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89472A - 百褶帘 - Google Patents

百褶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89472A
CN105089472A CN201510242223.3A CN201510242223A CN105089472A CN 105089472 A CN105089472 A CN 105089472A CN 201510242223 A CN201510242223 A CN 201510242223A CN 105089472 A CN105089472 A CN 105089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sill
halliard
cord
pleated curtain
ple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422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89472B (zh
Inventor
中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Corp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89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89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89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89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linds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百褶帘具备安装有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的中梁;在本发明的百褶帘中,经由第一升降绳(8)将中梁(10)悬挂支撑于上梁(1)上且经由第二升降绳(17)悬挂支撑下梁(20),并且,将上部帘布(4)支撑于上梁(1)与中梁(10)之间,且将下部帘布(18)支撑于中梁(10)与下梁(20)之间;其中,第一升降绳(8)的下端被安装于中梁(10)上的、中梁(10)主体部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百褶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百褶帘的中梁。
背景技术
在百褶帘中,从上梁上悬挂支撑能够沿上下方向弯折成Z字形的帘布,并且,利用操作装置来上升或下降该帘布,从而适当地调节采光量。
作为上述百褶帘的一种,存在有下述百褶帘,即:在上下方向中间部设有褶线的面料片的上下两端边缘上分别设置接合片,并且,利用熔敷等方法将该接合片与其他面料的接合片接合,从而形成帘布。
在具备上述帘布的百褶帘中,将升降绳插入该接合片中,并且,在该升降绳的下端悬挂支撑有下梁,且将帘布的下端边缘安装于下梁上。而且,通过上升或下降该下梁,能够将帘布向下方拉伸或向上方折叠帘布。
另外,在上述的百褶帘中存在下述类型,即:帘布包括不同面料的上部帘布和下部帘布,并且,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被安装在中梁上,利用分别独立的升降绳来悬挂支撑中梁和下梁。
在上述百褶帘中,能够分别独立地上升或下降中梁和下梁。而且,当将中梁最大限度地拉向上方且将下梁下降至最低位置处时,能够利用例如遮光性高的下部帘布来遮蔽外部光线。当使中梁和下梁下降至最低位置处时,能够利用例如具备透光性的上部帘布来采光部分外部光线。
当使下梁下降至最低位置处且将中梁上拉至中间位置时,也能够仅从窗户的上部采光部分外部光线。另外,当将中梁和下梁最大限度地拉至上方时,则成为打开状态而能够采光外部光线。
在如上所述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上升或下降中梁和下梁的百褶帘中公开了如下构成,即:在从上梁上经由第一升降绳悬挂支撑中梁且经由第二升降绳悬挂支撑下梁,并且,将上部帘布支撑于上梁和中梁之间且将下部帘布支撑于中梁和下梁之间的情况下,第一升降绳插通于上部帘布的后部且悬挂支撑中梁的后端部,第二升降绳从上部帘布的后部经过中梁的后部后插通于下部帘布的后部中,经由第一升降绳和第二升降绳独立地上升或下降中梁和下梁,从而能够分别上升或下降上部帘布和下部帘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中,在将上部帘布和下部帘布最大限度地拉至上方的状态下,通过下梁将下部帘布折叠且通过中梁将上部帘布折叠,并且,中梁沿着水平方向被支撑于上部帘布与下部帘布之间。
而且,即使在该状态下使下梁下降且使下梁和下部帘布下降至最低位置处,下部帘布的重量也作用于中梁的后端,从而中梁被保持于大致水平方向上。
进而,当在该状态下使第一升降绳下降时,中梁沿着第二升降绳而下降,其中,第二升降绳被设置于中梁内的多个滑轮所引导。然后,当中梁下降至最低位置处时,中梁被支撑在层叠于下梁上的下部帘布上且被保持于水平方向上。
另一方面,在使下梁下降至下限位置或中间位置、且进而使中梁下降至下梁与上梁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下部帘布用的间距保持绳使作用于中梁后端的负荷减少,中梁以下述方式被支撑在倾斜方向上,该方式是:中梁的前端部以中梁被第一升降绳悬挂的位置作为转动支点而朝向下方转动的方式。此时,由于第二升降绳被上述多个滑轮所夹持,因此,中梁能够沿着其顶面朝向室内侧斜上方的倾斜方向转动,且能够使上部帘布侧和下部帘布侧的各面料按压部件在中梁的前后方向上移动,通过如此构成,能够谋求不妨碍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从而使下部帘布不发生弯曲。
另外,公开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即:有关利用订书机等将帘布的端缘订住固定的固定位置及成为该帘布端缘的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的技术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特许第517849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特许第3435366号说明书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中,在使下梁下降至下限位置或中间位置、且进而使中梁下降至下梁与上梁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谋求不妨碍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
但是,存在作为中梁自身的动作而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有损美观这一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中梁中使用滑轮等,因此部件数也变多。
另外,当应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方案而利用订书机等将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固定于中梁上时,存在更容易发生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这一问题。
