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6251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6251U
CN205726251U CN201620328491.7U CN201620328491U CN205726251U CN 205726251 U CN205726251 U CN 205726251U CN 201620328491 U CN201620328491 U CN 201620328491U CN 205726251 U CN205726251 U CN 205726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ng diaphragm
earphone
passive vibrating
housing
sounding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284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冠宏
于世璿
邱士嘉
杨磊
孙伟
游博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mo acoust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284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6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6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62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发声单体,发声单体与壳体之间设有被动振膜,被动振膜与发声单体之间形成共振腔体,使得被动振膜发生共振。本实用新型的耳机,通过在发声单体与壳体之间设置被动振膜,被动振膜与发声单体之间形成共振腔体,发声单体发出的声波进入共振腔体,通过气流推动被动振膜发生振动,并且在我们想要的频率下发生共振,被动振膜振动产生的声波辐射越过发声单体,进入人的耳道中,从而增强耳机在共振频率波段的频率响应效果,从而提升耳机的发声效果。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共振腔增强低频效果的耳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耳机,在空间受限下,通常是采用单一的喇叭单体来驱动,其优点在于耳机的整体结构设计得更轻薄短小。然而,一个喇叭单体通常在特定的频率波段有良好的响应,但在其他的频率波段响应的表现没有那么理想。一般来说,通常在高频波段的频率响应表现较佳,在中低频波段的频率响应表现不佳。
因此,目前已有在耳机上采用不同频率波段的多个喇叭单体来改善频率波段响应及声音的分辨率。然而多个喇叭单体必然需要更大的空间,从而导致耳机壳体变大。并且采用多个喇叭单体也会增加耳机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耳机,不需要采用多个喇叭单体,就能兼顾高频波段和中低频波段的频率响应效果。
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发声单体,发声单体与壳体之间设有被动振膜,被动振膜与发声单体之间形成共振腔体,使得被动振膜发生共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动振膜上固定有增加被动振膜重量的片状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动振膜与发声单体之间通过环状连接件固定连接,被动振膜、环状连接件和发声单体围成共振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动振膜、发声单体分别与壳体固定连接,被动振膜、壳体与发声单体围成共振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动振膜通过支架固定,被动振膜、支架与发声单体之间围成共振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架包括前支架和后支架,前支架固定被动振膜,后支架连接前支架、发声单体和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动振膜凸设有折环部,片状体设置在被动振膜的中部,折环部环绕片状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片状体设置在所述被动振膜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动振膜相对发声单体的另一侧的壳体上设有出音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出音管,共振腔体与出音管之间设有泄音孔。
上述耳机,通过在发声单体与壳体之间设置被动振膜,被动振膜与发声单体之间形成共振腔体,发声单体发出的声波进入共振腔体,通过气流推动被动振膜发生振动,并且在我们想要的频率下发生共振,从而增强耳机在共振频率波段的频率响应效果,从而提升耳机的发声效果。
上述耳机,声波在共振腔体内的共振频率与被动振膜的重量以及刚性有关,因此通过控制被动振膜的重量和刚性,可以调整被动振膜的共振频率,使其在我们想要的频率下发生共振,被动振膜振动产生的声波辐射越过发声单体,进入人的耳道中,从而提升耳机在共振频率波段的频率响应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小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大耳机其中一个耳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小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一种耳机,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设有发声单体12,发声单体12与壳体11之间设有被动振膜13,被动振膜13与发声单体12之间形成共振的共振腔体14,使被动振膜13发生共振。具体的,发声单体12可以为任何一种发声单元,如动铁、动圈等。
被动振膜13与发声单体12之间通过环状连接件17固定连接,连接件17一般为环形柱体状,连接件17的一端与被动振膜13固定连接以支撑被动振膜,另一端与发声单体12连接,被动振膜13、连接件17和发声单体之间围成共振腔体14。发声单体12的振膜振动发出声波,声波进入共振腔体14中,通过气流推动被动振膜13发生振动,被动振膜13在共振腔体14的作用下发生共振,被动振膜振动产生的声波辐射越过发声单体12,与发声单体12产生的声波进行叠加,进入人的耳道中,从而增强共振频率波段的频率响应效果,提升耳机音质。另外,连接件17与壳体11之间可以留有缝隙,被动振膜13振动产生的声波可以通过缝隙传播至耳机的出音管112,进入人的耳道中。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被动振膜13、发声单体12分别与耳机的壳体固定连接,使被动振膜13、壳体11与发声单体12之间围成共振腔体14。
被动振膜13的共振频率与被动振膜131的重量和刚性有关,被动振膜13质量越大,共振频率越低。因此,可以在被动振膜13表面上固定一片状体132,以增加被动振膜13的重量,使被动振膜13在我们想要的中低频频段发生共振,低频的波长比较长,很容易越过发声单体12,与发声单体12产生的声波叠加,从而增强中低频段的频率响应效果,提升耳机的中低频效果,提升耳机音质。片状体132可以设置在被动振膜13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被动振膜13的下表面。片状体132的作用是增加被动振膜13的重量,其材质不受限制,可以是金属片、橡胶片等。
优选地,被动振膜13上凸设有折环部131,片状体132设置在被动振膜13的中部,折环部131环绕片状体132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前壳凸设有出音管112,出音管112表面设有耳塞16,耳机内发声单体12产生的声音通过出音管112传播到人的耳道中。共振腔体14与出音管112之间设置泄音孔(图中未示出),以细化耳机音质,起到调音的效果。泄音孔可以在发声单体12上设置,也可以在发声单体12与壳体11连接处设置。
