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7213A -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7213A
CN110247213A CN201910175339.8A CN201910175339A CN110247213A CN 110247213 A CN110247213 A CN 110247213A CN 201910175339 A CN201910175339 A CN 201910175339A CN 110247213 A CN110247213 A CN 110247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contact portion
electric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53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7213B (zh
Inventor
玉井畅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47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7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在经由中间连接器将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防止信号传输特性的降低。两电路基板用连接器(1)及中间电连接器(3)的端子(20、120)的接触部(22、122)具有:沿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22B、122B)、和相比该板状接点部(22B、122B)位于端子(20、120)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22A‑1、122A‑1),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上述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

Description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彼此中继的中间电连接器、具有多个该中间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及具有中间电连接器和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将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与配置在另一电路基板上的另一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进行嵌合连接的情况下,在与供上述电路基板用连接器配置的设备内的空间等的关系上,有时上述连接方向上的电路基板彼此的距离被设定为较大。
在这样的设定之下,例如,考虑要求增大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在上述连接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但若构成该电路基板用连接器的各部件在上述连接方向上变大,则例如由于在壳体成型时树脂材料无法在模具内充分流动,或者在端子材料加工时不易通过冲压机进行加压,而存在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变得困难的担忧。另外,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由于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被在回流炉内加热,因而大多锡焊连接于该电路基板,而若在上述连接方向上增大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则存在因连接器整体的热容量变大而无法充分向电路基板锡焊连接的担忧。另外,若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过大,则也存在甚至无法向回流炉配置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担忧。
因此,有时不增大电路基板用连接器本身的高度尺寸,而在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彼此间配置一个中间电连接器(中间连接器),来经由该中间连接器将两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进行连接。但是,当中间电连接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较大的情况下,存在由于与上文关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叙述的内容同样的理由而难以制造该中间电连接器的担忧。
根据这样的情况,大多在两个电路基板之间还设置其它电路基板,将邻接的电路基板使用两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进一步根据需要也使用中间连接器进行连接。但是,在这样的连接形态中,使用的电路基板、连接器的数量变多,因此连接工序变得烦杂并且成本也增加。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在两个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之间配置多个中间连接器,并经由该多个中间连接器将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彼此电连接。根据这样的连接形态,在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彼此之间仅配置多个中间连接器,而不使用电路基板,因此与其相应地,连接工序变得简便并且降低了成本。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769922号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形态作为一个例子:一个电路基板用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呈销状,另一电路基板用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呈孔状,另外,中间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的一端侧呈销状且另一端侧呈孔状。在该形态中,通过将各连接器的端子的销状的接触部向邻接的连接器的孔状的接触部插入并进行连接,由此经由多个中间连接器将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彼此进行连接。
在经由中间连接器将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端子的接触部并不限于上述的销状及孔状,考虑为各种形状。例如,列举作为通常的形状的不弹性位移的直线状的凸形端子以及弹性位移并与该凸形端子接触的凹形端子的组合。在利用这样的凸形端子及凹形端子的连接形态中,通常,凹形端子的接触部在距凸形端子的前端(自由端)具有一定程度的距离的位置与该凸形端子的接触部接触。该距离是所谓的有效嵌合长度,通过预先设定为较大,而不会被连接器彼此的嵌合深度左右并确保了稳定的接触状态。
但是,凸形端子中的形成上述有效嵌合长度的部分也是所谓的短线(stub)。在将端子彼此进行连接并传输高速信号时,在该短线中,有时所传输的信号反射而产生共振,其结果为,存在减弱应传输的信号等使高速信号传输的特性降低的担忧。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经由中间电连接器将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防止信号传输特性的降低的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课题通过以下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中间电连接器及第二发明至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而解决。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中间电连接器配置于在电路基板上配置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在另一电路基板上配置的另一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之间,并能够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与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连接。
在这样的中间电连接器中,在第一发明中,特征在于,具有:多个连接体,它们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和支承体,其支承上述多个连接体,上述连接体具有:端子,其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和电绝缘材料制的固定保持体及可动保持体,它们保持该端子,对上述端子而言,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各自的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分开的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可动保持体彼此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以及相比该板状接点部位于端子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上述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形成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并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的对应板状接点部接触,并且上述板状接点部能够与形成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并相比上述对应板状接点部位于该端子的自由端侧的对应突状接点部接触。
