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8238A - 链式葫芦 - Google Patents

链式葫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8238A
CN104428238A CN201380036144.6A CN201380036144A CN104428238A CN 104428238 A CN104428238 A CN 104428238A CN 201380036144 A CN201380036144 A CN 201380036144A CN 104428238 A CN104428238 A CN 104428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over
chain guide
chain
guide portion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61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8238B (zh
Inventor
石川一光
佐野裕树
小管幸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to KK
Original Assignee
Kit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to KK filed Critical Kito KK
Publication of CN104428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8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8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8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3/00Portable or mobile lifting or hauling appliances
    • B66D3/12Chain or like hand-operated tackles with or without power transmission gearing between operating member and lifting rope, chain or cable
    • B66D3/16Chain or like hand-operated tackles with or without power transmission gearing between operating member and lifting rope, chain or cable operated by an endless chain passing over a pulley or a sprock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3/00Portable or mobile lifting or hauling appliances
    • B66D3/18Power-operated hoists
    • B66D3/26Other details, e.g. hous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链式葫芦能够提高轮罩的强度,并且不需要另外的增强部件等,且能够抑制成本增加;该链式葫芦(10)具备安装在框架部件(12)上且将挂有手链(C2)的手轮(80)覆盖的轮罩(14);在轮罩(14)的、以与框架部件(12)对置的状态而配置的端面部(143)侧的外周边缘部上,设有用于在将轮罩(14)安装在框架部件(12)上时插入固定部件(SB)的多个固定孔(147),在轮罩(14)的与端面部(143)交叉的侧面部(142)上设有转角部(148),该转角部(148)被形成为在固定孔(147)的圆周方向上超过90度的角度范围内将该固定孔(147)包围的状态。

Description

链式葫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物装卸作业中所使用的链式葫芦。
背景技术
为了使货物上下移动,通常使用链式葫芦。链式葫芦具备手轮、轮罩以及主体部等。主体部中设有挂有负载链的负载滑轮。而且,当朝向卷起方向卷动挂在手轮上的手链时,手轮进行旋转,且该手轮的旋转经由包括齿轮等的规定传递机构而被传递至负载滑轮。由此,使挂在下部挂钩上的货物向上移动。反之,在货物处于上方的状态下朝向下降方向操作手链时,货物向下移动。作为上述链式葫芦,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链式葫芦。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链式葫芦中,在第二主框架上安装有轮罩(参照图19),该轮罩被设置为与第一主框架和第二主框架的轮廓相仿的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11-201637号
发明内容
另外,为了抵抗作用于轮罩上的冲击或外力,要求提高该轮罩的强度。但是,在为了提高轮罩的强度而增加钢板的厚度、或者附加另外的增强部件、或者需要追加作业时,与此相应地成本也会增加。因此,要求在提高轮罩的强度时不需要另外的增强部件等,并且也能够防止重量或者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轮罩的强度,并且不需要增加钢板的厚度或者增加另外的增强部件等,且能够抑制重量或者成本增加的链式葫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所提供的链式葫芦的特征在于,具备安装在框架部件上且将挂有手链的手轮覆盖的轮罩,并且,在轮罩的、以与框架部件对置的状态而配置的端面部侧的外周边缘部上,设有用于在将轮罩安装在框架部件上时插入固定部件的多个固定孔;在轮罩的与端面部交叉的侧面部上设有转角部,该转角部被形成为在固定孔的圆周方向上超过90度的角度范围内将该固定孔包围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轮罩上设有防止挂在手轮上的手链脱落的链条引导部,链条引导部被设置为与转角部邻接,并且以与转角部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设置。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轮罩上设有防止挂在手轮上的手链脱落的链条引导部,链条引导部被设置为与转角部邻接,并且与该转角部分开独立地设置而不与该转角部相连。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框架部件的外周边缘部上,夹着从框架部件的中心侧通过的下垂方向而设有至少一对凹部,该下垂方向是指使用时手链垂下的方向,一对凹部相比框架部件的与该凹部邻接的外周边缘部而朝向该框架部件的中心侧凹陷。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链条引导部的、远离端面部的前端侧,设有插入框架部件的插入孔中的前端突出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链条引导部的、远离转角部侧的外周边缘部上,通过卷边加工而形成有回折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链式葫芦中的轮罩的强度,并且不需要增加钢板的厚度或者增加另外的增强部件等,且能够抑制重量和成本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链式葫芦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的外观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沿图1的A-A线将链式葫芦剖切后的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沿图2的B-B线将链式葫芦剖切后的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以将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减速齿轮部件和负载齿轮部件拆除后的状态表示第一框架和辅助板的形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辅助板的形状的立体图,其中,(A)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B)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固定部件和导辊在第一框架上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减速齿轮部件和负载齿轮在第一框架上的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减速齿轮部件的形状的立体图,其中,(A)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B)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驱动轴的形状的图,其中,(A)是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C)是将凸缘部附近的形状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12中的(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啮合状态,(B)表示现有结构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啮合状态。
