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1306B -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1306B
CN104251306B CN201410174128.XA CN201410174128A CN104251306B CN 104251306 B CN104251306 B CN 104251306B CN 201410174128 A CN201410174128 A CN 201410174128A CN 104251306 B CN104251306 B CN 1042513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switch
neutral
gearshif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41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1306A (zh
Inventor
布袋乔史
手塚贵志
荒井大
千叶淳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51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1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1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13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68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gearing status
    • F16H59/70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gearing status dependent on the ratio establish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具有换挡位置判断机构,其基于与具有多个突起部的多个突起列至少一个个对应的3个开关的开关状态的组合来判断换挡位置,并作为配置在第1速以及第2速之间的空挡的检测逻辑而分配了各开关处于开启状态下的“1、1、1”,该换挡位置检测装置能够缓和向空挡操作时的摩擦变化,而得到不会感到不舒服的操作感。使3个开关(SA~SC)中的2个特定开关(SB、SC;SA、SC)的作为检测对象的2个突起列(98、99),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进行换挡变化时,使特定开关(SB、SC;SA、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并且以将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其具有:多个突起列,分别具有配置在沿换挡鼓的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突起部并设在上述换挡鼓上,该换挡鼓构成多级变速器的一部分,该多级变速器具有能够选择性地确定的多个变速级的齿轮列;3个开关,通过与上述突起部抵接而以使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的方式与多个上述突起列对应地至少各固定配置一个;和换挡位置判断机构,基于由这些开关的开启状态下的“1”和关闭状态下的“0”的组合所构成的检测逻辑,来核对被该检测逻辑分配的换挡位置,由此判断换挡位置,作为配置在第1速以及第2速之间的空挡的上述检测逻辑而分配了“1、1、1”。
背景技术
由专利文献1可知一种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其使在沿换挡鼓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具有突起部的多个突起列设在换挡鼓上,并根据以通过与这些突起列的突起部抵接而使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的方式设置的3个开关的开启、关闭的组合来检测当前的换挡位置,在该装置中,使3个开关全都成为开启的状态分配为空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6517号公报
但是,在该开关与换挡鼓的突起列的突起部抵接的瞬间,摩擦会变大,因此,若多个开关与突起部接触的定时是同时的,则会同时产生以开关向突起部的抵接为原因的摩擦,因此,容易妨碍换挡鼓的动作。尤其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地,在使3个开关全都成为开启的状态分配为空挡的装置中,在从第1速或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多个开关同时与突起部接触的可能性较高,由此,摩擦容易变大,在此基础上,在空挡配置在第1速以及第2速之间的情况下,操作者每当进行向空挡侧的操作时大多会以比通常轻的力进行操作,因此,操作者容易感受到摩擦的影响,从而谋求减轻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摩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缓和向空挡操作时的摩擦变化而得到不会感到不舒服的操作感的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具有:多个突起列,分别具有配置在沿换挡鼓的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突起部并设在所述换挡鼓上,该换挡鼓构成多级变速器的一部分,该多级变速器具有能够选择性地确定的多个变速级的齿轮列;3个开关,通过与所述突起部抵接而以使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的方式,与多个所述突起列对应地至少各固定配置一个;和换挡位置判断机构,基于由这些开关的开启状态下的“1”和关闭状态下的“0”的组合所构成的检测逻辑,来核对被该检测逻辑分配的换挡位置,由此判断换挡位置,作为配置在第1速以及第2速之间的空挡的所述检测逻辑而分配了“1、1、1”,该换挡位置检测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进行换挡变化时,作为3个所述开关中的2个特定开关的检测对象的2个所述突起列使所述特定开关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并且以将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的方式形成。
另外,本发明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2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变速器以使拨叉与构成第1速齿轮列以及第2速齿轮列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齿轮卡合来确定第1速齿轮列以及第2速齿轮列的至少一方的方式构成,与所述拨叉相对于所述齿轮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使所述2个特定开关中一方的特定开关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设定在空挡侧,使另一方的特定开关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所述切换定时同时配置,或者与所述切换定时相比配置在离所述空挡较远的一侧。
另外,本发明在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3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变速器具有将所述换挡鼓定位在与各换挡位置对应的转动位置上的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由止动片和与该止动片的外周弹性接触的推压部件构成,该止动片在外周缘上形成有以与所述换挡鼓一同转动的方式固定在该换挡鼓上并且与所述各换挡位置对应的多个定位凹部和配置在这些定位凹部之间的多个中间突部,使另一方的所述特定开关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被设定在,与所述推压部件接触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所述中间突部的顶点的定时或者所述推压部件接触与空挡以及第2速之间对应的所述中间突部的顶点的定时相比,离所述空挡较远的一侧。
