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6050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6050A
CN104466050A CN201410432787.9A CN201410432787A CN104466050A CN 104466050 A CN104466050 A CN 104466050A CN 201410432787 A CN201410432787 A CN 201410432787A CN 104466050 A CN104466050 A CN 104466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ior body
component
access
shield
interconn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327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66050B (zh
Inventor
楠寿树
牛岛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thium Energy Japa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898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55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898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55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898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520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hium Energy Japan KK filed Critical Lithium Energy Japan KK
Priority to CN2018113365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0531A/zh
Priority to CN201811336543.5A priority patent/CN1096166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66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6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66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6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94Gas-pervious par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400);收纳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400)的外装体(200),外装体(200)具有形成用于使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的连通路(W10)的连通部(130),连通部(130)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160)。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纳于外装体而形成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5311号公报)所示,作为EV(Electric Vehicle)、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汽油发动机车等机动车的电源或者辅助电源,大多使用搭载了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的蓄电装置。在这种蓄电装置中,具有将多个单电池封闭地收纳于外装体的蓄电装置。
然而,在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中,在过充电、内部短路时等异常时,设置于单电池中的气体排出阀(安全阀)开放,从安全阀向外装体的内部排出气体。因此,有时会在蓄电装置设置有用于向外装体的外部排出气体的排气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异物不易从排气口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蓄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具有形成用于使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路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蓄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区域A1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在异常时产生了气体的情况下,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内部空间排出的气体的流动的概要图。
图5是表示外装体的连通路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用于实现在连通路的外部空间侧设置压力阀且在内部空间侧设置功能膜的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7是将图6的分解立体图组装后的情况下的b-b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1的连通路的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1的其他方式的连通路的图。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0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1C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1D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1E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图11F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对于“背景技术”一栏中所记载的蓄电装置发现会产生以下的问题。
在上述这种设置有用于向外装体的外部排出气体的排气口的蓄电装置中,由于外装体的内部和外部的空间通过排气口连通,因此存在异物从排气口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可能性。
作为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例子,存在以下这种情况。例如,该排气口是形成有使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装体的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路的连通部。因此,例如在蓄电装置搭载于机动车的情况下,存在例如在高压洗车时、行驶过程中从外部飞溅来的水等异物通过连通路侵入蓄电装置的外装体内的可能性。
另外,蓄电装置在没于水中等对外装体施加有规定的水压的情况下,水容易从排气口流入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内部,因此需要防止水的流入。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能够将在异常时产生的气体向外装体的外部排出的连通路,在所述蓄电装置中,水等异物等不易侵入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内部且水不易从连通路流入外装体的内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具有形成用于使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路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
如此一来,在连通部设置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因此能够防止向连通部飞溅的水等异物从连通路侵入外装体的内部、以及防止在没于水中时等情况下水从连通路流入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连通部还具有压力阀,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的压力在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堵塞所述连通路的第一状态,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压力比所述规定压力大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在所述连通路内使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二状态,所述压力阀配置于所述连通路中比所述功能膜靠所述外部的空间侧的位置。
如此一来,在蓄电装置的外装体设置有压力阀和功能膜,所述压力阀仅在外装体的内部空间的压力比外装体的外部空间的压力大的情况下使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以进行压力调节,所述功能膜能够使气体向连通路中的比压力阀靠内部空间侧通过。而且,压力阀配置在比功能膜靠外部空间侧的位置。
因此,在异常时等因从蓄电元件产生气体而使外装体的内部空间的压力比规定压力大的情况下,气体能够通过功能膜,并且压力阀成为第二状态,因此能够将产生的气体向外装体的外部排出。另外,在正常时压力阀成为第一状态,因此能够保持为封闭了外装体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从外装体的外部空间侵入内部空间。并且,在没于水中时等规定的水压施加于连通路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来防止难以用压力阀防止的水的侵入,因此即使在规定的水压施加于连通路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空间。另外,即使因高压洗车等使高压喷射的水浸入,也能够通过压力阀来防止该水到达功能膜。因此,能够防止因高压喷射的水导致的功能膜损坏。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连通部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所述连通路中的所述外装体的内部侧的第一通路,所述第二构件形成所述连通路中的所述外装体的外部侧的第二通路,所述功能膜通过由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夹入而被保持。
如此一来,连通路由构成内部侧的第一构件和构成外部侧且保持有压力阀的第二构件这两个构件构成,功能膜通过被夹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而被保持。因此,通过能够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比压力阀靠连通路的内部侧配置有功能膜的结构。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一方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内壁面螺合而接合。
如此一来,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通过螺合而接合,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更牢固的接合。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内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部,所述功能膜通过由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对置部夹入而被保持。
如此一来,功能膜通过由利用螺合而接合的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对置部夹入而被保持。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功能膜的更牢固的保持。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连通部还具有环状的垫圈,所述环状的垫圈被夹入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接合的部分且用于对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进行密封。
如此一来,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设置有垫圈,因此能够使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接合部更加紧贴,例如在没于水中时等规定的水压施加于连通路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水从该接合部侵入外装体的内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包含非水电解质的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具有连通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且至少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连通路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路时无间隙地遮掩所述连通路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构件。
如此一来,以在从第一方向观察连通部时无间隙地遮掩所述连通部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构件设置于外装体的连通部,因此能够防止向外装体的连通部飞溅的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空间。
另外,例如,遮蔽构件可以由多个遮蔽板构成。
因此,在异物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侧向连通部的内部飞溅的情况下,即使异物从外侧向由第一块遮蔽板堵塞的区域以外飞溅,也能够通过之后配置的遮蔽板来遮蔽异物的飞溅。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多个遮蔽板以其自由端侧位于比固定端侧靠所述外装体的外侧的方式倾斜配置。
