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1551B - 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1551B
CN105191551B CN201510338818.9A CN201510338818A CN105191551B CN 105191551 B CN105191551 B CN 105191551B CN 201510338818 A CN201510338818 A CN 201510338818A CN 105191551 B CN105191551 B CN 1051915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paddy field
blower
working machine
field wo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388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1551A (zh
Inventor
内山大辅
池田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91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1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1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1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rtiliz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就所述插播系水田作业机而言,当在机体后部的后部踏板的上侧具有粉体供给装置,且在粉体供给装置的右侧或左侧的横侧部具有鼓风机时,适当地配置将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引导至鼓风机的导管。所述插播系水田作业机构成为,横跨机体所具有的发动机的附近和鼓风机(14)连接有导管(36),鼓风机(14)通过导管(36)吸入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导管(36)被配置成沿上下方向经过后部踏板(33)的横侧部的外侧,并进入后部踏板(33)的下侧。

Description

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秧苗插植装置或直播装置等插播系作业装置可自由升降地支承在机体后部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背景技术
就作为插播系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而言,如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使秧苗插植装置(相当于插播系作业装置)(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3)可自由升降地支承在机体后部,该乘坐型插秧机具备驾驶部的踏板(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18、19),并在机体后部具有配置在比踏板高的位置上的后部踏板(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20)。
在专利文献1中,在后部踏板的上侧具有施肥装置(相当于粉体供给装置)(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2),横跨秧苗插植装置所具有的供给部(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81)和施肥装置连接有软管(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82),在施肥装置的下侧具有鼓风机(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104)。由此,通过鼓风机向施肥装置提供的吹送风,使从施肥装置不断送出的肥料(相当于粉体)经软管并经由供给部提供给农田面。
一般来说,肥料等粉体一旦含有水分,就易于附着在各个部件上,粉体的附着也可能演变成粉体的堵塞。
鉴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横跨鼓风机和发动机机附近连接导管(专利文献1中图2的105),鼓风机经导管吸入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并提供给施肥装置,利用高温空气烘干肥料以及肥料所经过的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13-427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0-37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在施肥装置的下侧具有鼓风机,与此相对,如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在施肥装置(专利文献2中图1、图2和图3的A)的左横侧部具有鼓风机(专利文献2中图1、图2和图3的2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于在机体后部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有插播系作业装置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而言,当在机体后部的后部踏板的上侧具有粉体供给装置且在粉体供给装置的右横侧部或左横侧部具有鼓风机时,能够适当地设置将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引导至鼓风机的导管。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构成为,在机体的后部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有插播系作业装置,且在机体的后部具有后部踏板,所述后部踏板配置在比驾驶部的踏板高的位置上,在所述后部踏板的上侧具有粉体供给装置,
所述插播系作业装置具有供给部,横跨所述粉体供给装置和所述供给部连接有软管,在所述粉体供给装置的右侧或左侧的横侧部具有鼓风机,
通过由所述鼓风机向所述粉体供给装置提供的吹送风,从所述粉体供给装置送出的粉体经由所述软管,并通过所述供给部提供给农田面,
横跨机体所具有的发动机的附近和所述鼓风机连接有导管,所述鼓风机通过所述导管吸入所述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
所述导管被配置成沿上下方向经过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外侧,并进入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
在本发明中,“插播系水田作业机”是指具有“插播系作业装置”,即,秧苗插植装置或直播装置的水田作业机。就上述插播系水田作业机而言,当在机体后部的后部踏板的上侧具有粉体供给装置,且在粉体供给装置的右侧或左侧的横侧部具有鼓风机时,若在后部踏板上未形成用于使导管穿过的开口部,则可以考虑使从鼓风机延伸出的导管沿上下方向经过后部踏板的后侧部的后侧,并进入后部踏板的下侧,进而到达发动机附近。