图13中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齿厚关系的图,(B)是表示现有结构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齿厚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棘爪和棘爪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轮罩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5的轮罩中的、端面部的突出部分附近的形状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在轮罩的侧面部上作用有力时的图像的图,其中,(A)是表示在现有结构的轮罩的侧面部上作用有力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在转角部上作用有力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5的轮罩中的、链条引导部的回折部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轮罩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轮罩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现有轮罩的形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链式葫芦   11   第一框架
12   第二框架(对应于框架部件)
13   齿轮箱     14   轮罩
20     负载滑轮中空轴 23       负载滑轮
30     减速机构       31       负载齿轮
31b、31b1、31b2       凹部
40     上部挂钩       42       导辊
45     下部挂钩       50       辅助板
52     拉深加工部     53       固定孔
57     轴承孔         60       减速齿轮部件
61     大径齿轮       61a      倒角部
62     小径齿轮       64a      油槽
65     凸出部         66       凹陷部
70     驱动轴         72       小齿轮
73     倾斜部         74       曲面部
80     手轮           90       制动机构
91     制动器固定座   92       制动板
94     棘爪           95       棘爪部件
110、120    圆形状部  111、121 框架突出部
112、122    插通孔    113、123 凹部
124    插入孔         141      凸缘部
142    侧面部         142a     上侧面部
142b   下侧面部       143      端面部
144    缺口部         145      左右侧面部
146    突出部分       147      螺栓孔(对应于固定孔)
148    转角部         149      链条引导部
149a   引导弯曲部     149b     支脚部
149c   前端突出部     150      回折部
A1、A2 切线(切面)     A3       二等分线
B1~B5 轴承           C1、C2   负载链
N      螺母           S        空间
SB     双头螺栓(对应于固定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链式葫芦(chain block)10进行说明。
<1.关于链式葫芦的结构>
如图1~图5等所示,链式葫芦10具备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齿轮箱13、轮罩14、负载滑轮中空轴20以及减速机构30,这些部件通过双头螺栓SB(对应于固定部件)和螺母N进行固定。而且,在上述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第一框架11与齿轮箱13之间、以及第二框架12与轮罩14之间安装有各种部件,其中一部分部件从它们之间突出。以下,对于各种部件等进行说明。
在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配置有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一部分、上部挂钩40、导辊42、止动件43以及剥链器(stripper)44等。如图4、图5所示,负载滑轮中空轴20经由分别嵌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插通孔11a、12a中的球轴承等的轴承B1、B2而被支承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即,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轴承嵌合部21a、21b的外周上配置有轴承B1、B2,进而,轴承B1、B2位于插通孔11a、12a中。由此,将负载滑轮中空轴20支承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
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框架11具有轮廓呈圆形的圆形状部110、和从该圆形状部110突出的框架突出部111。框架突出部111在上侧(Z1侧)设有两个、在下侧(Z2侧)设有一个,总共设有三个。另外,在各个框架突出部111上,分别设有供双头螺栓SB插通的插通孔112。并且,第一框架11被设置为:将总计三个插通孔112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腰三角形,但是,也可以设置为将总计三个插通孔112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边三角形或大致等边三角形。另外,还可以设置为将总计三个插通孔112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腰三角形以外的其它三角形。
如图6和图9所示,上述框架突出部111中的、位于上侧(Z1侧)的一对框架突出部111a沿Y方向而配置。而且,通过一对框架突出部111a的外周边缘部的下侧(Z2侧)部位和圆形状部的外周边缘部而构成凹部113。凹部113是将第一框架11的、圆形状部110与框架突出部111a的下侧(Z2侧)的侧边之间的宽度尺寸缩小而形成的部分。因此,通过将双手手指等分别放在一对凹部113中,从而可以夹持住链式葫芦10。即,除了上部挂钩40以外,还可以利用凹部113而夹持或者保持链式葫芦10。
另外,也可以取代手指而将其它的夹持部件或者保持部件放在一对凹部113中,从而夹持或者保持链式葫芦10,以便进行搬运、保管或者包装等。
另外,位于下侧(Z2侧)的框架突出部111根据需要而称为框架突出部111b。该框架突出部111b的Z2侧端面是与Y轴平行的平坦部111b1,通过设置该平坦部111b1,链式葫芦10能够立起而不会跌倒。由此,使链式葫芦10的搬运、保管或包装等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8所示,与上述第一框架11同样地,在第二框架12上也设有圆形状部120、框架突出部121(121a、121b)、插通孔122以及凹部123,并且,这些部件的结构与第一框架11中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各部件的说明。另外,第二框架12对应于框架部件。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框架11对应于框架部件,还可以是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两者对应于框架部件。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相比第一框架11侧的轴承嵌合部21a更偏向齿轮箱13侧的位置上设有齿轮嵌合部22,构成减速机构30的负载齿轮31以花键连接(spline connection)状态被保持在该齿轮嵌合部22上。另外,在该齿轮嵌合部22的齿轮箱13侧的部位上设有安装开口环E的槽部22a。通过在该槽部22a中安装开口环E,从而能够限制负载齿轮31朝向X2侧移动。
另一方面,齿轮嵌合部22的轴承嵌合部21a侧的部位上形成有花键加工的退刀槽22b,进而,在齿轮嵌合部22的、相比退刀槽22b更靠近轴承嵌合部21a侧的部位上,设有直径大于齿轮嵌合部22的固定阶梯部22c,通过该固定阶梯部22c能够限制负载齿轮31朝向X1侧移动。
在此,在负载齿轮31上设有供上述齿轮嵌合部22插入的中心孔31a。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负载齿轮31的两端侧的、中心孔31a周围的部位上设有凹部31b。凹部31b被设置为使负载齿轮31的两端面凹陷规定尺寸后的形状。即,如图4和图5所示,从负载齿轮31的X1侧端面凹陷的凹部31b1与轴承B1对置,从而通过设置该凹部31b1,能够增大负载齿轮31与轴承B1之间的间隙。由此,在以负载齿轮31与轴承B1之间存在机油(润滑油)的状态使负载齿轮31旋转时,能够减少负载齿轮31旋转时因为机油(润滑油)的粘性而产生的机械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机油(润滑油)的流动性。
