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266A - 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4266A
CN105074266A CN201480017104.1A CN201480017104A CN105074266A CN 105074266 A CN105074266 A CN 105074266A CN 201480017104 A CN201480017104 A CN 201480017104A CN 105074266 A CN105074266 A CN 105074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iston
free
room
dam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71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4266B (zh
Inventor
寺冈崇志
政村辰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74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2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F16F9/5165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by use of spherical valve elements or like free-moving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6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both gas and liquid
    • F16F9/061Mono-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16F9/187Bitubular units with uni-directional flow of damping fluid through th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缓冲装置(D1)包括:吸入通路(3),其仅容许自贮存器(R)朝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整流通路(4),其仅容许自压缩侧室(R2)朝向伸长侧室(R1)的流动;以及可变阻尼阀(V),其仅容许自伸长侧室(R1)朝向贮存器(R)的流动。以隔着在作为形成压力室(14)的壳体的底部构件(11)内滑动的自由活塞(5)的方式设有作为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的压缩侧压力室的大室(16)、以及作为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的伸长侧压力室的外周室(17)。将自由活塞(5)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1)设为大于伸长侧承压面积(B1),因此在活塞(2)进行下降的收缩动作时,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成为等压,即使在这样的单向流动型的缓冲装置中,自由活塞(5)也下降,因而能够降低高频输入时的阻尼力。

Description

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缓冲装置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伸长侧室、压缩侧室、中间筒、外筒、吸入通路、整流通路、阻尼力可变阀。活塞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活塞杆插入到缸体内并与活塞相连结。利用活塞划分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中间筒覆盖缸体的外周并在其与缸体之间形成排出通路。外筒覆盖中间筒的外周并在其与中间筒之间形成贮存器。吸入通路仅容许工作油自贮存器朝向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设于活塞并仅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朝向伸长侧室流动。阻尼力可变阀设于排出通路与贮存器之间。
缓冲装置无论在伸长时还是在收缩时都利用整流通路和吸入通路的工作使工作油自缸体内通过排出通路而向贮存器流出。通过调节在阻尼力可变阀处对该工作油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从而能够调节缓冲装置所产生的阻尼力(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22136)。
由此,缓冲装置能够调节阻尼力,因此能够针对车身的振动产生最佳的阻尼力,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另外,在缸体的外部具有阻尼力可变阀的缓冲装置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够确保冲程长度,并且与在活塞内具有阻尼力可变阀的缓冲装置相比能够维持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在具有阻尼力可变阀的缓冲装置中调节阻尼力,使用了螺线管。通过调节螺线管向用于控制阻尼力可变阀的开阀压力的先导阀施加的推力,调节阻尼力可变阀向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
为了使缓冲装置产生抑制车辆的振动的最佳的阻尼力,被称为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的电子控制装置根据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到的车辆的车身的振动信息求得最佳的阻尼力,并向用于驱动螺线管的驱动器发送控制指令。
目前,缓冲装置调整阻尼力而能够进行减振的车身的振动的频率因阻尼力可变阀的响应性和ECU的运算处理速度而使上限被限制在几Hz左右。因此,难以抑制上限以上的频率的振动。
然而,左右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的车身振动的频率是高于能够进行减振的频带的高频。以往的缓冲装置无法抑制这样的高频振动,因此期望进一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的缓冲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缓冲装置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缸体内且在该缸体内划分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贮存器;吸入通路,其仅容许液体自上述贮存器朝向上述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其仅容许液体自上述压缩侧室朝向上述伸长侧室的液体的流动;以及阻尼力调整部,其仅容许液体自上述伸长侧室朝向上述贮存器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向该液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其中,该缓冲装置包括:壳体,其形成压力室;以及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压力室内,且在上述压力室内形成与上述伸长侧室相连通的伸长侧压力室和与上述压缩侧室相连通的压缩侧压力室,以将上述自由活塞向滑动方向的一方推压的方式在该自由活塞上作用有来自上述压缩侧室的压力,并且以将上述自由活塞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推压的方式在该自由活塞上作用有来自上述伸长侧室的压力,上述自由活塞的来自上述压缩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压缩侧承压面积大于上述自由活塞的来自上述伸长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伸长侧承压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阻尼特性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一具体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其它具体例子的底部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5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底部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6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一具体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7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缓冲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9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变形例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其它变形例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另一变形例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3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又一变形例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具备缓冲构件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具备缓冲构件的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具备液压缓冲机构的其它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一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7是具备压缩侧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第二通路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底部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18是具备压缩侧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第二通路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阻尼特性图。
图19是具备压缩侧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第二通路的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纵剖视图。
图20是具备压缩侧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第二通路的其它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中的底部构件的具体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以下在除阻尼特性图以外的各附图中,以上方作为“上”、以下方作为“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缓冲装置D1包括缸体1、活塞2、贮存器R、吸入通路3、整流通路4、阻尼力可变阀V、底部构件11、以及自由活塞5。
活塞2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1内并在缸体1内划分出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吸入通路3仅容许液体自贮存器R朝向压缩侧室R2流动。整流通路4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朝向伸长侧室R1流动。阻尼力可变阀V是仅容许液体自伸长侧室R1朝向贮存器R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对液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的阻尼力调整部。底部构件11是用于形成压力室14的壳体。
自由活塞5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压力室14内并在压力室14内形成有外周室17和大室16,外周室17作为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的伸长侧压力室,大室16作为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的压缩侧压力室。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一方即下方推压的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和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即上方推压的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作用在自由活塞5上。
缓冲装置D1包括以移动自如的方式穿插于缸体1内的活塞杆21。活塞杆21的一端21a连结于活塞2,另一端即上端被用于密封缸体1的上端的环状的杆引导件8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并向外部突出。缓冲装置D1还包括中间筒9和外筒10。中间筒9覆盖缸体1的外周并在其与缸体1之间形成将伸长侧室R1和贮存器R连通起来的排出通路7。有底筒状的外筒10覆盖中间筒9的外周并在其与中间筒9之间形成贮存器R。阻尼力可变阀V设于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之间。缸体1的下端和中间筒9的下端被作为壳体的底部构件11密封。在底部构件11设有压力室14和吸入通路3。