在第一发明中,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对应板状接点部接触,并且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板状接点部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对应突状接点部接触。在第一发明中,由于突状接点部及对应突状接点部设置于各自的端子的接触部的自由端侧,因此在接触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不存在短线,另外,即使存在短线也是极短的。因此,在经由第一发明的中间电连接器连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彼此并传输信号时,良好地防止了由短线引起的信号特性的降低。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端子在上述可动保持体与各自的上述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像这样,通过在端子形成有挠性部,该端子的接触部能够弹性位移,该能够弹性位移的接触部与设置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处的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上述施力部件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具有作用力地按压邻接的其它连接体,从而通过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像这样,通过设置施力部件,从而通过由该施力部件产生的上述反作用力提高端子的接触部彼此的接触压力,因此维持了良好的接触状态。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第一发明所涉及的中间电连接器,该中间电连接器也能够进行该中间电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在第二发明中,中间电连接器不仅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能够嵌合连接,也能够与其它中间电连接器嵌合连接,因此能够使多个中间电连接器相互嵌合连接而连结。因此,能够经由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将电路基板彼此进行连接。另外,由于能够连结多个中间电连接器,因此即使在电路基板彼此间针对每种产品设定各种距离,也能够与该距离相应地使中间电连接器的数量增减,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另外,由于不需要增大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各自的高度尺寸(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各电连接器。
<第三发明>
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中间电连接器,其配置于在电路基板上配置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在另一电路基板上配置的另一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之间,并能够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与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连接;和上述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任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在这样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中,在第三发明中,特征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具有:多个连接体,它们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和支承体,其支承上述多个连接体,上述连接体具有:端子,其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和电绝缘材料制的固定保持体及可动保持体,它们保持该端子,对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具有使能够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向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能够在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与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保持于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该可动保持体与上述连接部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对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各自的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分开的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可动保持体彼此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以及相比该板状接点部位于端子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上述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
“对象端子”是指设置于直接被嵌合连接的电连接器、即“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例如,在中间电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直接被嵌合连接的情况下,若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进行,则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成为对象端子,若从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进行,则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成为对象端子。
在第三发明中,上述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即,上述端子的接触部的突状接点部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对象端子的接触部的突状接点部与上述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在该第三发明中,由于两个接触部的突状接点部设置在该接触部的自由端侧,因此在接触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不存在短线,另外,即使存在短线也是极短的。因此,在通过第三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传输信号时,良好地防止了由短线引起的信号特性的降低。
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各自的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处的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上述施力部件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具有作用力地按压邻接的其它连接体,从而利用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对象端子接触。
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中间电连接器设置有多个,也能够进行该中间电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第四发明>
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是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配置在另一电路基板上的另一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能够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经由配置在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彼此间的中间电连接器而连接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在这样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中,在第四发明中,特征在于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具有:多个连接体,它们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和支承体,其支承上述多个连接体,上述连接体具有:端子,其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和电绝缘材料制的固定保持体及可动保持体,它们保持该端子,对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具有使能够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向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能够在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与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该可动保持体与上述连接部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对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各自的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分开的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可动保持体彼此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两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沿着上述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以及相比该板状接点部位于端子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上述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
在第四发明中,也与第三发明同样地,上述端子的接触部的突状接点部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对象端子的接触部的突状接点部与上述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在该第四发明中,也是两个接触部的突状接点部设置在该接触部的自由端侧,因此在接触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不存在短线,另外,即使存在短线也是极短的。因此,在通过第四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传输信号时,良好地防止了由短线引起的信号特性的降低。
