置前后方向上的装订位置的基准。
另外,如后所述,CD基准板12通过移动至装置最正面侧的位置,兼作将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向第二收容部102的正面盘51移送的移送机构。CD基准板12的移动通过移送马达M4(图23)的驱动力来进行,例如,经由架设在两个以上滑轮上的旋转线(未图示)连接CD基准板12和移送马达M4的旋转轴,利用移送马达M4的驱动力使旋转线旋转,从而向CD基准板12传递该驱动力,由此,使CD基准板12移动(线驱动)。
此外,不限于线驱动,例如也可以采用由丝杠进给机构使CD基准板12直接移动的结构等。对于下面说明的CD整合板13、FD整合部件14、FD输送部件15,也可以采用与CD基准板12相同的移动机构。
(3)CD整合板
CD整合板13是用于对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进行CD整合的部件,以与固定盘21的片材载置面21a垂直且与片材输送方向平行的姿态,能够沿着设置在片材载置面21a上的装置前后方向上的长槽21c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承在固定盘21上。图3表示CD整合板13位于装置最正面侧的起始位置的情形。CD整合板13的移动通过CD整合马达M2(图23)的驱动力进行。
在固定盘21的装置背面侧的端部配置有CD基准板29,CD基准板29的该配置位置与CD整合板13相对,并且是CD基准板12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CD基准板29具有与CD基准板12相同的CD整合的功能,以与固定盘21的片材载置面21a垂直且与片材输送方向平行的姿态,能够沿着设置在片材载置面21a上的装置前后方向上的长槽21d在装置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承。
此外,CD基准板29经由拉伸弹簧28与装置筐体的一部分100a连结,通过拉伸弹簧28的朝向装置背面侧方向的施力作用,CD基准板29的装置背面侧的面29a处于总是与设置在CD基准板12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的突起12a抵接的状态。
因此,如果CD基准板12向装置正面侧移动,则朝向装置正面侧的力经由突起12a向CD基准板29传递,CD基准板29将克服拉伸弹簧28的施力而与CD基准板12一体地向装置正面侧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CD基准板12向装置背面侧移动,则CD基准板29因拉伸弹簧28的施力而在维持与CD基准板12的突起12a的抵接状态下,与CD基准板12一体地向装置背面侧移动。因此,可以将CD基准板12称为驱动侧,将CD基准板29称为从动侧。
此外,CD基准板29被限制成不向比起始位置更靠装置背面侧移动,在后述的摆动盘22向水平姿态过渡时,如果与CD基准板12的卡合被解除(参照图20),则通过拉伸弹簧28的施力而返回起始位置。
(4)FD输送部件
FD输送部件15是用于将载置于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沿着片材输送方向输送的部件,能够沿着设置于固定盘21的片材载置面21a上的片材输送方向上的长槽21e,以上端部从槽21e突出的姿态可移动地被支承。
图3表示FD输送部件15位于片材输送方向最上游侧即起始位置的情形。该FD输送部件15的起始位置位于比止挡件18a、18b稍微靠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参照图6)的位置。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通过输送马达M1(图9)的驱动力进行。
(5)FD整合部件
FD整合部件14用于对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进行FD整合,能够沿着设置在摆动盘22的片材载置面22a上的片材输送方向上的长槽22f往返移动地被支承。
在图3所示的起始位置,FD整合部件14由于与导向板148、149抵接,成为没入摆动盘22的槽22f内的没入姿态(退避状态),但从起始位置向片材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而位于起始位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时,成为上端从槽22f升起而突出的突出姿态(图4)。FD整合部件14的移动通过FD整合马达M3(图23)的驱动力进行。
另外,FD整合部件14具有把持爪141(参照图4),在对片材叠Sb进行FD整合后,利用上述FD输送部件15将片材叠Sb推出输送到装订位置时,关闭把持爪141而向FD整合部件14的水平部14a(参照图11、图12、图14等)按压片材叠Sb的前端部,以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的状态下提升的方式移动。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把持爪141和FD整合部件14协同工作而起到“把持部件”的作用。
对FD输送部件15、FD整合部件14的移动时机、以及把持爪141进行的用于片材叠Sb的把持和把持解除的具体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6)导向爪
返回图3,导向爪16、17配置在开口16a、17a的内部,上述开口16a、17a设置在摆动盘22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22c附近的片材载置面22a上,如图3所示,导向爪16、17被支承在摆动盘22上,能够在没入孔16a、17a内部的没入姿态和上端部从孔16a、17a突出的突出姿态(参照图19)之间进行切换。
导向爪16、17的姿态切换可以通过例如由螺线管构成的导向爪驱动促动机构36(图23)的驱动力进行。在此,如果导向爪驱动促动机构36被驱动,导向爪16、17成为突出姿态,如果其驱动被停止,则由于拉伸弹簧(未图示)的施力而返回成没入姿态。
2.装订机构103的结构
如图3所示,装订机构103配置在摆动盘22的装置背面侧且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打钉部111和受钉部112。
装订如下进行,即,在打钉部111和受钉部112之间有载置于摆动盘22上的片材叠的装置背面侧且片材输送方向前端侧的端部(边角部)的状态下,打钉部111向接近受钉部112的方向下降,在与受钉部112之间夹住片材叠的边角部,在打钉部111的底部按压接触片材叠最上方的片材的状态下钉入装订钉。
由装订机构103装订的片材叠Sb被进一步输送至用于从第一收容部101向第二收容部102移送的移送位置。
3.第二收容部102的结构
第二收容部102具有正面盘51和四个按压爪52。
(1)正面盘
正面盘51(第二盘)配置在比第一收容部101的后处理盘11更靠装置正面侧的位置,收容从后处理盘11向装置正面侧移送过来的片材。
正面盘51具有从装置正面侧朝向装置背面侧向下方倾斜的片材载置面51a、和从片材载置面51a的装置背面侧的端部向上方垂直立起而形成的立壁部51b。
在将片材后处理装置2安装在图像形成位置1上的状态下,正面盘51具有如下的位置关系,即,从装置正面侧观察时,正面盘51与操作部5沿装置横向排列(图1),且正面盘51的装置正面侧的端部51d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位于比扫描部3的装置正面侧的端部3a(图1)更靠装置正面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正面盘51在装置横向上的长度与第一收容部101的摆动盘22在装置横向上的长度基本相同。
(2)按压爪
按压爪52配置在沿装置横向隔开间隔设置于立壁部51b的四个切口部51c各自的内部,能够在该图所示的没入位置和后述的从立壁部51b突出的突出位置(图11)之间切换地被支承,通过切换到突出位置,从上方按压收容在正面盘51的片材,从而保持其不产生浮起等。