在伸长侧室R1、压缩侧室R2以及压力室14内填满了工作油等液体,在贮存器R内填充有液体和气体。对于液体,除了工作油以外,还可以使用例如水、水溶液这样的液体。
接着,详细说明缓冲装置D1的各部分。活塞2连结于活塞杆21的下端即一端21a,活塞杆21以移动自如的方式穿插于缸体1内。活塞杆21与对活塞杆21进行轴支承的杆引导件8之间被密封构件12密封,从而使缸体1内保持液密状态。
杆引导件8的外径逐级增大,从而与缸体1、中间筒9以及外筒10配合。缸体1、中间筒9以及外筒10这三者的上端开口被杆引导件8封闭。
底部构件11配合于缸体1的下端。底部构件11包括小径部11a、中径部11b、大径部11c、筒部11d以及多个缺口11e。小径部11a配合于缸体1内。中径部11b的外径大于小径部11a的外径,中径部11b配合于中间筒9内。大径部11c设于中径部11b的下端侧,大径部11c的外径大于中径部11b的外径。筒部11d设于大径部11c的下端侧。多个缺口11e设于筒部11d。
在外筒10内收纳有底部构件11、缸体1、中间筒9、杆引导件8以及密封构件12,在将外筒10的上端弯边(日文:加締める)时,利用外筒10的弯边部10a和外筒10的底部10b将底部构件11、缸体1、中间筒9、杆引导件8以及密封构件12夹在中间,从而使它们固定于外筒10。代替将外筒10的开口端弯边,也可以设置旋装于开口端的盖,盖和底部10b将底部构件11、缸体1、中间筒9、杆引导件8以及密封构件12夹在中间。
设于底部构件11的吸入通路3包括将贮存器R和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的通路3a和设于通路3a的单向阀3b。具体而言,通路3a的一侧在底部构件11的小径部11a的上端开口,另一侧在大径部11c的下端开口。在大径部11c的下端开口的通路3a通过缺口11e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单向阀3b仅在液体自贮存器R朝向压缩侧室R2流动的情况下开阀。吸入通路3仅容许液体自贮存器R朝向压缩侧室R2流动,阻止朝向相反方向的流动,而被设定为单向通行。
在活塞2设有整流通路4,整流通路4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朝向伸长侧室R1流动。整流通路4包括将压缩侧室R2与伸长侧室R1连通起来的通路4a和设于通路4a的单向阀4b。单向阀4b仅在液体自压缩侧室R2朝向伸长侧室R1流动的情况下开阀。整流通路4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朝向伸长侧室R1流动,阻止朝向相反方向的流动,而被设定为单向通行。
在缸体1的上端附近设有面向伸长侧室R1的透孔1a,伸长侧室R1通过透孔1a而与形成在缸体1和中间筒9之间的环状间隙相连通。缸体1与中间筒9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了将伸长侧室R1和贮存器R连通起来的排出通路7。阻尼力可变阀V设于阀体13,阀体13架设并固定于外筒10和中间筒9之间。阻尼力可变阀V包括流路13a、阀芯13b、先导通路13c以及推压装置13d。流路13a将中间筒9内的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连接起来。阀芯13b设于流路13a的中途。先导通路13c使比阀芯13b靠上游侧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以将阀芯13b向开阀方向推压的方式作用于阀芯13b。推压装置13d产生将阀芯13b向闭阀方向推压的推压力并使推压力可变。图1所示的推压装置13d利用螺线管来控制将阀芯13b向闭阀方向推压的压力,并能够根据自外部向螺线管供给的电流供给量而使该压力变化。并不限定于此,推压装置13d还可以利用螺线管等驱动器直接推压阀芯13b。推压装置13d只要能够根据所供给的电流量、电压量而使推压力变化,就可以是任何形式。在液体为磁流变流体的情况下,代替阻尼力可变阀V,还可以使用使将排出通路7和贮存器R连通起来的流路作用有磁场的阻尼力调整部,例如线圈等。该情况下,根据自外部供给的电流量调整磁场的大小,从而使对通过流路的磁流变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变化。在流体为电流变流体的情况下,阻尼力调整部可以使将排出通路7和贮存器R连通起来的流路作用有电场。该情况下,根据自外部施加的电压调整电场的大小,从而使对在流路中流动的电流变流体施加的阻力变化。
在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时,活塞2向下方移动,压缩侧室R2被压缩,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经由整流通路4向伸长侧室R1移动。在进行收缩动作时,活塞杆21进入到缸体1内,因此在缸体1内,与活塞杆的进入体积相当的量的液体过剩,过剩的液体被自缸体1压出并经由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排出。缓冲装置D1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对通过排出通路7而向贮存器R移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使缸体1内的压力而产生压缩侧阻尼力。
另一方面,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时,活塞2向上方移动,伸长侧室R1被压缩,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经由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移动。在进行伸长动作时,活塞2向上方移动,压缩侧室R2的容积扩大,从而自贮存器R经由吸入通路3供给与扩大的量对应的液体。缓冲装置D1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对自伸长侧室R1排出而通过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移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使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上升而产生伸长侧阻尼力。
如此,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缩动作时,必然将液体自缸体1内经由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排出。缓冲装置D1为液体按照压缩侧室R2、伸长侧室R1、贮存器R的顺序以单向通行的方式进行循环的单向流动型的缓冲装置,利用单一的阻尼力可变阀V产生伸长侧阻尼力和压缩侧阻尼力。通过将活塞杆21的截面积设定为活塞2的截面积的二分之一,则只要活塞2的振幅相同,就能够将自缸体1内排出的工作油量设定为在伸长侧和压缩侧相等。因此,若使阻尼力可变阀V向流动施加的阻力在伸长侧和压缩侧相同,则能够使伸长侧阻尼力与压缩侧阻尼力相等。
压力室14利用设于底部构件11的中空部形成。压力室14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在下侧和上侧不同,包括截面积较小的下侧的小截面积部14a、截面积大于小截面积部14a的截面积的上侧的大截面积部14b以及设于小截面积部14a和大截面积部14b的中途的台阶部14c。
在压力室14内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自由活塞5。自由活塞5为台阶形状,包括小活塞部5a、大活塞部5b以及台阶部5c。小活塞部5a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压力室14的小截面积部14a内。大活塞部5b设于小活塞部5a的上方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压力室14的大截面积部14b内。台阶部5c设于小活塞部5a与大活塞部5b之间。自由活塞5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压力室14中的小截面积部14a和大截面积部14b沿自由活塞5的滑动方向形成即可。
自由活塞5通过将小活塞部5a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小截面积部14a内,从而在小截面积部14a内、小活塞部5a的下方划分出小室15。自由活塞5通过将大活塞部5b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大截面积部14b内,从而在大截面积部14b内、大活塞部5b的上方划分出大室16。自由活塞5在大截面积部14b内的台阶部5c与台阶部14c之间、小活塞部5a的外周划分出外周室17。在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外周安装有与大截面积部14b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密封圈5d。因此,大室16和外周室17不会通过自由活塞5的外周而连通起来。为了防止外周室17和小室15相连通,也可以在小活塞部5的外周设置密封圈。
小室15通过设于底部构件11的通路18和缺口11e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因此在小室15作用有来自贮存器R的压力。大室16通过压缩侧通路19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压缩侧通路19在底部构件11的小径部11a的上端开口且在大截面积部14b的上端开口。在大室16内作用有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大室16作为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的压缩侧压力室发挥作用。
外周室17通过伸长侧通路20和透孔1b而与排出通路7相连接,伸长侧通路20设于底部构件11且在中途设有节流口(日文:orifice),透孔1b设于缸体1的与伸长侧通路20相对的下端附近。排出通路7通往伸长侧室R1,因此与排出通路7相连通的外周室17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因此,在外周室17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外周室17作为伸长侧压力室发挥作用。外周室17利用排出通路7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排出通路7向为了使缓冲装置D1形成为单向流动构造而设置的阻尼力可变阀V导入液体。因此,即使在底部构件11设置压力室14,也不需要设置将外周室17和伸长侧室R1连通起来的其它的通路,因此有利于降低缓冲装置D1的成本以及实现缓冲装置D1的轻量化。
大室16内的压力、即自压缩侧室R2导入的压力(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水平表面(压缩侧承压面积A1),将自由活塞5向压缩小室15和外周室17的方向即下方推压。另外,水平表面为与图1的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压缩侧承压面积A1是沿水平方向切开大活塞部5b而得到的截面的外缘所包围的面积。
另一方面,外周室17内的压力、即自伸长侧室R1导入的压力(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的划分出外周室17的水平表面(伸长侧承压面积B1),而且小室15内的压力、即贮存器R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的小活塞部5a的水平表面(承压面积C1),而将自由活塞5向压缩大室16的方向即上方推压。另外,水平表面是与图1的上下方向垂直的面。伸长侧承压面积B1是沿水平方向切开大活塞部5b而得到的截面的外缘和沿水平方向切开小活塞部5a而得到的外缘所包围的面积。承压面积C1是沿水平方向切开小活塞部5a而得到的截面的外缘所包围的面积。
如此,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一方(图1中的下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并且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图1中的上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自由活塞5的作用有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1设定为大于自由活塞5的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的伸长侧承压面积B1。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贮存器R的压力作用于除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的伸长侧承压面积B1以外的承压面积C1、也就是面向小室15的面。
在形成自由活塞5的材料的比重大于液体的比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自由活塞5的小活塞部5a和大活塞部5b形成为中空,从而谋求缓冲装置D1的轻量化。
缓冲装置D1的压力室14利用自由活塞5划分出作为伸长侧压力室的外周室17和作为压缩侧压力室的大室16,当自由活塞5移动时,大室16和外周室17的容积变化。
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活塞2向上方移动,因此液体自被压缩的伸长侧室R1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排出,且液体自贮存器R通过吸入通路3供给至被扩大的压缩侧室R2。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上升,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成为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
大室16通过压缩侧通路19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因此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传播,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因此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小室15也与贮存器R相连通,因此小室15内的压力也成为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另一方面,外周室17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因此在外周室17内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
