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5990B - 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5990B
CN104425990B CN201410444529.2A CN201410444529A CN104425990B CN 104425990 B CN104425990 B CN 104425990B CN 201410444529 A CN201410444529 A CN 201410444529A CN 104425990 B CN104425990 B CN 1044259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using
movable operation
adapter
operation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445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5990A (zh
Inventor
武本政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25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5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5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59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9Snap means not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稳定且牢固地进行关于相互卡合的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的壳体的对于另一方的壳体的卡止、此外能够通过简单而容易的操作可靠地进行该卡止的解除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包括插座连接器(11)、插头连接器(12)和可动操作部件(13),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形成将插头连接器的金属部件(27、28)分别贯通而被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44),并且在插座连接器的金属部件(18)上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20、21),在使可动操作部件弹性变形后,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20)的卡合卡止状态,此外,在从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下,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

Description

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涉及一种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包括能够分别安装在两个配线基板(包括柔性印刷配线基板(FPC))上使用的第1及第2连接器,在将分别安装着第1及第2连接器的两个配线基板相互面对接近重叠后,通过第1及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将设在各配线基板上的配线部电气地相互连接。
背景技术
便携电话机等比较小型的电子设备中也较多内置各种各样的电子零件、但这些电子零件的许多安装在多个配线基板(以下,配线基板的用语以包含柔性印刷配线基板(FPC)的意思使用)上,发挥各自的功能。安装有各种电子零件的多个配线基板例如如果对它们中的两个观察,则采取一方对另一方面对接近而重叠的配置,以使得当收容在比较小型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的有限的空间中时使占用容积尽可能小,取相互连结的状态,以使各自设置的配线部电气地相互连接。将这样的两个配线基板中的一方对另一方面对接近而重叠的相互连结形态以下称作面对接近重叠连结。
一般而言,关于设在多个配线基板的各自上的配线部的电气的相互连接,通过在各配线基板上安装连接器、它们的连接器相互卡合来进行的情况较多,在进行关于两个配线基板的面对接近重叠连结的情况下,也在两个配线基板的各自上安装连接器,使它们的连接器相互卡合。在如这样关于两个配线基板的面对接近重叠连结时安装在两个配线基板的各自上的连接器相互卡合的情况那样、两个连接器相互卡合时,需要稳定地维持两个连接器的相互卡合状态。因此,以往提出了一些包括第1及第2连接器而构成且具备卡止机构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所述卡止机构当这些第1及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时将一方对另一方机械地卡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所示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包括以下部分而构成:第1连接器(插头侧连接器(100)),具备壳体(绝缘体(11))和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上的可动操作部件(拉杆(10));第2连接器(基板侧连接器(102)),具备壳体(绝缘体(21)),配设在基板上。装备在第1连接器上的可动操作部件由金属棒状部件形成,在两端的各自上具有臂部(10b)和形成臂部(10b)的前端的旋转轴(10a),旋转轴(10a)将壳体的外壁状部从外侧向内侧贯通,形成对于第2连接器的卡止部(锁止机构的一部分)。此外,在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外壁状部的外表面上,作为向外方突出的部件而设有肋(7),进而,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内壁状部的外表面上,作为向外方突出的部件而设有突起部(1)。
并且,当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被置于相互卡合状态时,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使其外壁状部配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内壁状部的外侧而嵌合到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此时,装备在第1连接器上的可动操作部件的旋转轴取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内壁状部的外表面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对第2连接器的壳体机械地卡止,由此维持第1及第2连接器的相互卡合状态。
然后,如果使装备在第1连接器上的可动操作部件转动,则可动操作部件的臂部骑到设在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外壁状部的外表面上的肋上,由此,可动操作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使可动操作部件的旋转轴移动到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内壁状部的外方,将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内壁状部的外表面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解除。结果,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从对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在将可动操作部件的旋转轴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解除后,伴随可动操作部件的进一步的转动,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可动操作部件回到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此外,专利文献2所示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包括以下部分而构成:第1连接器(插座连接器(200)),具备壳体(绝缘体(220))和将壳体的几乎全部覆盖的金属部件(壳(250));及第2连接器(插头连接器(300)),具备壳体(绝缘体(340))和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上的可动操作部件(拉杆(370))。在第1连接器具备的金属部件上,设有形成有被卡止孔(254)的锁止部(252)。此外,装备在第2连接器上的可动操作部件由金属棒状部件形成,具有主部(372)、从主部的两端部分别弯曲而在与主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连结部(376)、和从连结部(376)进一步弯曲而在与主部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被保持部(374)。并且,被保持部(374)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在内表面侧设有凸轮部(348)的外壁状部从内侧向外侧贯通,使其端部为能够向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外壁状部的外方突出的结构,成为对于第1连接器的卡止部(375)。
并且,当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被置于相互卡合状态时,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使其外壁状部配设到第1连接器的形成有被卡止孔的锁止部的内侧,而嵌合到第1连接器的壳体上。此时,装备在第2连接器上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的端部即卡止部取对于形成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机械地卡止,由此维持第1及第2连接器的相互卡合状态。
然后,如果使装备在第2连接器上的可动操作部件转动,则可动操作部件的连结部被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外壁状部的内表面侧设置的凸轮部导引而移动,由此,可动操作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使从连结部弯曲而延伸的被保持部的端部即卡止部向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外壁状部的内部侧移动,将对于形成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上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解除。结果,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从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在将可动操作部件的卡止部对于形成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解除后,伴随可动操作部件的进一步的转动,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可动操作部件回到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67977号公报(段落0058~0069,图1~图5)
专利文献2:特开2009-170250号公报(段落0018~0028,0031,图1~图10)。
发明内容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提出的包括第1及第2连接器而构成且具备这些第1及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时将一方对另一方机械地卡止的卡止机构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在它们的各自中可看到以下这样的不良状况。
