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1248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1248B CN109921248B CN201811423892.0A CN201811423892A CN109921248B CN 109921248 B CN109921248 B CN 109921248B CN 201811423892 A CN201811423892 A CN 201811423892A CN 109921248 B CN109921248 B CN 1099212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case
- locked
- portions
- engag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2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one or more pieces being of resilient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连接器,能够在不使壳体大型化的情况下,充分地抵抗从对象连接器承受的力。对在与对象连接体的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30)进行排列保持的插片(20)被在该连接方向上分割出的成对的壳体半体(80、90)保持而形成一个连接单元(10),成对的壳体半体(80、90)分别能够在上述连接方向上与对象连接体嵌合,成对的壳体半体(80、90)在该壳体半体(80、90)彼此的对置部分具有啮合部(85、86、95、96),设置于一个壳体半体的一个啮合部位于与设置于另一个壳体半体的另一个啮合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一个啮合部的壁面与另一个啮合部的壁面能够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相互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利用成对的壳体半体来保持排列了端子的插片而形成的连接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由这种连接单元形成的电连接器中,使成对的壳体半体接合而形成的壳体在任意的壳体半体中都在与对象连接器等对象连接体的连接方向上开口,而在各个开口接收对象连接体。其结果为,各个对象连接体能够在端子的对应端部接触。
上述连接单元的壳体按照采用能够保持插片的形态的关系,将插片插入一个壳体半体,并且将该插片的突出部分插入另一个壳体半体,由此以能够利用两个壳体半体保持该插片的方式将壳体分割形成为一对壳体半体。在该连接单元中,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示那样,以成对的壳体半体(在专利文献1中为上保持体、下保持体)彼此不会分离的方式,在设置于插片(连接板)的保护板在连接方向的两个位置设置有矛杆状的卡止突片,一个位置的卡止突片与一个壳体半体相互卡止,另一个位置的卡止突片与另一个壳体半体相互卡合,利用两个壳体半体保持插片。在专利文献1中,在其图1中,在形成壳体(绝缘保持体)的两个壳体半体(上保持体、下保持体)的正面的上部以及下部排列形成有卡止窗部,而使在插入到该壳体半体内的插片设置的卡止突片进入上述卡止窗部从而能够与壳体半体卡止。
在专利文献1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插片的端子的端部形成的接触部受到来自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力而在插片的厚度方向上发生弹性位移,从而与该对象端子接触。该抵接面部发生弹性位移的结果为,保持该端子的插片绝缘体与壳体半体的壁部抵接。换句话说,利用该壳体半体的壁部抵抗来自对象连接器的上述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2145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连接单元像上述那样,是通过使设置于插片的两个位置的卡止突片在各个位置与对应的壳体半体卡止而利用双方的壳体半体来保持插片而构成的。换句话说,壳体半体彼此并没有直接接合。因此,必须仅由成对的壳体半体中的、嵌合了对象连接器的一侧的壳体半体来抵抗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具体而言,仅由上侧的壳体半体来抵抗来自从上方嵌合的对象连接器的力,另外,仅由下侧的壳体半体来抵抗来自从下方嵌合的对象连接器的力。因此,为了充分地抵抗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需要增大各个壳体半体的壁部的壁厚而确保该壁部的强度,其结果为,有可能导致壳体、甚至连接器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在不使壳体大型化的情况下,充分地抵抗从对象连接器受到的力。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对在与对象连接体的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的插片被在该连接方向上分割出的成对的壳体半体保持而形成一个连接单元,成对的壳体半体分别能够在上述连接方向上与对象连接体嵌合,
在该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成对的壳体半体在该壳体半体彼此的对置部分具有啮合部,设置于一个壳体半体的一个啮合部位于与设置于另一个壳体半体的另一个啮合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一个啮合部的壁面与另一个啮合部的壁面能够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相互抵接。
在本发明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若一个壳体半体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受到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则设置于该一个壳体半体的一个啮合部的壁面与设置于另一个壳体半体的另一个啮合部的壁面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抵接。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若另一个壳体半体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受到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则设置于该另一个壳体半体的另一个啮合部的壁面与一个壳体半体的啮合部的壁面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抵接。其结果为,利用双方的壳体半体、换言之壳体整体来接受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因此,即便不使壳体大型化也能够充分地抵抗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对于壳体半体而言,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于该壳体半体局部地设置有啮合部。