因而,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在自由活塞5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1和其它的承压面积C1上作用有与贮存器R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在伸长侧承压面积B1上作用有高于贮存器R的压力的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因此自由活塞5被向上侧推压而移动。当自由活塞5移动时,液体与自由活塞5的移动量对应地向外周室17流入,且液体自大室16向压缩侧室R2排出。该情况下,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液体自伸长侧室R1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而向压缩侧室R2移动。外周室17和伸长侧室R1通过设有节流口的伸长侧通路20而连通起来,因此能够抑制自由活塞5的急剧的位移。
另一方面,在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活塞2向下方移动,因此利用整流通路4将被压缩的压缩侧室R2和被扩大的伸长侧室R1置于连通状态,液体自缸体1内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排出。因而,伸长侧室R1内及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均上升。
大室16通过压缩侧通路19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因此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传播,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压缩侧室R2和伸长侧室R1被置于连通状态,因此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与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外周室17也通过伸长侧通路20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因此在外周室17内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
因而,在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在自由活塞5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1和伸长侧承压面积B1上作用有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在其它的承压面积C1上作用有贮存器R的压力,因此自由活塞5被向下侧推压而移动。当自由活塞5移动时,虽然液体自外周室17向排出通路7排出,但是液体也自压缩侧室R2向大室16流入,且液体也自小室15向贮存器R排出。该情况下,大室16的容积扩大量中减去外周室17的容积减小量而得到的量的液体自缸体1内向贮存器R移动。也就是说,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使自小室15排出的液体从缸体1内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移动。
这样,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一方(图1中的下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并且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图1中的上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使自由活塞5的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1大于自由活塞5的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伸长侧承压面积B1。因而,即使是设定为单向流动型且在进行收缩动作时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在结构上成为等压的缓冲装置,也能够使自由活塞5进行动作并使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
在此,考虑向缓冲装置D1输入的振动的振幅较大的情况和较小的情况。在振幅较大的情况下,活塞2的振幅较大,且在压力室14内进出的液体流量较多,因此自由活塞5的振幅也变得较大。当自由活塞5到达与底部构件11的中空部的顶部或底部相抵接的行程末端时,自由活塞5无法进一步向同一方向移动。于是,无法借助作为形式上的通路发挥作用的压力室14进行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之间的液体的交换,与此对应地,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流量增多。因此,缓冲装置D1所产生的阻尼力被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振幅较小的情况下,活塞2的振幅较小,且在压力室14内进出的液体流量也较小,因而自由活塞5的振幅也变得较小,因此自由活塞5能够在压力室14内自由移动。也就是说,在缓冲装置D1以较小的振幅伸缩的情况下,无论缓冲装置D1处于伸长行程还是处于收缩行程,都不妨碍自由活塞5在压力室14内移动。因此,相对于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流量,通过形式上的流路的流量的比例变大,因而缓冲装置D1所产生的阻尼力降低而减小。缓冲装置D1的振幅减小的状况多为输入高频振动时,因此缓冲装置D1的阻尼特性如图2所示那样推移。图2中的各实线表示利用作为阻尼力调整部的阻尼力可变阀V将缓冲装置D1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及压缩侧的阻尼力设为较弱、中等、较强的情况下的阻尼特性。虚线表示在设定为较弱、中等、较强的阻尼特性的状况下向缓冲装置D1输入高频振动而使阻尼力降低的情况下的阻尼力的特性。
如图2所示,对于该缓冲装置D1,能够使阻尼力的变化取决于伸缩时的振幅,能够针对小振幅的振动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针对大振幅的振动产生较高的阻尼力。在为安装于车辆的弹簧上构件(车身)与弹簧下构件(车轮)之间的缓冲装置D1的情况下,存在有在输入高频振动的情况下振幅减小、而在输入低频振动的情况下振幅增大的倾向。因而,针对弹簧上构件的处于共振频带的低频振动的输入,缓冲装置D1通过产生较高的阻尼力来使车身(弹簧上构件)的姿态稳定,从而能够防止在车辆转弯时使乘客感到不安。而且,在车辆的车轮(弹簧下构件)的处于共振频带的高频振动被输入时,缓冲装置D1产生较低的阻尼力,从而防止车轮侧(弹簧下构件侧)的振动向车身侧(弹簧上构件侧)传递。由此,能够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另外,缓冲装置D1通过调整阻尼力可变阀V向液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能够调节阻尼力。也就是说,对于该缓冲装置D1,在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调整阻尼力的同时,还能够针对高频振动降低阻尼力。
针对相对较低的频带的振动,缓冲装置D1通过利用作为阻尼力调整部的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来调整阻尼力,能够对车身振动进行减振。而且,针对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缓冲装置D1能够利用机械原理来产生低阻尼力。因而,能够隔离来自车轮侧的振动而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在缓冲装置D1中,在将外周室17连通于伸长侧室R1的伸长侧通路20设有节流口。代替于此,或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通路18和压缩侧通路19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节流口,也可以不在所有的通路18、19、20都设置节流口。另外,还可以在通路18、19、20不设置节流口,而是设置长通道节流件(日文:チョーク絞り)。
另外,代替将小室15连通于贮存器R的结构,还可以设为将小室15连通于缓冲装置D1的外部而向大气开放。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自由活塞5被向上侧推压而移动,液体与自由活塞5的移动量对应地向外周室17流入,且液体自大室16向压缩侧室R2排出。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液体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室R2移动。另外,在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自由活塞5被向下侧推压而移动,外周室17和大室16的总计容积扩大,并且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液体量减小。因而,与将小室15连通于贮存器R的情况相同,缓冲装置D1针对高频振动能够发挥降低阻尼力的效果。在使小室15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可以不使小室15与贮存器R相连通,因此也能够将形成压力室14的壳体固定于活塞杆21、或者设于活塞杆21内。在将小室15连通于贮存器R的情况下,能够将压力室14完全收纳在缓冲装置D1内,并且能够防止气体自小室15混入到外周室17或大室16。
自由活塞5的外周的截面形状和压力室14的内壁的截面形状还能够采用圆形以外的形状。
接着,说明底部构件11的具体结构。例如图3所示,底部构件11包括外壳构件22和盖构件23。外壳构件22具备供自由活塞5插入的中空部22a。盖构件23封闭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
外壳构件22呈圆柱状,在外周设有三个台阶部,且具有随着朝向上方去逐级收缩的外径。在外壳构件22的从下方起第二个台阶部的外周配合有中间筒9,从下方起第三个台阶部与中间筒9之间隔有间隙且该从下方起第三个台阶部位于中间筒9内。外壳构件22的最下方台阶的外径形成为大于中间筒9的内径。在外壳构件22的配合有中间筒9的从下方起第二个台阶部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24,从而防止通过外壳构件22的外周使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连通起来。外壳构件22的最下方台阶的外周设为筒状,包括连通内外的多个缺口22b。
外壳构件22包括在上端开口的中空部22a。中空部22a的开口部利用盖构件23封闭,在外壳构件22的内部形成有压力室25。中空部22a具有形成于开口部侧的大截面积部25b以及形成于大截面积部25b的下方且直径小于大截面积部25b的直径的小截面积部25a。在小截面积部25a与大截面积部25b之间形成有台阶部25c。
外壳构件22包括透孔22c、通路22d以及通路22e。透孔22c在外壳构件22的从下方起第三个台阶部的外周开口且通往台阶部25c。通路22d自外壳构件22的下端通往中空部22a的底面。通路22e沿上下方向贯穿外壳构件22。
盖构件23呈圆板状,包括在中央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圆板状的螺栓贯穿孔23a、在外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筒状的接套23b、以及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孔23c。通过在外壳构件22的顶端配合盖构件23的接套23b,将中空部22a封闭,从而在外壳构件22的内部形成压力室25。
在螺栓贯穿孔23a内贯穿有在顶部设有螺纹部26a的螺栓26。在螺栓26的杆部26b的外周安装有载置于盖构件23的上表面的圆盘状的单向阀27。单向阀27利用螺栓26和旋装于螺纹部26a的螺母28固定于盖构件23,用于打开/关闭形成于盖构件23的孔23c。在螺栓26设有沿轴向贯穿的通路26c,压力室25利用通路26c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
在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内收纳有自由活塞5。压力室25内通过插入自由活塞5而划分出小室15、大室16以及外周室17。小室15通过设于外壳构件22的通路22d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大室16通过设于螺栓26的通路26c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外周室17通过透孔22c而与排出通路7相连通。在台阶部25c开口的透孔22c形成为确保外周室17与排出通路7之间的连通,直到自由活塞5完全紧贴于台阶部25c为止。
在将盖构件23配合于外壳构件22而使它们一体化时,孔23c通过通路22e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而使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降低时,用于打开/关闭孔23c的单向阀27的外周侧挠曲而开阀,通过孔23c和通路22e将贮存器R和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单向阀27同孔23c和通路22e一起构成吸入通路3。
在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与底部构件11相配合的缸体1的下端抵接于盖构件23的接套23b的上端。因此,当外筒10的弯边部10a和外筒10的底部10b将外壳构件22、盖构件23以及缸体1夹在中间时,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外壳构件22和盖构件23互相推压,因此两者一体化而不会分离。在阀体13所固定的外筒10和中间筒9中,中间筒9未被杆引导件8和底部构件11上下夹住,而被容许相对于杆引导件8和底部构件11沿上下方向移动。通过容许中间筒9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使阀体13的安装位置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也能够组装缓冲装置D1。在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伸长侧室R1和排出通路7通过设于杆引导件8的缺口8a而连通起来。代替于此,也可以在缸体1设置将两者连通起来的孔。
