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9567B -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9567B
CN104969567B CN201480006805.5A CN201480006805A CN104969567B CN 104969567 B CN104969567 B CN 104969567B CN 201480006805 A CN201480006805 A CN 201480006805A CN 104969567 B CN104969567 B CN 104969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art
speaker
loudspeaker unit
spac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68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69567A (zh
Inventor
初本邦生
汤口和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ermos China Housewares Co Ltd
Thermos KK
Original Assignee
Thermos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ermos KK filed Critical Thermos KK
Publication of CN104969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9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69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9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69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 H04R1/2884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by means of the enclosure structure, i.e. strengthening or shape of the enclosure
    • H04R1/2888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by means of the enclosure structure, i.e. strengthening or shape of the enclosure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15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ss reflex type
    • H04R1/2819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ss reflex type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扬声器(1)具备扬声器单元(10)以及框体(20)。框体(20)为双层壁结构,即,具备: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21);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内壁部(21)的外壁部(22),并且,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而形成周缘部(23),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为密闭空间。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具有与以周缘部(23)为外周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Description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层壁结构的扬声器以及应用于该扬声器的扬声器用框体。
背景技术
通常,扬声器具备:根据输入的电信号使空气振动而向前方辐射声波(以下,称为“前向波”)的扬声器单元、以及支承该扬声器单元的框体。框体形成为遮蔽扬声器单元的后方的空间的形状,以避免向扬声器单元的后方辐射的与上述前向波相反相位的不必要的声波(以下,称为“后向波”)与前向波干扰。
但是,在这样的扬声器中,由于从扬声器单元的后方辐射的后向波,使得框体内侧的空间发生压力变动从而振动,进而框体的壁面受到该空间的振动激发从而振动。而且,由于框体的壁面振动会使框体的外部的空气振动,向框体的外部传播声波。如果产生这样的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则从框体向外部辐射的声波会与向扬声器单元的前方辐射的前向波干扰,因此成为问题。
针对该问题,考虑通过极端增厚框体的壁部提高刚性来抑制框体的壁面的振动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会产生框体的重量显著增大的其他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以及2中,提出有在形成为双层壁结构的框体的内壁部以及外壁部之间设置抑制振动的传播的真空的密闭空间,从而抑制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的扬声器。在这些扬声器中,不会使框体的重量显著增大,能够抑制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56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92791号公报
在双层壁结构的框体中,在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存在密闭空间。因此,能够抑制由后向波激发的垂直于内壁部的振动经由该密闭空间向外壁部传播。但是,在双层壁结构的框体存在不经由密闭空间而向外壁部传播的振动。具体地说,由后向波激发的内壁部的振动为经由内壁部与外壁部的连接部分从内壁部向外壁部传播的振动(以下,称为“环绕传播振动”)、经由扬声器单元与框体的接触部分从扬声器单元向框体直接传播的振动(以下,称为“直接传播振动”),外壁部会由于这些振动而进行振动。
这样,仅凭借将框体简单地形成为双层壁结构难以充分抑制外壁部的振动。因此,在双层壁结构的框体中,需要抑制沿内壁部、外壁部的壁面传播的振动。此外,在沿双层壁结构的内壁部、外壁部的壁面传播的振动中存在相对于传播方向平行的振动亦即纵波(疏密波)、以及相对于传播方向垂直的振动亦即横波。其中,纵波为与壁面平行的振动,难以使壁面的周围的空气振动,因此几乎不会成为问题。但是,横波为垂直于壁面的振动,是使壁面的周围的空气振动而使框体的外部产生声波的主要原因,因此成为重大问题。
对此,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扬声器中,通过在从扬声器单元到外壁部的振动传播路径上设置用于吸收振动的弹性体,抑制向外壁部传播的振动。然而,在该扬声器中,为了抑制环绕传播振动,需要在外壁部以及内壁部的接合部设置弹性体,因此成为由于冲击、老化等致使密闭空间的真空遭受破坏的危险性较高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2图)。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扬声器那样的、具有包围(enclosure)固定加强件的结构中,外壁部的振动(特别是,直接传播振动)的抑制不充分。因此,在该结构的扬声器中,当抑制因外壁部的振动而引起的对声波的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必须在外壁部的更靠外侧设置吸引材料,进而在其外侧设置用于保持该吸引材料的外观壳体,扬声器的结构不必要地变得大型化以及复杂化。因此,出于使扬声器的结构小型化以及简化的观点,相比事后抑制因在外壁部产生的振动而引起的对声波的恶劣影响,优选采用能够预先抑制在外壁部产生的振动的结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的结构且通过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的双方来抑制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的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特征的扬声器。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具备扬声器单元以及框体,该扬声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框体为双层壁结构,即,具备: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上述内壁部的外壁部,并且,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从而形成周缘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之间形成密闭空间,上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具有与以上述周缘部为外周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扬声器单元在具有与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接触。即,扬声器单元在具有与内壁部垂直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接触。因此,能够将相对于具有与内壁部垂直的方向分量的方向阻抗较大且横波难以向外壁部传播的区域设置于内壁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被扬声器单元的后向波激发而主要成为横波的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扬声器单元的主要的振动方向(即,辐射前向波的方向)为与开口面垂直的方向。进而,与内壁部垂直的方向的振动(即,横波)由于内壁部的阻抗比较小因此容易向内壁部传播,与内壁部平行的方向的振动(即,纵波)由于内壁部的阻抗比较大因此难以向内壁部传播。在此,如果是扬声器单元在具有与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接触,则扬声器单元的主要的振动方向接近与内壁部平行的方向。由此,从扬声器单元向内壁部传播的直接传播振动主要为纵波,而如上所述,纵波难以向内壁部传播,因此能够减少直接传播振动。因此,能够抑制直接传播振动。
另外,假设作为环绕传播振动或者直接传播振动,纵波向外壁部传播,即使在该情况下,纵波也难以使外壁部的周围的空气振动,因此从外壁部辐射的声波极小。进而,即便假设纵波的一部分在向外壁部传播的中途变化为横波,在发生该变化时振动的能量减少,因此从外壁部辐射的声波极小。
另外,在该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从上述周缘部离开的位置,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上述周缘部的、相对于上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V字状。
