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010B -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 Google Patents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010B
TWI633010B TW103143765A TW103143765A TWI633010B TW I633010 B TWI633010 B TW I633010B TW 103143765 A TW103143765 A TW 103143765A TW 103143765 A TW103143765 A TW 103143765A TW I633010 B TWI633010 B TW I6330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polyester film
acrylic
resin layer
laminated polyes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3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9318A (zh
Inventor
澤本惠子
高田育
阿部悠
尾形雅美
太田一善
Original Assignee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9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9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0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4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205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 C08G18/4208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containing aromatic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16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18/622Polymers of est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08G18/6225Polymers of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06Polyurethanes from polyes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為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之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前述樹脂層(X)包含丙烯酸系構造(A)、胺基甲酸酯(B)及萘構造(C),不含碳化二亞胺構造(G),且該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提供透明性、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能見度)優良,並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於高溫高濕下之密著性(耐濕熱接著性)、浸漬於沸水時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優良,再者,浸漬於熱水中時之耐熱水透明性優良的積層聚酯薄膜。

Description

積層聚酯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之積層聚酯薄膜。更詳細而言,係提供一種透明性、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的抑制(能見度)優良,並且與硬塗(hardcoat)層之初期接著性、於高溫高濕下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浸漬於沸水中時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UV照射後之接著性(耐UV接著性)優良,再者,浸漬於熱水中時之透明性的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優良的積層聚酯薄膜。
作為顯示材料之代表,被設置於影像顯示裝置的畫面,且藉由按壓畫面之位置而將設定之指示賦予資料處理裝置的觸控面板已為人所知。在以具備觸控面板之影像顯示裝置為首的多種影像顯示裝置,係在其最外表面設置用以防止刮傷的硬塗層薄膜。近年,行動電話、筆記型個人電腦或攜帶式資訊終端機(PDA)等影像顯示裝置於屋外使用的機會變多。用於以汽車導航系統為首的屋外用途之影像顯示裝置的硬塗層薄膜,係必須具有即使長時間曝晒於紫外線,亦不發生硬塗層與基材薄膜之剝離的特性(耐UV接著性)。
又,近年則是在浴室等中使用攜帶用機器的情況亦增多,在行動電話,其中又在於具有觸控面板之行動電話等攜帶用機器所使用之硬塗層薄膜,係被強烈要求在高溫高濕下的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用於那種用途之硬塗層薄膜,係被要求即使在85℃,85%RH之環境下保持250小時至500小時後,也還維持接著性的耐濕熱接著性。近年則開始被要求在更嚴苛之條件的沸水(100℃)中煮沸後,也還維持接著性的耐煮沸接著性。如此地滿足嚴苛環境下之接著性,且無外觀變化,而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的抑制(能見度)優良之積層聚酯薄膜的需求係增高中。
再者,在基材的聚酯薄膜之加工步驟中,於實施高溫之熱處理的情況,還是將顯示裝置在高溫高濕下長時間保管的情況下,由於有從聚酯薄膜之寡聚物的析出發生、透光率的降低、能見度惡化的問題,所以係被要求進一步抑制寡聚物的析出(寡聚物抑制性)。
因此,檢討了先前以來用各種方法對於聚酯薄膜表面賦予易接著性的方法。係提出了例如:在薄膜表面設置丙烯酸系改質聚胺基甲酸酯作為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1);將共聚合聚酯樹脂及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作為底漆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2);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碳化二亞胺系交聯劑作為底漆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3);設置由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異氰酸酯系化合物、唑啉系化合物、碳化二亞胺系化合物所構成之底漆層的方法(專利文獻4);又,將具有 30~70%三聚氰胺化合物與萘環之化合物、及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底漆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5)等。又,就抑制寡聚物析出之方法而言,係提出了在樹脂薄膜表面使用丙烯酸改質聚酯來設置塗膜的方法(專利文獻6、7);將具有特定官能基之樹脂或礦油、交聯劑等添加物添加於樹脂層的方法(專利文獻8、9)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293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4913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1-79994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07/032295號小冊子
[專利文獻5]專利第4916339號公報
[專利文獻6]國際公開第2011/122209號小冊子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03-012841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2006-281498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2002-127621號公報
[發明之概要]
專利文獻1中,雖然與紫外線硬化型油墨之初期接著性優良,但卻容易發生無法獲得在耐濕熱環境下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等問題。
又,在記載於專利文獻2的方法,雖然耐 濕熱接著性之固定的提升效果被認同,然而與UV硬化型樹脂,其中又與構成稜鏡層之無溶劑型UV硬化型樹脂等的接著性不足。
在記載於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的方法,由於雖然除初期接著性之外,耐濕熱接著性經良化,但樹脂本身的折射率低,所以有能見度(干涉條紋)變得不充分的問題。
又,在記載於專利文獻5的方法,雖然藉由具有萘環之化合物而抑制折射率之降低並使能見度提升,亦使初期接著性提升,但是關於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卻有變得不足的問題。再者,在記載於專利文獻5的方法,因含有許多三聚氰胺化合物,而在生產步驟中,三聚氰胺化合物的揮發而導致的步驟污染會成為問題,或會有三聚氰胺化合物藉由交聯反應而生成對人體有害之甲醛的問題。
又,如專利文獻6、7般,在薄膜表面設置具有一定的溫度以上之玻璃轉移點的丙烯酸改質聚酯的方法,雖可得到寡聚物析出抑制效果,然而有與積層體之接著性的問題。
又,如專利文獻8、9般,在使用礦油或交聯劑等添加物的情況,於樹脂層形成時或製膜時,添加劑本身隨著時間經過而滲出至樹脂層表面,與寡聚物析出之情況同樣地有會引起薄膜之白化或薄膜輸送步驟之污染等的問題。
如上所述,以先前之技術,則無法完全滿 足干涉條紋之抑制(能見度)、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以及耐UV接著性。又,以先前之技術,並未能滿足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因此,本發明之目的為解決上述之缺點,係以提供不僅是初期之接著性,尤其是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亦優良,再者,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優良的積層聚酯薄膜為目的。又,以提供即使是含有少量或完全不含三聚氰胺化合物之情況,也具有上述優良特性的積層聚酯薄膜為目的。
本發明相關之積層聚酯薄膜係具有以下之構成。
(1)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至少在聚酯薄膜之單面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前述樹脂層(X)包含丙烯酸系構造(A)、胺基甲酸酯構造(B)及萘構造(C),不含碳化二亞胺構造(G),且前述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2)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樹脂層(X)之表面界達電位(zeta potential)為-20mV以上。
(3)如(1)或(2)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內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4)如(1)~(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樹脂層(X)係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 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之塗料組成物所形成之層。
(5)如(4)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樹脂層(X)之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並且前述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比率為3重量%以上。
(6)如(4)或(5)之任一項記載的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聚酯樹脂(b)係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元羧酸成分,含有1~30莫耳%之含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
(7)如(4)~(6)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聚酯樹脂(b)包含下述式(1)所示的二元醇成分:
(式中,X1、X2表示-(CnH2nO)m-H(n=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之整數))。
(8)如(4)~(7)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前述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
(9)如(8)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當作100重量份時,在前述塗料組成物中含有:以固體成分重量計,3~20重量份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 以固體成分重量計,20~50重量份之唑啉化合物(d)。(10)如(9)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當作100重量份時,前述塗料組成物進一步含有5~30重量份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係發揮所謂不僅是透明性、硬塗層積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的抑制(能見度)優良,並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於高溫高濕下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浸漬於沸水時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UV照射後之接著性(耐UV接著性)優良,再者,浸漬於熱水中時之透明性的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亦優良的效果。
1‧‧‧樹脂層(X)
2‧‧‧聚酯薄膜
3‧‧‧X方向
4‧‧‧Y方向
5‧‧‧Z方向
[第1圖]圖表式地表示分散指數大之積層聚酯薄膜的截面圖。
[第2圖]圖表式地表示分散指數小之積層聚酯薄膜的截面圖。
[第3圖]圖表式地表示分散指數小之積層聚酯薄膜的截面圖。
[第4圖]圖表式地表示進行積層聚酯薄膜之截面觀察之面的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詳細地說明。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中,係具有成為基材之聚酯薄膜,且在該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
(1)聚酯薄膜
在本發明中,構成成為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聚酯,係指以酯鍵為主鏈之主要的結合鏈之高分子的總稱。作為較佳聚酯,可列舉以選自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6-萘二甲酸乙二酯、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丙二酯、及對苯二甲酸1,4-環己二亞甲酯等之至少1種的構成樹脂為主要構成樹脂者。此等構成樹脂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從適合實施本發明而言,上述聚酯之極限黏度(於25℃之鄰-氯酚中測定),以0.4~1.2dl/g為較佳,更佳為0.5~0.8dl/g之範圍者。
再者,於聚酯中,亦可在不使其特性惡化之程度,添加各種添加劑,例如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耐候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有機之易滑劑、顏料、染料、有機或無機之微粒子、充填劑、抗靜電劑、核劑及交聯劑等。
又,作為上述之聚酯薄膜,較佳為使用雙軸配向聚酯薄膜。在此,「雙軸配向」係指於廣角X射線繞射呈現雙軸配向之圖案者。雙軸配向聚酯薄膜一般而言,可藉由將未延伸狀態之聚酯片沿片長軸方向及寬方向各延伸約2.5~5倍左右,然後,施行熱處理而得到。
