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1429U -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1429U
CN203481429U CN201290000404.5U CN201290000404U CN203481429U CN 203481429 U CN203481429 U CN 203481429U CN 201290000404 U CN201290000404 U CN 201290000404U CN 203481429 U CN203481429 U CN 203481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accessory
switch
chimeric
pede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04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智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1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142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4Stacked arrangements of plana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9Non-printed connecto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具有一形成在纵向两端的第一嵌合引导部;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嵌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基座具有与第一嵌合引导部嵌合且形成在纵向两端的一第二嵌合引导部;以及一开关,所述开关导通用于电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完全嵌合的一检测回路。所述开关含有能够彼此接触的开关用部件;且一方开关用部件的接触部为一倾斜部,倾斜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作为另一方开关用部件的一接触部的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11年4月5日向日本特许厅在先提交的题为“用于电路基板的电路基板连接器”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083271的优先权。前述专利申请的内容其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多个电路基板的电路基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电连接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采用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这些连接器安装在一对基板的相互对向的面上且相互嵌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电连接。此外,为了使相对的连接器保持嵌合状态,将保持夹具安装于两端部以起到锁定部件的作用的技术已经被提案。日本专利申请2004-55306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的一个例子,其内容整体并入本文。 
图14为一斜视图,示出一现有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参照图14,801为一安装于第一基板891的前表面的连接器,是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个。同样,901为一安装于第二基板991的前表面的第二连接器,是所述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第一连接器801具有第一基座811以及多个安装于第一基座811的第一端子861,同样地,第二连接器901具有第二基座911以及多个安装于第二基座911的第二端子961。此外,当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嵌合时,对应地第一端子861及第二端子961电连接第一基板891及第二基板991。 
另外,第一基座811内形成一收容第二基座911的凹部812,以及一形成在凹部812内的接合凸部813。相反地,第二基座911内形成一收容接合凸部813的接合凹部913。此外,一第一配件851安装于第一基座811的纵向两端。第一配件851设置有一焊接于第一基板891表面的第一尾部852, 而且第一配件851还设置有一突出的第一锁定突起853。同样地,一第二配件951安装于第二基座911的纵向两端。第二配件951设置有一焊接于第二基板991的表面的第二尾部952,而且第二配件951还设置有一突出的第二锁定突起953。 
由此,当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嵌合时,接合凸部813和接合凹部913接合在一起,且第一配件851的第一锁定突起853和第二配件951的第二锁定突起953接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被锁定在一起,且保持被锁定状态。应注意的是,在嵌合时,第一连接器801及第二连接器901其中的任意一个以一上下倒置姿势与另一个嵌合。 
但是,在现有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确认第一连接器801是否与第二连接器901完全嵌合很困难。换句话说,当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嵌合时,其中任意一个上下地倒置且第二基座911收容于第一基座811的凹部812,因此不能目视确认位于凹部812内侧的第一配件851的第一锁定突起853是否已与安装于第二基座911的第二配件951的第二突起953接合。 
当然,在第二基座911自第一基座811的上端突出的程度大的情况下,有可能目视判断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不完全嵌合。但是,因为第一基板891及第二基板991安装于第一基座811及第二基座911的下表面,且面积远远大于第一基座811及第二基座911的下表面,所以目视确认第二基座911自第一基座811的上端突出的程度困难。特别地,由于近年来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高度化(lower profile),通过目视检查正确地判断第二基座911自第一基座811的上端突出的程度以及正确地判断第一连接器801是否与第二连接器901完全嵌合变得极其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存在的前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可靠性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通过电检测一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完全嵌合,由此甚至在小型化及低高度化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操作中能够保证正确检测一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完全嵌合,并正确地防止了在嵌合过程中不完全嵌合的发生。 
为此,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具有一形成在纵向两端的第一嵌合引导部;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嵌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基座具有与第一嵌合引导部嵌合且形成在纵向两端的一第二嵌合引导部;以及一开关,所述开关导通用于电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完全嵌合的一检测回路。所述开关含有能够彼此接触的开关用部件;且一方开关用部件的接触部为一倾斜部,倾斜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作为另一方开关用部件的一接触部的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倾斜。 