然而,当采用上述结构时,由于导管从后部踏板的后侧部向后侧突出,因此,当使机体后部的插播系作业装置升降时,插播系作业装置有可能与导管接触。
因此,若为了避免插播系作业装置与导管的接触,而将插播系作业装置配置在远离机体后侧的位置,则插播系水田作业机的从机体前部到插播系作业装置后部的全长会变长,从整体平衡的角度考虑是不优选的。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当横跨发动机附近和鼓风机连接有导管时,将导管配置成沿上下方向经过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外侧,并进入后部踏板的下侧。
由此,导管不会从后部踏板的后侧部向后侧突出,即使使机体后部的插播系作业装置升降,插播系作业装置也不会接触导管。因此,不需要将插播系作业装置配置在远离机体后侧的位置,能够将插播系水田作业机的从机体前部到插播系作业装置后部的全长设定为合适的长度,从而能够将整体平衡设定成最佳状态。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通过使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夹持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导管支承在所述后部踏板上。
由于通过使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夹持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上部和下部,从而使导管支承在后部踏板上,因此,能够省略用于固定导管的螺栓等固定部件(能够减少固定部件的数量),从而实现减少部件数量的目的。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通过使所述导管所具有的凸部卡合在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所述导管支承在所述后部踏板上。
根据本结构,由于导管具有与后部踏板的横侧部卡合的凸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管在后部踏板上的支承强度。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外侧具有扶手,所述扶手具有在前侧上下方向上的前支柱和在后侧上下方向上的后支柱,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配置在所述后支柱的内侧。此外,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配置在:与所述后支柱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相比偏靠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相对于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扶手,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配置在扶手的后支柱的内侧,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被扶手的后支柱从外侧所保护。由此,从防止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破损的角度考虑是有利的。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配置在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之间。此外,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配置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重叠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相对于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扶手,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配置在扶手的前支柱和后支柱之间,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被扶手的前支柱和后支柱从前侧和后侧所保护。由此,从防止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破损的角度考虑是有利的。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被配置成,在后轮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被配置成,在所述后轮的外侧具有的辅助后轮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
就插播系水田作业机而言,后轮多位于后部踏板的下侧,右侧和左侧的后轮被可自由滚动地支承,或者右侧和左侧的后轮由悬架机构支承,有时后轮会相对于机体进行上下运动。而且,为了适应较深的水田以及较软的水田,有时会在后轮的外侧连结辅助后轮。
根据本结构,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呈从后部踏板的下侧部向下侧突出的状态,且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后轮的外侧且辅助后轮的内侧。
由此,即使如上所述后轮和辅助后轮相对于机体进行上下运动,后轮和辅助后轮也不会接触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从防止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破损的角度考虑是有利的。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踏板的下侧的部分穿过框架的减重孔,并到达机体前部的所述发动机附近,其中,所述框架被配置成,在所述踏板的下侧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机体的前部具有发动机的情况下,当将导管配置成沿上下方向经过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外侧且进入后部踏板的下侧时,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且到达机体前部的发动机附近。
根据本结构,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穿过框架的减重孔并配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框架被配置成在踏板的下侧沿左右方向延伸。如上所述,通过有效利用作为现有结构的框架的减重孔的空间,能够顺利地配置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踏板的下侧的部分配置在前后方向上,且通过在所述减重孔的附近所具有的连结部件连结在所述框架上。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穿过框架的减重孔,从而使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与框架的减重孔的附近接近。
