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5806A - 层合聚酯膜 - Google Patents

层合聚酯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5806A
CN104245806A CN201380021334.0A CN201380021334A CN104245806A CN 104245806 A CN104245806 A CN 104245806A CN 201380021334 A CN201380021334 A CN 201380021334A CN 104245806 A CN104245806 A CN 104245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film
binding property
multilayer polyester
vibrin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13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5806B (zh
Inventor
阿部悠
尾形雅美
高田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45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5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16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18/622Polymers of est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08G18/6225Polymers of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C08G18/6229Polymers of hydroxy groups containing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with aliphatic poly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16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18/625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hydrolyz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these acids
    • C08G18/6254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and of esters of these acids containing hydr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03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transformed in a latent form by physical means
    • C08G18/705Dispersion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in a liquid medium
    • C08G18/706Dispersion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in a liquid medium the liquid medium being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81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5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7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9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a naphthalene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56Forming hydrophilic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2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mides or imides
    • C09D133/2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amide or methacrylam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2B1/105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34Esters containing nitrogen, e.g. 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 C08F220/343Esters containing nitrogen, e.g. 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in the form of urethane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08J24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33Of polythioeth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10T428/31565Next to polyester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etc.]

Abstract

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合聚酯膜,所述层合聚酯膜的透明性、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并且,与硬涂层的初期粘合性、高温高湿下的密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优异,并且浸渍到沸水中时的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优异。该目的通过下述方案达成,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中,上述树脂层(X)是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所述层合聚酯膜的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ΔHz=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煮沸处理试验前的膜雾度)小于3.0%。

Description

层合聚酯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设有树脂层的层合聚酯膜。更详细而言,提供一种层合聚酯膜,所述层合聚酯膜的透明性、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并且,与硬涂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紫外线(UV)照射后的粘合性(耐UV粘合性)优异,并且浸渍到沸水中时的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优异,浸渍到沸水中时的透明性的恶化(白化)抑制(耐煮沸透明性)优异。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材料的代表,已知下述触摸面板,所示触摸面板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屏幕,通过按压了屏幕的位置将规定的指示供至信息处理装置。以具备了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为代表的大量图像显示装置中,在其最外表面设有用于防止受损的硬涂膜。近年来,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用移动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图像显示装置在室外被使用的机会增多。在以汽车导航为代表的室外用途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硬涂膜需要即使长期暴晒于紫外线下,硬涂层与基材膜也不发生剥离的特性(耐UV粘合性)。
进而,手机、特别是具有触摸面板的手机等移动用设备中使用的硬涂膜中,特别要求高温高湿下的粘合性。近年在浴室等中使用移动用设备的场面也增多,更加要求耐湿热环境下的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在上述用途中使用的硬涂膜要求即使在85℃、85%RH的环境下保持250小时至500小时后也维持粘合性的耐湿热粘合性。近年来,逐渐要求即使在作为更加严苛的条件的沸水(100℃)中煮沸后也维持粘合性的耐煮沸粘合性、即使在沸水(100℃)中煮沸后也维持透明性(抑制白化)的耐煮沸粘合性。如上所述满足严苛环境下的粘合性、透明性、并且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的层合聚酯膜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一直以来,人们研究在聚酯膜表面利用各种方法赋予易粘合性的方法。例如提出了下述方案:在膜表面设置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作为底涂层的方法(专利文献1),设置共聚聚酯树脂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作为底涂层的方法(专利文献2),使用聚氨酯树脂和碳二亚胺系交联剂作为底涂层的方法(专利文献3),设置由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异氰酸酯系化合物、噁唑啉系化合物、碳二亚胺系化合物形成的底涂层的方法(专利文献4),以及设置30~70%的三聚氰胺化合物和具有萘环的化合物、及氨基甲酸酯树脂作为底涂层的方法(专利文献5)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29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49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79994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7/03229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9163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中虽然与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的初期粘合性优异,但是易发生无法获得耐湿热环境下的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等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法中,确认到一定的提高耐湿热粘合性的效果,但是与UV固化型树脂、尤其与构成棱镜透镜层的无溶剂型UV固化型树脂等的粘合性不充分。
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记载的方法中,除初期粘合性之外,耐湿热粘合性也优化,但是由于树脂自身的折射率低,因此存在视认性(干涉条纹)变得不充分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5记载的方法中,通过具有萘环的化合物,抑制折射率的降低,提高视认性,也提高初期粘合性,但是存在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变得不充分的问题。并且,专利文献5记载的方法中,由于含有大量三聚氰胺化合物,所以在生产工序中,由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挥发导致的工序污染成为问题,或者存在三聚氰胺化合物进行交联反应而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甲醛的问题。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耐UV粘合性、以及耐湿热粘合性无法全部满足。另外,现有技术中,无法满足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层合聚酯膜,所述层合聚酯膜不仅初期的粘合性优异,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特别优异,并且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优异。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层合聚酯膜,所述层合聚酯膜即使在含有少量或者完全不含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情况下也具有上述优异的特性。
本发明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具有下述构成。
(1)一种层合聚酯膜,是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X)是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所述层合聚酯膜的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ΔHz=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煮沸处理试验前的膜雾度)小于3.0%。
(2)一种层合聚酯膜,是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X)是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和噁唑啉化合物(e),上述层(X)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凝集体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
(3)如(1)或(2)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层(X)侧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5%以上6.0%以下。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聚酯树脂(b)是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聚酯树脂(b)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
其中,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数,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数。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涂料组合物中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与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为40/60~5/95。