根据该扬声器,周缘部为急剧折弯的形状,由此使得振动难以在周缘部通过。因此,能够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此外,当将从开口面朝向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方向设为后方、后方的相反方向设为前方时,周缘部为框体的最前方侧的端部。此外,出于抑制振动的通过的观点,优选该周缘部为以锐角折弯成V字状的形状。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以下的特征的扬声器。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具备扬声器单元以及框体,该扬声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框体为双层壁结构,即,具备上述框体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上述内壁部的外壁部,并且,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而形成周缘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之间为密闭空间,上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从上述周缘部离开的位置,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上述周缘部的、相对于以上述周缘部为外周的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V字状。
另外,在该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具有与上述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周缘部的、相对于上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向由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围起的空间外突出并折回的v字状。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周缘部的、相对于上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仅折弯1次的V字状。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周缘部的、相对于上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以小于70°的角度折弯的V字状。
根据这些扬声器,能够有效地抑制周缘部处的振动的通过。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可以为,上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根据输入的电信号驱动上述振动板而使该振动板振动的驱动部、以及至少支承上述驱动部的单元支承部,上述单元支承部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进而,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当将从上述开口面朝向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方向设为后方、将上述后方的相反方向设为前方时,上述单元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相比上述振动板的上述前方的端部靠上述后方的位置,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能够增长单元支承部以及内壁部的接触位置与周缘部的距离。因此,通过增长用于使环绕传播振动衰减的距离,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可以为,当将从上述开口面朝向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方向设为后方、将上述后方的相反方向设为前方时,上述扬声器单元的上述前方的端部位于相比上述周缘部靠上述前方的位置。
在该扬声器中,由于在相比周缘部靠前方的位置存在扬声器单元,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扬声器单元所辐射的前向波的一部分被周缘部无用地反射或者散射而对正常辐射的前向波产生干扰。另外,由于能够避免上述干扰,因此能够将周缘部的形状形成为任意的形状(特别是,适于用来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形状)。
进而,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外缘延伸至上述周缘部的上述前方,并从上述周缘部离开。
根据该扬声器,由于扬声器单元的外缘不与周缘部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直接传播振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沿着具有与上述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相对于上述内壁部以按压的状态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通过沿着具有与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将扬声器单元按压于内壁部,从而对内壁部施加沿着接触方向的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插入至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部分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对置的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当将扬声器单元固定于内壁部时,仅仅将对置的扬声器单元的外侧面以及内壁部固定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扬声器单元固定于内壁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插入至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部分的与上述开口面平行的剖面形状,随着从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趋向上述开口面而逐渐变大。
根据该扬声器,如果将扬声器单元向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插入,则沿着具有与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将扬声器单元按压于内壁部,由此对内壁部施加沿着接触方向的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可以为,上述内壁部为有底筒状,上述内壁部的轴心通过上述开口面。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在上述内壁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空间内突出的台阶部,以插入至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的上述扬声器单元的端部与上述台阶部抵接的状态,将上述扬声器单元支承于上述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能够容易地决定在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的扬声器单元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之间的上述密闭空间的气压比大气压低。
根据该扬声器,能够抑制经由密闭空间从内壁部向外壁部传播的振动。另外,如果内壁部以及外壁部之间的密闭空间成为负压,则内壁部被朝外壁部侧牵拉,对内壁部施加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内壁部螺合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能够相对于框体自如拆装扬声器单元。因此,用户能够从特性不同的各种扬声器单元以及框体中选择性地组合所喜欢的类型,获得符合自身喜好的特性的扬声器。
另外,根据该扬声器,能够任意调整框体对于扬声器单元的支承状态。例如,通过增大扬声器单元的旋进量,能够减小扬声器单元的后方且由内壁部围起的空间的容积(空气的体积),通过减小扬声器单元的旋进量,能够增大该空间的容积。此外,通过进行这样的调整,能够使扬声器单元的共振状态变化。
进而,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上述扬声器单元的与上述内壁部螺合的螺纹牙的外径随着从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趋向上述开口面而逐渐增大。
根据该扬声器,随着扬声器单元的旋进,扬声器单元被按压于内壁部。即,随着扬声器单元的旋进,会对内壁部施加沿着具有与内壁部垂直的方向分量的方向的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进而,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中,优选为,在上述内壁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空间内突出的台阶部,设置于上述扬声器单元且与上述内壁部螺合的螺纹牙、以及设置于上述内壁部且与上述扬声器单元螺合的螺纹牙分别具有相对于与旋进方向垂直的面倾斜的齿腹,以插入至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的上述扬声器单元的端部抵接于上述台阶部的状态,将上述扬声器单元支承于上述内壁部。
根据该扬声器,通过使扬声器单元与台阶部接触(特别是,强力紧固按压),从而从台阶部对扬声器单元施加与紧固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旋进方向平行,为从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朝向开口面的方向)的应力。这样一来,从扬声器单元侧的螺纹牙的齿腹对与该齿腹接触的内壁部侧的螺纹牙的齿腹施加与该齿腹垂直的方向的应力。此时,由于内壁部侧的螺纹牙的齿腹相对于与旋进方向垂直的面(即,与内壁部垂直的面)倾斜,因此该应力具有与内壁部垂直的方向分量(将内壁部向外侧按压的方向分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本发明提供以下的特征的扬声器用框体。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用框体,其特征在于,该扬声器用框体为双层壁结构,即,具备: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上述内壁部的外壁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而形成周缘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之间形成密闭空间,在上述内壁部设置有支承结构,该支承结构用于使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具有与以上述周缘部为外周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以下的特征的扬声器用框体。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用框体,其特征在于,该扬声器用框体为双层壁结构,即,具备: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上述内壁部的外壁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而形成周缘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外壁部之间形成密闭空间,在上述内壁部设置有支承结构,该支承结构用于使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从上述周缘部离开的位置与上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并且上述周缘部的、相对于以上述周缘部为外周的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V字状。