首先,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具备的由金属棒状部件形成的可动操作部件的形成卡止部的旋转轴,在可动操作部件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取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对第2连接器的壳体机械地卡止,此外,在可动操作部件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将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解除,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从对于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因而,在重复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2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的状态和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从对于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的状态的情况下,当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对第2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时,先发生弹性变形后回到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可动操作部件的形成卡止部的旋转轴取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
所以,在先发生弹性变形后回到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可动操作部件的形成卡止部的旋转轴取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当先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可动操作部件向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返回时,有可能导致可动操作部件发生伴随着弹性变形的塑性变形而回不到原来的状态的事态。当导致了这样的事态时,通过可动操作部件的塑性变形,其旋转轴的位置变位,由旋转轴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不再被适当地进行,关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对于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变得不可靠。
进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可动操作部件的形成卡止部的旋转轴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外壁状部从外侧向内侧贯通而被第1连接器的壳体支承,取对于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即,可动操作部件的形成卡止部的旋转轴不是卡合到具有较大的刚性的金属部件上,而是卡合到由在刚性方面较差的绝缘材料形成的第1连接器的壳体及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由此将第1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2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所以,特别在谋求第1及第2连接器的小型轻量化、减小了第1连接器的壳体及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各自的壁厚等时,由第1连接器的壳体对可动操作部件的旋转轴的支承不再牢固,有可能不能以充分的可靠性可靠地进行由可动操作部件的旋转轴对设在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突起部的卡合卡止。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具备的由金属棒状部件形成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的端部即卡止部在可动操作部件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取对于形成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上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此外在可动操作部件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将对于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形成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解除,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从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因而,在重复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的状态、和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从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的状态的情况下,当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时,先发生弹性变形后回到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的端部即卡止部,取对于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形成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
所以,在先发生弹性变形后回到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的端部即卡止部取对于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形成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当先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可动操作部件向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返回时,有可能导致可动操作部件发生伴随着弹性变形的塑性变形而回不到原来的状态的事态。当导致了这样的事态时,通过可动操作部件的塑性变形,其卡止部的位置变位,由卡止部对于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形成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不再被适当地进行,关于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变得不可靠。
进而,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在内表面侧设有凸轮部的外壁状部从内侧向外侧贯通而被第2连接器的壳体支承,使形成其端部的卡止部取对于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形成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状态。即,可动操作部件的具有形成卡止部的端部的被保持部不是卡合到具有较大的刚性的金属部件上,而是卡合到由在刚性方面较差的绝缘材料形成的第2连接器的壳体上,将第2连接器的壳体对于第1连接器的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所以,特别在谋求第1及第2连接器的小型轻量化而减小了第1连接器的壳体及第2连接器的壳体的各自的壁厚等时,由第2连接器的壳体对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的支承不再牢固,有可能不能以充分的可靠性可靠地进行由可动操作部件的被保持部的端部即卡止部对在第1连接器的锁止部处形成的被卡止孔的卡合卡止。
鉴于这一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包括能够分别安装在两个配线基板上使用的第1及第2连接器,形成通过将分别安装着第1及第2连接器的两个配线基板面对接近重叠连结、能够将各自上设置的配线部置于电气地相互连接的状态的机构,在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可变位地配设在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上的卡止机构,能够以充分的可靠性稳定且牢固地进行关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的壳体的对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另一方的壳体的卡止,此外,能够通过不需要特别的工具等的使用的简单而容易的操作,可靠地进行关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的壳体的对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另一方的壳体的卡止的解除。
有关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以下,称作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连接器、第2连接器和可动操作部件而构成;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多个第1触头,排列配置在第1壳体上;及第1金属部件,固定在第1壳体上;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多个第2触头,排列配置在第2壳体上,当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时,取与多个第1触头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以及第2金属部件,安装在第2壳体上;所述可动操作部件整体呈弯曲棒状体,能够变位地配设在第2壳体上,有选择地取相对于第2壳体倒伏的第1静止位置和竖起的第2静止位置。而且,该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将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并且在第1金属部件上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在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时,该可动操作部件随着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变位,被置于弹性变形的状态,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2壳体对于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此外,当可动操作部件取第2静止位置时,该可动操作部件随着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变位,从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将第2壳体从对于第1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
特别是,在有关本申请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作为形成第2金属部件的一部分的零件而设置。
此外,在有关本申请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在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可动操作部件从第2静止位置向第1静止位置变位时,将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向第1方向变位,与固定卡合卡止部卡合;此外,当可动操作部件从第1静止位置向第2静止位置变位时,将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变位,从固定卡合卡止部离开。
