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1018A - 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1018A
CN104941018A CN201410723076.7A CN201410723076A CN104941018A CN 104941018 A CN104941018 A CN 104941018A CN 201410723076 A CN201410723076 A CN 201410723076A CN 104941018 A CN104941018 A CN 104941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resin
plug
flow path
interna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230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1018B (zh
Inventor
渡边英夫
小林贤悟
深泽忠
福本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Asahi Kasei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Asahi Kasei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Asahi Kasei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41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1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1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10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53Interfaces between patient blood circulation and extra-corporal blood circuit
    • A61M1/3659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 A61M1/3661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haemodialy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8Removing constituents from donor blood and storing or returning remainder to body, e.g. for transf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021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remov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the body, e.g. after treat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7/00Methods of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通过防止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正确且顺利地进行体液的体外处理的树脂面板回路。一种树脂面板回路,其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其包括:液体的内部流路,其从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其特征在于,树脂面板回路,至少由两个树脂片材构成,在树脂片材中的至少一个内表面上设有凹状长槽,且在另一个树脂片材的内表面上具有通过进行面接合来形成的内部流路,在内部流路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上设置有树脂插件,树脂插件在内部具有贯通路,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在对应于树脂片材中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位置上,具有树脂插件的外形与互补形状。

Description

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通过将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从而能够正确且顺利地进行体液的体外处理的树脂面板回路,以及防止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闭塞,并且可靠地控制体外液体循环回路内的流体的泄露的同时,能够实现有效成形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医疗领域中,在体外净化血液时,采用树脂面板回路。
通过包含血液净化器与血液净化流路的血液净化系统来进行如上述的血液净化法,血液净化流路当中设有由采血内部流路和返血内部流路构成的血液循环回路的同时,根据其他用途还设有进行来自血液净化器的排液的排液内部流路,将透析液供给至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内部流路,将补液供给至采血内部流路或返血内部流路的补液内部流路等,其中,所述采血内部流路将从患者中采血的血液发送至血液净化器中,所述返血内部流路将血液净化器的血液输给患者。
当进行治疗时,为了保持通过透析液内部流路或补液内部流路内的透析液、补液等的液体与体液之间的温度平衡,需要将通过透析液内部流路或补液内部流路内的透析液、补液等的液体温度调节至指定的温度。
为此,通过将血液净化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为面板状的回路,且通过将透析液、补液等的液体集中到面板上来调节温度,从而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能够有效进行高效率的温度调节。
或者,在如上述的面板状的回路当中,有时对透析液、补液等的液体进行测量,或者,有时设置用于储存的储存部,通过适当补给来供给到体液中。
关于这一点,如专利文献1的公开内容,从生物适应性和生物学安全性考虑这样的面板回路为树脂,且通常通过成形法来制造,从实现小型化,且确保传热面积的观点出发,这样的面板回路的内部上设有流过透析液、补液等的液体的Z字形的蛇行内部流路。
更具体地,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内容,树脂面板回路,其为平板状,其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且接触温度调节板后调节体外液体内部流路内的体液的温度,树脂面板回路包括:连接管路,用于连接形成于面板内的流过液体的面板内内部流路与面板内内部流路的端部以及面板外部的体外液体内部流路的圆管路。
这样的树脂面板回路用于例如将血液等的体液取出体外进行净化后,再送回体内的治疗法中,从严格的温度调整以及确保适当的流路的观点出发,需要实现指定的内部流路形状。
但是,现有的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
第一,由于通过连接管路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因此流路的精确的内径限制受到阻碍。更具体地,如专利文献2的图7所示,在内部流路的端部上设有能够插入连接管路的附有锥度的扩径部,在一连接管路的内部中设有贯通流路,该贯通流路上设有向外扩径的锥形部,使该锥形部上内嵌有外部管路,内部流路的端部的附有锥度的扩径部的内径、贯通流路的内径、以及贯通流路的锥形部的内径不同,因此可能产生流体的停留,进行长时间的治疗时有可能会产生析出物。
第二,关于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由于通过连接管路来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成形。更具体地,例如,制造如上述的树脂面板回路时,首先成形内部流路时,通过高频熔接来结合成形半圆状的凹部的塑料片材之间,接下来将连接管路插入至形成的内部流路的开口部,同样,通过高频熔接或热压来结合。
若像这样通过高频熔接或热压来结合塑料片材之间,则需要通过另一工序来进行连接管路连接至内部流路的连接,因此难以有效地进行制造。
并且,高频熔接或热压方法是在加热两个树脂片材的需要焊接的部分的状态下,通过挤压来进行熔接的方法,树脂会渗出内部流路内,因此需要后续的处理工序。
不采用高频的连接方法,例如,根据采用粘着剂的连接方法,与高频熔接方法相比,由于无需通过熔接就可以确保粘着性,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管路的意外拔出,但是,与高频熔接方法相同地,需要严密的工序,因此花费时间。
第三,关于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难以实现根据树脂面板回路的功能的厚度。更具体地,如专利文献2所示,成形树脂面板回路时,从确保传热性能的观点出发,一个片材为薄壁平板状,吹胀比较小,另一个片材上赋形有内部流路,因此与薄壁平板相比,必然吹胀比高。这时,例如,如果利用熔融筒状型坯来成形,则吹胀比不同的一个片材与另一个片材不得不基于相同的厚度的熔融型坯来成形。如果根据进行吹胀比高的成形片材来确定熔融型坯的厚度,则进行吹胀比低的片材产生剩余的厚度,导致浪费,一方面,为了不产生浪费,如果根据进行吹胀比低的片材来确定熔融型坯的厚度,则吹胀比高的片材会产生厚度不足的情况,导致成形不良或无法成形的现象。
通过用树脂插件来替代连接管路来一并解决如上述的第一至第三的技术问题。
更具体地,作为树脂插件,在内部具有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贯通路,采用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的树脂插件,并且,在两个熔融状体的树脂片材之前配置树脂插件,利用成形时的模具的锁模,从而熔接成形内部流路的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的同时,通过树脂插件的贯通路来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从而可解决流路的内径限制的难点,且可设定指定的厚度。
但是,树脂插件本身为小件,由于能够在内部设置贯通路,因此能够采用相对于树脂片材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作为树脂片材采用聚丙烯,作为一个树脂插件采用聚碳酸酯。
并且,成形时,树脂插件的贯通路与通过两个树脂片材的成形而形成的内部流路之间需要无段差的连续性,因此将树脂插件准确定位在模具上时,需要例如用于固定树脂插件的定位用的销。
因此,如果单纯地仅设置树脂插件,会引起如下的技术问题。
即,由于难以确保树脂插件与树脂片材之间的连接性,因此成形时引发内溶液泄露的可能性较高。更具体地,若采用刚性高于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则不仅树脂片材易变形,且来自树脂插件与树脂片材之间的接触部的内溶液泄露的可能性也高,尤其,如果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为不同材质的树脂,则不熔接,因此与相同材质的情况相比,容易导致成形时的连接性不充分。
然而,从确保连接性的观点出发,若为了提高密合性而加大锁模的压缩,则具有封闭内部流路的可能性。
更具体地,锁模时,当相对于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树脂片材时,若压缩过大,则多余的树脂进入内部流路侧,有时会导致封闭内部流路。
一方面,与树脂插件相比,如果采用刚性较低的材质的树脂片材,则使用时,通过内部流路内的内溶液的内压,尤其使树脂插件的周边部的树脂片材变形,以使其向外方膨胀,尤其在树脂插件的端面与树脂片材之间产生泄漏的可能性较高。
专利文献1:国际公布2009-099890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33081号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将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从而提供能够合理且顺利地进行体液的体外处理的树脂面板回路。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闭塞,并且可靠地控制体外液体循环回路内的流体的泄露的同时,能够实现有效成形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树脂面板回路构成如下,
一种树脂面板回路,其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树脂面板回路包括:液体的内部流路,其从设于缘部且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设于缘部且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特征在于,
在两个树脂片材中的至少一个内表面上设有凹状长槽,且在相互的的内表面上具有通过进行面接合来形成的内部流路,
在所述内部流路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上设置有树脂插件,所述树脂插件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
所述树脂插件在内部具有贯通路,通过所述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其中,所述贯通路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上延伸,
在对应于两个树脂片材中的所述流入开口或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位置上,具有所述树脂插件的外形与互补形状,并且连接所述凹状长槽,在所述缘部附近设有插件用凹部,
所述插件用凹部的顶端上设有密合(日文“密着”又可称为“紧贴”)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上的分割式环状肩部,并且所述分割式环状肩部的内周缘与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的直径一致,
从所述分割式环状肩部沿着所述凹状长槽的延伸方向设有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
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内周面构成所述凹状长槽的一部分,并且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具有通过所述内部流路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
根据以上树脂面板回路,通过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从而从体内取出的体液,在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从外部流路通过树脂插件的贯通路流过内部流路内,在体外进行处理,经过处理的体液在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从内部流路通过树脂插件的贯通路流过外部流路内,送回体内。
这时,为了利用树脂插件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从而在树脂插件的内部上设有贯通路,其中,所述贯通路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上延伸,将树脂插件密合至设于树脂片材上的插件用凹部上,树脂片材上的连接于插件用凹部的凹状长槽与插件用凹部之间的境界部上,设有密合至树脂插件的一端面的分割式环状肩部,并且分割式环状肩部的内周缘与一端面的开口部的直径一致,从分割式环状肩部沿着凹状长槽的延伸方向设有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内周面构成所述凹状长槽的一部分,并且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具有通过内部流路内的流体的内压也不会变形的厚度,从而,使用时,通过内部流路内的流体的内压来变形树脂插件的周边的树脂片材的分割式环状肩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尤其来自树脂插件的一端面与树脂片材的分割式环状肩部之间的流体的泄露,通过将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从而能够合理且顺利地进行体液的体外处理。
并且,根据所述内部流路的直径来设定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厚度,并且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厚度至少要大于构成所述插件用凹部的所述树脂片材的厚度。
并且,所述树脂插件上设有从所述树脂插件的周侧面中突出的突出部,在两个树脂片材的每个或一个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突出部互补形状的凹部,通过所述突出部嵌合至所述凹部,从而形成有所述树脂插件的拉拔防止部件。
