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3790B -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3790B
CN105093790B CN201510509307.9A CN201510509307A CN105093790B CN 105093790 B CN105093790 B CN 105093790B CN 201510509307 A CN201510509307 A CN 201510509307A CN 105093790 B CN105093790 B CN 1050937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cooling
light supply
supply apparatuses
ai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093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3790A (zh
Inventor
田中克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93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3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26Gas discharge type light sources, e.g. ar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1/00Gas-discharge or vapour-discharge lamps
    • H01J61/02Details
    • H01J61/52Cooling arrangements; Heating arrangements; Means for circulating gas or vapour within the discharge space
    • H01J61/523Heating or cooling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lam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将从发光管出射的所述光束向被照明区域侧反射的反射镜;以及通过收纳所述反射镜,形成使冷却所述发光管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并列设置向所述空间区域内排出所述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所述3个排出口中的第一排出口的中心,设置为与所述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分别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出口的相对于所述光轴的两侧。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本发明是基于申请号201210208321.1、申请日2012年6月19日、发明名称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交叉引用
于2011年7月4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148007的所有公开内容均在此通过参考被明确纳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知一种投影机,包含:光源装置、调制从此光源装置出射的光束以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图像光的光调制装置和将此图像光扩大投影到屏幕等的投影透镜。其中,在光源装置采用超高压水银灯等的放电型的发光管的情况很多,发光管在发光时成为高温状态。
并且,发光管上部容易成为高温,如果持续高温状态,会产生白化,并且,发光部的下部过度成为低温的情况下,会产生黑化。由于任一个的情况下,都是失透的原因,所以冷却发光管的上部,并且,进行冷却使得下部也不会成为过于低温是必要的。
在特许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包含:在内部收纳发光管和主反射镜的壳体,壳体包含:设置在主反射镜的光出射前方侧的包围发光管的筒体;和在筒体外面设置的使得空气在筒体的圆周方向流通的风道部件,在筒体的上面部,形成用于将经由风道部件的空气导入到筒体的上侧导入口,上侧导入口,形成在从上方来看时上侧导入口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发光管的中心轴,向风道部件中的空气的上游侧偏置的位置。根据此结构,由于能够使得风道部件的流路变短,能够减小空气在风道部件流通时的阻力,能够充分确保经由上侧导入口向发光部送风时的空气的流速和/或流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12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使用1个上侧导入口进行了发光管的冷却。因此,由于发光管(发光部)的发光效率逐年增高,能够更有效率的冷却发光管的光源装置的结构成为课题。因此,期望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的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应用例实现。
本应用例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出射光束的发光部的发光管;固定发光管,将光束向被照明区域侧反射的反射镜;以及通过收纳反射镜,形成使冷却发光管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的外壳,在外壳,并列设置向空间区域内排出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3个排出口中的第一排出口的中心,设置为与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分别并列设置在第一排出口的相对于光轴的两侧。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从并列设置于与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地设置的第一排出口的两侧的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以使得从两侧夹持从第一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使冷却风的排出方向(流动方向)一定。由此,由于如果将第一排出口设置为和发光管的光轴大约一致,则能够使得冷却风向发光管的上部流动,能够有效率地冷却发光管。