此外,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一嵌合引导部的第一加强配件,而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二嵌合引导部的第二加强配件。所述开关用部件中的一方为所述第一加强配件,而,所述开关用部件中的另一方为所述第二加强配件。 
此外,所述第一加强配件含有一弹性接触片,而所述第二加强配件含有一固定接触片。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相对彼此沿嵌合方向移动时,所述弹性接触片前端上的倾斜部弹性变形,同时维持与固定接触片前端上的直线部的接触。此外,所述倾斜部与直线部彼此刮擦形成一擦拭动作。 
此外,所述第一加强配件与第二加强配件电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一固定用垫。检测用垫形成在所述基板,且所述检测用垫形成检测回路的两端。 
通过本申请,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电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完全嵌合。之后甚至在小型化及低高度化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操作中正确地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完全嵌合成为可能,并准确地防止了在嵌合过程中不完全嵌合的发生,由此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结合附图的具体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结构和操作的组成和方式以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且在附图中: 
图1为自本申请的一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观察到的一斜视图; 
图2为自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安装面侧观察到的一斜视图; 
图3为一斜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一加强配件; 
图4为自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观察到的一视图,其为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处于相互嵌合状态的斜视图, 
图5为自图2的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面侧观察到的一斜视图; 
图6为自图2的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侧观察到的一斜视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二加强配件的一斜视图; 
图8为一斜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电路基板与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关系; 
图9为沿图4中A-A线作出的一剖视图,该剖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处于完全嵌合状态时一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关系; 
图10为沿图4中B-B线作出的一剖视图,该剖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处于完全嵌合状态时一第一加强配件与一第二加强配件的关系; 
图11为一斜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开关用接触片与一第一接触片的一连接状态; 
图12为一斜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开关用接触片的一直线部与一第一接触片的一倾斜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其中,(A)为一示意图,示出第一接触片与开关用接触片之间开始接触的状态,(B)为一示意图,示出第一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状态; 
图13为一平面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开关用接触片的一直线部与一第一接触片的一倾斜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其中,(A)为一示意图,示出第一接触片与开关用接触片之间开始接触的状态,(B)为一示意图,示出第一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状态;以及 
图14示出一现有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易于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是示出在附图中且在本文中将详细说明的是具体实施例,同时应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申请原理的一示范性说明且并非旨在将本申请限制至所示出的那样。 
由此,参照的一个特征或方位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个特征 或方位,而不是暗示本申请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该特征或方位。此外,应注意的是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改变,则这些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参照图1至图4,1为一第一连接器,是安装于后述第一基板91的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且是本优选实施例中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中的一个。同样地,101为一第二连接器,是安装于后述第二基板191的表面的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且是本实施例中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中的另一个。根据本申请的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将第一基板91和第二基板191电连接,包括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应注意的是,第一基板91与第二基板191例如可为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印刷电路基板(优选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柔性印刷电路(FPC)),也可为任意类型的基板。 
第一连接器1具有一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为由一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一连接器本体。第一基座11具有如图所示的一大体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大体长方形的且其周边闭合的凹部12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侧上,也就是其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侧(图1中的上侧)。第一连接器1具有例如纵约10.0mm、横约2.5mm、厚约1.0mm的尺寸;但是这些尺寸可适当地改变。另外,凹部12内形成第一凸部13,第一凸部13为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的岛状,侧壁部14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且平行于第一凸部13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部13及侧壁部14自凹部12的底表面突出且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通过这种方式,凹沟部12a(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的一细长的凹部)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之间(具体地,在第一凸部13与侧壁部14之间)。应注意的是,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凸部13为一个,但是其也可为多个,且其可为任意数量。另外,凸部13具有例如宽约0.6mm的尺寸,但是该尺寸可适当地改变。 