在上述那样的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当第2连接器的第2壳体取与第1连接器的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时,第2连接器的多个第2触头分别接触连接在第1连接器的多个第1触头上。此外,作为整体呈弯曲棒状体的结构配设在第2壳体上的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将第2连接器的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并且在第1连接器的第1金属部件上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
并且,在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时,该可动操作部件随着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变位,被置于弹性变形的状态,由此,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2壳体对于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此外,在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使第2壳体对第1壳体卡止后,当可动操作部件取第2静止位置时,该可动操作部件随着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变位,从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将第2壳体从对于第1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
即,当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在第1连接器的第1金属部件上形成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2壳体对于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时,可动操作部件通过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处于弹性变形的状态,此外,当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形成在第1连接器的第1金属部件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将第2壳体从对于第1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时,可动操作部件通过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从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
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例如如有关本申请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那样,作为形成第2连接器具备的第2金属部件的一部分的零件设置。
进而,将第2连接器具备的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例如如有关本申请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那样,在第2壳体取与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可动操作部件从第2静止位置向第1静止位置变位时,向第1方向变位而与固定卡合卡止部卡合,此外,当可动操作部件从第1静止位置向第2静止位置变位时,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变位,从固定卡合卡止部离开。
在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当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形成在第1连接器的第1金属部件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第2壳体对于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时,两端部分分别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的可动操作部件通过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处于弹性变形的状态,此外,当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将第2壳体从对于第1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时,两端部分分别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的可动操作部件通过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从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当将第2壳体对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时,使两端部分分别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的可动操作部件弹性变形,由此强制地使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所以即使在重复将第2壳体对于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的状态、和将第2壳体从对于第1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弹性变形的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适当且可靠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结果,能够以充分的可靠性稳定地进行关于第2壳体的对于第1壳体的卡止。
此外,在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将第2连接器的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并且在第1连接器的第1金属部件上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由此,将具有较大的刚性的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在对于具有较大的刚性的第1金属部件上形成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所以,例如在谋求第1及第2连接器的各自的小型轻量化、减小了第1壳体及第2壳体的各自的壁厚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牢固地进行由可动卡合卡止部对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结果,能够以充分的可靠性牢固地进行关于第2壳体的对于第1壳体的卡止。
进而,在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中,将由可动卡合卡止部对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时的操作,只要使可变位地配设在第2连接器的第2壳体上、能够有选择地取第1静止位置和第2静止位置的可动操作部件从第1静止位置向第2静止位置变位就足够,所以能够通过不需要特别的工具等的使用的很简单而容易的操作,可靠地进行关于第2壳体的对于第1壳体的卡止的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构成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可动操作部件以各自分离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具备的一对第2金属部件中的一方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具备的一对第2金属部件中的另一方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将图5的双点划线框A内放大表示的部分立体图。
图9是将图6的双点划线框B内放大表示的部分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6的X-X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时的该可动操作部件与图3及图4所示的第2金属部件的相互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图10的双点划线框C内放大表示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2静止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2静止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2静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将图13的双点划线框D内放大表示的部分立体图。
图17是将图14的双点划线框E内放大表示的部分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4的XVIII-XVIII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处于从第1静止位置向第2静止位置转移的过程时的该可动操作部件与图3及图4所示的第2金属部件的相互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2静止位置时的该可动操作部件与图3及图4所示的第2金属部件的相互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将图18的双点划线框F内放大表示的部分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通过各自的壳体被固定到配线基板上而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通过各自的壳体被固定到配线基板上而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通过各自的壳体被固定到配线基板上而相互嵌合、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将图2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中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连结部及可动卡合卡止部与插头连接器的第2金属部件及插座连接器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状态放大表示的部分剖视图。
图26是将图24的双点划线框G内放大表示的部分俯视图。
图27是将图2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中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连结部及可动卡合卡止部与插头连接器的第2金属部件及插座连接器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状态放大表示的部分剖视图。
图28是将图22所示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中的、可动操作部件的连结部及可动卡合卡止部与插头连接器的第2金属部件及插座连接器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状态放大表示的部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所述的关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例,说明用来实施本申请发明的形态。
[实施例]