在第四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各自的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在第四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处的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上述施力部件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具有作用力地按压邻接的其它连接体,从而利用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对象端子接触。
在第四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中间电连接器设置有多个,也能够进行该中间电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本发明如以上那样,相互被嵌合连接的电连接器的端子由于该突状接点部设置于该接触部的自由端侧,因此在接触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不存在短线,另外,即使存在短线也是极短的。因此,在经由中间电连接器连接两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并传输信号时,良好地防止了由短线引起的信号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整体立体图,示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整体立体图,示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3是将图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体从支承体及连结部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一个连接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5是仅表示图4的连接体的端子及金属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邻接的一对连接体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剖视图,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7是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中的剖视图,示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8是表示图7的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浮动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连接器;23D…挠性部;3、4…中间连接器;30、130…固定保持体;10、110…连接体;40、140…可动保持体;20…端子;50、150…金属板部件(施力部件);21…连接部;53、153…施力部;22、122…接触部;70、170…支承体;22A-1、122A-1…突状接点部;120…中间端子;22B、122B…板状接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1表示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前,图2表示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后。
图3是将后述的连接体从支承体及连结部件分离而表示连接器1的立体图。连接器1及连接器2是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连接器1及连接器2以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图1、2中的Z轴方向)为连接方向,经由配置在两连接器1、2彼此间的两个中间电连接器(以下,称为“中间连接器”)3、4而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与连接器2彼此呈同一形状。另外,中间连接器3与中间连接器4彼此呈同一形状。
连接器1呈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图1至图3中的Y轴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的近似长方体外形,并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连接体10,它们以该长边方向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参照图3);金属板制的连结部件60,其在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遍及上述多个连接体10的排列范围而延伸,并将该多个连接体10连结保持(参照图3);以及电绝缘材料制的支承体70,其沿上下方向观察呈近似四边框状,并对连结保持于上述连结部件60的多个连接体10进行收纳支承。
图4是表示一个连接体10的整体立体图。该连接体10具有:多个金属板制的端子20,它们以连接器1的短边方向亦即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两个电绝缘材料制的保持体(后述的固定保持体30及可动保持体40),它们通过一体模制成型将该多个端子20排列保持;以及作为施力部件的金属板部件50,其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包含端子排列范围而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3可以看出,在该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一端侧(Y2侧)的连接体10单独设置,并且其它连接体10以两个该连接体10被对称地组装而成对的方式设置。
在连接器1中,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对连接体10的对彼此间的空间、及配置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最末端位置的连接体10与支承体70的后述的端壁72、73之间的空间作为用于接纳连接器2的连接体10的接纳部R1而被形成(参照图7)。
保持端子20的保持体具有:固定保持体30,其通过一体模制成型一并保持设置于一个连接体10的所有的端子20的后述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和可动保持体40,其通过一体模制成型一并保持上述所有的端子20的后述的可动侧被保持部23C及上侧被保持部24并以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为旋转轴线能够能够相对于固定保持体30进行相对的角位移。
在连接器1配置连接于电路基板时,从图4可以看出,靠近靠该电路基板而定位的连接器1的固定保持体30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另外,与该固定保持体30平行地沿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可动保持体40在作为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固定保持体30分离而设置于与固定保持体30相比远离上述电路基板的上方位置(Z1侧的位置)。从图7可以看出,对固定保持体30而言,例如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中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尺寸小于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相对于此,可动保持体40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为比宽度尺寸大。关于固定保持体30和可动保持体40,后文再次叙述。
图5是从图4的连接体10省略固定保持体30及可动保持体40,而仅表示端子20及金属板部件50的立体图。另外,在该图5中,为了图示金属板部件50的后述的弹性片51A,也省略了一部分的端子20(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X1侧的几个端子20)的图示。从图5可以看出,端子20通过将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金属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局部弯曲而制成,除后述的上侧被保持部24以外的部分的板面(与板厚方向垂直的面)以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从图7可以看出,该端子20沿上下方向贯通固定保持体30,并位于成为一对连接体10的对置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面的可动保持体40的一侧面,利用固定保持体30和可动保持体40,通过与各自的一体模制成型而保持端子20。此外,在图7中,在各连接器的端子的截面中省略了阴影线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4及图5可以看出,通过各连接体10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20中的一部分的端子20作为信号端子20S被使用,剩余的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被使用。该信号端子20S与该接地端子20G以规定的顺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接地端子20G分别位于彼此邻接的一对信号端子20S的两侧的方式排列,在上述一对的信号端子20S中,相互传输成对的高速差分信号。以下,关于端子20,需要将信号端子20S与接地端子20G区分地进行说明时,对信号端子20S的各部分的符号标注“S”,对接地端子20G的各部分的符号标注“G”。
从图5可以看出,端子20在下端侧(Z2侧即一端侧)具有锡焊连接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电路部的连接部21(参照图6及图7),在上端侧(Z1侧即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设置于中间连接器3的后述的端子20接触的接触部22。另外,端子20在连接部21与接触部22之间具有被固定保持体30及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下侧被保持部23(也参照图6及图7),并且具有在接触部22的两侧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缘延伸并被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上侧被保持部24(参照图5)。
如图6及图7所示,连接部21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从固定保持体30的下表面突出,并安装有用于与电路基板的锡焊连接的焊球B。
