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7760A - 链式葫芦 - Google Patents

链式葫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7760A
CN104837760A CN201380062137.3A CN201380062137A CN104837760A CN 104837760 A CN104837760 A CN 104837760A CN 201380062137 A CN201380062137 A CN 201380062137A CN 104837760 A CN104837760 A CN 1048377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chain type
type hoist
gear
whee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21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7760B (zh
Inventor
小管幸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to KK
Original Assignee
Kit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082784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83776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to KK filed Critical Kito KK
Publication of CN104837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7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7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77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3/00Portable or mobile lifting or hauling appliances
    • B66D3/12Chain or like hand-operated tackles with or without power transmission gearing between operating member and lifting rope, chain or cable
    • B66D3/16Chain or like hand-operated tackles with or without power transmission gearing between operating member and lifting rope, chain or cable operated by an endless chain passing over a pulley or a spro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链式葫芦,能够维持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侧面被拉拽的状态;链式葫芦(10)具备:第一框架(11)、与第一框架(11)相对而配置的第二框架(12)、包括手轮(80)和轮罩(14)且配置在与第二框架(12)分离侧的位置上的轮罩侧结构体、以及包括齿轮部件和将齿轮部件覆盖的齿轮箱(14)且配置在与第一框架(11)分离侧的位置上的齿轮箱侧结构体;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设有转动限制部(111a、111b、121a、121b),该转动限制部(111a、111b、121a、121b)用于限制链式葫芦(10)呈直立姿态时沿着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外周滚动,该直立姿态是指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同时与设置部位接触时的姿态。

Description

链式葫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物装卸作业中所使用的链式葫芦。
背景技术
为了使货物上下移动,通常使用链式葫芦。链式葫芦具备手轮、轮罩以及主体部等。主体部中设有挂有负载链的负载滑轮。而且,当朝向卷起方向卷动挂在手轮上的手链时,手轮进行旋转,且该手轮的旋转经由包括齿轮等的规定传递机构而被传递至负载滑轮。由此,使挂在下部挂钩上的货物向上移动。反之,在货物处于上方的状态下朝向下降方向操作手链时,货物向下移动。作为上述链式葫芦,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链式葫芦。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链式葫芦中,在第二主框架上安装有轮罩(参照图25),并且,该轮罩被设置为与第一主框架和第二主框架的弧状轮廓相仿的形状。另外,齿轮罩(齿轮箱)被设置为从第一主框架突出从而将齿轮部分覆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11-201637号
发明内容
然而,在移动或搬运链式葫芦时,有时会拉拽链式葫芦。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抓住负载链侧进行拉拽。当拉拽链式葫芦时,即使将链式葫芦设置为两个框架与地面接触这样的直立姿态,链式葫芦也会沿着第一主框架和第二主框架的弧状轮廓滚动。该情况下,链式葫芦受到地面的冲击而以轮罩或齿轮箱朝下的状态跌倒,从而以轮罩或齿轮箱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行拉拽。于是,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以轮罩朝下而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行拉拽时存在下述问题,即:有可能因为拉拽而导致拉杆螺栓的顶端侧或螺母受损,导致螺母或拉杆螺栓脱落,从而导致轮罩脱落。其次,以齿轮箱朝下而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行拉拽时存在下述问题,即:因为拉拽而导致将铭牌安装到齿轮箱上的铆钉头部受损,从而导致铆钉脱落。由此,当铆钉脱落时,存在灰尘等从齿轮箱的铆钉孔进入齿轮箱内,从而对齿轮的啮合带来影响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面被拉拽状态的链式葫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所提供的链式葫芦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框架,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挂有负载链的负载滑轮部件,并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驱动轴,该驱动轴与负载滑轮部件分别独立地进行旋转;第二框架,其与第一框架相对置而配置,第二框架与该第一框架一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负载滑轮部件,并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驱动轴;轮罩侧结构体,其包括挂有手链的手轮和将该手轮覆盖的轮罩,并且,该轮罩侧结构体配置在与第二框架分离侧且与第一框架呈相反侧的位置上;以及齿轮箱侧结构体,其包括多个齿轮部件和将齿轮部件覆盖的齿轮箱,并且,该齿轮箱侧结构体配置在与第一框架分离侧且与第二框架呈相反侧的位置上,其中,多个齿轮部件用于将来自手轮的旋转力经由驱动轴传递至负载滑轮部件;并且,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设有滚动限制部,该滚动限制部用于限制链式葫芦呈直立姿态时沿着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外周滚动,该直立姿态是指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同时与设置部位接触的姿态。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滚动限制部被构成为:位于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外周边缘部相距规定的滚动防止距离的位置上,并且与该外周边缘部同时接触设置部位。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轮罩侧结构体的质量大于齿轮箱侧结构体的质量。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齿轮箱具备用于收纳齿轮部件的齿轮收纳部;齿轮收纳部的高度被设置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即:当链式葫芦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滚动被滚动限制部限制的状态下以齿轮收纳部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能够防止链式葫芦进一步倾斜从而以齿轮收纳部朝下的状态跌倒;通过该齿轮收纳部与接地部位接触,该齿轮箱作为防止跌倒部而发挥作用。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轮罩的高度被设置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即:当链式葫芦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滚动被滚动限制部限制的状态下以轮罩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能够防止链式葫芦进一步倾斜从而以轮罩朝下的状态跌倒;通过该轮罩与接地部位接触,该轮罩作为防止跌倒部而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齿轮箱以第一框架相比齿轮箱更加朝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被安装在第一框架上;第一框架上设有:具有圆弧状的外周边缘部的圆形状部、和从该圆形状部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框架突出部,并且,该框架突出部作为滚动限制部而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第一框架上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被设置为:当俯视第一框架时,该第一框架的外周边缘部相对于所述齿轮箱的外周边缘部的突出量大于框架突出部侧的突出量。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轮罩以第二框架相比轮罩更加朝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安装在第二框架上;第二框架上设有:具有圆弧状的外周边缘部的圆形状部、和从该圆形状部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框架突出部,并且,该框架突出部作为滚动限制部而发挥作用。