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9977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49977B
CN104849977B CN201510085241.5A CN201510085241A CN104849977B CN 104849977 B CN104849977 B CN 104849977B CN 201510085241 A CN201510085241 A CN 201510085241A CN 104849977 B CN104849977 B CN 1048499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imaging device
feeding
image
dir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52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49977A (zh
Inventor
大庭克彦
反保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49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9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49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99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recycling, reuse, transportation, packaging or stor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28Prevention of damage or soiling, e.g. mechanical abras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4Vibrations and positional disturbances when one member abuts or contacts another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75Arrangements for shipping or transporting of the developing device to or from the us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03G2221/1609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da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07Transport of supply parts, e.g. process cartrid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包括有图像承载部件的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该成像设备包括:盒安装部;能够与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转印装置;给送机构;和引导部件。引导部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当盒处于盒安装部上时图像承载部件和转印装置彼此分开,在第二位置,当盒处于盒安装部上时图像承载部件和转印装置可以彼此接触且朝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记录材料。当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引导部件定位在转印装置和盒之间并盖住转印装置。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采用处理盒方式,其中,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和可作用于该感光鼓上的处理部件一体地装配到盒(单元)上,该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上。
近年来,在运输成像设备时,盒装机的运输形式增加了,其中,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将处理盒装机在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中。
在这种情况下,在盒侧的感光鼓和设备主组件侧的转印辊彼此接触的同时运输成像设备时,会在转印辊上形成凹部,从而产生图像缺陷。为此,在许多情况下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在采用把感光鼓和转印辊分隔开的专用部件将感光鼓和转印辊分开的状态下运输成像设备。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Hei11-18435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用于确定鼓保护部件位置的切换部件设置在处理盒上,在感光鼓和转印辊彼此分开的运输形态和打印操作过程的使用(操作)形态之间切换。
在JP-A Hei11-184351号公报的结构中,当用户首次使用成像设备时,需要将处理盒的切换部件从运输形态切换成使用形态。为此,用户有可能忘记将切换部件切换到使用形态的位置并且因而在保持于运输形态的同时错误地插入处理盒。
此外,在使用专用分隔部件将感光鼓和转印辊彼此分开的情况下,需要在使用成像设备前拆下分隔部件。
因此,一直需要被简化且操作性极佳的成像设备。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其中,至少包括有图像承载部件的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上,该图像承载部件上将要形成调色剂图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盒安装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盒;转印装置,其能够与图像承载部件接触以形成夹持部,在该夹持部,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给送机构,用于给送记录材料到夹持部;和可动的引导部件,用于朝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记录材料,其中,所述引导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当盒处于所述盒安装部上时图像承载部件和所述转印装置彼此分开,在第二位置,当盒处于所述盒安装部上时图像承载部件和所述转印装置能够彼此接触且朝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记录材料,其中,当所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引导部件定位在所述转印装置和盒之间并盖住所述转印装置。
在结合附图考虑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在图1中,(a)至(d)是示出了给送引导板的运动的示意图。
在图2中,(a)和(b)是示出了给送引导板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3是图7所示成像设备中的对齐辊对和转印辊的透视图。
在图4中,(a)至(c)是图3所示对齐辊对和转印辊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定位于第二位置的给送引导板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在图6中,(a)和(b)是示出了图3所示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纵向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了手动旁路托盘的缩回状态的示意图。