如本结构所述,通过在框架的减重孔附近所具有的连结部件,将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与框架连结,由此能够用较小的连结部件将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连结在框架上,从简化结构的角度考虑是有利的。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导管被分割成多个导管部分,一方的导管部分插入另一方的导管部分,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踏板的下侧和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的分割部分被设定为所述导管中的沿左右方向的部分,所述导管的分割部分的分割线沿前后方向。
当横跨机体前部的发动机和鼓风机连接有导管时,由于导管较长,因此有时会将导管分割成多个导管部分。此时,通过将一方的导管部分插入另一方的导管部分,连结一方的导管部分和另一方的导管部分。
根据本结构,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和后部踏板的下侧的分割部分被设定成导管中的沿左右方向的部分,导管的分割部分的分割线沿前后方向。
由此,由于导管部分的插入部分朝向左右方向,因此,即使从前轮、后轮等向前后方向飞溅了泥水,由于导管部分的插入部分与从前轮、后轮等飞溅泥水的方向交叉,因而从前轮、后轮等飞溅的泥水也很少从导管部分的插入部分进入导管的内部。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在所述一方的导管部分的外面具有朝向外侧的突出部,在所述另一方的导管部分的内面具有凹入部,通过在所述一方的导管部分插入所述另一方的导管部分的状态下使所述突出部进入所述凹入部,连结所述一方的导管部分和所述另一方的导管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提高导管部分的插入部分的连结强度,并能够提高导管部分的插入部分的封口性,因此,能够减少从前轮、后轮等飞溅的泥水从导管部分的插入部分进入导管内部的情况。
当在将一方的导管部分插入另一方的导管部分的状态下使突出部进入凹入部时,由于突出部和凹入部呈从导管部分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导管的截面面积不会因突出部和凹入部而减小,当鼓风机通过导管吸入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时,突出部和凹入部不会成为障碍。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将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沿前后方向配置在机体下部,使传动部件从所述传动轴的后部穿过所述后部踏板的开口部并向上侧延伸,且与所述粉体供给装置连接,通过所述传动部件使所述传动轴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粉体供给装置。
根据本结构,在位于粉体供给装置的下侧(粉体供给装置和传动轴之间)的后部踏板上形成有开口部,使传动部件从传动轴的后部穿过后部踏板的开口部并向上侧延伸,且与粉体供给装置连接。由此,由于传动部件的外周部被后部踏板所包围保护,因此,从防止传动部件破损的角度考虑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施肥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施肥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第一导管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导管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第一导管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第一导管部分中的图6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第二导管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二导管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第三导管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三导管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第一导管部分的横侧部和第二导管部分的左右部之间的连结部分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14是第一导管部分的横侧部和第二导管部分的左右部之间的连结部分中的图13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导管(第一导管部分、第二导管部分和第三导管部分)、鼓风机及后部踏板附近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16是导管(第一导管部分、第二导管部分和第三导管部分)、鼓风机及后部踏板附近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1的导管(第一导管部分、第二导管部分和第三导管部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后轮;5:插播系作业装置;11:粉体供给装置;14:鼓风机;15:供给部;16:软管;17:发动机;21:传动轴;23:传动部件;32:踏板;33:后部踏板;33a:开口部;34:扶手;34a:前支柱;34b:后支柱;39:驾驶部;50:辅助后轮;51、52、53:导管部分;51b: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51c: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51d:凸部;51e、52g:凹入部;52a、52b:导管中的位于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52e、53c:突出部;53b:导管中的位于踏板的下侧的部分;54:框架;54a:减重孔;55:连结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插播系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的结构为,在由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支承的机体的后部,具有可上下自由摆动的连杆机构3,6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相当于插播系作业装置)由连杆机构3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所述乘坐型插秧机还具有升降驱动连杆机构3的液压缸4。
下面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3个传动箱6、可自由回转驱动地支承在传动箱6后部的一对回转箱7、回转箱7的两端所具有的一对插植臂8、接地浮板9以及载秧台10等。
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17的动力从行驶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变速箱18所具有的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和插植离合器(未图示)经PTO轴19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由此,随着向左右往返横向驱动载秧台10,回转箱7被回转驱动,插植臂8从载秧台10的下部交替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面上。