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从铅垂方向来看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使冷却空气产生分支向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流动的流路,向第一排出口倾斜形成。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通过使得使冷却空气产生分支向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流动的流路,向第一排出口的方向倾斜形成,能够使得从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一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冲撞混合。由此,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从铅垂方向来看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向第一排出口倾斜形成。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在将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向第一排出口的方向倾斜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从铅垂方向来看3个排出口的情况下,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相对于第一排出口大致对称形成。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通过将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相对于第一排出口大致对称形成,能够使从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一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冲撞混合。由此,能够容易的控制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进一步稳定流动方向,使冷却风直行前进。因此,能够进一步高效地冷却发光管。
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3个排出口,形成为从第一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在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之间的空间区域,与从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冲撞。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通过使得从第一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在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之间的空间区域冲撞混合,由此,能够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稳定,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而且,通过将此冷却风与发光部直接接触,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发光部。
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3个排出口,形成为:冷却风冲撞的位置,是比连接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口侧的位置。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由于冲撞位置,是比连接第一排出口和发光部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口侧的位置,由此使得从第一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与从第二排出口、第三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在空间区域的更上游侧冲撞,能够进一步稳定空间区域内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发光部。
在所述应用例的光源装置中,优选的是:外壳还具有设置为:与3个排出口相对于通过光轴的水平面大致对称的另外3个排出口。
根据如此的光源装置,不管是搭载到桌等的设置面的正置姿势、还是与正置姿势上下相反地固定到天花板等的吊顶姿势的任一个姿势,都能够使用3个排出口冷却发光管。因此,能够不考虑光源装置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地高效地冷却发光管。由此,能够实现光源装置的长寿命化。
本应用例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所述的任一光源装置,和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装置出射的光束的光调制装置。
根据如此的投影机,通过包含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能够长时间投影预定辉度的图像光。并且,能够与投影机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没有关系地起到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示意表示光源装置主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光源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固定框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固定框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表示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的情况下的冷却风的流动的图。
图8是示意表示从侧方来看光源装置的情况下的冷却风的流动的图。
符号的说明
1投影机、5光源装置、5A光源装置主体、7固定框体、7A第一固定框体、8风道、51发光管、52反射镜、57外壳、341液晶面板、511发光部、711第一排出口、712第二排出口、713第三排出口、A照明光轴、Ar、Ar1、Ar2、Ar3、Ar4冷却风、S空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投影机的结构】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的概略结构的图。投影机1,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图像光并将该图像光投影到屏幕(省略图示)上。投影机1,如图1所示,大致由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部的光学单元3,以及冷却风扇4等构成。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基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的控制,根据图像信息(图像信号)形成图像光进行投影。光学单元3,如图1所示,包含光源装置5,和具有透镜阵列311、312,偏振变换元件313,重叠透镜314、以及平行化透镜315的照明光学装置31。并且,光学单元3,包含具有分色镜321、322,以及反射镜323的色分离光学装置32,和具有入射侧透镜331、中继透镜333,以及反射镜332、334的中继光学装置33。
并且,光学单元3,包含:具有作为光调制装置的3个液晶面板341、3个入射侧偏振板342、3个出射侧偏振板343、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交叉分色棱镜344的光学装置34,和作为投影在光学装置34形成的图像光的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透镜35。并且,光学单元3,包含将各个光学部件31~34收纳到在内部设定的照明光轴A上的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6。
光学单元3,通过所述结构,将从光源装置5出射的经过了照明光学装置31的光束,在色分离光学装置32分离为R光,G光,B光的3个色光。并且,分离了的各个色光,在各个液晶面板341,根据图像信息被调制。被调制后的各个色光,在交叉分色棱镜344被合成作为图像光,经由投影透镜35被投影到屏幕。