因此,即使异物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侧侵入连通部的内部,在连通部中能够易于使与遮蔽板接触的异物向遮蔽板的固定端侧移动。在遮蔽板的固定端侧不存在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通道,如果不向自由端侧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的内部。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多个遮蔽板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所述第一遮蔽板以遮掩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部时的所述连通路的区域的一部分区域、即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遮蔽板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并且以遮掩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
因此,即使异物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侧侵入连通部的内部,如果异物不以避开遮蔽板的方式改变方向并且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的内部。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多个遮蔽板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所述第一遮蔽板以遮掩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部时的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包括所述连通路的中心轴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遮蔽板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并且以遮掩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
因此,即使异物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侧侵入连通部的内部,如果异物不在以避开中央的遮蔽板的方式分离之后再次向中央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的内部。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遮蔽构件形成为将所述连通路的空间分隔成螺旋状。
因此,即使异物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侧侵入连通部的内部,如果异物部不在螺旋状的空间内旋转并且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的内部。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连通部还具有设置于比所述遮蔽构件靠所述内部空间侧的防水膜。
因此,通过防水膜能够防止难以用遮蔽构件防止的大量的水的侵入。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防水膜通过堵塞所述连通路而使所述外装体的所述内部空间成为封闭状态,所述防水膜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通过破损而使所述连通路成为连通状态。
如此一来,防水膜在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通过破损而使连通路成为连通状态,因此能够在蓄电元件异常时使产生于蓄电元件的气体从外装体的内部空间通过连通路而向外装体的外部空间排放。
另外,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其他例子存在以下这种例子。蓄电装置需要防止在没于水中时水流入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内部的情况。此时,如果为了防水而完全封闭外装体,则在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产生基于温度或气压变化的内压变动,从而在外装体施加有应力。其结果是,存在在外装体产生龟裂的可能性。
另外,为了降低外装体的内部空间的内压变动,还考虑了设置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然而,对于功能膜而言,在异常时产生气体这种情况下,电池的构成要素的薄膜等树脂融化与气体一起被引导至排气口,因此容易发生堵塞,从而可能会阻碍气体的排出。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能够防止水从连通部向外装体的内部的侵入,且能够减小施加于外装体的应力并且将在异常时产生的气体从连通部排出。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具有连通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通过同时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部以及第二压力调节部而被堵塞,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具有不使气体以及液体通过的功能,并且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释放所述内部压力。
如此一来,在形成于外装体的开口部设置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第一压力调节部和不使气体以及液体通过的第二压力调节部,因此能够防止水从开口部向外装体的内部的侵入。另外,即使在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产生了基于温度或气压的变化的压力变动,由于第一压力调节部能够使气体通过,因此能够降低在外装体的内部产生的压力变动。即,能够防止水从开口部向外装体的内部的侵入,并且能够减小施加于外装体的应力。并且,第二压力调节部在异常时等从蓄电元件产生大量的气体而使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破损,因此能够将在异常时产生的气体从外装体的开口部高效地排出。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的面向所述开口部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的面向所述开口部的面积小。
如此一来,即使在使第一压力调节部比第二压力调节部小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压力调节部能够使气体通过,因此能够通过功能膜来降低基于气温或气压的变化的外装体的内部的压力变动。另外,在异常时产生了气体时,第一压力调节部使气体通过,因此融化了的树脂容易集中飞来。此时,在融化的树脂附着于第一压力调节部冷却并凝固的情况下,第一压力调节部将成为树脂的壁,可能会堵塞开口部。因此,通过使第一压力调节部比第二压力调节部小,即使融化的树脂飞来也能够减小其影响,在外装体的内压成为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压力调节部破损而使开口部成为开口的状态,因此能够将气体从开口部高效地排出。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外装体还具有设置于比所述开口部靠外侧且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连通路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在比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以及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靠所述外装体的外侧的位置处具有以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路时无间隙地遮掩所述连通路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
如此一来,以在从第一方向观察连通部时无间隙的遮掩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设置于外装体的连通部,因此能够防止向外装体的连通部飞溅的异物侵入装体的内部空间。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是通过破损来释放所述内部压力的膜。
如此一来,由于是在内部空间的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破损这种、例如由薄膜等材料构成的膜,因此能够容易且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该结构。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是压力阀,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压力在所述预先确定的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堵塞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被堵塞的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的第一状态,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压力超过所述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在所述第二区域内使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二状态。
如此一来,在内部空间的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二状态,而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第一状态,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压力阀,因此通过第二压力调节部能够仅在蓄电装置发生异常内部空间的压力变大的情况下从内部空间排出气体。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仅是一例,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另外,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构成更优选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蓄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区域A1部分的放大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附图中,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而图示,以下,虽然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但考虑到根据使用形态而Z轴方向不是上下方向的情况,因此并不限定于Z轴方向是上下方向。另外,对于这些附图中的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各个方向,将箭头标记的前端的方向设为正方向,将其相反一侧的方向设为负方向。在以下的附图中也是相同的。
如这些附图所示,蓄电装置100具备外装体200、多条母线300、多个(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4个)蓄电元件400。
外装体200是收纳多个蓄电元件400的箱状的构件。外装体200形成封闭状态的内部空间S1,并将多个蓄电元件400收纳于该内部空间S1。外装体200具有有底四边筒状的外装体主体220和堵塞外装体主体220的开口部的盖体210。外装体主体220是将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400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保护各个蓄电元件400不受冲击等,从而避免各个蓄电元件400意外地与金属构件等接触的构件。外装体200由绝缘性的材料例如树脂等构成。
另外,外装体200具有外部正极端子110以及外部负极端子120。外部正极端子110以及外部负极端子120是为了向外部的负载供给蓄电装置100所存储的电力而与外部负载连接的端子、或者是为了将从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存储于蓄电装置100而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端子。
盖体210形成有连通外装体20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S1和外装体的外部空间(以下,称为“外部空间S2”)的开口部230。另外,外装体200还具有设置于比开口部230靠外侧且形成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规定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连通路W10的连通部130。需要说明的是,在连通部130的末端(即,连通部130的外侧的端部)连接有例如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排气软管500等。连通部130并不限定于从外装体200沿着X轴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着Y轴方向、Z轴方向、或者其他方向延伸。另外,虽然连通部130形成于盖体210,但也可以形成于外装体主体220。即,连通部130只要形成于外装体200即可,外装体200上的形成有连通部130的位置并不被限定。
蓄电元件400是能够充电并且能够放电的元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容器410、正极端子420、以及负极端子430。蓄电元件400是包含非水电解质的充电电池,例如是锂离子充电电池。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蓄电元件400,也可以代替锂离子充电电池而采用电容器。在蓄电元件400的容器410设置有在蓄电元件400被过充电时、发生内部短路时等异常时用于排出在容器41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的安全阀440。正极端子420以及负极端子430向容器410的上方突出。多个蓄电元件400以使容器410的上方朝向Y轴方向地横向配置的状态在X轴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另外,多个蓄电元件400的各个蓄电元件的异极端子彼此通过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即母线300连接。即,多个蓄电元件400通过母线300串联连接。通过母线300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400的正极侧与外部正极端子110连接,负极侧经由电路基板310而与外部负极端子120连接。