另外,本发明在第2或第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4特征在于,作为2个所述特定开关以外的剩余的开关的检测对象的突起列形成为,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和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至少一方,使所述剩余的开关的开关状态保持为开启状态。
另外,本发明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5特征在于,所述剩余的开关的作为检测对象的突起列以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和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使所述剩余的开关的开关状态保持为开启状态的方式形成,所述2个特定开关中一方的开关以及所述剩余的开关使其相位不同,同时与共用的1个突起列对应地固定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将2个特定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同时使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因此,2个特定开关不会与作为这些开关的检测对象的突起列的突起部同时抵接,能够缓和换挡鼓向空挡侧转动时的摩擦变化,从而能够对驾驶员付与不会感到不舒服的操作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与确定第1速齿轮列以及第2速齿轮列的至少一方时的拨叉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在空挡侧使一方的特定开关成为开启状态,因此,在探测空挡的状态下,使拨叉确实地成为卡合解除状态,将另一方的特定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切换定时同时地设定,或者与切换定时相比设定在离空挡较远的一侧,由此提高另一方的特定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的设定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多级变速器具有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由止动片和与该止动片的外周弹性接触的推压部件构成,该止动片在外周缘上形成有与各换挡位置对应的多个定位凹部、和配置在这些定位凹部之间的多个中间突部,推压部件与中间突部的顶点抵接的定时为换挡鼓转动时的摩擦变大的定时,但是,另一方的特定开关以空挡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被设定为,与推压部件接触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中间突部或者与第2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中间突部的顶点的定时相比,离空挡较远的一侧,因此,在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以从推压部件与中间突部的顶点抵接的定时错开的定时,使另一方的特定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由此,能够避免摩擦变化变大,从而能够对驾驶员付与不会感到不舒服的操作感。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3个开关中的2个特定开关以外的剩余开关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保持为开启状态而不会成为摩擦变高的定时,因此,当设定使特定的2个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时,不需要考虑使上述剩余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从而能够提高使特定的2个开关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的设定的自由度。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3个开关中的2个特定开关以外的剩余开关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这双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保持开启状态而不会成为摩擦变高的定时,而且2个特定开关中一方的开关以及剩余开关使其相位不同而与共用的1个突起列对应,因此,能够将突起列的数量抑制为最小限度的2个,同时,能够将换挡鼓转动时的摩擦变化抑制为最小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简化地表示3个开关以及换挡鼓的配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向视图。
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6向视图。
图7是表示沿换挡鼓的周向展开的第1以及第2突起列和第1~第3开关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判断换挡位置的电路构成的图。
图9是图2的9向视图。
图10是对比地表示第1以及第2速之间的拨叉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定时、定位机构的动作定时以及各开关的开关状态切换定时的图。
图11是在辊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的中间突部的顶点接触的状态下的与图9对应的图。
图12是在辊与第2速以及空挡之间的中间突部的顶点接触的状态下的与图9对应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基于开关以及突起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62…第1速驱动齿轮
68…第2速被动齿轮
72…第1拨叉
77…第4拨叉
85…换挡鼓
93…止动片
98、99…突起列
98a、98b、98c、99a、99b、99c、99d…突起部
100…作为换挡位置判断机构的电子控制单元
124…定位机构
125…作为推压部件的辊
126A、126B、126C、126D、126E、126F、126N…定位凹部
127A、127B、127C、127D、127E、127F、127G…中间突部
-α1、α5…一方的特定开关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
-α2、-α3、α6、α7…拨叉相对于齿轮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
-α4、α8…另一方的特定开关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
G1、G2、G3、G4、G5、G6…齿轮列
M…多级变速器
SA、SB、SC…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中,该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F具有:将前叉11能够转向地支承的头管12,该前叉11轴支承有前轮WF;从该头管12向后下延伸的主车架13;从该主车架13的前部向下方垂下的发动机吊钩14;从上述主车架13的后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架15;和从上述主车架13的后部向后上延伸的座椅轨道16。
在上述车身架F中的主车架13的后部、发动机吊钩14的下部以及枢轴架15的下部,支承有配置在上述主车架13的下方的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17。另外,在枢轴架15上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有摆臂18的前端部,该摆臂18在后端部处轴支承有由发动机E所发挥的动力来驱动的后轮WR,在上述发动机E的上方并在主车架13上搭载有燃料箱24,配置在该燃料箱24的后方的乘车用座椅25由上述座椅轨道16支承。
上述发动机E的一部分以及上述车身架F的一部分由车身罩27覆盖,该车身罩27具有:前罩28;从两侧将上述燃料箱24的后侧下部覆盖并配置在燃料箱24以及乘车用座椅25之间的左右一对侧罩29;和与两侧罩29的后部相连并向后上延伸的后罩30。