又,聚酯薄膜可為聚酯薄膜本身2層以上的積層構造體。就本發明之聚酯薄膜中較佳之積層構造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一種複合體薄膜,係具有內層部及表層部之複合體薄膜,在內層部實質上不含粒子,而只在表層部設置含有粒子之層。又,構成內層部與表層部之聚酯可為同種,亦可為異種。
聚酯薄膜之厚度無特別限定,可依照用途及種類而適宜選擇,然而從機械性強度、操作性等觀點而言,通常較佳為10~500μm,更佳為38~250μm,最佳為75~150μm。又,聚酯薄膜可為藉由共押出形成之複合薄膜,亦可為將所得到的薄膜以各種方法貼合之薄膜。
(2)樹脂層(X)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為一種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之積層聚酯薄膜,該積層聚酯薄膜之特徵為前述樹脂層(X)包含丙烯酸系構造(A)及胺基甲酸酯構造(B),及萘構造(C),不含碳化二亞胺構造(G),且前述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上述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係透明性、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的抑制(能見度)優良,並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於高溫高濕下之密著性(耐濕熱接著性)、浸漬於沸水時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UV照射後之接著性(耐UV接著性)優良,再者,浸漬於熱水時之透明性的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優良。
本發明之前述樹脂層(X),係藉由包含丙烯酸系構造(A)及胺基甲酸酯構造(B),而能夠賦予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與泛用接著性。又,由於藉由在前述樹脂層(X)包含高折射構造的萘構造(C),而可將樹脂層(X)之折射率調成聚酯薄膜之折射率與一般硬塗層之折射率的中間值,所以能夠抑制積層硬塗層時的干涉條紋。另一方面,藉由從樹脂層(X)排除碳化二亞胺構造(G),而能夠維持浸漬於熱水時的耐熱水透明性。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係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較佳為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之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
在此,本發明中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係表示進行使積層聚酯薄膜浸漬於沸水(100℃)5小時之煮沸處理試驗時,從積層聚酯薄膜的樹脂層(X)側測定分光反射率時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的絶對值(%)。
再者,煮沸處理試驗前的分光反射率(%)及煮沸處理試驗後的分光反射率(%),係根據後述之「(8)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的評價方法」而求得者。△R係以從煮沸試驗處理前的分光反射率(%)減去煮沸處理試驗後的平均分光反射率(%)所得之變化量的絶對值(△R=|煮沸試驗處理前之平均分光反射 率-煮沸試驗處理後之平均分光反射率|)(%)而求得。
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必須為0%以上2%以下,更佳為0%以上1.8%以下,進一步更佳為0%以上1.5%以下,越接近0%越好。
藉由設定從前述樹脂層(X)側測定時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係為0%以上2%以下,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係透明性、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的抑制(能見度)優良,並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優良,再者,更驚人地,可表現浸漬於沸水時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作為此理由,係推測如下。從樹脂層(X)側測定時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係藉由因樹脂層(X)之組成變化所導致的折射率之變化而發生。因此,所謂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分光反射率會變化一事,係指藉由煮沸處理試驗而樹脂層(X)之折射率會變化。亦即,表示樹脂層(X)之組成有變化。就藉由煮沸處理試驗而導致的樹脂層(X)之組成變化而言,研判係樹脂層(X)之組成成分流出至煮沸水中,及煮沸水浸入樹脂層(X)中。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的情況,由於藉由煮沸處理試驗而導致的樹脂層(X)之組成變化少,所以即使高溫高濕下或是浸漬於沸水後,亦可表現優良之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另一方面,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超過2%的情況,由於煮沸處理試驗所造成的樹脂層(X)之組成變化大,而會發生耐濕熱接著性、 耐煮沸接著性之降低。
在本發明中,就形成煮沸處理試驗前後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成為0%以上2%以下之樹脂層(X)的手法而言,係可藉由使樹脂層(X)之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而形成煮沸處理試驗前後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成為0%以上2%以下的樹脂層(X)。
又,本發明之樹脂層(X)較佳為表面界達電位為-20mV以上。
由於可藉由使樹脂層(X)之表面界達電位為-20mV以上,而減低樹脂層(X)表面之極性,並抑制水對樹脂層(X)之浸入或吸附,所以能夠表現優良之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再者,將樹脂層(X)之表面界達電位調整至-20mV以上的方法無特別限定。就調整表面界達電位之方法而言,係調整樹脂層(X)中所含的樹脂之構造或化學構造之組成比的方法;進行電暈處理、電漿處理等放電處理或框架處理等物理處理,酸處理或鹼處理等化學處理,而在樹脂層(X)之表面導入羧基、羥基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方法;而較佳為對樹脂層(X)施行電暈處理、電漿處理等放電處理的方法等。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樹脂層(X)係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之塗料組成物所形成之層,以該樹脂層(X)之含丙烯酸系 ‧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為較佳,更佳為3以下。本發明中之分散指數,係表示使用透過型電子顯微鏡(TEM)觀察樹脂層(X)之截面時,在特定之面積所觀察到的大小40nm以上之含有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平均個數。係使倍率為2萬倍,並計測該視野面積(Z方向×X方向:500nm×1200nm)所觀察到的含有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大小40nm以上之凝集體的個數。將所得到之凝集體的個數,藉由下式換算成每一設定面積(120000nm2)的個數。
(所觀察到的大小40nm以上之凝集體的個數)×120000/視野面積中之樹脂層(X)所占的面積
於10個視野中實施此觀察,算出在每一設定面積所存在之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平均個數,以將小數點第1位之數四捨五入之值作為分散指數。在此,凝集體之大小係表示凝集體之最大徑(亦即,為凝集體之長徑,表示凝集體中之最長徑),於內部具有空洞之凝集體的情況亦同樣地表示凝集體之最大徑。
分散指數係表示0以上之整數。本發明中之分散指數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3以下。
為了要確認樹脂層(X)之分散指數,可藉由使用透過型電子顯微鏡(TEM)觀察該層(X)之截面構造而判定。
首先,針對樹脂層(X)之截面觀察加以說 明。
關於積層聚酯薄膜,係藉由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法而製作該層(X)之截面的試料。若將所得到之試料的截面,針對以加速電壓100kV、倍率2萬倍所觀察之視野面積(Z方向×X方向:500nm×1200nm)進行觀察,則可確認例如:如第1圖至第3圖之構造。
在此樹脂層(X)之截面觀察,係意指第4圖中所謂的X-Z面之截面觀察。在此,RuO4染色係能夠使具有丙烯酸系骨架之部分染色。
例如,針對樹脂層(X)僅包含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的積層聚酯薄膜,同樣地進行試料製作,並觀察截面之情況,由於不含有會被RuO4染色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所以未觀察到黑色部分。另一方面,針對樹脂層(X)僅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積層聚酯薄膜,同樣地進行試料製作,並觀察截面之情況,則由於只存在會被RuO4染色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所以樹脂層(X)全體成為黑色部分。從此結果,可判斷黑色部分為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部分。
由於該層(X)具有如第1圖之海島構造的情況,相較於第2圖、第3圖之構造,該層(X)之厚度方向中的黑色部分(例如,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之島的個數多,所以分散指數變大。在另一方面,由於第2圖、第3圖之構造的情況,黑色部分之島的個數少, 所以分散指數變小。
在依照前述方法所觀察到之分散指數超過5之情況,係判斷為樹脂層(X)未形成均勻之分散構造。另一方面,在分散指數成為5以下之情況,係判斷為樹脂層(X)係形成均勻之分散構造。
樹脂層(X)係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之塗料組成物所形成之層,前述層(X)之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係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3以下,進一步更佳為2以下為。由於藉由成為本範圍,而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係透明性、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的抑制(能見度)更為優良,並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更為優良,更驚人地,亦可表現浸漬於沸水時之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UV照射後之接著性(耐UV接著性),因此較佳。
就其理由而言,係推測如下。若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形成如第2圖、第3圖之分散指數為5以下之均勻的分散構造,則與硬塗層接著性優良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就成為亦分布於樹脂層(X)表面。又,與硬塗層之接著性優良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亦同樣地成為也分布於該層(X)表面。其結果,硬塗層與該層(X)之相互作用變大,除了與硬塗層之接著力大幅度地提高之外,在施加了將所積層之硬塗層剝離之力的情況,會由於在面內之接 著力均勻,應力係不集中於局部而變得分散,能夠表現優良之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又,若樹脂層(X)中,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形成均勻之分散構造,則由於折射率低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不會集中於局部,所以在該層(X)中之折射率亦變得均勻,而可形成厚度方向具有均勻折射率的該層(X)。其結果,由於在積層硬塗層時,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能見度)亦優良,因此較佳。
另一方面,在分散指數超過5之情況,由於樹脂相互間的分散不良,而發生透明性之降低、及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之降低。
本發明中,就於樹脂層(X)形成分散指數成為5以下之均勻分散構造的手法而言,例如,如以下所記載地,藉由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元羧酸成分,含有1~30莫耳%之含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並使塗料組成物中之(a)~(d)之各樹脂的比率成為某種特定範圍,而樹脂層(X)可形成分散指數5以下之構造。
又,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較佳為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係4.5%以上6.0%以下。
就其理由而言,係由於人類的視覺細胞之吸收波長係在450nm以上650nm以下之範圍,而若是此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則積層硬塗層時之虹彩狀模樣(干擾斑)會變得難以看見。
本發明中,就用以形成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係成為4.5%以上6.0%以下之積層聚酯薄膜的手法而言,例如,藉由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係使用相對於聚酯全二元羧酸成分,含有1~30莫耳%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並使塗料組成物中(a)~(d)之各樹脂的比率為某種特定範圍,而可形成在該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
就其理由而言,例如,若是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元羧酸成分,含有1~30莫耳%之含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則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及其他樹脂之相容性就會提升,且可形成均勻之分散構造。其結果,在樹脂層(X)中之折射率亦變得均勻,而能夠形成該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藉由調整為此反射率之範圍,而在積層硬塗層之情況,由於光學干涉之原理,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能見度)成為可能,因此較佳。
將關於此理由之詳情記載如下。虹彩狀模樣之抑制,係可藉由控制樹脂層(X)之折射率及膜厚而達成。在使樹脂層(X)之折射率成為基材之聚酯薄膜與積層之硬塗層的折射率之幾何平均值(geometric mean)的折 射率之情況,係最能抑制虹彩狀模樣。例如,在硬塗層為丙烯酸系樹脂,且基材之聚酯薄膜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情況,由於硬塗層之折射率為1.52,基材之聚酯薄膜之折射率為1.65,所以用於抑制虹彩狀模樣之最適樹脂層(X)的折射率即為此等之幾何平均值1.58。由於塗膜之折射率與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之波長範圍中的反射率有相關關係,所以藉由形成樹脂層(X)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而能夠達成虹彩狀模樣之抑制。