由此,一凹沟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的侧表面。同样地,一凹沟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表面。因为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在凹沟部12a的底表面上形成一体,所以我们将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一起说明时,称之为第一端子收容腔15。 
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以一约0.4mm的间距形成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诸如各侧的数量为6个)。同样地,收容于各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第一端子61以一约0.4mm的间距安装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诸如各侧的数量为6个)。应注意的是,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及数量可适当地改变。 
第一端子61由诸如冲压、弯折等工艺一体形成。另外,第一端子61包括:被保持部63;尾部62,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下端;上侧连接部67,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上端;第二接触部66,作为第二接触凸部形成在上侧连接部67的内端附近;下侧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以及第一接触部65,作为第一接触凸部形成在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 
另外,被保持部63沿上下方向(即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为嵌入且保持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部分。尾部62弯折且连接于被保持部63,且沿左右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并朝向第一基座11的外侧)延伸,且连接于与第一基板91上的一导电迹线导通的一端子连接垫。此外,上侧连接部67弯折且连接于被保持部63,且沿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并朝向第一基座11的内侧延伸。 
上侧连接部67的内端向下弯折,并形成弯折的且朝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第二接触部66。另外,下侧连接部64为与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连接的具有一U字状的侧表面的部分。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也就是内部的上端附近)弯折成一U字状,且形成弯折的且朝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接触部65。 
第一端子61自安装面侧(图2中的上侧)嵌入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且被保持部63通过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表面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在两侧上被夹持,从而固定于第一基座11。在这种状态下,当第一端子61安装于第一基座11时,位于凹沟部12a左右两侧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彼此面向。 
应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为加工一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部件,因此具有弹性。而且从其形状可以清楚地看出,彼此面向的第一连接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能够弹性地变化。具体地,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到第一连接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连接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由此弹性地伸长。 
此外,作为一第一嵌合引导部的第一突出端部21分别设置于第一基座11的相应纵向两端。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处,一突出端凹部22与凹部12一体形成。突出端凹部22为一大体长方形的凹部,且连接于各凹沟部12a的纵向两端。此外,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突出端凹部22起到供设置在后述的第二连接器101上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的插入凹部的作用。 
另外,第一突出端部21设置有:侧壁延伸部21b,自侧壁部14的纵向两端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以及端壁部21c,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延伸且两端连接于侧壁延伸部21b。对于各第一突出端部21,端壁部21c以及连接于端壁部21c的两端的侧壁延伸部21b形成具有一开口的三边方形凹部(channel)形状的一连续侧壁,以限定大体长方形的突出端凹部22的一横截面(square section)的三侧。 
此外,第一突出端部21具有作为一加强配件的第一加强配件51。具体地,两个第一加强配件51安装在各突出端凹部22内,且通过收容于形成在突出端凹部22内的第一配件保持凹部26被保持。应注意的是,第一加强配件51包括第一开关用配件51b以及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它们在用于电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完全嵌合的开关(switch)中起到开关部件的作用。同样地,第一非开关用配件保持狭缝部26a形成于侧壁延伸部21b,且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而第一开关用配件保持狭缝部26b形成于端壁部21c且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应注意的是,第一配件保持凹部26由形成在突出端凹部22内作为一止挡部的第一配件位置限制部27相对第一基座11的横向中心分割为左右(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两部分。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配件51为通过诸如冲压及弯折等加工一材料(诸如金属)而一体形成的一大体L字状的部件。第一加强配件51具 有第一基板连接部56、被保持部57和第一接触片58,所述被保持部57沿着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56作为一本体部弯曲地连接在被保持部57的左右两端,朝向沿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触片58作为一弹性接触片与第一基板连接部56连接,朝向沿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应注意的是。在说明第一加强配件51的各部分的情况时,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与第一开关用配件51b之间通过在各部分的符号后面使用a与b作出区分。 
在第一加强配件51中,被保持部57a、57b自安装面侧嵌入第一非开关用配件保持狭缝部26a及第一开关用配件保持狭缝部26b,且通过第一非开关用配件保持狭缝部26a及第一开关用配件保持狭缝部26b从两侧上被夹持,从而固定于第一基座11。另外,第一基板连接部56a、56b起到第一加强配件51的焊接尾部的作用,它们的下表面大体平行于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图2中的上表面),且固定于第一基板91上的后述第一固定用垫93。 