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对于壳体半体而言,即便使一个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绕沿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180°,啮合部彼此也设置于能够抵接的位置而且呈能够抵接的形状。这样,在连接器组装时,使壳体半体彼此在绕沿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相互旋转了180°的反转位置也能够进行组合。另外,能够使一个壳体半体和另一个壳体半体以相同的形状制作,因此能够利用一种金属模来制作全部的壳体半体。其结果为,能够廉价且容易地制造连接器。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连接单元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连结有多个。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成对的壳体半体在该壳体半体彼此的对置部分具有啮合部,设置于一个壳体半体的一个啮合部的壁面能够与设置于另一个壳体半体的啮合部的壁面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抵接,因此在连接器嵌合时,能够利用双方的壳体半体、换言之壳体整体来接受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其结果为,能够在不使壳体大型化的情况下充分地抵抗来自对象连接器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以及与此相对地从上方和下方连接的两个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以将图1的电连接器的各部件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3的(A)是以单体的方式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的插片的立体图,图3的(B)是该插片的剖视图,示出沿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
图4的(A)是设置于图1的电连接器的连接单元的主视图,图4的(B)是该连接单元的侧视图。
图5的(A)是仅下侧壳体半体的剖视图,(B)是该下侧壳体半体和两个插片的剖视图,(C)是连接单元的剖视图,分别示出沿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
图6的(A)~(C)是示出电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图,利用沿与连结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来示出电连接器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中继连接器(电连接器);93…被卡止部;2…对象连接器(对象连接体);93C…被卡止凹部;3…对象连接器(对象连接体);95…第一啮合部;10…连接单元;95A…抵接面(壁面);20…插片;96…第二啮合部;30…端子;96A…抵接面(壁面);70…壳体;97…连结部件收容部(插入槽);80…上侧壳体半体;100…连结部件;83…被卡止部;101…上侧卡止突片(卡止部);83C…被卡止凹部;101A…卡止面(边缘);85…第一啮合部;101B…卡止面(边缘);85A…抵接面(壁面);102…下侧卡止突片(卡止部);86…第二啮合部;102A…卡止面(边缘);86A…抵接面(壁面);102B…卡止面(边缘);90…下侧壳体半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亦即中继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一同示出的立体图,以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示出。另外,图2是以将图1的电连接器的各部件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中继连接器1”),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作为连接器连接方向,作为多个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2、3分别从上方(Z2方向)和下方(Z1方向)与中继电连接器1连接,将两连接器彼此进行中继连接。该对象连接器2、3相互呈相同的形状,分别是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配置于一个电路基板的五个对象连接器2与配置于另一个电路基板的五个对象连接器3经由具有后述的五个连接单元10的一个中继连接器1而连接的形态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1具有:与对象连接器2、3连接的多个连接单元10、以及将该多个连接单元10排列且一并地连结的金属板制的两个连结部件100(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单元10与多个对象连接器2、3分别对应地设置有五个。该五个连接单元10在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Y轴方向)上排列,将相同方向作为连结方向而通过连结部件100将该五个连接单元10连结起来。
各连接单元10形成为通过后述的壳体70收容并保持成对的两个插片20,该成对的两个插片20呈相互相同的形状,是以在连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对称的方式相对配置的(参照图5的(C))。在连接单元10的上部在插片20彼此之间朝向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上侧接收部11(参照图5的(C))。另一方面,在连接单元10的下部在插片20彼此之间朝向下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下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3的下侧接收部12(参照图5的(C))发挥功能。
图3的(A)是以单体的方式示出图1的中继连接器1的插片20的立体图,图3的(B)是沿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面(YZ平面)的插片20的剖视图,示出沿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的剖面。如图3的(A)所示,插片2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端子30;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一并地保持该多个端子30的树脂制的基材40;以及安装于该基材40的一个板面侧(图3的(A)、(B)的Y2侧、与后述的“内侧”对应)的内侧接地板50和安装于另一个板面侧(图3的(A)、(B)的Y1侧、与后述的“外侧”对应)的外侧接地板60(进一步参照图3的(B))。以下,关于各插片20中成对的两个插片20,将相互对置的面侧称为“内侧”,将其相反的面侧称为“外侧”。
如图3的(A)、(B)所示,端子30是使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片状的金属部件局部地弯曲而制作的。该端子30具有:从基材40的上端向上方延出的上侧弹性臂部31、从该基材40的下端向下方延出的下侧弹性臂部32、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将上侧弹性臂部31和该下侧弹性臂部32连结的连结部33(参照图3的(B))。在本实施方式中,邻接成对的两个端子30呈连结部33的形状不同的不同形状,连结部33的中间部分彼此在插片20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上观察时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倾斜延伸。因此,在图3的(B)的上侧示出上侧弹性臂部31的端子30与在该图的下侧示出下侧弹性臂部32的端子30为相互邻接的独立的端子。