另外,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相关地,在利用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将上部帘布的褶线保持呈大致等间隔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该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而使第一升降绳和第二升降绳靠近配置时,存在如何将间距保持绳的支撑绳构成为能够保持升降性能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安装有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的中梁的百褶帘。
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经由第一升降绳将中梁悬挂支撑于上梁上且经由第二升降绳悬挂支撑下梁,并且,将上部帘布支撑于所述上梁与所述中梁之间,且将下部帘布支撑于所述中梁与所述下梁之间,该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绳的下端被安装于所述中梁上的、穿过由所述中梁的形状确定的重心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所述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固定在所述中梁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所述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梁的重心轴处于所述百褶帘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中梁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分别形成有错层,所述错层用于在固定所述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所述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时进行定位。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梁的内部设有能够配置配重的空间部,所述重心轴附近的位置被设定于能够利用所述配重进行调整以抑制所述中梁翘起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梁构成为使所述中梁的空间部处于所述百褶帘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绳的下端在相比所述第一升降绳更为所述中梁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处插入并通过所述中梁后安装于所述下梁上。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在所述中梁上的配置位置的绳支承部件,以收容于所述中梁的内部的方式被加以安装。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将所述上部帘布和所述下部帘布各自的端部边缘固定的固定位置及成为该端部边缘的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位于所述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于所述中梁上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撑绳的间距保持绳于所述中梁上的插通位置与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其中,所述支撑绳将所述上部帘布的褶线保持呈大致等间隔。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绳构成为环状,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插入于该环状支撑绳中。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梁的前壁在构成所述上部帘布和所述下部帘布的面料层叠状态下处于该面料的前端边缘的后方,所述中梁的后壁在上述面料层叠状态下处于该面料的后端边缘的后方。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梁以能够从室内侧安装的方式设置有盖体。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百褶帘的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成为在构成所述上部帘布和所述下部帘布的面料层叠状态下与该面料的前端边缘相连的前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安装有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的中梁的百褶帘中,能够抑制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并将中梁保持于大致水平方向上。另外,能够减少中梁中所使用的部件件数。而且,在为了抑制该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而将第一升降绳和第二升降绳相互靠近配置时,利用间距保持绳中的支撑绳将上部帘布的褶线保持呈大致等间隔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对升降绳的升降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的概略构成的剖面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所使用的绳支承部件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的中梁主体部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5中(a)是有关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所涉及的接合片的卡定位置的说明图,(b)、(c)分别是有关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6是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所涉及的支撑绳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中(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所涉及的支撑绳的说明图,(b)是有关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中梁的中梁主体部及盖体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中梁的概略构成的剖面侧视图。
(符号说明)
4...上部帘布
8...第一升降绳
7...接合片
10...中梁
11、111...中梁主体部
12...面料按压部件
13...绳支承部件
14...配重
15...第一间距保持绳
17...第二升降绳
18...下部帘布
20...下梁