再者,在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中,若是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塗布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的塗料組成物,而使樹脂層(X)形成所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則由於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會變得良好而較佳。又,若是塗布將前述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當作100重量份時,含有以固體成分重量計為3~20重量份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以固體成分重量計為20~50重量份之唑啉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使樹脂層(X)形成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則可形成樹脂層(X)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分散指數成為5以下之具有均勻分散構造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該積層聚酯薄膜之耐濕熱接著性及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良好而較佳。
上述之結果,樹脂層係成為可表現高透明性、與硬塗層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再者,於積層硬塗層時之優良的干涉條紋之抑制(能見度)。
再者,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浸漬於熱水時之透明性的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亦優良。耐熱水透明性,可藉由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而評價。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係表示使積層聚酯薄膜浸漬於100℃之熱水的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的變化量。具體而言,從煮沸處理試驗後之積層聚酯薄膜之霧度值減去煮沸處理試驗前之積層聚酯薄膜之霧度值的值,係表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處理後之薄膜霧度-煮沸處理試驗前之薄膜霧度)。詳細之測定方法如後述。本發明中,係將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小於5.0%的薄膜當作耐熱水透明性優良的薄膜。
藉由使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為小於5.0%,而可形成即使於高溫高濕等嚴苛環境下長時間使用,亦能夠抑制透明性之惡化的積層聚酯薄膜。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更佳為小於4.5%。就用以得到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小於5.0%之積層聚酯薄膜的手法而言,可列舉例如:在使樹脂層(X)形成之塗料組成物中使用唑啉化合物(d)、使塗料組成物中(a)~(d)之樹脂或化合物的比率為某種特定範圍的方法、或組合此等方法之方法等。
就其理由而言,推測如以下之機構。從迄今之檢討,關於具有樹脂層之積層聚酯薄膜,係確認了若進行煮沸處理試驗,則於樹脂層表面會生成微細之空隙,且積層聚酯薄膜之霧度會上升。由於霧度係與此空隙生成量之增加一同上升,且接著性降低,因此研判會賦予接著性的交聯成分之未反應成分係因煮沸處理試驗而流出。而使用唑啉化合物(d)之情況,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與其他樹脂之相容性提高,且可形成具有均勻分散構造之樹脂層,又,由於可形成特別是交聯度高之樹脂層,所以在煮沸處理試驗中,唑啉化合物或其未反應成分難以流出,而其結果空隙之生成受到抑制,可大幅度抑制霧度變化量。
又,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於高溫下之寡聚物的析出抑制(寡聚物抑制性)亦優良。寡聚物抑制性可藉由高溫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來評價。高溫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係將積層聚酯薄膜於150℃進行加熱處理,而表示在此前後之薄膜霧度的變化量。具體而言,從加熱處理後之積層聚酯薄膜之霧度值減去加熱處理前之積層聚酯薄膜之霧度值所得的值,係表示高溫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加熱後△Hz=加熱處理後之薄膜霧度-加熱處理前之薄膜霧度)。詳細之測定方法如後述。本發明中,係將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小於2.5%的薄膜當作寡聚物抑制性優良的薄膜。
藉由使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為小於2.5%,而即使在基材之聚酯薄膜之加工步驟中施行高溫熱處理的情況,亦可形成能抑制透明性之惡化、能見度之惡化的積層聚酯薄膜。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係更佳為小於2.0%。就用以得到加熱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加熱後△Hz)成為小於2.5%之積層聚酯薄膜的手法而言,可列舉例如:在使樹脂層(X)形成之塗料組成物中使用唑啉化合物(d)、使塗料組成物中(a)~(d)之樹脂或化合物之比率為某種特定範圍的方法、或組合此等方法的方法等。
就其理由而言,推測如以下之機構。寡聚物抑制性係藉由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與唑啉化合物(d)反應,並交聯而表現。由於在使樹脂層(X)形成之塗料組成物中使用唑啉化合物(d),或是使塗料組成物中(a)~(d)之樹脂或化合物之比率為某種特定之範圍的情況,由於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與唑啉化合物(d)會迅速地反應,並可形成交聯度高之樹脂層,所以研判在高溫加熱處理中,寡聚物會變得難以擴散,而可大幅度地抑制薄膜霧度變化量。
在此,由於於塗料組成物中,追加例如式(2)所示之含碳化二亞胺構造(G)之碳化二亞胺化合物(g)等的情況,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與,異氰酸酯化合物(c)或唑啉化合物(d)、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反應會受到阻礙,所以無法形成交聯度高的樹脂層,寡聚物抑制性會惡化,因而不佳。
式(2)-N=C=N-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中所用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唑啉化合物(d)、及三聚氰胺化合物(e)加以說明。
(1)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係只要是丙烯酸系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所共聚合之樹脂即可,無特別限定。
本發明中所用之丙烯酸系樹脂係表示將後述之丙烯酸系單體與因應需要之其他單體,藉由乳化聚合、懸浮聚合等周知的丙烯酸樹脂之聚合方法共聚合所得到的樹脂。
就使用於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丙烯酸系單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丙烯酸烷酯(作為烷基,係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甲基丙烯酸烷酯(作為烷基,係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等含有羥基之單體;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N-二羥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醯胺、N-苯基丙烯醯胺等含 有醯胺基之單體;丙烯酸N,N-二乙基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胺基乙酯等含有胺基之單體;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含有縮水甘油基之單體;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此等之鹽(鈉鹽、鉀鹽、銨鹽等)等含有羧基或其鹽之單體等。
丙烯酸樹脂係藉由使用1種或2種以上丙烯酸系單體聚合而能夠獲得,但在併用丙烯酸系單體以外之單體的情況,全部單體中丙烯酸系單體的比率為50重量%以上,再者,70重量%以上係從接著性之觀點而言為較佳。
又,本發明中所用之胺基甲酸酯樹脂,係表示將多元羥基化合物與多元異氰酸酯化合物,藉由乳化聚合、懸浮聚合等周知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之聚合方法反應所得到的樹脂。
就多元羥基化合物而言,可列舉例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六亞甲基二醇、四亞甲基二醇、1,5-戊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己內酯、聚己二酸伸己酯(polyhexamethylene adipate)、聚癸二酸伸己酯、聚己二酸伸丁酯(polytetramethylene adipate)、聚癸二酸伸丁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新戊四醇、聚碳酸酯二醇、甘油等。
就多元異氰酸酯化合物而言,可使用例如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tolylene diisocyanate)、異佛酮二異氰酸酯、 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亞甲基丙烷之加成物、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乙烷之加成物等。
在應用後述之線塗布(inline coating)法作為使樹脂層(X)形成之方法的情況,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係以溶解、或分散於水者為較佳。就提高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對水之親和性的手法而言,可列舉例如:使用含有羧酸基之多元羥基化合物或含有羥基之羧酸作為多元羥基化合物之一。就含有羧酸基之多元羥基化合物而言,可使用例如二羥甲基丙酸、二羥甲基丁酸、二羥甲基纈草酸、偏苯三酸雙(乙二醇)酯等。就含有羥基之羧酸而言,可使用例如3-羥基丙酸、γ-羥基丁酸、對-(2-羥基乙基)苯甲酸、蘋果酸等。
又,就提高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的對水之親和性的其他手法而言,可列舉在胺基甲酸酯樹脂中導入磺酸鹽基之手法。例如,從多元羥基化合物、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及鏈延長劑生成預聚物,在其中添加分子內具有可與末端異氰酸基反應之胺基或羥基以及磺酸鹽基或硫酸半酯鹽基的化合物,使其反應,而最終獲得在分子內具有磺酸鹽基或硫酸半酯鹽基之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方法。就具有可與末端異氰酸基反應之胺基或羥基以及磺酸鹽基的化合物而言,可使用例如胺基甲磺酸、2-胺基乙磺酸、2-胺基-5-甲基苯-2-磺酸、β-羥基乙磺酸鈉、脂肪族一級胺化合物之丙磺酸內酯、丁磺酸內酯加成生成物等,較佳為脂肪族一級胺化合物之丙磺酸內酯加成物。
若是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係將丙烯酸樹脂作為表皮層,將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核心層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則由於與硬塗層之接著性優良而較佳。其中又以包含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核心層不是完全被包入包含丙烯酸樹脂之表皮層中的狀態,而是具有核心層露出之形態者為較佳。在該核心層被表皮層完全包入之狀態的情況,由於樹脂層(X)係成為僅具有丙烯酸樹脂之特徴的表面狀態,而變得難以得到具有來自核心層之胺基甲酸酯樹脂之特徴的表面狀態,所以在與硬塗層之接著性的點為不佳。另一方面,該核心層非被表皮層包入之狀態,亦即兩者為分離之狀態,係單純為混合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之狀態。若如此,則一般而言,樹脂之表面能量小的丙烯酸樹脂會選擇性地配位在樹脂層(X)之空氣側的表面。其結果,由於樹脂層(X)之表面僅具有丙烯酸樹脂之特徴,所以在與硬塗層之接著性之點為不佳。
茲顯示獲得具有核心‧表皮構造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一例。首先使用形成聚合體樹脂之核心部分的胺基甲酸酯樹脂單體、乳化劑、聚合起始劑及水系溶劑,進行第一段乳化聚合。接著,第一段乳化聚合實質上終了後,添加形成表皮部分之丙烯酸系單體與聚合起始劑,進行第二段乳化聚合。藉由此二階段反應,而可得到具有核心‧表皮構造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此時,為了使生成之共聚合樹脂成為核心層及表皮構造之2層構造,有用之方法為 :在第二段乳化聚合時,限制乳化劑於不會形成新核心之程度的量,而在第一段乳化聚合所形成之包含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核心表面上使聚合進行的方法。
關於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製造方法,可列舉以下之方法,不過不應被解釋為限定於依照此方法所得到之物。例如在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水分散液中添加少量之分散劑及聚合起始劑,一面保持於一定溫度,並一面攪拌而緩慢地添加丙烯酸系單體。然後,因應需要使溫度上升,並持續反應一定時間,使丙烯酸系單體之聚合完成,得到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之水分散體的方法。
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含量,係相對於塗料組成物中之樹脂之固體成分的全部重量,以3重量%以上為較佳。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含量係小於3重量%的情況,會有接著性與干涉條紋之抑制無法兼顧的情形。相對於塗料組成物中之樹脂之固體成分的全部重量,以3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為較佳,以4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為更佳。特佳為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中之丙烯酸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以下將玻璃轉移溫度稱為「Tg」)以20℃以上為較佳,以40℃以上為更佳。若丙烯酸樹脂之Tg為20℃以上,則由於室溫保管時之封閉(blocking)性提高,因而較佳。
又,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 中之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比率(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係以重量比計為10/90~70/30較佳,更佳為20/80~50/50。若在此範圍外,則會有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惡化之事。丙烯酸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之重量比,可藉由調整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製造時之原料的摻入量而成為期望之值。
再者,由於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若為40/60~5/95,則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就會變得良好,所以較佳。更佳為30/70~10/90。
(2)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
本發明中之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係指在以酯鍵為主鏈之主要結合鏈的聚酯樹脂中具有萘骨架的樹脂。
