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6581A - 中继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6581A
CN104466581A CN201410475188.5A CN201410475188A CN104466581A CN 104466581 A CN104466581 A CN 104466581A CN 201410475188 A CN201410475188 A CN 201410475188A CN 104466581 A CN104466581 A CN 1044665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nection body
plate
connector
relay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751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66581B (zh
Inventor
玉井畅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66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6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66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65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中继电连接器,不会导致连接器的大型化,能够追随对象连接体彼此的位置偏移,并且制造容易。中继连接体(10)在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具有由支承体(80)所支承的被支承部(76A、76B),上述支承体(80)由具有在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遍及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范围而与该中继连接体(10)的两侧的侧面部的每一个对置的板面的板状部件制成,上述支承体(80)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与各中继连接体(10)的上述被支承部对应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收容于上述被支承部,并且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上述排列方向支承该被支承部。

Description

中继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对象连接器或电路基板作为对象连接体,并将2个对象连接体彼此连接的中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为中继电连接器的中间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对象连接体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象连接器)分别从上方和下方与中间电连接器嵌合,上下对象连接器彼此经由该中间电连接器而被电连接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上述中间电连接器具有:形成为板状并与各对象连接体连接的多个中间部件;以及将这些多个中间部件沿该中间部件的板厚方向排列保持的壳体。
上述中间部件在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板状的基件的一侧面具有多个端子,而且在另一侧面具有屏蔽板。各端子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细带状部件形成,由形成于上端侧以及下端侧的接触部来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对象端子接触。壳体由电绝缘体并作为一个部件而制成,用于收容各中间部件的狭缝状的收容槽,沿上下方向贯通并沿中间部件的排列方向(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形成。各收容槽的槽宽度(上述排列方向的内侧宽度尺寸)形成为比中间部件的板厚尺寸稍大,在上述中间部件收容于上述收容槽的状态下,在中间部件的板面与收容槽的内壁面之间在上述排列方向形成有间隙。另外,中间部件的上端侧部分和下端侧部分分别从上述收容槽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突出。
2个对象连接器被制成相同形状,在沿各对象连接器的壳体(对象壳体)的长边方向排列形成的狭缝状的接收槽,接收中继电连接器的中间部件的上端侧部分以及下端侧部分。在各接收槽内,与上述中间部件的端子对应的多个对象端子沿上述对象壳体的短边方向(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该对象端子的接触部在上述槽宽度方向(上述长边方向)向接收槽内侧突出。另外,上述接收槽的槽宽度形成为比上述中间部件的板厚尺寸稍大,在上述上端侧部分以及下端侧部分被插入上述接收槽的状态下,中间部件的板面与接收槽的内壁面之间在上述槽宽度方向上形成有间隙。在隔着上述接收槽彼此的隔壁的两面,在与对象端子的接触部相同的高度位置形成多个突起。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被插入到各对象连接器的接收槽内的上述中间部件的上端侧部分以及下端侧部分,在两板面被上述多个突起限制上述槽宽度方向的移动。
在该专利文献1中,中间电连接器相对于对象连接器在向上述排列方向偏移的状态下与对象连接器嵌合时,或者尽管在正规位置嵌合但嵌合后受到上述排列方向的外力时,上述中间部件以上述突起为支点绕该突起倾斜并追随对象连接器彼此的偏移,从而维持连接器连接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573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中间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在上述长边方向产生位置偏移时,该中间电连接器的中间部件在收容槽内利用上述间隙而倾斜,从而追随上述偏移。该中间部件的倾斜在收容槽的槽宽度的范围内被允许。因此,为了应对可能产生的大的偏移,需要与此对应地将收容槽的槽宽度确保为足够大,另外,为了维持壳体的强度还需要确保该壳体的端壁和收容槽彼此之间的隔壁的厚度尺寸,这引起中间电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装体在上述长边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示,使具有比中间部件的板厚尺寸稍大但并非那么大的槽宽度的收容槽和接收槽,在多个且密集的位置形成于壳体和对象壳体,或者在上述接收槽内形成上述突起是不容易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课题在于,提出一种不会导致连接器的大型化,能够追随对象连接体彼此的位置偏移、并且制造容易的中继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中继电连接器,其多个中继连接体被支承体排列开并且一并支承,上述中继连接体具有板片,该板片在基件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延伸、且设有分别形成于上述上端侧和上述下端侧的具有接触部或连接部的多个端子,形成对象连接器或电路基板的对象连接体在上述上端侧和上述下端侧与上述中继连接体连接。
在这种中继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连接体在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具有被上述支承体支承的被支承部,上述支承体由板状部件制成,该板状部件具有在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遍及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范围而与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的每一个对置的板面,上述支承体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与各中继连接体的上述被支承部对应的上述排列方向的位置收容上述被支承部或者被该被支承部收容,并且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上述排列方向支承该被支承部。
在本发明中,中继连接体不像以往那样被收容并支承于在壳体形成的狭缝状的收容槽,而是在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被板状的支承体支承。因此,由于无需在中继连接体彼此之间设置壳体的隔壁,与此相应,能够使中继连接体接近地设置,从而在上述排列方向能够实现中继连接器的小型化。另外,由于无需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范围的外侧位置设置壳体的端壁,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中继连接器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支承体为板状部件,因此,无需像以往的壳体和对象壳体那样,使并非那么大的槽宽度的收容槽和接收槽形成为多个且密集的位置,或者无需在上述接收槽内形成上述突起,不会成为复杂的形状。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支承体。此外,利用金属板部件制作上述支承体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支承体作为屏蔽板使用。
在本发明中,中继连接体除板片之外还具有收容并保持该板片的板片保持体,支承部具有形成于支承体的上缘的上侧支承部、和形成于下缘的下侧支承部,被支承部在上述板片保持体的两侧的侧面部具有收容上述上侧支承部并被该上侧支承部支承的上侧被支承部、以及收容上述下侧支承部并被该下侧支承部支承的下侧被支承部。
这样,若支承体的上侧支承部和下侧支承部收容于板片保持体的上侧被支承部以及下侧被支承部并支承该板片保持体,则在上述排列方向产生对象连接体彼此的位置偏移时,上述中继连接体由于上侧以及下侧被支承部在与上侧以及下侧支承部的间隙的范围内倾斜而成为追随位置偏移的倾斜姿势。
在本发明中,中继连接体具有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且在相对于中继连接体的侧面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在该突起部压接于支承体的板面的状态下,上侧支承部以及下侧支承部分别对上侧被支承部以及下侧被支承部的内壁面向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外侧施力。
这样通过使上述支承体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外侧对板片保持体施力,各板片保持体与支承体之间不产生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松动,板片保持体在连接器宽度方向被维持在正规位置,结果,容易将中继连接器与对象连接体连接。另外,例如在板片设置接地板使上述突起部作为该接地板的一部分形成,并且,以金属板部件制作上述支承体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支承体作为屏蔽板使用,并且,通过使上述突起部压接于上述支承体的板面而将该突起部与该支承体电导通,因此能够使接地效果提高。
本发明中,上述中继连接体具有从基件的两侧的侧端面突出的被支承部,该被支承部被上述支承体支承,上述支承体由板状部件制成,该板状部件具有在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遍及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范围而与该中继连接体的各侧端面对置的板面,该支承体在上下方向被分割,而具有与中继连接体的侧面中的上侧的区域对置的上侧部件、以及与下侧的区域对置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能够沿该排列方向相对于上述上侧部件相对移动的下侧部件,上述上侧部件以及上述下侧部件形成在与各中继连接体的上述被支承部对应的上述排列方向的位置,以在该排列方向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将该被支承部收容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当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对象连接体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时,通过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部在与支承体的支承部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倾斜,而该中继连接体成为追随位置偏移的倾斜姿势。并且,在本发明中,支承中继连接体的支承体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该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的规定范围内能够相对移动。因此,与通过利用一个部件制成的支承体来支承中继连接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按照与上侧部件与下侧部件相对移动的量对应的量,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大幅确保用于在支承部内允许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部的倾斜的空间。结果,中继连接体能够以大的角度倾斜,从而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追随更大的偏移。
在本发明中,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部具有从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突出且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支承体的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支承部作为分别向下方以及上方延伸并敞开的狭缝状的槽部而形成,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该支承部的边缘部,以向槽部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对上述中继连接体的上述被支承部进行支承的支承突起。
若这样用向支承部的槽内侧突出的支承突起来支承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部,则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对象连接体彼此产生位置偏移时,上述中继连接体以上述被支承部被上述支承突起稳定地支承的状态绕该支承突起倾斜,从而成为追随位置偏移的倾斜姿势。
在本发明中,支承体以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相互对置的边缘部彼此啮合的方式配置,在各个上述边缘部,用于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限制上侧部件与下侧部件的超过规定量的相对移动的限制部,在上述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成对形成,成对的上述限制部具有向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中的一方凹陷而形成的限制凹部、以及向另一方突出而形成的限制凸部,该限制凸部以在上述限制凹部内与该限制凹部啮合的方式被配置,上述限制凸部的外缘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与上述限制凹部的内缘抵接。
在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相互对置的边缘部形成有成对的限制部,即以限制凹部与限制凸部相互啮合的方式形成。上侧部件与下侧部件在上述排列方向相对移动时,通过使上述限制凸部的外缘在上述排列方向与上述限制凹部的内缘抵接,从而限制进一步的相对移动。