23...第二间距保持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pleatsscreen)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在图1所示的百褶帘的侧视图中,以帘布的悬挂方向为基准将图示上方和图示下方分别定义为“上方”(或“上侧”)和“下方”(或“下侧”)、将图示左方定义为百褶帘的“室内侧”(或“前侧”)、将图示右方定义为百褶帘的“室外侧”(或“后侧”)而进行说明。在称为“百褶帘的前后方向”时,是指图1的侧视图中的左右方向。而且,在图1所示的百褶帘的侧视图中,从左侧观察的是百褶帘的正面,在称为“百褶帘的右方”时,是指图1的侧视图中的纸面外侧方向,在称为“百褶帘的左方”时,是指图1的侧视图中的纸面里侧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另外,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概略构成的剖面侧视图。
图1所示的百褶帘构成为:帘布包括不同面料的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并且,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被安装在中梁(centerrail)10上,利用分别独立的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来悬挂支撑中梁10和下梁(bottomrail)20。
如图1所示,上梁(headbox)1经由安装托架2固定于安装面3上,上部帘布4悬挂支撑于该上梁1上。
上部帘布4构成为:在其上下方向中间部设有褶线6的面料片的上下两端边缘上分别设置有接合片7,并且,通过利用熔敷等方法将该接合片7与其他面料片的接合片7接合,从而能够沿上下方向弯折成Z字形。
而且,在上部帘布4的各接合片7上分别设置有由圆孔或长孔等形成的插通孔7a,在该插通孔7a中插入有从上梁1上垂下的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第一升降绳8、第二升降绳17各自的上端在上梁1内分别被引导且经由绳平衡器(cordequalizer)21而分别与操作绳22连接。通过构成为经由长孔的上述插通孔7a将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插入于该百褶帘前后方向上的大致同一位置处,从而能够消除升降不良等不良状况。
第一升降绳8的下端安装在中梁10的顶面侧上。图1所示的中梁10构成为包括:中梁主体部1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分别安装于中梁主体部11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面料按压部件12、以及绳支承部件13。而且,利用订书机(hotchkiss)等将设置于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上的接合片7固定住的面料按压部件12被安装在中梁主体部11的顶面侧上,利用订书机等将设置于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上的接合片7固定住的面料按压部件12被安装在中梁主体部11的底面侧上。另外,利用订书机等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9为如图2所示位置,其与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即,后述的穿过由中梁主体部11的形状决定的重心的重心轴附近),从而规定了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的固定位置。
以下,参照图1~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构成详细地进行叙述,根据本发明构成,能够确保中梁10的平衡性使其不易发生翘起(倾斜转动)。而且,由于将中梁10的重心朝向百褶帘的后部(室外侧)设置,因此,对于负载容易施加于百褶帘的前部(室内侧)面料,容易获得负载平衡性。
中梁主体部11形成为具有比处于折叠状态的上部帘布4或下部帘布18的前后宽度短的前后宽度的大致横置长方体状,且由挤压型材形成。而且,构成为:中梁主体部11的前壁(即,中梁10的前壁)在构成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面料处于层叠的状态下相比该面料的前端边缘而位于后方,中梁主体部11的后壁(即,中梁10的后壁)在上述的面料层叠状态下相比该面料的后端边缘而位于后方。
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沿着左右宽度方向的全长而安装在平板状的面料按压部件12上。尤其是,在面料按压部件12上形成有用于在固定设置于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的接合片7时进行定位的错层12c。因此,能够提高在左右宽度方向的全长上将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固定于面料按压部件12上时的操作性。
而且,在中梁主体部11的顶面侧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面料按压部件12的开口部11b,其中,该面料按压部件12上安装有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在该开口部11b的室外侧(图2所示的图示右侧)设置有能够与嵌合凹部12a嵌合的嵌合凸部11f,其中,嵌合凹部12a设置于面料按压部件12的基端侧,在开口部11b的室内侧(图2所示的图示左侧)形成有与面料按压部件12的前端部12b卡合的突出片12g。由此,安装有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且将基端侧的嵌合凹部12a嵌合固定于中梁主体部11的嵌合凸部11f上的面料按压部件12,利用该开口部11b的突出片12g防止了其前端部12b向上方脱落。
而且,如图2所示,在面料按压部件12上形成有能够供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插入的插通孔12d。而且,经由设置于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上所设置的接合片7上的插通孔7a和面料按压部件12的插通孔12d而被插入的第一升降绳8,通过绳结方式卡定在绳支承部件13的呈下部直径扩大形状的插通孔13a中。由此,中梁10悬挂支撑于第一升降绳8上。
另外,第一间距保持绳15从上梁1上悬挂支撑于第二升降绳17的后方、即室外侧,且通过设置于面料按压部件12上的插通孔12e后形成绳结,从而第一间距保持绳15能够安装于中梁10上。在该第一间距保持绳15上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6中,插入有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而且,在使中梁10下降而拉伸展开上部帘布4时,接合片7被支撑绳16所支撑,从而将上部帘布4的褶线6保持呈大致等间隔。
下部帘布18悬挂支撑于中梁10上。下部帘布18例如由比上部帘布4遮光性高的材质形成为与上部帘布4相同的形状。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也沿着左右宽度方向的全长而安装在平板状的面料按压部件12上。而且,由于在面料按压部件12上形成有用于在固定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时进行定位的错层12c,因此,能够提高在左右宽度方向的全长上将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固定于面料按压部件12上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中梁主体部11的底面侧上也设置有用于安装面料按压部件12的开口部11b,其中,该面料按压部件12上安装有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在该开口部11b的室外侧(图2所示的图示右侧)设置有能够与嵌合凹部12a嵌合的嵌合凸部11f,其中,嵌合凹部12a设置于面料按压部件12的基端侧,在开口部11b的室内侧(图2所示的图示左侧)形成有与面料按压部件12的前端部12b卡合的突出片12g。由此,安装有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且将基端侧的嵌合凹部12a嵌合固定于中梁主体部11的嵌合凸部11f上的面料按压部件12,利用该开口部11b的突出片12g防止了其前端部12b向上方脱落。