上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17具有:将曲柄轴23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曲轴箱19,该曲柄轴23具有沿车身架F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使气缸轴线前倾而与曲轴箱19的前部上端结合的气缸体20;与该气缸体20的上端结合的气缸盖21;和与该气缸盖21的上端结合的顶盖22。
与上述气缸盖21的前部侧面连接的排气系统31在其后端具有排气消音器32,该排气消音器32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方。另外,上述气缸盖21的后部侧面面对后斜上方,与该气缸盖21的后部侧面连接的进气系统33具有:由上述燃料箱24覆盖而配置在上述顶盖22的上方的滤清器34;和夹设在该滤清器34以及上述气缸盖21之间的节气门装置35。
在图2中,在上述曲轴箱19内收容有顺序式的多级变速器M。该多级变速器M是在主轴43以及副轴46之间设置有能够选择性地确定多个变速级的齿轮列、例如第1速~第6速齿轮列G1~G6而构成的,主轴43以及副轴46具有与上述曲柄轴30平行的轴线。上述副轴46的一端从曲轴箱19的后部侧面突出,如图1所示,从副轴46输出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8而传递至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该动力传递机构38是在固定于上述副轴46的轴端的驱动链轮39、和与上述后轮WR同轴设置的被动链轮40上卷绕有环状的驱动链41而构成的。
上述主轴43由第1轴44、和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地穿插在第1轴44上的第2轴45构成,在第1轴44以及副轴46之间设有第1速齿轮列G1、第3速齿轮列G3以及第5速齿轮列G5,在第2轴45以及副轴46之间设有第2速齿轮列G2、第4速齿轮列G4以及第6速齿轮列G6。
第1轴44与第2轴45相比形成为小径,第1轴44的一端部经由球轴承47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曲轴箱19上,第1轴44的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贯穿曲轴箱19,在紧固于曲轴箱19的曲轴箱盖48上,经由离合器内构件60以及球轴承49而旋转自如地支承有第1轴44的另一端部。另外,在曲轴箱19上,经由球轴承50而旋转自如地支承有与第1轴44相比为大径的第2轴45,在第2轴45上,同轴且相对旋转自如地穿插有第1轴44的中间部,在第1轴44以及第2轴45之间夹装有多个滚针轴承51。
在第1轴44的另一端侧,能够相对旋转地安装有与第2轴45沿轴向相邻的传动筒轴53,在该传动筒轴53上,经由一次减速装置54以及减振弹簧57而传递有来自曲柄轴30的动力。上述一次减速装置54由与上述曲柄轴30一同旋转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和与该驱动齿轮啮合且与第1以及第2轴44、45同轴地配置的被动齿轮56构成,被动齿轮56经由上述减振弹簧57与传动筒轴53连结。
在上述传动筒轴53以及第1轴44之间设有第1液压离合器58,第1液压离合器58所具有的离合器内构件60与第1轴44的另一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在该离合器内构件60以及上述曲轴箱盖48之间夹装有上述球轴承49。另外,在传动筒轴53以及第2轴45之间,设有将一次减速装置54夹在其与上述第1液压离合器58之间的第2液压离合器59。
而且,在第1液压离合器58处于动力传递状态而使动力从曲柄轴30向第1轴44传递时,能够将动力经由从第1、第3以及第5速齿轮列G1、G3、G5中择一地确定的齿轮列,而从第1轴44向副轴46传递,并在第2液压离合器59处于动力传递状态而使动力从曲柄轴30向第2轴45传递时,能够将动力经由从第2、第4以及第6速齿轮列G2、G4、G6中择一地确定的齿轮列,而从第2轴45向副轴46传递。
第1、第3以及第5速齿轮列G1、G3、G5设在第1轴44中的将第2轴夹在第1以及第2液压离合器58、59之间的位置上,即设在第1轴44的从第2轴45突出的一端侧的部分与副轴46之间,第1速齿轮列G1由与第1轴44一体设置的第1速驱动齿轮61、和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副轴46上而与第1速驱动齿轮61啮合的第1速被动齿轮62构成。第3速齿轮列G3由能够进行轴向上的滑动动作而与第1轴4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的第3速驱动齿轮63、和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副轴46上而与第3速驱动齿轮63啮合的第3速被动齿轮64构成。另外,第5速齿轮列G5由配置在第1以及第3速驱动齿轮61、63之间而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在第1轴44上的第5速驱动齿轮65、和能够进行轴向上的滑动动作而与副轴4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并与第5速驱动齿轮65啮合的第5速被动齿轮66构成。
第2速齿轮列G2由与第2轴45一体设置的第2速驱动齿轮67、和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副轴46上而与第2速驱动齿轮67啮合的第2速被动齿轮68构成。另外,第4速齿轮列G4由能够进行轴向上的滑动动作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第2轴45结合的第4速驱动齿轮69、和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在副轴46上而与第4速驱动齿轮69啮合的第4速被动齿轮70构成。另外,第6速齿轮列G6由配置在第2以及第4速驱动齿轮67、69之间并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在第2轴45上的第6速驱动齿轮71、和能够进行轴向上的滑动动作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副轴46结合并且与第6速驱动齿轮71啮合的第6速被动齿轮72构成。
在第1以及第3速被动齿轮62、64之间,在副轴46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轴向滑动的方式支承有第1拨叉74。第5速被动齿轮66与第1拨叉74一体设置。该第1拨叉74能够在与第1速被动齿轮62卡合的位置、与第3速被动齿轮64卡合的位置、和与第1以及第3速被动齿轮62、64的任意一个均不卡合的位置之间滑动。另外,以将第5速驱动齿轮65夹在与第1速驱动齿轮61之间的方式,在第1轴44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轴向滑动的方式支承有第2拨叉75,第3速驱动齿轮63与第2拨叉75一体设置。该第2拨叉75能够在与第5速驱动齿轮65卡合的位置和将该卡合解除的位置之间滑动。
在第2拨叉75没有与第5速驱动齿轮65卡合的状态下,使第1拨叉74与第1速被动齿轮62卡合,由此确定第1速齿轮列G1,在第2拨叉75没有与第5速驱动齿轮65卡合的状态下,使第1拨叉74与第3速被动齿轮64卡合,由此确定第3速齿轮列G3,在第1拨叉74与第1速被动齿轮62以及第3速被动齿轮64的任意一个均没有卡合的状态下,使第2拨叉75与第5速驱动齿轮65卡合,由此确定第5速齿轮列G5。
以将第6速驱动齿轮71夹在与第2速驱动齿轮67之间的方式,在第2轴45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轴向滑动的方式支承有第3拨叉76,第4速驱动齿轮69与第3拨叉76一体设置。该第3拨叉76能够在与第6速驱动齿轮71卡合的位置和将该卡合解除的位置之间滑动。另外,在第2以及第4速被动齿轮68、70之间,在副轴46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轴向滑动的方式支承有第4拨叉77,第6速被动齿轮72与第4拨叉77一体设置。该第4拨叉77能够在与第2速被动齿轮68卡合的位置、与第4速被动齿轮70卡合的位置、和与第2以及第4速被动齿轮68、70的任意一个均不卡合的位置之间滑动。
在第3拨叉76没有与第6速驱动齿轮71卡合的状态下,使第4拨叉77与第2速被动齿轮68卡合,由此确定第2速齿轮列G2,在第3拨叉76没有与第6速驱动齿轮71卡合的状态下,使第4拨叉77与第4速被动齿轮70卡合,由此确定第4速齿轮列G4,在第4拨叉77与第2速被动齿轮68以及第4速被动齿轮70的任意一个均没有卡合的状态下,使第3拨叉75与第6速驱动齿轮71卡合,由此确定第6速齿轮列G6。
第1~第4拨叉74、75、76、77由第1~第4换挡叉78、79、80、81旋转自如地保持,第1以及第4换挡叉78、81由第1换挡叉轴82以能够沿其轴向滑动的方式支承,第2以及第3换挡叉79、80由第2换挡叉轴83以能够沿其轴向滑动的方式支承,第1以及第2换挡叉轴82、83具有与第1以及第2轴44、45和副轴46平行的轴线并支承在曲轴箱19上。