另外,上述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利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范围而配置,因此,即便上述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变大,支承体以及中继电连接器也不在上下方向大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增大上述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相互抵接的面积变大,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限制强度。
在本发明中,对于中继连接体而言,接地板与多个端子一起被设置于基件,该接地板的侧端部从上述基件的两侧的侧面突出而成为被支承部。这样通过在接地板设置被支承部,该被支承部被支承体的支承部支承。另外,由于接地板为金属板部件,因此在支承体也为金属板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支承体作为屏蔽板使用,通过利用该支承体的支承部来支承上述接地板的被支承部,能够使接地效果提高。
在本发明中,支承体以维持平坦面的方式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制成,该支承体的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形成为彼此在上下方向反转的相同形状,分别将支承部、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以规定的顺序以及间隔反复配置而形成。
事先准备形成有上述的支承部、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的金属板部件,按照与中继连接体的个数对应的适当的长度(上述排列方向尺寸)切断该金属板部件,从而能够得到支承体。因此,由于设计的巧妙,即使中继连接体的数量和中继连接体彼此的间隔有所增减,通过根据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数量和间隔切断上述金属板部件,能够由一种金属板部件制作所希望的长度的支承体,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由一种金属板部件制成该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双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并且,支承体由具有与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端面对置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制成,与利用电绝缘材料等来制成具有收容中继连接体的收容槽的支承体相比,加工简单,因此能够容易制造支承体。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支承中继连接体的支承体由具有与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的每一个对置的板面的板状部件制成。因此,不在彼此相邻的中继连接体彼此之间设置隔壁,另外,不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的中继连接体的排列范围的外侧位置设置端壁,因此能够使中继电连接器在上述排列方向小型化。另外,支承体形成为板状部件,并非复杂的形状,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示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1个中继连接体的立体图,图3(A)示出完成后的状态,图3(B)示出将各部件分离后的状态。
图4是示出1个板片的立体图,图4(A)示出从内侧接地板侧观察的状态,图4(B)示出从外侧接地板侧观察的状态。
图5是示出从1个板片取下内侧接地板以及外侧接地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1个中继连接体的沿相对于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1个中继连接体的沿相对于板片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剖视图,图7(A)示出接地端子位置的剖面,图7(B)示出信号端子位置的剖面。
图8是示出板片制造时的端子的排列工序的立体图,图8(A)示出一侧的端子群,图8(B)示出另一侧的端子群,图8(C)示出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端子群重叠的状态。
图9(A)至图9(D)是示出中继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10是沿相对于中继电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内侧接地板的板面位置的剖面。
图11是沿相对于板片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1(A)示出处于正规位置的状态的中继电连接器在支承体的板面位置的剖面,图11(B)示出处于摇动状态的中继电连接器在支承体的板面位置的剖面。
图12是1个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A)是一侧的对象接地板的立体图,图13(B)是另一侧的对象接地板的立体图,图13(C)是一侧以及另一侧的对象接地板和多个对象端子的立体图。
图14(A)是沿相对于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对象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4(B)、图14(C)是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对象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4(B)示出对象接地端子处的剖面,图14(C)示出对象信号端子位置的剖面。
图15(A)至图15(D)是示出与托架连接的多个对象接地板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
图16是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6(A)示出接地端子位置的沿相对于板片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剖面,图16(B)示出信号端子位置的沿相对于板片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剖开的剖面。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18是示出图17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1个中继连接体的图,图19(A)是立体图,图19(B)是侧视图,图19(C)是仰视图。
图20是示出中继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图,图20(A)是示出将中继连接体安装于支承体的下侧部件的过程的立体图,图20(B)是示出将中继连接体安装于下侧支承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中继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图,图21(A)是将上侧部件安装于在下侧部件安装的中继连接体的过程的立体图,图21(B)是示出上侧部件的安装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1(B)的部分放大图。
图23是示出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侧视图,示出中继电连接器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摇动的状态。
附图标记
1…中继连接器(中继电连接器);202、203…对象连接器(对象连接体);2、3…对象连接器(对象连接体);210…中继连接体;10…中继连接体;220…端子;20…板片;221…上侧接触部;30…端子;222…下侧接触部;31…上侧接触部;230…接地板;32…下侧接触部;232…被支承板部(被支承部);40…基件;240…基件;55C、65C…压接突起部(突起部);250…支承体;70…板片保持体;250A…上侧部件;76A…上侧被支承部;250B…下侧部件;76B…下侧被支承部;251A、251B…支承槽部(支承部);80…支承体;251A-1、251B-1…支承突起;82…上侧支承部;252A、252B…限制凹部;83…下侧支承部;253A、253B…限制凸部;201…中继连接器(中继电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另外,图2是示出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多个对象连接器2、3,分别从上方以及下方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中继连接器1”)连接,将两连接器彼此中继连接。上述对象连接器2、3彼此为相同形状,是分别与不同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1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配置于1个电路基板的5个对象连接器2与配置于另1个电路基板的5个对象连接器3,经由后述的具有5个中继连接体10的1个中继连接器1连接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1具有:与对象连接器2、3连接的多个中继连接体10;以及将上述多个中继连接体10排列开并且一并支承的金属板制的2个支承体80。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体10与多个对象连接器2、3对应地分别设置5个。上述5个中继连接体10在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上以彼此接近的方式等间隔地排列。
从图3(B)可以看出,各中继连接体10通过利用后述的板片保持体70收容并保持成对的2个板片(blade)20而形成,这两个板片20彼此形成相同形状并且在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上对称的方式对置配置(同时参照图6以及图7(A)、图7(B))。在中继连接体10的上部且在板片20彼此之间朝向上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上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壁部92的上侧接收部11(参照图7(A)、图7(B))而形成。另一方面,在中继连接体10的下部且在板片20彼此之间朝向下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下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3的嵌合壁部92的下侧接收部12(参照图7(A)、图7(B))而发挥作用。
从图4(A)、图4(B)可以看出,板片20具有:多个端子30,它们在相对于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与板片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等间隔地排列;树脂制的基件40,其通过一体注塑成形而保持上述多个端子30;安装于该基件40的一板面侧(与后述的“内侧”对应)的第一接地板50以及安装于另一板面侧(与后述的“外侧”对应)的第二接地板60(参照图7(A)、图7(B))。以下,成对的两个板片20中将彼此对置的面侧称为“内侧”,其相反的面侧称为“外侧”。另外,以下,将位于板片20的内侧的第一接地板50称为“内侧接地板50”,位于板片20的外侧的第二接地板60称为“外侧接地板60”。
从图4(A)可以看出,多个端子30由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构成。在板片20中,端子30排列为接地端子30G夹持彼此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30S(参照图8(C))。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30S传送彼此成对的高速差动信号。以下,无需特别区分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的情况下,作为“端子30”进行说明。
端子30通过将沿连接器嵌合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片状的金属部件进行部分弯曲而制成。该端子30具有从基件40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突出的上侧弹性臂部31、从该基件40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突出的下侧弹性臂部32、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上侧弹性臂部31和该下侧弹性臂部3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33(参照图7(A)、图7(B)、图8(C))。以下,对于端子30的各部分,在需要区分信号端子30S、接地端子30G的情况下,分别对各部的附图标记添加“S”或者“G”进行说明。
上侧弹性臂部31以及下侧弹性臂部32能够分别向板厚方向弹性位移。该上侧弹性臂部31的上端侧以及该下侧弹性臂部32的下端侧,作为在上述板厚方向上以朝向内侧(图4(A)的前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上侧接触部31以及下侧接触部32而形成,上侧接触部31A以及下侧接触部32A分别与对象连接器2、3的端子100(后述的“对象端子100”)弹性接触。
从图7(A)、图7(B)以及图8(C)可以看出,连结部33通过将上侧弹性臂部31和下侧弹性臂部32连结而间接地将上侧接触部31A和下侧接触部32A连结。从图8(C)可以看出,对信号端子30S的连结部33S而言,在大致上半部呈直线形延伸的上侧连结部33AS和在大致下半部呈直线形地延伸的下侧连结部33BS,通过在上下方向的中央区域实施弯曲而成的中央连结部33CS而连结在一起。由彼此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30S构成的多个对,由中央连结部33CS彼此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彼此交叉的交叉对;以及连结部33CS彼此在上述中间位置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弯曲,并且从信号端子30S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疑似交叉的直线对构成。上述交叉对和直线对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夹持接地端子30G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实现相邻的对彼此之间的串扰(cross talk)的减少。由于各对的形状为公知,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从图8(C)可以看出,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形成为比信号端子30S的连结部33S的宽度大,整体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该连结部33G在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部33DG。如后述那样,接地板50、60的突起52A、62A插入该贯通孔部33DG内,由此能够实现内侧接地板50与外侧接地板60的接触以及电导通。
从图5可以看出,基件40在端子排列方向(板片宽度方向)上在包含端排列范围在内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形成为在遍及连结部33的范围延伸的四边板形(参照图7(A)、图7(B))。在基件40的两侧的板面(相对于基件40的板厚方向呈直角的面),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接地端子30G对应的位置,上下方向的上端位置、下端位置以及它们的中间位置,用于保持接地板50、60的保持突起部41从基件40的板面突出地形成(参照图4(A)、图4(B))。另外,在与接地端子30G对应的位置,在除上下方向的多个保持突起部41以外的区域,该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的板面露出。此外,图5所示的保持突起部41从基件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但这是上述接地板50、60通过超声波熔接而被安装于基件40时,保持突起部41被熔融而变形后的形状(参照图4(A)、图4(B))。在超声波熔接前,保持突起部41作为圆筒状的突起而形成。