并且,所述贯通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内部流路侧的缩径部,以及所述外部流路侧上的扩径部,并且在所述缩径部与所述扩径部之前形成有肩部,所述缩径部的直径与所述内部流路的直径相同,所述扩径部上内嵌有所述外部流路,直到该开口端面抵接至所述肩部,与所述外部流路的外径相同地设定所述扩径部的直径。
而且,设置多个所述内部流路,从而在缘部中排列配置具有多个圆柱部的所述树脂插件,并且使相互连结相邻的所述树脂插件的圆柱部地构成突出部。
并且,所述树脂插件为一体成形品,其对应于所述扩径部的部分形成为圆柱状,且对应于所述缩径部的部分面向所述内部流路形成为尖细的截头圆锥状,所述圆柱部与所述截头圆锥部为同心状,所述突出部构成正交于所述圆柱部,且从所述圆柱部的圆形截面的下端至上端的立壁。
而且,在所述树脂插件的较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两个所述立壁,面向其中一个所述缘部的前面构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圆柱部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面向另一所述内部流路的前面构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圆柱部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
并且,所述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为平板状,所述内部流路形成为蛇行状的同时,所述树脂片材的一方形成为平板状,并且该外表面形成传热面。
并且,所述凹状长槽,所述凹部以及所述插件用凹部可分别向对应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片材的外表面侧突出。
而且,所述内部流路上可形成有储存部,所述储存部用于储存连通至所述内部流路中的液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构成如下,
一种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缘部上设有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外部流路与树脂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的树脂插件,所述连通路设在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内部上,并且具有从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内部流路,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对分割模具的步骤,一对分割模具能够在锁模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至少在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定位在所述表面上的销,以使内部流路与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所述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并沿着所述表面向夹断部延伸,同时在一个以及另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向夹断部延伸的所述插件与互补形状的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插件用第二凹部,
将由熔融状态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构成的一对热塑性树脂片材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一对分割模具之间的步骤;
将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的步骤,使所述销通过所述贯通孔,以使从所述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以从夹断部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将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所述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所述插件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的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
形成插件用第一凹槽与插件用第二凹槽的步骤,在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同时,在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插件用第二凹槽;
密合所述树脂插件的步骤,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与另一个片材相向的表面当中的在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外周缘中,通过将所述一对分割模具移动至锁模位置,从而熔接一个以及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并且通过封闭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形成内部流路的同时,在形成于缘部的各流入开口以及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相对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并且在分别赋形于所述一个以及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各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插件用第二凹槽的内面上密合所述树脂插件。
本发明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成形时,采用销来将树脂插件定位至模具,尤其利用来自插件的顶端的销的突出部周围,进行内部流路的内径限制的同时,防止产生成形时内部流路的闭塞,并且防止使用时来自内部流路的流体泄露。
更具体地,不使用现有的内部流路的形成工序与连接工序中的高频熔接方法,所述连接工序为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的连接流路与内部流路之间工序,通过利用分割模具的锁模来熔接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从而将树脂的渗出等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并且在将作为连接外部流路的连接部的树脂插件固定至缘部的状态下,能够实现一次成形,能够准确且有效地成形内部流路形状。
尤其,进行模具的锁模时,通过相对于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从而确保热塑性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的外表面之间的密合性,然而,多余的热塑性树脂进入从树脂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销周围,但是,由于如上述的销周围形成多余的热塑性树脂的积存部,因此多余的热塑性树脂从销周围溢出,不仅防止封闭在内部流路内以及封闭内部流路,而且,尤其能够确保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的一端面之间的密合性,总之,能够防止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闭塞,并且能够可靠地控制体外液体循环流路内的流体的泄露的同时,能够实现有效的成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构成如下,
一种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缘部上设有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外部流路与树脂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的树脂插件,所述连通路设在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内部上,并且具有从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内部流路,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对分割模具的步骤,一对分割模具能够在锁模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至少在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定位在所述表面上的销,以使内部流路与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所述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并沿着所述表面向夹断部延伸,同时在一个以及另一个模具的表面上,分别设有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部,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部分别向夹断部延伸并与所述树脂插件形成为互补形状;
将由熔融状态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构成的一对热塑性树脂片材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一对分割模具之间的步骤;
形成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的步骤,在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同时,在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
将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的步骤,使所述销通过所述贯通孔,以使从所述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以从夹断部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将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所述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所述插件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的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
密合所述树脂插件的步骤,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与另一个片材相向的表面当中,至少在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外周缘中,通过将所述一对分割模具移动至锁模位置,从而熔接一个以及另一个片材,并且通过封闭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形成内部流路的同时,在形成于缘部的各流入开口以及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相对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并且将所述树脂插件密合至分别赋形于所述一个以及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的内面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构成如下:
一种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缘部上设有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外部流路与树脂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的树脂插件,所述连通路设在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内部上,并且具有从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内部流路,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对分割模具的步骤,一对分割模具能够在锁模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至少在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定位在所述表面上的销,以使内部流路与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所述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并沿着所述表面向夹断部延伸,同时在至少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向夹断部延伸并与所述树脂插件形成为互补形状;
将由熔融状态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构成的一对热塑性树脂片材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一对分割模具之间的步骤;
形成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步骤,通过在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一对模具的对应的一个模具之间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
将所述树脂插件密合至赋形于所述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内面上的步骤,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与另一个片材相向的表面当中,至少在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外周缘中,通过将所述一对分割模具移动至锁模位置,从而熔接一个以及另一个片材,并且通过封闭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形成内部流路的同时,在形成于缘部的各流入开口以及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相对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并且使所述销通过所述贯通孔,以使从所述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以从夹断部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将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所述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所述插入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的所述树脂插件,密合至赋形于所述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内面上。
并且,通过相对于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从而所述积存部具有足够的指定容积,用于储存朝向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减薄的热塑性树脂。
并且,所述销,具有与所述树脂插件的贯通孔的内径相同的外径,并且通过调整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的突出长度,从而具有调整所述指定容积的步骤。
而且,对所述一对分割模具进行锁模时,设定所述模具模腔的表面性状或所述树脂插件的外形,以使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与对应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模具的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赋形前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厚度,一方面,使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的外表面与对应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模具的表面之间的间隔大于赋形前的热塑性片材的厚度。