如图1所示,第二升降绳17在上梁1上悬挂支撑于与第一升降绳8的悬挂位置不同的位置处,该第二升降绳17在插入设置于上部帘布4的接合片7上的插通孔7a内后被插入中梁10中,并且被插入设置于下部帘布18的接合片7上的插通孔7a内。而且,在第二升降绳17的下端上悬挂支撑有下梁20。
另外,在第二升降绳17的后方、即室外侧,第二间距保持绳23经由设置于中梁10底面侧的面料按压部件12上的插通孔12e形成绳结而垂下,并安装于下梁20上。在该第二间距保持绳23上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的环状支撑绳16中,插入有第二升降绳17。而且,在使下梁20下降而拉伸展开下部帘布18时,该接合片7被支撑绳16所支撑,从而将下部帘布18的褶线6保持呈大致等间隔。
第一、第二升降绳8、17在上梁1内例如被向一侧引导,并且从该上梁1的一端部经由绳平衡器21而分别与操作绳22连接。而且,通过操作第一、第二升降绳8、17,能够分别独立地上升或下降中梁10和下梁20,从而能够分别独立地上升或下降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
在图2中,在中梁10底面侧的开口部11b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嵌合固定绳支承部件13的嵌合用开口部11a。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中所使用的绳支承部件13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绳支承部件13由合成树脂形成并在一侧部上具有平面13e,在具有以该一侧部为基准而仿效呈大致圆柱形的外形的绳支承部件主体上,形成有两个插通孔13a、13b。插通孔13a呈下部直径扩大的形状,插通孔13b具有如下形状,即:一侧部上具有与上述平面13e大致平行的平面且以该平面为基准仿效呈大致圆柱形孔这一形状。另外,以从绳支承部件13的上端部朝向下方呈臂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能够弹性变形的嵌合用臂部13c,该两个嵌合用臂部13c能够嵌合于中梁10的嵌合用开口部11a中。另外,在绳支承部件13的下端部形成有檐状的凸缘部13d,该凸缘部13d用于与嵌合用臂部13c协同动作而将绳支承部件13卡定于该嵌合用开口部11a。
因此,当从下方将绳支承部件13插入中梁10底面侧的嵌合用开口部11a中时,嵌合用臂部13c进行弹性变形而使绳支承部件13的主体被插入嵌合用开口部11a中,并且,在凸缘部13d与嵌合用开口部11a的边缘部底面抵接时,嵌合用臂部13c的弹性形状恢复,由此将绳支承部件13嵌合固定于中梁10底面侧的嵌合用开口部11a中。
而且,在图1和图2中图示了绳支承部件13嵌合固定于中梁10底面侧的嵌合用开口部11a中的状态,第一升降绳8的端部能够通过绳结方式而安装于插通孔13a中,第二升降绳17能够插入并通过插通孔13b。如此,利用绳支承部件13能够将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配置为互不干扰,从而能够防止绳子之间相互干扰等不良情况。另外,由于绳支承部件13以收容于中梁10内部的方式进行安装,因此也不会有损美观。
另外,在中梁主体部11的内侧形成有用于抑制面料按压部件12在卡合于中梁主体部11内之后发生晃动的抑制壁11d,并且,在位于上面侧的抑制壁11d、垂直竖立以形成该位于上面侧的抑制壁11d的内部壁、以及中梁主体部11的室外侧内壁之间,形成有能够配置配重14的空间部,该配重14能够将负载施加于被第一升降绳8悬挂支撑的位置的后部侧。即,该空间部被确保在左右宽度方向的全长上的、嵌合于一个以上部位处的绳支承部件13以外的其他区域上,通过在该空间内随意地且适量地追加配重14,能够对以被第一升降绳18悬挂支撑的位置为轴进行的翘起(倾斜转动)进行调整。
以下,参照图1~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构成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安装在中梁10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各面料按压部件12上。由此,利用错层12c,将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的各固定位置较高精度地加以限定。
而且,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各面料按压部件12上的下述位置处(参照图2),即,穿过由中梁主体部11的形状决定的重心(参照图4)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此时构成为:中梁主体部11的该重心轴处于该百褶帘的前后宽度方向上的后部部分。
然后,为了操作中梁10上升或下降而从上梁1垂下的第一升降绳8的下端在该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安装在中梁10的绳支承部件13的插通孔13a中。因此,通过位于该重心轴附近的中梁10的悬挂,能够确保中梁主体部11单体的平衡且处于不易翘起(倾斜转动)的状态,并且,在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各面料按压部件12上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平衡且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在中梁主体部11的内部设有能够配置配重14的空间部,由于将该重心轴附近的位置设定于能够利用配重14进行调整以抑制中梁10翘起(倾斜转动)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中梁主体部11的形状的自由度或者也容易吸收其个体的晃动。
尤其是,构成为将中梁主体部11的空间部设置于该百褶帘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处,以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因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状态而引起的负荷变化。
另外,为了操作下梁20上升或下降而从上梁1垂下的第二升降绳17的下端相比第一升降绳8被插通在中梁10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并被安装于下梁20上,因此,下梁20自身也配置在该百褶帘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
另外,为了将上部帘布4的褶线6保持呈大致等间隔,从上梁1垂下的第一间距保持绳15的下端在相比第二升降绳17而中梁10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处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的面料按压部件12上,并且,为了将下部帘布18的褶线6保持呈大致等间隔,从中梁10底面侧垂下的第二间距保持绳23的下端,以与第一间距保持绳15的下垂状态呈处于大致同一轴上的方式被安装在下梁20上,因此,也不存在第一间距保持绳15的下垂状态与第二间距保持绳23的下垂状态发生不平衡的问题,并且,配置在能够以抑制中梁10的翘起(倾斜转动)的方式进行调整的配重14侧,因此,确保了平衡且不会对将中梁10保持于大致水平方向这一情况带来不良影响。