在图9中,(a)和(b)是处理盒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了处理盒的装卸方式的示意图。
在图11中,(a)和(b)是示出了可开闭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在图12中,(a)和(b)是处理盒外观的透视图。
图13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14是示出了形成转印夹持部的示意图。
在图15中,(a)至(c)是示出了实施例2中给送引导板的运动的示意图。
在图16中,(a)和(b)是示出了实施例2中给送引导板的运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具体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对于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构成元件的功能、材料、形状、相对布置等等,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为了仅仅限制到实施例,除非另有说明。
[实施例1]
(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7是本实施例中处理盒式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纵向左侧视图。该成像设备100是电子照相激光打印机(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处理盒30可拆卸地安装(可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上,然后使用。
也就是说,参考图13,相应于从外部主机设备200如个人计算机、图像读取器或传真机输入到控制器基板(控制电路部)15a的电子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图像能够形成和打印在记录材料P上。电气部15包括用于成像设备100的电源部15b和用于控制成像设备100的控制器基板15a。记录材料P是其上将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例子可包括常规尺寸或非常规尺寸的片材,如普通纸、厚纸、信封、明信片、封印、树脂片材、OHP片材和光面纸。
在下面的描述中,成像设备100的前(表面)侧是设置可开闭门(盒盖)27的一侧。后(表面)侧是前侧的对向侧。左和右是从前侧来看成像设备100的方向。上和下是相对于重力方向而言的方向。此外,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10的旋转轴线方向是纵向方向。此外,相对于纵向方向,感光鼓10从设备主组件100A接受驱动力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的右侧)是驱动侧,驱动侧的对向侧是非驱动侧。
将沿着记录材料(介质)P的流动描述图7所示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结构。记录材料P由片材供给机构1给送到成像部件2,并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将记录材料P给送到定影装置(定影部件)3。调色剂图像由定影装置3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然后将记录材料P排出到排出部4上。
具体地,构成供给机构1的一部分的片材盒5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下部。记录材料P被堆叠和容纳在片材盒5中。由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给送辊6把片材盒5中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面的记录材料P按顺序给送,然后由给送辊对7和对齐辊对8给送到成像部件2。
成像部件2由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上的处理盒30、作为曝光部件的激光扫描器9、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11等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30是通过将感光鼓10、充电部件31、显影部件32、清洁部件33(充电部件31、显影部件32、清洁部件33作为作用于该感光鼓10上的处理部件)与盒框架34一体化地装配成盒而制成。
充电部件31是用于使感光鼓10的外周面均匀充电成预定极性和预定电位的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它是充电辊。显影部件32是用于通过显影剂(调色剂)将形成在感光鼓10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的装置。清洁部件33是用于通过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于记录材料P上之后从感光鼓表面去除残留物质(如转印残留调色剂)以清洁感光鼓表面的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它是刮刀清洁装置。
由激光扫描器9用相应于图像信息的激光L照射沿顺时针方向以预定圆周速度被旋转地驱动并由充电辊31充电的感光鼓10的表面,使得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来自激光扫描器9的激光经由在盒框架34的上表面中形成为狭缝形状的窗孔35照射感光鼓10。该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32显影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辊11以预定的推压力(压力)接触感光鼓10的下表面,因而形成转印夹持部。如上所述地由供给机构1给送的记录材料P在预定的控制定时引入到该转印夹持部,并被夹持给送,同时,将预定的转印偏压(电压)施加给转印辊11。结果,在该转印夹持部,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0相继地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对齐辊对8是用于将记录材料P给送到转印夹持部的给送机构。
离开转印夹持部的记录材料P相继地从感光鼓10的表面分离,经过给送辊12,然后被引入到定影装置3中,使得记录材料P在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被夹持给送。结果,记录材料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为定影图像。在选择单面记录模式的情况下,通过了定影夹持部的记录材料P由给送辊对13和排出辊对14给送,然后作为单面记录的产品排出到设置于成像设备100上部的排出部4上。在记录材料P分离之后由清洁装置33清洁感光鼓10的表面,然后重复地进行成像。
在选择双面记录模式的情况下,已通过了定影装置3的在前(一)面记录(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P通过排出辊对14的反向驱动而被返回和给送。记录材料P由给送辊对16和17再次进一步给送到给送辊对7,然后在记录材料P翻转的状态下由对齐辊对8在预定的控制定时引入到成像部件2的转印夹持部。结果,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背面(另一面)。
之后,与单面记录模式的情况相似地,记录材料P由定影装置3、给送辊对13和排出辊对14给送,然后作为双面记录的产品排出到排出部4上。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具有手动旁路托盘18,作为设置在前侧的可开闭门27的外侧的手动给送部。如图8所示,手动旁路托盘18相对于可开闭门27折入和缩回。如图7所示,在使用手动旁路托盘18给送记录材料P时,手动旁路托盘18从外表面朝可开闭门27的前侧展开以处于展开状态,然后堆叠记录材料P。