<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动作说明>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基本结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中,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N张(多张)片材S进行装订并移送到正面盘51为止的各部分动作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N张成为构成1部(1组)片材叠的片材S的张数(装订张数)。
1.整合动作
当第一张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排出辊7送入片材后处理装置2时,第一张片材经由按压导向件19a、19b导向后处理盘11,在该片材的输送方向后端通过排出辊7为止的期间,通过排出辊7的驱动力,在后处理盘11上向片材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第一张片材的输送方向后端通过排出辊7,被载置在后处理盘11上。
图4是表示第一张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盘11上的情形的示意立体图。
在片材S载置在后处理盘11上之前,CD基准板12、29从起始位置移动至该图所示的基准位置,在片材S被载置在后处理盘11上后,为了进行FD整合,FD整合部件14沿箭头Y所示的方向从起始位置移动至对应于片材S的片材尺寸的FD整合位置。
FD整合位置相当于在片材输送方向从止挡件18a、18b距离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长度(片材长度)L的位置,通过从图像形成装置1获取表示片材S的尺寸(A4等)与输送姿态(纵向或横向)的片材信息,确定FD整合位置。
在此,所谓片材S的纵向输送姿态是指,在片材S的长边与短边中,以长边沿着片材输送方向的姿态输送片材S的情况下(纵向通纸)的姿态,所谓横向输送姿态是指,以片材S的短边沿着片材输送方向的姿态输送片材S的情况下(横向通纸)的姿态。
后处理盘11朝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下降,因此,排出到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S在后处理盘11的片材载置面上向止挡件18a、18b滑落,但通过将FD整合部件14移动至FD整合位置,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S被FD整合部件14向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推压,成为片材S的输送方向前端Sf与FD整合部件14抵接,且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Se与止挡件18a、18b可靠地抵接的状态。
由此,在后处理盘11上,以止挡件18a、18b的位置为基准,片材S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被整合(FD整合)。
FD整合结束后,为了接着进行CD整合,CD整合板13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面向装置背面侧的方向)从起始位置移动至对应于片材S的片材尺寸的CD整合位置。
CD整合位置相当于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从CD基准板12距离片材S的宽度方向长度(片材宽度)W的位置,通过从图像形成装置1获取片材信息来确定该CD整合位置。
通过CD整合板13移动至CD整合位置,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S被CD整合板13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推压,成为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缘Sc与CD整合板13抵接且另一侧缘Sd与CD基准板12、29抵接的状态。由此,在后处理盘11上,以CD基准板12、29的位置为基准,片材S在装置前后方向上被整合(CD整合)。
在对第一张片材S的FD整合结束后,FD整合部件14返回至从FD整合位置距离规定距离(例如10mm)的位置进行待机,CD整合板13也在CD整合结束后返回至从CD整合位置距离规定距离(例如10mm)的位置进行待机,等待接下来的第二张片材S从图像形成装置1被送入至后处理盘11。
如果第二张片材S被送入到后处理盘11上,在第二张片材S堆叠于已整合的第一张片材S上的状态下,再次进行上述FD整合和CD整合。直至所有N张片材S的送入结束,对于每一张片材S的送入重复进行FD整合和CD整合。由此,在后处理盘11上以被整合的状态堆叠多张片材S。
2.向装订位置的移送动作
(1)概要
图5是表示堆叠了N张片材S的片材叠Sb在后处理盘11上被整合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在对所有的N张片材S结束整合后,将片材叠Sb向箭头X方向(片材输送方向)移动,且不使该整合状态被打散。
图6~图8是后处理盘11的沿X方向的示意剖面图,表示从FD整合将片材叠Sb移送至装订位置的情形。
图6是表示使刚进行第N张最终片材的FD整合之后的FD整合部件14与片材叠Sb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片材叠Sb被止挡件18a、18b和FD整合部件14在FD方向上整合。
为了将片材叠Sb移送至装订位置而使FD输送部件15沿X方向移动时,如图7所示,利用后述的联动机构使FD整合部件14的把持爪141关闭,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
然后,当FD输送部件15移动到与片材叠Sb的后端抵接时,与此同步地,使FD整合部件14以相同速度向X方向移动,将被CD基准板12、29和CD整合板13夹持着的片材叠Sb沿着箭头X表示的方向输送至装订机构103的装订位置,再停止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图8)。
此外,用于将片材叠Sb输送至装订位置的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距离通过参照预先使片材尺寸和移动距离相对应的装订位置信息而确定。
这样,利用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同时利用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15双方使片材叠Sb移动,所以执行装订处理时,能够不打乱整合处理的片材叠Sb的整合,特别是,能够不打乱片材叠Sb的前端部分的整合。
这种FD整合部件14中把持爪141进行的把持动作可以通过例如将螺线管或凸轮机构等公知的促动机构搭载在FD整合部件14而容易地执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把持爪141与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机械地联动着自动关闭的联动机构(以下,称为“把持联动机构”)。
(2)把持联动机构的结构
以下,基于图9~图16对上述把持联动机构进行说明。
首先,图9表示用于使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15分别向片材移送方向(X方向)移动的带驱动机构的结构。
FD输送部件15的基台151被两条导轨152、153在X方向上可滑动地保持,以马达M1作为驱动源,由滑轮和带构成带驱动机构154,能够使FD输送部件15追随驱动带155的旋转移动而在X方向上往返移动。
另外,FD整合部件14的基台142也被两条导轨143、144在X方向上可滑动地保持,构成以马达M3为驱动源的带驱动机构145,能够使FD整合部件14追随驱动带146的旋转移动而在X方向上往返移动。
图10是FD输送部件15位于起始位置(参照图6,与止挡件18a、18b相比,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稍微后退的位置)时的放大局部立体图。