另外,电路基板310收纳于外装体主体220的内部空间S1中的多个蓄电元件40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的外侧。电路基板310具有监视多个蓄电元件400的充电状态、放电状态等电状态、或控制多个蓄电元件400的充电放电的功能。
接下来,使用图4以及图5对连通部13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异常时从蓄电元件产生气体的情况下,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内部空间排出的气体的流动的图。图5是表示外装体的连通路的结构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蓄电装置100是机动车的起动用蓄电池(StarterBattery)或EV的辅助设备用蓄电池中所使用的蓄电池,能够采用额定电压在10V以上16V以下的范围(例如12V)的蓄电池,尤其是能够利用与ISO的防水标准(例如,IPX6K)对应的蓄电池。
如图5所示,连通部130具有压力阀150和功能膜160。压力阀在内部空间S1的压力在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成为堵塞连通路W10的第一状态,在内部空间S1的压力比规定压力大的情况下成为在连通路W10内使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的第二状态。压力阀150优选是复位型的阀,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伞形阀。伞形阀等复位型的阀作为允许来自一个方向的流动而遮断来自多个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阀而发挥功能。关于压力阀15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叙述。需要说明的是,“复位型的阀”是指能够进行多次压力调节以使内部空间S1和外部空间S2之间的压力均衡的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压力阀150优选是复位型的阀,但并不限定于复位型。功能膜160是配置于连通路W10中的比压力阀150靠内部空间S1侧的膜,是使气体且不使液体通过的膜。功能膜160例如是由戈尔特斯(Gore-Tex)(注册商标)、TEMISH(注册商标)等具有防水性以及通气性(透湿性)的防水透湿性原材料构成的膜、由无纺布构成的膜。
如此,压力阀150在异常时从各个蓄电元件400产生的气体充满内部空间S1而使内部空间S1在规定的压力以上的情况下,成为使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的第二状态。即,在异常时,压力阀150成为第二状态并且功能膜160使气体通过,因此如图4的白色箭头标记所示,能够使产生于各个蓄电元件400的气体从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通过连通路W10而向外部空间S2排放。
图6是表示用于实现在连通路的外部空间侧设置压力阀且在内部空间侧设置功能膜的结构的具体例。图6是连通部130A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所说明的连通部130A是图1~4所示的连通部130的一个方式。
图7是将图6的分解立体图组装后的情况下的b-b剖视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连通部130A由第一构件131以及第二构件140构成。第一构件131形成连通路W10中的外装体200的内部侧的第一通路W11。第二构件140与第一构件131的外装体200的外部侧连接。另外,第二构件140形成连通路W10中的外装体200的外部侧的第二通路W12。并且,第二构件140在第二通路W12中对压力阀150进行保持。第一构件131以及第二构件140均形成为圆筒形状,在第一构件131的内壁面132以接触的方式接合有第二构件140的外壁面141。第一构件131在内壁面132形成有阴螺纹。第二构件140在外壁面141形成有阳螺纹。即,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通过第一构件131的内壁面132与第二构件140的外壁面141螺合而接合。另外,在第一构件131的内壁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与第二构件140的内部空间S1侧的端部142对置的对置部133。连通部130A还在第一构件131的对置部133与第二构件140的端部142之间具有垫圈170。垫圈170是被夹入于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接合的部分处并用于对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进行密封的环状的构件。而且,功能膜160通过隔着垫圈170由第一构件131的对置部133以及第二构件140的端部142夹入而被保持。
在此,使用图7对伞形阀即压力阀15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7的(a)是表示压力阀150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图7的(b)是表示压力阀15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压力阀150由轴部151和从轴部151的端部向周向延伸的伞状的伞部152构成。在设置有压力阀150的内部空间S1和外部空间S2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开口部143和贯通孔144。贯通孔144被压力阀150的轴部151贯穿。即,压力阀150通过轴部151贯穿贯通孔144而固定于规定的位置。开口部143在贯通孔144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开口部143被压力阀150的伞部152堵塞。
压力阀150在正常时即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之间的压力差小于规定压力差时,如图7的(a)所示使伞部152堵塞开口部143。另一方面,压力阀150在异常时即内部空间S1的压力比外部空间S2的压力大出规定压力差以上时,如图7的(b)所示使伞部152成为从开口部143浮起的状态,从而成为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的状态。即,在内部空间S1内的压力在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压力阀150成为堵塞开口部143的第一状态,在内部空间S1内的压力比规定压力大的情况下,压力阀150成为在开口部143内使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的第二状态。总之,压力阀150作为如下的复位型的阀而发挥功能,所述复位型的阀通过成为第二状态,进行使内部空间S1内的压力接近外装体200的外部空间S2的压力的压力调节,并能够反复进行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的切换。需要说明的是,“规定压力”是指比外装体200的外部空间S2的压力高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规定压力由压力阀150的形状或者材料不同等而确定,能够选择与所希望的规定压力相应的压力阀150。
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在蓄电装置100的外装体200设置有压力阀150和功能膜160,其中,所述压力阀150仅在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的压力比外装体200的外部空间S2的压力大的情况下使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而进行压力调节,所述功能膜160使气体在连通路W10内向比压力阀150靠内部空间S1侧通过。因此,在异常时等因从蓄电元件400产生气体导致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的压力比规定压力大的情况下,由于气体能够通过功能膜160并且压力阀150成为第二状态,因此能够将产生的气体向外部空间S2排出。另外,由于在正常时压力阀150成为第一状态,因此能够保持为封闭了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异物从外装体200的外部空间S2侵入内部空间S1。即,例如,由于还能够在没于水中时等规定的水压施加于连通部130的情况下利用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160来防止难以用压力阀150防止的水的流入,因此即使在规定的水压施加于连通部13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流入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另外,即使在高压洗车等使高压喷射的水侵入,也能够通过压力阀150来防止该水到达功能膜160。因此,能够防止功能膜160被高压喷射的水损伤。如此,蓄电装置100能够防止水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因此能够防止在多个蓄电元件之间发生短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连通部130A由构成内部侧的第一构件131和构成外部侧且保持压力阀150的第二构件140这两个构件构成,功能膜160通过被夹在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之间而被保持。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比压力阀150靠连通路W10的内部空间S1侧配置有功能膜160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通过螺合而接合,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的更牢固的接合。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功能膜160通过由第二构件140的端部142和第一构件131的对置部133夹入而被保持。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功能膜160的更牢固的保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在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之间设置有垫圈170,因此能够使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的接合部更加紧贴,从而例如在没于水中时等规定的水压施加于连通部130A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水从该接合部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中,如图5所示,以从外装体200沿着X轴方向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连通部13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连通部130也可以为形成埋入于外装体200的内部的连通路W20的连通部130B。在该情况下,连通部130B的设置有压力阀150以及功能膜160的部分具有埋入于外装体200的内部的部分和向外装体200的外侧突出的部分,后者的部分例如与排气软管500连接。
另外,如图9所示,连通部130也可以是形成压力阀150和功能膜160成为非平行那样的连通路W30的连通部130C。即,如图9所示,连通部130C也可以成为在压力阀150和功能膜160之间弯折的形状。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中,虽然连通部130A通过第一构件131的内壁面132与第二构件140的外壁面141螺合而接合,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通过第一构件的内壁面与第二构件的外壁面螺合而接合的方式。在该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二构件形成有与第一构件的内部空间S1侧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在第一构件的端部和第二构件的对置部之间保持有功能膜。并且,也可以在第一构件的端部和第二构件的对置部之间设置有垫圈。
即,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通过螺合而接合的情况下,只需通过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一方的外壁面和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内壁面螺合而接合即可。
