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4603B -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4603B
TWI524603B TW103129327A TW103129327A TWI524603B TW I524603 B TWI524603 B TW I524603B TW 103129327 A TW103129327 A TW 103129327A TW 103129327 A TW103129327 A TW 103129327A TW I524603 B TWI524603 B TW I5246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outer casing
movable
locking portion
engag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9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0931A (zh
Inventor
武本政利
Original Assignee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0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0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6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9Snap means not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係關於一種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該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包含可分別安裝於二個配線基板(包含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FPC))使用之第1及第2連接器,在使分別安裝有第1及第2連接器之二個配線基板相互對向接近重疊之狀態下,藉由第1及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將設在各配線基板之配線部加以相互電氣連接。
於行動電話等較小型之電子機器,亦內設有許多各種電子零件,但此等電子零件大多數構裝於複數個配線基板(以下,配線基板之用語係用作為包含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FPC)之意思)而發揮各自之功能。構裝有各種電子零件之複數個配線基板,例如就此等中之二個而言,在收容於較小型之電子機器之內部之有限空間時,為了儘可能地減小佔有體積,必須採取使一方與另一方對向接近重疊之配置而相互連結,以使設在各自之配線部成為相互電氣連接之狀態。以下,將此種使二個配線基板中之一方與另一方對向接近重疊之相互連結形態稱為對向接近重疊連結。
一般而言,關於設在複數個配線基板之各個之配線部之相互電氣連接,大多係藉由於各配線基板安裝連接器且將此等連接器相互卡合而進行,於進行針對二個配線基板之對向接近重疊連結之情形,亦於二個 配線基板之各個安裝連接器且將此等連接器相互卡合。如上述,在進行針對二個配線基板之對向接近重疊連結時,如安裝在二個配線基板之各個之連接器相互卡合之情形,在二個連接器相互卡合時,必須穩定地維持二個連接器之相互卡合狀態。因此,以往,提出有若干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該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包含第1及第2連接器而構成,具備在此等第1及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時使一方機械地卡止於另一方之卡止手段(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所示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構成,包含具備外殼(絕緣體(11))與可旋動地安裝在外殼之可動操作構件(拉桿(10))之第1連接器(插頭側連接器(100))、及具備外殼(絕緣體(21))且配置在基板之第2連接器(基板側連接器(102))。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可動操作構件形成為金屬棒狀構件,在兩端之各個具有腕部(10b)與構成腕部(10b)之前端之旋轉軸(10a),旋轉軸(10a)從外側往內側貫通在外殼之外壁狀部,構成對第2連接器之卡止部(鎖固機構之一部分)。又,在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外壁狀部之外面設有往外側突出之肋部(7),再者,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內壁狀部之外面設有往外側突出之突起部(1)。
此外,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狀態時,第1連接器之外殼以其外壁狀部配置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內壁狀部之外側之方式嵌合於第2連接器之外殼。此時,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可動操作構件之旋轉軸取得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內壁狀部之外面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1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2連接器之外殼,藉此,維持第1及第2連接器之相互卡合狀態。
之後,若使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可動操作構件旋動,則可動操作構件之腕部爬上設在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外壁狀部之外面之肋部,藉此,可動操作構件產生彈性變形,可動操作構件之旋轉軸移動至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內壁狀部之外側,解除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內壁狀部之外面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其結果,第1連接器之外殼從對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在解除可動操作構件之旋轉軸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後,伴隨著可動操作構件之進一步旋動,產生彈性變形之可動操作構件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
又,專利文獻2所示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構成,包含具備外殼(絕緣體(220))與覆蓋外殼之大部分之金屬構件(殼體(250))之第1連接器(插座連接器(200))、及具備外殼(絕緣體(340))與可旋動地安裝在外殼之可動操作構件(拉桿(370))之第2連接器(插頭連接器(300))。在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金屬構件設有形成有被卡止孔(254)之鎖固部(252)。又,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可動操作構件形成為金屬棒狀構件,具有主部(372)、從主部之兩端部之各個彎折往與主部交叉之方向延伸之連結部(376)、及從連結部(376)進一步彎折往與主部平行之方向延伸之被保持部(374)。此外,被保持部(374)從內側往外側貫通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在內面側設有凸輪部(348)之外壁狀部,其端部能往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外壁狀部之外側突出,構成對第1連接器之卡止部(375)。
此外,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狀態時,第2連接器之外殼以其外壁狀部配置在第1連接器之形成有被卡止孔之鎖固部之內側之方式嵌合於第1連接器之外殼。此時,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可動 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之端部即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2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連接器之外殼,藉此,維持第1及第2連接器之相互卡合狀態。
之後,若使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可動操作構件旋動,則可動操作構件之連結部被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外壁狀部之內面側之凸輪部導引而移動,藉此,可動操作構件產生彈性變形,從連結部彎折延伸之被保持部之端部即卡止部往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外壁狀部之內部側移動,解除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其結果,第2連接器之外殼從對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在解除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後,伴隨著可動操作構件之進一步旋動,產生彈性變形之可動操作構件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67977號公報(段落0058~0069、圖1~圖5)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170250號公報(段落0018~0028、0031、圖1~圖10)
上述以往提出之包含第1及第2連接器而構成且具備在該等第1及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時使一方機械地卡止於另一方之卡止手段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分別具有下述缺陷。
首先,專利文獻1所示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之狀態下,構成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以 金屬棒狀構件構成之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之旋轉軸,在可動操作構件處於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下,取得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1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2連接器之外殼,又,在可動操作構件處於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下,解除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使第1連接器之外殼從對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是以,在反覆第1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狀態、與第1連接器之外殼從對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之狀態時,第1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2連接器之外殼時,一旦產生彈性變形後,構成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之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之旋轉軸取得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