并且,关于光学部件31~35,因为能够作为各种一般性的投影机的光学系统被使用,所以,省略具体的说明,以下,仅仅说明光源装置5的结构。
【光源装置的结构】
图2是示意表示光源装置5A主体的纵向剖视图。
并且,说明本实施例的以下的附图,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用XYZ正交坐标系表示。详细的,在将投影机1作为正置姿势的情况下,将沿着从光源装置5出射的光束的方向,也就是沿着光源装置5的光轴A的方向作为Y方向,将光束的行进方向作为+Y方向。并且,将沿着从投影机1出射的光束的方向作为X方向,来自投影机1的光束的出射方向作为+X方向。进一步的,将与Y方向以及X方向垂直的铅垂方向作为Z方向,将上方向(对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Z方向。并且,将+Y方向作为前方向(-Y方向为后方向),+X方向为左方向(-X方向为右方向),+Z方向为上方向(-Z方向为下方向),合适的使用。
光源装置5,如图1所示,包含:具有发光管51和反射镜52的光源装置主体5A,和平行化透镜54,此外,还包括将这些收纳到内部的外壳57。发光管51,如图2所示,具有鼓出为大约球状的发光部511,和夹着发光部511的、在从发光部511的两端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密封部512,513。并且,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在一对密封部512,513中,记载前方侧的密封部512为前侧密封部512,记载后方侧的密封部513为后侧密封部513。
在发光部511的内部,配置一对电极E1,E2,在一对的电极E1,E2之间,形成封入了包含水银、惰性气体、以及少量卤素的发光物质的放电空间。在各个密封部512,513内部,插入与电极E1,E2分别电连接的钼制的金属箔5121,5131,在各个密封部512,513的与发光部511侧相反侧的端部,由玻璃材料等密封。
在这些各个金属箔5121,5131,分别连接延伸到发光管51的外部的电极引出线514,515,对于这些电极引出线514,515施加电压时,发光部511内部发光。并且,在设置于前侧密封部512的电极引出线514,连接与配置于光源装置5外部的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的引线516的一端。
反射镜52,反射入射的光束,使其聚焦到预定的焦点位置。并且,发光管51中,以发光部511的发光中心位于反射镜52的焦点位置的方式,将后侧密封部513通过粘接剂(省略图示)部分固定在反射镜52的圆筒状的开口部521。
图3是表示光源装置5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a)是从前方的上方来看光源装置5的立体图,图3(b)是将风道8从图3(a)所示的光源装置5取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光源装置5表示了在投影机1以正置姿势设置的情况下的光源装置5的姿势状态。
光源装置5,如上所述,包含光源装置主体5A和平行化透镜54和外壳57。外壳57,不仅将光源装置主体5A收纳固定在内部,还支撑平行化透镜54。外壳57,如图3所示,大致包含固定框体7和风道8。
固定框体7,包含第一固定框体7A和第二固定框体7B。第一固定框体7A,通过固定风道8构成冷却风的流路。并且,第一固定框体7A,支支撑固定平行化透镜54。第二固定框体7B,通过覆盖反射镜52的背面侧(后侧),保护使得使用者不直接接触到从后侧密封部513延伸的电极引出线515。并且,第二固定框体7B,螺钉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体7A,一体化为固定框体7。
并且,在第二固定框体7B,设置用于在反射镜52的外面侧流动空气以进行冷却的开口部7B1。并且,在第二固定框体7B,设置在卸除光源装置5时进行把持的把持部7B2。
【风道的结构】
风道8,如图3所示,被安装在固定框体7(详细的,后述的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底面部72、以及右侧面部73)。风道8使得从冷却风扇4(参照图1)排出的冷却风,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内部流动。
风道8相对于通过照明光轴A的XY平面大约对称,构成为大致U字状。风道8,如图3(b)所示,构成为内部开放的中空的状态,通过被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体7A,构成流路。
并且,在风道8中,在上侧,向左侧(+X方向)延伸的部分被称为第二风道部82,在下侧,向左侧(+X方向)延伸的部分被称为第三风道部83,形成开口部811、连接第二风道部82和第三风道部83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被称为第一风道部81,以下,合适的使用。
在风道8内部,面对开口部811,设置被支撑为转动自由的的板状的流动切换部85。流动切换部85,以一对支撑轴(省略图示)为中心自由转动,由于自身的自重成为向重力方向转动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对于Y方向大约45度倾斜)的状态。流动切换部85通过转动,成为阻塞下方的流路的状态。因此,不管投影机是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的任一个的姿势,从开口部811流入的冷却风,冲撞流动切换部85,向相对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流动。
风道8,如图3(b)所示,从第一固定框体7A的右侧面部73的方向(-X方向)向左侧面部74的方向(+X方向)滑动,通过螺钉固定,与固定框体7(第一固定框体7A)成为一体。详细的,使风道8的第二风道部82沿着后述的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的开口部71A,使风道8的第三风道部83沿着第一固定框体7A的底面部72的开口部(省略图示),从右方(-X方向)向左方(+X方向)滑动。然后,螺钉固定。
通过此组装,如图3(a)所示,由风道8覆盖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和底面部72和右侧面部73。详细的,第一固定框体7A的右侧面部73由第一风道部81覆盖,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由第二风道部82覆盖,第一固定框体7A的底面部72由第三风道部83覆盖。此结果是,由右侧面部73和第一风道部81构成流路,由上面部71和第二风道部82构成流路,由底面部72和第三风道部83构成流路。由此,从开口部811流入的冷却风能够在流路内流动。
【第一固定框体的结构】
图4是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5的俯视图。并且,取下了第二固定框体7B和风道8。图5,图6是表示第一固定框体7A的立体图。并且,图5是,从前方(+Y方向)的上方(+Z方向)来看第一固定框体7A的立体图,图6是,从后方(-Y方向)的下方(-Z方向)来看第一固定框体7A的立体图,
第一固定框体7A,保持固定光源装置主体5A以及平行化透镜54。第一固定框体7A,如图5所示,构成为具有大致四角棱柱的箱型形状。详细的,第一固定框体7A,具有位于上下方向的上面部71以及底面部72,和位于左右方向的右侧面部73以及左侧面部74。并且,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前面部75以及后面部76。并且,第一固定框体7A,在后面部76固定反射镜52,在前面部75保持平行化透镜54,形成使冷却发光管51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S(参照图7)。
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上面部71,形成在右方以及上方开放的开口部71A。开口部71A,由所述的风道(第二风道部82)闭塞。如此,将在风道8(第一风道部81和第二风道部83)内流动的冷却风,导入到第一固定框体7A内。