从图4可以看出,接触部22沿着可动保持体40的一侧面延伸,板面(与板厚面垂直的面)遍及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地从上述一侧面露出。该露出的板面成为用于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面。具体地,该接触部22在上端侧形成有具有呈突起状的突状接点部22A-1的接触片22A,并且形成有位于比该接触片22A靠下方的带状的板状接点部22B。换言之,突状接点部22A-1位于比板状接点部22B靠端子20的自由端侧(上端侧)的位置。从图4可以看出,上述接触片22A位于与上述可动保持体40的后述的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对应的位置,并在其板厚方向上能够弹性位移。从图8可以看出,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相对于端子20的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22B接触,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的突状接点部22A-1接触。通过将接触部22设为这样的形状,形成在简单的直线状的电传输路,能够为不存在短线的所谓的非短线布线(stubless)的形态。其结果为,在传输高速信号时,能够良好地防止信号传输特性的降低。此外,在图8中,在各连接器的端子的截面中省略了阴影线的图示。
另外,在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被使用的情况下,从图6可以看出,该接地端子20G的板状接点部22BG的与接触面22B-1G相反侧的板面如后述那样,作为承受来自金属板部件50的弹性片51A的按压力并且与该弹性片51A接触的被压面22B-2G发挥功能。
从图5可以看出,下侧被保持部23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比连接部21及接触部22宽度大,并且在其中央区域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下侧孔部23A。像这样,通过形成有下侧孔部23A,当下侧被保持部23与固定保持体30及可动保持体40被一体模制成型时,熔融的电绝缘材料流入到该下侧孔部23A并固化,下侧被保持部23被牢固地保持。
下侧被保持部23的下半部成为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固定保持体30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其上半部成为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23C。另外,下侧被保持部23中的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23B与可动侧被保持部23C之间的部分未被固定保持体30及可动保持体40中的任一个保持。该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局部形成为薄壁,并作为在该下侧被保持部23的板厚方向(Y轴方向)上易产生弹性挠曲的挠性部23D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流入到下侧孔部23A并固化,但也可以代替于此,例如,由固定保持体30仅保持下侧被保持部23中的形成下侧孔部23A的下缘的部分,并且由可动保持体40仅保持形成下侧孔部23A的上缘的部分。在这样的保持形态中,下侧被保持部23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侧孔部23A的范围的部分未被固定保持体30及该可动保持体40中的任一个保持,在与固定保持体30及该可动保持体40之间的位置作为能够弹性位移的挠性部发挥功能。其结果为,该挠性部在上下方向上变大并易弹性位移,因此能够确保更大的浮动量。
上侧被保持部24在上述接触部22的板状接点部22B的两侧缘朝向金属板部件50侧弯曲并沿上述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延伸。比较图4与图5可知,上侧被保持部24以在可动保持体40的厚度范围内被埋设的状态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该可动保持体40保持。该上侧被保持部24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上侧孔部24A。像这样,通过形成有上侧孔部24A,在上侧被保持部24与可动保持体40被一体模制成型时,熔融的电绝缘材料流入到该上侧孔部24A并固化,从而上侧被保持部24被牢固地保持。
如已述的那样,在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被使用的情况下,从图6可以看出,板状接点部22BG的被压面22B-2G(与接触面22B-1G相反侧的板面)承受来自金属板部件50的弹性片51A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该板状接点部22BG的范围内的上侧被保持部24G被可动保持体40牢固地保持,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承受了来自上述弹性片51A的按压力的该板状接点部22BG从可动保持体40脱离。其结果为,能够维持端子20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对象端子)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被保持部24在板状接点部22B的侧缘被弯曲并朝向上述金属板部件50侧延伸地形成,因此端子2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换言之,端子宽度尺寸不会变大,其结果为,将端子20彼此以较窄的间隔排列,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将连接器小型化。
从图4可以看出,固定保持体30具有:固定侧保持部31,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并通过一体模制成型保持端子2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参照图8);和近似四棱柱状的多个突部32,它们从位于该固定侧保持部31的一个侧面(位于图4中的Y2侧并与Y轴方向垂直的平坦面)突出。
从图4可以看出,突部32在固定侧保持部31的上述一个侧面,形成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具有间隔的两个位置。该突部32突出进入到连结部件60的后述的下板部62的卡止孔部62B-1而相对于该卡止孔部62B-1在上下方向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进行卡止。
从图4可以看出,可动保持体40被制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固定保持体30大。该可动保持体40具有:板状的可动侧保持部41,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包含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的方式延伸;上壁部42,其从该可动侧保持部41的上端沿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朝向金属板部件50侧(在图4的连接体10中为Y1侧)突出并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也参照图6);以及安装壁部43,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侧保持部41及上壁部42的两侧。
可动侧保持部41呈具有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板面的板状,从图4可以看出,以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的接触面22B-1(板面)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一个板面(在图4中为Y2侧的板面)侧露出的方式,保持该板状接点部22B及上侧被保持部24。另外,可动侧保持部4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与端子20的接触片22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该可动侧保持部41的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该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在接触片22A与对象端子接触时允许该接触片22A在板厚方向上的弹性位移。另外,可动侧保持部41在与各端子20对应的位置,在比上述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接纳孔部41B,接纳孔部41B在上下方向上遍及与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对应的范围而延伸并且沿板厚方向贯通该可动侧保持部41(参照图6)。从图6可以看出,该弹性片接纳孔部41B是用于在接地端子20G的位置接纳金属板部件50的后述的弹性片51A的孔部。该弹性片接纳孔部41B由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关闭其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一个开口。
从图4可以看出,安装壁部43在靠该安装壁部43的上端的位置形成有安装部43A,安装部43A从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壁面凹入并且形成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的凹部。如后述那样,金属板部件50的被安装板部54A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被压入到安装部43A(参照图4)。另外,安装壁部4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上述安装部43A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朝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两侧及下方开口的狭缝状的槽部43B。如后述那样,该槽部43B从下方接纳连结部件60的立起片61A。另外,上述安装部并不限于凹部,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沿上述排列方向贯通的孔部。
对于可动保持体40而言,由可动侧保持部41、上壁部42及安装壁部43形成的空间作为用于收纳金属板部件50的一部分的收纳部44而形成(图6参照)。
从图5可以看出,金属板部件50通过将金属板沿其板厚方向弯曲而制成,具有: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沿板部的接地部(接地板)51;以在该接地部51的下缘朝向上方折回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52;从该弯曲部52以沿着上述接地部51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并与该接地部51对置的板状的施力部53;以及从接地部51的两侧的上部延伸的被安装部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沿板部作为接地部被使用,但并非必须作为接地部被使用。
从图5可以看出,接地部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地延伸,并且从图6可以看出,在上下方向上在包含端子20的接触部22整体的范围延伸,接地部51被收纳在可动保持体40的收纳部44(图6参照)内。像这样,以覆盖端子排列范围的方式配置的接地部51也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另外,从图6可以看出,该接地部51在板厚方向上被弯曲成近似曲柄状,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上,上部接近可动保持体40的可动侧保持部41,下部远离该可动侧保持部41。从图6可以看出,接地部51的上述上部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包含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的范围。