图1将构成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形成第1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1、形成第2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2及可动操作部件13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表示。
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1具备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15(第1壳体),当将插座连接器11供作实用时,将壳体15固定到在后述的图7中用假想线表示的一对相互面对接近的配线基板16及29中的位于下方侧的配线基板16的在图7中朝向上方的面(以下,称作上表面)上。以下,假设壳体15被固定在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上。
在壳体15上,各自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板材形成的呈弯曲带状部件的多个插座侧触头17(第1触头)形成相互对置的两列而排列配置。在多个插座侧触头17的各自上,作为分别形成带状部件的两端部分的零件,设有对设在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上的配线端子部16a(在后述的图23中表示)连接的基板连接部17a、和对后述的插头连接器12上具备的插头侧触头抵接的接触连接部17b。
此外,在壳体15上固定着第1金属部件18。第1金属部件18如在图2中单独表示、以便能够根据该图2清晰地掌握那样,整体上呈矩形筒状体,将壳体15的外周面部沿着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包围。并且,在第1金属部件18上,设有对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连结的多个基板连结部19,并形成有一对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第1金属部件18通过将设在其上的多个基板连结部19连结到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上而与壳体15一起被固定到配线基板16上。由此,第1金属部件18成为贡献于壳体15对配线基板16的固定的部件。此外,一对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分别配设在壳体15的与多个插座侧触头17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作第1触头排列方向)的两端部22对应的位置,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0上形成有例如缺口部20a(图1),此外,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1上形成有例如缺口部21a。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分别取设在后述可动操作部件13上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对其卡合卡止状态。
这样,设在第1金属部件18上的一对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在沿着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并沿着第1触头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对置。
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2具备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23(第2壳体),当将插头连接器12供作实用时,将壳体23固定到在后述的图7中用假想线表示的一对相互面对接近的配线基板16及29中的位于上方侧的配线基板16的在图7中朝向下方的面(以下,称作下表面)上。以下,假设壳体23被固定在配线基板29的下表面上。
在壳体23上,各自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板材形成的呈弯曲带状部件的多个插座侧触头24(第2触头)形成相互对置的两列而排列配置。在多个插座侧触头24的各自上,作为分别形成插头侧触头24的两端部分的零件,设有对设在配线基板29的下表面上的配线端子部24a(图示省略)连接的基板连接部24a、和对在形成第1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1具备的插座侧触头17上设置的接触连接部17b抵接的接触连接部(图示省略)。
壳体23具有与配线基板29的下表面对接的平板状部25。并且,在平板状部25的外表面部,排列配置有设在多个插头侧触头24上的基板连接部24a。
进而,在壳体23上,在作为多个插头侧触头24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作第2触头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端部26上,以在第2触头排列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形态分别安装着形成一对第2金属部件的金属部件27及金属部件28。
金属部件27如图3所示,具有将壳体23的一对端部26的一方的外周面部覆盖的コ字状部30,在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形成有透孔31(图1中呈现),此外,在从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的两端部延伸而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分的各自上,设有基板连结部32,进而,在コ字状部30的一对侧壁部分中的一方的自由端部上,作为形成金属部件27的一部分的零件而设有从其延伸的凸轮部33。凸轮部33具有包括第1端面部34a及第2端面部34b的凸轮端面34。透孔31为后述的可动操作部件13上设置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将其卡合的部分,此外,凸轮部33为可动操作部件13随着设在其上的凸轮端面34而变位的部分。
此外,金属部件28如图4所示,具有将壳体23的一对端部26的另一方的外周面部覆盖的コ字状部35,在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形成有透孔36,此外,在从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的两端部延伸而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分的各自上设有基板连结部37,进而,在コ字状部35的一对侧壁部分中的一方的自由端部上,作为形成金属部件28的一部分的零件而设有从其延伸的凸轮部38。凸轮部38具有包括第1端面部39a及第2端面部39b的凸轮端面39。在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形成的透孔36为设在后述的可动操作部件13上的可动卡合卡止部将其卡合的部分,此外,凸轮部38为可动操作部件13随着设在其上的凸轮端面39变位的部分。
分别安装在壳体23的一对端部26上的、形成一对第2金属部件的金属部件27及金属部件28通过将金属部件27的一对基板连结部32及金属部件28的一对基板连结部37连结在配线基板29的下表面上,被与壳体23一起固定在配线基板29上。由此,形成一对第2金属部件的金属部件27及金属部件28成为贡献于壳体23对配线基板29的固定的零件。
图1所示的可动操作部件13其全体形成例如对具有弹性的棒状金属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弯曲棒状体,可移动地配设在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上,有选择地取相对于壳体23倒伏的第1静止位置和相对于壳体23竖起的第2静止位置。并且,可动操作部件13具有当相对于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可移动地配设时在第2触头排列方向上直线地延伸的中间部40、从中间部40的两端部分别弯曲而延伸的一对连结部41及42、从连结部41进一步弯曲而延伸的端部43、和从连结部42进一步弯曲而延伸的端部44。
连结部41包括第1连结部分41a、第2连结部分41b及第3连结部分41c而弯曲延伸,为将中间部40的一端与端部43连结的部件。此外,连结部42也包括第1连结部分42a、第2连结部分42b及第3连结部分42c而弯曲延伸,为将中间部40的另一端与端部44连结的部件。
端部43是可动操作部件13的一端部,卡合到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处形成的透孔31中而将金属部件27贯通,形成受金属部件27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以下,将端部43称作可动卡合卡止部43)。同样,端部44是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另一端部,卡合到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处形成的透孔36中而将金属部件28贯通,形成受金属部件28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以下,将端部44称作可动卡合卡止部44)。
这样构成的可动操作部件13,其一端部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卡合到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上形成的透孔31中而将金属部件27贯通,被金属部件27支承,并且其另一端部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卡合到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上形成的透孔36中而将金属部件28贯通,以被金属部件28支承的状态,可移动地配设在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上。
通过这样,伴随着可移动地配设的可动操作部件13的固定着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的配线基板29的下表面与固定着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对置,当将配线基板29对配线基板16面对接近而重叠时,形成第1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1和形成第2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此时,如图5~图7及图13~图15所示,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对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嵌合。另外,在图5(立体图)、图6(俯视图)、图13(立体图)及图14(俯视图)中,为了方便,将配线基板16及29的图示省略,在图7(侧视图)及图15(侧视图)中,为了方便,将配线基板16及29分别用假想线表示。
此时,排列配置在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上的多个插头侧触头24分别具有的多个接触连接部抵接在排列配置在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上的多个插座侧触头17分别具有的多个接触连接部17b上,将多个插头侧触头24和多个插座侧触头17置于分别电气地相互连接状态。