同样地,从负载齿轮31的X2侧端面凹陷的凹部31b2与减速齿轮部件60的大径齿轮61对置,从而通过设置该凹部31b2,能够增大负载齿轮31与大径齿轮61之间的间隙。该情况下,当使负载齿轮31旋转时,也能够减少负载齿轮31旋转时因为机油(润滑油)的粘性而产生的机械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机油(润滑油)的流动性。
另外,负载滑轮中空轴20具有构成负载滑轮23的一对凸缘部23a,进而,在一对凸缘部23a之间设有构成负载滑轮23的链槽(chain pocket)23b(参照图4)。链槽23b是收容负载链C1的金属环C1a的部分并且具有横槽(省略图示)和纵槽(省略图示),其中,横槽是以金属环C1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方向(X方向)平行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1a的部分,纵槽相比该横槽呈深槽状,并且是以金属环C1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方向(X方向)交叉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1a的部分。
另外,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中设有中空孔24。驱动轴70插在中空孔24中,在该中空孔24的第二框架12侧端部上设有轴承阶梯部26,该轴承阶梯部26用于将转动支承(pivotally support)驱动轴70的轴承B3承挡固定。在此,在中空孔24的齿轮嵌合部22侧端部上,设有用于将驱动轴70的凸缘部71承挡固定的收容凹部27。通过将驱动轴70的凸缘部71配置于该收容凹部27中,能够缩短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小链式葫芦10的X方向(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另外,通过缩短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能够提高该驱动轴70的强度。
如图1~图6所示,上部挂钩40经由连接轴41(参照图6、图8)被安装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并且,上部挂钩40以相对于该连接轴41转动自如的状态被安装。在该上部挂钩40上安装有挂钩锁扣(hook latch)40a,并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对该挂钩锁扣40a施加使其闭合方向的力。
图2和图8所示导辊4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以相对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转动支承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并且,该导辊42以例如夹着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中心相隔180度的方式设有一对。该导辊42是随着负载链C1的卷起等而旋转的部件,并且以与负载滑轮23相距防止负载链C1从链槽23b脱落的距离而对置的方式被安装。
图1~图4、以及图9所示的止动件43是安装金属销43a的部分,其中,该金属销43a插在手链C2的金属环C2a中。该止动件43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也分别以相对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转动支承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
图4所示的剥链器44是防止发生锁定状态的部件,其中,该锁定状态是指:挂在负载滑轮23上的负载链C1随着负载滑轮23旋转过度从而导致负载滑轮23无法旋转的状态。该剥链器44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端部分别插入设置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的支承孔11b、12b中,由此将剥链器44安装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在第一框架11的与齿轮箱13对置侧的端面上,安装有图7所示的辅助板50。辅助板50上设有凸缘部51和拉深加工部52。凸缘部51是与第一框架11的端面接触的部分,在该凸缘部51上设有固定孔53。于是,通过将铆钉等固定部件55(参照图5)插通在固定孔53和设置于第一框架11上的安装孔11c中,从而将辅助板50安装在第一框架11上。
另外,拉深加工部52是相比凸缘部51位于中央侧的部分,且是以使辅助板50的中央侧部分从第一框架11的端面分离规定距离的方式通过例如拉深加工而形成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固定孔53的存在而在拉深加工部52的外周侧存在凹陷部分,但是,除去该凹陷部分的话,拉深加工部52呈角部为R形状的大致菱形。
在此,上述固定部件55和导辊42在第一框架11上的安装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即,一对导辊42以分别靠近任一个固定部件55的方式被安装,并且,一对导辊42被配置在夹着负载滑轮23等的中心呈对称的位置上。另外,导辊42被设置为靠近远离负载滑轮23等的旋转中心的固定部件55(55a),并且被设置在夹着与Y方向平行且通过上述旋转中心的线而远离靠近中心的固定部件55(55b)的位置上。通过如此配置,在卷起负载链C1时,链式葫芦10的整体朝向图8的转动方向M进行转动,从而使负载链C1施加于导辊42上的力的方向F与连接相互靠近的固定部件55的线L垂直。在如此转动的情况下,当如图8所示那样配置导辊42时,连接一对导辊42的线接近于水平的状态,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引导负载链的导向性。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拉深加工部52的中央侧位置上设有中心孔56。中心孔56被设置为与上述插通孔11a呈同轴并且直径与该插通孔11a的直径相等。而且,上述轴承B1位于中心孔56中,从而支承负载滑轮中空轴20。另外,在拉深加工部52中,在大致菱形形状的较长对角线上设有轴承孔57。轴承孔57在与中心孔56的中心相距相等间距的位置上设有例如一对,并且通过例如冲缘加工(burring)而被形成为具有立起部57a的形状。
减速齿轮部件60的一端侧(图5中为X1侧)的转动支承部63插在该轴承孔57中,从而由该轴承孔57转动支承该减速齿轮部件60。另外,减速齿轮部件60的另一端侧(图5中为X2侧)的转动支承部64经由轴衬(bush)等的轴承B4而插入齿轮箱13的轴承孔13a中,从而由该轴承孔13a转动支承减速齿轮部件60。
如图5和图10所示,一对减速齿轮部件60(一对减速齿轮部件60的配置在图9中也有图示)中设有大径齿轮61(对应于第一减速齿轮部)和小径齿轮62(对应于第二减速齿轮部),除此之外还设有被插入上述轴承孔57中的转动支承部63、和被插入轴承孔13a中的转动支承部64。大径齿轮61与驱动轴70的小齿轮72啮合,从而以第一减速比将来自驱动轴70的驱动力传递至减速齿轮部件60。
另外,在大径齿轮61上设有倒角部61a。倒角部61a设置于大径齿轮61的外周侧且X1侧的部位上,并且被设置为直径小于该大径齿轮61的其它部位。通过设置该倒角部61a,能够防止大径齿轮61与驱动轴70的倾斜部73和曲面部74发生干扰。
另外,小径齿轮62与负载齿轮31啮合,从而将被传递至减速齿轮部件60的驱动力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负载齿轮31。另外,该小径齿轮62和上述大径齿轮61通过例如冷锻呈一体地形成。但是,小径齿轮62与大径齿轮61可以通过例如精密锻造或者切削加工等其它加工的组合呈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在通过上述加工的组合分别形成后加以接合而形成。
如图10(A)所示,在减速齿轮部件60的、相比转动支承部64更靠近大径齿轮61侧(X1侧)的位置上设有凸出部65。凸出部65设置在减速齿轮部件60端面的中央部分处所设有的凹部60a中,该凸出部65是朝向径向外侧凸出从而直径大于转动支承部64的部分,并且,该凸出部65沿着圆周方向相隔一定间隔地凸出(图10(A)中设有三个凸出部65)。而且,在相邻的凸出部65之间设有与该凸出部65相比直径相对较小的凹陷部66。
另外,在转动支承部64的外周侧,沿减速齿轮部件60的轴线方向(X方向)设有油槽64a,该油槽64a与任意一个凹陷部66连通。由此,能够经由凹部60a和油槽64a向轴衬等的轴承B4供给机油(润滑油)。另外,通过设置上述凸出部65,能够使大径齿轮61与轴承B4分离,并且,通过设置凹部60a和油槽64a,能够减少大径齿轮61与轴承B4、B5之间因为机油(润滑油)的粘性而产生的机械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机油(润滑油)的流动性。
