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3688B -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 Google Patents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3688B
TWI573688B TW102128031A TW102128031A TWI573688B TW I573688 B TWI573688 B TW I573688B TW 102128031 A TW102128031 A TW 102128031A TW 102128031 A TW102128031 A TW 102128031A TW I573688 B TWI573688 B TW I5736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polyester film
film
compound
laminated polyes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8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2538A (zh
Inventor
Yu Abe
Masami Ogata
Yasushi Takad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412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2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3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36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16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18/622Polymers of est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08G18/6225Polymers of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C08G18/6229Polymers of hydroxy groups containing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with aliphatic poly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16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18/625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hydrolyz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these acids
    • C08G18/6254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and of esters of these acids containing hydr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03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transformed in a latent form by physical means
    • C08G18/705Dispersion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in a liquid medium
    • C08G18/706Dispersion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in a liquid medium the liquid medium being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81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5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7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9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a naphthalene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56Forming hydrophilic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2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mides or imides
    • C09D133/2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amide or methacrylam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2B1/105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34Esters containing nitrogen, e.g. 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 C08F220/343Esters containing nitrogen, e.g. 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in the form of urethane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08J24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33Of polythioeth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10T428/31565Next to polyester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Description

積層聚酯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設有樹脂層的積層聚酯薄膜。更詳細而言,係提供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透明性、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的性能(可視性)優良,且與硬塗層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紫外線(UV)照射後的黏著性(抗UV黏著性)優良,再者,浸入沸水時的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優良,抑制浸入沸水時之透明性惡化(白化)的性能(耐煮沸透明性)優良。
作為顯示材料的代表,設於影像顯示裝置的畫面、根據觸控畫面的位置將既定指令給予資訊處理裝置的觸控面板已為人所知。以具備觸控面板的影像顯示裝置為首,多數的影像顯示裝置在其最外層的表面設有防止損傷的硬塗膜。近年,在戶外使用手機、筆記型電腦或個人數位處理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影像顯示裝置的機會增加。用於以車用導航裝置為首的戶外用影像顯示裝置的硬塗膜,必須具有即使長時間曝露在紫外線的環境之下,亦不會產生硬塗層從基材薄膜剝落之情形的特性(抗UV黏著性)。
再者,對於使用於行動電話、其中又以對於使用於具有觸控面板的行動電話等行動裝置的硬塗膜,特別要求在高溫高濕下的黏著性。近年來,在浴室等處使用行動裝置的情況亦增加,更要求耐濕熱環境下的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用於這種用途的硬塗膜,被要求即使保持在溫度85℃、85%RH的環境下250到500個小時亦能維持黏著性的耐濕熱黏著性。近年來,更被要求在更嚴苛的條件之即使在沸水(100℃)中煮沸之後亦維持黏著性的耐煮沸黏著性,以及即使在沸水(100℃)中煮沸之後亦維持透明性(抑制白化)的耐煮沸黏著性。對於滿足在這種嚴苛環境下之黏著性、透明性,甚至是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之性能(可視性)優良的積層聚酯薄膜的要求更加提高。
因此,以往至今均在探討以各種方法賦予聚酯薄膜表面易黏著性之方法。例如有人提出一種在薄膜表面上,設置丙烯酸改性聚胺基甲酸酯以作為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1),設置共聚合聚酯樹脂與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作為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2),使用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與碳二醯亞胺系交聯劑作為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3),設置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異氰酸酯系化合物、唑啉系化合物、碳二醯亞胺系化合物之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4),以及設置具有三聚氰胺化合物30~70%與萘環的化合物及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5)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0-2293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3-49135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1-79994號公報
專利文獻4 國際公開第2007/032295號冊子
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第4916339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雖與紫外線硬化型印墨的初始黏著性優良,但容易產生無法得到在耐濕熱環境下的黏著性及耐煮沸黏著性等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2記載的方法中,雖被認定在提升耐濕熱黏著性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與UV硬化型樹脂、其中又以與構成稜鏡透鏡(prism lens)層的無溶劑型UJV硬化型樹脂等的黏著性不足。
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所記載的方法中,雖然除了初始黏著性以外,亦優化了耐濕熱黏著性,但樹脂本身的折射率低,故具有可視性(干涉條紋)不足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5所記載的方法中,雖藉由具有萘環的化合物,抑制折射率的低下而提升可視性且亦提升了初始黏著性,但具有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不充分的問題。再者,專利文獻5所記載的方法中, 因為含有大量三聚氰胺化合物,故在生產步驟中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揮發造成的步驟污染成為問題,還有三聚氰胺化合物藉由交聯反應而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甲醛之問題。
如上所述,以往的技術中,無法同時滿足干涉條紋的抑制(可視性)、抗UV黏著性、甚至是耐濕熱黏著性。另外,以往的技術中,無法滿足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
於是,本發明的目的係為了解決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不僅初始的黏著性優良,尤其耐濕熱黏著性、UV照射後的黏著性亦優良,再者,其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亦優良。另外,提供一種即使在僅含有少量或完全不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情況下,亦具有上述優良特性的積層聚酯薄膜。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具有下述構成。
(1)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係由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且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處理實驗後的薄膜霧度-煮沸處理實驗前的薄膜霧度)小於3.0%。
(2)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 層(X)係由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與唑啉化合物(e)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該層(X)之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
(3)如(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側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分光反射率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4)如(1)~(3)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係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之共聚合聚酯樹脂。
(5)如(1)~(4)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包含下述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
此處,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數,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6)如(1)~(5)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的重量比為40/60~5/95。
(7)如(1)~(6)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係以下述塗料組成物進行塗佈來得到:該塗料組成物中,在該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該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合計為100重量份時,以固體成分重量3~20重量份包含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體成分重量10~40重量份包含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固體成分重量10~40重量份包含唑啉化合物(e)。