上侧弹性臂部31和下侧弹性臂部32分别能够在板厚方向上发生弹性位移。在该上侧弹性臂部31的上端侧和该下侧弹性臂部32的下端侧,形成以在上述板厚方向(Y轴方向)上朝向内侧(Y2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上侧接触部31A和下侧接触部32A,使上侧接触部31A和下侧接触部32A分别与对象连接器2、3的端子120(后述的“对象端子120”)弹性接触。
如图3的(A)、(B)所示,基材40呈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在包含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中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在连结部33的范围内延伸的四方板状。
内侧接地板50像已描述那样,被设置为位于基材40的内侧面(图3的(A)、(B)的Y2侧的板面)。外侧接地板60像已描述那样,被设置为位于基材40的外侧面(图3的(A)、(B)的Y1侧的板面)。内侧接地板50和外侧接地板60以通过超声波熔接而与基材40的各个对应的板面接触的状态保持于基材40。
壳体70是通过电绝缘材料料制作的,如图1所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分割的上侧壳体半体80和下侧壳体半体90。上侧壳体半体80和下侧壳体半体90呈相互相同的形状。该壳体70以两个插片20的内侧面彼此对置的状态,利用上侧壳体半体80收容并保持两插片20的上半部,并且利用下侧壳体半体90收容并保持两插片20的下半部(参照图5的(C))。
以下,基于图1至图6的(A)~(C)等对下侧壳体半体90的结构进行说明,关于上侧壳体半体80,标注了使下侧壳体半体90的各部分的附图标记减去了“10”后的附图标记(例如,对与下侧壳体半体90的后述的“被卡止部93”对应的上侧壳体半体80的“被卡止部”标注附图标记“83”),省略说明。如图2所示,该下侧壳体半体9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两个长壁91、在连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并将上述长壁91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短壁92、以及与该短壁92连结设置的被卡止部93,该下侧壳体半体90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外形。另外,如图5的(A)所示,在下侧壳体半体90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一个间隔壁94,该一个间隔壁94在两个长壁91彼此之间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两个短壁92的内壁面彼此连结。该长壁91、短壁92和间隔壁94所围起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两个空间分别形成用于收容插片20的插片收容孔部99。
在下侧壳体半体90各自的长壁91的上端、即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对置部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该长壁91局部地设置有多个啮合部95、96。具体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长壁91的一端侧位置设置有一个第一啮合部95,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长壁91的另一端侧位置设置有一个第二啮合部96。另外,一个长壁91的第一啮合部95与另一个长壁91的第二啮合部9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一个长壁91的第二啮合部96与另一个长壁91的第一啮合部9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换言之,在沿上下方向观察下侧壳体半体90时,第一啮合部95彼此和第二啮合部96彼此被定位为相对于下侧壳体半体90的中心呈点对称。
如图5的(A)所示,第一啮合部95在长壁91的壁厚范围中的外侧(关于图5的(A)所示的第一啮合部95为Y2侧)的范围形成为从该长壁9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起部。作为该第一啮合部95的下部的内壁面的抵接面95A位于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二啮合部86的抵接面86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而在连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能够与该抵接面86A抵接(进一步参照图5的(C))。另外,在该第一啮合部95的上部形成有倾斜面95B,该倾斜面95B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随着朝向内侧(关于图5的(A)所示的第一啮合部95为Y1侧)而向下方倾斜。该倾斜面95B在连接器的组装时,作为用于引导上侧壳体半体90的第二啮合部86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如图5的(A)所示,第二啮合部96在长壁91的壁厚范围中的外侧(关于图5的(A)所示的第二啮合部96为Y1侧)的范围形成为从该长壁91的上表面凹入的凹部。作为该第二啮合部96的内壁面的抵接面96A位于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一啮合部85的抵接面85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而在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能够与该抵接面85A抵接(进一步参照图5的(C))。
被卡止部93沿着短壁92的外表面延伸,与该短壁92的下部连结。该被卡止部9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纵部93A、以及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延伸的将该两个纵部93A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横部93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整体呈倒U字状(参照图4的(B))。另外,该纵部93A的上半部与横部93B所围起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空间形成为被卡止凹部93C,该被卡止凹部93C允许连结部件100的后述的下侧卡止突片102的突入。
被卡止凹部93C的内壁面由两个纵部93A的对置壁面(与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成直角的面)和横部93B的下表面形成。如图4的(B)所示,上述纵部93A的对置壁面形成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能够与卡止突片102卡止的被卡止面93A-1,上述横部93B的下表面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能够与卡止突片102卡止的被卡止面93B-1。