堆叠在手动旁路托盘18上的记录材料P由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手动给送辊20从最上面的记录材料P按顺序给送,然后由对齐辊对8以预定的控制定时给送到成像部件的转印夹持部。结果,对手动给送的记录材料P实行成像。
在对齐辊对8相对于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上游侧,布置有靠近对齐辊对8设置的顶部传感器旗标(检测旗标)24和光传感器(检测传感器)25。
在对齐辊对8的前侧,旗标24和传感器25检测从片材盒5侧、手动旁路托盘18侧或给送辊对17侧给送到对齐辊对8的记录材料P的前端(缘)。控制器基板15a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在感光鼓10上的图像写入定时。也就是说,在成像设备100的打印操作过程中,旗标24和传感器25检测记录材料P的前端,控制器基板15a控制图像写入定时。
在图9中,(a)是图7所示处理盒30部分的放大图。显影装置32包括:显影室32b,具有作为调色剂承载给送部件的显影辊32a,以将调色剂T供给到感光鼓10;和调色剂室32c,容纳要被供给到显影室32b的调色剂T。调色剂室32c中的调色剂T通过调色剂室32c和显影室32b之间的连通口32e朝显影室32b补充,然后被供给到显影辊32a。
如图9(b)所示地,未使用的新处理盒30由调色剂密封部件32f在连通口32e封闭,因而显影室32b中不存在调色剂T,从而防止调色剂T从调色剂室32c移动到显影室32b。结果,在运输处理盒30以及装有处理盒30的成像设备100时可防止调色剂T从显影装置32泄漏。在使用处理盒30时,开封(去除)调色剂密封部件32f,使得调色剂T经连通口32e从调色剂室32c移动到显影室32b。
如图12(a)所示地,用户用手指捏拉从设置在处理盒30的框架34的驱动侧侧面36R中的狭缝(孔)36a暴露在外侧的调色剂密封部件端部32f1而使调色剂密封部件32f开封。也就是说,通过拉动端部32f1,从连通口32e把调色剂密封部件32f拉出和去除到处理盒30的外侧,使得连通口32e开封或露出(即从连通口32e去除调色剂密封部件32f)。
(盒更换方法)
在盒30中,随着使用盒30成像,显影装置32中容纳的调色剂被消耗。当调色剂消耗到一定程度使得成像设备不能形成令购买了盒30的用户满意的图像质量时,盒30就丧失了作为盒的商业价值。
因此,例如,设置有用于检测盒30的残留显影剂量的部件(未示出)。此外,控制器基板15a把检测到的残留量值与预先设定的阈值比较,以便预警或警告盒30的寿命终止。当检测到的残留量值小于阈值时,在设置于成像设备100上的显示面板15c(图13)显示所用盒的寿命终止的预警或警告。结果,成像设备100提示用户准备一个盒进行更换或者用新的盒替换使用的盒,从而保持输出图像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中,通过打开成像设备100前侧的可开闭门27,用从前面进入的方式更换(替换)盒30。设备主组件100A具有位于前侧的开口50,盒30可插入该开口和从开口取出。可开闭门27可围绕下侧铰链部27a旋转,使得可开闭门27可在开口50被关闭的关闭位置V和(如图10所示地通过可开闭门27从关闭位置V朝设备主组件100A的前侧旋转)开口50被打开的打开位置W之间移动。可开闭门27被打开(旋转)到打开位置W,使得开口50大大地打开(暴露),因而用户可以进入设备主组件100A的内部。
如图11(a)和(b)所示,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的驱动侧的侧面60R和非驱动侧的侧面60L上,均设有上和下(两个)盒装卸引导槽61R和62R(或61L和62L),使得引导槽61R、62R和引导槽61L、62L以镜像对称的方式布置。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地,在盒30的框架34的驱动侧的侧面36R和在非驱动侧的侧面36L上,均设有上和下(两个)轴毂37R和38R(或37L和38L)和一圆筒部39R(或39L),使得轴毂37R、38R和圆筒部39R以及轴毂37L、38L和圆筒部39L以两侧对称的方式布置。圆筒部39R和39L分别是处于感光鼓10的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轴承部。驱动侧的圆筒部39R具有驱动力接受部40。此外,框架34的驱动侧的侧面36R和非驱动侧的侧面分别具有与圆筒部39R和39L同轴形成的圆弧状向下突出部46R和46L,其直径略大于感光鼓10的直径。
盒30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上的安装以下面的方式进行。打开可开闭门27,使得设备主组件100A的开口50被打开或露出(图10和11)。
在待插入的盒30是未使用的新盒的情况下(图9(b)),以上述方式拉出并去除调色剂密封部件32f,使得显影装置32的连通口32e被打开或露出。此外,如果用于保护感光鼓10的露出表面的感光鼓盖安装在盒30上,则拆下并去除盒。
此外,将盒30逐渐插入盒安装部100B中,使得盒30的驱动侧轴毂37R和38R沿驱动侧上引导槽61R移动,以及使得盒30的非驱动侧轴毂37L和38L沿非驱动侧上引导槽61L移动。在图12中,A表示将盒30插入到盒安装部100B中的方向。
然后,盒30的驱动侧圆筒部39R和非驱动侧圆筒部39L分别沿驱动侧下引导槽62R和非驱动侧下引导槽62L逐渐进入盒安装部100B。接着,当圆筒部39R和39L分别抵接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定位部(作为下引导槽62R和62L的终端部)时,完成盒30的插入。
在这种状态下,盒30定位在盒安装部100B中的可成像位置,处于这样的状态:利用后述预定推压力(压力)使转印辊11与感光鼓10的下表面接触而形成转印夹持部(图14)。此外,设置在驱动侧圆筒部39上的驱动力接受部40处于与驱动(驱动力)输出部70(图11(a))对向的状态,该输出部定位在驱动侧下引导槽62R的终端部。
接着,将可开闭门27从打开位置W移动(旋转)到关闭位置V,使得开口50被关闭。推压机构(未示出)借助与可开闭门27的关闭操作联动的联动机构(未示出)执行推压操作,使得盒30定位固定在盒安装部100B中的可成像位置。此外,驱动输出部70朝盒安装部100B突出,因而处于与盒30的驱动力接受部40连接(联接)的状态。此外,盒30的电接点(未示出)和设备主组件100A的电接点(未示出)彼此接触,建立了导电。结果,成像设备100处于能够进行成像操作的状态。
此外,另一方面,以下面的方式将盒30从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上拆下。打开可开闭门27,将其从关闭位置V移动到打开位置W。通过与可开闭门27的操作联动的联动机构,驱动输出部70从盒安装部100B缩回,从而解除了其与盒30的驱动力接受部40的连接。此外,解除了利用推压机构实现的盒30在设备主组件100A上的位置固定。此外,大大地打开开口50,使得安装于盒安装部100B中的盒30上的显影装置32所处的一侧被露出。
接着,用户抓住盒30的显影装置32侧,然后沿与插入方向A相反的方向拉出和移动盒30。也就是说,将盒30从盒安装部100B拉出和移动,使得驱动侧轴毂37R和38R沿驱动侧上引导槽61R移动,以及使得非驱动侧轴毂37L和8L沿非驱动侧上引导槽61L移动。结果,盒30被从盒安装部100B拉出,然后取出到设备主组件100A的外部。
图3是成像设备100中包括对齐辊对8和转印辊11的部分的透视图。在图4中,(a)是该部分的纵向左侧视图,(b)是该部分的纵向右侧视图。
对齐辊对8是由彼此接触形成夹持部的上辊8a和下辊8b组成的辊对。两个辊8a和8b分别在中心轴8a1和8b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通过设备主组件100A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未示出)而设置并可旋转地被轴支撑。通过由控制器基板15a控制的驱动装置(未示出),以预定的控制定时在下辊8b处在记录材料给送方向可旋转地驱动和停止对齐辊对8。上辊8a随着下辊8b的旋转而旋转,其旋转随着下辊8b的旋转的停止而停止。
