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2523A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2523A
CN104742523A CN201410828088.6A CN201410828088A CN104742523A CN 104742523 A CN104742523 A CN 104742523A CN 201410828088 A CN201410828088 A CN 201410828088A CN 104742523 A CN104742523 A CN 104742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liquid ejection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80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2523B (zh
Inventor
佐佐木恒之
中野秀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42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2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2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2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被喷出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加热部,其能够对被喷出至介质上的液体进行加热,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部件构成。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介质支承部和加热部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对被喷出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所述加热部能够从被支承在支承面上的状态下的介质的与支承面相反的一侧对液体进行加热。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一种对被支承于介质支承部的支承面上的介质进行加热以使油墨定影的液体喷出装置。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打印机中,记载有采用热传导性较低的绝热压印板的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并未提及绝热压印板的素材和参数。即,关于以较少的热能有效地对被喷出至介质上的液体进行加热,以及在加热时减少对介质的损伤的内容,既没有记载也没有任何启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83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以较少的热能有效地对被喷出至介质上的液体进行加热。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被喷出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加热部,其能够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所述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部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件为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部件。因此,在与所述介质相接触并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内,于所述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热传导率较低的部分中,被提供给介质的热能不易传递至所述介质支承部。由此,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时的能量转换效率变好,从而即使减少所述加热部所输出的热能也足够。其结果为,能够以较少的热能有效地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并且,能够减少在加热时所产生的对介质的损伤。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部件存在于所述支承面的对所述介质中的被喷出所述液体的区域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支承面的对所述介质中的被喷出所述液体的区域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存在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热传导率较低的部件,因此能够以更少的热能有效地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
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加热时所产生的对介质的损伤。而且,在将所述液体喷出在所述介质上之后立即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尤为有效。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所述部件存在于所述支承面的对所述介质中的通过所述加热部而被加热的区域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支承面的对所述介质中的通过所述加热部而被加热的区域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存在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热传导率较低的部件,因此能够以更少的热能有效地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加热时所产生的介质的损伤。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具备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将所述介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输送,所述介质支承部具备:第一结构部,所述部件存在于该第一结构部中;第二结构部,其位于与所述第一结构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并且与所述第一结构部相比热扩散率较高。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所存在的第一结构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具备与所述第一结构部相比热扩散率较高的第二结构部。因此,当被进行了加热的所述介质移动至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时,将与热扩散率较高且容易传热的第二结构部相接触。
由此,能够使介质的热量向第二结构部扩散,从而对介质的温度进行抑制,进而将介质的温度维持在所期望的温度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的吸水率在0.2%以下。
该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在吸收水分时,将由于所吸收的水分的影响而使热传导率发生变化。根据本方式,由于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的吸水率在0.2%以下,因此能够抑制由所述水分吸收而导致的热传导率的变化,从而能够维持可以较少的热能有效地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的所述部件所具有的本来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的动摩擦系数在0.4以下。