前面部75,如图5所示,形成有使从被收纳在第一固定框体7A内的光源装置主体5A出射的光束向前方透过的大概八角形状的开口部751。在开口部751的前方外面,形成具有大致八角形状的内面形状的引导部752。将平行化透镜54从前方(+Y方向)插入到此引导部752。
将平行化透镜54插入到引导部752之后,如图3所示,将由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具有弹性而形成的、在中心部具有开口部5411的平行化透镜固定框541,从平行化透镜54的前方按压,在形成于第一固定框7A的前面部75的上下方向(上面部71、底面部72)的突起挂住。由此,将平行化透镜54支撑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前面部75。
在第一固定框体7A(上面部71)的开口部71A内,如图4,图5所示,形成被设置为从上方(铅垂方向)来看中心与照明光轴A大致一致的第一排出口711以及分别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出口711的相对于所述光轴A的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的3个排出口。详细的,设置第一排出口711,使得在通过照明光轴A的垂直面上,中心大致一致,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被形成为对于第一排出口711大致对称。并且,3个排出口,从右侧(-X方向)开始,按照第二排出口712,第一排出口711,第三排出口713的顺序设置。
并且,在开口部71A内,如图4,图5所示,包含使在风道8(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的冷却风向3个排出口分支而分别流动的3个流路。详细的,作为3个流路,包含:向第一排出口711流动的第一流路711A,向第二排出口712流动的第二流路712A,向第三排出口713流动的第三流路713A。
第二流路712A,具有壁部7121和槽部7122。壁部7121,通过遮挡在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的冷却风,使预定流量的冷却风流动到槽部7122,被引导到第二排出口712。
第一流路711A,构成为:具有壁部7111和槽部7112,并且,还具有构成第二流路712A的壁部7121。壁部7111,通过遮挡在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跨越了壁部7121的冷却风,使预定流量的冷却风流动到槽部7112,被引导到第一排出口711。
第三流路713A,构成为具有壁部7131和槽部7132,并且,还具有构成第一流路711A的壁部7111。壁部7131,通过遮挡在第二风道部82内流动、跨越了壁部7121,7111的冷却风,使预定流量的冷却风流动到槽部7131,被引导到第三排出口713。并且,壁部7131,作为密封风道8(第二风道部82)的前端部的壁行使功能。
第二流路712A的壁部7121和槽部7122,以及第三流路713A的壁部7111和槽部7132,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来看的情况下,形成为对称于照明光轴A,向第一排出口711的方向倾斜形成。通过如此结构,两侧的2个排出口(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也向第一排出口711倾斜形成。详细的,第二排出口712以及第三排出口713,从垂直方向(Z方向)来看上面部71的情况下,以照明光轴A为中心,分别具有角度α倾斜形成。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流路711A,如图4所示,壁部7111和壁部7121,成为随着向第一排出口711的方向行进变窄的状态。如此,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成为比从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压力高的喷流而被排出。
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底面部72也形成与开口部71A大致相同地向右方以及下方开放的开口部(省略图示)。开口部,由风道8(第三风道部83)闭塞。如此,在投影机1为吊顶状态时,经由风道8的开口部811,在风道8(第一风道部81和第三风道部83)内流动的冷却风,被导入到第一固定框体7A内。
并且,在底面部72的开口部,在通过照明光轴A的水平面(XY平面)对称地形成有与在上面部71的开口部71A形成的流路以及排出口同样的结构。如此,对应于3个排出口(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对称地形成另外的3个排出口(第四排出口、第五排出口、第六排出口(任一个都是省略图示))。并且,与此一并,还分别形成流路(省略图示)。
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后面部76,形成向后方(-Y方向)开放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部76A。在矩形状的开口部76A内部,具有通过凹陷一阶而在内面侧形成的保持部767。使反射镜52的包含了前端角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此保持部767,来保持光源装置主体5A。
如图6所示,在开口部76A的上方(发光管51的上侧),露出在保持部767的下侧并列设置的3个排出口(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
如图6所示,3个排出口(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形成在光束透过的开口部751的外侧。换言之,3个排出口,在由反射镜52反射后的光束透过的区域的外侧形成。并且,第四排出口、第五排出口、第六排出口也是同样地形成的。
如图5,图6所示,在从开口部751向右侧面部73侧延伸的壁的铅垂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矩形状的开口部731。开口部731,是用于将在风道8(第一风道部81)流动的冷却风的一部分排出到第一固定框体7A内部(空间区域S),将排出的冷风,如图2所示,主要吹到发光管51(前侧密封部512)的电极引出线514和金属箔5121的连接部而进行冷却的开口。
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框体7A的左侧面部74的壁的铅垂方向大致中央,形成矩形状的排气口741。排气口741,是用于将在空间区域S流动、被加热了的冷却风从第一固定框体7A(外壳57)向外部排出的开口。
【冷却风的流动】
图7是示意表示从上方来看光源装置5的情况下的冷却风Ar的流动的图。图8是示意表示从侧方(+X方向)来看光源装置5的情况下的冷却风Ar的流动的图。并且,在图7中,由从上方来看的图表示第一固定框体7A和光源装置主体5A,由概略剖视图表示3个排出口周边的第一固定框体7A和光源装置主体5A。并且,图8中,由以通过照明光轴A的YZ平面切断出的剖视图表示光源装置5。并且,在图7,图8中,由箭头示意表示冷却风Ar的流动。
以下,关于冷却以正置姿势设置投影机1的状态下的冷却光源装置5的冷却风Ar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冷却风扇4(参照图1)排出的冷却风(记为冷却风Ar)经由风道8的开口部811流入风道8内。并且,冷却风Ar,由于因为自重而转动的流动切换部85(参照图3),朝向上方(+Z方向),在第一风道部81内流动,流入连接的第二风道部82。
并且,从开口部811流入的冷却风Ar的一部分,经由开口部731(参照图5)被排出到空间区域S内。此冷却风,如上所述,通过被主要吹到图2所示的发光管51(前侧密封部512)的电极引出线514和金属箔5121的连接部,冷却连接部,进行了冷却而被加热的冷却风,从排气口741被排出到外壳57外部。
流入到第二风道部82内的冷却风Ar,如图7所示,由第一流路711A、第二流路712A、第三流路713A分支流动,从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被排出到空间区域S。此处,从第一排出口711被排出的冷却风为冷却风Ar1。并且,从第二排出口712被排出的冷却风为Ar2。并且,从第三排出口713被排出的冷却风为Ar3。