转印辊11是导电弹性辊,包括芯金属11a和与芯金属11a同轴形成的辊状导电弹性材料层11b。转印辊11在对齐辊对8相对于记录材料P给送方向的下游侧以预定间隔(间距)大体上平行于对齐辊对8布置。通过轴承部件(转印辊支撑部件)41L和41R,转印辊11在芯金属11a的左右端部处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A的左右侧板(未示出)设置并可旋转地被轴支撑。
轴承部件41L和41R相对于侧板可在竖直方向滑动地(可移动地)设置,并通过弹簧42L和42R上推和推压。在自由状态下,轴承部件41L和41R被上推移动到由止动部(未示出)限定的预定上限高度位置E。
也就是说,转印辊11能够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左右侧板之间在竖直方向平移,在自由状态下通过弹簧42L和42R上推移动到预定的上限高度位置E。此外,从预定的上限高度位置E,转印辊11可抵抗弹簧42L和42R的推压力向下移动。
如图7和8所示地,当盒30处于这样状态下即盒30安装并定位固定在盒安装部100B的可成像位置时,感光鼓10的下表面抵抗弹簧42L和42R的推压力压靠在转印辊11的上表面上。因此,在挤压弹簧42L和42R的同时,转印辊11从预定的上限高度位置E向下移动。
结果,转印辊11通过弹簧42L和42R的压缩反作用力以预定的推压力(压力)接触感光鼓10的下表面,并在其自身和感光鼓10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图14)。在这种状态下,转印辊11通过感光鼓10的旋转驱动而被旋转。
在图3和4中,从给送辊对7到对齐辊对8的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由形成为从向下上延伸然后向后弯曲进而大体上水平延伸的下给送引导板51、与下给送引导板51在前侧对向的竖直给送引导板52、以及上给送引导板23构成。
此外,从手动旁路给送辊20延伸然后与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合并的记录材料给送路径b由前侧的前后给送引导板53和上述给送引导板23构成。
此外,在对齐辊对8和转印辊11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从对齐辊对8给送的记录材料P的下表面的转印前引导板54。在下给送引导板51的大体上水平延伸的引导板部分的下侧,顶部传感器旗标24和光传感器25布置在引导板宽度方向(垂直于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中央部。
传感器25设置并固定在静止的支撑部件(未示出)上。通过静止的支撑部件(未示出),旗标24设置成围绕轴部24a可摆动地被支撑。旗标24的上臂部24b经由设置在下给送引导板51中的孔51a进入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
通过螺旋扭转卷簧24d沿图4(b)中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推压旗标24。通过弹簧24d的推压力,旗标24保持在这样状态下,其中,上臂部24b接触给送引导板23的内表面,且其进一步移动被限制。在旗标24的这种旋转姿势状态下,旗标24的下臂部24c是下臂部24c遮挡传感器25的光路的位置(图4(a)和(b)中传感器25的遮光状态)。
当在成像设备100的成像操作过程中从片材盒5侧、手动旁路托盘18侧或给送辊对17侧给送记录材料P时,在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中,旗标24的上臂部24b被在对齐辊对8前侧的记录材料P的前端下推。然后,如图4(c)所示,旗标24围绕轴部24a抵抗弹簧24d沿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下臂部24c移动到传感器25的光路打开的位置(传感器25的透光状态)。
控制器基板15a根据用于指示传感器25的状态从遮光状态改变成透光状态的信号来控制在感光鼓10上的图像写入定时。当后端经过了旗标24的上臂部24b的位置时,旗标24通过弹簧24d的推压力而返回到图4(a)和(b)所示的旋转姿势状态。
在给送引导板23的上表面,在前侧的左右部分(引导板53侧,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分别设置向上突出部43L和43R。此外,在给送引导板23后侧的左右部分(对齐辊对8侧,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分别设置都具有轴孔的侧板23aL和23aR。
在侧板23aL和23aR的轴孔中,分别接合对齐辊对8的上辊8a的中心轴8a1的左右端部。
结果,给送引导板23可围绕上辊8a的中心轴8a1旋转,并且能够通过旋转而在图3和4所示的第二位置Y和图5和6所示的第一位置Z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给送引导板23是用于将记录材料P朝记录材料P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的可动引导部件。
如图3和4所示地,在第二位置Y,给送引导板23以预定的方式在对齐辊对8下游侧与下给送引导板51和前后给送引导板53对向。此外,第二位置Y是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和b由给送引导板51和53形成的位置。在第二位置Y,给送引导板23在其前侧左右部分的内表面抵接和接受止动部(突出间隔部)44L和44R,该止动部设置在前后给送引导板53的上表面的左右部分。也就是说,给送引导板23是用于将记录材料P引导到对齐辊对8的引导部件。
此外,给送引导板23的第一位置Z是定位在第二位置Y的给送引导板23在经过上辊8a的上侧的同时围绕中心轴8a1沿图3的箭头X1方向旋转然后到达转印辊11的位置。此外,如图5和6所示地,第一位置Z是在给送引导板23翻转的状态下给送引导板23盖住转印辊11的上表面的位置。此外,在给送引导板23的第一位置Z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形成这样一种位置关系,使得翻转的给送引导板23的左右突出部43L和43R对应于转印辊11的左右轴承部件41L和41R的顶面地定位。
此外,当给送引导板23从第二位置Y移动到第一位置Z时,解除了通过给送引导板23对旗标24的旋转管控(限制)。因此,旗标24通过弹簧24d的推压力而沿图6(a)和(b)中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围绕轴部24a旋转由止动部51b限定的预定旋转角度。随着该旋转,下臂部24c移动到传感器25的光路打开的位置(传感器25的透光状态)。
此外,当定位在第一位置Z的给送引导板23沿箭头X2方向围绕中心轴8a1旋转因而返回到第二位置Y时,旗标24被给送引导板23的内表面推动,因而返回到图4(a)和(b)所示的旋转角度姿势。结果,下臂部24c移动到传感器的光路被下臂部24c遮挡的位置(传感器的遮光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给送引导板23总是通过螺旋扭转卷簧45L和45R的推压力而围绕中心轴8a1朝第二位置Y侧旋转和被推压。相应地,给送引导板23在自由状态下稳定地保持在如图3和4所示的第二位置Y。给送引导板23抵抗弹簧45L和45R的旋转推压力从第二位置Y旋转移动到第一位置Z。
(盒装机)
接着,将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中在盒装机运输过程中成像设备的形态。
当将盒3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上以便盒装机运输时,即当在将盒30插入盒安装部100B处于运输状态下时,可开闭门(可开闭部件)27被打开到如图11所示的打开位置W。结果,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被大大地打开。
给送引导板23通过弹簧45L和45R的旋转推压力而定位在第二位置Y。因此,如图1(a)至图1(b)所示地,可由用户的手或使用合适的工具(夹具)使定位在第二位置Y的给送引导板23抵抗弹簧45L和45R的推压力围绕中心轴8a1沿箭头X1方向旋转并直立。
然后,在这种状态下,要在成像设备100中装机运输的盒30以参考图10和11描述的安装方式插入到盒安装部100B上。如图1(b)所示直立的给送引导板23与如图1(c)所示的处于插入侧的盒30的盒框架34的自由端接触而被接受。相应地,之后即使在用户移动手或工具离开给送引导板23时也保持给送引导板23的直立状态。