如图1和图15所示,右侧和左侧的机体框架28配置在前后方向上,机体框架28的前部连结有变速箱18,发动机17支承在连结于变速箱18的前部的框架30上。右侧和左侧的支承板38分别朝上连结在右侧和左侧的机体框架28的后部,驾驶座椅31支承在支承板38上。
如图1、图2和图15所示,在驾驶部39中,踏板32支承在机体框架28上,后部踏板33支承在支承板38上。由此,在机体后部,后部踏板33配置在比踏板32高的位置上,驾驶座椅31配置在后部踏板33前部的左右中央位置,在驾驶座椅31的后侧且在后部踏板33的上侧具有施肥装置11(相当于粉体供给装置)。
下面,对施肥装置11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右侧和左侧的框架40分别连结在右侧和左侧的支承板38的后部,并贯穿后部踏板33向上侧延伸,横跨右侧和左侧的框架40的中间部连结有横向框架48。横跨右侧和左侧的框架40的上部连结有方管状的支承框架20,4个送出部13连结在支承框架20上。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储存颗粒状肥料(相当于粉体)的肥料箱12连结在送出部13的上部,施肥装置11的左横侧部具有鼓风机14。开沟器15连结在接地浮板9上,施肥装置11共具有6个开沟器15。横跨送出部13和开沟器15连接有6根软管16。如上所述,施肥装置11由肥料箱12、送出部13、鼓风机14、开沟器15和软管16等构成。
如图4所示,鼓风机14由电动马达25驱动,分歧部26连接在鼓风机14上,分歧部26具有用于切换鼓风机14的吹送风的开关26a。横跨分歧部26和送出部13的前部连接有供给导管27,送出部13的吸入部13a插入供给导管27。在送出部13前部的上部具有排出部13b、以及开启和关闭排出部13b的开关(未图示),从分歧部26延伸出的排出导管29横跨连接送出部13的各个排出部13b。
图4所示的状态为通过分歧部26的开关26a堵住排出导管29的入口的状态,亦即将鼓风机14的吹送风提供给供给导管27的作业状态(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的开关被操作至关闭位置)。
在插植作业状态下,将鼓风机14的吹送风经由供给导管27提供给送出部13,当通过送出部13将来自肥料箱12的每规定量的肥料不断送出时,通过鼓风机14的吹送风使肥料经过软管16从而提供给开沟器15,并由开沟器15提供至农田面。
当插植作业结束后,回收肥料箱12中残留的肥料时,通过图4所示的分歧部26的开关26a堵住供给导管27的入口,将鼓风机14的吹送风提供给排出导管29,并将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的开关操作至开启位置,从而设定为排出状态。
由此,肥料箱12的肥料从送出部13的排出部13b流至排出导管29,将鼓风机14的吹送风提供给排出导管29,送出流至排出导管29的肥料,从而使肥料从排出导管29的排出口29a排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后部踏板33的右侧和左侧的横侧部的外侧,具有右侧和左侧的扶手34,扶手34具有前支柱34a、后支柱34b、横跨前支柱34a和后支柱34b的上部34c。横跨右侧和左侧的扶手34的后支柱34b的上部连结有扶手35。由此,施肥装置11(肥料箱12和送出部13)位于右侧和左侧的扶手34之间,施肥装置11(肥料箱12)还位于扶手35的前侧。
下面,对施肥装置11的传动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发动机17的动力从行驶用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以及变速箱18所具有的施肥离合器(未图示),传递至沿前后方向配置在机体下部的传动轴21。传动轴22被沿施肥装置11的右侧后部的左右方向可自由回转地支承,横跨传动臂21a和传动臂22a连接有连结杆23(相当于传动部件),其中,所述传动臂21a连结在传动轴21的后端部,所述传动臂22a连结在传动轴22的左端部(中央侧的端部)。
由此,传动轴21的回转动力通过传动轴21的传动臂21a和连结杆23转换成上下往返运动,并通过连结杆23以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返回转运动的形式传递给传动轴22。
如图1和图3所示,从侧面观察时(参照图1)连结杆23位于施肥装置11和框架40、48的后侧,从背面观察时(参照图3)连结杆23位于右侧和左侧的框架40之间。从侧面观察时(参照图1)连结杆23被弯折成向施肥装置11侧稍微凸出,如图16所示,穿过形成在后部踏板33上的开口部33a并向上侧延伸。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施肥装置11的右横侧部具有供给量变更装置24,传动轴22的右端部连接在供给量变更装置24上。截面呈六边形的驱动轴37被沿送出部13的后部的左右方向可自由回转地支承,驱动轴37的右端部连接在供给量变更装置24上。
如图3和图4所示,送出部13中内置有伴随回转而将每规定量的肥料不断送出的送出滚筒(未图示),送出部13的左横侧面具有连接在送出滚筒上的输入齿轮13c。
驱动齿轮37a可相对自由回转地安装在驱动轴37上,驱动齿轮37a与送出部13的输入齿轮13c啮合。移位部件37b被安装成与驱动轴37一体回转且可在驱动轴37上自由滑动,移位部件37b可在与驱动齿轮37a啮合的传动位置以及与驱动齿轮37a背离的断开位置之间自由滑动,通过驱动齿轮37a和移位部件37b,构成了施肥装置11的分排离合器。
通过以上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传动轴21的回转动力通过传动轴21的传动臂21a和连结杆23转换成上下往返运动,并通过连结杆23以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返回转运动的形式传递至传动轴22,从而传递至供给量变更装置24。借由供给量变更装置24,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被改变,驱动轴37的动力从驱动齿轮37a传递至送出部13的输入齿轮13c,回转驱动送出滚筒从而使肥料从送出部13不断送出。
下面,对供给量变更装置2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供给量变更装置24具有可自由变更姿势的支承部件47,在支承部件47上可自由摆动地支承有驱动部46。传动轴22的右端部连结有传动臂22b,横跨传动轴22的传动臂22b和驱动部46连接有连结杆49。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驱动轴37的右端部安装有第一单向离合器41,在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右横侧安装有第二单向离合器42,在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右横侧安装有第三单向离合器43。第三单向离合器43连结在固定部(未图示),且第三单向离合器43不进行回转。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41a向上方延伸,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42a向下方延伸。横跨驱动部46和第一单向离合器41的臂41a,连接有连结部件44。横跨驱动部46和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臂42a,连接有连结部件45。