并且,因为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以及第二流路712A、第三流路713A,如上所述,向第一排出口711的方向倾斜(以照明光轴A为中心,以角度α倾斜)形成,如图7所示,冷却风Ar2、Ar3,从垂直方向(Z方向)来看上面部71的情况下,以倾斜角度α(在水平面(XY平面)的角度α)被排出。并且,冷却风Ar1,从垂直方向来看上面部71的情况下,在沿着照明光轴A的方向被排出。
并且,如图8所示,冷却风Ar1、Ar2、Ar3,在从侧方(X方向)来看的情况下,因为上下方向的3个排出口设置的位置大致相同,所以,铅垂平面(YZ平面)的从排出的冷却风Ar1、Ar2、Ar3的侧方来看的情况下的对于照明光轴A的角度大致相同,在向着发光部511的方向被排出。
因为从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被排出到空间区域S的冷却风Ar2、Ar3,对于冷却风Ar1倾斜角度α,如图7所示,在第一排出口711和发光部511之间,与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到的冷却风Ar1冲撞。冲撞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是由符号B表示的区域。详细的,如图8所示,区域B,是设定为比表示第一排出口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的线C,靠近第一排出口711侧的位置。
因为冷却风Ar2、Ar3,对于冷却风Ar1从两侧冲撞,3股冷却风(冷却风Ar1、Ar2、Ar3)成为混合了的状态。并且,混合了的冷却风(将此冷却风作为Ar4),如图7,图8所示,向着发光部511流动,吹到发光部511的上部。由于此冷却风Ar4,是3股冷却风(冷却风Ar1、Ar2、Ar3)混合了的冷却风,产生对冷却有效的乱流成分,促进冷却风Ar4在发光部511的上部冲撞时的热交换。并且,因为冷却风成为直线状流动,流动方向稳定,冷却风成为向着发光部611的上部。
并且,通过使区域B在比表示第一排出部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的线C靠近第一排出口711侧的位置冲撞,控制冷却风Ar1(冷却风Ar4)的流动方向使得其稳定在空间区域S的更上游侧。
通过将冷却风Ar4吹到发光部511的上部,冷却发光部511的上部。并且,冷却风Ar4,一部分也流动到发光部511的下部侧,也冷却发光部511的下部。并且,也通过冷却风Ar4,冷却空间区域S内部全体。并且,冷却了各个部分而被加热的冷却风Ar4,从排气口741(参照图6)以及反射镜52的开口部521(参照图2)向外壳57的外部排出。
并且,所述中,关于用于冷却以正置姿势设置投影机1的情况下的光源装置5的冷却风Ar的流动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用于冷却以吊顶姿势在天花板等设置投影机1的情况下冷却光源装置5的冷却风Ar的流动,也是同样的流动。不同的是,由于光源装置5上下逆转,冷却风Ar,通过流动切换部85,在第一风道部81和第三风道部83内流动,被分别分支而排出到第四排出口、第五排出口、第六排出口。
并且,因为第四排出口、第五排出口、第六排出口,如上所述,形成为相对于通过照明光轴A的水平面(XY平面),与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大致对称,所以与在空间区域S内部的冷却风Ar的流动同样,冷却动作也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外壳57(第一固定框体7A),具有向空间区域S内排出冷却风的3个排出口,3个排出口,在发光管51的上侧形成为,第一排出口711的中心与照明光轴A大致一致,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分别在第一排出口711的两侧并列设置。并且,第二排出口713、第三排出口713以及第二流路712A,第三流路713A,被形成为对于第一排出口711对称,倾斜角度α。由此,能够使从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与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冲撞而混合。由此,能够成为包含对冷却有效的乱流的冷却风Ar4,并且,容易控制冷却风Ar4(冷却风Ar1)的流动方向,流动方向稳定,能够使冷却风直行。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光管51(发光部511)。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因为外壳57(第一固定框体7A)的第一排出口711,向着发光部511排出冷却风Ar1,所以,能够直接冷却发光部511。并且,通过冲撞混合来自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的冷却风Ar2、Ar3,使得此混合的冷却风Ar4向发光部511流动,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光部511。
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5中,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由于从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在第一排出口711和发光部511之间的空间区域S冲撞混合。并且,混合的位置,是比连接第一排出口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口711侧的位置(区域B)。由此,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通过从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直接冲撞混合,能够将冷却风Ar4(冷却风Ar1)的流动方向稳定在空间区域S的更上游侧。如此,冷却风Ar4的位置的调整更加容易。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发光部511。
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5中,外壳57(第一固定框体7A),具有设置为对于3个排出口(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在通过光轴的水平面(XY平面)大致对称的、另外的3个排出口(第四排出口、第五排出口、第六排出口)。由此,不管是搭载到桌等的设置面的正置姿势、还是与正置姿势上下相反地固定到天花板等的吊顶姿势的任一个姿势,都能够使用成为发光管51的上侧的3个排出口冷却发光管51。因此,能够不考虑光源装置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高效地冷却发光管51。由此,能够实现光源装置5的长寿命化。
本实施方式的的投影机1,如上所述,通过包含能够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5,能够长时间投影预定辉度的图像光。并且,能够与投影机1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没有关系地起到此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因为通过包含能够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5,在提高了光源装置主体5A的辉度的情况下,能够极力地抑制例如冷却风扇4的大型化和/或冷却风扇4的驱动电压的提高等,所以能够抑制投影机1的大型化,也能够抑制噪音。并且,在发光管51的发光效率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投影机1的小型化,也能够实现低噪音化。并且,能够与投影机1的姿势差(正置姿势以及吊顶姿势)没有关系地起到此效果。