如图2、图4的(A)、图6的(A)~(C)所示,在短壁92的上部的外表面与被卡止部93的上部之间形成有作为插入槽的连结部件收容部97,连结部件收容部97呈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扩展的狭缝状。该连结部件收容部97向上方开放,并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贯通,从上方接收并收容连结部件100的下部(参照图6的(A)~(C))。
另外,如图2、图4的(A)、图6的(A)~(C)所示,在下侧壳体半体90的短壁92的下部形成有端槽部98,该端槽部98呈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靠近两端的位置(比连结部件收容部97靠内侧的位置)向下方开口的狭缝状。该端槽部98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3的联接部件130的上部。
连结部件100是以维持金属板部件的平坦面方式对该金属板部件进行冲压、并且局部地弯曲而制作的。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100形成为将连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并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作为短边方向而延伸的带状部件。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100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在连接单元10的排列范围内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在跨越双方的壳体半体80、90的范围内延伸,与该连接单元10的各侧面(与X轴方向成直角的面)对置(进一步参照图6的(C))。这样通过由连结部件100覆盖连接单元10的各侧面而得到良好的防护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100是通过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板状部件而制作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连结部件100的板厚尺寸几乎相等,因此中继连接器1不会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
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100在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与各连接单元10对应的位置,作为能够在上下方向和上述排列方向上与壳体半体80、90的被卡止部83、93卡止的卡止部,形成有成对的上侧卡止突片101和下侧卡止突片102。以下,在不需要区别两者时统称为“卡止突片101、102”。
卡止突片101、102设置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与壳体半体80、90的被卡止凹部83C、93C相同的位置,是通过使连结部件100的一部分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关于图6的(A)~(C)所示的连结部件100为X1方向)突起而制作的。该卡止突片101、102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悬臂梁状的带状片形成,呈相互上下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6的(A)~(C)所示,上侧卡止突片101随着从连结部件100的靠近上端的位置朝向下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并且前端部(下端部)被弯曲而以不倾斜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另一方面,下侧卡止突片102随着从连结部件100的靠近下端的位置朝向上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并且前端部(上端部)被弯曲而以不会倾斜的方式向上方延伸。
如图4的(B)和图6的(C)所示,卡止突片101、102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各自对应的壳体半体80、90的被卡止凹部83C、93C内突入,而位于该被卡止凹部83C、93C内。
如图4的(B)所示,在被卡止凹部83C内,上侧卡止突片101的位于两侧的边缘的侧端面(与Y轴方向成直角的面)与被卡止部83的被卡止面83A-1对置,作为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该被卡止面83A-1卡止的卡止面101A发挥功能。另外,在被卡止凹部83C内,上侧卡止突片101的位于下边缘的下端面(与Z轴方向成直角的面)与被卡止面83B-1对置,作为能够从上方与该被卡止面83B-1卡止的卡止面101B发挥功能。
因此,通过使上侧卡止突片101的卡止面101A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被卡止面83A-1相互卡止而限制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上侧壳体半体80的移动,通过使上侧卡止突片101的卡止面101B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被卡止面83B-1相互卡止而限制上侧壳体半体80向上方(Z1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被卡止凹部93C内,下侧卡止突片102的位于两侧的边缘的侧端面(与Y轴方向成直角的面)与被卡止面93A-1对置,作为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该被卡止面93A-1卡止的卡止面102A发挥功能。另外,在被卡止凹部93C内,下侧卡止突片102的位于上边缘的上端面(与Z轴方向成直角的面)与被卡止面93B-1对置,作为能够从下方与该被卡止面93B-1卡止的卡止面102B发挥功能。
因此,通过使下侧卡止突片102的卡止面102A与下侧壳体半体90的被卡止面93A-1相互卡止而限制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下侧壳体半体90的移动,通过使下侧卡止突片102的卡止面102B与下侧壳体半体90的被卡止面93B-1相互卡止而限制下侧壳体半体90向下方(Z2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止面101A与被卡止面83A-1之间、卡止面101B与被卡止面83B-1之间、卡止面102A与被卡止面93A-1之间、卡止面102B与被卡止面93B-1之间,分别形成有微小的缝隙(间隙)。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连结部件100的卡止突片101、102而限制壳体半体80、90在上下方向和上述排列方向上的移动。因此,仅使用连结部件100而使该连结部件100卡止于壳体半体80、90对,由此能够形成各连接单元10并且将多个连接单元10连结。其结果为,与像以往那样连接单元的连结不同,不需要仅为了壳体半体彼此的结合而在壳体半体形成卡止窗部,与该情况对应地,壳体半体80、90的强度提高,此外,内部构造变得简单,并且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的工时减少而使该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过程中,能够仅将连结部件100插入壳体半体80、90的连结部件收容部87、97而使卡止突片101、102向被卡止凹部83C、93C突入从而与该被卡止凹部83C、93C容易地卡止。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1按照以下的要领制造。首先,关于插片2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使设置于一个插片20的多个端子30排列得到的端子列配置在用于基材40的成型的金属模(未图示)内,然后在使熔融的树脂流入该金属模内之后使其固化,而将上述端子列和基材40进行一体模制成型。接下来,内侧接地板50通过超声波熔接而安装于基材40的两个板面中的内侧面(图3的(A)、(B)中的Y2侧的板面),外侧接地板60通过超声波熔接而安装于外侧面(图3的(A)、(B)中的Y1侧的板面)从而安装于基材40,完成插片20。