因此,一旦產生彈性變形後,構成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之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之旋轉軸取得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時,每當一旦產生彈性變形之可動操作構件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時,會有可動操作構件產生伴隨著彈性變形之塑性變形而導致無法返回原本之狀態之事態之虞。在導致上述事態時,因可動操作構件之塑性變形,其旋轉軸之位置位移,無法適當地進行旋轉軸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第1連接器之外殼對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變得不確實。
再者,專利文獻1所示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構成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之旋轉軸,在從外側往內側貫通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外壁狀部而被第1連接器之外殼支承之狀態下,取得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狀態。亦即,構成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之旋轉軸, 不會卡合於具有較大剛性之金屬構件,而是卡合於由剛性較差之絕緣材料形成之第1連接器之外殼及第2連接器之外殼,藉此,將第1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2連接器之外殼。因此,在謀求第1及第2連接器之小型/輕量化而減少第1連接器之外殼及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各個之厚度等之狀態下,會有第1連接器之外殼對可動操作構件之旋轉軸之支承不堅固,無法以充分之可靠性確實地進行可動操作構件之旋轉軸對設在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突起部之卡合卡止之虞。
又,專利文獻2所示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之狀態下,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以金屬棒狀構件構成之可動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之端部即卡止部,在可動操作構件處於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下,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2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連接器之外殼,又,在可動操作構件處於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下,解除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使第2連接器之外殼從對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是以,在反覆第2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狀態、與第2連接器之外殼從對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之狀態時,第2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連接器之外殼時,一旦產生彈性變形後,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之可動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之端部即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
因此,一旦產生彈性變形後,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之可動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之端部即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 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時,每當一旦產生彈性變形之可動操作構件返回未產生彈性變形之狀態時,會有可動操作構件產生伴隨著彈性變形之塑性變形而導致無法返回原本之狀態之事態之虞。在導致上述事態時,因可動操作構件之塑性變形,其卡止部之位置位移,無法適當地進行卡止部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第2連接器之外殼對第1連接器之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變得不確實。
再者,專利文獻2所示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可動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在從內側往外側貫通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在內面側設有凸輪部之外壁狀部而被第2連接器之外殼支承之狀態下,使構成其端部之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狀態。亦即,具有構成可動操作構件之卡止部之端部之被保持部,不會卡合於具有較大剛性之金屬構件,而是在卡合於由剛性較差之絕緣材料形成之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狀態下,將第2連接器之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連接器之外殼。因此,在謀求第1及第2連接器之小型/輕量化而減少第1連接器之外殼及第2連接器之外殼之各個之厚度等之狀態下,會有第2連接器之外殼對可動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之支承不堅固,無法以充分之可靠性確實地進行可動操作構件之被保持部之端部即卡止部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鎖固部之被卡止孔之卡合卡止之虞。
有鑑於上述之點,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記載之發明提供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包含可分別安裝於二個配線基板使用之第1及第2連接器,能將分別安裝有第1及第2連接器之二個配線基板藉由對向接近重疊連結使設在各自之配線部相互電氣連接,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 處於相互卡合之狀態下,藉由可位移地配置在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一方之卡止手段,能以充分之可靠性穩定且堅固地進行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一方之外殼對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另一方之外殼之卡止,又,能藉由不需使用特別工具等之極簡單且容易之操作確實地進行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一方之外殼對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另一方之外殼之卡止之解除。
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中請求項1至請求項10之任一項記載之發明(以下,稱為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包含:第1連接器,具備第1外殼、排列配置在第1外殼之複數個第1接觸件、及固定在第1外殼之第1金屬構件;第2連接器,具備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之第2外殼、排列配置在第2外殼且在第2外殼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時取得分別接觸連接於複數個第1接觸件之狀態之複數個第2接觸件、及安裝在第2外殼之第2金屬構件;以及可動操作構件,整體呈彎折棒狀體且可位移地配置在第2外殼,選擇性地取得相對於第2外殼倒下之第1靜止位置與豎立之第2靜止位置。此外,上述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各個貫通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而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且在第1金屬構件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在第2外殼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時,該可動操作構件順著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位移而處於彈性變形之狀態,使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外殼,又,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2靜止位置時,該可動操作構件順著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位移而從彈性變形之狀態返回原本之狀態,使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使第2外殼從對第1 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
尤其是,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中請求項2記載之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中,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係設成構成第2金屬構件之一部分。
又,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中請求項3記載之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中,在第2外殼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下,可動操作構件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位移時,貫通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往第1方向位移而卡合於固定卡合卡止部,又,可動操作構件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位移時,貫通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往與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位移而從固定卡合卡止部離開。
