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2031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72031A CN104272031A CN201380020786.7A CN201380020786A CN104272031A CN 104272031 A CN104272031 A CN 104272031A CN 201380020786 A CN201380020786 A CN 201380020786A CN 104272031 A CN104272031 A CN 1042720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electric power
- forceful electric
- enclo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183 dynamical syste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99 S ph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3—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cool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H01L23/4006—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with bolts or screw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F28D2021/0029—Heat sin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8—Fastening; Joining by clamping or clipp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在制冷装置中,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具有:作为印刷布线板的下部的区域且设置有强电元件群的强电区域(R1);以及作为与强电区域相比更位于上部的区域且设置有弱电元件群的弱电区域(R2)。制冷剂罩套(40)与设置在强电区域的功率器件(20)接触。制冷剂配管(10)的液体配管包含朝向制冷剂罩套而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冷却部(10A)与制冷剂罩套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冷却功率器件的制冷剂罩套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用于冷却功率器件的制冷剂罩套的制冷装置已知有空调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中具备电子元件模块,该电子元件模块具有在保持部件的前面侧被保持的印刷电路板(前面侧电路基板)和在保持部件的背面侧被保持的印刷电路板(背面侧电路基板)。在该制冷装置中,为了冷却电子元件模块中的功率器件,在电子元件模块的前方设置有制冷剂罩套以及制冷剂配管。
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多个电子元件在保持部件的前面侧和背面侧分开安装的电子元件模块的前后方向(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而且,在使用制冷剂罩套来冷却功率器件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罩套以及制冷剂配管设置在电子元件模块的前方,因此,前后方向(所述厚度方向)的尺寸更大。因此,在制冷装置的外壳内,用于设置除电子元件模块以及制冷剂罩套以外的各种器件的空间的制约变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7523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用于冷却功率器件的制冷剂罩套的制冷装置中,抑制对在外壳内用于配置各种器件的空间的制约变大。
本发明涉及具有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强电元件群,包含功率器件;弱电元件群;印刷布线板,在其中之一主面安装有所述强电元件群以及所述弱电元件群,且沿上下方向而设置;制冷剂配管,供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制冷剂罩套,利用在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液体配管的一部分的冷却部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所述印刷布线板的所述主面具有:作为所述印刷布线板的下部的区域且设置有所述强电元件群的强电区域;以及作为与所述强电区域相比位于上部的区域且设置有所述弱电元件群的弱电区域。所述制冷剂罩套与设置在所述强电区域的所述功率器件接触。所述制冷剂配管朝所述制冷剂罩套而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冷却部与所述制冷剂罩套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正视图,表示卸下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
图3是表示所述室外机的印刷电路板的正视图。
图4是控制负载的控制电路图。
图5是表示在制冷剂罩套的相向面安装了功率器件以及温度检测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制冷剂罩套、按压板、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功率器件以及印刷布线板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所述室外机的制冷剂罩套的立体图,表示所述制冷剂罩套的按压板打开的状态。
图8是所述制冷剂罩套的罩套主体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所述制冷剂罩套、功率器件以及温度检测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所述制冷剂罩套的立体图,表示所述制冷剂罩套的按压板关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举出制冷装置为空调装置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空调装置>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具备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2和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3。室外机2和室内机3通过连接配管而互相连接。空调装置1具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在制冷剂回路4主要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1、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accumulator)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这些通过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配管10而连接。制冷剂配管10包含液体配管10L和气体配管10G。
室内热交换器11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被设置在室内机3。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可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fin and tubeheat exchanger)等。在室内热交换器11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11的室内风扇(省略图示)。
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设置在室外机2。这些均收容在外壳5(参照图2)内。
压缩机12具有吸入口、压缩机构以及喷出口,将从吸入口吸入的制冷剂在压缩机构中压缩,并从喷出口喷出。作为压缩机12,可采用例如涡旋式压缩机等各种压缩机。
油分离器13用于从压缩机12喷出的润滑油和制冷剂的混合流体中分离出润滑油的装置。被分离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四通换向阀17,润滑油被返送到压缩机12。
室外热交换器14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可采用例如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等。在室外热交换器14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风扇。
膨胀阀15在制冷剂回路4中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使流入的制冷剂膨胀,并减压至规定的压力。作为膨胀阀15可采用例如开度可变更的电子膨胀阀15。
分液贮存器16用于将流入的制冷剂气液分离,在制冷剂回路4中设置在压缩机12的吸入口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在分液贮存器16分离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