另外,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一方的构件的外壁面嵌入另一方的构件的内壁面而接合的情况下,只需是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可,即,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另一方形成有与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功能膜通过由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和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对置部夹入而被保持。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中,虽然第一构件131和第二构件140通过螺合而接合,但接合的方式并不限定于螺合,可以是基于粘合剂的粘合、可以是使用了卡扣配合的嵌合、可以是基于压入的接合、可以是使用了凸缘的接合、可以是基于焊接/熔敷的接合、也可以是其他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那样,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应用一方的构件的外壁面嵌入另一方的构件的内壁面而接合的情况下的以下结构。即,也可以将如下所述的结构应用于变形例3的接合,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另一方设置有与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功能膜通过由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和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对置部夹入而被保持。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0中,虽然在比功能膜160靠外部空间S2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压力阀150,但也可以无需压力阀150。即,即使是在外装体200不具有压力阀150的结构中,由于在连通部设置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因此能够防止向连通部飞溅的水等异物从连通路侵入外装体的内部、以及在没于水中时等情况下水从连通路向外装体的内部流入。当然,如上述实施方式1的蓄电装置100那样,设置功能膜160以及压力阀150双方的结构与仅设置功能膜160的结构相比,能够可靠地防止水等异物的基于飞溅的侵入以及水的流入,故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使用图4以及图10A对实施方式2的连通部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是连通部130与实施方式1的蓄电装置100不同的方式。即,仅连通部130的结构不同,因此省略对于其他结构的说明。图5A是表示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如图4以及图10A所示,外装体200的开口部230通过同时设置有作为第一压力调节部的功能膜141D和作为第二压力调节部的防水膜142D而被堵塞。即,在作为外装体200的一个排气口的开口部230同时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部和第二压力调节部这两个压力调节部。功能膜141D是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的膜。功能膜141D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功能膜160相同的材料。防水膜142D是具有不使气体以及液体通过的功能、且在外装体200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破损从而释放内部压力的膜,是例如由树脂制的薄膜、金属箔等公知的材料构成的膜。如此,防水膜142D还作为如下的安全阀而发挥功能,在异常时从各个蓄电元件400产生的气体充满内部空间S1而使内部空间S1成为规定的压力以上的情况下,防水膜142D破损,从而通过连通部130使内部空间S1和外部空间S2连通。即,由于在异常时防水膜142D破损,因此能够如图4的白色箭头标记所示,使从各个蓄电元件400产生的气体从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通过连通部130向外部空间S2排放。
图10A的(a)是图3所示的开口部230以及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即,图10A的开口部230D、连通部130D、以及连通路W41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开口部230、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0A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D的图。
具体而言,如图10A所示,开口部230D设置有分隔部131D。即,开口部230D通过分隔部131D而被分隔成两个区域。而且,在比开口部230D的分隔部131D靠Y轴正方向侧的区域设置有功能膜141D,在比开口部230D的分隔部131D靠Y轴负方向侧的区域设置有防水膜142D。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2中,分隔部131D将开口部230D对半分隔。
需要说明的是,在外装体200的比开口部230D靠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形成连通路W41的连通部130D。开口部230D设置于连通路W41的内部空间S1侧的端部。即,可以说分隔部131D设置于连通路W41,因此可以说在连通路W41同时设置有功能膜141D和防水膜142D。
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在开口部230设置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141D和不使气体以及液体通过的防水膜142D,因此能够防止从开口部230向外装体的内部的水的侵入。因此,能够防止因水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而导致在多个蓄电元件之间发生短路。
另外,即使在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产生基于温度或气压的变化的压力变动,由于功能膜141D能够使气体通过,因此能够降低外装体200的内部所产生的压力变动。即,能够防止水从开口部230向外装体200的内部的侵入,并且能够降低施加于外装体200的应力。
并且,如果在异常时等从蓄电元件400产生大量的气体,则外装体200的内部的压力容易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具体而言,在防水膜142D未破损的阶段,从蓄电元件400的内部等融化的树脂与产生的气体一起集中于使气体通过的功能膜141D,因此在功能膜141D含浸有融化的树脂。由于含浸有融化的树脂的功能膜141D位于远离在异常时所产生的热量的位置,因此冷却而形成树脂的壁。由此,功能膜141D的通气性丧失,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进一步上升,当该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时,与功能膜141D同时设置的防水膜142D破损。当然,即使功能膜141D不成为树脂的壁,如果由于从蓄电元件400的内部产生无法完全通过功能膜141D的大量的气体而使内部空间S1的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则防水膜142D也破损。如此,通过使防水膜142D在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破损而开放开口部230,因此能够将在异常时所产生的气体从外装体200的开口部230高效地排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由于在一个开口部230同时设置有功能膜141D和防水膜142D,因此只需在该开口部230准备一个排气软管500等排气通道,便能够导出在任意的气体排出处产生的气体。即,与在功能膜141D和防水膜142D各自准备排气通道相比,能够使构造简单,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外装体的开口部以及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B的(a)是图3所示的开口部230以及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即,图10B的开口部230E、连通部130E、以及连通路W42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开口部230、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0B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E的情况的图。
如图10B所示,开口部230E与实施方式2的开口部230D同样地,设置有分隔部131E,通过分隔部131E而被分隔成两个区域。但是,在开口部230E中,分隔部131E形成于比开口部230E的Y轴方向上的中心靠Y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在此,在开口部230E的比分隔部131E靠Y轴正方向侧的区域设置有功能膜141E,在开口部230E的比分隔部131E靠Y轴负方向侧的区域设置有防水膜142E。即,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开口部230E中,功能膜141E的面向开口部230E的面积比防水膜142E的面向开口部230E的面积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外装体200的比开口部230E靠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形成连通路W42的连通部130E。开口部230E设置于连通路W42的内部空间S1侧的端部。即,可以说分隔部131E设置于连通路W42,因此可以说在连通路W42同时设置有功能膜141E以及防水膜142E。
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开口部230E,即使在使功能膜141E比防水膜142E小的情况下,由于功能膜141E能够使气体通过,因此能够通过功能膜141E降低基于气温或气压变化的外装体200的内部的压力变动。另外,在异常时产生气体时,由于功能膜141E使气体通过,因此融化的树脂容易集中飞来。在融化的树脂附着于功能膜冷却而凝固的情况下,功能膜成为树脂的壁可能会堵塞开口部。因此,通过使功能膜141E比防水膜142E小,即使融化的树脂飞来也能够减小其影响。而且,并且在如此与防水膜142E相比而缩小功能膜141E的情况下,在外装体200的内压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时,防水膜142E破损从而使开口部230E成为开口的状态,因此能够使气体从开口部230E高效地排出。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图10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外装体的开口部以及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C的(a)是图3所示的开口部230以及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即,图10C的开口部230D、连通部130F、以及连通路W43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开口部230、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0C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F时的情况的图。
如图10C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中,连通部130F与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连通部130D不同,因此以连通部130F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开口部230D是与实施方式2的开口部230D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10C所示,连通部130F具有多个遮蔽板131F~134F。连通部130F形成连通路W43。多个遮蔽板131F~134F中的遮蔽板131F、133F是堵塞从连通部130F的轴剖面的上部到向下方超过轴剖面的中心的位置的区域的大致半圆板状的构件。另外,遮蔽板132F、134F是堵塞从连通部130的轴剖面的下部到向上方超过轴剖面的中心的位置的区域的大致半圆板状的构件。即,多个遮蔽板131F~134F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F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另外,多个遮蔽板131F~134F的各个遮蔽板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即,多个遮蔽板131F~134F以在连通部130F的内部彼此不同的方式配置。总之,连通部130F维持从连通路W43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被连通的状态。
即,可以说多个遮蔽板131F~134F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在此所说的“第一遮蔽板”是指以遮掩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F时的连通路W43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与X轴方向交叉的作为第二方向的Y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另外,在此所说的“第二遮蔽板”是指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并且以遮掩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F时的连通路W43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具体而言,第一遮蔽板是多个遮蔽板131F~134F中的遮蔽板131F、133F,第二遮蔽板是多个遮蔽板131F~134F中的遮蔽板132F、134F。
另外,可以说多个遮蔽板131F~134F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F时(即,从连通部130F的一端侧观察另一端侧时)彼此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130F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是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时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路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则连通路并不限定于多个遮蔽板也可以由一块遮蔽板构成。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2及其变形例1、2的开口部230D、230E是圆形,但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在这种情况下,只需以将开口部划分成两个区域的方式设置有功能膜以及防水膜即可。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2及其变形例1、2以及3的蓄电装置中,虽然在外装体200的开口部230D、230E同时设置作为第一压力调节部的功能膜141D、141E以及作为第二压力调节部的防水膜142D、142E,但作为第二压力调节部并不限定于防水膜142D、142E,可以采用例如伞形阀等复位型的压力阀。即,也可以代替第二压力调节部防水膜142D、142E而采用如下的压力阀,在内部空间S1的压力为预先确定的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堵塞开口部230D、230E中的功能膜141D、141E所堵塞的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的第一状态,在内部空间S1的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在该第二区域使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连通的第二状态。
(实施方式3)
