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213A - 窗框架 - Google Patents

窗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213A
CN105026213A CN201480010449.4A CN201480010449A CN105026213A CN 105026213 A CN105026213 A CN 105026213A CN 201480010449 A CN201480010449 A CN 201480010449A CN 105026213 A CN105026213 A CN 105026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frame
antenna
main body
window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04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213B (zh
Inventor
新原佳纮
官宁
山口佑一郎
千叶洋
田山博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26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2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0Radiating elements coated with or embedded in prote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127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for mounting on 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01Upp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02Upper door structure window frame details, including sash guides and glass ru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01Q1/3283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side-mounted antennas, e.g. bumper-mounted, door-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窗框架。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窗框架(10)的主体(100)具有通过橡胶制的窗引导件(36)来保持窗(32)的边缘部的保持部(130),在从车外侧观察主体(100)的平面视图中,在不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位置,配置内置于主体(100)的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

Description

窗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窗框架。
背景技术
在车辆设置天线的情况下,在提高天线的发送和接收效率这点上,优选将天线尽可能地设置于车辆的较高的位置。由此,作为车辆用天线的设置场所的候补,可举出车顶、窗玻璃等。
例如,作为配置于车辆的车身的顶部的天线,公知有鲨鱼鳍式天线装置。
另外,例如,作为配置于车辆的窗玻璃的天线,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玻璃天线。
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天线导体以及供电部设置于车内侧(与车室侧相同的意思)玻璃板与车外侧玻璃板之间的汽车用高频玻璃天线。根据该玻璃天线,天线导体以及供电部配置于从车辆的金属车身离开的位置,即使所希望的广播频带是宽带的广播频带,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高增益天线以及高F/B比)。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将热端天线线条以与金属制窗框的上部水平边电磁结合的方式沿水平方向配设的窗玻璃天线。根据该天线,几乎不会使接收灵敏度降低,垂直偏振波用天线也能够沿水平方向配设。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08-22538号”(2008年1月31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平7-46016号”(1995年2月14日公开)
然而,在车辆的顶部设置鲨鱼鳍式天线装置的情况下,天线装置从车顶面突出,因此对汽车的设计、空气动力特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玻璃天线配置于透明的窗玻璃,从车内以及车外双方均能够目视,因此对车辆的外观、从车辆的可视性造成不小的影响。
这样,以往,难以以能够兼顾抑制对车辆的外观的影响、和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的方式设置车辆用的天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可以实现能够抑制对车辆的外观的影响并且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的车辆用的天线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窗框架安装于金属框架,上述金属框架具有用于配置窗的开口并且具有位于外周侧的第一平面部分、和位于内周侧且相比上述第一平面部分位于车室侧的第二平面部分,上述窗框架的特征在于,具备:安装于上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车外侧的窗框架主体、以及内置于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天线,上述窗框架主体是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对置的部分,并具有通过橡胶制的窗引导件来保持上述窗的边缘部的保持部,在从车外侧观察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在不与上述窗引导件重叠的位置,配置上述天线的供电部。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能够抑制对车辆的外观的影响并且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的车辆用的天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窗框架以及车辆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窗框架的结构的三视图。
图3表示安装有图2所示的窗框架的状态的后部车门的外观。
图4(a)是图3所示的后部车门30的一部分(通过C-C剖切线剖切而得部分)的剖视图。图4(b)是图3所示的后部车门30的一部分(通过B-B剖切线以及C-C剖切线剖切而得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以及比较用的薄膜天线的增益特性的图表。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以及比较用的薄膜天线的VSWR(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特性的图表。
图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一变形例。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二变形例。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三变形例。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四变形例。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五变形例。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六变形例。
图1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七变形例。
图1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八变形例。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九变形例的平面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薄膜天线的A-A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的第十变形例的平面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薄膜天线的A-A剖视图。
图1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的第一变形例。
图2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的第二变形例。
图2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的第三变形例。
图2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的第四变形例。
图2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的第五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车辆20的前后方向对应的方向(图中X轴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车辆20的左右方向对应的方向(图中Y轴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与车辆20的上下方向对应的方向(图中Z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窗框架10的概要〕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以及车辆2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窗框架10是具有大体在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薄板状的部件,是安装于车辆20的后部车门30的车门框架(后部车门30的窗32的周围的框架部分且与前部车门的窗之间的部分)的部件。
后部车门30构成为,包括具有用于配置后部窗32的开口的金属制的车门框架34(参照图3),窗框架10安装于构成车门框架34的B支柱部分的部分的表面(车外侧的表面)。由此,存在窗框架10称为“B支柱罩”的情况。
窗框架10具备主体100以及薄膜天线200,采用在主体100的内部内置有薄膜天线200的结构。