在上述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在第2連接器之第2外殼取得與第1連接器之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時,第2連接器之複數個第2接觸件分別接觸連接於第1連接器之複數個第1接觸件。又,整體呈彎折棒狀體且配置在第2外殼之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各個貫通第2連接器之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而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且在第1連接器之第1金屬構件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
此外,在第2外殼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時,該可動操作構件順著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位移而處於彈性變形之狀態,藉此,使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外殼。又,在第2外殼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而第2外殼卡止於第1外殼之狀態下,可動 操作構件取得第2靜止位置時,該可動操作構件順著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位移而從彈性變形之狀態返回原本之狀態,使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使第2外殼從對第1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
亦即,在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第1金屬構件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外殼時,可動操作構件因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處於彈性變形之狀態,又,在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第1金屬構件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使第2外殼從對第1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時,可動操作構件因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從彈性變形之狀態返回原本之狀態。
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例如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中請求項2記載之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般,係設成構成第2連接器具備之第2金屬構件之一部分。
再者,貫通第2連接器具備之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例如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中請求項3記載之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般,在第2外殼取得與第1外殼之卡合狀態下,可動操作構件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位移時,往第1方向位移而卡合於固定卡合卡止部,又,可動操作構件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位移時,往與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位移而從固定卡合卡止部離開。
在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在可動操作構件之 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第1金屬構件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將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外殼時,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之可動操作構件因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處於彈性變形之狀態,又,在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使第2外殼從對第1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時,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之可動操作構件因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從彈性變形之狀態返回原本之狀態。如上述,在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外殼時,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之可動操作構件彈性變形,藉此使可動卡合卡止部強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因此即使反覆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第1外殼之狀態、及第2外殼從對第1外殼之機械性卡止解放之狀態之情形,亦能使彈性變形之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適當且確實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其結果,能以充分之可靠性穩定地進行第2外殼對第1外殼之卡止。
又,在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貫通第2連接器之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且固定卡合卡止部形成在第1連接器之第1金屬構件,藉此,貫通具有較大剛性之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取得對形成在具有較大剛性之第1金屬構件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因此,例如,即使在謀求第1及第2連接器之各個之小型/輕量化而減少第1外殼及第2外殼之各個之厚度等之狀態下,亦可強固地進行可動卡合卡止部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其結果,能以充分之可靠性堅固地進行第2外 殼對第1外殼之卡止。
再者,在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解除可動卡合卡止部對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時之操作,只要使可位移地配置在第2連接器之第2外殼且能選擇性地取得第1靜止位置與第2靜止位置之可動操作構件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位移即可,因此能藉由不需使用特別工具等之極簡單且容易之操作確實地進行第2外殼對第1外殼之卡止之解除。
11‧‧‧插座連接器(第1連接器)
12‧‧‧插頭連接器(第2連接器)
13‧‧‧可動操作構件
15‧‧‧外殼(第1外殼)
16,29,50‧‧‧配線基板
16a‧‧‧配線端子部
17‧‧‧插座側接觸件(第1接觸件)
17a,24a‧‧‧基板連接部
17b‧‧‧接觸連接部
18‧‧‧第1金屬構件
19,32,37‧‧‧基板連結部
20,21‧‧‧固定卡合卡止部
20a,21a‧‧‧缺口部
23‧‧‧外殼(第2外殼)
24‧‧‧插頭側接觸件(第2接觸件)
25‧‧‧平板狀部
27,28‧‧‧金屬構件(第2金屬構件)
30,35‧‧‧字狀部
31,36,51,52‧‧‧透孔
33,38‧‧‧凸輪部
34,39‧‧‧凸輪端面
34a,39a‧‧‧第1端面部
34b,39b‧‧‧第2端面部
40‧‧‧中間部
41,42‧‧‧連結部
41a,42a‧‧‧第1連結部分
41b,42b‧‧‧第2連結部分
41c,42c‧‧‧第3連結部分
43,44‧‧‧可動卡合卡止部
圖1係以各自分離之狀態顯示構成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之插座連接器、插頭連接器及可動操作構件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之立體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頭連接器具備之一對第2金屬構件中之一者之立體圖。
圖4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頭連接器具備之一對第2金屬構件中之另一者之立體圖。
圖5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7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8係放大顯示圖5之二點鏈線框A內之部分立體圖。
圖9係放大顯示圖6之二點鏈線框B內之部分俯視圖。
圖10係顯示圖6之X-X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1係顯示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下之該可動操作構件與圖3及圖4所示之第2金屬構件之相互卡合狀態之立體圖。
圖12係放大顯示圖10之二點鏈線框C內之部分剖面圖。
圖13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2靜止位置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4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2靜止位置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5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2靜止位置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16係放大顯示圖13之二點鏈線框D內之部分立體圖。
圖17係放大顯示圖14之二點鏈線框E內之部分俯視圖。
圖18係顯示圖14之XVIII-XVII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9係顯示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從第1靜止位置移至第2靜止位置之過程之狀態下之該可動操作構件與圖3及圖4所示之第2金屬構件之相互卡合狀態之立體圖。
圖20係顯示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2靜止位置之狀態下之該可動操作構件與圖3及圖4所示之第2金屬構件之相互卡合狀態之立體圖。
圖21係放大顯示圖18之二點鏈線框F內之部分剖面圖。