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在上述发明中,优选链式葫芦呈直立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低于呈轮罩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和呈齿轮箱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链式葫芦,能够维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面被拉拽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链式葫芦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外观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外观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沿图1的A-A线将链式葫芦剖切后的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沿图2的B-B线将链式葫芦剖切后的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以将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减速齿轮部件和负载齿轮拆除后的状态表示第一框架和辅助板的形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辅助板的形状的立体图,其中,(A)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B)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固定部件和导辊在第一框架上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减速齿轮部件和负载齿轮在第一框架上的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减速齿轮部件的形状的立体图,其中,(A)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B)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的形状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驱动轴的形状的图,其中,(A)是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C)是将凸缘部附近的形状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12中的(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啮合状态,(B)表示现有结构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啮合状态。
图13中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齿厚关系的图,(B)是表示现有结构的小齿轮与大径齿轮的齿厚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棘轮和棘爪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轮罩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5的轮罩中端面部的突出部分附近的形状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外力作用于轮罩的侧面部上时的情况的图,其中,(A)是表示外力作用于现有结构的轮罩的侧面部上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外力作用于转角部上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5的轮罩中链条引导部的折回部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中的(A)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齿轮箱侧的Y方向上的尺寸的主视图,(B)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的X方向上的尺寸的侧视图。
图20中的(A)、(B)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朝向齿轮箱侧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的质量平衡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图1的链式葫芦中轮罩侧的接触部分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轮罩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轮罩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现有轮罩的形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链式葫芦
11   第一框架
12   第二框架(对应于框架部件)
13   齿轮箱(对应于防止跌倒部)
14   轮罩(对应于防止跌倒部)
20   负载滑轮中空轴(对应于负载滑轮部件)
23   负载滑轮                  30   减速机构
31   负载齿轮(对应于齿轮部件的一部分)
31b、31b1、31b2  凹部          40   上部挂钩
42   导辊                      45   下部挂钩
60   减速齿轮部件(对应于齿轮部件的一部分)
61   大径齿轮                  61a  倒角部
62   小径齿轮                  70   驱动轴
72   小齿轮(对应于齿轮部件的一部分)
73   倾斜部                    74   曲面部
80   手轮                      90   制动机构
91   制动器固定座              92   制动板
94   棘轮                      95   棘爪部件
110、120   圆形状部
111、111a、111b、121、121a、121b   框架突出部(对应于滚动限制部)
112、122   插通孔
113、113a、113b、123、123a、123b   凹部
114   突出部        124   插入孔
130   安装板部      131   齿轮收纳部
132   铭牌          133   铆钉
141   凸缘部        142   侧面部
142a  上侧面部      142b  下侧面部
143   端面部        143a  凸部
143b  凹部          148   转角部
149   链条引导部    149a  引导弯曲部
149b  支脚部        149c  前端突出部
150   折回部        B1~B5  轴承
C1、C2  负载链      N     螺母
S     空间
SB    拉杆螺栓(对应于固定部件)
Q11~14、21~24、31~34   接触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链式葫芦(chain block)10进行说明。
<关于链式葫芦的构成>
如图1~图5等所示,链式葫芦10具备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齿轮箱13、轮罩14、负载滑轮中空轴20以及减速机构30,这些部件通过拉杆螺栓(staybolt)SB(对应于固定部件)和螺母N进行固定。而且,在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第一框架11与齿轮箱13之间、以及第二框架12与轮罩14之间安装有各种部件,其中一部分部件从它们之间突出。以下,对于各种部件等进行说明。
在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配置有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一部分、上部挂钩40、导辊42、止动件43以及剥链器(stripper)44等。如图4、图5所示,负载滑轮中空轴20经由分别嵌入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插通孔11a、12a中的球轴承等的轴承B1、B2而被支撑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即,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轴承嵌合部21a、21b的外周上配置有轴承B1、B2,进而,轴承B1、B2位于插通孔11a、12a中。由此,将负载滑轮中空轴20支撑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另外,负载滑轮中空轴20对应于负载滑轮部件。
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框架11具有轮廓呈圆形的圆形状部110、和从该圆形状部110突出的框架突出部111。框架突出部111总共设有三个,其中两个设置在上侧(Z1侧),另外一个设置在下侧(Z2侧)。
该框架突出部111是如下所述用于防止链式葫芦10滚动的部分、即作为滚动限制部而发挥作用的部分。即,当链式葫芦10呈以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而立起的姿态(以下,将这样的姿态称为“直立姿态”。)时,有时会通过负载链C1拉拽链式葫芦10。该情况下,链式葫芦10在从负载链C1传来的牵引力的作用下欲进行滚动。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有框架突出部111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滚动,而且,能够以框架突出部111与地面接触的状态拉拽负载链C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突出部111被设置为:将三个框架突出部111的侧部边缘的直线部分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腰三角形。但是,只要在拉拽链式葫芦10时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滚动,进而能够以框架突出部111与地面接触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则框架突出部111可以以任意方式从圆形状部110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放置链式葫芦10的部位(设置部位)设定为地面,但是也可以将地面以外的其他设置部位(地板等)也包含在地面中。
另外,在各个框架突出部111上,分别设有供拉杆螺栓SB插通的插通孔112。并且,插通孔112被设置为:将总计三个插通孔112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腰三角形,但是,也可以设置为将总计三个插通孔112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边三角形或大致等边三角形。另外,还可以设置为将总计三个插通孔112彼此连接时构成等腰三角形以外的其他三角形。
如图6和图9所示,上述框架突出部111中位于上侧(Z1侧)的一对框架突出部111a沿Y方向而配置。而且,通过一对框架突出部111a的外周边缘部的下侧(Z2侧)部位和圆形状部的外周边缘部而构成凹部113。凹部113是将第一框架11的、圆形状部110与框架突出部111a的下侧(Z2侧)的侧边之间的宽度尺寸缩小而形成的部分。因此,通过将双手手指等分别放在一对凹部113中,从而可以夹持住链式葫芦10。即,除了上部挂钩40以外,还可以利用凹部113而夹持或者保持链式葫芦10。
另外,也可以取代手指而将其他的夹持部件或者保持部件放在一对凹部113中,从而夹持或者保持链式葫芦10,以便进行搬运、保管或者包装等。
另外,在以链式葫芦10呈直立姿态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凹部113与地面不接触。因此,凹部113具有增大圆形状部110中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和框架突出部111中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之间的距离的功能。由此,通过在圆形状部110侧和框架突出部111侧分别于相互分离的位置处与地面接触,从而在以直立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链式葫芦10不易滚动。
另外,位于下侧(Z2侧)的框架突出部111根据需要而称为框架突出部111b。该框架突出部111b的Z2侧端面是与Y轴平行的平坦部111b1,通过设置该平坦部111b1,链式葫芦10能够立起而不会倒下。由此,使链式葫芦10的搬运、保管或包装等变得容易。
另外,在框架突出部111b的Y方向的两侧也设置有凹部113。通过设置该凹部113,圆形状部110中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和框架突出部111b中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由此,在以直立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链式葫芦10不易滚动。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将与框架突出部111a邻接的凹部113称为凹部113a,将框架突出部111b两侧的凹部113称为凹部113b。