并且,没有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此主旨的范围中,能够添加种种的变更和/或改良等而实施。以下描述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使从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与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冲撞混合。但是,不限于此,相邻设置的3个排出口(例如,第一排出口711、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也可以是分别向发光部511排出冷却风,在途中不冲撞的结构。根据如此的结构,从两侧的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以从两侧夹持从中央的排出口排出的冷却风的方式流动,也能够使得冷却风的排出方向(流动方向)为一定。由此,能够控制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能够使冷却风流向发光管51的上部,高效地冷却发光管51(发光部511)。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在比连接第一排出口711和发光部511的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一排出口侧711的位置,与从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混合。但是,不限于此,冷却风Ar1,也可以在第一排出口711和发光部511之间的空间区域S,与冷却风Ar2、Ar3混合。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框体7A中,第二排出口712和第三排出口713,对于第一排出口711,以角度α倾斜形成。由此,从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对于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1,在大致相同位置(区域B)冲撞混合。但是,第二排出口712和第三排出口713,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的相对于第一排出口711的形成角度,也可以不同。换言之,第二排出口712和第三排出口713,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也可以向第一排出口711的方向倾斜形成。例如,也可以对于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从两侧的第二排出口712和第三排出口713排出的冷却风Ar2、Ar3在不同的位置与冷却风Ar1冲撞,混合,在结果上,只要是使从第一排出口711排出的冷却风Ar1(混合而成的冷却风Ar4)能够向冷却对象流动就可以。
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框体7A中,第二排出口712和第三排出口713,以及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两者,对于第一排出口711,以角度α倾斜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仅是第二排出口712和第三排出口713对于第一排出口711,以角度α倾斜形成,也可以仅仅是第二流路712A和第三流路713A以角度α倾斜形成。只要是设定为冷却风Ar2、Ar3与冷却风Ar1冲撞,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中,形成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使得从第二排出口712、第三排出口713排出到空间区域S的冷却风Ar2、Ar3的风量、风压大致相同。但是,不限于此,冷却风Ar2、Ar3的风量、风压也可以不同。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主体5A,构成为具有发光管51和反射镜5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被固定在发光管51以覆盖发光部511的前侧密封部512的大致一半,将从发光部511出射到前侧密封部512的光束反射到反射镜52侧的所谓副反射镜,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5,包含平行化透镜54,但是也可以不包含。
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发光管51,能够采用高辉度发光的种种的放电型的灯,例如,金属卤化物灯,高压水银灯,以及超高压水银灯等。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采用使用对应于R光、G光、B光的3个光调制装置(液晶面板341)的所谓的3板方式。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并且,也可以追加采用用于提高对比度的光调制装置。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采用透过型的光调制装置(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反射型的光调制装置。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采用液晶面板341作为光调制装置。但是,不限于此,一般的,只要是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入射光束即可,例如,能够采用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等其他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并且,作为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能够采用例如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作为使得从光源装置5出射的光束的照度均一化的照明光学装置31,采用包含透镜阵列311,312的透镜积分光学系统。但是,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包含导光棒的积分棒光学系统。

Claims (6)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具有出射光束的发光部的发光管;
固定所述发光管,将来自所述发光管的光束反射的反射镜;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反射镜,具有使冷却所述发光管的冷却风流动的空间区域,
所述外壳包含固定框体和风道,
在所述固定框体,形成有将所述冷却风分支地排出到所述空间区域内的、包括第一排出口、第二排出口和第三排出口的3个排出口,
在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排出口的中心设置在与所述发光管的光轴大致一致的位置,所述第二排出口和所述第三排出口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排出口大致对称的位置,
所述固定框体还具有配置在与所述3个排出口相对于通过所述光轴的水平面大致对称的位置的另外的3个排出口,
所述风道具有: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风道部、与所述第一风道部连接且向所述3个排出口引导所述冷却风的第二风道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风道部连接且向所述另外的3个排出口引导所述冷却风的第三风道部,所述风道相对于通过所述光轴的水平面大致对称地构成为大致U字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排出口和所述第三排出口相对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而向所述第一排出口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排出口和所述第三排出口,以所述光轴为中心分别具有相同角度而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框体,设置有与所述反射镜的外面侧连通的开口。
