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0418A - 方形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方形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0418A
CN104620418A CN201380041630.7A CN201380041630A CN104620418A CN 104620418 A CN104620418 A CN 104620418A CN 201380041630 A CN201380041630 A CN 201380041630A CN 104620418 A CN104620418 A CN 104620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forming
exposed division
electrode
electrode group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16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0418B (zh
Inventor
高塚祐一
小野寺庆夫
河合亮成
渡司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20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0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在接合的电极组和集电板等上产生的异物进入电极组的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其包括:电极组(3),该电极组(3)通过由正极(301)和负极(302)构成的电极隔着隔膜(303)扁平状地卷绕而成,所述正极(301)和负极(302)在金属箔(301a、302a)的表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在卷绕轴(L)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金属箔(301a、302a)露出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和将电极组(3)与电极端子(8A、8B)电连接的连接板(4A、4B),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与连接板(4A、4B)被按压接合,由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和连接板(4A、4B)构成的按压接合部(31A、31B)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材料覆盖。

Description

方形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方形二次电池,例如涉及车辆等中装载的方形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例如作为电动车等的动力源,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发正在进展。特别是作为车辆等中装载的二次电池,已知具有高体积密度的方形二次电池。该方形二次电池使在正极箔的两面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和在负极箔的两面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隔着隔膜扁平状地卷绕,将该卷绕体(电极组)收纳在方形的电池箱体内。
在这样的方形二次电池中,在卷绕体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使正极和负极的金属箔露出的金属箔露出部,通过在该金属箔露出部用焊接等连接电极端子和集电体等,使通电路径最短,降低连接电阻。
然而,在将金属箔露出部和集电体用焊头(horn)和砧座(anvil)夹持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存在例如砧座被悬臂支承时砧座因焊头的按压力而变形,在金属箔露出部与集电体之间发生焊接不良等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卷绕体的金属箔露出部的金属箔分为两部分,减少被焊头和砧座夹持的金属箔的片数地将金属箔露出部与集电体焊接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2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发明内容
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通过减少被焊头和砧座夹持的金属箔的片数,能够使焊接强度稳定化,能够减少焊接能量,抑制焊接部发生污损。
然而,已知在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摩擦搅拌接合等将金属箔露出部与集电体接合的情况下,微小的金属片从接合的金属箔露出部或集电体脱落的情况,这样的从金属箔露出部或集电体脱落的金属片混入电池箱体内,作为异物进入卷绕体时,会产生发生微小短路等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例如抑制在接合的电极组和集电板等中产生的异物进入电极组的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电极组,其通过由正极和负极构成的电极隔着隔膜扁平状地卷绕而成,正极和负极在金属箔的表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在卷绕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金属箔露出的金属箔露出部;和将该电极组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的连接板,其中电极组的金属箔露出部与连接板被按压接合,由金属箔露出部和连接板构成的按压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材料覆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由电极组的金属箔露出部和连接板构成的按压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材料覆盖,能够抑制将金属箔露出部与连接板接合时发生的金属片从该按压接合部脱落的情况,能够抑制与连接板接合后的电极组被收纳在电池箱体内时按压接合部产生的金属片作为异物进入电极组的情况,能够抑制例如微小短路的发生,提高方形二次电池的可靠性。
上述以外的课题、方法和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而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1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方形二次电池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电极组用使一部分展开后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对图3所示的电极组接合集电板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4所示的电极组与集电板的按压接合部配设粘合胶带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对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2的电极组接合集电板和保护板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6所示的电极组与集电板与保护板的按压接合部配设粘合胶带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3的电极组与集电板与保护板的按压接合部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A-A矢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4的电极组与集电板与保护板的按压接合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B-B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首先,参考图1~图5,说明将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1。
图1表示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1的外观。