接下来,参照图5对利用订书机等将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各端部边缘固定的固定位置9以及成为各端部边缘的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4a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中(a)是有关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所涉及的接合片7的固定位置9的说明图,(b)、(c)分别是有关比较例的说明图。
首先,参照图5(a),在本实施方式的中梁10中构成为使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并且,设置于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的接合片7和设置于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的接合片7的各固定位置9、以及成为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4a,也处于该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固定位置9的附近(即,中梁主体部11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由此,确保了中梁10的平衡性而使其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即,如参照图5(b)的比较例1可知,当应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方案而将成为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的接合片7的固定位置9以及成为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4a配置于中梁10的前部侧时,中梁10容易翘起(倾斜转动)。另外,在将成为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的接合片7的固定位置9以及成为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4a配置于中梁10的前部侧时,中梁10也容易翘起(倾斜转动)。即,当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固定位置9以及端部位置4a偏离中梁主体部11的重心位置时,便难以确保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各开闭动作状态下的平衡,从而中梁10容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如参照图5(c)的比较例2可知,当应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方案而构成为使成为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的接合片7和成为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的接合片7的方向相反,并使其固定位置9以及端部位置4a配置于中梁10的前部侧时,同样地,由于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固定位置9以及端部位置4a偏离中梁主体部11的重心位置,因此,也难以确保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各开闭动作状态下的平衡,从而中梁10容易翘起(倾斜转动)。
因此,优选构成为:使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并且,设置于上部帘布4下端边缘的接合片7和设置于下部帘布18上端边缘的接合片7的各固定位置9、以及成为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4a,也处于该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固定位置9的附近(即,中梁主体部11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6和图7对以下方面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即:在利用间距保持绳15的支撑绳16将上部帘布4的褶线6保持呈大致等间隔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该中梁10的翘起(倾斜转动)而构成为使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时,将间距保持绳15的支撑绳16构成为不对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升降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图6是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所涉及的支撑绳16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另外,图7(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梁10所涉及的支撑绳26的说明图,图7(b)是有关比较例的说明图。
首先,参照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为了抑制中梁10的翘起(倾斜转动),而使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在中梁10的顶侧上处于大致同一轴上。进而,构成为使具有支撑绳16的间距保持绳15的插通位置也与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在此,本实施方式的中梁10所涉及的环状支撑绳16构成为插入于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中(参照图6中的A所示部分)。
图7是有关图6中的A部分视图,在图7(a)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从上方观察的第一升降绳8、第二升降绳17、以及连接于间距保持绳15的环状支撑绳16的配置关系,在图7(b)中示出了比较例。
首先,参照图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梁10所涉及的环状支撑绳16构成为供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双方插入,且构成为不会对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升降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参照图7(b)的比较例所示,该比较例是不将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配置为相互靠近时的目前所实施的技术方案,当应用该技术方案而构成时,构成为环状支撑绳16仅供第一升降绳8插入。此时,按压力作用于环状支撑绳16而将其按压于插通孔7a的端部,从而在第一升降绳8或第二升降绳17上产生阻力而发生升降不良(尤其是下降不良)的情况。
