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8244B -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 Google Patents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8244B
TWI628244B TW103110589A TW103110589A TWI628244B TW I628244 B TWI628244 B TW I628244B TW 103110589 A TW103110589 A TW 103110589A TW 103110589 A TW103110589 A TW 103110589A TW I628244 B TWI628244 B TW I6282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polyester film
compound
laminated polyester
boi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0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6892A (zh
Inventor
澤本惠子
高田育
阿部悠
太田一善
Original Assignee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6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8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824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2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only
    • C08G18/025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only the polymeric products containing carbodiimid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05Compounds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15Monohydroxy compounds
    • C08G18/282Alkanols, cycloalkanols or arylalkanols including terpene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05Compounds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15Monohydroxy compounds
    • C08G18/282Alkanols, cycloalkanols or arylalkanols including terpenealcohols
    • C08G18/2825Alkanols, cycloalkanols or arylalkanols including terpenealcohols having at least 6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05Compounds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5Nitrogen 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G18/2875Mono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tertiary amino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73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acycl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74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 C08G18/75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 C08G18/758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ycloaliph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56Forming hydrophilic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12Chemical modification
    • C08J7/123Treatment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06Polyurethanes from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19/00Buildings or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2Photovoltaic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6Unsaturated polyesters
    • C08J2467/07Unsaturated polyesters having terminal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透明性、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優異,而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在高溫高濕下的密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對沸水浸漬之際的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優異,甚至對熱水浸漬之際的耐熱水透明性優異。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為於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X)之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為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該層(X)側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分散指數為5以下。

Description

積層聚酯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上具有樹脂層的積層聚酯薄膜。更詳細而言,本發明提供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透明性、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interference fringes))之抑制(識別性)優異,而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在高溫高濕下的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對沸水浸漬之際的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均優異,甚至對熱水浸漬之際的透明性之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優異。
作為顯示材料之代表,已知有設置於圖像顯示裝置之畫面,且可將所定之支撐根據按壓畫面的位置給予情報處理裝置的觸控面板。以具備觸控面板的圖像顯示裝置為例之大多的圖像顯示裝置中,係設置用以防止其最表面受傷的硬塗層薄膜。近年來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或行動情報終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之圖像顯示裝置在屋外使用的機會變多。用於以汽車導航系統為例之屋外用途的圖像顯示裝置之硬塗層薄膜,需要即使在高溫或高濕度等之嚴酷的環境下長時間曝曬,也不會產生硬塗層與基材薄膜之剝離的特性(耐濕熱接著性)。
又,近年來在浴室等使用可攜式設備的情況 也增加,在用於行動電話,尤其是用於具有觸控面板的行動電話等之可攜式設備的硬塗層薄膜中,也需要在高溫高濕下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強。使用如前述之用途的硬塗層薄膜,需要在85℃、85%RH的環境下保持250小時至500小時後也維持接著性的耐濕熱接著性。近年來需要在更嚴酷的條件之以沸水(100℃)煮沸後也維持接著性的耐煮沸接著性。如前述,滿足在嚴酷的環境下之接著性,且無外觀變化,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優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需求變高。
因此,從以往開始探討對聚酯薄膜表面以種 種方法給予易接著性的方法。例如,有人提出在薄膜表面將丙烯酸系改性聚胺基甲酸酯作為底漆(primer)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1)、將共聚合聚酯樹脂與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作為底漆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2)、將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與碳二醯亞胺系交聯劑作為底漆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3)、設置含有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異氰酸酯系化合物、唑啉系化合物、碳二醯亞胺系化合物的底漆層之方法(專利文獻4)、或將三聚氰胺化合物30~70%與具有萘環的化合物、以及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底漆層而設置的方法(專利文獻5)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293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4913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1-79994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07/032295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第4916339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雖然與紫外線硬化型油墨之初期接著性優異,但容易產生得不到在耐濕熱環境下之接著性、或耐煮沸接著性等之問題。
又,記載於專利文獻2的方法中,雖然確認有耐濕熱接著性之一定的提升效果,但與紫外線(以後有時稱為UV)硬化型樹脂,尤其是與構成稜鏡透鏡層的無溶劑型UV硬化型樹脂等之接著性不足。
記載於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的方法中,除了初期接著性以外,耐濕熱接著性改良者的樹脂本身之折射率也低,因此有識別性(干涉條紋)變不足的問題,又,記載於專利文獻5的方法中,藉由具有萘環的化合物抑制折射率之下降並提升識別性,且初期接著性也提升,但關於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有變不足的問題。再者,記載於專利文獻5的方法中,因為含有很多三聚氰胺化合物,所以在生產步驟中三聚氰胺化合物之揮發導致的步驟污染係成為問題,且有三聚氰胺化合物藉由交聯反應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甲醛之問題。
如前述,以往的技術中,無法全部滿足干涉 條紋之抑制(識別性)與耐濕熱接著性,甚至耐煮沸接著性。又,以往的技術中,無法滿足耐熱水透明性。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為消除前述的缺點,且將提供一種不僅初期之接著性,特別是耐濕熱接著性或耐煮沸接著性也優異,甚至耐熱水透明性優異的積層聚酯薄膜作為目的。又,在少量或完全未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時,也將提供一種具有前述優異特性的積層聚酯薄膜作為目的。
涉及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為具有以下構成者。
(1)一種積層聚酯薄膜,係為於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為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該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2)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聚體之分散指數為5以下,而且,該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比例為3重量%以上。
(3)如(1)或(2)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在該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4)如(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為下述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式中,n表示1以上10以下的整數。
R1、R2各別表示下述式(2)~(4)中之任一者。
R1、R2可各別相同也可不同。
(式中,p表示4以上30以下的整數,R3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式中,q表示1以上3以下的整數,R4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或苯基,R5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式(4) R1,R2=(R6)2-N-CH2-CHR7-
(式中,R6表示碳數1~5的烷基,R7表示氫或碳數1~5的烷基。)
(5)如(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係包含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為1~30莫耳%的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