此外,第一接触片58在第一配件保持凹部26内收容为大体平行于安装面。应注意的是,一段偏置高度(offset level)形成在第一基板连接部56a、56b与第一连接片58a、58b之间连接的部分,从而第一连接片58a、58b平行于第一基板连接部56a、56b,但处于比第一基板连接部56a、56b更靠近嵌合面,且自第一连接片58a、58b的下表面至第一基板91的距离设为大于自第一基板连接部56a、56b的下表面至第一基板91的距离。 
图3示出当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与第一开关用配件51b固定于第一基座11时各自的姿势。图3也可称为除去第一基座11及第一端子61的图1。参照图3,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的姿势为第一接触片58a朝向第一基座11的横向中心延伸。另外,第一接触片58a的前端(自由端)由第一配件位置限制部27被限制在上方向(朝向嵌合面变形的方向)。 
此外,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姿势为第一接触片58b朝向第一基座11的纵向中心延伸。换句话说,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接触片58b的延伸方向正交于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的第一接触片58a的延伸方向。另外,倾斜部59形成在第一接触片58b的前端且与第一接触片58b斜交,而不正交第一接触片58b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接触片58b的前端被切割成不正交第一接触片58b的延伸方向而与第一接触片58b斜交。另外,倾斜部59 起到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一接触部的作用,且接触第二连接器101的后述第二加强配件151。 
参照图5至图7,第二连接器101具有一第二基座111,第二基座111是由一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一连接器本体。第二基座111具有例如纵约8.0mm、横约1.5mm、厚约0.8mm的尺寸;但是这些尺寸可适当地改变。另外,沿第二基座111的纵向延伸的细长的凹沟部113与作为细长的凸部沿第二基座111的纵向延伸的第二凸部112一体形成在第二基座111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一侧,即嵌合面侧(如图5中所示的上侧)。第二凸部112沿凹沟部113的两侧且沿第二基座111的两侧形成。另外,第二端子161作为各第二凸部112上的端子安装。 
如图所示,凹沟部113的底部被安装于第二基板191的该侧,也就是安装面(图6中的上表面)侧闭止。还应注意的是,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凸部112存在有两个但是也可仅存在有一个或任意数量。另外,凹沟部113具有宽约0.7mm的尺寸,但是该尺寸可适当地改变。 
第二端子161为通过诸如冲压弯折等加工导电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部件。第二端子161具有:一本体部(未示出);尾部162,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下端;一第一接触部165,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一连接部164,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65的上端;以及一第二接触部166,连接于连接部164的外端。还应注意的是,第二接触凹沟部166a(第一端子61与第二接触部66在此对接)形成在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 
另外,所述本体部被第二基座111的周边围绕且保持,在图5或图6中未示出。另外,尾部162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外侧延伸并沿所述本体部的左右方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本体部的下端处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连接于与第二基板191上的一导电迹线导通的一端子接触垫。 
此外,第一接触部165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为沿上下方向(第二基座1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分。另外,连接部164相对第一接触部165弯折且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第二接触部166为向下弯折且与连接部164的外端连接的部分。 
第二端子161与第二基座111一体注塑成型。具体地,第二基座111通过向内部已经预置第二端子161的一模腔填充树脂形成。通过这种方式, 第二端子161的所述本体部埋设于第二基座111且安装于第二基座111,同时,第一接触部165、连接部164及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于第二凸部112的嵌合面上的各侧面露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端子161以一诸如约0.4mm的间距左右各设置6个。但是应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的间距及数量可改变。 
此外,作为第二嵌合引导部的第二突出端部122分别设置在第二基座111的纵向两端。第二突出端部122为厚的部件,其两端连接于第二凸部112的纵向两端且沿第二基座111的横向延伸,且具有大体长方形的上表面。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二突出端部122起到插入凸部(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突出端凹沟部22)的作用。 
另外,限制部收容凹沟部127形成在第二突出端122的嵌合面侧的表面(上表面)。限制部收容凹沟部127为沿第二基座111的纵向延伸的一沟状的凹入部(insertion channel),当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突出端凹沟部22时,第一配件位置限制部27进入限制部收容凹沟部127。 
另外,第二突出端部122具有作为一加强配件安装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第二加强配件151收容且保持于形成在第二突出端部122内的第二配件保持凹沟部126。还应注意的是,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内的第二配件保持凹沟部126的狭缝状的开口沿第二基座111的横向延伸,且横断限制部收容凹沟部127。 
第二加强配件151为通过诸如冲压等加工一金属而一体形成的部件。第二加强配件151包括:整体细长带状的第二本体部152,沿第二基座111的横向延伸;第二基板连接部156,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左右两端且沿安装面的方向延伸;以及固定接触片158,延伸为自第二本体部152的上侧进一步突出。应注意的是,固定接触片158包括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及开关用接触片158b两者。 
另外,第二加强配件151自嵌合面侧嵌入第二配件保持凹沟部126,且通过第二配件保持凹沟部126的侧壁在两侧上被夹持,从而固定于第二基座111。此时,通过加强配件侧基准表面152a(其为第二本体部152的安装面侧的边缘表面)与基座侧基准表面126a(其设置在后述第二配件保持凹沟部 126内)抵接,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定位完成。在已经定位的状态下,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及开关用接触片158b自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突出。还应注意的是,限制部收容凹部157,即第二本体部152的嵌合面侧的边缘表面内的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与开关用接触片158b之间的部分,不会自限制部收容凹沟部127突出。 