如上述那样,内侧接地板50设置为位于基件40的内侧面,即形成端子30的表面及背面的2个板面中的端子30的接触部31A、32A的接触面侧,即突出面侧(参照图4(A))。内侧接地板50通过对金属板部件实施弯曲加工以及冲压加工而制成,具有四边板形的内侧接地主体部51、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板片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接地主体部51的两外侧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该内侧接地主体部51的中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片部55。
内侧接地主体部51在端子排列方向(板片宽度方向)形成为与基件40几乎相同的尺寸,在包含端子排列范围在内的范围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遍及连结部33的范围而延伸(参照图7(A)、图7(B))。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该内侧接地主体部51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接地端子30G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与接地端子30G的从基件40露出的连结部33G的露出面对应的范围内,形成有以在内侧接地主体部51的板厚方向朝该露出面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接触突条部52(参照图6)。
从图5可以看出,内侧接触突条部52通过在与上述露出面对应的范围切割内侧接地主体部51并立起而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板厚面)与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的板面接触(参照图6)。另外,该内侧接触突条部52针对每个接地端子30G的各露出面而分别设有2个,上述2个内侧接触突条部52以在板面彼此相邻的位置对置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
从图5可以看出,内侧接触突条部52在与接地端子30G的贯通孔部33DG对应的位置形成内侧突起52A,内侧接地板50安装于基件40的一侧的板面(内表面)时,该内侧突起52A插入对应的贯通孔部33DG,并且,在另一板面(外表面)侧与外侧接地板60的外侧接触突条部62的边缘部(板厚面)抵接。
对内侧接地主体部51而言,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接地端子30G对应的位置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朝向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的露出面突出的内侧接触突起部53,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内侧接触突起部53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弯曲成梯形,利用其突出顶面与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的板面接触。
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在端子排列方向的接地端子30G的位置,靠近上端位置、靠近下端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上的内侧接触突条部52彼此之间的位置,换言之,与基件40的保持突起部41对应的位置,贯通板厚方向而形成有用于使保持突起部41插入的内侧保持孔部54。
从图4(A)以及图5可以看出,侧片部55具有与内侧接地主体部51的板面平行的板面,在侧片部55的侧缘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区域与内侧接地主体部51的侧缘连结。侧片部55以上端部朝向下方且下端部朝向上方被折回的方式在板厚方向被弯曲,形成安装于后述的板片保持体70的上侧安装部55A以及下侧安装部52B。另外,在侧片部55的外侧边缘部(不与内侧接地主体部51连结的一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向板片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压接突起部55C。如后述那样,压接突起部55C利用其前端压接于支承体80的内侧面(参照图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压接突起部作为接地板的一部分而形成,但该压接突起部也可以作为接地板以外的部件形成。例如,可以使压接突起部作为从板片的基件的侧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形成。
如上述那样,外侧接地板60被设置为位于基件40的外侧面,即形成端子30的表面及背面的2个板面中的与端子30的接触部31A、32A的接触面相反的一侧(参照图4(B)以及图7(A)、图7(B))。外侧接地板60通过对金属板部件进行弯曲加工以及冲压加工而制成,具有四边板形的外侧接地主体部61、以及位于内侧接地主体部的端子排列方向(板片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片部65。
从图4(B)可以看出,外侧接地主体部61在板片宽度方向形成与内侧接地主体部51相同的尺寸并在包含端子排列范围在内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形成为比内侧接地主体部51大的尺寸,与端子30的整个区域对应地延伸。换句话说,外侧接地主体部61在上下方向不仅与端子30的连结部33对置,还与上侧弹性臂部31以及下侧弹性臂部32对置(参照图7(A))。
从图5可以看出,外侧接地主体部61与上述的内侧接地主体部51的内侧接地突条部52、内侧突起52A、内侧接触突起部53、内侧保持孔部54相同地形成有外侧接地突条部62、外侧突起62A、外侧接触突起部63、外侧保持孔部64。上述外侧接触突起部63在上下方向延伸到外侧接地主体部61的端部,即延伸到与接地端子30G的上侧弹性臂部31G以及下侧弹性臂部32G对置的范围,这一点看,与内侧接触突起部53不同。另外,外侧接地板60的侧片部65为与内侧接地板50的侧片部55相同的形状,从图4可以看出,被设置为在板片20的板厚方向与侧片部55对称。
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外侧接地主体部61在与彼此相邻的信号端子30S的弹性臂部31S、32S对应的范围,形成有在外侧接地主体部61的板厚方向朝该弹性臂部31S、32S侧突出的突出部即突面部66,从这一点看,与内侧接地主体部51不同。该突面部66通过例如冲压加工而形成,从上述板厚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相对于弹性臂部31S、32S以非接触状态突出(参照图7(B))。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面部66具有将弹性臂部31S、32S的接触部31AS、32AS与对象信号端子100S的接触部101S的接触部分的阻抗,调整为所希望的值的功能(参照图16(B))。具体而言,根据上述接触部分的所希望的阻抗,设定突面部66的突出量,换言之设定该突面部66的突出顶面与弹性臂部31S、32S的接触部31AS、32AS之间的距离。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突面部66的突出量调整该突面部66与上述接触部31AS、32AS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第二接地板60的设计阶段根据上述接触部分的所希望的阻抗调整上述突面部的突出量设定上述距离,由此,能够容易制造能够实现上述所希望的阻抗的第二接地板60。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面部66以接近弹性臂部31S、32S侧的方式突出,但为了得到所希望的阻抗的值,能够形成为向离开弹性臂部31S、32S的方向突出。
接地板50、60通过以下的要领安装于基件40。首先,使基件40的保持突起部41(此刻呈圆筒状)插入接地板50、60的接地主体部51、61的保持孔部54、64,并且,使接地板50、60分别与对应的基件40的板面接触(参照图5的箭头)。在该状态下,接地板50、60的接触突条部52、62的边缘部以及接触突起部53、63的突出顶面,分别与对应的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的板面接触。另外,内侧接触突条部52的内侧突起52A以及外侧接触突条部62的外侧突起62A,从彼此相反的一侧向连结部33G的贯通孔部33DG插入,并且,与外侧接触突条部62的边缘部以及内侧接触突条部52的边缘部抵接。
接下来,维持使接地板50、60与基件40接触的状态,实施超声波熔接。结果,圆筒状的保持突起部41被熔融,从基件4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变形为四边形并固化,由此,该保持突起部41与接地板50、60卡定并保持该接地板50、60(参照图6)。另外,内侧突起52A与外侧接触突条部62的边缘部的抵接部分、以及外侧突起62A与内侧接触突条部52的边缘部的抵接部分,通过熔融并固化而一体化,从而内侧接地板50与外侧接地板60电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实施上述保持突起部41的超声波熔接、以及突起52A、62A与接触突条部62、52的抵接部分的超声波熔接,但并非一定在双方都进行超声波熔接,也可以仅在任一方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地板50、60的接触突条部52、62的边缘部分别与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的两侧的板面抵接,另外,接地板50、60的突起52A、62A分别与接地板60、50的接触突条部62、52的边缘部熔接。因此,从图6可以看出,由彼此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30S构成的各对的连结部33S,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被接地板50、60以及2个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包围,从外部被遮挡。结果,对于各对而言,能够可靠地防止对彼此之间的串扰,并且能够不受来自外部的噪声的影响可靠地传送信号。
另外,与端子30的上下方向的的弹性臂部31、32对应的范围内,接地端子30G的弹性臂部31G、32G的一板面(外侧接地板60侧的板面)与外侧接地板60的接触突起部63接触。因此,由彼此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30S构成的各对的弹性臂部31S、32S,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在上述一板面侧从外部被遮挡。结果,如后述那样,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对象连接器2、3的对象接地板110对对象信号端子100S的遮挡(参照图14(A))相辅,能够可靠地从外部遮挡信号端子30S、100S彼此的接触部分。
板片保持体70由电绝缘材料制成,从图1可以看出,具有彼此形成相同形状的上型保持体70A和下侧保持体70B。该板片保持体70在2个板片10的内侧面彼此对置的状态下,利用上侧保持体70A收容并保持两板片10的大致上半部,并且利用下侧保持体70B收容并保持两板片10的大致下半部(参照图3(B)、图7(A)、图7(B))。从图1可以看出,上侧保持体70A与下侧保持体70B配置为在上下方向存在间隔。因此,板片2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在该间隔的范围露出,接地板50、60的压接突起部55C、65C的前端,向比后述的板片保持体70的端壁72A、72B的外表面更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突出(参照图3(A)、图10)。
以下,以下侧保持体70B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上侧保持体70A,将下侧保持体70B的各部分的附图标记中的“B”替换为“A”并省略说明。从图3(B)可以看出,该下侧保持体70B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板片宽度方向)延伸的2个长壁71B、以及在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延伸且将上述长壁71B的端部彼此连结的2个短壁72B,作为整体大致为长方体外形。另外,在下型保持体70B的上述排列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在2个长壁71B彼此之间沿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将2个端壁72B的内壁面彼此连结起来的1个隔壁73B。由该长壁71B、短壁72B以及隔壁73B包围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2个空间,形成分别用于收容板片20的板片收容孔部74B。
对长壁71B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靠近两端的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的靠近上端的位置,以在壁厚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与设置于板片20的外侧接地板60的下侧安装部65B卡定的下侧安装孔部75B。另外,在隔壁73B上且在与下侧安装孔部75B对置的位置,以在壁厚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与内侧接地板50的下侧安装部55B卡定的下侧安装部(未图示)。
在下侧保持体70B的侧面部(具有短壁72B的外表面的部分),形成有从短壁72B的下部的外表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被后述的支承体80的下侧支承部83支承的下侧被支承部76B。该下侧被支承部76B形成有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地扩展,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狭缝状的下侧被支承孔部77B,利用该下侧被支承孔部77B从上方接收并收容支承体80的下侧支承部83。
在下侧保持体70B的下部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靠近两端位置(与下侧被支承部76B相邻的内侧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狭缝状的端槽部78B。从图2可以看出,该端槽部78B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3的联接部件120的上部。
支承体80以维持金属板部件的平坦面的方式对该金属板部件进行冲切而制成。从图1可以看出,支承体80形成为在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支承体80在上述排列方向遍及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范围而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以比中继连接体10稍小的尺寸遍及该中继连接体10的几乎整个区域而延伸,与该中继连接体10的各侧面对置(参照图10)。这样通过使支承体80覆盖中继连接体10的各侧面的几乎整个区域而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支承体80具有:主体部81,在上述排列方向连续地延伸且支承中继连接体10的状态下其板面露出;从该主体部81的上缘向上方延伸的上侧支承部82(参照图9(B)以及图10);以及从主体部81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的下侧支承部83(参照图10)。主体部81具有: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各中继连接体10对应地配置并覆盖上述中继连接体10的侧面的带板部81A,以及与在上述排列方向相邻的中继连接体彼此之间的部分对应地配置、并且将上述带板部81A的对置边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彼此连结起来的中继部81B。该中继部81B在上下方向的带板部81A的中央区域形成为从该带板部81A的侧缘向上述排列方向突出。从图1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5个带板部81A被中继部81B连结,在上述排列方向连续。