(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是涂布涂料组合物而得到的,在上述涂料组合物中,以上述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上述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的总计为100重量份时,含有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3~20重量份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10~40重量份的碳二亚胺化合物(d),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10~40重量份的噁唑啉化合物。
(8)如(7)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涂料组合物进一步含有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5~30重量份的三聚氰胺化合物(f)。
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具有下述效果,不仅透明性、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而且与硬涂层的初期粘合性、以及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并且耐煮沸粘合性、浸渍到沸水中时的透明性的恶化(白化)抑制(耐煮沸透明性)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表示分散指数为5以上的层合聚酯膜的剖面图。
[图2]示意性地表示分散指数小的层合聚酯膜的剖面图。
[图3]示意性地表示分散指数小的层合聚酯膜的剖面图。
[图4]示意性地表示进行层合聚酯膜的剖面观察的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
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中具有用作基材的聚酯膜,在该聚酯膜的至少一面设有树脂层(X)。
本发明中,所谓构成用作基材的聚酯膜的聚酯,是以酯键作为主链的主要键合链的高分子的总称。作为优选聚酯,可举出以选自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6-萘二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等中的至少一种构成树脂作为主要构成树脂的聚酯。所述构成树脂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上述聚酯的特性粘度(于25℃下的邻氯苯酚中测定)优选为0.4~1.2dl/g,较优选在0.5~0.8dl/g的范围内,这在实施本发明方面考虑是适合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聚酯中,可以以不使其特性恶化的程度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气候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滑动剂、颜料、染料、有机或无机的微粒、填充剂、抗静电剂、成核剂及交联剂等。
另外,作为上述聚酯膜,优选使用双轴取向聚酯膜。此处,所谓“双轴取向”,是指在广角x射线衍射中显示双轴取向的图案。双轴取向聚酯膜通常可通过将未拉伸状态的聚酯片材在片材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分别拉伸2.5~5倍左右,之后,实施热处理而得到。
另外,用作基材的聚酯膜可以为二层以上的层合结构体。作为层合结构体,例如,可举出具有内层部和表层部的复合体膜,所述复合体膜的内层部实质上不含粒子,仅在表层部设有含粒子的层。另外,构成内层部和表层部的聚酯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聚酯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用途、种类适当选择,从机械强度、操作性能等方面考虑,通常优选10~500μm,较优选38~250μm,最优选75~150μm。另外,聚酯膜可以为利用共挤出得到的复合膜,也可以为将得到的膜利用各种方法贴合而成的膜。
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是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上述树脂层(X)是使用涂料组合物而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所述层合聚酯膜的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ΔHz=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煮沸处理试验前的膜雾度)小于3.0%。
另外,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是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设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该树脂层(X)是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和噁唑啉化合物(e),上述层(X)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凝集体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
上述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的透明性、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并且,与硬涂层的初期粘合性、高温高湿下的密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耐UV粘合性)优异,并且浸渍到沸水中时的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优异,浸渍到沸水中时的透明性的恶化(白化)抑制(耐煮沸透明性)优异。
另外,上述聚酯树脂(b)优选为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另外,上述聚酯树脂(b)较优选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
其中,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数,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数。
此处,所谓本发明的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表示将层合聚酯膜浸渍于100℃的沸水的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具体而言,从煮沸处理试验后的层合聚酯膜的雾度值中减去煮沸处理试验前的层合聚酯膜的雾度值而得的值,表示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ΔHz=煮沸处理后的膜的雾度-煮沸处理前的膜雾度)。详细的测定方法在以后叙述。
对于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来说,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小于3.0%是必须的。通过使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小于3.0%,可制成即使在高温高湿等严苛环境下长期使用时也能够抑制透明性的恶化的层合聚酯膜。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较优选小于2.5%。
作为用于获得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小于3.0%的层合聚酯膜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作为树脂组合物(α)中含有的聚酯树脂(b),使用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的方法;树脂组合物(α)中使用(a)~(e)各树脂的方法;使(a)~(e)各树脂的比率在某规定范围的方法;以及将上述方法组合的方法等。作为能获得该效果的理由,发明人等推定为下述机理。发明人等从以往的研究中确认到,对于具有树脂层的层合聚酯膜来说,若进行煮沸处理试验,则树脂层表面产生微细的空隙,发生层合聚酯膜的透明性恶化(雾度上升)。若该空隙的生成量增加,则透明性进一步恶化(雾度上升),并且粘合性降低。由此认为,有助于粘合性的成分由于煮沸处理试验而流出。通过实施作为树脂组合物(α)中含有的聚酯树脂(b)使用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的方法、或树脂组合物(α)中使用(a)~(e)各树脂的方法,可提高聚酯树脂(b)与其他树脂的相容性,形成具有均匀分散结构的树脂层。另外,由于特别是能够形成交联度高的树脂层,所以在煮沸处理试验中成分变得不易流出。认为其结果,即使进行煮沸处理试验也可抑制树脂层表面形成微细的空隙,可大幅抑制雾度变化量。
此处,所谓本发明的分散指数,表示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树脂层(X)的剖面时,在特定面积中观察到的、大小为40nm以上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凝集体的平均个数。使倍率为2万倍,观察该视野面积(1200nm×500nm)中存在的大小为40nm以上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的凝集体的个数,针对10个视野实施上述观察,将每一个视野的面积(1200nm×500nm)中观察到的凝集体的平均个数的小数点后第一位的数字四舍五入,将得到的值作为分散指数。此处,所谓凝集体的大小,表示凝集体的最大直径(即,凝集体的长径,表示凝集体中最长的直径),内部具有空洞的凝集体时,也同样表示凝集体的最大直径。
分散指数表示0以上的整数。本发明中的分散指数必须为5以下,较优选4以下,更优选3以下。
为了确认是否满足树脂层(X)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可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该层(X)的剖面结构来判定。
首先,说明树脂层(X)的剖面观察。
对于层合聚酯膜,通过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法制作该层(X)剖面的试样。若对将得到的试样的剖面在加速电压100kV、倍率2万倍的条件下观察到的视野面积(1200nm×500nm)进行观察,则可确认到例如图1~图3那样的结构。
此处,所谓树脂层(X)的剖面观察,表示在图4中的X-Z面的剖面观察。此处,利用RuO4的染色可对具有丙烯酸骨架的部分进行染色。
例如,对于树脂层(X)仅由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及碳二亚胺化合物(d)及噁唑啉化合物(e)形成的层合聚酯膜,同样地进行试样制作,观察剖面时,由于不含被RuO4染色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所以观察不到黑色部。另一方面,对于树脂层(X)仅由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形成的层合聚酯膜,同样地进行试样制作,观察剖面时,由于只存在被RuO4染色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所以树脂层(X)全部变为黑色部。由该结果可判断黑色部为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树脂(a)的部分。
该层(X)具有图1那样的海岛结构时,与图2、图3的结构相比,由于该层(X)厚度方向上的黑色部(例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的岛的个数多,所以分散指数变大。另一方面,对于图2、图3的结构来说,由于黑色部的岛的个数少,所以分散指数变小。
通过上述方法观察的分散指数大于5时,判断为树脂层(X)未形成均匀的分散结构。另一方面,分散指数为5以下时,判断为树脂层(X)形成均匀的分散结构。
通过使树脂层(X)为由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和噁唑啉化合物(e)的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上述层(X)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凝集体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由此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的透明性、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并且,与硬涂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优异,更令人惊奇的是能够显现即使浸渍到沸水中时也优异的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浸渍到沸水中时的透明性的恶化(白化)抑制(耐煮沸透明性)。
作为其理由,推定如下。若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形成如图2、图3那样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的均匀分散结构,则与硬涂层的粘合性优异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也分布于树脂层(X)表面。另外,与硬涂层的粘合性优异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和噁唑啉化合物(e)也同样分布于该层(X)表面。结果,硬涂层与该层(X)的相互作用变大,与硬涂层的粘合力大幅提高,不仅如此,在对经层合的硬涂层施加剥离的力时,由于面内的粘合力均匀,所以应力不会局部集中而是被分散,可显现优异的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另外,若在树脂层(X)中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形成均匀的分散结构,则由于折射率低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不会集中于局部,所以该层(X)中的折射率也变得均匀,可形成在厚度方向具有均匀折射率的该层(X)。结果,层合有硬涂层时,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也优异,故优选。
另一方面,分散指数大于5时,由于树脂相互分散不良,导致引起透明性降低,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降低。
本发明中,作为用于在树脂层(X)中形成分散指数为5以下的均匀分散结构的方法,例如,如下所述,对于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使用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并使涂料组合物中的(a)~(e)各树脂的比率在某规定的范围,由此可形成树脂层(X)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的结构。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优选树脂层(X)侧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5%以上6.0%以下。
本发明中,作为用于形成树脂层(X)侧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5%以上6.0%以下的层合聚酯膜的方法,例如,对于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使用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并使涂料组合物中(a)~(e)各树脂的比率为某规定的范围,由此可形成该层(X)侧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5%以上6.0%以下的层合聚酯膜。