另外,如图8所示,与上述第一框架11同样地,在第二框架12上也设有圆形状部120、框架突出部121(121a、121b)、插通孔122以及凹部123(123a、123b),这些部件的结构与第一框架11中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故省略各部件的说明。另外,第二框架12对应于框架部件。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框架11对应于框架部件,还可以是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两者对应于框架部件。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中相比第一框架11侧的轴承嵌合部21a更靠近齿轮箱13侧的位置上设有齿轮嵌合部22,构成减速机构30的负载齿轮31以花键连接(spline connection)状态被保持在该齿轮嵌合部22上。另外,在齿轮嵌合部22的齿轮箱13侧的部位上设有安装开口环E的槽部22a。通过在该槽部22a中安装开口环E,从而能够限制负载齿轮31朝向X2侧移动。
另一方面,齿轮嵌合部22的轴承嵌合部21a侧的部位上形成有花键加工的退刀槽22b,进而,在齿轮嵌合部22中相比退刀槽22b更靠近轴承嵌合部21a侧的部位上,设有直径大于齿轮嵌合部22的固定阶梯部22c,通过该固定阶梯部22c能够限制负载齿轮31朝向X1侧移动。
在此,在负载齿轮31上设有供上述齿轮嵌合部22插入的中心孔31a。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负载齿轮31两端侧的、中心孔31a周围的部位上设有凹部31b。凹部31b被设置为使负载齿轮31的两端面凹陷规定尺寸后的形状。即,如图4和图5所示,从负载齿轮31的X1侧端面凹陷的凹部31b1与轴承B1对置,从而通过设置该凹部31b1,能够增大负载齿轮31与轴承B1之间的间隙。由此,在以负载齿轮31与轴承B1之间存在机油(润滑油)的状态使负载齿轮31旋转时,能够减少负载齿轮31旋转时因为机油(润滑油)的粘性而产生的机械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机油(润滑油)的流动性。
同样地,从负载齿轮31的X2侧端面凹陷的凹部31b2与减速齿轮部件60的大径齿轮61对置,通过设置该凹部31b2,能够增大负载齿轮31与大径齿轮61之间的间隙。该情况下,当使负载齿轮31旋转时,也能够减少负载齿轮31旋转时因为机油(润滑油)的粘性而产生的机械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机油(润滑油)的流动性。
另外,负载齿轮31、减速齿轮部件60、小齿轮72对应于齿轮部件。
另外,负载滑轮中空轴20具有构成负载滑轮23的一对凸缘部23a,进而,在一对凸缘部23a之间设有构成负载滑轮23的链槽(chain pocket)23b(参照图4)。链槽23b是收容负载链C1的金属环C1a的部分并且具有横槽(省略图示)和纵槽(省略图示),其中,横槽是以金属环C1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方向(X方向)平行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1a的部分,纵槽相比该横槽呈深槽状,并且是以金属环C1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方向(X方向)交叉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1a的部分。
另外,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上设有中空孔24。驱动轴70插入在中空孔24中,在该中空孔24的第二框架12侧端部上设有轴承阶梯部26,该轴承阶梯部26用于将转动支撑(pivotally support)驱动轴70的轴承B3承挡固定。在此,在中空孔24的齿轮嵌合部22侧端部上,设有用于将驱动轴70的凸缘部71承挡固定的收容凹部27。通过将驱动轴70的凸缘部71配置于该收容凹部27中,能够缩短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缩小链式葫芦10的X方向(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另外,通过缩短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能够提高该驱动轴70的强度。
如图1~图6所示,上部挂钩40经由连接轴41(参照图6、图8)被安装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并且,上部挂钩40以相对于该连接轴41转动自如的状态被安装。在该上部挂钩40上安装有挂钩锁扣(hook latch)40a,并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对该挂钩锁扣40a施加使其闭合方向的力。
图2和图8所示的导辊4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以相对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转动支撑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并且,该导辊42以例如夹着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中心相隔180度的方式设有一对。该导辊42是随着负载链C1的卷起等而旋转的部件,并且,该导辊42被安装为与负载滑轮23相距防止负载链C1从链槽23b脱落的距离而对置。
图1~图4、图9所示的止动件43是安装金属销43a的部分,其中,该金属销43a插入在负载链C1的、与下部挂钩45安装侧呈相反侧的端部的金属环C1a中。该止动件43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也分别以相对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转动支撑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
图4所示的剥链器44是防止发生锁定状态的部件,其中,该锁定状态是指:挂在负载滑轮23上的负载链C1随着负载滑轮23旋转过度从而导致负载滑轮23无法旋转的状态。该剥链器44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端部分别插入设置于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的支撑孔11b、12b中,由此将剥链器44安装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在第一框架11的与齿轮箱13对置侧的端面上,安装有图7所示的辅助板50。辅助板50上设有凸缘部51和拉深加工部52。凸缘部51是与第一框架11的端面接触的部分,在该凸缘部51上设有固定孔53。于是,通过将铆钉等固定部件55(参照图5)插通在固定孔53和设置于第一框架11上的安装孔11c中,从而将辅助板50安装在第一框架11上。
另外,拉深加工部52是相比凸缘部51位于中央侧的部分,且是以使辅助板50的中央侧部分从第一框架11的端面分离规定距离的方式通过例如拉深加工而形成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固定孔53的存在而在拉深加工部52的外周侧存在凹陷部分,但是,除去该凹陷部分的话,拉深加工部52呈角部为R形状的大致菱形。
在此,上述固定部件55和导辊42在第一框架11上的安装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即,一对导辊42以分别靠近任一个固定部件55的方式被安装,并且,一对导辊42被配置在夹着导辊42的中心呈对称的位置上。另外,导辊42被设置为靠近远离负载滑轮23等的旋转中心的固定部件55(55a),并且被设置在夹着Y方向而远离靠近中心的固定部件55(55b)的位置上。通过如此配置,在卷起负载链C1时,链式葫芦10的整体朝向图8的转动方向M进行转动,从而使负载链C1施加于导辊42上的力的方向F与连接相互靠近的固定部件55的线L垂直。在如此转动的情况下,当如图8所示那样配置导辊42时,连接一对导辊42的线接近于水平的状态,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引导负载链的导向性。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拉深加工部52的中央侧位置上设有中心孔56。中心孔56被设置为与上述插通孔11a呈同轴并且直径与该插通孔11a的直径相等。而且,上述轴承B1位于中心孔56中,从而支撑负载滑轮中空轴20。另外,在拉深加工部52中,在大致菱形形状的较长对角线上设有轴承孔57。轴承孔57在与中心孔56的中心相距相等间距的位置上设有例如一对,并且通过例如冲缘(burring)加工而被形成为具有立起部57a的形状。
减速齿轮部件60的一端侧(图5中为X1侧)的转动支撑部63插入在该轴承孔57中,从而由该轴承孔57转动支撑该减速齿轮部件60。另外,减速齿轮部件60的另一端侧(图5中为X2侧)的转动支撑部64经由轴衬(bush)等的轴承B4而插入齿轮箱13的轴承孔13a中,从而由该轴承孔13a转动支撑减速齿轮部件60。
如图5和图10所示,一对减速齿轮部件60(一对减速齿轮部件60的配置在图9中也有图示)中设有大径齿轮61(对应于第一减速齿轮部)和小径齿轮62(对应于第二减速齿轮部),除此之外还设有被插入上述轴承孔57中的转动支撑部63、和被插入轴承孔13a中的转动支撑部64。大径齿轮61与驱动轴70的小齿轮72啮合,从而以第一减速比将来自驱动轴70的驱动力传递至减速齿轮部件60。
另外,在大径齿轮61上设有倒角部61a。倒角部61a设置于大径齿轮61的外周侧且X1侧的部位上,并且被设置为直径小于该大径齿轮61的其他部位。通过设置该倒角部61a,能够防止大径齿轮61与驱动轴70的倾斜部73和曲面部74发生干扰。
另外,小径齿轮62与负载齿轮31啮合,从而将被传递至减速齿轮部件60的驱动力以第二减速比传递至负载齿轮31。另外,该小径齿轮62和上述大径齿轮61通过例如冷锻呈一体地形成。但是,小径齿轮62与大径齿轮61可以通过例如精密锻造或者切削加工等其他加工的组合呈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在通过上述加工的组合分别形成后加以接合而形成。
如图10(A)所示,在减速齿轮部件60中相比转动支撑部64更靠近大径齿轮61侧(X1侧)的位置上设有凸出部65。凸出部65设置在减速齿轮部件60端面的中央部分处所设有的凹部60a中,该凸出部65是朝向径向外侧凸出从而直径大于转动支撑部64的部分,并且,该凸出部65沿着圆周方向相隔一定间隔地凸出(图10(A)中设有三个凸出部65)。而且,在相邻的凸出部65之间设有与该凸出部65相比直径相对较小的凹陷部66。
另外,在转动支撑部64的外周侧,沿着减速齿轮部件60的轴线方向(X方向)设有油槽64a,该油槽64a与任意一个凹陷部66连通。由此,能够经由凹部60a和油槽64a向轴衬等的轴承B4供给机油(润滑油)。另外,通过设置上述凸出部65,能够使大径齿轮61与轴承B4分离,并且,通过设置凹部60a和油槽64a,能够减少大径齿轮61与轴承B4、B5之间因为机油(润滑油)的粘性而产生的机械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机油(润滑油)的流动性。
如图4和图5所示,驱动轴70(参照图11)是沿着X方向从齿轮箱13侧延伸至手轮(hand wheel)80侧为止的部件。该驱动轴70如上所述插通在负载滑轮中空轴20的中空孔24中,并且被设置为经由轴承阶梯部26的轴承B3而相对于负载滑轮23旋转自如。另外,驱动轴70上设有凸缘部71,该凸缘部71位于收容凹部27中。于是,通过利用收容凹部27的底部27a来阻挡凸缘部71,从而能够限制驱动轴70朝向手轮80侧移动,并且能够减小驱动轴70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
在该驱动轴70的、从中空孔24朝向齿轮箱13侧(X2侧)突出的部分上,设有与上述大径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72(对应于第一齿轮)。在图12(A)中,小齿轮72具有五枚齿721。该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被设置为与图13(B)所示的现有小齿轮72H的齿721H的齿厚Db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72中,各齿721的齿顶722的齿厚Da(以下,如图13(A)所示将齿顶722的齿厚Da设为齿厚Da2。)被设置为大于现有小齿轮72H的各齿721H的齿顶722H的齿厚Db(以下,如图13(B)所示将齿顶722H的齿厚Db设为齿厚Db2)。