根据本方式,由于能够将所述介质的输送阻力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减少被进行了加热的状态下的所述介质在输送工序中受到的损伤。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的耐热温度在150℃以上。
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的热变形。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的厚度在2mm以上。
根据本方式,由于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的厚度在2mm以上,因此能够使该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的绝热性稳定。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的弯曲强度在50MPa以上。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该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不易发生弯曲变形。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的压缩强度在50MPa以上。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该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不易发生压缩变形。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部件为由包含热硬化性树脂、囊和纤维制加固材料的薄片状材料层压而成的部件。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薄片状材料的层压结构,从而能够容易确保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所述部件的绝热性和强度。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上设置有用于使抽吸力作用于介质上的抽吸孔。
由于在所述介质被按压在所述抽吸孔上时,介质正被加热,因此根据该加热时的热能的程度,而存在所述介质被引入到所述抽吸孔内,从而受到损伤的可能。
根据本方式,由于能够以较少的热能有效地对朝向所述介质而被喷出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因此在具备具有抽吸孔的结构的介质支承部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应用上述各方式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结构是较为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加热部将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加热为,温度达到35~60℃。由此,能够使被喷出至介质上的液体充分地干燥。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加热部将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加热为,温度达到40~55℃。由此,能够使被喷出至介质上的液体充分地干燥。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喷出所述液体的喷出部,所述加热部将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加热为,温度处于所述喷出部的耐热温度以下。由此,能够在不引起喷出部的不良情况的条件下对液体进行加热。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加热部通过放射至少包含2.0~6.0μm的波长的电磁波,从而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由此,能够高效地对液体进行加热。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向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送风的送风部。由此,能够使被喷出至介质上的液体干燥。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送风部向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输送风速为1.0~4.0m/s的风。由此,能够在对从喷出部被喷出的液体的飞射弯曲进行抑制的同时使液体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侧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介质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介质支承部的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介质支承部的图4中的A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效果的曲线图。
图7为表示现有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介质支承部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1)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接下来,对成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2)介质支承部的结构和作用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1)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结构(参照图1及图2)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基本上通过具备介质支承部7和加热部9而被构成,其中,所述介质支承部7具有对被喷出液体L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所述加热部9能够从被支承在支承面5上的状态下的介质M的与支承面5相反的一侧对液体L进行加热。换言之,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能够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的加热部9。
在此,虽然作为加热部9的一个示例,列举出以朝向对象照射红外线等电磁波A而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加热部9能够相对于被支承在支承面5上的状态下的介质M,从与支承面5相反的一侧对液体L进行加热即可。
而且,介质支承部7中,支承面5中的至少一部分由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部件33构成。关于该部件33的具体材料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为如下结构的喷墨式打印机,即,将照射红外线等电磁波A的加热部9作为一个示例来使用,并具备将介质M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输送的输送部1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L为油墨,且为具有通过电磁波A的辐射热而使油墨中的液体成分被加热干燥并使油墨中的颜色材料(颜料、染料等)定影在介质M的表面上的性质的液体L。
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具备喷出液体L的喷出部3。喷出部3具备:喷出头19,其喷出液体L;滑架23,其在将喷出头19搭载于作为一个示例的下面上的状态下,沿着滑架引导轴21并将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作为扫描方向而进行往复滑动。