通过预先在盖构件23与外壳构件22相配合的部位安装密封圈29,使盖构件23和外壳构件22之间密封,能够防止排出通路7与大室16直接连通。
通过这样地构成底部构件11,使构成底部构件11的各构件顺畅地装于缓冲装置D1。
在图4所示的冲装置D1中,盖构件23设有压入到外壳构件22的筒状的顶端的内周的环状槽23d。形成于盖构件23的孔23c在该环状槽23d开口。环状槽23d的内周侧的壁无间隙地压入到外壳构件22的顶端的内周。因而,能够阻止大室16与吸入通路3之间相连通,从而产生稳定的阻尼力降低效果。密封圈29可以安装于盖构件23的接套23b侧且紧贴于外壳构件22的顶端外周。代替于此,密封圈29也可以安装于外壳构件22的筒状的顶端的外周且紧贴于接套23b的内周。
根据图5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2,可以使外周室17与贮存器R相连通,通过伸长侧通路30使小室15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与缓冲装置D1相比,图5所示的缓冲装置D2在如下方面不同:为了使小室15作为伸长侧压力室发挥作用,通过设有节流口的伸长侧通路30使小室15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相对应地使外周室17与贮存器R相连通。其它结构与缓冲装置D1相同,因此省略不同部分以外的说明。
在缓冲装置D2中,设于底部构件11内的小室15通过伸长侧通路30、设于缸体1的透孔1b以及排出通路7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外周室17通过通路31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与缓冲装置D1相同,大室16通过压缩侧通路19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
该情况下,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一方(图5中的下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并且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图5中的上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自由活塞5的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2设定为大于自由活塞5的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伸长侧承压面积B2。在除了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推压的方式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伸长侧承压面积B2以外的面积即其它的承压面积C2、也就是面向自由活塞5的外周室17的面上作用有来自贮存器R的压力。因而,在缓冲装置D2中,小室15作为伸长侧压力室发挥作用,大室16作为压缩侧压力室发挥作用。
在缓冲装置D2中,压力室14利用自由活塞5划分出作为伸长侧压力室的小室15和作为压缩侧压力室的大室16。当自由活塞5移动时,小室15和大室16的容积变化。
在缓冲装置D2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活塞2向上方移动,因此液体自被压缩的伸长侧室R1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排出,且液体自贮存器R通过吸入通路3向被扩大的压缩侧室R2供给。因而,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上升,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
大室16通过压缩侧通路19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因此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传播,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因此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外周室17也与贮存器R相连通,因此外周室17内的压力也成为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室15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因此在小室15内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
因而,在缓冲装置D2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在自由活塞5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2和其它的承压面积C2上作用有与贮存器R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在伸长侧承压面积B2上作用有高于贮存器R的压力的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因此,该情况下,自由活塞5被向上侧推压而移动。当自由活塞5向上方移动时,液体与自由活塞5的移动量对应地向小室15流入,且液体自大室16向压缩侧室R2排出。这样,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液体自伸长侧室R1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压缩侧室R2移动。小室15和伸长侧室R1通过设有节流口的伸长侧通路30而连通起来,因此能够抑制自由活塞5的急剧的位移。
另一方面,在缓冲装置D2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活塞2向下方移动,因此被压缩的压缩侧室R2和被扩大的伸长侧室R1利用整流通路4而成为连通状态,液体自缸体1内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排出。因而,伸长侧室R1内及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均上升。
大室16通过压缩侧通路19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因此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传播,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此时,压缩侧室R2与伸长侧室R1之间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大室16内的压力成为与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室15通过伸长侧通路30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因此在小室15内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
因而,在缓冲装置D2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在自由活塞5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2和伸长侧承压面积B2上作用有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在其它的承压面积C2上作用有贮存器R的压力。因而,该情况下,自由活塞5被向下侧推压而移动。当自由活塞5向下方移动时,液体自小室15向排出通路7排出,另一方面,液体自压缩侧室R2向大室16流入,且液体自外周室17向贮存器R排出。因而,该情况下,大室16的容积扩大量减去小室15的容积减小量而得到的量的液体、即与外周室17的容积减小量相当的量的液体向贮存器R移动。由此,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液体自缸体1内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移动。
在缓冲装置D2中,也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一方(图5中的下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并且以将自由活塞5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图5中的上方)推压的方式使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作用于自由活塞5。自由活塞5的来自压缩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压缩侧承压面积A2设定为大于自由活塞5的来自伸长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伸长侧承压面积B2。因而,尽管是设定为单向流动型且在进行收缩动作时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在结构上成为等压的缓冲装置,也能够使自由活塞5进行动作而使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
因而,在缓冲装置D2中,也能够使阻尼力的变化取决于缓冲装置D2的伸缩时的振幅的大小。因而,与缓冲装置D1相同,针对车辆的车身(弹簧上构件)的处于共振频带的低频振动的输入,在缓冲装置D2中也产生较高的阻尼力。因而,能够使车身(弹簧上构件)的姿态稳定,从而防止在车辆转弯时使乘客感到不安。而且,在车辆的车轮(弹簧下构件)的处于共振频带的高频振动被输入时,缓冲装置D2产生较低的阻尼力而防止车轮侧(弹簧下构件侧)的振动向车身侧(弹簧上构件侧)传递,从而能够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另外,缓冲装置D2通过调整阻尼力可变阀V向液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能够调节阻尼力。在缓冲装置D2中,在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调整阻尼力的同时,还能够针对高频的振动降低阻尼力。
采用缓冲装置D2,针对相对较低的频带的振动,能够通过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调整阻尼力,对车身振动进行减振。而且,针对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能够利用机械原理来产生低阻尼力。因而,能够隔离来自车轮侧的振动而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从而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在缓冲装置D2中,在将小室15连通于伸长侧室R1的伸长侧通路30设有节流口。代替于此,或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压缩侧通路19和通路31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节流口。另外,也可以不在所有的通路19、30、31都设置节流口。另外,还可以在通路19、30、31不设置节流口,而是设置长通道节流件。
另外,代替将外周室17连通于贮存器R的结构,还可以设为将外周室17连通于缓冲装置D2的外部而向大气开放。即使这样,也在缓冲装置D2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自由活塞5被向上侧推压而移动,液体与自由活塞5的移动量相应地向小室15流入,且液体自大室16向压缩侧室R2排出。这样,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液体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室R2移动。在缓冲装置D2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自由活塞5被向下侧推压而移动,外周室17和大室16的总计容积扩大,并且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液体量减小。与将外周室17连通于贮存器R的情况相同,缓冲装置D2针对高频振动能够发挥降低阻尼力的效果。在外周室17向大气开放或成为气室的情况下,不需要将外周室17连通于贮存器R,因此也能够将形成压力室14的壳体固定于活塞杆2、或设于活塞杆21内。在将外周室17连通于贮存器R的情况下,能够将压力室14完全收纳在缓冲装置D2内,并且能够防止气体自外周室17混入到小室15或大室16。
关于图5所示的缓冲装置D2,简略地示出了底部构件11,但例如,如图6所示,底部构件11还可以包括设有供自由活塞5插入的中空部32a的外壳构件32、以及用于封闭外壳构件32的中空部32a的盖构件33。
在图6中,外壳构件32呈有底筒状,包括在内周设有台阶部32b的中空部32a、设于外周的环状槽32c、自环状槽32c通往中空部32a的伸长侧通路34b、自底部贯穿台阶部32b而通往中空部32a的通孔35、以及设于下端外周的螺纹部32d。中空部32a被盖构件33封闭而形成压力室36。中空部32a的比台阶部32b靠底部侧的部位具有较小直径而形成压力室36的小截面积部36a。比台阶部32b靠上方的基端侧形成有具有直径大于小截面积部36a的直径的大截面积部36b。伸长侧通路34与小截面积部36a相连通,通孔35与大截面积部36b相连通。伸长侧通路34包括自中空部32a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纵孔34a、以及将纵孔34a和环状槽32c连通起来且作为节流口发挥作用的横孔34b,从而使得即使自由活塞5最大限度地压缩小室15,伸长侧通路34也不会被封闭。
盖构件33形成为有顶筒状,包括孔33c、螺栓贯穿孔33d、螺纹部33e、三个台阶部33f、33g、33h、以及贯通孔33i。孔33c自筒部33a的下端贯穿至顶部33b的上端。螺栓贯穿孔33d沿上下方向设于顶部33b的中央。螺纹部33e设于筒部33a的内周。三个台阶部33f、33g、33h设于筒部33a的外周。贯通孔33i在筒部33a的从上方起第一个台阶部33f与第二个台阶部33g之间开口并通往内部。在筒部33a的下端设有缺口33j,从而将筒部33a的内部和外部连通起来。