(6)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包含下述式(5)所示之二醇成分。
(式中,X1、X2表示-(ClH2lO)m-H(l=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7)如(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
(8)如(7)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在該塗料組成物中,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作為100重量份時,包含以固體成分重量計3~20重量份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體成分重量計10~40重量份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
(9)如(8)記載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進一步包含5~30重量份之三聚氰胺化合物(e)。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其不僅透明性、將 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優異,且可發揮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在高溫高濕下的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對沸水浸漬之際的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均優異,甚至對熱水浸漬之際的透明性之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優異的效果。
1‧‧‧樹脂層(X)
2‧‧‧聚酯薄膜
3‧‧‧X方向
4‧‧‧Y方向
5‧‧‧Z方向
第1圖為示意分散指數大的積層聚酯薄膜之剖面圖。
第2圖為示意分散指數小的積層聚酯薄膜之剖面圖。
第3圖為示意分散指數小的積層聚酯薄膜之剖面圖。
第4圖為示意進行積層聚酯薄膜之剖面觀察的面之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詳細地說明。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具有成為基材的聚酯薄膜,並於其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
本發明中,構成成為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聚酯,係為將酯鍵作為主鏈之主要的鍵結鏈之高分子的總稱。作為較佳的聚酯,可舉出將選自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6-萘二甲酸乙二酯(ethylene 2,6-naphthalate)、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丙二酯、以及1,4-環己烷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等中之至少1種的構成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樹脂者。該等構成樹脂,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 上。在以實施本發明為前提,前述之聚酯的極限黏度(在25℃的o-氯酚中測定)為0.4~1.2dl/g較佳,更佳為0.5~0.8dl/g的範圍者。
再者,聚酯中,亦可在不使其特性惡化的程 度添加各種添加劑,例如,抗氧化劑、耐熱安定劑、耐候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有機的易滑劑、顏料、染料、有機或無機的微粒子、填充劑、抗靜電劑、晶核劑以及交聯劑等。
又,前述聚酯薄膜,使用雙軸配向聚酯薄膜 較為理想。在此,「雙軸配向」係指在廣角X射線繞射顯示雙軸配向的圖案者。雙軸配向聚酯薄膜,一般將未拉伸狀態的聚酯薄片朝薄片長邊方向及寬方向各別拉伸2.5~5倍左右,之後,可藉由施以熱處理而得到。
又,聚酯薄膜,亦可為聚酯薄膜本身為2層以 上的積層構造體。作為在本發明的聚酯薄膜中較佳的積層構造體,例如,可舉出一種複合物薄膜,其係具有內層部與表層部的複合物薄膜,其設置在內層部實質上未含有粒子,僅在表層部含有粒子的層。又,構成內層部與表層部的聚酯可為同種類,亦可為不同種類。
聚酯薄膜的厚度並沒有特別限定,因應用途 或種類而適當選擇。從機械強度、處理性等之觀點,通常較佳為10~500μm,更佳為38~250μm,最佳為75~150μm。又,聚酯薄膜可為利用進行共擠壓的複合薄膜,亦可為將所得到的薄膜以各種方法貼合的薄膜。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為於聚酯薄膜之 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為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該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前述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其透明性、將 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優異,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在高溫高濕下的密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對沸水浸漬之際的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均優異,甚至對熱水浸漬之際的透明性之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優異。
又,前述聚酯樹脂(b)係包含相對於聚酯之全 部二羧酸成分而言為1~30莫耳%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較為理想。又,前述聚酯樹脂(b)包含下述式(5)所示之二醇成分更為理想。
(式中,X1、X2表示-(ClH2lO)m-H(l=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在此,本發明的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係為表示進行將積層聚酯薄膜浸漬到沸水(100℃)5小時的煮沸處理試驗之際,由積層聚酯薄膜之 樹脂層(X)側測定分光反射率時的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
再者,煮沸處理試驗前之分光反射率(%)、煮 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係基於後述之「(9)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的評價方法」而求得者。△R,係作為自煮沸試驗處理前之分光反射率(%)減去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平均分光反射率(%)的數值(△R=煮沸試驗處理前之平均分光反射率-煮沸試驗處理後之平均分光反射率)(%)而求得。
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 △R需要為0%以上2%以下,更佳為0%以上1.8%以下,特佳為0%以上1.4%以下,越接近0%越好。再者,△R也有可能為負值,但在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樹脂層(X)之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使△R成為小於0%係為困難。
藉由使由前述樹脂層(X)側測定時的煮沸處 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設為0%以上2%以下,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可展現透明性、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優異,而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均優異,更驚人的是對沸水浸漬之際也可展現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作為該理由,如以下進行推斷。由樹脂層(X)側測定時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係因為樹脂層(X)之組成 產生變化導致之折射率的變化而引起。因此,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分光反射率產生變化係指利用煮沸處理試驗使樹脂層(X)之折射率產生變化。亦即,表示樹脂層(X)之組成產生變化。作為煮沸處理試驗導致之樹脂層(X)的組成變化,係考慮樹脂層(X)之組成成分對煮沸水的流出、或煮沸水對樹脂層(X)之浸入。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時,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導致之樹脂層(X)的組成變化少,因此高溫高濕下或對沸水浸漬之後也可展現優異的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另一方面,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 的變化量△R超過2%時,由於煮沸處理試驗導致之樹脂層(X)的組成變化大,因此引起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之下降。
本發明中,作為形成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 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成為0%以上2%以下的樹脂層(X)之手法,藉由使樹脂層(X)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聚體之分散指數成為10以下,可形成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成為0%以上2%以下的樹脂層(X)。
又,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係為於聚酯薄 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的積層聚酯薄膜;該樹脂層(X)為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前 述層(X)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聚體之分散指數為10以下較佳,5以下更佳。本發明之分散指數,係表示在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樹脂層(X)之剖面時,在特定的面積所觀察到之包含大小為40nm以上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聚體的平均個數。將倍率設為2萬倍,計測在其視野面積(Z方向×X方向:500nm×1200nm)所觀察到的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大小為40nm以上的凝聚體之個數。利用下述式,將得到的凝聚體之個數換算為每一所定的面積(120000nm2)之個數。
(所觀察到之大小為40nm以上的凝聚體之個數)×120000/視野面積中樹脂層(X)所佔的面積
對於10視野實施該觀察,算出每一所定的面積所存在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聚體之平均個數,並將小數點第1位的數四捨五入的值作為分散指數。在此,凝聚體之大小,係表示凝聚體之最大徑(亦即,凝聚體的長徑,且表示凝聚體中之最長徑),並且在內部具有空洞的凝聚體之情況中,也同樣地表示凝聚體的最大徑。
分散指數係表示0以上的整數。本發明的分散指數為10以下較佳,更佳為5以下,進一步較佳為4以下,特佳為3以下。
為了確認樹脂層(X)之分散指數,可藉由觀察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之該層(X)的剖面構造而判定。
首先,對於樹脂層(X)之剖面觀察進行說明。
對於積層聚酯薄膜,係利用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法製作該層(X)之剖面的試料。將得到的試料之剖面,以加速電壓為100kV、倍率為2萬倍,對於視野面積(Z方向×X方向:500nm×1200nm)進行觀察時,例如,可確認如第1圖~第3圖的構造。
在此之樹脂層(X)的剖面觀察,係指第4圖所言之X-Z面的剖面觀察。在此,利用RuO4之染色,可為具有丙烯酸骨架的部分之染色。
關於例如,樹脂層(X)為僅包含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積層聚酯薄膜,同樣地進行試料作成,觀察剖面時,由於未包含利用RuO4染色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因此觀察不到黑色部。另一方面,關於樹脂層(X)為僅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積層聚酯薄膜,同樣地進行試料作成,觀察剖面時,由於僅存在有利用RuO4染色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因此樹脂層(X)整體成為黑色部。根據該結果,可判斷黑色部為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部分。
該層(X)具有如第1圖的海島構造時,與第2圖、第3圖之構造相比,該層(X)之厚度方向中的黑色部(例如,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的島之個數多,因此分散指數變大。另一方面,第2圖、第3圖之構造的情況中,黑色部的島之個數少,因此分散指數變小。
藉由前述方法所觀察的分散指數超過10時, 判斷樹脂層(X)未形成均勻的分散構造。另一方面,分散指數成為10以下時,判斷樹脂層(X)形成均勻的分散構造。