从图9(B)可以看出,上侧支承部82形成为从带板部81A的上缘向上方延伸的带片,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的尺寸比带板部81A以及中继连接体10的上侧被支承孔部77A小。因此,板片保持体70的上侧保持体70A的上侧被支承孔部77A内收容上侧支承部82时,从图11(A)可以看出,在上述排列方向的上侧被支承孔部77A的对置内壁面(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内壁面)与上侧支承部82的侧缘之间形成间隙。如后述那样,利用该间隙允许中继连接体10的倾斜的移动。
下侧支承部83为与上述上侧支承部82相同的构成,形成为使该上侧支承部82上下反转而成的形状。对于下侧支承部83而言,对与上侧支承部82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的附图标记,添加“1”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从图10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板50、60的压接突起部55C、65C的前端,位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板片保持体70的短壁72A、72B的外表面更向外侧突出的位置,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压接于支承体80的内表面。因此,支承体80的上侧以及下侧支承部82、83将支承孔部76A、76B的外侧内壁面(上侧以及下侧支承部82、83的外侧的板面所压接的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施力。结果,各板片保持体70与支承体80之间不产生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松动,板片保持体7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被可靠地维持在正规位置,因此容易将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体2、3连接。另外,通过将压接突起部55C、65C压接于支承体80的内表面,作为金属部件的支承体80与接地板50、60电导通,因此能够提高接地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80构成为由带板部81A、上侧支承部82以及下侧支承部83构成的部分(称为“纵长板部”)彼此被中继部81B连结而作为整体在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反复连续的结构。因此,事先准备多个纵长板部被中继部81B连结而成的金属板部件,按照与中继连接体10的数量对应的适当的长度(上述排列方向尺寸)将该金属板部件切断,由此能够可靠地获得支承体80。结果,由于设计的巧妙,即使中继连接体10的数量和中继连接体10彼此的间隔有所增减,通过根据中继连接体10的数量和间隔切断上述金属板部件,能够由一种金属板部件制作所希望的长度的支承体80,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金属板部件制作支承体,但支承体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树脂制作。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1利用以下的要领被制造。首先对板片2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将设置于1个板片20的多个端子30被分为2个群的两种端子群(分别如图8(A)、图8(B)所示)重叠,从图8(C)可以看出,形成设置于1个板片20的端子列。
接下来,在基件40的成型用的模具(未图示)内配置上述端子列后,使熔融的树脂流入该模具内并固化,从而一体注塑成型上述端子列和基件40。接下来,在基件40的2个板面中,在内侧面(端子30的接触部31、32的接触面所在的一侧的板面)通过上述那样的超声波熔接而安装内侧接地板50,在外侧面(位于与端子30的接触部31、32的接触面相反的一侧的板面)通过上述超声波熔接而安装外侧接地板60,从而完成板片20的制造(参照图5)。
接下来,对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从图9(A)可以看出,将多个下侧保持体70B沿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排列,从图9(B)可以看出,将对应的支承体80的下侧支承部83,从上方分别插入各下侧保持体70B的两侧的面部的下侧被支承孔部77B内。
接下来,从图9(C)可以看出,以使分别被各下侧保持体70B保持的2个板片20的内侧面彼此对置的方式,将各板片20的下部从上方收容于下侧保持体70B的板片收容孔部74B内。此时,向下侧型保持体70B的长壁71B的下侧安装孔部75B以及隔壁73B的下侧安装孔部(未图示),收容板片20的外侧接地板60的下侧安装部65B以及内侧接地板50的下侧安装部55B,并与上述下侧安装孔部卡定。结果,能够防止板片20从下侧保持体70B向上方脱离。
接下来,从图9(D)可以看出,将上侧保持体70A以相对下侧保持体70B上下反转的姿势从上方组装于各自对应的板片20。该组装的要领与将板片20向下侧保持体70B组装的要领相同。这样,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完成。
接下来,对对象连接器2、3的构成进行说明。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与中继连接体10数量相同的对象连接器2、3沿与该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等间隔地排列,所有的对象连接器2、3被后述的联接部件120联接。对象连接器2、3为完全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以对向连接器3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对象连接器2标注与对象连接器3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从图12可以看出,对象连接器3具有: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中继连接器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电绝缘材料制的壳体90、被该壳体90排列保持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多个端子100(以下称为“对象端子100”)、以及被壳体90保持的2个对象接地板110(参照图13至图16)。
从图1可以看出,壳体90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在该长边方向形成为与中继连接器1几乎相同的尺寸。从图12可以看出,壳体90具有形成为该壳体90的下部的基部91、以及从该基部91向上方直立的嵌合壁部92。该嵌合壁部92作为向中继连接体10的下侧接收部12嵌入的嵌合部形成。
另外,对于壳体90而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收容部9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而形成,并利用该端子收容部93保持对象端子100。端子收容部93在上下方向的嵌合壁部92的范围内,作为槽部形成于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该嵌合壁部92的两侧的壁面(相对于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在上下方向的基部91的范围内,作为与上述槽部连通并贯通该基部91的孔部而形成。另外,收容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端子收容部93,在其槽底(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内壁面)形成有在上述排列方向朝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参照图14(A)、图14(B)),后述的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对象接触部101G以及对象连结部103G从上述开口部露出。结果,如后述那样,对象接地板110的接地接触部111A能够与后述的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对象接触部101G以及对象连结部103G接触(参照图14(B))。
从图12可以看出,壳体90的两侧的侧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的下半部被凹陷而形成凹陷部94。该凹陷部94仅凹陷与后述的联接部件120的板厚对应的量,联接部件120位于该凹陷部94内。
从图13(C)可以看出,对象端子100通过对金属板部件向板厚方向冲切而制成,整体形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片状,从图12可以看出,从下方被压入壳体90的端子收容部93而被保持,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多个对象端子100作为信号端子100S(以下称为“对象信号端子100S”)或者接地端子100G(以下称为“对象接地端子100G”)而被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端子100与设置于中继连接体10的板片20的信号端子30S以及接地端子30G的排列对应地排列。具体而言,从图13(C)以及图14(A)可以看出,对象端子100以对象接地端子100G夹持彼此相邻的2个对象信号端子100S的方式排列。以下,无需特别区分对象信号端子100S和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情况下,仅作为“对象端子100”说明构成。另外,图14(A)是从下方观察的、对象连接器3在上下方向的对象端子100的连结部103位置的剖视图。
从图14(A)可以看出,对象端子100设置于壳体90的嵌合壁部92的两侧的板面侧,设置为在该嵌合壁部92的壁厚方向(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该嵌合壁部92对称地形成两列。从图14(B)、图14(C)可以看出,对象端子100具有形成于上端侧的对象接触部101、形成于下端侧的对象连接部102、以及将对象接触部101与对象连接部102连结起来的对象连结部103。从图13(C)可以看出,在对象连结部103,用于向端子收容部93压入的压入突起部103A从对象连结部103的两侧边缘部突出地形成有多个。
对象接触部101利用从嵌合壁部92露出的板面而与中继连接器1的端子30的下侧接触部32A接触(参照图16(A)、图16(B))。具体而言,对象信号端子100S的对象接触部101S与信号端子30S的下侧接触部32AS接触,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对象接触部101G与接地端子30G的下侧接触部32AG接触。另外,从图14(B)、图14(C)可以看出,连接部102从壳体90的基部91的底面突出,供焊接球B安装。该连接部102能够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连接。具体而言,对象信号端子100S的连接部102S与信号电路部连接,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连接部102G与接地电路部连接。
对象接地板110通过对金属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制成。从图13(A)~(C)可以看出,对象接地板110具有:对象接地主体部111,其具有相对于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遍及对象连接器3的几乎整个区域而延伸;以及接地脚部112,其从该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突出。另外,对象接地板110还具有后述的连结片部113,利用该连结片部113将对象接地主体部111与后述的联接部件120连结。
从图14(A)可以看出,对象接地主体部111在壳体90的嵌合壁部92的壁厚范围的中间位置,换言之,在对象端子100的端子列彼此之间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换句话说,对象接地主体部111设置为位于形成对象端子100的表面及背面的2个板面中与对象接触部101的接触面相反的一侧。另外,从图14(B)、图14(C)可以看出,对象接地主体部111位于在上下方向与对象端子100的对象接触部101以及对象连结部103对应的范围。
从图14(A)、图14(B)可以看出,对象接地主体部111在与对象端子100的排列方向上的对象接地端子100G相同的位置,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有,向该对象接地端子100G侧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地接触突起部111A(参照图13(A)~(C))。从图14(A)、图14(B)可以看出,该接地接触突起部111A利用其突出顶部与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对象接触部101G以及对象连结部103G的板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地接触突起部111A与对象接触部101G以及对象连结部103G的板面接触。因此,从图14(A)可以看出,由彼此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30S构成的各对的对象接触部101G以及对象连结部103G,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在与对象接地板110对置的板面侧被从外部遮挡(图14(A)仅示出对象连结部103G的遮挡)。如上所述,在中继连接器1的中继连接体10中,分别成对的2个信号端子30S的弹性臂部32S在与外侧接地板60对置的板面侧被从外部遮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各对中的接触部32AS与对象接触部101S的接触部分,被外侧接地板60、2个接地端子30G、对象接地板110以及2个对象接地端子100G包围,被从外部遮挡。结果,在上述接触部分,能够可靠地防止对彼此之间的串扰,并且,能够不受来自外部的噪声的影响而可靠地传送信号。在中继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也同样进行信号端子彼此的接触部分的遮挡。
从图13(C)以及图14(A)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对象接地板110被设置为在上述排列方向(嵌合壁部92的壁厚方向)以接地接触突起部111A向彼此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对称的姿势,从图14(A)容易看出,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被壳体90保持。
从图13(A)~(C)可以看出,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一端侧(不与联接部件120连结的一侧)的第一接地脚部112A形成为,在对象端子100的排列范围之外的位置,从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向下方延伸的带状片。另外,从图13(B)可以看出,设置于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另一端侧(与联接部件120连结的一侧)的第二接地脚部112B形成为,在对象端子100的排列范围之外的位置,从与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下缘相同的位置向下方延伸的带状片。从图13(C)可以看出,对于接地脚部112A、112B而言,其下端位于比对象端子100的连接部102稍靠上方的位置,与电路基板的对应接地电路部(未图示)焊接连接。