在图5~图7所示的被置于相互卡合状态的插座连接器11及插头连接器12中,可移动地配设在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上的可动操作部件13取相对于壳体23倒伏的第1静止位置。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将图5的双点划线框A内放大图示的图8、将图6的双点划线框B内放大图示的图9、以及表示图6的X-X线截面的图10所示,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的第2连结部分41b抵接在设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上的凸轮部33的凸轮端面34中包含的第1端面部34a上而被定位。同样,虽然图示省略,但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的第2连结部分42b也抵接在设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上的凸轮部38的凸轮端面39中包含的第1端面部39a上而被定位。这样,连结部41的第2连结部分41b抵接在凸轮部33的凸轮端面34中包含的第1端面部34a上而被定位、并且连结部42的第2连结部分42b抵接在凸轮部38的凸轮端面39中包含的第1端面部39a上而被定位的可动操作部件13,通过凸轮部33及凸轮部38使连结部41和连结部42弹性变形以相互离开。由此,可动操作部件13被置于以下状态:使从连结部41弯曲而延伸、卡合到形成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上的透孔31中而将金属部件27贯通、被金属部件27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朝向金属部件27的外方变位,并使从连结部42弯曲而延伸、卡合到形成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上的透孔36中而将金属部件28贯通、被金属部件28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朝向金属部件28的外方变位。
图11仅将插头连接器12及金属部件27及28取出,表示处于此时的取第1静止位置的状态的可动操作部件13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及28的相互卡合状态。如图11所示,取第1静止位置、通过凸轮部33及凸轮部38被弹性变形以使连结部41与连结部42相互离开的可动操作部件13,使可动卡合卡止部43穿过透孔31从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向其外部突出,此外使可动卡合卡止部44穿过透孔36从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向其外部突出。
如上述那样,当形成第1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1和形成第2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时,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形成有透孔31的中央部分30a被配设到与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形成有缺口部21a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接近对置的位置,并且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形成有透孔36的中央部分35a被配设到与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形成有缺口部20a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接近对置的位置。
并且,如果可动操作部件13取相对于壳体23倒伏的第1静止位置,则如图10及将图10的双点划线框C内放大图示的图12所示,如上述那样,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处形成的透孔31向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的外部突出的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卡合到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处形成的缺口部21a中,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状态。此外,与此同时,如图10所示,如上述那样,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处形成的透孔36向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的外部突出的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卡合到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处形成的缺口部20a中,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状态。
此时,如图12所示,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取其中心轴方向相对于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形成有透孔31的中央部分30a正交的姿势,此外,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取其中心轴方向相对于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形成有透孔36的中央部分35a正交的姿势。
这样,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取对于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设置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状态,并且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取对于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设置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取第1静止位置的可动操作部件13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机械性地卡止。并且,通过由可动操作部件13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机械性地卡止,稳定地维持插座连接器11与插头连接器12的相互卡合状态。
接着,如果可动操作部件13从图5~图7所示的相对于壳体23倒伏的第1静止位置向图13~图15所示的相对于壳体23竖起的第2静止位置转移,则在该转移时,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被设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上的凸轮部33的凸轮端面34导引而移动,并且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被设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上的凸轮部38的凸轮端面39导引而移动。
并且,当可动操作部件13完成了向第2静止位置的转移时,如将图13的双点划线框D内放大图示的图16、将图14的双点划线框E内放大图示的图17、以及表示图14的XVIII-XVIII线截面的图18所示,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的第3连结部分41c抵接在设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上的凸轮部33的凸轮端面34中包含的第2端面部34b上而被定位。同样,虽然图示省略,但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的第3连结部分42c也抵接在设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上的凸轮部38的凸轮端面39中包含的第2端面部39b上而被定位。这样,连结部41的第3连结部分41c抵接在凸轮部33的凸轮端面34中包含的第2端面部34b上而被定位、并且连结部42的第3连结部分42c抵接在凸轮部38的凸轮端面39中包含的第2端面部39b上而被定位的可动操作部件13,从通过凸轮部33及凸轮部38弹性变形以使连结部41与连结部42相互离开的状态,通过自己的弹性,使连结部41和连结部4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回到没有弹性变形的原来的状态。由此,可动操作部件13被置于以下的状态:使从连结部41弯曲而延伸、卡合到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上形成的透孔31中而将金属部件27贯通、被金属部件27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朝向金属部件27的内侧变位,并使从连结部42弯曲而延伸、卡合到在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上形成的透孔36中而将金属部件28贯通、被金属部件28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朝向金属部件28的内侧变位。
图19仅将可动操作部件13及金属部件27及28取出,表示此时处于从第1静止位置向第2静止位置转移的过程中的可动操作部件13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及28的相互卡合状态。进而,图20仅将可动操作部件13及金属部件27及28取出,表示取第2静止位置的可动操作部件13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及28的相互卡合状态。
如图20所示,取第2静止位置、回到了不弹性变形的原来的状态的可动操作部件13将可动卡合卡止部43穿过透孔31向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的内侧拉入,使其变位,以从设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离开,此外,将可动卡合卡止部44穿过透孔36向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的内侧拉入,使其变位,以从设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离开。
如上述这样,在形成第1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1和形成第2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时,如果可动操作部件13取相对于壳体23竖起的第2静止位置,则如图18及将图18的双点划线框F内放大图示的图21所示,如上述那样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处形成的透孔31被向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的内侧拉入、被变位以从设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离开的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将与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上形成的缺口部21a的卡合解除,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此外,与此同时,如图18所示,如上述那样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处形成的透孔36被向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的内侧拉入、被变位以从设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离开的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将与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处形成的缺口部20a的卡合解除,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
此时,如图21所示,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取其中心轴方向相对于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形成有透孔31的中央部分30a倾斜的姿势,此外,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取其中心轴方向相对于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形成有透孔36的中央部分35a倾斜的姿势。