在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以及上述各个特征的扬声器用框体中,能够以扬声器单元与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这样简单的结构,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的双方,从而抑制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1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5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2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6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3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7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4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8是针对试验方法示出的侧视图。
图9是针对各个试料的形状示出的侧视图。
图10是针对试料V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
图11是针对试料U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
图12是针对试料C的振动的结果示出的曲线图。
图13是针对试料倒S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
图14是针对试料S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
图15是针对图9所示的各个试料(板厚:0.5mm)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
图16是针对图9所示的各个试料(板厚:1.0mm)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
图17是针对各个试料的形状示出的侧视图。
图18是针对图17所示的各个试料(板厚:0.5mm)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
图19是针对图17所示的各个试料(板厚:1.0mm)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
图20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5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21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6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22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7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8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25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9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9是由图26~28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示意立体图。另外,图2是示出图1的A-A剖面的剖视图。另外,图3是图1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扬声器1具备扬声器单元10以及框体20。扬声器单元10根据输入的电信号使空气振动,从而辐射声波。另外,框体20支承扬声器单元10。
以下,在图1~3中,将当从框体20观察时设置扬声器单元10的方向设为前方(图1~3中的上方向),将当从扬声器单元10观察时配置框体20的方向设为后方(图1~3中的下方向)。
扬声器单元10具备振动板11、驱动部12、单元支承部13以及边缘部14。
振动板11为薄的板状,例如由树脂、纸、金属等的弹性材料构成。振动板11以一端连接于驱动部12、另一端连接于边缘部14的状态支承于驱动部和边缘部。另外,在振动板11以覆盖驱动部12的方式设置有中心护罩111。此外,中心护罩111可以由与振动板11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与振动板11不同的材料构成。
驱动部12例如是具备磁铁以及线圈的结构。驱动部12通过根据输入的电信号产生的电磁力使连接于驱动部12的振动板11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向前方以及后方驱动。由此,振动板11(包括中心护罩111在内)振动,向振动板11的前方辐射声波(前向波),并且向振动板11的后方辐射声波(后向波)。
单元支承部13为扬声器单元10的框架,例如由树脂、金属等构成。在单元支承部13的内侧分别配置振动板11、驱动部12以及边缘部14。另外,单元支承部13分别支承驱动部12以及边缘部14。在此,单元支承部13的后方的端部的一部分开口,且通过其余部分支承驱动部12。因此,从振动板11辐射的后向波进入框体20的内侧的空间内。
边缘部14为薄的膜状,例如由布、聚氨酯等的柔软的材料构成。该边缘部14连接于一端与驱动部12连接的振动板11的另一端,从而将振动板11的前方的空间与后方的空间隔离。
框体20具备: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21、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内壁部21的外壁部22。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而形成为周缘部23。由此,框体20成为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形成密闭空间的双层壁结构。此外,周缘部23为框体20的最前方侧的端部。
在此,将以周缘部23为外周的面设为开口面24。此时,从开口面24朝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的方向为后方,其相反方向为前方。
图1~3中例示的框体20中,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为有底筒状(更具体地说,一方的端部开口并且另一方的端部封闭而形成底的圆筒状),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轴心经过开口面24(更具体地说,圆筒的轴心与开口面24垂直交叉)。另外,图2所示的A-A剖面为穿过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轴心的剖面(即,与开口面24垂直的剖面)。
在框体20中,可以应用金属材料,如铁系材料(例如,不锈钢等的钢材)、铝系材料、镁系材料、钛系材料、铜系材料(例如,黄铜)、含金及银的材料、等等。另外,还可以应用金属材料以外的无机材料,如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Plastic)、Soarnol(注册商标)、X-BARRIER(注册商标)等的树脂系材料、玻璃、陶瓷等。进而,还可以应用例如将气阻膜与基材(例如,树脂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此外,作为构成框体20的材料,可以应用上述以外的材料,不过应用刚性高的材料等具有可抑制振动的性质的材料较为优选。
在扬声器1中,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具体地说,例如,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沿着与开口面24平行并且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此时,单元支承部13的至少一部分在相比振动板11的前方的端部(连接于边缘部14的端部)靠后方的位置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另外,扬声器单元10的前方的端部位于相比周缘部23靠前方的位置。进而,扬声器单元10的外缘延伸直至周缘部23的前方并且从周缘部23分离。此外,扬声器单元10的、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插入的部分的外侧面(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的靠近后方的至少一部分与对置的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在本例的扬声器1中,扬声器单元10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即,扬声器单元10在具有与内壁部21垂直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因此,能够将相对于具有与内壁部21垂直的方向分量的方向阻抗较大而横波难以向外壁部22传播的区域(在本例中,单元支承部13所接触的区域)设置在内壁部21。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被扬声器单元10的后向波激发而主要成为横波的环绕传播振动。
另外,扬声器单元10的主要的振动方向(即,辐射前向波的方向)为与开口面24垂直的方向。进而,与内壁部21垂直的方向的振动(即,横波)由于内壁部21的阻抗比较小,因此容易向内壁部21传播,与内壁部21平行的方向的振动(即,纵波)由于内壁部21的阻抗比较大,因此难以向内壁部21传播。在此,如果使扬声器单元10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接触,则扬声器单元10的主要的振动方向接近与内壁部21平行的方向。由此,从扬声器单元10向内壁部21传播的直接传播振动主要为纵波,而如上所述,纵波难以向内壁部21传播,因此能够减少直接传播振动。因此,能够抑制直接传播振动。
另外,假设作为环绕传播振动或者直接传播振动,纵波向外壁部22传播,即便在该情况下,纵波也难以使外壁部22的周围的空气振动,因此从外壁部22辐射的声波极小。进而,即使假设纵波的一部分在向外壁部22传播的中途变化为横波,在发生该变化时振动的能量减少,因此从外壁部辐射的声波极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1凭借扬声器单元10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这样的简单的结构来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的双方,由此能够抑制经由框体20的声波的传播。
另外,在扬声器1中,可以增长单元支承部13以及内壁部21的靠近后方的接触位置与周缘部23的距离。因此,通过增长用于使环绕传播振动衰减的距离,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进而,在扬声器1中,由于在相比周缘部23靠前方的位置存在扬声器单元10,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扬声器单元10辐射的前向波的一部分被周缘部23无用地反射或者散射而对正常辐射的前向波产生干扰。另外,由于能够避免上述干扰,因此能够将周缘部23的形状形成为任意的形状(特别是,适于用来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的形状)。进而,在扬声器1中,扬声器单元10的外缘不与周缘部23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直接传播振动。