为了使声音不会被闷在壳体11内,被动振膜13相对发声单体12的另一侧的壳体11上设有出音口15。具体的,在壳体11的后壳上设置出音口,让被动振膜13振动产生的部分声波可以从出音口15出去。还可以通过在出音口15上贴调音纸或者其他调音结构来具体调节耳机音质。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大耳机其中一个耳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耳机包括壳体21,壳体内设有发声单体22,发声单体22与壳体21之间设有被动振膜23,被动振膜23与发声单体22之间形成共振腔体24,使被动振膜23发生共振。具体的,被动振膜23通过支架26固定。支架26包括前支架261和后支架262,前支架261固定被动振膜23,后支架262连接前支架261、发声单体22和壳体21,使前支架261、后支架262和壳体21固定在一起,被动振膜22、前支架261、后支架262与发声单体22之间围成共振腔体24。发声单体22的振膜振动发出声波,大部分声波向前传播进入人的耳道中,一部分声波从后侧进入共振腔体24中,通过气流推动被动振膜23发生振动,被动振膜23在共振腔体24的作用下发生共振,被动振膜振动产生的声波辐射越过发声单体22,与发声单体22产生的声波进行叠加,进入人的耳道中,从而增强共振频率波段的频率响应效果,提升耳机音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被动振膜23的表面上固定一个片状体232,增加被动振膜23的重量,使被动振膜23在我们想要的中低频频段发生共振,中低频声波的波长比较长,很容易越过发声单体22,与发声单体22产生的声波进行蝶姐,增强中低频段的频率响应效果,从而提升耳机中低频音质。片状体232可以设置在被动振膜23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被动振膜23的下表面。片状体232的作用是增加被动振膜23的重量,其材质不受限制,可以是金属片、橡胶片等。
优选地,优选地,被动振膜23上凸设有折环部231,片状体232设置在被动振膜23的中部,折环部231环绕片状体232设置。
在发声单体22上设置泄音孔(图中未示出),或者在发声单体22与壳体21连接处设置泄音孔,连通发声单体22前后两个腔体,使被动振膜23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泄音孔进入人的耳道中,以细化耳机音质,起到调音的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使声音不会被闷在壳体11内,被动振膜23相对发声单体22的另一侧的壳体21上设有出音口。具体的,在壳体21的后壳上设置出音口25,让被动振膜23振动产生的部分声波可以从出音口25出去。还可以通过在出音口25上贴调音纸、网状体或者其他调音结构来具体调节耳机音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被动振膜,所述被动振膜与所述发声单体之间形成共振腔体,使得被动振膜发生共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振膜上固定有增加所述被动振膜重量的片状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振膜与所述发声单体之间通过环状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被动振膜、所述环状连接件和所述发声单体围成所述共振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振膜、所述发声单体分别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被动振膜、所述壳体与所述发声单体围成所述共振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振膜通过支架固定,所述被动振膜、所述支架与所述发声单体之间围成所述共振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前支架和后支架,所述前支架固定所述被动振膜,所述后支架连接所述前支架、所述发声单体和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振膜凸设有折环部,所述片状体设置在被动振膜的中部,所述折环部环绕所述片状体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体设置在所述被动振膜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振膜相对所述发声单体的另一侧的壳体上设有出音口。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音管,所述共振腔体与所述出音管之间设有泄音孔。
CN201620328491.7U 2016-04-19 2016-04-19 耳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26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28491.7U CN205726251U (zh) 2016-04-19 2016-04-19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28491.7U CN205726251U (zh) 2016-04-19 2016-04-19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6251U true CN205726251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298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2849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26251U (zh) 2016-04-19 2016-04-19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62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1769A (zh) * 2017-12-20 2019-06-28 富电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多个振动板的音响设备
CN112437379A (zh) * 2020-11-13 2021-03-02 北京安声浩朗科技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1769A (zh) * 2017-12-20 2019-06-28 富电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多个振动板的音响设备
CN112437379A (zh) * 2020-11-13 2021-03-02 北京安声浩朗科技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CN112437379B (zh) * 2020-11-13 2022-10-28 北京安声浩朗科技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28900B2 (en) Double-vibrating-diaphragm loudspeaker module
US20120269379A1 (en) Diaphragm used in a loudspeaker and a loudspeaker
JP6205668B1 (ja) スピーカ装置
US9042580B2 (en) Diaphragm
CN208094750U (zh) 头戴式耳机及其扬声装置
CN104735568A (zh) 耳机装置
CN205726251U (zh) 耳机
CN204948296U (zh) 新型耳机
CN107371106A (zh) 扬声器箱
CN205754839U (zh) 具有被动振膜单元的声学结构
CN201854412U (zh) 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CN207926857U (zh) 发声装置单体、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206181317U (zh) 一种耳机
JP6582034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209134641U (zh) 发声装置及音箱
CN208572403U (zh) 一种喇叭前腔导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CN207075085U (zh) 扬声器箱
CN105282636A (zh) 一种声波振动喇叭及采用该振动喇叭的按摩保健耳机
CN210839941U (zh) 喇叭及电子设备
CN205754834U (zh) 扬声器模组
JP4075244B2 (ja) スピーカ
CN108293160B (zh) 电动式声变换器
KR102066028B1 (ko) 한국 범종 울림통 구조의 스피커 울림통
CN107241475A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扩音架
CN210247038U (zh) 一种机构更加简化的全频骨传导喇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5th floor, block a, Tanglang City, 3333 Liuxi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Wanmo acous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4th floor, east block, Tianliao building, Tanglang primary school, Xili Xueyu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1MORE Inc.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