另外,在如上所述使齿顶722的齿厚Da2大于现有的齿顶722H的齿厚Db2的情况下,能够如下那样设定各齿721的齿厚Da。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72中,存在于相邻的齿721之间的齿根723的尺寸Ba(省略图示)被设置为小于现有小齿轮72H的齿根723H的尺寸Bb(省略图示)。因此,在齿根723侧,齿721的齿厚Da(以下,如图13(A)所示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a设为齿厚Da1。)被设置为大于现有齿721的齿厚Db(以下,如图13(B)所示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b设为齿厚Db1)。
此外,如图13(A)、(B)所示,对于齿721、721H的各部位处的齿厚Da、Db进行了研究。该情况下,在图13(A)所示的结构中,相对于现有的齿721H的齿厚Db,增厚部724在本实施方式的齿721的齿厚Da中所占的比例被设置为:随着从齿根723侧朝向齿顶722侧逐渐增大。由此,由于在齿顶722侧增厚部724的比例增大,因此,能够大幅提高齿721的齿顶722侧的强度。
另外,也可以如下那样设定各齿721的齿厚Da。即,也可以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a1设置为与现有的齿721H的齿根723H侧的齿厚Db1相等。但是,该情况下,必须防止在齿根723侧发生根切(undercut)。另外,在如上所述将齿根723侧的齿厚Da1设置为与现有的齿721H的齿根723H侧的齿厚Db1相等时,也可以将增厚部724的尺寸设定为:随着从齿根723朝向齿顶722逐渐增大。
另外,在与上述小齿轮72啮合的大径齿轮61的各齿611中,其厚度减小了与齿721的增厚部724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即,与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相比现有小齿轮72H的齿721H的齿厚Db增加相对应地,大径齿轮61的齿611的齿厚Dc(参照图13(A))与现有的齿611H的齿厚Dd(参照图13(D))相比变小。此时,小齿轮72的齿顶722的齿厚Da2被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齿顶612的齿厚Dc1。在此,在齿721与齿611的相互接触的部分处,小齿轮72的齿721的齿厚Da(增厚部724)在从齿根723侧朝向齿顶722侧时的变化程度与大径齿轮61的齿611的齿厚Dc在从齿顶612侧朝向齿根613侧时的变化程度相同。由此,在小齿轮72与大径齿轮61之间实现良好的啮合状态。
另外,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结构中,在小齿轮72上设有五枚齿721,而在大径齿轮61上设有35枚齿611。而且,一对大径齿轮61(减速齿轮部件60)被配置在夹着小齿轮72呈对称的位置上,从而小齿轮72与一对大径齿轮61的双方啮合。因此,当大径齿轮61的齿611旋转一圈时,该大径齿轮61的齿611与小齿轮72的齿721仅接触一次,但是,在该大径齿轮61旋转一圈的期间内,小齿轮72的齿721与大径齿轮61的齿611接触14次。
另外,减速齿轮部件60和驱动轴70均由金属形成,但是,从耐磨性等的观点来看,优选上述减速齿轮部件60和驱动轴70由铁系金属形成。另外,优选减速齿轮部件60和驱动轴70由相同的材质形成。但是,也可以由与减速齿轮部件60的大径齿轮61相比耐磨性出色的材质形成驱动轴70中的至少小齿轮72。
在驱动轴70的、从中空孔24朝向齿轮箱13侧(X2侧)突出的部分上,设有与上述大径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72(对应于齿轮部)。如图11(A)、(C)所示,在小齿轮72的凸缘部71侧的根部分处设有倾斜部73。进而,在小齿轮72的各齿部与倾斜部73之间设有规定的曲面部74。曲面部74例如被形成为R形状。于是,通过设置上述倾斜部73和曲面部74,能够防止在小齿轮72与凸缘部71的边界部分处产生应力集中。另外,曲面部74例如只要为倾斜部73的1/10以上即可,当曲面部74在倾斜部73中所占比例在1/10以上时,能够良好地防止应力集中。
在此,小齿轮72的齿部的顶端侧齿厚被设置为大于与该小齿轮72啮合的大径齿轮61的顶端侧齿厚。因此,能够谋求延长小齿轮72的寿命。即,由于小齿轮72的齿数少于大径齿轮61的齿数,因此,与大径齿轮61的各齿相比小齿轮72的各齿的滑动次数更多。由此,与大径齿轮61的各齿相比小齿轮72的各齿磨损更快。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小齿轮72的齿部的顶端侧齿厚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顶端侧齿厚,进而将小齿轮72的齿部的顶端侧齿宽也设置为大于大径齿轮61的顶端侧齿宽,从而能够谋求延长小齿轮72的寿命。
另外,在驱动轴70的、相比小齿轮72更靠近齿轮箱13侧(X2侧)的位置上设有转动支撑部75。转动支撑部75是在其外周侧安装有轴承B5的部分,该轴承B5被安装在设置于齿轮箱13上的轴承安装部13b中。由此,驱动轴70的X2侧端部经由轴承B5被齿轮箱13旋转自如地支撑。进而,在驱动轴70的手轮80侧的位置上设有阳螺纹部76。阳螺纹部76是被拧入下述手轮80的阴螺纹部81或者制动器固定座91的阴螺纹部91a中的部分。另外,在阳螺纹部76的X2侧端部处设有阶梯部77,下述制动器固定座91卡定在该阶梯部77上。另外,在相比阳螺纹部76更靠近X1侧的位置上设有具有销孔78a的止轮器固定部78,下述止轮器84配置在该止轮器固定部78上并通过止动销79来防止其脱落。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齿轮箱13是将包括减速齿轮部件60和负载齿轮31的减速机构30覆盖的部件,该齿轮箱13通过拉杆螺栓SB和螺母N被固定在第一框架11上。该齿轮箱13作为防止跌倒部发挥作用。另外,齿轮箱13具有安装板部130和齿轮收纳部131。安装板部130是与第一框架11呈面状接触的部分。另外,齿轮箱13可以通过例如对板等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板部130被设置为与上述三个框架突出部111的直线部分相连而成的形状相同的形状。但是,在拉拽链式葫芦10时,相比拉拽齿轮箱13而优选拉拽第一框架11。因此,在框架突出部111附近设置为:框架突出部111相比安装板部130更加朝向外侧突出。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齿轮收纳部131被设置为从安装板部130朝向X2侧凸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收纳部131从安装板部130突出的高度被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的间隔。但是,只要能够良好地防止链式葫芦10跌倒以及在跌倒时能够良好地恢复姿态,则齿轮收纳部131的高度可以设置为任意高度。
如图1所示,在齿轮收纳部131上,通过铆钉133安装有铭牌132。为了能够将铭牌132安装在齿轮收纳部131上,在齿轮收纳部131上设置有用于插入铆钉133的未图示的孔部。
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与齿轮箱13的外周边缘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即,在框架突出部111附近被设置为: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相对于齿轮箱13的外周边缘部的突出量较小。但是,在凹部113a的下侧和凹部113b的上侧设置为: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相对于齿轮箱13的外周边缘部的突出量较大。以下,将第一框架11中相对于齿轮箱13的外周边缘部的突出量大于框架突出部111附近的突出量的部分称为突出部114。相比于凹部113a的下侧,突出部114在凹部113b的上侧从齿轮箱13的外周边缘部大幅突出。通过设置上述突出部114,从而能够使拉拽链式葫芦10时的拉拽位置远离齿轮收纳部131。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二框架12的、不与第一框架11对置侧的端面上,设有手轮80和制动机构90。手轮80的中心侧设有阴螺纹部81,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被拧入该阴螺纹部81中。另外,与上述负载滑轮23同样地,在手轮80外周侧且一对凸缘部80a相对置的部位之间也设有链槽82。链槽82是收容手链C2的金属环C2a的部分并且具有横槽(省略图示)和纵槽(省略图示),其中,横槽是以金属环C2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平行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2a的部分,纵槽相比该横槽呈深槽状,且是以金属环C2a的扁平方向与轴线交叉的状态收容该金属环C2a的部分。
另外,在手轮80的、阳螺纹部76的前端侧(X1侧),隔着垫圈(collar)83等设有止轮器84。止轮器84是环状部件并且具有贯通孔84a,该贯通孔84a沿着径向贯穿止轮器84。于是,通过在该贯通孔84a和止轮器固定部78的销孔78a中插入止动销85,从而能够限制止轮器84在驱动轴70的X方向上移动。通过设置该止轮器84,从而能够限制手轮80朝向X1侧移动。
另外,制动机构90的主要结构组件包括制动器固定座91、制动板92、棘轮94、棘爪部件95等。如图4和图5所示,在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的、第二框架12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制动器固定座91。制动器固定座91的中心侧设有阴螺纹部91a,进而,制动器固定座91还设有凸缘部91b和中空凸台部91c。阴螺纹部91a是供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拧入的部分,通过将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拧入到阴螺纹部91a中,从而使制动器固定座91的凸缘部91b被卡定在阶梯部77上。凸缘部91b是被设置为直径大于中空凸台部91c的部分,其能够阻挡下述制动板92。中空凸台部91c位于相比凸缘部91b更靠手轮80侧(X1侧)的位置,并且经由下述轴衬93而支撑棘轮94。
制动板92(92a)位于凸缘部91b与下述棘轮94之间,当从手轮80侧施加压力时,在凸缘部91b与下述棘轮94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成为:在该较大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制动器固定座91与棘轮94呈一体地旋转的状态。另外,在棘轮94和手轮80之间也配置有制动板92(92b),通过从手轮80侧施加压力而在棘轮94与手轮80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成为:在该较大摩擦力的作用下使手轮80与棘轮94呈一体地旋转的状态。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制动器固定座91的中空凸台部91c上安装有轴衬93,在该轴衬93的外周侧设有棘轮94。由此,棘轮94被设置为相对于制动器固定座91旋转自如。如图14所示,棘轮94的棘爪部94a与棘爪部件95的顶端啮合,通过该啮合而防止棘轮94反转(朝向卷起方向旋转),从而构成防止棘轮94反转的棘轮(ratchet)机构。另外,棘爪部件95被设置为经由棘爪轴95a能够转动,并且,在该棘爪部件95上安装有施力弹簧95b的一端,由此,通过该施力弹簧95b对棘爪部件95施加作用力,从而使该棘爪部件95的顶端始终与棘轮94的棘爪部94a啮合。
另外,棘爪部件95设有一对,在如图14所示的结构中,其中一个棘爪部件95配置在从垂直方向仅倾斜规定角度、例如30度后的位置上。另外,另一个棘爪部件95配置在与上述一个棘爪部件95邻接的位置上,并且,其配置形态呈:一对棘爪部件95都被收容在直交坐标系的同一象限、例如第一象限内。由此,在直角坐标系的与第一象限相对的第三象限所对应的位置(图14中为Z2侧且Y2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空间S,由此在将负载链C1a卷起时可以使下部挂钩45位于该空间S中。但是,一对棘爪部件95的配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配置形态,例如也可以采用将一对棘爪部件95夹着棘轮94的旋转中心分别配置在对角线方向上的结构。