图7示出当第二加强配件151固定于第二基座111时,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姿势。图7也可视为除去第二基座111及第二端子161的图5。在图7中,开关用接触片158b的上端部的宽度大于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的上端部的宽度,且形成沿第二基座111的横向延伸的直线部159。直线部159起到第二加强配件151的接触部的作用,其在用于电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完全嵌合的开关中起到一开关部件的作用,且接触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相应地,直线部159形成在与相对的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中的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倾斜部59的位置的范围对应的一位置。 
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的状态下,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的上边缘部也接触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的第一接触片58a的上表面。相应地,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形成于第一连接器1中的第一非开关用配件51a的第一接触片58a的自由端的位置的范围对应的一位置。另外,第二基板连接部156起到第二加强配件151的一焊接尾部的作用、形成为其下表面大体平行于第二基座111的安装面、且固定于第二基板191上的后述第二固定用垫193。 
图8至图10示出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操作。如图8中所示,作为固定用垫的第一固定用垫93-1~93-4及检测用垫94-1,94-2设置在第一基板91上。还应注意的是,在整体说明第一固定用垫93-1~93-4及检测用垫94-1、94-2的情况下,我们分别称为第一固定用垫93及检测用垫94。另外,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端子连接垫。 
固定用垫93为将第一加强配件5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固定的、由金属制成且设置在与第一加强配件51的各第一基板连接部56对应的位置处的垫。另外,检测用垫94为将一检测仪器内的各对端子连接的、由金属制成且设置在安装第一连接器1位置附近的垫。 
另外,检测用垫94-1通过第一检测用导电迹线95-1电连接于第一固定用垫93-1,一方的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b固定且连接于第一固定用垫93-1,而检测用垫94-2通过第一检测用导电迹线95-2电连接于第一固定用垫93-4,另一方的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b固定且连接于第一固定用垫93-4。还应注意的是,在整体说明第一检测用导电迹线95-1、95-2的情况下,我们将称之为第一导电迹线95。换句话说,检测用垫94通过第一检测用导电迹线95分别在对角线上相对的位置连接于各对第一固定用垫93,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b固定于各对第一固定用垫93。 
此外,第二固定用垫193-1~193-4为设置在第二基板191上的固定用垫,如图8所示。还应注意的是,在整体说明第二固定用垫193-1~193-4的情况下,我们称之为第二固定用垫193。另外在图8中,与用实线绘制的第二固定用垫193相比,第二基板191自身用虚线绘制。这是因为在该图中第二固定用垫193设置在第二基板191的下表面,由于它们将被第二基板191遮挡,如果不用虚线描述将是看不见的。另外,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的端子连接垫。 
第二固定用垫193为将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固定的、由金属制成且设置在与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56对应的位置处的垫。另外,第二固定用垫193-1及第二固定用垫193-4通过第二检测用导电迹线195彼此电连接。换句话说,彼此成对角线设置的各对第二固定用垫193通过第二检测用导电迹线195彼此电连接。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固定用垫193处于在一大体对应第一固定用垫93(第一固定用垫93电连接于第一基板91上的检测用垫94)的位置。 
另外,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通过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于第一基板91上的端子连接垫以及将第一加强配件5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连接于第一基板91上的第一固定用垫93,第一连接器1已预先表面安装于第一基板91。另外,通过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于第二基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以及将第二加强配件15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56连接于第二基板191上的第二固定用垫193,第二连接器101已预先表面安装于第二基板191。 
还应注意的是,在图9和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省略第一基板91及第二基板191。 
操作者通过使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彼此对向,从而使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对位,然后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朝向彼此(也就是沿嵌合方向)移动。通过这种方式,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的第二凸部112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的凹沟部12a。然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通过这种方式,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距由于第二端子161施压而弹性地伸长。 
接下来,操作者再一次沿与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的嵌合方向移动第一连接器1,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时(如果完全嵌合则如图9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合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其结果是,与第一基板91上的端子连接垫(其连接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接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基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其连接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接的导电迹线之间形成电连接。 
另外,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时(如果完全嵌合则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接触片58b的前端接触且电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开关用接触片158b的上端(图10中的下端)。换句话说,倾斜部59接触且电连接于直线部159。结果是,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的检测回路导通,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的情况被电检测出。具体地,第一开关用配件51b及第二加强配件151在检测完全嵌合的过程中起到开关用部件的作用,且第一接触片58b接触开关用接触片158b。相应地,通过将能够检测一回路内的一电连接状态的一检测设备(诸如一测试设备)的一对端子连接于检测用垫94-1及检测用垫94-2,可检测出检测回路处于一电连接状态而导通的情况。由此,电检测出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完全嵌合。 