就得到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的方法而言,係例如有:使用作為取代基而於萘環導入2個以上羥基的二元醇成分或多元羥基成分、或導入2個以上羧酸基或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的二元羧酸成分或多元羧酸成分來作為聚酯樹脂原料的方法。從聚酯樹脂之安定性的觀點而言,係以使用在萘環導入2個羧酸基之二元羧酸成分來作為聚酯樹脂原料,而得到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為較佳。就導入2個羧酸基之萘骨架而言,可列舉如:2,6-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及2,7-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2,6-萘二羧酸二甲酯、2,6-萘二羧酸二乙酯、1,4-萘二羧酸二甲酯、1,4-萘二羧酸二乙酯等芳香族二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其中, 2,6-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從折射率、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的觀點而言為特佳。
使用具有此種萘骨架之二元羧酸成分佔全二元羧酸成分之30莫耳%以上,較佳為35莫耳%以上,更佳為40莫耳%以上的聚酯,由於可使能見度提升而較佳。
又,就含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的構成成分而言,亦可併用不具有萘骨架,例如下述之多元羧酸及多元羥基化合物。亦即,就多元羧酸而言,可使用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苯二甲酸、4,4’-二苯基羧酸、1,4-環己二羧酸、2-磺酸鉀基對苯二甲酸、5-磺酸鈉基間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碳二羧酸、戊二酸、琥珀酸、偏苯三酸、苯均三酸、苯均四酸、偏苯三酸酐、苯二甲酸酐、對羥基苯甲酸、偏苯三酸單鉀鹽及此等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等;就多元羥基化合物而言,可列舉: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2-甲基-1,5-戊二醇、新戊二醇、1,4-環己二甲醇、對苯二甲基二醇、雙酚A-乙二醇加成物、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聚氧伸丁基二醇(poly(tetrmethylene oxide)glycol)、二羥甲基丙酸、甘油、三羥甲基丙烷、二羥甲基乙基磺酸鈉、二羥甲基丙酸鉀等。
再者,本發明中之聚酯樹脂(b),以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元羧酸成分為具有1~30莫耳%之含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為較佳 。在小於1莫耳%之情況,由於會有聚酯樹脂變得不呈現水溶性的情形,而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唑啉化合物(d)之相容性亦降低,所以會有樹脂層(X)之均勻性、透明性降低的情形。又,在超過30莫耳%之情況,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降低,透明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變得容易劣化。
就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而言,可列舉例如:磺酸基苯二甲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苯二甲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等具有磺酸鹽基之化合物。
又,就上述以外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而言,可列舉如: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二甲 酯之鹼金屬鹽、磺酸基-2,6-萘二羧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2,3-萘二羧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1,4-萘二羧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等具有磺酸基之芳香族二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的鹽。
此等之中,以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之鹼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之鹼土族金屬鹽、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的鹼金屬鹽、鹼土族金屬鹽為特佳。
就前述之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的具體例而言,可列舉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鋰鹽、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鈉鹽、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鉀鹽、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銫鹽,就前述之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土族金屬鹽的具體例而言,可列舉雙(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鎂、雙(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鈣、雙(5-磺酸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鋇等。雖省略具體之例示,然而關於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或磺酸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之鹼金屬鹽及鹼土族金屬鹽亦為相同。
再者,本發明中之聚酯樹脂(b),就聚酯樹脂之二元醇成分而言,若含有下述式(1)所示之二元醇成分,則由於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提升,又能見度提升而較佳。下述式(1),由於具有折射率高之S元素的雙酚S骨架,所以可提高聚酯樹脂(b)之折射率。另一方面,即使使用以具有與式(1)類似之構造的雙酚A為首之雙酚化合物作為二元醇成分,相較於使用式(1)所示之二元醇成分 時,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提升效果或能見度提升效果係惡劣。
在此,X1、X2:表示-(CnH2nO)m-H,n=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之整數。在此,構成X1、X2之氧伸烷基單元為碳數2以上4以下者,其中包含氧伸乙基單元、氧伸丙基單元、氧伸丁基單元及/或氧四亞甲基單元,然而以氧伸乙基單元及/或氧伸丙基單元(n=2或3)為較佳。又,氧伸烷基之重複數(m)較佳係成為1以上15以下,但更佳係成為1以上4以下,進一步更佳係成為1或2。
本發明中之聚酯樹脂(b),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元醇成分,以含有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之式(1)所示之二元醇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為較佳。更佳為含有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之共聚合聚酯樹脂。
又,聚酯樹脂(b),就上述式(1)以外之二元醇成分而言,以至少含1種下述式(3)所示之二元醇化合物為較佳。
式(3)HO-X3-H
(其中,X3表示-(CxH2xO)y-,x=2以上10以下,y=1以上4以下之整數)。
就碳數2以上10以下(x=2以上10以下)之烷基二元醇而言,可列舉例如: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 1,6-己二醇、新戊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等,然而其中以1,3-丙二醇、1,4-丁二醇(x=2或3)為較佳。又,以氧伸烷基的重複數之y為1以上4以下較佳,以1以上3以下為更佳。本發明中之聚酯樹脂(b),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元醇成分,以含有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之式(3)所示之二元醇成分的共聚合聚酯樹脂為較佳。更佳為含有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之共聚合聚酯樹脂。由於藉由具有此種氧伸烷基而聚酯樹脂(b)之親水性提高,且可提高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因而更佳。
又,本發明中所用之聚酯樹脂(b)的固有黏度,無特別限定,從接著性之觀點而言,以0.3dl/g以上2.0dl/g以下為較佳,以0.4dl/g以上1.0dl/g以下為更佳。本發明中之固有黏度,係將0.3g之聚酯樹脂溶解於25ml之酚/四氯乙烷=40/60(重量比)的混合溶劑中,並使用Cannon Fenske型黏度計於35℃測定之值。
再者,本發明關連之聚酯樹脂(b),係折射率為1.58以上,較佳係以1.61以上1.65以下為宜。於本發明中,折射率係使用小型熱壓機,將聚酯樹脂成形為厚度0.5mm之樹脂板,並使用Abbe折射率計,於25℃測定之值。測定中係使用單溴萘作為中間液。
在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中,該聚酯樹脂(b)可藉由以下之製造方法製造。例如,藉由酯交換-聚縮合反應而製造的方法,亦即使作為具有萘骨架之二元羧酸成分的萘二羧酸二甲酯、與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鹽 、與作為式(1)所示二元醇成分的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與作為式(3)所示二元醇成分的乙二醇,於周知之聚合觸媒的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後,一面於高溫高真空下將低分子化合物餾去,並同時使聚縮合反應進行;藉由酯交換-聚縮合-解聚合反應而製造的方法,亦即將作為具有萘骨架之二元羧酸成分的萘二羧酸二甲酯、與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鹽、與作為式(1)所示二元醇成分的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與作為式(3)所示二元醇成分的乙二醇,於周知之聚合觸媒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後,一面於高溫高真空下將低分子量化合物餾去,並同時使聚縮合反應及解聚合反應進行;藉由聚縮合反應而製造的方法,亦即將作為具有萘骨架之二元羧酸成分的萘二羧酸二甲酯、與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鹽、與作為式(1)所示二元醇成分的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與作為式(3)所示二元醇成分的乙二醇,於周知之聚合觸媒存在下,一面在高溫高真空下將低分子量化合物餾去,並同時使聚縮合反應進行。
此時,就反應觸媒而言,可使用例如鹼金屬、鹼土族金屬、錳、鈷、鋅、銻、鍺、鈦化合物等。
聚酯樹脂(b)之Tg,以0℃以上130℃以下為較佳,更佳為10~85℃。由於當Tg低於0℃,則例如,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係會惡劣,或會發生樹脂層 (X)彼此固著之粘連(blocking)現象,而相反地在超過130℃之情況,則會有樹脂之安定性及水分散性惡劣的情形,因而不佳。
(3)異氰酸酯化合物(c)
本發明中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意指以下所述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或含有來自以下所述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構造的化合物。
就異氰酸酯化合物(c)而言,可使用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間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1,6-二異氰酸酯、1,6-二異氰酸基己烷、甲苯二異氰酸酯與己三醇之加成物、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之加成物、經多元醇改質之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經碳化二亞胺改質之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異佛酮二異氰酸酯、1,5-萘二異氰酸酯、3,3’-聯甲苯-4,4’二異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間苯二異氰酸酯等。尤其,由於若使用在聚酯樹脂或丙烯酸樹脂等聚合物之末端或側鏈具有複數個異氰酸基之高分子型異氰酸酯化合物,則該層(X)之強靭性提高之故,而可較佳地使用。
就使樹脂層(X)形成之方法而言,於適用於後述之在線塗布法的情況,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水分散體為較佳。尤其,從塗料組成物之罐藏期(pot life)的觀點而言,以將異氰酸基經封阻劑等遮蔽之封阻異氰酸酯系化合物等為特佳。就封阻劑之交聯反應而言,已知有藉由塗布後乾燥步驟之熱,而該封阻劑揮發,且異氰 酸基露出,引起交聯反應的系統。又,雖然該異氰酸基可為單官能型,亦可為多官能型,但由於多官能型之封阻多元異氰酸酯系化合物係使該層(X)之交聯密度提升,與硬塗層之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優良,因此較佳。
就具有2個以上封阻異氰酸基之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而言,可列舉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之甲苯二異氰酸酯3莫耳加成物、聚乙烯基異氰酸酯、乙烯基異氰酸酯共聚物、聚胺基甲酸酯末端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之甲基乙基酮肟封阻體、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次硫酸鈉封阻體、聚胺基甲酸酯末端二異氰酸酯之甲基乙基酮肟封阻體、三羥甲基丙烷之甲苯二異氰酸酯3莫耳加成物的酚封阻體等。
將塗料組成物中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及聚酯樹脂(b)之合計當作100重量份時,以含有異氰酸酯化合物(c)3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為較佳,更佳為4重量份以上18重量份以下,進一步更佳為5重量份以上16重量份以下。
藉由使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含量為上述範圍,並且使唑啉化合物(d)之含量的合計為所設定的範圍,樹脂層(X)可表現高透明性、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優良之能見度。塗料組成物中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含量小於3重量份的情形,與硬塗層之接著性惡劣。又,若超過20重量份,則除了積層聚酯薄膜之透明性 變差之外,樹脂層之折射率會降低,而積層硬塗層時之能見度惡劣。
(4)唑啉化合物(d)
就本發明中之唑啉化合物(d)而言,只要是每1分子中具有至少1個以上唑啉基或嗪基者,則無特別限定,然而以將含有加成聚合性唑啉基之單體單獨聚合,或是與其他單體一起聚合之高分子型較佳。此係由於在使用高分子型之唑啉化合物,以設置本發明之層(X)於熱可塑性樹脂薄膜上,形成積層聚酯薄膜時,會提升該層(X)之可撓性及強靭性、耐水性、耐溶劑性之故。