盖构件33的筒部33a的从上方起第一个台阶部33f抵接于缸体1的下端,在筒部33a的比台阶部33f靠上侧的外周配合有缸体1。在筒部33a的从上方起第二个台阶部33g与第三个台阶部33h之间的外周配合有中间筒9。在筒部33a的从上方起第一个台阶部33f和第二个台阶部之间的外周与中间筒9之间设有用于形成排出通路7的环状间隙。在与中间筒9相互配合的筒部33a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37,因此能够防止排出通路7和贮存器R通过盖构件33与中间筒9之间的间隙而连通。在将外壳构件32插入到盖构件33的筒部33a内并将螺纹部32d旋装于螺纹部33e时,外壳构件32被固定于盖构件33且中空部32a被封闭而形成压力室36。
在螺栓贯穿孔33d内贯穿有在顶端设有螺纹部38a的螺栓38。在螺栓38的杆部38b的外周安装有圆盘状的单向阀39。单向阀39利用螺栓38和旋装于螺纹部38a的螺母40固定于盖构件33,用于打开/关闭孔33c。在螺栓38沿轴向贯穿成形有通路38c,该通路38c将压力室36和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
在外壳构件32的中空部32a内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自由活塞5,压力室36内利用自由活塞5划分出小室15、大室16以及外周室17。小室15通过伸长侧通路34、贯通孔33i以及排出通路7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大室16通过设于螺栓38的通路38c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外周室17通过通孔35和缺口33j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在台阶部32b开口的通孔35形成为使外周室17和贮存器R之间的连通不被切断,直到自由活塞5完全紧贴于台阶部32b为止。
设于盖构件33的孔33c通过缺口33j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在缓冲装置D2进行伸长动作而使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降低时,用于打开/关闭孔33c的单向阀39的外周侧挠曲而开阀,通过孔33c将贮存器R与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单向阀39同孔33c一起构成吸入通路3。
缸体1的下端抵接于盖构件33的台阶部33f的上端。因此,在利用外筒10的弯边部10a和底部10b将底部构件11和缸体1夹在中间时,能够以相对于外筒10不会移动的方式固定底部构件11和缸体1。与上述的缓冲装置D1相同,在缓冲装置D2中,中间筒9也未被杆引导件8和底部构件11上下夹住,而是以容许相对于杆引导件8和底部构件11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
在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D2中,构成底部构件11的各构件顺畅地被装于缓冲装置D2。在缓冲装置D2中,需要将配置于下方的小室15与配置于比小室15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的排出通路7连通起来,另外,需要使伸长侧通路34形成为不会被自由活塞5封闭。因此,必须利用伸长侧通路34、环状槽32c以及贯通孔33i形成复杂的通路。代替于此,若如缓冲装置D1那样,采用将配置于比小室15靠上侧的位置的外周室17连通于排出通路7的结构,则能够使通路形状简单化。
在缓冲装置D1、D2中,压力室14、25、36形成为使自由活塞5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代替于此,也可以将压力室14、25、36形成为使自由活塞5不沿上下方向,而是能够沿横向、倾斜方向移动。该情况下,自由活塞5难以受到输入至缓冲装置D1、D2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的影响。在将压力室14、25、36形成为使自由活塞5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容易确保自由活塞5的行程量,且也能够采用大型的自由活塞5。
在缓冲装置D1、D2中,自由活塞5形成为能够在压力室14、25、36内移动。因此,当自由活塞5位移至行程末端时,有时与底部构件11相碰撞而发出击打声。因此,液压缓冲机构L可以防止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
在液压缓冲机构L设于缓冲装置D1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可以是流路面积(流路截面积)根据自由活塞5的位移而变化的可变节流阀,且可以设于伸长侧通路20。作为液压缓冲机构L发挥作用的可变节流阀可以随着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开始位移而使流路面积逐渐减小。可变节流阀在流路面积设定下限的情况下使流路面积减小到下限以下为佳。能够在自由活塞5未到达行程末端的范围内任意设定可变节流阀开始减小流路面积时的自由活塞5的位移量即规定量。可以将规定量设定为0,若自由活塞5稍微自中立位置位移,则可变节流阀立刻使流路面积减小。可变节流阀开始减小流路面积时的自由活塞5的位移量设定为根据自由活塞5的移动方向而不同为佳。
如此设置作为液压缓冲机构L的可变节流阀。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缩动作,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位移规定量以上时,可变节流阀的流路面积减小,由此液体难以自外周室17内排出,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被减速。其结果,能够阻止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能够降低两者相接触时的击打声。在缓冲装置D1中,由可变节流阀构成的液压缓冲机构L设于通路18、压缩侧通路19的中途为佳。在缓冲装置D2中,由可变节流阀构成的液压缓冲机构L设于伸长侧通路30、压缩侧通路19以及通路31中的任意通路的中途为佳。
图8表示将液压缓冲机构L设于缓冲装置D1的例子。液压缓冲机构L包括环状槽5e、孔5f以及节流通路22f。环状槽5e设于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外周。孔5f在台阶部5c开口并通往环状槽5e。节流通路22f设于外壳构件22且将大截面积部25b和排出通路7连通起来。当自由活塞5在压力室25内位于中立位置时,节流通路22f的开口与环状槽5e位于相对的位置。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上下方向位移而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环状槽5e与节流通路22f的重叠面积减小。当环状槽5e不与节流通路22f相对时,节流通路22f被大活塞部5b封闭。这样,液压缓冲机构L通过自由活塞5的位移而使节流通路22f的流路面积变化。利用自由活塞5和外壳构件22构成作为液压缓冲机构L的可变节流阀。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节流通路22f被封闭而仅使透孔22c有效,将外周室17和排出通路7连通起来的通路的流路面积减小,自由活塞5朝向行程末端侧的移动速度被减速。其结果,能够阻止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能够降低两者相接触时的击打声。
利用自由活塞5和外壳构件22构成了液压缓冲机构L,因此不会增加部件个数,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可变节流阀设于伸长侧通路。
图9表示将液压缓冲机构L1设于缓冲装置D2的例子。液压缓冲机构L1以独立于伸长侧通路34的方式形成于外壳构件32,包括节流通路50、环状槽5g以及孔5h。节流通路50将排出通路7和小截面积部36a连通起来。环状槽5g形成于自由活塞5的小活塞部5b的外周。孔5h形成于小活塞部5b且将小室15和环状槽5g连通起来。当自由活塞5在压力室36内位于中立位置时,节流通路50的开口与环状槽5g位于相对的位置。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上下方向位移而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环状槽5g和节流通路50的重叠面积减小。当环状槽5g不与节流通路50相对时,节流通路50被小活塞部5a封闭。这样,压缓冲机构L1通过自由活塞5的位移而使节流通路50的流路面积变化。利用自由活塞5和外壳构件32构成作为液压缓冲机构L1的可变节流阀。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节流通路50被封闭,而仅使伸长侧通路34有效,将小室15和排出通路7连通起来的通路的流路面积减小,自由活塞5向行程末端侧的移动速度被减速。其结果,能够阻止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能够降低两者相接触时的击打声。在设置液压缓冲机构L、L1时,自由活塞5的中立位置能够设定在任意的位置。开始封闭节流通路22f、50时的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的位移量也能够同样地任意设定。
如图10所示,还能够在缓冲装置D2设置由伸长侧通路限制部件和压缩侧通路限制部件构成的液压缓冲机构L2。大室16通过设于螺栓53的通路53a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该通路53a作为压缩侧通路发挥作用。小室15通过在压力室36的下端开口的纵孔54、与纵孔54相连通的横孔55、以及设于外壳构件32的外周的环状槽32c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该情况下,在横孔55未设置节流口。在自由活塞5的上端设有棒状的压缩侧柱塞51,在下端设有棒状的伸长侧柱塞52。压缩侧柱塞51和伸长侧柱塞52可以是朝向顶端去截面积减小的截头圆锥状。
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朝向压缩大室16的方向即上方位移时,压缩侧柱塞51进入到通路53a内,使作为压缩侧通路的通路53a的流路面积减小。另一方面,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朝向压缩小室15的方向即下方位移时,伸长侧柱塞52进入到纵孔54内,从而使伸长侧通路的流路面积减小。在该实施方式中,压缩侧通路限制部件51由压缩侧柱塞51构成,伸长侧通路限制部件由伸长侧柱塞52构成。
当压缩侧通路的流路面积减小时,对液体的通过施加的阻力增大,因此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下降。当伸长侧通路的流路面积减小时,对液体的通过施加的阻力增大,因此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下降。压缩侧柱塞51开始进入到通路53a内时的自由活塞5的第1位置能够通过改变通路53a或压缩侧柱塞51的长度来任意设定。伸长侧柱塞52开始进入到纵孔54内时的自由活塞5的第2位置能够通过改变伸长侧柱塞52的长度来任意设定。自由活塞5的自中立位置到第1位置的距离与自由活塞5的自中立位置到第2位置的距离可以不同。这样,在设有液压缓冲机构L3的缓冲装置D2中,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也减慢。其结果,能够防止自由活塞5和作为壳体的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而且,能够降低因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的碰撞而产生的击打声,不会使车辆的乘客产生不适感、不安感。另外,自由活塞5不会突然停止,因此也不会发生阻尼力降低效果突然消失而导致缓冲装置D2所产生的阻尼力突变的情况。能够利用压缩侧通路限制部件和伸长侧通路限制部件中的任一者来构成液压缓冲机构L2。液压缓冲机构L2也能够与上述的液压缓冲机构L1并用。
如图11所示,在压缩侧柱塞51被设定为将通路53a的开口端完全封闭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自螺栓53的侧方与通路53a相连通的节流孔53b。
图12所示的缓冲装置D2的压缩侧通路限制部件包括面向设于盖构件33的大室16的环状壁56、以及设于自由活塞5的上端的环状突起57,从而代替压缩侧柱塞51。在盖构件33的由环状壁56包围的部分旋装有设有通路58a的中空螺栓58。通过中空螺栓58内的通路58a使大室16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设于中空螺栓58的通路58a形成了压缩侧通路。在环状壁56形成有将环状壁56的外周侧和内周侧连通起来的节流孔56a。环状突起57的内径被设定为环状壁56的外周能够进入到环状突起57内的大小。环状突起57的高度被设定为即使环状壁56进入到环状突起57内且环状壁56的顶端抵接于自由活塞5也不会使节流孔56a被环状突起57封闭。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压缩大室16的方向即上方位移时,环状壁56进入到环状突起57的内侧,压缩侧通路的流路面积减小。该情况下,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对液体的通过施加的阻力也增大,因此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被减速。其结果,能够防止自由活塞5和作为壳体的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而且,能够降低因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的碰撞而产生的击打声。环状壁56开始进入到环状突起57内时的自由活塞5的位置能够通过改变环状壁56或环状突起57的高度来任意设定。
图13所示的缓冲装置D2包括压缩侧缓冲室59和伸长侧缓冲室60来作为液压缓冲机构L3发挥作用。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压缩大室16的方向位移规定量以上时,压缩侧缓冲室59被自由活塞5封闭而抑制自由活塞5的进一步位移。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压缩小室15的方向位移规定量以上时,伸长侧缓冲室60被自由活塞5封闭而抑制自由活塞5的进一步位移。
具体而言,压缩侧缓冲室59由设于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c的上端外周的环状凹部、以及设于盖构件33的面向大室16的端部且向大室16侧突出的环状凸部61形成。伸长侧缓冲室60由设于自由活塞5的小活塞部5a的下端外周的环状凹部、以及设于外壳构件32的中空部32a的小截面积部36a的下端内周的环状凸部62形成。