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接地部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接地端子20G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与该接地端子20G的被压面22B-2G(参照图6)接触的弹性片51A。该弹性片51A通过将接地部51的一部分朝向端子20侧切开并立起而形成,并形成以随着趋向下方而朝端子20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悬臂状的舌片。从图6可以看出,该弹性片51A进入到可动侧保持部41的弹性片接纳孔部41B内并延伸,在其下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接地端子20G的被压面22B-2G接触。另外,上述弹性片51A并不限于图5所示的位置,能够形成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与该弹性片51A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被使用。即,能够在多个端子20中选择性地设定接地端子20G。
从图6可以看出,施力部53以随着趋向上方而远离接地部51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之后在靠上端的位置向接地部51侧弯曲,其前端部(自由端部)位于可动保持体40的收纳部44内。该弯曲的部分形成向与接地部5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施力突部53A,从图6可以看出,设置于彼此邻接的连接体10的施力部53如后述那样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通过施力突部53A彼此相互按压,从而利用其反作用力使端子20的接触部22具有接触压力地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对象端子)接触。
从图5可以看出,被安装部54形成为在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接地部51的两侧的侧缘的上部朝向施力部53侧弯曲并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之后折回。因此,该被安装部54沿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呈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朝向端子20侧(在图5中为Y2侧)开口的U字形。该被安装部5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板部、即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朝向端子20侧延伸的板部成为被安装板部54A,被安装板部54A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被压入并被保持于可动保持体40的安装部43A(也参照图4)。该被安装板部54A在其下缘形成有压入突起54A-1,在被向装部43A压入时,该压入突起54A-1卡入到安装部43A的下侧内壁面。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可动保持体40的安装部43A压入金属板部件50的被安装板部54A,能够容易地将该金属板部件50安装于可动保持体40。
从图3可以看出,连结部件60通过将金属板部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并具有:沿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部61;和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该两个侧板部61彼此连结的多个下板部62。该连结部件60通过侧板部61利用一体模制成型而保持于支承体70的后述的侧壁71。
从图3可以看出,侧板部61位于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体10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呈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板面的板状。该侧板部61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各连接体1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该侧板部61的上缘向上方立起的立起片61A,该立起片61A从下方进入到连接体10的可动保持体40的槽部43B(参照图4)。侧板部61以覆盖连接体10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并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
从图3、图6及图7可以看出,下板部62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连接体对(成对的两个连接体)彼此间、或者位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一端(在图7中为左端)的一个连接体10与支承体70的后述的第一端壁72之间。像这样配置的下板部62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该下板部62具备:具有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板面的横板部62A;和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该横板部62A的两侧缘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纵板部62B。即,从图7可以看出,下板部62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形状通过一个横板部62A和两个纵板部62B而呈朝下方开口的近似倒U字形状。不过,从图7可以看出,设置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上述一端的下板部62的截面形状为省略了上述近似倒U字形状的下板部62的左半部的形状。
如图3所示,纵板部62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以将该纵板部62B沿其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与固定保持体30的突部32卡止的卡止孔部62B-1。从图6及图7可以看出,下板部6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固定保持体30相同的高度,并且该下板部62的纵板部62B位于接近固定保持体30的侧面的位置。连结部件60通过纵板部62B的卡止孔部62B-1与固定保持体30的突部32卡止而安装于连接体10。
如图3所示,支承体70从上下方向观察呈四边框状,并具有:沿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71;和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该两个侧壁71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72、73(第一端壁72及第二端壁73)。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侧壁71而言,该侧壁71的壁厚方向(X轴方向)上的大致内半部形成在连接体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遍及整个区域地延伸的内壁部71A。另外,从图1可以看到,在侧壁71的壁厚方向上的大致外半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具有间隔地形成有从该侧壁71的外表面凹入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凹入部71B,在邻接的凹入部71B彼此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柱部71C。该侧柱部71C延伸至比内壁部71A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端壁72、73彼此形状不同。从图3可以看出,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Y2侧的第一端壁72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地以相同高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形成。从图7可以看出,该第一端壁72的上端部在壁厚方向(Y轴方向)上的内半部(Y1侧的部分),形成有随着趋向接纳部R1侧(Y1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引导部72A。该引导部72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将中间连接器3的后述的第二端壁173向上述接纳部R1引导。
从图3可以看出,第二端壁73的上端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凹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该中央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的部分在其上端部形成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呈前端变细的形状的被引导部73A。该被引导部73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通过中间连接器3的后述的第一端壁172及连接体110被向在两者间形成的后述的接纳部R3A引导。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1利用以下的要领被制造。首先,将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的一列端子20与固定保持体30及可动保持体40一体模制成型而通过该固定保持体30及该可动保持体40保持端子20。接下来,在X轴方向上向可动保持体40的安装部43A压入金属板部件50的被安装板部54A,而将金属板部件50安装于该可动保持体40,从而完成连接体10。该连接体10被制造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
接下来,与成型支承体70同时地,将连结部件60的侧板部61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由该支承体70的侧壁71进行保持。
接着,将多个连接体10从上方安装于连结部件60。具体地,将该连结部件60的立起片61A向与该立起片61A对应的连接体10的可动保持体40的槽部43B插入,并且使固定保持体30的突部32卡止于该连结部件60的卡止孔部62B-1。这样一来,连接器1完成。在该连接器1中,支承体70成为经由连结部件60支承多个连接体10的状态。