如图4和图5所示,驱动轴70(参照图11)是沿着X方向从齿轮箱13侧延伸至手轮(hand wheel)80侧为止的部件。该驱动轴70如上所述插通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中空孔24中,并且被设置为经由轴承阶梯部26的轴承B3而相对于负载滑轮23旋转自如。另外,驱动轴70上设有凸缘部71,该凸缘部71位于收容凹部27中。于是,通过利用收容凹部27的底部27a来阻挡凸缘部71,从而能够限制驱动轴70朝向手轮80侧移动,并且能够减小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
在该驱动轴70的、从中空孔24朝向齿轮箱13侧(X2侧)突出的部分上,设有与上述大径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72(对应于第一齿轮)。在图12(A)中,小齿轮72具有五枚齿721。该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被设置为与图13(B)所示的现有小齿轮72H的齿721H的齿厚Db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72中,各齿721的齿顶722的齿厚Da(以下,如图13(A)所示将齿顶722的齿厚Da设为齿厚Da2。)被设置为大于现有小齿轮72H的各齿721H的齿顶722H的齿厚Db(以下,如图13(B)所示将齿顶722H的齿厚Db设为齿厚Db2)。
另外,在如上所述使齿顶722的齿厚Da2大于现有的齿顶722H的齿厚Db2的情况下,能够如下那样设定各齿721的齿厚Da。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72中,存在于相邻的齿721之间的齿根723的尺寸Ba(省略图示)被设置为小于现有小齿轮72H的齿根723H的尺寸Bb(省略图示)。因此,在齿根723侧,齿721的齿厚Da(以下,如图13(A)所示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a设为齿厚Da1。)被设置为大于现有齿721的齿厚Db(以下,如图13(B)所示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b设为齿厚Db1)。
此外,如图13(A)、(B)所示,对于齿721、721H的各部位处的齿厚Da、Db进行了研究。该情况下,在图13(A)所示的结构中,相对于现有的齿721H的齿厚Db,增厚部724在本实施方式的齿721的齿厚Da中所占的比例被设置为:随着从齿根723侧朝向齿顶722侧逐渐增大。由此,由于在齿顶723侧增厚部724的比例增大,因此,能够大幅提高齿721的齿顶723侧的强度。
另外,也可以如下那样设定各齿721的齿厚Da。即,也可以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a1设置为与现有的齿721H的齿根723H侧的齿厚Db1相等。但是,该情况下,必须防止在齿根723侧发生根切(undercut)。另外,在如上所述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a1设置为与现有的齿721H的齿根723H侧的齿厚Db1相等时,也可以将增厚部724的尺寸设定为:随着从齿根723朝向齿顶722逐渐增大。
另外,在与上述小齿轮72啮合的大径齿轮61的各齿611中,其厚度减小了与齿721的增厚部724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即,与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相比现有小齿轮72H的齿721H的齿厚Db增加相对应地,大径齿轮61的齿611的齿厚Dc(参照图13(A))与现有的齿611H的齿厚Dd(参照图13(D))相比变小。此时,小齿轮72的齿顶722的齿厚Da2被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齿顶612的齿厚Dc1。在此,在齿721与齿611的相互接触的部分处,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增厚部724)在从齿根723侧朝向齿顶722侧时的变化程度与大径齿轮61的齿611的齿厚Dc在从齿顶612侧朝向齿根613侧时的变化程度相同。由此,在小齿轮72与大径齿轮61之间实现良好的啮合状态。
另外,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结构中,在小齿轮72上设有五枚齿721,而在大径齿轮61上设有35枚齿611。而且,一对大径齿轮61(减速齿轮部件60)被配置在夹着小齿轮72呈对称的位置上,从而小齿轮72与一对大径齿轮61的双方啮合。因此,当大径齿轮61的齿611旋转一圈时,该大径齿轮61的齿611与小齿轮72的齿721仅接触一次,但是,在该大径齿轮61旋转一圈的期间内,小齿轮72的齿721与大径齿轮61的齿611接触14次。
另外,减速齿轮部件60和驱动轴70均由金属形成,但是,从耐磨性等的观点来看,优选上述减速齿轮部件60和驱动轴70由铁系金属形成。另外,优选减速齿轮部件60和驱动轴70由相同的材质形成。但是,也可以由与减速齿轮部件60的大径齿轮61相比耐磨性出色的材质形成驱动轴70中的至少小齿轮72。
在驱动轴70的从中空孔24朝向齿轮箱13侧(X2侧)突出的部分上,设有与上述大径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72(对应于齿轮部)。如图11(A)、(C)所示,在小齿轮72的凸缘部71侧的根部分处设有倾斜部73。进而,在小齿轮72的各齿部与倾斜部73之间设有规定的曲面部74。曲面部74例如被形成为R形状。于是,通过设置上述倾斜部73和曲面部74,能够防止在小齿轮72与凸缘部71的边界部分处产生应力集中。另外,曲面部74例如只要为倾斜部73的1/10以上即可,当曲面部74在倾斜部73中所占比例在1/10以上时,能够良好地防止应力集中。
在此,小齿轮72的齿部的顶端侧齿厚被设置为大于与该小齿轮72啮合的大径齿轮61的顶端侧齿厚。因此,能够谋求延长小齿轮72的寿命。即,由于小齿轮72的齿数少于大径齿轮61的齿数,因此,与大径齿轮61的各齿相比小齿轮72的各齿的滑动次数更多。由此,与大径齿轮61的各齿相比小齿轮72的各齿磨损更快。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小齿轮72的齿部的顶端侧齿厚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顶端侧齿厚,进而将小齿轮72的齿部的顶端侧齿宽也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顶端侧齿宽,从而能够谋求延长小齿轮72的寿命。
另外,在驱动轴70的、相比小齿轮72更靠近齿轮箱13侧(X2侧)的位置上设有转动支承部75。转动支承部75是在其外周侧安装有轴承B5的部分,该轴承B5被安装在设置于齿轮箱13中的轴承安装部13b中。由此,驱动轴70的X2侧端部经由轴承B5被齿轮箱13旋转自如地支承。进而,在驱动轴70的手轮80侧的位置上设有阳螺纹部76。阳螺纹部76是被拧入下述手轮80的阴螺纹部81或者制动器固定座91的阴螺纹部91a中的部分。另外,在阳螺纹部76的X2侧端部处设有阶梯部77,下述制动器固定座91卡定在该阶梯部77上。另外,在相比阳螺纹部76更靠近X1侧的位置上设有具有销孔78a的止轮器固定部78,下述止轮器84配置在该止轮器固定部78上并通过止动销79来防止其脱落。
另外,齿轮箱13是将包括减速齿轮部件60和负载齿轮31的减速机构30覆盖的部件,该齿轮箱13通过双头螺栓SB和螺母N被固定在第一框架11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二框架12的、不与第一框架11对置侧的端面上,设有手轮80和制动机构90。手轮80的中心侧设有阴螺纹部81,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被拧入该阴螺纹部81中。另外,与上述负载滑轮23同样地,在手轮80外周侧的、一对凸缘部80a相对置的部位之间也设有链槽82。链槽82是收容手链C2的金属环C2a的部分并且具有横槽(省略图示)和纵槽(省略图示),其中,横槽是以金属环C2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平行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2a的部分,纵槽相比该横槽呈深槽状,且是以金属环C2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交叉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2a的部分。
另外,在手轮80的、阳螺纹部76的前端侧(X1侧),隔着垫圈(collar)83等设有止轮器84。止轮器84是环状部件并且具有贯通孔84a,该贯通孔84a沿着径向贯穿止轮器84。于是,通过在该贯通孔84a和止轮器固定部78的销孔78a中插入止动销85,从而能够限制止轮器84在驱动轴70的X方向上移动。通过设置该止轮器84,从而能够限制手轮80朝向X1侧移动。
另外,制动机构90的主要结构组件包括制动器固定座91、制动板92、棘轮94以及棘爪部件95等。如图4和图5所示,在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的、第二框架12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制动器固定座91。制动器固定座91的中心侧设有阴螺纹部91a,进而,制动器固定座91设有凸缘部91b和中空凸台部91c。阴螺纹部91a是供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拧入的部分,通过将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拧入到阴螺纹部91a中,从而使制动器固定座91的凸缘部91b被卡定在阶梯部77上。凸缘部91b是被设置为直径大于中空凸台部91c的部分,其能够阻挡下述制动板92。中空凸台部91c位于凸缘部91b的手轮80侧(X1侧),并且经由下述轴衬93而支承棘轮94。