图示的方形二次电池20包括电池箱体1和盖6。在电池箱体1的内部,收纳有作为发电体的电极组3(参考图2),电池箱体1的上部开口被盖6密封。盖6通过激光焊接与电池箱体1焊接,由电池箱体1和盖6构成电池容器。
在盖6上,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通过该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对电极组3(参考图2)充电,对外部负载供给电力。此外,在盖6上,一体地设置有气体排出阀10,电池容器内的压力上升时,气体排出阀10打开而从电池容器的内部排出气体,使电池容器内的压力降低,确保了方形二次电池20的安全性。此外,在盖6上,焊接有注液塞11,将用于对电池箱体1内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口9(参考图2)密封。
图2是对图1所示的方形二次电池分解表示的图。
在图示的方形二次电池20的电池箱体1的内部,隔着绝缘片2收纳有电极组3。
电极组3使正极体(正极电极)301和负极体(负极电极)302隔着隔膜303(参考图3)绕着卷绕轴L扁平状地卷绕,具有截面是大致半圆形的相互相对的一对弯曲部3a、3b,和在这一对弯曲部3a、3b之间连续形成的平面部3c。电极组3使该平面部3c上的后述的金属箔露出部即正极箔露出部301c和负极箔露出部302c(参考图3)的至少一部分捆扎为平板状而形成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2d,分别与正极集电板4A的一端(连接部42A)和负极集电板4B的一端(连接部42B)重合并通过焊接等连接。该电极组3以其卷绕轴L方向沿着电池箱体1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姿态从一方的弯曲部3b侧向电池箱体1内插入,另一方的弯曲部3a侧成为电池箱体1的上部开口侧的方式配置。
正极集电板4A的另一端和负极集电板4B的另一端分别与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连接。此外,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具有与未图示的汇流条(busbar)等焊接接合的焊接接合部,该焊接接合部呈从盖6向上方突出的长方体的块形,具有其下表面与盖6的表面相对、其上表面在规定高度位置与盖6平行的结构。
在正极外部端子8A的焊接接合部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该正极外部端子8A与正极集电板4A连接的正极连接部12A,在负极外部端子8B的焊接接合部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该负极外部端子8B与负极集电板4B连接的负极连接部12B。
此外,正极集电板4A和负极集电板4B具有与盖6的下表面相对地配置的矩形板状的基部41A、41B,在该基部41A、41B,分别形成有使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上形成的正极连接部12A和负极连接部12B插通的开口孔43A、43B。此外,正极集电板4A和负极集电板4B具有在基部41A、41B的侧端弯曲,沿着电池箱体1的宽面向底面侧延伸,与电极组3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2d在相对并重合的状态下连接的连接部42A、42B。
正极外部端子8A的正极连接部12A和负极外部端子8B的负极连接部12B具有从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的下表面突出的各自的前端能够插入盖6上形成的贯通孔6A、6B的圆柱形状。正极连接部12A和负极连接部12B通过贯通孔6A、6B贯通盖6,并通过开口孔43A、43B与正极集电板4A和负极集电板4B的基部41A、41B相比更向电池箱体1的内部侧突出,其前端被铆紧,使正极外部端子8A和正极集电板4A、负极外部端子8B和负极集电板4B一体地固定在盖6上。此处,正极外部端子8A和负极外部端子8B与盖6之间隔着垫片5,正极集电板4A和负极集电板4B与盖6之间隔着绝缘板7,通过该垫片(gasket)5和绝缘板7,正极外部端子8A、负极外部端子8B和正极集电板4A、负极集电板4B与盖6电绝缘。
此外,在盖6上形成有注液口9,从该注液口9对电池箱体1内注入电解液后,通过在该注液口9上焊接注液塞11将方形二次电池20密封。
此外,正极集电板4A在其中间部分具有流过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切断电流的电流切断单元101。该电流切断单元101例如在正极集电板4A的一部分设置宽度窄的部位形成,能够通过使该部位因过大电流熔断从而使正极集电板4A分离为电极组3一侧和正极外部端子8A一侧。此外,电流切断单元101也可以在负极集电板4B上形成,还可以在正极集电板4A和负极集电板4B双方形成。此外,电流切断单元101只要能够在流过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切断集电板中流过的电流,就不限于上述结构。
此外,电池箱体1和盖6、正极集电板4A和正极外部端子8A用铝或铝合金制作,负极集电板4B和负极外部端子8B用铜或铜合金制作。
此处,使电极组3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与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2d与负极集电板4B的连接部42B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摩擦搅拌接合等按压接合时,存在微小的金属片等从该按压接合部脱落,在电池箱体1内该金属片等进入电极组3的内部的可能性。于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由电极组3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形成的正极侧按压接合部31A的外侧表面配设有树脂制的粘合胶带501A、502A,在由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2d和负极集电板4B的连接部42B形成的负极侧按压接合部31B的外侧表面配设有树脂制的粘合胶带501B、502B。
更具体而言,在正极侧按压接合部31A的表面中的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中的跟与电极组3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抵接接合的表面相对的面)配设有粘合胶带501A,在电极组3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平面部中的跟与连接部42A抵接接合的表面相对的面)配设有粘合胶带502A。此外,在负极侧按压接合部31B的表面中的负极集电板4B的连接部42B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连接部42B的平面部的表面中的跟与电极组3的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2d抵接接合的表面相对的面)配设有粘合胶带501B,在电极组3的负极侧捆扎平面状部302d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2d的平面部中的跟与连接部42B抵接接合的表面相对的面)配设有粘合胶带502B。
参考图3~图5,说明在由电极组3和集电板4A、4B构成的按压接合部31A、31B上配设树脂制的粘合胶带501A、502A、501B、502B的工序。
图3是对图2所示的电极组用使一部分展开后的状态表示的图。其中,图3表示了将正极体(正极电极)和负极体(负极电极)的金属箔露出部捆扎接合前的状态。
如图所示,电极组3使正极体301和负极体302隔着隔膜303绕卷绕轴L扁平状地卷绕形成。此处,正极体301在正极箔(金属箔)301a的两面涂敷正极混合剂301b形成活性物质层,在正极箔301a的宽度方向(卷绕轴L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未涂敷正极混合剂301b且正极箔301a露出的正极箔露出部(金属箔露出部)301c。此外,负极体302在负极箔(金属箔)302a的两面涂敷负极混合剂302b形成活性物质层,在负极箔302a的宽度方向(卷绕轴L方向)的另一方端部,具有未涂敷负极混合剂302b且负极箔302a露出的负极箔露出部(金属箔露出部)302c。以正极箔露出部301c和负极箔露出部302c分别配置在卷绕轴L方向上的相反侧的方式,使正极体301和负极体302绕卷绕轴L卷绕。
此处,对各电极体301、302的制作方法进行概述,在负极体302中,对于无定形碳粉末按质量比10:1添加作为粘结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进而添加并混合作为分散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N-methylpyrrolidone)从而制作负极混合剂302b。在厚度是10μm的铜箔(负极金属箔131)的两面保留集电部(负极箔露出部302c)地涂敷该负极混合剂302b后,进行干燥、压制、裁断而制作不包括铜箔的厚度是70μm的负极体302。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负极混合剂302b使用无定形碳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例如能够使锂离子嵌脱的天然石墨和人工的各种石墨材料、焦炭等碳质材料等,其颗粒形状例如可以是鳞片状、球状、纤维状、块状等。