主体100是树脂制(非金属制)的部件,形成窗框架10的外观。主体100是薄板状,并且具有大体在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形状,更详细而言,具有与上述B支柱部分的形状对应地朝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宽度(图中X轴方向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形状。
如上述那样,在主体100内置有薄膜天线200。薄膜天线200用于接收目的频带的电波。具体而言,在主体100形成有内部空间112(参照图2),为了不向车外露出而有损车辆的外观,将薄膜天线200配置于该内部空间11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天线200优选DAB用的天线、或者3G/LTE用的天线。并不局限于此,薄膜天线200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天线。但是,薄膜天线200以相对于地平面大体垂直的姿势设置于车辆20,因此,从提高接收灵敏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如DAB用的天线、3G/LTE用的天线、FM/AM放送用的天线等那样用于接收垂直偏振波的天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车辆20的左侧(图中Y轴正侧)的后部窗32的窗框架10设置薄膜天线200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相对于该以外的窗框架设置薄膜天线200。在该情况下,设置有薄膜天线200的窗框架可以是能够开闭的窗的窗框架,也可以是无法开闭的窗的窗框架。例如,也可以相对于车辆20的右侧(图中Y轴负侧)的后部窗的窗框架,设置薄膜天线200。另外,也可以相对于车辆20的左侧的前部窗的窗框架、车辆20的右侧的前部窗的窗框架,设置薄膜天线200。
〔窗框架1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窗框架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结构的三视图。图2(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侧视图。图2(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平面视图。图2(c)是图2(b)所示的窗框架10的A-A剖视图。
如图2所示,窗框架10的主体100构成为,具备:主要部110、形成于主要部110的背侧(车内侧)且前侧的车门框架支承部120、以及形成于主要部110的背侧(车内侧)且后侧的保持部130。此外,在保持部130形成有比主要部110更向下侧延伸的延伸部140。
(主要部110)
主要部110是构成主体100的表面(车外侧的面)的在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较长的薄板状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主要部110形成有内部空间112,在该内部空间112能够收纳薄膜天线200。例如,主要部110构成为:能够在其厚度方向(Y轴方向)上以内部空间112为边界一分为二。在该情况下,将主要部110一分为二,使内部空间112露出,由此能够在该内部空间112内配置薄膜天线。此时,优选,薄膜天线200通过任意的固定单元(例如,粘合剂、粘性胶带等)而固定于内部空间112内。而且,通过将一分为二的主要部110组装,主体100将内部空间112再次关闭,成为在内部空间112内收纳有薄膜天线200的状态。这样,通过将薄膜天线200配置于内部空间112内,该薄膜天线200不会向车外露出,而能够与窗框架10一体地设置于车辆20。
(车门框架支承部120)
车门框架支承部120是为了对车门框架34的边缘部进行支承,而在主要部110的背侧(图中Y轴负侧),沿着主要部110的前侧(图中X轴正侧)的边缘部朝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如图2(c)所示,车门框架支承部120将与主要部110的背面垂直的第一壁部120A、和与主要部110的背面平行的第二壁部120B相互组合为L字状而构成。由此,车门框架支承部120在主要部110的背侧,形成向后方开口的插入口。能够将车门框架34的边缘部插入该插入口。
(保持部130)
保持部130是为了保持后部窗32的边缘部,而在主要部110的背侧(图中Y轴负侧),沿着主要部110的后侧(图中X轴负侧)的边缘部朝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如图2(c)所示,保持部130将与主要部110的背面垂直的第一壁部130A、和与主要部110的背面平行的第二壁部130B相互组合为L字状而构成。由此,保持部130在主要部110的背侧,形成向后方开口的插入口。在该插入口安装有窗引导件36,进而能够插入后部窗32的边缘部。
(延伸部140)
延伸部140是保持部130比主要部110的下端部(图中Z轴负侧的端部)更朝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延伸的部分。例如,在将窗框架10安装于车门框架34时,延伸部140插入位于该安装位置的下侧的间隙。由此,例如在后部窗32全开状态的情况下,后部窗32的边缘部也通过延伸部140来保持。
〔后部车门3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对含有图2所示的窗框架10的后部车门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安装有图2所示的窗框架10的状态的后部车门30的外观。
如图3所示,窗框架10安装于包围后部窗32的车门框架34中的构成后部车门30的B支柱的部分的车外侧。此时,窗框架10的延伸部140插入位于上述B支柱部分的下侧的后部车门30的间隙。具体而言,插入设置于与车门框架34一起构成后部车门30的门体31的间隙。此外,门体31与车门框架34一体构成,或者设置为通过车室侧的门体与车外侧的门体构成并使它们夹着车门框架34的下端部进行保持的方式。通过这样安装窗框架10,内置于窗框架10的薄膜天线200以与地平面大体垂直的姿势,设置于上述B支柱部分。
车门框架34的B支柱部分的结构、以及窗框架10安装于车门框架34的B支柱部分的状态通过图4详细地示出。图4(a)是图3所示的后部车门30的一部分(通过C-C剖切线剖切而得的部分)的剖视图。图4(b)是图3所示的后部车门30的一部分(与通过B-B剖切线以及C-C剖切线剖切而得的部分相当的部分)的放大图。
〔车门框架34的结构〕
如图4(a)所示,车门框架34(B支柱部分)具有位于前侧(图中X轴正侧)的第一平面部分34A、和位于后侧(图中X轴负侧)的第二平面部分34B。第二平面部分34B位于比第一平面部分34A更靠车室侧(图中Y轴负侧)的位置。即,在上述第一平面部分34A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34B之间,产生高度差。其理由是因为,为了将后部窗32收纳于车门框架34内,而使与后部窗32的边缘部重叠的部分亦即上述第二平面部分34B相对于上述第一平面部分34A向车内侧(图中Y轴负侧)凹陷。在车门框架34中,第一平面部分34A与第二平面部分34B通过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倾斜面34C而相互连接。
〔窗框架10的安装〕
如图4(a)所示,将车门框架34的第一平面部分34A的边缘部插入窗框架10所具备的车门框架支承部120的插入口。另外,在窗框架10所具备的保持部130的插入口,安装沿着后部窗32的边缘部形成有槽的橡胶制的窗引导件36(也存在称为玻璃滑槽的情况),并且,在形成于该窗引导件36的上述槽内,插入后部窗32的边缘部。由此,窗框架10成为安装于车门框架34的B支柱部并保持后部窗32的边缘部的状态。窗框架10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其他的固定单元(例如,粘性胶带、粘合剂、螺钉、铆钉、销等),更稳固地固定于车门框架34。
在本实施方式中,窗引导件36的材料使用耐候性、耐寒性、耐臭氧性、耐老化性、溶剂性等优越的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窗引导件36的材料,主要以提高窗引导件36的强度作为目的,含有碳黑。
〔薄膜天线20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形成于窗框架10的主体100的内部空间112内配置有薄膜天线200。薄膜天线200构成为,具备:柔性基板202、和形成于上述柔性基板202的表面的天线图案(导体图案)。柔性基板202是具有柔软性的薄板状的部件,例如,柔性基板202的材料使用电介质膜(例如,聚酰亚胺膜)。天线图案具有用于接收目的频带的电波的形状,例如,包括基板、辐射元件、供电部、短路部等而构成。薄膜天线200基于天线图案,分类为环形天线、单极天线、倒F型天线等。天线图案的材料使用薄板状的导体箔(例如,铜箔)。
如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是如下构成的偶极子天线:具备柔性基板202、作为第一辐射元件而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导体图案)、作为第二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导体图案)、以及供电部230。在图4(b)中,为了容易理解薄膜天线200的配置以及结构,由实线示出薄膜天线200。从图4(a)等可知,实际上薄膜天线200配置于主体100的内部空间112内。
(第一导体膜210、第二导体膜220)
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具体地进行说明,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下角部趋向第二导体膜220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另外,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右上角部趋向第一导体膜210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而且,第一导体膜210的突出部的右边与第二导体膜220的突出部的左边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的方式相互对置。
(供电部230)
供电部230设置于相互对置的第一导体膜210的突出部与第二导体膜220的突出部之间。在供电部230,连接有省略图示的同轴电缆的前端部。具体地进行说明,例如,供电部230构成为,具备: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突出部上的第一供电点、和设置于第二导体膜220的突出部上的第二供电点。而且,在上述第一供电点连接有同轴电缆的前端部的内侧导体,在上述第二供电点连接有同轴电缆的前端部的外侧导体。同轴电缆的末端部与由薄膜天线200生成的电信号的供给目标(例如,放大电路,各种通信设备等)连接。
(供电点230的配置)
此处,在主体100的主要部110中,在从车外侧(图中Y轴正侧)观察该主要部110的平面视图中,将与窗引导件36以及第一平面部分34A均不重叠的区域定义为“非重叠区域110A”(参照图4(a)以及图4(b))。在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如图4(b)所示那样配置于该非重叠区域110A内。即,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在内部空间112内,配置于与窗引导件36以及第一平面部分34A均不重叠的位置。