制动板92(92a)位于凸缘部91b与下述棘轮94之间,当从手轮80侧施加压力时,在凸缘部91b与下述棘轮94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成为:在该较大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制动器固定座91与棘轮94呈一体地旋转的状态。另外,在棘轮94和手轮80之间也配置有制动板92(92b),通过从手轮80侧施加压力而在棘轮94与手轮80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成为:在该较大摩擦力的作用下使手轮80与棘轮94呈一体地旋转的状态。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制动器固定座91的中空凸台部91c上安装有轴衬93,在该轴衬93的外周侧设有棘轮94。由此,棘轮94被设置为相对于制动器固定座91旋转自如。如图14所示,棘轮94的棘爪部94a与棘爪部件95的顶端啮合,通过该啮合而防止棘轮94反转(朝向卷起方向旋转),从而构成防止棘轮94反转的棘轮机构。另外,棘爪部件95被设置为经由棘爪轴95a能够转动,并且,在该棘爪部件95上安装有施力弹簧95b的一端,由此,通过该施力弹簧95b对棘爪部件95施加作用力,从而使该棘爪部件95的顶端始终与棘轮94的棘爪部94a啮合。
另外,棘爪部件95设有一对,在如图14所示的结构中,其中一个棘爪部件95配置在从垂直方向仅倾斜规定角度、例如30度后的位置上。另外,另一个棘爪部件95配置在与上述一个棘爪部件95邻接的位置上,并且,其配置形态呈:一对棘爪部件95都被收容在直交坐标系的同一象限、例如第一象限内。由此,在直角坐标系的与第一象限相对的第三象限所对应的位置(图14中为Z2侧且Y2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空间S,由此在将负载链C1a卷起时可以使下部挂钩45位于该空间S中。但是,一对棘爪部件95的配置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配置形态,例如也可以采用将一对棘爪部件95夹着棘轮94的旋转中心分别配置在对角线方向上的结构。
另外,轮罩14是将手轮80的上侧和制动机构90的上侧覆盖的部件(参照图1~图3等),该轮罩14通过双头螺栓SB和螺母N被固定在第二框架12上。该轮罩14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的塑性加工而形成,并且,如图15所示,通过利用塑性加工进行形成,轮罩14具备凸缘部141、侧面部142以及端面部143。凸缘部141是抵接在第二框架12上的部分。该凸缘部141被设置为下述状态,即:与第二框架12面接触,由此能够良好地抵抗双头螺栓SB和螺母N之间的紧固力。为了实现上述面接触,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凸缘部141,即:随着朝向远离端面部143的前端侧(X2侧),而使侧面部142以与第二框架12平行的方式朝向外侧扩展。
另外,凸缘部141被折弯成与侧面部142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但是,在轮罩14的安装状态中,并非一定要使侧面部142与第二框架12垂直。因此,也可以将凸缘部141折弯成与侧面部142垂直的角度,但是,并非一定要将凸缘部141折弯成与侧面部142垂直的角度。
另外,图15等所示的轮罩14也可以通过例如对钢板等进行深拉伸加工而形成。
侧面部142是将凸缘部141与端面部143的外周边缘部之间连接的部分,如图1等所示,侧面部142被形成为在靠近或远离第二框架12的方向(X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尺寸。另外,侧面部142并非设置在端面部143的整个外周边缘部上。即,侧面部142具有位于上侧的部分(以下,根据需要称为“上侧面部142a”)和位于下侧的部分(以下,根据需要称为“下侧面部142b”)。
另外,在轮罩14的上侧(Z1侧),沿着Y方向设有一对双头螺栓SB和螺母N的组合。另一方面,在轮罩14的下侧(Z2侧),仅设有一个双头螺栓SB和螺母N的组合。因此,上侧面部142a被设置为其在Y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下侧面部142b,并且,在上侧面部142a上还设有一对转角部(wrap-around portions)148(之后进行说明)。
另外,手链C2能够从上侧面部142a与下侧面部142b之间的缺口部144伸出。另外,在相比缺口部144更靠近端面部143侧的部位上设有左右侧面部145。与上侧面部142a和下侧面部142b同样地,左右侧面部145也是从端面部143朝向第二框架12延伸的部分,但是,由于设有缺口部144,因而左右侧面部145朝向第二框架12延伸的长度远小于上侧面部142a和下侧面部142b。
另外,端面部143是轮罩14中与手轮80相对置的部分。该端面部143被设置为其外周边缘部与上侧面部142a、下侧面部142b以及左右侧面部145相连。另外,在图15中,端面部143在Y方向和Z方向(对应于下垂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该端面部143可以设置成平面状,但是,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设有凹凸的结构,以提高设计性、或者提高轮罩14的强度。
另外,如图3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部143被设置为圆形状部T1与三角形状部T2重叠,其中,圆形状部T1呈从中心至边缘部为止的半径为R1的圆形状(在图3和图15中,圆形状部呈上侧部分被切除的部分圆形状,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部分圆形状也包括在圆形状内。),三角形状部T2呈从同一中心至边缘部为止的距离为R2的三角形状。在此,半径R1与距离R2之间的关系呈R2>R1。由此,三角形状部T2的角部侧被设置为从圆形状部T1突出。以下,将从圆形状部T1突出的该部分称为“突出部分14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角形状部T2被设置为底边位于上方而顶点位于下方的等腰三角形状,但是,三角形状部T2也可以设置成等边三角形状或大致等边三角形状。另外,三角形状部分也可以设置成等腰三角形状以外的其它三角形状。
如图3和图15所示,在突出部分146上设有螺栓孔147(对应于固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螺栓孔147设置于突出部分146上,因而在轮罩14的外周边缘部侧设有三个螺栓孔147,其中两个螺栓孔147在上侧(Z1侧)沿Y方向而设置。
如图3、图15和图16所示,在上侧面部142a上设有转角部148。该转角部148被设置为其上边缘侧(Z1侧的边缘部)与突出部分146相连。另外,转角部148被设置为图16中的切线A1(也可以是面状的切面A1)与切线A2(也可以是面状的切面A2)所形成的角度θ为锐角。
在图16所示的结构中,将切线A1(切面A1)与切线A2(切面A2)所形成的角度设为60度左右。另外,连接切线A1(切面A1)和切线A2(切面A2)的交点与中心的线为切线A1(切面A1)与切线A2(切面A2)所形成角的二等分线A3、或者呈近似于二等分线A3的状态。
在此,如图17和图21所示,在现有的轮罩14H中,上侧面部142H被设置为切线A1(切面A1)与切线A2(切面A2)所形成的角度α为钝角。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轮罩14的转角部148与现有轮罩14H的双头螺栓SB的安装部位附近(与转角部148相对应的部分;以下称为“拐角部148H”)进行比较可知,本实施方式的轮罩14具有强度大这一特征。
对于这一点详细说明如下:与图15和图1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转角部148相比,图21所示的现有结构中的拐角部148H被设置为远离双头螺栓SB和螺栓孔147。因此,当在螺栓孔147周围的端面部143上作用有负载时,呈比设有本实施方式的转角部148时更容易变形的状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21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转角部148被设置为位于端面部143的内部侧并且靠近双头螺栓SB和螺栓孔147。因此,即使在螺栓孔147周围的端面部143上作用有负载时,端面部143和转角部148也不易变形。
在此,将在转角部148和端面部143上作用有外力时的图像表示于图17中。如图17(A)所示,朝向旋转中心的外力F作用于现有结构中与转角部148相对应的部分上,如图17(B)所示,朝向旋转中心的外力F同样地作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转角部148上。由图17(A)、(B)明确可知,在现有结构中,沿上侧面部142a的力的分力更大。由此,与图17(A)和图21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设有本实施方式那样的转角部148时的强度变大。
另外,如图2和图15所示,在转角部148上,以与转角部148相连(呈一体)的状态设有链条引导部149。链条引导部149是靠近手链C2而设置的部分,并且是用于在手链C2快速转动(所谓的手链C2失控)时防止该手链C2从链槽82中脱落的部分。该链条引导部149被设置为位于转角部148的下侧(Z2侧),该链条引导部149具有引导弯曲部149a、支脚部149b以及前端突出部149c。引导弯曲部149a是与手轮80的链槽82对置的部分。该引导弯曲部149a的X方向上的端部被设置为分别与凸缘部80a对置。