(8)如(7)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更以固體成分重量5~30重量份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f)。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可達到下述效果:不僅透明性、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的性能(可視性)優良,與硬塗層的初始黏著性、甚至是耐濕熱黏著性與抗UV黏著性、還有耐煮沸黏著性、抑制浸入沸水時之透明性惡化(白化)的性能(耐煮沸透明性)皆為優良。
1‧‧‧樹脂層(X)
2‧‧‧聚酯薄膜
3‧‧‧X方向
4‧‧‧Y方向
5‧‧‧Z方向
第1圖係示意地顯示分散指數為5以上的積層聚酯薄膜的剖面圖。
第2圖係示意地顯示分散指數較小的積層聚酯薄膜的剖面圖。
第3圖係示意地顯示分散指數較小的積層聚酯薄膜的剖面圖。
第4圖係示意地顯示進行積層聚酯薄膜的剖面觀察之面的圖。
以下,就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詳細地進行說明。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具有成為基材的聚酯薄膜,在該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設有樹脂層(X)。
本發明中,構成形成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聚酯,係將酯鍵作為主鏈之主要鍵鏈的高分子之總稱。作為較佳的聚酯,可舉例如從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6-萘二甲酸乙二酯、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丙二酯以及1,4-環己烷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化合物中所選擇的至少1種的構成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樹脂。該等構成樹脂,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上述聚酯的極限黏度(在25℃的鄰氯酚中測定)宜在0.4~1.2dl/g,較宜在0.5~0.8dl/g的範圍內者在實施本發明上較為合適。
又,在聚酯之中,於不使其特性惡化的程度之內,可添加各種添加劑,例如:抗氧化劑、耐熱穩定劑、耐候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有機的易滑劑、顏料、染料、有機或無機的微粒子、填充劑、抗靜電劑、核劑以及交聯劑等。
另外,作為上述的聚酯薄膜,宜使用雙軸定向的聚酯薄膜。此處,「雙軸定向」係指以廣角X光繞射而表現出雙軸定向圖案者。一般而言,雙軸定向聚酯薄膜係藉由使未延伸狀態的聚酯薄片在薄片長邊方向以及寬度方向上分別延伸2.5~5倍左右,之後實施熱處理而可得到。
另外,成為基材的聚酯薄膜,亦可為2層以上的積層結構體。作為積層結構體,可舉例如具有內層部與表層部的複合體薄膜,其係設有內層部實質上不含有粒子而僅在表層部含有粒子的層之複合體薄膜。另外,構成內層部與表層部的聚酯可為相同種類,亦可為不同種類。
聚酯薄膜的厚度並未特別限定,可對應用途與種類適當選擇,但從機械強度、處理性等觀點來看,一般宜為10~500μm,較宜為38~250μm,最宜為75~150μm。另外,聚酯薄膜可為以共擠製的方式形成的複合薄膜,亦可為將所得到的薄膜以各種方法貼合的薄膜。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係使用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其為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處理實驗後的薄膜霧度-煮沸處理實驗前的薄膜霧度)小於3.0%的積層聚酯薄膜。
另外,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設置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係由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與唑啉化合物(e)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其係該層(X)之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
上述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透明性、在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的性能(可視性)優良,且與硬塗層的初始黏著性、高溫高濕下的密合性(耐濕熱黏著性)、UV照射後的黏著性(抗UV黏著性)優良,更進一步,浸入沸水時的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優良,且抑制浸入沸水時的透明性的惡化(白化)的性能(耐煮沸透明性)優良。
另外,該聚酯樹脂(b)宜為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之共聚合聚酯樹脂。另外,該聚酯樹脂(b)宜包含以下述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
此處,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數,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此處,本發明中的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係表示將積層聚酯薄膜浸入100℃的沸水,在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具體而言,係以煮沸處理實驗後的積層聚酯薄膜的霧度值減去煮沸處理實驗前的積層聚酯薄膜的霧度值所得到的值,來表示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處理後的薄膜霧度-煮沸處理前的薄膜霧度)。詳細的測定方法於後段中敘述。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必須小於3.0%。藉由使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小於3.0%,可得到即使是在高溫高濕等嚴苛的環境下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亦可抑制透明性惡化的積層聚酯薄膜。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更宜小於2.5%。
作為得到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小於3.0%的積層聚酯薄膜的方法,可舉例如:將共聚合聚酯樹脂(其中,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作為樹脂組成物(α)所含有的聚酯樹脂(b)使用的方法;將(a)~(e)的各樹脂用於樹脂組成物(α)中的方法;使(a)~(e)的各樹脂的比例在某一定之範圍內的方法;或是將該等方法組合的方法等。作為可得到該效果的理由,本案發明者等推定係如下所述的機制。本案發明者等從目前為止的討論中,確認到下述情形:若對具有樹脂層的積層聚酯薄膜進行煮沸處理實驗,會在樹脂層表面產生微細的孔洞,而產生積層聚酯薄膜之透明性惡化(霧度上升)的情形。若該孔洞的產生量增加,則在透明性更加惡化(霧度上升)的同時,黏著性降低。從這樣的情形來看,可認為是對黏著性有所貢獻的成分,因為煮沸處理實驗而流出。藉由進行下述方法,可提升聚酯樹脂(b)與其它樹脂的相溶性,而形成具有均勻分散結構的樹脂層:使用共聚合聚酯樹脂(其中,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作 為樹脂組成物(α)所含有的聚酯樹脂(b)的方法;或將(a)~(e)的各樹脂用於樹脂組成物(α)中的方法。另外,因為可形成交聯度特別高的樹脂層,故在煮沸處理實驗中,成分難以流出。結果,被認為即使進行煮沸處理實驗,亦可抑制在樹脂層表面形成微細孔洞,而大幅度地抑制霧度變化量。
此處,本發明中的分散指數,係表示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樹脂層(X)的剖面時,在特定的面積中所觀察到之大小在40nm以上的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平均個數。使倍率為2萬倍,並觀察存在於該視野的面積(1200nm×500nm)中,大小為40nm以上的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之凝集體的個數,並在10個視野中進行該觀察,將每1個視野的面積(1200nm×500nm)中所觀察到的凝集體的平均個數的小數點1位四捨五入後之值作為分散指數。此處,凝集體的大小,係表示凝集體的最大的直徑(亦即凝集體的長徑,表示凝集體中最長的直徑),內部具有空洞的凝集體的情況,亦相同地表示凝集體的最大直徑。
分散指數係表示0以上的整數。本發明中的分散指數必須為5以下,較宜為4以下,更宜為3以下。
為了確認樹脂層(X)的分散指數是否為5以下,可藉由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該層(X)的剖面結構來判定。
首先,就樹脂層(X)的剖面觀察進行說明。
對於積層聚酯薄膜,使用RuO4染色超薄切片法製作該層(X)之剖面的試片。以加速電壓100kV、倍率2萬倍觀察所得到的試片剖面,並就視野面積(1200nm×500nm)進行觀察,可確認到例如第1圖~第3圖的結構。
此處樹脂層(X)的剖面觀察,係指第4圖所示的X-Z面的剖面觀察。此處,RuO4所致的染色,可染色具有丙烯酸骨架的部分。
例如,對於樹脂層(X)僅包含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唑啉化合物(e)的積層聚酯薄膜,同樣地進行試片製作並觀察剖面之情況,因為不包含因RuO4而染色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故未能觀察到黑色部分。另一方面,就樹脂層(X)僅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積層聚酯薄膜,同樣地進行試片製作並觀察剖面之情況,因為僅存在因RuO4而染色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故樹脂層(X)整體成為黑色部分。從該結果來看,可判斷黑色的部分為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a)的部分。
該層(X)具有如第1圖之海島結構的情況中,與第2圖、第3圖的結構相比,因為該層(X)在厚度方向上之黑色部分(例如,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的島個數較多,故分散指數變大。另一方面,第2圖、第3圖之結構的情況中,因為黑色部分的島個數較少,故分散指數變小。
以前述方法觀察的分散指數超過5的情況,判斷樹脂層(X)並未形成均勻的分散結構。另一方面,分散指數在5以下的情況,判斷樹脂層(X)形成均勻的分散結構。
樹脂層(X)係由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唑啉化合物(e)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藉由使該層(X)之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可顯現透明性、在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的性能(可視性)優良,且與硬塗層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優良,更驚異地發現浸入沸水時亦具有優良的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且可抑制浸入沸水時的透明性惡化(白化)(耐煮沸透明性)。
其理由推定如下。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若形成如第2圖、第3圖之分散指數為5以下的均勻的分散結構,與硬塗層之黏著性優良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亦分布於樹脂層(X)表面。另外,與硬塗層的黏著性優良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唑啉化合物(e),亦同樣分布於該層(X)表面。結果,除了使硬塗層與該層(X)的相互作用變大而大幅提升與硬塗層的黏著力以外,在施力於層積之硬塗層以將其剝離的情況中,因為表面的黏著力均勻,應力不會局部集中而是成為分散的態樣,故可顯現優良 的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另外,若樹脂層(X)中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形成均勻的分散結構,則折射率低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不會局部地集中,該層(X)的折射率亦變得均勻,故可形成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均勻之折射率的該層(X)。結果,因為在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的性能(可視性)優良,故為較佳。
另一方面,在分散指數超過5的情況中,因為樹脂彼此分散不良而引起透明性低落、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的低落。
本發明中,作為在樹脂層(X)中形成分散指數成為5以下的均勻分散結構的方法,可例如以下所述:使用共聚合聚酯樹脂(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作為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並使塗料組成物中的(a)~(e)的各樹脂的比例在某一定的範圍內,藉此可使樹脂層(X)形成分散指數5以下的結構。
另外,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樹脂層(X)側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分光反射率最小值宜為4.5%以上6.0%以下。
本發明中,作為形成樹脂層(X)側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分光反射率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的方法,例如使用共聚合聚酯樹脂(其中,相對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 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作為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並使塗料組成物中的(a)~(e)的各樹脂的比例在某既定範圍內,藉此可形成該層(X)側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分光反射率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