此外,作为介质M的素材,能够使用纸、聚氯乙烯树脂、布(使用了绵、麻、丝绸的纺织品)等。此时,对于厚度而言,可以使用各种厚度的素材。此外,作为介质也可以使用CD或DVD等磁盘。
此外,介质支承部7为,被设置于与喷出头19的喷出面对置的位置处的介质M的支承部件,并具有对介质支承部7的支承面5与喷出头19的喷出面之间的间隔进行规定的作用。
而且,介质支承部7如后文所述成为本发明的特征结构部件。
电磁波A如前文所述从加热部9直接地向支承面5上的介质M被照射,或者经由作为反射板的反射器25而间接地向支承面5上的介质M被照射。电磁波A使用红外线、远红外线、可见光等使照射对象产生辐射热的光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使用了红外线,作为加热部9采用了红外线加热器。
此外,输送部17具备:介质输送路径15,其被形成于液体喷出装置1的内部;未图示的引导辊等引导部件,其对介质输送路径15中的介质M的输送进行引导;未图示的抽吸部件,其利用被形成于介质支承部7的支承面5上的多个抽吸孔8而对介质M进行吸附保持;用于输送介质M的、包括向喷出头19与介质支承部7之间的间隙内送入介质M的一对夹持辊27在内的部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于电磁波A的对支承面5上的介质M的照射区域(加热区域)11而从由输送部17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风W的送风部29,干燥风扇如图1所示那样被设置于照射区域11的高度方向Z上的上方位置处。
另外,该送风部29沿着宽度方向X而被设置为多个,并能够沿着宽度方向X而以线状的方式实施送风。另外,在滑架23所存在的区域中,风W被滑架23挡住。因此,送风部29具有相对于滑架23所存在的区域以外的宽度方向X上的空区域,使风W如图1中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流动,从而促进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的干燥的作用。
(2)介质支承部的结构与作用(参照图1~图4)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中,如前文所述,介质支承部7的支承面5中的至少一部分由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部件(以下,称作“低热传导率部件”)33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7的主体部41具有与图4所示的这种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并且如图3所示在宽度方向X上较长,且作为一个示例,由铝制的框架材料构成。
在图7中,图示了现有的介质支承部70。虽然现有的介质支承部70具备支承面50、抽吸孔80和读取槽部450,但是前文所述的低热传导率部件33并不存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7的主体部41形成有对低热传导率部件33进行收纳的凹部43,并在凹部43中安装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
另外,在凹部43的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对使用于介质M的位置检测等的未图示的传感器进行收纳的读取槽部45,并且作为一个示例,沿着宽度方向X设置有两个读取槽部45。
虽然为了液体L的干燥而从加热部9被提供给介质M的热量向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传递,但是由于在支承面5上存在低热传导率部件33,因此与没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结构相比,不易向介质支承部7传热。即,在与介质M相接触并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内,于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部分处,热量变得不易传递至介质支承部7。即,在与介质M相接触并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5内,于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部分处,所述热量不易散热至介质支承部7。
由此,对介质M进行加热时的能量转换效率变得良好,从而即使减少加热部9所输出的热量也足够。其结果为,能够以较少的热量有效地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此外,能够减少在加热时所产生的对介质M的损伤。
接下来,对将低热传导率部件33设置在介质支承部7的哪个部分进行说明。
相对于喷出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构成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存在于支承面5的对介质M中的被喷出液体L的喷出区域13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存在于至少一部分处”是指既可以存在于喷出区域13的全部区域内,也可以存在于一部分处的意思。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低热传导率部件33被设置于喷出区域13的大致整个区域,而且还被设置在与喷出区域13相比靠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的部分处。
由于喷出区域13为液体L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区域,因此为了干燥,从加热部9提供较多的热量。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被提供较多热量的部分处存在低热传导率部件33,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热量向介质支承部7的传递量。由此,能够以更少的热量有效地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
另外,该结构在将液体L喷出在介质M上之后立即进行加热的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1中尤为有效。
相对于加热区域
另外,也可以从如下观点出发而构成为,使低热传导率部件33存在于支承面5的对介质M中的通过加热部9而被加热的加热区域11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存在于至少一部分处”与上述相同,是指既可以存在于加热区域11的全部区域内,也可以存在于一部分处的意思。
在图2中,符号E表示被提供给介质M的热量的分布。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热能E的峰值位置出现在照射区域13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端的附近。而且,如图2所示,低热传导率部件33以存在于加热区域11的一部分处的形式被设置。
在加热区域11内从加热部9提供有较多的热量。由于即使在基于本观点的结构中,被提供较多的热量的部分处也存在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热量向介质支承部7的传递量。由此,能够以更少的热量有效地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
即,低热传导率部件33只需被设置在存在于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内的支承面5上的至少一部分处即可。
伴随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介质支承部7具备:第一结构部35,低热传导率部件33存在于该第一结构部35种;第二结构部37,其位于支承面5上的与第一结构部35相比靠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处,并且与第一结构部35相比热扩散率较高。在此,物体的热扩散率通过用密度与比热的积来除物体的热传导率而被求出。此外,热扩散率也被称为温度传导率等。