樹脂層(X)為使用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 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前述層(X)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聚體之分散指數為10以下較佳,更佳為5以下,進一步較佳為4以下,特佳為成為3以下。藉由成為本範圍,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其透明性、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更優異,而且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更為優異,更驚人的是對沸水浸漬之際也可展現更優異的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因此較為理想。
作為該理由,如以下進行推斷。丙烯酸系‧ 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形成如第2圖、第3圖的分散指數為10以下之均勻的分散構造時,與硬塗層之接著性優異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也成為分布於樹脂層(X)表面。又,與硬塗層之接著性優異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也同樣地成為分布於該層(X)表面。其結果為硬塗層與該層(X)之相互作用變大,且與硬塗層之接著力大幅上升。又,除前述以外,在施加剝離經積層的硬塗層的力時,由於面內之接著力均勻,因此局部的應力不會集中而變分散 ,且可展現優異的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又,在樹脂層(X)中形成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為均勻的分散構造時,由於折射率低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變得不會局部地集中,因此在該層(X)中之折射率也變均勻,且可形成在厚度方向具有均勻的折射率之該層(X)。其結果為在將硬塗層積層之際,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也優異,故較為理想。
另一方面,分散指數超過10時,因相互的樹 脂之分散不良而引起透明性之下降、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之下降。
本發明中,在樹脂層(X)中,作為用以形成分 散指數成為10以下之均勻的分散構造之手法,例如,如以下記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使用包含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1~30莫耳%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藉由使塗料組成物中的(a)~(d)之各樹脂的比率成為一定的範圍,樹脂層(X)可形成分散指數10以下的構造。
又,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其樹脂層(X) 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較佳。
作為該理由,原因為人類的視細胞之吸收波 長為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範圍,在該波長範圍中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時,會變得不易看到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虹彩狀模樣(干涉斑)。
本發明中,作為用以形成樹脂層(X)側之波長 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成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之手法,例如,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使用包含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1~30莫耳%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藉由使塗料組成物中的(a)~(d)之各樹脂的比率成為一定的範圍,可形成該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之積層聚酯薄膜。
作為該理由,例如,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 (b)使用包含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1~30莫耳%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時,可提升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及其他樹脂之相溶性,並形成均勻的分散構造。其結果為在樹脂層(X)中之折射率也變均勻,且可形成該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之積層聚酯薄膜。藉由成為該反射率的範圍,在將硬塗層積層時,根據光學干涉的原理,可抑制虹彩狀模樣(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因此較為理想。
關於該理由,以下係敘述詳細。藉由控制樹 脂層(X)之折射率與膜厚而可抑制虹彩狀模樣。將樹脂層(X)之折射率作為基材的聚酯薄膜、與積層的硬塗層的折射率之相乘平均的值之折射率時,最可抑制虹彩狀模樣 。例如,硬塗層包含丙烯酸系樹脂、基材之聚酯薄膜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時,硬塗層的折射率為1.52、基材之聚酯薄膜的折射率為1.65,因此用以抑制虹彩狀模樣之最適當的樹脂層(X)之折射率成為該等的相乘平均即1.58。塗膜之折射率與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之波長範圍中的反射率有相關關係,因此藉由成為樹脂層(X)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的積層聚酯薄膜,可抑制虹彩狀模樣。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當為在聚 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塗布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之塗料組成物,並形成樹脂層(X)而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時,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變佳,因此較為理想。又,當為使前述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之合計設為100重量份時,塗布包含以固體成分重量計3~20重量份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體成分重量計10~40重量份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並形成樹脂層(X)而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時,可形成樹脂層(X)具有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分散指數成為10以下之均勻的分散構造之積層聚酯薄膜,且積層聚酯薄膜之耐濕熱接著性或耐煮沸接著性變佳,因此較為理想。
前述結果為樹脂層可展現高透明性、與硬塗 層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甚至在將硬塗層積層之際可展現優異的干涉條紋之抑制(識別性)。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對熱水浸漬 之際的透明性之惡化(白化)抑制(耐熱水透明性)也優異。耐熱水透明性,可根據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進行評價。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係表示將積層聚酯薄膜浸漬於100℃的熱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薄膜霧度值之變化量。具體而言,由煮沸處理試驗後之積層聚酯薄膜的霧度值減去煮沸處理試驗前之積層聚酯薄膜的霧度值之值,係表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Hz=煮沸處理後之薄膜霧度值-煮沸處理試驗前之薄膜霧度值)。以下敘述詳細的方法。本發明中,將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小於5.0%的薄膜作為耐熱水透明性優異的薄膜。
藉由使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 量△Hz小於5.0%,即使在高溫高濕等之嚴酷的環境下長時間使用時,也可作為可抑制透明性之惡化的積層聚酯薄膜。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小於4.5%更為理想。作為用以得到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成為小於5.0%的積層聚酯薄膜之手法,例如,可舉出在形成樹脂層(X)之塗料組成物中使用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使塗料組成物中之(a)~(d)的樹脂或化合物之比率成為一定的範圍之方法、或是組合該等方法的方法等。
作為該理由,係推斷如以下的機制。根據至今為止的探討,關於具有樹脂層的積層聚酯薄膜,進行煮沸處理試驗時,係確認有在樹脂層表面生成細微的孔隙,且積層聚酯薄膜之霧度值會上升。由於該孔隙生成量之增加,同時霧度值上升,且接著性下降,故對接著性有貢獻之交聯成分的未反應成分會因為煮沸處理試驗而流出。使用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時,與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及其他樹脂之相溶性會提升,且可形成具有均勻的分散構造之樹脂層,而且,特別是可形成交聯度高的樹脂層,因此在煮沸處理試驗中,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或其未反應成分不易流出,其結果為可抑制孔隙之生成,且可大幅抑制霧度值變化量。
又,前述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為下述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更佳。
式中,n表示1以上10以下的整數。
R1、R2各別表示下述式(2)~(4)中之任一者。
R1、R2可各別相同也可不同。
(式中,p表示4以上30以下的整數,R3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式中,q表示1以上3以下的整數,R4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或苯基,R5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式(4) R1,R2=(R6)2-N-CH2-CHR7-
(式中,R6表示碳數1~5的烷基,R7表示氫或碳數1~5的烷基。)
以下對於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所使用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三聚氰胺化合物(e)進行說明。
(1)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
本發明之積層聚酯薄膜中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只要為丙烯酸系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共聚合的樹脂,則沒有特別限定。
本發明所使用的丙烯酸系樹脂,係表示利用將後述的丙烯酸系單體與視需要別種單體藉由乳化聚合、懸濁聚合等之周知的丙烯酸系樹脂之聚合方法共聚合而得到的樹脂。
作為使用於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 脂(a)之丙烯酸系單體,例如,可舉出丙烯酸烷酯(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甲基丙烯酸烷酯(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2-乙基己基、環己基等)、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等之含有羥基的單體、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丙烯醯胺、N-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N-二羥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醯胺、N-苯基丙烯醯胺等之含有醯胺基的單體、丙烯酸N,N-二乙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胺基乙酯等之含有胺基的單體、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等之含有環氧丙基的單體、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以及該等的鹽(鈉鹽、鉀鹽、銨鹽等)等之含有羧基或其鹽的單體等。
丙烯酸系樹脂,可藉由使用丙烯酸系單體1 種或2種以上並進行聚合而得到,但併用丙烯酸系單體以外之單體時,從接著性之觀點,全部單體中,丙烯酸系單體之比例為50重量%以上,更佳為成為70重量%以上較為理想。
又,本發明所使用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係表 示將多羥基化合物與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藉由乳化聚合、懸濁聚合等之周知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之聚合方法進行反 應而得到的樹脂。
作為多羥基化合物,可舉出例如,聚乙二醇 、聚丙二醇、聚乙‧丙二醇、聚四甲二醇(polytetramethylene glycol)、六亞甲二醇、四甲二醇、1,5-戊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己內酯、聚己二酸亞己基酯(polyhexamethylene adipate)、聚癸二酸亞己基酯(polyhexamethylene sebacate)、聚己二酸四亞甲酯(polytetramethylene adipate)、聚癸二酸四亞甲酯(polytetramethylene sebacate)、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新戊四醇、聚碳酸酯二醇、丙三醇等。