另外,在曲轴箱19上,以能够绕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有换挡鼓85,该换挡鼓85具有与第1以及第2轴44、45和副轴46平行的轴线,在设在该换挡鼓85的外周面上的第1~第4引导槽86、87、88、89中,分别能够滑动地卡合有突设在第1~第4换挡叉78~81上的轴销78a、79a、80a、81a,当换挡鼓85转动时,第1~第4换挡叉78~81与第1~第4引导槽86~89的样式对应地沿轴向滑动动作。
在上述换挡鼓85的一端部上,同轴且一体地突设有小径轴部85a,该小径轴部85a与设在曲轴箱19上的有底的支承孔91卡合,由此,使换挡鼓85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19上,换挡鼓85的另一端部经由球轴承92而转动自在地支承在曲轴箱19上。
在上述换挡鼓85的另一端部上,由同轴的螺栓94固定有与该换挡鼓85一同转动的止动片93。该止动片93根据驾驶员的换挡操作而间歇地转动驱动,通过与止动片93一同转动,上述换挡鼓85以依次经过没有确定第1~第6齿轮列G1~G6的任意一个的空挡位置、和择一地确定第1~第6齿轮列G1~G6中的一个的第1~第6速位置的方式转动。
在图3以及图4中,在上述换挡鼓85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多个突起列,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第1突起列98具有配置在沿上述换挡鼓85的周向隔开间隔的3个位置上的第1~第3突起部98a、98b、98c、和配置在这些突起部98a、98b、98c之间的3个凹部98d、98e、98f,第1~第3突起部98a~98c以从上述换挡鼓85的另一端面沿轴向突出的方式设在上述换挡鼓85的另一端面上。
同时参照图5,第2突起列99具有配置在沿上述换挡鼓85的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第4~第7突起部99a、99b、99c、99d、和配置在这些突起部99a~99d之间的4个凹部99e、99f、99g、99h,第4~第7突起部99a~99d以从上述换挡鼓85的另一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在上述换挡鼓85的另一端部外周上。
同时参照图6,以与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的上述突起部98a~98c、99a~99d抵接,由此使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的方式,在与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对应的位置上,至少各固定配置有1个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开关SA、SB是以对应于由这些开关SA、SB共用的第1突起列98的方式固定配置的开关,第1以及第2开关SA、SB以具有与上述换挡鼓85的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曲轴箱19上。另外,与第2突起列99对应的第3开关SC以具有与上述换挡鼓85的轴线正交的中心轴线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曲轴箱19上。而且,第1以及第2开关SA、SB是相位不同并与共用的第1突起列98对应地固定配置的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开关SB配置为,与第1开关SA相比靠近仅高1个速度级的换挡位置。
同时参照图7,在上述换挡鼓85上,将空挡位置配置在第1速位置以及第2速位置之间,同时使第1~第6速位置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第1突起列98形成为,具有在第1速位置(1ST)以及空挡位置(N)上由第1开关SA检测的第1突起部98a、在第2速位置(2ND)上由第1开关SA检测的第2突起部98b、和在第4速位置(4TH)上由第1开关SA检测的第3突起部98c。另一方面,第2开关SB在空挡以及第2速位置上检测第1突起部98a,在第3速位置(3RD)上检测第2突起部98b,在第5速位置(5TH)上检测第3突起部98c。第3突起列99形成为,具有在空挡位置上由第3开关SC检测的第4突起部99a、在第3速位置上由第3开关SC检测的第5突起部99b、在第4速位置上由第3开关SC检测的第6突起部99c、和在第6速位置(6TH)上由第3开关SC检测的第7突起部99d。
在图8中,第1~第3开关SA、SB、SC的开启、关闭输入至作为换挡位置判断机构的电子控制单元100,该电子控制单元100基于使“1”和“0”组合而构成的检测逻辑来核对被该检测逻辑分配的换挡位置,由此判断换挡位置,在第1、第2以及第3开关SA、SB、SC检测上述突起部98a~98c、99a~99d而成为开启状态时为“1”,在第1、第2以及第3开关SA、SB、SC处于关闭状态时为“0”。
在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0上经由串联电路连接有车载蓄电池,该串联电路由用于起动上述发动机E的主开关101、发动机停止开关102,起动开关103以及第1继电器线圈104构成,上述发动机停止开关102为常闭开关。第1继电器线圈104与设在上述蓄电池以及起动电动机107之间的第1继电器开关105一同构成第1继电器106。
另外,第1继电器线圈104以及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0的连接点经由通过离合器杆开关108以及侧支架开关109构成的串联电路而接地,为了将这些开关108、109的开启、关闭输入至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0,离合器杆开关108以及侧支架开关109的连接点也与该电子控制单元100连接。
第1继电器线圈104以及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0的连接点经由通过第1二极管110、第2继电器开关111、第3继电器开关115以及第2开关SB构成的串联电路而接地,由与第2继电器开关111一同构成第2继电器113的第2继电器线圈112以及第1开关SA所构成的串联电路,设在上述蓄电池以及接地之间,由与第3继电器开关115一同构成第3继电器117的第3继电器线圈116以及第3开关SC所构成的串联电路,设在上述蓄电池以及接地之间。
为了将第1、第2以及第3开关SA、SB、SC的开启、关闭输入至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0,第2继电器线圈112以及第1开关SA的连接点、第3继电器开关115以及第2开关SB的连接点、和第3继电器线圈116以及第3开关SC的连接点与电子控制单元100并联连接。
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仪表单元120具有显示车速的车速仪表121、基于来自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0的信息来显示换挡位置的换挡指示器122、和在多级变速器M处于空挡状态时亮灯的空挡指示器123,上述空挡指示器123经由第2二极管119而与第1二极管110以及第21继电器开关111的连接点连接。即,使第1开关SA成为开启状态而使第2继电器线圈112励磁,由此使第2继电器开关111成为开启,并使第3开关SA成为开启状态而使第3继电器开关115励磁,由此使第3继电器开关SC成为开启状态,而且在第2开关SB成为开启状态时空挡指示器123亮灯。
但是,通过如图7所示的第1~第3开关SA、SB、SC、和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之间的相对配置,而在上述多级变速器M的各换挡位置上分配有下表的检测逻辑。
表1
第1开关 第2开关 第3开关
1速 1 0 0
空挡 1 1 1
2速 1 1 0
3速 0 1 1
4速 1 0 1
5速 0 1 0
6速 0 0 1