作为其理由,例如,若对于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使用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则与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及其他树脂的相容性提高,可形成均匀的分散结构。结果,树脂层(X)中的折射率也变均匀,可形成该树脂层(X)侧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5%以上6.0%以下的层合聚酯膜。通过为该反射率的范围,在层合有硬涂层时,由于光学干涉的原理,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成为可能,故优选。对于其理由,在后面详述。虹彩状图案的抑制可通过控制树脂层(X)的折射率和膜厚来实现。使树脂层(X)的折射率为基材聚酯膜与层合的硬涂层的折射率的几何平均值的折射率时,最能抑制虹彩状图案。例如,硬涂层由丙烯酸树脂形成、基材的聚酯膜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时,硬涂层的折射率成为1.52,基材的聚酯膜的折射率成为1.65。因此,用于抑制虹彩状图案的最适当的树脂层(X)的折射率为它们的几何平均即1.58。由于涂膜的折射率与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存在相关关系,所以通过制成树脂层(X)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为4.5%以上6.0%以下的层合聚酯膜,可抑制虹彩状图案。
进而,对于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来说,若为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涂布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与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为40/60~5/95的涂料组合物而形成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则层合聚酯膜与硬涂层的粘合性变得良好,故优选。另外,以上述涂料组合物中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的总计为100重量份时,所述涂料组合物中含有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3~20重量份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10~40重量份的碳二亚胺化合物(d)、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10~40重量份的噁唑啉化合物(e),若为涂布上述涂料组合物形成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则能够形成树脂层(X)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的具有均匀的分散结构的层合聚酯膜,层合聚酯膜的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变得良好,故优选。
上述的结果,树脂层可显现高透明性、与硬涂层的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以及层合有硬涂层时优异的干涉条纹抑制(视认性)。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中使用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及噁唑啉化合物(e)。
(1)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
所谓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中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只要是丙烯酸树脂和氨基甲酸酯树脂共聚而成的树脂,则没有特别限定。
所谓本发明中使用的丙烯酸树脂,表示将后述的丙烯酸单体和根据需要使用的其他种类单体利用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公知的丙烯酸树脂聚合方法进行共聚而得到的树脂。
作为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中使用的丙烯酸单体,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等含羟基的单体、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羟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苯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的单体、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基酯等含氨基的单体、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等含缩水甘油基的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它们的盐(钠盐、钾盐、铵盐等)等含羧基或其盐的单体等。
对于丙烯酸树脂来说,可通过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丙烯酸单体进行聚合而得到,合用除丙烯酸单体之外的单体时,从粘合性的观点考虑,在全部单体中丙烯酸单体的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
另外,所谓本发明中使用的氨基甲酸酯树脂,表示将聚羟基化合物和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利用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公知的氨基甲酸酯树脂的聚合方法进行反应而得到的树脂。
作为聚羟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聚丁二醇、1,6-己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二甘醇、三甘醇、聚己内酯、聚己二酸己二醇酯、聚癸二酸己二醇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癸二酸丁二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季戊四醇、聚碳酸酯二醇、丙三醇等。
作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例如1,6-己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与三羟甲基丙烷的加成物、1,6-己二异氰酸酯与三羟甲基乙烷的加成物等。
作为形成树脂层(X)的方法,应用后述的在线涂布法时,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优选溶解、或者分散于水中。作为提高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与水的亲和性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使用作为聚羟基化合物之一的含羧基的聚羟基化合物、含羟基的羧酸。作为含羧基的聚羟基化合物,可使用例如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二羟甲基戊酸、偏苯三酸双(乙二醇)酯等。作为含羟基的羧酸,例如可使用3-羟基丙酸、γ―羟基丁酸、对(2-羟基乙基)苯甲酸、苹果酸等。
另外,作为提高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与水的亲和性的其他方法,可举出向氨基甲酸酯树脂中导入磺酸盐基的方法。例如,有下述方法:由聚羟基化合物、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及扩链剂生成预聚物,向其中添加分子内具有可与末端异氰酸酯基反应的氨基或羟基和磺酸盐基或硫酸半酯盐基的化合物,使其反应,最终得到分子内具有磺酸盐基或硫酸半酯盐基的氨基甲酸酯树脂。作为具有可与末端异氰酸酯基反应的氨基或羟基和磺酸盐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氨基甲磺酸、2-氨基乙磺酸、2-氨基-5-甲基苯-2-磺酸、β-羟基乙磺酸钠、脂肪族伯胺化合物的丙磺酸内酯、丁磺酸内酯加成生成物等,优选为脂肪族伯胺化合物的丙磺酸内酯加成物。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若为以丙烯酸树脂为皮层、以氨基甲酸酯树脂为芯层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则与硬涂层的粘合性优异,故优选。其中,优选由氨基甲酸酯树脂形成的芯层不是被由丙烯酸树脂形成的皮层完全包被的状态,而是具有露出了芯层的形态。在该芯层被皮层完全包被的状态时,树脂层(X)成为仅具有丙烯酸树脂的特征的表面状态,难以获得来自芯层的具有氨基甲酸酯树脂的特征的表面状态,因此从与硬涂层的粘合性的方面考虑不优选。另一方面,该芯层未被皮层包被的状态,即,两者分离的状态,是单纯地将丙烯酸树脂和氨基甲酸酯树脂混合而成的状态。这样的话,通常,树脂的表面能小的丙烯酸树脂选择性地配位于作为树脂层(X)的空气侧的表面。结果,树脂层(X)的表面仅具有丙烯酸树脂的特征,因此从与硬涂层的粘合性方面考虑不优选。
给出获得具有芯·皮结构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一个实例。首先,使用形成聚合物树脂的芯部分的氨基甲酸酯树脂单体、乳化剂、聚合引发剂及水系溶剂进行第一阶段乳液聚合。接下来,在第一阶段乳液聚合实质上结束后,添加形成皮部分的丙烯酸单体和聚合引发剂,进行第二阶段乳液聚合。通过该二阶段反应,能够得到具有芯·皮结构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此时,为了将生成的共聚树脂制成芯层和皮结构的二层结构,下述方法是有用的:在第二阶段乳液聚合中,控制乳化剂的量为不形成新的芯的程度,在由通过第一阶段乳液聚合形成了的氨基甲酸酯树脂形成的芯表面进行聚合。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制造方法可举出下述方法,但不应解释为限定于由该方法得到的产物。例如有下述方法,在氨基甲酸酯树脂的水分散液中添加少量分散剂和聚合引发剂,保持为一定温度,同时边搅拌边慢慢添加丙烯酸单体。之后根据需要升高温度,继续反应一定时间,结束丙烯酸单体的聚合,得到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的水分散体。
涂料组合物中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含量相对于涂料组合物中树脂的固态成分的总重量,优选为1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更优选为3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中丙烯酸树脂的玻璃化温度(玻璃化温度以后称为“Tg”)优选20℃以上,较优选40℃以上。若丙烯酸树脂的Tg为20℃以上,则室温保存时的粘连性提高,故优选。
另外,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中丙烯酸树脂与氨基甲酸酯树脂的比例(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以重量比计,优选10/90~70/30,更优选20/80~50/50。若在该范围外,则有时层合聚酯膜与硬涂层的粘合性恶化。丙烯酸树脂与氨基甲酸酯树脂的重量比可通过调整制造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时原料的配合量而成为希望的值。
进而,涂料组合物中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与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若为40/60~5/95,则层合聚酯膜与硬涂层的粘合性变得良好,故优选。较优选为30/70~10/90。
(2)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
所谓本发明中的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是在以酯键作为主链的主要键合链的聚酯树脂中具有萘骨架的树脂。
作为得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的方法,例如,有下述方法,使用在萘环中导入了2个以上羟基作为取代基的二元醇成分或者多元羟基成分、或者在萘环中导入了2个以上羧基或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的二羧酸成分或者多元羧酸成分,作为聚酯树脂原料。从聚酯树脂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在萘环中导入了2个羧基的二羧酸成分作为聚酯树脂原料,得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作为导入了2个羧基的萘骨架,例如,可举出2,6-萘二甲酸、2,3-萘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及2,7-萘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以及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2,6-萘二甲酸二乙基酯、1,4-萘二甲酸二甲基酯、1,4-萘二甲酸二乙基酯等芳香族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其中,从折射率、与其他树脂的分散性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2,6-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
使用上述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占全部二羧酸成分的30摩尔%以上、较优选35摩尔%以上、更优选40摩尔%以上的聚酯,可提高视认性,故优选。
另外,作为含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的构成成分,可合用不含萘骨架的、例如下述那样的多元羧酸及多元羟基化合物。即,作为多元羧酸,可使用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苯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酸、2-钾磺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戊二酸、琥珀酸、偏苯三酸、均苯三酸、均苯四酸、偏苯三酸酐、苯二甲酸酐、对羟基苯甲酸、偏苯三酸单钾盐及它们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作为多元羟基化合物,可举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2-甲基-1,5-戊二醇、新戊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对苯二甲醇、双酚A-乙二醇加成物、二甘醇、三甘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四氢呋喃(polytetramethylene oxide glycol)、二羟甲基丙酸、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二羟甲基乙基磺酸钠、二羟甲基丙酸钾等。
进而,本发明的聚酯树脂(b)优选为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小于1摩尔%时,有时聚酯树脂不显示水溶性,与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及噁唑啉化合物(e)的相容性也降低,因此有时树脂层(X)的均匀性、透明性降低。另外,大于30摩尔%时,与其他树脂的分散性降低,透明性、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易恶化。