这样,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取对于设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并且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取对于设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上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时,取第2静止位置的可动操作部件13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从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并且,通过由可动操作部件13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从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能够进行插座连接器11与插头连接器12的相互分离。
图22关于构成上述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插座连接器11、插头连接器12及可动操作部件13,表示以下状态:插座连接器11其壳体15被固定在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上,并且插头连接器12其壳体23被固定在与配线基板29不同的配线基板50的下表面上,配线基板50的下表面与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对置,将配线基板50对配线基板16面对接近而重叠,插座连接器11和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进而可动操作部件13取第1静止位置。
如图23(立体图)及图24(俯视图)所示,在下表面上固定着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的配线基板50上,设有一对透孔51及52。透孔51形成在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即作为可动操作部件13的一端部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的附近部分将其贯通的位置,此外,透孔52形成在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即作为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另一端部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的附近部分将其贯通的位置。并且,从配线基板50的与下表面对置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透孔51,能够窥视关于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及可动卡合卡止部43的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状态,同样,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透孔52,能够窥视关于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及可动卡合卡止部44的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状态。
此外,在上表面上固定着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配线基板16上,排列配置有多个配线端子部16a。在这些多个配线端子部16a上,分别连接着插座连接器11的多个插座侧触头17的基板连接部17a。
在插座连接器11和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可动操作部件13取第1静止位置时,如图25所示,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处形成的透孔31,向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的外部突出,卡合到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上形成的缺口部21a中,适当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如将图24的双点划线框G内放大表示的图26所示,对于能够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设在配线基板50上的透孔51窥视的、关于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及可动卡合卡止部43的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状态,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其大部分被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遮挡,只不过其很小的部分在金属部件27与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间能看到。
此外,此时虽然图示省略,但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处形成的透孔36向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的外部突出,卡合到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处形成的缺口部20a中,适当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对于能够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设在配线基板50上的透孔52窥视的、关于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及可动卡合卡止部44的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状态,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其大部分被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遮挡,只不过其很小的部分在金属部件28与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间能看到。
相对于此,当插座连接器11和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可动操作部件13取第1静止位置时,例如如图27所示,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处形成的透孔31而向金属部件27的コ字状部30的中央部分30a的外部突出、但没有卡合到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处形成的缺口部21a中,没有适当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如图28所示,对于能够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设在配线基板50上的透孔51窥视的、关于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1及可动卡合卡止部43的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7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状态,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虽然其一部分被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7遮挡,但其他部分没有被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遮挡,可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上方看到。
此外,此时虽然图示省略,但例如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穿过在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处形成的透孔36向金属部件28的コ字状部35的中央部分35a的外部突出、但没有卡合到在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处形成的缺口部20a中,没有适当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状态时,对于能够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设在配线基板50上的透孔52窥视的、关于可动操作部件13的连结部42及可动卡合卡止部44的与插头连接器12的金属部件28及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状态,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虽然其一部分被插头连接器12所具备的金属部件28遮挡,但其他部分没有被插座连接器11所具备的第1金属部件18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0遮挡,可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上方看到。
因而,当插头连接器12其壳体23被固定在配线基板50的下表面上时,使配线基板50的下表面与配线基板16的上表面对置,将配线基板50对配线基板16面对接近而重叠,插座连接器11和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进而可动操作部件13取第1静止位置后,通过在配线基板50上设有一对透孔51及52,能够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透孔51,在视觉上确认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适当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的卡合卡止状态,此外,能够从配线基板50的上表面的外部穿过透孔52,在视觉上确认可动操作部件13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4适当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0的卡合卡止状态。
在上述那样的包括插座连接器11、插头连接器12和可动操作部件13而构成的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的一例中,在插座连接器11和插头连接器12取相互卡合状态下,当可动操作部件13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对于在插座连接器11的第1金属部件18上形成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状态,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对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机械性地卡止时,可动操作部件13处于通过插头连接器12具备的凸轮部33及38而弹性变形的状态,此外,当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从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时,使可动操作部件13从通过插头连接器12具备的凸轮部33及38而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当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机械性地卡止时,使两端部分分别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的可动操作部件13弹性变形,由此强制地使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状态,所以即使在重复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机械性地卡止的状态、和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从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弹性变形的可动操作部件13的两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适当且可靠地取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状态,结果,能够以充分的可靠性稳定地进行关于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的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 卡止。