通过进一步插入盒30,给送引导板23被插入的盒30推动而抵抗弹簧45L和45R的推压力围绕中心轴8a1朝第一位置Z逐渐旋转。在图1中,(d)示出了给送引导板23旋转到第一位置Z附近位置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盒30的框架34的左右向下突出部46L和46R分别对应于旋转给送引导板23的后侧左右部分定位,使得给送引导板23和盒30彼此接触。
当进一步插入盒30且圆筒部39L和39R分别抵接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定位部(作为下引导槽62L和62R终端部)时,完成了盒30的插入。在图2中,(a)示出了盒30的插入完成状态。在盒插入完成的状态下,给送引导板23被盒30的框架34的左右向下突出部46L和46R进一步充分地向下推动,因而处于给送引导板23被移动到第一位置Z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翻转给送引导板23而朝向下的左右突出部43L和43R分别对应于转印辊11的左右轴承部件41L和41R的顶面定位,并接触左右轴承部件41L和41R的顶面。然后,左右轴承部件41L和41R通过突出部43L和43R的推压力分别抵抗弹簧42L和42R的推压力而向下移动预定的量(距离)。也就是说,转印辊11从上述上限高度位置E向下方移动预定量,因而与盒30的感光鼓10保持间隔状态。
也就是说,给送引导板23通过被翻转而移动到第一位置Z,以接触设置在盒30的框架34上的向下突出部46L和46R。此外,给送引导板23侧的向下突出部43L和43R接触转印辊11的轴承部件41L和41R。
如上所述地,通过使给送引导板23与设置在盒30的框架34上的突出部46L和46R接触,使得如图2(b)所示,能够可靠地在感光鼓10和给送引导板23之间提供间隙α。此外,通过使给送引导板23的突出部43L和43R与转印辊11的轴承部件41L和41R接触,能够可靠地在给送引导板23和转印辊11之间提供间隙β。
通过使给送引导板23的突出部43L和43R与转印辊11的轴承部件41L和41R接触,与当转印辊11接触感光鼓10时(图14)相比,弹簧42L和42R被进一步压缩。结果,如图2(b)所示,转印辊11移动到缩回位置,该缩回位置是转印辊11不接触感光鼓10和给送引导板23的运输形态的位置。
然后,可开闭门27从打开位置W移动到关闭位置V,使得开口50被关闭。如上所述地,通过可开闭门27的关闭操作,推压机构执行推压操作,使得盒30定位固定在盒安装部100B上的可成像位置。此外,驱动输出部70执行朝盒安装部100B侧的突出操作,因而处于与设置在盒30侧的驱动力接受部40相连接的状态。此外,盒30侧的电接点和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接点彼此接触,因而在其之间建立导电。在这种状态下,成像设备100是以盒30装机在成像设备100中的形态被运输。
如上所述地,在盒30被装机于其中的成像设备100中,给送引导板23接触设置在盒30的框架34上的突出部46L和46R。此外,给送引导板23的突出部43L和43R接触转印辊11的轴承部件41L和41R。结果,转印辊11与感光鼓10隔开。此外,给送引导板23不接触转印辊11和感光鼓10。相应地,在成像设备100的盒装机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在转印辊11上形成凹部,不会损坏感光鼓10。
接着,将描述用户首次使用如上所述地装机了盒30的成像设备100的步骤。用户将可开闭门27从关闭位置V打开到打开位置W,从而大大地打开(露出)设备主组件100A的开口50。此外,如上所述地,通过与可开闭门27的打开操作联动的联动机构,驱动输出部70执行从盒安装部100B侧的缩回操作,使得其与盒30侧驱动力接受部40的连接被解除。此外,解除了盒30通过推压机构的推压操作在设备主组件100A上的定位固定。
结果,盒30处于这样状态,其中,装机在成像设备100中的盒30可拆卸到成像设备100的外部。因此,用户可一次从设备主组件100A的内部取出装机的盒30。
在还未取出装机的盒30而开启成像设备100的电源的情况下,给送引导板23处于第一位置Z,因此传感器25处于如图5所示的透光状态。为此,指示传感器25透光状态的信号被输入给控制器基板15a。根据输入的信号,控制器基板15a在显示面板15c上显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将装机的盒30从设备主组件A一次取出。
随着盒30的取出动作,定位在第一位置Z的给送引导板23通过弹簧45L和45R的推压力而围绕中心轴8a1和8b1从第一位置Z朝第二位置Y(自动地)旋转移动。也就是说,在从盒安装部100B取出盒30时,给送引导板23自动地移动到第二位置Y。同样地,当给送引导板23从第一位置Z朝第二位置Y旋转移动时,给送引导板23不会接触转印辊11和感光鼓10,因此不会损坏转印辊11和感光鼓10。
接着,给送引导板23最终移动到并保持在第二位置Y,在该第二位置,给送引导板23被图3以及图4(a)和(b)所示的止动部44L和44R抵接和接受。也就是说,给送引导板23移动到并保持在第二位置Y,该第二位置是在成像设备打印操作期间18侧或给送辊对17侧给送的记录材料P的给送路径a和b的位置。
给送引导板23移动到并保持在第二位置Y,使得旗标24的旋转由如图4(a)和(b)所示的给送引导板23管控(限制),传感器25处于遮光状态。之后,在成像设备100的电源被开启或者已经开启的情况下,将指示传感器25的遮光状态的信号输入给控制器基板15a。根据输入的信号,控制器基板15a检测给送引导板23是否处于第二位置Y。
也就是说,传感器25通过旗标24检测给送引导板23,使得处于第一位置W的给送引导板23的运输状态被检测为第一检测状态以及处于第二位置Y的给送引导板23的状态被检测为第二检测状态。
此外,在取出盒30且给送引导板23从第一位置Z移动到第二位置Y时,转印辊11处于自由状态。为此,转印辊11通过弹簧42L和42R的推压力被上推和移动到上述的上限高度位置E(图3和图4(a)和(b))。
用户拉出和去除从成像设备100取出的新盒30上的调色剂密封部件32f(图12(a)),开封(露出)显影装置32的连通口32e。此外,当用于保护感光鼓10的露出表面的感光鼓盖安装在盒30上时,去除盖。然后,将盒30再次插入到设备主组件100A的盒安装部100B中。此时,给送引导板23仍然保持在第二位置Y,使得盒30被插入到可成像位置。
通过重新插入盒30,感光鼓10在盒30侧的下表面接触并推压转印辊11的上表面,使得转印辊11抵抗弹簧41L和41R的推压力而从预定的上限高度位置E向下移动。随着该向下移动,通过弹簧41L和41R的压缩反作用力,转印辊11的上表面压接触感光鼓10的下表面。结果,在感光鼓10和转印辊11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图14)。
接着,通过将可开闭门27从打开位置W移动到关闭位置V,关闭开口50。通过与可开闭门27的关闭操作联动的联动机构,推压机构执行推压操作,使得盒30定位固定在盒安装部100B的可成像位置上。此外,驱动输出部朝盒安装部100B侧突出,并处于与盒30侧的驱动力接受部40相连接的状态。此外,盒30侧的电接点和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接点彼此接触,因而建立导电。结果,成像设备100处于能够进行成像操作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成像设备100的打印操作期间朝对齐辊对8引导记录材料P的给送引导板23用作在盒装机运输期间将转印辊11与感光鼓10隔开的部件。结果,不需要专用部件如分隔部件,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盒装机运输送过程中使感光鼓10与转印辊11彼此隔开。
此外,如上所述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用于检测记录材料P的前缘以控制图像写入定时的顶部传感器旗标24和光传感器25,来检测给送引导板23是否处于第一位置Z。此外,利用顶部传感器旗标24和光传感器25,检测盒30是否是新的盒。结果,以下变成可能。
在检测到第一位置Z和新盒的情况下,在显示面板15c上显示信息提示用户从设备主组件100A取出盒30。结果,当首次使用盒装机的成像设备100时,用户能够识别到应该马上从设备主组件100A取出装机的盒30。