在两条导轨152、153中,跟前侧的导轨153通过框架153b等能够向X方向滑动规定量地被保持,安装于FD输送部件15的基台151的由弹簧板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卡合部件151a的弯曲部151b与固定于该导轨153的环部件153a卡合。
因此,当FD输送部件15向X方向移动时,追随该移动,导轨153也向箭头P方向移动。
如图11所示,导轨153的片材输送方向的前端部153c与配置于导轨143、144下方的板状的滑动部件157的向垂直方向弯曲的端部157g抵接,通过上述导轨153朝向P方向的移动,滑动部件157向X方向被推出。
在滑动部件157中,立设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框架(未图示)的卡合销157d、157e与相对于X方向形成规定角度的长孔157b、157c卡合,并且,滑动部件157被拉伸弹簧157f向X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力。
当滑动部件157的端部157g被可动导轨153的前端部153c向X方向推出时,滑动部件157向Q方向平行移动,Q方向是沿着上述长孔157b、157c伸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FD整合部件14被支轴142a在X方向上相对于其基台142可倾倒地轴支承(参照后述的图16),并且,把持爪141在FD整合部件14的上部被支轴141d向X方向的相反方向(图12的T方向)可摆动地轴支承。
在把持爪141的支轴141d部分安装有扭转弹簧141c(参照图13),从而把持爪141朝向关闭把持爪141并把持片材叠Sb的方向转动地受力,但在图11的阶段中,限制部件147a与把持爪141的卡合杆141a卡合,阻止把持爪141的把持动作。
该限制部件147a被固定安装在沿X方向贯通FD整合部件14的轴部件上,在该轴部件的FD输送部件15侧的端部固定安装有上述杆部件147的基部。
在滑动部件157上沿着其长度方向(X方向)形成有台阶部157a,上述FD整合部件14的杆部件147的下方前端部与该台阶部157a抵接。
因此,当滑动部件157因来自导轨153的提升而要向倾斜的Q方向移动时,由于滑动部件157的台阶部157a,产生使杆部件147的下方前端部向图中的箭头R方向旋转的力,伴随着该旋转,限制部件147a向左侧倾倒,解除把持爪141对卡合杆141a的限制,如图12所示,把持爪141由于扭转弹簧141c(图13)的施力而向前方倾倒,从而在把持爪141和FD整合部件14的平坦部分14a之间夹持片材叠Sb。
滑动部件157的台阶部157a向X方向延伸,因此,即使FD整合部件14进行的FD整合的位置根据片材S的X方向的尺寸不同而稍微移动,台阶部157a也能够总是与杆部件147的下方前端部卡合,从而关闭把持爪141。
当滑动部件157移动长孔157b、157c的X方向的长度时,如上所述,把持爪141成为把持状态,销157d、157e抵接,滑动部件157不能在X方向上进一步移动,可动导轨153的移动也停止。
因此,随着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卡合部件151a(图10)的弯曲部151b向外侧被推回,从而解除弯曲部151b和导轨153的环部件153a的卡合,FD输送部件15沿着导轨152、153滑动而沿X方向前进。
如图11所示,滑动部件157被拉伸弹簧157f向X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力,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解除弯曲部151b和导轨153的环部件153a的卡合,滑动部件157、导轨153返回初始位置。由此,杆部件147也通过扭转弹簧等弹性体(未图示)的施力返回初始位置。
此外,优选地,将上述卡合部件151a、滑动部件157、杆部件147、限制部件147b的形状、尺寸、位置关系确定为,使上述把持爪141的把持动作在FD输送部件15从起始位置开始向X方向移动而即将与片材叠Sb的后端部抵接之前、最迟在与片材叠Sb的后端部抵接的时点完成。
在FD输送部件15与片材叠Sb的后端部抵接的同时,马达M3开始旋转,以与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使由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上端的FD整合部件14向X方向移动(参照图5、图8)。
因此,能够在维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的整合性的状态下,将片材叠Sb输送至装订位置。
3.装订动作
当片材叠Sb到达装订位置时,同时停止FD输送部件15、FD整合部件14的移动,并通过装订机构103执行装订钉Sz(参照图18)的装订。
4.把持爪141的把持解除及FD整合部件14的退避动作
装订处理后,使FD输送部件15和FD整合部件14同步移动,再次进行将片材叠Sb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移送的动作,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装置整体紧凑,后处理盘11在X方向上的长度有限制,所以在中途解除把持爪141对片材叠Sb的把持,使FD整合部件14整体从片材的载置面向下方退避,然后,只用FD输送部件15进行移送。
即,装订处理后,当FD整合部件14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时,如图13所示,立设于把持爪141的限制杆141a的卡合销141b与导向板148的端部抵接,把持爪141克服扭转弹簧141c的施力向箭头U方向转动,如图14所示,使把持爪141完全开放,从而解除片材叠Sb的把持状态。
限制部件147a的X方向侧的面成为锥状,随着把持爪141的开放,当限制杆141a与限制部件147a的锥面抵接时,使限制部件147a向图11中的箭头方向倾倒,而当限制杆141a恢复至初始的垂直状态时,限制部件147a返回到最初位置,把持爪141成为再次锁定的状态。
此外,在图13、图14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片材叠Sb的图示。
另外,如图14所示,FD整合部件14经由支轴142a向相对于基台142朝后倾倒的方向进行摆动地被轴支承,被未图示的扭转弹簧施力,且与未图示的止挡件抵接且维持当前的直立状态,但当FD整合部件14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时,如图15所示,这时立设于FD整合部件14的卡合销14b与导向板149的前端部抵接,FD整合部件14本身被引导成向后侧倾倒,FD整合部件14与把持爪141一起成为从后处理盘11的片材载置面向下方埋没的状态(参照图3的起始位置),在该时刻,FD整合部件14的带驱动停止。
在该阶段,片材叠Sb的前端部已经被装订钉Sz绑定,因此,即使不用把持爪141夹持,也不必担心片材叠Sb的前端部的整合被打乱。
之后,如图18所示,将FD输送部件15进一步向箭头X表示的方向移动,使被CD基准板12、29和CD整合板13夹持着的片材叠Sb被输送到其输送方向后端Se位于比摆动盘22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22c更向下游侧具有规定距离的位置(移送位置),并停止FD输送部件15。
此外,将整合后的片材叠Sb输送到装订位置所需要的距离设为L1、将从止挡件18a、18b到位于移送位置的片材叠Sb的后端Se的距离设为L2时,基于L1和L2的差值即距离(L2-L1)的大小来求得用于使片材叠Sb输送到移送位置的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距离,但L1是根据片材S的尺寸预先确定的,且L2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只要能够判断片材S的尺寸,也就能够确定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距离。
5.摆动盘22向水平状态的摆动
通过该片材叠Sb向移送位置的输送,成为片材叠Sb整体被载置于摆动盘22上的状态。