并且,通过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的外表面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来形成所述积存部。
并且,所述积存部,可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为环状。
而且,根据从所述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销的突出长度,使所述积存部具有通过所述内部流路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以确保所述指定容积。
并且,根据所述减薄而设定所述指定容量,以确保对应于所述插件的端面的所述销周围的环状面的热塑性片材的密合性。
并且,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从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端部连接并向夹断部延伸,
在另一个模具的模腔表面上的对应于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位置上,设有与内部流路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在对所述一对分割模具进行锁模的状态下,从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端部连接并向夹断部延伸,
在对所述一对分割模具进行锁模的步骤中,通过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一凹槽与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二凹槽来形成内部流路,其中,通过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赋形所述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一凹槽,并且通过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赋形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二凹槽。
并且,预先预成形所述一个和/或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并且其通过再加热形成为熔融状态。
并且,在将所述一个以及所述另一个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向下方垂下的状态下,具有向所述一对分割模具之间挤出的步骤。
而且,所述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通过使熔融状态的筒状型坯向横向挤出而形成为片材状。
并且,所述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通过挤出熔融状态的筒状型,从而形成为两个片材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的线B-B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树脂插件50周围的部分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树脂插件50周围的部分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线C-C的截面图。
图7是沿图5的线D-D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树脂插件50的整体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树脂插件50的主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E-E的截面图。
图1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中,示出外部管路通过树脂插件50连接至内部流路202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是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图1相同的图。
图13是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图8相同的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安装至温度调节板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5是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图5相同的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的同时,示出熔融树脂片材配置至分割模具32之间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的一对辊周围的概略侧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的一对辊周围的概略俯视图。
图19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中,示出将分割模具32的外框抵接至熔融树脂片材的侧面上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20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中,示出赋形熔融树脂片材的状态的概略部分截面图。
图2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中,示出锁模分割模具32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中,示出开模分割模具32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树脂插件50的概略截面图。
附图标记
P 外部管路
P1,P2 热塑性树脂片材
D1 缩径部的直径
D2 扩径部的直径
T1 内部流路周围的厚度
T2 积存部周围的厚度
T3 插件周围的厚度
10 成形装置
12 挤出装置
14 锁模装置
16 料斗
18 气缸
20 油压马达
22 储液器
24 柱塞(
28 T模具
30 辊
32 分割模具32
33 模板
34 挤出缝隙
50 树脂插件
51 贯通路
52 周侧面
54 突出部
55 凹部
58 缩径部
57 扩径部
59 肩部
60 下端
62 上端
64 立壁
66 前面
68 倾斜面
70 圆柱部
72 截头圆锥部
74 树脂插件用凹部
75 一开口端
77 另一开口端
94 辊旋转驱动部件
96 辊移动部件
98 旋转驱动马达
102 端周面
104 第一齿轮
106 端周面
108 第二齿轮
110 活塞气缸机构
111 旋转数调整装置
112 浅槽
116 模腔
118 夹断部
200 树脂面板回路
202 内部流路
204 曲管部
205 凹槽
206 直管部
208 缘部
210 流出入开口
212 流出入开口
213 储存部
216 第一树脂片材
218 第二树脂片材
220 外表面
222 外表面
224 内表面
226 内表面
228 温度调节板
230 支撑部件
232 基部
300 分割式环状肩部
302 环状厚壁部
304 销
308 积存部
310 端面
312 开口部
314 外表面
316 外表面
410 流出开口
412 流入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树脂面板回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树脂面板回路200,其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送回体内,并且其储存体外液体循环流路内的液体后进行测量,例如,形成血液净化流路的一部分,血液净化流路的一部分用于通过血液净化器来处理从体内取出的血液后送回体内,用于处理并管理供给至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和/或补液。
如图1至图3所示,树脂面板回路200形成为粘合两个树脂片材216、218的面板状的两层结构,通过面熔接第一树脂片材216的内表面224与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内表面226来在内部上形成内部流路202,内部流路202从流出入开口210延伸至流出入开口212,其中,流出入开口210连接至设于缘部208上的外部管路P上,流出入开口212连接至设于缘部208上的外部管路P上,在两个树脂片材P1,P2之间的接合面上,树脂面板回路构成为面对称。
这里的面熔接是指通过密合构成各凹槽的缘部之间,从而形成内部流路202的意思,而不是指第一树脂片材216的内表面224与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内表面226在构成各内部流路202的凹槽(在后面进行说明)以外的部分中,以密合的方式熔接的意思,缘部以外的部分之间并不一定要无间隙地密合。
使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材质不产生液体流量的增减,因此与是否减少流动在内部流路202内的液体压力无关地,不能使内部流路202的形状变形,因此,尤其树脂片材216、218优选为硬质塑料,从成形时的成本或加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具有聚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硅树脂等,ABS树脂,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聚缩醛等,抗弯曲或不易碎,考虑组合性,优选为软质氯乙烯或热塑性弹性体。
如图3所示,在树脂面板回路200中,在第一树脂片材216以及第二树脂片材218上分别形成有形成内部流路202的一部分的凹状长槽205,通过粘合两个片材来构成内部流路202。更具体地,凹状长槽205的截面形状分别为半圆,从而内部流路202为圆形截面。从有效管理并处理内部流路202内的透析液和/或补液的观点来设定内部流路202的流路截面,尤其内径以及内部流路202的全长、弯曲部的直径等即可。
如图1所示,树脂面板回路200中的内部流路202的端部延伸至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外缘208,并且在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外缘部208中连接内部流路202与外部管路P。
如图4所示,内部流路202的端部,形成为扩径的圆形截面状,并且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外缘部208上开口。如图1所示,该内部流路202的各端部,即流出入开口210、212中配置有后面说明的树脂插件50。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树脂面板回路200中形成有3个测量并储存透析液和/或补液的系统,各系统包括:气体的流出入开口210,其构成与外部管路P的连接部;测量储存部213;液体以及气体的流出入开口212,其构成与外部管路P的连接部,通过内部流路202可流通地分别连接流出入开口210与测量储存部213以及测量储存部213与流出入开口212,在回路的上部设有流出入开口212与流出入开口210,在回路的下部设有各系统的测量储存部213。
在图1中,有关位于左侧的第一测量储存部213A,通过内部流路202A来连接左上侧的流出入开口210A与第一测量储存部213A的上部,通过内部流路202A来连接第一测量储存部213A的下部以及左上侧的流出入开口210A,有关位于正中间的第二测量储存部213B,通过内部流路202B来连接左上侧的流出入开口210B与第二测量储存部213B的上部,通过内部流路202B来连接第二测量储存部213B的下部与左上侧以及右上侧的各流出入开口212B,有关位于右侧上的第三测量储存部213C,通过内部流路202C连接右上侧的流出入开口210C与第三测量储存部213C的上部,通过内部流路202C来连接第三测量储存部213C的下部与右上侧的流出入开口212C。其中,测量储存部213与内部流路202相同地,分别在第一树脂片材216以及第二树脂片材218上设置凹部,通过粘合两个片材来形成测量储存部213。
根据如上述的结构,在各系统中,从外部管路P通过流出入开口212流入面板回路内的透析液和/或补液经过内部流路202发送至对应的测量储存部213上,从一测量储存部213经过内部流路202,通过流出入开口212发送至外部管部P。
这时,在构成外部管路P与内部流路202的连接部的流出入开口210、212中,为了不产生流体泄露,防止产生各流出入开口中的析出物,需要无段差地连通流出入开口的内径,因此,在内部流路202的流出入开口210以及流出入开口212上分别设有树脂插件50,树脂插件50通过设置于内部的贯通路51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202与外部管路P。
如图4至图7所示,以第二测量储存部213B的流出入开口212B、第一测量储存部213A的流出入开口212A以及第一测量储存部213A的流出入开口210A的顺序隔开指定间隔地从上至下排列并配置连接至左上侧的外部管路P的连接部。
以下树脂插件50单体的结构在各流出入开口210、212中几乎相同,因此对设于该排列的流出入开口上的树脂插件50进行说明。
如图8至图11所示,树脂插件50为难以相互熔接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不同种类的树脂,贯通路51从一开口端75延伸至另一开口端77,贯通路51包括:设置于内部流路202侧的缩径部58,以及外部流路P侧上的扩径部57,其在缩径部58与扩径部57之前形成有肩部59,缩径部58的直径D1与内部流路202的直径相同,扩径部57上内嵌有外部流路P,直到该开口端面抵接肩部59,与外部流路P的外径大致相同地设定扩径部57的直径D2。相对于缘部208在大致一面上设置树脂插件50的缘部附近的开口端。从而,当流体从外部管路P流出、流入至内部流路202时,由于恒定设置流路的内径,因此在长时间的治疗中能够防止析出物的产生。其中,如果树脂插件50为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相同种类的树脂,则在后面说明的成形过程中,能够将树脂插件50熔接至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因此,虽然有利于密合,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树脂插件50上设有从树脂插件50的周侧面52中突出的突出部54,如下面的详细说明,通过突出部54嵌合至后述的凹部55,从而形成树脂插件50的拉拔防止部件。
如图8所示,树脂插件50为一体成形品,其对应于扩径部57的部分形成为圆柱状,且对应于缩径部58的部分面向内部流路202形成为尖细的截头圆锥状,圆柱部70与截头圆锥部72为同心状,突出部54正交于圆柱部70,且从圆柱部70的圆形截面的下端60达到上端62。
立壁64的面向缘部208的前面66构成倾斜面68,倾斜面68朝向圆柱部70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
如图8所示,在树脂插件50的较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两个立壁64,面向其中一个缘部208的前面66构成倾斜面68,倾斜面68朝向圆柱部70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面向另一内部流路202的前面66构成倾斜面68,倾斜面68朝向圆柱部70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只要能够有效防止树脂插件50的拉拔地设置倾斜面68的倾斜角度α即可,例如90°至15°。若90°以上,则成形时不易脱模,若为15°以下,则无法形成较高强度的拉拔防止部件,因此拉拔强度不充分。
如上述,设置多个内部流路202,从而在缘部208中排列配置多个树脂插件50,突出部54起到相互连结相邻的树脂插件50之间的作用。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两个树脂片材216,218的内表面上具有树脂插件50的外形与互补形状,并且连接凹状长槽205,在缘部208附近设有树脂插件用凹部74的同时,分别在两个树脂片材P1,P2的内表面上设有突出部54与互补形状的凹部55,凹状长槽205,凹部55以及树脂插件用凹部74分别向对应的树脂片材P1,P2的外表面侧突出,通过粘合两个树脂片材216,218来形成根据两个树脂插件用凹部74的树脂插件用的内部空间,并且通过两凹部55来在该横向上形成突出部54的内部空间。