另外,引导弯曲部149a的端部与凸缘部80a之间的间隙优选小于手链C2的金属环C2a的直径。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即使在手链C2快速转动(所谓的手链C2失控)时,也能够防止该手链C2从链槽82中脱落。
另外,支脚部149b的X2侧端部设置在与凸缘部141相同的位置处,从而该支脚部149b的端面能够抵接在第二框架12上。另外,支脚部149b的端面上设有前端突出部149c。前端突出部149c是插入设置于第二框架12上的插入孔124(参照图14)中的部分。通过将该前端突出部149c插入到插入孔124中,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
在此,如图18所示,在链条引导部149的下侧外周边缘部上,通过卷边加工而形成有回折部150。回折部150设置在整个引导弯曲部149a和支脚部149b上。于是,通过设置该回折部150,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另外,通过设置回折部150,能够提高例如手等部位接触到该回折部150时的安全性。但是,并非必须在整个引导弯曲部149a和支脚部149b上都设置回折部150,也可以采用在引导弯曲部149a和支脚部149b的至少一部分部位上未设置回折部150的结构。
<2.关于链式葫芦的作用>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链式葫芦10中,当以下部挂钩45上挂有货物的状态朝向卷起方向操作手链C2时,手轮80进行旋转,此时,由于手轮80的阴螺纹部81与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啮合,因而手轮80朝向挤压制动板92(92b)的方向(朝向图3、图4中的X2侧的方向)前进,从而强力挤压制动板92(92b)。之后,手轮80与驱动轴70呈一体地旋转,通过该旋转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小齿轮72、大径齿轮61以及小径齿轮62被传递至负载齿轮31,从而使负载滑轮中空轴20旋转。由此,负载链C1被卷起从而将货物拉高。
与此相反,在将被吊起的货物放下来时,朝向与拉高货物时相反的方向操作手链C2。于是,手轮80对于制动板92b的挤压减弱。对应于该挤压的减弱,驱动轴70朝向与拉高货物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使货物缓缓下降。
另外,在棘轮94停止的状态下,棘轮94的棘爪部94a与棘爪部件95的前端啮合。而且,即使在卷起时手放开手链C2从而在货物的重力作用下使驱动轴70反转的情况下,由于在手轮80不旋转的状态下通过手轮80将制动板92b挤压在棘轮94上,进而通过棘轮94将制动板92a挤压在制动器固定座91的凸缘部91a上,由此产生抵抗货物重力的制动力,从而能够防止货物下降。
<3.关于效果>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链式葫芦10中,在轮罩14的侧面部142上设有图3、图15等所示的转角部148。因此,通过设置转角部148,与图21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螺栓孔147周围的端面部143不易变形。由此,能够提高轮罩14的强度。
另外,如图17(B)所示,当轮罩14上设有转角部148时,与图17(A)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减小作用于上侧面部142a(转角部148)上的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转角部148,从而在如图17(A)所示那样作用有外力时,与未设置该转角部148的现有结构相比,上侧面部142a(转角部148)发生挠曲变形所需的力变小,而上侧面部142a(转角部148)发生剪切变形所需的力变大,由此也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轮罩14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链条引导部149被设置为与转角部148邻接。在此,通过设置转角部148,从而在轮罩14的侧面部142中形成朝向旋转中心的部分,由此能够以与转角部148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形成链条引导部149。
另外,通过如此以与转角部148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形成链条引导部149,成为链条引导部149的转角部148侧的部位(上侧部位)由转角部148支撑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另外,在以与转角部148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形成链条引导部149时,能够减少形成轮罩14时的工时。即,如图21所示,在现有结构中,链条引导部149H分开独立设置,并通过焊接将该分开独立的链条引导部149安装在轮罩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链条引导部149在内,能够通过例如冲压加工或者深拉伸加工等的塑性加工而呈一体地形成轮罩14。由此,不需要进行焊接等作业,从而能够减少该焊接等所需的工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上,夹着从第一框架11的中心侧通过的上下方向(Z方向)而设有一对凹部113,并且,该凹部113相比第一框架11的与该凹部113邻接的外周边缘部而朝向第一框架11的中心侧凹陷。同样地,在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上,也夹着从第二框架12的中心侧通过的上下方向(Z方向)而设有一对凹部123,并且,该凹部123相比第二框架12的与该凹部123邻接的外周边缘部而朝向第二框架12的中心侧凹陷。
因此,通过将双手手指放在一对凹部113的双方、和/或一对凹部123的双方中,从而能够夹持住链式葫芦10。即,除了上部挂钩40以外,还可以利用凹部113并通过例如手指或者夹持部件、保持部件而夹持或者保持链式葫芦10,从而能够提高搬运、保管或者包装等的便利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链条引导部149的、远离端面部143的前端侧(X2侧),设有插入第二框架12的插入孔124中的前端突出部149c。因此,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即,在前端突出部149c被插入到插入孔124中时,链条引导部149呈在第二框架12侧也被支撑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链条引导部149的、远离转角部148侧(下侧;Z2侧)的外周边缘部上,通过卷边加工而形成有回折部150。因此,通过设置回折部150,能够将链条引导部149的下侧(Z2侧)的厚度增大与之相对应的厚度。而且,回折部150具有弯曲部分,因此,在链条引导部149的、回折部150以外的其他部分发生挠曲变形时,该弯曲部分呈剪切变形的状态。因此,在设有回折部150时需要很大的力,由此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齿轮72的齿顶722的齿厚Da2被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齿顶612的齿厚Dc1。由此,能够提高小齿轮72的齿721的强度,另外,能够提高小齿轮72的耐久性。即,由于小齿轮72的齿721的枚数少于大径齿轮61的齿611的枚数,因此,小齿轮72的齿721容易磨损。因此,在现有的小齿轮72H中,由于齿721H的磨损而导致齿721H的齿顶722侧容易出现缺口。
但是,在如上所述小齿轮72的齿顶722的齿厚Da2大于现有小齿轮72H的齿顶722H的齿厚Db2,进而小齿轮72的齿顶722的齿厚Da2大于大径齿轮61的齿顶612的齿厚Dc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齿721相对于磨损的耐久性。由此,能够谋求延长链式葫芦10的寿命,另外,也能够提高链式葫芦10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大于现有的齿厚Db,并且,大径齿轮61的齿611的齿厚Dc小于现有的齿厚Dd。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顶722上出现缺口等。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齿轮72的根部侧(X1侧)设有凸缘部71,并且该凸缘部71被设置为与齿721呈一体。因此,能够提高小齿轮72的各齿721的强度。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齿轮部件60设有一对,并且小齿轮72与一对减速齿轮部件60的双方啮合。而且,一对减速齿轮部件60被配置在夹着小齿轮72呈对称的位置上。该情况下,小齿轮72的齿721处于磨损更快的状态,但是,该情况下,通过如上所述增加齿顶722的齿厚Da,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顶722出现缺口等。