此外,在正极体301中,对于锰酸锂(LiMn2O4)按质量比10:1:1添加作为导电材料的片状石墨和作为粘结剂的PVDF,进而添加并混合作为分散溶剂的NMP从而制作正极混合剂301b。在厚度是20μm的铝箔(正极箔301a)的两面保留集电部(正极箔露出部301c)地涂敷该正极混合剂301b后,进行干燥、压制、裁断而制作不包括铝箔的厚度是90μm的正极体301。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正极混合剂301b使用锰酸锂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例如具有尖晶石晶体结构的其他锰酸锂或将一部分用金属元素置换或掺杂后的锂锰复合氧化物、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钴酸锂或钛酸锂或将它们的一部分用金属元素置换或掺杂的锂-金属复合氧化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PVDF作为正极体301和负极体302的涂装部的粘结剂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例如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丁苯橡胶、聚硫橡胶、硝化纤维素、氰乙基纤维素、各种乳胶、丙烯腈、氟乙烯、偏二氟乙烯、氟化丙烯、氟化氯丁二烯、丙烯酸类树脂等聚合物和它们的混合物等。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对图3所示的电极组接合集电板的工序的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4所示的电极组与集电板的按压接合部配设粘合胶带的工序的图。其中,在图4和图5中说明了正极侧的各工序,而负极侧的各工序也是同样的。
如图4所示,在将电极组3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捆扎为平板状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一方的面301da上配置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通过激光焊接、电阻焊、摩擦搅拌接合等使电极组3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与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在使各自的平面部之间抵接的状态下按压接合。
具体而言,使用超声波焊接法作为接合方法,对于已使平面部彼此抵接的电极组3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和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在电极组3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侧配置焊头WH,在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侧配置砧座WA,用焊头WH和砧座WA夹持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连接部42A并使焊头WH振动,因该振动产生的摩擦使金属彼此接合形成按压接合部31A。其中,焊头WH和砧座WA等超声波焊接中使用的工具的配置能够适当变更。
此处,按压接合部31A指的是被焊头WH和砧座WA夹持并按压接合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区域,在图示例中,是高度H×厚度D构成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连接部42A的区域。
接着,如图5所示,以覆盖上述按压接合部31A中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平面部的表面301db(跟与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抵接接合的面301da相对的表面)的方式配设粘合胶带502A,以覆盖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42Aa(跟与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抵接接合的面42Ab相对的表面)的方式配设粘合胶带501A。此外,粘合胶带也可以仅配设在按压接合部31A中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平面部的表面301db侧,或仅配设在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42Aa侧,还可以仅配设在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平面部的表面301db的一部分或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42Aa的一部分。
此处,作为粘合胶带501A、502A的一例,例如能够列举在耐有机溶剂性优秀的聚烯烃类等的基膜(base film)上形成耐有机溶剂性优秀的丙烯酸类等的粘合层的粘合胶带。其中,该耐有机溶剂性优秀的基膜和丙烯酸类粘合层对于电解液中使用的溶剂具有耐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用粘合胶带501A、502A覆盖由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形成的按压接合部31A、31B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按压接合部31A、31B中与砧座WA和焊头WH抵接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能够抑制在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外侧表面和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微小的金属片脱落,能够抑制将与集电板4A、4B连接的电极组3收纳在电池容器内时在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外侧表面和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金属片作为异物进入电极组3。
[实施方式2]
接着,参考图6和图7,说明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2。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对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2的电极组接合集电板和保护板的工序的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6所示的电极组与集电板和保护板的按压接合部配设粘合胶带的工序的图。
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2相对于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不同点是在将金属箔露出部捆扎为平板状的捆扎平板状部的另一面上配置有金属制的保护板,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从而,对于与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其中,在图6和图7中对于正极侧进行说明,而负极侧也是同样的。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在将电极组3的正极箔露出部301c捆扎为平板状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一面301da上配置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在另一面301db上配置金属制的正极保护板(金属板)44A,使正极保护板44A、正极箔露出部301c和连接部42A在使各自的平面部的表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按压接合。
具体而言,对于已使平面部的表面彼此抵接的正极保护板44A、正极箔露出部301c和连接部42A,在正极保护板44A侧配置焊头WH,在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侧配置砧座WA,用焊头WH和砧座WA夹持正极保护板44A和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和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并使焊头WH振动,因该振动产生的摩擦使金属彼此接合而形成按压接合部31A。