此外,在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的一例中,可动操作部件13的两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将插头连接器12的形成第2金属部件的金属部件27及28分别贯通而被支承,并且在插座连接器11的第1金属部件18上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由此,将具有较大的刚性的金属部件27及28分别贯通而被支承的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对于在具有较大的刚性的第1金属部件18上形成的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状态。所以,即使在例如谋求插座连接器11及插头连接器12各自的小型轻量化、减小了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及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各自的壁厚等时,也能够牢固地进行由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结果,能够以充分的可靠性牢固地进行关于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的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卡止。
进而,在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的一例中,将由可动卡合卡止部43及44对于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的卡合卡止解除时的操作,只要通过使可变位地配设在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上的能够有选择地取第1静止位置和第2静止位置的可动操作部件13从第1静止位置向第2静止位置变位就足够,所以能够通过不需要特别的工具等的使用的很简单而容易的操作,可靠地进行关于插头连接器12的壳体23的对于插座连接器11的壳体15的卡止的解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那样的有关本申请发明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包括能够分别安装在两个配线基板上使用的第1及第2连接器,形成能够将分别安装着第1及第2连接器的两个配线基板通过面对接近重叠连结而置于使各自上设置的配线部电气地相互连接的状态的机构,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相互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可变位地配设在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上的卡止机构,能够以充分的可靠性稳定且牢固地进行关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的壳体的对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另一方的壳体的卡止,此外,能够通过不需要特别的工具等的使用的很简单而容易的操作,可靠地进行关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一方的壳体的对于第1及第2连接器中的另一方的壳体的卡止的解除,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等中。
附图标记说明
11…插座连接器(第1连接器);12…插头连接器(第2连接器);13…可动操作部件;15…壳体(第1壳体);16、29、50…配线基板;16a…配线端子部;17…插座侧触头(第1触头);17a、24a…基板连接部;17b…接触连接部;18…第1金属部件;19、32、37…基板连结部;20、21…固定卡合卡止部;20a、21a…缺口部;23…壳体(第2壳体);24…插头侧触头(第2触头);25…平板状部;27、28…金属部件(第2金属部件);30、35…コ字状部;31、36、51、52…透孔;33、38…凸轮部;34、39…凸轮端面;34a、39a…第1端面部;34b、39b…第2端面部;40…中间部;41、42…连结部;41a、42a…第1连结部分;41b、42b…第2连结部分;41c、42c…第3连结部分;43、44…可动卡合卡止部。

Claims (10)

1.一种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1连接器、第2连接器和可动操作部件而构成;
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多个第1触头,排列配置在该第1壳体上;及第1金属部件,固定在上述第1壳体上;
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多个第2触头,排列配置在该第2壳体上,当该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时,取与上述多个第1触头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以及第2金属部件,安装在上述第2壳体上;
所述可动操作部件整体呈弯曲棒状体,能够变位地配设在上述第2壳体上,有选择地取相对于该第2壳体倒伏的第1静止位置和竖起的第2静止位置;
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将上述第2金属部件贯通而被支承,形成可动卡合卡止部,并且在上述第1金属部件上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在上述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上述可动操作部件取上述第1静止位置时,该可动操作部件随着上述第2连接器具备的凸轮部而变位,被置于弹性变形的状态,使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状态,将上述第2壳体对于上述第1壳体机械性地卡止;当上述可动操作部件取上述第2静止位置时,上述可动操作部件随着上述凸轮部而变位,从上述弹性变形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使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取对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卡止解除状态,将上述第2壳体从对于上述第1壳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解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部作为形成上述第2金属部件的一部分的零件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上述可动操作部件从上述第2静止位置向上述第1静止位置变位时,将上述第2金属部件贯通的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向第1方向变位,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卡合;此外,当上述可动操作部件从上述第1静止位置向上述第2静止位置变位时,将上述第2金属部件贯通的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变位,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离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上述第2金属部件的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贯通的一对部分分别配设在与上述第1金属部件的形成有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的部分接近对置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金属部件的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分别贯通的一对部分,配设在将排列配置于上述第2壳体上的上述多个第2触头在该多个第2触头的排列方向上夹着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操作部件具有:中间部,当上述可动操作部件能够变位地配设在上述第2壳体上时,沿着上述多个第2触头的排列方向延伸;连结部,从该中间部的端部弯曲而延伸;和一端部分,从该连结部进一步弯曲而延伸,形成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
伴随着在上述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的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从上述第1静止位置向上述第2静止位置的变位或从上述第2静止位置向上述第1静止位置的变位,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相对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在上述多个第2触头的排列方向上变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上述连结部抵接卡合的凸轮部设在上述第2金属部件上,在上述第2壳体取与上述第1壳体的卡合状态下,当上述可动操作部件进行从上述第1静止位置向上述第2静止位置的变位或从上述第2静止位置向上述第1静止位置的变位时,通过上述连结部被上述凸轮部导引而移动,使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变位,以便相对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离开或卡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可动操作部件具备的弹性,带来上述可动卡合卡止部的从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离开的变位或向上述固定卡合卡止部卡合的变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2配线基板上设有透孔,在上述第1壳体被固定在第1配线基板上、并且上述第2壳体被固定在上述第2配线基板上、上述第2配线基板对上述第1配线基板面对接近而重叠、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取相互卡合状态时,能够从上述第2配线基板的外部穿过上述透孔,窥视关于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可动卡合卡止部的与上述第2金属部件及上述第1金属部件的固定卡合卡止部的卡合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孔在上述第2配线基板上形成有一对,上述可动操作部件的两端部分的附近部分将上述一对透孔分别贯通。
CN201410444529.2A 2013-09-03 2014-09-03 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5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1963A JP6156641B2 (ja) 2013-09-03 2013-09-03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2013-181963 2013-09-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5990A CN104425990A (zh) 2015-03-18
CN104425990B true CN104425990B (zh) 2016-08-24

Family

