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2203U - 暖通设备 - Google Patents

暖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2203U
CN220062203U CN202321115790.9U CN202321115790U CN220062203U CN 220062203 U CN220062203 U CN 220062203U CN 202321115790 U CN202321115790 U CN 202321115790U CN 220062203 U CN220062203 U CN 2200622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ox
heating
chamber
partition
electric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57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永华
李洋
李宏伟
黎浩标
李腾飞
梁瀚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57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22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22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22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暖通设备,涉及暖通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暖通设备的冷媒管路和水管路交叉混合布置,控制线路布置复杂的问题。本申请的暖通设备机壳、冷媒路组件、水路组件、第一电控盒以及第二电控盒,冷媒路组件安装于第一腔室,水路组件安装于第二腔室,如此冷媒路组件和水路组件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腔室,分开设置不仅使得冷媒路组件和水路组件布置条理,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方便组装和维护;第一电控盒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室内,第二电控盒位于第二腔室内,不仅使得暖通设备内的电器件可以就近连接至电控盒内,利于缩短连接导线的距离,使得暖通设备内部布局更加规则,便于检修和维护。

Description

暖通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暖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暖通设备。
背景技术
暖通设备因其供暖效果好、操作方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相关技术中,暖通设备的冷媒管路和水管路交叉混合布置,控制线路布置复杂,不仅组装繁琐、效率低,且后期维护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暖通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暖通设备的冷媒管路和水管路交叉混合布置,控制线路布置复杂,不仅组装繁琐、效率低,且后期维护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的暖通设备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水路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水路组件用于形成水流路;
冷媒路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冷媒路组件用于形成冷媒流路,所述冷媒路组件被构造为与所述水路组件换热;
第一电控盒,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
第二电控盒,位于所述第二腔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包括机壳、冷媒路组件、水路组件、第一电控盒以及第二电控盒,冷媒路组件安装于第一腔室,水路组件安装于第二腔室,如此冷媒路组件和水路组件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腔室,分开设置不仅使得冷媒路组件和水路组件布置条理,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方便后续维护;而且避免水路组件漏水而侵蚀冷媒路组,提高暖通设备的安全性。而且,方便组装、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的整机组装效率;第一电控盒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室内,第二电控盒位于第二腔室内,如此布置,不仅使得暖通设备内的电器件可以就近连接至电控盒内,利于缩短连接导线的距离,使得暖通设备内部布局更加规则,便于检修和维护;而且可以分开设置控制器件,方便散热,避免热量集中引发安全事故,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壳内还形成有风机腔,所述风机腔、所述第一腔室以及所述第二腔室并列设置;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风机腔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暖通设备还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位于所述第一隔板背离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所述风机腔位于所述第二隔板背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控盒固定于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二电控盒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上。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二隔板;或者,所述第一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所述第二隔板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且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一隔板;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所述第一隔板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0°,且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平行。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控盒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线孔;所述第二电控盒的底端,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盒靠近所述第一电控盒的侧面,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盒靠近所述暖通设备前面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出线孔。