如图3和图4所示,对于供给量变更装置24而言,当传动轴22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返回转时,传动轴22的往返回转运动传递给驱动部46,驱动部46进行往返动作。驱动部46的往程动作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41传递给驱动轴37,驱动轴37被向规定方向回转驱动。驱动部46的返程动作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42传递给驱动轴37,驱动轴37被向同一规定方向回转驱动。
此时,通过支承部件47改变驱动部46的姿势,从而改变从驱动部46到第一单向离合器41、第二单向离合器42的往程和返程动作的传递状态,由此改变驱动轴37的回转速度(送出部13的送出量)。
在驱动部46进行如上所述的往返动作的状态下,在驱动部46到达往程动作的终点并开始进行相反方向的返程动作的情况下,当驱动部46开始了返程动作时,即使驱动轴37被第一单向离合器41连带回转,使得驱动轴37被向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稍微回转驱动,该状态也会被第三单向离合器43阻止。
同样地,在驱动部46到达返程动作的终点并开始进行相反方向的往程动作的情况下,当驱动部46开始了往程动作时,即使驱动轴37被第二单向离合器42连带回转,使得驱动轴37被向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稍微回转驱动,该状态也会被第三单向离合器43阻止。
下面,对横跨发动机17的附近和鼓风机14连接的导管36中的第一导管部分51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横跨发动机17的附近和鼓风机14连接有导管36,鼓风机14通过导管36吸入发动机17附近的高温空气。导管36被分割成第一导管部分51、第二导管部分52和第三导管部分53共3个部分。
如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导管部分51为连接在鼓风机14上的部分,是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上侧和横外侧的部分。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管部分51具有连接在鼓风机14上的连接口51a、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上侧的上侧部51b(相当于导管36中的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上侧的部分)、位于后部踏板33的横侧部的横侧部51c(相当于导管36中的位于后部踏板33的横侧部的部分)、以及卡合用凸部51d,所述第一导管部分由硬质橡胶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管部分51的连接口51a位于第一导管部分51的上侧部51b后部且朝向斜前上方。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从第一导管部分51的上侧部51b的前部向下侧延伸,且弯曲从而进入后部踏板33的下侧。在第一导管部分51的上侧部51b的下侧部,朝下形成有第一导管部分51的2个凸部51d。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的端部的内面,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延伸至整个外周的凹入部51e,在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的端部具有平板状的形成有开口部的安装部51f。
通过以上结构,如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使第一导管部分51的上侧部51b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上侧,并使第一导管部分51的连接口51a连接在鼓风机14上,且使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沿上下方向经过后部踏板33的左横侧部的外侧并进入后部踏板33的下侧。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呈夹持后部踏板33的左横侧部的上部和下部的状态,第一导管部分51的凸部51d呈与后部踏板33的左横侧部的边缘部33b卡合的状态。由此,第一导管部分51支承在后部踏板33上。
如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在第一导管部分51支承在后部踏板33上的状态下,在从上面观察和从正面观察时第一导管部分51的连接口51a和上侧部51b位于扶手34的后支柱34b的内侧,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位于扶手34的前支柱34a和后支柱34b之间。此时,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位于比扶手34的前支柱34a和后支柱34b更靠内侧的位置(参照图16)。
下面对导管36中的第二导管部分52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导管部分52连接在第一导管部分51上,且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导管部分52具有连接在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上的向内侧延伸的左右部52a(相当于导管36中的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的部分)、从左右部52a向前侧延伸的前后部52b(相当于导管36中的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的部分)、从前后部52b向斜前下方(内侧下方)延伸的倾斜部52c、以及从倾斜部52c向内侧延伸的左右部52d,所述第二导管部分52由硬质橡胶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的端部的外面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延伸至整个外周的突出部52e,并形成有销子状的凸部52f。在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的端部的内面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延伸至整个外周的凹入部52g,在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的端部具有平板状的形成有开口部的安装部52h。
根据以上结构,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插入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并且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插入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直至第二导管部分52的凸部52f进入第一导管部分51的安装部51f的开口部。