就含有加成聚合性唑啉基之單體而言,可列舉:2-乙烯基-2-唑啉、2-乙烯基-4-甲基-2-唑啉、2-乙烯基-5-甲基-2-唑啉、2-異丙烯基-2-唑啉、2-異丙烯基-4-甲基-2-唑啉、2-異丙烯基-5-乙基-2-唑啉。此等可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之混合物。此等之中,2-異丙烯基-2-唑啉係於工業上容易取得而較佳。其他單體,只要是能與含有加成聚合性唑啉基之單體共聚合的單體,則無限制,可列舉例如:丙烯酸烷酯、甲基丙烯酸烷酯(就烷基而言,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甲基)丙烯酸酯類;或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馬來酸、富馬酸、巴豆酸、苯乙烯磺酸及其鹽(鈉鹽、鉀鹽、銨鹽、第三級胺鹽等)等不飽和羧酸類;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不飽和腈類;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烷基丙烯醯胺、N-烷基甲基丙烯醯胺、N,N-二 烷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N,N-二烷酯(就烷基而言,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等不飽和醯胺類;在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之酯部加成有聚環氧烷者等乙烯酯類;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類;乙烯、丙烯等α-烯烴類;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氟乙烯等含鹵素α、β-不飽和單體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α、β-不飽和芳香族單體等,可使用此等之1種或2種以上的單體。
唑啉化合物(d)之含量,在將塗料組成物中之(a)及(b)的含量當作100重量份時,以20~50重量份為較佳。若為20~50重量份之範圍,則將本發明之樹脂層(X)設置於聚酯薄膜上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對積層聚酯薄膜賦予高耐濕熱接著性或耐UV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還可賦予寡聚物抑制性。
(5)三聚氰胺化合物(e)
本發明之樹脂層(X)可為使用進一步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塗料組成物所形成之層。
就三聚氰胺化合物(e)而言,雖無特別限定,然而從親水化觀點言之,可列舉:於縮合三聚氰胺與甲醛所得到之羥甲基三聚氰胺衍生物,使甲醇、乙醇、異丙醇等作為低級醇進行脫水縮合反應而醚化之化合物等。
就羥甲基化三聚氰胺衍生物而言,可列舉例如:單羥甲基三聚氰胺、二羥甲基三聚氰胺、三羥甲 基三聚氰胺、四羥甲基三聚氰胺、五羥甲基三聚氰胺、六羥甲基三聚氰胺。
本發明之樹脂層(X),由於若是使用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塗料組成物所形成的層,則可使接著性良好地表現而較佳,但若塗料組成物中大量地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則在生產步驟中,三聚氰胺化合物之揮發所導致的步驟污染會成為問題,或發生所謂三聚氰胺化合物藉由交聯反應而生成對人體有害之甲醛的問題。因此,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含量,在將塗料組成物中(a)及(b)之含量當作100重量份時,以30重量份以下為較佳。更佳為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特佳為10重量份以上25重量份以下。
若使用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則在將本發明之該層(X)設置於聚酯薄膜上作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使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更為良好。
(6)樹脂層(X)之形成方法
本發明中之樹脂層(X),係在為前述之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使用包含上述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唑啉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所形成之層。其中「使用…所形成之」,意指成為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上,含有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唑啉化合物(d)、以及因應需要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混合物的塗料組成物,係於 基材薄膜上被形成為層狀,且因應需要而被硬化或交聯處理。如列舉具體例,係可對聚酯薄膜上塗布包含前述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唑啉化合物(d)、以及因應需要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與因應需要之溶劑或界面活性劑等的塗液,並因應需要而將溶劑乾燥,又因應需要而使其進行硬化或交聯處理,藉以在聚酯薄膜上形成樹脂層(X)。
又,本發明中,作為溶劑以使用水系溶劑(f)為較佳。係因藉由使用水系溶劑,而可抑制在乾燥步驟之溶劑的急劇蒸發,不僅可形成均勻之樹脂層(X),而且從環境負荷之觀點為優良之故。
其中,水系溶劑(f)係指水、或水與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等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類,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等二元醇類等可溶於水的有機溶劑以任意比率混合者。藉由使用水系溶劑,而可抑制在乾燥步驟之溶劑的急劇蒸發,可形成均勻之樹脂層。又,於環境負荷之觀點亦優良。
上述塗料組成物之對聚酯薄膜上的塗布方法,可使用在線塗布法、線外塗布法之任一種,但較佳為在線塗布法。
所謂在線塗布法,係在聚酯薄膜之製造的步驟內進行塗布的方法。具體而言,係指在將聚酯樹脂熔融押出後,至雙軸延伸後熱處理而捲起為止之任何階段進行塗布的方法,通常係塗布於熔融押出後‧急冷所得到之實質上非晶狀態之未延伸(未配向)聚酯薄膜(以下 稱為「A薄膜」)、之後沿長軸方向被延伸的單軸延伸(單軸配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B薄膜」)、或進一步沿寬方向被延伸的熱處理前之雙軸延伸(雙軸配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C薄膜」)的任一種薄膜。
在本發明中,以採用下述方法為較佳:將塗料組成物塗布在結晶配向完成前之上述A薄膜、B薄膜、或C薄膜的任一種聚酯薄膜上,然後,將該聚酯薄膜進行單軸或雙軸延伸,並於在比溶劑之沸點高的溫度實施熱處理而使聚酯薄膜之結晶配向完成之同時,設置樹脂層(X)。若依照該方法,由於可同時進行聚酯薄膜之製膜,與塗料組成物之塗布乾燥(亦即,樹脂層(X)之形成),而有製造成本上的優勢。又,由於在塗布後進行延伸,係容易使樹脂層(X)之厚度變得更薄。樹脂層(X)之厚度,從能見度之觀點而言,以能抵消光學干擾的厚度為較佳,為50nm以上200nm以下,更佳為60nm以上150nm以下,進一步更佳為70nm以上130nm以下。
其中,將塗料組成物塗布沿長軸方向被單軸延伸之薄膜(B薄膜)上,然後,沿寬方向延伸並熱處理的方法較為優良。係因與塗布於未延伸薄膜上後雙軸延伸之方法相比,由於延伸步驟少1次,所以因延伸導致的樹脂層(X)之缺陷或龜裂不易發生,可形成透明性及平滑性優良之樹脂層(X)之故。
另一方面,所謂線外塗布法,係於將上述A薄膜單軸或雙軸延伸並實施熱處理,而使聚酯薄膜之結晶配向完成後的薄膜、或A薄膜上,在與薄膜之製膜步驟 為不同的步驟中塗布塗料組成物的方法。
在本發明中,樹脂層(X)由上述的各種優點來看,藉由在線塗布法設置為較佳。
因而,在本發明中,較佳之樹脂層(X)的形成方法,係藉由將使用水系溶劑(f)之水系塗料組成物,使用在線塗布法塗布於聚酯薄膜上、乾燥而形成的方法。又更佳為將塗料組成物在線塗布於單軸延伸後之B薄膜的方法。再者,塗液中之塗料組成物的固體成分濃度,以5重量%以下為較佳。藉由使固體成分濃度為5%以下,可對塗料組成物賦予良好之塗布性,能製造具有透明並且均勻之樹脂層的積層聚酯薄膜。
(7)包含使用水系溶劑(f)之塗料組成物之塗液的調製方法使用水系溶劑(f)之塗料組成物,可藉由將因應需要而水分散化或水溶化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唑啉化合物(d)的水系化合物及水系溶劑(f)依照任意之順序,以期望之固體成分重量比混合、攪拌,而製作。
接著,可藉由因應需要而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於上述塗料組成物中,依照任意之順序,以期望之固體成分重量比混合、攪拌,而製作。
混合、攪拌之方法,可將容器用手振動而進行,或使用磁攪拌子或攪拌葉片、進行超音波照射、振動分散等。
又,亦可因應需要,而於不會使藉由塗料組成物所設置之樹脂層之特性惡化的程度,添加易滑劑 、或無機粒子、有機粒子、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等各種添加劑。
(8)塗布方式對聚酯薄膜之塗料組成物的塗布方式,可使用周知之塗布方式,例如棒塗布法、逆轉輪塗布法法、凹版塗布法、模頭塗布法、刀片塗布法等任意的方式。
(9)積層聚酯薄膜製造方法
接著,關於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之製造方法,以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簡稱為PET)薄膜作為聚酯薄膜的情況為例來說明,但當然非限定於此。首先,將PET之膠粒充分真空乾燥後,供給至押出機,於約280℃熔融押出為片狀,使其冷卻固化而製作未延伸(未配向)PET薄膜(A薄膜)。將此薄膜以加熱至80~120℃之輥沿長軸方向延伸2.5~5.0倍,而得到單軸配向PET薄膜(B薄膜)。在此B薄膜之單面塗布調製為設定濃度之本發明的塗料組成物。此時,亦可於塗布前,在PET薄膜之塗布面進行電暈放電處理等表面處理。藉由進行電暈放電處理等表面處理,而可使塗料組成物之對PET薄膜的濡濕性提升,防止塗料組成物形成眼洞,並達成均勻之塗布厚度。
塗布後,將PET薄膜之兩邊以夾具挾持,導入至80~130℃之熱處理區(預熱區),使塗料組成物之溶劑乾燥。乾燥後沿寬方向延伸1.1~5.0倍。繼續導入至160~240℃之熱處理區(熱固定區)進行1~30秒之熱處理,使結晶配向完成。
在此熱處理步驟(熱固定步驟),亦可因應 需要而沿寬方向、或是長軸方向實施3~15%之鬆弛處理。由此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係成為透明並且與硬塗層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使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能見度優良的積層聚酯薄膜。
[特性之測定方法及效果之評價方法]
(1)透明性之評價方法
透明性係藉由初期霧度(%)而評價。霧度之測定,係於常態(溫度23℃,相對濕度65%)中,將積層聚酯薄膜放置1小時後,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濁度計「NDH5000」來進行。將3次測定之平均值,當作該積層聚酯薄膜之初期霧度。透明性可依照霧度之值,進行4階段評價。評定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程度,B為實用程度,S及A為良好者。
S:小於1.0%
A:1.0%以上小於2.0%
B:2.0%以上小於3.0%
C:3.0%以上。
(2)與硬塗層之接著性的評價方法
(2-1)初期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使用棒塗布器,將以下述之比率混合的UV硬化樹脂,以硬化後之UV硬化樹脂層之膜厚成為2μm的方式均勻地塗布在積層聚酯薄膜之樹脂層(X)的表面上。
‧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60重量份
(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Kayarad”(註冊商標)DPHA)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40重量份
(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Kayarad”(註冊商標)PETA)
‧光聚合起始劑(長瀬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Irgacure”(註冊商標)184):3重量份
‧甲基乙基酮:100重量份
接著,藉由安裝於距UV硬化樹脂層表面9cm之高度之具有120W/cm照射強度的集光型高壓水銀燈(Eye Graphics股份有限公司製H03-L31),以累積照射強度為300mJ/cm2之方式照射紫外線,使其硬化,得到在積層聚酯薄膜上積層有硬塗層的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在所得到之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之硬塗層積層面上,進行100個1mm2之橫切(cross-cut),並貼附Sellotape(註冊商標)(Nichiban股份有限公司製CT405AP),用手動輥(hand roller)以1.5kg/cm2之荷重按壓後,於對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為90度方向急速地剝離。接著性係依照殘存之橫切的個數,進行了4階段評價。殘存之橫切的個數,為實施3次的平均值。評定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程度,B為實用程度,S及A為良好者。
S:100個殘存
A:80~99個殘存
B:50~79個殘存
C:0~小於50個殘存。
(2-2)耐濕熱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依照與(2-1)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 。將所得到之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放置於溫度85℃,相對濕度85%之恆溫恆濕槽中240小時,然後使其於常態(23℃,相對濕度65%)乾燥1小時,得到濕熱接著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關於所得到之濕熱接著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依照與(2-1)同樣之方法進行接著性評價,進行了4階段評價。殘存之橫切的個數,為實施3次的平均值。評定C為實用上有問題之程度,B為實用程度,S及A為良好者。
(2-3)耐煮沸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將上述UV硬化樹脂與(2-1)之評價同樣地塗布於積層聚酯薄膜之樹脂層表面,使其硬化,得到耐煮沸接著性評價樣本。接著,將耐煮沸接著性評價樣本切成10cm×10cm之大小,分別固定於夾具成為吊下之狀態後,以積層聚酯薄膜全面浸漬之狀態而置入從所準備在燒杯的純水而成之沸騰的熱水(100℃)中18小時。然後,取出耐煮沸接著性評價樣本,於常態(23℃,相對濕度65%)下乾燥1小時,得到耐煮沸接著性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關於所得到之耐煮沸接著性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依照與(2-1)同樣之方法進行接著性評價,進行4階段評價。殘存之橫切的個數,為實施3次的平均值。評定C為實用上有問題之程度,B為實用程度,S及A為良好者。
(2-4)耐UV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將UV硬化樹脂與(2-1)之評價同樣地塗布於積層聚酯薄膜之樹脂層(X)表面,使其硬化,而得到耐UV接著性試驗用樣本。然後與(2-1)同樣地以累積照射強度成為 500mJ/cm2之方式照射紫外線,合計重複了3次直到合計之累積照射強度成為1500mJ/cm2為止。關於所得到之耐UV接著性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依照與(2-1)同樣之方法進行接著性評價,進行4階段評價。評定C為有實用上問題之程度,B為實用程度,S及A為良好者。
(3)耐熱水透明性之評價方法
耐熱水透明性,係藉由對熱水之積層聚酯薄膜浸漬前後的霧度變化量(△Hz)(%)而進行評價。將積層聚酯薄膜切成10cm×10cm之大小,固定於夾具成為吊下之狀態後,以積層聚酯薄膜全面浸漬之狀態置入從所準備在燒杯的純水而成之沸騰的熱水(100℃)中1小時。然後,取出積層聚酯薄膜,於常態(23℃,相對濕度65%)使其乾燥1小時,而得到耐熱水透明性試驗用樣本。於此,只在聚酯薄膜之單面具有樹脂層(X)之樣本的情況,係將位於與樹脂層相反側的聚酯薄膜之面,以含有丙酮之不織布(小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Haizegaze NT-4)擦拭,並進一步於常態放置1小時使其乾燥,除去從與樹脂層之相反側的聚酯薄膜面析出的寡聚物,而作成耐熱水透明性試驗用樣本。
關於所得到之耐熱水透明性試驗用樣本,依照與(1)同樣之方法進行透明性評價,以所得到之值作為煮沸試驗處理後霧度(%)。將從此值減去煮沸試驗處理前霧度(%)(初期霧度)之值,作為煮沸試驗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變化量△Hz(△Hz=煮沸試驗處理後霧度-煮沸試驗處理前霧度),而進行耐熱水透明性評價,進行4階 段評價。評定C為實用上有問題之程度,B為實用程度,S及A為良好者。
S:小於3.0%
A:3.0%以上小於5.0%
B:5.0%以上小於6.0%
C:6.0%以上。
(4)能見度(干涉條紋)之評價方法