此外,作为内壁部21上的扬声器单元10的接触支承方法,只要扬声器单元10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便可以选择任意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粘合剂等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于内壁部21而由内壁部21支承扬声器单元10。另外,例如可以在扬声器单元10以及内壁部21的至少一方设置由凹凸等构成的支承结构,利用该支承结构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于内壁部21,从而由内壁部21支承扬声器单元10(例如,参照后述的第1实施例、图4)。另外,例如可以在扬声器单元10以及内壁部21的至少一方设置支承结构而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于内壁部21,并且使用粘合剂等将扬声器单元10相对于内壁部21稳固地固定,由此由内壁部21支承扬声器单元10。
<实施例>
接下来,以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为基准,参照附图对加入各种变形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后文中省略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仅对各个实施例中的特征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后述的各个实施例能够将各个特征部分任意组合后实施。
[第1实施例]
图4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1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4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A中,利用设置在扬声器单元10与内壁部21的接触部分的支承结构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支承于内壁部21。具体地说,在本例的扬声器1A中,设置于内壁部21的凸部211与设置于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的凹部131嵌合,由此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支承于内壁部21。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利用单元支承部13以及框体20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使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插入的单元支承部13的后方的端部通过由凸部211缩小的空间,从而使凸部211与凹部131嵌合。
此外,在图4中,对于在内壁部21设置凸部211、在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设置凹部131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不过也可以反之在内壁部21设置凹部,并在单元支承部13设置凸部。另外,也可以是图4所示的凸部211以及凹部131以外的嵌合的形状被设置在内壁部21以及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的结构。
另外,凸部211以及凹部131的支承结构可以对于内壁部21的内侧以及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的各自的整周设置,也可以对于内壁部21的内侧以及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局部设置。
另外,本例的扬声器1A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相同,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第2实施例]
图5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2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5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B中,扬声器单元10的、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插入的部分的与开口面24平行的剖面(图中的左右方向的剖面)形状(外径)随着从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趋向开口面24而逐渐变大。具体地说,在本例的扬声器1B中,在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设置开口面24平行的剖面(图中的左右方向的剖面)形状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变大的锥形面132。
如果将设置有这样的锥形面132的扬声器单元10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插入,则沿着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接触方向,扬声器单元10被按压于内壁部21,从而对内壁部21施加沿着该接触方向的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此外,并不局限于本例的扬声器1B的结构,只要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沿着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以相对于内壁部21被按压的状态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便可,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即,通过沿着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将扬声器单元10按压于内壁部21,从而对内壁部21施加沿着接触方向的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第3实施例]
图6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3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6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C中,在内壁部21设置朝向内侧的空间内突出的颈部212(台阶部)。此外,以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插入的扬声器单元10的端部与颈部212抵接的状态,将扬声器单元10支承于内壁部21。
这样,如果在内壁部21设置颈部212,则能够容易地决定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的扬声器单元10的位置。
此外,颈部212(台阶部)只要是能够与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插入的扬声器单元10的端部抵接的形状(即,向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突出而形成台阶的形状)即可,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因此,颈部212(台阶部)只要可获得上述的效果,可形成任意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内壁部21的后方部分的内径比前方部分的内径小的形状(换言之,图6的颈部212延伸至后方且达到内壁部21的底面的形状)。另外,例如,颈部212(台阶部)可以相对于内壁部21的内侧的整周设置,也可以相对于内壁部21的内侧局部设置。
另外,本例的扬声器1C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相同,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第4实施例]
图7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4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7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D中,周缘部231的、相对于开口面24垂直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的形状为v字状。具体地说,例如,周缘部231形成为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随着趋向前方(图中的上方向)而逐渐接近的形状。
这样,如果将周缘部231形成为急剧地折弯的形状,则振动难以通过周缘部231。因此,能够抑制从内壁部21向外壁部22传播的振动。此时,出于有效地抑制振动的通过的观点,该周缘部23优选为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以锐角折弯成V字状的形状。
此外,这样的形状的周缘部231可通过如下步骤形成,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端部以具有规定的角度接触的方式配置,然后将该接触的端部通过焊接或钎焊等接合。
另外,对于周缘部231,可以通过使用任意的方法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一体化而形成。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使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一方或者双方以各自的端部逐渐接近的方式弯曲,再通过焊接或钎焊等接合接触的端部,由此形成周缘部231。
另外,本例的扬声器1D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相同,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但是,单单将周缘部231形成为V字状,便能够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相同,通过抑制环绕传播振动以及直接传播振动的双方来抑制经由框体20的声波的传播。因此,在采用第4实施例的情况下,只要使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且在从周缘部231离开的位置与内壁部21接触即可,并不是一定要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
另外,为了验证上述的V字状的周缘部231对于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而进行了试验。以下参照附图对该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图8是针对试验方法示出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在本次进行的试验中,将使中央部弯曲的板状的试料的一方的端部固定,并对该固定的端部侧施加冲击,通过应变仪SG1、SG2分别测定在夹持中央部的两侧产生的振动。在此,试料的弯曲的中央部与周缘部相当,被施加冲击的固定的端部侧(以下,称为内侧)与内壁部相当,其相反侧(以下,称为外侧)与外壁部相当。