作为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例如,可举出磺基邻苯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间苯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对苯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邻苯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磺基间苯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磺基对苯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磺基-2,6-萘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2,3-萘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1,4-萘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2,6-萘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磺基-2,3-萘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磺基-1,4-萘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等具有磺酸盐基的化合物。
另外,作为上述之外的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例如,可举出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磺基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磺基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磺基-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磺基-2,3-萘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磺基-1,4-萘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磺基-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磺基-2,3-萘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磺基-1,4-萘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等具有磺酸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的盐。
其中,特别优选磺基间苯二甲酸的碱金属盐、磺基间苯二甲酸的碱土金属盐、磺基间苯二甲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的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
作为上述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的具体例,可举出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锂、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钾、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铯,作为上述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土金属盐的具体例,可举出双(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镁、双(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钙、双(5-磺基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钡等。省略具体的示例,但对于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磺基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碱金属盐及碱土金属盐也相同。
进而,本发明的聚酯树脂(b)若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作为聚酯树脂的二元醇成分,则与其他树脂的分散性提高,并且视认性提高,故优选。下述式(1)具有折射率高的含S元素的双酚S骨架,所以可提高聚酯树脂(b)的折射率。另一方面,即使使用以具有与式(1)类似的结构的双酚A为代表的双酚化合物作为二元醇成分,与使用了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时相比,与其他树脂的分散性提高效果、视认性提高效果也差。
其中,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数,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数。
其中,构成X1、X2的氧化烯单元的碳原子数为2以上4以下,其中包括氧乙烯单元、氧丙烯单元、氧丁烯单元及/或氧四亚甲基单元,但优选为氧乙烯单元及/或氧丙烯单元(n=2或3)。另外,氧化烯基的重复数(m)优选1以上15以下,较优选1以上4以下,更优选1或2。
本发明的聚酯树脂(b)优选为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元醇成分含有5摩尔%以上50摩尔%以下的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较优选为含有10摩尔%以上40摩尔%以下的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
另外,聚酯树脂(b)优选含有至少一种下述式(2)表示的二醇化合物作为上述式(1)以外的二元醇成分。
HO-X3-H···式(2)
(其中,X3表示-(CxH2xO)y-,x表示2以上10以下的整数,y表示1以上4以下的整数。)
作为碳原子数2以上10以下(x=2以上10以下)的链烷二醇,例如,可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等,其中,优选1,3-丙二醇、1,4-丁二醇(x=2或3)。另外,作为氧化烯基的重复数的y优选为1以上4以下,较优选为1以上3以下。本发明的聚酯树脂(b)优选为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元醇成分,含有5摩尔%以上50摩尔%以下的式(2)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较优选为含有10摩尔%以上40摩尔%以下的式(2)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通过具有上述氧化烯基,聚酯树脂(b)的亲水性提高,可提高与其他树脂的分散性,故较优选。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树脂(b)的特性粘度没有特别限定,从粘合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0.3dl/g以上2.0dl/g以下,较优选为0.4dl/g以上1.0dl/g以下。本发明的特性粘度是将0.3g聚酯树脂溶解在苯酚/四氯乙烷=40/60(重量比)的混合溶剂25ml中,使用Cannon-Fenske型粘度计在35℃下测定得到的值。
进而,本发明的聚酯树脂(b)的折射率优选为1.58以上,更优选为1.61以上1.65以下。本发明中折射率是使用小型热压机(mini hotpress),将聚酯树脂成型为厚度0.5mm的树脂板,使用阿贝折射仪在25℃下测定得到的值。测定中作为中间液使用单溴代萘。
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中,该聚酯树脂(b)可通过以下制造方法制造。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将作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甲酸二甲基酯、作为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作为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和作为式(2)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乙二醇,在公知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之后在高温高真空化下边蒸馏除去低分子化合物边进行缩聚反应,通过该酯交换-缩聚反应进行制造的方法;将作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甲酸二甲基酯、作为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作为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和作为式(2)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乙二醇,在公知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之后在高温高真空下边蒸馏除去低分子量化合物边进行缩聚反应及解聚反应,通过该酯交换-缩聚-解聚反应进行制造的方法;将作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甲酸二甲基酯、作为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作为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和作为式(2)表示的二元醇成分的乙二醇,在公知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在高温高真空下,边蒸馏除去低分子量化合物边进行缩聚反应,由此进行制造的方法等。
此时,作为反应催化剂,例如,可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锰、钴、锌、锑、锗、钛化合物等。
聚酯树脂(b)的Tg优选为0℃以上130℃以下,较优选10~85℃。Tg小于0℃时,例如,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差,或者发生树脂层(X)彼此粘着的粘连现象,相反,大于130℃时,有时树脂的稳定性、水分散性差。
(3)异氰酸酯化合物(c)
所谓本发明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表示如下所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或含有来自如下所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结构的化合物。
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c),例如,可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1,6-二异氰酸酯己烷(1,6-diisocyanatohexane)、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己三醇的加成物、甲苯二异氰酸酯与三羟甲基丙烷的加成物、多元醇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碳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间苯二异氰酸酯等。特别是,若使用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聚合物的末端或侧链中具有多个异氰酸酯基的高分子型异氰酸酯化合物,则该层(X)的强韧性提高,所以可以优选使用。
作为形成树脂层(X)的方法,应用后述的在线涂布法时,异氰酸酯化合物(c)优选为水分散体。特别是,从涂料组合物的贮存期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将异氰酸酯基用封端剂等进行掩蔽而成的封端异氰酸酯系化合物等。作为封端剂的交联反应,已知由于涂布后的干燥工序的热,该封端剂挥发,异氰酸酯基露出,引起交联反应的系统。另外,该异氰酸酯基可以为单官能型,也可以为多官能型,对于多官能型的封端多异氰酸酯系化合物来说,该层(X)的交联密度提高,与硬涂层的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优异,故优选。
作为具有2个以上封端异氰酸酯基的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的甲苯二异氰酸酯3摩尔加成物、聚乙烯异氰酸酯、乙烯异氰酸酯共聚物、聚氨酯末端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的甲基乙基酮肟封端体、1,6-己二异氰酸酯的硫代硫酸钠封端体、聚氨酯末端二异氰酸酯的甲基乙基酮肟封端体、三羟甲基丙烷的甲苯二异氰酸酯3摩尔加成物的苯酚封端体等。
以涂料组合物中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总计作为100重量份时,优选含有3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较优选4重量份以上18重量份以下,更优选5重量份以上16重量份以下。
通过使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并且,使碳二亚胺化合物(d)、及噁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的总计在规定范围,树脂层(X)可实现高的透明性、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优异的视认性。涂料组合物中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小于3重量份时,有时与硬涂层的粘合性差。另外,若大于20重量份,则层合聚酯膜的透明性恶化,除此之外,有时树脂层的折射率降低,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视认性差。
(4)碳二亚胺化合物(d)
作为本发明的碳二亚胺化合物(d),例如,只要在每1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下述通式(3)表示的碳二亚胺结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从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等方面考虑,特别优选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下述通式(3)表示的碳二亚胺结构的聚碳二亚胺化合物。特别是,若使用在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聚合物的末端、侧链中具有多个碳二亚胺基的、高分子型异氰酸酯化合物,则将本发明的该层(X)设置在聚酯膜上、制成层合聚酯膜时,该层(X)的挠性、强韧性提高,可优选使用。
-N=C=N-式(3)
聚碳二亚胺化合物的制造可使用公知的技术,通常,通过将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缩聚而得到。作为该聚碳二亚胺化合物的起始原料即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芳香族、脂肪族、脂环式二异氰酸酯等,具体而言,可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等。进而在不使本发明的效果消失的范围内,为了提高聚碳二亚胺化合物的水溶性、水分散性,也可以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聚环氧烷、二烷基氨基醇的季铵盐、羟基烷基磺酸盐等亲水性单体。
对于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含量,将涂料组合物中(a)及(b)含量的总计作为100重量份时,优选为10~40重量份。若在10~40重量份的范围,则在聚酯膜上设置本发明的树脂层(X)、制成层合聚酯膜时,可赋予层合聚酯膜以高的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
另外,若合用碳二亚胺化合物(d)和噁唑啉化合物(e),则可赋予层合聚酯膜以分别单独使用上述物质时所无法达成的极其良好的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
(5)噁唑啉化合物(e)