作為其理由,例如,若使用共聚合聚酯樹酯(其中,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作為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其它樹脂的相溶性提升,而可形成均勻的分散結構。結果,樹脂層(X)中的折射率亦變得均勻,而可形成該樹脂層(X)側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分光反射率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藉由在該反射率的範圍之中,在層積硬塗層的情況下,可藉由光學干涉的原理抑制虹紋(干涉條紋)(可視性),故為較佳。該理由詳述如下。藉由控制樹脂層(X)的折射率與膜厚,可抑制虹紋。在以基材的聚酯薄膜、層積之硬塗層的折射率相乘平均值的折射率作為樹脂層(X)之折射率的情況下,最能抑制虹紋。例如,在硬塗層中含有丙烯酸樹脂,而基材的聚酯薄膜中含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情況下,硬塗層的折射率為1.52,基材的聚酯薄膜的折射率為1.65。因此,用以抑制虹紋之最佳的樹脂層(X)的折射率,係將該等數值相乘平均的1.58。因為塗佈膜的折射率與其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反射率具有相關關係,故樹脂層(X)在波 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反射率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可抑制虹紋。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塗佈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的塗料組成物,若為形成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則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的黏著性良好,故為較佳。另外,若以「在該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合計為100重量份時,含有固體成分重量為3~20重量份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固體成分重量為10~40重量份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固體成分重量為10~40重量份的唑啉化合物(e)」的這種塗料組成物進行塗佈來形成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可形成樹脂層(X)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之具有均勻分散結構的積層聚酯薄膜,且因為積層聚酯薄膜的耐濕熱黏著性及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良好,故為較佳。
上述結果,樹脂層可顯現高透明性、與硬塗層的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甚至是在層積硬塗層時優良的干涉條紋的抑制性能(可視性)。
以下,就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所使用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唑啉化合物(e)進行說明。
(1)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只要是將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共聚合的樹脂,則並未特別限定。
本發明所使用的丙烯酸樹脂,係表示以乳化聚合、懸浮聚合等的習知的丙烯酸樹脂的聚合方法,將後述丙烯酸單體與相應於需求之其它單體共聚合所得到的樹脂。
作為用於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丙烯酸單體,可舉例如:丙烯酸烷基酯(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等的羥基含有單體、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N-二羥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醯胺、N-苯基丙烯醯胺等含有醯胺基的單體;丙烯酸N,N-二乙基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胺基乙酯等含有胺基的單體;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含有縮水甘油基的單體;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以及該等的鹽(鈉鹽、鉀鹽、銨鹽等)等含有羧基或其鹽的單體等。
雖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的丙烯酸單體以使其聚合來得到丙烯酸樹脂,但在一併使用丙烯酸單體以外之單體的情況中,從黏著性的觀點來看,全單體中,丙烯酸單體的比例宜為50重量%以上,更宜為70重量%以上。
另外,本發明中使用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係表示以乳化聚合、懸浮聚合等為人所知的胺基甲酸酯樹脂的聚合方法,使聚羥基化合物與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反應所得到的樹脂。
作為聚羥基化合物,可舉例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六亞甲基二醇、四亞甲基二醇、1,5-戊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己內酯、聚六亞甲基己二酸酯、聚六亞甲基癸二酸酯、聚四亞甲基己二酸酯、聚四亞甲基癸二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季戊四醇、聚碳酸酯二醇、甘油等。
作為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例如: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二異氰酸甲苯酯、異佛酮二異氰酸酯、二異氰酸甲苯酯與三亞甲基丙烷的加成物、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乙烷的加成物等。
作為形成樹脂層(X)的方法,在應用後述製程中(in line)塗佈法的情況中,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宜溶解或分散於水中。作為提高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對於水之親和性的方法,可舉例如: 使用含有羧酸基的聚羥基化合物與含有羥基的羧酸作為聚羥基化合物的1種。作為含有羧酸基的聚羥基化合物,可使用例如:二羥甲基丙酸、二羥甲基丁酸、二羥甲基戊酸、偏苯三甲酸雙(乙二醇)酯等。作為含有羥基的羧酸,可使用例如:3-羥基丙酸、γ-羥基丁酸、對-(2-羥基乙基)苯甲酸、蘋果酸等。
另外,作為提高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對於水之親和性的其它方法,可舉例如:將磺酸鹽基導入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方法。例如,添加在分子內具有「從聚羥基化合物、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以及鏈延長劑生成預聚合物,能與末端異氰酸酯基反應的胺基或羥基與磺酸鹽基或硫酸半酯鹽基」的化合物,並使其反應,最後得到在分子內具有磺酸鹽基或硫酸半酯鹽基之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方法。作為含有能與末端異氰酸酯基反應的胺基或羥基與磺酸鹽基的化合物,可使用例如:胺基甲烷磺酸、2-胺基乙烷磺酸、2-胺基-5-甲基苯-2-磺酸、β-羥基乙烷磺酸鈉、脂肪族1級胺化合物的丙烷磺內酯、丁烷磺內酯加成生成物等,宜為脂肪族1級胺化合物的丙烷磺內酯加成物。
若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係將丙烯酸樹脂作為表層,並將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核層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則因為與硬塗層的黏著性優良,故為較佳。其中,宜為具有下述型態者:含有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核層,在不完全被含有丙烯酸樹脂的表層包入的狀態下露出。該核層被表層完全包入之狀 態的情況中,樹脂層(X)形成僅具有丙烯酸樹脂之特徵的表面狀態,而難以得到具有源自核層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之特徵的表面狀態,從與硬塗層之黏著性的觀點來看,較為不佳。另一方面,該核層未被表層包入的狀態,亦即兩者分離的狀態,僅為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混合的狀態。於是,一般而言係樹脂的表面能量較小的丙烯酸樹脂,選擇性地配置於樹脂層(X)之空氣側的表面。結果,因為樹脂層(X)的表面僅具有丙烯酸樹脂的特徵,從與硬塗層之黏著性的觀點來看,較為不佳。
以下顯示得到具有核、表層之結構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一例。首先,使用形成聚合體樹脂之核部分的胺基甲酸酯樹脂單體、乳化劑、聚合起始劑以及水系溶劑,進行第一段乳化聚合。接著,在第一段乳化聚合實質結束之後,添加形成表層部分的丙烯酸單體與聚合起始劑,進行第二段乳化聚合。藉由這二階段反應,可得到具有核、表層結構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此時,為了使所產生的共聚合樹脂成為核層與表層結構的2層結構,在第二段乳化聚合中,使乳化劑止於不形成新核之程度的量,並在第一段乳化聚合所形成之以胺基甲酸酯樹脂構成的核之表面進行聚合之方法為有用。
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製造方法,雖可舉下述方法,但不應將其解釋為限定於以此方法所得之物。例如具有下述方法:在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水分散液中,添加少量分散劑與聚合起始劑,然後在 保持於一定溫度的同時,一邊攪拌一邊緩慢添加丙烯酸單體。之後相應於需求,使溫度上升,並持續反應一定時間,使丙烯酸單體的聚合結束,而得到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的水分散體。
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含量,相對於塗料組成物中的樹脂的固體成分的所有重量,宜為1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更宜為3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特別宜為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中的丙烯酸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以下稱玻璃轉移溫度為「Tg」)宜為20℃以上,較宜為40℃以上。若丙烯酸樹脂的Tg為20℃以上,則因提升在室溫保管時的成塊性,故為較佳。
另外,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中的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比例(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係以重量比宜為10/90~70/30,更宜為20/80~50/50。若在此範圍外,則有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的黏著性惡化的情況。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的重量比,可藉由調整在製造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時之原料的摻合量而成為期望的值。
再者,若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則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的黏著性良好,故為較佳。較宜為30/70~10/90。
(2)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
本發明中的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係在以酯鍵為主鏈之主要鍵鏈的聚酯樹脂中,具有萘骨架的樹脂。
作為得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的方法,可使用例如:將二醇成分或多價羥基成分(其中將2個以上的羥基作為置換基導入萘環),或是二羧酸成分或多價羧酸成分(其中將2個以上的羧酸基或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導入萘環)作為聚酯樹脂原料使用的方法。從聚酯樹脂的穩定性的觀點來看,宜將在萘環中導入2個羧酸基的二羧酸成分作為聚酯樹脂原料使用,而得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作為導入2個羧酸基的萘骨架,可舉例如:2,6-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以及2,7-萘二羧酸等的芳香族二羧酸;另外可舉例如:2,6-萘二羧酸二甲酯、2,6-萘二羧酸二乙酯、1,4-萘二羧酸二甲酯、1,4-萘二羧酸二乙酯等的芳香族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其中,從折射率及與其它樹脂之分散性的觀點來看,特別宜為2,6-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
使用這種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占全二羧酸成分的30莫耳%以上,較宜為35莫耳%以上,更宜為40莫耳%以上之聚酯,可提升可視性,故為較佳。
另外,作為含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的構成成分,亦可併用不具有萘骨架之例如下述之多價羧酸以及多價羥基化合物。亦即,作為多價羧酸,可使用: 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苯二甲酸、4,4’-二苯基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2-鉀磺酸基對苯二甲酸,5-鈉磺酸基間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戊二酸、丁二酸、偏苯三酸、苯均三酸、苯均四酸、偏苯三酸酐、鄰苯二甲酸酐、對羥基苯甲酸、偏苯三酸單鉀鹽以及該等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作為多價羥基化合物,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2-甲基-1,5-戊二醇、新戊二醇、1,4-環己二甲醇、對苯二甲基二醇、雙酚A-乙二醇加成物、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聚四環氧甲烷二醇、二羥甲基丙酸、甘油、三羥甲基丙烷、二羥甲基乙基磺酸鈉、二羥甲基丙酸鉀等。
再者,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宜為下述共聚合聚酯樹脂: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在小於1莫耳%的情況中,聚酯樹脂具有未表現出水溶性的情況,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唑啉化合物(e)的相溶性亦低落,因而具有樹脂層(X)的均勻性、透明性低落的情況。另外,在超過30莫耳%的情況中,與其它樹脂的分散性低落,而使透明性、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容易變得低劣。