另外,第二本体部152的加强配件侧基准表面152a接触第二配件保持凹部126的基座侧基准表面126a。典型地,加强配件侧基准表面152a及基座侧基准表面126a制造成精度高于其他部件。因此,加强配件侧基准表面152a接触基座侧基准表面126a,加强配件侧基准表面152a相对于第二基座111的位置和姿势得以正确地维持。结果,开关用接触片158b相对于第二基座111的位置,具体地,在第二连接器101内的位置也是正确的。由此,正确地检测出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完全嵌合。 
但是,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时,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非开关用配件51a的第一接触片58a的前端也接触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的上端(图10中的下端)。因为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的第一接触片58a在检测完全嵌合的开关中不起到开关用部件的作用,所以从电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完全嵌合的观点看,可省略任何一个或者两个。 
另外,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接触片58b起到一具有弹性的悬臂弹性部件的作用,且相对于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开关用接触片158b施加一向上(如图10所示)的力。相应地,当操作者考虑自下方施加到第二加强配件151及第二连接器101左右方位(如图10所示)上的力的平衡性时,优选不省略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及第一接触片58a,所以由起到一悬臂弹性部件作用的第一接触片58a施加的力被非开关用接触片158a所接受。 
图11-图13说明第一接触片58b与开关用接触片158b接触时的动作。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接触片58b的倾斜部59接触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开关用接触片158b的直线部159,第二加强配件151与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位置关系如图11、图12(A)及图13(A)所示。如前所述,直线部159沿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倾斜部59沿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与第一接触片58b的延伸方向斜交但不正交。因此,当直线部159与倾斜部59接触时,倾斜部59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直线部159的延伸方向倾斜,如图11、图12(A)及图13(A)所示。 
由此,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自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第一接触片58b的倾斜部59接触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开关用接触片 158b的直线部159的状态下(如图11、图12(A)及图13(A)所示),第二连接器101进一步沿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移动,从而嵌合完全,也就是处于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的状态。具体地,第一开关用配件51b的具有一相似于一平板状悬臂形状的第一接触片58b由于接受一施压力(在图12中向下)而整体自第二加强配件151的开关用接触片158弹性变形,且形成在第一接触片58的前端的倾斜部59向下弹性变形。另外,因为第一接触片58b的倾斜部59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开关用接触片158b的直线部159的延伸方向倾斜,倾斜部59与直线部159的接触点根据倾斜部59的向下变形而沿倾斜部59的延伸方向变形。 
通过比较图13(A)所示与图13(B)所示的状态,可以看出,从直线部159与倾斜部59开始接触直到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倾斜部59与直线部159之间的接触点仅沿倾斜部59朝向第一接触片58b的前端移动了一少量的距离。由此,通过使倾斜部59与直线部159的接触点的少量的向下变形量扩大,由倾斜部59的延伸方向的变形量得到一擦拭动作。因此,通过擦拭可靠地清洁倾斜部59与直线部159的表面,防止接触不良。 
附带地,因为第一基板91与第二基板191的面积通常远大于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的面积,所以操作者不能目视到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因此不能进行手动嵌合作业。因此,操作者不能确定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的位置关系,也不能判断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是否完全嵌合,因此甚至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完全嵌合后操作者可能会进一步沿嵌合方向移动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图12中向下(也就是沿嵌合方向)弹性变形,第一接触片58吸收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的进一步变形,具体地,吸收固定接触片158的进一步变形。由此,即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变形,进一步沿嵌合方向超出完全嵌合的位置,第一接触片58与固定接触片158之间的接触被维持,由此第一接触片58与固定接触片158之间的接触可靠性提高。另外,倾斜部59与直线部159相互刮擦的范围扩大,由此通过在一更宽范围上的擦拭来清洁倾斜部59与直线部 159的表面。结果,检测回路的可靠性提高,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完全嵌合的检测精度提高。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的是,在不脱离前述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修改。 

Claims (12)

1.一种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具有一形成在纵向两端的第一嵌合引导部; 
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嵌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基座具有与第一嵌合引导部嵌合且形成在纵向两端的一第二嵌合引导部;以及 
一开关,所述开关导通用于电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完全嵌合的一检测回路; 
其中: 
所述开关含有能够彼此接触的开关用部件;且 
所述开关用部件中的一者的接触部为一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作为所述开关用部件中的另一者的一接触部的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一嵌合引导部的第一加强配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二嵌合引导部的第二加强配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用部件中的一者为所述第一加强配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用部件中的另一者为所述第二加强配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配件含有一弹性接触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配件含有一固定接触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彼此沿嵌合方向移动时,所述弹性接触片的前端上的倾斜部弹性变形,同时维持与所述固定接触片的前端上的直线部的 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直线部彼此刮擦而形成一擦拭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配件与所述第二加强配件电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一固定用垫。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形成有检测用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用垫形成所述检测回路的两端。 