接下来,使用图4以及图11A对实施方式3的连通部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是连通部130与实施方式1的蓄电装置100不同的方式。即,仅连通部130的结构不同,因此省略对于其他结构的说明。图11A是表示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
如图4以及图11A所示,在外装体200中,在连通路W10(W51)的内部空间S1侧设置有防水膜180。防水膜180由树脂性的薄膜、金属箔等的公知的材料构成,是防止来自外部的水的侵入的膜。需要说明的是,防水膜180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功能膜160相同的材料。另外,防水膜180在异常时从各个蓄电元件400产生的气体充满内部空间S1而使内部空间S1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破损从而使连通路W10(W51)成为连通状态。即,防水膜180还作为通过破损而使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通过连通路W10(W51)连通的安全阀而发挥功能。如此,由于防水膜180破损,因此如图4的白色箭头标记所示,能够将产生于各个蓄电元件400的气体从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通过连通路W10(W51)向外部空间S2排放。
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连通部130G具有作为遮蔽构件的多个遮蔽板131G~134G。需要说明的是,图11A的(a)是图3所示的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即,图11A的连通部130G以及连通路W51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1A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G的情况的图。
多个遮蔽板131G~134G中的遮蔽板131G、133G是堵塞从连通路W51的轴剖面的上部到向下方超过连通路W51的中心轴的位置的区域的大致半圆板状的构件。另外,遮蔽板132G、134G是堵塞从连通路W51的轴剖面的下部到向上方超过连通路W51的中心轴的位置的区域的大致半圆板状的构件。即,多个遮蔽板131G~134G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时彼此在包括连通路W51的中心轴的区域内重叠的方式配置。
另外,多个遮蔽板131G~134G的各个遮蔽板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即,多个遮蔽板131G~134G以在连通部130G的内部彼此不同的方式配置。总之,连通部130G维持从连通路W51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被连通的状态。
即,可以说多个遮蔽板131G~134G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在此所说的“第一遮蔽板”是指以遮掩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时的连通路W51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与X轴方向交叉的作为第二方向的Y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另外,在此所说的“第二遮蔽板”是指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并且以遮掩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时的连通路W51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具体而言,第一遮蔽板是多个遮蔽板131G~134G中的遮蔽板131G、133G,第二遮蔽板是多个遮蔽板131G~134G中的遮蔽板132G、134G。
另外,可以说多个遮蔽板131G~134G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时(即,从连通部130G的一端侧观察另一端侧时)彼此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130G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在外装体200的连通部130G设置有以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时无间隙且维持连通路W51的被连通的状态的方式配置的多个遮蔽板131G~134G。更具体而言,设置于连通部130G的多个遮蔽板131G~134G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时彼此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130G的方式配置。
由此,在例如蓄电装置100搭载于机动车并进行高压洗车的情况等那样,即使朝向蓄电装置100的外装体200的连通部130G飞溅的水等异物向被第一块遮蔽板堵塞的区域以外飞溅,也能够通过之后配置的遮蔽板来遮蔽异物的飞溅。
另外,该异物如果不在连通部130G的内部以避开多个遮蔽板131G~134G的方式改变方向并且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因此,能够减少异物从蓄电装置100的外装体200的外部侵入内部的情况。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蓄电装置中,能够防止水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在多个蓄电元件之间发生短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连通部130G具有设置于比多个遮蔽板131G~134G靠内部的空间侧的防水膜180。
如此,通过在连通部130G设置有防水膜180,能够防止难以用多个遮蔽板131G~134G防止的大量的水的流入。即,例如,在由于蓄电装置100没于水中导致大量的水流入连通部130G的内部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多个遮蔽板131G~134G来防止该水的流入。然而,能够通过防水膜180来防止难以用多个遮蔽板131G~134G防止的因没于水中等而产生的水的流入。
另外,多个遮蔽板131G~134G设置于连通部130G中的防水膜180的外装体200的外部空间S2侧,因此能够防止因例如强势直线飞来的水等异物的侵入使防水膜180破损。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
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B的(a)是图3所示的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即,图5B的连通部130B以及连通路W52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5B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B的情况的图。
如图11B所示,连通部130H具有作为遮蔽构件的多个遮蔽板131H、132H。连通部130H形成连通路W52。多个遮蔽板131H、132H中的配置于外侧的遮蔽板131H具有配置于连通部130H的轴剖面的中央区域的圆形平板状的圆板部131Ha、将圆板部131Ha连接于连通部130H的内壁的连接部131Hb。另外,多个遮蔽板131H、132H中的配置于内部空间S1侧的遮蔽板132H具有从连通部130H的轴剖面的内周缘朝向连通部130H的中心轴延伸的环状的板状构件。而且,遮蔽板131H的圆板部131Ha的外周缘和遮蔽板132H的内周缘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H时彼此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130H的方式配置。
即,多个遮蔽板131H、132H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在此所说的“第一遮蔽板”是指以遮掩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H时的连通路W52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包括连通路W52的中心轴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另外,在此所说的“第二遮蔽板”是指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并且以遮掩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H时的连通路W52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作为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具体而言,第一遮蔽板是多个遮蔽板131H、132H中的遮蔽板131H,第二遮蔽板是多个遮蔽板131H、132H中的遮蔽板132H。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
图11C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C的(a)是图3所示的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即,图11C的连通部130I以及连通路W53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1C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I的情况的图。
如图11C所示,连通部130I具有作为遮蔽构件的多个遮蔽板131I~134I。连通部130I形成连通路W53。多个遮蔽板131I~134I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I时彼此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130I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多个遮蔽板的131I~134I的自由端侧位于比固定端侧靠外装体200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配置。
多个遮蔽板131I~134I中的遮蔽板131I、133I是堵塞从连通部130I的轴剖面的上部到向下方超过连通路W53的中心轴的位置的区域的大致半圆板状的构件。遮蔽板131I以及遮蔽板133I还以连通部130I的Y轴方向上的中央侧的自由端位于比与连通部130I的内壁连接的固定端靠外侧(X轴负方向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配置。
另外,多个遮蔽板131I~134I中的遮蔽板132I、134I是堵塞从连通部130I的轴剖面的下部到向上方超过连通路W53的中心轴的位置的区域的大致半圆板状的构件。遮蔽板132I、134I还以连通部130I的Y轴方向上的中央侧的自由端位于比与连通部130I的内壁连接的固定端靠外侧(X轴负方向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配置。即,遮蔽板131I、133I和遮蔽板132I、134I以相互交叉的朝向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连通部130I,即使水等异物从蓄电装置的外装体的外侧侵入连通部130I的内部,在连通部130I中,能够易于使与各个遮蔽板131I~134I接触的异物向该遮蔽板131I~134I的固定端侧移动。在遮蔽板131I~134I的固定端侧不存在异物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用的通路,因此只要不向自由端侧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
另外,连通部130I的内壁和各个遮蔽板131I~134I在外侧以锐角交叉,因此能够在各个遮蔽板131I~134I的外侧形成用于存积异物的空间。由此,即使在异物从外侧侵入连通部130I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异物存积于该空间。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的情况。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技术思想应用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圆形平板状的遮蔽板131H和环状的遮蔽板132H的组合的多个遮蔽板,则能够成为图11D所示的形成有作为遮蔽构件的多个遮蔽板131J、132J的连通部130J。
图11D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D的连通部130J以及连通路W54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1D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J的情况的图。
如图11D所示,连通部130J具有多个遮蔽板131J、132J。连通部130J形成连通路W54。该情况下的连通部130J的遮蔽板131J具有圆板部131Ja和将圆板部131Ja连接于连通部130J的内壁的多个连接部131Jb。圆板部131Ja还具有外周缘位于比中央靠外侧的突起部131Jc。
另一方面,遮蔽板132J是从连通部130J的轴剖面的内周朝向连通路W54的中心轴延伸的环状的板状构件。并且,遮蔽板132J以在其内周缘的连通路W54的中心轴侧的自由端位于比在其外周缘的与连通部130J的内壁连接的固定端靠外侧(X轴负方向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配置。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4)
图11E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E的(a)是图3所示的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E的连通部130K以及连通路W55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1E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K的情况的图。
如图11E所示,连通部130K与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3的连通部130G~130J不同,具有作为遮蔽构件的一块遮蔽板131K。即,对于连通部而言,只要是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时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板,则并不限定于多个遮蔽板,也可以具有一块遮蔽板。需要说明的是,连通部130K形成连通路W55。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4的连通部130K中,遮蔽板131K形成为将连通路W55的空间分隔成螺旋状。即,对于遮蔽板131K而言,随着从连通路W55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将成为连通路W55的基准的轴和连通部130K的内壁连结起来的线状的构件是以该成为基准的轴为中心旋转一周以上时的轨迹的形状。即,在该情况下,连通部130K也维持从连通路W55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被连通的状态。