接下来,对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如图5的(A)所示,以使啮合部95、96位于上方这样的姿势准备下侧壳体半体90。而且,如图5的(B)所示,以使两个插片20的内侧面彼此相互对置的方式将各插片20的下半部从上方收容到下侧壳体半体90的插片收容孔部99内。另外,使像这样收容了两个插片20的下侧壳体半体90在该插片20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
接下来,如图6的(A)所示,使连结部件100的下部从上方插入各下侧壳体半体90的连结部件收容部97。此时,如图6的(A)所示,进行连结部件100的下部的插入,直到连结部件100的下侧卡止突片102与下侧壳体半体90的被卡止部93的上端部抵接为止,并维持该状态。
接下来,如图6的(B)所示,使上侧壳体半体80以相对于下侧壳体半体90上下反转的姿势从上方进入各自对应的插片20,使各插片20的上半部从下方收容到上侧壳体半体80的插片收容孔部89(参照图5的(C))内。另外,与之同时地,将连结部件100的上部从下方插入到各上侧壳体半体80的连结部件收容部87。此时,如图6的(B)所示,进行连结部件100的上部的插入,直到连结部件100的上侧卡止突片101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被卡止部83的下端部抵接为止,并维持该状态。
接下来,通过从上方压入上侧壳体半体80并且从下方压入下侧壳体半体90,而将上侧壳体半体80和下侧壳体半体90组装于分别对应的插片20。通过从上方压入上侧壳体半体80,而进行连结部件100的上部朝向连结部件收容部87内的插入,在该插入过程中,连结部件100的上侧卡止突片101受到从上侧壳体半体80的被卡止部83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在图6的(B)中为X2方向)的按压力。其结果为,该上侧卡止突片101向相同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允许连结部件100的进一步的插入。而且,若该上侧卡止突片101通过被卡止部83的横部83B的位置而达到被卡止凹部83C的位置,则该上侧卡止突片101从来自被卡止部83的按压力释放出来,减少弹性变形量而返回到自由状态,位于被卡止凹部83C内(参照图6的(C))。
若上侧卡止突片101位于被卡止凹部83C内,则如图4的(C)所示,上侧卡止突片101的两侧的卡止面101A分别与被卡止部83的被卡止面83A-1对置,成为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该被卡止面83A-1卡止的状态,由此,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限制上侧壳体半体80的移动。另外,如图4的(C)和图6的(C)所示,上侧卡止突片101的卡止面101B与被卡止部83的被卡止面83B-1对置,成为能够从上方与该被卡止面83B-1卡止的状态,由此,防止上侧壳体半体80意外地脱落。
下侧卡止突片102也与对上侧卡止突片101已描述的内容同样,通过下侧壳体半体90的从下方的压入,而如图4的(C)和图6的(C)所示那样进入下侧壳体半体90的被卡止凹部93C内。其结果为,下侧卡止突片102的两侧的卡止面102A成为分别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与被卡止部93的被卡止面93A-1卡止的状态,限制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下侧壳体半体90的移动。另外,下侧卡止突片102的卡止面102B成为能够从下方与被卡止部93的被卡止面93B-1卡止的状态,由此,防止下侧壳体半体90意外地脱落。
另外,像已描述的那样,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一啮合部85位于与下侧壳体90的第二啮合部96对应的位置,并且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二啮合部86位于与下侧壳体90的第一啮合部95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完成了中继连接器1的状态下,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一啮合部85从上方向下侧壳体半体90的第二啮合部96内突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该第二啮合部96重叠的位置(参照图4的(A)和图5的(C))。换句话说,如图5的(C)所示,上述第一啮合部85的抵接面85A与上述第二啮合部96的抵接面96A成为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对置且能够抵接的状态。另外,下侧壳体半体90的第一啮合部95从下方向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二啮合部86内突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第二啮合部86重叠的位置。换句话说,如图5的(C)所示,上述第一啮合部95的抵接面95A与上述第二啮合部86的抵接面86A成为能够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对置且能够抵接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已描述那样,壳体半体80、90分别被定位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啮合部彼此和第二啮合部彼此相对于壳体半体80、90的中心而呈点对称。换句话说,上侧壳体半体80与下侧壳体半体90处于如下的关系:即使使一个壳体半体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相对于另一个壳体半体旋转180°,在完成了中继连接器1的状态下也是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位于对应的位置。因此,在组装中继连接器1时,在使壳体半体彼此绕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轴线相互旋转了180°的反转位置也能够进行组合。另外,由于上侧壳体半体80与下侧壳体半体90是以相同的形状制作出的,因此能够通过一种金属模来制作上侧壳体半体80和下侧壳体半体90双方的壳体半体。其结果为,能够廉价且容易地制造中继连接器1。