作为本发明的噁唑啉化合物(e),只要每1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噁唑啉基或噁嗪基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将含加成聚合性噁唑啉基的单体进行均聚、或与其他单体一并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型。这是由于,通过使用高分子型的噁唑啉化合物,在热塑性树脂膜上设置本发明的该层(X)、制成层合聚酯膜时,该层(X)的挠性、强韧性、耐水性、耐溶剂性提高。
作为含加成聚合性噁唑啉基的单体,可举出2-乙烯基-2-噁唑啉、2-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乙烯基-5-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5-乙基-2-噁唑啉。它们可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上述物质中,2-异丙烯基-2-噁唑啉在工业上也容易获得,是适合的。其他单体只要是可与含加成聚合性噁唑啉基的单体共聚的单体,则没有限制,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ー乙基己基、环己基)等(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丁烯酸、苯乙烯磺酸及其盐(钠盐、钾盐、铵盐、叔胺盐等)等不饱和羧酸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不饱和腈类;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烷基丙烯酰胺、N-烷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烷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N、N-二烷基酯(作为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等不饱和酰胺类、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的酯部加成聚环氧烷而成的物质等乙烯酯类、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乙烯、丙烯等α-烯烃类、氯乙烯、偏1,1-二氯乙烯、氟乙烯等含卤素α、β-不饱和单体类、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α、β-不饱和芳香族单体等,可使用它们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
噁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以涂料组合物中的(a)及(b)的含量为100重量份时,优选为10~40重量份。若在10~40重量份的范围,则在聚酯膜上设置本发明的树脂层(X)、制成层合聚酯膜时,可赋予层合聚酯膜以高的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的提高。
(6)三聚氰胺化合物(f)
本发明的树脂层(X)也可以为由还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
作为三聚氰胺化合物(f),没有特别限定,从亲水化方面考虑,可举出使将三聚氰胺与甲醛缩合而得的羟甲基三聚氰胺衍生物,与作为低级醇的甲醇、乙醇、异丙醇等进行脱水缩合反应,醚化而成的化合物等。
作为羟甲基化三聚氰胺衍生物,例如可举出单羟甲基三聚氰胺、二羟甲基三聚氰胺、三羟甲基三聚氰胺、四羟甲基三聚氰胺、五羟甲基三聚氰胺、六羟甲基三聚氰胺。
若本发明的树脂层(X)为由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则可获得良好的粘合性,故优选,但若涂料组合物中含有大量三聚氰胺化合物,则在生产工序中由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挥发导致的工序污染成为问题,或者产生由于三聚氰胺化合物进行交联反应而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甲醛的问题。因此,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以涂料组合物中(a)及(b)的含量为100重量份时,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下。较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上25重量份以下。
通过使用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的三聚氰胺化合物(f),在聚酯膜上设置本发明的该层(x)、制成层合聚酯膜时,可使层合聚酯膜与硬涂层的粘合性更好。
(7)树脂层(X)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中,可将下述涂料组合物涂布在聚酯膜上,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上述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噁唑啉化合物(e)、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三聚氰胺化合物(f)、溶剂等,根据需要将溶剂干燥,由此在聚酯膜上形成树脂层(X)。
另外,本发明中,作为溶剂,优选使用水系溶剂(g)。这是因为,通过使用水系溶剂,可抑制干燥工序中溶剂的急剧蒸发,可形成均匀的树脂层(X),不仅如此,而且在环境负荷方面也优异。
此处,所谓水系溶剂(g),是指水,或水与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类、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等二醇类等可溶于水的有机溶剂以任意比率混合而成的溶剂。通过使用水系溶剂,可抑制干燥工序中溶剂的急剧蒸发,可形成均匀的树脂层。另外,在环境负荷方面也优异。
向聚酯膜上涂布上述涂料组合物的方法可使用在线涂布法、离线涂布法中的任一种,优选为在线涂布法。
所谓在线涂布法,是在聚酯膜的制造工序内进行涂布的方法。具体而言,是指在从将聚酯树脂熔融挤出开始直至进行双轴拉伸后热处理并卷绕为止的任意阶段进行涂布的方法,通常涂布于以下任一种膜:熔融挤出后·骤冷而得到的实质上非晶状态的未拉伸(未取向)聚酯膜(以下称为“A膜”),之后在长度方向被拉伸了的单轴拉伸(单轴取向)聚酯膜(以下称为“B膜”),或进一步在宽度方向被拉伸了的热处理前的双轴拉伸(双轴取向)聚酯膜(以下称为“C膜”)。
本发明中,优选采用下述方法:将涂料组合物涂布于结晶取向结束前的上述A膜、B膜、或C膜中的任一种聚酯膜,之后,将该聚酯膜进行单轴或双轴拉伸,在高于溶剂沸点的温度下实施热处理,结束聚酯膜的结晶取向,并且设置树脂层(X)。根据该方法,可同时进行聚酯膜的制膜、和涂料组合物的涂布干燥(即,树脂层(X)的形成),因此具有制造成本上的优点。另外,由于涂布后进行拉伸,所以容易将树脂层(X)的厚度制得更薄。树脂层(X)的厚度,从视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能够消除光学干涉的厚度,为50nm以上200nm以下,较优选60nm以上150nm以下,更优选70nm以上130nm以下。
其中,将涂料组合物涂布于在长度方向经单轴拉伸的膜(B膜),之后,在宽度方向拉伸,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优异。这是因为,与涂布于未拉伸膜后进行双轴拉伸的方法相比,拉伸工序减少一次,因此不易发生由拉伸导致的树脂层(X)的缺陷、裂纹,可形成透明性、平滑性优异的树脂层(X)。
另一方面,所谓离线涂布法(offline coating),是通过与膜的制膜工序不同的其他工序将涂料组合物涂布于将上述A膜进行单轴或双轴拉伸并实施热处理而结束聚酯膜的结晶取向后的膜、或A膜的方法。
本发明中,对于树脂层(X)来说,从上述各种优点考虑,优选通过在线涂布法进行设置。
因此,本发明中优选的树脂层(X)的形成方法是下述方法:将使用了水系溶剂(g)的水系涂料组合物利用在线涂布法涂布在聚酯膜上,干燥,由此而形成。另外,较优选将涂料组合物在线涂布于单轴拉伸后的B膜的方法。更优选涂料组合物的固态成分浓度为5重量%以下。通过使固态成分浓度为5重量%以下,可以赋予涂料组合物良好的涂布性,能够制造设有透明且均匀的树脂层的层合聚酯膜。
(8)使用了水系溶剂(g)的涂料组合物的调制方法
使用了水系溶剂(g)的涂料组合物根据需要可以如下制作:将水分散化或水溶化了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噁唑啉化合物(e)的水系化合物及水系溶剂(g)以任意顺序按照希望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进行混合、搅拌。
接着,可以根据需要将三聚氰胺化合物(f)以任意的顺序按照希望的固态成分重量比混合在上述涂料组合物中并进行搅拌,由此制作。
对于混合、搅拌的方法来说,用手振荡容器,使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叶片,或者进行超声波照射、振动分散等。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以不使利用涂料组合物设置的树脂层的特性恶化的程度,添加滑动剂、无机粒子、有机粒子、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等各种添加剂。
(9)涂布方式
向聚酯膜涂布涂料组合物的方式,可使用公知的涂布方式,例如棒涂法、反向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刮刀涂布法等任意的方式。
(10)层合聚酯膜制造方法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层合聚酯膜的制造方法,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称为PET)膜作为聚酯膜的情况为实例进行说明,当然不限定于此。首先,将PET粒料充分地真空干燥,之后供给至挤出机,在约280℃下熔融挤出为片状,使其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未取向)PET膜(A膜)。用加热至80~120℃的辊将该膜在长度方向拉伸2.5~5.0倍得到单轴取向PET膜(B膜)。在该B膜的一面涂布调制为规定浓度的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此时,可在涂布前在PET膜的涂布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表面处理。通过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表面处理,提高涂料组合物向PET膜的润湿性,防止涂料组合物的凹陷,可达成均匀的涂布厚度。
涂布后,用布铗把持PET膜的端部导入80~130℃的热处理区域(预热区域),使涂料组合物的溶剂干燥。干燥后在宽度方向拉伸1.1~5.0倍。接着,导入160~240℃的热处理区域(热固定区域)进行1~30秒钟的热处理,结束结晶取向。
在该热处理工序(热固定工序)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实施3~15%的松弛处理。如此得到的层合聚酯膜成为透明且与硬涂层的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层合有硬涂层时的视认性优异的层合聚酯膜。
[特性的测定方法及效果的评价方法]
(1)透明性的评价方法
透明性通过初期雾度(%)进行评价。雾度的测定在常态(温度23℃、相对湿度65%)下,放置层合聚酯膜1小时后,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制浊度仪“NDH5000”进行。将3次测定得到的平均值作为该层合聚酯膜的雾度。透明性根据雾度的值进行4阶段评价。C为实用上有问题的水平,B为实用水平,将S和A的情况视为良好。
S:小于1.0%
A:1.0%以上且小于2.0%
B:2.0%以上且小于3.0%
C:3.0%以上。
(2)与硬涂层的粘合性的评价方法
(2-1)初期粘合性的评价方法
使用棒涂器将按照下述比例混合了的UV固化树脂均匀涂布至层合聚酯膜的树脂层(X)的表面上,使固化后的UV固化树脂层的膜厚成为2μm。
·六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60重量份
(日本化药(株)制“Kayarad”(注册商标)DPHA)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40重量份
(日本化药(株)制“Kayarad”(注册商标)PETA)
·光聚合引发剂(长濑产业(株)公司制“Irgacure”(注册商标)184):3重量份
·甲基乙基酮:100重量份
接着,利用置于距UV固化树脂层的表面高9cm处的具有120W/cm的照射强度的集光型高压水银灯(iGrafx(株)制H03-L31)照射紫外线,使得累计照射强度成为300mJ/cm2,使其固化,得到在层合聚酯膜上层合有硬涂层的硬涂层层合聚酯膜。在得到的硬涂层层合聚酯膜的硬涂层层合面上划入100个1mm2网格,贴合Cellotape(注册商标)(Nichiban(株)制CT405AP),用手压辊以1.5kg/cm2的负荷按压后,在相对于硬涂层层合聚酯膜为90度方向迅速剥离。粘合性根据残留的网格的个数进行4阶段评价。C为实用上存在问题的水平,B为实用水平,将S和A的情况视为良好。
S:残留100个
A:残留80~99个
B:残留50~79个
C:残留0~小于50个。
(2-2)湿热粘合性的评价方法
通过与(2-1)同样的方法得到硬涂层层合聚酯膜。将得到的硬涂层层合聚酯膜在湿度85℃、相对湿度85%的恒温恒湿槽中放置240小时,之后在常态(23℃、相对湿度65%)下干燥1小时,得到湿热粘合试验用硬涂层层合样品。对于得到的湿热粘合试验用硬涂层层合样品,通过与(2-1)同样的方法进行粘合性评价,进行4阶段评价。C为实用上存在问题的水平,B为实用水平,将S和A的情况视为良好。
(2-3)煮沸粘合性的评价方法
将上述UV固化树脂与(2-1)的评价同样地涂布于层合聚酯膜的树脂层表面,使其固化得到耐煮沸粘合性评价样品。接着,将耐煮沸粘合性评价样品切割成10cm×10cm的大小,分别固定于布铗使其成为吊挂的状态后,在烧杯中准备好的由纯水形成的沸腾了的热水(100℃)中,以层合聚酯膜整个面浸渍的状态放入18小时。之后,取出耐煮沸粘合性评价样品,在常态(23℃、相对湿度65%)下干燥1小时,得到煮沸粘合性试验用硬涂层层合样品。对于得到的煮沸粘合性试验用硬涂层层合样品,利用与(2-1)同样的方法进行粘合性评价,进行4阶段评价。C为实用上存在问题的水平,B为实用水平,将S和A的情况视为良好。
(2-4)耐UV粘合性的评价方法
将UV固化树脂与(2-1)的评价同样地涂布于层合聚酯膜的树脂层(X)的表面,使其固化,得到耐UV粘合性试验用样品。之后与(2-1)同样地照射紫外线,使得累计照射强度成为500mJ/cm2,总计重复3次使总计的累计照射强度成为1500mJ/cm2。对于得到的耐UV粘合性试验用硬涂层层合样品,利用与(2-1)同样的方法进行粘合性评价,进行4阶段评价。C为实用上存在问题的水平,B为实用水平,将S和A的情况视为良好。
(3)视认性(干涉条纹)的评价方法
利用与(2-1)同样的方法,得到在层合聚酯膜上层合有厚度2μm的硬涂层的硬涂膜。接着,从得到的硬涂膜中切割8cm(硬涂膜宽度方向)×10cm(硬涂膜长度方向)大小的样品,在硬涂层的相反面,以不封入气泡的方式贴合黑色光泽胶带(YAMATO(株)制vinyl tapeNo.200―50-21:黑)。
将该样品在暗室中置于3波长荧光灯(松下电器产业(株)制3波长形昼白色(F·L 15EX-N 15W))正下方30cm处,一边改变视角一边通过目视观察干涉斑的程度,进行以下的评价。将A以上的情况视为良好。
S:基本看不见干涉斑
A:稍微看见干涉斑
B:看见弱的干涉斑
C:干涉斑强。
(4)树脂层(X)的膜厚的评价方法
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剖面,测定层合聚酯膜上树脂层(X)的厚度。对于树脂层(X)的厚度,从利用TEM以20万倍的倍率拍摄到的图像中读取树脂层的厚度。测定20点的树脂层厚度,将其平均值作为树脂层(X)的膜厚(nm)。
·测定装置:透射电子显微镜(日立(株)制H-7100FA型)。
(5)反射率的评价方法
将裁断为A4大小的膜片材分别在纵向横向分割为3份,使用总计9个作为测定样品。以长边侧作为长度方向。光谱反射率的测定如下进行:使样品与胶带的长度方向对齐,以不封入气泡的方式,将宽度50mm的黑色光泽胶带(YAMATO(株)制vinyl tape No.200-50-21:黑)贴合于测定面(该树脂层(X))的背面,之后切割为4cm见方的样品片,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株)制UV2450)以入射角5°测定光谱反射率。对于将样品设置于测定器的方向而言,面向测定器的正面,将样品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前后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反射率进行标准化,使用附带的Al2O3板作为标准反射板。对于反射率来说,求出波长550nm处树脂层(X)侧的反射率。需要说明的是,测定值使用10个的平均值。