轮罩14是将手轮80的上侧和制动机构90的上侧覆盖的部件(参照图1~图3等),该轮罩14通过拉杆螺栓SB和螺母N被固定在第二框架12上。该轮罩14作为防止跌倒部而发挥作用。另外,轮罩14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的塑性加工而形成,并且,如图15所示,通过塑性加工形成为具备凸缘部141、侧面部142以及端面部143。凸缘部141是抵接在第二框架12上的部分。该凸缘部141被设置为下述状态,即:与第二框架12面接触,由此能够良好地抵抗拉杆螺栓SB和螺母N之间的紧固力。为了实现上述面接触,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凸缘部141,即:随着朝向远离端面部143的前端侧(X2侧),而使侧面部142以与第二框架12平行的方式朝向外侧扩展。
另外,凸缘部141被折弯成相对于侧面部142接近垂直的角度,但是,在轮罩14的安装状态中,并非一定要使侧面部142与第二框架12垂直。因此,也可以将凸缘部141折弯成与侧面部142垂直的角度,但是,并非一定要将凸缘部141折弯成与侧面部142垂直的角度。
另外,图15等所示的轮罩14也可以通过例如对钢板等进行深拉伸加工而形成。
侧面部142是将凸缘部141与端面部143的外周边缘部之间连接的部分,如图1等所示,侧面部142被形成为在靠近或远离第二框架12的方向(X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尺寸。另外,侧面部142并非设置在端面部143的整个外周边缘部上。即,侧面部142具有位于上侧的部分(以下,根据需要称为“上侧面部142a”)和位于下侧的部分(以下,根据需要称为“下侧面部142b”)。
另外,在轮罩14的上侧(Z1侧),沿着Y方向设有一对拉杆螺栓SB和螺母N的组合。另一方面,在轮罩14的下侧(Z2侧),仅设有一个拉杆螺栓SB和螺母N的组合。因此,上侧面部142a被设置为其在Y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下侧面部142b,并且,在上侧面部142a上还设有一对转角部(wrap-around portions)148(之后进行说明)。
另外,手链C2能够从上侧面部142a与下侧面部142b之间的缺口部144伸出。另外,在相比缺口部144更靠近端面部143侧的部位上设有左右侧面部145。与上侧面部142a和下侧面部142b同样地,左右侧面部145也是从端面部143朝向第二框架12延伸的部分,但是,由于设有缺口部144,因而左右侧面部145朝向第二框架12延伸的长度远小于上侧面部142a和下侧面部142b。
另外,端面部143是轮罩14中与手轮80相对置的部分。该端面部143被设置为其外周边缘部与上侧面部142a、下侧面部142b以及左右侧面部145相连。另外,在图15中,端面部143在Y方向和Z方向(对应于下垂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该端面部143可以设置成平面状,但是,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设有凹凸的结构,以提高设计性、或者提高轮罩14的强度。
在图2、图3及图15所示的结构中,端面部143上设置有朝向X1侧突出的凸部143a,该凸部143a被设置为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另外,在凸部143a的内部侧设置有朝向X2侧凹陷的凹部143b,该凹部143b被设置为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
另外,如图3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部143被设置为圆形状部T1与三角形状部T2重叠,其中,圆形状部T1呈从中心至边缘部为止的半径为R1的圆形状(在图3和图15中,圆形状部呈上侧部分被切除的部分圆形状,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部分圆形状也包括在圆形状内。),三角形状部T2呈从同一中心至边缘部为止的距离为R2的三角形状。在此,半径R1与距离R2之间的关系呈R2>R1。由此,三角形状部T2的角部侧被设置为从圆形状部T1突出。以下,将从圆形状部T1突出的该部分称为“突出部分14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角形状部T2被设置为底边位于上方而顶点位于下方的等腰三角形状,但是,三角形状部T2也可以设置成等边三角形状或大致等边三角形状。另外,三角形状部分也可以设置成等腰三角形状以外的其他三角形状。
在此,由图15和图3明确可知,轮罩14的转角部148的外周边缘部与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设置在相同位置上。但是,在拉拽链式葫芦10时,相比拉拽轮罩14而优选拉拽第二框架12。因此,在框架突出部121附近设置为:与转角部148的外周边缘部相比,框架突出部121的外周边缘部更加朝向外侧突出。
如图3和图15所示,在突出部分146上设有螺栓孔147(对应于固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螺栓孔147设置于突出部分146上,因而在轮罩14的外周边缘部侧设有三个螺栓孔147,其中两个螺栓孔147在上侧(Z1侧)沿Y方向而设置。
如图3、图15及图16所示,在上侧面部142a上设有转角部148。该转角部148被设置为其上边缘侧(Z1侧的边缘部)与突出部分146相连。另外,转角部148被设置为图16中的切线A1(也可以是面状的切面A1)与切线A2(也可以是面状的切面A2)所形成的角度θ为锐角。
在图16所示的结构中,将切线A1(切面A1)与切线A2(切面A2)所形成的角度设为60度左右。另外,连接切线A1(切面A1)和切线A2(切面A2)的交点与中心的线为切线A1(切面A1)与切线A2(切面A2)所形成角的二等分线A3、或者呈近似于二等分线A3的状态。
在此,如图17和图25所示,在现有的轮罩14H中,上侧面部142H被设置为切线A1(切面A1)与切线A2(切面A2)所形成的角度α为钝角。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轮罩14的转角部148与现有轮罩14H的拉杆螺栓SB的安装部位附近(与转角部148相对应的部分;以下称为“拐角部148H”)进行比较可知,本实施方式的轮罩14具有强度大这一特征。
对于这一点详细说明如下:与图15和图1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转角部148相比,图25所示的现有结构中的拐角部148H被设置为远离拉杆螺栓SB和螺栓孔147。因此,当负载作用于螺栓孔147周围的端面部143上时,呈比设有本实施方式的转角部148时更容易变形的状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25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转角部148被设置为位于端面部143的内部侧并且靠近拉杆螺栓SB和螺栓孔147。因此,即使在负载作用于螺栓孔147周围的端面部143上时,端面部143和转角部148也不易变形。
在此,将外力作用于转角部148和端面部143上时的情况表示于图17中。如图17(A)所示,朝向旋转中心的外力F作用于现有结构中与转角部148相对应的部分上,如图17(B)所示,朝向旋转中心的外力F同样地作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转角部148上。由图17(A)、(B)明确可知,在现有结构中,沿上侧面部142a的力的分力更大。由此,与图17(A)和图25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设有本实施方式那样的转角部148时的强度变大。
另外,如图2和图15所示,在转角部148上,以与转角部148相连(呈一体)的状态设有链条引导部149。链条引导部149是靠近手链C2而设置的部分,并且是用于在手链C2快速转动(所谓的手链C2失控)时防止该手链C2从链槽82中脱落的部分。该链条引导部149被设置为位于转角部148的下侧(Z2侧),该链条引导部149具有引导弯曲部149a、支脚部149b以及前端突出部149c。引导弯曲部149a是与手轮80的链槽82对置的部分。该引导弯曲部149a的X方向上的端部被设置为分别与凸缘部80a对置。
另外,引导弯曲部149a的端部与凸缘部80a之间的间隙优选小于手链C2的金属环C2a的直径。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即使在手链C2快速转动(所谓的手链C2失控)时,也能够防止该手链C2从链槽82中脱落。
另外,支脚部149b的X2侧端部设置在与凸缘部141相同的位置处,从而该支脚部149b的端面能够抵接在第二框架12上。另外,支脚部149b的端面上设有前端突出部149c。前端突出部149c是插入设置于第二框架12上的插入孔124(参照图14)中的部分。通过将该前端突出部149c插入到插入孔124中,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
在此,如图18所示,在链条引导部149的下侧外周边缘部上,通过卷边加工而形成有折回部150。折回部150设置在整个引导弯曲部149a和支脚部149b上。于是,通过设置该折回部150,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的强度。另外,通过设置折回部150,能够提高例如手等部位接触到该折回部150时的安全性。但是,并非必须在整个引导弯曲部149a和支脚部149b上都设置折回部150,也可以采用在引导弯曲部149a和支脚部149b的至少一部分部位上未设置折回部150的结构。
(关于防止链式葫芦10在拉拽时跌倒的构成)
接下来,对于如上那样构成的链式葫芦10中的、防止该链式葫芦10在拉拽时跌倒的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用于防止跌倒的构成,存在上述框架突出部111、121。通过设置该框架突出部111、121,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沿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圆周方向滚动,从而能够减少通过链式葫芦10滚动而产生的势能。
另外,如图19所示,链式葫芦10被构成为其Y方向上的尺寸a与X方向上的尺寸b之间呈下述关系。
b≥a      (公式1)
此外,在链式葫芦10中,尺寸a是指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在Y方向上的外周边缘部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另外,尺寸b是指链式葫芦10在X方向上的端部之间的长度。该情况下,尺寸b是指从凸部143a的X1侧边缘部至齿轮箱13的X1侧边缘部为止的尺寸。但是,尺寸b也可以是从端面部143的平坦部分至齿轮箱13的X1侧为止的尺寸,而不是凸部143a的X1侧边缘部至齿轮箱13的X1侧为止的尺寸,还可以是以其他部分(例如轮罩14的X1侧内壁面或者齿轮箱13的X2侧内壁面)为基准的尺寸。
另外,链式葫芦10被构成为齿轮箱13侧的质量W1与轮罩14侧的质量W2之间呈下述关系。
W2≥W1      (公式2)
另外,也可以与(公式2)相关联而构成如下关系,即:作用于轮罩14侧的力矩大于作用于齿轮箱13侧的力矩。另外,安装在第一框架11上且成为齿轮箱13侧的质量W1的部件对应于齿轮箱侧结构体,并且,安装在第二框架12上且成为轮罩14侧的质量W2的部件对应于轮罩侧结构体。
另外,齿轮收纳部131构成为如下高度。即,当链式葫芦10以齿轮收纳部131侧朝下的状态倾斜时,若以该状态继续进行拉拽,则有可能使链式葫芦10进一步跌倒从而以铭牌132与地面相对的状态与地面接触。
在此,链式葫芦10在图20所示的情况下跌倒的可能性最高。根据图19对其理由说明如下。首先,将框架突出部111b侧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11,将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21,将连接接触部分Q11与接触部分Q21的直线设为直线P1,其中,接触部分Q11与接触部分Q21之间隔着凹部113b。于是,齿轮收纳部131侧的与接触部分Q11、Q21同时接触地面的接触部分Q31位于与直线P1垂直的直线上。
同样地,将框架突出部111a侧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12,将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22,将连接接触部分Q12与接触部分Q22的直线设为直线P2,其中,接触部分Q12与接触部分Q22之间隔着凹部113a。于是,齿轮收纳部131侧的与接触部分Q12、Q22同时接触地面的接触部分Q32位于与直线P2垂直的直线上。
在此,由图19(A)明确可知,直线P1与接触部分Q31之间的距离K1大于直线P2与接触部分Q32之间的距离K2。因此,在如图20所示那样倾斜的情况(即在接触部分Q11、Q21、Q31这三个位置处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链式葫芦10的倾斜角度θ最大,从而链式葫芦10跌倒的可能性最高。