连接器2如已述那样呈与连接器1完全相同的形状,因此关于该连接器2的各部分的结构,标注与连接器1中的对应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接下来,关于中间连接器3的结构进行说明。该中间连接器3呈以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为长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并且以比连接器1、2大的上下方向尺寸形成。该中间连接器3在下侧及上侧双方具有与连接器1同样的结构,由此,在下侧与上侧双方形成有嵌合部。像这样具有两个嵌合部的中间连接器3通过下侧的嵌合部被与连接器1嵌合连接,并通过上侧的嵌合部被与中间连接器4嵌合连接(参照图2)。
对于中间连接器3而言,后述的连接体110及支承体170的形状与连接器1的连接体10及支承体70的形状不同,后述的连结部件160与连接器1的连结部件60为相同形状。这里,关于中间连接器3的各部分,标注对连接器1中的对应部分的符号加上“100”而得的符号(例如,将端子的符号设为“120”,将支承体的侧壁的符号设为“171”)。
对于中间连接器3而言,与连接器1同样地排列的连接体110安装于连结部件160而得的组装体构成为在后述的下侧的支承体170的下部及上侧的支承体170的上部各自的位置被支承。在该中间连接器3中,在其下侧及上侧各自的嵌合部中,利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对连接体110的对彼此间的空间、及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最末端位置配置的连接体110与支承体170的后述的端壁172、173之间的空间,接纳被嵌合连接的对象方的连接器的连接体。具体地,在下侧的嵌合部中,通过朝下方开口的接纳部R3A接纳连接器1的连接体10,在上侧的嵌合部中,通过朝上方开口的接纳部R3B接纳设置于中间连接器4的下部的连接体110(参照图7及图8)。
从图7可以看出,中间连接器3的连接体110的下部及上部的嵌合部的结构与连接器1的连接体10的结构类似。具体地,连接体110形成为将连接器1的两个连接体10以沿上下方向相互对称的姿势配置并且将上述两个连接体10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延长并连结而得的形状(参照图7)。
该连接体110的中间端子120形成为将在上下方向上呈相互对称的姿势的连接器1的端子20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延长并连结而得的形状(参照图7)。因此,该中间端子120不具有用于向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其下端部及上端部分别形成有接触部122。另外,将接触部122彼此连结的部分形成与连接器1的端子20中的下侧被保持部23对应的中间被保持部123。该中间被保持部123中的、与连接器1的下侧被保持部23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对应的固定侧被保持部123B在上下方向上比该固定侧被保持部23B长并形成为直线状。此外,在中间端子120中,除固定侧被保持部123B以外的部分以与连接器1的端子20中的对应部分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形成。
固定保持体130形成为将在上下方向上呈相互对称的姿势的连接器1的固定保持体30的固定侧保持部31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延长并连结而得的形状(参照图7)。从图7可以看出,该固定保持体130在上下方向上,遍及中间端子12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123B的范围地延伸,在连接体1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上下方向中间部以比其它部分(上端部及下端部)小的尺寸形成。该固定保持体130将固定侧被保持部123B遍及其全长地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进行保持。
位于中间连接器3的下部及上部的可动保持体140及金属板部件150以与连接器1的可动保持体40及金属板部件50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形成。
中间连接器3具有两个支承体170。从图1、图2及图7可以看出,两个该支承体170在上下方向上以相互对称的姿势配置。各支承体170形成为将图1所示的连接器1的支承体70的下部朝向下方延长而得那样的形状。从图1可以看出,各支承体170与连接器1的支承体70同样地,具有两个侧壁171及两个端壁172、173(第一端壁172及第二端壁173)。从图1可以看出,中间连接器3在连接器嵌合紧前的状态下,以第一端壁172在连接体1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Y1侧,且第二端壁173位于Y2侧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端壁172位于连接器1的第二端壁73的正上方,第二端壁173位于连接器1的第一端壁72的正上方。
中间连接器3利用与已关于连接器1叙述的要领几乎相同的要领被制造。首先,将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的一列中间端子120与固定保持体130及两个可动保持体140一体模制成型来通过该固定保持体130及该可动保持体140保持中间端子120。接着,在X轴方向上向各可动保持体140的安装部压入金属板部件150的被安装板部,来将金属板部件150安装于该可动保持体140,从而完成连接体110。该连接体110被制造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
接着,在对支承体170进行成型时,将连结部件160的侧板部161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由该支承体170的侧壁171进行保持,来制造连结部件160与支承体170的组装体。准备两个该组装体,在一方的组装体安装连接体110的上半部并且在另一方的组装体安装连接体110的下半部,由此制造了中间连接器3。
中间连接器4如已述那样呈与中间连接器3完全相同的形状,因此关于该中间连接器4的各部分的结构,标注与中间连接器3中的对应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接着,关于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及连接器2各自的端子20安装于各自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具体地,将信号端子20S的连接部21S锡焊连接于信号电路部,并且将接地端子20G的连接部21G锡焊连接于接地用电路部。
从图7可以看出,连接器1及中间连接器3在连接器嵌合连接前,连接体10、110的端子20、120利用挠性部(参照图5所示的端子20的挠性部23D)挠曲,该连接体10、110通过可动保持体40、140的部分在连接体10、11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向接纳部R1、R3A侧倾斜。
接下来,如图1及图7所示,连接体10保持通过其可动保持体40的部分倾斜的状态,将中间连接器3带到连接器1的上方,使该中间连接器3的连接体110位于连接器1的接纳部R1的正上方,并且使连接器1的连接体10位于中间连接器3的接纳部R3A的正下方。此时,连接器1及中间连接器3以第一端壁72与第二端壁173对置,并且第二端壁73与第一端壁172对置的方式配置。进而,使该中间连接器3保持这种姿势下降。若该中间连接器3下降,则该中间连接器3的连接体110从上方进入到连接器1的接纳部R1,另外,连接器1的连接体10从下方进入到中间连接器3的接纳部R3A。
另外,中间连接器3的第二端壁173的下部从上方进入到连接器1中在图7中的位于左端的连接体10与第一端壁72之间形成的接纳部R1(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体10的施力部53的前端部(自由端部)位于可动保持体40的收纳部44内(也参照图6),因此在上述第二端壁173向上述接纳部R1进入的过程中,该第二端壁173不会从上方与施力部53的前端部抵接,从而可靠地避免了由于该施力部53的压曲而引起的损伤。
若连接体110向接纳部R1的进入以及连接体10向接纳部R3A的进入完成,则相互对应的连接体10与连接体110电连接。即,从图8可以看出,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的板状接点部122B(相对于端子20的对应板状接点部)接触,并且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的突状接点部122A-1(相对于端子20的对应突状接点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此外,若从中间端子120进行,则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为对应突状接点部,板状接点部22B为对应板状接点部。
像这样,若连接器1的端子20与中间连接器3的中间端子120在上述接触压力下相互推压并接触,则利用在端子20、120彼此间产生的反作用力,连接器1的连接体10及中间连接器3的连接体110从图8可以看出,减少了上述端子20、120的挠性部处的最开始的挠曲,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可动保持体40、140倾斜的姿势被校正。
在该时间点,在连接器1中,彼此邻接并成对的各对连接体10通过各自的施力部53利用施力突部53A彼此相互按压而弹性位移,允许上述的可动保持体40的姿势的校正。该施力部53彼此间的反作用力与基于端子20的接触部彼此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力相互平衡(参照图9)。另外,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上的最末端位置的连接体10通过施力部53利用施力突部53A按压中间连接器3的端壁的内壁面而弹性位移,允许上述的可动保持体40的姿势的校正。另外,施力部53从上述端壁的内壁面受到的反作用力与基于端子20的接触部22和中间端子120的接触部12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力相互平衡(参照图8)。另外,在中间连接器3中,也基于与上文关于连接器1叙述的内容同样的原理,允许可动保持体140的姿势的校正,另外,施力部153受到的反作用力与基于中间端子120的接触部122和端子20的接触部2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力互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已述的那样,在连接器1中,金属板部件50的接地部51的上部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包含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的范围,并接近可动保持体40的可动侧保持部41(也参照图6)。因此,若施力部53受到上述反作用力,则接地部51的上述上部的板面被向可动侧保持部41的壁面按压。其结果为,位于该上部的范围内的突状接点部22A-1与中间端子120的板状接点部122B的接触压力被提高,从而良好地维持端子彼此稳定的接触状态。另外,在中间连接器3中,也基于与上文关于连接器1叙述的内容同样的原理,突状接点部122A-1与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的接触压力被提高,从而良好地维持端子彼此稳定的接触状态。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连接状态下,从图2可以看出,中间连接器3的下侧的支承体170的侧柱部171C从上方进入到连接器1的支承体70的凹入部71B,并且上述支承体70的侧柱部71C从下方进入到上述下侧的支承体170的凹入部171B,其结果为,支承体70的侧壁71与下侧的支承体170的侧壁171在连接体10、110的排列方向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卡合。