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所述第一出线孔引出的部分线路与所述第二出线孔引出的部分线路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对接。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包括侧板本体、前罩板部以及后罩板部;所述侧板本体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电控盒与所述前罩板部和/或所述后罩板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控盒与所述侧板本体相对且具有间隔,以容纳至少部分所述水路组件。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罩板部包括:后端板以及第一固定翻边,所述侧板本体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二腔室内弯折延伸,以形成所述后端板;所述后端板背离所述侧板本体一端的部分朝向所述前罩板部弯折延伸,以形成所述第一固定翻边,所述第一固定翻边与所述侧板本体相对;所述第一固定翻边与所述第二电控盒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罩板部包括:前端板以及侧板部,所述前端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侧板部和所述侧板本体连接,所述前端板与所述后罩板部相对,所述侧板部与所述侧板本体相对。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板部背离所述前端板的一端朝向所述侧板本体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所述前端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边背离所述侧板部的一端背离所述前端板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固定翻边,所述第二固定翻边与所述第二电控盒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控盒分别与所述风机腔和所述第一腔室中的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控盒与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中的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控盒的部分位于所述风机腔内,所述第一电控盒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控盒内设置有发热元器件,所述发热元器件朝向所述风机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水路组件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水路组件的前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暖通设备因其供暖效果好、操作方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暖通设备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室外换热器,以制热模式为例,其工作过程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例如,氟利昂),首先在室外换热器里从高温热源(例如,常温空气)吸热并气化成低压蒸汽。然后冷媒气体在压缩机内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该高温高压气体在冷凝器内与水进行热交换,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再经节流元件节流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重新进入室外换热器。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水的加热。
在上述暖通设备中,还设置有冷媒管路和水管路,冷媒管路用于传输冷媒,例如,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的冷媒管路、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等;水管路用于输送水,例如,冷凝器的进水端连接的水管、冷凝器出水端连接的水管以及水泵连接的水管等。在相关技术中,暖通设备的冷媒管路和水管路交叉混合布置,控制线路布置复杂,不仅组装繁琐、效率低,且后期维护困难,并且在水管路漏水时,极易腐蚀冷媒管路,造成冷媒泄露,导致暖通设备安全性低。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暖通设备,该暖通设备的冷媒路组件和水路组件分别设置在机壳的不同腔室,使得不仅使得冷媒路组件和水路组件布置条理,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方便后续维护;而且避免水路组件漏水而侵蚀冷媒路组件,提高暖通设备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在不同腔室设置电控盒,以就近连接电器件,利于缩短连接导线的距离,使得暖通设备内部布局更加规则,便于检修和维护。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方位词“前”指的是设置有风机出风罩的一侧,方位“后”与方位“前”相对;方位词“底”“下”指的是朝向地面的一侧,方位词“顶”“上”指的是背离地面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可以用于制热,也可以用于制冷。本申请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可以是空调、多联机中央空调、热泵设备、泳池机等。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暖通设备的结构及功能。
结合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暖通设备,包括:机壳100、冷媒路组件200、水路组件300、第一电控盒610以及第二电控盒620。
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壳100为各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机壳100包括底座110、前面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顶板,其中,前面板和后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底座110的前侧和后侧,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设置于底座110的左侧和右侧,顶板设置于前面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顶板与所述底座110相对设置。在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罩,出风罩与相对,用于排出空气气流。在机壳100的某些侧板上,例如,在后侧板或者左侧板上设置有进风罩,以使空气进入机壳100内部,从而与室外换热器520接触进行热交换。