因此,以下对于接触部分Q11、Q21、Q31与地面接触时链式葫芦10的倾斜进行说明。该情况下,为了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跌倒,只要齿轮收纳部131的高度S足够高即可。即,若齿轮收纳部131的高度S变高,则与此相应地链式葫芦10的倾斜角度θ变小。因此,齿轮收纳部131的高度S只要设定为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朝向齿轮收纳部131的顶面(安装有铭牌132的面)与地面接触的方向转动的程度的高度即可。另外,高度S也可以是从第一框架11至齿轮收纳部131的、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即接触部分Q31处的顶面为止的高度。
在此,如图21所示,在链式葫芦10中,齿轮箱13侧的质量W1与轮罩14侧的质量W2被配置为夹着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呈平衡状。因此,即使链式葫芦10以齿轮收纳部131朝下的状态倾斜,在轮罩14侧的质量W2的作用下,也容易从倾斜状态恢复为直立姿态。另外,即使链式葫芦10以齿轮收纳部131朝下的状态倾斜,齿轮收纳部131通过在接触部分Q31处与地面接触而发挥防止跌倒部的作用,从而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跌倒。
此外,当链式葫芦10在框架突出部111a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下以齿轮收纳部131朝下的方式倾斜时,如上所述,直线P1与接触部分Q31之间的距离K1大于直线P2与接触部分Q32之间的距离K2(参照图19(A))。因此,在框架突出部111a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下,链式葫芦10呈比框架突出部111b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时更加不易跌倒的状态。
另外,当链式葫芦10在框架突出部121a或框架突出部121b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下以轮罩14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链式葫芦10也呈比框架突出部111b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时更加不易跌倒的状态。
对于这一点说明如下:如图22所示,将框架突出部121b侧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13,将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23,将连接接触部分Q13与接触部分Q23的直线设为直线P3,其中,接触部分Q13与接触部分Q23之间夹着凹部123b。于是,轮罩14侧的与接触部分Q13、Q23同时接触地面的接触部分Q33位于与直线P3垂直的直线上。但是,直线P3与接触部分Q33之间的距离K3小于上述距离K1。
而且,由图2等明确可知,从第二框架12至轮罩14的端面部143为止的距离K5(高度)大于或者等于从第一框架11至齿轮收纳部131的顶面为止的距离K6(高度)。因此,当链式葫芦10在框架突出部121b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下以轮罩14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链式葫芦10呈比框架突出部111b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时更加不易跌倒的状态。
同样地,将框架突出部121a侧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14,将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的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部分设为接触部分Q24,将连接接触部分Q14与接触部分Q24的直线设为直线P4,其中,接触部分Q14与接触部分Q24之间夹着凹部123a。于是,轮罩14侧的与接触部分Q14、Q24同时接触地面的接触部分Q34位于与直线P4垂直的直线上。但是,直线P4与接触部分Q34之间的距离K4小于上述距离K1。进而,如上所述,距离K5大于或者等于距离K6。因此,当链式葫芦10在框架突出部121a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下以轮罩14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链式葫芦10呈比框架突出部111b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滚动的状态时更加不易跌倒的状态。
另外,接触部分Q11~Q14被构成为:位于与接触部分Q21~Q24相距规定的防止滚动距离的位置上,并且与接触部分Q21~Q24同时接触地面。由此,接触部分Q11~Q14作为滚动限制部发挥作用。
<关于链式葫芦的作用>
(1)关于使用链式葫芦10使货物上下移动时的作用
以下,对于使用如上那样构成的链式葫芦10使货物上下移动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使用上述链式葫芦10提起货物的情况下,当以下部挂钩45上挂有货物的状态朝向卷起方向操作手链C2时,手轮80进行旋转,此时,由于手轮80的阴螺纹部81与驱动轴70的阳螺纹部76啮合,因而手轮80朝向挤压制动板92(92b)的方向(朝向图3、图4中的X2的方向)前进,从而强力挤压制动板92(92b)。之后,手轮80与驱动轴70呈一体地旋转,通过该旋转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小齿轮72、大径齿轮61以及小径齿轮62被传递至负载齿轮31,从而使负载滑轮中空轴20旋转。由此,负载链C1被卷起从而将货物拉高。
与此相反,在将被吊起的货物放下来时,朝向与拉高货物时相反的方向操作手链C2。于是,手轮80对于制动板92b的挤压减弱。对应于该挤压的减弱,驱动轴70朝向与拉高货物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使货物缓缓下降。
另外,在棘轮94停止的状态下,棘轮94的棘爪部94a与棘爪部件95的顶端啮合。而且,即使在卷起时手放开手链C2从而在货物的重力作用下欲使驱动轴70反转的情况下,由于在手轮80不旋转的状态下通过手轮80将制动板92b挤压在棘轮94上,进而通过棘轮94将制动板92a挤压在制动器固定座91的凸缘部91b上,由此产生抵抗货物重力的制动力,从而能够防止货物下降。
(2)关于拉拽链式葫芦10时的动作
接着,以下对于拉拽上述链式葫芦1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使用者以抓住负载链C1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可以以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与地面接触的直立姿态、齿轮箱13的顶面朝下的姿态、或者轮罩14的凸部143a朝下的姿态中的任意一种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
在此,当以齿轮箱13的顶面朝下的倾斜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通过负载链C1施加于链式葫芦10上的力的作用点位于凸部143a的上方。进而,轮罩14侧的质量W2位于凸部143a的上方。因此,质量W2位于高于链式葫芦10整体的中心(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的位置上,从而成为平衡不佳的状态。由此,若以此状态进行拉拽,则链式葫芦10最终会变为直立姿态。
另外,当以轮罩14朝下的倾斜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通过负载链C1施加于链式葫芦10上的力的作用点也位于上方,齿轮箱13侧的质量W1位于更上方。因此,质量W1位于高于链式葫芦10整体的中心的位置上,从而成为平衡不佳的状态。由此,若以此状态进行拉拽,则链式葫芦10最终会变为直立姿态。
此外,根据上述(公式1)可知,链式葫芦10的X方向上的尺寸b大于或等于链式葫芦10的Y方向上的尺寸a。该情况下,直立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低于齿轮箱13的顶面朝下的倾斜姿态、和轮罩14朝下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而且,在直立姿态下,与齿轮箱13的顶面朝下的倾斜姿态、和轮罩14朝下的倾斜姿态时相比,在高于该直立姿态的重心的位置上不存在质量块(质量W1、质量W2等)。因此,在以直立姿态进行拉拽时,链式葫芦10的姿态稳定。
在此,在以直立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链式葫芦10的动作如下。首先,在以直立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链式葫芦10会沿着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的圆弧形状在地面上滚动。但是,在稍微滚动之后,变为框架突出部111a、111b、121a、121b中的任意一个与地面抵接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滚动。
在此,即使链式葫芦10在框架突出部111b、121b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以齿轮收纳部131朝下的方式倾斜,齿轮收纳部131在接触部分Q31处与地面接触,从而也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倾斜。另外,如图21所示,在轮罩14侧的质量W2的作用下,链式葫芦10容易从倾斜状态恢复为直立姿态。因此,即使链式葫芦10向齿轮箱13侧倾斜,也能够通过轮罩14侧的质量W2的作用而恢复为直立姿态。
在链式葫芦10朝向与此相反的方向倾斜时、即在框架突出部121b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以轮罩14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轮罩14在接触部分Q33处与地面接触,从而也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倾斜。而且,如图21所示,在齿轮箱13侧的质量W1的作用下,链式葫芦10容易从倾斜状态恢复为直立姿态。因此,即使链式葫芦10向轮罩14侧倾斜,也能够通过齿轮箱13侧的质量W1的作用而恢复为直立姿态。
于是,在拉拽时,链式葫芦10保持框架突出部111b、121b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不变,并且在朝向齿轮箱13侧或轮罩14侧的任意一侧倾斜后又恢复为直立姿态,从而左右稍微摆动地被拉拽。
另外,在框架突出部111a、121a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以齿轮收纳部131朝下的方式倾斜时、以及在框架突出部111a、121a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以轮罩14朝下的方式倾斜时,链式葫芦10的动作也与上述情况相同。即,在拉拽时,链式葫芦10保持框架突出部111a、121a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不变,并且在朝向齿轮箱13侧或轮罩14侧的任意一侧倾斜后又恢复为直立姿态,从而左右稍微摆动地被拉拽。
<关于效果>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链式葫芦10中,能够维持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侧面(外周边缘部)被拉拽的状态。
即,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设有作为滚动限制部的框架突出部111a、111b、121a、121b,该框架突出部111a、111b、121a、121b限制链式葫芦10在直立姿态时沿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外周滚动。因此,即使拉拽链式葫芦10,也能够通过框架突出部111a、111b、121a、121b中的任意一个与地面接触而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滚动。由此,能够防止如现有链式葫芦那样因为链式葫芦滚动较长距离而使其势能增大等原因,导致链式葫芦倒下从而使齿轮箱13朝下或者轮罩14朝下,从而能够在保持直立姿态的状态下拉拽链式葫芦10。