因此,即使水等异物从外装体200的外侧侵入连通部130K的内部,异物如不在通过遮蔽板131K将连通部130K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的螺旋状的空间内旋转并且移动,则无法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即,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异物侵入外装体200的内部的情况。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
图11F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外装体的连通部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F的(a)是图3所示的连通部130的a-a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F的连通部130L以及连通路W56分别是图1~图4所示的连通部130以及连通路W10的一个方式。图11F的(b)是从X轴方向的外侧观察连通部130L的情况的图。
如图11F所示,连通部130L与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4不同,具有作为遮蔽构件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中是4根)第一遮掩棒131L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中是4根)第二遮掩棒132L。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是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棒状构件,并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在Y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多根第二遮掩棒132L是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棒状构件,并在X轴方向上与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不同的位置,隔开规定间隔而在Y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即,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以及多根第二遮掩棒132L分别是窗格状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与连通部130L的内壁相接的第一遮掩棒131L以及第二遮掩棒132L和连通部130L一体成形,在此设为一个遮掩棒。而且,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以及多根第二遮掩棒132L以彼此遮掩在Y轴方向上隔开的间隔的方式设置。即,在与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的规定的间隔对应的Y轴方向的位置设置有多根第二遮掩棒132L。即,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以及多根第二遮掩棒132L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L时彼此无间隙地遮掩该连通部130L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4的连通部130G~130K中,虽然作为遮蔽构件采用了多个遮蔽板131G~134G、131H、132H、131I~134I、131J、132J或一块遮蔽板131K,但遮蔽构件并不限定于板状的构件。例如,可以采用从连通部的内周面朝向连通路的中心突出(鼓出)的突出部,也可以采用薄膜状的构件。即,遮蔽构件只需是在连通部的内部以阻碍连通路内的物质(空气、水、异物等)在连通路延伸的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维持内部空间S1与外部空间S2的连通路的连通的方式配置的构件,并不限定于板状的构件。
如此一来,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连通路具有以阻碍连通路内的物质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维持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的空间的连通路的连通的方式配置的遮蔽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向连通路飞溅的水等异物侵入外装体的内部的空间。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7)
虽然形成于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2的连通部130G、130I的多个遮蔽板131G~134G、131I~134I是4个,但只要确保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时无间隙且维持连通部被连通的状态即可,因此例如可以是遮蔽板131G、132G(131I、132I)这两个的组合、可以是遮蔽板132G、133G(132I、133I)这两个的组合、还可以是遮蔽板133G、134G(133I、134I)这两个的组合。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8)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2的多个遮蔽板131G~134G、131I~134I成为彼此不同地堵塞连通部130G、130I的轴剖面的大致一半区域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大致一半的形状。即,该情况下的多个遮蔽板只要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可,因此例如可以将第一块遮蔽板设为堵塞连通路的Y轴正方向侧的1/3的形状,将第二个遮蔽板设为堵塞连通路的Y轴负方向侧的剩余的2/3的形状。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9)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3的多个遮蔽板131G~134G、131H、132H、131I~134I、131J、132J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130J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但只需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130G~130J时无间隙的方式配置便能够防止直线侵入的水等异物的侵入,因此也可以不必重叠。即,多个遮蔽板131G~134G、131H、132H、131I~134I、131J、132J可以是彼此的自由端侧的端缘一致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不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严格地无间隙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0)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5的连通部130G~130K在外装体200的内部空间S1侧设置有防水膜180,但也可以无需防水膜180。即,即使是在外装体200不存在防水膜180的结构,能够通过多个遮蔽板131G~134G、131H、132H、131I~134I、131J、132J、遮蔽板131K、多根第一遮掩棒131L以及多根第二遮掩棒132L来防止直线侵入的异物,因此是有用的。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蓄电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本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变形的方式、将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建出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1)虽然上述实施方式1~3以及它们的变形例的连通部130A~130L是圆筒形状,但并不限定于圆筒形状只要是筒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方筒形状。在该情况下,只需以在从X轴方向观察连通部时多个遮蔽板相互重叠的方式形成即可,因此多个遮蔽板的与连通部的内周相接的部分的外周的形状成为与连通部的内周的形状一致的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1~3的蓄电装置100中,虽然外装体200收纳多个蓄电元件40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收纳一个蓄电元件400的结构。
(3)虽然上述实施方式2、3以及它们的变形例的连通路W41~W43、W51~W56在X轴方向上直线延伸,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弯曲。即,只要连通路至少在延伸的方向上设置有阻碍异物移动的遮蔽板,则即使是弯曲的连通路也包含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连通路是弯曲的结构的情况下,连通路的弯曲部分的角度不限。
(4)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1~3、以及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中,作为复位型的阀采用了伞形阀,但并不限定于伞形阀,也可以采用鸭嘴阀。

Claims (19)

1.一种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以及
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
所述外装体具有连通部,该连通部形成用于使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路,
所述连通部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连通部还具有压力阀,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堵塞所述连通路的第一状态,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压力比所述规定压力大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在所述连通路中使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二状态,
所述压力阀配置在所述连通路中比所述功能膜靠所述外部的空间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连通部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构成,
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所述连通路中的所述外装体的内部侧的第一通路,
所述第二构件形成所述连通路中的所述外装体的外部侧的第二通路,
所述功能膜通过由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夹入而被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一方的外壁面和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内壁面螺合而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内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对置的对置部,
所述功能膜通过由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一方的端部和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另一方的对置部夹入而被保持。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连通部还具有环状的垫圈,所述环状的垫圈被夹入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接合的部分,且用于对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进行密封。
7.一种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以及
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
所述外装体具有连通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通过同时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部以及第二压力调节部而被堵塞,
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具有使气体通过且不使液体通过的功能,
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具有不使气体以及液体通过的功能,并且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释放所述内部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的面向所述开口部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的面向所述开口部的面积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外装体还具有连通部,该连通部设置在比所述开口部靠外侧的位置,且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连通路,