作為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例如,六亞 甲基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亞甲基丙烷之加成物、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乙烷之加成物等。
作為形成樹脂層(X)的方法,應用於後述的線內塗布(inline coat)法時,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為對水溶解、或是分散者較為理想。作為提高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對水之親和性的手法,可舉出例如,使用作為多羥基化合物之1種的含有羧酸基的多羥基化合物或含有羥基的羧酸。作為含有羧酸基的多羥基化合物,可使用例如,二羥甲基丙酸(dimethylol propionic acid)、二羥甲基丁酸、二羥甲基吉草酸(imethylol valeric acid)、偏苯三甲酸雙(乙二醇)酯等。作為含有羥基的羧酸,例如,可使用3-羥基丙酸、γ-羥 基丁酸、對-(2-羥乙基)苯甲酸、蘋果酸等。
又,作為提高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 樹脂對水之親和性的其他手法,可舉出在胺基甲酸酯樹脂導入磺酸鹽基的手法。例如為自多羥基化合物、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以及鏈伸長劑生成預聚物,對其添加在分子內具有可與末端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胺基或羥基與磺酸鹽基或硫酸半酯鹽基的化合物,並使其反應,最後得到在分子內具有磺酸鹽基或硫酸半酯鹽基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方法。作為具有可與末端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胺基或羥基與磺酸鹽基的化合物,可使用例如,胺基甲磺酸、2-胺基乙磺酸、2-胺基-5-甲基苯-2-磺酸、β-羥基乙磺酸鈉、脂肪族第1級胺化合物之丙磺酸內酯、丁磺酸內酯加成生成物等,較佳為脂肪族第1級胺化合物的丙磺酸內酯(propane sultone)加成物。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為將 丙烯酸系樹脂作為表皮層(skin layer)且將胺基甲酸酯樹脂作為核心層(core layer)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時,與硬塗層之接著性優異,因此較為理想。尤其是含有胺基甲酸酯樹脂的核心層,不僅為藉由含有丙烯酸系樹脂的表皮層而完全包覆的狀態,且具有露出核心層的狀態較為理想。該核心層為藉由表皮層而完全包覆的狀態時,樹脂層(X)成為僅具有丙烯酸系樹脂之特徵的表面狀態,且變得難以得到具有來自核心層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之特徵的表面狀態,因此從與硬塗層之接著性的觀點較不理想。另一方面,該核心層未藉由表皮層而 包覆的狀態,亦即,兩者為分離的狀態,單純為混合丙烯酸系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的狀態。然後,一般而言,樹脂之表面能量小的丙烯酸系樹脂係選擇性地配位於作為樹脂層(X)之空氣側的表面。其結果為樹脂層(X)的表面僅具有丙烯酸系樹脂之特徵,因此從與硬塗層之接著性的觀點較不理想。
以下表示得到具有核心‧表皮構造的丙烯酸 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一例。首先,使用形成聚合物樹脂之核心部分的胺基甲酸酯樹脂單體、乳化劑、聚合起始劑以及水系溶劑進行第一段乳化聚合。接著,在第一段乳化聚合實質上結束後,添加形成表皮部分的丙烯酸系單體與聚合起始劑,進行第二段乳化聚合。 藉由該二階段反應,可得到具有核心‧表皮構造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此時,為了使生成的共聚合樹脂成為核心層與表皮構造之2層構造,在第二段乳化聚合中,使乳化劑保持在不會形成新的核心左右的量,在含有第一段乳化聚合所形成的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核心表面中使聚合進行的方法係為有用。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製 造方法可舉出以下的方法,但本發明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並不應解釋且限定於利用該方法而得到者。例如,在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水分散液中添加少量的分散劑與聚合起始劑,保持為一定溫度,同時一邊攪拌丙烯酸系單體,一邊緩緩地添加。可舉出之後視需要使溫度上升並持續一定時間反應,使丙烯酸系單體 之聚合完結,得到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之水分散體的方法。
相對於塗料組成物中之樹脂的固體成分之全 部重量,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含量為3重量%以上較為理想。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含量小於3重量%時,有無法兼具接著性與干涉條紋之抑制的情況。相對於塗料組成物中之樹脂的固體成分之全部重量為3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較佳,4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更佳。特佳為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中之 丙烯酸系樹脂的玻璃轉化溫度(以下稱玻璃轉化溫度為「Tg」)為20℃以上較佳,40℃以上更佳。丙烯酸系樹脂的Tg為20℃以上時,室溫保管時之結塊(blocking)性會提升,因此較為理想。
又,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中 的丙烯酸系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之比例(丙烯酸系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係以重量比計為10/90~70/30較佳,20/80~50/50更佳。超出該範圍時,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會惡化。丙烯酸系樹脂與胺基甲酸酯樹脂之重量比,可藉由調整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製造時的原料之摻合量,使其成為所需的數值。
再者,塗料組成物中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為 40/60~5/95時,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變良好,因此較為理想。更佳為30/70~10/90。
(2)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
本發明之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b),係為在將酯鍵作為主鏈之主要的鍵結鏈之聚酯樹脂中具有萘骨架的樹脂。
作為得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之方法,例 如,有將在萘環導入2個以上作為取代基之羥基而成的二醇成分或多元羥基成分、或是導入2個以上羧酸基或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而成的二羧酸成分或多元羧酸成分作為聚酯樹脂原料使用的方法。從聚酯樹脂的安定性之觀點,較佳為將在萘環導入2個羧酸基之二羧酸成分作為聚酯樹脂原料使用,得到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作為導入2個羧酸基之萘骨架,可舉出例如2,6-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以及2,7-萘二羧酸等之芳香族二羧酸、或是2,6-萘二羧酸二甲酯、2,6-萘二羧酸二乙基、1,4-萘二羧酸二甲酯、1,4-萘二羧酸二乙酯等之芳香族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其中,從折射率、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的觀點,2,6-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特為理想。
如前述之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為全部二 羧酸成分之30莫耳%以上,更佳為35莫耳%以上,最佳為使用佔有40莫耳%以上之聚酯,可提升識別性,因此較為理想。
又,作為含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的構成成 分,例如,亦可併用未具有萘骨架之如下述的多元羧酸以及多元羥基化合物。亦即,作為多元羧酸,可使用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苯二甲酸(phthalic acid)、4,4’-二苯基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2-鉀磺基對苯二甲酸(2-potassium sulfoterephthalic acid)、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戊二酸、琥珀酸、偏苯三甲酸、苯均三酸(trimesic acid)、苯均四甲酸(pyromellitic acid)、偏苯三甲酸酐、苯二甲酸酐、p-羥基苯甲酸、偏苯三甲酸單鉀鹽以及該等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等;作為多元羥基化合物,可舉出乙二醇、1,2-丙二醇(1,2-propylene glycol)、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4-丁二醇、1,6-己二醇、2-甲基-1,5-戊二醇、新戊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p-苯二甲醇(p-xylylene glycol)、雙酚A-乙二醇加成物、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甲二醇、聚四氫呋喃二醇、二羥甲基丙酸、丙三醇、三羥甲基丙烷、二羥甲基乙基磺酸鈉、二羥甲基丙酸鉀等。
再者,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為具有相對於 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1~30莫耳%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較為理想。小於1莫耳%時,有聚酯樹脂無法顯示水溶性的情況,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之相溶性也下降,因此有樹脂層(X)之均勻性、透明性下降的情況。又,超過30莫耳%時,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下降,且透明 性、或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均容易變差。
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 ,可舉出例如,磺基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基間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基對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基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基間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基對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基-2,6-萘二羧酸的鹼金屬鹽、磺基-2,3-萘二羧酸的鹼金屬鹽、磺基-1,4-萘二羧酸的鹼金屬鹽、磺基-2,6-萘二羧酸的鹼土金屬鹽、磺基-2,3-萘二羧酸的鹼土金屬鹽、磺基-1,4-萘二羧酸的鹼土金屬鹽等之具有磺酸鹽基的化合物。
又,作為前述以外之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 香族二羧酸成分,可舉出例如,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基-2,6-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基-2,3-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基-1,4-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磺基-2,6-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基-2,3-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磺基-1,4-萘二羧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等之具有磺酸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的鹽。
該等中,磺基間苯二甲酸的鹼金屬鹽、磺基 間苯二甲酸的鹼土金屬鹽、磺基間苯二甲酸之酯形成性衍生物的鹼金屬鹽、鹼土金屬鹽特為理想。
作為前述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之 具體例,可舉出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鋰、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鈉、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鉀、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銫,作為前述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土金屬鹽之具體例,可舉出雙(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鎂、雙(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鈣、雙(5-磺基苯二甲酸二甲酯)鋇等。雖省略具體的示例,但關於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或磺基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鹼金屬鹽以及鹼土金屬鹽也為相同。