环状凸部61的内径被设定为能够进入到形成压缩侧缓冲室59的环状凹部内的直径,环状凸部62的内径被设定为能够进入到形成伸长侧缓冲室60的环状凹部内的直径。
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上方位移且位移规定量以上时,环状凸部61进入到形成压缩侧缓冲室59的环状凹部内,压缩侧缓冲室59被封闭。即使自由活塞5欲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由于压缩侧缓冲室59内的压力上升,因此自由活塞5的移动也被限制。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向下方位移且位移规定量以上时,环状凸部62进入到形成伸长侧缓冲室60的环状凹部内,伸长侧缓冲室60被封闭。即使自由活塞5欲进一步向下方移动,由于伸长侧缓冲室60内的压力上升,因此自由活塞5的移动也被限制。环状凸部61开始进入到形成压缩侧缓冲室59的环状凹部内时的自由活塞5的第3位置能够通过改变用于形成压缩侧缓冲室59的环状凹部的长度或环状凸部61的位置及长度来任意设定。环状凸部62开始进入到形成伸长侧缓冲室60的环状凹部内的自由活塞5的第4位置能够通过改变用于形成伸长侧缓冲室60的环状凹部的长度或环状凸部62的位置及长度来任意设定。自由活塞5的自中立位置到第3位置的距离与自由活塞5的自中立位置到第4位置的距离可以不同。
在图13所示的缓冲装置D2中,当自由活塞5自中立位置位移规定量以上时,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被减速。其结果,能够防止自由活塞5和作为壳体的底部构件11猛烈碰撞。而且,能够降低因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的碰撞而产生的击打声,而不会使车辆的乘客产生不适感、不安感。另外,由于自由活塞5不会突然停止,因此也不会发生阻尼力降低效果突然消失而导致缓冲装置D2所产生的阻尼力突变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压缩侧缓冲室59和压缩侧缓冲室60中的任一者来构成液压缓冲机构。液压缓冲机构也能够与上述的液压缓冲机构L、L1、L2并用。
液压缓冲机构也能够应用于缓冲装置D1的构造。另外,可以利用设于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下端外周的环状凹部、以及设于压力室25、36的大截面积部25b、36b的下端内周的环状凸部来形成伸长侧缓冲室60。该情况下,能够在外周室17内设置伸长侧缓冲室60。而且,伸长侧缓冲室59和压缩侧缓冲室60可以利用上述构造以外的构造形成。只要在自由活塞5向上方位移规定量以上时使压缩侧缓冲室59被自由活塞5封闭即可。只要在自由活塞5向下方位移规定量以上时使伸长侧缓冲室60被自由活塞5封闭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了液压的缓冲机构来降低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碰撞时的击打声。但是,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由橡胶等的弹性体形成的缓冲构件。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在作为自由活塞5的大室侧面的上端设置压缩侧缓冲件65,在自由活塞5的台阶部5c设置面向外周室17的伸长侧缓冲件66。这些压缩侧缓冲件65和伸长侧缓冲件66构成了缓冲构件。由于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不直接碰撞,因此能够减轻击打声。伸长侧缓冲件66还能够设于自由活塞5的小活塞部5a的下端。压缩侧缓冲件65和伸长侧缓冲件66还可以都设于底部构件11侧。压缩侧缓冲件65和伸长侧缓冲件66通过熔敷、熔接、粘接等固定于自由活塞5或底部构件11。
如图15所示,缓冲构件也可以是贯穿自由活塞5的作为橡胶构件的缓冲橡胶67。具体而言,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自由活塞5的保持孔68,使缓冲橡胶67贯穿并固定于该保持孔68。缓冲橡胶67固定于保持孔68的方法能够采用粘接、熔接、压入等各种固定方法。缓冲橡胶67的大室侧端即上端67a形成为半球状且向大室16侧突出而构成压缩侧缓冲件,缓冲橡胶67的小室侧端即下端67b形成为半球状且向小室15侧突出而构成伸长侧缓冲件。即使在利用缓冲橡胶67构成缓冲构件的情况下,当自由活塞5位移至行程末端附近时,缓冲橡胶67的上端67a或下端67b与底部构件11碰撞,自由活塞5的位移被抑制。因而,在设有缓冲橡胶67的缓冲装置中,也能够抑制自由活塞5和底部构件11的击打声的产生。由于缓冲橡胶67将保持孔68密封,因此即使保持孔68贯穿了自由活塞5也不会导致小室15和大室16连通。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密封构件。另外,在设置缓冲构件时,部件个数较少,而不会消耗组装工时,因此设置成本较低。
如图16所示,还可以在底部构件11设置由伸长侧缓冲件69和压缩侧缓冲70件构成的缓冲构件。具体而言,伸长侧缓冲件69是如下的环状的弹性体:层叠于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的底部的上表面,配合于小截面积部25a的下端内周,并且与自由活塞5的小活塞部5a相对配置。压缩侧缓冲件70是配合在设于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的开口端的环状凹部25d内且与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上端面相对配置的环状的弹性体。
伸长侧缓冲件69和压缩侧缓冲件70可以是将橡胶等树脂、合成树脂做成环状而形成的弹性体,也可以是防松垫圈。另外,还可以是伸长侧缓冲件69和压缩侧缓冲件70中的任一者为防松垫圈,另一者为将橡胶等树脂、合成树脂做成环状而形成的弹性体。另外,伸长侧缓冲件69和压缩侧缓冲件70的截面形状是任意的,除方形环、O形环以外,还能够采用其它的各种形状。当自由活塞5与伸长侧缓冲件69和压缩侧缓冲件70碰撞时,自由活塞5的移动被限制。当自由活塞5向行程末端侧移动而使缓冲构件被压缩时,缓冲构件产生与压缩量对应的回弹力,自由活塞5的速度逐渐降低。其结果,能够防止自由活塞5与外壳构件22碰撞或自由活塞5与盖构件23碰撞。因而,在设有伸长侧缓冲件69和压缩侧缓冲件70的缓冲装置D1中,也能够抑制自由活塞5与底部构件11的碰撞,从而抑制两者产生击打声。因而,能够防止阻尼力的突变,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各缓冲构件也能够应用于缓冲装置D2。
在缓冲装置D1、D2中,大室16和压缩侧室R2通过单一的压缩侧通路19而连通起来,但如图17所示,也可以设置多个压缩侧通路。图17所示的缓冲装置D1包括压缩侧第一通路71、压缩侧第二通路72、第一阀Va以及第二阀Vb。第一阀Va设于压缩侧第一通路71,仅容许液体自大室16朝向压缩侧室R2流动,并且向流动施加阻力。第二阀Vb设于压缩侧第二通路72,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朝向大室16流动,并且向流动施加阻力。
第一阀Va对于液体自压缩侧室R2朝向大室16的流动维持闭阀状态。与第一阀Va并联地设有节流口O1。第二阀Vb对于液体自大室16朝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维持闭阀状态。与第二阀Vb并联地设有节流口O2。与缓冲装置D1、D2相同,在大室16内作用有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大室16作为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的压缩侧压力室发挥作用。
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当由于外周室17内的压力上升而自由活塞5被向上方推压时,第一阀Va开阀而使大室16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此时,以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为基准,大室16内的压力比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高出与第一阀Va的压力损失对应的量。因而,在缓冲装置D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在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上表面(压缩侧承压面积A1)上作用有比贮存器R的压力高出与第一阀Va的压力损失对应的量的压力,在小活塞部5a的下表面(承压面积C1)上作用有与贮存器R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另外,该情况下,由于在台阶部5c(伸长侧承压面积B1)上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较高的压力,因此自由活塞5被向上侧推压而移动。当自由活塞5移动时,液体与自由活塞5的移动量对应地向外周室17流入,且液体自大室16向压缩侧室R2排出。因而,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液体自伸长侧室R1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压缩侧室R2移动。当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升高时,与其对应地,第一阀Va使压缩侧第一通路71较大程度地开放,因此相比于仅利用节流口O1、O2将大室16与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的情况,大室16内的压力相对于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的上升程度降低。
相反地,在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外周室17经由伸长侧通路201而与伸长侧室R1相连通,在外周室17内作用有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由于小室15与贮存器R相连通,因此小室15内成为与贮存器R内大致相等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室16通过设有第二阀Vb的压缩侧第二通路72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由于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上升,第二阀Vb开阀而使大室16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因而,该情况下,以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为基准,大室16内的压力比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低出与第二阀Vb的压力损失对应的量。因而,在该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在自由活塞5的大活塞部5b的上表面(压缩侧承压面积A1)上作用有比压缩侧室R2的压力低出与第二阀Vb的压力损失对应的量的压力。另外,该情况下,在台阶部5c(伸长侧承压面积B1)上作用有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在小活塞部5a的下表面(承压面积C1)上作用有贮存器R的压力。大活塞部5b的上表面的面积(压缩侧承压面积A1)大于台阶部5c的面积(伸长侧承压面积B1)。第二阀Vb的压力损失以缓冲装置D1进行收缩动作时的大室16内的压力和压缩侧承压面积A1的乘积的值大于外周室17的压力和伸长侧承压面积B1的乘积的值的方式设定。因此,自由活塞5被向下侧推压而移动。当自由活塞5移动时,液体自外周室17向排出通路7排出,另一方面,液体自压缩侧室R2向大室16流入,且液体自小室15向贮存器R排出。该情况下,大室16的容积扩大量减去外周室17的容积减小量而得到的量的液体自缸体1内向贮存器R移动。也就是说,压力室14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且自小室15排出的液体自缸体1内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移动。当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升高时,与其相对应地,第二阀Vb使压缩侧第二通路72较大程度地开放,因此相比于仅利用节流口O2、O2将大室16与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的情况,大室16内的压力相对于自由活塞5的移动速度的下降程度减小。
即使缓冲装置D1的伸缩速度升高而使在大室16和压缩侧室R2之间往来的液体的流量增加,第一阀Va和第二阀Vb也会与其相对应地使压缩侧第一通路71和压缩侧第二通路72较大程度地开放。因而,相比于采用仅利用节流口将大室16与压缩侧室R2连通起来的结构的情况,自由活塞5不会变得难以移动。因此,即使缓冲装置D1的伸缩速度达到高速区域也能够发挥降低阻尼力的效果。具体而言,缓冲装置D1的阻尼特性如图18所示。图18中的各实线表示在利用作为阻尼力调整部的阻尼力可变阀V将缓冲装置D1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及压缩侧的阻尼力设为较弱、中等、较强的情况下的阻尼特性。虚线表示在设定为较弱、中等、较强的阻尼特性的状况下向缓冲装置D1输入高频振动而使阻尼力降低的情况下的阻尼力的特性。
因而,在图17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即使伸缩速度升高而使得在大室16和压缩侧室R2之间往来的液体的流量增加,第一阀Va和第二阀Vb也能够与其相对应地使压缩侧第一通路71和压缩侧第二通路72较大程度地开放。因此,即使缓冲装置D1的伸缩速度达到高速区域也能够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图17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简略地示出了底部构件11,但例如图19所示,底部构件11包括外壳构件22、盖构件23、阀盘74以及盖75。外壳构件22包括供自由活塞5插入的中空部22a。盖构件23封闭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阀盘74借助连结杆73连接于盖构件23并配置在压缩侧室R2内。盖75安装于连结杆73的外周并配合有阀盘74而在压缩侧室R2内划分出隔间S1。在阀盘74设有由叶片阀形成的第一阀76和第二阀77。