另外,在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上述另一端侧,形成有将联接部件120与对象接地本体部111连结起来的连结片部113。从图13(A)、图13(B)可以看出,该连结片部113在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另一端侧部分(位于比接地脚部112B靠上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的上缘被弯曲成直角,并且,在其外侧缘向下方弯曲成直角,并与联接部件120的上缘连结。
图15(A)~(D)是示出与托架连接的多个对象接地板110的加工工序的立体图。首先,准备从图15(A)可以看出多个接地板110的两端分别连结于托架C(以后作为联接部件120使用)的金属部件。该金属部件具有对象接地板110和托架C相互平行的板面,作为整体形成为1个板状。接下来,从图15(B)可以看出,将对象接地板110的一端部侧的托架C切去,并且将连结片部113与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的边界位置弯曲成直角,使各对象接地主体部111直立。而且,从图15(C)可以看出,准备2个图15(B)的状态的金属部件,使彼此成对的对象接地板110彼此在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方向(托架C的长边方向)上以对称的方式对置,将各金属板部件的对象接地板110在上述排列方向交替地配置。接下来,从图14(D)可以看出,在2个金属部件中的、连结片部113与托架C的边界位置使该托架C向下方弯曲成直角。结果,托架C的板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该托架C作为联接部件120使用。图14(D)的2个对象接地板110以维持该姿势的状态与壳体90一体注塑成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联接部件120如上述那样原本是与多个对象接地板110连接的托架C,即便对象接地板110与壳体90一体铸模成型后也不从该对象接地板110被切去,从图1可以看出,经由分别被各壳体90保持的对象接地板110将多个对象连接器3彼此连接并支承它们。该联接部件120以其板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式被弯曲,与各对象连接器3对应的部分位于壳体90的凹陷部94内。
多个对象连接器3被联接部件120连结,由此,容易维持对象连接器3彼此的位置关系的精度,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连接。另外,托架C通常具有比较大的宽度且强度大,因此作为联接部件120优选,另外,不将该托架C从对象接地板110切去并丢弃,而是作为联接部件120被有效利用,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各接地板彼此被联接部件120电连接,因此能够使接地效果提高。另外,对联接部件120而言,由于利用其板面覆盖对象连接器3的侧端面,因此还能够作为屏蔽板使用。
接下来,基于图1、图2对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3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对象连接器2、3通过焊接连接而分别安装于不同电路基板(未图示)。接下来,将对象连接器3设为嵌合壁部92朝向上方直立的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使中继连接器1的各中继连接体10的下侧接收部12与各自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的嵌合壁部92对应,并使该中继连接器1位于对象连接器3的上方。
接下来,使中继连接器1向下方移动,使各中继连接体10从上方与各自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嵌合。此时,对象连接器3的嵌合壁部92进入中继连接体10的下侧接收部12。当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的嵌合结束时,设置于中继连接体的板片20上的端子30的下侧接触部32A,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上的对象端子100的对象接触部101,通过接触压接触而电导通。具体而言,从图16(A)可以看出,信号端子30S的下侧接触部21AS与对象信号端子100S的对象接触部101S接触,从图16(B)可以看出,接地端子30G的下侧接触部32GS与对象接地端子100G的对象接触部101G接触。
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成为相对于对象连接器3上下反转的姿势(图1所示姿势)后,使其从上方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由于该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的要领与对象连接器3的已述的要领相同,因此省略相关说明。而且,如图2所示,通过使对象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3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各自彼此对应的对象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3经由各中继连接体10被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器1的板片20的内侧接地板50以及外侧接地板60中的外侧接地板60,将与端子30的接触部31A、32A对应的范围,从与该接触部31A、32A的接触面相反的一侧进行遮挡。另外,对于对象连接器2、3而言,对象接地板110将与对象端子100的对象接触部101对应的范围,从与该对象接触部101的接触面相反的一侧进行遮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上述接触部31A、32A与上述对象接触部101的接触部分被外侧接地板60以及对象接地板110从板片20的板厚方向的两侧遮挡(关于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的连接部分的遮挡的方式,如图16(A)、图16(B)所示)。结果,在上述接触部分能够不受来自外部的噪声的影响而可靠地传送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接地板60与接地端子30G作为不同的部件被设置,该外侧接地板60与接地端子30G的连结部33G接触。换句话说,在外侧接地板60无需形成以往那样具有挠性的的接地接触部。因此,设计外侧接地板60时,由于与信号端子30S的接触部31AS、32AS对应的部分的形状不受到制约,因此能够自由地设计该部分的形状。结果,通过使与接触部31AS、32AS对应的部分的形状设为能够在信号端子30S与对象信号端子100S彼此的接触部分实现良好的阻抗的整合的形状(例如上述的突面部66的形状),能够容易地调整阻抗。
接下来,基于图11(B)对在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图11(B)的左右方向)上对象连接器2、3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的摇动(floating)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对象连接器2、3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被施加相反方向的意外的外力,而在对象连接器2、3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11(B)的例中,上述位置偏移是由于对象连接器3向右方且对象连接器2向左方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参照图11(B)的各箭头)。
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对象连接器2、3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则中继连接体10在中继连接体10的被支承孔部77A、77B的内壁面与支承体80的支承部82、83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倾斜,从而成为追随上述位置偏移的倾斜姿势。此时,上述中继连接体10维持上述被支承孔部77A、77B被上述支承部82、83稳定地支承的状态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体10不像以往那样被收容并支承于在壳体形成的狭缝状的收容槽,而是在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被板状的支承体80支承。因此,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在中继连接体彼此之间设置壳体的隔壁,因此能够与此相应地靠近中继连接体10设置,从而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小型化中继连接器1。另外,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在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范围的外侧位置设置壳体的端壁,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上述排列方向的中继连接器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体80为板状部件,因此,无需像以往的壳体和对象壳体那样,使并非那么大的槽宽度的收容槽和接收槽形成为多个且密集的位置,或者无需在上述接收槽内形成上述突起,不会成为复杂的形状。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支承体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中继连接体10设有2个板片20,但板片20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各中继连接体10设有1个板片20。这种情况下,在对象连接器2、3也仅设有与上述1个板片20对应的对象端子100以及对象接地板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对象连接体均为对象连接器,但取而代之,对象连接体中的一个也可以为电路基板。这种情况下,中继连接体的端子在与电路基板连接的端部形成与该电路基板焊接连接的连接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另外,图18是示出图17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201(以下简称为“中继连接器201”)分别从上方以及下方与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多个对象连接器202、203连接,将两连接器彼此中继连接。该对象连接器202、203彼此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为分别与不同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17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配置于一个电路基板的4个对象连接器202与配置于另一个电路基板的4个对象连接器203经由具有后述的4个中继连接体210的1个中继连接器201连接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7所示的中继连接器201具有:与对象连接器202、203连接的多个中继连接体210、以及将上述多个中继连接体210排列开并且一并进行支承的金属板制的2个支承体250。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体210与多个对象连接器202、203的各个对应地设置4个。上述4个中继连接体210在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以彼此接近的方式被等间隔地排列。
对于各中继连接体210而言,彼此形成为相同形状的2个板片210A、210B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上对称的方式对置配置。由于板片210A、210B为彼此相同的构成,以下仅对板片210A的构成进行说明,对板片210B的构成标注将板片210A的附图标记的“A”替换为“B”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板片210A具有:在相对于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端子220A、以板面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方式配置的接地板230A、以及将多个端子220A以及接地板230A通过一体铸模成型而保持的树脂制的基件240A。以下,在板片210A中,将与板片210B对置的面侧称为“内侧”,其相反的面侧称为“外侧”。
端子220A作为信号端子220AS或者接地端子220AG使用。板片210A中,端子220A以接地端子220AG夹持彼此相邻的2个信号端子220AS的方式排列(参照图19(C))。以下,无需特别区分信号端子220AS与接地端子220AG的情况下,作为端子220A进行说明。
端子220A通过将沿连接器嵌合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金属带状部件进行弯曲而制成。该端子220A以在上端侧以及下端侧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被弯曲,作为用于分别与对象连接器202、203的端子(对象端子)接触的上侧接触部221以及下侧接触部222形成(参照图19(B)的接地端子220AG的上侧接触部221AG以及下侧接触部222AG)。
接地板230通过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弯曲而制成,具有在比多个端子220靠外侧的位置沿连接器宽度方向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延伸的主体部(未图示)、在该主体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向内侧弯曲成直角的侧板部231A、以及在该侧板部的边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成直角的作为被支承部的被支承板部232A。该被支承板部232A具有从基件240的侧端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在板片210A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沿同方向延伸,相对于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另外,该被支承板部232A在靠近上端的位置以及靠近下端的位置形成有沿上述排列方向、即被支承板部232A的板厚方向贯通的孔部(参照图19(A)所示的孔部233)。
基件240A具有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部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41A。该突出部241A形成于在基件240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包含接地板230A的被支承板部232A的范围,在上述排列方向突出至与上述被支承板部232A相同的位置。
从图19(A)至(C)可以看出,中继连接体210通过使板片210A的突出部241A与板片210B的突出部241B抵接,使该板片210A、210B的内侧面彼此具有规定的间隔地对置而构成。另外,板片210A、210B各自的被支承板部232A、232B彼此,相接触而构成1个被支承板部232。另外,被支承板部232A、232B的上端侧的孔部彼此以及下端侧的孔部彼此,设置为一致而分别形成1个孔部233。在这样构成的中继连接体210的上部、且在板片210A、210B彼此之间向上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上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02的嵌合壁部262B的上侧接收部211形成。另一方面,在中继连接体210的下部、且在板片210A、210B彼此之间向下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下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03的嵌合壁部262B的下侧接收部212发挥作用。