通过该结构,通过突出部54嵌入至凹部55来形成树脂插件50的拉拔防止部件。即,沿该延伸方向,即使具有从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缘部中拉拔树脂插件50的作用力,但是通过突出部54碰撞凹部55来防止拉拔。并且,不是每隔树脂插件50地单独设置如上述的突出部54,而是将连结相邻的树脂插件50的并列配置的圆柱部70之间的部分的形状作为突出部54,从而消除了因多个树脂插件50分散而导致管理上或设置于树脂片材上时的不便利,同时也无需另外采取拉拔防止措施地能够防止树脂插件50的拉拔。并且,在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缘部208中,以连结并列配置的圆柱部70的状态下,树脂插件50与树脂片材P1,P2密合。为此,即使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防止密合状态中的树脂插件50与树脂片材P1,P2的境界之间产生的剥离,而且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缘部208不会产生挠曲变形。
如图23所示,在树脂插件用凹部74与凹状长槽205的境界部上设有密合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分割式环状肩部300,分割式环状肩部300的内周缘与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的直径一致,从分割式环状肩部300沿着凹状长槽205的延伸方向设有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302,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302的内周面构成凹状长槽205的一部分,并且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302具有通过内部流路202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根据内部流路202的直径设置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302的厚度T2,并且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302的厚度T2,至少大于构成插件用凹部74的树脂片材P1,P2的厚度T3,并且大于内部流路202周围的树脂片材P1,P2的厚度T1。从而,使用面板回路200的过程中,作为树脂插件50的周边的树脂片材P1,P2的分割式环状肩部300通过内部流路202内的流体的内压而变形,因此,尤其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与树脂片材P1,P2的分割式环状肩部300之间的流体的泄露,通过将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从而能够合理且顺利地进行体液的体外处理。
利用作为第一树脂片材216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与作为第二树脂片材218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2,分别成形树脂面板回路200,可通过用两个片材夹入树脂插件50的方式来密合,从而制造树脂面板回路200,但是,不仅可利用被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来直接赋形·成形成树脂面板回路200,只要能够实现用于赋形·成形所需的熔融状态,可以先挤出成形,再加热冷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后,利用熔融状态的材料来进行赋形·成形。
根据以上树脂面板回路200,树脂面板回路200能够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
这时,树脂插件50上设有从该周侧面52突出的突出部54,一方面,至少在一个内表面上具有凹状长槽205,以及树脂插件50的外形与互补形状,两个树脂片材P1,P2连接至凹状长槽205,在缘部208附近设有树脂插件用凹部74,其通过面接合内表面之间,从而在形成内部流路202的每两个树脂片材P1,P2,或者在一个内表面上,设置突出部54与互补形状的凹部55,通过突出部54嵌入至凹部55,沿该延伸方向,即使具有从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缘部中拉拔树脂插件50的作用力,但是,通过突出部54碰撞凹部55来防止拉拔,因此,能够将防止因树脂插件50的意外拉拔而导致的液体泄漏,或者,还能够防止因其而破坏血液的正常的体外处理的情况。
并且,为了利用树脂插件50来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202与外部管路P,从而在树脂插件50中,在内部设置贯通路51,贯通路51从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向另一端面310B的开口部312B沿较长方向延伸,在设于树脂片材P1,P2的树脂插件用凹部74上密合树脂插件50,在树脂片材P1,P2上,在连接于树脂插件用凹部74的凹状长槽205与树脂插件用凹部74的境界部之间设有分割式环状肩部300,分割式环状肩部300密合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上,分割式环状肩部300的内周缘与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的直径一致,沿着分割式环状肩部300至凹状长槽205的延伸方向,设有树脂片材P1,P2环状厚壁部302,树脂片材P1,P2环状厚壁部302的内周面构成所述凹状长槽205的一部分,并且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302具有通过内部流路202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作为树脂片材50的周边的树脂片材P1,P2的分割式环状肩部300通过内部流路202内的流体的内压而变形,因此,尤其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树脂片材50的一端面310A与树脂片材P1,P2的分割式环状肩部300之间的流体的泄露,通过将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从而能够合理且顺利地进行体液的体外处理。
下面参照图12至图22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因此省略该说明,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面板回路类型为平板状。
更详细地,如图12所示,树脂面板回路200设有两个透析液或补液用的温度调节系统,在各系统中,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内部流路202从流出开口410至流入开口412形成为蛇行状,并且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中的一个(第二树脂片材218)形成为平板状,其外表面形成为传热面,且设有流过树脂面板回路200内的调节液体温度的温度调节板(未图示),使温度调节板面接触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外表面222。
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为了确保作为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强度,优选地,第一树脂片材216至少厚于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厚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利用作为第一树脂片材216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与作为第二树脂片材218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2,分别成形树脂面板回路200,优选地,通过面熔接来制造树脂面板回路200,但是,由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1赋形凹状长槽205,因此其成形时的吹胀比较高,对此,考虑到热塑性树脂片材P2平坦且吹胀比相对较低,因此,热塑性树脂片材P1厚度确定为赋形后的最小厚壁部大于等于指定厚度,一方面,热塑性树脂片材P2厚度可确定为赋形后的最大厚壁部小于等于指定厚度。
第一树脂片材216的内表面224上成形有半圆状截面的蛇行凹状长槽205,并且平坦地成形第二树脂片材218,通过粘合其来封闭蛇行凹状长槽205,从而形成内部流路202。
如图12以及图15所示,内部流路202为蛇行状,从流出开口410面向流入开口412,内部流路202为相互连接曲管部204与直管部206的结构,并且水平配置直管部206。内部流路202的截面形成为向第一树脂片材216的外表面220侧突出的半圆状。从有效调节流过内部流路202内的透析液和/或补液的温度的观点出发,确定内部流路202的流路截面,尤其是内径以及蛇行流路的全长,弯曲部的直径等即可。
在相当于第一树脂片材216的蛇行凹状长槽205的内部流路202的端部的位置上局部形成有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凹槽(未图示),从而不会损失第二树脂片材218的传热功能,形成圆形截面的流出开口410以及流入开口412。
树脂插件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环状厚度部302的形成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以及图15所示,树脂面板回路200中的内部流路202的端部形成在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外缘208上,在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外缘208中连接内部流路202与外部管路P,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隔地排列配置流出开口410以及流入开口412。树脂插件50以夹持在各第一树脂片材216以及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内表面的方式配置在该内部流路202的各端部上,其中,树脂插件50通过设置于内部的贯通路51来能够连接内部流路202与外部管路P。
如图14所示,血液净化装置中设有温度调节板228,温度调节板228调节流过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液体的温度,并且垂直立设温度调节板228,上下部上设有支撑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支撑部件230,通过支撑部件230,使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外表面222面接触固定于基部232上的温度调节板228。
作为变形例,树脂插件50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如图13所示,可以相互不连结地单独配置每个流出开口410,流入开口412,这时,设置有从树脂插件50的周侧面52中突出的突出部54,在两个树脂片材P1,P2的各内表面上设置突出部54与互补形状的凹部,通过突出部54嵌入至凹部,从而可以形成树脂插件50的拉拔防止部件。
通过如上述构成的树脂面板回路200,可以平坦地形成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第二树脂片材218,并且内部流路202的截面形成为向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第一树脂片材216侧突出的半圆状,因此使树脂面板回路200的第二树脂片材218面接触于温度调节板228的同时,蛇行凹状长槽205的开口面对第二树脂片材218的内表面226,因此,通过较薄的第二树脂片材218,能够将来自温度调节板228的热量有效传达至通过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液体,从而有效进行液体的温度调节。
其中,将支撑各外部配管的支撑部设置在树脂片材P1,P2上,并且其与树脂面板回路200一体成形。
接下来,对如上述的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成形装置进行说明如下。
如图16所示,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成形装置10具有挤出装置12,以及配置在挤出装置12的下方的锁模装置14,从挤出装置12中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锁模装置14中,通过锁模装置14成形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在此,分别挤出两个热塑性树脂,由于发送至锁模装置14之前的装置相同,因此仅说明其中一个,对于另一个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因此省略其说明。
热塑性树脂片材P1用于成形相当于内部流路202的蛇行凹状长槽205,然而塑性树脂片材P2用于封闭蛇行凹状长槽205,因此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外表面面接触孩子温度调节板208。
挤出装置12为现有公知的类型,省略其详细说明,但是,挤出装置12包括:附设有料斗16的气缸18;设于气缸18内的螺杆(未图示);连结至螺杆的油压马达20;连通气缸18与内部的储液器22;设于储液器22内的柱塞24,从料斗16中投入的树脂颗粒,在气缸18内通过油压马达20的螺杆的旋转来熔融、混炼,熔融状态的树脂移送至储液器室22后储存一定量,并且通过柱塞24的驱动来向T模具28发送熔融树脂,通过挤出缝隙34,挤出指定长度的连续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且通过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辊30来夹压的同时向下方发送后,在分割模具32之间垂下。从而,如后面的详细说明,热塑性树脂片材P在上下方向(挤出方向)具有相同的厚度的状态下,配置在分割模具32之间。
可通过成形的树脂成形品的大小,且从防止发生热塑性树脂片材P收缩或缩径的观点来适当选择挤出装置12的挤出能力。更具体地,从实用的观点出发,间歇挤出的1次的挤出量优选为1~10kg,来自挤出缝隙34的树脂的挤出速度为数百kg/小时以上,优选为700kg/小时以上。从防止发生热塑性树脂片材P收缩或缩径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尽可能缩短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工序,虽然与树脂的种类、MFR值,熔体张力值有关,但是,一般在40秒以内完成挤出工序,优选地,在10~20秒以内完成挤出工序。为此,来自热塑性树脂的挤出缝隙34的单位面积,每单位时间的挤出量为50kg/小时cm2以上,优选为150kg/小时cm2以上。
通过一对辊30的旋转,将夹入至一对辊30之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下方,从而能够拉伸薄壁化热塑性树脂片材P,并且,通过调整被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与一对辊30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发送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防止收缩或缩径的发生,因此能够减少树脂的种类,尤其是MFR值以及熔体张力值,或者对于每单位时间的挤出量的制约。
其中,替代一对辊30,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配置在一对分割模具32之间前,例如,通过公知的夹具来夹持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下部,并牵引至下方,从而可调整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厚度。
参照图16来说明一对辊30,在挤出缝隙34的下方,各旋转轴相互平行地大致水平状配置一对辊30,其中一个为旋转驱动辊30A,另一个为被旋转驱动辊30B。更详细地,如图16所示,使从挤出缝隙34向下方垂下的形态下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成为线对称地配置一对辊30。可根据需要成形的热塑性树脂片P的挤出速度,片材的挤出方向长度以及宽度,并且树脂的种类等来适当设定各辊的直径以及辊的轴方向长度,但是,如后面的说明,在一对辊30之间夹入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状态下,为了通过辊的旋转来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平滑地发送至下方,优选地,旋转驱动辊30A的直径稍大于被旋转驱动辊30B的直径。优选地,辊的直径在50~300毫米的范围内,在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接触中,辊的曲率过大,或过小都是造成热塑性树脂片材P卷绕至辊的不良现象的原因。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旋转驱动辊30A上附设有辊旋转驱动部件94以及辊移动部件96,通过辊旋转驱动部件94,旋转驱动辊30A能够将该轴线方向旋转至中心,而通过辊移动部件96,旋转驱动辊30A能够在包含一对辊30的平面内保持与被旋转驱动辊30B的平行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向被旋转驱动辊30B接近,或者从被旋转驱动辊30B离开地移动旋转驱动辊30A。