(6)分散指数的评价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剖面照片进行的判定)
对于层合聚酯膜,利用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法制作树脂层(X)表面的试样。将得到的试样的剖面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下述条件下得到剖面照片。在得到的剖面照片中,观察在该视野面积(1200nm×500nm)中观察到的大小为40nm以上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凝集体的个数,对10个视野实施上述观察,将在每一个视野(1200nm×500nm)中观察到的凝集体的平均个数的小数点后第1位的数字四舍五入,作为分散指数。
·测定装置:透射电子显微镜(日立(株)制H-7100FA型)
·测定条件:加速电压100kV
·倍率:2万倍。
(7)耐煮沸透明性的评价方法
耐煮沸透明性利用层合聚酯膜向沸水中浸渍前后的雾度变化量(ΔHz)(%)进行评价。将层合聚酯膜切割成10cm×10cm的大小,固定于布铗使其成为吊挂的状态后,在烧杯中准备好的由纯水形成的沸腾了的热水(100℃)中,以层合聚酯膜整个面浸渍的状态放入1小时。之后,取出层合聚酯膜,在常态(23℃、相对湿度65%)下干燥5小时,得到耐煮沸透明性试验用样品。此处,在仅在聚酯膜的一面含有树脂层(X)的样品的情况下,对于在处于与树脂层存在的面为相反侧的面的、一侧的聚酯膜面,用含丙酮的无纺布(小津产业(株)制、HAIZE GAUZE NT-4)擦拭,进而在常态下放置1小时使其干燥,除去从处于与树脂层为相反面的聚酯膜面析出了的低聚物。
对于得到的耐煮沸透明性试验用样品,利用与(1)同样的方法进行透明性评价,将得到的值作为煮沸试验处理后雾度(%)。将从该值减去煮沸试验处理前雾度(%)(=初期雾度)而得到的值作为煮沸试验处理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ΔHz=煮沸试验处理后雾度-煮沸试验处理前雾度),进行耐煮沸透明性评价,进行4阶段评价。
C为实用上存在问题的水平,B为实用水平,将S和A的情况视为良好。
S:小于1.5%
A:1.5%以上且小于3.0%
B:3.0%以上且小于4.5%
C:4.5%以上。
实施例
基于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另外,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的合成法示于参考例。
(参考例1)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1)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在氮气气氛下并且常温(25℃)下,在容器1中,投入66重量份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树脂(DIC(株)制“HYDRAN”(注册商标)AP-40(F))、35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9重量份丙烯酸乙酯、2重量份N-羟甲基丙烯酰胺,得到溶液1。接着,加入7重量份乳化剂(ADEKA(株)制“Riasopu”ER-30),进而添加水使得溶液的固态成分成为50重量%,得到溶液2。在常温(25℃)下,在容器2中,添加30重量份水,升温至60℃。之后边搅拌边经3小时向容器2中连续滴入溶液2。进而同时向容器2中连续滴入3重量份5重量%过硫酸钾水溶液。滴入结束后,进一步搅拌2小时后,冷却至25℃,结束反应,得到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1)水分散体。需要说明的是,得到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1)水分散体的固态成分浓度为30重量%。
以下在参考例2~13中,二羧酸成分、二元醇成分的组成比率表示以全部二羧酸成分、全部二元醇成分作为100摩尔%时的值。另外,在参考例2~13中,使全部二羧酸成分和全部二元醇成分的摩尔比为1:1。
(参考例2)
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1)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8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2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1,3-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3)
具有萘骨架、具有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树脂(b-2)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99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1,3-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4)
具有萘骨架、具有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树脂(b-3)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5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5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1,3-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5)
具有萘骨架、具有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树脂(b-4)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85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5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1,3-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6)
具有萘骨架、具有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树脂(b-5)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65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35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1,8-辛二醇:14摩尔%。
(参考例7)
具有萘骨架、不具有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树脂(b-6)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8摩尔%
偏苯三酸:12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8)
具有萘骨架、还具有双酚S骨架的聚酯树脂(b-7)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8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2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9)
具有萘骨架、还具有双酚S骨架的酯树脂(b-8)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8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2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10摩尔环氧丙烷而成的化合物:50摩尔%
乙二醇:50摩尔%。
(参考例10)
具有萘骨架、还具有双酚A骨架的聚酯树脂(b-9)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5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锂:15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A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11)
具有萘骨架、具有双酚A骨架的聚酯树脂(b-10)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甲酸二甲基酯:85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5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A加成了10摩尔环氧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12)
不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11)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间苯二甲酸:88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2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乙二醇:14摩尔%。
(参考例13)
不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12)的水分散体的调制
由下述的共聚组成形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二羧酸成分)
对苯二甲酸:88摩尔%
5-磺基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酯钠:12摩尔%
(二元醇成分)
相对于1摩尔双酚S加成了2摩尔环氧乙烷而成的化合物:86摩尔%
乙二醇:14摩尔%。
(实施例1)
涂料组合物如下调制。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水分散体:山南合成化学(株)制“San’naron”WG-658(固态成分浓度30重量%)
聚酯树脂(b)的水分散体:聚酯树脂(b-1)(固态成分浓度15重量%)
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水分散体:第一工业制药(株)制“Elastron”(注册商标)E-37(固态成分浓度28重量%)
噁唑啉化合物(d)的水分散体:(株)日本催化剂制“EPOCROS”(注册商标)WS-500(固态成分浓度40重量%)
碳二亚胺化合物(e)的水分散体:Nisshinbo Chemical Inc.“CARBODILITE”(注册商标)V-04(固态成分浓度40重量%)
水系溶剂(G):纯水
将上述(a)~(e)进行混合以使以固态成分重量比计为(a)/(b)/(c)/(d)/(e)=15/85/10/30/30,并且混合(g)进行浓度调制,以使涂料组合物的固态成分浓度成为8.5重量%。此时的涂料组合物中的树脂组成示于表1-1。
接着,将实质上不含粒子的PET粒料(特性粘度0.63dl/g)充分地真空干燥后,供给至挤出机,在285℃下熔融,由T字型喷嘴挤出为片状,使用静电施加流延法卷绕于表面温度25℃的镜面流延鼓(casting drum)上使其冷却固化。将该未拉伸膜加热至90℃,在长度方向拉伸3.4倍,制成单轴拉伸膜(B膜)。在空气中对该膜实施电晕放电处理。
接着,将在水系溶剂中调整了浓度的涂料组合物使用棒涂法涂布至单轴拉伸膜的电晕放电处理面。将涂布有在水系溶剂中调整了浓度的涂料组合物的单轴拉伸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用布铗把持导入至预热区域,使环境温度为75℃,之后继续使用辐射加热器使环境温度为110℃,接着使环境温度为90℃,将在水系溶剂中调整了浓度的涂料组合物干燥,形成树脂层(X)。接下来,连续地在120℃的加热区域(拉伸区域)在宽度方向拉伸3.5倍,接着在230℃的热处理区域(热固定区域)实施20秒热处理,得到完成了结晶取向的层合聚酯膜。在得到的层合聚酯膜中PET膜的厚度为100μm。
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雾度低,透明性优异,与硬涂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优异,并且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良好。
(实施例2~3)
使用下述的三聚氰胺化合物(f),将(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1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1相比,通过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从而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优异,显示了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视认性。
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水分散体:三和化学(株)制“NIKALAC”(注册商标)MW12LF
(固态成分浓度:71重量%)
(实施例4)
将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1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将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增加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从而初期雾度稍微升高,分散指数稍微变大,透明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是为良好,显示了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视认性。
(实施例5)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2),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
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用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少的聚酯树脂(b-2),从而初期雾度稍微升高,分散指数稍微变大,透明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是为良好,显示了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视认性。
(实施例6~7)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3)(实施例6)、聚酯树脂(b-4)(实施例7),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用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多的聚酯树脂,从而初期雾度稍微降低、分散指数进一步变小、显示了同等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8)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5),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用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多的聚酯树脂,从而初期雾度稍微升高,分散指数进一步变大,透明性、视认性、初期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变差,但为良好。