中继连接体210的板片210A、210B彼此不被固定,如后述那样,通过使接地板230A、230B的被支承板部232被收容并支承于支承体250的支承槽部251A、251B来维持彼此对置的状态。
支承体250以维持平坦面的方式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制成。从图17可以看出,上述支承体250在上述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排列方向遍及上述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范围而与该中继连接体210的各侧端面对置。另外,支承体250沿上下方向被分割,而具有与上述中继连接体210的侧端面中的上侧区域对置的上侧部件250A、以及与下侧区域对置的下侧部件250B。在本实施方式中,1个上侧部件250A与1个下侧部件250B相结合,而覆盖中继连接体210的1个侧端面的几乎整个区域(参照图21(B)),支承体250还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另外,上侧部件250A与下侧部件250B在上述排列方向的规定范围内能够沿该排列方向相对移动。
上侧部件250A与下侧部件250B形成为彼此上下方向反转的相同形状。以下,基于图22对上侧部件250A的构成进行说明,对下侧部件250B标注将上侧部件250A的附图标记的“A”替换为“B”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从图22可以看出,在上侧部件250A的下缘通过冲切加工形成有:将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收容并且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进行支承的作为支承部的支承槽部251A、接收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凸部253B并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图22的左右方向)上与限制凸部253B进行相互限制的限制凹部252A、以及位于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凹部252B内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与限制凹部252B相互限制的限制凸部253A。另外,在上侧部件250A的上缘,在与支承槽部251A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通过冲切加工形成有从上方接收设置于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02的嵌合板部282的嵌合槽部254A。从图22可以看出,支承槽部251A、限制凹部252A、限制凸部253A以及嵌合槽部254A形成为在上述排列方向以规定的顺序和间隔反复地配置。
支承槽部251A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限制凹部252A与限制凸部253A之间的位置,形成为向下方延伸并敞开的狭缝状的槽部。该支承槽部251A以比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的板厚尺寸大的槽宽度形成。因此,从图22可以看出,在被支承板部232被收容于支承槽部251A内的状态下,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支承槽部251A的对置缘部和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之间,沿上述排列方向形成间隙。在上述对置边缘部的每一个上,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突出形成有支承上述被支承板部232的支承突起251A-1。另外,对于上述对置边缘部而言,比支承突起251A-1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随着趋向下方而彼此分离的倾斜边缘。换言之,支承槽部251A形成为趋向下方而扩展,后述那样,从下方接收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时,上述倾斜边缘将被支承板部232向支承槽部251A-1内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槽部251A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上形成与板片210A、210B的厚度尺寸几乎相同的尺寸的间隔,换言之形成1个中继连接体210的厚度尺寸的几乎一半的尺寸的间隔。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多个中继连接体210接近以相等间隔排列的情况下,在每隔一个的支承槽部251A,收容有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
限制凹部252A为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支承槽部251A与限制凸部253A之间的位置,以向下方延伸并敞开的方式凹陷而形成的凹部,其下端位于与支承槽部251A的下端相同的高度。另外,形成为比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凸部253B大的槽宽度尺寸(图22的左右方向尺寸)。因此,从图22可以看出,限制凸部253B被收容于限制凹部252A内时,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限制凹部252A的对置边缘部和上述限制凸部253B之间形成间隙。对限制凹部252A而言,上述对置边缘部不倾斜而是彼此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槽宽度遍及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为相同尺寸。
限制凸部253A形成为在上述排列方向彼此相邻的支承槽部251A彼此之间的位置,从与支承槽部251A以及限制凹部252A的上下方向的下端相同的位置向下方突出而形成。从图22可以看出,该限制凸部253A形成为比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凹部252B小的槽宽度尺寸,限制凸部253A被收容于限制凹部252B内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限制凹部252B的对置缘部与上述限制凸部253A之间形成间隙。另外,限制凸部253A的上述对置边缘部不倾斜而是彼此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其下端侧以随着趋向下方而彼此接近的方式倾斜。该下端侧部分作为限制凸部253A从上方进入限制凹部252B内时的引导部发挥作用。
从图22可以看出,嵌合槽部254A形成为向上方延伸并敞开的狭缝状的槽部。该嵌合槽部254A形成为比对象连接器202的嵌合板部的板厚尺寸大的槽宽度,嵌合板部被收容于该嵌合槽部254A内时,嵌合槽部254A的对置边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与嵌合板部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对置边缘部的每一个上,靠近上端的位置,突出形成有用于支承上述嵌合板部282的支承突起254A-1。另外,上述对置边缘部在比支承突起254A-1位于上方的部分,形成有随着趋向上方而彼此分离的倾斜边缘。换言之,嵌合槽部254A形成为朝向上方而扩展开,如后述那样,从上方接收上述嵌合板部时,上述倾斜边缘将嵌合板部向嵌合槽部254A内引导。另外,下侧部件250B的嵌合槽部254B为使上侧部件250A的嵌合槽部254A上下反转的形状,从下方接收对象连接器203的嵌合板部282。
支承体250形成为各个支承槽部251A、251B、限制凹部252A、252B、限制凸部253A、253B以及嵌合槽部254A、254B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以规定的顺序和间隔反复地配置。因此,事先准备形成有上述的支承槽部251A、251B、限制凹部252A、252B、限制凸部253A、253B以及嵌合槽部254A、254B的金属板部件,按照与中继连接体的个数对应的适当的长度(上述排列方向尺寸)切断该金属板部件,由此能够得到支承体250的上侧部件250A以及下侧部件250B。结果,由于设计的巧妙,即使中继连接体210的数量和中继连接体210彼此的间隔有所增减,通过根据中继连接体210的数量和间隔切断上述金属板部件,能够由一种金属板部件制作所希望的长度的支承体250,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上侧部件250A以及下侧部件250B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由一种金属板部件制作上述上侧部件250A以及下侧部件250B双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并且,支承体250由具有与中继连接体210的两侧的侧端面对置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制成,由于比利用电绝缘材料等来制作具有用于收容中继连接体210的收容槽的支承体,加工简单,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支承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中继连接体210在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被板状的支承体250支承,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无需像以往那样在支承中继连接体的壳体设置隔壁和端壁,能够实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地板230设置被支承部231且该被支承部231被支承体250的支承突起251A-1、251B-1支承,由此能够使接地效果提高。
接下来,基于图20、21对中继连接器201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将上述的金属板部件切断成与中继连接体210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对应的长度,准备2个上侧部件250A以及2个下侧部件250B。接下来,从图20(A)可以看出,将2个下侧部件250B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彼此对置的方式竖立地配置的状态下,将中继连接体210一个一个地从上方安装于下侧部件250B(图20(A)的箭头)。具体而言,将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从上方向下侧部件250B的支承槽部251B内插入。被支承板部232向支承槽部251B进入的动作结束时,该支承槽部251B的支承突起251B-1向被支承板部232的下侧的孔部233内插入。结果,被支承板部232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被支承,并且,以能够绕支承突起251B-1倾斜的状态被支承。另外,通过上述支承突起251B-1与孔部233的内缘的卡定,被支承板部232向上方的脱离被防止。
接下来,从图20(B)可以看出,对向下侧部件250B安装的4个中继接续体210,从图21(A)可以看出,2个上侧部件250A被从上方安装(图21(A)的箭头)。具体而言,使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从下方向上侧部件250A的支承槽部251A内插入。此时,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凸部253B从下方进入上侧部件250A的限制凹部252A内,并且,上侧部件250A的限制凸部253A从上方进入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凹部252B内(参照图21(B))。结果,限制凸部253A、253B分别在限制凹部252B、252A内与该限制凹部252B、252A啮合。另外,当被支承板部232向支承槽部251A进入的动作结束时,该支承槽部251A的支承突起251A-1向被支承板部232的上侧的孔部233内插入。结果,被支承板部232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被支承,并且,以能够绕支承突起251A-1倾斜的状态被支承。另外,通过上述支承突起251A-1与孔部233的内缘的卡定,被支承板部232向下方的脱离被防止。这样,通过安装2个上侧部件250A以及2个下侧部件250B,中继连接器201的组装完成。
接下来,基于图17对对象连接器202、203的构成进行说明。由于对象连接器202、203为完全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以对象连接器203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对象连接器202标注与对象连接器203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象连接器203具有,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中继连接器20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壳体260、被该壳体260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270(以下称为“对象端子270”)以及保持于壳体260的2个对象接地板280。
从图17可以看出,壳体260具有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端的2个端壁261、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2个端壁261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壁部262。该连结壁部26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为与中继连接器201大致相同的尺寸。换言之,2个端壁26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中继连接器201的范围之外(参照图18)。
连结壁部262具有将2个端壁261的下部彼此连结的基部262A、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延伸并从该基部262A向上方延伸的嵌合壁部262B。该嵌合壁部262B形成为具有相对于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的板状,作为向中继连接体210的下侧接收部212嵌入的嵌合部形成。连结壁部26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端与端壁部261的内侧面之间,具有比支承体250的板厚尺寸稍大的间隔。结果,在该连结壁部262和端壁部之间,对象接地板280的嵌合板部露出。
对象端子270通过将金属带状部件向板厚方向弯曲而制成,通过例如压入,在壳体260的连结壁部262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被排列保持。多个对象端子270作为信号端子270S(以下称为“对象信号端子270S”)或者接地端子端子270G(以下称为“对象接地端子270G”)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端子270与设置于中继连接体210的板片210A、210B的信号端子220AS、220BS以及接地端子220AG、220BG的排列对应地排列。具体而言,对象端子270以设置为对象接地端子270G夹持彼此相邻的2个对象信号端子270S的方式排列。以下,无需特别地区分对象信号端子270S和对象接地端子270G的情况下,仅作为“对象端子270”对构成进行说明。