发明者们发现,从提高辐射效率的观点来看,优选不使如供电部230那样有助于辐射的电流集中的部分接近橡胶制的窗引导件36。即,发明者们发现,在使薄膜天线200内置于窗框架10的情况下,以不与橡胶制的窗引导件36重叠的方式配置供电部230,由此能够抑制薄膜天线200的辐射效率的降低。尤其是发现,在窗引导件36的材料使用EPDM的情况下,以及在窗引导件36的材料含有碳黑的情况下,不使供电部230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结构的有效性更高。这些材料一般多用作窗引导件的材料,这是因为表示电能损耗的程度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较大。
基于这样的发明者们的见解,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采用供电部230不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结构,其结果,实现能够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的车辆用的天线装置。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5~图6,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以及比较用的薄膜天线的增益特性的图表。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以及比较用的薄膜天线的VSWR(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特性的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供电部不与窗引导件重叠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和采用供电部与窗引导件重叠的结构的比较用的薄膜天线,来相互比较双方的辐射特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窗引导件36使用在频率700MHz下介电损耗角正切为1左右的部件。
在图5以及图6的图中,“Case1”以及“Case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特性。其中,“Case1”表示将窗引导件36从窗框架10取下时的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特性。“Case2”表示将窗引导件36安装到窗框架10时的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特性。另一方面,“Case3”表示上述比较用的薄膜天线的特性。
从图5以及图6可知,与供电部不接近窗引导件的“Case1”以及“Case2”相比,供电部接近窗引导件的“Case3”在3GHz以下的大部分的频带中,增益以及VSWR值均低。而且,从该结果能够读取到,在使供电部接近窗引导件的情况下,更大的介电损耗产生。通过上述验证判明了,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采用供电部230不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结构,由此能够得到更好的辐射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中,供电部230也不与车门框架的第一平面部分34A重叠。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而言,其供电部230也从金属板分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辐射特性的降低效果。此外,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配置于至少不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位置即可,因此,也可以与第一平面部分34A重叠。此外,从供电部230从金属板分离的观点来看,也可以将供电部230进一步配置于不与倾斜面34C重叠的位置。
另外,窗引导件36也可以使用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以外的其他材料。另外,窗引导件36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含有碳黑的材料。在任一种情况下均能够使用表示电能损耗的程度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较大的材料,因此采用将供电部230配置于不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位置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从而能够得到抑制辐射效率的降低的效果。
〔薄膜天线的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7~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特征的结构是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的配置,无论天线的种类以及图案形状如何,均能够得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中,即使使薄膜天线200的种类或者图案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图4(b))不同,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图7~图18所示的薄膜天线200毕竟只是例示,不限定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
〔第一~三变形例〕
图7~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一~三变形例。第一~三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图4(b))的薄膜天线200相同,是如下构成的偶极子天线:具备柔性基板202、作为第一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作为第二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以及供电部230。
在图7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下角部趋向第二导体膜220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另外,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上角部趋向第一导体膜210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而且,第一导体膜210的突出部的下边与第二导体膜220的突出部的上边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的方式相互对置。
在图8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下部中央趋向第二导体膜220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另外,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上角部趋向第一导体膜210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而且,第一导体膜210的突出部的左边与第二导体膜220的突出部的右边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的方式相互对置。
在图9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其中,第一导体膜210具有横向宽度比第二导体膜220小的长方形形状。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大体正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上角部趋向第一导体膜210的左侧方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而且,第一导体膜210的下边与第二导体膜220的主部的上边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的方式相互对置。
在上述第一~三变形例的任一个薄膜天线200(偶极子天线)中,供电部230也配置于非重叠区域110A内。因此,通过第一~三变形例的任一个薄膜天线200,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相同,能够得到良好的辐射特性。
〔第四~六变形例〕
图10~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四~六变形例。第四~六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是如下构成的倒F天线:具备柔性基板202、作为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作为基板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以及供电部230,还具备使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短路的短路部240。
在图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下角部朝向供电部230放大的区域亦即放大部。另外,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上角部朝向供电部230放大的区域亦即放大部。而且,在第四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供电部230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放大部与第二导体膜220的放大部之间。并且,在第四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通过带状的短路部240,使第一导体膜210的放大部与第二导体膜220的放大部短路。
在图11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下角部朝向供电部230放大的区域亦即放大部。另外,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大体正方形的主部、和从主部的上部中央朝向供电部230突出的突出部。而且,在第五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供电部230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放大部与第二导体膜220的突出部之间。并且,在第五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通过带状的短路部240,使第一导体膜210的主部的右下角部与第二导体膜220的主部的右上角部短路。