接下来,关于对象连接器2、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接单元10相同数量的对象连接器2、3在与该连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Y轴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全部的对象连接器2、3由后述的联接部件130进行联接。对象连接器2、3全部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对象连接器3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对象连接器2的说明,由于标注了与对象连接器3相同的附图标记因而省略。
如图1所示,对象连接器3具有:将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电绝缘材料制的壳体11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通过该壳体110而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120(以下,称为“对象端子120”)、以及由壳体110保持的对象接地板(未图示)。
如图1所示,壳体110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在相同方向上按照与中继连接器1几乎相同的尺寸形成。该壳体110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双方的壁面(与Y轴方向成直角的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端子收容部111。该端子收容部111呈从上述壁面凹入、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状,收容并保持对象端子120。
壳体110在其厚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埋设地保持有金属板制的对象接地板(未图示)。该对象接地板具有与上述厚度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对象连接器3的几乎整个区域内延伸。
如图1所示,对象端子120是通过在板厚方向上对金属板部件进行冲压而制作的,整体形状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片状,从下方压入壳体110的端子收容部111而被保持,从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该对象端子120的用于与中继连接器1的端子30的下侧接触部32A接触的接触部形成于上端侧,并且用于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的连接部形成于下端侧。该连接部从壳体110的下表面突出,在图1中示出焊球B安装于该连接部的状态。
联接部件130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在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在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范围的整个区域内延伸。该联接部件130被定位为其板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对象连接器3的两侧的面(与X轴方向成直角的面)接近地对置,并且该联接部件130的上缘与接地板(未图示)连结。
接下来,关于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3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对象连接器2、3分别焊接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而进行安装。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3处于对象端子120的接触部位于上侧的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以使中继连接器1的各连接单元10的下侧接收部12(图5的(C)参照)分别与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对应的方式使该中继连接器1位于对象连接器3的上方。
接下来,使中继连接器1向下方移动(参照图1的箭头),而使各连接单元10分别从上方与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嵌合。若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的嵌合结束,则设置于连接单元10的插片20的端子30的下侧接触部32A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对象端子120的接触部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且电导通。此时,下侧接触部32A接受来自对象端子120的接触部的按压力,在连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朝向下侧壳体半体90的长壁91侧弹性位移。该下侧接触部32A弹性位移的结果为,保持端子30的插片20的基材40与长壁91的内壁面抵接。因此,长壁91承受来自基材40的力,下侧壳体半体90的第二啮合部96的抵接面96A与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一啮合部85的抵接面85A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抵接。其结果为,利用双方的壳体半体80、90、换言之壳体70整体承受来自对象连接器3的力。
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以相对于对象连接器3上下反转的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从上方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参照图1的箭头)。关于该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的要领,与关于对象连接器3已描述的要领相同。此时,端子30的上侧接触部31A接受来自对象端子120的接触部的按压力,在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朝向上侧壳体半体80的长壁81侧弹性位移。该上侧接触部31A弹性位移的结果为,保持端子30的插片20的基材40与长壁81的内壁面抵接。因此,长壁81承受来自基材40的力,上侧壳体半体80的第二啮合部86的抵接面86A与下侧壳体半体90的第一啮合部95的抵接面95A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抵接。其结果为,利用双方的壳体半体80、90、换言之壳体70整体承受来自对象连接器2的力。
这样,通过使对象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3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而使相互对应的对象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3分别经由各连接单元10而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壳体70由两个壳体半体80、90构成,也能够利用壳体70整体承受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来自对象连接器2、3的力,因此不会为了使壳体70具有强度而使该壳体70大型化,也能够充分地抵抗来自对象连接器2、3的力。