ID=52583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4452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5990B (zh) 2013-09-03 2014-09-03 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40654B2 (zh)
JP (1) JP6156641B2 (zh)
KR (1) KR101625745B1 (zh)
CN (1) CN104425990B (zh)
TW (1) TWI5246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6933B2 (ja) * 2013-10-04 2015-05-1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US9740249B2 (en) * 2014-01-30 2017-08-22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Mounting device
JP6342190B2 (ja) * 2014-03-24 2018-06-13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416728B2 (en) 2015-02-20 2019-09-1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ool-less multipoint latching mechanism
DE102016113976A1 (de) 2015-07-29 2017-02-02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ktrische Platinenverbindungs-Verbindervorrichtung
JP6281539B2 (ja) * 2015-07-29 2018-02-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179564B2 (ja) * 2015-07-29 2017-08-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7851914B (zh) * 2015-08-05 2019-10-29 京瓷株式会社 插头连接器
US9893480B2 (en) * 2015-09-04 2018-02-13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Connector
TWM518826U (zh) 2015-09-25 2016-03-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USD839831S1 (en) * 2016-08-02 2019-02-05 Smk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170849B2 (en) * 2017-04-07 2019-01-0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lidable latch
US9985371B1 (en) * 2017-04-11 2018-05-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690665B2 (ja) * 2018-05-10 2020-04-2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コネクタ装置
CN110611221B (zh) * 2018-06-14 2021-02-26 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锁固结构及采用该锁固结构的线缆接头组件
JP7245052B2 (ja) * 2019-01-07 2023-03-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N113922114B (zh) * 2021-09-30 2024-03-15 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式基板用连接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2454Y (zh) * 2002-08-02 2003-07-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689532Y (zh) * 2003-06-06 2005-03-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具有旋转操作装置的插座连接器
JP2005267977A (ja) * 2004-03-17 2005-09-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装置
CN2896603Y (zh) * 2006-09-29 2007-05-02 瞿金良 快插、自锁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JP2009170250A (ja) * 2008-01-16 2009-07-3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対
CN103247913A (zh) * 2013-04-25 2013-08-14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快扣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6563A (en) * 1981-03-20 1983-03-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chanically assisted latch means
JPH0331019Y2 (zh) * 1985-03-12 1991-07-01
US5174781A (en) * 1992-05-01 1992-12-29 Itt Corporation Connector bail latch
US5823813A (en) * 1997-01-21 1998-10-20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5938468A (en) * 1997-07-21 1999-08-17 Lin; Fu-Hsiung Elastic clamp structure for an interface socket
US5860827A (en) * 1998-01-22 1999-01-19 Bochuh International Co., Ltd. Plug securing device
US6851964B2 (en) * 2003-06-03 2005-02-08 Digital Recorders, Inc. Retainer clip for ribbon cable connectors
JP4286279B2 (ja) 2006-10-31 2009-06-24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5076947B2 (ja) * 2008-02-13 2012-11-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KR101457127B1 (ko) * 2008-05-09 2014-10-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7524205B1 (en) * 2008-06-24 2009-04-28 Zippy Technology Corp. Conducting wire anti-drop structure
JP4678887B2 (ja) * 2009-01-22 2011-04-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704477B2 (ja) * 2009-02-19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922420B2 (ja) 2010-02-23 2012-04-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920565B2 (ja) 2012-01-30 2016-05-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TWM450855U (zh) 2012-03-29 2013-04-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JP5708942B2 (ja) 2012-12-28 2015-04-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2454Y (zh) * 2002-08-02 2003-07-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689532Y (zh) * 2003-06-06 2005-03-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具有旋转操作装置的插座连接器
JP2005267977A (ja) * 2004-03-17 2005-09-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装置
CN2896603Y (zh) * 2006-09-29 2007-05-02 瞿金良 快插、自锁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JP2009170250A (ja) * 2008-01-16 2009-07-3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対
CN103247913A (zh) * 2013-04-25 2013-08-14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快扣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5990A (zh) 2015-03-18
US20150064942A1 (en) 2015-03-05
KR101625745B1 (ko) 2016-05-30
TW201530931A (zh) 2015-08-01
JP6156641B2 (ja) 2017-07-05
KR20150026840A (ko) 2015-03-11
JP2015050099A (ja) 2015-03-16
TWI524603B (zh) 2016-03-01
US9240654B2 (en) 201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5990B (zh) 相互卡合连接器装置
EP290309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006610B2 (ja) コネクタ
JP5006618B2 (ja) コネクタ
CN104518360B (zh) 配线基板连结装置
CN108232848B (zh) 电连接器
JP507166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9004410A (zh) 可动连接器
JP4798277B2 (ja) コネクタ
US9071025B2 (en) Socke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3081249B (zh) 连接器的错误插入防止结构
JP2013157188A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CN102570080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JP2012234773A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このコネクタ端子を含む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WO2012111572A1 (ja) コネクタ及び該コネクタの組立用治具
CN104953314A (zh) 连接器组件及连接器
CN103918131B (zh) 连接器与扁平电路体的连接结构
JP4795461B2 (ja) コネクタ
JP4551276B2 (ja) ロック機構付きプラグ
JP2012084406A (ja) コネクタ
JP2012069469A (ja) コネクタ
JP5521845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WO2018221094A1 (ja) コネクタ
KR102222698B1 (ko) 보드 투 와이어 커넥터
JP2019003833A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