当片材叠Sb向移送位置的输送结束时,如图19所示,在配置于摆动盘22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22c的导向爪16、17从没入姿态切换成突出姿态后,FD输送部件15向箭头Y方向移动而返回起始位置,FD输送部件15的卡合部件151a和导轨153的环部件153a恢复卡合下状态(图10)。
突出姿态的导向爪16、17、位于移送位置的片材叠Sb的后端Se、摆动盘22的端部22c的位置关系变成突出姿态的导向爪16、17位于该片材叠Sb的后端Se和摆动盘22的端部22c之间。
当FD输送部件15向箭头Y方向移动时,载置于倾斜姿态的摆动盘22上的片材叠Sb沿着摆动盘22的倾斜要向固定盘21侧滑落,但该滑落被突出姿态的导向爪16、17限制,由此,仍然维持载置于摆动盘22上的状态。
当进行将CD整合板13向装置正面侧移动而返回起始位置的动作时,如图20所示,以位于摆动盘22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支轴22b为支点抬高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22c,使倾斜姿态的摆动盘22过渡成水平姿态。
预先确定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当摆动盘22成为水平姿态时,使摆动盘22的片材载置面22a中的装置正面侧的侧缘22g全部位于第二收容部102的立壁部51b的上端53更上方。
CD基准板12、装订机构103、导向爪16、17与摆动盘22一体摆动,但CD整合板13和CD基准板29由于支承在固定盘21,所以不与摆动盘22一体摆动。
预先确定摆动盘22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范围和CD整合板13的上下方向高度的大小关系,当摆动盘22处于水平姿态时,CD整合板13的上端131位于摆动盘22的更下方。
此外,当摆动盘22处于倾斜姿态时,片材载置面22a的装置正面侧的侧缘22g中,使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即一端侧的缘部22m(第一侧缘部)位于第二收容部102的立壁部51b的上端53的上方,且使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即另一端侧的缘部22n(第二侧缘部)位于立壁部51b的上端53的下方。
当摆动盘22成为水平姿态时,CD基准板12和CD基准板29的卡合被解除,仅CD基准板29通过拉伸弹簧28的施力而返回起始位置。
6.向正面盘51的移送动作
摆动盘22向水平姿态的过渡结束后,如图21所示,CD基准板12从装置背面侧按照箭头B表示的方向向装置正面侧移动。由此,载置于水平姿态的摆动盘22上的片材叠Sb通过立壁部51b的上端53的上方,向装置正面侧的正面盘51被移送。
此外,在摆动盘22处于水平姿态时,摆动盘22位于CD整合板13的上方,所以片材叠Sb向装置正面侧的移送不会被CD整合板13妨碍。
当CD基准板12向装置正面侧移动最大时,如图22所示,处于水平姿态的摆动盘22上的片材叠Sb向正面盘51移动,被载置在正面盘51的片材载置面51a上。
被载置在正面盘51的片材载置面51a上的片材叠Sb沿着片材载置面51a的倾斜向装置背面侧滑落,片材叠Sb的装置背面侧的侧缘Sd(滑落方向的前端)与立设于装置背面侧的立壁部51b抵接,由此,片材叠Sb的滑落被立壁部51b限制。
由此,片材载置面51a上的片材叠Sb以其装置背面侧的侧缘Sd与立壁部51b抵接的状态静止。所以,立壁部51b起到限制片材载置面51a上的片材叠Sb的限制部的作用。
此外,只要处于水平姿态的摆动盘22上的片材叠Sb不被立壁部51b遮挡地移送到正面盘51的片材载置面51a即可,因此,代替上述位置关系,也可以将处于水平姿态的摆动盘22的片材载置面22a和立壁部51b的上端53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设定为、例如片材载置面22a的侧缘22g和立壁部51b的上端53位于相同的位置。
另外,如果是能够进行片材叠Sb的移送的姿态(移送姿态),则不限于水平姿态,例如也可以设为前倾姿态,即,摆动盘22的装置背面侧比其装置正面侧的侧缘22g位于更上方。除了摆动盘22的上下方向的摆动机构以外,可以通过组装能够向装置前后方向前倾的机构来实现。
在用户指定了装订多部片材叠的情况下,片材叠Sb的整合、装订、摆动盘22向水平姿态的过渡、从摆动盘22向正面盘51的移送为止的一连串处理以部为单位依次被执行。
在该情况下,如同一图所示,当第一部片材叠Sb被收容在正面盘51时,配置于立壁部51b的切口部51c内的按压爪52从立壁部51b的切口部51c突出,使收容在正面盘51的第一部片材叠Sb处于被按压爪52从上方压住的保持状态。
按压爪52在第二部片材叠Sb即将被移送至正面盘51之前返回到最初没入位置(图3)。该按压爪52的出没动作例如通过由螺线管构成的按压抓驱动促动机构37(图23)的驱动力来进行。在此,当驱动按压爪驱动促动机构37时,按压爪52的前端从立壁部51b突出而按压片材叠Sb,当该驱动停止时,通过拉伸弹簧(未图示)的施力返回没入位置。
当第二部片材叠Sb被移送至正面盘51,在已收容于正面盘51的第一部片材叠Sb之上堆叠第二部片材叠Sb后,通过四个按压爪52、再次成为按压已堆叠的两部片材叠Sb的保持状态。在之后继续进行以部数为单位的装订的情况下,对每部片材叠重复上述动作,如果任务结束,则按压爪52返回没入位置,解除该按压的保持状态。此外,如果只装订一部片材叠,则通过按压爪52对片材叠Sb只进行一次按压后,按压爪52返回没入位置。
由此,在配置于装置正面侧的正面盘51收容装订后的一部以上片材叠Sb,用户能够从装置正面侧容易地取出收容于正面盘51的片材叠Sb。
此外,在片材叠Sb从摆动盘22向正面盘51的移送结束后,CD基准板12从装置正面侧向装置背面侧返回至起始位置。当CD基准板12返回至起始位置时,摆动盘22下降,恢复成倾斜姿态。
当CD基准板12返回起始位置时,CD基准板12的突起12a(图3)位于处于起始位置的CD基准板29的背面侧,当CD基准板12再次向装置正面侧移动时,突起12a与CD基准板29的装置背面侧的面29a抵接,由此,重新成为CD基准板12与CD基准板29的卡合状态。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执行装订片材叠Sb的任务的例子,但例如在对多张片材S进行打印而不进行装订的情况下,除了装订以外,执行与上述相同的片材叠Sb的整合、向摆动盘22的输送、摆动盘22向水平姿态的过渡、从摆动盘22向正面盘51的移送。
另外,例如在只打印一张片材S的任务的情况下,执行除了整合与装订以外的与前述相同的处理,即,执行向摆动盘22的输送、摆动盘22向水平姿态的过渡、从摆动盘22向正面盘51的移送。
<图像形成装置1和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控制系统结构>
图23是用于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和片材后处理装置2各自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方框图。
如该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6对扫描部3和打印部4进行控制,执行扫描任务和复印任务。另外,控制部6在从经由外部接口(I/F)部8与网络连接的外部终端接收到打印任务数据时,基于接收到的数据在打印部4执行打印任务。
另外,在用户经由操作部5指示进行装订的情况下,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控制部104发送应装订的片材S的张数(装订张数)、指定的部数之类信息等。
进而,接收来自配置于打印部4的盒体4a的片材尺寸检测传感器9a的检测信号,检测收容于盒体4a的片材S的尺寸和输送姿态(纵向或横向)。由片材尺寸检测传感器9a检测到的尺寸和输送姿态成为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控制部104发送的片材信息。
另外,当从排出辊7附近的片材排出传感器9b(图3)接收由排出辊7排出的片材S的片材输送方向后端(片材后端)的检测信号时,检测出打印后的片材S从排出辊7排出。对于打印后的每一张片材S,当检测到该片材S的排出时,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控制部104发送表示上述内容的片材排出信号。