因此,能够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如以齿轮箱13朝下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那样,安装铭牌132的铆钉133的头部受损,从而导致铆钉133脱落。由此,能够防止灰尘等从齿轮箱13的铆钉孔进入齿轮箱13中,从而对各种齿轮的啮合带来影响。
另外,能够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如以轮罩14朝下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那样,拉杆螺栓SB的顶端侧或螺母N受损,导致螺母N或拉杆螺栓SB脱落,从而导致轮罩14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分Q11~Q14以及接触部分Q21~Q24中的两点以相隔规定的滚动防止距离的状态同时与地面接触。因此,能够在拉拽链式葫芦10时良好地防止链式葫芦10沿外周边缘部滚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轮罩侧结构体的质量W2大于齿轮箱侧结构体的质量W1。因此,即使链式葫芦10朝向齿轮箱13朝下的方向倾斜,也能够在轮罩侧结构体的质量W2的作用下恢复为直立姿态。由此,能够更好地防止安装在齿轮箱13上的铆钉133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收纳部131的高度被设置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即:当链式葫芦10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滚动被框架突出部111a、111b、121a、121b限制的状态下以齿轮收纳部131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倾斜从而以齿轮收纳部131朝下的状态跌倒。因此,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以齿轮箱13朝下的状态跌倒。由此,能够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如以齿轮箱13朝下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那样,安装铭牌132的铆钉133的头部受损,从而导致铆钉133脱落。由此,能够防止灰尘等从齿轮箱13的铆钉孔进入齿轮箱13中,从而对各种齿轮的啮合带来影响。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轮罩14的高度被设置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即:当链式葫芦10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滚动被框架突出部111a、111b、121a、121b限制的状态下以轮罩14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能够防止链式葫芦10进一步倾斜从而以轮罩14朝下的状态跌倒。由此,能够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如以轮罩14朝下的状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那样,拉杆螺栓SB的顶端侧或螺母N受损,导致螺母N或拉杆螺栓SB脱落,从而导致轮罩14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1上设有圆形状部110和作为滚动限制部的框架突出部111a、111b,其中,圆形状部110具有圆弧状的外周边缘部,框架突出部111a、111b从该圆形状部110朝向外周侧突出。由此,通过设置从圆形状部110突出的框架突出部111a、111b,从而能够使其作为滚动限制部而良好地防止链式葫芦10滚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框架11上设有突出部114,该突出部114被设置为:当俯视第一框架11时,相对于齿轮箱13的外周边缘部的突出量大于框架突出部111a、111b侧的突出量。通过设置该突出部114,从而能够使拉拽链式葫芦10时的拉拽位置远离第一框架11与齿轮箱13的接合面。在此,当第一框架11与齿轮箱13的接合面受损时,会发生灰尘进入齿轮箱13内部等的不良情况,但是,通过设置上述突出部114而使接合面远离拉拽位置,因而能够防止灰尘进入齿轮箱13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轮罩14以第二框架12相比该轮罩14更加朝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被安装在该第二框架12上。而且,第二框架12也具有圆形状部120和框架突出部121a、121b。因此,通过设置框架突出部111a、111b,能够良好地防止链式葫芦10滚动。而且,能够使拉拽链式葫芦10时的拉拽位置远离第二框架12与轮罩14的接合面。由此,由于能够使接合面远离拉拽位置,因而能够防止灰尘进入轮罩14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链式葫芦10呈直立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低于呈轮罩14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和呈齿轮箱13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因此,在以直立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链式葫芦10的姿态稳定。反之,在以轮罩14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或者齿轮箱13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拉拽链式葫芦10时,由于链式葫芦10的平衡不佳,因而容易恢复为直立姿态。
<变形例>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此进行叙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11上设有框架突出部111a、111b,第二框架12上设有框架突出部121a、121b,并且,这些部件作为滚动限制部发挥作用。但是,滚动限制部并不限于上述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设置成直线状从而不会滚动,并将该直线状的外周边缘部作为滚动限制部。除此之外,只要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中的至少两点在分离规定的滚动防止距离的位置处与地面接触,则第一框架11的外周边缘部中与地面接触的点可以为任意数量。另外,只要第一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中的至少两点在分离规定的滚动防止距离的位置处与地面接触,则第一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中与地面接触的点可以为任意数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如将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设置为直线状那样,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的外周边缘部上不设置凹部113、123。
另外,作为滚动限制部,也可以通过将其他部件安装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而构成。同样地,作为防止跌倒部,也可以通过将其他部件安装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上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链条引导部149以与转角部148相连的状态呈一体地设置。但是,也可以采用如图23和图24所示那样链条引导部149未与转角部148相连而是分开设置的结构。即,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与转角部148分开的链条引导部149,并且通过例如焊接等方法而将链条引导部149安装在端面部143上。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在端面部143上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另外,即使如此构成,由于在侧面部142上设有转角部148,因而也能够通过设置该转角部148来提高轮罩14的强度。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链条引导部149在端面部143上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另外,即使如此构成,由于在侧面部142上设有转角部148,因而也能够通过设置该转角部148而提高轮罩14的强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通过固定孔53和固定部件55将辅助板50固定在第一框架11上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代固定孔53与固定部件55的组合而使用至少一个例如凸台孔与凸台的组合而固定辅助板50,此外,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辅助板50固定在第一框架11上。

Claims (9)

1.一种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挂有负载链的负载滑轮部件,并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驱动轴,其中,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负载滑轮部件分别独立地进行旋转;
第二框架,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而配置,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一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所述负载滑轮部件,并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所述驱动轴;
轮罩侧结构体,其包括挂有手链的手轮和将所述手轮覆盖的轮罩,并且,所述轮罩侧结构体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框架分离侧且与所述第一框架呈相反侧的位置处;以及
齿轮箱侧结构体,其包括多个齿轮部件和将所述齿轮部件覆盖的齿轮箱,并且,所述齿轮箱侧结构体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框架分离侧且与所述第二框架呈相反侧的位置处,其中,多个所述齿轮部件用于将来自所述手轮的旋转力经由所述驱动轴传递至所述负载滑轮部件,
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上设有滚动限制部,其中,所述滚动限制部用于限制所述链式葫芦呈直立姿态时沿着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外周滚动,所述直立姿态是指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同时与设置部位接触时的姿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限制部被构成为:位于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外周边缘部相距规定的滚动防止距离的位置上,并且与该外周边缘部同时接触所述设置部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侧结构体的质量大于所述齿轮箱侧结构体的质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箱具备用于收纳所述齿轮部件的齿轮收纳部;
所述齿轮收纳部的高度被设置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即:当所述链式葫芦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滚动被所述滚动限制部限制的状态下以所述齿轮收纳部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能够防止所述链式葫芦进一步倾斜从而以所述齿轮收纳部朝下的状态跌倒;