在四通换向阀17设置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这四个端口。四通换向阀17可在连通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并同时连通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第一状态(在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状态)与连通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并同时连通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第二状态(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端口经由油分离器13与压缩机12的喷出口连接,第二端口经由分液贮存器16与压缩机12的吸入口连接,第三端口与室外热交换器14连接,第四端口经由连接配管与室内热交换器11连接。当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为第一状态,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为第二状态。
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配管10一部分(冷却部10A)被安装在用于冷却后述的印刷电路板91的功率器件20的制冷剂罩套40。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冷却能力,如图1所示那样,制冷剂配管10中的液体配管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液体配管为制冷剂回路4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4与膨胀阀15之间的液体配管,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液体配管中,当制冷运转时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14冷凝的制冷剂,当制热运转时流动在室内热交换器11冷凝并在膨胀阀15减压的制冷剂。这些制冷剂的温度根据运转条件等而不同,例如在制冷运转时为40~45℃左右。
<室外机>
如图2所示,室外机2具备外壳5。在外壳5内收容有上述的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等。
外壳5具有底板6、在该底板6的周缘部竖立设置于上方的侧板7以及设置在侧板7的上端部的顶板8,且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观。在室外机2设置有将外壳5内的空间分隔为两个空间的隔板9。该隔板9具有从外壳5内的空间的下端部至上端部的大小,并竖立设置于外壳5的底板6。通过该隔板9,外壳5内的空间被分隔为收容室外热交换器14和室外风扇的热交换室5A和收容压缩机12、电子元件模块100等的机械室5B。在外壳5的前表面,开有用于将热交换室5A的空气朝向外壳5外吹出的吹出口。
机械室5B占外壳5内的空间的一部分(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从正面观察外壳5时的右侧部分)。在通过将覆盖机械室5B的外壳5的一部分卸下而出现的开口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侧)设置有电子元件模块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通过卸下外壳5的前面侧板的一部分从而外壳5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开口(在图2中,前面侧板的右侧部分被卸下)。并且,在机械室5B内的前侧设置有电子元件模块100。
电子元件模块100是用于控制制冷剂回路4的动作的电子元件组装体。电子元件模块100以其前表面大致平行于外壳5的前侧的前面侧板的姿势设置于前面侧板的附近。因此,在维护服务时等将外壳5的前面侧板的一部分卸下,则如图2所示,电子元件模块100的前表面露出于前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模块100在机械室5B中设置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但并不限定于此。电子元件模块的上方及下方可为空间,也可以配置其他元件。电子元件模块100例如支撑(固定)于隔板9和外壳5的侧板上。电子元件模块100包含印刷电路板91、制冷剂罩套40以及温度检测部T。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模块100还包含设置于印刷电路板91的背面侧并支撑印刷电路板91的支撑部件93和按压板70。
温度检测部T固定于制冷剂罩套40,制冷剂罩套40固定于印刷电路板91,印刷电路板91支撑于支撑部件93,支撑部件93支撑于外壳5。据此,电子元件模块100支撑于外壳5。
<功率器件的冷却结构>
接下来,说明功率器件20的冷却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构中,由冷却器30冷却印刷电路板91的功率器件20。冷却器30包含制冷剂罩套40和作为制冷剂配管10的一部分的冷却部10A。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器30还包含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按压板70。关于冷却器30将在后面叙述。
(印刷电路板)
首先,说明印刷电路板91的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印刷电路板91包含各种电子元件和用于安装这些电子元件的印刷布线板90。印刷布线板90具有朝向通过卸下外壳5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面侧板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开口侧的主面(前表面)90a。印刷布线板90以立起的姿势被支撑于支撑部件93。印刷布线板90沿上下方向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布线板90以平行于上下方向的姿势被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印刷布线板90沿上下方向被设置的状态不仅包含印刷布线板90以平行于上下方向的姿势被设置的情况,而且还包含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倾斜的姿势被设置的情况。所述电子元件包含强电元件群和弱电元件群。
强电元件群包含用于进行动力控制(电力控制)、电力转换等的动力系统的多个元件。具体而言,例如强电元件群包含功率器件20、大容量的电解电容等的电容94、电源E(参照图4)的输入线部96、逆变器的输出线部97、控制这些的运算部(微电脑)99、分流阻抗92、运算放大器104等的动力系统的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功率器件20包含压缩机控制用的第一逆变器21、风扇马达控制用的第二逆变器22、压缩机控制用的第一转换器23以及风扇马达控制用的第二转换器24。作为逆变器21、22可例示例如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的半导体开关元件。
弱电元件群包含例如开关、连接器等的操作元件和LED等的显示元件那样的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的多个元件。具体而言,例如弱电元件群如图3所示地包含设定开关(维护开关)98、切换待机电力控制的对应以及未对应的设定开关101、控制弱电元件的运算部(微电脑)103等。
此外,在设定开关101中,在室内机对应待机电力控制的情况下,将设定开关101设为“对应”,以执行降低待机时的电力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室内机未对应待机电力控制的情况下,将设定开关101设为“未对应”。
如图3所示,设定开关98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缘部(上缘部),因此,维护时的作业性优异。此外,设定开关101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缘部(侧缘部),因此,维护时的作业性优异。
图4表示控制负载M的控制电路图。在该图4中,示出了控制压缩机的马达的控制电路,但控制风扇马达的控制电路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该控制电路中,从商用电源等的电源E向输入线部96输入三相(R相、S相以及T相)的交流电源(输入电流)。该输入电流在转换器23转换为直流电流。该直流电流在逆变器21转换为所需的三相(U相、V相以及W相)的驱动电流并输出至负载M(压缩机的马达)。
在控制电路中,在转换器23与逆变器21之间设置有电抗器102以及电容94,从转换器23输出的直流电流被平滑化,该平滑化后的电流被输入至逆变器2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抗器102并未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而是设置在外壳5内的印刷电路板90附近。
分流阻抗92用于检测流过分流阻抗92的电流(向逆变器21输出的输出电流)。分流阻抗92串联连接于电容94的接地侧与逆变器21的接地侧之间。在分流阻抗92检测出的电流检测信号在运算放大器104放大后被输入至微电脑99。微电脑99基于被输入的电流检测信号,进行逆变器21的输出电流的调整。据此,压缩机的马达得以控制。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风扇马达的控制也与上述的压缩机的马达控制同样地进行。