CN201290000404.5U 2011-04-05 2012-04-05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14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3271 2011-04-05
JP2011083271A JP5693338B2 (ja) 2011-04-05 2011-04-05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PCT/US2012/032257 WO2012138823A2 (en) 2011-04-05 2012-04-05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1429U true CN203481429U (zh) 2014-03-12

Family

ID=46969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040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1429U (zh) 2011-04-05 2012-04-05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93338B2 (zh)
CN (1) CN203481429U (zh)
WO (1) WO2012138823A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8651A (zh) * 2016-12-28 2017-06-13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板对板电池连接器
CN107799948A (zh) * 2016-08-29 2018-03-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限制件
CN108123238A (zh) * 2016-11-28 2018-06-05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64777B1 (ko) 2014-05-30 2015-11-02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체결 검출 터미널을 구비한 보드 커넥터
JP2016207407A (ja) * 2015-04-21 2016-12-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6901602B1 (ja) * 2020-03-27 2021-07-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9474U (zh) * 1987-06-15 1988-12-22
JP2710562B2 (ja) * 1994-06-30 1998-02-10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接触子
JPH09232020A (ja) * 1996-02-21 1997-09-0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ソケット側コネクタ
JP3676523B2 (ja) * 1996-10-22 2005-07-27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コンタクトピン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H1174023A (ja) * 1997-08-29 1999-03-16 Yazaki Corp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の嵌合検知構造
CN201060970Y (zh) * 2007-06-11 2008-05-14 江苏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784673B2 (ja) * 2009-03-24 2011-10-0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51651B2 (ja) * 2009-05-26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ジョインタ
JP5631074B2 (ja) * 2010-06-28 2014-11-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586395B2 (ja) * 2010-09-21 2014-09-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9948A (zh) * 2016-08-29 2018-03-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限制件
CN107799948B (zh) * 2016-08-29 2021-06-0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限制件
CN108123238A (zh) * 2016-11-28 2018-06-05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8123238B (zh) * 2016-11-28 2020-07-0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6848651A (zh) * 2016-12-28 2017-06-13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板对板电池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8823A2 (en) 2012-10-11
JP5693338B2 (ja) 2015-04-01
JP2012221602A (ja) 2012-11-12
WO2012138823A3 (en) 201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107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10756466B2 (en) Connector
CN203481429U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US11158968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6378642B2 (ja) コネクタ
KR101919691B1 (ko) 커넥터
CN203521677U (zh) 连接器
TWI475765B (zh) Connector
KR101265438B1 (ko) 보드-대-보드 커넥터
US78459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CN202855951U (zh) 端子对
JP5586395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KR101232437B1 (ko) 보드간 컨넥터
US11233346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554702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22507405A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2005294034A (ja) コネクタ
EP195541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660427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8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