虽然作为第二结构部37的具体的材料,只要为与第一结构部35相比热扩散率较高的材料,则不限定于特定的材料,但是如上文所述作为主体部33的材料而采用的铝为,作为第二结构部37的材料而优选的热扩散率较高的材料。此外,尤其优选为,第二结构部37与第一结构部35相比热传导率较高。这是因为,如果热传导率较高,则热扩散率也随之成比例地变高。
由此,当被进行了加热的介质M移动至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时,将与热扩散率较高且容易传递热量的第二结构部37相接触。因此,能够使介质M的热量向第二结构部37扩散,从而抑制介质M的温度上升,进而将介质M的温度维持在所期望的温度范围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吸水率在0.2%以下的部件。
低热传导率部件33在吸收水分时,将由于所吸收的水分的影响而使热传导率发生变化。根据本方式,由于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吸水率在0.2%以下,因此能够将由水分吸收所引起的热传导率的变化的影响抑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能够维持可以较少的热量有效地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的低热传导率部件33所具有的本来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动摩擦系数在0.4以下。由此,由于能够将介质的输送阻力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减少被进行了加热的状态下的介质M在在输送工序中受到的损伤。而且,能够抑制介质M卡住并堵塞的情况。虽然当介质M发生堵塞而导致输送停止时,介质M的特定部分将会处于过热状态从而受到较大的损伤,但是当动摩擦系数在0.4以下时,则能够降低这种可能性。
另外,优选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耐热温度在150℃以上。由此,能够抑制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热变形。
另外,优选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厚度在2mm以上。如果厚度较厚,则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质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热容变大,从而不易产生温度变动。由此,能够使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绝热性稳定。另外,热容是通过物体的质量(体积与密度之积)与比热的积而被求出的。
此外,优选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部件的弯曲强度在50MPa以上。由此,能够使低热传导率部件33不易发生弯曲变形。
另外,优选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压缩强度在50MPa以上。由此,能够使低热传导率部件33不易发生压缩变形。
作为满足上述各条件的材料,作为一个示例可列举出由包含热硬化性树脂、囊(balloon)和纤维制加固材料的薄片状材料被层压而成的材料。在此,囊是指,以使将热硬化性树脂和纤维制加固材料作为材料的层压板轻量化为目的,而作为粘合剂的填充材料被添加的泡状的含有空气的微粒子,已知有机质囊和无机质囊。即,为低比重填充材料。
作为在此所使用的热硬化性树脂,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单独使用酚类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聚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热硬化型的聚酰亚胺树脂等。另外,也可以混合多种这些树脂。
另外,作为囊,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应用比重为0.05~0.70左右的合成树脂、纤维素等有机质囊,或白砂(shirasu)、玻璃、氧化铝等无机质囊。
另外,作为纤维制加固材料,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应用将玻璃纤维、碳纤维、石棉、金属纤维等无机质纤维,晶须、绵、麻等天然纤维,或由合成纤维构成的有机质纤维加工成薄片状的材料。
具体而言,能够将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加热加压从而热粘成型的、由日光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KALLYTE(商品名)”作为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优选的材料而使用。另外,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用BMC(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等。
此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低热传导率部件33而被构成的支承面5A与介质支承部7的其他的支承面5B相比高出尺寸Δt。而且,在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的高低差部34上还实施了倒角加工。
顺便说一下,设置尺寸Δt的凸起状态是为了使介质M在经过第一结构部35时,切实地与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支承面5A接触,从而使发挥低热传导率部件33所具有的绝热作用。此外,对高低差部34实施倒角加工是为了防止介质M在高低差部34处卡住,从而实现对介质M的顺畅的输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宽度方向X上的最大高低差(0.2mm左右),作为一个示例,将尺寸Δt设为0.5mm,并对高低差部34实施C0.5的倒角加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将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外形尺寸设为,宽度B为60mm、长度L为600mm、厚度t为5mm。而且,相对于一台液体喷出装置1,而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使用了三块低热传导率部件33。
此外,在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支承面5A上,作为一个示例,形成有多个直径为3mm左右的孔39。孔39被构成为,与被形成于介质支承部7的主体部41上的抽吸孔8连通从而发挥对介质M的所预期的抽吸作用。孔39与抽吸孔8只要连通即可,可以不像图示那样孔芯相一致。此外,两者的孔直径也可以不像图示那样相同。另外,孔39也不一定要为多个。
而且,在凹部43的底面、两条读取槽部45、45之间的支承面5B和两条读取槽部45、45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支承面5B上,横跨宽度方向X上的滑架23的扫描范围,以适当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抽吸孔8。
接下来,根据图2以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所具有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通过夹持辊27而被施加有输送力的介质M从夹持点N到达至喷出头19下方的喷出区域13,被喷出作为液体L的油墨从而被执行所预期的记录。
此外,以包含喷出区域13的形式而设置有加热区域11,从加热部9被照射的电磁波A向朝着存在于喷出区域13内的介质M喷出的液体L被照射而使液体L产生辐射热,由此液体L被加热。
此时,在经过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的介质M的下方设置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所存在的第一结构部35。因此,通过第一结构部35所具有的绝热作用,从而如图2所示的被提供给介质M的热能E不易传递到介质支承部7内。