再者,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包含下述式 (5)所示之二醇成分作為聚酯樹脂之二醇成分時,可提升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而且提升識別性,因此較為理想。下述式(5)具有含有折射率高之S元素的雙酚S骨架,因此可提高聚酯樹脂(b)之折射率。另一方面,將以具有與式(5)類似的構造之雙酚A為例的雙酚化合物作為二醇成分使用,相較於使用式(5)所示之二醇成分時,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提升效果、或識別性提升效果均差。
在此,X1、X2表示-(ClH2lO)m-H;l=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在此,構成X1、X2的氧化烯單元(oxyalkylene unit)為碳數2以上4以下者較佳,其中包含氧化乙烯(oxyethylene)單元、氧化丙烯(oxypropylene)單元、氧化 丁烯(oxybutylene)單元及/或氧化四亞甲基(oxytetramethylene)單元較佳,氧化乙烯單元及/或氧化丙烯單元(l=2或3)更佳。又,氧化烯基的重複數(m)成為1以上15以下較佳,成為1以上4以下更佳,成為1或2進一步較佳。
本發明中的聚酯樹脂(b)為含有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醇成分而言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之式(5)所示之二醇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較佳。更佳為含有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的共聚合聚酯樹脂。
又,聚酯樹脂(b)包含至少1種下述式(6)所示之二醇化合物作為前述式(5)以外的二醇成分較為理想。
式(6)HO-X3-H
(其中,X3表示-(CxH2xO)y-;x=2以上10以下、y=1以上4以下的整數。)
作為碳數2以上10以下(x=2以上10以下)之烷二醇,可舉出例如,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等,其中尤以1,3-丙二醇、1,4-丁二醇(x=2或3)較為理想。又,作為氧化烯基之重複數的y為1以上4以下較佳,1以上3以下更佳。本發明的聚酯樹脂(b)為含有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醇成分而言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的式(6)所示之二醇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較佳。更佳為含有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的共聚合聚酯樹脂。藉由具有如前述的氧 化烯基,可提升聚酯樹脂(b)之親水性,且提升與其他樹脂之分散性,因此更為理想。
又,使用於本發明之聚酯樹脂(b)的固有黏度 ,並沒有特別限定,但從接著性之觀點,0.3dl/g以上2.0dl/g以下較佳,0.4dl/g以上1.0dl/g以下更佳。本發明的固有黏度為將聚酯樹脂0.3g溶解於酚/四氯乙烷=40/60(重量比)之混合溶劑25ml中,並使用Cannon-Fenske型黏度計(Cannon-Fenske viscometer)在35℃測定的數值。
再者,本發明的聚酯樹脂(b),其折射率為1.58 以上較佳,更佳為1.61以上1.65以下。本發明中的折射率,係使用微型熱板且將聚酯樹脂成形為厚度0.5mm的樹脂板,並使用阿貝折射率計在25℃測定的數值。測定係使用單溴萘作為中間液。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中,該聚酯樹脂(b)可 藉由以下的製造方法進行製造。可舉出例如,藉由使作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之萘二羧酸二甲酯、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作為式(5)所示的二醇成分之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作為式(6)所示的二醇成分之乙二醇,在周知的聚合觸媒之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後,一邊在高溫高真空化餾去低分子化合物,一邊進行聚縮合反應的酯交換-聚縮合反應而製造的方法。又,可舉出藉由使作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之萘二羧酸二甲酯、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 之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作為式(5)所示的二醇成分之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作為式(6)所示的二醇成分之乙二醇,在周知的聚合觸媒之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後,一邊在高溫高真空化餾去低分子量化合物,一邊進行聚縮合反應及解聚合反應的酯交換-聚縮合-解聚合反應而製造的方法。又,可舉出藉由使作為具有萘骨架的二羧酸成分之萘二羧酸二甲酯、作為含有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作為式(5)所示的二醇成分之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作為式(6)所示的二醇成分之乙二醇,在周知的聚合觸媒之存在下於高溫高真空下一邊餾去低分子量化合物,一邊進行聚縮合反應而製造的方法等。
此時,作為反應觸媒,可使用例如,鹼金屬、鹼土金屬、錳、鈷、鋅、銻、鍺、鈦化合物等。
聚酯樹脂(b)的Tg為0℃以上130℃以下較佳,更佳為10~85℃。藉由使Tg成為0℃以上130℃以下的範圍,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會變良好。又,可抑制樹脂層(X)之間黏著固定的結塊現象之產生,而且,可使樹脂之安定性或塗料組成物之水分散性變佳。
(3)異氰酸酯化合物(c)
本發明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係指以下敘述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或是以下敘述之包含來自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構造的化合物。
作為異氰酸酯化合物(c),可使用例如,甲苯 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間二甲苯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1,6-二異氰酸酯、1,6-二異氰酸酯己烷、甲苯二異氰酸酯與己三醇的加成物、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成物、多元醇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碳二醯亞胺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1,5-萘二異氰酸酯、3,3’-聯苯-4,4’二異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間苯二異氰酸酯等。特別是使用在聚酯樹脂或丙烯酸系樹脂等之聚合物的末端或側鏈具有多個異氰酸酯基之高分子型的異氰酸酯化合物時,該層(X)之強韌性提高,因此可適當使用。
作為形成樹脂層(X)的方法,應用於後述之線 內塗布法時,異氰酸酯化合物(c)為水分散體較佳。特別是從塗料組成物的適用期(pot life)之觀點,將異氰酸酯基以封端劑等覆蓋的嵌段(block)異氰酸酯化合物等特別理想。作為封端劑之交聯反應,已知有藉由塗布後的乾燥步驟之熱,使該封端劑揮發,且使異氰酸酯基露出,並引起交聯反應的系統。又,該異氰酸酯基可為單官能型亦可為多官能型,但多官能型之嵌段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可提升該層(X)之交聯密度,且與硬塗層之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均優異,因此較為理想。
作為具有嵌段異氰酸酯基2個以上之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使用甲苯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之甲苯二異氰酸酯3莫耳加成物、聚乙烯異氰酸酯、乙烯異氰酸酯共聚合物、聚 胺基甲酸酯末端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之甲乙酮肟封端體、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硫代硫酸鈉封端體、聚胺基甲酸酯末端二異氰酸酯之甲乙酮肟封端體、三羥甲基丙烷之對甲苯二異氰酸酯3莫耳加成物的苯酚封端體等。
使用於本發明的塗料組成物,將塗料組成物 中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合計作為100重量份時,包含3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異氰酸酯化合物(c)較為理想。更佳為4重量份以上18重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重量份以上16重量份以下。
藉由使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成為前述 範圍,而且,使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之合計成為所定範圍,樹脂層(X)可展現高透明性、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優異的識別性。塗料組成物中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小於3重量份時,有與硬塗之接著性差的情況。又,超過20重量份時,除了積層聚酯薄膜之透明性會惡化以外,也有樹脂層之折射率下降,且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識別性差之情況。
(4)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
本發明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亦可在環己基環或甲烷具有碳數1以上5以下之烷基或苯基作為取代基。其中,特別是下述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因為樹脂層(X)的干涉條紋之抑制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均優異,所以特別理想。
作為該理由,虹彩狀模樣(干涉斑)之抑制中需要樹脂層(X)之均勻的分散構造之形成,使用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時,可提升與樹脂之相溶性,且可形成均勻的分散構造,因此可提升虹彩狀模樣(干涉斑)之抑制(識別性)。再者,如前述,使用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時,特別是可形成交聯度高的樹脂層,因此在煮沸處理試驗中可抑制樹脂層表面之微細的孔隙生成,且可大幅抑制霧度值變化量。
前述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 化合物之製造,係由例如得自於下述式(7)所示之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後述的式(8)~(10)所示之具有可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來合成。
更具體而言,可利用伴隨前述4,4’-二環己基 甲烷二異氰酸酯之去二氧化碳的縮合反應,合成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並且藉由使該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後述的式(8)~(10)所示之具有可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反應而製造。
前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 ,可利用以往周知的聚碳二醯亞胺之製造方法(參照美國專利第2,941,956號說明書或日本特公昭47-33279號公報、J.Org.Chem.,28,2069~2076(1963)、Chemical Review 1981、vol.81、No.4、619~621)而得到。
伴隨前述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之去二氧 化碳的縮合反應,係於碳二醯亞胺化觸媒之存在下進行;惟,作為該觸媒,可舉出例如,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1-phenyl-2-phosphole-1-oxide)、3-甲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1-乙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1-乙基-3-甲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該等之中,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特為理想。
又,作為前述縮合反應之反應溫度,80℃以 上180以下的範圍較為理想。反應溫度低於該範圍時,反應時間變得極長,反應溫度超過前述範圍時,因為引起副反應,所以有變得難以得到純度高之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的情況。
再者,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 化合物之縮合度為1以上10以下(在式(1)中n為1以上10以下)較佳。縮合度超過10時,使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對水性樹脂分散時的分散性下降,而且使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預先成為水溶液或水分散液時,分散性低,因此有時得不到良好的水溶液或水分散液。再者,為了使反應迅速地完成,前述4,4’-二環己基 甲烷二異氰酸酯之反應在氮等之惰性氣體的氣流下進行較為理想。
另一方面,作為具有可與前述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可舉出下述通式(8)的化合物。