在本试验中使用的各个试料未进行焊接等而仅通过弯曲加工制成,以便确认仅由周缘部的形状引起的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另外,应变仪SG1、SG2间的试料的长度与试料的形状无关全长为100mm,在相距试料的中央部为等距离的位置配置应变仪SG1、SG2。另外,各个试料的宽度为10mm,试料的板厚为0.5mm与1.0mm这2种。
另外,图9是针对各个试料的形状示出的侧视图。如图9所示,在该试验中使用的试料的形状共计5种。图9(a)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折弯成锐角(本例中为20°)的V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V”)。图9(b)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未被折弯而呈曲面状弯曲的U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U”)。图9(c)所示的试料为在中央部的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的2个部位折弯成90°的C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C”)。图9(d)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的内侧部分折弯成锐角并且外侧部分呈曲面状凹凸弯曲的倒S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倒S”)。图9(e)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的外侧部分被折弯成锐角并且内侧部分呈曲面状凹凸弯曲的S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S”)。
图10是针对试料V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图11是针对试料U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图12是针对试料C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图13是针对试料倒S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图14是针对试料S的振动的测定结果示出的曲线图。此外,在图10~14的各图中,(a)的曲线图表示应变仪SG1的测定结果(内侧的振动的测定结果),(b)的曲线图表示应变仪SG2的测定结果(外侧的振动的测定结果)。
另外,在图10~14的各图中,(a)以及(b)所示的曲线图被标准化为:将振动到达应变仪SG1的时间规定为0,并且应变仪SG1的测定结果中的最大位移为1。进而,在图10~14的各图中,将(a)的曲线图中的连结位移的峰值的虚线(即,表示内侧的振幅的随时间而变动的线)显示在(a)以及(b)的曲线图中。另外,图10~14所示的曲线图表示板厚为0.5mm的试料的振动的测定结果。
在图10~14所示的曲线图中,在振动刚发生之后(例如,0~0.2秒左右),由试料的形状引起的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表现得尤为强效。另一方面,从振动发生起随着时间经过(例如,0.2秒以后),相比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试料的固有振动等的影响表现得更强。因此,以下,在振动的测定结果之中,特别关注振动刚发生之后的部分,对于由各个试料的形状引起的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如图10所示,在试料V中,与在试料的内侧测定的振动的振幅相比,在试料的外侧测定的振动的振幅显著变小。与此相对,如图11~14所示,在试料U、试料C、试料倒S以及试料S中,可以看出振幅在一定程度上变小,不过不像试料v那样振幅显著变小。
在此,使用衰减度对各个试料中的振幅的减少的程度进行定量评价。衰减度是从测定开始起的0.2秒的期间内,将在试料的外侧测定的振动的位移的平方和除以在试料的内侧测定的振动的位移的平方和而得的值。
图15以及16是针对图9所示的各个试料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图15是针对板厚为0.5mm的试料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图16是针对板厚为1.0mm的试料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此外,图15以及16的曲线图所示的衰减度是通过如下方法获得的,即:对于图9所示的5个形状的各个,各制作5个相同形状的试料,并对该相同形状的5个试料进行5次上述的试验,从而获得共计25个测定结果,将根据该25个测定结果计算出的25个衰减度平均化。
如图15以及16所示,试料v与其他试料相比,衰减度显著变小。此外,如图16所示,如果仅观察板厚1.0mm的试料,则试料C的衰减度减小至与试料v相同的程度。不过,无论板厚为0.5mm还是1.0mm,试料v与其他试料相比,衰减度都显著变小。
这样,可知通过将周缘部231形成为V字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通过。
然而,对于试料倒S、试料S,如果仅关注折弯的部分,则也可以说是与试料v同样折弯成锐角的v字状。但是,与试料v相比,试料倒S、试料S的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较小。
究其原因,可举出在试料倒S、试料S中,与试料v不同,中央部朝向由内侧以及外侧围起的空间内突出并折回。因此,在试料倒S、试料S的形状中,尽管在呈V字状的部分抑制振动的通过,不过由于整体为弹簧那样的形状,因此产生不必要的振动,致使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变小(例如,参照图13的曲线图中的0.2秒以后的部分)。
因此,在将周缘部231形成为V字状的情况下,为了对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通过的形状进行验证,进行与上述的试验(参照图8)相同的试验。以下,参照附图对该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图17是针对各个试料的形状示出的侧视图。如图17所示,在该试验中使用的试料的形状共计4种。图17(a)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向由内侧以及外侧围起的空间外突出并以20°折回的V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V20”),是与图8(a)所示的试料相同的试料。图17(b)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向由内侧以及外侧围起的空间外突出并以70°折回的V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V70”)。图17(c)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向由内侧以及外侧围起的空间外突出并以120°折回的V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V120”)。图17(d)所示的试料为中央部向由内侧以及外侧围起的空间内突出并以30°折回的M字状的试料(以下,称为“试料M”)。
图18以及19是针对图17所示的各个试料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图18是针对板厚为0.5mm的试料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图19是针对板厚为1.0mm的试料的衰减度示出的曲线图。此外,图18以及19的曲线图所示的衰减度通过与图15以及16的曲线图所示的衰减度相同的方法计算。
如图18以及19所示,试料M与其他v字状的试料相比,衰减度不那么小。即,可见尽管是仅由以锐角折弯成V字状的形状构成的试料,但如果为向由内侧以及外侧围起的空间内突出并折回的形状,则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变小。换言之,可见尽管是仅由以锐角折弯成V字状的形状构成试料,但如果为多次折弯的形状,则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会变小。
进而,如图18以及19所示,对试料V20、试料V70以及试料V120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可见越是折弯的角度小的试料(即,越是过度折弯的试料),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越大。特别是,可见与折弯的角度比较大的试料V70、试料V120相比,在折弯的角度比较小的试料V20中,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显著变大。因此,可见出于增大振动的通过抑制效果的观点,优选使折弯的角度小于70°。
因此,通过将周缘部231形成为朝向由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围起的空间外突出且仅折弯1次的v字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通过。另外,通过将周缘部231形成为以小于70°的角度折弯的V字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通过。
[第5实施例]
图20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5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20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E中,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的密闭空间的气压为负压(比大气压低的压力,例如、10-2Pa以上10Pa以下左右)。具体地说,本例的扬声器1E具备:贯通外壁部22的一部分(在图20所示的例中为底部)的排气口221、以堵塞排气口221的方式设置的密封材料25、以及以覆盖密封材料25的外面的方式设置的保护板26。
密封材料25例如是由锡单体、锡以及银的合金、铜以及锌的合金等构成的材料,由至少熔点低于构成框体20的材料的熔点的材料构成。另外,保护板26例如由与框体20相同的材料构成。
当制作本例的扬声器1E的情况下,首先,对收入有框体20的型腔抽真空,从而经由排气口221使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的空间减压。接下来,提升型腔内的温度使密封材料25熔融(软化),在使密封材料25紧贴并密封于排气口221后,使型腔的温度降低。由此,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成为密闭空间,且被维持在负压的状态。然后,从型腔中取出框体20,以覆盖密封材料25的外面的方式通过焊接、钎焊等将保护板26接合于外壁部22。
这样,如果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的密闭空间形成为负压,则能够抑制经由密闭空间从内壁部21向外壁部22传播的振动。另外,如果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的密闭空间为负压,则通过将内壁部21向外壁部22侧牵拉来对内壁部21施加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此外,即使在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的密闭空间不为负压的(即,在密闭空间内封入空气等气体的)情况下,密闭空间内的气体也作为减振器起作用,因此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经由密闭空间从内壁部21向外壁部22传播的振动。