此处,正极保护板44A用铝或铝合金制作,一般而言优选其厚度比正极集电板4A薄且比正极箔301a(参考图3)厚,例如是0.1mm程度。
然后,如图7所示,以覆盖上述按压接合部31A中的正极保护板44A的平面部的表面44Ab(跟与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抵接接合的面44Aa相对的表面)的方式配设粘合胶带502A,以覆盖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42Aa的方式配设粘合胶带501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在正极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与正极集电板4A相反侧的表面301db上配置正极保护板44A,用粘合胶带501A、502A覆盖由电极保护板和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形成的按压接合部31A、31B中的与砧座WA和焊头WH抵接的电极保护板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和连接部42A、42B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能够抑制电极箔露出部301c、302c的断裂和破损,并且抑制在电极保护板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微小的金属片脱落,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电极保护板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金属片作为异物进入电极组3。
[实施方式3]
接着,参考图8和图9,说明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3。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3的电极组与集电板和保护板的按压接合部的图,图9是图8的A-A矢视图。
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相对于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2,不同点是在按压接合部配设树脂制粘合剂或热熔树脂材料,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从而,对于与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其中,在图8和图9中对于正极侧进行说明,而负极侧也是同样的。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3中,以覆盖按压接合部31A中的正极保护板44A的平面部的表面44Ab的方式配设(涂装)粘合剂602A,以覆盖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42Aa的方式配设(涂装)粘合剂601A。
此处,作为粘合剂601A、602A的一例,能够列举耐有机溶剂性优秀的丙烯酸类等的粘合剂。此外,也可以应用耐电解液性优秀的聚烯烃类等的热熔树脂材料代替粘合剂601A、602A。
这样,本实施方式3中,通过用粘合剂601A、602A或热熔树脂材料覆盖由电极保护板和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形成的按压接合部31A、31B中的电极保护板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能够根据按压接合部31A、31B的形状和位置自由地配设粘合剂601A、602A或热熔树脂材料,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抑制在电极保护板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微小的金属片脱落,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电极保护板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金属片作为异物进入电极组3。
[实施方式4]
接着,参考图10和图11,说明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4。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4的电极组与集电板和保护板的按压接合部的图,图11是图10的B-B矢视图。
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4相对于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不同点是在按压接合部以外的部位也配设树脂制粘合剂或热熔树脂材料,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从而,对于与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其中,在图10和图11中对于正极侧进行说明,而负极侧也是同样的。
如实施方式3中所说明,例如用粘合剂601A、602A或热熔树脂材料覆盖按压接合部31A、31B中的电极保护板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的情况下,在按压接合部31A、31B等产生的金属片混入电池容器内时,该金属片可能通过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图9中是正极侧的端面32A)进入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金属箔彼此之间。此外,存在按压接合部31A、31B中的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金属箔彼此之间产生的金属片等通过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向电极组3的外部排出,例如通过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弯曲部3a、3c(参考图2)再次进入电极组3的可能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4中,如图11所示,用粘合剂701A覆盖按压接合部31A中的正极保护板44A的平面部的表面44Ab和正极集电板4A的连接部42A的平面部的表面42Aa,并且用粘合剂701A覆盖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32A。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用粘合剂701A覆盖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32A中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的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301d的部分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即,金属箔露出部301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32A的与按压接合部31A对应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也可以使用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树脂制的粘合胶带或热熔树脂材料等代替粘合剂701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4中,通过用粘合剂或热熔树脂材料等覆盖按压接合部31A、31B中的电极保护板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平面部的外侧表面,并且用粘合剂或热熔树脂材料等覆盖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能够抑制在电极保护板的外侧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连接部42A、42B的外侧表面产生的微小的金属片脱落,并且更可靠地抑制金属片等通过电极组3的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卷绕轴L方向的端面作为异物进入电极组3。此外,假设因接合而在金属箔露出部301c、302c的金属箔彼此之间产生金属片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金属片等向电极组3的外部排出,能够抑制该金属片等作为异物进入电极组3的其他金属箔彼此之间。