以與(2-1)同樣之方法,得到在積層聚酯薄膜上積層有厚度2μm之硬塗層的硬塗層薄膜。接著,從所得到之硬塗層薄膜,切出8cm(硬塗層薄膜寬方向)×10cm(硬塗層薄膜長軸方向)大小之樣本,在硬塗層之相對面,將黑色光澤膠帶(大和股份有限公司製Vinyl膠帶No.200-50-21:黑),以不夾入氣泡之方式貼合。
將此樣本於暗室中,放置在3波長螢光燈(松下電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3波長形晝白色(F‧L 15EX-N 15W))的正下方30cm,一面變換視角並藉由目視觀察干涉斑之程度,而進行以下之評價。評定A以上者為良好。
S:幾乎無法見到干涉斑
A:可見到些微干涉斑
B:可見到弱干涉斑
C:干涉斑強烈。
(5)樹脂層(X)之膜厚的評價方法
關於積層聚酯薄膜,依照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方法而製作了試料。關於所得到之試料的截面,藉由使用透 過型電子顯微鏡(TEM)來觀察,而測定了積層聚酯薄膜上之樹脂層(X)的厚度。樹脂層(X)之厚度,係將樹脂層的厚度從藉由TEM而以20萬倍之倍率攝得的影像來讀取。測定20點之樹脂層厚度,並以其平均值當作樹脂層(X)之膜厚(nm)。
‧測定裝置:透過型電子顯微鏡(日立股份有限公司製H-7100FA型)。
(6)分光反射率之評價方法
將裁切成A4裁切尺寸之薄膜片縱橫分別切割成3份,將合計9份使用作為測定樣本。以長邊側為長軸方向。分光反射率之測定,係在測定面(該樹脂層(X))之背面,將50mm寬之黑色光澤膠帶(大和股份有限公司製Vinyl膠帶No.200-50-21:黑),以不將氣泡夾入之方式,將樣本與膠帶之長軸方向對齊而貼合後,切出4cm見方之樣本片,於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UV2450),測定在入射角5°之分光反射率。樣本安裝於測定器中之方向,係將樣本之長軸方向配合面向測定器之正面時之前後方向。再者,為將反射率基準化,而使用了附屬之Al2O3板作為標準反射板。針對450nm以上650nm以下之波長範圍,測定具有樹脂層(X)之面側的分光反射率,並求取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測定係針對4cm見方切出之樣本片9份實施,並從9份之平均值而求出。
(7)分散指數之評價方法(藉由透過型電子顯微鏡(TEM)之截面照相的判定)
對於積層聚酯薄膜,依照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法而製作樹脂層(X)表面之試料。將所得之試料的截面,使用透過型電子顯微鏡(TEM)以下述條件而得到截面照片。於所得之截面照片中,觀察在其視野面積(Z方向×X方向:500nm×1200nm)所觀察到之大小為40nm以上的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集體的個數,並將所得之凝集體的個數,依照下述式換算成每一設定之面積(120000nm2)的個數。
(所觀察到之大小為40nm以上的凝集體的個數)×120000/視野面積中之樹脂層(X)所佔的面積
針對10個視野實施此觀察,將每一設定面積所觀察到的凝集體之平均個數的小數點第1位的數四捨五入,而作為分散指數。分散指數表示為0以上之整數。本發明中之分散指數,係將5以下視為良好。
‧測定裝置:透過型電子顯微鏡(日立股份有限公司製H-7100FA型)
‧測定條件:加速電壓100kV
‧倍率:2萬倍。
(8)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的評價方法煮沸處理試驗前之分光反射率(%),係與(6)分光反射率之評價方法中所記載之方法同樣地進行,針對樹脂層(X)側之波長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測定分光反射率,並求取其平均值。
又,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係依照以下之方法求得。亦即,將積層聚酯薄膜切出9 個10cm×10cm大小的樣本,固定於夾具成為吊下之狀態後,以積層聚酯薄膜全面浸漬之狀態,而在從所準備在燒杯的純水而成之沸騰的熱水(100℃)中煮沸5小時(煮沸處理試驗)。然後,取出積層聚酯薄膜,於常態(23℃,相對濕度65%)下乾燥1小時,而得到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測定用樣本。
關於所得之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測定用樣本,將50mm寬之黑色光澤膠帶(大和股份有限公司製Vinyl膠帶No.200-50-21:黑),以不夾入氣泡之方式貼合於測定面(該樹脂層(X))之背面後,切出4cm見方之樣本片,於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UV2450),以入射角5°針對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測定分光反射率。將波長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之平均值當作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並以切成4cm見方之樣本片9份的平均值而求得。
從藉由上述所得到的煮沸處理試驗前之平均分光反射率(%),減去煮沸試驗處理後之分光反射率的平均值(%)之值的絶對值,當作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R=|煮沸試驗處理前之分光反射率-煮沸試驗處理後之分光反射率|)(%)。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係將0%以上2%以下視為良好。
(9)加熱處理評價(加熱後△Hz)
將積層薄膜樣本以4邊固定於金屬框,在設定為150℃(風量表「7」)之Espec股份有限公司製熱風烘箱「 HIGH-TEMP-OEVN PHH-200」中,將固定於金屬框之樣本相對於熱風烘箱內之床面,垂直豎立而放入並加熱1小時,然後於室溫放置1小時。在此,僅在聚酯薄膜之單側形成有樹脂層之積層薄膜樣本,係將位於與樹脂層相反面之聚酯薄膜之面以含有丙酮之不織布(小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Haizegaze NT-4)擦拭,並進一步以丙酮流洗,放置於常態40小時使其乾燥,而除去從與樹脂層相反之聚酯薄膜面析出的寡聚物。然後,將樣本依照前項(1)所記載之初期霧度評價方法,測定加熱後之霧度值,將熱處理前後之樹脂層單面的霧度值之差作為加熱後△Hz值而進行了評價。又,在聚酯薄膜兩面形成有樹脂層之積層薄膜樣本,係於熱風烘箱之加熱後,將樣本在常態下放置40小時後,依照前項(1)所記載之初期霧度評價方法,而測定加熱後之霧度值,並將加熱處理前後之霧度值的差的一半(50%)之值,當作樹脂層單面之霧度值之差,將此作為加熱後△Hz值而進行了評價。測定係將合計10次測定之平均值,當作樣本之霧度值。
<加熱後△Hz值>
S:小於2.0%
A:2.0%以上小於2.5%
B:2.5%以上~小於3.0%
C:3.0%以上再者,加熱處理評價係將A以上視為良好。
(10)樹脂層(X)之表面界達電位測定
首先,將積層聚酯薄膜,以合乎固體表面界達電位 測定用之電池的尺寸的方式裁樣成3cm×1cm,並以測定面為積層聚酯薄膜之樹脂層(X)面的方式安裝於界達電位計(大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ELSZ-1000,使用Flat Surface Cell),以水作為溶劑(溫度:25℃,折射率:1.3328,黏度:0.8878(cP),誘電率:78.3)進行3次測定,並將依照Smoluchowski之公式所算出之值的3次之平均值作為界達電位之值。
[實施例]
根據實施例進一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下述實施例。
又,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之合成法示於參考例。
(參考例1)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之水分散體的調製氮氣環境下且於常溫(25℃)下,於容器1,加入66重量份之聚酯系胺基甲酸酯樹脂(DIC股份有限公司製“Hydran”(註冊商標)AP-40(F))、35重量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29重量份之丙烯酸乙酯、2重量份之N-羥甲基丙烯醯胺,得到溶液1。接著加入7重量份之乳化劑(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Reasoap”ER-30),進一步以使溶液之固體成分成為50重量%之方式添加水,得到溶液2。於常溫(25℃)下,在容器2添加30重量份之水,並升溫至60℃。然後,一面攪拌並費時3小時使溶液2對容器2連續地滴入。更同時使3重量份之5重量%過硫酸鉀水溶液對容器2連續地滴入。滴入終了後,進一步攪拌2小時後,冷卻至25 ℃,使反應終止,得到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之水分散體。再者,所得到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水分散體之固體成分濃度為30重量%。
在以下參考例2~13中,二元羧酸成分、二元醇成分之組成比率,係表示將全部二元羧酸成分、全二元醇成分當作100莫耳%時之值。又,在參考例2~13中,係使全部二元羧酸成分與全部二元醇成分之莫耳比成為1:1。
(參考例2)
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1)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3)
具有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2)之水分散體的調製,其中該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具有萘骨架且含磺酸金屬鹽基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99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4)
具有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3)之水分散體的調製,其中該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具有萘骨架且含有磺酸金屬鹽基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5)
具有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4)之水分散體的調製,其中該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具有萘骨架且含有磺酸金屬鹽基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6)
具有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5)之水分散體的調製,其中該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具有萘骨架且含有磺酸金屬鹽基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6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35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1,8-辛二醇:14莫耳%。
(參考例7)
不具有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具有萘骨架且含磺酸金屬鹽基)之聚酯樹脂(b-6)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之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偏苯三酸:12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8)
具有萘骨架,並進一步具有雙酚S骨架之聚酯樹脂(b-7)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9)
具有萘骨架,並進一步具有雙酚S骨架之酯樹脂(b-8)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10莫耳之環氧丙烷的化合物:50莫耳%
乙二醇:50莫耳%。
(參考例10)
具有萘骨架,並進一步具有雙酚A骨架之聚酯樹脂(b-9)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鋰:15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A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1)
具有萘骨架,並具有雙酚A骨架之聚酯樹脂(b-10)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A加成了10莫耳之環氧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2)
不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11)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間苯二甲酸: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3)
不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12)之水分散體的調製
包含下述共聚合組成之聚酯樹脂的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元羧酸成分)
對苯二甲酸:88莫耳%
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元醇成分)
對於1莫耳之雙酚S加成了2莫耳之環氧乙烷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實施例1)
如以下方式調製塗料組成物。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水分散體:山南合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Sannalon”WG-658(固體成分濃度30重量%)
聚酯樹脂(b)之水分散體:聚酯樹脂(b-1)(固體成分濃度15重量%)
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水分散體: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Elastron”(註冊商標)E-37(固體成分濃度28重量%)
唑啉化合物(d-1)之水分散體: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Epocros”WS-500(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水系溶劑(f):純水
將上述之(a)~(d)以固體成分重量比成為(a)/(b)/(c)/(d)=15/85/10/40之方式,並且將(f)以塗料組成物之固體成分濃度成為8.5重量%之方式,混合並進行濃度調整。此時之塗料組成物中的樹脂組成示於表1-1。
接著,將實質上不含有粒子之PET膠粒(固有黏度0.63dl/g)充分地真空乾燥後,供給至押出機以 285℃熔融,並由T字型噴嘴押出為片狀,使用附加靜電鑄造法而使其捲附於表面溫度25℃之鏡面鑄造滾筒上冷卻固化。將此未延伸薄膜加熱至90℃而沿長軸方向延伸3.4倍,作為單軸延伸薄膜(B薄膜)。於空氣中對此薄膜實施電暈放電處理。
接著將於水系溶劑中進行了濃度調整的塗料組成物,使用棒塗布器塗布於單軸延伸薄膜之電暈放電處理面。將塗布有於水系溶劑中進行了濃度調整的塗料組成物之單軸延伸薄膜的寬方向兩邊以夾具挾持,而導入預熱區,將環境溫度調成75℃後,繼續使用輻射加熱器將環境溫度調成110℃,接著將環境溫度調成90℃,以使於水系溶劑中進行了濃度調整的塗料組成物乾燥,形成樹脂層(X)。繼續連續地在120℃之加熱區(延伸區)沿寬方向延伸3.5倍,接著於230℃之熱處理區(熱固定區)實施20秒鐘熱處理,得到結晶配向完成之積層聚酯薄膜。在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中,PET薄膜之厚度為100μm。又,樹脂層(X)之組成係包含來自塗料組成物之組成的丙烯酸系構造(A)、胺基甲酸酯構造(B)及萘構造(C),不含碳化二亞胺構造(D)之組成。
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霧度低且透明性優良、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優良,再者,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小,且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及能見度良好。
(實施例2~3)
除使用下述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並將(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1相比,因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係變小,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優良,顯示了同等優良之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