另外,本例的扬声器1E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相同,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第6实施例]
图21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6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21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F中,在框体20的一部分(本例中为底部的中央)设置贯通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贯通孔27,在该贯通孔27内设置低音反射孔(Bass reflex port)28。但是,尽管设置贯通孔27以及低音反射孔28,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之间的空间仍为密闭空间,框体20为双层壁结构。
这样,尽管在框体20设置贯通孔27以及低音反射孔28,但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第1~第5实施例的扬声器1A~1E相同,能够有效地抑制经由框体20的声波的传播。
此外,只要框体20为双层壁结构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贯通孔27以及低音反射孔28,可以对框体20实施任意变形。
另外,本例的扬声器1F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相同,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第7实施例]
图22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7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另外,图23是图22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2以及23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G中,扬声器单元10被螺合支承于内壁部21。具体地说,在本例的扬声器1G中,通过设置在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的螺纹牙133与设置在内壁部21的螺纹牙213螺合,从而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并支承于内壁部21。此时,设置在扬声器单元10的螺纹牙133的齿腹(flank)1331与设置在内壁21的螺纹牙213的齿腹2131抵接。此外,“齿腹”是指连接螺纹牙的牙顶与牙底的面。
这样,如果扬声器单元10被螺合支承于内壁部21,则能够相对于框体20自如拆装扬声器单元10。因此,用户能够从特性不同的各种扬声器单元10以及框体20中选择性地组合所喜欢的类型,获得符合自身喜好的特性的扬声器1G。在此,在扬声器单元10以及框体20的特性中,除了包括与音质有关的特性(例如,振动板11的材料、位于扬声器单元10的后方且由内壁部21围起的空间的容积(空气的体积)等)之外,还包括颜色、形状等的外观上的特性。
另外,如果扬声器单元10被螺合支承于内壁部21,则能够任意调整框体20对于扬声器单元10的支承状态。例如,通过增大扬声器单元10的旋进量,能够减小扬声器单元10的后方且由内壁部21围起的空间的容积(空气的体积),或者通过减小扬声器单元10的旋进量,能够增大该空间的容积。此外,通过进行这样的调整,能够使扬声器单元10的共振状态变化。
此外,在图22以及23中,对于螺纹牙133、213分别形成3圈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不过可以是螺纹牙133、213仅形成1圈或2圈的结构,也可以是形成4圈以上的结构。另外,螺纹牙131、213的各自的数目可以不同。另外,在图22以及23中,对于螺纹牙133、213分别为1条并且连续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不过螺纹牙133、213也可以是中途断开的形状,还可以是多条平行螺旋的多重螺旋状。
另外,本例的扬声器1G与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扬声器1相同,扬声器单元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内,并且在具有与开口面24平行的方向(本例中为从框体20的轴心朝向外侧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
[第8实施例]
图24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8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24所示,在本例的扬声器1H中,与上述的第7实施例相同,扬声器单元10被螺合支承于内壁部21。具体地说,在本例的扬声器1H中,通过设置在单元支承部13的外侧面的螺纹牙134与设置在内壁部21的螺纹牙214螺合,将扬声器单元10固定支承于内壁部21。此时,设置在扬声器单元10的螺纹牙134的齿腹1341与设置在内壁21的螺纹牙214的齿腹2141抵接。
但是,在本例的扬声器1H中,扬声器单元10侧的螺纹牙134的外径随着从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趋向开口面24而逐渐增大。另外,在本例的扬声器1H中,与扬声器单元10侧的螺纹牙134的外径相配合,内壁部21侧的螺纹牙214的内径也随着从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趋向开口面24而逐渐增大。
这样,如果使扬声器单元10侧的螺纹牙134的外径随着从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趋向开口面24而逐渐增大,则随着扬声器单元10的旋进,扬声器单元10被按压于内壁部21。即,随着扬声器单元10的旋进,沿着具有与内壁部垂直的方向分量的方向的应力被施加于内壁部21。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此外,该第8实施例可解释为上述的第7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一个。特别是,该第8实施例可解释为对于上述的第7实施例组合上述的第2实施例而形成的实施例。
[第9实施例]
图25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第9实施例示出的剖视图,且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如图25所示,本例的扬声器1I对于扬声器单元10被螺合支承于内壁部21的第7实施例的扬声器1G(参照图22)设置第3实施例的扬声器1C(参照图6)的颈部212(台阶部)。
但是,在本例的扬声器1I中,各个螺纹牙133、213为牙底侧较粗而牙顶侧较细的形状,具有相对于与旋进方向(图中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倾斜的齿腹1331、2131。具体地说,例如螺纹牙133、213优选是三角螺纹或梯形螺纹中的螺纹牙。
这样,如果使扬声器单元10与颈部212(台阶部)接触(特别是,强力紧固并按压),则从颈部212对扬声器单元10施加与紧固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旋进方向平行,为从内壁部21的内侧的空间朝向开口面24的方向。图中的上方向。)的应力。这样一来,从扬声器单元10侧的螺纹牙133的齿腹1331对与该齿腹1331接触的内壁部21侧的螺纹牙213的齿腹2131施加与该齿腹2131垂直的方向的应力。此时,由于内壁部21侧的螺纹牙213的齿腹2131相对于与旋进方向垂直的面(即,与内壁部21垂直的面)倾斜,因此该应力具有与内壁部21垂直的方向分量(将内壁部21向外侧按压的方向分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环绕传播振动。
此外,当与本例的扬声器1I相同地对于上述的第8实施例的扬声器1H(参照图24)设置颈部212(台阶部)的情况下,能够与本例的扬声器1I相同,有效地降低环绕传播振动。
<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6~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另外,图29是通过图26~28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扬声器用框体的剖视图。此外,图26~28是按照图26、图27、图28的顺序示出制造框体的工序的图。另外,图29是针对与图2所示的剖面(A-A剖面,参照图1)相当的剖面示出的图。
在本例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如图26所示,制作内壁部主体部21X以及内壁部底部21Y。内壁部主体部21X例如可通过在对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筒状后,利用焊接、钎焊等将接缝接合而制成。另外,内壁部底部21Y例如能够通过对板材实施拉深加工而制成。
此时,内壁部主体部21X的开口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的形状与内壁部底部21Y的开口的端部的形状大致相等。此外,将内壁部主体部21X以及内壁部底部21Y的、形状大致相等的各个端部通过焊接、钎焊等接合,由此制成内壁部21。
接下来,如图27所示,制作外壁部主体部22X。外壁部主体部22X例如与内壁部主体部21X相同能够通过对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为筒状后,利用焊接、钎焊等将接缝接合,进而对一方的端部实施口拉深加工而制成。
然后,将内壁部21插入外壁部主体部22X的内侧的空间内,以便形成外壁部主体部22X的口狭小的端部与内壁部21的开口的端部对齐的嵌套状态。然后,通过焊接、钎焊等将外壁部主体部22X的口狭小的端部以及内壁部21的开口的端部接合而形成为一体。由此,形成周缘部23。此外,通过本例的制造方法形成的周缘部23为与上述的第4实施例(参照图7)的周缘部231相同的形状。
接下来,如图28所示,制作外壁部底部22Y。例如,外壁部底部22Y可通过对板材依次实施拉深加工和反拉深加工而制成。然后,将外壁部底部22Y的开口的端部从外壁部主体部22X的未形成周缘部23的端部侧插入,然后通过焊接、钎焊等将外壁部底部22Y的外周的折回部分相对于外壁部主体部22X的内侧接合。由此,制成图29所示那样的框体20。
此外,图26~28所示的框体20的制作方法不过为一例而已,可以通过与该方法不同的其他方法来制作框体20。
<变形等>