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热能E有效地对向介质M而被喷出的液体L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减少加热部9的消耗电力。
而且,经过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的介质M的温度,如图6所示那样以大致固定且成为大约50℃左右的方式而被抑制得较低,其结果为,喷出头19的喷出面处的温度上升也被抑制,从而还防止了喷嘴堵塞。
当介质M经过了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并进一步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被输送时,通过第二结构部37所具有的热扩散作用,从而如在图6中用实线所示那样,介质M的温度上升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的筐体温度、滑架23的温度、喷出头19的喷出面的温度上升。
顺便说一下,由于在不具备第二结构部37的情况下,如在图6中用点划线所示那样,介质M的温度持续上升,因此存在使介质M发生损伤,或者使液体喷出装置1的筐体温度上升而对构成液体喷出装置1的各部件造成损伤,由此给商品的性能和寿命带来恶劣影响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结构部37所具有的热扩散作用,热量向外部散发,因此,介质M、筐体、部件的温度上升被抑制,从而能够减少给介质M和各部件等带来的损伤,由此能够提高商品的可靠性。
换言之,通过将介质支承部7设为第一结构部15和第二结构部37的混合结构,从而能够在提高加热对象的加热效率的同时,减少介质M和液体喷出装置1所受到的热损伤。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以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为基本,但是实施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部分结构的变更或省略等当然也是可以的。
例如,设置于介质支承部7的支承面5上的低热传导率部件33以包括前文所述的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而横跨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的整个范围进行设置,除此以外,也可以设置在部分范围内,例如在宽度方向X或输送方向Y上以隔开适当的间隔而分隔的状态配置多个等。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例示的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外形尺寸和所使用的个数或者表示其特性的各数值仅为一个示例,可以根据液体喷出装置1的大小和所使用的介质M的种类、介质支承部7的形状等的不同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补充事项
以下,对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条件进行补充。
如上文所述,经过喷出区域13或加热区域11的介质M的温度如图6所示那样被抑制在50℃附近。若对此进行补充说明,则50℃附近是指,只需在35~60℃的范围内即可。而且,更优选为40~55℃。如果为该程度的温度,则能够使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充分地干燥。也就是说,液体L以不洇散、不因刮擦而延伸的程度被定影于介质M上。
总而言之,加热部9将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加热为,温度达到35~60℃。更加优选为,加热部9将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加热为,温度达到40~55℃。
此时,由于在介质支承部7上设置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因此用于将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加热至上述这种目标温度为止的能量较少即可。因此,在这种加热条件时尤其优选使用低热传导率部件33。
此外,喷出部3的耐热温度为60℃左右的情况较多。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当超过耐热温度时,有可能引起在喷出头19的喷嘴中液体L发生堵塞等的不良情况。虽然加热部9作为目标所加热的是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但是喷出部3也一并通过加热部9而被加热。也就是说,喷出部3的温度接近于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的温度。因此,加热部9将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加热为,温度成为喷出部3的耐热温度以下。由此,能够在不引起喷出部3的不良情况的条件下对液体L进行加热。另外,由于耐热温度根据喷出部3的结构而有所不同,因此并不限定于60℃。
此时,由于在介质支承部7上设置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因此用于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的能量较少即可。因此,抑制了对于喷出部3的不必要的加热,从而更加不易引起喷出部3的不良情况。
另外,尤其优选为,加热部9以能够使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充分地干燥并且不引起喷出部3的不良情况的方式进行加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部9使用了红外线的情况如前文所述。此时,具体而言,使用了在2.0~6.0μm的光带内具有极大波长的红外线。2.0~6.0μm的光带的波长对水分子的加热作用较大。而且,实施方式的液体L含有水。因此,如果使用在2.0~6.0μm的光带内具有极大波长的红外线,则能够高效地对液体L进行加热。另外,加热所使用的红外线也可以包含其他光带的波长。此外,优选为,红外线所具有的极大波长根据液体L所包含的溶剂而变更。
总而言之,加热部9通过放射至少包含3.0~6.0μm的波长的电磁波A,从而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
此时,由于在介质支承部7上设置有低热传导率部件33,因此用于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进行加热的能量较少即可。因此,如在这种加热条件时使用低热传导率部件33,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含有水的液体L进行加热。
此外,通过向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输送风W的送风部29而使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干燥的情况如前文所述。此时,送风部29向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液体L输送风速为1.0~4.0m/s的风W。当风W的风速过强时,将会发生从喷出部3被喷出的液体L的飞射弯曲等。另一方面,当风速过弱时,将会减弱使液体L干燥的效果。因此,通过送风部使用风速为1.0~4.0m/s的风W,从而能够在抑制从喷出部3被喷出的液体L的飞射弯曲的同时使液体L干燥。
通过在介质支承部7上设置了低热传导率部件33的基础上还设置送风部29,从而与仅设置加热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使液体L定影于介质M上。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出装置;3…喷出部;5…支承面;7…介质支承部;8…抽吸孔;9…加热部;11…照射区域(加热区域);13…喷出区域;15…介质输送路径;17…输送部;19…喷出头;21…滑架引导轴;23…滑架;25…反射器(反射板);27…夹持辊;29…送风部;33…部件(低热传导率部件);34…(上游侧的)高低差部;35…第一结构部;37…第二结构部;39…孔;41…主体部;43…凹部;45…读取槽部;A…电磁波;L…液体;M…介质;X…宽度方向(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搬送方向);Z…高度方向;E…热能;N…夹持点;W…风;Δt…尺寸;B…宽度;L…长度;t…厚度。