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控制部104对装订机构103、输送马达M1~提升马达M5、导向爪驱动促动机构36、按压爪驱动促动机构37等进行控制,执行前述的片材Sb的整合、装订、摆动盘22的姿态变更、片材Sb从摆动盘22向正面盘51的移送等。
另外,控制部104接收来自用于检测CD基准板12位于起始位置的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1(参照图21)的检测信号,检测CD基准板12是否位于起始位置。
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1例如采用具有隔开间隔配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的透射式光学传感器。
控制部104基于来自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CD基准板12是否位于起始位置。起始位置的检测方法也可以是其它的检测方法。对于以下说明的其它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2~35,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起始位置检测方法。
进而,控制部104接收来自用于检测CD整合板13位于起始位置的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检测出CD整合板13是否位于起始位置。
另外,控制部104接收来自用于检测FD整合部件14位于起始位置的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3的检测信号,检测出FD整合部件14是否位于起始位置。
进而,控制部104接收来自用于检测FD输送部件15位于起始位置的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4的检测信号,检测出FD输送部件15是否位于起始位置。
此外,控制部104接收来自用于检测摆动盘22处于倾斜姿态(起始位置)的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检测出摆动盘22是否位于起始位置。
进而,控制部104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6交换数据及信息,从控制部6获取用户发出的执行装订的指示、部数的指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检测到的片材信息等各种信息。
<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控制部104执行的控制内容>
图24和图25是表示在片材后处理装置2中执行的片材叠Sb的移送动作和装订处理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在控制部104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6接收到装订指示的情况下执行。
如图24所示,获取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片材S的片材信息(步骤S1)。
然后,使CD基准板12从起始位置移动到基准位置(步骤S2)。
CD基准板12的移动通过以预先确定的转数或旋转角正转驱动移送马达M4来进行,所述预先确定的转数或旋转角是与从起始位置到基准位置的规定距离相当的移送马达M4的转数或旋转角。通过CD基准板12向基准位置的移动,CD基准板29也一起移动至基准位置。
接着,当从图像形成装置1获取到第一张片材S的片材排出信号(步骤S3)时,认为第一张片材S被送入到后处理盘11上,从而利用FD整合部件14进行FD整合(步骤S4),并利用CD整合板13进行CD整合(步骤S5)(图4)。
FD整合部件14进行的FD整合通过将FD整合部件14从起始位置移动至与基于片材信息的片材长度L相当的FD整合位置的动作来进行。
FD整合部件14从起始位置至FD整合位置的移动距离根据各片材长度预先确定。FD整合部件14的移动通过以相当于从起始位置至对应于片材长度L的FD整合位置的移动距离的FD整合马达M3的转数或旋转角正转驱动FD整合马达M3而进行。
CD整合板13进行的CD整合通过将CD整合板13从起始位置移动至与基于片材信息的片材宽度W相当的CD整合位置的动作来进行。
CD整合板13从起始位置至CD整合位置的移动距离由各片材宽度W预先确定。CD整合板13的移动是通过以相当于从起始位置至与片材宽度W对应的CD整合位置的移动距离的CD整合马达M2的转数或旋转角正转驱动CD整合马达M2而进行。
判断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片材S的张数(片材张数)是否与应该装订的片材S的张数(装订张数)N相等(步骤S6)。
如果判断片材张数与装订张数N不相等(步骤S6中为“否”),则进行使FD整合部件14和CD整合板13双方从其整合位置向起始位置侧返回规定距离(在上述例中是10mm)的动作(步骤S7),等待下一张片材S被送入。
使FD整合部件14和CD整合板13向起始位置侧返回规定距离的动作通过以相当于规定距离的FD整合马达M3与CD整合马达M2的转数或旋转角反转驱动FD整合马达M3与CD整合马达M2而进行。
如果从图像形成装置1获取第二张片材S的片材排出信号(步骤S3),则通过步骤S4、S5的处理,对于第一张片材S和堆叠于其上的第二张片材S进行整合,然后转移至步骤S6。
如果判断片材张数与装订张数N不相等(步骤S6中为“否”),则再次进行步骤S7、S3~S6的处理。重复进行步骤S3~S7的处理,直至判断为片材张数与装订张数N相等。
如果判断片材张数与装订张数N相等(步骤S6中为“是”),则开始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通过前述图10~图12中说明的把持联动机构关闭FD整合部件14的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步骤S8),在FD输送部件15与片材叠Sb后端抵接的时点,FD整合部件14也同步地以相同的速度移动,将片材叠Sb输送至片材输送方向的装订位置(步骤S9)。
片材叠Sb向该装订位置的输送通过以相当于基于上述装订位置信息而决定的输送距离的输送马达M1的转数或旋转角正转驱动输送马达M1,使FD输送部件15、FD整合部件14移动而进行。
然后,对片材叠Sb执行装订处理后(步骤S10),FD整合部件14、FD输送部件15要将片材叠Sb进一步向X方向移送,此时,如上所述,FD整合部件14的卡合销141b、14b分别与导向板148、149抵接而转动,解除把持爪141对片材叠Sb的把持状态,并且使FD整合部件14向后倾倒而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步骤S11。参照图14~图16)。当FD整合部件14被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3检测到时,停止FD整合马达M3。
另一方面,FD输送部件15进一步继续移动,将装订后的片材叠Sb向装置正面侧的移送位置输送(步骤S12)(图18)。由于已经装订了片材叠Sb的前端,所以即使只移送FD输送部件15,也不会产生整合性的问题。
片材叠Sb向移送位置的输送通过以与片材叠Sb的移送位置为止的输送距离相当的输送马达M1的转数或旋转角正转驱动输送马达M1,使FD输送部件15移动而进行。
然后,将导向爪16、17从没入姿态切换成突出姿态(步骤S13)(图19)。该切换通过驱动导向爪驱动促动机构36而进行。
当导向爪16、17从没入姿态向突出姿态的切换结束时,执行使FD输送部件15返回起始位置的动作(步骤S14)。
使FD输送部件15返回起始位置的动作通过反转驱动输送马达M1,在由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4检测到FD输送部件15时,停止输送马达M1而进行。
接着,执行使CD整合板13返回起始位置的动作(步骤S15)。
使CD整合板13返回起始位置的动作通过反转驱动CD整合马达M2,在由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2检测到CD整合板13时,停止CD整合马达M2而进行。