圖22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在各自之外殼固定在 配線基板之狀態下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23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在各自之外殼固定在配線基板之狀態下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4係顯示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在各自之外殼固定在配線基板之狀態下相互嵌合且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25係放大顯示圖22所示之插座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中可動操作構件之連結部及可動卡合卡止部與插頭連接器之第2金屬構件及插座連接器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狀態之部分剖面圖。
圖26係放大顯示圖24之二點鏈線框G內之部分俯視圖。
圖27係放大顯示圖22所示之插座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中可動操作構件之連結部及可動卡合卡止部與插頭連接器之第2金屬構件及插座連接器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狀態之部分剖面圖。
圖28係放大顯示圖22所示之插座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中可動操作構件之連結部及可動卡合卡止部與插頭連接器之第2金屬構件及插座連接器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狀態之部分俯視圖。
以下述本申請發明之實施例說明用以實施本申請發明之形態。
(實施例)
圖1係以相互分離之狀態顯示構成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之構成第1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1、構成第2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12及可動操作構件13。
圖1所示之插座連接器11具備由合成樹脂等絕緣材料形成之外殼15(第1外殼),在使用插座連接器11時,外殼15係固定在後述圖7中以假想線所示之一對相互對向接近之配線基板16及29中之位於下側之配線基板16之圖7中朝向上方之面(以下,稱為上面)。以下,外殼15係固定在配線基板16之上面。
在外殼15呈相互對向之二列排列配置有分別構成由具有彈性之導電性板材形成之彎折帶狀構件之複數個插座側接觸件17(第1接觸件)。在複數個插座側接觸件17之各個設有分別構成帶狀構件之兩端部分之基板連接部17a與接觸連接部17b,該基板連接部17a係連接於設在配線基板16之上面之配線端子部16a(如後述圖23所示),該接觸連接部17b抵接於後述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插頭側接觸件。
又,在外殼15固定有第1金屬構件18。第1金屬構件18,在圖2單獨顯示,從上述圖2可明確得知,整體呈矩形筒狀體,沿著配線基板16之上面包圍外殼15之外周面部。此外,在第1金屬構件18設有連結於配線基板16之上面之複數個基板連結部19,且形成有一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第1金屬構件18,藉由設於其之複數個基板連結部19連結於配線基板16之上面,與外殼15一起固定在配線基板16。藉此,第1金屬構件18有助於外殼15對配線基板16之固定。又,一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之各個分別配置在與在外殼15之複數個插座側接觸件17之排列方 向(以下,稱為第1接觸件排列方向)之兩端部22對應之位置,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0形成有例如缺口部20a(圖1),又,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1形成有例如缺口部21a。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之各個,係後述設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對其取得卡合卡止狀態者。
以上述方式設在第1金屬構件18之一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及21,在沿著配線基板16之上面且沿著第1接觸件排列方向之方向相互對向。
圖1所示之插頭連接器12具備由合成樹脂等絕緣材料形成之外殼23(第2外殼),在使用插頭連接器12時,外殼23係固定在後述圖7中以假想線所示之一對相互對向接近之配線基板16及29中之位於上側之配線基板29之圖7中朝向下方之面(以下,稱為下面)。以下,外殼23係固定在配線基板29之下面。
在外殼23呈相互對向之二列排列配置有分別構成由具有彈性之導電性板材形成之彎折帶狀構件之複數個插頭側接觸件24(第2接觸件)。在複數個插頭側接觸件24之各個設有構成插頭側接觸件24之兩端部分之基板連接部24a與接觸連接部(省略圖示),該基板連接部24a係連接於設在配線基板29之下面之配線端子部(省略圖示),該接觸連接部抵接於設在構成第1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插座側接觸件17之接觸連接部17b。
外殼23具有與配線基板29之下面對向之平板狀部25。此外,在平板狀部25之外面部排列配置有設在複數個插頭側接觸件24之基板連接部24a。
再者,在外殼23,在複數個插頭側接觸件24之排列方向(以下,稱為第2接觸件排列方向)之兩端部即一對端部26,構成一對第2金屬構件之金屬構件27及金屬構件28分別安裝成在第2接觸件排列方向相互對向。
金屬構件27,如圖3所示,具有覆蓋在外殼23之一對端部26之一方之外周面部之字狀部30,在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形成有透孔31(圖1所示),又,在字狀部30之從中央部分30a之兩端部延伸而相互對向之一對側壁部分之各個設有基板連結部32,再者,在字狀部30之一對側壁部分中之一方之自由端部,從其延伸之凸輪部33係設成構成金屬構件27之一部分。凸輪部33具有包含第1端面部34a及第2端面部34b之凸輪端面34。透孔31係後述設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對其卡合者,又,可動操作構件13順著設在凸輪部33之凸輪端面34位移。
又,金屬構件28,如圖4所示,具有覆蓋在外殼23之一對端部26之另一方之外周面部之字狀部35,在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形成有透孔36,又,在字狀部35之從中央部分35a之兩端部延伸而相互對向之一對側壁部分之各個設有基板連結部37,再者,在字狀部35之一對側壁部分中之一方之自由端部,從其延伸之凸輪部38係設成構成金屬構件28之一部分。凸輪部38具有包含第1端面部39a及第2端面部39b之凸輪端面39。形成在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透孔36係後述設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對其卡合者,又,可動操作構件13順著設在凸輪部38之凸輪端面39位移。
分別安裝在外殼23之一對端部26之構成一對第2金屬構件 之金屬構件27及金屬構件28,係藉由在金屬構件27之一對基板連結部32及在金屬構件28之一對基板連結部37連結於配線基板29之下面,與外殼23一起固定在配線基板29。藉此,構成一對第2金屬構件之金屬構件27及金屬構件28有助於外殼23對配線基板29之固定。
圖1所示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整體呈例如對具有彈性之棒狀金屬材料施加彎折加工形成之彎折棒狀體,可移動地配置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選擇性地取得相對於外殼23倒下之第1靜止位置與相對於外殼23豎立之第2靜止位置。此外,可動操作構件13具有可移動地配置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時在第2接觸件排列方向直線延伸之中間部40、從中間部40之兩端部分別彎折延伸之一對連結部41及42、從連結部41進一步彎折延伸之端部43、及從連結部42進一步彎折延伸之端部44。
連結部41包含第1連結部分41a、第2連結部分41b及第3連結部分41c而彎折延伸,將中間部40之一端與端部43加以連結。又,連結部42亦包含第1連結部分42a、第2連結部分42b及第3連結部分42c而彎折延伸,將中間部40之另一端與端部44加以連結。
端部43係可動操作構件13之一端部,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之透孔31而貫通金屬構件27,構成被金屬構件27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以下,將端部43稱為可動卡合卡止部43)。同樣地,端部44係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另一端部,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之透孔36而貫通金屬構件28,構成被金屬構件28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以下,將端部44稱為可動卡合卡止部44)。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可動操作構件13,在其一端部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透孔31而貫通金屬構件27且被金屬構件27支承,且其另一端部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透孔36而貫通金屬構件28且被金屬構件28支承之狀態下,可移動地配置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
在此狀態下,固定有具有配置成可移動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之配線基板29之下面與固定有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配線基板16之上面對向且配線基板29與配線基板16對向接近重疊時,構成第1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1與構成第2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在此時,如圖5~圖7及圖13~圖15所示,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嵌合於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此外,圖5(立體圖)、圖6(俯視圖)、圖13(立體圖)及圖14(俯視圖)中,為了方便起見,省略配線基板16及29之圖示,圖7(側視圖)及圖15(側視圖)中,為了方便起見,以假想線顯示配線基板16及29之各個。
此時,排列配置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之複數個插頭側接觸件24分別具有之複數個接觸連接部抵接於排列配置在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複數個插座側接觸件17分別具有之複數個接觸連接部17b,複數個插頭側接觸件24與複數個插座側接觸件17處於分別相互電氣連接之狀態。