壳体半体各自的啮合部的形状不限于图5的(C)所示的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是,在壳体半体彼此的对置部分、例如长壁彼此的对置部分形成啮合部的情况下,将从壳体半体的长壁的对置面突出的突起部、或者长壁的对置部分本身作为第一啮合部,将从壳体半体的长壁的对置面凹入的孔部作为第二啮合部,成为上述第一啮合部整体向上述第二啮合部内突入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啮合部在壳体半体80、90各自的长壁、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有一个,但所设置的啮合部的数量和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长壁的几乎整个区域的范围中延伸的一个啮合部设置于各个长壁,另外也可以设置为使多个啮合部以规定的间隔散在上述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组装时使连结部件100的卡止突片101、102分别压入壳体半体80、90的连结部件收容部87、97的过程(压入过程)中,仅作为卡止部的卡止突片101、102发生弹性变形,壳体半体的被卡止部没有发生弹性变形,但作为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减小壳体半体的被卡止部的厚度尺寸(X轴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不仅是连结部件的卡止突片而且壳体半体的被卡止部也发生弹性变形。另外,作为另一变形例,也可以是,在上述压入过程中仅壳体半体的被卡止部发生变形。即,也可以是,使连结部件的卡止部例如由从连结部件的板面突出的突起等不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形状形成,并且减小壳体半体的被卡止部的厚度尺寸而使得在上述压入过程中仅上述被卡止部发生弹性变形。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对在与对象连接体的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的插片被在该连接方向上分割出的成对的壳体半体保持而形成一个连接单元,成对的壳体半体分别能够在上述连接方向上与对象连接体嵌合,其特征在于,
成对的壳体半体在该壳体半体彼此的对置部分具有啮合部,设置于一个壳体半体的一个啮合部位于与设置于另一个壳体半体的另一个啮合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一个啮合部的壁面与另一个啮合部的壁面能够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相互抵接,
若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象连接体嵌合,则所述多个端子以使一个啮合部的壁面与另一个啮合部的壁面在连接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抵接的方式,在该连接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朝向成对的壳体半体各自的长壁侧弹性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对于壳体半体而言,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于该壳体半体局部地设置有啮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对于壳体半体而言,即便使一个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绕沿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180°,啮合部彼此也设置于能够抵接的位置而且呈能够抵接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连接单元在上述插片的厚度方向上连结有多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0744A JP6909139B2 (ja) | 2017-11-30 | 2017-11-30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7-230744 | 2017-11-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1248A CN109921248A (zh) | 2019-06-21 |
CN109921248B true CN109921248B (zh) | 2022-05-10 |
Family
ID=66634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23892.0A Active CN109921248B (zh) | 2017-11-30 | 2018-11-27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08363B2 (zh) |
JP (1) | JP6909139B2 (zh) |
CN (1) | CN10992124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77700S1 (en) * | 2017-07-17 | 2020-03-10 | Samtec,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D926701S1 (en) * | 2019-05-31 | 2021-08-03 | Starconn Electronic (Su Zhou)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7210415B2 (ja) * | 2019-10-11 | 2023-01-23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21064494A (ja) * | 2019-10-11 | 2021-04-22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
JP7288410B2 (ja) | 2020-02-18 | 2023-06-0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CN111244686A (zh) | 2020-03-18 | 2020-06-05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转接头连接器 |
CN111224292A (zh) | 2020-03-18 | 2020-06-02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连接器模组 |
JP7474721B2 (ja) | 2021-03-16 | 2024-04-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6687A (en) * | 1982-05-20 | 1984-08-21 | Amp Incorporated | Low profile connector providing high density applic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HU224993B1 (en) * | 1999-01-28 | 2006-05-29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 Connector system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20050170700A1 (en) * | 2001-11-14 | 2005-08-04 | Shuey Joseph B. |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out ground contacts |