这样一来,在将连接器1与中间连接器3嵌合连接之后,利用与该嵌合连接相同的要领,使中间连接器4从上方向中间连接器3嵌合连接。进一步,利用与该嵌合连接相同的要领,使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连接器2从上方向中间连接器3嵌合连接。其结果为,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连接器1与连接器2经由中间连接器3、4而电连接(参照图2),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动作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连接器1与中间连接器3连接之后,进一步,将中间连接器4及连接器2依次连接,但将连接器连接的顺序并不限于此,只要最终所有的连接器1与连接器2经由中间连接器3、4而连接,则可以是任意的顺序。
另外,在连接器彼此的嵌合连接后、或者嵌合连接前,存在相互的电路基板彼此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上位于从常规位置偏离定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相互被嵌合连接的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彼此而具有接触压力的两个连接体在各自的端子的挠性部产生挠曲而以与上述偏离的量对应的大小吸收该偏离的所谓的浮动状态下,维持接触部彼此的良好的接触(参照图9)。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中的、连接器1与中间连接器3的浮动状态、及中间连接器3与中间连接器4的浮动状态的剖视图。在该图9中,关于连接器1及中间连接器3、4的一部分,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此外,在图9中,在各连接器的端子的截面中省略了阴影线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板部件的接地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的整个区域地延伸而形成,但也可以代替于此,接地部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仅包含端子排列范围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路基板彼此间经由两个中间连接器而连接,但设置的中间连接器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与针对每种产品设定的电路基板彼此间的距离相应地决定即可,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设定的电路基板彼此间的距离相应地使中间连接器的数量增减,从而能够容易地应对各种产品。另外,由于不需要增大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及中间连接器各自的高度尺寸(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各电连接器。

Claims (12)

1.一种中间电连接器,配置于在电路基板上配置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在另一电路基板上配置的另一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之间,并能够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与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连接,
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连接体,它们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和
支承体,其支承所述多个连接体,
所述连接体具有:端子,其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和电绝缘材料制的固定保持体及可动保持体,它们保持该端子,
对所述端子而言,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各自的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分开的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可动保持体彼此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
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以及相比该板状接点部位于端子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所述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形成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并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的对应板状接点部接触,并且所述板状接点部能够与形成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并相比所述对应板状接点部位于该端子的自由端侧的对应突状接点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所述可动保持体与各自的所述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处的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具有作用力地按压邻接的其它连接体,从而利用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4.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间电连接器,
该中间电连接器也能够进行该中间电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5.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中间电连接器,其配置于在电路基板上配置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在另一电路基板上配置的另一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之间,并能够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与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连接;和上述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任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具有:多个连接体,它们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和支承体,其支承所述多个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具有:端子,其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和电绝缘材料制的固定保持体及可动保持体,它们保持该端子,
对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具有使能够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向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能够在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与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保持于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该可动保持体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
对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各自的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分开的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可动保持体彼此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以及相比该板状接点部位于端子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所述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各自的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处的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具有作用力地按压邻接的其它连接体,从而利用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对象端子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中间电连接器设置有多个,也能够进行该中间电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9.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一个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配置在另一电路基板上的另一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能够将电路基板彼此的对置方向作为连接方向经由配置在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彼此间的中间电连接器而连接,
其特征在于,
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具有:多个连接体,它们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和支承体,其支承所述多个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具有:端子,其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和电绝缘材料制的固定保持体及可动保持体,它们保持该端子,