(式中,p表示4以上30以下的整數,R3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又,具有可與前述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可舉出例如,通式(9)的化合物。
(式中,q表示1以上3以下的整數,R4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或苯基,R5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再者,具有可與前述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可舉出例如,通式(10)的化合物。
式(10)(R6)2-N-CH2-CHR7-OH
(式中,R6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R7表示氫或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
作為通式(10)所示之化合物,可舉出二烷基胺醇,具體而言,可舉出3-二甲基胺基-1-丙醇、3-二乙胺基-1-丙醇、1-二乙胺基-2-丙醇等,尤以1-二乙胺基-2-丙醇特佳。
本發明中,式(8)所示之具有可與異氰酸酯基 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式(9)所示之具有可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之比例,以莫耳比計1:1~1:19之比例混合而使用較為理想。在前述範圍外時,例如,式(9)所示之有機化合物的比例變少時,則利用式(9)所示之有機化合物的碳二醯亞胺基之保護變得無法充分進行,對水性樹脂添加時,碳二醯亞胺基與水性樹脂中的官能基(例如,羧基)之反應有進展,且有混合液之儲存安定性下降、樹脂層(X)之接著力下降的情況。
又,全部成為式(9)所示之有機化合物時,有 使水性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對水性樹脂添加時之分散性下降的情況。
前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 與式(8)所示之具有可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式(9)所示之具有可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至少1個羥基的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之加成反應,也可以使用觸媒,但僅藉由加熱也較容易進行。
作為前述反應的反應溫度,60℃以上160℃以 下的範圍內較佳,更佳為100℃以上150℃的範圍內。反應溫度低於該範圍時,反應時間會變得極長,相反地反 應溫度高於前述範圍時,由於引起副反應,故有得不到純度高之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的情況。
本發明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根據反應系依據通常的方法,而可進行分離。碳二醯亞胺化合物是否為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可藉由紅外線吸收(IR)光譜及核磁共振吸收(NMR)光譜解析進行判斷。
前述製造方法所得到的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 亞胺化合物,可以種種的形態使用,在對水性樹脂等進行添加時,也可直接混入,但從容易混合的觀點,預先作為水溶液或水分散液混入較為理想。
又,本發明所使用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 胺化合物(d)具有水性較為理想。再者,本發明所謂的水性,係指化合物具有水溶性或自乳化性(self-emulsifying)其他之與水均勻地溶合的性質。再者,在不會使本發明之效果消失的範圍中,為了使碳二醯亞胺化合物之水溶性或水分散性提升,亦可添加界面活性劑、或添加聚烯烴氧化物(polyalkylene oxide)、二烷基胺醇之四級銨鹽、羥烷基磺酸鹽等之親水性單體而使用。
塗料組成物中的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 合物(d)之含量,將塗料組成物中之(a)以及(b)的固體成分重量之合計作為100重量份時,10~40重量份較為理想。在10~40重量份的範圍時,將本發明之樹脂層(X)設置於聚酯薄膜上,並成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對積層聚酯薄膜賦予高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又,若含有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二環己基甲 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則可對積層聚酯薄膜賦予在樹脂層(X)中各別單獨無法達成之極佳的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
(5)三聚氰胺化合物(e)
本發明的樹脂層(X),亦可為使用進一步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
作為三聚氰胺化合物(e),並沒有特別限定, 但從親水化之觀點,可舉出在將三聚氰胺與甲醛縮合而得到的羥甲基三聚氰胺衍生物,使作為低級醇之甲醇、乙醇、異丙醇等進行脫水縮合反應而醚化的化合物等。
作為羥甲基化三聚氰胺衍生物,可舉出例如 ,單羥甲基三聚氰胺、二羥甲基三聚氰胺、三羥甲基三聚氰胺、四羥甲基三聚氰胺、五羥甲基三聚氰胺、六羥甲基三聚氰胺。
本發明的樹脂層(X)為使用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時,可使接著性變佳,因此較為理想;但在塗料組成物中包含大量三聚氰胺化合物的話,在生產步驟中三聚氰胺化合物之揮發導致的步驟污染係成為問題,且產生三聚氰胺化合物藉由交聯反應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甲醛之問題。因此,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含量,將塗料組成物中之(a)以及(b)的固體成分重量之合計作為100重量份時,30重量份以下較為理想。更佳為5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特佳為10重量份以上25重量份以下。
若使用三聚氰胺化合物(e)5重量份以上30重 量份以下,在聚酯薄膜上設置本發明的該層(X),使其成為積層聚酯薄膜時,可使積層聚酯薄膜與硬塗層之接著性變得更為良好。
(6)樹脂層(X)之形成方法
本發明的樹脂層(X),係為在成為前述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使用上述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在此之「使用而形成的」,係指在成為基材之聚酯薄膜的至少單面,使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視需要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混合物之塗料組成物在基材薄膜上形成為層狀,且視需要進行硬化或交聯處理。舉出具體例的話,可將包含前述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及視需要包含三聚氰胺化合物(e)、視需要包含溶劑或界面活性劑等的塗液塗布於聚酯薄膜上,且視需要藉由將溶劑乾燥、或視需要進行硬化或交聯處理,可在聚酯薄膜上形成樹脂層(X)。
又,本發明中,使用水系溶劑(f)作為溶劑較 為理想。使用水系溶劑時,可抑制在乾燥步驟的溶劑之急遽的蒸發,不僅可形成均勻的樹脂層(X),且在環境負荷的觀點也為優異。
在此,水系溶劑(f)係指水、或水與甲醇、乙 醇、異丙醇、丁醇等之醇類、丙酮、甲乙酮等之酮類、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等之二醇類等對水可溶的有機溶劑可以任意的比率混合。藉由使用水系溶劑,可抑制在乾燥步驟的溶劑之急遽的蒸發,且可形成均勻的樹脂層。又,在環境負荷之觀點也為優異。
前述塗料組成物之對於聚酯薄膜上的塗布方 法,可使用線內塗布法、離線塗布法之任一種,但較佳為線內塗布法。
線內塗布法係為在聚酯薄膜的製造之步驟內 進行塗布的方法。具體而言,係指在將聚酯樹脂溶融擠壓至進行雙軸拉伸後熱處理而捲起為止之任意的階段進行塗布的方法。通常塗布於以下的階段之薄膜。
‧將聚酯樹脂溶融擠壓後,進行急冷而得到之實質上為非晶狀態的未拉伸(未配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A薄膜」)、
‧將「A薄膜」朝長邊方向或寬方向拉伸之單軸拉伸(單軸配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B薄膜」)、
‧將「B薄膜」朝寬方向或長邊方向拉伸之熱處理前的雙軸拉伸(雙軸配向)聚酯薄膜(以下稱為「C薄膜」)。
本發明中,在結晶配向完成之前的前述A薄 膜、或B薄膜、或是C薄膜中之任一聚酯薄膜塗布塗料組成物,之後,將該聚酯薄膜朝單軸或雙軸拉伸,且採用在溶劑之沸點更高的溫度施以熱處理,且使聚酯薄膜之結晶配向完成,同時設置樹脂層(X)的方法較為理想。根 據該方法的話,可同時進行聚酯薄膜之製膜與塗料組成物之塗布乾燥(亦即,樹脂層(X)之形成),因此有在製造成本上之優點。又,在塗布後進行拉伸,因此容易使樹脂層(X)之厚度變薄。從識別性之觀點,樹脂層(X)之厚度為可抵消光學干涉的厚度較佳,50nm以上200nm以下較為理想,更理想為60nm以上150nm以下,最理想為70nm以上130nm以下。
其中,在長邊方向或寬方向進行單軸拉伸的 薄膜(B薄膜)塗布塗料組成物,之後,朝寬方向或長邊方向拉伸,並進行熱處理的方法較為優異。此為塗布於未拉伸薄膜後,相較於雙軸拉伸的方法,拉伸步驟少1次,因此拉伸導致的樹脂層(X)之缺陷或龜裂不易產生,且可形成透明性或平滑性優異的樹脂層(X)。再者,在較寬方向更朝長邊方向單軸拉伸的薄膜(B薄膜)塗布塗料組成物的方法較為理想。朝長邊方向單軸拉伸的薄膜(B薄膜),因為塗料組成物之塗布寬狹窄,所以可均勻地塗布,其結果為可嚴密地控制塗膜厚度。干涉斑之抑制中,需要在奈米級之塗膜厚度控制,因此塗料組成物塗布於朝長邊方向單軸拉伸的(B薄膜)較為理想。
另一方面,離線塗布法係為將前述A薄膜朝單軸或雙軸拉伸,並於施以熱處理,使聚酯薄膜之結晶配向完成後的薄膜、或A薄膜,在與薄膜之製膜步驟為不同步驟塗布塗料組成物的方法。
本發明中,根據前述種種的優點,樹脂層(X)利用線內塗布法設置較為理想。
因此,本發明中較佳的樹脂層(X)之形成方法 ,係為藉由將使用水系溶劑(f)的水系塗料組成物,使用線內塗布法塗布於聚酯薄膜上,並進行乾燥而形成的方法。又,更理想為在單軸拉伸後之B薄膜將塗料組成物進行線內塗布的方法。再者,塗液中的塗料組成物之固體成分濃度為5重量%以下較佳。藉由使固體成分濃度成為5%以下,可對塗料組成物賦予良好的塗布性,且可製造透明且具有均勻的樹脂層之積層聚酯薄膜。
(7)包含使用水系溶劑(f)之塗料組成物的塗液之製備方法
使用水系溶劑(f)的塗料組成物,視需要可藉由將水分散化或水溶化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水系化合物以及水系溶劑(f)採用任意的順序以所需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混合、攪拌而製作。
其次,視需要可藉由在前述塗料組成物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採用任意的順序以所需的固體成分重量比混合、攪拌而製作。
混合、攪拌的方法,可以手將容器搖動而進行、使用電磁攪拌器或攪拌葉片、進行超音波照射、振動分散等。
又,視需要亦可在不使利用塗料組成物設置的樹脂層之特性惡化的程度添加易滑劑或無機粒子、有機粒子、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等之各種添加劑。
(8)塗布方式
對聚酯薄膜的塗料組成物之塗布方式,可使用周知的塗布方式,例如,棒塗法、逆轉塗布法、凹版塗布法、模塗法、刀塗法等之任意的方式。
(9)積層聚酯薄膜製造方法
其次,關於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薄膜之製造方法,以在聚酯薄膜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簡稱為PET)薄膜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顯然並沒有限定於此。首先,將PET的丸粒充分地真空乾燥後,供給至擠壓機,在約280℃溶融擠壓、冷卻固化為薄片狀,製作未拉伸(未配向)PET薄膜(A薄膜)。將該薄膜以加熱為80~120℃的輥,朝長邊方向拉伸2.5~5.0倍,得到單軸配向PET薄膜(B薄膜)。在該B薄膜的單面塗布製備為所定濃度的本發明之塗料組成物。此時,亦可在塗布前於PET薄膜之塗布面進行電暈放電處理等之表面處理。藉由進行電暈放電處理等之表面處理,可提升塗料組成物對PET薄膜之濡濕性,且防止塗料組成物之斥水,達成均勻的塗布厚度。
塗布後,將PET薄膜之端部以夾具夾持,導向80~130℃之熱處理區(預熱區),使塗料組成物之溶劑乾燥。乾燥後朝寬方向拉伸1.1~5.0倍。接著導向160~240℃之熱處理區(熱固定區),且進行1~30秒的熱處理,使結晶配向完成。
在該熱處理步驟(熱固定步驟),亦可視需要對寬方向、或長邊方向施以3~15%的弛緩處理。由此得 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係成為透明且與硬塗層之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識別性均優異的積層聚酯薄膜。
[特性之測定方法以及效果之評價方法]
(1)透明性之評價方法
透明性,係利用初期霧度值(%)進行評價。霧度值之測定,在常態(溫度23℃、相對濕度65%)中,將積層聚酯薄膜放置1小時後,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製濁度計「NDH5000」進行。將測定3次的平均值作為該積層聚酯薄膜之初期霧度值。透明性係利用霧度值的數值進行4階段評價。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者為良好。
S:小於1.0%
A:1.0%以上小於2.0%
B:2.0%以上小於3.0%
C:3.0%以上。
(2)與硬塗層之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2-1)初期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在積層聚酯薄膜的樹脂層(X)之表面上,使用棒塗機,將以下述比例混合的UV硬化樹脂均勻地塗布,使硬化後之UV硬化樹脂層的膜厚成為2μm。
‧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60重量份
(日本化藥(股)製「KAYARAD」(註冊商標)DPHA)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40重量份
(日本化藥(股)製「KAYARAD」(註冊商標)PETA)
‧光聚合起始劑(長瀨產業(股)製「IRGACURE」(註冊商標)184):3重量份
‧甲乙酮:100重量份