在盖构件23的螺栓贯穿孔23a内贯穿有连结杆73。连结杆73包括在顶端具有螺纹部73a的杆部73b、以及形成于杆部73b的基端的头部73c。在连结杆73的杆部73b的外周安装有载置于盖构件23的上表面的圆盘状的单向阀27。单向阀27利用连结杆73和旋装于螺纹部73a的螺母78固定于盖构件23,用于打开/关闭形成于盖构件23的孔23c。在连结杆73的内部设有在头部73c的下端开口且通往杆部73b的侧部的杆内通路73d。
在连结杆73的杆部73b的外周,在比单向阀27靠上方的位置依次装配有有底筒状的盖75、筒状的间隔件79、第二阀77、阀盘74、第一阀76。它们被螺母78和连结杆73的头部73c夹持而固定于盖构件23。
盖75呈有底筒状,在底部设有供连结杆73的杆部73b贯穿的孔75a。间隔件79呈有顶筒状,在顶部形成有供连结杆73的杆部73b贯穿的孔79a,在筒部形成有将筒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起来的通孔79b。阀盘74在中央形成有供连结杆73的杆部73b贯穿的孔74a,在周缘形成有自上端向下端开口的第一孔74b和第二孔74c。
当阀盘74以夹住间隔件79的方式装配于杆部73b时,阀盘74的外周配合于盖75的筒部的内周,因此在盖75内形成有从压缩侧室R2划分出的隔间S1。隔间S1通过第一孔74b和第二孔74c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设于连结杆73内的杆内通路73d的一端在杆部73b的位于间隔件79的筒部内的侧部开口,另一端在位于大室16内的头部73c的下端开口。间隔件79的筒部内通过通孔79b而与隔间S1相连通,因此大室16通过杆内通路73d、间隔件79内、通孔79b、隔间S1、第一孔74b以及第二孔74c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
层叠于阀盘74的压缩侧室R2侧的面的第一阀76是通过层叠环状板而成的层叠叶片阀,用于打开/关闭第一孔74b的上端开口端。第一阀76是仅容许液体经由第一孔74b自大室16朝向压缩侧室R2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并且向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层叠于阀盘74的隔间S1侧的面的第二阀77是通过层叠环状板而成的层叠叶片阀,用于打开/关闭第二孔74c的下端开口端。第二阀77是仅容许液体经由第二孔74c自压缩侧室R2朝向大室16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并向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在图19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压缩侧第一通路由第一孔74b和杆内通路73d形成,压缩侧第二通路由第二孔74c和杆内通路73d形成。在图19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构成底部构件11的各构件能够顺畅地装于缓冲装置D1内。
相对于图19的缓冲装置D1,在图20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将阀盘80收纳在外壳构件22内。阀盘80利用连结杆81连结于盖构件23,且收纳在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内。
连结杆81包括在顶端具有螺纹部81a的杆部81b、形成于杆部81b的基端的头部81c、以及在杆部81b的上端开口且通往杆部81b的侧部的杆内通路81d。在连结杆81的杆81b的外周安装有层叠于盖构件23的压缩侧室R2侧的面的单向阀27。单向阀27利用连结杆81和旋装于螺纹部81a的螺母82固定于盖构件23,用于打开/关闭孔23c。
在连结杆81的杆部81b的外周,在比盖构件23靠下方的位置,装配有筒状的间隔件83、第一阀85、阀盘80以及第二阀84。它们被螺母82和连结杆81的头部81c夹持而固定于盖构件23。
间隔件83呈有底筒状,包括设于底部的供连结杆81的杆部81b贯穿的孔83a、以及设于筒部且将筒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起来的通孔83b。阀盘80包括设于中央且供连结杆81的杆部81b贯穿的孔80a、以及自上端向下端开口的第一孔80c和第二孔80b。
阀盘80隔着间隔件83层叠于盖构件23。当装配于杆部81b的阀盘80插入到中空部22a内时,阀盘80的外周配合于外壳构件22的中空部22a的内周,因此在中空部22a划分出压力室25和隔间S2。
压力室25内通过插入自由活塞5而划分出小室15、大室16以及外周室17。小室15通过设于外壳构件22的通路22d而与贮存器R相连通。外周室17通过透孔22c而与排出通路7相连通。在台阶部25c开口的透孔22c形成为确保外周室17和排出通路7之间的连通,直到自由活塞5完全紧贴于台阶部25c为止。
隔间S2通过第一孔80c和第二孔80b而与大室16相连通。设于连结杆81的杆内通路81d的一端在杆部81b的位于间隔件83的筒部内的侧部开口,另一端在杆部81b的面向压缩侧室R2的顶端开口。间隔件83的筒部内通过通孔83b而与隔间S2相连通,因此大室16通过杆内通路81d、间隔件83内、通孔83b、隔间S2、第一孔80c以及第二孔80b而与压缩侧室R2相连通。
层叠于阀盘80的大室16侧的面的第二阀84是通过层叠环状板而成的层叠叶片阀,用于打开/关闭第二孔80b的下端开口端。第二阀84是仅容许液体经由第二孔80b自压缩侧室R2朝向大室16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并且向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层叠于阀盘80的压缩侧室R2侧的面的第一阀85是通过层叠环状板而构成的层叠叶片阀,用于打开/关闭第一孔80c的上端开口端。第一阀85是仅容许液体经由第一孔80c自大室16朝向压缩侧室R2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并且向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在图20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压缩侧第一通路由第一孔80c和杆内通路81d形成,压缩侧第二通路由第二孔80b和杆内通路81d形成。在图20所示的缓冲装置D1中,构成底部构件11的各构件能够顺畅地装于缓冲装置D1内。
在图19的缓冲装置D1中,在压缩侧室R2内收纳有阀盘74、第一阀76以及第二阀77,在图20的缓冲装置D1中,在底部构件11内收纳有阀盘80、第一阀85以及第二阀84。因而,与将阀盘80收纳于底部构件11内的图20的缓冲装置D1相比,将阀盘74收纳于压缩侧室R2内的图19的缓冲装置D1能够将阀盘74的外径设为较大,且也能够将第一阀76和第二阀77的外径设为较大。第一阀76和第二阀77的挠曲刚度能够设为低于第一阀85和第二阀84的挠曲刚度,因此第一阀76和第二阀77开阀时的压力损失分别小于第一阀85和第二阀84开阀时的压力损失。因而,与图20的缓冲装置D1相比,图19的缓冲装置D1能够增大高频振动输入时的阻尼力降低效果的降低幅度。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缓冲装置,针对相对较低的频带的振动,能够利用作为阻尼力调整部的阻尼力调整部来调整阻尼力,从而降低车身振动。针对利用阻尼力调整部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能够利用机械原理来产生低阻尼力,能够通过隔离来自车轮侧的振动来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主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3年3月22日向日本国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060604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9)

1.一种缓冲装置,其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缸体内且在该缸体内划分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贮存器;吸入通路,其仅容许液体自上述贮存器朝向上述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其仅容许液体自上述压缩侧室朝向上述伸长侧室流动;以及阻尼力调整部,其仅容许液体自上述伸长侧室朝向上述贮存器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向该液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
壳体,其形成压力室;以及
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压力室内,且在上述压力室内形成与上述伸长侧室相连通的伸长侧压力室和与上述压缩侧室相连通的压缩侧压力室,
以将上述自由活塞向滑动方向的一方推压的方式在该自由活塞上作用有来自上述压缩侧室的压力,并且以将上述自由活塞向滑动方向的另一方推压的方式在该自由活塞上作用有来自上述伸长侧室的压力,
上述自由活塞的来自上述压缩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压缩侧承压面积大于上述自由活塞的来自上述伸长侧室的压力所作用的伸长侧承压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上述压力室包括由内壁的截面划分出的面积较小的小截面积部和由内壁的截面划分出的面积大于小截面积部的面积的大截面积部,
上述自由活塞包括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压力室的小截面积部内的小活塞部、以及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压力室的大截面积部内的大活塞部,
上述自由活塞在上述小截面积部内利用上述小活塞部划分出小室,在上述大截面积部内且是上述小活塞部的外周划分出外周室,在上述大截面积部内利用上述大活塞部划分出大室,
上述小室和外周室中的一者是上述伸长侧压力室,另一者与上述贮存器相连通,
上述大室是上述压缩侧压力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
压缩侧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第二通路,其将上述压缩侧压力室和上述压缩侧室连通起来;
第一阀,其在上述压缩侧第一通路内仅容许液体自上述压缩侧压力室朝向上述压缩侧室流动并向该流动施加阻力;以及
第二阀,其在上述压缩侧第二通路内仅容许液体自上述压缩侧室朝向上述压缩侧压力室流动并向该流动施加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
阀盘,其借助连结杆连结于上述壳体,并且配置在上述压缩侧室内;以及
盖,其安装于上述连结杆的外周,并且配合有上述阀盘而在上述压缩侧室内划分出隔间,
上述压缩侧压力室经由形成于连结杆内的杆内通路而与上述隔间相连通,
在上述阀盘设有将上述隔间和上述压缩侧室连通起来的第一孔和第二孔,
利用上述第一孔和上述杆内通路形成上述压缩侧第一通路,
利用上述第二孔和上述杆内通路形成上述压缩侧第二通路,
通过在上述阀盘的压缩侧室侧层叠用于打开/关闭上述第一孔的叶片阀而形成第一阀,
通过在上述阀盘的隔间侧层叠用于打开/关闭上述第二孔的叶片阀而形成第二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阀盘,其收纳于设在上述壳体内的中空部,且将该中空部分隔为上述压力室和与上述压缩侧室相连通的空部,
在上述阀盘设有将上述空部和上述压缩侧压力室连通起来的第一孔和第二孔,
利用上述第一孔形成上述压缩侧第一通路,
利用上述第二孔形成上述压缩侧第二通路,
通过在上述阀盘的空部侧层叠用于打开/关闭上述第一孔的叶片阀而形成上述第一阀,
通过在上述阀盘的上述压缩侧压力室侧层叠用于打开/关闭上述第二孔的叶片阀而形成上述第二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构件,该缓冲构件用于防止上述自由活塞和上述壳体的碰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液压缓冲机构,该液压缓冲机构用于抑制上述自由活塞向壳体碰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
外筒,其设于上述缸体的外侧;以及
中间筒,其设于上述缸体与上述外筒之间,
上述壳体配合于上述缸体的端部和上述中间筒的端部,
上述贮存器形成在上述中间筒与上述外筒之间,
利用上述缸体与上述中间筒之间的间隙形成将上述伸长侧室连通于上述贮存器的排出通路,
上述阻尼力调整部设于上述排出通路与上述贮存器之间,
上述伸长侧压力室经由上述排出通路而与上述伸长侧室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上述壳体包括:
外壳构件,其具有供上述自由活塞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的中空部;以及
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外壳构件的上述中空部而形成上述压力室。
CN201480017104.1A 2013-03-22 2014-03-20 缓冲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4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0604 2013-03-22
JP2013060604A JP5961130B2 (ja) 2013-03-22 2013-03-22 緩衝装置
PCT/JP2014/057916 WO2014148637A1 (ja) 2013-03-22 2014-03-20 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266A true CN105074266A (zh) 2015-11-18
CN105074266B CN105074266B (zh) 2016-12-21

Family

ID=51580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710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4266B (zh) 2013-03-22 2014-03-20 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70505B2 (zh)
EP (1) EP2977642B1 (zh)
JP (1) JP5961130B2 (zh)
KR (1) KR101708588B1 (zh)
CN (1) CN105074266B (zh)
WO (1) WO2014148637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792A (zh) * 2016-09-28 2016-12-21 山东文捷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可自动调节的车辆用减震装置及减震方法