所述连通部在比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以及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靠所述外装体的外侧的位置处具有遮蔽板,该遮蔽板以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路时无间隙地遮掩所述连通路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是通过破损来释放所述内部压力的膜。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力调节部是压力阀,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压力为所述预先确定的压力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堵塞第二区域的第一状态,该第二区域是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第一压力调节部所堵塞的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在所述内部空间的压力超过所述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压力阀成为在所述第二区域内使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二状态。
12.一种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包含非水电解质的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以及
收纳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外装体,
所述外装体具有连通部,该连通部连通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且至少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连通路,
所述连通部具有遮蔽构件,该遮蔽构件以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路时无间隙地遮掩所述连通路的方式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构件由多个遮蔽板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遮蔽板以其自由端侧位于比固定端侧靠所述外装体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遮蔽板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
所述第一遮蔽板以遮掩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部时的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遮蔽板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处,并且以遮掩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遮蔽板包括第一遮蔽板以及第二遮蔽板,
所述第一遮蔽板以遮掩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连通部时的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包括所述连通路的中心轴的第一区域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遮蔽板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遮蔽板不同的位置处,并且以遮掩所述连通路的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即作为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区域的第二区域的方式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构件以将所述连通路的空间分隔成螺旋状的方式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连通部还具有设置在比所述遮蔽构件靠所述内部空间侧的位置的防水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防水膜通过堵塞所述连通路而使所述外装体的所述内部空间成为封闭状态,
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先确定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防水膜通过破损而使所述连通路成为连通状态。
CN201410432787.9A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44660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6541.6A CN109390531A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CN201811336543.5A CN109616600B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9874A JP6225580B2 (ja) 2013-09-12 2013-09-12 蓄電装置
JP2013-189873 2013-09-12
JP2013189875A JP6295557B2 (ja) 2013-09-12 2013-09-12 蓄電装置
JP2013-189874 2013-09-12
JP2013189873A JP6252054B2 (ja) 2013-09-12 2013-09-12 蓄電装置
JP2013-189875 2013-09-1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6543.5A Division CN109616600B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CN201811336541.6A Division CN109390531A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6050A true CN104466050A (zh) 2015-03-25
CN104466050B CN104466050B (zh) 2018-12-04

Family

ID=5247878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6541.6A Pending CN109390531A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CN201811336543.5A Active CN109616600B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CN201410432787.9A Active CN104466050B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6541.6A Pending CN109390531A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CN201811336543.5A Active CN109616600B (zh) 2013-09-12 2014-08-28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9735407B2 (zh)
KR (1) KR102295629B1 (zh)
CN (3) CN109390531A (zh)
DE (1) DE10201421797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489A (zh) * 2017-01-20 2017-05-3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电池盒、电芯安装组件及电池包
CN107035900A (zh) * 2017-05-03 2017-08-11 惠州市沃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启停电源平衡防爆阀
CN111164794A (zh) * 2017-10-30 2020-05-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用排气装置和包括其的电池
CN111164793A (zh) * 2017-09-26 2020-05-1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
CN112005403A (zh) * 2018-06-19 2020-11-27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高电压存储器的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8336A1 (en) * 2015-01-28 2016-07-28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cells in a battery pack to control thermal release
DE102015214256A1 (de) * 2015-07-28 2017-02-02 Bimed Teknik A.S. Druckausgleichsvorrichtung
US10333118B2 (en) * 2016-01-22 2019-06-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nics umbrella for electrified vehicle battery packs
JP6707895B2 (ja) 2016-02-23 2020-06-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20180078715A (ko) * 2016-12-30 2018-07-10 주식회사 블루스페이스엠앤디 비전도성 물체가 채워진 무인 수중 탐사체
DE102017204143A1 (de) * 2017-03-14 2018-09-2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mechanischer Stecker
EP3601858A1 (en) 2017-03-30 2020-02-05 Donaldson Company, Inc. Vent with relief valve
DE102018211317A1 (de) * 2018-07-09 2020-01-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ochvoltspeicher für Fahrzeuge
US20220158295A1 (en) * 2019-04-15 2022-05-19 Mark Kotik Battery Pack with a Pressure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a Compensating Device
CN114144929A (zh) * 2019-04-15 2022-03-0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管理系统的电池包
KR20210091514A (ko) * 2020-01-14 2021-07-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가스 벤팅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KR102222997B1 (ko) * 2020-07-07 2021-03-04 한화시스템 주식회사 배터리 관리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방수 기능이 적용된 수중장비용 배터리 어셈블리
CN112066057A (zh) * 2020-09-02 2020-12-11 广东金悦诚蓄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蓄电池的分体对接式安全阀
CN115552707A (zh) * 2021-02-23 2022-12-3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通气装置及包括该通气装置的电池组
EP4138196A1 (en) * 2021-02-23 2023-02-22 LG Energy Solution, Ltd. Gas venting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US11848462B2 (en) * 2021-02-26 2023-12-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ttery outgassing filter system and method to filter outgassing from a battery cell
JP7412378B2 (ja) 2021-03-12 2024-01-12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組立体
CN115699430A (zh) * 2021-05-28 2023-02-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吸附装置、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DE102021131551A1 (de) * 2021-12-01 2023-06-01 Mann+Hummel Gmbh Entgasungseinheit für ein Elektronikgehäuse und Elektronikgehäuse mit einer Entgasungseinheit
DE102022000038A1 (de) 2022-01-03 2023-07-06 Mercedes-Benz Group AG Prüfvorrichtung zum Überprüfen einer Gasdichtigkeit eines Bauteils, sowie Verfahren zum Überprüfen einer Gasdichtigkeit
DE102022205365A1 (de) 2022-05-30 2023-11-3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zel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66363U (ja) * 1983-04-22 1984-11-07 株式会社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有機電解質電池
US5643691A (en) * 1994-03-01 1997-07-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Gas discharging device for batteries for use on electric vehicle
JP2003109565A (ja) * 2001-09-25 2003-04-11 Exide Industries Ltd 排気型電解液漏れ抵抗二輪自動車用バッテリ
CN101523636A (zh) * 2006-10-13 2009-09-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及电池搭载设备
JP2011222137A (ja) * 2010-04-02 2011-11-04 Toshiba Shomei Precision Kk 密閉型電池用の封口装置、及び密閉型電池