接着,用户从设备主组件100A取出装机的盒30,由此使给送引导板23移动到将记录材料P朝对齐辊对8引导的第二位置Y。接着,在从盒30去除调色剂密封部件32f之后通过再次插入盒30,能够进行成像,因此不需要专用的分隔部件。
此外,不执行分隔部件的拆下操作和切换部件的切换操作,使得能够简化成像设备,能够提供操作性优异的成像设备。
此外,当记录材料P卡在对齐辊对8附近时,升高给送引导板23的抓持部(未示出),然后使给送引导板23抵抗弹簧45L和45R围绕对齐辊对8旋转。结果,相对于记录材料给送方向在对齐辊对8上游的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和b被打开(露出),从而能够清除卡住的记录材料。也就是说,给送引导板23构成为可打开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和b。
接着,在卡纸清除之后,通过移动用户的手离开抓持部,给送引导板23返回到并保持在第二位置Y,在该第二位置,给送引导板23通过弹簧45L和45R的推压力而被止动部44L和44R接触和接受。
此外,在使用后长期未使用成像设备100的情况下,用户通过将给送引导板23旋转到第一位置Z然后把盒30插入到盒安装部100B中,就能简单地使转印辊11与感光鼓10彼此隔开。结果,能够防止由于在长期旋转停止状态下转印辊11与感光鼓10的接触而形成凹部,从而能够防止图像缺陷。
作为上述特征引导部件的给送引导板23的操作总结如下。在将盒30插入盒安装部100B时,给送引导板23可移动到感光鼓10和转印辊11彼此隔开的第一位置W。此外,当将盒30插入盒安装部100B时,给送引导板23可移动到允许感光鼓10和转印辊11彼此接触并朝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记录材料P的第二位置W。
成像设备100还包括用于支撑转印辊11的转印辊支撑部件41L和41R,给送引导板23通过在第一位置W与转印辊支撑部件41L和41R接触使转印辊11与感光鼓10隔开。当从盒安装部100B取出盒30时,给送引导板23自动移动到第二位置W。
[实施例2]
用于使给送引导板23(也用作分隔部件)从第二位置Y移动到第一位置W或从第一位置W移动到第二位置Y的的部件或机构不限于实施例1那样围绕对齐辊对8转动的反转机构,而是可以采用任意部件或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另一种部件或机构。实施例1和2共同的构成元件或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的结构在给送引导板23从第二位置Y移动到第一位置W或者从第一位置W移动到第二位置Y时给送引导板23在设备主组件内移动区域小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在本实施例中,给送引导板23的左右突出部43L和43R向下地设置在给送引导板23的内表面侧的左右部分上。
此外,如图15(b)所示,定位在图15(a)所示第二位置Y的给送引导板23越过对齐辊对8,然后在不翻转的情况下可滑动(移动)到第一位置W。X3表示给送引导板23的滑动移动轨迹。此外,如图15(b)所示,定位在图15(c)所示第一位置W的给送引导板23越过对齐辊对8,然后可滑动(移动)到图15(a)所示的第二位置Y。
尽管从图15省略了用于如上所述地在不翻转给送引导板23的情况下使给送引导板23滑动(移动)的具体部件或机构,但是能够采用合适的部件或机构。例如,能够采用这样的机构构成,其中,在设备主组件100A的左右侧板上都设置导轨或导槽,以及要由轨道或凹槽引导的滑动件(被引导部件)设置在给送引导板23侧。此外,还能够采用连杆机构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给送引导板23在滑动移动方向总是被推压部件朝第二位置Y推压。因此,在自由状态下,给送引导板23保持在给送引导板23被止动部44L和44R抵接和止动的第二位置Y(图15(a))。在该第二位置Y,与实施例1中给送引导板23的情况相似地,本实施例的给送引导板23以预定的方式与下给送引导板51和前后给送引导板53对向,因而形成记录材料给送路径a和b。
此外,与实施例1中给送引导板23的情况相似地,保持在第二位置Y的给送引导板23管控(限制)旗标24的旋转角度。结果,传感器25处于遮光状态。
给送引导板23从第二位置Y朝第一位置W滑动(移动),由此与实施例1相似地,旗标24的旋转角度的管控(限制)被解除,因而传感器25处于透光状态(图15(b)和(c))。此外,在给送引导板23滑动(移动)到第一位置W的状态下,形成这样一种相对结构,其中,给送引导板23的在给送引导板23内表面侧的向下左右突出部43L和43R分别对应于转印辊11的左右轴承部件41L和41R的顶面定位。
当为了盒装机运输将盒3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A上时,打开设备主组件100A的可开闭门27,使得开口50被打开(露出)。如图15(a)至15(b)所示地,通过用户的手或使用合适的工具(夹具)来使定位在第二位置Y的给送引导板23抵抗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朝对齐辊对8上方滑动移动。
在这种状态下,以参考图10和11描述的安装方式把将要在成像设备100中装机运输的盒30插入到盒安装部100B中。接着,如图15(a)所示,盒30的左右向下突出部46L和46R接触给送引导板23的上表面的左右部分。因此,之后,即使在用户移动手或工具离开给送引导板23时,也可以保持图15(b)所示的给送引导板23的滑动移动状态。
通过进一步插入盒30,给送引导板23通过被插入的盒30推动而抵抗推压力朝第一位置Z逐渐滑动移动。
当进一步插入盒30且圆筒部39L和39R分别抵接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定位部(作为下引导槽62L和62R的终端部)时,与实施例1相似地完成了盒30的插入。在盒30的插入完成状态下,给送引导板23被盒30的框架34的左右向下突出部46L和46R进一步充分地下推,因而处于给送引导板23移动到第一位置Z的状态。接着,通过突出部43L和43R的推压力,左右轴承部件41L和41R分别抵抗弹簧42L和42R的推压力向下移动预定的量(距离)。
也就是说,转印辊11从上述上限高度位置E向下移动预定的量,因而保持与盒30的感光鼓10隔开的状态。因此,与实施例1相似地,滑动移动到第一位置Z的给送引导板23接触设置在盒30的框架34上的向下突出部46L和46R。此外,给送引导板23侧的向下突出部43L和43R接触转印辊11的轴承部件41L和41R。
通过使给送引导板23与设置在盒30的框架34上的突出部46L和46R接触,使得与实施例1相似地如图2(b)所示地,能够可靠地在感光鼓10和给送引导板23之间提供间隙α。此外,通过使给送引导板23的突出部43L和43R与转印辊11的轴承部件41L和41R接触,能够可靠地在给送引导板23和转印辊11之间提供间隙β。
接着,可开闭门27从打开位置W移动到关闭位置V,使得开口50被关闭。通过可开闭门27的关闭操作,与实施例1相似地,推压机构执行推压操作,使得盒30定位固定在盒安装部100B的可成像位置上。此外,驱动输出部70执行朝盒安装部100B侧的突出操作,因而处于与设置在盒30侧的驱动力接受部40相连接的状态。此外,盒30侧的电接点和设备主组件侧的电接点彼此接触,因而在其间建立导电。在这种状态下,成像设备100以盒30装机于其中的形态被运输。
在首次使用盒30如上所述地装机的成像设备100时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似。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随着盒30的取出移动,给送引导板23通过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从第一位置W滑动移动到第二位置Y。
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也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中描述的相似的功能效果,因此省略功能效果的重复描述。
[其他实施例]
(1)成像设备不限于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成像设备也可以是使用静电记录介电部件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静电记录式成像设备、使用磁记录(磁性)部件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磁记录式成像设备等等。