作為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可舉例如:磺酸基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間 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的鹼土金屬鹽等的磺酸鹽基。
另外,作為上述以外的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可舉例如: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等的具有磺酸鹽基之芳香族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的鹽。
該等化合物之中,特別宜為磺酸基間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的鹼金屬鹽、鹼土金屬鹽。
作為該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的具體實施例,可舉例如: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鋰、 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鈉、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鉀、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銫,作為該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的具體例,可舉例如:雙(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鎂、雙(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鈣、雙(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鋇等。雖省略具體的例示,但關於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及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以及鹼土金屬鹽亦為相同。
再者,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若包含下列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作為聚酯樹脂的二醇成分,則因提升與其它樹脂的分散性,並且提升可視性,故為較佳。下列式(1)因為包含具有高折射率之S元素的雙酚S骨架,可提高聚酯樹脂(b)的折射率。另一方面,將以具有與式(1)類似結構的雙酚A為首的雙酚化合物作為二醇成分使用,與在使用以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時相比,提升與其它樹脂的分散性、可視性的效果低劣。
此處,X1,X2表示-(CnH2nO)m-H,其中,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數,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此處,構成X1、X2的氧化烯單元為碳數2以上4以下者,其中雖包含氧乙烯單元、氧丙烯單元、氧丁烯單元及/或氧化四甲烯單元,但宜為氧乙烯單元及/或氧丙烯 單元(n=2或3)。另外,氧化烯基的重複數量(m),宜為1以上15以下,較宜為1以上4以下,更宜為1或2。
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宜為下述的共聚合聚酯樹脂:相對於聚酯的全二醇成分,含有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較宜為含有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的共聚合聚酯樹脂。
另外,聚酯樹脂(b)中,作為上列式(1)以外的二醇成分,宜包含下列式(2)所示的二醇化合物的至少1種。
HO-X3-H 式(2)
(其中,X3為-(CxH2xO)y-,x表示2以上10以下的整數,y表示1以上4以下的整數。)
作為碳數2以上10以下(x=2以上10以下)的烷二醇,可舉例如:乙二醇、1,3-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等,其中較宜為1,3-丙二醇、1,4-丁二醇(x=2或3)。另外,氧化烯基的重複數量y,宜為1以上4以下,較宜為1以上3以下。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宜為下述的共聚合聚酯樹脂:相對於聚酯的全二醇成分,含有式(2)所表示的二醇成分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較宜為含有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藉由包含這樣的氧化烯基,可提升聚酯樹脂(b)的親水性,並提升與其它樹脂的分散性,故為較佳。
另外,本發明所使用的聚酯樹脂(b)的既有黏度,雖並未特別限定,從黏著性的觀點來看,宜為0.3dl/g以上2.0dl/g以下,較宜為0.4dl/g以上1.0dl/g以 下。本發明中的既有黏度,係將聚酯樹脂0.3g溶解至苯酚/四氯乙烷=40/60(重量比)的混合溶劑25ml中,並使用Cannon-Fenske型黏度計在35℃下測定的值。
再者,本發明之聚酯樹脂(b)之折射率宜為1.58以上,較宜為1.61以上1.65以下。本發明中的折射率係使用微熱壓(mini hot press)使聚酯樹脂成形為厚度0.5mm的樹脂平板,並使用阿貝折射計在25℃下測定的值。測定時,將單溴萘作為中間液使用。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該聚酯樹脂(b)可藉由以下的製造方法製造。例如,藉由使作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羧酸二甲酯、作為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作為式(1)所表示之二醇成分的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作為式(2)所表示之二醇成分的乙二醇在眾所周知的聚合觸媒的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後,在高溫高真空化下一邊蒸餾去除低分子化合物,一邊進行聚縮合反應的酯交換-聚縮合反應來製造的方法;藉由使作為具有萘骨架之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羧酸二甲酯、作為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作為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之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作為式(2)所表示之二醇成分的乙二醇在眾所周知的聚合觸媒的存在進行下酯交換反應,之後在高溫高真空下一邊蒸餾去除低分子量化合物一邊進行聚縮合反應及解聚合反應的酯交換-聚縮合-解聚合反應來製造的方 法;藉由使作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羧酸二甲酯、作為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作為式(1)所示之二醇成分的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作為式(2)所表示的二醇成分的乙二醇在眾所皆知的聚合觸媒的存在下,於高溫高真空下一邊蒸餾去除低分子量化合物,一邊進行聚縮合反應來製造的方法等。
此時,作為反應觸媒,可使用例如鹼金屬、鹼土金屬、錳、鈷、鋅、銻、鍺、鈦化合物等。
聚酯樹脂(b)的Tg宜為0℃以上130℃以下,較宜為10~85℃。若Tg小於0℃,則例如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低劣,產生樹脂層(X)彼此黏著的塊化現象,相反地,超過130℃的情況,則有樹脂的穩定性與水分散性變差的情形。
(3)異氰酸酯化合物(c)
本發明中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係指下述異氰酸酯化合物(c),或是包含源自下述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結構的化合物。
作為異氰酸酯化合物(c),可使用例如二異氰酸甲苯酯、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間二甲苯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1,6-二異氰酸酯、1,6-二異氰酸酯己烷、二異氰酸甲苯酯與己烷三醇的加成物、二異氰酸甲苯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成物、多元醇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碳二醯亞胺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異佛酮二異氰酸酯、1,5-萘二異氰酸酯、 3,3’-二甲伸苯基-4,4’二異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間伸苯二異氰酸酯等。特別是若使用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等的聚合物的末端、側鏈具有複數異氰酸酯基之高分子型的異氰酸酯化合物,則可提高該層(X)的強韌性,故為較佳。
在應用後述製程中塗佈法作為形成樹脂層(X)之方法的情況中,異氰酸酯化合物(c)宜為水分散體。特別是從塗料組成物之使用期限的觀點來看,特別宜為以封端劑等遮蔽異氰酸酯基的封端異氰酸酯系化合物等。作為封端劑的交聯反應,藉由塗佈後之乾燥步驟的熱使該封端劑揮發,並使異氰酸酯基露出而引起交聯反應的系統已為人所知。另外,該異氰酸酯基可為單官能型,亦可為多官能型,但多官能型的封端聚異氰酸酯系化合物,可提升該層(X)的交聯密度,使與硬塗層的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優良,故為較佳。
作為具有2基以上之封端異氰酸酯基的低分子或是高分子化合物,可使用例如:二異氰酸甲苯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羥甲基丙烷的二異氰酸甲苯酯3莫耳加成物、聚乙烯異氰酸酯、乙烯異氰酸酯共聚物、聚胺基甲酸酯末端二異氰酸酯、二異氰酸甲苯酯的甲基乙基酮肟封端物、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的次亞硫酸鈉封端物、聚胺基甲酸酯末端二異氰酸酯的甲基乙基酮肟封端物、對於三羥甲基丙烷的二異氰酸甲苯酯3莫耳加成物的苯酚封端物等。
在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合計為100重量份時,宜包含異氰酸酯化合物(c)3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較宜包含4重量份以上18重量份以下,更宜包含5重量份以上16重量份以下。
使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在上述範圍內,且使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合計在既定範圍內,則可發現樹脂層(X)具有高透明性、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以及優良的可視性。塗料組成物中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小於3重量份的情況中,具有與硬塗層的黏著性低劣的情況。另外,若超過20重量份,除了積層聚酯薄膜的透明性惡化,更具有樹脂層的折射率低落、層積硬塗層時的可視性低劣的情況。
(4)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
作為本發明中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只要例如每1分子至少具有1個以上的下列通式(3)所表示的碳二醯亞胺結構,則並未特別限定。從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等的觀點來看,特別宜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聚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特別是若使用在聚酯樹脂與丙烯酸樹脂等聚合物的末端與側鏈具有複數碳二醯亞胺基的高分子型異氰酸酯化合物,則在將本發明的該層(X)設於聚酯薄膜上以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適用於提高該層(X)的可撓性與強韌性。
-N=C=N- 式(3)
聚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的製造,可應用已知的技術,一般而言係藉由在觸媒的存在下使二異氰酸酯化合物聚縮合而得。該聚碳二醯亞胺化合物之起始原料的二異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芳香族、脂肪族、脂環式二異氰酸酯等,具體而言,可使用二異氰酸甲苯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環己烷二異氰酸酯、異佛酮二異氰酸酯、二環己基二異氰酸酯等。更進一步,在本發明的效果不消失的範圍內,為了提升聚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的水溶性及水分散性,亦可添加界面活性劑,或添加聚烷基氧化物、二烷基胺基醇的四級銨鹽、羥基烷基磺酸鹽等的親水性單體。
在塗料組成物中的(a)以及(b)的含量合計為100重量份時,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宜為10~40重量份。若為10~40重量份的範圍,則在將本發明的樹脂層(X)設於聚酯薄膜上以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賦予積層聚酯薄膜高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
另外,若併用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與唑啉化合物(e),則可將各別單獨無法達成的極佳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賦予積層聚酯薄膜。
(5)唑啉化合物(e)
作為本發明中的唑啉化合物(e),只要在1分子中至少具有1個以上的唑啉基或是基,則並未特別限定,但宜為將含有加成聚合性唑啉基的單體單獨聚合,或是與其它單體一起聚合的高分子型。藉由 使用高分子型的唑啉化合物,在將本發明的該層(X)設於熱可塑性樹脂薄膜上以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提高了該層(X)的可撓性及強韌性、耐水性、耐溶劑性。