接着,转移至图25的步骤S16,使摆动盘22上升,使之从倾斜姿态过渡到水平姿态(图20)。
摆动盘22从倾斜姿态向水平姿态的过渡通过以将摆动盘22从倾斜姿态改变姿态至水平姿态所需要的提升马达M5的规定的转数或旋转角正转驱动提升马达M5而进行。
接着,判断由设置于立壁部51b的四个按压爪52进行的片材叠Sb的保持是否处于动作中(步骤S17)。
在按压爪52处于动作中的情况下(步骤S17中为“是”),解除按压爪52后(步骤S18),将CD基准板12从装置背面侧向装置正面侧移动,执行载置于摆动盘22的片材叠Sb向装置正面侧的移送(步骤S19)(图22)。
在按压爪52不处于动作中的情况下(步骤S17中为“否”),跳过步骤S18,将片材叠Sb向正面盘51移送(步骤S19)。
此外,CD基准板12从装置背面侧向装置正面侧的移动通过正转驱动移送马达M4来进行,且移送马达M4的转数或旋转角相当于CD基准板12从装置背面侧的基准位置至装置正面侧最大的规定位置为止的规定距离。
当CD基准板12最大限度地移动至装置正面侧时,如果片材叠Sb向装置正面侧的移送结束(步骤S20中为“是”),就认为片材叠Sb已被收容在正面盘51,通过四个按压爪52执行对片材叠Sb的保持动作(步骤S21)(图22)。
通过按压爪52进行的片材叠Sb的保持动作通过驱动按压爪驱动促动机构37而进行。
然后,执行将CD基准板12从装置正面侧向装置背面侧移动,返回至起始位置的动作(步骤S22)。使CD基准板12返回至起始位置的动作通过反转驱动移送马达M4,在由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1检测到CD基准板12时,停止移送马达M4而进行。
当CD基准板12返回至起始位置,就使摆动盘22下降,从水平姿态过渡至倾斜姿态(步骤S23)。
摆动盘22从水平姿态向倾斜姿态的过渡通过反转驱动提升马达M5,在由起始位置检测传感器35检测到摆动盘22已返回至倾斜姿态时,停止提升马达M5而进行。
然后,使导向爪16、17返回至没入姿态(步骤S24)。向该没入姿态的过渡通过停止导向爪驱动促动机构36的驱动而进行。
接着,判断任务是否结束(步骤S25)。如果判断为任务未结束(步骤S25中为“否”),则为了执行对下一部片材叠Sb的装订,返回至图24所示的步骤S2,执行步骤S2~步骤SS25为止的处理。
对每一部反复进行步骤S2~S25的处理,直至判断为任务结束,如果所有部数的装订后的片材叠Sb向装置正面侧的移送结束,就判断为任务结束(步骤S25中为“是”),在解除按压爪52对片材叠Sb的保持(步骤S26)后,结束该控制。
图26是更具体地表示FD输送部件15和FD整合部件14的X方向的移动及FD整合部件14的把持爪141进行的把持开始、把持解除的时机的时间图。
在FD输送部件15从起始位置向X方向开始移动后(时刻t1),通过前述的把持联动机构,经由滑动部件157向Q方向的移动,杆部件147向R方向转动(图11),解除卡合部147a进行的锁定,通过扭转弹簧141c的施力,把持爪141向片材叠Sb方向倾倒,从而把持片材叠Sb(时刻t2)。
在FD输送部件15进一步向X方向移动,且与片材叠Sb的后端抵接时(时刻t3),FD整合部件14也同时以与FD输送部件15相同的速度开始向X方向移动,向装订位置输送片材叠Sb。与FD输送部件15同步地使该FD整合部件14开始移动的时刻t3例如通过从时刻t1经过预先求得的时间而得到。
然后,当到达该装订位置时,暂时停止移动(时刻t4),执行装订机构103的装订处理。
在装订处理结束后,再次开始FD输送部件15、FD整合部件14向X方向的移动(时刻t5),但在中途,FD整合部件14的把持爪141的卡合销141b与导向板148抵接,把持爪141解除把持状态(时刻t6。图13,图14),进而,FD整合部件14的卡合销14b与导向板149抵接,FD整合部件14整体向X方向倾倒,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时刻t7,图15,图16),停止移动(时刻t8)。
在该期间,FD输送部件15持续向X方向按压片材叠Sb,但如上述,解除了把持爪141对片材叠Sb的把持,FD整合部件14本身一边向X方向倾倒,一边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因此,FD整合部件14的移动停止不会妨碍片材叠Sb的移动。当片材叠Sb到达移送位置时,结束FD输送部件15的移动(时刻t9)。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后处理装置2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扫描部3和打印部4之间的空间1a,在片材后处理装置2中,将堆叠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一张片材S或多张片材S而成的片材叠Sb暂时收容在装置背面侧的后处理盘11之后,直到后处理位置为止,用FD整合部件14的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并且使FD输送部件15与片材叠Sb的后端抵接,使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15同步地移动片材叠Sb,因此,能够在维持整合性的状态下执行后处理。
然后,将处理盘11上的片材叠Sb朝向正面盘51从装置背面侧向装置正面侧移送,将其收容在正面盘51,正面盘51配置在比后处理盘11更靠装置正面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装置左右(横)方向上使装置尺寸小型化,并且用户可以从装置正面侧容易地取出收容于正面盘51的片材S或片材叠Sb,提高了操作性。
本发明不限于片材后处理装置,可以是包含图像形成装置1和安装于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图像形成系统。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考虑下述的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导向板148、149配置在后处理盘11的X方向最下游的端部,但也可以设在稍微靠近装订机构103的位置,在要将片材叠Sb从装订位置移动时立即解除把持爪141的把持,执行向片材面内的退避。这是由于,装订处理后片材叠Sb的前端部的整合性不会被打散。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把持联动机构进行把持爪141对片材叠Sb的把持及把持解除、FD整合部件14的退避动作,但也可以额外设置把持爪141的把持动作专用驱动源、FD整合部件14的退避专用驱动源,这些动作的时机如图26所示,由控制部104进行控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正面盘51,将装订处理后的片材叠Sb向正面盘51移送,从而容易从正面获取片材叠Sb,实现了图像形成装置宽度方向的省空间化,但正面盘51未必是必须的,也可以从装订位置沿X方向移送片材叠Sb,使片材叠Sb的前端部比后处理盘11的端部稍微突出,让用户抽取。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初始状态下,后处理盘11的片材载置面整体成为排出辊7侧下降的倾斜状态,但不一定要限于这种结构。