由此,当第二导管部分52的凸部52f进入第一导管部分51的安装部51f的开口部时,第二导管部分52的突出部52e进入第一导管部分51的凹入部51e,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二导管部分52呈连结状态。通过如下所述地连结第二导管部分52和第三导管部分53,第二导管部分52呈支承在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三导管部分53上的状态(参照图15和图16)。
下面对导管部36中的第二导管部分52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的第二导管部分52所呈的支承在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三导管部分53上的状态为以下所示的状态。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和前后部52b被配置成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且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并分别在后轮2的外侧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
当后轮2的外侧连结有辅助后轮50时,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和前后部52b配置在后部踏板33的下侧并分别在后轮2的外侧且辅助后轮50的内侧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
由此,当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辅助后轮50)被可自由滚动地支承,或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辅助后轮50)由悬架机构支承时,即使后轮2(辅助后轮50)相对于机体进行上下运动,后轮2(辅助后轮50)也不会与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和前后部52b接触。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导管部分52的倾斜部52c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并沿后部踏板33的下侧向斜前下方(内侧下方)延伸。在图1和图2所示的踏板32的后部的下侧附近,如图15和图16所示,由金属板构成的框架54在右侧和左侧的机体框架28上向横外侧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配置在踏板32下侧,由框架54支承踏板32。在踏板32后部的下侧附近,第二导管部分52在框架54的后侧连结在第三导管部分53上。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连结部分,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呈朝向左右方向(图15的图面左右方向,图16的图面上下方向)的状态(沿左右方向的状态),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的开口部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的开口部朝向左右方向(相当于将导管36中的位于后部踏板33的下侧的分割部分设定为导管36中沿左右方向的部分的状态)。
由此,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的开口部的边缘部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的开口部的边缘部呈沿前后方向(图16的图面左右方向)的状态(相当于导管36的分割线沿前后方向的状态)。
根据以上结构,通过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朝向左右方向,以及通过第二导管部分52的突出部52e进入第一导管部分51的凹入部51e使得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二导管部分52连结,即使来自前轮1、后轮2等的泥水向前后方向飞溅,从前轮1、后轮2等飞溅的泥水也很少进入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内部。
如图16所示,后部踏板33上形成有用于清除泥水并使其流入下侧的开口部33c和开口部33d。
俯视时后部踏板33的开口部33c配置在后轮2的内侧。俯视时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和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配置在后部踏板33的开口部33d的外侧,俯视时第二导管部分52的前后部52b配置在后部踏板33的开口部33c和开口部33d之间。由此,后部踏板33的开口部33c和开口部33d不会被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二导管部分52堵塞。
下面,对导管36中的第三导管部分53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导管部分53连结在第二导管部分52上,且位于踏板32的下侧并延伸到发动机17附近。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三导管部分53具有连接在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上且向内侧延伸的左右部53a、以及从左右部53a向前侧延伸的前后部53b(相当于导管36中的位于踏板32的下侧的部分),所述第三导管部分53由硬质橡胶或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第三导管部分53的前后部53b的前部以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有吸气口53f。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的端部的外表面,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延伸至整个外周的突出部53c,并形成有销子状的凸部53d。第三导管部分53的前后部53b具有平板状的形成有开口部的安装部53e。
根据以上结构,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插入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并且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插入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直至第三导管部分53的凸部53d进入第二导管部分52的安装部52h的开口部。
由此,当第三导管部分53的凸部53d进入第二导管部分52的安装部52h的开口部时,第三导管部分53的突出部53c进入第二导管部分52的凹入部52g,第二导管部分52和第三导管部分53呈连结状态。
如图15和图16所示,框架54上形成有减重孔54a,对框架54的减重孔54a的外周部实施去毛刺处理。在框架54的减重孔54a的外侧附近连结有连结部件55。
由此,第三导管部分53的前后部53b穿过框架54的减重孔54a而配置在前后方向上,并支承在框架54上。第三导管部分53的安装部53e由螺栓连结在连结部件55上。