作為含有加成聚合性唑啉基的單體,可舉例如:2-乙烯-2-唑啉、2-乙烯-4-甲基-2-唑啉、2-乙烯-5-甲基-2-唑啉、2-異丙烯-2-唑啉、2-異丙烯-4-甲基-2-唑啉、2-異丙烯-5-乙基-2-唑啉。該等可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的混合物。該等之中,2-異丙烯-2-唑啉在工業上較易取得而較為合適。其它單體只要為能與含有加成聚合性唑啉基的單體共聚合的單體,則並無限制,可舉例如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及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亞甲基丁二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巴豆酸、苯乙烯磺酸及其鹽(鈉鹽、鉀鹽、銨鹽、三級胺鹽等)等的不飽和羧酸類;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的不飽和腈類;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烷基丙烯醯胺、N-烷基甲基丙烯醯胺、N,N-二烷基丙烯醯胺、N,N-二烷基丙烯酸甲酯(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等的不飽和醯胺類;使乙酸乙烯、丙酸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的酯部與聚烷基氧化物加成等的乙烯酯類;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等的乙烯醚類;乙烯、丙烯等的α-烯烴類;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氟乙烯等的含鹵α,β-不飽和單體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 烯等的α,β-不飽和芳香族單體等,可使用該等的1種或2種以上的單體。
在塗料組成物中的(a)及(b)的含量為100重量份時,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宜為10~40重量份。若為10~40重量份的範圍,則在將本發明的樹脂層(X)設於聚酯薄膜上以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提升積層聚酯薄膜的高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及耐煮沸黏著性。
(6)三聚氰胺化合物(f)
本發明的樹脂層(X),亦可為由更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
作為三聚氰胺化合物(f),雖並未特別限定,但從親水化的觀點來看,可舉例如使將三聚氰胺與甲醛縮合而得的羥甲基三聚氰胺衍生物,以及作為低級醇的甲醇、乙醇、異丙醇等進行脫水縮合反應而醚化的化合物等。
作為羥甲基化三聚氰胺衍生物,可舉例如:單羥甲基三聚氰胺、二羥甲基三聚氰胺、三羥甲基三聚氰胺、四羥甲基三聚氰胺、五羥甲基三聚氰胺、六羥甲基三聚氰胺。
本發明的樹脂層(X)若係由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則可使黏著性良好,故為較佳,但塗料組成物中若包含大量三聚氰胺化合物,則在生產步驟中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揮發所造成的步驟污染會成為問題,產生三聚氰胺化合物藉由交聯反應 而生成對人體有害之甲醛的問題。因此,在塗料組成物中的(a)以及(b)的含量為100重量份時,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宜為30重量份以下。較宜為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特別宜為10重量份以上25重量份以下。
藉由使用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的三聚氰胺化合物(f),將本發明的該層(x)設於聚酯薄膜上以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使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的黏著性更佳。
(7)樹脂層(X)的形成方法
本發明中,將含有上述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唑啉化合物(e)及相應於需求而添加的三聚氰胺化合物(f)及溶劑等的塗料組成物塗佈在聚酯薄膜上,並相應於需求使溶劑乾燥,藉此可在聚酯薄膜上形成樹脂層(X)。
另外,本發明中,宜使用水系溶劑(g)作為溶劑。藉由使用水系溶劑,可抑制溶劑在乾燥步驟中急速蒸發,不僅形成均勻的樹脂層(X),從環境負載的觀點來看亦為優良。
此處,水系溶劑(g)係指水,或是將水與下述可溶於水的有機溶劑以任意比例混合者: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等的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等的酮類;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等的二醇類等。藉由使用水系溶劑,可抑制溶劑在乾燥步驟中急遽蒸發,而可形成均勻的樹脂層。另外,從環境負載的觀點來看亦為優良。
將上述塗料組成物塗佈在聚酯薄膜上的塗佈方法,可使用製程中塗佈法、製程後(Off line)塗佈法中的任1種,但宜為製程中塗佈法。
製程中塗佈法係在製造聚酯薄膜的步驟內進行塗佈的方法。具體而言,係在從將聚酯樹脂溶融擠製起,至雙軸延伸後進行熱處理而捲繞為止的任何階段進行塗佈的方法;一般而言,係塗佈於下述任一薄膜上:溶融擠製後急冷所得的實質非晶狀態的未延伸(未定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A薄膜」)、之後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單軸延伸(單軸定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B薄膜」),或是更在寬度方向上延伸之熱處理前的雙軸延伸(雙軸定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C薄膜」)。
本發明宜採用下述方法:將塗料組成物塗佈於結晶定向結束前的上述A薄膜、B薄膜或C薄膜的任一聚酯薄膜上之後,使該聚酯薄膜在單軸或雙軸上延伸,並以比溶劑的沸點更高的溫度實施熱處理,而可在聚酯薄膜的結晶定向結束的同時,設置樹脂層(X)。根據此方法,因為可同時進行聚酯薄膜的製膜與塗料組成物的塗佈乾燥(亦即樹脂層(X)的形成),故在製造成本上具有優勢。另外,容易使樹脂層(X)的厚度變得更薄以在塗佈之後進行延伸。樹脂層(X)的厚度,從可視性的觀點來看,宜為可抵銷光學干涉的厚度,如50nm以上200nm以下,較宜為60nm以上150nm以下,更宜為70nm以上130nm以下。
其中,在長邊方向上單軸延伸的薄膜(B薄膜)上塗佈塗料組成物,之後,在寬度方向上延伸並進行熱處理的方法為較佳。與在未延伸的薄膜上進行塗佈之後再將雙軸延伸的方法相比,因為少了1次延伸步驟,較難以發生因為延伸而造成的樹脂層(X)的缺陷與龜裂,可形成透明性與平滑性優良的樹脂層(X)。
另一方面,製程後塗佈法係在將上述A薄膜在單軸或雙軸上延伸並實施熱處理而使聚酯薄膜的結晶定向結束之後的薄膜上,或是在A薄膜上,以不同於薄膜之製膜步驟的其它步驟,進行塗料組成物之塗佈的方法。
本發明中樹脂層(X),從上述各種優點來看,宜藉由製程中塗佈法設置。
因此,本發明中,較佳的樹脂層(X)的形成方法,係以製程中塗佈法,將使用水系溶劑(g)的水系塗料組成物塗佈於聚酯薄膜上,然後使其乾燥而形成樹脂層(X)的方法。另外較宜為以製程中塗佈法,將塗料組成物塗佈在單軸延伸後的B薄膜上的方法。再者,塗料組成物的固體成分濃度宜為5重量%以下。藉由使固體成分濃度為5重量%以下,可賦予塗料組成物良好的塗佈性,而可製造設有透明且均勻之樹脂層的積層聚酯薄膜。
(8)使用水系溶劑(g)的塗料組成物的調整方法
使用水系溶劑(g)的塗料組成物,可相應於需求,以任意的順序將經過水分散化或是水溶化的丙烯酸‧胺基 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唑啉化合物(e)的水系化合物以及水系溶劑(g)以所欲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混合、攪拌來製作。
接著,可相應於需求,將三聚氰胺化合物(f)以任意的順序及所欲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混合並攪拌至上述塗料組成物來製作該塗料組成物。
混合、攪拌等方法,可使用手將容器搖動,或使用磁攪拌器或攪拌匙,或進行超音波照射、振動分散等。
另外,相應於需求,亦可在不使以塗料組成物設置的樹脂層之特性惡化的程度內,添加易滑劑與無機粒子、有機粒子、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等的各種添加劑。
(9)塗佈方式
將塗料組成物塗佈於聚酯薄膜的方式,可使用為人所知的塗佈方式,例如輥塗佈法、逆轉塗佈法、凹板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刮刀塗佈法等任何方式。
(10)積層聚酯薄膜製造方法
接著,關於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的製造方法,雖以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簡稱為PET)薄膜使用於聚酯薄膜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當然並不限於此。首先,將PET顆粒充分真空乾燥後,供給至擠製機,在約280℃下溶融擠製成薄片狀,並使其冷卻固化,以製作未延伸(未定向)的PET薄膜(A薄膜)。以加熱至80~120℃的滾軸,使該薄膜在長邊方向上延伸2.5~5.0 倍,得到單軸定向的PET薄膜(B薄膜)。在該B薄膜的單面上,塗佈調製為既定濃度之本發明的塗料組成物。此時,亦可在塗佈之前,於PET薄膜的塗佈面上進行電暈放電處理等的表面處理。藉由進行電暈放電處理等的表面處理,可提升塗料組成物對於PET薄膜的潤濕性,並防止塗料組成物的斥水性,而可達成均勻的塗佈厚度。
塗佈後,以夾具載持PET薄膜的端部,並將其引導至80~130℃的熱處理區域(預熱區域),使塗料組成物的溶劑乾燥。於乾燥後,使其在寬度方向上延伸1.1~5.0倍。接著引導至160~240℃的熱處理區域(熱固定區域)進行1~30秒的熱處理,然後結束結晶定向。
在該熱處理步驟(熱固定步驟)中,亦可相應於需求,在寬度方向或是長邊方向上,實施3~15%的鬆弛處理。如此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成為透明且與硬塗層的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層積硬塗層時的可視性優良的積層聚酯薄膜。
〔特性的測定方法以及效果的評價方法〕
(1)透明性的評價方法
以初始霧度(%)評價透明性。霧度的測定係將積層聚酯薄膜在常態(溫度23℃,相對濕度65%)下放置1小時後,以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的濁度計「NDH5000」進行。將測定3次的平均值作為該積層聚酯薄膜的霧度。根據霧度的值,對透明性進行4個階段的評價。C為實用上具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為良好。
S:小於1.0%
A:1.0%以上,小於2.0%
B:2.0%以上,小於3.0%
C:3.0%以上。
(2)與硬塗層之黏著性的評價方法
(2-1)初始黏著性的評價方法
使用輥塗佈機,將以下述比例混合的UV硬化樹脂,以使硬化後的UV硬化樹脂層之膜厚為2μm的方式,均勻地塗佈在積層聚酯薄膜的樹脂層(X)的表面上。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60重量份
(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Kayarad」(註冊商標)DPHA)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40重量份
(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Kayarad」(註冊商標)PETA)
‧光聚合起始劑:3重量份
(長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社製「IRGACURE」(註冊商標)184)
‧甲基乙基酮:100重量份
接著,以設置在高於UV硬化樹脂層表面9cm處、照射強度120W/cm的集光型高壓水銀燈(EYEGRAHPICS股份有限公司製H03-L31),以使累計照射強度成為3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線使其硬化,而得到在積層聚酯薄膜上層積硬塗層的硬塗積層聚酯薄膜。在所得到的硬塗積層聚酯薄膜的硬塗積層面上,設置100個1mm2的 方格,並貼上Cellotape(註冊商標)(NICHIBAN股份有限公司製;CT405AP),在以手墨輥(hand roll)施加1.5kg/cm2的載重之後,在90度的方向上,急速地將硬塗積層聚酯薄膜剝離。藉由剩餘的格數,對黏著性進行4階段的評價。C為實用上具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為良好。
S:剩下100個
A:剩下80~99個
B:剩下50~79個
C:剩下小於0~50個。
(2-2)濕熱黏著性的評價方法
以與(2-1)相同的方法硬塗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的硬塗積層聚酯薄膜放置在溫度85℃、相對濕度85%的恆溫恆濕槽中240小時,之後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下乾燥1小時,得到用於濕熱黏著實驗的硬塗積層樣品。對於所得到的濕熱接著實驗用硬塗積層樣品,以與(2-1)相同的方法,進行黏著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C為實用上具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為良好。
(2-3)煮沸黏著性的評價方法
將上述UV硬化樹脂,與(2-1)的評價相同地塗佈於積層聚酯薄膜的樹脂層表面,並使其硬化,而得到耐煮沸黏著性評價樣品。接著,將耐煮沸黏著性評價樣品切割成10cm×10cm的大小,分別以夾具固定而成為垂吊的狀態之後,將積層聚酯薄膜整個浸入準備於燒杯 中的純水所形成的沸水(100℃)中,並在此狀態下放置18小時。之後,取出耐煮沸黏著性評價樣品,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下乾燥1小時,而得到用於煮沸黏著性實驗的硬塗積層樣品。對於所得到的煮沸黏著性實驗用硬塗積層樣品,以與(2-1)相同的方法進行黏著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C為實用上具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為良好。
(2-4)抗UV黏著性的評價方法
將UV硬化樹脂與(2-1)的評價相同地塗佈於積層聚酯薄膜的樹脂層(X)表面,並使其硬化,而得到用於抗UV黏著性實驗的樣品。之後,與(2-1)相同地使累計照射強度成為5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線,到合計的累計照射強度成為1500mJ/cm2為止,共重複3次。對於所得到之用於抗UV黏著性實驗的硬塗積層樣品,以與(2-1)相同的方法,進行黏著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C為實用上具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為良好。
(3)可視性(干涉條紋)的評價方法
在與(2-1)相同的方法中,得到在積層聚酯薄膜上層積厚度2μm之硬塗層的硬塗膜。接著,將所得到的硬塗膜切割成大小為8cm(硬塗膜寬度方向)×10cm(硬塗膜長邊方向)的樣品,並以避免產生氣泡的方式,將與硬塗層相反的面與黑色亮面膠帶(YAMATO股份有限公司製的氯化乙烯絕緣膠帶No.200-50-21:黑色)貼合。
將該樣品在暗室中,放置於3波長螢光燈(松下電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3波長形晝白色(F‧L 15EX-N 15W))的正下方30cm處,一邊改變視角,一邊以目視的方式觀察干涉不均的程度,以進行下述的評價。將A以上者視為良好。
S:幾乎無干涉不均
A:僅稍微看見干涉不均
B:可看見微弱的干涉不均
C:強干涉不均。
(4)樹脂層(X)的膜厚的評價方法
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剖面,藉此測定積層聚酯薄膜上之樹脂層(X)的厚度。樹脂層(X)的厚度係由TEM以20萬倍的倍率所拍攝的影像畫像,來判讀樹脂層的厚度。測定20個點的樹脂層厚度,並將該平均值作為樹脂層(X)的膜厚(nm)。