通过设为实施方式那样的倾斜状态,从排出辊7排出的片材S在后处理盘11的片材载置面上滑落,其后端与止挡件18a、18b抵接,所以此时通过使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的FD整合部件14与片材叠Sb的前端部抵接,能够容易地进行FD整合,并且利用该FD整合部件14的整合用移动机构,在由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前端部的状态下与FD输送部件15协同工作,将片材叠Sb移送至装订位置,因此,具有可简化FD整合和移送机构的优点。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上下摆动的摆动盘22,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在水平姿态下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水平盘,从而代替摆动盘22。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FD整合部件14上设置把持爪141,并利用把持爪141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直到将片材叠Sb输送到装订位置,但如果FD整合部件14或FD输送部件15与片材叠Sb的端部的抵接面积足够大,则不一定要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通过使FD整合部件14和FD输送部件15与片材叠Sb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抵接的同时,进行同步移动,由此,也可以使片材叠Sb的整合性不被打散地移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把持片材叠Sb的前端部的把持爪141不是必须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多功能复合机的情况下的例子,但只要是在扫描部3(图像读取部)和位于其下方的打印部4(图像形成部)之间设置了在装置正面侧具有开口1b的空间1a而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装置等。
另外,作为在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空间1a内所配置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执行装订功能的结构例,但后处理不限于装订,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将对后处理盘11上的片材叠进行打孔的打孔处理或成册处理作为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
进而,关于上述的CD基准板12、FD整合部件14等各部件,形状或个数等不限于上述说明,可以确定适合装置结构的形状或个数等。
另外,也可以尽可能地分别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变形例的内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对片材进行装订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

Claims (6)

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片材暂时收容于收容盘后,移送至后处理位置进行后处理,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
整合机构,其对排出到收容盘的多张片材进行整合;
移送机构,其将被整合的片材叠移送至所述后处理位置;
所述移送机构具有第一抵接部件和第二抵接部件,
在使第一抵接部件与所述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后端部抵接且使第二抵接部件与所述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前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件和第二抵接部件同步移动,由此,将片材叠移送至所述后处理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件具备把持机构,在移送所述片材叠时,所述把持机构把持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前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件能够独立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件沿着所述片材的移送方向往返移动,
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件与被排出到收容盘的片材的移送方向前端部抵接而进行片材在排出方向上的整合,由此,所述第二抵接部件兼作片材移送方向上的整合机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送机构具备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件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的退避机构,在所述后处理位置对片材叠进行后处理之后,使第二抵接部件向片材载置面内退避,利用所述第一抵接部件推压片材叠的移送方向后端,将片材叠从后处理位置进一步向下游侧移送。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盘的片材载置面从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向下方倾斜。
6.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图像读取部和图像读取部更下方的图像形成部之间设有在装置正面侧具有开口的空间;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配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空间。
CN201510345474.4A 2014-06-20 2015-06-19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5197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6931 2014-06-20
JP2014126931A JP6164164B2 (ja) 2014-06-20 2014-06-20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7661A true CN105197661A (zh) 2015-12-30
CN105197661B CN105197661B (zh) 2018-08-24

Family

ID=54868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45474.4A Active CN105197661B (zh) 2014-06-20 2015-06-19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5829B2 (zh)
JP (1) JP6164164B2 (zh)
CN (1) CN105197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4686A1 (en) 2018-04-19 2019-10-24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olderless circuit connector
JP6694194B1 (ja) * 2019-11-07 2020-05-13 ホリゾン・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株式会社 用紙束供給装置
US11623838B2 (en) * 2020-02-22 2023-04-11 M.J. Lathern Co., Inc. Metal squaring tab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0862A (ja) * 1995-04-21 1996-11-05 Canon Inc 製本装置
JP2001122491A (ja) * 1999-10-25 2001-05-08 Horizon International Kk 用紙揃え送り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を備えた綴じ機