因此,在构成为使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且构成为使具有支撑绳16的间距保持绳15的插通位置也与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环状支撑绳16供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插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中梁主体部11单体的重心和配重14的重心来确定第一升降绳18的悬挂位置、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固定位置等,因此,确保了平衡,使得中梁不易发生翘起(倾斜转动)而被保持于大致水平方向上。另外,将具有支撑绳16的间距保持绳15构成为能够维持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升降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中梁主体部11及盖体30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中梁10中,从其中梁主体部11的室内侧以能够嵌合固定的方式设置有长方体状的盖体30,且该盖体30设置在中梁主体部11左右宽度方向的全长上。在本例子中,在盖体30的室外侧侧面上设置有两岔状的嵌合用突起部30a,该两岔状的嵌合用突起部30a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箭头状前端部,在中梁主体部11的室内侧侧面上形成有与该两岔状的嵌合用突起部30a嵌合的嵌合用支承部11g。而且,在将盖体30嵌合于中梁主体部11中的状态下,该盖体30成为在构成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面料层叠状态下与该面料的前端边缘相连的前壁,从而能够提高美观度。另外,关于上述盖体30的安装,除了嵌合固定以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粘接方法或利用螺钉等进行安装。
第二实施方式的面料按压部件12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将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各面料按压部件12上。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错层12c较高精度地限定其固定位置。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绳支承部件13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各面料按压部件12上的下述位置处,即:穿过由盖体30嵌合固定于中梁主体部11中的状态下的形状确定的重心(参照图8)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此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构成为使中梁主体部11的该重心轴处于该百褶帘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
而且,为了操作中梁10上升或下降而从上梁1垂下的第一升降绳8的下端在该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安装在中梁10的绳支承部件13的插通孔13a中。因此,通过中梁10的悬挂位置,确保了中梁主体部11单体的平衡且处于不易翘起(倾斜转动)的状态,并且,在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各面料按压部件12上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平衡从而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构成为:在中梁主体部11的内部设有能够配置配重14的空间部,由于将该重心轴附近的位置设定于能够利用配重14进行调整以抑制中梁10翘起(倾斜转动)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中梁主体部11的形状的自由度或者也容易吸收其个体的晃动。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构成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百褶帘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中梁10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第三实施方式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梁主体部11和面料按压部件12一体化而形成中梁主体部111的例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使用例如粘扣带等分别安装于中梁10的中梁主体部111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而且,利用错层111c较高精度地限定其固定位置。
另外,在中梁主体部111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设置有能够供第一升降绳和第二升降绳17插入的插入孔,且设置有能够供第一间距保持绳15和第二间距保持绳23插入并卡定的插入孔(未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绳支承部件13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因此,在中梁10的底面侧上设置有能够供绳支承部件13插入的开口部111b,并且,较之开口部111b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嵌合固定绳支承部件13的嵌合用开口部111a。
第三实施方式的中梁10中的其他构成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并能够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能够利用分别设置于中梁10顶面侧和底面侧的错层12c、111c以较高的精度限定上部帘布4的上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的固定位置,且也能够提高有关上部帘布4的上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的固定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以由中梁主体部11、111的形状确定的重心为基准来决定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的固定位置,因此,确保了中梁10的平衡而使其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构成为使中梁主体部11、111的上述重心轴处于该百褶帘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因此,确保了中梁10的平衡而使其更加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为了操作中梁10上升或下降而从上梁1垂下的第一升降绳8的下端被安装在该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且中梁10的绳支承部件13的插通孔13a中。因此,通过中梁10的悬挂位置,确保了中梁主体部11、111单体的平衡且处于不易翘起(倾斜转动)的状态,并且,在上部帘布4的下端边缘和下部帘布18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安装在中梁10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平衡从而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在中梁主体部11、111的内部设有能够配置配重14的空间部,由于将该重心轴附近的位置设定于能够利用配重14进行调整以抑制中梁10翘起(倾斜转动)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中梁主体部11、111的形状的自由度或者也容易吸收其个体的晃动。