‧測定裝置: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日立股份有限公司製H-7100FA型)。
(5)反射率的評價方法
將裁切為A4尺寸的薄膜薄片,分別在縱向及横向上進行3等分的分割,以作為共9片的測定樣品來使用。將長邊側作為長邊方向。分光反射率的測定係以避免產生氣泡的方式使樣品與膠帶在長邊方向上重合,將測定面(該樹脂層(X))的背面與寬度為50mm的黑色亮面膠帶(YAMATO股份有限公司製氯化乙烯絕緣膠帶No.200-50-21:黑色)貼合,之後裁切為4cm2的樣品,並在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UV2450)中,測定入射角為5°的分光反射率。樣品在測定器中設 定的方向,係朝向測定器的正面,在前後方向上與樣品的長邊方向重合。又,為了將反射率基準化,使用附屬的Al2O3板作為標準反射板。反射率係求得波長550nm中的樹脂層(X)側的反射率。又,測定值係使用10點的平均值。
(6)分散指數的評價方法(根據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的剖面影像判定)
對於積層聚酯薄膜,以RuO4染色超薄切片法,製作樹脂層(X)表面的試片。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所得到之試片的剖面,並在下列條件下得到剖面影像。所得到的剖面影像中,觀察在其視野面積(1200nm×500nm)中包含大小為40nm以上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集體個數,並在10個視野中實施該觀察,將每1視野(1200nm×500nm)所觀察到的凝集體的平均個數的小數點第1位四捨五入,以作為分散指數。
‧測定裝置: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日立股份有限公司製H-7100FA型)
‧測定條件:加速電壓100kV
‧倍率:2萬倍。
(7)耐煮沸透明性的評價方法
耐煮沸透明性係藉由將積層聚酯薄膜浸入沸水前後的霧度變化量(△Hz)(%)來進行評價。將積層聚酯薄膜切割成10cm×10cm的大小,以夾具固定而形成垂吊 的狀態之後,將積層聚酯薄膜整個浸入燒杯中所準備之純水所形成的沸水(100℃),並維持該狀態1小時。之後,取出積層聚酯薄膜,並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下乾燥5小時,得到耐煮沸透明性實驗用樣品。此處,在僅聚酯薄膜的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之樣品的情況中,以含有丙酮的不織布(小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Haize Guaze NT-4)擦拭聚酯薄膜中與樹脂層相反的聚酯薄膜面之一側,更在常態下放置1小時使其乾燥,以去除從與樹脂層相反的聚酯薄膜面所析出的寡聚物。
對於所得到的耐煮沸透明性實驗用樣品,以與(1)相同的方法進行透明性評價,並將所得到的值作為煮沸實驗處理後的霧度(%)。將該值減去煮沸實驗處理前的霧度(%)(初始霧度),並將所得到的值作為煮沸實驗處理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實驗處理後霧度-煮沸實驗處理前霧度),以此進行耐煮沸透明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
C為實用上具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為良好。
S:小於1.5%
A:1.5%以上,小於3.0%
B:3.0%以上,小於4.5%
C:4.5%以上。
[實施例]
根據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下述實施例。
另外,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及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的合成法表示於參考例。
(參考例1)
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在氮氣環境且常溫(25℃)下,於容器1中放入聚酯系胺基甲酸酯樹脂(DIC股份有限公司製「HYDRAN」(註冊商標)AP-40(F))66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5重量份,丙烯酸乙酯29重量份,N-羥甲基丙烯醯胺2重量份,得到溶液1。接著,加入乳化劑(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REASOAP」ER-30)7重量份,更進一步,以使溶液的固體成分成為50重量%的方式添加水,得到溶液2。在常溫(25℃)下,於容器2中添加水30重量份,並升溫至60℃。之後一邊攪拌,一邊花費3小時將溶液2連續滴下至容器2中。更進一步,同時將5重量%的過硫酸鉀水溶液3重量份連續滴下至容器2。滴下結束後進一步攪拌2小時,之後冷卻至25℃,使反應結束,得到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水分散體。又,所得到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水分散體的固體成分濃度為30重量%。
以下參考例2~13中,二羧酸成分、二醇成分的組成比例係表示將全二羧酸成分、全二醇成分作為100莫耳%時的值。另外,參考例2~13中,全二羧酸成分與全二醇成分的莫耳比為1:1。
(參考例2)
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1)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3)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2)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99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4)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3)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5)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4)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6)
具有萘骨架並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5)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6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35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1,8-辛烷二醇:14莫耳%。
(參考例7)
具有萘骨架,但不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6)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偏苯三甲酸:12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8)
具有萘骨架、更具有雙酚S骨架的聚酯樹脂(b-7)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丙烯氧化物2莫耳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9)
具有萘骨架、更具有雙酚S骨架的聚酯樹脂(b-8)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丙烯氧化物10莫耳所形成的化合物:50莫耳%
乙二醇:50莫耳%。
(參考例10)
具有萘骨架、更具有雙酚A骨架的聚酯樹脂(b-9)之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鋰:15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A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1)
具有萘骨架並具有雙酚A骨架的聚酯樹脂(b-10)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A添加丙烯氧化物10莫耳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2)
不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11)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間苯二甲酸: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3)
不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12)的水分散體的調整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對苯二甲酸: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對1莫耳雙酚S添加2莫耳環氧乙烷所形成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實施例1)
依照以下所述調整塗料組成物。
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水分散體:山南合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SANNARON」WG-658(固體成分濃度30重量%)
聚酯樹脂(b)的水分散體:聚酯樹脂(b-1)(固體成分濃度15重量%)
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水分散體: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ELASTRON」(註冊商標)E-37(固體成分濃度28重量%)
唑啉化合物(d)的水分散體: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EPOCROS」(註冊商標)WS-500(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e)的水分散體:日清紡化學股份有限公司「CARBODILITE」(註冊商標)V-04(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水系溶劑(G):純水
使上述(a)~(e)以固體成分重量比成為(a)/(b)/(c)/(d)/(e)=15/85/10/30/30,且塗料組成物的固體成分濃度成為8.5重量%的方式,混合(g)並調整濃度。此時的塗料組成物中的樹脂組成顯示於表1-1。
接著,在將實質未含有粒子的PET顆粒(既有黏度0.63dl/g)充分地真空乾燥之後,供給至擠製機,並以285℃溶融,藉由T型模具,擠製成薄片狀,並使用靜電施加鑄造法,使其捲附於表面溫度25℃的鏡面鑄造滾 筒並使其冷卻固化。將該未延伸薄膜加熱至90℃,並在長邊方向上延伸3.4倍,形成單軸延伸薄膜(B薄膜)。在空氣中對該薄膜實施電暈放電處理。
接著,使用輥塗佈,將在水系溶劑中調整濃度的塗料組成物塗佈於單軸延伸薄膜的電暈放電處理面。以夾具載持塗佈了在水系溶劑中調整濃度之塗料組成物的單軸延伸薄膜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並將其引導至預熱區域,在使環境溫度為75℃之後,接著使用輻射加熱器,使環境溫度為110℃,接著使環境溫度為90℃,以使在水系溶劑中調整濃度的塗料組成物乾燥,而形成樹脂層(X)。接著連續在120℃的加熱區域(延伸區域)內,在寬度方向上延伸3.5倍,接著在230℃的熱處理區域(熱固定區域)實施20秒熱處理,得到結束結晶定向之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中PET薄膜的厚度為100μm。
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霧度低而透明性優良,與硬塗層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優良,且更進一步地,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良好。
(實施例2~3)
除了使用下述三聚氰胺化合物(f),並將(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1-1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1相比,因為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故其耐煮沸黏著性、抗UV 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優良,並表現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可視性。
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水分散體:三和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NIKALAC」(註冊商標)MW12LF
(固體成分濃度:71重量%)
(實施例4)
除了將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1-1中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增加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而使初始霧度變得稍高,分散指數變得稍大,透明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可視性。
(實施例5)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用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較少的聚酯樹脂(b-2),使得初始霧度變得稍高,分散指數變得稍大,透明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可視性。
(實施例6~7)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3)(實施例6)、聚酯樹脂(b-4)(實施例7)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用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較多的聚酯樹脂,使初始霧度稍微降低,分散指數變小,並表現出同樣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8)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5)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雖因為使用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較多的聚酯樹脂,而使初始霧度變得稍高,分散指數變大,透明性、可視性、初始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變得稍差,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9)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6)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用不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樹脂,雖使初始霧度變得稍高,分散指數變得更大,透明性、可視性、初始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變得稍差,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10~11)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7)(實施例10)、聚酯樹脂(b-8)(實施例11)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