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水分散體:三和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製“Nikalac”(註冊商標)MW12LF(固體成分濃度:71重量%)
(實施例4)
除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增加了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含量,而初期霧度有些高,且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有些變大,雖然透明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有些降低,但仍為良好,顯示了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
(實施例5)
除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
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含量少的聚酯樹脂(b-2),初期霧度有些高,且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有些變大,雖然透明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有些降低,但仍為良好,並顯示了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
(實施例6~7)
除使用聚酯樹脂(b-3)(實施例6)、聚酯樹脂(b-4)(實施例7)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含量多的聚酯樹脂,初期霧度有些低,而雖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為同等,但分散指數係變得較小,顯示了同等之優良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
(實施例8)
除使用聚酯樹脂(b-5)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含量多的聚酯樹脂,初期霧度有些高,且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變得較大,雖然透明性、能見度、初期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 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有些惡劣,但仍為良好。
(實施例9)
除使用聚酯樹脂(b-6)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不包含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的聚酯樹脂,初期霧度有些高,且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變得較大,雖透明性、能見度、初期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性有些惡劣,但仍為良好。
(實施例10~11)
除使用聚酯樹脂(b-7)(實施例10)、聚酯樹脂(b-8)(實施例11)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
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具有不同雙酚S之骨架的聚酯樹脂,雖然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仍為良好,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係小,且顯示了同等優良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能見度。
(實施例12)
除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減少了異氰酸酯化合物 (c)之含量,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變大,雖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有些降低,但是顯示了同等之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
(實施例13~14)
除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增加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含量,而顯示了同等之透明性,優良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
(實施例15)
除將唑啉化合物(d)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減少了唑啉化合物(d)之含量,雖然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增加,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顯示了同等之透明性、能見度、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16)
除將唑啉化合物(d)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 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增加唑啉化合物(d)之含量,而顯示了同等優良之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能見度、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
(實施例17)
除使用下述之唑啉化合物(d-2)作為唑啉化合物(d)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即便是使用末端構造及聚合度不同之唑啉化合物(d-2),亦顯示了同等之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能見度、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
唑啉化合物(d-2)之水分散體: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Epocros”WS-700(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實施例18~19)
除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40/60(實施例18)、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30/70(實施例19),雖然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有些變大,反射率有些減少,霧度有些增加,但是仍為良好。又,雖然 顯示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有些降低,但仍為良好,顯示了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20)
除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1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所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中。與實施例3相比,在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20/80之情況也是,雖然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及寡聚物抑制性有些增加,但顯示了同等之透明性、優良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能見度。
(實施例21)
除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5/95,分散指數有些變小,霧度有些降低,反射率有些變大,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係良好。又,雖然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增加,所以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能見度有些降低,但仍為良好。
(實施例22)
除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由於因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含量變少,而透明性、能見度、寡聚物抑制性優良,雖然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增加,所以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
(實施例23)
除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含量變多,雖然霧度有些增加,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又,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為同等,所以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24)
除將唑啉化合物(d)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唑啉化合物(d)之含量變少,雖然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又,雖然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增加 ,所以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
(實施例25)
除將唑啉化合物(d)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唑啉化合物(d)之含量變多,雖然霧度有些增加,透明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又,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為同等,所以顯示了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
(實施例26)
除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含量變少,顯示了同等優異之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寡聚物抑制性。又,雖然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增加,所以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
(實施例27)
除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含量變多 ,雖然分散指數有些變大,霧度有些變高,但是仍為良好。又,雖然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變大一些,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
(實施例28)
除使用聚酯樹脂(b-9)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具有雙酚A之骨架的聚酯樹脂,初期霧度有些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有些大,且反射率變小,雖然透明性、能見度、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是顯示了同等之優良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
(實施例29)
除使用聚酯樹脂(b-10)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具有雙酚A之骨架的聚酯樹脂,初期霧度有些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高,且反射率變小,雖然透明性、能見度、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有些降低,但是顯示了同等優良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
(實施例30)
除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 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
與實施例1相比,因使用了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含量少的聚酯樹脂(b-2),初期霧度有些高,分散指數有些變大,雖然透明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優良,並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能見度。
(實施例31~33)
除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並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2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因使用了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之含量少的聚酯樹脂(b-2),更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40/60(實施例31)、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30/70(實施例32)、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20/80(實施例33),而雖然分散指數有些變大,反射率有些減少,霧度有些增加,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又,雖然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有些變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能見度有些降低,但是仍為良好,並顯示了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34)
除變更樹脂層(X)之膜厚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中。與實施例3相比,雖然因使樹脂層(X)之膜厚減少,而反射率降低,能見度有些降低,寡聚物抑制性有些降低,但仍為良好,並顯示了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比較例1)
除將(a)~(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3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比較例1之積層聚酯薄膜,因不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與實施例1相比,雖顯示同等優良之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能見度方面之性能惡劣者。
(比較例2~3)
除將(a)~(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1-3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比較例2、3之積層聚酯薄膜,因不含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與實施例3相比,雖顯示同等之優良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寡聚物抑制性,但為 能見度方面性能惡劣者。
(比較例4~5)