根据这种检测逻辑的分配,在空挡上分配有检测逻辑为“1、1、1”的检测逻辑,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第1~第3开关SA、SB、SC中的2个特定开关的检测对象的2个上述突起列98、99使上述特定开关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并且以将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的方式形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检测逻辑为“1、0、1”的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特定的2个开关的第2以及第3开关SB、SC使其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但是,为了将成为该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而如图7所示地,以使由第3开关SC检测的第4突起部99a的上升时期99i比由第2开关SB检测的第1突起部98a的上升时期98g更早的方式形成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另外,在从检测逻辑为“1、1、0”的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特定的2个开关的第1以及第3开关SA、SC使其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但是为了将成为该开启状态的定时,而如图7所示,以使由第3开关SC检测的第4突起部99a的上升时期99j比由第1开关SA检测的第1突起部98a的上升时期98h更早的方式形成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
而且,作为上述2个特定开关以外的剩余开关检测对象的突起列形成为,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和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至少一方中,使上述剩余开关的开关状态保持开启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上述剩余开关的第1开关SA使相位与作为特定的2个开关的第2以及第3开关SB、SC中的作为一方开关的第2开关SB不同,同时与共用的第1突起列98对应地固定配置,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第1开关SA的检测对象的第1突起列98如图7所示地形成为,使第1开关SA与第1突起部98a抵接而保持开启状态。另外,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上述剩余开关的第2开关SB使相位与作为特定的2个开关的第1以及第3开关SA、SC中的作为一方开关的第1开关SA不同,同时与共用的第1突起列98对应地固定配置,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第2开关SB的检测对象的第1突起列98如图7所示地形成为,使第2开关SB与第1突起部98a抵接而保持开启状态。
同时参照图9,上述多级变速器M具有将上述换挡鼓85定位至与各换挡位置对应的转动位置上的定位机构124,该定位机构124由以与上述换挡鼓85一同转动的方式固定在该换挡鼓85上的上述止动片93、和与该止动片93的外周弹性接触的作为推压部件的辊125构成。
在上述止动片93的外周缘上,形成有与上述各换挡位置对应的多个定位凹部126A、126B、126C、126D、126E、126F、126N、和配置在这些定位凹部126A~126F、126N之间的多个中间突部127A、127B、127C、127D、127E、127F、127G。上述定位凹部126A~126F与第1速~第6速独立地对应,同时在上述止动片93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上述定位凹部126N与第1速以及第2速之间的空挡对应地配置在上述定位凹部126A,126B之间的中央部。另外,在与第1速以及空挡对应的定位凹部126A、126N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A,在与上述空挡以及第2速对应的定位凹部126N、126B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B,在与第2以及第3速对应的定位凹部126B、126C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C,在与第3以及第4速对应的定位凹部126C、126D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D,在与第4以及第5速对应的定位凹部126D、126E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E,在与第5速以及第6速对应的定位凹部126E、126F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F,在与第6速以及第1速对应的定位凹部126F、126A之间配置有中间突部127G。
上述辊12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一端部经由支承轴128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曲轴箱19上的止动臂129的另一端部上,在上述止动臂129以及上述曲轴箱19之间设有扭簧130,该扭簧130向将上述辊125向上述止动臂93的外周推压的一侧转动弹压上述止动臂129。
然而,虽然上述多级变速器M构成为,将第1以及第4拨叉72、77与第1速驱动齿轮62以及第2速被动齿轮68卡合,所述第1速驱动齿轮62以及第2速被动齿轮68卡合构成第1速齿轮列G1以及第2速齿轮列G2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构成第1速齿轮列G1以及第2速齿轮列G2的双方的一部分,从而来确定第1速齿轮列G1以及第2速齿轮列G2,但是,如下所示地设定第1以及第4拨叉72、77相对于第1速驱动齿轮62以及第2速被动齿轮68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
在图10中,在将空挡位置作为角度“0”,将第1速侧作为负侧,将第2速侧作为正侧时,与从空挡向第1速的换挡变化时第1拨叉72开始向第1速驱动齿轮62的卡合的角度(-α3)相比的靠空挡侧的角度(-α2),解除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1拨叉72向第1速驱动齿轮62的卡合,但是,以与这些角度(-α3、-α2)相比靠近空挡侧的角度(-α1),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使第2开关SB成为开启。即,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2以及第3开关SB、SC为特定的2个开关,使这些2个特定开关中的作为一方的特定开关的第2开关SB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第1拨叉72相对于第1驱动齿轮62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设定在空挡侧。
另外,与从空挡向第2速的换挡变化时第4拨叉77开始向第2速被动齿轮68的卡合的角度α7相比靠近空挡侧的角度α6,解除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4拨叉77向第2速被动齿轮68的卡合,但是,与这些角度α7、α6相比以空挡侧的角度α5,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使第1开关SA成为开启。即,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1以及第3开关SA、SC为特定的2个开关,使这些2个特定开关中的作为一方的特定开关的第1开关SA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第2拨叉77相对于第2被动齿轮68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设定在空挡侧。
另外,使上述2个特定开关SB、SC;SA、SC中的作为另一方的特定开关的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上述切换定时同时配置,或者与上述切换定时相比配置在离上述空挡较远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与第1拨叉72相对于第1驱动齿轮62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以离上述空挡较远的一侧的角度(-α4),使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与第4拨叉77相对于第2被动齿轮68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以离上述空挡较远的一侧的角度α8使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