对象端子270设置于壳体260的嵌合壁部262B的两侧的板面侧,被设置为在该嵌合壁部262B的板厚方向(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该嵌合壁部262B对称的两列。对象端子270具有沿嵌合壁部262B的板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接触臂部271、以及在该接触臂部271的下端沿上述排列方向向与嵌合壁部262B分离的方向弯曲地延伸的连接部272。接触臂部271利用从嵌合壁部262B露出的板面与中继连接器201的端子220的下侧接触部222接触。具体而言,对象信号端子270S的接触臂部271S与信号端子220AS、220BS的下侧接触部222接触,对象接地端子270G的接触臂部271G与接地端子220AG、220BG的下侧接触部222接触。另外,对连接部272而言,其下表面位于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相同的高度,能够与该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具体而言,对象信号端子270S的连接部272S与信号电路部连接,对象接地端子270G的连接部272G与接地电路部连接。
对象接地板280通过对金属板部件进行冲切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制成。对象接地板280具有:主体部(未图示),其具有相对于中继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遍及对象连接器203的几乎整个区域而延伸;以及接地脚部281,从上述主体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下缘向下方延伸并从端壁261的下表面延伸出,并且向上述排列方向弯曲。
上述主体部在壳体260的嵌合壁部262B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换言之,在对象端子270的列彼此之间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从嵌合壁部262B与端壁261之间的空间露出的部分,形成为收容于支承体250的下侧部件250B的嵌合槽部254B中的嵌合板部282。在该嵌合板部282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孔部(未图示),如后述那样,在对象连接器203与中继连接器201嵌合的状态下,上述嵌合槽部254B的支承突起254B-1插入上述孔部。另外,对接地脚部281而言,其下表面位于与对象端子270的连接部272相同的高度,与电路基板的对应接地电路部(未图示)焊接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对象接地板280被设置为在上述排列方向(嵌合壁部262B的壁厚方向)相对于嵌合壁部262B对称,即接地脚部281向相反侧延伸的姿势,通过例如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壳体260。
接下来,基于图17、18对中继连接器201和对象连接器202、203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对象连接器202、203通过焊接连接而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03成为嵌合壁部262B朝向上方延伸的姿势(图17所示的姿势),使中继连接器201的各中继连接体210的下侧接收部212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对象连接器203的嵌合壁部262B对应,使该中继连接器201位于对象连接器203的上方。
接下来,使中继连接器201向下方移动,使各中继连接体210从上方与各自对应的对象连接器203嵌合。此时,对象连接器203的嵌合壁部262B向中继连接体210的下侧接收部212进入,并且,对象连接器203的对象接地板280的嵌合板部282从下方向中继连接体210的下侧部件250B的嵌合槽部254B进入。当中继连接器201与对象连接器203的嵌合结束时,设置于中继连接体的板片210A、210B的端子220的下侧接触部222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03的对象端子270的接触臂部271通过接触压接触而电导通。具体而言,信号端子220AS、220BS与对象信号端子270S接触,接地端子220AG、220BG与对象接地端子270G接触。另外,嵌合槽部254B的支承突起254B-1插入嵌合板部282的孔部内从而将该嵌合板部282在其板厚方向支承。此时,通过上述支承突起254B-1与上述孔部的内缘的卡定,中继连接器201与对象连接器203的脱离被防止。
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02成为相对于对象连接器203上下反转的(图17所示的姿势)姿势后,使其从上方与中继连接器201嵌合连接。该对象连接器202的嵌合连接的要领与对象连接器203上述要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而且,如图18所示,通过使对象连接器202和对象连接器203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彼此相对应的对象连接器202与对象连接器203经由各中继连接体210而电连接。
接下来,基于图23对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图23的左右方向)上对象连接器202、203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的摇动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对象连接器202、203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被施加相反方向的意外的外力,而在对象连接器202、203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23的例中,上述位置偏移是因对象连接器203向右方且对象连接器202向左方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参照图23的各箭头)。
当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对象连接器202、203彼此之间产生位置偏移时,中继连接体210在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与支承体250的支承槽部251A、251B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绕支承突起251A-1、251B-1倾斜,成为追随上述位置偏移的倾斜姿势。此时,上述中继连接体210维持上述被支承板部232被上述支承突起251A-1、251B-1稳定地支承的状态倾斜。
另外,从图23可以看出,通过上侧部件250A的限制凸部253A的外缘(左缘)与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凹部252B的内缘(左缘)抵接,并且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凸部253B的外缘(右缘)与上侧部件250A的限制凹部252A的内缘(右缘)抵接,从而支承体250的规定量以上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250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上侧部件250A和下侧部件250B,该上侧部件250A与下侧部件250B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的规定范围内能够相对移动。因此,与通过由一个部件制成的支承体来支承中继连接体210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按照与上侧部件250A与下侧部件250B相对移动的量对应的量,在上述排列方向大幅确保在支承槽部251A、251B用于允许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的倾斜的空间。结果,中继连接体210能够以大的角度倾斜,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的追随更大的偏移。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连接器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状态。
另外,上侧部件250A的限制凹部252A以及限制凸部253A与下侧部件250B的限制凸部253B以及限制凹部252B,由于利用在上下方向彼此重叠的范围配置,因此即便限制凹部252A、252B以及限制凸部253A、253B的上下方向尺寸变大,支承体250以及中继电连接器201也不会在上下方向上变得大型化。另外,通过使限制凹部252A、252B以及限制凸部253A、253B的上下方向尺寸变大,使相互抵接的面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面积)变大,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限制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对象连接器202、203彼此接近以相等的间隔排列,与此对应,多个中继连接体210也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彼此接近以相等的间隔排列并被支承体250支承。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即使多个对象连接器202、203彼此以更大的间隔排列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与各对象连接器202彼此以及对象连接器203彼此的相对位置对应的支承槽部251A、251B支承中继连接体210的被支承板部232来进行处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继连接体210的排列方向上,支承体250的支承槽部251彼此之间的间隔为中继连接体210的厚度尺寸的几乎一半的尺寸,即被设定为比该厚度尺寸小的尺寸,因此,与上述间隔被设定为与上述厚度尺寸相同的尺寸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配置中继连接体210的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设定为更小,从而能够使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只要使相邻的支承槽部251彼此之间的间隔更小来将该支承槽部251形成于支承体250,则显然能够进一步提高中继连接体210的配置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金属板部件制成支承体,但支承体的材料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由树脂制成。另外,支承体的上侧部件与下侧部件为相同形状,但上侧部件与下侧部件,只要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限制凹部与限制凸部形成于相同位置而且支承部彼此形成于相同位置,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另外,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形成于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双方,但取而代之,可以为限制凹部仅形成于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一方,限制凸部仅形成于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另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板部形成孔部,该被支承板部被收容于支承体的支承槽部时,该支承槽部的支承突起插入上述孔部,但在能够充分防止中继连接器从支承体脱离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上述孔部。在上述被支承板部不形成上述孔部的情况下,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部以其板面被支承体的支承突起夹持的方式被支承。另外,与上述被支承板部相同,也并非一定在对象连接器的接地板的嵌合板部设置孔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被支承板部作为接地板的一部分形成,但该被支承板部也可以形成于接地板以外的部件。例如,可以使被支承板部作为板片的基件的一部分形成,也可以作为从该基件的侧端面突出的板状部分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对象连接体为对象连接器,但取而代之,对象连接体中的一方或双方也可以是电路基板。这种情况下,中继连接体的端子在与电路基板连接的端部形成与该电路基板焊接连接的连接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中继连接体210由2个板片210A、210B构成,但板片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由1个板片构成中继连接体。这种情况下,在对象连接器也仅设置与上述1个板片对应的对象端子以及对象接地板。

Claims (8)

1.一种中继电连接器,
该中继电连接器的多个中继连接体被支承体排列开并且一并支承,上述中继连接体具有板片,该板片在基件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延伸、且设有分别形成于上述上端侧和上述下端侧的具有接触部或连接部的多个端子,形成对象连接器或电路基板的对象连接体在上述上端侧和上述下端侧与上述中继连接体连接,
上述中继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连接体在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具有被上述支承体支承的被支承部,
上述支承体由板状部件制成,该板状部件具有在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遍及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范围而与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部的每一个对置的板面,
上述支承体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与各中继连接体的上述被支承部对应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收容上述被支承部或者被该被支承部收容,并且以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上述被支承部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上述排列方向支承该被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中继连接体除板片之外还具有收容并保持该板片的板片保持体,
支承部具有形成于支承体的上缘的上侧支承部、和形成于下缘的下侧支承部,
被支承部在上述板片保持体的两侧的侧面部具有收容上述上侧支承部并被该上侧支承部支承的上侧被支承部、以及收容上述下侧支承部并被该下侧支承部支承的下侧被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中继连接体具有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且在相对于中继连接体的侧面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在该突起部压接于支承体的板面的状态下,上侧支承部以及下侧支承部分别对上侧被支承部以及下侧被支承部的内壁面向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外侧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而具有与中继连接体的侧面中的上侧的区域对置的上侧部件、以及与下侧的区域对置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能够沿该排列方向相对于上述上侧部件相对移动的下侧部件,
被支承部从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向相对于该侧面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突出而形成,
支承部以在与上述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的各中继连接体的上述被支承部对应的位置收容并支承上述被支承部的方式形成于上述上侧部件以及上述下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中继连接体的被支承部具有从该中继连接体的两侧的侧面突出且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