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由于构成为使中梁主体部11、111的空间部处于该百褶帘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以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因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状态而引起的负荷变化,因此,确保了中梁10的平衡而使其更加不易翘起(倾斜转动)。
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中梁10,从上梁1垂下的第一间距保持绳15的下端在相比第二升降绳17而中梁10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处安装在中梁10顶面侧上,并且,第二间距保持绳23的下端以与第一间距保持绳15的下垂状态呈处于大致同一轴上的方式被安装在下梁20上,因此,也不存在第一间距保持绳15的下垂状态与第二间距保持绳23的下垂状态发生不平衡的问题,并且,配置在能够通过调整抑制中梁10的翘起(倾斜转动)的配重14侧,因此,确保了平衡且不会对将中梁10保持于水平这一情况带来不良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各实施方式,利用中梁主体部11、111单体的重心和配重14的重心来确定第一升降绳8的悬挂位置、上部帘布4和下部帘布18的固定位置等,因此,确保了平衡,使得中梁不易发生翘起(倾斜转动)而被保持于大致水平方向上。
另外,在构成为使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且构成为使具有支撑绳16的间距保持绳15的插通位置也与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的情况下,通过构成为环状支撑绳16供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插入,能够防止对第一升降绳8和第二升降绳17的升降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以上,举以特定的实施方式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各实施方式例,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关于中梁主体部11、111的形状,只要能够由任意的形态确定重心位置并以该重心位置为基准来决定各部件的配置或卡定位置即可,因此,能够根据用途形成外形形状。另外,在将各间距保持绳15、23分别卡定于面料按压部件12上时,也可以在面料按压部件12上设置用于从其端部引导向插通孔12e的切口。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抑制中梁的翘起(倾斜转动)并将中梁维持于大致水平方向上,因此在使用中梁的用途上是有用的。

Claims (15)

1.一种百褶帘,其经由第一升降绳将中梁悬挂支撑于上梁上且经由第二升降绳悬挂支撑下梁,并且,将上部帘布支撑于所述上梁与所述中梁之间,且将下部帘布支撑于所述中梁与所述下梁之间,所述百褶帘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绳的下端被安装于所述中梁上的、穿过由所述中梁的形状确定的重心的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所述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分别被固定在所述中梁顶面侧和底面侧上的所述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梁的重心轴处于所述百褶帘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梁的顶面侧和底面侧上分别形成有错层,所述错层用于在固定所述上部帘布的下端边缘和所述下部帘布的上端边缘时进行定位。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梁在内部设有能够配置配重的空间部,
所述重心轴附近的位置被设定于能够利用所述配重进行调整以抑制所述中梁翘起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梁构成为使所述中梁的空间部处于所述百褶帘的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升降绳的下端在相比所述第一升降绳更为所述中梁前后宽度的后部位置处插入并通过所述中梁后安装于所述下梁上。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在所述中梁上的配置位置的绳支承部件,以收容于所述中梁的内部的方式被加以安装。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上部帘布和所述下部帘布各自的端部边缘固定的固定位置及成为该端部边缘的连接端部的端部位置位于所述重心轴附近的位置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于所述中梁上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撑绳的间距保持绳于所述中梁上的插通位置与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的插通位置处于大致同一轴上,其中,所述支撑绳将所述上部帘布的褶线保持呈大致等间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绳构成为环状,
所述第一升降绳和所述第二升降绳插入于该环状支撑绳中。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梁的前壁在构成所述上部帘布和所述下部帘布的面料层叠状态下处于该面料的前端边缘的后方,
所述中梁的后壁在上述面料层叠状态下处于该面料的后端边缘的后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梁以能够从室内侧安装的方式设置有盖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成为在构成所述上部帘布和所述下部帘布的面料层叠状态下与该面料的前端边缘相连的前壁。
CN201510242223.3A 2014-05-13 2015-05-13 百褶帘 Active CN105089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0007 2014-05-13
JP2014100007A JP6505375B2 (ja) 2014-05-13 2014-05-13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89472A true CN105089472A (zh) 2015-11-25
CN105089472B CN105089472B (zh) 2019-03-01

Family

ID=5457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42223.3A Active CN105089472B (zh) 2014-05-13 2015-05-13 百褶帘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05375B2 (zh)