而且,上述辊125如图11所示地与设在上述多级变速器M所具有的定位机构124的止动片93上的多个中间突部127A~127G中的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中间突部127A的顶点接触的范围,是图10中由W1所示的范围,另外,上述辊125如图12所示地与多个中间突部127A~127G中的与第2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中间突部127B的顶点接触的范围,是图10中由W2所示的范围,但是,在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的上述2个特定开关SB、SC中的作为上述另一方的特定开关的第3开关SC、和在第2速以及空挡之间的上述2个特定开关SA、SC中的作为上述另一方的特定开关的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上述辊125接触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上述中间突部127A的顶点的定时、或者上述辊125接触与空挡以及第2速之间对应的上述中间突部127B的顶点的定时相比,设定在离上述空挡较远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对于上述范围W1以与上述空挡为相对侧的角度(-α4)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另外,在第2速以及空挡之间,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对于上述范围W2以与上述空挡为相对侧的角度α8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
接着,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则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1~第3开关SA~SC中的2个特定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特定开关的第2以及第3开关SB、SC、和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作为特定开关的第1以及第3开关SA、SC的作为检测对象的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使上述特定开关SB、SC;SA、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并且,以将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的方式形成,因此,2个特定开关不会同时与作为这些开关的检测对象的突起列98、99的突起部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2开关SB向第1突起列98的第1突起部98a的抵接和第3开关SC向第2突起列99的第4突起部99a的抵接不会同时发生,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第1开关SA向第1突起列98的第1突起部98a的抵接和第3开关SC向第2突起列99的第4突起部99a的抵接不会同时发生。由此,能够缓和换挡鼓85向空挡侧转动时的摩擦变化,能够不对驾驶员付与不舒服的操作感。
但是,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如图13(a)所示,第2开关SB位于与第1突起列98的凹部98f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第3开关SC位于与第2突起列99的凹部99h对应的位置上,且开关状态均为关闭,从上述状态如图13(b)所示地经过第2开关SB以及第3开关SC使开关状态从关闭切换为开启的时期,而如图13(c)所示,第2开关SB与第1突起列98的第1突起部98a的顶部抵接来保持开启状态,第3开关SC与第2突起列99的第4突起部99a的顶部抵接来保持开启状态,但基于在此之间的第2以及第3开关SB、SC与第1以及第4突起部98a,99a的抵接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与由图13(c)所示的定时的摩擦阻力相比,由图13(b)所示的定时的摩擦阻力容易变大。基于这种摩擦的摩耗会随着使用次数(经过时间)增加而发展,而使磨耗变得更大。尤其,在设在换挡鼓85上的第1以及第2突起列98、99、和第2以及第3开关SB、SC的检测元件为金属制的情况下,第1突起列98的第1突起部98a以及第2开关SB作为电接点而发挥作用,第2突起列99的第4突起部99a以及第3开关SC作为电接点而发挥作用,因此,在图13(b)所示的状态中,第1突起部98a以及第4突起部99a因与第2以及第3开关SB、SC之间的接触而发生摩耗,而且,因产生火花也会易于摩耗,因此,图13(b)所示的状态下的摩擦会因经过时间而容易增大。该情况在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也是同样的。相对于这种课题,本发明设定为,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使第1~第3开关SA~SC中的2个特定开关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并且将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这样设定的本发明是有作用的,能够在更长时期的使用过程中缓和换挡鼓85向空挡侧转动时的摩擦变化。
另外,多级变速器M构成为,使第1拨叉72与构成第1速齿轮列G1的一部分的第1速驱动齿轮62卡合来确定第1速齿轮列G1,并且,使第4拨叉77与构成第2速齿轮列G2的一部分的第2速被动齿轮68卡合来确定第2速齿轮列G2,使上述2个特定开关SB、SC;SA、SC中的作为一方的特定开关的第2开关SB以及第1开关SA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第1以及第4拨叉72、77相对于第1速驱动齿轮62以及第2速被动齿轮68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相比设定在空挡侧,使作为另一方特定开关的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上述切换定时同时配置,或者与上述切换定时相比配置在离上述空挡较远的一侧,因此,在探测空挡的状态下,使第1以及第4拨叉72、77确实地成为卡合解除状态,能够提高第3开关SC的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的设定的自由度。
另外,多级变速器M所具有的定位机构124由止动片93和与止动片93的外周弹性接触的辊125构成,其中,该止动片93在外周缘上形成有以与换挡鼓85一同转动的方式固定在该换挡鼓85上并与各换挡位置对应的多个定位凹部126A、126B、126C、126D、126E、126F、126N、和配置在这些定位凹部126A~126F、126N之间的多个中间突部127A、127B、127C、127D、127E、127F、127G,使第3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与上述辊125接触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中间突部127A的顶点的定时和上述辊125接触与空挡以及第2速之间对应的中间突部127B的顶点的定时相比,设定在离上述空挡较远的一侧,因此,辊125与中间突部127A、127B的顶点抵接的定时,成为换挡鼓85转动时的摩擦变大的定时,但通过使第3开关SC以从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辊125与中间突部127A、127B的顶点抵接的定时错开的定时成为开启状态,而能够避免摩擦变化变大,而能够不会对驾驶员付与不舒服的操作感。
另外,上述2个特定开关SB、SC;SA、SC以外的剩余开关,即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第1开关SA和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第2开关SB的作为检测对象的突起列即第1突起列98形成为,在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和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至少一方时,将上述剩余开关SA、SB的开关状态保持为开启状态,因此,剩余开关SA、SB在第1速以及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保持开启状态而不会成为摩擦变高的定时,因此,在设定使特定的2个开关SB、SC;SA、SC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时,不需要考虑使上述剩余开关SA、SB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能够提高使特定的2个开关SA、SB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的设定的自由度。