更详细地,辊旋转驱动部件94为连结至旋转驱动辊30A的旋转驱动马达98,通过旋转驱动马达98的旋转扭矩,例如通过齿轮减速机构(未图示)来传达至旋转驱动辊30A上。旋转驱动马达98是现有公知的,其附设有旋转数调整装置111,以能够调整该旋转数。该旋转数调整装置111为例如调整电动马达的电流值即可,如后面的说明,根据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来调整从挤出缝隙34中挤出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与根据一对辊30的旋转而热塑性树脂片材P被发送至下方的发送速度之间的相对速度差。例如,利用直径100毫米的一对辊,将长度为2000毫米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在15秒内发送至送出方向时,根据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辊的发送速度,在一次15秒内约旋转6.4次,辊的旋转速度可以计算为25.5rpm。通过加减辊的旋转速度,能够很容易地调整作为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型坯P的发送速度。
如图18所示,被旋转驱动辊30B具有在整个该端周面102上能够以辊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第一齿轮104,以使被旋转驱动辊30B与旋转驱动辊30A协调旋转驱动,一方面,旋转驱动辊30A具有在整个该端周面106上能够以辊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可与第一齿轮104咬合的第二齿轮108。
如图17所示,辊移动部件96由活塞汽缸机构构成,活塞杆109的顶端连结至外罩121,外罩121在该轴线方向旋转可能地支撑旋转驱动辊30A,例如,通过调整空气压来将活塞113滑动至气缸115,从而将旋转驱动辊30A向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调整一对的辊30之间的间隔。这时,如后面的说明,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最下部供给至一对辊30之间前,增加供给一对辊30之间的间隔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厚度(构成图17(A)的间隔D1的开位置),然后,缩小一对辊30之间的间隔,以使热塑性树脂片材P平滑地供给至一对辊30之间,通过一对辊30来夹入热塑性树脂片材P(构成图17(A)的间隔D2的闭位置),且通过辊的旋转来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下方。使活塞113的冲程成为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调整空气压,热塑性树脂片材P通过一对的辊30之间时,也能够调整从辊施加至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按压力。通过一对辊30的旋转,一对辊30的表面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表面之间不会产生滑动,而且通过一对辊30使热塑性树脂片材P不脱离,且使热塑性树脂片材P可靠地发送至下方地设定按压力的范围,虽然与树脂的种类有关,但是,例如按压力的范围在0.05MPA至6MPA之间。
如图16所示,垂直向下配置设于T模具28的挤出缝隙34,以直接从挤出缝隙34垂下的方式,向垂直方向发送从挤出缝隙34中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挤出缝隙34能够改变其间隔,从而能够改变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厚度。
一方面,锁模装置14也与挤出装置12相同,是现有公知的类型,在此省略该详细说明,但是,相对于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供给方向,在大致正交两个分割形式的模具32A,B与模具32A,B的方向上具有在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移动的模具驱动装置。
如图16所示,在使模腔116相向的状态下,配置两个分割形式的模具32A,B,并且沿略垂直方向配置各模腔116。在各模腔116的表面上,基于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成形的成形品的外形以及表面形状来设置凹凸部。
更详细地,在成形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一个的模具32A的模腔116A的表面上,设有与蛇行凹状长槽205互补形状的凹槽119,以形成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外表面121上构成内部流路202的一部分的蛇行凹状长槽205,并且设有分别与树脂插件用凹槽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55互补形状的凹槽。
一方面,在成形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一个的模具32B的模腔116B的表面上,形成有分别与树脂插件用凹槽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55互补形状的凹槽。
这时,在各模腔116A以及模腔116B中,相对于树脂插件用凹槽74的凹槽,从相对于蛇行凹状长槽205的凹槽119的夹断侧的端部连接,并向夹断部延伸,相对于突出部用的凹部55的凹槽,从相对于树脂插件用凹槽74的凹槽的侧部连接,并横向延伸。
并且,当锁模一对分割模具时,设定模具模腔的表面性状或树脂插件50的外形,以使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与对应于外表面314的模具32的模腔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赋形前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厚度,而且使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的突出的销304的外表面316与对应于外表面316的模具32的模腔表面之间的间隔大于赋形前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厚度。从而,如后面的说明,在锁模一对分割模具的过程中,当模具32A的夹断部118A与模具32B的夹断部118B碰撞时,树脂插件50周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被压缩的同时,至少要确保销304周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不被压缩的状态,其结果,如后面的说明,树脂插件50周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被压缩,并且,当从树脂插件50的顶端突出的销304周围减薄时,在销304周围形成积存部308,因此可以防止内部流路202的内部的减薄以及闭塞流路等的情况。
相反,若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的突出的销304的外表面316与对应于外表面316的模具32的模腔表面之间的间隔过宽于赋形前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厚度,则销304的外表面316周围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与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之间会产生密合不良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产生内部流路202内的流体泄漏的可能性变大。尤其,例如,与树脂插进50的外表面314相比,树脂插件50的端面310为难以与树脂片材进行密合的部位,因此很容易就发生如上述的情况。
如上述,设定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的突出的销304的外表面316与对应于外表面316的模具32的模腔表面之间的间隔,换言之,设定积存部308的容积时,要防止内部流路202的闭塞,并且还需要能够确保热塑性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50之间的密合性。
并且,定位于模腔表面的销304与树脂插件50的数量相同,以使与模具32的模腔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地沿模腔表面向夹断部118延伸。
任意的销304都为实心圆柱状,具有与树脂插件50的贯通孔的内径相同的外径,并且可以调整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的突出的销304的突出长度,从而,根据模具32的锁模,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分别夹压于模腔116A,B与销304的外表面316之间。
更详细地,销304,例如,通过底座(未图示)安装于拉杆(未图示)上,以使向与一对分割模具32A,B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销304,在与一对分割模具32A,B的相对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例如,通过公知的活塞气缸机构(未图示),从夹断部118向外方凹进去的退缩位置与从夹断部118向内方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能够移动。根据树脂插件50的设置位置来确定销304的突出位置,尤其如后面的说明,在成形的过程中,为了在销304的周围形成熔融状态的树脂片材的积存部,从而确定来自销304的树脂插件50的顶端的突出量。
更详细地,在锁模一对分割模具32A,B的过程中,设定从夹断部118向内方突出的突出量,以使热塑性树脂片材P夹压在模具32的模腔表面与销304的外表面之间。
一方面,销304的退缩位置为在开模一对分割模具32A,B时,至少不与模具冲突的位置。
分别在两个分割形式的模具32A,B中,在模腔116的周围形成有夹断部118,该夹断部118在模腔116的周围形成为环状,并且向相向的模具32A,B突出。从而,在锁模两个分割形式的模具32A,B的过程中,各夹断部118的顶端部抵接,且使在该周缘上形成有分模线PL地熔接两个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
当抵接夹断部118的顶端部之间时的相向的模腔116A,B的表面之间的间隔至少小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厚度以及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厚度的总和,从而,锁模分割形式的模具32A,B时,能够面熔接热塑性树脂片材P1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2。其中,夹断部118可设在任一的模具32A,B上。
在模具32A的外周部上,在密封的状态下可滑动地外嵌有模板33A,通过未图示的模板移动装置,模板33A能够相对于模具32A相对移动。更详细地,模板33A,通过相对于模具32A向模具32B突出,从而能够抵接至配置在模具32A,B之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侧面上。其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同样在模具32B的外周部上设置模板33B,模板33B,通过相对于模具32B向模具32A突出,从而能够抵接至配置在模具32A,B之间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侧面上。
模具驱动装置与现有的模具驱动装置相同,虽然省略其说明,但是,两个分割形式的模具32A,B分别通过模具驱动装置来驱动,且在开位置上,在两个分割模具32A,B之间可配置两个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一方面,在闭位置上,抵接有两个分割模具32A,B的夹断部118,环状的夹断部118相互抵接。对于从开位置移动至闭位置的各模具32A,B移动,闭位置,即夹断部118之间相互抵接的位置是在两个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之间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相同距离的位置,各模具32A,B,通过模具驱动装置被驱动后,向该位置移动。
其中,在该闭位置上对称配置热塑性树脂片材P1用的挤出装置以及一对辊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2用的挤出装置以及一对辊。
如图20所示,在分割模具20A的内部上设有真空吸引室80,真空吸引室80通过吸引孔82连通至模腔116A上,从真空吸引室80通过吸引孔82来吸引,从而,面向模腔116A吸附热塑性树脂片材P1,使赋形为沿模腔116A的外表面的形状。更详细地,通过设于模腔116A的外表面的凹部119,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外表面121上形成蛇行凹状长槽205。虽然未图示,但是,分割模具32B也同样,模腔116B上设有通过吸引孔连通的真空吸引室。
一方面,分割模具32B上设有现有公知的吹塑销304(未图示),以使能够在锁模模具32A,B时,在通过两个模具来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施加吹入压力。
下面参照附图对利用具有以上结构的树脂面板回路200的成形装置10的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销304从退缩位置移动至突出位置。这时,根据积存部308所需的容积,调整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的突出长度。
其次,在图16中,将指定量的熔融混炼的热塑性树脂储存至储存器22内,通过从设于T模具28的指定间隔的挤出缝隙34中,在每单位时间以指定挤出量间歇地挤出储存下来的热塑性树脂,从而热塑性树脂膨胀,且按照指定的厚度,以指定的挤出速度挤出,使以熔融状态的片材状向下方垂下。
接下来,将一对辊30移动至开位置,并使配置在挤出缝隙34的下方的一对辊30之间的间隔宽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厚度,从而,使向下方挤出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最下部平滑地供给至一对辊30之间。其中,在结束每次的二次成形时,可使辊30之间的间隔宽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厚度,而不是在挤出开始后。
接下来,使一对辊30之间相互接近之后,移动至闭位置上,缩小一对辊30之间的间隔后,夹入热塑性树脂片材P,通过辊的旋转来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下方。
即,如图18(B)所示,通过驱动活塞气缸96,使一对辊30之间相互接近之后,移动至闭位置上,夹入热塑性树脂片材P,通过辊的旋转来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下方。这时,通过辊30的旋转,处于膨胀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一对辊30时,使通过一对辊30来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下方的发送速度大于等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地调整辊的旋转速度。
更详细地,随着处于膨胀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发送至一对辊30的下方,向垂直方向垂下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长度变长,因此,越是垂下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上部,因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自重而越薄(收缩或缩径),然而,通过调整辊的旋转速度,以使一对辊30的发送速度大于等于挤出速度,从而通过一对辊30往下拉热塑性树脂片材P,且使热塑性树脂片材P延伸变薄。
这时,随着时间的经过,降低辊的旋转速度,将发送速度调整为接近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
例如,可以使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恒定,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经过阶段性减少辊的旋转速度,并且,可以使辊的旋转速度恒定,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经过阶段性减少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在辊的旋转速度较大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经过阶段性改变辊的旋转速度以及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