接下来,说明印刷电路板91中的电子元件等的布局。如图3所示,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强电元件群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下部的区域R1(强电区域R1),弱电元件群设置在与所述强电区域相比更位于上部的区域R2(弱电区域R2)。由此,通过分为强电区域和弱电区域,弱电元件难以受到强电的坏影响。
在强电区域R1,输入线部96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其中一侧(在图3中为功率器件20的左侧),输出线部97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另一侧(在图3中为功率器件20的右侧)。由此,通过将电源的输入线部96和逆变器输出线部97分离,能够提高杂讯降低效果。此外,在此种配置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的路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线部96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所述其中一侧的侧缘部,输出线部97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的侧缘部。据此,在制造生产线上,在输入线部96以及输出线部97连接其他布线的作业等的作业效率提高。
逆变器21、22以及转换器23、24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沿一方向排成一列。由此,在逆变器21、22以及转换器23、24排成一列的情况下,与此相对应地将制冷剂罩套设为细长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能够利用挤压成形高效率地制作细长的制冷剂罩套的罩套主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逆变器21、第二逆变器22、第一转换器23以及第二转换器24在上下方向上排成一列,并从上方起以该顺序排列。
在图3中,示出了电容94的接地侧与逆变器21的接地侧之间的布线图案201和将分流阻抗92、运算放大器104以及微电脑99连接的布线图案202,省略了其他布线图案的图示。
布线图案201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而且还形成在主面90a的相反面(背面)的大致相同位置。布线图案202形成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这些布线图案201、202能够通过例如将铜等导体图案印刷(印制)于绝缘基板的表面等而形成。
布线图案202用于将在分流阻抗92检测出的电流检测信号发送至微电脑9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连接分流阻抗92与运算放大器104之间的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202被设置成不与连接电容94与逆变器21的布线图案201交叉。
通常,电流检测信号为电压小的信号,容易受到来自流过布线图案201的强电系统(动力系统)的电流的影响。假设在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201被设置成与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201交叉的情况下,较大地受到其影响而容易在电流检测信号中包含杂讯。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202被设置成不与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201交叉(不跨越),因此,能够抑制电流检测信号中包含杂讯。布线图案201与布线图案202不交叉的情况是指:布线图案201与布线图案202均形成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这些布线图案201、202并不互相重叠而设置在彼此错开的位置的情况;布线图案201例如形成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而布线图案202形成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的相反侧的面(另一主面),且从正面观察印刷电路板91时(从图3所示的方向观察时),这些布线图案201、202并不互相重叠的情况。
此外,布线图案201与布线图案202交叉的情况(跨越的情况)是指,从正面观察印刷电路板91时(从图3所示的方向观察时),形成在主面90a的布线图案202的至少一部分与形成在主面90a的相反侧的面(另一主面)的布线图案20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此外,作为逆变器驱动用信号的门信号(PWM波形)与电流检测信号相比电压高,不易受到来自强电系统的电流的影响。因此,门信号的布线图案(省略图示)也可与布线图案201交叉。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抗器102通过线束105、106与转换器23、24和电容94、94连接。具体而言,从转换器23(24)输出的电流被输入至第一端子P1。该第一端子P1与电抗器102通过第一电抗器线束105而连接。此外,从电抗器102输出的电流通过第二电抗器线束106被输入至第二端子P2,并从该第二端子P2输入至电容94。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均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其中之一主面90a,因此,尤其是连接强电元件的线(布线图案)的配设的制约变大。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用线束连接强电的部分。即,通过第一电抗器线束105以及第二电抗器线束106,电抗器102连接于转换器23、24以及电容94、94。据此,能够简化印刷电路板91的布线图案。
尤其如本实施方式,在将如制冷剂罩套40那样大的元件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的情况下,连接强电元件的线(布线图案)的配设的制约非常大,因此,使用线束105、106来将电抗器102连接于转换器23、24和电容94、94的结构特别有效。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第二端子P2以及电容94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其中一侧(在图3中为功率器件20的左侧),且被输入来自转换器23的输入的第一端子P1设置在另一侧(在图3中为功率器件20的右侧)的布局的情况(功率器件20以及制冷剂罩套40介于第一端子P1与第二端子P2之间)下,如果想在印刷布线板90上连接第一端子P1、电抗器102以及第二端子P2,则布线图案容易变得复杂。因此,使用线束105、106将电抗器102连接于转换器23、24和电容94、94的结构特别有效。
此外,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制冷剂罩套40安装于印刷电路板91,则功率器件20的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布局设计难且强电与弱电的分离也困难。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布局,能够确保制冷剂罩套40的冷却性,并且能够抑制对在外壳内用于设置各种器件的空间的制约变大。
接下来,详细说明功率器件20。
如图5所示,第一逆变器21具有器件主体200、第一引线部201以及第二引线部202。器件主体200具有位于第一引线部201侧的信号部20S和位于第二引线部202侧且与信号部20S相比更容易发热的强电部20P。在信号部20S连接有第一引线部201,在强电部20P连接有第二引线部202。信号部20S与强电部20P的大致的界线在图5中用虚线来表示。
同样地,第二逆变器22具有器件主体200、第一引线部201以及第二引线部202。器件主体200具有位于第一引线部201侧的信号部20S和位于第二引线部202侧且与信号部20S相比更容易发热的强电部20P。在信号部20S连接有第一引线部201,在强电部20P连接有第二引线部202。第二逆变器22中的信号部20S与强电部20P的大致的界线在图5中用虚线来表示。
第一逆变器21的第一引线部201和第二逆变器22的第一引线部201分别从器件主体200的其中一侧朝向印刷布线板90延伸,并连接于印刷布线板90。第一逆变器21的第二引线部202和第二逆变器22的第二引线部202从器件主体200的另一侧朝向印刷布线板90延伸,并连接于印刷布线板90。
第一转换器23具有器件主体200和引线部202。同样,第二转换器24具有器件主体200和引线部202。第一转换器23和第二转换器24的器件主体200的大致整体由容易发热的强电部(20P)构成。
(冷却器)
接下来,说明冷却器30。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30包含制冷剂罩套40、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以及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按压板70。