<4.变形例>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此进行叙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链条引导部149以与转角部148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设置。但是,也可以采用如图19和图20所示那样链条引导部149未与转角部148相连而分开设置的结构。即,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与转角部148分开的链条引导部149,并且通过例如焊接等方法而将链条引导部149安装在端面部143上。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在端面部143上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另外,即使如此构成,由于在侧面部142上设有转角部148,因而也能够通过设置该转角部148而提高轮罩14的强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通过固定孔53和固定部件55将辅助板50固定在第一框架11上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代固定孔53与固定部件55的组合而使用至少一个例如凸台孔与凸台的组合而固定辅助板53,此外,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辅助板50固定在第一框架11上。

Claims (6)

1.一种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式葫芦具备轮罩,其中,所述轮罩安装在框架部件上,并且将挂有手链的手轮覆盖;
在所述轮罩的端面部侧的外周边缘部上,设有用于在将所述轮罩安装在所述框架部件上时插入固定部件的多个固定孔,其中,所述端面部以与所述框架部件对置的状态而配置,
在所述轮罩的与所述端面部交叉的侧面部上设有转角部,所述转角部被形成为在所述固定孔的圆周方向上超过90度的角度范围内将该固定孔包围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轮罩上设有链条引导部,所述链条引导部用于防止挂在所述手轮上的所述手链脱落;
所述链条引导部被设置为与所述转角部邻接,并且,所述链条引导部以与所述转角部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轮罩上设有链条引导部,所述链条引导部用于防止挂在所述手轮上的所述手链脱落;
所述链条引导部被设置为与所述转角部邻接,并且,所述链条引导部与所述转角部分开独立地设置而不与所述转角部相连。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部件的外周边缘部上,夹着从所述框架部件的中心侧通过的下垂方向而设有至少一对凹部;
所述下垂方向是指使用时所述手链垂下的方向;
一对所述凹部相比所述框架部件的与该凹部邻接的外周边缘部而朝向该框架部件的中心侧凹陷。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链条引导部的、远离所述端面部的前端侧,设有插入所述框架部件的插入孔中的前端突出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链条引导部的、远离所述转角部侧的外周边缘部上,通过卷边加工而形成有回折部。
CN201380036144.6A 2012-07-30 2013-07-29 链式葫芦 Active CN1044282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8498A JP6068857B2 (ja) 2012-07-30 2012-07-30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JP2012-168498 2012-07-30
PCT/JP2013/070458 WO2014021255A1 (ja) 2012-07-30 2013-07-29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8238A true CN104428238A (zh) 2015-03-18
CN104428238B CN104428238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027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6144.6A Active CN104428238B (zh) 2012-07-30 2013-07-29 链式葫芦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802799B2 (zh)
EP (1) EP2881356B1 (zh)
JP (1) JP6068857B2 (zh)
KR (2) KR20150018628A (zh)
CN (1) CN104428238B (zh)
AU (1) AU2013297575B2 (zh)
BR (1) BR112015001992B1 (zh)
CA (1) CA2878410C (zh)
PH (1) PH12015500020A1 (zh)
RU (1) RU2618573C2 (zh)
WO (1) WO201402125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7760A (zh) * 2012-11-30 2015-08-12 株式会社开道 链式葫芦
CN106458547A (zh) * 2014-06-06 2017-02-22 株式会社开道 钢索吊车
CN112723213A (zh) * 2020-10-22 2021-04-30 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环链手拉葫芦用主机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8857B2 (ja) * 2012-07-30 2017-01-25 株式会社キトー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AU2015260436B2 (en) * 2014-05-16 2017-12-14 Kito Corporation Chain block
CN104709494B (zh) * 2015-03-18 2017-02-01 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链条式拉紧器
KR101750816B1 (ko) 2016-01-28 2017-06-26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체인블록
KR101863799B1 (ko) 2016-08-19 2018-06-29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체인 블록
JP7016665B2 (ja) * 2017-10-18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支持体、及び支持体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USD837477S1 (en) * 2017-10-27 2019-01-01 Comeup Industries Inc. Synthetic strap hoist
CN110282568A (zh) * 2019-07-23 2019-09-27 杭州柯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缓慢升降可平稳运送物料的装置
CN114572797A (zh) 2020-11-30 2022-06-03 奥的斯电梯公司 施力组件、电梯和电梯救援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1796U (zh) * 1985-04-13 1986-10-24
JP3015809U (ja) * 1995-03-01 1995-09-12 株式会社二葉製作所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における手鎖ガイド装置
JPH0826680A (ja) * 1994-07-15 1996-01-30 Zojirushi Chain Block Kk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JPH0940376A (ja) * 1995-07-24 1997-02-10 Zojirushi Chain Block Kk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TW466210B (en) * 1998-11-19 2001-12-01 Elephant Chain Block Co Hoist
WO2011118666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株式会社キトー 手動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56296A (en) * 1938-08-02 1941-09-16 Morris Ltd Herbert Pulley or like block
JPS5227808Y2 (zh) * 1973-05-14 1977-06-24
SU800121A1 (ru) * 1977-06-21 1981-01-30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А-7255 Ручна цепна таль