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即使是使用具有不同之雙酚S骨架的聚酯樹脂的情況,亦表現出同樣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12)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中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減少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表現出同等的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13~14)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中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藉由增加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表現出同等的透明性、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15~16)
除了將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中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減少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表現出同等的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17)
除了將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記載於表1-1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中。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增加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表現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18~19)
除了將唑啉化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減少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表現出同等的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20)
除了將唑啉化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藉由增加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表現出同等的透明性、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21~22)
除了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雖因為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40/60(實施例21),並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30/70(實施例22),而使分散指數變得稍大,反射率略為低落,霧度稍微上升,但透明性良好。另外,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
(實施例23)
除了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 3相比,即使在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20/80的情況下,亦表現出同等的透明性、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
(實施例24)
除了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改變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5/95,導致分散指數略為變小,霧度略為低落,反射率變得稍大,透明性良好。另外,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25)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變少,透明性、可視性優良,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26)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變多,使霧度稍微上升,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另外,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
(實施例27)
除了將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變少,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28)
除了將碳二醯亞胺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變多,導致霧度稍微上升,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另外,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
(實施例29)
除了將唑啉化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變少,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30)
除了將唑啉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唑啉化合物(e)的含量變多,雖使霧度稍微上升,透明性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另外,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
(實施例31)
除了將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變少,故表現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另外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32)
除了將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
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三聚氰胺化合物(f)的含量變多,雖使分散指數變得稍大,霧度變得稍高,但亦為良好。另外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雖略為低落,但亦為良好。
(實施例33)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9)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
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用具有雙酚A骨架的聚酯樹脂,雖使初始霧度變得稍高,分散指數變得稍高,反射率變得較小,透明性、可視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略為低落,但表現出同樣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
(實施例34)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10)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
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具有雙酚A骨架的聚酯樹脂,雖使初始霧度變得稍高,分散指數變得稍高,反射率變得較小,透明性、可視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 透明性略為低落,但表現出同樣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
(比較例1)
除了將(a)~(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3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3。
比較例1的積層聚酯薄膜,因為不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與實施例1相比,雖表現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但在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方面性能低劣。
(比較例2~3)
除了將(a)~(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3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3。
比較例2、3的積層聚酯薄膜,因為不包含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與實施例3相比,雖表現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但可視性方面性能低劣。
(比較例4~6)
除了將(a)~(f)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3。
比較例4的積層聚酯薄膜,因為不包含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實施例3相比,雖顯示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良好的可視性,但在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方面性能低劣。
另外,比較例5的積層聚酯薄膜,因為不包含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與實施例3相比,雖顯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良好的可視性,但在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方面性能低劣。
另外,比較例6的積層聚酯薄膜,因為不包含唑啉化合物(e),與實施例3相比,雖表現出同樣優良的透明性、良好的可視性,但在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方面性能低劣。
(比較例7~10)
除了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所記載的數值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的特性等顯示於表2-3。
比較例7的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50/50,使分散指數上升至7,霧度稍微上升,反射率變小。另外,雖表現出同樣優良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但在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方面低劣。
比較例8的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60/40,導致分散指數上升到10,反射率低落,霧度上升,透明性低劣。另外,雖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但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低劣。
比較例9的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因為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80/20,導致分散指數上升到15,反射率低落,霧度上升,透明性低劣。另外,雖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但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低劣。
比較例10的積層聚酯薄膜,因為使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90/10,使分散指數上升至20,反射率低落,霧度上升,透明性低劣。另外,雖表現出同等的初始黏著性、耐濕熱黏著性,但耐煮沸黏著性、抗UV黏著性、耐煮沸透明性、可視性低劣。
又,表1-1~表1-3中,塗料組成物中的固體成分重量比係表示在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合計為100時的比例。惟比較例2、3之中係表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不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的固體成分重量合計為100時的比例。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樹酯層的積層聚酯薄膜,該樹酯層不僅是初始的黏著性,特別是耐濕熱黏著性與耐煮沸黏著性、UV照射後的黏著性、耐煮沸黏著性,甚至是抑制浸入沸水時的透明性惡化(白化)(耐煮沸透明性)的性能優良,且在層積硬塗層時抑制虹紋(干涉條紋)的性能(可視性)亦為優良;其可用於各種用於顯示器的光學用易黏著薄膜、汽車與建物之窗戶玻璃等的工業用、建材用的硬塗膜中所使用的易黏著薄膜、或是與印墨等各種積層物之黏著性優良的易黏著薄膜。

Claims (8)

  1. 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係由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煮沸處理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處理實驗後的薄膜霧度-煮沸處理實驗前的薄膜霧度)小於3.0%。