除將(a)~(e)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表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
比較例4之積層聚酯薄膜,因不含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實施例3相比,雖顯示同等優良之透明性、良好能見度、寡聚物抑制性,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方面性能惡劣者。
又,比較例5之積層聚酯薄膜,因不含唑啉化合物(d),與實施例3相比,雖顯示同等優良之透明性、良好之能見度,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方面,性能惡劣者。
(比較例6~9)
除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3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
比較例6之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因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50/50,分散指數變大為7,霧度有些增加,反射率變小。又,雖顯示同等之優良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 著性,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惡劣者。
比較例7之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因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60/40,分散指數變大為10,反射率降低,霧度增加,而成為透明性惡劣者。又,雖然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惡劣者。
比較例8之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因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80/20,分散指數變大為15,反射率降低,霧度增加,而成為透明性惡劣者。又,雖然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惡劣者。
比較例9之積層聚酯薄膜,因調成了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90/10,分散指數變大為20,反射率降低,霧度增加,而成為透明性惡劣者。又,雖然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UV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寡聚物抑制性、能見度惡劣者。
(比較例10~11)
除使用下述之碳化二亞胺化合物(g),並將(g)之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表1-3記載之數值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同樣之方法而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之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與實施例3相比,因含有碳化二亞胺化合物,與實施例3相比,雖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能見度為同等,但是由於聚酯樹脂(b)、與異氰酸酯化合物(c)或唑啉化合物(d)、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反應被阻礙,無法形成交聯度高之樹脂層,為寡聚物抑制性惡劣者。
碳化二亞胺化合物(g)之水分散體:日清紡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Carbodilite”V-04(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具有不僅初期之接著性,而且耐濕熱接著性或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優良,並且積層硬塗層時之干涉條紋之抑制性優良的樹脂層,可利用於各種顯示器用途之光學用易接著薄膜,使用於汽車或建築物之窗玻璃等工業用、建材用等之硬塗層薄膜用易接著薄膜,或與油墨等各種積層物之接著性優良的易接著薄膜。

Claims (9)

  1. 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為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之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包含丙烯酸系構造(A)、胺基甲酸酯構造(B)及萘構造(C),不含碳化二亞胺構造(G),該樹脂層(X)係使用塗料組成物所形成之層,該塗料組成物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唑啉化合物(d),該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且該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之表面界達(zeta)電位為-20mV以上。
  3. 如請求項1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4. 如請求項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之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 (a)之凝集體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並且該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比率為3重量%以上。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為共聚合聚酯樹脂,而該共聚合聚酯樹脂相對於聚酯的全部二元羧酸成分,係含有1~30莫耳%之含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元羧酸成分。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含有下述式(1)所示之二元醇成分: (式中,X1、X2表示-(CnH2nO)m-H(n=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之整數)。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當作100重量份時,在該塗料組成物中係含有:以固體成分重量計,3~20重量份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以固體成分重量計,20~50重量份之唑啉化合物(d)。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及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當作100重量份時,該塗料組成物係進一步含有5~30重量份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
TW103143765A 2013-12-27 2014-12-16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633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1325 2013-12-27
JP2013271325 2013-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318A TW201529318A (zh) 2015-08-01
TWI633010B true TWI633010B (zh) 2018-08-21

Family

ID=53478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3765A TWI633010B (zh) 2013-12-27 2014-12-16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14052B2 (zh)
KR (1) KR102313134B1 (zh)
CN (1) CN105829104B (zh)
TW (1) TWI633010B (zh)
WO (1) WO20150984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1737B2 (ja) * 2017-03-24 2022-06-28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132485A (zh) * 2020-02-18 2021-09-0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表面塗佈液組成物及聚酯膜結構
KR102315983B1 (ko) 2020-03-09 2021-10-20 고오 가가쿠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도체 소자 칩의 제조 방법 및 보호용 조성물
CN111944411B (zh) * 2020-08-17 2021-09-03 江苏三房巷薄膜有限公司 一种低彩虹纹聚酯光学膜涂布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6997468A (zh) * 2021-03-16 2023-11-03 东洋纺株式会社 易粘接性聚酯薄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WO2012020722A1 (ja) * 2010-08-10 2012-02-1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積層フィルム
JP2012187823A (ja) * 2011-03-10 2012-10-04 Toray Ind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ロール
CN102905898A (zh) * 2010-05-29 2013-01-3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叠层聚酯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7176B2 (ja) * 1991-05-28 2000-10-10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H079633A (ja) * 1993-06-29 1995-01-13 Asahi Chem Ind Co Ltd 帯電防止性アクリル系樹脂積層シート
JP2000229394A (ja) 1999-02-10 2000-08-22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1079994A (ja) 1999-09-10 2001-03-27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53687A (ja) * 2000-08-09 2002-02-19 Teijin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2127621A (ja) 2000-10-27 2002-05-08 Teijin Ltd 積層フィルム
JP2003012841A (ja) 2001-06-29 2003-01-15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包装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3049135A (ja) 2001-08-09 2003-02-21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Ito膜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6281498A (ja) 2005-03-31 2006-10-19 Toray Ind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406762B (zh) * 2005-09-12 2013-09-01 Toray Industries 積層薄膜
JP4916339B2 (ja) 2007-02-27 2012-04-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1122209A1 (ja) 2010-03-30 2011-10-0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1245809A (ja) * 2010-05-29 2011-12-0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3115123A1 (ja) * 2012-01-31 2013-08-08 東レ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ペーパ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CN102905898A (zh) * 2010-05-29 2013-01-3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叠层聚酯膜
WO2012020722A1 (ja) * 2010-08-10 2012-02-1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積層フィルム
JP2012187823A (ja) * 2011-03-10 2012-10-04 Toray Ind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ロ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98477A1 (ja) 2015-07-02
CN105829104B (zh) 2018-05-11
KR20160102400A (ko) 2016-08-30
TW201529318A (zh) 2015-08-01
CN105829104A (zh) 2016-08-03
JP6414052B2 (ja) 2018-10-31
JPWO2015098477A1 (ja) 2017-03-23
KR102313134B1 (ko) 2021-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128969A1 (en)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445622B (zh) 積層聚酯膜及抗反射膜
TWI633010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573688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WO2013058164A1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2727726B1 (en) Coating film
TWI628244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EP2769841A1 (en) Coating film
JP5863384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176270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6241269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39645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726925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029717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81825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7815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679947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082858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753131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4037110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