在上述的扬声器1、1A~1I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中,对于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剖面为圆形的有底筒状、内壁部21的轴心通过开口面24的框体20进行了例示。然而,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该例。例如,可以是内壁部21的轴心不通过开口面24的框体20。具体地说,例如,可以是开口面24(周缘部23)的内径比内壁部21的主体部的内径小,并且开口面24(周缘部23)位于从内壁部21的轴心偏离的偏心位置的有底筒状的框体20。进而,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剖面为圆形的有底筒状,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具体地说,例如,可以是剖面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等的有底筒状,也可以是炮弹型等的底不为平面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扬声器1、1A~1I中,为了抑制直接传播振动,单元支承体13的外侧面为不与周缘部23接触的形状(周缘部23附近的外径部分变小的形状)。但是,单元支承体13的外侧面的形状并不局限于该例,可以采用与周缘部23接触之类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扬声器1、1A~1I中,对于利用焊接、钎焊等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接合而形成为一体从而形成周缘部23、23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该接合方法可以为任意方法。具体地说,例如,可以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各自的端部相向或者朝向相同方向弯曲重叠,并利用焊接、钎焊等将该重叠的部分接合,由此形成周缘部23、231。另外,例如,可以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一方的端部弯曲,与另一方的端部或者侧面抵接,再利用焊接、钎焊等将该抵接的部分接合,由此形成周缘部23、231。另外,例如,可以将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一方或者双方弯曲为曲柄状并重叠端部,再利用焊接、钎焊等将该重叠的部分接合,由此形成周缘部23、231。另外,例如,可以在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的彼此分离的端部配置桥接用的材料再利用焊接、钎焊等接合,由此形成周缘部23、231。
进而,也可以不使内壁部21以及外壁部22接合地形成周缘部23、231。例如,也可以对于原本为一体的一个板材进行拉深加工、弯曲加工,由此无需进行接合地形成周缘部23、23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焊接、钎焊等将周缘部23、231以外的部位接合。
另外,上述的扬声器1、1A~1I为扬声器单元10只与内壁部21接触、不与外壁部22接触的结构,不过本发明并非完全排除扬声器单元10相对于外壁部22接触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在扬声器单元10与内壁部21接触并被支承时,仅扬声器单元10的一部分与外壁部22接触的结构。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只要扬声器单元10主要与内壁部21接触并支承于内壁部21,便能够最小限度地保留扬声器单元10与外壁部22的接触,能够充分抑制直接传播振动。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在例如扬声器单元10与框体20之间设置用于抑制振动的弹性体等。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1为能够抑制经由框体的声波的传播的结构,因此对于应当设置的弹性体有那么一点就行。例如,如上所述,在允许扬声器单元10与外壁部22的接触的扬声器的情况下,可以在扬声器单元10与外壁部22之间设置弹性体。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直接传播振动。
另外,扬声器单元10可以是具有隔音板的结构。例如,扬声器单元10可以是在其前方侧的端部并且振动板11的周围设置隔音板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隔音板构成扬声器单元10的一部分。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隔音板可以与单元支承部13形成一体,与内壁部21接触而支承于该内壁部2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很好地利用于双层壁结构的扬声器以及应用于该扬声器的扬声器用框体。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1I:扬声器;10:扬声器单元;11:振动板;111:中心护罩;12:驱动部;13:单元支承部;131:凹部;132:锥形面;133、134:螺纹牙(扬声器单元侧);1331、1341:齿腹;14:边缘部;20:框体;21:内壁部;211:凸部;212:颈部(台阶部);213、214:螺纹牙(内壁部侧);2131、2141:齿腹;21X:内壁部主体部;21Y:内壁部底部;22:外壁部;221:排气孔;22X:外壁部主体部;22Y:外壁部底部;23、231:周缘部;24:开口面;25:密封材料;26:保护板;27:贯通孔;28:低音反射孔。

Claims (17)

1.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具备扬声器单元以及框体,
该扬声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为双层壁结构,即,具备: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具有空间的内壁部;以及一部分开口且在内侧所具有的空间内配置所述内壁部的外壁部,并且,所述内壁部以及所述外壁部的各自的开口的端部被一体化而形成周缘部,所述内壁部以及所述外壁部之间形成密闭空间,该密闭空间的气压比大气压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在从所述周缘部离开的位置、且在具有与以所述周缘部为外周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仅与所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部的、相对于所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V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部的、相对于所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向由所述内壁部以及所述外壁部围起的空间外突出并折回的V字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部的、相对于所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仅折弯1次的V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部的、相对于所述开口面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以小于70°的角度折弯的V字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根据输入的电信号驱动所述振动板而使该振动板振动的驱动部、以及至少支承所述驱动部的单元支承部,
所述单元支承部与所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将从所述开口面朝向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方向设为后方、将所述后方的相反方向设为前方时,
所述单元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相比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前方的端部靠所述后方的位置,与所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将从所述开口面朝向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方向设为后方、将所述后方的相反方向设为前方时,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所述前方的端部位于相比所述周缘部靠所述前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外缘延伸至所述周缘部的所述前方,并从所述周缘部离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且沿着具有与所述开口面平行的方向分量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内壁部以按压的状态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插入至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部分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对置的所述内壁部接触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插入至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的部分的与所述开口面平行的剖面形状,随着从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趋向所述开口面而逐渐变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壁部为有底筒状,所述内壁部的轴心通过所述开口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壁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空间内突出的台阶部,
以插入至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的所述扬声器单元的端部与所述台阶部抵接的状态,将所述扬声器单元支承于所述内壁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内壁部螺合并支承于该内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扬声器单元且与所述内壁部螺合的螺纹牙的外径随着从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趋向所述开口面而逐渐变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壁部设置有朝向内侧的空间内突出的台阶部,
设置于所述扬声器单元且与所述内壁部螺合的螺纹牙、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壁部且与所述扬声器单元螺合的螺纹牙分别具有相对于与旋进方向垂直的面倾斜的齿腹,
以插入至所述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内的所述扬声器单元的端部抵接于所述台阶部的状态,将所述扬声器单元支承于所述内壁部。
CN201480006805.5A 2013-11-01 2014-03-11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Active CN104969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8630 2013-11-01
JP2013228630 2013-11-01
PCT/JP2014/056247 WO2015064121A1 (ja) 2013-11-01 2014-03-11 スピーカ及びスピーカ用筐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9567A CN104969567A (zh) 2015-10-07
CN104969567B true CN104969567B (zh) 2016-08-24

Family