  2. 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係由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與唑啉化合物(e)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該樹脂層(X)之包含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集體之分散指數為5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側在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的分光反射率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係相對於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含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之共聚合聚酯樹脂。
  5. 如請求項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 包含下述式(1)所表示的二醇成分; 此處,X1、X2表示-(CnH2nO)m-H,n表示2以上4以下的整數,m表示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6. 如請求項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
  7. 如請求項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在該塗料組成物中,在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合計為100重量份時,以固體成分重量3~20重量份含有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體成分重量10~40重量份含有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固體成分重量10~40重量份含有唑啉化合物(e)。
  8. 如請求項7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更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f)5~30重量份。
TW102128031A 2012-08-10 2013-08-06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573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8083 2012-08-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2538A TW201412538A (zh) 2014-04-01
TWI573688B true TWI573688B (zh) 2017-03-11

Family

ID=50067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8031A TWI573688B (zh) 2012-08-10 2013-08-06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91621A1 (zh)
JP (1) JP6131855B2 (zh)
KR (1) KR102101683B1 (zh)
CN (1) CN104245806B (zh)
TW (1) TWI573688B (zh)
WO (1) WO20140245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0155B (zh) * 2015-10-28 2021-03-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酯系树脂、底漆用聚酯系树脂、聚酯系水性液、和带底漆层的基材薄膜以及层叠薄膜
JP6977474B2 (ja) * 2017-10-23 2021-12-0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0017289A1 (ja) * 2018-07-17 2020-01-23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CN116438074A (zh) * 2020-11-24 2023-07-14 东洋纺株式会社 易粘接性聚酯薄膜
CN112724807A (zh) * 2020-12-31 2021-04-30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树脂组合物、光学涂布液、光学涂布层及光学聚酯保护膜
WO2023243692A1 (ja) * 2022-06-16 2023-12-21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0294A (zh) * 2005-09-12 2008-11-05 东丽株式会社 层合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6339B1 (zh) 1970-12-28 1974-04-22
JPS579058B2 (zh) * 1974-05-23 1982-02-19
JPS649242A (en) * 1987-03-16 1989-01-12 Toray Industries Production of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JP2593188B2 (ja) * 1988-06-14 1997-03-26 帝人株式会社 水分散体用ポリエステル、これを塗布した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法
JP3097176B2 (ja) * 1991-05-28 2000-10-10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5510417A (en) * 1992-04-21 1996-04-23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polyester dispersion suitable for use as a coating composition
JP3185367B2 (ja) * 1992-05-13 2001-07-09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US5380590A (en) * 1992-09-16 1995-01-10 Teijin Limited Water-dispersible aromatic polyester, aqueous dispersion thereof and polyester film coated therewith which permits fast adhesion
JP2000229394A (ja) 1999-02-10 2000-08-22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1079994A (ja) 1999-09-10 2001-03-27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53687A (ja) * 2000-08-09 2002-02-19 Teijin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3049135A (ja) 2001-08-09 2003-02-21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Ito膜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7001952B2 (en) * 2002-04-19 2006-02-21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polyurethane dispersions and highly crosslinked polymer particles
WO2004037924A1 (ja) * 2002-10-22 2004-05-06 Unitika Ltd.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水性分散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5017007A1 (ja) * 2003-08-19 2005-02-24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y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632044B1 (ja) * 2003-08-21 2005-03-2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6077075A (ja) * 2004-09-08 2006-03-23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樹脂組成物と紫外線遮蔽用透明樹脂成形体および紫外線遮蔽用透明樹脂積層体
US20080137206A1 (en) * 2005-02-22 2008-06-12 Fujifilm Corporat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olarization Plate Using the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KR100963711B1 (ko) * 2005-09-06 2010-06-14 유니띠까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에스터 수지 수성 분산체, 그로부터 얻어지는 피막 및이 피막을 이용한 포장 백
JP5162054B2 (ja) * 2006-03-13 2013-03-13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916339B2 (ja) * 2007-02-27 2012-04-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661946B2 (ja) * 2007-11-22 2011-03-3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JP5354733B2 (ja) * 2008-07-29 2013-11-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110189489A1 (en) * 2008-09-08 2011-08-04 Taishi Kawasaki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EP2351803B1 (en) * 2008-11-25 2018-12-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Coating liquid and gas barrier laminate
KR101767912B1 (ko) * 2009-06-12 2017-08-14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2011245809A (ja) * 2010-05-29 2011-12-0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59721B2 (ja) * 2010-06-17 2016-02-10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フィルム
JP5466095B2 (ja) * 2010-06-21 2014-04-09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接着剤
US9109138B2 (en) * 2011-08-02 2015-08-18 Toray Plastics (America), Inc. Optically clear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with anti-iridescent primer lay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0294A (zh) * 2005-09-12 2008-11-05 东丽株式会社 层合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31855B2 (ja) 2017-05-24
WO2014024570A1 (ja) 2014-02-13
KR102101683B1 (ko) 2020-04-17
CN104245806A (zh) 2014-12-24
JPWO2014024570A1 (ja) 2016-07-25
TW201412538A (zh) 2014-04-01
US20150191621A1 (en) 2015-07-09
CN104245806B (zh) 2016-08-17
KR20150040788A (ko)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6762B (zh) 積層薄膜
JP5174606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573688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201011332A (en) Multilayer polyester film for optical use
JP6326816B2 (ja) 二軸延伸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633010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628244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JP2014037109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3339024A1 (en) Coated film
JP6194617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93552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8176553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26925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385581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648490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69742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7815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22999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269741B2 (ja) 積層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WO2016121161A1 (ja) 塗布フィルム
JP5764276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311667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6023304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4056103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5199226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