冷却部10A构成制冷剂配管10的一部分。在冷却部10A流动能够冷却功率器件20的温度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冷却部10A是位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膨胀阀15之间的液体配管10L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配管10L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呈以U字状弯曲的形状,该U字状部分作为冷却部10A而发挥功能。U字状部分的端部(弯曲部)位于制冷剂罩套40之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配管10L的一部分被设置成在外壳5内U字状部分的所述弯曲部(所述端部)位于最上部,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2及图6所示,冷却部10A具有以互相平行的姿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冷却部A1和第二冷却部A2。第一冷却部A1和第二冷却部A2经由所述弯曲部而连接。连接于冷却部10A的上游侧(第一冷却部A1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配管10的液体配管的上游侧部分在外壳5内朝印刷电路板91的功率器件20而向上方延伸(所述上游侧部分朝制冷剂罩套40而向上方延伸),连接于冷却部10A的下游侧(第二冷却部A2的下游侧)的制冷剂配管10的液体配管的下游侧部分在外壳5内从印刷电路板91的功率器件20向下方延伸(所述下游侧部分从制冷剂罩套40向下方延伸)。冷却部10A沿制冷剂罩套40向上方延伸。
接下来,说明制冷剂罩套40以及按压板70。制冷剂罩套40设置在图3中用两点划线表示的区域。制冷剂罩套40与印刷电路板91成一体,且在安装有冷却部10A的状态下,利用在冷却部10A中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功率器件20。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罩套40呈在所述一方向(上下方向)上长的形状。具体而言,制冷剂罩套40的所述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制冷剂罩套40的垂直于所述一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制冷剂罩套40的下端部被设置在沿印刷布线板90的下端部的位置。制冷剂罩套40从其下端部向上方延伸。制冷剂罩套40的下端部优选处于与印刷布线板90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制冷剂罩套40从制冷剂罩套40的下端部向上方延伸。
如图7所示,制冷剂罩套40具有介于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与功率器件20之间的罩套主体50和用于将该罩套主体50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的支撑脚60a、60b。罩套主体50接触于冷却部10A和功率器件20这两者。
罩套主体50由铝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形成。该罩套主体50通过挤压成形而成形,且呈在所述一方向上长的形状。罩套主体50具有装拆面51和相向面52。相向面52接触于功率器件20。相向面52以不接触于印刷布线板90的状态与印刷布线板90相向。装拆面51在相向面52的相反侧能够装拆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在本实施方式中,罩套主体50呈厚度薄的扁平状。装拆面51设置在罩套主体50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之一主面,相向面52设置在罩套主体5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主面。
如图7所示,在装拆面51设置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的一对槽(配管配置槽)51L、51R。这些槽51L、51R以互相平行的姿势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在其中之一槽51R设置冷却部10A的第一冷却部A1和第二冷却部A2的其中一个,在另一个槽51L设置第一冷却部A1和第二冷却部A2中的另一个。
各槽的内表面为半圆柱状的弯曲面(呈半圆弧状的剖面形状的弯曲面)(参照图6)。该弯曲的内表面的直径与剖面为圆形的冷却部10A的直径大致相同或稍大。据此,能够增大各槽的内表面与冷却部10A的外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此外,通过使各槽的内表面的直径与冷却部10A的直径大致相同或稍大,从而容易将冷却部10A安装于装拆面51的槽51L、51R,且容易拆下。
如图6及图8所示,相向面52具有接触于功率器件20的器件主体200的接触部520、第一凹部521以及第二凹部522。接触部520也可以经由热传导性高的润滑脂等涂敷剂接触于器件主体200。在器件主体200的表面为平面的情况下,接触部520优选为平面,据此,与器件主体200的表面成为面接触。
如图8所示,在接触部520形成有:用于将功率器件20固定于接触部520的多个螺孔85、88;用于将温度检测部T固定于接触部520的螺孔87;以及用于将支撑脚60a、60b固定于罩套主体50的螺孔86、86。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第一凹部521处于与第一引线部201相向的位置。第一凹部521与接触部520相比位于离开功率器件20的方向。换言之,第一凹部521是以与接触部520相比位于装拆面51侧的方式凹陷的部位。据此,确保第一凹部521和第一引线部201互相成为绝缘状态的距离(绝缘距离)。第二凹部522处于与第二引线部202相向的位置。第二凹部522与接触部520相比位于离开功率器件20的方向。换言之,第二凹部522是以与接触部520相比位于装拆面51侧的方式凹陷的部位。据此,确保第二凹部522和第二引线部202互相成为绝缘状态的距离(绝缘距离)。接触部520、第一凹部521以及所述第二凹部522分别沿所述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接触部520设置在包含通过罩套主体5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C的区域。第一凹部521设置在接触部520的所述短边方向的其中一侧,第二凹部522设置在接触部520的所述短边方向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部522设置于与第一凹部521相比更接近中心线C的位置。并且,第一凹部521和第二凹部522被设置成:当从背面观察罩套主体50时,第二凹部522的所述短边方向上的长度L2大于第一凹部521的所述短边方向上的长度L1。据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连接于第一逆变器21的强电部20P的第二引线部202以及连接于第二逆变器22的强电部20P的第二引线部202与第二凹部522的绝缘距离。
接触部520的所述短边方向的长度L0大于长度L1且大于长度L2。据此,能够增大与功率器件20的接触面积来提高冷却效率。
如图6所示,第一凹部521中的接触部520侧的端部52K具有相对于接触部520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朝向从第一引线部201离开的方向而离开接触部520。第二凹部522中的接触部520侧的端部52K具有相对于接触部520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朝向从第二引线部202离开的方向而离开接触部520。因此,与端部52K不为倾斜面而为垂直于接触部520的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罩套主体50将功率器件20的热传递至冷却部10A的能力。此外,这些倾斜面也可以为平面,还可以为凸曲面或凹曲面等。
如图9所示,支撑脚60a、60b用于将罩套主体50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如图10及图7所示,第一支撑脚60a在罩套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使用螺合于螺孔86的螺丝84(参照图10)而被固定,第二支撑脚60b在另一端侧使用螺合于螺孔86的螺丝84(参照图10)而被固定。
第一支撑脚60a包含:用于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的安装部62;与按压板70卡合,并作为按压板70开闭时的转动部而发挥作用的卡合部64;以及将按压板70维持在关闭状态的卡合部65。同样,第二支撑脚60b包含:用于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的安装部62;与按压板70卡合,并作为按压板70开闭时的转动部而发挥作用的卡合部64;以及将按压板70维持在关闭状态的卡合部65。卡合部64设置在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的其中之一侧部,卡合部65相对于卡合部64而设置在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的相反侧的侧部。
各安装部62被设定为能够确保用于在印刷布线板90的表面与接触部520之间设置功率器件20的空间的尺寸。各安装部62的顶端部固定于印刷布线板90(参照图9)。如图7所示,各卡合部64具有用于插入后述的按压板70的卡合部75L的插入孔64a。各卡合部65具有用于插入后述的按压板70的卡合部75R的插入孔65a。