JPS61171796A (ja) * 1985-01-25 1986-08-02 Hitachi Ltd 低品位炭の高品質化方法
JPH0315809A (ja) * 1989-06-14 1991-01-24 Omron Corp 自動焦点制御装置
JPH0315809U (zh) * 1989-06-29 1991-02-18
US5007617A (en) * 1989-08-03 1991-04-16 Vital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and-operated chain block
US5125629A (en) * 1990-08-29 1992-06-30 Vital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and-operated chain block
JP2597273B2 (ja) * 1992-08-27 1997-04-02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捲上牽引機における遊転制御装置
AU666078B2 (en) * 1993-07-02 1996-01-25 Elephant Chain Block Company Limited Manual chain block
JP3015809B2 (ja) * 1993-12-27 2000-03-06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転炉炉圧制御系の外乱補正方法
JP2919809B2 (ja) * 1997-05-15 1999-07-19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US6032928A (en) * 1997-05-15 2000-03-07 Elephant Chain Block Co., Ltd. Hand operated chain block having improved hand wheel
JP3065038B2 (ja) * 1998-10-23 2000-07-12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DE29921880U1 (de) * 1999-12-13 2001-04-19 Yale Ind Products Gmbh Hebezeug
RU19286U1 (ru) 2000-06-13 2001-08-20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Средне-Волжск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ая компания" Ручная цепная таль
EP1296884A4 (en) * 2000-06-16 2006-12-27 Maxwell Marine Ltd WINDS
JP2005112631A (ja) * 2003-09-16 2005-04-28 Kito Corp 巻上牽引機
KR200343528Y1 (ko) * 2003-09-30 2004-03-03 이재규 기어의 버 제거와 모따기를 위한 공구
TWM318015U (en) * 2007-02-14 2007-09-01 Yi-De Pan Over-loading protection apparatus of tooth-shaped end plane for manually operating crane
AU2011318873B2 (en) * 2010-10-22 2016-05-19 Kojun-Tech Llc Load Sensing Transmission And Hoist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US9051160B2 (en) * 2010-11-09 2015-06-09 Ningbo Chima Winch Co., Ltd. Electric capstan
JP6068857B2 (ja) * 2012-07-30 2017-01-25 株式会社キトー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JP5827188B2 (ja) * 2012-07-30 2015-12-02 株式会社キトー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JP6029955B2 (ja) * 2012-11-30 2016-11-24 株式会社キトー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JP2014108839A (ja) * 2012-11-30 2014-06-12 Kito Corp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およびロードチェー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1796U (zh) * 1985-04-13 1986-10-24
JPH0826680A (ja) * 1994-07-15 1996-01-30 Zojirushi Chain Block Kk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JP3015809U (ja) * 1995-03-01 1995-09-12 株式会社二葉製作所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における手鎖ガイド装置
JPH0940376A (ja) * 1995-07-24 1997-02-10 Zojirushi Chain Block Kk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TW466210B (en) * 1998-11-19 2001-12-01 Elephant Chain Block Co Hoist
WO2011118666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株式会社キトー 手動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7760A (zh) * 2012-11-30 2015-08-12 株式会社开道 链式葫芦
CN104837760B (zh) * 2012-11-30 2017-03-08 株式会社开道 链式葫芦
US9926176B2 (en) 2012-11-30 2018-03-27 Kito Corporation Chain block
CN106458547A (zh) * 2014-06-06 2017-02-22 株式会社开道 钢索吊车
US10273128B2 (en) 2014-06-06 2019-04-30 Kito Corporation Rope hoist
CN112723213A (zh) * 2020-10-22 2021-04-30 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环链手拉葫芦用主机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018118A (ko) 2017-02-15
EP2881356A4 (en) 2016-02-24
CN104428238B (zh) 2017-03-01
CA2878410C (en) 2017-02-21
EP2881356B1 (en) 2019-01-16
PH12015500020B1 (en) 2015-02-23
JP2014024673A (ja) 2014-02-06
PH12015500020A1 (en) 2015-02-23
KR20150018628A (ko) 2015-02-23
AU2013297575A1 (en) 2015-02-05
BR112015001992B1 (pt) 2021-06-22
US20150166312A1 (en) 2015-06-18
BR112015001992A2 (pt) 2019-10-15
US9802799B2 (en) 2017-10-31
WO2014021255A1 (ja) 2014-02-06
CA2878410A1 (en) 2014-02-06
AU2013297575B2 (en) 2016-05-12
RU2618573C2 (ru) 2017-05-04
KR101848341B1 (ko) 2018-05-28
EP2881356A1 (en) 2015-06-10
JP6068857B2 (ja) 2017-01-25
RU2015105252A (ru) 2016-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8238A (zh) 链式葫芦
CN104812695A (zh) 链式葫芦和负载链
US20150337929A1 (en) 3d push pull chain
CN104837760A (zh) 链式葫芦
CN104395225A (zh) 链式葫芦
US7503199B2 (en) Pulley block straps
US9803721B2 (en) Hybrid cable carrier chain
KR101597871B1 (ko) 매달기용 체인
CN102734329B (zh) 交叉式滚柱轴承
CN203461748U (zh) 链式葫芦
CN210682748U (zh) 一种绳索引导链条
CN202215666U (zh) 铰链式输送带扣用穿销及输送带连接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