其次,自UV硬化樹脂層的表面,以安裝於9cm的高度之具有120W/cm的照射強度之集光型高壓水銀燈(EYE GRAPHICS(股)製 H03-L31),使累計照射強度成為300mJ/cm2而照射紫外線,並使其硬化,得到硬塗層積層於積層聚酯薄膜上之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在得到的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之硬塗層積層面,劃出100個1mm2的直角十字格,並貼附Sellotape(註冊商標)(NICHIBAN(股)製CT405AP),採用手動滾輪以1.5kg/cm2的荷重抵壓後,相對於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朝90度方向急速地剝離。接著性係根據殘留的直角十字格之個數進行4階段評價。殘留的直角十字格之個數,係為將實施3次的平均值之小數點第1位的數四捨五入的數值。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者為良好。
S:殘留100個
A:殘留80~99個
B:殘留50~79個
C:殘留小於0~50個。
(2-2)耐濕熱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採用與(2-1)同樣的方法得到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硬塗層積層聚酯薄膜,在溫度85℃、相對濕度85%之恆溫恆濕槽中放置所定時間(240小時、500小時),之後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乾燥1小時,得到濕 熱接著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對於得到的濕熱接著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採用與(2-1)同樣的方法進行接著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殘留的直角十字格之個數,係為將實施3次的平均值之小數點第1位的數四捨五入的數值。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者為良好。
(2-3)耐煮沸接著性之評價方法
將前述UV硬化樹脂與(2-1)之評價同樣地塗布於積層聚酯薄膜的樹脂層表面,使其硬化,得到耐煮沸接著性評價樣本。其次,將耐煮沸接著性評價樣本切出10cm×10cm的大小,各別固定於夾具成為懸吊的狀態後,在準備於燒杯之含有純水的沸騰之熱水(100℃)中,以積層聚酯薄膜整面浸漬的狀態放入18小時。之後,取出耐煮沸接著性評價樣本,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乾燥1小時,得到耐煮沸接著性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對於得到的耐煮沸接著性試驗用硬塗層積層樣本,採用與(2-1)同樣的方法進行接著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殘留的直角十字格之個數,係為將實施3次的平均值之小數點第1位的數四捨五入的數值。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者為良好。
(3)耐熱水透明性之評價方法
耐熱水透明性,可根據對熱水的積層聚酯薄膜浸漬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進行評價。將積層聚酯薄膜切出10cm×10cm的大小,各別固定於夾具成為懸吊的狀態後,在準備於燒杯之含有純水的沸騰之熱水 (100℃)中,以積層聚酯薄膜整面浸漬的狀態放入1小時。之後,取出積層聚酯薄膜,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乾燥1小時,得到耐熱水透明性試驗用樣本。在此,僅於聚酯薄膜之單面具有樹脂層(X)的樣本之情況中,將與樹脂層為相反的聚酯薄膜之面,以包含丙酮的不織布(小津產業(股)製、HAIZE GAUZE NT-4)擦拭,並且在常態放置1小時使其乾燥,將自與樹脂層為相反的聚酯薄膜之面析出的寡聚物去除,作為耐熱水透明性試驗用樣本。
對於得到的耐熱水透明性試驗用樣本,採用 與(1)同樣的方法進行透明性評價,將得到的數值作為煮沸試驗處理後霧度值(%)。將自該數值減去煮沸試驗處理前霧度值(%)(初期霧度值)的數值作為煮沸試驗處理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Hz=煮沸試驗處理後霧度值-煮沸試驗處理前霧度值),進行耐熱水透明性評價,並進行4階段評價。C為實用上有問題的等級,B為實用等級,S與A者為良好。
S:小於3.0%
A:3.0%以上小於5.0%
B:5.0%以上小於6.0%
C:6.0%以上。
(4)識別性(干涉條紋)之評價方法
採用與(2-1)同樣的方法,得到在積層聚酯薄膜上積層厚度2μm之硬塗層的硬塗層薄膜。其次,自得到的硬塗層薄膜切出8cm(硬塗層薄膜寬方向)×10cm(硬塗層薄膜長邊方向)之大小的樣本,在硬塗層之相反面,使其不 帶有氣泡而貼合黑色光澤膠帶(YAMATO(股)製 乙烯膠帶No.200-50-21:黑)。
將該樣本在暗室放置於3波長螢光燈(松下電器產業(股)製 3波長形日光色(F‧L 15EX-N 15W))之正下方30cm,一邊改變視角,一邊藉由目視觀察干涉斑之程度,並進行以下評價。A以上者為良好。
S:幾乎看不到干涉斑
A:略看到干涉斑
B:看到微弱的干涉斑
C:干涉斑強。
(5)樹脂層(X)的膜厚之評價方法
對於積層聚酯薄膜,利用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方法製作試料。對於得到的試料之剖面,係藉由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進行觀察,測定積層聚酯薄膜上之樹脂層(X)的厚度。樹脂層(X)的厚度,係由利用TEM以20萬倍的倍率拍攝的圖像讀取樹脂層的厚度。測定20點的樹脂層厚度,並將其平均值作為樹脂層(X)的膜厚(nm)。
‧測定裝置: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日立(股)製 H-7100FA型)。
(6)分光反射率之評價方法
將裁切為A4裁切尺寸的薄膜薄片縱橫各別切割為3分,將合計9點作為測定樣本使用。將長邊側作為長邊方向。分光反射率之測定,在測定面(該樹脂層(X))之背面,使50mm寬的黑色光澤膠帶(YAMATO(股)製 乙烯膠帶 No.200-50-21:黑)不帶有氣泡而將樣本與膠帶的長邊方向重疊並貼合後,切出4cm正方形的樣本片,在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股)製 UV2450)測定在入射角5°之分光反射率。將樣本安裝於測定器的方向,係朝向測定器之正面且在前後的方向重疊樣本的長邊方向。再者,為了將反射率基準化,使用附屬的Al2O3板作為標準反射板。 將具有樹脂層(X)之面側的分光反射率,對於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進行測定,求得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測定係對於切出4cm正方形的樣本片9點實施,並根據9點的平均值求出。
(7)分散指數之評價方法(利用穿透式電子顯 微鏡(TEM)之剖面照片的判定)
關於積層聚酯薄膜,係利用RuO4染色超薄膜切片法製作樹脂層(X)表面的試料。將得到的試料之剖面,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以下述條件得到剖面照片。 在得到的剖面照片中,在其視野面積(Z方向×X方向:500nm×1200nm)觀察包含觀察到之大小為40nm以上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凝聚體的個數,將得到之凝聚體的個數利用下述式換算為每一所定之面積(120000nm2)的個數。
(觀察到之大小為40nm以上之凝聚體的個數)×120000/視野面積中之樹脂層(X)所佔的面積
對於10視野實施該觀察,將每一所定之面積所觀察到的凝聚體之平均個數的小數點第1位之數四捨五入,作 為分散指數。
‧測定裝置: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日立(股)製 H-7100FA型)
‧測定條件:加速電壓100kV
‧倍率:2萬倍。
(8)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之分析
利用質子核磁共振法(1H-NMR)、碳核磁共振分光法(13C-NMR)、傅立葉紅外分光光度計(FT-IR)分析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確認是否具有式(1)的構造。
(9)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之評價方法
煮沸處理試驗前之分光反射率(%),係與記載於(6)反射率之評價方法的方法同樣進行,對於樹脂層(X)側之波長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測定分光反射率,求出其平均值。
又,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係利用以下的方法求出。亦即,將積層聚酯薄膜切出為10cm×10cm之大小9樣本,固定於夾具成為懸吊的狀態後,在準備於燒杯之含有純水的沸騰之熱水(100℃)中,以積層聚酯薄膜整面浸漬的狀態煮沸(煮沸處理試驗)5小時。之後,取出積層聚酯薄膜,在常態(23℃、相對濕度65%)乾燥1小時,得到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測定用樣本。
對於得到的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分光反射率測 定用樣本,在測定面(該樹脂層(X))之背面,使50mm寬的黑色光澤膠帶(YAMATO(股)製 乙烯膠帶No.200-50-21:黑)不帶有氣泡而貼合後,切出4cm正方形的樣本片,採用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股)製 UV2450),在入射角5°,對於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測定分光反射率。將波長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之平均值作為煮沸處理試驗後的分光反射率(%),求得切出4cm正方形的樣本片9點之平均值。
將自煮沸試驗處理前之分光反射率的平均值 (%)減去根據前述得到的煮沸處理試驗後之平均分光反射率(%)的數值,作為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分光反射率的變化量△R(△R=煮沸試驗處理前之分光反射率-煮沸試驗處理後之分光反射率)(%)。
[實施例]
基於實施例進一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沒有限定於下述實施例。
又,於參考例表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具有萘骨架的聚酯樹脂之合成法。
(參考例1)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在氮氣氣體環境下且常溫(25℃)下,於容器1加入聚酯系胺基甲酸酯樹脂(DIC(股)製「HYDRAN」(註冊商標)AP-40(F))66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5重量份、丙烯酸 乙基酯29重量份、N-羥甲基丙烯醯胺2重量份,得到溶液1。其次,加入7重量份乳化劑(ADEKA(股)製「REASOAP」ER-30),並且使溶液之固體成分成為50重量%而添加水,得到溶液2。在常溫(25℃)下,於容器2添加水30重量份,升溫至60℃。之後,一邊攪拌,一邊將溶液2花費3小時連續滴加至容器2。並且同時將5重量%過硫酸鉀水溶液3重量份連續滴加至容器2。滴加結束後,進一步攪拌2小時後,冷卻直到25℃,使反應結束,得到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水分散體。再者,得到的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1)水分散體之固體成分濃度為30重量%。
在以下參考例2~13中,二羧酸成分、二醇成 分的組成比率,係表示將全部二羧酸成分、全部二醇成分作為100莫耳%時的數值。又,在參考例2~13中,全部二羧酸成分與全部二醇成分之莫耳比為1:1。
(參考例2)
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1)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3)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2)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99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4)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3)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5)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4)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85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1,3-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6)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5)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65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35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1,8-辛二醇:14莫耳%。
(參考例7)
具有萘骨架且未具有包含磺酸金屬鹽基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聚酯樹脂(b-6)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偏苯三甲酸:12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8)
具有萘骨架且進一步具有雙酚S骨架之聚酯樹脂(b-7)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9)
具有萘骨架且進一步具有雙酚S骨架之酯樹脂(b-8) 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8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丙烷10莫耳的化合物:50莫耳%
乙二醇:50莫耳%。
(參考例10)
具有萘骨架且進一步具有雙酚A骨架之聚酯樹脂(b-9)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鋰:15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A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1)