按压板70用于在制冷剂罩套40之间夹住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按压板70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装拆面51侧。按压板70可处于关闭状态(参照图6、图11)和打开状态(参照图7),在关闭状态下,以在制冷剂罩套40与按压板70之间夹住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的状态将冷却部10A按压于装拆面51侧,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对装拆面51进行冷却部10A的装拆。
按压板70呈在与制冷剂罩套40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长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板70由一张板金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按压板70具有被固定件80朝向制冷剂罩套40按压并覆盖冷却部10A的板主体71以及以及上述的卡合部75L、75R。卡合部75L、75R具有沿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即,卡合部75L、75R具有L字形状的部位。
该按压板70具有在板主体71被固定件80朝向制冷剂罩套40按压时,能够矫正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的起伏的刚性。该板主体71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80的轴部的插通孔71a。并且,插通于插通孔71a的固定件80的轴部被固定于罩套主体50的固定件安装部53a,由此,该板主体71朝向冷却部10A被按压。
将按压板70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顺序如下所述。首先,如图7所示,将按压板70的各卡合部75L插入于制冷剂罩套40的对应的卡合部64的插入孔64a,使这些互相卡合(打开状态)。接着,以卡合部64与卡合部75L的卡合部分为中心转动按压板70。据此,如图11所示,按压板70与制冷剂罩套40的装拆面51相向(关闭状态)。在图11中,虽然未绘出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但如图6所示,冷却部10A介于制冷剂罩套40与按压板70之间,通过被设为所述关闭状态,冷却部10A被按压于制冷剂罩套40的装拆面51,冷却部10A与装拆面51面接触。
此外,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按压板70的卡合部75L、75R插入于对应的卡合部65的插入孔65a。此时,通过将按压板70沿其长边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卡合部75L、75R的L字形状的部位更坚固地卡合于对应的插入孔。
温度检测部T用于检测功率器件20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部T为热敏电阻(散热片型热敏电阻(fin thermistor)),但只要能检测功率器件20的温度即可,并不限定于热敏电阻。
如图5及图9所示,温度检测部T安装于制冷剂罩套40的相向面52。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部T安装于相向面52的接触部520。此外,温度检测部T设置于与转换器23、24相比更接近逆变器21、22的位置。温度检测部T设置在第一逆变器21与第二逆变器22之间。第一逆变器21和第二逆变器22隔开间隔被设置,以便能够设置温度检测部T。
温度检测部T包含:具有供第一螺丝81插通的螺孔T3的螺丝固定部T1;以及从螺丝固定部T1沿相向面52延伸的延伸部T2。温度检测部T呈在沿相向面52的方向上长的形状,以沿接触部520延伸的方式被设置。温度检测部T使用螺合于形成在罩套主体50的接触部520的螺孔87的第一螺丝81而固定于罩套主体50。如图5所示,在温度检测部T连接有用于将检测的信号发送到印刷电路板91的细长的布线W。该温度检测部T的布线W的端部连接于电子元件模块100的印刷电路板91。
在此,图5、图8、图9及图10所示,第一逆变器21的器件主体200使用螺合于形成在罩套主体50的接触部520的螺孔85、85的螺丝83、83而固定于罩套主体50。第一转换器23的器件主体200使用螺合于形成在接触部520的螺孔85的螺丝83而固定于罩套主体50。第二转换器24的器件主体200使用螺合于形成在接触部520的螺孔85的螺丝83而固定于罩套主体50。
第二逆变器22的器件主体200使用螺合于形成在罩套主体50的接触部520的螺孔85的螺丝83和螺合于螺孔88的第二螺丝82而固定于罩套主体50。如图5及图11所示,该第二螺丝82设置在通过温度检测部T的延伸部T2抵接于第二螺丝82来限制温度检测部T以螺孔T3为中心旋转的位置。
即,第二螺丝82兼备将第二逆变器22固定于罩套主体50的功能和限制温度检测部T的旋转的功能。因此,在将温度检测部T安装于装拆面51的工序中,在用工具旋转插通于螺丝固定部T1的螺孔T3中的第一螺丝81从而将第一螺丝81螺合于螺孔87时,通过延伸部T2抵接于第二螺丝82,来限制温度检测部T以螺孔T3为中心进一步旋转。
在如上所述的空调装置1中,如果执行制冷循环,功率器件20驱动而其发热部发热,但是功率器件20由冷却器30冷却。即,功率器件20经由制冷剂罩套40以及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而与在冷却部10A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而且,在制冷剂罩套40的相向面52的接触部520安装有温度检测部T,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功率器件20的温度。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布线板90的正反的一对主面中朝向通过卸下外壳5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开口侧的主面90a安装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这两者,因此,能够抑制印刷布线板9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大。而且,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均安装于朝向所述开口侧的主面90a,因此,初始设定、维修等的维护时的作业性优异。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2等器件被设置在外壳5的底板6附近,因此,制冷剂配管10的大部分设置在外壳5内的下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模块100设置在与压缩机12相比更位于上部的位置。而且,设置强电元件群的强电区域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主面90a中下部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为了经由制冷剂罩套40将作为制冷剂配管10的一部分的冷却部10A设置于印刷布线板90的强电区域而将制冷剂配管10延长的长度(配管长度)变大。由此,在制冷剂罩套40设置在印刷布线板90的下部的布局中,对制冷剂罩套40的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的定位变得容易。此外,通过如上所述地抑制配管长度,相应地能够将外壳5内的空间利用于其他用途。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的输入线部96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其中一侧,逆变器21、22的输出线部97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另一侧。由此,在强电区域,输入线部96、功率器件20以及输出线部97以该顺序被设置,因此,能够使设置输入线部96的位置与设置输出线部97的位置隔开(分离)。通过采用此种布局,抑制来自逆变器的输出线部97的输出混有杂讯,因此,能够提高杂讯降低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罩套40呈从与印刷布线板90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朝向上方延伸的形状,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沿制冷剂罩套40朝向上方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将制冷剂配管10延长至接触于强电区域的功率器件20的制冷剂罩套40的位置为止的长度(配管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印刷布线板90相向设置的制冷剂配管10如图2所示地呈折弯成U字状的形状。该U字状部分中除位于制冷剂罩套40的上方的弯曲部的端部之外的部分作为冷却部10A而发挥功能。U字状部分被设置成弯曲部的端部位于最上部。U字状部分中除弯曲部的上端部以外的部分、即冷却部10A经由制冷剂罩套40而与印刷布线板90相向地被设置。因此,与印刷布线板90直接相向的部分(之间没有部件而相向的部分)仅为U字状部分中的弯曲部的上端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尽量减少制冷剂配管10在之间无部件的状态与安装于印刷布线板90的电子元件相向设置的区域。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的维修等维护时的作业性。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功率器件20包含两个逆变器21、22和两个转换器23、24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功率器件20由一个逆变器和一个转换器构成的情况。此外,功率器件20也可以包含三个以上的逆变器和三个以上的转换器。