本申请实施例的水路组件300用于形成水流路,用于传输水;冷媒路组件200用于形成冷媒流路,用于传输冷媒;冷媒路组件200被构造为与水路组件300换热。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壳100内形成有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以安装冷媒路组件200和水路组件300,其中,冷媒路组件200安装于第一腔室101内,水路组件300安装于第二腔室102内。如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其冷媒路组件200和水路组件300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腔室,分开设置,不仅使得冷媒路组件200和水路组件300布置条理,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方便后续维护;而且避免水路组件300漏水而侵蚀冷媒路组件200,提高暖通设备的安全性。
第一电控盒610和第二电控盒620,均用于控制暖通设备的工作状态。其中,第一电控盒6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室101内,第二电控盒620位于第二腔室102内,如此布置,不仅使得暖通设备内的电器件可以就近连接至电控盒内,利于缩短连接导线的距离,使得暖通设备内部布局更加规则,便于检修和维护;而且可以分开设置控制器件,方便散热,避免热量集中引发安全事故,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的安全性。
继续参照图1,机壳100内还形成有风机腔103,风机腔103内用于安装风机510。本申请实施例的暖通设备还包括室外换热器520,室外换热器520与冷媒路组件200连通;风机510用于带动空气流动,以使得冷媒路组件200中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520中与空气换热。
风机腔103、第一腔室101以及第二腔室102并列设置,方便腔室内部件的检修和维护。机壳100沿长度方向的尺寸较大,具有充足的布置空间,可选的,风机腔103、第一腔室101以及第二腔室102沿机壳100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01位于风机腔103和第二腔室102之间,此时,冷媒路组件200安装于风机510和水路组件300之间,如此布置,使得水路组件300设置于机壳100的右侧,方便管路维护以及进出水路的连接;而且,冷媒路组件200位于中部,可以兼顾分别与水路组件300的水侧换热器310以及与风机腔103的室外换热器520连通,而实现冷媒循环,利于缩短冷媒流通的管路,进而利于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设计以及降低成本。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02位于风机腔103和第一腔室101之间,此时,水路组件300安装于风机510和冷媒路组件200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控盒610的部分位于风机腔103内,第一电控盒610的部分位于第一腔室101内,如此布置,方便第一电控盒610分别与风机腔103和第一腔室101中的器件电连接,利于缩短线缆长度,方便线路布置及维护;避免过多线路在第一腔室101和风机腔103之间绕设而导致线路复杂,影响布置和维护的便利性。
基于上述的方位布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电控盒610分别与风机腔103和第一腔室101中的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例如,第一电控盒610与风机腔103的风机510、室外换热器520设置的检测器件等电连接,第一电控盒610与第一腔室101内的冷媒路组件200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如此布置,利于缩短线缆长度,方便线路的布置和维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电控盒620与第二腔室102和第一腔室101中的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二电控盒620与第二腔室102内水路组件300的器件电连接,第二电控盒620与第一腔室101内的冷媒路组件200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如此布置,利于缩短线缆长度,器件连接线路无需跨越长的距离,方便线路的布置也维护。
如此,第一腔室101内的冷媒路组件200的部分器件可以与第一电控盒610电连接,部分器件可以与第二电控盒620连接。示例性的,冷媒路组件200中靠近第一电控盒610的器件,与第一电控盒610电连接;冷媒路组件200中靠近第二电控盒620的器件与第二电控盒620电连接。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冷媒路组件200的某些器件可以同时与第一电控盒610和第二电控盒620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500用于形成第一腔室101、第二腔室102以及风机腔103。继续参照图1,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500均安装于机壳100内,其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接、焊接、合页连接等。
其中,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500之间具有间隔,而形成第一腔室101,第二腔室102位于第一隔板400背离第二隔板500的一侧;风机腔103位于第二隔板500背离第一隔板400的一侧。结合图1中的方向,第二腔室102位于第一隔板400的右侧,第一腔室101位于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500之间,风机腔103位于第二隔板500的左侧。如此,冷媒路组件200和水路组件300分别位于第一隔板400的两侧,而被分开设置;通过设置第二隔板500分隔风机腔103和第一腔室101,使得气流和冷媒流路分开布置,不仅方便维护,而且可以避免振动等相互影响。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500平行,如此使得第一腔室101内空间规则,方便冷媒路组件200的布置;而且,方便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500的布置。
继续参照图1,第一电控盒610固定于第二隔板500上,第一电控盒61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如下固定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固定方式的组合:螺纹连接、卡接、铰接、合页连接等。例如,第一电控盒610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二隔板500上,和/或,第一电控盒610卡接于第二隔板500上。
第二电控盒620固定于第一隔板400上,第二电控盒62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如下固定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固定方式的组合:螺纹连接、卡接、铰接、合页连接等。例如,第二电控盒620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隔板400上,和/或,第二电控盒620卡接于第一隔板400上。