CN102263206A (zh) * 2011-06-22 2011-11-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放气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7327A (en) * 1978-11-20 1979-12-04 P. R. Mallory & Co. Inc. Metal-air battery having electrically operated air access vent cover
JPS5714366U (zh) 1980-06-26 1982-01-25
JPS59132164U (ja) 1983-02-22 1984-09-04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池
JPH0755814Y2 (ja) 1990-07-24 1995-12-20 湯浅電池株式会社 モノブロック形アルカリ蓄電池
JPH089891Y2 (ja) 1990-11-27 1996-03-21 リオン株式会社 補聴器の電池収納装置
DE9312173U1 (de) * 1993-08-14 1993-10-14 Varta Batterie Verschlußstopfen für einen Bleiakkumulator
JP3250395B2 (ja) 1994-12-16 2002-01-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鉛蓄電池
JPH09172750A (ja) 1995-10-20 1997-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防水構造
US5904414A (en) * 1997-03-21 1999-05-18 Underwater Kinetics Flashlight with gas permeable membrane and battery polarization
JPH11144696A (ja) * 1997-11-12 1999-05-2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蓄電池用排気栓
US5981099A (en) * 1998-01-20 1999-11-09 Accuma Corporation Pressure relief valve for electric storage batteries
GB9805817D0 (en) * 1998-03-19 1998-05-13 Chloride Ind Batteries Limited Battery
JP2001024353A (ja) * 1999-07-12 2001-01-26 Nec Eng Ltd 圧力調整構造
JP2001084974A (ja) 1999-09-13 2001-03-30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4099297B2 (ja) 1999-09-17 2008-06-1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3550683B2 (ja) 2001-04-27 2004-08-04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ケースの通気構造
JP2003217548A (ja) 2002-01-25 2003-07-31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鉛蓄電池用排気栓
JP5088688B2 (ja) * 2005-09-30 2012-12-05 Tdkラムダ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2007195311A (ja) 2006-01-18 2007-08-02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
JP5125041B2 (ja) 2006-09-15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鉛蓄電池
JP2008117756A (ja) 2006-10-13 2008-05-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搭載機器
JP2008251308A (ja) 2007-03-30 2008-10-16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US8980467B2 (en) 2008-04-25 2015-03-1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Storage battery
WO2009140199A2 (en) 2008-05-10 2009-11-19 Enerdel, Inc. Battery assembly
AU2009278426B8 (en) 2008-08-08 2014-03-06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Lead-Acid battery
JP5360536B2 (ja) 2008-08-08 2013-12-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JP4935802B2 (ja) * 2008-12-10 2012-05-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とそれを用いた集合電池モジュール
IT1400703B1 (it) * 2010-06-24 2013-06-28 Gvs Spa Dispositivo di sfiato e ventilazione di sicurezza antiscoppio perfezionato di un contenitore
KR101191657B1 (ko) * 2010-07-19 2012-10-17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DE102011005916A1 (de) * 2011-03-22 2012-09-27 Sb Limotive Co., Ltd. Druckausgleichelement, Gehäuse ein Druckausgleichelement aufweisend, Lithium Ionen-Akkumulator sowie Kraftfahrzeug
US9236589B2 (en) * 2012-01-26 2016-01-12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opening/closing member to control opening state of inlet of housing
JP5880109B2 (ja) 2012-02-16 2016-03-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防爆弁
KR101577883B1 (ko) * 2012-03-28 2015-12-15 가부시끼가이샤 옵토니쿠스 세이미쯔 안전 밸브 및 전기 화학 소자
US10090498B2 (en) * 2012-06-24 2018-10-02 SeeScan, Inc. Modular battery pack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including viral data and/or code transfer
US9947908B2 (en) * 2013-07-25 2018-04-1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Vent housing for advanced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66363U (ja) * 1983-04-22 1984-11-07 株式会社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有機電解質電池
US5643691A (en) * 1994-03-01 1997-07-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Gas discharging device for batteries for use on electric vehicle
JP2003109565A (ja) * 2001-09-25 2003-04-11 Exide Industries Ltd 排気型電解液漏れ抵抗二輪自動車用バッテリ
CN101523636A (zh) * 2006-10-13 2009-09-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及电池搭载设备
JP2011222137A (ja) * 2010-04-02 2011-11-04 Toshiba Shomei Precision Kk 密閉型電池用の封口装置、及び密閉型電池
CN102263206A (zh) * 2011-06-22 2011-11-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放气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489A (zh) * 2017-01-20 2017-05-3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电池盒、电芯安装组件及电池包
CN107035900A (zh) * 2017-05-03 2017-08-11 惠州市沃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启停电源平衡防爆阀
CN111164793A (zh) * 2017-09-26 2020-05-1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
CN111164793B (zh) * 2017-09-26 2022-08-0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模块
CN111164794A (zh) * 2017-10-30 2020-05-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用排气装置和包括其的电池
CN111164794B (zh) * 2017-10-30 2022-12-1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用排气装置和包括其的电池
US11962031B2 (en) 2017-10-30 2024-04-16 XSamsung SDI Co., Ltd. Ventilation device for battery and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2005403A (zh) * 2018-06-19 2020-11-27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高电压存储器的车辆
US11600888B2 (en) 2018-06-19 2023-03-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hicle with a high-voltage accumul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16600A (zh) 2019-04-12
US20150072184A1 (en) 2015-03-12
US9735407B2 (en) 2017-08-15
US20170279100A1 (en) 2017-09-28
CN109390531A (zh) 2019-02-26
KR20150030600A (ko) 2015-03-20
KR102295629B1 (ko) 2021-08-27
DE102014217977A1 (de) 2015-03-12
US20200058913A1 (en) 2020-02-20
CN109616600B (zh) 2022-05-13
US20220311089A1 (en) 2022-09-29
US11394081B2 (en) 2022-07-19
US10505166B2 (en) 2019-12-10
US11909069B2 (en) 2024-02-20
CN104466050B (zh) 201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66050A (zh) 蓄电装置
CN103563122B (zh) 蓄电装置
US8789634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105848969B (zh) 用于车辆的微混合动力电池模块
CN103579841B (zh) 用于交通工具充电入口的可浸入水的带保险丝的插座组件
US9553290B2 (en) Gas discharge structure for battery cover
JP2015056323A (ja) 蓄電装置
CN106410090A (zh) 蓄电装置
CN103943795A (zh) 蓄电池壳体
US9768600B1 (en) Branch box
CN107210393A (zh) 用于具有不同电气特性的先进电池模块的模块化方法
US20160093870A1 (en) Battery module water management features
DE202010013724U1 (de) Batteriepack für Elektrofahrzeuge
US10840490B2 (en) Manual service disconnect for battery system
KR102078420B1 (ko) 자동차 배터리
JP2014032896A (ja) 車載電池ユニット
KR102585708B1 (ko) 실링성이 향상된 전극 터미널과 이를 보호하는 터미널 커버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KR101838672B1 (ko) 전지모듈 및 전지셀
DE102014201856A1 (de) Sondergehäuse für Batteriezellen
CN110857063A (zh) 电气连接箱
CN111788717A (zh) 电池组装体、电池、盖体及壳体
JP2017152322A (ja) 二次電池
JP7039776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KR101775686B1 (ko) 배터리 팩
IT202000014200A1 (it) Pacco batteria per veicolo agricolo e/o da lavoro e veicolo agricolo e/o da lavoro comprendente detto pacco batte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ITHIUM ENERGY JAPAN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0

Address after: Kyoto Prefecture

Applicant after: GS Yuas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yoto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Lithium Energy Japa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