而且,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上述2个特定开关SB、SC中的作为一方的开关的第2开关SB、和作为上述剩余开关的第1开关SA,使它们相位不同,同时与共用的第1突起列98对应地固定配置,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上述2个特定开关SA、SC中的作为一方的开关的第3开关SC、和作为上述剩余开关的第1开关SA,使它们相位不同,同时与共用的第1突起列98对应地固定配置,因此,3个开关SA~SC中的2个特定开关以外的剩余开关在第1速以及第2速这双方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保持开启状态而不会成为摩擦变高的定时,而且2个特定开关中的一方开关以及剩余开关使其相位不同并与共用的1个突起列98对应,因此,能够将突起列的数量设为最小限度的2个突起列98、99,并且能够将换挡鼓85的转动时的摩擦变化抑制为最小限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搭载在二轮摩托车上的多级变速器M,但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搭载在三轮摩托车和汽车上的多级变速器中。

Claims (5)

1.一种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具有:多个突起列(98、99),分别具有配置在沿换挡鼓(85)的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的突起部(98a、98b、98c;99a、99b、99c、99d)并设在所述换挡鼓(85)上,该换挡鼓(85)构成多级变速器(M)的一部分,该多级变速器(M)具有能够选择性地确定的多个变速级的齿轮列(G1、G2、G3、G4、G5、G6);3个开关(SA、SB、SC),通过与所述突起部(98a~98c、99a~99d)抵接而以使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的方式,与多个所述突起列(98、99)对应地至少各固定配置一个;和换挡位置判断机构(100),基于由这些开关(SA~SC)的开启状态下的“1”和关闭状态下的“0”的组合所构成的检测逻辑,来核对被该检测逻辑分配的换挡位置,由此判断换挡位置,作为配置在第1速以及第2速之间的空挡的所述检测逻辑而分配了“1、1、1”,该换挡位置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从第1速以及第2速的至少一方向空挡进行换挡变化时,作为3个所述开关(SA~SC)中2个特定开关(SB、SC;SA、SC)的检测对象的2个所述突起列(98、99)使所述特定开关(SB、SC;SA、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变化为开启状态,并且以将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错开的方式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变速器(M)以使拨叉(72、77)与构成第1速齿轮列(G1)以及第2速齿轮列(G2)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齿轮(62、68)卡合来确定第1速齿轮列(G1)以及第2速齿轮列(G2)的至少一方的方式构成,与所述拨叉(72、77)相对于所述齿轮(62、68)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切换定时(-α2、-α3、α6、α7)相比,使所述2个特定开关(SB、SC;SA、SC)中一方的特定开关(SB、SA)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α1、α5)设定在空挡侧,使另一方的特定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α4、α8)与所述切换定时(-α2、-α3、α6、α7)同时配置,或者与所述切换定时(-α2、-α3、α6、α7)相比配置在离所述空挡较远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变速器(M)具有将所述换挡鼓(85)定位在与各换挡位置对应的转动位置上的定位机构(124),该定位机构(124)由止动片(93)和与该止动片(93)的外周弹性接触的推压部件(125)构成,该止动片(93)在外周缘上形成有以与所述换挡鼓(85)一同转动的方式固定在该换挡鼓(85)上并且与所述各换挡位置对应的多个定位凹部(126A、126B、126C、126D、126E、126F、126N)和配置在这些定位凹部(126A~126F、126N)之间的多个中间突部(127A、127B、127C、127D、127E、127F、127G),使另一方的所述特定开关(SC)的开关状态从关闭状态成为开启状态的定时被设定在,与所述推压部件(125)接触与第1速以及空挡之间对应的所述中间突部(127A)的顶点的定时或者所述推压部件(125)接触与空挡以及第2速之间对应的所述中间突部(127B)的顶点的定时相比,离所述空挡较远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2个所述特定开关(SB、SC;SA、SC)以外的剩余的开关(SA、SB)的检测对象的突起列(98)形成为,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和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的至少一方,使所述剩余的开关(SA、SB)的开关状态保持为开启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位置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剩余的开关(SA、SB)的检测对象的突起列(98)以在从第1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和从第2速向空挡的换挡变化时,使所述剩余的开关(SA、SB)的开关状态保持为开启状态的方式形成,所述2个特定开关(SB、SC;SA、SC)中一方的开关(SB、SA)以及所述剩余的开关(SA、SB)使其相位不同,同时与共用的1个突起列(98)对应地固定配置。
CN201410174128.XA 2013-06-28 2014-04-28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513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6929A JP6032613B2 (ja) 2013-06-28 2013-06-28 シフト位置検出装置
JP2013-136929 2013-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1306A CN104251306A (zh) 2014-12-31
CN104251306B true CN104251306B (zh) 2016-11-09

Family

ID=5024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412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51306B (zh) 2013-06-28 2014-04-28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38320B2 (zh)
EP (1) EP2818767B1 (zh)
JP (1) JP6032613B2 (zh)
CN (1) CN104251306B (zh)
AU (1) AU2014201429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0881B2 (ja) * 2015-07-23 2017-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変速装置
GB201513095D0 (en) * 2015-07-24 2015-09-09 Qinetiq Ltd Shifting apparatus
JP2017090288A (ja) * 2015-11-12 2017-05-2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ンジドラムの回転位置検出装置及び自動二輪車