支承体的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支承部作为分别向下方以及上方延伸并敞开的狭缝状的槽部而形成,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该支承部的边缘部,以向槽部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对上述中继连接体的上述被支承部进行支承的支承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以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相互对置的边缘部彼此啮合的方式配置,
在各个上述边缘部,用于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限制上侧部件与下侧部件的超过规定量的相对移动的限制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成对形成,
成对的上述限制部具有向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中的一方凹陷而形成的限制凹部、以及向另一方突出而形成的限制凸部,该限制凸部以在上述限制凹部内与该限制凹部啮合的方式被配置,上述限制凸部的外缘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与上述限制凹部的内缘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中继连接体而言,接地板与多个端子一起被设置于基件,该接地板的侧端部从上述基件的两侧的侧面突出而成为被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支承体以维持平坦面的方式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制成,该支承体的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形成为彼此在上下方向反转的相同形状,分别将支承部、限制凹部以及限制凸部在中继连接体的排列方向上以规定的顺序以及间隔反复配置而形成。
CN201410475188.5A 2013-09-17 2014-09-17 中继电连接器 Active CN1044665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2128A JP5843829B2 (ja) 2013-09-17 2013-09-17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JP2013-192128 2013-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6581A true CN104466581A (zh) 2015-03-25
CN104466581B CN10446658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668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5188.5A Active CN104466581B (zh) 2013-09-17 2014-09-17 中继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84523B2 (zh)
JP (1) JP5843829B2 (zh)
CN (1) CN104466581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3809A (zh) * 2016-02-18 2017-08-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及装置单元
CN110247213A (zh) * 2018-03-08 2019-09-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10364866A (zh) * 2018-04-11 2019-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装体以及连接器元件
CN110635295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直角电连接器
CN111370923A (zh) * 2020-03-24 2020-07-03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模块
CN111525348A (zh) * 2020-04-23 2020-08-1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差分接触件模块及差分连接器
CN113346268A (zh) * 2020-02-18 2021-09-0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14253114A (zh) * 2020-09-23 2022-03-29 株式会社理光 基板单元、装卸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303072B2 (en) 2020-04-16 2022-04-12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I792042B (zh) * 2020-03-18 2023-02-11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件以及電連接器模組
US11621509B2 (en) 2020-05-07 2023-04-04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module and electric connec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3829B2 (ja) * 2013-09-17 2016-01-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010724A (ja) * 2016-07-11 2018-01-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板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JP6981859B2 (ja) * 2017-11-28 2021-12-1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
JP6909138B2 (ja) * 2017-11-30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297966B1 (en) * 2018-01-15 2019-05-21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Mating adapter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7267698B2 (ja) * 2018-09-07 2023-05-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WO2021061916A1 (en) * 2019-09-27 2021-04-01 Fci Usa Llc High performance stacked connector
CN111244686A (zh) 2020-03-18 2020-06-05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转接头连接器
CN111509432B (zh) * 2020-04-23 2021-03-23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70675A1 (en) * 2004-01-30 2005-08-04 Toshiyukj Takada Intermedi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and its connecting structure
CN2749079Y (zh) * 2003-12-05 2005-1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388495A (zh) * 2007-09-10 2009-03-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以及电气连接器装配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0186A (en) * 1997-03-13 1998-09-01 Framatome Connectors Usa, Inc.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US7862376B2 (en) * 2008-09-23 2011-01-04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mpliant pin for retaining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shield with a connector assembly
US8485831B2 (en) * 2011-01-06 2013-07-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ll mezzanine connector
JP5400849B2 (ja) * 2011-10-05 2014-01-2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接続ブレード及びこれを有する中間接続電気コネクタそしてこれらを有する接続ブレード組立体
JP5820858B2 (ja) * 2013-09-17 2015-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843829B2 (ja) * 2013-09-17 2016-01-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49079Y (zh) * 2003-12-05 2005-12-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050170675A1 (en) * 2004-01-30 2005-08-04 Toshiyukj Takada Intermedi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and its connecting structure
CN101388495A (zh) * 2007-09-10 2009-03-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以及电气连接器装配体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3809B (zh) * 2016-02-18 2019-06-04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及装置单元
CN107093809A (zh) * 2016-02-18 2017-08-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及装置单元
CN110247213B (zh) * 2018-03-08 2022-02-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10247213A (zh) * 2018-03-08 2019-09-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10364866A (zh) * 2018-04-11 2019-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组装体以及连接器元件
CN110635295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直角电连接器
CN110635295B (zh) * 2018-06-21 2023-02-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直角电连接器
CN113346268A (zh) * 2020-02-18 2021-09-0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TWI792042B (zh) * 2020-03-18 2023-02-11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件以及電連接器模組
CN111370923A (zh) * 2020-03-24 2020-07-03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模块
CN111370923B (zh) * 2020-03-24 2021-06-04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模块
US11303072B2 (en) 2020-04-16 2022-04-12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1525348A (zh) * 2020-04-23 2020-08-1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差分接触件模块及差分连接器
US11621509B2 (en) 2020-05-07 2023-04-04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module and electric connector
CN114253114A (zh) * 2020-09-23 2022-03-29 株式会社理光 基板单元、装卸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43829B2 (ja) 2016-01-13
US20150079814A1 (en) 2015-03-19
US9184523B2 (en) 2015-11-10
JP2015060657A (ja) 2015-03-30
CN104466581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66581A (zh) 中继电连接器
CN104466543A (zh) 中继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4324566B2 (ja) メモリカード用アダプタ
CN107611717A (zh) 带屏蔽板电连接器
CN100399637C (zh) 电连接器
EP2571106B1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US7575487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7210561B (zh) 紧凑型高速连接器
CN10807526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534957A (zh) 插座连接器及包括其的连接器组件
CN109921248B (zh) 电连接器
KR20170033319A (ko) 리버서블 이중-위치 전기 커넥터
CN102157857A (zh) 连接器
CN103367978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CN110021849A (zh) 电连接器
CN104425944A (zh) 端子和包括端子的连接器
CN104253345A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KR102202043B1 (ko) 모듈 및 모듈과 상대 커넥터와의 접속 구조
JP7438076B2 (ja) 相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4078799A (zh) 中继电连接器
CN10939071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体的组装体
CN104103940A (zh) 直通主板插座及其制造方法
WO2021112258A1 (ja) コネクタ
US105539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CN10290694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