在圖5~圖7所示之處於相互卡合狀態之插座連接器11及插頭連接器12,可移動地配置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之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相對於外殼23倒下之第1靜止位置。在此狀態下,如將圖5之二點鏈 線框A內放大圖示之圖8、將圖6之二點鏈線框B內放大圖示之圖9、及顯示圖6之X-X線剖面之圖10所示,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之第2連結部分41b抵接於設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凸輪部33之凸輪端面34所含之第1端面部34a而被定位。同樣地,雖省略圖示,但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之第2連結部分42b亦抵接於設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凸輪部38之凸輪端面39所含之第1端面部39a而被定位。如上述,連結部41之第2連結部分41b抵接於凸輪部33之凸輪端面34所含之第1端面部34a而被定位且連結部42之第2連結部分42b抵接於凸輪部38之凸輪端面39所含之第1端面部39a而被定位之可動操作構件13,藉由凸輪部33及凸輪部38彈性變形成使連結部41與連結部42相互分離。藉此,可動操作構件13,處於使從連結部41彎折延伸且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透孔31而貫通金屬構件27被金屬構件27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朝向金屬構件27之外側位移且使從連結部42彎折延伸且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透孔36而貫通金屬構件28被金屬構件28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朝向金屬構件28之外側位移之狀態。
圖11係將此時之處於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之可動操作構件13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及28之相互卡合狀態僅取出插頭連接器12及金屬構件27及28顯示。如圖11所示,取得第1靜止位置且藉由凸輪部33及凸輪部38彈性變形成使連結部41與連結部42相互分離之可動操作構件13,使可動卡合卡止部43通過透孔31從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往其外部突出,又,使可動卡合卡止部44通過透孔36從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往其外部突出。
以上述方式,構成第1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1與構成第2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時,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形成有透孔31之中央部分30a配置在與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形成有缺口部21a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接近對向之位置,且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形成有透孔36之中央部分35a配置在與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形成有缺口部20a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接近對向之位置。
此外,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相對於外殼23倒下之第1靜止位置後,如圖10及將圖10之二點鏈線框C內放大圖示之圖12所示,以上述方式,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透孔31往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外部突出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卡合於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缺口部21a,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卡止狀態。又,與此同時,如圖10所示,以上述方式,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透孔36往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外部突出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卡合於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缺口部20a,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狀態。
此時,如圖12所示,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取得其中心軸方向相對於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形成有透孔31之中央部分30a正交之姿勢,又,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取得 其中心軸方向相對於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形成有透孔36之中央部分35a正交之姿勢。
以上述方式,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取得對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卡止狀態且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取得對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狀態下,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可動操作構件13,將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機械地卡止於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此外,藉由可動操作構件13將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機械地卡止於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藉此穩定地維持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之相互卡合狀態。
接著,可動操作構件13從圖5~圖7所示之相對於外殼23倒下之第1靜止位置移動至圖13~圖15所示之相對於外殼23豎立之第2靜止位置後,在上述移動時,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被設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凸輪部33之凸輪端面34導引而移動,且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被設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凸輪部38之凸輪端面39導引而移動。
此外,在可動操作構件13往第2靜止位置之移動完成時,如將圖13之二點鏈線框D內放大圖示之圖16、將圖14之二點鏈線框E內放大圖示之圖17、及顯示圖14之XVIII-XVIII線剖面之圖18所示,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之第3連結部分41c抵接於設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凸輪部33之凸輪端面34所含之第2端面部34b而被定位。同樣地,雖省略圖示,但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之第3連結部分42c亦 抵接於設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凸輪部38之凸輪端面39所含之第2端面部39b而被定位。如上述,連結部41之第3連結部分41c抵接於凸輪部33之凸輪端面34所含之第2端面部34b而被定位且連結部42之第3連結部分42c抵接於凸輪部38之凸輪端面39所含之第2端面部39b而被定位之可動操作構件13,從藉由凸輪部33及凸輪部38彈性變形成使連結部41與連結部42相互分離之狀態,藉由本身之彈性往使連結部41與連結部42彼此接近之方向移動,返回未彈性變形之原本狀態。藉此,可動操作構件13處於使從連結部41彎折延伸且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之透孔31而貫通金屬構件27被金屬構件27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朝向金屬構件27之內側位移且使從連結部42彎折延伸且卡合於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之透孔36而貫通金屬構件28被金屬構件28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朝向金屬構件28之內側位移之狀態。
圖19係將此時處於從第1靜止位置移動至第2靜止位置之過程之可動操作構件13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及28之相互卡合狀態僅取出可動操作構件13及金屬構件27及28顯示。再者,圖20係將取得第2靜止位置之可動操作構件13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及28之相互卡合狀態僅取出可動操作構件13及金屬構件27及28顯示。
如圖20所示,取得第2靜止位置且返回未變形之原本狀態之可動操作構件13,將可動卡合卡止部43通過透孔31往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內側拉入,從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離開而位移,又,將可動卡合卡止部44通過透孔36往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內側拉入,從 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離開而位移。
以上述方式,在構成第1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1與構成第2連接器之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下,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相對於外殼23豎立之第2靜止位置後,如圖18及將圖18之二點鏈線框F內放大圖示之圖21所示,以上述方式,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透孔31往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內側拉入且從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離開而位移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解除與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缺口部21a之卡合,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又,與此同時,如圖18所示,以上述方式,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透孔36往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內側拉入且從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離開而位移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解除與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缺口部20a之卡合,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