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输入线部96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其中一侧,输出线部97设置在功率器件20的另一侧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输入线部96和输出线部97也可以相对于功率器件20而设置在相同侧。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制冷剂罩套40呈从与印刷布线板90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朝向上方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但制冷剂罩套40并不必需设置在与印刷布线板90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设置在制冷剂罩套40的槽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增大冷却部10A与制冷剂罩套40的接触面积,制冷剂罩套40也可以不必具备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按压板70具有能够覆盖罩套主体50的大致整体的大小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按压板70只要能够将制冷剂配管10的冷却部10A按压于装拆面51侧即可,因此,也可以小于罩套主体50。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功率器件20安装于相向面52的方法例示了将螺丝螺合于螺孔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法。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制冷剂罩套40包含罩套主体50和支撑脚60a、60b,且罩套主体50与支撑脚60a、60b分别独立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罩套主体50与支撑脚60a、60b也可以一体成形。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制冷装置为空调装置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制冷装置可以为例如代替空冷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而具备水冷式的热交换器的供热水装置或冷却装置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印刷布线板90的其中之一主面90a朝向通过卸下外壳5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开口侧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通过卸下外壳5的前面侧板而前面侧开口的情况下,印刷布线板90中的其中之一主面90a也可以朝向例如右方、左方后方等。
此外,概括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所述制冷装置涉及具有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强电元件群,包含功率器件;弱电元件群;印刷布线板,在其中之一主面安装有所述强电元件群以及所述弱电元件群,且沿上下方向而设置;制冷剂配管,供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制冷剂罩套,利用在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液体配管的一部分的冷却部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所述印刷布线板的所述主面具有:作为所述印刷布线板的下部的区域且设置有所述强电元件群的强电区域;以及作为与所述强电区域相比位于上部的区域且设置有所述弱电元件群的弱电区域。所述制冷剂罩套与设置在所述强电区域的所述功率器件接触。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液体配管包含朝所述制冷剂罩套而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所述冷却部与所述制冷剂罩套接触。
在该结构中,印刷布线板的正反一对主面中,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均设置在其中之一主面,因此,能够抑制印刷布线板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大。此外,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均设置在其中之一主面,因此,将电子元件安装于其中之一面(主面90a)即可。因此,与将电子元件安装于两个面的情况相比,在制造成本方面具有优点。
此外,一般来讲,在制冷装置中,制冷剂配管中的液体配管设置在外壳内的下部。因此,将设置在外壳内的下部的液体配管的一部分朝向上方延伸地设置,就能够将作为其液体配管的一部分的冷却部与印刷布线板的强电区域相向设置。而且,在本结构中,用于设置强电元件群的强电区域被设置在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印刷布线板的主面中的下部的区域。因此,与强电区域设置在印刷布线板的主面的上部的情况相比,缩短为了使冷却部与强电区域相向设置而延长制冷剂配管的长度(配管长度)。由此,能够使液体配管的配置简单,从而能够使液体配管的配设所需的空间缩小。
根据以上说明,在该结构中,能够抑制对在外壳内用于设置各种器件的空间的制约变大。
在所述制冷装置中,优选:所述功率器件包含逆变器,所述强电元件群还包含电源的输入线部和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线部,其中,所述输入线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其中一侧,所述输出线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另一侧。
在该结构中,在强电区域,输入线部、功率器件以及输出线部以该顺序被设置,因此,能够使设置输入线部的位置和设置输出线部的位置隔开(分离)。通过采用此种布局,抑制来自逆变器的输出线部的输出混有杂讯。即,在本结构中,能够提高杂讯降低效果。
在所述制冷装置中,优选:所述制冷剂罩套呈从与所述印刷布线板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朝向上方延伸的形状,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沿所述制冷剂罩套而朝向上方延伸。
在该结构中,由于制冷剂罩套的下端部处于与印刷布线板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将制冷剂配管延长至接触于强电区域的功率器件的制冷剂罩套的位置为止的长度(配管长度)。
在所述制冷装置的所述强电区域中,优选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被设置成不与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交叉。
通常,电流检测信号为电压小的信号,因此,容易受例如来自流过连接电容和逆变器的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的强电部的电流的影响。假设在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被设置成与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交叉的情况下,较大地受其影响而在电流检测信号中容易包含杂讯。
另一方面,在本结构中,例如连接分流阻抗和运算放大器的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被设置成不与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交叉,因此,能够抑制电流检测信号中包含杂讯。
在所述制冷装置中,优选:所述其中之一主面朝向通过卸下外壳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开口侧。
在该结构中,安装有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这两者的主面朝向通过卸下外壳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开口侧,因此,强电元件群以及弱电元件群的维修等的维护时的作业性优异,此外,初始设定等的作业性也优异。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外机
3 室内机
4 制冷剂回路
10 制冷剂配管
10A 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
10L 液体配管
10G 气体配管
20 功率器件
21 第一逆变器
22 第二逆变器
23 第一转换器
24 第二转换器
30 冷却器
40 制冷剂罩套
70 按压板
90 印刷布线板
91 印刷电路板
96 输入线部
97 输出线部
100 电子元件模块
R1 强电区域
R2 弱电区域
Claims (5)
1.一种制冷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强电元件群,包含功率器件;
弱电元件群;
印刷布线板,在其中之一主面安装有所述强电元件群以及所述弱电元件群,且沿上下方向而设置;
制冷剂配管,供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流动;以及