下面对第一电控盒610和第二电控盒620安装位置关系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电控盒610盒体以及设置于盒体内的控制器件,控制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主控板等电气元件。第一电控盒610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平行于第二隔板500,如此,第一电控盒610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第二隔板500的夹角为0°,如此布置,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在第一电控盒610的盒体板面与第二隔板500平行时,第一电控盒610内的电路板板面可以与第二隔板500平行,也可以与第二隔板500形成第一夹角。
或者,第一电控盒610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第二隔板500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且第一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如此第一电控盒610相对于第二隔板500倾斜,第一电控盒610可以朝向风机腔103内倾斜,第一电控盒610也可以朝向第一腔室101内倾斜,如此布置利于增加第一电控盒610的表面积,方便散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电控盒610内设置有多个电路板时,每个电路板与第二隔板500的位置关系可以相同,例如,所有电路板均与第二隔板500平行;当然,各电路板与第二隔板500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同,例如其中至少一个电路板与第二隔板500平行,其中至少一个电路板与第二隔板500具有第一夹角。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控盒610内设置有发热元器件,发热元器件朝向风机腔103,如此,方便利用风机腔103内空气流动进行风冷散热,提高第一电控盒610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电控盒620盒体以及设置于盒体内的控制器件,控制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主控板等电气元件。第二电控盒620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平行于第一隔板400,如此,第二电控盒620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第一隔板400的夹角为0°,如此布置,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在第二电控盒620的盒体板面与第一隔板400平行时,第二电控盒620内的电路板板面可以与第一隔板400平行,也可以与第一隔板400形成第一夹角。
或者,第二电控盒620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第一隔板400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0°,且第二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如此第二电控盒620相对于第一隔板400倾斜,第二电控盒620可以朝向风机腔103内倾斜,第二电控盒620也可以朝向第一腔室101内倾斜,如此布置利于增加第二电控盒620的表面积,方便散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电控盒620内设置有多个电路板时,每个电路板与第一隔板400的位置关系可以相同,例如,所有电路板均与第一隔板400平行;当然,各电路板与第一隔板400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同,例如其中至少一个电路板与第一隔板400平行,其中至少一个电路板与第一隔板400具有第一夹角。
为了实现与器件的电连接,第一电控盒610和第二电控盒620均设置有出线孔,以使得线路引出。
继续参照图1,第一电控盒610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线孔611,如此第一电控盒610的前后端均可以用于对第一电控盒610进行固定,避免固定结构与第一出线孔611相互干渉。可选的,第一出线孔611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出线孔611沿Y轴方向间隔布置,如此可以减小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
第二电控盒620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线孔621;或者,第二电控盒620靠近第一电控盒610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出线孔621;或者,第二电控盒620靠近暖通设备前面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出线孔621。如此布置,使得第二出线孔621的设置位置灵活,方便内部器件就近引出线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电控盒610和第二电控盒620电连接,从第一出线孔611引出的部分线路与第二出线孔612引出的部分线路在第一腔室101内对接,从而实现第一电控盒610和第二电控盒620的电连接。
可选的,从第一出线孔611引出的部分线路与第二出线孔612引出的部分线路在对接处采用防水结构,避免水汽侵蚀影响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示例性的,从第一出线孔611引出的部分线路与第二出线孔612引出的部分线路通过防水接线端子连接,安全可靠。
下面结合图2和图3,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00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水路组件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隔板400包括侧板本体410、前罩板部420以及后罩板部430。
前罩板部420和后罩板部430设置于侧板本体410的相对两端,参照图2,前罩板部420设置于侧板本体410的前端,后罩板部430设置于侧板本体410的后端。侧板本体410布置于YZ平面,起到隔开作用,用于分隔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前罩板部420和后罩板部430为各部件提供安装结构,并且侧板本体410、前罩板部420以及后罩板部430共同作用,用于形成容纳水路组件200的容纳腔。
可选的,前罩板部420与侧板本体410分别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前罩板部420和侧板本体410固定连接,例如,前罩板部420和侧板本体410通过螺钉连接。或者,前罩板部420和侧板本体410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例如,侧板本体410的前端通过弯折工艺形成前罩板部420。