在此時,如圖21所示,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取得其中心軸方向相對於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形成有透孔31之中央部分30a傾斜之姿勢,又,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取得其中心軸方向相對於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形成有透孔36之中央部 分35a傾斜之姿勢。
以上述方式,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取得對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且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取得對設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下,取得第2靜止位置之可動操作構件13使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從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機械性卡止解放。此外,藉由可動操作構件13使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從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機械性卡止解放,藉此,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可相互分離。
圖22顯示之狀態,係針對構成上述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之插座連接器11、插頭連接器12及可動操作構件13,在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固定在配線基板16之上面且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固定在與配線基板29不同之配線基板50之下面之狀態下,配線基板50之下面與配線基板16之上面對向且配線基板50與配線基板16對向接近重疊,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再者,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第1靜止位置。
如圖23(立體圖)及圖24(俯視圖)所示,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固定在下面之配線基板50設有一對透孔51及52。透孔51係形成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亦即可動操作構件13之一端部即可動卡合卡止部43之附近部分貫通之位置,又,透孔52係形成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亦即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另一端部即可動卡合卡止部44之附近部分貫通之位置。此外,從配線基板50之與下面對向之上面之外部, 可通過透孔51觀察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及可動卡合卡止部43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狀態,同樣地,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可通過透孔52觀察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及可動卡合卡止部44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狀態。
又,在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固定在上面之配線基板16排列配置有複數個配線端子部16a。在此等複數個配線端子部16a分別連接有插座連接器11之複數個插座側接觸件17之基板連接部17a。
在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且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下,如圖25所示,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透孔31往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外部突出,卡合於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缺口部21a,適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卡止狀態時,如將圖24之二點鏈線框G內放大圖示之圖26所示,在可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通過設在配線基板50之透孔51觀察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及可動卡合卡止部43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狀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之大部分被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隱藏,只不過其些微部分可在金屬構件27與固定卡合卡止部21 之間觀察到。
又,此時,雖省略圖示,但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透孔36往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外部突出,卡合於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缺口部20a,適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狀態時,在可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通過設在配線基板50之透孔52觀察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及可動卡合卡止部44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狀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之大部分被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隱藏,只不過其些微部分可在金屬構件28與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間觀察到。
相對於此,在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且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下,如圖27所示,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透孔31往金屬構件27之字狀部30之中央部分30a之外部突出,但未卡合於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缺口部21a,未適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卡止狀態時,如圖28所示,在可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通過設在配線基板50之透孔51觀察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1及可動卡合卡止部43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7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 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卡合狀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之一部分被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7隱藏,但其他部分未被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隱藏,可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1之上方觀察到。
又,此時,雖省略圖示,但例如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通過形成在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透孔36往金屬構件28之字狀部35之中央部分35a之外部突出,但未卡合於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缺口部20a,未適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狀態時,在可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通過設在配線基板50之透孔52觀察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連結部42及可動卡合卡止部44與插頭連接器12之金屬構件28及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狀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之一部分被插頭連接器12所具備之金屬構件28隱藏,但其他部分未被插座連接器11所具備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0隱藏,可在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上方觀察到。
是以,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固定在配線基板50之下面時,配線基板50之下面與配戲基板16之上面對向,配線基板50與配線基板16對向接近重疊,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再者,可動操作構件13取得第1靜止位置之狀態下,藉由在配線基板50設有一對透孔51及52,可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通過透孔51視覺上確認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適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 21之卡合卡止狀態,又,可從配線基板50之上面之外部通過透孔52視覺上確認可動操作構件13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4適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0之卡合卡止狀態。