CN106352005A (zh) * 2016-11-25 2017-01-25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及其排气方法
CN106917841A (zh) * 2015-12-24 2017-07-04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
CN108884897A (zh) * 2016-04-06 2018-11-23 Kyb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11630295A (zh) * 2018-02-21 2020-09-04 Kyb株式会社 阻尼阀和缓冲器
CN111891248A (zh) * 2020-06-19 2020-11-06 浙江大学 一种多足步行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与结构改进的足端机构
CN114738350A (zh) * 2022-06-10 2022-07-12 迪非液压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缓冲的高压大流量液压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48599A1 (ja) * 2013-03-22 2014-09-2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US9802457B2 (en) * 2014-01-09 2017-10-3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body
US11143260B2 (en) 2018-12-28 2021-10-12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single external control valve
US11156261B2 (en) 2018-12-28 2021-10-26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multiple external control valves
US11118649B2 (en) * 2019-07-01 2021-09-14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side collector and external control valves
US11635122B2 (en) * 2019-07-18 2023-04-25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Intake device for a damper having a side collector
US11248677B2 (en) * 2019-07-18 2022-02-15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Pre-assembled piston accumulator insert device
DE102019131319A1 (de) * 2019-11-20 2021-05-20 Thyssenkrupp Ag Schwingungsdämpfer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Schwingungsdämpfer
EP3951209A1 (en) * 2020-08-04 2022-02-09 Öhlins Racing AB Valve arrangement for providing improved damp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at higher stroke speeds in a shock absorber
US11434971B2 (en) * 2020-08-31 2022-09-06 DRiV Automotive Inc. Damper assembly including valve connectors having one-way valves
CN113009336B (zh) * 2021-02-25 2024-02-09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
US11930875B2 (en) * 2021-07-12 2024-03-19 John Hooman Kasraei Impact reduction system for personal protective device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8727A (ja) * 1988-03-18 1989-09-22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01451585A (zh) * 2007-12-05 2009-06-10 株式会社万都 减震器
JP2011247371A (ja) * 2010-05-28 2011-12-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JP2012137168A (ja) * 2010-12-28 2012-07-19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CN102734371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JP2012197905A (ja) * 2011-03-23 2012-10-18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CN102889330A (zh) * 2011-07-21 2013-01-23 株式会社万都 减震器的阀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5340A (ja) * 1981-10-15 1983-04-19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5163538A (en) * 1991-09-03 1992-11-17 General Motors Company Low level damping valve and method for a semi-active hydraulic damper
US6978871B2 (en) * 2003-09-17 2005-12-27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Adjustable damper with control valve, mounted in an external collar
DE102005010240A1 (de) * 2005-03-05 2006-09-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Selbstpumpender hydropneumatischer 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07023716A1 (de) * 2006-11-02 2008-05-08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Proportionalregelventil
DE102008060515B4 (de) * 2007-12-05 2015-08-06 Mando Corporation Schwingungsdämpfer
JP5308695B2 (ja) 2008-03-17 2013-10-0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減衰弁
US8944222B2 (en) 2010-03-10 2015-02-03 Kayaba Industry Co., Ltd. Damping valve
JP5456618B2 (ja) * 2010-06-21 2014-04-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
WO2012102125A1 (ja) * 2011-01-26 2012-08-0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緩衝器
JP2012247371A (ja) * 2011-05-30 2012-12-13 Toshiba Corp 電波発射源可視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8727A (ja) * 1988-03-18 1989-09-22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01451585A (zh) * 2007-12-05 2009-06-10 株式会社万都 减震器
JP2011247371A (ja) * 2010-05-28 2011-12-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JP2012137168A (ja) * 2010-12-28 2012-07-19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JP2012197905A (ja) * 2011-03-23 2012-10-18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CN102734371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CN102889330A (zh) * 2011-07-21 2013-01-23 株式会社万都 减震器的阀结构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7841A (zh) * 2015-12-24 2017-07-04 株式会社昭和 压力缓冲装置
US10167985B2 (en) 2015-12-24 2019-01-01 Showa Corporation Pressure buffer device
CN108884897A (zh) * 2016-04-06 2018-11-23 Kyb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6246792A (zh) * 2016-09-28 2016-12-21 山东文捷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可自动调节的车辆用减震装置及减震方法
CN106352005A (zh) * 2016-11-25 2017-01-25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及其排气方法
CN111630295A (zh) * 2018-02-21 2020-09-04 Kyb株式会社 阻尼阀和缓冲器
CN111630295B (zh) * 2018-02-21 2022-06-07 Kyb株式会社 阻尼阀和缓冲器
CN111891248A (zh) * 2020-06-19 2020-11-06 浙江大学 一种多足步行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与结构改进的足端机构
CN111891248B (zh) * 2020-06-19 2021-10-29 浙江大学 一种多足步行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与结构改进的足端机构
CN114738350A (zh) * 2022-06-10 2022-07-12 迪非液压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缓冲的高压大流量液压设备
CN114738350B (zh) * 2022-06-10 2022-08-09 迪非液压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缓冲的高压大流量液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70505B2 (en) 2018-05-15
JP5961130B2 (ja) 2016-08-02
US20160281815A1 (en) 2016-09-29
EP2977642B1 (en) 2018-10-10
EP2977642A4 (en) 2017-01-25
EP2977642A1 (en) 2016-01-27
KR101708588B1 (ko) 2017-02-20
WO2014148637A1 (ja) 2014-09-25
JP2014185688A (ja) 2014-10-02
CN105074266B (zh) 2016-12-21
KR20150123276A (ko) 2015-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266A (zh) 缓冲装置
CN105051404A (zh) 缓冲装置
CN105051403A (zh) 缓冲装置
CN105556162A (zh) 缓冲装置
US8833532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1451586B (zh) 减震器
CN105556163B (zh) 缓冲装置
KR20160060709A (ko) 완충 장치
KR102471853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101131050B1 (ko) 쇽업소버
KR20090131479A (ko) 엠알댐퍼
KR101937470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100854597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101239914B1 (ko) 쇽업소버의 선회 감응밸브 조립체
KR101165057B1 (ko) 차량의 현가 시스템
JP2015021602A (ja) 緩衝装置
KR101761867B1 (ko) 감쇠력 가변형 쇽업소버
KR20150080835A (ko) 쇽업소버
JP2014185686A (ja) 緩衝装置
KR20150064533A (ko) 선회 감응형 밸브 조립체를 갖는 쇽업소버
CN219840972U (zh)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JP6013956B2 (ja) 緩衝装置
KR101450307B1 (ko) 쇽업소버
KR101450308B1 (ko) 쇽업소버
JP6182006B2 (ja) 緩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KAYAB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