此外,通过用上述粘合剂或热熔树脂材料等将在电极保护板的表面和集电板4A、4B的表面、构成电极组3的金属箔301a、302a的切割面上等因通常加工产生的毛边的一部分或全部覆盖,还能够抑制可能成为微小短路的原因的异物的产生。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正极侧和负极侧进行同样的接合,在其按压接合部配置同样的树脂材料的方式,但也可以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某一方配置树脂材料,还可以使接合方式、树脂材料的成分和配置等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不同。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1~4,包括各种变形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1~4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或者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上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对于各实施方式1~4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追加、删除、置换其他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池箱体
3       电极组
3a、3b  电极组的弯曲部
3c      电极组的平面部
4A      正极集电板(连接板)
4B      负极集电板(连接板)
6       盖
8A      正极外部端子(电极端子)
8B      负极外部端子(电极端子)
20      方形二次电池
31A     正极侧按压接合部
31B     负极侧按压接合部
32A     正极箔露出部的端面
42A     正极集电板的连接部
42B  负极集电板的连接部
44A  正极保护板(金属板)
301  正极体(正极电极)
301a 正极箔(金属箔)
301b 正极混合剂
301c 正极箔露出部(金属箔露出部)
301d 正极侧捆扎平板状部
302  负极体(负极电极)
302a 负极箔(金属箔)
302b 负极混合剂
302c 负极箔露出部(金属箔露出部)
302d 负极侧捆扎平板状部
303  隔膜(隔板)
501A、502A、501B、502B 粘合胶带(树脂材料)
601A、602A、701A 粘合剂(树脂材料)
WA   砧座(固定件)
WH   焊头(超声波振子)

Claims (6)

1.一种方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其通过由正极和负极构成的电极隔着隔膜扁平状地卷绕而成,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在金属箔的表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在卷绕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所述金属箔露出的金属箔露出部;和将该电极组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的连接板,其中
所述电极组的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连接板被按压接合,
由所述金属箔露出部和所述连接板构成的按压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材料覆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形二次电池在所述金属箔露出部的表面中的跟与所述连接板接合的表面相对的表面设置有金属板,
在用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金属板夹持所述金属箔露出部的状态下,所述连接板、所述金属箔露出部和所述金属板被按压接合,
由所述连接板、所述金属箔露出部和所述金属板构成所述按压接合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材料由选自树脂制粘合胶带、树脂制粘合剂、热熔树脂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箔露出部与所述连接板,在使各自的平面部的表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被按压接合,
所述树脂材料,将由所述金属箔露出部和所述连接板构成的所述按压接合部中的、与所述金属箔露出部的所述平面部的所述表面相对的面和/或与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平面部的所述表面相对的面覆盖。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所述金属箔露出部和所述金属板,在使各自的平面部的表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被按压接合,
所述树脂材料,将由所述连接板、所述金属箔露出部和所述金属板构成的所述按压接合部中的、与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平面部的所述表面相对的面和/或与所述金属板的所述平面部的所述表面相对的面覆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材料,将所述金属箔露出部的所述卷绕轴方向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CN201380041630.7A 2012-08-31 2013-06-26 方形二次电池 Active CN1046204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2109 2012-08-31
JP2012192109A JP5981809B2 (ja) 2012-08-31 2012-08-31 角形二次電池
PCT/JP2013/067434 WO2014034241A1 (ja) 2012-08-31 2013-06-26 角形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0418A true CN104620418A (zh) 2015-05-13
CN104620418B CN104620418B (zh) 2017-04-26

Family

ID=50183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1630.7A Active CN104620418B (zh) 2012-08-31 2013-06-26 方形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83783B2 (zh)
JP (1) JP5981809B2 (zh)
CN (1) CN104620418B (zh)
WO (1) WO201403424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56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178248A (zh) * 2017-01-17 2019-08-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护膜、电池和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149022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3812018A (zh) * 2018-12-04 2021-12-17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用于制造锂二次电池用的负极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0624B2 (ja) * 2013-12-26 2016-04-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パック
JP6295861B2 (ja) * 2014-07-11 2018-03-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極体製造方法
JP6476746B2 (ja) * 2014-10-27 2019-03-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電源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8475756B (zh) * 2016-02-29 2021-07-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极体的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6648630B2 (ja) * 2016-05-02 2020-02-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極組立体