制冷剂罩套,利用在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液体配管的一部分的冷却部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
所述印刷布线板的所述主面具有:作为所述印刷布线板的下部的区域且设置有所述强电元件群的强电区域;以及作为与所述强电区域相比位于上部的区域且设置有所述弱电元件群的弱电区域,
所述制冷剂罩套与设置在所述强电区域的所述功率器件接触,
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液体配管包含朝所述制冷剂罩套而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所述冷却部与所述制冷剂罩套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器件包含逆变器,
所述强电元件群还包含电源的输入线部和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线部,其中,
所述输入线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其中一侧,
所述输出线部设置在所述功率器件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罩套呈从与所述印刷布线板的下端部相向的位置朝向上方延伸的形状,
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沿所述制冷剂罩套而朝向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强电区域,电流检测信号的布线图案被设置成不与动力系统的布线图案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中之一主面朝向通过卸下外壳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开口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96936A JP5472364B2 (ja) | 2012-04-20 | 2012-04-20 | 冷凍装置 |
JP2012-096936 | 2012-04-20 | ||
PCT/JP2013/002401 WO2013157219A1 (ja) | 2012-04-20 | 2013-04-08 | 冷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2031A true CN104272031A (zh) | 2015-01-07 |
CN104272031B CN104272031B (zh) | 2017-06-13 |
Family
ID=49383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0786.7A Active CN104272031B (zh) | 2012-04-20 | 2013-04-08 | 制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23529B2 (zh) |
EP (1) | EP2860463B1 (zh) |
JP (1) | JP5472364B2 (zh) |
KR (1) | KR101677826B1 (zh) |
CN (1) | CN104272031B (zh) |
AU (1) | AU2013250680B2 (zh) |
BR (1) | BR112014025793B1 (zh) |
ES (1) | ES2665525T3 (zh) |
WO (1) | WO2013157219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4918A (zh) * | 2015-02-09 | 2016-08-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散热单元及包含该散热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04171A (zh) * | 2013-11-14 | 2014-02-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单冷型空调器 |
JP5842905B2 (ja) | 2013-12-24 | 2016-01-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6369722B2 (ja) * | 2014-07-10 | 2018-08-08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発熱性電子部品を備えた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6464620B2 (ja) * | 2014-09-01 | 2019-02-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6435717B2 (ja) * | 2014-09-01 | 2018-12-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6395308B2 (ja) * | 2014-11-20 | 2018-09-26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冷却ブロック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CN204335267U (zh) * | 2015-01-05 | 2015-05-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电控盒组件 |
JP6701637B2 (ja) | 2015-07-21 | 2020-05-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装置 |
CN107850323B (zh) * | 2015-07-31 | 2020-09-08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
JP2017129311A (ja) * | 2016-01-20 | 2017-07-2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用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6828516B2 (ja) | 2017-03-02 | 2021-02-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6394741B1 (ja) * | 2017-05-30 | 2018-09-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冷凍装置 |
CN110800386B (zh) * | 2017-07-03 | 2021-03-0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散热片 |
JP2019120450A (ja) * | 2017-12-28 | 2019-07-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
JP6674668B2 (ja) | 2018-01-26 | 2020-04-0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WO2019146766A1 (ja) | 2018-01-26 | 2019-08-0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JP6601580B1 (ja) * | 2019-01-24 | 2019-11-0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JP7130966B2 (ja) * | 2018-01-26 | 2022-09-0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JP7110602B2 (ja) * | 2018-01-26 | 2022-08-0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JP7098940B2 (ja) * | 2018-01-26 | 2022-07-1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JP7119458B2 (ja) * | 2018-03-19 | 2022-08-1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JP7458142B2 (ja) * | 2018-06-26 | 2024-03-2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JP7279305B2 (ja) * | 2018-06-26 | 2023-05-2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WO2020110166A1 (ja) * | 2018-11-26 | 2020-06-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室外機 |
JP7020464B2 (ja) * | 2019-09-26 | 2022-02-1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85331A (ja) * | 1995-04-11 | 1996-11-01 | Daikin Ind Ltd | 配線構造 |
JPH1123075A (ja) * | 1997-07-08 | 1999-01-26 | Denso Corp | 発熱体冷却装置 |