在图12所示的第六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沿纵向延伸的带状的第一部分、和从该第一部分的中间部分向左方延伸的带状的第二部分。另一方面,第二导体膜220具有大体纵长的长方形。而且,在第六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第一导体膜210的第二部分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即,在第六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供电部230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第二部分与第二导体膜220的上部之间。并且,在第六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通过带状的短路部240,使第一导体膜210的第二部分的左端部与第二导体膜220的左上角部短路。
在上述第四~六变形例的任一个薄膜天线200(倒F天线)中,供电部230也配置于非重叠区域110A内。因此,通过第四~六变形例的任一个薄膜天线200,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相同,能够得到良好的辐射特性。
〔第七~八变形例〕
图13~图1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七~八变形例。第七~八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是如下构成的环形天线:具备柔性基板202、作为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环状导体膜250、以及设置于环状导体膜250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供电部230。
在图13所示的第七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环状导体膜250以供电部230为起点以及终点,以描绘包围供电部230的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环状导体膜250构成为,具备:将供电部230作为起点向左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分;从该第一直线部分的左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分;从该第二直线部分的上端部向右方延伸的第三直线部分;从该第三直线部分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四直线部分;从该第四直线部分的下端部向左方延伸的第五直线部分;从该第五直线部分的左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第六直线部分;以及从该第六直线部分的上端部以供电部230作为终点向右方延伸的第七直线部分。
在图14所示的第八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环状导体膜250以供电部230为起点以及终点,一部分具有呈蜿蜒状延伸的部分,并且以描绘包围供电部230的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环状导体膜250构成为,具备:以供电部230作为起点朝向上方呈蜿蜒状(多重折返并且)延伸的蜿蜒部分;从该蜿蜒部分的上端部向右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分;从该第一直线部分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分;从该第二直线部分的下端部向左方延伸的第三直线部分;从该第三直线部分的左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第四直线部分;以及从该第四直线部分的上端部以供电部230作为终点向右方延伸的第五直线部分。
在上述第七~八变形例的任一个薄膜天线200(环形天线)中,供电部230也配置于非重叠区域110A内。因此,通过第七~八变形例的任一个薄膜天线200,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相同,能够得到良好的辐射特性。
〔第九变形例〕
图15~图1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九变形例。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九变形例的平面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薄膜天线200的A-A剖视图。
如图15所示,第九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具备:(1)柔性基板202;(2)由作为第一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作为第二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以及供电部230构成的偶极子天线;以及(3)从供电部230延伸至主体100的外周缘部的平面传送线路260。第一导体膜210、第二导体膜220、供电部230、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均设置于柔性基板202的表面上。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均为矩形状,并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供电部230包括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下端部的供电点P1、和设置于第二导体膜220的上端部的供电点P2。
平面传送线路260是在内部空间112内延伸的薄膜状的导体,作为用于薄膜天线200的供电线发挥功能。平面传送线路260为了朝薄膜天线200供电,而将一方的端部连接于供电点230,在另一方的端部连接有同轴电缆。
第九变形例的平面传送线路260具备形成于同一平面上的中心导体262以及接地导体264,由该中心导体262以及接地导体264构成共面线路(coplanar line)。中心导体262是从上述供电点P1延伸至窗框架10的主要部110的下端部的带状且薄膜状的导体。接地导体264是从中心导体262的始端至终端在该中心导体262的第一侧方沿着该中心导体262延伸的带状且薄膜状的导体。接地导体264的始端连接于上述供电点P2。
更具体而言,对于中心导体262而言,(1)在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之间,从上述供电点P1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然后,(2)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3)沿着窗框架10的长边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至窗框架10的主要部110的下端部。与此相应地,对于接地导体264而言,(1)在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之间,从上述供电点P2,在中心导体262的第一侧方沿着中心导体262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然后,(2)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3)在中心导体262的第一侧方,沿着中心导体262,呈直线状延伸至窗框架10的主要部110的下端部。
在中心导体262的终端部设置有连接点P1’。在连接点P1’,连接有同轴电缆的前端部的内侧导体。在接地导体264的终端部设置有连接点P2’。在连接点P2’,连接有同轴电缆的前端部的外侧导体。由此,能够经由同轴电缆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朝第一导体膜210以及第二导体膜220供电。
此外,在连接点P1’以及连接点P2’,可以通过焊接等直接连接有同轴电缆,也可以通过连接器等间接连接有同轴电缆。另外,也可以在连接点P1’以及连接点P2’,连接有同轴电缆以外的被连接体(例如,天线电路的一部分等)。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第九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中,作为在内部空间112内延伸的供电线,不使用同轴电缆,而是使用平面传送线路260。由此,第九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不需要在内部空间112内盘绕同轴电缆,因此能够使内部空间112轻薄化。另外,不需要将用于固定同轴电缆的固定单元设置于内部空间112,因此能够使内部空间112的形状简单化。
尤其是,平面传送线路260以与普通的同轴电缆的阻抗(例如,50Ω)匹配的方式规定各部分的形状以及尺寸(例如,中心导体262的长度、宽度、接地导体264的长度、宽度、中心导体262与接地导体264的间隔等)。由此,平面传送线路260作为薄膜天线200的供电线发挥功能,另一方面,不作为薄膜天线200的辐射元件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因此,不会对薄膜天线200的天线特性带来影响,能够进行薄膜天线200的供电。
另外,对于平面传送线路260而言,第一导体膜210以及第二导体膜220形成于同一柔性基板202上,即与柔性基板202一体化,因此仅通过将柔性基板202贴附于规定的位置,便能够将平面传送线路260在可靠地位置布线。其结果,难以产生内部空间112内的供电线的挠曲等,薄膜天线200能够稳定地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
另外,在第九变形例的平面传送线路260(中心导体262以及接地导体264)中,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如图16所示那样成为如下状态:以在其与车门框架34的一部分亦即第一平面部分34A(金属制)之间夹着上述主要部110的底板(树脂制且薄板状)的方式,与第一平面部分34A相互层叠。由此,能够将第一平面部分34A作为柔性基板202的背侧的导体层来使用,因此,能够实现在柔性基板202的两面形成导体层的平面传送线路(共面线路)。在薄膜天线200中,仅在柔性基板202的单面形成导体层即可,因此能够降低其制造所花费的成本。
此外,在使第一平面部分34A包括于共面线路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平面传送线路260以包括第一平面部分34A而得到良好的阻抗特性的方式设计各部分。另外,优选将主要部110的底板的厚度调整为适当的尺寸,以便在平面传送线路260中得到良好的阻抗特性。
〔第十变形例〕
图17~图1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十变形例。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天线200的第十变形例的的平面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薄膜天线200的A-A剖视图。如图17所示,第十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在连接于供电点230的平面传送线路260还具备接地导体266这点上,与第九变形例(图15)的薄膜天线200不同。