ID=5300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6794.0A Active CN104969566B (zh) 2013-11-01 2014-03-11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CN201480006805.5A Active CN104969567B (zh) 2013-11-01 2014-03-11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6794.0A Active CN104969566B (zh) 2013-11-01 2014-03-11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JP (2) JP5723502B1 (zh)
KR (2) KR20150097806A (zh)
CN (2) CN104969566B (zh)
HK (1) HK1214868A1 (zh)
PH (2) PH12015501610B1 (zh)
SG (2) SG11201505761UA (zh)
TW (2) TWI510103B (zh)
WO (2) WO20150641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3663B2 (ja) * 2014-06-03 2018-04-18 淳一 加賀美 バックロードホーン型スピーカーボックス
KR101661191B1 (ko) 2015-09-30 2016-09-29 이연택 휴대용 스피커 장치 및 그의 이용 방법
KR101720104B1 (ko) * 2016-03-24 2017-03-27 주식회사 크롬아리아 금속 이중관 인클로저를 구비한 스피커
KR101866907B1 (ko) 2016-07-26 2018-06-12 이연택 포터블 스피커 장치
JP7011979B2 (ja) * 2017-05-31 2022-01-27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真空二重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ヘッドホン
JP6792516B2 (ja) * 2017-05-31 2020-11-25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真空二重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ヘッドホン
JP6872438B2 (ja) * 2017-06-28 2021-05-19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真空二重構造体及びスピーカー装置
JP6863837B2 (ja) * 2017-06-28 2021-04-21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装置
CN107509145B (zh) * 2017-08-29 2023-12-2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模组以及发声装置模组的制作方法
JP7020026B2 (ja) * 2017-09-27 2022-02-1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90088311A (ko) 2018-01-18 2019-07-26 주식회사 이디연 포터블 스피커
KR102607338B1 (ko) * 2022-12-27 2023-11-29 주식회사 아나로기즘 천연 양모를 이용하여 저음 음질을 조절하고 방사형의 이중 울림통을 포함하는 스피커의 구조 및 음질의 특성에 따라 스피커의 구조를 자동 설계하는 인공지능 시스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841A (zh) * 2006-10-27 2008-04-30 株式会社建伍 扬声器
CN102726064A (zh) * 2010-01-25 2012-10-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超声波振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691U (zh) 1986-07-16 1988-02-02
TW354866B (en) * 1994-03-31 1999-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Loudspeaker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3911754B2 (ja) * 1997-02-21 2007-05-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CA2245351A1 (en) * 1998-09-08 2000-03-08 The Canadian Loudspeaker Corporation Forced air cooling system
US6908586B2 (en) * 2001-06-27 2005-06-21 Fusion Uv Systems, Inc.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method having reduced premature termination,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and product formed thereby
JP2003092791A (ja) * 2001-09-18 2003-03-28 Sony Corp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
JP4355652B2 (ja) * 2004-12-27 2009-11-04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防塵構造
JP2006340015A (ja) 2005-06-01 2006-12-1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装置
CN2899353Y (zh) * 2006-03-24 2007-05-09 黄恩志 一种音箱结构
US9247368B2 (en) * 2007-09-13 2016-01-26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Loudspeaker cone body
JP4538483B2 (ja) * 2007-10-23 2010-09-08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防水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CN201222791Y (zh) * 2008-05-16 2009-04-15 吴胜君 一种竹制音箱
WO2013046355A1 (ja) * 2011-09-28 2013-04-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動電型放音体
TWM448098U (zh) * 2012-09-17 2013-03-01 Accesspro Electronics Co Ltd 可利用容器的喇叭結構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841A (zh) * 2006-10-27 2008-04-30 株式会社建伍 扬声器
CN102726064A (zh) * 2010-01-25 2012-10-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超声波振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64121A1 (ja) 2017-03-09
PH12015501611B1 (en) 2015-10-19
WO2015064122A1 (ja) 2015-05-07
JP5723502B1 (ja) 2015-05-27
TWI510103B (zh) 2015-11-21
CN104969566B (zh) 2016-08-24
WO2015064121A1 (ja) 2015-05-07
CN104969566A (zh) 2015-10-07
PH12015501611A1 (en) 2015-10-19
KR20150097806A (ko) 2015-08-26
CN104969567A (zh) 2015-10-07
HK1214868A1 (zh) 2016-08-05
JP5715313B1 (ja) 2015-05-07
JPWO2015064122A1 (ja) 2017-03-09
SG11201505761UA (en) 2015-08-28
TW201532445A (zh) 2015-08-16
PH12015501610A1 (en) 2015-10-19
PH12015501610B1 (en) 2015-10-19
TWI513330B (zh) 2015-12-11
KR20150092366A (ko) 2015-08-12
KR101586182B1 (ko) 2016-01-15
SG11201505760RA (en) 2015-08-28
TW201521456A (zh) 2015-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9567B (zh) 扬声器以及扬声器用框体
CN102447989B (zh) 耳机和声学换能器
EP2768239A1 (en) Earphone microphone
US11317195B2 (en) Miniature loudspeaker module
US20170171664A1 (en) Sound producing device
US8385575B2 (en) Reflex enclosure
US8948439B2 (en) Acoust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acoustic conversion device assembly method
TWM383884U (en) Multi function speaker
EP1194003A3 (en) Electricity to sound transducer
CN103843366B (zh)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91775A (ja) 車両用吸気音伝達装置
JP6340682B2 (ja) スピーカ及びスピーカ用筐体
JP2005266399A (ja) 共鳴器型吸音構造
JP2004166064A (ja) インナパネル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US2013022365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8820988U (zh) 一种咪芯支撑装置及手持式麦克风音箱
US9674594B2 (en) Speaker
CN205726251U (zh) 耳机
CN203618099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
JP2009065380A (ja) 超音波センサ
JP2020112103A (ja) 排気部品装置
CN210579076U (zh) 一种音频设备及其后腔结构
CN111065016B (zh) 发声器件
JP6249074B1 (ja) ホーンの共鳴管、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ホーン
JP2017021950A (ja) 車両用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12

Address after: Niigat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rmos K.K.

Patentee after: Housewar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Niigat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rmos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