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就第二导管部分52和第三导管部分53的连结部分而言,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和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呈朝向左右方向(图15的图面左右方向,图16的图面上下方向)的状态(沿左右方向的状态)。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的开口部和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的开口部朝向左右方向(相当于将导管36中的位于踏板32的下侧的分割部分设定为导管36中的沿左右方向的部分的状态)。
由此,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的开口部的边缘部和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的开口部的边缘部呈沿前后方向(图16的图面左右方向)的状态(相当于导管36的分割线沿前后方向的状态)。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揭示了具有6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
对于具有8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而言,秧苗插植装置5的宽度和后部踏板33的宽度比6排插植型的乘坐型插秧机的秧苗插植装置5的宽度和后部踏板33的宽度大。
对此,对于具有8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和具有6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而言,施肥装置11的宽度相同(对于6排插植型和8排插植型而言,对应2排的送出部13的数量均为4个。如图4所示,就6排插植型而言,中央的2个送出部13中只使用1排,而外侧的2个送出部13则使用2排。而就8排插植型而言,全部4个送出部13均使用2排)。
在以上状态下,当将本发明适用于具有8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时,就图17所示的导管36而言,使用的是比具有6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的第一导管部分51的宽度大的第一导管部分51。就导管36而言,使用的第二导管部分52和第三导管部分53与具有6排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相同。此时,不是使连结杆23穿过后部踏板33的开口部33a向上侧延伸,而是使连结杆23经过后部踏板33的后侧向上侧延伸。(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2)
就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1”而言,也可以具有以下(1)~(5)所示的结构。
(1)
在施肥装置11的右横侧部具有鼓风机14,在施肥装置11的左横侧部具有供给量变更装置24。根据上述结构,在后部踏板33的右侧具有导管36,与图15、图16和图17所示的结构构成左右对称的形状。
(2)
就第一导管部分51和第二导管部分52而言,在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的端部具有延伸至整个外周的突出部和销子状的凸部,在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的端部具有延伸至整个外周的凹入部和安装部。根据上述结构,将第一导管部分51的横侧部51c插入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a并进行连结。
(3)
就第二导管部分52和第三导管部分53而言,在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的端部具有延伸至整个外周的突出部和销子状的凸部,在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的端部具有延伸至整个外周的凹入部和安装部。根据上述结构,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插入第三导管部分53的左右部53a并进行连结。
(4)
不使用进行上下往返运动的连结杆23,而是使传动轴21的回转动力通过伞齿轮机构(未图示)作为回转动力传递给上下朝向的传动轴(未图示)(相当于传动部件),并使上下朝向的传动轴的回转动力通过伞齿轮机构(未图示)作为回转动力传递给传动轴22。
(5)
在驾驶座椅31的下侧,而不是机体的前部具有发动机17。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不使用导管36中的第三导管部分53,而是从第二导管部分52的左右部52d的开口部吸入发动机17附近的高温空气。
(6)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具有向农田面提供颗粒状肥料的施肥装置的乘坐型插秧机,还能够适用于具有向农田面提供颗粒状药剂、稻种的粉体供给装置的乘坐型插秧机。
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在机体后部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有向农田面提供稻种的直播装置(相当于插播系作业装置),且具有向农田面提供颗粒状肥料、药剂的粉体供给装置的乘坐型直播机(相当于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Claims (14)

1.一种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体的后部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有插播系作业装置,且在机体的后部具有后部踏板,所述后部踏板配置在比驾驶部的踏板高的位置上,在所述后部踏板的上侧具有粉体供给装置,
所述插播系作业装置具有供给部,横跨所述粉体供给装置和所述供给部连接有软管,在所述粉体供给装置的右侧或左侧的横侧部具有鼓风机,
通过由所述鼓风机向所述粉体供给装置提供的吹送风,从所述粉体供给装置送出的粉体经由所述软管,并通过所述供给部提供给农田面,
横跨机体所具有的发动机的附近和所述鼓风机连接有导管,所述鼓风机通过所述导管吸入所述发动机附近的高温空气,
以使所述鼓风机中的连接有所述导管的部分在侧视时朝向后侧的斜下侧的方式,所述鼓风机被配置成倾斜姿势,
所述导管被配置成沿上下方向经过所述后部踏板的右横侧部或左横侧部的外侧,并进入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夹持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导管支承在所述后部踏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导管所具有的凸部卡合在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所述导管支承在所述后部踏板上,