5.一种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和
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束的光调制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包括:
将所述冷却风引导到所述第一排出口的第一流路;
将所述冷却风引导到所述第二排出口的第二流路;以及
将所述冷却风引导到所述第三排出口的第三流路,
在从铅垂方向来看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相对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而向所述第一排出口侧倾斜。
CN201510509307.9A 2011-07-04 2012-06-19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Active CN105093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8007 2011-07-04
JP2011148007A JP5817261B2 (ja) 2011-07-04 2011-07-04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01210208321.1A CN102866564B (zh) 2011-07-04 2012-06-19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8321.1A Division CN102866564B (zh) 2011-07-04 2012-06-19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790A CN105093790A (zh) 2015-11-25
CN105093790B true CN105093790B (zh) 2017-04-12

Family

ID=474384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09307.9A Active CN105093790B (zh) 2011-07-04 2012-06-19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CN201210208321.1A Active CN102866564B (zh) 2011-07-04 2012-06-19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8321.1A Active CN102866564B (zh) 2011-07-04 2012-06-19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063400B2 (zh)
JP (1) JP5817261B2 (zh)
CN (2) CN1050937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7904B2 (ja) * 2008-10-28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6039878B2 (ja) * 2010-03-24 2016-1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620598B1 (ja) * 2014-03-10 2014-1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当該光源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プロジェクタ
CN107390462B (zh) * 2016-05-17 2020-07-0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其光源模块
JP1567533S (zh) * 2016-06-24 2017-01-23
JP1586323S (zh) * 2017-04-14 2017-09-19
WO2019021463A1 (ja) * 2017-07-28 2019-01-31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0719A (en) * 1994-07-08 1999-01-19 Fujitsu Limited Optical apparatus and cooling method thereof
TW424256B (en) * 1998-09-08 2001-03-01 Ushio Electric Inc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02260437A (ja) * 2001-02-27 2002-09-13 Sharp Corp 光源ユニット
CN1669115A (zh) * 2002-07-11 2005-09-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冷却装置的放电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0694B2 (ja) * 2000-12-08 2007-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US6527417B2 (en) * 2001-03-28 2003-03-04 Infocus Corporation Lamp assembly with vaned lamp collar
JP2005107470A (ja) * 2002-12-16 2005-04-21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源装置
US7210825B2 (en) * 2002-12-16 2007-05-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Light source device
JP4281429B2 (ja) 2003-06-19 2009-06-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4273912B2 (ja) * 2003-10-07 2009-06-03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
JP4059251B2 (ja) * 2004-02-27 2008-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776888B2 (ja) * 2004-03-26 2011-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射表示装置用の光源ユニット、投射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射システム
JP2005345569A (ja) * 2004-05-31 2005-12-15 Toshiba Corp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189650A (ja) * 2005-01-06 2006-07-20 Toshiba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および冷却構造
TWI308254B (en) * 2005-12-23 2009-04-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oling device for use with a projection apparatus