(2)成像设备也可以是这样的成像设备,其中,转印装置经由记录材料给送部件或中间转印部件而与图像承载部件接触。
(3)盒至少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盒可以是所谓的一体型处理盒,其中,设置有图像承载部件和至少可作用于该图像承载部件上作为成像处理部件的显影部件。盒也可以是所谓的功能分离型处理盒,其中,设置有图像承载部件以及可作用于该图像承载部件上的(除显影部件之外的)至少一个处理部件作为成像处理部件。
本发明的效果总结如下。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能够简化成像设备,以及能够使成像设备具有更佳的操作性。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这不是要限制到所阐述的细节,本申请旨在涵盖落入改进目的或随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型或变化。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其中,至少包括有图像承载部件的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上,该图像承载部件上将要形成调色剂图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盒安装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盒;
转印装置,其能够与图像承载部件接触以形成夹持部,在该夹持部,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给送机构,用于给送记录材料到夹持部;和
可动的引导部件,用于朝记录材料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记录材料,其中,所述引导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当盒处于所述盒安装部上时图像承载部件和所述转印装置彼此分开,在第二位置,当盒处于所述盒安装部上时图像承载部件和所述转印装置能够彼此接触且朝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记录材料,
其中,当所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引导部件定位在所述转印装置和盒之间并盖住所述转印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转印装置支撑部件,用于支撑所述转印装置,
其中,当所述引导部件在第一位置时,引导部件接触所述转印装置支撑部件,从而将所述转印装置与图像承载部件分开。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当从所述盒安装部拆下盒时,所述引导部件自动地移动到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引导部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引导部件将记录材料引导到所述给送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可旋转地接触所述引导部件的检测旗标,和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旗标的位置的检测传感器,
其中,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检测旗标的位置,使得所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一位置的运输状态由所述检测旗标检测为第一检测状态,以及使得所述引导部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由所述检测旗标检测为第二检测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旗标和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在打印操作过程中记录材料的前端,并控制图像写入定时。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引导部件构成为使得记录材料给送路径是可打开的。
8.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装置支撑部件把所述转印装置朝着接触图像承载部件的方向移动并推压。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盒是包括图像承载部件和可作用于该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成像处理部件的盒。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图像承载部件是感光鼓。
CN201510085241.5A 2014-02-17 2015-02-17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48499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7557 2014-02-17
JP2014027557A JP6238780B2 (ja) 2014-02-17 2014-02-1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9977A CN104849977A (zh) 2015-08-19
CN104849977B true CN104849977B (zh) 2017-08-18

Family

ID=53798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5241.5A Active CN104849977B (zh) 2014-02-17 2015-02-17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10758B2 (zh)
JP (1) JP6238780B2 (zh)
CN (1) CN1048499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0122B (zh) * 2017-09-25 2022-05-31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可移除地保持至少两个盒的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7975A1 (en) * 2016-01-25 2017-08-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ing devices