接地导体266是从中心导体262的始端至终端在该中心导体262的第二侧方中沿着该中心导体262延伸的带状且薄膜状的导体。更具体而言,对接地导体266而言,(1)从上述供电点P1的附近,在中心导体262的第二侧方沿着中心导体262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然后,(2)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3)在中心导体262的第二侧方,沿着中心导体262呈直线状延伸至窗框架10的主要部110的下端部。接地导体266的终端连接于接地导体264的终端。由此,接地导体264、266电气地构成与上述供电点P2连接的一条线路。第十变形例的平面传送线路260通过这样设置接地导体266,从而构成由中心导体262、与以夹持该中心导体262的方式对称配置的一对接地导体264、266形成的共面线路。
在该第十变形例中,也仍然是沿平面传送线路260的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如图18所示成为如下状态:以在其与车门框架34的一部分亦即第一平面部分34A(金属制)之间夹着上述主要部110的底板(树脂制且薄板状)的方式,与第一平面部分34A相互层叠。由此,能够将第一平面部分34A作为柔性基板202的背侧的导体层来使用,因此,能够实现在柔性基板202的两面形成导体层的平面传送线路(共面线路)。
此外,在第九~十变形例中,作为平面传送线路260,使用了共面线路,但也可以使用微带线路(microstrip line)。例如,微带线路构成为,具备:形成于基材(例如,柔性基板202)的表面的中心导体、和形成于该基材的背面的接地层。
另外,在第九~十变形例中,使平面传送线路260的终端位置为主要部110的下端部,但该终端位置只要是窗框架10的主体100的外周缘部,可以是任意位置。
第九~十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能够表现为,“一种天线装置,具备基材、形成于上述基材的表面上的辐射元件、以及在上述基材的表面上到达上述辐射元件的供电点的平面传送线路”。当然,这样表现的天线装置能够用作设置于窗框架以外的各种设置对象物(当然也包含汽车以外的设置对象物)的天线装置。而且,在使设置对象物任意的情况下,与第九~十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相同,(1)不需要在设置对象物的表面上盘绕同轴电缆,而不需要同轴电缆的设置空间,(2)能够一体操作辐射元件与平面传送线路,(3)在设置对象物的表面上不会使供电线(即,平面传送线路)产生挠曲等,而能够稳定且可靠地配置该供电线。
第九~十变形例的薄膜天线200也能够表现为,“一种天线装置,设置于设置对象物的一侧的面,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置于上述设置对象物的另一侧的面的金属部件相互重合”。根据这样的天线装置,仅在上述基材的单面形成导体层即可,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于上述设置对象物,从而能够实现在上述基材的两面具有导体层的平面传送线路。由此,例如,不需要在上述基材的两面形成导体层,因此能够起到能够降低天线装置的制造成本等的效果。
〔窗框架的第一~三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9~图21,对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第一~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9~图2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第一~三变形例。在各图中,(a)是窗框架10的的平面视图,(b)是(a)所示的窗框架10的A-A剖视图。
在第一~三变形例的窗框架10中,如图19~图21的(b)所示,薄膜天线200埋设于树脂制的主体100。因此,若在薄膜天线200的表面(尤其是车外侧的表面)焊接同轴电缆,则存在隆起的焊锡使主体100的外观面(车外侧的表面)产生凹凸、缩孔的担忧。
因此,在第一~三变形例的窗框架10中,如图19~图21的(a)所示,采用如下结构:设置有从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延伸至主体100的外周缘部的平面传送线路260,在主体100的外周缘部将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同轴电缆连接。由此,能够将会产生于主体100的外观面的凹凸、缩孔隐藏于后部车门30的门体31(参照图3)。其结果,能够保持搭载窗框架10的车辆20的美观。
(第一变形例)
如图19的(a)所示,第一变形例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具备:(1)柔性基板202;(2)由作为第一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作为第二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以及供电部230构成的偶极子天线;以及(3)从供电部230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平面传送线路260。第一导体膜210、第二导体膜220、供电部230、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均设置在柔性基板202的表面上。
平面传送线路260是由中心导体262以及接地导体264构成的共面线路。中心导体262是从供电点P1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带状且薄膜状的导体。接地导体264是沿着中心导体262从供电点P2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带状且薄膜状的导体。
在中心导体262的终端部设置有连接点P1′。在连接点P1′焊接有同轴电缆的前端部的内侧导体。在接地导体264的终端部设置有连接点P2′。在连接点P2′焊接有同轴电缆的前端部的外侧导体。由此,能够经由同轴电缆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朝第一导体膜210以及第二导体膜220供电。
设置连接点P1′以及连接点P2′的位置、即进行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同轴电缆的焊接的位置是被后部车门30的门体31(参照图3)遮蔽的主体100的下端部。因此,如上述那样,能够将会产生于主体100的外观面的凹凸、缩孔隐藏于门体31。
此外,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偶极子天线一体成形,与偶极子天线的连接不需要焊接。因此,在设置供电点P1以及供电点P2的位置、即偶极子天线与平面传送线路260连接的位置,没有在主体100的外观面产生凹凸、缩孔的担忧。
(第二变形例)
如图20的(a)所示,第二变形例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具备:(1)柔性基板202;(2)由作为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环状导体膜250、以及设置于环状导体膜250的起点与终点之间供电部230构成的环形天线;以及(3)从供电部230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平面传送线路260。第一导体膜210、第二导体膜220、供电部230、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均设置于柔性基板202的表面上。
平面传送线路260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相同,构成如下的共面线路,具备:从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供电点P1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中心导体262、和从设置于第二导体膜220的供电点P2沿着中心导体262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接地导体264。
在进行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同轴电缆的焊接的连接点P1′以及连接点P2′配置于主体100的下端部从而将会产生于主体100的外观面的凹凸、缩孔隐藏于门体31这点上,与第一变形例相同。另外,在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偶极子天线的辐射元件一体成形这点上,也与第一变形例相同。
(第三变形例)
如图21的(a)所示,第三变形例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具备:(1)柔性基板202;(2)由作为第一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作为第二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A、220B、以及供电部230构成的天线;以及(3)从供电部230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的平面传送线路260。第一导体膜210、第二导体膜220A、220B、供电部230、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均设置于上下具有长边方向的柔性基板202的表面上。
平面传送路260构成如下的共面线路,具备:中心导体262,其从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供电点P1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以及接地导体264,其从设置于一方的第二导体膜220A的供电点P2A沿着中心导体262的左侧延伸至主体100的下端部之后,从主体100的下端部沿着中心导体262的右侧延伸至设置于另一方的第二导体膜220B的供电点P2B。
在进行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同轴电缆的焊接的连接点P1′以及连接点P2′配置于主体100的下端部从而将会产生于主体100的外观面的凹凸、缩孔隐藏于门体31这点上,与第一变形例相同。另外,在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天线的辐射元件一体成形这点上,也与第一变形例相同。
〔窗框架的第四变形例〕
参照图22,对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图(a)是第四变形例的窗框架10的平面视图,(b)是(a)所示的窗框架10的A-A剖视图。
第四变形例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构成为与图15所示的薄膜天线200相同。但是,第四变形例的窗框架10在薄膜天线200的下端部从主体100伸出(露出)这点上,与图15所示的窗框架10不同。