在任意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经过,缩短通过一对辊30的旋转而发送至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下方的发送速度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挤出速度之间的相对速度差,从而,越是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上部,一对辊30的向下方的拉力就越低下,相对减少随着这样的拉力的延伸薄壁化,互相抵消了随着收缩或缩径的薄壁化,有效防止了收缩或缩径,从而能够在挤出方向上形成一样的厚度。
如上述利用一对辊30来调整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厚度时,由于成形构成内部流路202的一部分的凹部,因此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吹胀比较高,从而使赋形后的最小厚壁部大于等于指定厚度地确定厚度,一方面,热塑性树脂片材P2,为了确保与温度调节板之间的面接触,除了形成用于成形圆形截面的流入开口412或流出开口410的凹部以外是平面状,与热塑性素质片材P1相比,由于吹胀比较低,因此,使赋形后的最大厚壁部小于等于指定厚度地确定厚度。尤其,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厚度要大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厚度。根据如上述的各热塑性树脂片材P1以及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厚度,利用相向的一对辊来调整厚度即可。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将在挤出方向形成相同的厚度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配置在配置于一对辊30的下方的分割模具32A,B之间。从而以向夹断部118的周围伸出的方式定位热塑性树脂片材P。
对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上分别进行以上工序,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2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1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下,配置在分割模具32A,B之间。
这时,如上述,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分别相互独立地通过调整挤出缝隙34的间隔或一对辊30的旋转速度,从而能够调整配置在分割模具32A,B之间时的厚度。
接下来,如图19所示,朝向热塑性树脂片材P1,将模板33A移动至模具32A,直到碰撞与模具32A相向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外表面117上。
接下来,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通过第一密封空间84,通过从真空吸引室80中吸引吸引孔82,从而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1按压至模腔116A后,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1赋形为沿着模腔116A的凹凸表面的形状,其中,第一密封空间84由模具32A的模腔116A,模板33A的内周面102,以及与模具32A相向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外表面117构成。从而,使蛇行凹状长槽205向外表面117侧突出地赋形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上,并且热塑性树脂片材P1上形成有内部流路202的一部分的同时,使树脂插件用凹部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55向外表面117突出地赋形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夹断部旁边,与蛇行凹状长槽205的形成阶段并行,同样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2与一对模具32的对应的模具32B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从密封空间减少空气,从而吸引热塑性树脂片材P2后,使树脂插件用凹部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向外表面117突出地赋形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夹断部118旁边。
这时,分别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以及P2中,树脂插件用凹部74,从蛇行凹状长槽205的夹断侧的端部连接后,向夹断部118延伸,突出部用的凹部55从脂插件用凹部74的侧部连接后,横向延伸。
其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1以及P2的宽度,当成形的蛇行凹状长槽205,树脂插件用凹部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55的大小较小时,无需通过如上述的模板33A,B来形成密封空间,可通过直接碰撞分别对应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1以及P2的表面的分割模具32的夹断部118,从而形成密封空间后,吸引成形。
接下来,在配置于分割模具32A,B之间的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之间配置树脂插件50。具体地,将树脂插件50的贯通路51嵌入至定位在突出位置上的销304后,进行定位。
这时,在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相互相向的内表面上,作为定位标记,形成有树脂插件用凹部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55的同时,由于各树脂片材P1,P2为熔融状态,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将树脂插件50定位在树脂片材P1,P2的指定位置上,从而,确保来自销304的树脂插件50的顶端的指定突出量。
并且,在一体式排列与外部流路连接的多个圆柱部70的状态下形成树脂插件50,从而进行树脂插件50的定位时,与单独进行定位相比,能够有效地进行定位。
接下来,如图21所示,将抵接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外表面117的模板33A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的状态下,吸引保持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同时,将抵接于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外表面117的模板33B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的状态下,同样吸引保持热塑性树脂片材P2,并且将两个模具32A,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后进行锁模,直到各环状的夹断部118A,B之间抵接。
从而,在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周围形成按压至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308。
锁模模具32时,通过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按压至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从而能够确保热塑性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之间的密合性,然而,多余的热塑性树脂向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周围减薄,在这样的销304周围形成多余的热塑性树脂的积存部308,因此能够防止因多余的热塑性树脂从销304周围溢出而闭塞内部流路202内以及内部流路202的情况。
通过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的外表面316突出至外方的突出部来形成积存部308,积存部308,在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周围形成为环状。
通过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按压至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从而,积存部308具有足够的指定容积,用于储存朝向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周围减薄的热塑性树脂。
积存部308,根据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的突出长度而具有通过内部流路202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以确保指定容积。通过减薄而设定指定容量,以确保对应于树脂插件50的端面的销304周围的环状面的热塑性片材的密合性。
一方面,使销304通过贯通路51,以使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从夹断部118向内方突出的形态下,将树脂插件50密合至赋形在一方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内面上,其中,树脂插件50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
从而,能够确保热塑性片材P1,P2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的310A之间的密合性,总之,能够防止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闭塞,并且可靠地控制体外液体循环流路内的流体的泄露的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成形。
其中,夹断部118A,B之间的锁模方向的抵接位置为相互分开的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之间的位置,如图22所示,通过夹断部118A,B之间的抵接,从而面熔接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外表面121中的蛇行凹状长槽205以外的平面部与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外表面,并且通过封锁蛇行凹状长槽205来形成内部流路202的同时,热塑性插件50的多个圆柱部70以及连结该多个圆柱部70的突出部54分别在内部流路202的各流出入开口中,以夹入至热塑性树脂片材P1以及P2的相向的树脂插件用凹部74以及突出部用的凹部55的方式,密合固定至树脂片材P1,P2上,并使与内部流路202连通的贯通路51延伸至树脂片材P1,P2的缘部208。
接下来,如图22所示,开模分割模具32A,B后,取出成形的树脂面板回路200,并且切断夹断部118A,B的外侧的毛刺部分B,使销304进入退缩位置。从而完成成形。
接下来,通过树脂插件50将外部管路分别连接至流出开口410以及流入开口412上。从而,完成树脂面板回路200。
从而,例如,不慎在外部管路上施加了拉力时,可通过树脂插件50的突出部54来有效防止拉拔,并且能够防止来自与外部管路的连接部的液体泄漏。
如上述,每当间歇性挤出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的时候,重复进行如上述的工序,从而能够依次成形面板状的树脂面板回路200,通过挤出成形,间歇性挤出作为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热塑性树脂,能够采用模具来将通过真空成形或加压成形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赋形为指定的形状。
如上述,作为成形步骤,在锁模分割模具32之前,在模腔116与树脂材料之间形成密封空间,不仅通过从模腔116侧吸引树脂材料来赋形树脂材料,而且还通过锁模分割模具32来在分割模具32内形成密封空间,并且通过从该密封空间中施加吹塑压力来赋形树脂材料。根据该方法,通过进行通过吸引的赋形与通过吹塑压力的赋形,从而,例如即使是难以弯曲内部流路202等的复杂形状的成形,也能够确保成形性。并且,锁模分割模具32时,通过从模腔116侧吸引树脂材料的同时,从密封空间中施加吹塑压力,从而可以赋形树脂材料。根据该方法,通过去除通过吸引而储存在模腔116的凹部的空气的同时施加吹塑压力,从而,同样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形性。
并且,并不一定要在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抽取真空的赋形工序之后进行对于树脂插件50的树脂片材P1,P2的定位,例如,如果将树脂插件50定位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上,则也可以在热塑性树脂片材P1的抽取真空的赋形工序之后,热塑性树脂片材P2的抽取真空的赋形工序之前进行对于树脂插件50的树脂片材P1,P2的定位。
或者,根据情况,分别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配置在分割模具32A,B之间后,在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抽取真空的赋形工序之前,可将树脂插件50定位在树脂片材P1,P2上。这时,如上述,与通过树脂片材P1,P2来保持树脂插件50不同地,例如,在分割模具32A,B的锁模工序之前,例如,也可利用机械手(Manipulator)来保持树脂插件50。
根据以上的树脂面板回路200的制造方法,通过利用分割模具32的锁模来熔接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之间,从而可以防止树脂的渗出等的不良情况,并且能够将树脂插件50固定至缘部208的状态下一次成形,其中,树脂插件50为与外部管路P之间的连接部,并且能够精确且有效地成形内部流路202的形状,根据本方法来制造的树脂面板回路能够实现与血液的温度平衡,且能够实现流动在内部流路202内的液体的温度调节。
作为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一次成形的变形例,利用熔融状态的圆筒状型坯,在挤出时,沿挤出方向对与圆筒状型坯的直径方向相向的部分切入切口,从而,在切断为两个片材状之后,或者,通过挤压圆筒状型坯形成为片材之后,通过配置在分割模具32之间而进行二次成形,或者,将加压成形的片材状树脂再加热后,可通过配置至在水平方向配置的分割模具32之间来进行二次成形。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成形时,利用销304,尤其利用来自树脂插件50的顶端的销304的突出部周围,进行内部流路202的内径限制,其中,销304用于将树脂片材定位至模具上,并且成形时,使不产生内部流路202的闭塞,且防止来自使用时的内部流路202的流体的泄露。