CN (1) CN10508947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9833A (zh) * 2017-04-13 2018-11-02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百折帘
CN109891044A (zh) * 2016-10-28 2019-06-14 宅特给博株式会社 用于横向百叶窗的下部称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0154B2 (ja) * 2017-02-24 2021-03-31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
JP7033382B2 (ja) * 2017-04-13 2022-03-1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7023686B2 (ja) * 2017-12-01 2022-02-22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JP7182891B2 (ja) * 2018-03-29 2022-12-05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スクリーン
JP7280139B2 (ja) 2018-07-30 2023-05-23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2785A (ja) * 2001-05-07 2002-11-22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日射遮蔽装置
JP2002332786A (ja) * 2001-05-07 2002-11-22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日射遮蔽装置
JP2005336824A (ja) * 2004-05-26 2005-12-08 Toso Co Ltd ピッチキープコード用ガイドを備える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CN1869394A (zh) * 2005-05-24 2006-11-29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以及安装窗帘于窗户上的方法
JP2010144406A (ja) * 2008-12-18 2010-07-01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59059U (en) * 2004-04-12 2005-03-11 Nien Made Entpr Co Ltd Window blind bottom rail with balance adjustment
JP4982172B2 (ja) * 2006-12-27 2012-07-25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日射遮蔽装置の遮蔽材昇降装置
JP4897552B2 (ja) * 2007-04-18 2012-03-1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3133484U (ja) * 2007-04-27 2007-07-12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2785A (ja) * 2001-05-07 2002-11-22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日射遮蔽装置
JP2002332786A (ja) * 2001-05-07 2002-11-22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日射遮蔽装置
JP2005336824A (ja) * 2004-05-26 2005-12-08 Toso Co Ltd ピッチキープコード用ガイドを備える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CN1869394A (zh) * 2005-05-24 2006-11-29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以及安装窗帘于窗户上的方法
JP2010144406A (ja) * 2008-12-18 2010-07-01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1044A (zh) * 2016-10-28 2019-06-14 宅特给博株式会社 用于横向百叶窗的下部称重装置
CN108729833A (zh) * 2017-04-13 2018-11-02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百折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5375B2 (ja) 2019-04-24
CN105089472B (zh) 2019-03-01
JP2015218429A (ja) 2015-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89472A (zh) 百褶帘
US9049953B2 (en) Cord embedded roman shade curtain and cord embedded roman shade using the same
JP670302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20170106216A1 (en) Apparatus for suspending a load on a rope
US6546989B2 (en) Shifting weight bottom rail
CN104321498A (zh) 横式百叶窗、横式百叶窗的方向控制绳以及横式百叶窗的制造方法
JP5178493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CN109610716A (zh) 顶板吊挂组件及吊顶总成
JP2011256578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WO2015163417A1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473313B2 (ja) 遮蔽装置
JP693760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082088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235229B2 (ja) 日射遮蔽材昇降装置、サポート部材
CN108884703A (zh) 遮蔽装置和卷帘
JP6840551B2 (ja) プリーツスクリーン
JP6920963B2 (ja) ブラインド
CN109424307B (zh) 百褶帘
JP6951865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7490856B2 (ja) ブラインド
JP6948831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782143B2 (ja) ブラインド揺動規制装置
JP6239955B2 (ja) 日射遮蔽装置
JP7145688B2 (ja) 遮蔽装置
JP6850154B2 (ja) ブライン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