CN1349138A (zh) * 2000-10-16 2002-05-15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安装纸张处理装置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JP2002154739A (ja) * 2000-11-22 2002-05-28 Kyocera Mita Corp 後処理装置
JP2012229108A (ja) * 2011-04-27 2012-11-22 Ricoh Elemex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3035663A (ja) * 2011-08-09 2013-02-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4005144A (ja) * 2012-05-30 2014-01-16 Ricoh Co Ltd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8307A1 (en) * 2004-09-09 2006-03-16 Krcd Co., Ltd. Multiple stapling apparatus
JP4495656B2 (ja) * 2005-09-21 2010-07-0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紙葉類処理装置
JP2007145570A (ja) * 2005-11-30 2007-06-14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積載機構、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325652B2 (ja) * 2006-08-30 2009-09-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900905B2 (en) * 2007-03-29 2011-03-08 Casio Computer Co., Lt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pparatus
JP5551096B2 (ja) 2011-02-17 2014-07-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5811939B2 (ja) * 2012-04-17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0862A (ja) * 1995-04-21 1996-11-05 Canon Inc 製本装置
JP2001122491A (ja) * 1999-10-25 2001-05-08 Horizon International Kk 用紙揃え送り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を備えた綴じ機
CN1349138A (zh) * 2000-10-16 2002-05-15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安装纸张处理装置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JP2002154739A (ja) * 2000-11-22 2002-05-28 Kyocera Mita Corp 後処理装置
JP2012229108A (ja) * 2011-04-27 2012-11-22 Ricoh Elemex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3035663A (ja) * 2011-08-09 2013-02-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4005144A (ja) * 2012-05-30 2014-01-16 Ricoh Co Ltd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05973A (ja) 2016-01-14
JP6164164B2 (ja) 2017-07-19
CN105197661B (zh) 2018-08-24
US20150368059A1 (en) 2015-12-24
US10065829B2 (en) 2018-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3687B (zh) 片材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US8672313B2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CN100456145C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4657911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JP2006124171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7922435B2 (en) Sheet collecting device and bookbin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7300045B2 (en) Waiting tray for sheet processing tray
JP2011051680A (ja)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0333983C (zh) 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197661A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JP4034307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CN100560459C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纸张处理方法
JP2007084301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CN107840180A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排出方法
JPH10157917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4170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H09309659A (ja) シート挟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608367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US20070009298A1 (en) Sheet bundle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bookmaking apparatus
JP2006124173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293446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06096528A (ja) 用紙後処理システム
JP2007308215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CN105016119A (zh) 片材收纳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US9522558B2 (en) Tamper and rotatable stapler for post-process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