如图22的(a)所示,薄膜天线200所具备的平面传送线路260从供电部230延伸至薄膜天线200的下端部,供同轴电缆的内侧导体以及外侧导体焊接的连接点P1’以及连接点P2’设置于主体100的外部。因此,如图22的(b)所示,在将薄膜天线200埋设于树脂制的主体100的情况下,也没有由于焊锡而在主体100的表面产生凹凸、缩孔的担忧。另外,不需要将同轴电缆引入主体100的内部,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窗框架10朝车辆的安装。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取代将薄膜天线200埋设于主体100的结构(参照图22的(b)),采用将薄膜天线200收纳于框架主体100的内部空间的结构。在采用任一个结构的情况下,均能够实现安装容易性高的窗框架10。
〔窗框架的第五变形例〕
参照图23,对本实施方式的窗框架10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23中,(a)是窗框架10的平面视图,(b)是(a)所示的窗框架10的A-A剖视图。
在第五变形例的窗框架10中,如图23的(a)所示,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配置于重叠区域110B。这里,重叠区域110B是指在从车外侧观察主体100的平面视图中与车门框架34的第一平面部分34A重叠的区域。如图23的(b)所示,在重叠区域110B中,在主体100与车门框架34之间没有间隙。因此,无法将在供电部230连接于薄膜天线200的同轴电缆从主体100的背面拉出,在主体100与车门框架34之间的间隙布线。
因此,在第五变形例的窗框架10中,如图23的(a)所示,采用如下结构,设置从薄膜天线200的供电部230延伸至与窗引导件36以及第一平面部分34A均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110A的平面传送线路260,在非重叠区域110A将平面传送线路260与同轴电缆连接。由此,能够将在连接点P1、P2连接于平面传送线路260的同轴电缆在主体100的车内侧布线。
以下,参照图23的(a)对第五变形例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23的(a)所示,第五变形例的窗框架10所具备的薄膜天线200具备:(1)柔性基板202;(2)由作为第一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一导体膜210、作为第二辐射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导体膜220、以及供电部230构成的偶极子天线;以及(3)从供电部230延伸的平面传送线路260。第一导体膜210、第二导体膜220、供电部230、以及平面传送线路260均设置于柔性基板202的表面上。
第一导体膜210与第二导体膜220以在它们之间夹着供电部230相互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导体膜210构成为,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下部左端部朝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另外,第二导体膜220构成为,具备:具有横长的长方形形状的第一主部;具有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第二主部;以及将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第一主部以及第二主部连结的带状部。带状部以将第一主部的下部右端与第二主部的上部右端连结的方式设置。
在设置于第一导体膜210的突出部的左端的供电点P1连接有平面传送线路260的中心导体262。在设置于第二导体膜220的第一主部的上部左端的供电点P2连接有平面传送线路260的接地导体264。供电点P1以及供电点P2均配置于重叠区域110B。
平面传送线路260是由中心导体262以及接地导体264构成的共面线路。对于中心导体262而言,(1)从供电点P1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2)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沿着第二导体膜220的第一主部的左边延伸,(3)向右方(图中X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沿着第二导体膜220的第一主部的下边延伸。另一方面,对于接地导体264而言,(1)从供电部230的供电点P2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2)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将中心导体262的右侧沿着第二导体膜220的第一主部的左边延伸,(3)向右方(图中X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将中心导体262的上侧沿着第二导体膜220的第一主部的下边延伸,(4)以包围中心导体262的终端部的方式,向下方(图中Z轴负方向)以直角折弯后,向左方(图中X轴正方向)以直角折弯。
在设置于中心导体262的终端部的连接点P1’连接有同轴电缆的内侧导体。在设置于接地导体264的终端部的连接点P2’连接有同轴电缆的外侧导体。
在本变形例中,平面传送线路260的终端部(与供电部230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如图23的(b)所示,在非重叠区域110A之中,在从车外侧观察主体100的平面视图中,配置于与车门框架34的第一平面部分34A以及保持部130均不重叠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如图23的(b)所示,在主体100与车门框架34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能够将在连接点P1’、P2’连接于平面传送线路260的同轴电缆在该间隙布线。
但是,平面传送路260的终端部的位置只要处于不与窗引导件36重叠的区域即可,不需要处于不与保持部130重叠的区域。在窗引导件36的终端部的位置处于与保持部130重叠的区域的情况下,同轴电缆埋设于保持部130。
〔总结〕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窗框架安装于金属框架,上述金属框架具有用于配置窗的开口并且具有位于外周侧的第一平面部分、和位于内周侧且相比上述第一平面部分位于车室侧的第二平面部分,上述窗框架的特征在于,具备:安装于上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车外侧的窗框架主体、以及内置于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天线,上述窗框架主体是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对置的部分,并具有通过橡胶制的窗引导件来保持上述窗的边缘部的保持部,在从车外侧观察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在不与上述窗引导件重叠的位置,配置上述天线的供电部。
根据上述窗框架,在窗框架主体内置有天线,因此能够不对车辆的外观造成影响地设置天线。另外,窗框架主体是安装于车辆的比较高的位置的部件,因此必然天线也设置于车辆的比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
尤其是,发明者们发现,在将天线内置于窗框架主体的情况下,将天线的供电点配置于不与窗引导件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天线的辐射效率的降低。因此,根据上述窗框架,可以实现能够抑制对车辆的外观的影响并且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的车辆用的天线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窗框架中,上述窗引导件的材料使用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另外,在上述窗框架中,上述窗引导件的材料含有碳黑。
以往,为了提高窗引导件的性能,窗引导件的材料使用EPDM。然而,在EPDM用于窗引导件的情况下,天线的辐射损耗更大,因此天线朝窗框架的设置较困难。尤其是,为了提高窗引导件的强度,存在使EPDM含有碳黑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天线的辐射损耗越发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明者们发现了,在含有碳黑的EPDM用于窗引导件的情况下,将天线的供电部配置于不与窗引导件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天线的辐射效率的降低。因此,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窗框架,没有对现有的窗引导件施加改进,在保持原样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天线朝窗框架的设置。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窗框架,优选,在与上述窗引导件以及上述第一平面部分均不重叠的位置,配置上述天线的上述供电部。
发明者们发现了,在使天线内置于窗框架主体的情况下,将天线的供电点配置于不仅与窗引导件不重叠还与上述第一平面部分不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天线的辐射效率的降低。因此,根据上述窗框架,可以实现能够得到抑制对车辆的外观的影响并且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的车辆用的天线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具备平面传送线路,该平面传送线路在上述天线的基材上从上述天线的上述供电部延伸至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外周缘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窗框架主体中,不需要盘绕用于供电的同轴电缆,因此能够使上述窗框架主体的结构简单化,因此,能够减少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制造所花费的成本。另外,平面传送线路不进行辐射,因此能够不对上述天线的天线特性造成影响地进行对上述天线的供电。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上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上述窗框架主体伸出。