Claims (18)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被喷出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
加热部,其能够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
所述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热传导率在0.4W/mK以下的部件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存在于所述支承面的对所述介质中的被喷出所述液体的区域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存在于所述支承面的对所述介质中的通过所述加热部而被加热的区域进行支承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将所述介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输送,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备:第一结构部,所述部件存在于该第一结构部中;第二结构部,其位于与所述第一结构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并且与所述第一结构部相比热扩散率较高。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的吸水率在0.2%以下。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的动摩擦系数在0.4以下。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的耐热温度在150℃以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的厚度在2mm以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的弯曲强度在50MPa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的压缩强度在50MPa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为由包含热硬化性树脂、囊和纤维制加固材料的薄片状材料被层压而成的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上设置有用于使抽吸力作用于介质上的抽吸孔。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将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加热为,温度达到35~6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将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加热为,温度达到40~55℃。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喷出所述液体的喷出部,
所述加热部将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加热为,温度处于所述喷出部的耐热温度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通过放射至少包含2.0~6.0μm的波长的电磁波,从而对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送风部,所述送风部向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送风。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部向被喷出至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输送风速为1.0~4.0m/s的风。
CN201410828088.6A 2013-12-27 2014-12-25 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047425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554 2013-12-27
JP2013272554 2013-12-27
JP2014076757A JP6311412B2 (ja) 2013-12-27 2014-04-03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4-076757 2014-04-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2523A true CN104742523A (zh) 2015-07-01
CN104742523B CN104742523B (zh) 2017-06-23

Family

ID=52349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8088.6A Active CN104742523B (zh) 2013-12-27 2014-12-25 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11729B2 (zh)
EP (1) EP2891560A1 (zh)
JP (1) JP6311412B2 (zh)
CN (1) CN10474252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5519A (zh) * 2016-01-20 2017-07-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8688348A (zh) * 2017-04-07 2018-10-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8079A1 (ja) * 2015-11-06 2017-05-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方法
JP7087523B2 (ja) * 2018-03-23 2022-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7401A1 (en) * 2000-12-01 2002-06-06 Yraceburu Robert M. Non-warping heated platen
JP2004130705A (ja) * 2002-10-11 2004-04-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1791901A (zh) * 2009-01-29 201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12045855A (ja) * 2010-08-27 2012-03-08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CN202685548U (zh) * 2010-12-24 2013-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
JP2013028093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028089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028094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2950891A (zh) * 2011-08-22 2013-03-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339880A (zh) * 2013-07-29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8248A (ja) 1985-12-12 1987-06-2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5712672A (en) * 1995-04-03 1998-01-27 Xerox Corporation Recording sheet transport and effluents removal system