JP4804526B2 (ja) * | 2008-11-28 | 2011-11-0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7988456B2 (en) * | 2009-01-14 | 2011-08-0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Orthogonal connector system |
US8579636B2 (en) * | 2012-02-09 | 2013-11-1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idplane orthogonal connector system |
US9257778B2 (en) * | 2012-04-13 | 2016-02-09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5840649B2 (ja) * | 2013-05-29 | 2016-01-0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該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9017103B2 (en) * | 2013-07-23 | 2015-04-28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odular connector assembly |
US9373917B2 (en) * | 2014-09-04 | 2016-06-21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ing lattice |
JP6363530B2 (ja) | 2015-02-18 | 2018-07-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接続ブレ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接続ブレード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
US9748698B1 (en) * | 2016-06-30 | 2017-08-29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mmoned ground shields |
US10128616B2 (en) * | 2016-07-25 | 2018-11-13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mmoned ground shields |
-
2017
- 2017-11-30 JP JP2017230744A patent/JP69091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27 CN CN201811423892.0A patent/CN109921248B/zh active Active
- 2018-11-30 US US16/205,852 patent/US1060836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6687A (en) * | 1982-05-20 | 1984-08-21 | Amp Incorporated | Low profile connector providing high density applica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1248A (zh) | 2019-06-21 |
JP2019102229A (ja) | 2019-06-24 |
JP6909139B2 (ja) | 2021-07-28 |
US10608363B2 (en) | 2020-03-31 |
US20190165509A1 (en) | 2019-05-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124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021849B (zh) | 电连接器 | |
US896121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13300140B (zh) | 插座连接器及包括其的连接器组件 | |
US933141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521805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socket connector | |
CN109216989B (zh) | 连接器端子组件以及连接器 | |
JP6909148B2 (ja) |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4253337B (zh)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
EP256854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7407687B2 (ja) |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 | |
JP7438076B2 (ja) | 相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EP146743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WO2011077264A2 (en) | Floating connector and system | |
CN112018535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4389107A (zh) | 带有扁平导体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3471739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2022134174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4000678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24000683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3936577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US20240006789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752408B (zh) | 連接器及端子 | |
CN111435770B (zh) | 连接器连结结构以及连接器连结体 | |
EP0654855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retention mea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