根据上述结构,不需要为了将上述平面传送路与同轴电缆连接而将上述同轴电缆引入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内部,因此上述窗框架朝车辆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窗框架中,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至少一部分一边与上述金属框架的上述第一平面部分相互重合,一边沿着上述窗框架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至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外周缘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上述第一平面部分作为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基材的背面的导体层来使用,因此仅通过在上述基材的表面形成导体层,便能够实现在上述基材的两面形成有导体层的平面传送线路。即,仅在上述基材的单面形成导体层即可,因此能够减少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制造所花费的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天线与上述平面传送线路一体成型,埋设于树脂制的上述窗框架主体。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天线与平面传送线路一体成型,不需要焊接天线与平面传送线路。假设在将焊接了天线与平面传送线路的部分埋设于树脂制的窗框架主体而构成窗框架的情况下,存在由于焊锡而隆起的部分使窗框架的外观面产生不好的凹凸、缩孔的担忧。然而,根据一体成型的上述结构,不会对窗框架的外观面给予负面影响。由此,能够提高搭载上述窗框架的车辆的美观。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在从车外侧观察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上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和与上述金属框架一起构成车门的门体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上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焊接同轴电缆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门体来将由于隆起的焊锡而会在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外观面产生的凹凸、缩孔隐藏。由此,能够提高搭载上述窗框架的车辆的美观。
另外,本发明的窗框架的一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在从车外侧观察上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上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上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与上述窗引导件以及上述第一平面部分均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连接于上述平面传送路的同轴电缆从上述窗框架主体的背面拉出,在上述窗框架主体与上述金属框架之间的间隙布线。
〔附记事项〕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变形例,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即,将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后的技术单元组合而得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适当用作安装于车辆(主要为汽车)的车辆用窗框架。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窗框架;20...车辆;30...后部车门;31...门体;32...后部窗(窗);34...车门框架(金属框架);34A...第一平面部分;34B...第二平面部分;34C...倾斜面;36...窗引导件;100...主体(窗框架主体);110...主要部;110A...非重叠区域;110B...重叠区域;112...内部空间;120...车门框架支承部;130...保持部;140...延伸部;200...薄膜天线(天线);202...柔性基板(基材);210...第一导体膜(导体图案);220、220A、220B...第二导体膜(导体图案);230...供电部;240...短路部;250...环状导体膜;260...平面传送线路。

Claims (10)

1.一种窗框架,安装于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具有用于配置窗的开口并且具有位于外周侧的第一平面部分、和位于内周侧且相比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位于车室侧的第二平面部分,
所述窗框架的特征在于,具备:
安装于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车外侧的窗框架主体、以及
内置于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天线,
所述窗框架主体是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对置的部分,并具有通过橡胶制的窗引导件来保持所述窗的边缘部的保持部,
在从车外侧观察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在不与所述窗引导件重叠的位置,配置所述天线的供电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引导件的材料使用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引导件的材料含有碳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外侧观察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在与所述窗引导件以及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均不重叠的位置,配置所述天线的所述供电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平面传送线路,该平面传送线路在所述天线的基材上从所述天线的所述供电部延伸至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外周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所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所述窗框架主体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传送线路的至少一部分一边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相互重合,一边沿着所述窗框架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至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外周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与所述平面传送线路一体成型,埋设于树脂制的所述窗框架主体。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外侧观察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所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所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和与所述金属框架一起构成车门的门体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窗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外侧观察所述窗框架主体的平面视图中,所述平面传送线路的与所述供电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与所述窗引导件以及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均不重叠的位置。
CN201480010449.4A 2013-05-31 2014-05-30 窗框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6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6430 2013-05-31
JP2013116430 2013-05-31
JP2013255476 2013-12-10
JP2013-255476 2013-12-10
PCT/JP2014/064536 WO2014192949A1 (ja) 2013-05-31 2014-05-30 窓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213A true CN105026213A (zh) 2015-11-04
CN105026213B CN105026213B (zh) 2017-05-31

Family

ID=5198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04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6213B (zh) 2013-05-31 2014-05-30 窗框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87327A1 (zh)
EP (1) EP2949514A4 (zh)
JP (1) JP5970132B2 (zh)
CN (1) CN105026213B (zh)
WO (1) WO20141929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921A (zh) * 2015-11-27 2018-08-28 旭硝子欧洲玻璃公司 双二维多频带天线以及其上印刷有天线的嵌装玻璃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11572A (ja) * 2014-12-08 2016-06-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化粧板
FR3066465B1 (fr) * 2017-05-19 2019-11-2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Traverse a guidage de fixation integree
GB201807833D0 (en) 2018-05-15 2018-06-27 Mannan Michael Antenna with gain boost
JP7136356B2 (ja) * 2019-07-11 2022-09-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ルーフパネルモジュール及びルーフ用モジュール
JP2021142805A (ja) * 2020-03-10 2021-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
JP7348924B2 (ja) * 2021-03-11 2023-09-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8702A (ja) * 1984-01-30 1985-08-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テナ