在上述包含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與可動操作構件13構成之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在插座連接器11與插頭連接器12取得相互卡合狀態下,在可動操作構件13之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得對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狀態,將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機械地卡止於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時,可動操作構件13因插頭連接器12具備之凸輪部33及38處於彈性變形之狀態,又,在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使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從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機械性卡止解放時,可動操作構件13因插頭連接器12具備之凸輪部33及38從彈性變形之狀態返回原本之狀態。如上述,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機械地卡止於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時,兩端部分之各個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之可動操作構件13彈性變形,藉此使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強制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狀態,因此即使反覆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機械地卡止於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狀態、及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從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機械性卡止解放之狀態之情形,亦能使彈性變形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兩端部分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適當且確實地取得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狀態,其結果,能以充分之可靠性穩定地進行插頭連接器12外殼23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卡 止。
又,在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可動操作構件13之兩端部分構成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分別貫通構成插頭連接器12之第2金屬構件之金屬構件27及28被支承,且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形成在插座連接器11之第1金屬構件18,藉此,分別貫通具有較大剛性之金屬構件27及28被支承之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取得對形成在具有較大剛性之第1金屬構件18之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狀態。因此,例如,即使在謀求插座連接器11及插頭連接器12之各個之小型/輕量化而減少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及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各個之厚度等之狀態下,亦可強固地進行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其結果,能以充分之可靠性堅固地進行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卡止。
再者,在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解除可動卡合卡止部43及44對固定卡合卡止部21及20之卡合卡止時之操作,只要使可位移地配置在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且能選擇性地取得第1靜止位置與第2靜止位置之可動操作構件13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位移即可,因此能藉由不需使用特別工具等之極簡單且容易之操作確實地進行插頭連接器12之外殼23對插座連接器11之外殼15之卡止之解除。
上述本申請發明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包含可分別安裝於二個配線基板使用之第1及第2連接器,能將分別安裝有第1及第2連接器之二個配線基板藉由對向接近重疊連結使設在各自之配線部相互電氣連接,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之狀態下,藉由可位移地配 置在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一方之卡止手段,能以充分之可靠性穩定且堅固地進行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一方之外殼對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另一方之外殼之卡止,又,能藉由不需使用特別工具等之極簡單且容易之操作確實地進行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一方之外殼對第1及第2連接器中之另一方之外殼之卡止之解除,可廣泛地適用於各種電子機器等。
11‧‧‧插座連接器(第1連接器)
12‧‧‧插頭連接器(第2連接器)
13‧‧‧可動操作構件
15‧‧‧外殼(第1外殼)
16,29‧‧‧配線基板
18‧‧‧第1金屬構件
20,21‧‧‧固定卡合卡止部
20a,21a‧‧‧缺口部
23‧‧‧外殼(第2外殼)
27,28‧‧‧金屬構件(第2金屬構件)
30a,35a‧‧‧中央部分
31,36‧‧‧透孔
33,38‧‧‧凸輪部
34,39‧‧‧凸輪端面
40‧‧‧中間部
41,42‧‧‧連結部
41b,42b‧‧‧第2連結部分
41c,42c‧‧‧第3連結部分
43,44‧‧‧可動卡合卡止部

Claims (10)

  1. 一種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包含:第1連接器,具備第1外殼、排列配置在該第1外殼之複數個第1接觸件、及固定在該第1外殼之第1金屬構件;第2連接器,具備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之第2外殼、排列配置在該第2外殼且在該第2外殼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時與該複數個第1接觸件呈分別接觸連接狀態之複數個第2接觸件、及安裝在該第2外殼之第2金屬構件;以及可動操作構件,整體成彎折棒狀體且可位移地配置在該第2外殼,選擇性地取得相對該第2外殼倒下之第1靜止位置與豎立之第2靜止位置;該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分別貫通該第2金屬構件被支承而構成可動卡合卡止部,且在該第1金屬構件形成有固定卡合卡止部,在該第2外殼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下,該可動操作構件取得該第1靜止位置時,該可動操作構件順著該第2連接器具備之凸輪部位移而處於彈性變形之狀態,使該可動卡合卡止部呈對該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狀態而將該第2外殼機械地卡止於該第1外殼,該可動操作構件取得該第2靜止位置時,該可動操作構件順著該凸輪部位移而從該彈性變形之狀態返回原本之狀態,使該可動卡合卡止部呈對該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卡止解除狀態而解放該第2外殼對該第1外殼之機械性卡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凸輪部係設成構成該第2金屬構件之一部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該第2外 殼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下,該可動操作構件從該第2靜止位置往該第1靜止位置位移時,貫通該第2金屬構件之該可動卡合卡止部往第1方向位移而卡合於該固定卡合卡止部,又,該可動操作構件從該第1靜止位置往該第2靜止位置位移時,貫通該第2金屬構件之該可動卡合卡止部往與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位移而從該固定卡合卡止部離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該第2金屬構件之該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分別貫通之一對部分之各個,係配置於在該第2外殼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下與在該第1金屬構件之形成有該固定卡合卡止部之部分接近對向之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該第2金屬構件之該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分別貫通之一對部分,係配置於在該複數個第2接觸件之排列方向夾著排列配置於該第2外殼之該複數個第2接觸件之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可動操作構件具有可位移地配置在該第2外殼時沿著該複數個第2接觸件之排列方向延伸之中間部、從該中間部之端部彎折延伸之連結部、及從該連結部進一步彎折延伸且構成該可動卡合卡止部之一端部分,該可動卡合卡止部,伴隨著在該第2外殼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下之該可動操作構件從該第1靜止位置往該第2靜止位置之位移或從該第2靜止位置往該第1靜止位置之位移,相對該固定卡合卡止部在該複數個第2接觸件之排列方向位移。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抵接卡合於該可動操作構件之該連結部之凸輪部係設在該第2金屬構件,在該第2外 殼與該第1外殼呈卡合狀態下,該可動操作構件進行從該第1靜止位置往該第2靜止位置之位移或從該第2靜止位置往該第1靜止位置之位移時,該連結部被該凸輪部導引移動,藉此使該可動卡合卡止部位移以從該固定卡合卡止部離開或卡合於該固定卡合卡止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可動卡合卡止部從該固定卡合卡止部離開之位移或卡合於該固定卡合卡止部之位移,係由該可動操作構件具備之彈性賦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第1外殼固定在第1配線基板,且該第2外殼固定在第2配線基板,該第2配線基板與該第1配線基板對向接近重疊,該第1連接器與該第2連接器呈相互卡合狀態,在該第2配線基板設有透孔,可從該第2配線基板外部通過該透孔觀察該可動操作構件之可動卡合卡止部與該第2金屬構件及該第1金屬構件之固定卡合卡止部之卡合狀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透孔在該第2配線基板形成有一對,該可動操作構件之兩端部分之附近部分分別貫通該一對透孔。
TW103129327A 2013-09-03 2014-08-26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TWI5246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1963A JP6156641B2 (ja) 2013-09-03 2013-09-03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0931A TW201530931A (zh) 2015-08-01
TWI524603B true TWI524603B (zh) 2016-03-01

Family

ID=52583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9327A TWI524603B (zh) 2013-09-03 2014-08-26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40654B2 (zh)
JP (1) JP6156641B2 (zh)