通过该齿轮收纳部与所述接地部位接触,该齿轮箱作为防止跌倒部而发挥作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的高度被设置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即:当所述链式葫芦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滚动被所述滚动限制部限制的状态下以所述轮罩侧朝下的方式倾斜时,能够防止所述链式葫芦进一步倾斜从而以所述轮罩朝下的状态跌倒;
通过该轮罩与所述接地部位接触,该轮罩作为防止跌倒部而发挥作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箱以所述第一框架相比所述齿轮箱更加朝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被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
所述第一框架上设有:具有圆弧状的外周边缘部的圆形状部、和从该圆形状部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框架突出部,并且,该框架突出部作为所述滚动限制部而发挥作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框架上设有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被设置为:当俯视所述第一框架时,该第一框架的外周边缘部相对于所述齿轮箱的外周边缘部的突出量大于所述框架突出部侧的突出量。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以所述第二框架相比所述轮罩更加朝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被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上;
所述第二框架上设有:具有圆弧状的外周边缘部的圆形状部、和从该圆形状部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框架突出部,并且,该框架突出部作为所述滚动限制部而发挥作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链式葫芦,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式葫芦呈所述直立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低于呈所述轮罩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和呈所述齿轮箱朝下这样的倾斜姿态时的重心位置。
CN201380062137.3A 2012-11-30 2013-11-26 链式葫芦 Active CN1048377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2616 2012-11-30
JP2012262616A JP6029955B2 (ja) 2012-11-30 2012-11-30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PCT/JP2013/081778 WO2014084208A1 (ja) 2012-11-30 2013-11-26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7760A true CN104837760A (zh) 2015-08-12
CN104837760B CN104837760B (zh) 2017-03-08

Family

ID=50827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2137.3A Active CN104837760B (zh) 2012-11-30 2013-11-26 链式葫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26176B2 (zh)
EP (1) EP2927180B1 (zh)
JP (1) JP6029955B2 (zh)
CN (1) CN104837760B (zh)
WO (1) WO201408420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6481A (zh) * 2018-05-27 2018-09-11 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手拉葫芦的三级减速传动装置
CN111825000A (zh) * 2020-07-26 2020-10-27 段荣利 一种建筑用滑轮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8857B2 (ja) * 2012-07-30 2017-01-25 株式会社キトー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CN106458548B (zh) * 2014-05-16 2018-08-21 株式会社开道 链式葫芦
USD837477S1 (en) * 2017-10-27 2019-01-01 Comeup Industries Inc. Synthetic strap hois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4851Y (zh) * 1992-11-21 1994-02-02 北京起重工具厂 一种手拉葫芦
CN2522405Y (zh) * 2002-02-01 2002-11-27 赵金凯 环链手拉葫芦
JP2011201637A (ja) * 2010-03-25 2011-10-13 Kito Corp 手動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CN202492320U (zh) * 2012-01-05 2012-10-17 安徽九华机械有限公司 手拉葫芦
CN104428238A (zh) * 2012-07-30 2015-03-18 株式会社开道 链式葫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23731A (en) * 1948-04-15 1952-12-30 Badger State Gear Company Inc Chain hoist
JPS5227808Y2 (zh) * 1973-05-14 1977-06-24
JPH0764517B2 (ja) * 1989-11-22 1995-07-12 象印チェ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巻上、牽引装置における軸受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597289B2 (ja) * 1993-07-02 1997-04-02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AU669291B2 (en) * 1993-07-02 1996-05-30 Elephant Chain Block Company Limited Manual chain block
JP2845769B2 (ja) * 1995-03-24 1999-01-13 株式会社キトー チェーンホイスト
JP2711650B2 (ja) 1995-07-24 1998-02-10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JP2919810B2 (ja) * 1997-05-15 1999-07-19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US6032928A (en) * 1997-05-15 2000-03-07 Elephant Chain Block Co., Ltd. Hand operated chain block having improved hand wheel
JP2919809B2 (ja) * 1997-05-15 1999-07-19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手動式チェンブロック
JP3393050B2 (ja) 1997-11-10 2003-04-07 株式会社ヒッパラー 小型牽引巻上機
DE29921880U1 (de) 1999-12-13 2001-04-19 Yale Ind Products Gmbh Hebezeug
JP3274121B2 (ja) * 2000-03-09 2002-04-15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レバーホイスト
JP4693506B2 (ja) * 2005-06-03 2011-06-01 株式会社キトー 巻上牽引機
US9206022B2 (en) * 2008-09-11 2015-12-08 Cequent Performance Products, Inc. Winch assembly
JP5219751B2 (ja) * 2008-11-12 2013-06-26 株式会社キトー 負荷感応型自動変速装置と負荷感応型自動変速機を内蔵した巻上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4851Y (zh) * 1992-11-21 1994-02-02 北京起重工具厂 一种手拉葫芦
CN2522405Y (zh) * 2002-02-01 2002-11-27 赵金凯 环链手拉葫芦
JP2011201637A (ja) * 2010-03-25 2011-10-13 Kito Corp 手動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CN202492320U (zh) * 2012-01-05 2012-10-17 安徽九华机械有限公司 手拉葫芦
CN104428238A (zh) * 2012-07-30 2015-03-18 株式会社开道 链式葫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6481A (zh) * 2018-05-27 2018-09-11 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手拉葫芦的三级减速传动装置
CN108516481B (zh) * 2018-05-27 2024-01-19 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手拉葫芦的三级减速传动装置
CN111825000A (zh) * 2020-07-26 2020-10-27 段荣利 一种建筑用滑轮装置
CN111825000B (zh) * 2020-07-26 2022-05-10 南京涵曦月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滑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7180A4 (en) 2016-10-26
EP2927180A1 (en) 2015-10-07
JP6029955B2 (ja) 2016-11-24
EP2927180B1 (en) 2018-07-25
WO2014084208A1 (ja) 2014-06-05
JP2014108840A (ja) 2014-06-12
US20150298946A1 (en) 2015-10-22
US9926176B2 (en) 2018-03-27
CN104837760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8238A (zh) 链式葫芦
CN104837760A (zh) 链式葫芦
CN104812695A (zh) 链式葫芦和负载链
CN106458535B (zh) 带钩滑轮和钢索吊车
CN104395225A (zh) 链式葫芦
CN108025626A (zh) 防水油布悬挂装置
CN203461748U (zh) 链式葫芦
EP2428619B1 (en) Working vehicle
JPS5851063Y2 (ja) リアシ−トクツシヨン取付機構
JP3104268U (ja) 自動車のホイールの商標方向固定器
CN205281345U (zh) 360°同步联动轴
JP2610223B2 (ja) 電動式チエンブロック
JP2014024672A (ja) チェーンブロック
CN201161387Y (zh) 一种方便展示和陈列的工具刀
JPS5953766B2 (ja) 直列二輪金車
JP2015003761A (ja) 吊り下げ具
CN2122823U (zh) 双销轴同步闸放自行车钳型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