JPS61121605A (ja) * 1984-11-19 1986-06-09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装置
US4811330A (en) * 1984-11-15 1989-03-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antenna system
DE102006023052A1 (de) * 2006-05-17 2007-11-22 Audi Ag Bauteil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für einen Kraftwagen
WO2010048619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Cooper-Standard Automotive Inc. Glass run with applique assembly
WO2012067245A1 (ja) * 2010-11-19 2012-05-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アンテナ装置を搭載した移動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8379A (ja) * 1985-09-30 1987-04-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施解錠制御装置
JPS645106A (en) * 1987-06-27 1989-01-10 Toyoda Gosei Kk Automobile roof antenna
JPH05183316A (ja) * 1991-12-26 1993-07-23 Yuhshin Co Ltd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装置
JPH05251916A (ja) * 1992-03-03 1993-09-28 Yagi Antenna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JPH0746016A (ja) 1993-07-30 1995-02-14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自動車電話用窓ガラスアンテナ
JPH0758535A (ja) * 1993-08-19 1995-03-03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材
JP3643138B2 (ja) * 1995-06-09 2005-04-27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道路交通情報通信システム用車載アンテナ
JPH0924774A (ja) * 1995-07-14 1997-01-28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テナ
US5900841A (en) * 1995-11-30 1999-05-04 Nihon Plast Co., Ltd Antenna device having an antenna proper and a plastic plate attached to the antenna proper for connecting the antenna to an inside wall of a vehicle
JPH09270617A (ja) * 1995-11-30 1997-10-14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装置
JPH09260925A (ja) * 1996-03-19 1997-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GB9813130D0 (en) * 1998-06-17 1998-08-19 Harada Ind Europ Limited Antenna assembly
JP2000156607A (ja) * 1998-07-02 2000-06-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機システム、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受信装置
JP2000183789A (ja) * 1998-12-10 2000-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受信装置
DE10010226A1 (de) * 1999-08-31 2001-03-01 Lindenmeier Heinz Antenne auf dem Fenster eines Kraftfahrzeugs
WO2005096022A1 (ja) * 2004-03-30 2005-10-1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状態検知センサ
JP4946639B2 (ja) 2006-06-12 2012-06-06 旭硝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高周波ガラスアンテナ
JP5779189B2 (ja) * 2010-11-19 2015-09-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を搭載した移動体
DE112011103812T5 (de) * 2010-11-19 2013-08-08 Fujikura Ltd. Struktur zur Befestigung einer Antenne
US8704719B2 (en) * 2010-11-23 2014-04-22 General Motors Llc Multi-function antenna
JP5974767B2 (ja) * 2012-09-21 2016-08-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制御システム
JP6035170B2 (ja) * 2013-03-01 2016-11-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窓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8702A (ja) * 1984-01-30 1985-08-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テナ
US4811330A (en) * 1984-11-15 1989-03-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antenna system
JPS61121605A (ja) * 1984-11-19 1986-06-09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装置
DE102006023052A1 (de) * 2006-05-17 2007-11-22 Audi Ag Bauteil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für einen Kraftwagen
WO2010048619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Cooper-Standard Automotive Inc. Glass run with applique assembly
WO2012067245A1 (ja) * 2010-11-19 2012-05-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アンテナ装置を搭載した移動体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丛飞: "汽车用玻璃的新技术现状及未来", 《国外汽车》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921A (zh) * 2015-11-27 2018-08-28 旭硝子欧洲玻璃公司 双二维多频带天线以及其上印刷有天线的嵌装玻璃面板
CN108463921B (zh) * 2015-11-27 2021-01-12 旭硝子欧洲玻璃公司 双二维多频带天线以及其上印刷有天线的嵌装玻璃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87327A1 (en) 2016-03-24
EP2949514A1 (en) 2015-12-02
EP2949514A4 (en) 2016-01-27
JP5970132B2 (ja) 2016-08-17
WO2014192949A1 (ja) 2014-12-04
CN105026213B (zh) 2017-05-31
JPWO2014192949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6213A (zh) 窗框架
US10333208B2 (en) Antenna device
US7446719B2 (en) Mobile antenna mounted on a vehicle body
CN102971907B (zh) 车辆用玻璃天线
EP2051326B1 (en) Glass antenna for an automobile
EP1376756B1 (en) Antenna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130249748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moving body equipped with antenna device
US20050264461A1 (en) Mobile antenna mounted on a vehicle body
JP6614237B2 (ja) ガラスアンテナ及びガラスアンテナを備える車両用窓ガラス
US6624794B1 (en) Antenna with at least one vertical radiator
JP2006197184A (ja) 車両用ガラスアンテナ
JP2017005354A (ja) 車両用ガラスアンテナ及び車両用アンテナを備えた後部窓ガラス
JP2011023888A (ja) 車両用ガラスアンテナ及び車両用窓ガラス
JP6789147B2 (ja) 車両用アンテナ
JP6035170B2 (ja) 窓フレーム
JP5970131B2 (ja) 窓フレーム
US20240145909A1 (en) Ultrawideband hyperflat and mesh grid siso/mimo antenna
CN106716711A (zh) 天线装置
US7154444B2 (en) Ground plane compensation for mobile antennas
JP5485184B2 (ja) 車両ウィンドウ用アンテナ装置
JP4905188B2 (ja) 自動車用高周波ガラスアンテナ装置及び後部窓ガラス板
US20120139801A1 (en) Integrated antenna
JP2006165933A (ja) 車両用ガラスアンテナ
JP2008054032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283265B2 (ja) 窓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Termination date: 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