对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具有使能够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向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能够在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与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被保持于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该可动保持体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
对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而言,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各自的该接触部被保持在分开的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可动保持体彼此之间被固定保持体保持,
两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沿着所述连接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点部;以及相比该板状接点部位于端子的自由端侧的突状接点部,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所述端子的突状接点部能够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中间电连接器的端子在保持该端子的可动保持体与各自的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挠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中间电连接器的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处的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具有作用力地按压邻接的其它连接体,从而利用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对象端子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中间电连接器设置有多个,也能够进行该中间电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CN201910175339.8A 2018-03-08 2019-03-08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Active CN110247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1896A JP6943793B2 (ja) 2018-03-08 2018-03-08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8-041896 2018-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213A true CN110247213A (zh) 2019-09-17
CN110247213B CN110247213B (zh) 2022-02-22

Family

ID=67843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5339.8A Active CN110247213B (zh) 2018-03-08 2019-03-08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6226B2 (zh)
JP (1) JP6943793B2 (zh)
CN (1) CN11024721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6268A (zh) * 2020-02-18 2021-09-0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7698B2 (ja) * 2018-09-07 2023-05-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474721B2 (ja) * 2021-03-16 2024-04-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522698B2 (ja) * 2021-04-28 2024-07-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7528A (en) * 1990-04-20 1992-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466581A (zh) * 2013-09-17 2015-03-2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电连接器
CN105703105A (zh) * 2014-12-12 2016-06-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7611717A (zh) * 2016-07-11 2018-01-1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带屏蔽板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5670A (en) * 1974-04-05 1975-09-16 Itt Actuated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JP2969601B2 (ja) * 1991-06-17 1999-11-02 ケル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を用いた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KR100597812B1 (ko) * 1999-09-20 2006-07-06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보조커넥터
JP2002343510A (ja) * 2001-05-15 2002-11-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Zifコネクタ
JP4427598B1 (ja) * 2008-10-30 2010-03-10 株式会社東芝 スタッキングコネクタ、電子機器
JP5704626B2 (ja) * 2010-01-06 2015-04-2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型コネクタ
US8485831B2 (en) * 2011-01-06 2013-07-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ll mezzanine connector
TWM417677U (en) * 2011-05-26 2011-12-01 Wistron Corp Connector mechanism with connection interface of clips and metal contac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7528A (en) * 1990-04-20 1992-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466581A (zh) * 2013-09-17 2015-03-2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电连接器
CN105703105A (zh) * 2014-12-12 2016-06-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7611717A (zh) * 2016-07-11 2018-01-1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带屏蔽板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6268A (zh) * 2020-02-18 2021-09-0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16226B2 (en) 2019-12-24
JP6943793B2 (ja) 2021-10-06
JP2019160455A (ja) 2019-09-19
US20190280410A1 (en) 2019-09-12
CN110247213B (zh) 202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7213A (zh)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US10651579B2 (en) Connector
US11978973B2 (en) Connector
US9577379B2 (en) Connector
CN100385744C (zh) 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KR102669863B1 (ko) 커넥터
KR101223515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10498056B2 (en) Mounting metal fitt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CN110212330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KR20100112506A (ko) 커넥터
CN109390720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80007625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CN109390735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90719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481429U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CN112670730A (zh) 连接器
CN10998041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939071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体的组装体
JP684955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1646519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CN11021234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4701112A (zh) 端子、包括该端子的电路板模块以及制造该端子的方法
CN100421310C (zh) 能够减小翘曲的连接器
CN10290694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7441147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