(实施例9)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6),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用不含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树脂,从而初期雾度稍微升高,分散指数进一步变大,透明性、视认性、初期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变差,但为良好。
(实施例10~11)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7)(实施例10)、聚酯树脂(b-8)(实施例11),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
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使用具有不同的双酚S骨架的聚酯树脂的情况下,也显示了同等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12)
将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减少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从而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显示同等的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13~14)
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增加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从而显示同等的透明性、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15~16)
将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1。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减少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含量,从而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是为良好,显示同等的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17)
将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1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中。
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增加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含量,从而显示同等优异的透明性、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18~19)
将噁唑啉化合物(e)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减少噁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从而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是为良好,显示同等的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20)
将噁唑啉化合物(e)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增加噁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从而显示同等的透明性、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21~22)
将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40/60(实施例21)、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30/70(实施例22),从而分散指数稍微变大、反射率稍微降低、雾度稍微上升,但透明性良好。另外,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稍微降低,但是为良好,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
(实施例23)
将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20/80的情况下,也显示同等的透明性、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
(实施例24)
将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5/95,从而分散指数稍微变小,雾度稍微降低,反射率稍微变大,透明性为良好。另外,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
(实施例25)
将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减少,由此透明性、视认性优异,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
(实施例26)
将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异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增多,由此雾度稍微上升,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另外,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
(实施例27)
将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含量减少,由此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
(实施例28)
将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碳二亚胺化合物(d)的含量增多,由此雾度稍微上升,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并且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
(实施例29)
将噁唑啉化合物(e)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噁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减少,由此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
(实施例30)
将噁唑啉合物(e)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噁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增多,由此雾度稍微上升,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并且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
(实施例31)
将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减少,由此显示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另外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
(实施例32)
将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2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
与实施例3相比,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增多,由此分散指数稍微变大,雾度稍微升高,但为良好。另外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为良好。
(实施例33)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9),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
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用具有双酚A的骨架的聚酯树脂,从而初期雾度稍微升高,分散指数稍微升高,反射率变小,透明性、视认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显示同等的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
(实施例34)
作为聚酯化合物(b),使用聚酯树脂(b-10),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
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2。与实施例3相比,通过使用具有双酚A的骨架的聚酯树脂,从而初期雾度稍微升高,分散指数稍微升高,反射率变小,透明性、视认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显示同等的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
(比较例1)
将(a)~(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3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3。
比较例1的层合聚酯膜不含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从而与实施例1相比,显示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但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方面的性能差。
(比较例2~3)
将(a)~(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1-3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3。
比较例2、3的层合聚酯膜不含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从而与实施例3相比,显示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但视认性方面的性能差。
(比较例4~6)
将(a)~(f)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调整为表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3。
比较例4的层合聚酯膜不含异氰酸酯化合物(c),从而与实施例3相比,显示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良好的视认性,但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方面的性能差。
另外,比较例5的层合聚酯膜不含碳二亚胺化合物(d),从而与实施例3相比,显示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良好的视认性,但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方面的性能差。
另外,比较例6的层合聚酯膜不含噁唑啉化合物(e),从而与实施例3相比,显示同等的优异的透明性、良好的视认性,但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方面的性能差。
(比较例7~10)
将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变为表中记载的数值,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合聚酯膜。得到的层合聚酯膜的特性等示于表2-3。
对于比较例7的层合聚酯膜而言,与实施例3相比,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50/50,从而分散指数变大为7,雾度稍微上升,反射率变小。另外,显示同等的优异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但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差。
对于比较例8的层合聚酯膜而言,与实施例3相比,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60/40,从而分散指数变大为10,反射率降低,雾度上升,透明性变差。另外,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但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差。
对于比较例9的层合聚酯膜而言,与实施例3相比,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80/20,从而分散指数变大为15,反射率降低,雾度上升,透明性差。另外,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但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差。
对于比较例10的层合聚酯膜而言,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90/10,从而分散指数变大为20,反射率降低,雾度上升,透明性差。另外,显示同等的初期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但耐煮沸粘合性、耐UV粘合性、耐煮沸透明性、视认性差。
需要说明的是,表1-1~表1-3中,所谓涂料组合物中的固态成分重量比,表示以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的总计作为100时的比。其中,比较例2、3中,表示以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不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的固态成分重量的总计作为100时的比。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具有树脂层的层合聚酯膜,所述层合聚酯膜不仅初期的粘合性优异,而且特别是耐湿热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耐煮沸粘合性、并且浸渍到沸水中时的透明性的恶化(白化)抑制(耐煮沸透明性)也优异,并且层合了硬涂层时的虹彩状图案(干涉条纹)的抑制(视认性)优异,可用于各种显示器用途的光学用易粘合膜、汽车、建筑物的窗玻璃等工业用、建材用等中使用的硬涂膜用易粘合膜、以及与油墨等各种层合物的粘合性优异的易粘合膜。
符号说明
1 树脂层(X)
2 聚酯膜
3 X方向
4 Y方向
5 Z方向

Claims (8)

1.一种层合聚酯膜,是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层(X)是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
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
所述层合聚酯膜的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变化量ΔHz小于3.0%,其中,ΔHz=煮沸处理试验前后的膜雾度-煮沸处理试验前的膜雾度。
2.一种层合聚酯膜,是在聚酯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X)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层(X)是由涂料组合物形成的层,所述涂料组合物含有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