JPH09133464A (ja) * 1995-11-07 1997-05-20 Toray Ind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染色布帛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染色布帛の乾燥装置
JP3785852B2 (ja) * 1999-05-20 2006-06-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6336722B1 (en) * 1999-10-05 2002-01-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nductive heating of print media
US6315404B1 (en) 1999-12-21 2001-11-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eated vacuum platen
JP2001328248A (ja) * 2000-05-23 2001-11-27 Noritsu Koki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92707A (ja) 2000-12-25 2002-07-1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192711A (ja) 2000-12-26 2002-07-1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TE524322T1 (de) * 2004-10-07 2011-09-15 Fujifilm Corp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JP2006181796A (ja) * 2004-12-27 2006-07-13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8113646B2 (en) * 2009-03-09 2012-02-14 Xerox Corporation Combined inkjet and photochromic reusable paper personal printer
JP5540601B2 (ja) * 2009-08-11 2014-07-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7401A1 (en) * 2000-12-01 2002-06-06 Yraceburu Robert M. Non-warping heated platen
JP2004130705A (ja) * 2002-10-11 2004-04-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1791901A (zh) * 2009-01-29 201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12045855A (ja) * 2010-08-27 2012-03-08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CN202685548U (zh) * 2010-12-24 2013-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
JP2013028093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028089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028094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2950891A (zh) * 2011-08-22 2013-03-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339880A (zh) * 2013-07-29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5519A (zh) * 2016-01-20 2017-07-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6985519B (zh) * 2016-01-20 2020-03-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8688348A (zh) * 2017-04-07 2018-10-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08688348B (zh) * 2017-04-07 2021-07-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2523B (zh) 2017-06-23
JP2015143000A (ja) 2015-08-06
EP2891560A1 (en) 2015-07-08
US20150183233A1 (en) 2015-07-02
JP6311412B2 (ja) 2018-04-18
US9211729B2 (en) 2015-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2523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2950891B (zh) 记录装置
CN105667099B (zh) 介质干燥装置、介质干燥方法、记录装置及蒸气去除装置
CN202685548U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0581956C (zh) 具有纸张处理系统的打印机
JP2006082428A (ja) 液体吸収部材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118408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support portions with different thermal properties
CN203077522U (zh) 半固化片烘干装置及上胶机
JP201003654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CA2025555A1 (en) Wood composite forming and curing system
JP5119167B2 (ja) 光硬化性インキを用いて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に印刷する方法
JPH0218246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07352219U (zh) 一种单层双排的光纤阵列
JPWO2018168736A1 (ja)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852349B2 (ja) 乾燥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CN208946687U (zh) 一种能够快速散热的3d打印机喷头
JP6969204B2 (ja) 印刷装置
JP6454996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CN102019757B (zh) 排液头的制造方法
CN210414898U (zh) 一种纤维板快速成型装置
JP2016013629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H032514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01768667U (zh) 中密度纤维板粉末喷涂固化炉
JP719724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US7673979B2 (en) Ink-jet printing device including a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