更具体地,锁模模具时,通过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按压至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上,从而能够确保热塑性树脂片材与树脂插件50的外表面314之间的密合性,然而,多余的热塑性树脂向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的开口部312A突出的销304周围减薄,在这样的销304周围形成多余的热塑性树脂的积存部308,因此防止因多余的热塑性树脂从销304周围溢出而闭塞内部流路202内以及内部流路202的同时,提高刚性化,以防止通过积存部308,因流体的内压引起的树脂插件50的周围的内部流路202的变形,而且,尤其能够确保树脂片材P1,P2与树脂插件50的一端面310A之间的密合性,总之,能够防止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闭塞,并且能够可靠地控制体外液体循环流路内的流体的泄露的同时,能够有效成形。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修改或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将设于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202作为透析液或补液用内部流路202,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透析液内部流路202以及补液用内部流路202分别相互独立地可并列状形成为从上部到下部的蛇行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面板回路的类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储存计量类型,在缘部上配置相互连结的多个树脂插件50,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进行温度调整的平板类型,虽然说明了在缘部上相互独立配置多个树脂插件50,但并不局限于此,作为面板回路有进行温度调整的平板类型与储存计量类型的混合型,根据缘部中的多个内部流路202的配置形式,在一缘部上,如第二实施方式,可相互独立地配置多个树脂插件50,在另一缘部中,如第一实施方式,可相互连结配置多个树脂插件5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将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配置在分割模具32之间,并分别真空吸引成形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之后,配置配置于分割模具32之间的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之间的树脂插件50,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锁模分割模具32之前,可以是任意的时间点,根据情况,可同时进行将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配置至分割模具32之间的配置,或者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的真空吸引成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与树脂插件50为不同种类的树脂,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通过热塑性树脂片材的压接而有可能产生树脂的溢出或泄露的问题,热塑性树脂片材P1,P2与树脂插件50可以为相同种类的树脂。

Claims (26)

1.一种树脂面板回路,其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树脂面板回路包括:液体的内部流路,其从设于缘部且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设于缘部且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面板回路,至少由两个树脂片材构成,
在所述树脂片材中的至少一个内表面上设有凹状长槽,且在另一个所述树脂片材的内表面上具有通过进行面接合来形成的内部流路,
在所述内部流路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上设置有树脂插件,所述树脂插件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
所述树脂插件在内部具有贯通路,通过所述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内部流路与外部流路,其中,所述贯通路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上延伸,
在对应于所述树脂片材中的所述流入开口或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位置上,具有所述树脂插件的外形与互补形状,并且连接所述凹状长槽,在所述缘部附近设有插件用凹部,
所述插件用凹部的顶端上设有密合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上的分割式环状肩部,并且所述分割式环状肩部的内周缘与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的直径一致,
从所述分割式环状肩部沿着所述凹状长槽的延伸方向设有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
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内周面构成所述凹状长槽的一部分,并且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具有通过所述内部流路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根据所述内部流路的直径来设定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厚度,并且所述树脂片材环状厚壁部的厚度至少大于构成所述插件用凹部的所述树脂片材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树脂插件上设有从所述树脂插件的周侧面中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树脂片材的至少一个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突出部互补形状的凹部,通过所述突出部嵌合至所述凹部,从而形成有所述树脂插件的拉拔防止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贯通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内部流路侧的缩径部,以及所述外部流路侧上的扩径部,并且在所述缩径部与所述扩径部之前形成有肩部,所述缩径部的直径与所述内部流路的直径相同,所述扩径部上内嵌有所述外部流路,直到该开口端面抵接至所述肩部,与所述外部流路的外径相同地设定所述扩径部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设置多个所述内部流路,从而在缘部中排列配置具有多个圆柱部的所述树脂插件,并且使相互连结相邻的所述树脂插件的圆柱部地构成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树脂插件为一体成形品,其对应于所述扩径部的部分形成为圆柱状,且对应于所述缩径部的部分面向所述内部流路形成为尖细的截头圆锥状,所述圆柱部与所述截头圆锥部为同心状,所述突出部构成正交于所述圆柱部,且从所述圆柱部的圆形截面的下端至上端的立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立壁的面向所述缘部的前面构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圆柱部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在所述树脂插件的较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两个所述立壁,面向其中一个所述缘部的前面构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圆柱部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面向另一所述内部流路的前面构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圆柱部的中心线向下方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为平板状,所述内部流路形成为蛇行状的同时,所述树脂片材的一方形成为平板状,并且该外表面形成传热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凹状长槽,所述凹部以及所述插件用凹部分别向对应的所述树脂片材的外表面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其中,
所述内部流路上形成有储存部,所述储存部用于储存连通至所述内部流路中的液体。
12.一种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缘部上设有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外部流路与树脂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的树脂插件,所述连通路设在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内部上,并且具有从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内部流路,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对分割模具的步骤,一对分割模具能够在锁模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至少在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定位在所述表面上的销,以使内部流路与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所述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并沿着所述表面向夹断部延伸,同时在一个以及另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向夹断部延伸的所述插件与互补形状的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插件用第二凹部,
将由熔融状态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构成的一对热塑性树脂片材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一对分割模具之间的步骤;
将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的步骤,使所述销通过所述贯通孔,以使从所述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以从夹断部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将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所述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所述插件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的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
形成插件用第一凹槽与插件用第二凹槽的步骤,在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同时,在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插件用第二凹槽;
密合所述树脂插件的步骤,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与另一个片材相向的表面当中的在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外周缘中,通过将所述一对分割模具移动至锁模位置,从而熔接一个以及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并且通过封闭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形成内部流路的同时,在形成于缘部的各流入开口以及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相对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并且在分别赋形于所述一个以及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各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插件用第二凹槽的内面上密合所述树脂插件。
13.一种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缘部上设有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外部流路与树脂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的树脂插件,所述连通路设在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内部上,并且具有从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内部流路,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对分割模具的步骤,一对分割模具能够在锁模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至少在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定位在所述表面上的销,以使内部流路与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所述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并沿着所述表面向夹断部延伸,同时在一个以及另一个模具的表面上,分别设有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部,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部分别向夹断部延伸并与所述树脂插件形成为互补形状;
将由熔融状态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构成的一对热塑性树脂片材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一对分割模具之间的步骤;
形成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的步骤,在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同时,在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对应一对模具的模具之间形成密封空间,通过在所述密封空间中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
将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的步骤,使所述销通过所述贯通孔,以使从所述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以从夹断部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将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所述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所述插件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的所述树脂插件配置于两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之间;
密合所述树脂插件的步骤,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与另一个片材相向的表面当中,至少在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外周缘中,通过将所述一对分割模具移动至锁模位置,从而熔接一个以及另一个片材,并且通过封闭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形成内部流路的同时,在形成于缘部的各流入开口以及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相对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并且将所述树脂插件密合至分别赋形于所述一个以及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的内面上。
14.一种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树脂面板回路形成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体外液体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用于在体外处理从体内中取出的体液后送回体内,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在缘部上设有通过贯通路可连通地连接外部流路与树脂面板回路的内部流路的树脂插件,所述连通路设在从一端面的开口部向另一端面的开口部在较长方向延伸的内部上,并且具有从连接于外部流路上的流入开口或流出入开口延伸至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的内部流路,所述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一对分割模具的步骤,一对分割模具能够在锁模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至少在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定位在所述表面上的销,以使内部流路与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与所述表面隔开指定间隔,并沿着所述表面向夹断部延伸,同时在至少一个模具的表面上设有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部向夹断部延伸并与所述树脂插件形成为互补形状;