可选的,后罩板部430与侧板本体410分别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后罩板部430和侧板本体410固定连接,例如,后罩板部430和侧板本体410通过螺钉连接。或者,后罩板部430和侧板本体410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例如,侧板本体410的后端通过弯折工艺形成后罩板部430。
基于上述的第一隔板400结构,第二电控盒620与前罩板部420和/或后罩板部430固定连接,如此,第二电控盒620可以与前罩板部420固定连接,或者,第二电控盒620与后罩板部430固定连接,或者,第二电控盒620同时与前罩板部420和后罩板部430固定连接,连接方式灵活。第二电控盒620与侧板本体410相对且具有间隔,以容纳至少部分水路组件300,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
如图2所示,后罩板部430包括:后端板431以及第一固定翻边432,侧板本体410的后端朝向第二腔室102内弯折延伸,以形成后端板431,后端板431可以垂直于侧板本体410。
后端板431背离侧板本体410一端的部分朝向前罩板部420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一固定翻边432,第一固定翻边432与侧板本体410相对;第一固定翻边432与第二电控盒620固定连接,起到支撑和固定第二电控盒620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翻边432与第二电控盒62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翻边432设置于后端板431的上方;后端板431延伸至侧板本体410的底端,并且后端板431的底部设置有过孔,以使得水路组件300的进出水管伸出至第一隔板400的外侧,此时,后端板431起到支撑进出水管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翻边432固定第二电控盒620,通过设置后端板431使得第二电控盒620与侧板本体410之间具间隔,方便布置水路组件300的至少部分结构,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
结合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前罩板部420包括:前端板421以及侧板部422,前端板421的两侧分别与侧板部422和侧板本体410连接,前端板421与后罩板部430相对,侧板部422与侧板本体410相对。
前端板421垂直于侧板本体410设置,前端板421与侧板本体410通过螺钉连接。侧板本体410的前端朝向第二腔室102内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三固定翻边411;前端板421朝向侧板本体410的一端背离后罩板部430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连接边425,第二连接边425可以垂直于前端板421;第二连接边425背离前端板421的一端朝向侧板本体410弯折延伸,以形成第四固定翻边426,第四固定翻边426与第三固定翻边411平行,第四固定翻边426与第三固定翻边411通过螺钉连接,连接方式稳定可靠。如此,通过第二连接边425在第四固定翻边426和第三固定翻边411处形成向前凹陷的凹陷部,用于容纳固定螺钉;还利于提高前罩板部42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当然,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侧板本体410与前端板42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例如侧板本体410的前端通过折弯工艺形成前端板421。
本申请实施例的前罩板部420通过设置前端板421和侧板部422,配合侧板本体410以及后罩板部430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水路组件300,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结构的紧凑性。
继续参照图2和图3,侧板部422背离前端板421的一端朝向侧板本体410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连接边425;第二连接边425可以垂直于侧板部422,第二连接边425与前端板421相对;第二连接边425背离侧板部422的一端背离前端板421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固定翻边424,第二固定翻边424可以垂直于第二连接边425,第二固定翻边424与第二电控盒620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接等。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连接边425和第二固定翻边424,利于提高前罩板部42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前罩板部420变形而影响第二电控盒620。
下面结合附图分别说明冷媒路组件200和水路组件300的结构和功能。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水路组件的前视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结合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媒路组件200用于传输冷媒,其可以包括压缩机210、四通阀220、储液罐230以及节流装置240。
压缩机210用于将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其可以是定频压缩机,也可以是变频压缩机等。压缩机210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回气口用于吸入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排气口用于排出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
储液罐230用以储放足够的冷媒,并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冷媒输出。储液罐230能够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流回压缩机210内进行压缩。
四通阀220用于改变冷媒流向,四通阀220具有四个端口,分别与压缩机210的回气口、压缩机210的排气口、水侧换热器310的冷媒进口以及室外换热器520的出口连通。在暖通设备制热时,压缩机210的排气口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由四通阀220流向水路组件300的水侧换热器,室外换热器520的出口排出的低温低压冷媒气体经由四通阀220进入压缩机210的回气口。而在暖通设备制冷时,冷媒的流向与制取热水时的冷媒流向相反。