KR (1) KR101625745B1 (zh)
CN (1) CN104425990B (zh)
TW (1) TWI5246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6933B2 (ja) * 2013-10-04 2015-05-1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US9740249B2 (en) * 2014-01-30 2017-08-22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Mounting device
JP6342190B2 (ja) * 2014-03-24 2018-06-13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6133535A1 (en) 2015-02-20 2016-08-25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ool-less multipoint latching mechanism
JP6281539B2 (ja) * 2015-07-29 2018-02-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DE102016113976A1 (de) 2015-07-29 2017-02-02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ktrische Platinenverbindungs-Verbindervorrichtung
JP6179564B2 (ja) * 2015-07-29 2017-08-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64270B2 (ja) * 2015-08-05 2019-02-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
US9893480B2 (en) * 2015-09-04 2018-02-13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Connector
TWM518826U (zh) 2015-09-25 2016-03-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USD839831S1 (en) * 2016-08-02 2019-02-05 Smk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170849B2 (en) * 2017-04-07 2019-01-0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lidable latch
US9985371B1 (en) * 2017-04-11 2018-05-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690665B2 (ja) * 2018-05-10 2020-04-2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コネクタ装置
CN110611221B (zh) * 2018-06-14 2021-02-26 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锁固结构及采用该锁固结构的线缆接头组件
JP7245052B2 (ja) * 2019-01-07 2023-03-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USD951202S1 (en) * 2019-12-06 2022-05-10 Samtec, Inc. Connector
CN114976704A (zh) * 2021-02-24 2022-08-30 连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板对板电连接器
CN113922114B (zh) * 2021-09-30 2024-03-15 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式基板用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6563A (en) * 1981-03-20 1983-03-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chanically assisted latch means
JPH0331019Y2 (zh) * 1985-03-12 1991-07-01
US5174781A (en) * 1992-05-01 1992-12-29 Itt Corporation Connector bail latch
US5823813A (en) * 1997-01-21 1998-10-20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5938468A (en) * 1997-07-21 1999-08-17 Lin; Fu-Hsiung Elastic clamp structure for an interface socket
US5860827A (en) * 1998-01-22 1999-01-19 Bochuh International Co., Ltd. Plug securing device
CN2562454Y (zh) * 2002-08-02 2003-07-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6851964B2 (en) * 2003-06-03 2005-02-08 Digital Recorders, Inc. Retainer clip for ribbon cable connectors
US6811421B1 (en) * 2003-06-06 2004-11-02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ocket connector with pivoting operating members
JP3976273B2 (ja) 2004-03-17 2007-09-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装置
CN2896603Y (zh) * 2006-09-29 2007-05-02 瞿金良 快插、自锁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JP4286279B2 (ja) 2006-10-31 2009-06-24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4482041B2 (ja) 2008-01-16 2010-06-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対
JP5076947B2 (ja) * 2008-02-13 2012-11-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KR101457127B1 (ko) * 2008-05-09 2014-10-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7524205B1 (en) * 2008-06-24 2009-04-28 Zippy Technology Corp. Conducting wire anti-drop structure
JP4678887B2 (ja) * 2009-01-22 2011-04-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704477B2 (ja) * 2009-02-19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922420B2 (ja) 2010-02-23 2012-04-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920565B2 (ja) 2012-01-30 2016-05-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TWM450855U (zh) 2012-03-29 2013-04-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JP5708942B2 (ja) 2012-12-28 2015-04-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CN103247913A (zh) * 2013-04-25 2013-08-14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快扣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56641B2 (ja) 2017-07-05
US9240654B2 (en) 2016-01-19
CN104425990A (zh) 2015-03-18
JP2015050099A (ja) 2015-03-16
KR101625745B1 (ko) 2016-05-30
TW201530931A (zh) 2015-08-01
US20150064942A1 (en) 2015-03-05
CN104425990B (zh) 2016-08-24
KR20150026840A (ko)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4603B (zh)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KR101627898B1 (ko) 배선 기판 연결 장치
CN108346934B (zh) 连接器
JP452214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3179570A1 (en) Connector apparatus
EP290309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716933B2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TWI652862B (zh) Connector device
TWI688171B (zh) 連接器
KR20140125884A (ko) 기판 커넥터
JP6816560B2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04894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002620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604477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42677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39197B2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TWI418099B (zh) 插頭
WO201400240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8221094A1 (ja) コネクタ
JP2011134458A (ja)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JP6229841B2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2015099713A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6380741B2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20141204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821818B2 (ja) 基板を備える電気機器および端子付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