CN106641219A (zh) * 2016-10-27 2017-05-10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用电控气动换挡控制方法
JP2019173927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ケンシャル変速機の変速段検出装置
DE102019216566B3 (de) * 2019-10-28 2021-01-28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zur Betätigung eines kupplungsgesteuerten Verteilergetriebes sowie kupplungsgesteuertes Verteilergetrie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1339A (ja) * 1982-01-08 1983-07-1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等の足動式変速機における操作位置検知装置
TW248544B (zh) * 1991-04-03 1995-06-01 Torrington Co
JP3853926B2 (ja) * 1997-09-12 2006-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H11257487A (ja) * 1998-03-13 1999-09-21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シフト位置検出装置
JP2000179681A (ja) * 1998-12-18 2000-06-2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変速機の変速段検出装置
US6845683B2 (en) * 1999-09-30 2005-01-25 Denso Corporation Shifting-transfer mechanism
JP2002213611A (ja) * 2001-01-23 2002-07-3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不整地走行車の変速位置検出装置
US6683263B1 (en) * 2002-12-18 2004-01-27 Zf Meritor, Llc Fall away transmission shift shaft switch profile
JP4145139B2 (ja) * 2002-12-26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ギアポジション検知装置の配置構造
JP2005114640A (ja) * 2003-10-10 2005-04-28 Canon Inc 位置検出装置
WO2006003879A1 (ja) * 2004-07-01 2006-01-1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作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4608298B2 (ja) * 2004-12-10 2011-0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制御装置、変速制御方法及び鞍乗型車両
EP1750039B1 (de) * 2005-08-04 2008-11-12 Getrag Ford Transmissions GmbH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der Schalthebelstell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4800167B2 (ja) * 2006-09-29 2011-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シフト装置
JP4791314B2 (ja) * 2006-09-29 2011-10-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シフト装置
JP5026904B2 (ja) * 2007-09-26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自動変速制御システム
JP2009197823A (ja) * 2008-02-19 2009-09-03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子制御式変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EP2597339B1 (en) * 2008-10-30 2020-09-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hift mechanism, transmission and vehicle equipped therewith
JP5511004B2 (ja) * 2010-03-23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フト位置検出装置
EP2730819B1 (en) * 2011-07-05 2017-01-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hift sens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id shift sen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8767B1 (en) 2019-04-24
AU2014201429B2 (en) 2016-05-26
EP2818767A2 (en) 2014-12-31
AU2014201429A1 (en) 2015-01-22
US20150006042A1 (en) 2015-01-01
JP6032613B2 (ja) 2016-11-30
EP2818767A3 (en) 2015-08-12
JP2015010666A (ja) 2015-01-19
US9638320B2 (en) 2017-05-02
CN104251306A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1306B (zh)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US7351185B2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of motorcycle
EP1767827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EP2366918B1 (en) Shift control devic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US9026322B2 (en) Speed change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CN105531516B (zh) 车辆用动力单元
CN104670415A (zh) 摩托车的换档杆装置
JP5914444B2 (ja) 車両の変速機
CN104251307B (zh) 换挡位置检测装置
CN101517282A (zh) 车辆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JP2010019154A (ja) マニュア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を備えた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EP2187100A2 (en) Motorcycle
JP5078785B2 (ja) レンジ式多段変速機
US7497804B2 (en) Automatic gearshift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JP5898023B2 (ja) 車両の変速装置
JP5511004B2 (ja) シフト位置検出装置
JP7267410B2 (ja) 自動二輪車
EP2299093B1 (en) Saddle-riding-vehicle
JP2015175370A (ja) 車両用制御装置
JP2022056600A (ja) 車両の変速装置
JP2012013099A (ja) レンジ式多段変速機
JP2008175245A (ja) 変速機のシフト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