节流装置240使得中温高压的冷媒液体在经过节流孔节流后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为冷媒蒸发创造条件;节流装置还用于控制冷媒的流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媒路组件200还包括冷媒管道,用于连通上述各部件的管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暖通设备的制热工作原理如下:风机510驱动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520,使得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520里与空气换热,液态冷媒吸热并气化成低压蒸汽。冷媒气体经由四通阀220及冷媒管道进入压缩机210,冷媒气体在压缩机210内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该高温高压气体经由四通阀220及冷媒的传输管道进入水路组件300的水侧换热器,并在该换热器内与水进行热交换,冷媒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240节流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重新进入室外换热器520。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水的加热。
结合图2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水路组件300包括上述水侧换热器310以及水泵320。水侧换热器310内形成冷媒通道和水流通道,冷媒通道与冷媒路组件200的冷媒流路连通,水流通道与水流通道连通;冷媒通道内的冷媒与水流通道内的进行热交换,实现热交换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水侧换热器310可以是板式水侧换热器、套管式水侧换热器等。水泵320用于为水提供在水路组件300中流动的动力,水泵320可以是充油式潜水电泵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水泵320的类型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为水流动提供动力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的水路组件300还包括进水管301、出水管302、送水管303以及排水管304,进水管301与连通水侧换热器310和水泵320,送水管303与水泵320连通,以向水侧换热器310内通入冷水;出水管302用于将水侧换热器310内的水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300设置有电加热器330,出水管302连通水侧换热器310和电加热器330,排水管304与电加热器330连通,如此,送水管303、水泵320、进水管301、水侧换热器310的水流通道、出水管302、电加热器330以及排水管304形成水流路。
电加热器330用于对经过水侧换热器310换热后的水进行再次加热,以提高排出水的水温。当然,电加热器330的开启是可选择的,在换热后的水温符合设定要求时,电加热器330关闭;在换热后的水温低于设定要求时,电加热器330启动,对水进行辅助加热,以使水路组件300排出的水符合水温的设定要求。
可选的,电加热器330内形成有水流通道,以使水流通过;在水流通道的外侧设置有电加热部件,例如电加热丝,以加热水流。本申请实施例对电加热器33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水流的再次加热即可。
其中,送水管303上设置有安全阀340,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安全阀340处于常闭状态;在水路组件300管道内的水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安全阀340打开以向外排水,以避免管道内压力过高引发安全事故。
排水管304上安装有水流开关350,水流开关350用于检测水路组件300的水流量,在水流量低于预设值时,触发报警信号给暖通设备的控制装置,以使控制装置做出相应的指示动作,避免电加热器330干烧。
电加热器330在加热过程中,以及水侧换热器310在换热过程中,水不可避免被汽化产生水蒸气,电加热器330的顶端设置有排气阀360,在电加热器330顶部的水蒸气压力高于预设压力值时,排气阀360打开排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加热器330的顶部位于水路组件300的高位,水蒸气在此集聚,在电加热器330的顶部设置排气阀360,利于提高暖通设备的安全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300没有的设置电加热器300,此时出水管302直接与排水管304连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水泵320位于水侧换热器310的背面,电加热器330位于水侧换热器310的顶部。如此布置使得水流从后向前流动至水侧换热器310,再向上流动电加热器330,利于提高水流路径的流畅性,且使得水路组件300结构紧凑。电加热器330、排水管304的至少部分以及出水管30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电控盒620与第一隔板400之间的空间内,利于进一步提高暖通设备的结构紧凑性。
水侧换热器310的固定方式有多种,水侧换热器310可以固定于第一隔板400上,和/或,水侧换热器310固定于暖通设备的底座11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接等。
水泵320可以固定于第一隔板400上,或者,水泵320固定于暖通设备的底座11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接等。
电加热器330可以固定于第一隔板400上,示例性的,电加热器330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隔板400上。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水路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水路组件用于形成水流路;
冷媒路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冷媒路组件用于形成冷媒流路,所述冷媒路组件被构造为与所述水路组件换热;
第一电控盒,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
第二电控盒,位于所述第二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形成有风机腔,所述风机腔、所述第一腔室以及所述第二腔室并列设置;
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风机腔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设备还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位于所述第一隔板背离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所述风机腔位于所述第二隔板背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盒固定于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二电控盒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二隔板;或者,所述第一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所述第二隔板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且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一隔板;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盒的电路板板面或者盒体板面与所述第一隔板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0°,且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盒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线孔;