EP1972994A1 (en) * 2007-03-20 2008-09-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5241162B2 (ja) * 2007-07-27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射装置
JP4945799B2 (ja) * 2007-11-21 2012-06-06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源冷却装置、それを備えた投写型表示装置、及び、光源冷却方法
JP2010038976A (ja) * 2008-07-31 2010-02-18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217904B2 (ja) * 2008-10-28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135211A (ja) * 2008-12-05 2010-06-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692658B2 (ja) * 2009-03-11 2011-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396934B2 (ja) * 2009-03-12 2014-01-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2033393B (zh) * 2009-09-29 2012-08-15 三洋科技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式显示装置
JP5526869B2 (ja) 2010-03-03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039878B2 (ja) 2010-03-24 2016-1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433502B2 (ja) * 2010-06-04 2014-03-05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WO2012124053A1 (ja) * 2011-03-15 2012-09-20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078983B2 (ja) * 2012-05-23 2017-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0719A (en) * 1994-07-08 1999-01-19 Fujitsu Limited Optical apparatus and cooling method thereof
TW424256B (en) * 1998-09-08 2001-03-01 Ushio Electric Inc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02260437A (ja) * 2001-02-27 2002-09-13 Sharp Corp 光源ユニット
CN1669115A (zh) * 2002-07-11 2005-09-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冷却装置的放电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790A (zh) 2015-11-25
CN102866564B (zh) 2015-09-23
US20130010267A1 (en) 2013-01-10
CN102866564A (zh) 2013-01-09
US9063400B2 (en) 2015-06-23
US9229303B2 (en) 2016-01-05
JP5817261B2 (ja) 2015-11-18
JP2013015655A (ja) 2013-01-24
US20150253652A1 (en) 2015-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3790B (zh)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US9366947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pparatus for directing cooling air over th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JP6039878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6283614B1 (en) Liquid crystal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lamp
CN101260999B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US8511833B2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JP4438423B2 (ja)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JP4086399B2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01203803A (zh) 具有冷却风扇的投影仪系统
US20160004146A1 (en) Projection-type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0465778C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JP2000003612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10078973A (ja) 光源冷却装置および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177654A (ja) 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189247A (ja) ランプ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00543579C (zh) 投影仪装置
JP4940551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CN105308502B (zh) 光源设备和图像显示设备
US20060017362A1 (en) Method of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portions of a lamp bulb, optical unit,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television apparatus
CN105938291B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仪
JP300097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CN102331653A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
JP6183433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2436128B (zh)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JP2013015654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