CN1774164A (zh) * | 2004-11-09 | 2006-05-17 | 利塔尔Res电子系统两合公司 | 冷却设备 |
CN101086362A (zh) * | 2006-06-06 | 2007-12-12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盒 |
JP2009299975A (ja) * | 2008-06-12 | 2009-12-24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10117107A (ja) * | 2008-11-14 | 2010-05-27 | Daikin Ind Ltd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それを組み込んだ冷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066849A (zh) * | 2008-07-24 | 2011-05-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11099577A (ja) * | 2009-11-04 | 2011-05-1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冷媒冷却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75690B2 (en) * | 2002-11-05 | 2006-04-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or,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box of outdoor unit |
JP4450104B2 (ja) * | 2008-04-30 | 2010-04-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接続部材の取付構造及び冷凍装置 |
JP5433987B2 (ja) * | 2008-06-13 | 2014-03-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5083239B2 (ja) * | 2009-02-02 | 2012-11-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US20120279251A1 (en) * | 2010-01-05 | 2012-11-08 | Naohiro Kido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JP5126343B2 (ja) | 2010-11-17 | 2013-01-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12
- 2012-04-20 JP JP2012096936A patent/JP54723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08 CN CN201380020786.7A patent/CN104272031B/zh active Active
- 2013-04-08 BR BR112014025793-0A patent/BR11201402579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4-08 AU AU2013250680A patent/AU20132506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4-08 EP EP13778167.0A patent/EP2860463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4-08 US US14/395,425 patent/US9523529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4-08 KR KR1020147032308A patent/KR10167782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4-08 ES ES13778167.0T patent/ES2665525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4-08 WO PCT/JP2013/002401 patent/WO201315721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85331A (ja) * | 1995-04-11 | 1996-11-01 | Daikin Ind Ltd | 配線構造 |
JPH1123075A (ja) * | 1997-07-08 | 1999-01-26 | Denso Corp | 発熱体冷却装置 |
CN1774164A (zh) * | 2004-11-09 | 2006-05-17 | 利塔尔Res电子系统两合公司 | 冷却设备 |
CN101086362A (zh) * | 2006-06-06 | 2007-12-12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盒 |
JP2009299975A (ja) * | 2008-06-12 | 2009-12-24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2066849A (zh) * | 2008-07-24 | 2011-05-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10117107A (ja) * | 2008-11-14 | 2010-05-27 | Daikin Ind Ltd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それを組み込んだ冷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1099577A (ja) * | 2009-11-04 | 2011-05-1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冷媒冷却構造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4918A (zh) * | 2015-02-09 | 2016-08-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散热单元及包含该散热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CN105864918B (zh) * | 2015-02-09 | 2020-03-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散热单元及包含该散热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472364B2 (ja) | 2014-04-16 |
EP2860463A1 (en) | 2015-04-15 |
BR112014025793B1 (pt) | 2022-04-26 |
EP2860463A4 (en) | 2016-05-18 |
US9523529B2 (en) | 2016-12-20 |
KR20150010745A (ko) | 2015-01-28 |
AU2013250680B2 (en) | 2015-10-29 |
US20150128631A1 (en) | 2015-05-14 |
CN104272031B (zh) | 2017-06-13 |
AU2013250680A1 (en) | 2014-11-13 |
EP2860463B1 (en) | 2018-03-21 |
WO2013157219A1 (ja) | 2013-10-24 |
ES2665525T3 (es) | 2018-04-26 |
JP2013224785A (ja) | 2013-10-31 |
BR112014025793A2 (zh) | 2017-06-20 |
KR101677826B1 (ko) | 2016-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72031A (zh) | 制冷装置 | |
CN104247011B (zh) | 制冷装置 | |
EP3327919B1 (en) | Inverter apparatus | |
JP5152154B2 (ja) | 冷媒冷却構造 | |
CN104254738A (zh) | 制冷装置 | |
JP5842905B2 (ja) | 冷凍装置 | |
WO2021077802A1 (zh) | 一体式空气源热泵 | |
CN101266063B (zh)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
CN220062203U (zh) | 暖通设备 | |
JP4406448B2 (ja) | 電子装置用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付電子装置 | |
CN116096028A (zh) | 双排机柜式数据中心及制冷系统 | |
CN207146810U (zh) | 空调器的电控板、压缩机电机和空调器 | |
CN219228207U (zh) | 电控箱、室外机和空调器 | |
JP4019058B2 (ja) | 電子装置用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付電子装置 | |
JP3996907B2 (ja) | 電子装置用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付電子装置 | |
CN118224661A (zh) | 一种除湿空调 | |
JP2013224780A (ja) | 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