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树脂(b)、
异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亚胺化合物(d)、和噁唑啉化合物(e),
所述层(X)的含有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的凝集体的分散指数为5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X)侧的波长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5%以上6.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树脂(b)是相对于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含有1~30摩尔%含磺酸金属盐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酯树脂(b)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二元醇成分,
其中,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数,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数。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料组合物中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与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比为40/60~5/95。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涂料组合物中,以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的固态成分重量的总计作为100重量份时,含有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3~20重量份的异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10~40重量份的碳二亚胺化合物(d)、以固态成分重量计为10~40重量份的噁唑啉化合物(e)。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合聚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料组合物进一步含有5~30重量份三聚氰胺化合物(f)。
CN201380021334.0A 2012-08-10 2013-06-19 层合聚酯膜 Active CN104245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8083 2012-08-10
JP2012178083 2012-08-10
PCT/JP2013/066794 WO2014024570A1 (ja) 2012-08-10 2013-06-19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5806A true CN104245806A (zh) 2014-12-24
CN104245806B CN104245806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067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1334.0A Active CN104245806B (zh) 2012-08-10 2013-06-19 层合聚酯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91621A1 (zh)
JP (1) JP6131855B2 (zh)
KR (1) KR102101683B1 (zh)
CN (1) CN104245806B (zh)
TW (1) TWI573688B (zh)
WO (1) WO20140245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0155A (zh) * 2015-10-28 2018-07-31 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酯系树脂、底漆用聚酯系树脂、聚酯系水性液、和带底漆层的基材薄膜以及层叠薄膜
CN112384366A (zh) * 2018-07-17 2021-02-19 东丽株式会社 叠层膜
CN112724807A (zh) * 2020-12-31 2021-04-30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树脂组合物、光学涂布液、光学涂布层及光学聚酯保护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7474B2 (ja) * 2017-10-23 2021-12-0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WO2022113577A1 (zh) * 2020-11-24 2022-06-02
WO2023243692A1 (ja) * 2022-06-16 2023-12-21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0294A (zh) * 2005-09-12 2008-11-05 东丽株式会社 层合薄膜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1245809A (ja) * 2010-05-29 2011-12-0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6339B1 (zh) 1970-12-28 1974-04-22
JPS579058B2 (zh) * 1974-05-23 1982-02-19
JPS649242A (en) * 1987-03-16 1989-01-12 Toray Industries Production of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JP2593188B2 (ja) * 1988-06-14 1997-03-26 帝人株式会社 水分散体用ポリエステル、これを塗布した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法
JP3097176B2 (ja) * 1991-05-28 2000-10-10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5510417A (en) * 1992-04-21 1996-04-23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polyester dispersion suitable for use as a coating composition
JP3185367B2 (ja) * 1992-05-13 2001-07-09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US5380590A (en) * 1992-09-16 1995-01-10 Teijin Limited Water-dispersible aromatic polyester, aqueous dispersion thereof and polyester film coated therewith which permits fast adhesion
JP2000229394A (ja) 1999-02-10 2000-08-22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1079994A (ja) 1999-09-10 2001-03-27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53687A (ja) * 2000-08-09 2002-02-19 Teijin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3049135A (ja) 2001-08-09 2003-02-21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Ito膜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7001952B2 (en) * 2002-04-19 2006-02-21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polyurethane dispersions and highly crosslinked polymer particles
AU2003301544A1 (en) * 2002-10-22 2004-05-13 Unitika Ltd. Aqueous polyester resin dispers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WO2005017007A1 (ja) * 2003-08-19 2005-02-24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y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632044B1 (ja) * 2003-08-21 2005-03-2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6077075A (ja) * 2004-09-08 2006-03-23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樹脂組成物と紫外線遮蔽用透明樹脂成形体および紫外線遮蔽用透明樹脂積層体
WO2006090879A1 (en) * 2005-02-22 2006-08-31 Fujifilm Corporat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olarization plate using the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CN101258199B (zh) * 2005-09-06 2011-12-28 尤尼蒂卡株式会社 聚酯树脂水性分散体、由其获得的覆膜以及利用该覆膜的包装袋
JP5162054B2 (ja) * 2006-03-13 2013-03-13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916339B2 (ja) * 2007-02-27 2012-04-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661946B2 (ja) * 2007-11-22 2011-03-3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354733B2 (ja) * 2008-07-29 2013-11-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EP2325006B1 (en) * 2008-09-08 2015-03-25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Multilayer polyester film
US8642146B2 (en) * 2008-11-25 2014-02-04 Chisato Fujimura Coating liquid and gas barrier laminate
US8877343B2 (en) * 2009-06-12 2014-11-04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JP5859721B2 (ja) * 2010-06-17 2016-02-10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フィルム
JP5466095B2 (ja) * 2010-06-21 2014-04-09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接着剤
US9109138B2 (en) * 2011-08-02 2015-08-18 Toray Plastics (America), Inc. Optically clear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with anti-iridescent primer lay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0294A (zh) * 2005-09-12 2008-11-05 东丽株式会社 层合薄膜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1245809A (ja) * 2010-05-29 2011-12-0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0155A (zh) * 2015-10-28 2018-07-31 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酯系树脂、底漆用聚酯系树脂、聚酯系水性液、和带底漆层的基材薄膜以及层叠薄膜
CN112384366A (zh) * 2018-07-17 2021-02-19 东丽株式会社 叠层膜
CN112384366B (zh) * 2018-07-17 2023-10-03 东丽株式会社 叠层膜
CN112724807A (zh) * 2020-12-31 2021-04-30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树脂组合物、光学涂布液、光学涂布层及光学聚酯保护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24570A1 (ja) 2014-02-13
KR20150040788A (ko) 2015-04-15
TWI573688B (zh) 2017-03-11
JPWO2014024570A1 (ja) 2016-07-25
JP6131855B2 (ja) 2017-05-24
US20150191621A1 (en) 2015-07-09
CN104245806B (zh) 2016-08-17
TW201412538A (zh) 2014-04-01
KR102101683B1 (ko)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5806A (zh) 层合聚酯膜
JP4765710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414052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4995240A (zh) 层合聚酯膜
JP5822860B2 (ja) 塗布フィルム
JP6039144B2 (ja) 塗布フィルム
JP6194617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76636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268875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5818260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447574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1064436B1 (ko) 대전방지성이 우수한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20230170953A (ko) 대전 방지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2002273834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2251077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138207A (ja) 塗布フィルム
JP2012223927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3199052A (ja) 帯電防止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