将由熔融状态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构成的一对热塑性树脂片材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一对分割模具之间的步骤;
形成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步骤,通过在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与一对模具的对应的一个模具之间减少空气,从而沿着对应的模腔赋形后,形成向所述模腔突出的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以及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
将所述树脂插件密合至赋形于所述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内面上的步骤,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与另一个片材相向的表面当中,至少在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外周缘中,通过将所述一对分割模具移动至锁模位置,从而熔接一个以及另一个片材,并且通过封闭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形成内部流路的同时,在形成于缘部的各流入开口以及流出开口或流出入开口中,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相对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积存部,并且使所述销通过所述贯通孔,以使从所述插件的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一部分,从而以从夹断部向内方突出的方式,将定位在分别对应于所述插件用第一凹部以及所述插入用第二凹部的位置上的所述树脂插件,密合至赋形于所述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的内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相对于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按压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从而所述积存部具有足够的指定容积,用于储存朝向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减薄的热塑性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销,具有与所述树脂插件的贯通孔的内径相同的外径,并且通过调整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的突出长度,从而具有调整所述指定容积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对所述一对分割模具进行锁模时,设定所述模具模腔的表面性状或所述树脂插件的外形,以使所述树脂插件的外表面与对应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模具的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赋形前的热塑性树脂片材的厚度,一方面,使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的外表面与对应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模具的表面之间的间隔大于赋形前的热塑性片材的厚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的外表面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来形成所述积存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积存部,在从所述树脂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所述销周围形成为环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根据从所述插件的所述一端面的开口部中突出的销的突出长度,使所述积存部具有通过所述内部流路内的流体的内压而不变形的厚度,以确保所述指定容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减薄而设定所述指定容量,以确保对应于所述插件的端面的所述销周围的环状面的热塑性片材的密合性。
22.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一凹槽,从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端部连接并向夹断部延伸,
在另一个模具的模腔表面上的对应于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位置上,设有与内部流路互补形状的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所述树脂插件用第二凹槽,在对所述一对分割模具进行锁模的状态下,从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的端部连接并向夹断部延伸,
在对所述一对分割模具进行锁模的步骤中,通过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一凹槽与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二凹槽来形成内部流路,其中,通过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赋形所述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一凹槽,并且通过所述内部流路用凹状长槽来赋形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的第二凹槽。
23.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预先预成形所述一个和/或所述另一个热塑性树脂片材,并且其通过再加热形成为熔融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一个以及所述另一个的熔融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片材向下方垂下的状态下,具有向所述一对分割模具之间挤出的步骤。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通过使熔融状态的筒状型坯向横向挤出而形成为片材状。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树脂面板回路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挤出的热塑性树脂片材,通过挤出熔融状态的筒状型,从而形成为两个片材状。
CN201410723076.7A 2014-03-25 2014-12-02 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9410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1294 2014-03-25
JP2014061294A JP6263062B2 (ja) 2014-03-25 2014-03-25 樹脂製パネル回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1018A true CN104941018A (zh) 2015-09-30
CN104941018B CN104941018B (zh) 2017-09-26

Family

ID=54156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3076.7A Active CN104941018B (zh) 2014-03-25 2014-12-02 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63062B2 (zh)
CN (1) CN1049410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4127A (zh) * 2018-07-10 2020-01-17 旭化成医疗株式会社 计量腔室的制造方法、计量腔室及流路保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4832B2 (ja) * 2015-07-16 2019-06-05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中空成形体
JP7236912B2 (ja) 2018-07-10 2023-03-10 旭化成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加温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加温パネル及び流路保持装置
JP7325231B2 (ja) * 2018-10-01 2023-08-14 旭化成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計量チャンバー、流路保持装置及び体外循環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96176A (ja) * 1999-04-14 2000-10-24 Yatabe Vinyl Kogyo:Kk 医療用加温バッグ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逆止弁構造
CN101282750A (zh) * 2005-10-04 2008-10-08 株式会社Jms 血液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33081A (ja) * 2008-03-27 2009-10-15 Asahi Kasei Kuraray Medical Co Ltd パネル及び体外処理システム
CN101646469A (zh) * 2007-03-09 2010-02-10 旭化成可乐丽医疗株式会社 体液净化盒的成形方法
JP2011191069A (ja) * 2010-03-11 2011-09-29 Aichi Tokei Denki Co Ltd 流量計測ピース及び電磁流量計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8634A (en) * 1995-09-08 1999-08-17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Peritoneal dialysis system with variable pressure drive
DE19814695C2 (de) * 1998-04-01 2001-09-13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 Gmbh Kassette zur Förderung von Flüssigkeiten, insbesondere Dialyseflüssigkeiten, Dialyse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Fördern, Bilanzieren, Dosieren und Beheizen eines medizinischen Fluids
AU2005269381A1 (en) * 2004-07-28 2006-02-0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eat exchanger and fluid reservoir
EP2547386A2 (de) * 2010-03-16 2013-01-23 Barkey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erwärmen von strömenden fluiden sowie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5769078B2 (ja) * 2011-08-31 2015-08-26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樹脂製熱伝達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757200B2 (ja) * 2011-08-31 2015-07-29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コアを用いた成形方法および成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96176A (ja) * 1999-04-14 2000-10-24 Yatabe Vinyl Kogyo:Kk 医療用加温バッグ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逆止弁構造
CN101282750A (zh) * 2005-10-04 2008-10-08 株式会社Jms 血液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46469A (zh) * 2007-03-09 2010-02-10 旭化成可乐丽医疗株式会社 体液净化盒的成形方法
JP2009233081A (ja) * 2008-03-27 2009-10-15 Asahi Kasei Kuraray Medical Co Ltd パネル及び体外処理システム
JP2011191069A (ja) * 2010-03-11 2011-09-29 Aichi Tokei Denki Co Ltd 流量計測ピース及び電磁流量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4127A (zh) * 2018-07-10 2020-01-17 旭化成医疗株式会社 计量腔室的制造方法、计量腔室及流路保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1018B (zh) 2017-09-26
JP2015181757A (ja) 2015-10-22
JP6263062B2 (ja)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0501B (zh) 树脂成型品的成型加工方法、成型加工装置和热塑性树脂薄板的厚度调整装置
CN104941018A (zh) 树脂面板回路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49165B (zh) 发泡成形体
CN103328184B (zh) 用于制造塑料物品的方法以及由于实施这种方法的吹塑模具
CN111483153A (zh) 塑料瓶连续生产工艺
US10894117B2 (en) Hollow molded article
CN107650362A (zh) 一种plc控制定位精度高的吹塑机
CN103507263A (zh) 在多层吹塑塑料油箱内部放置嵌件的吹塑成型方法
CN211542335U (zh) 一种吹塑成型机
US9764508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hollow bodies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CN102029705A (zh) 扁平容器的吹塑成形方法
CN109715365B (zh) 模具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成型体的制造方法
CN202097945U (zh) 铝塑泡罩吹塑成型装置
CN206825894U (zh) 一种吹瓶机出瓶装置
CN100453406C (zh) 用来制造装着物品并封闭的容器的方法和装置
CN209320284U (zh) 塑料管成型模具
SE531854C2 (sv) Anordning för formning av del av förpackningsbehållare
CN209888113U (zh) 一种具有冷却定型功能的小口径多腔塑料挤出模具
CN206217152U (zh) 一种塑胶瓶成型对开模
JP2017007301A (ja) ブロー成形装置のダイヘッド構造
JP6908846B2 (ja) 構造体及び製造方法
CN209832564U (zh) 一种聚乙烯膜袋吹塑设备
CN212920391U (zh) 一种用于吸塑机的自动出料装置
JP7349061B2 (ja) 成形方法
CN218366418U (zh) 一种吹塑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