所述鼓风机的中心在俯视时与所述后部踏板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外侧具有扶手,所述扶手具有在前侧上下方向上的前支柱和在后侧上下方向上的后支柱,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配置在所述后支柱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上侧的部分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配置在:与所述后支柱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相比偏靠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配置在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横侧部的部分配置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前支柱和所述后支柱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被配置成,在后轮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的部分被配置成,在所述后轮的外侧具有的辅助后轮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踏板的下侧的部分穿过框架的减重孔,并到达机体前部的所述发动机附近,其中,所述框架被配置成,在所述踏板的下侧沿左右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踏板的下侧的部分配置在前后方向上,且通过在所述减重孔的附近所具有的连结部件连结在所述框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被分割成多个导管部分,一方的导管部分插入另一方的导管部分,
所述导管中的位于所述踏板的下侧和所述后部踏板的下侧的分割部分被设定为所述导管中的沿左右方向的部分,所述导管的分割部分的分割线沿前后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方的导管部分的外面具有朝向外侧的突出部,在所述另一方的导管部分的内面具有凹入部,通过在所述一方的导管部分插入所述另一方的导管部分的状态下使所述突出部进入所述凹入部,连结所述一方的导管部分和所述另一方的导管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播系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将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沿前后方向配置在机体下部,
使传动部件从所述传动轴的后部穿过所述后部踏板的开口部并向上侧延伸,且与所述粉体供给装置连接,通过所述传动部件使所述传动轴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粉体供给装置。
CN201510338818.9A 2014-06-23 2015-06-17 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1051915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8451 2014-06-23
JP2014128451A JP6214478B2 (ja) 2014-06-23 2014-06-23 植播系水田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1551A CN105191551A (zh) 2015-12-30
CN105191551B true CN105191551B (zh) 2020-03-03

Family

ID=54939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38818.9A Active CN105191551B (zh) 2014-06-23 2015-06-17 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14478B2 (zh)
CN (1) CN1051915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6880B (zh) * 2021-10-12 2023-01-24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水稻分蘖期开沟施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9356A (ja) * 1997-09-25 1999-04-06 Kubota Corp 粉粒体供給装置
JP3516867B2 (ja) * 1998-07-22 2004-04-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粉粒体繰出し装置
JP3128696B2 (ja) * 1999-07-28 2001-01-29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の施肥装置
JP3949001B2 (ja) * 2002-04-30 2007-07-25 株式会社クボタ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田植機
CN1268195C (zh) * 2003-03-27 2006-08-09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JP4752451B2 (ja) * 2005-10-25 2011-08-1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用走行車両
JP5249811B2 (ja) * 2009-02-24 2013-07-3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JP5596640B2 (ja) * 2011-08-25 2014-09-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07151A (ja) 2016-01-18
CN105191551A (zh) 2015-12-30
JP6214478B2 (ja) 2017-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72826B1 (ko) 수전 작업차
JP5237855B2 (ja) 農用供給装置
KR102382289B1 (ko) 승용 수전 작업기
TW201922083A (zh) 乘坐式插秧機
CN105191551B (zh) 插播系水田作业机
JP5763478B2 (ja) 田植機
JP4910540B2 (ja) 粉粒体施用機
CN107535136B (zh) 水田作业车
CN110301196B (zh) 作业机
JPH10295116A (ja) 直播機
JP2018000060A (ja) 水田作業車
JP6673182B2 (ja) 作業車両
JP2015204804A (ja) 苗移植機
JP6827351B2 (ja) 田植機
JP4802840B2 (ja) 苗移植機
JP7169756B2 (ja) 圃場作業機
JP7118018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4027899A (ja) 苗移植機の施肥装置
TWI608792B (zh) 作業車輛
JP6532365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32801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960938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6010321A (ja) 苗移植機
JP2015123045A (ja) 苗移植機の施肥装置
JP2007282584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