所述第二电控盒的底端,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盒靠近所述第一电控盒的侧面,或者所述第二电控盒靠近所述暖通设备前面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出线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出线孔引出的部分线路与所述第二出线孔引出的部分线路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9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包括侧板本体、前罩板部以及后罩板部;
所述侧板本体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二电控盒与所述前罩板部和/或所述后罩板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控盒与所述侧板本体相对且具有间隔,以容纳至少部分所述水路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板部包括:后端板以及第一固定翻边,所述侧板本体的后端朝向所述第二腔室内弯折延伸,以形成所述后端板;
所述后端板背离所述侧板本体一端的部分朝向所述前罩板部弯折延伸,以形成所述第一固定翻边,所述第一固定翻边与所述侧板本体相对;所述第一固定翻边与所述第二电控盒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罩板部包括:前端板以及侧板部,所述前端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侧板部和所述侧板本体连接,所述前端板与所述后罩板部相对,所述侧板部与所述侧板本体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部背离所述前端板的一端朝向所述侧板本体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所述前端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接边背离所述侧板部的一端背离所述前端板弯折延伸以形成第二固定翻边,所述第二固定翻边与所述第二电控盒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盒分别与所述风机腔和所述第一腔室中的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控盒与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中的至少部分器件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盒的部分位于所述风机腔内,所述第一电控盒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16.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控盒内设置有发热元器件,所述发热元器件朝向所述风机腔。
CN202321115790.9U 2023-05-09 2023-05-09 暖通设备 Active CN2200622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5790.9U CN220062203U (zh) 2023-05-09 2023-05-09 暖通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5790.9U CN220062203U (zh) 2023-05-09 2023-05-09 暖通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2203U true CN220062203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9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5790.9U Active CN220062203U (zh) 2023-05-09 2023-05-09 暖通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22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5673A (zh) * 2024-02-04 2024-03-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暖通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5673A (zh) * 2024-02-04 2024-03-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暖通设备
CN117685673B (zh) * 2024-02-04 2024-04-2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暖通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069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CN220062203U (zh) 暖通设备
CN104272031A (zh) 制冷装置
WO2021077802A1 (zh) 一体式空气源热泵
CN220062207U (zh) 暖通设备
CN215765518U (zh) 户外柜空调
CN108458402B (zh) 组合式空调机组
EP1959204B1 (en) Air/water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CN220062200U (zh) 暖通设备
CN210511912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1893846B1 (ko) 복합 대공화기 냉방용 실외기 장치
CN220041977U (zh) 空调器
CN220042033U (zh) 空调器
CN219473825U (zh) 空调器
CN218544681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21546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112432258B (zh) 冷媒截断装置和空调系统
JP7241959B2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室外機
CN221076741U (zh) 一种风管机
CN118224661A (zh) 一种除湿空调
JP734413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温水暖房装置
CN212573374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控制柜
CN218996877U (zh) 空调器
CN219917284U (zh) 空调器
CN217737372U (zh) 空调室外机及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