US20190386344A1 (en) * 2017-02-24 2019-12-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6939010B2 (ja) * 2017-03-28 2021-09-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944998B2 (ja) * 2017-04-28 2021-10-06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6818237B2 (ja) * 2017-10-23 2021-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556500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JP7085976B2 (ja) * 2018-12-20 2022-06-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20119875A (ja) * 2019-01-29 2020-08-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05367B2 (ja) * 2019-02-08 2023-07-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蓄電素子、接合方法、及び接合体
WO2022006898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其相关装置、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4899B2 (ja) * 2000-02-23 2011-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極及び電池、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4712152B2 (ja) * 2000-04-18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01548B1 (ko) * 2004-05-25 2006-07-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5100281B2 (ja) * 2007-06-27 2012-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114504A (ko) 2007-06-27 2008-12-31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밀폐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009517B1 (ko) * 2008-06-23 2011-01-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와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537094B2 (ja) * 2009-08-27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US8574753B2 (en) 2009-08-27 2013-11-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y comprising a conductive nipping member
JP2011192518A (ja) * 2010-03-15 2011-09-29 Honda Motor Co Ltd 二次電池
JP5135368B2 (ja) 2010-03-15 2013-02-06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4070B2 (ja) 2010-07-20 2013-05-08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56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178248A (zh) * 2017-01-17 2019-08-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护膜、电池和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178248B (zh) * 2017-01-17 2022-08-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护膜、电池和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3812018A (zh) * 2018-12-04 2021-12-17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用于制造锂二次电池用的负极的方法
CN11149022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90221B (zh) * 2019-01-29 2024-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83783B2 (en) 2017-02-28
CN104620418B (zh) 2017-04-26
JP5981809B2 (ja) 2016-08-31
JP2014049311A (ja) 2014-03-17
WO2014034241A1 (ja) 2014-03-06
US20150236369A1 (en)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0418B (zh) 方形二次电池
CN102210053B (zh) 堆叠的蓄电池
US9406921B2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US20170125778A1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JP2009543289A (ja) アルミニウム多層フィルムを外観として使用した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5093242A (ja) 二次電池
WO2018020906A1 (ja) 角形二次電池
CN103748733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US1060823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battery
JP5679271B2 (ja) 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密閉型電池
WO2019069659A1 (ja) 二次電池
JP5616248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1376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6139532A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8137192A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8056085A (ja) 二次電池
JP6504994B2 (ja) 角形蓄電素子
JP6360305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2020170636A (ja) 積層型電池
JPWO2019003770A1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52737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6739615B2 (ja) 二次電池
JP6892338B2 (ja)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056086A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20053119A (ja) 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Japan Automotive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2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