US9989917B1 (en) * 2017-05-17 2018-06-0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with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JP7119562B2 (ja) * 2018-05-17 2022-08-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14663B2 (ja) * 2019-07-05 2023-07-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79954B2 (ja) * 2019-09-02 2023-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34A (zh) * 1991-12-20 1993-06-23 佳能株式会社 复印盒和成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8476A (ja) * 1983-04-26 1984-11-10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2981000B2 (ja) 1991-03-27 1999-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61570A (ja) * 1994-03-17 1995-10-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02241A (ja) * 1995-01-25 1996-08-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84351A (ja) 1997-12-17 1999-07-0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9455A (ja) * 1998-03-05 1999-09-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GB2337483B (en) * 1998-05-22 2001-08-15 Green Cartridge Company Ltd Retractable shield for a photosensitive member
US6681089B2 (en) * 2002-06-17 2004-0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removing or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charges from an organic photoconductor during transit
EP1898274B1 (en) * 2002-09-24 2011-04-2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unit having a protective shutter
JP2005314064A (ja) * 2004-04-28 2005-11-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58459A (ja) * 2004-08-18 2006-03-02 Canon Inc 離間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142796B2 (en) * 2004-10-06 2006-11-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pacer for print cartridge
JP2009031507A (ja) * 2007-07-26 2009-02-12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0613A (ja) * 2008-09-01 2010-03-18 Canon Inc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448B2 (ja) * 2008-11-27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1698B2 (ja) * 2010-08-16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9852B2 (ja) * 2012-01-31 2016-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0461A (ja) * 2012-06-01 2013-12-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0460A (ja) * 2012-06-01 2013-12-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34A (zh) * 1991-12-20 1993-06-23 佳能株式会社 复印盒和成象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0122B (zh) * 2017-09-25 2022-05-31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可移除地保持至少两个盒的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8780B2 (ja) 2017-11-29
US20150234344A1 (en) 2015-08-20
CN104849977A (zh) 2015-08-19
US9310758B2 (en) 2016-04-12
JP2015152813A (ja) 2015-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9977B (zh) 成像设备
CN1005628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98909B (zh) 成像设备
CN103092022B (zh) 成像装置和盒
US82001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disposed above a plurality of photoconductors
KR20130129847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S6122649B2 (zh)
KR100547130B1 (ko)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US74152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726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bunit replacing method, and maintenance method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763211B2 (en) Vertical path sheet jam recover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560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382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constituent component and holding part
JP20070866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7907A (ja) 手差しトレイ
KR2009001834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62265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押込み機構
JP20211400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370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regulating member for regulating insertion of units into an internal space of the apparatus
JP29558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42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2051B2 (ja) 転写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5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601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5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