具有萘骨架且具有雙酚A骨架之聚酯樹脂(b-10)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2,6-萘二羧酸二甲酯:85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5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A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10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2)
未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11)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間苯二甲酸:88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3)
未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12)的水分散體之製備
含有下述之共聚合組成的聚酯樹脂之水分散體
<共聚合成分>
(二羧酸成分)
對苯二甲酸:88莫耳%
5-磺基間苯二甲酸二甲酯鈉:12莫耳%
(二醇成分)
相對於雙酚S1莫耳加成環氧乙烷2莫耳的化合物:86莫耳%
乙二醇:14莫耳%。
(參考例14)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13)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242.5g與丙二醇單甲醚39.7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1),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173g,得到淡黃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15)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2)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12)、式(14)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242.5g與N,N-二乙基異丙醇胺57.8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1),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200g,得到淡黃色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2)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16)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3)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5)、式(12)、式(13)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84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7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6)。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242.5g與丙二醇單甲醚39.7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1),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173g,得到淡黃色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3)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17)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4)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6)、式(12)、式(13)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89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3.0g在180℃反應21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9)。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242.5g與丙二醇單甲醚39.7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1),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200g,得到淡黃色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4)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18)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5)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17)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485.0g,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 ,冷卻直到5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478g,得到淡黃色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5)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19)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6)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18)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48.5g與丙二醇單甲醚71.4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9),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930g,得到乳白色狀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6)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20)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7)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19)所示之二環己基 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48.5g與二丙二醇單甲醚117.5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9),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999g,得到乳白色狀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7)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21)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8)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20)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48.5g與三丙二醇單甲醚163.5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9),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068g,得到乳白色狀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8)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22)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9)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2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 環氧乙烷)單甲醚48.5g與丙二醇單苯醚120.6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9),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004g,得到乳白色狀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9)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23)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0)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式(11)、式(22)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578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5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48.5g與N-N’二乙基異丙醇胺104.0g的混合物(混合莫耳比率=1:9),並於150℃反應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8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979g,得到乳白色狀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0)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24)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1)之水分散體
使用日清紡Chemical(股)「CARBODILITE」(註冊商標)V04(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作為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以外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參考例25)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2)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未包含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的式(23)、式(17)所示之異佛爾酮碳二醯亞胺化合物。
使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594g與碳二醯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2.9g在180℃反應10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異佛爾酮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異佛爾酮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588.8g,並於150℃反應約5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5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633g,得到淡黃色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2)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參考例26)
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3)之水分散體
利用下述合成法得到未包含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的式(24)、式(17)所示之四甲基二甲苯碳二醯亞 胺化合物。
使m-四甲基二甲苯二異氰酸酯584g與碳二醯 亞胺化觸媒(3-甲基-1-苯基-2-磷雜環戊烯-1-氧化物)11.7g在180℃反應20小時,得到異氰酸酯末端四甲基二甲苯碳二醯亞胺(聚合度=4)。其次,在得到的異氰酸酯末端四甲基二甲苯碳二醯亞胺,加入聚合度p=12之聚(環氧乙烷)單甲醚526.8g,並於150℃反應6小時。反應後,冷卻直到50℃,緩慢地加入蒸餾水1558g,得到黃褐色透明的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3)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實施例1)
如下述製備塗料組成物。
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之水分散體:山南合成化學(股)製「SANNARON」WG-658(固體成分濃度30重量%)
聚酯樹脂(b)之水分散體:聚酯樹脂(b-1)(固體成分濃度15重量%)
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水分散體:第一工業製藥(股)製「ELASTRON」(註冊商標)E-37(固體成分濃度28重量%)
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之水分散體: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固體成分濃度40重量%)
水系溶劑(f):純水
使前述的(a)~(d)以固體成分重量比計成為(a)/(b)/(c)/(d)=15/85/10/30且塗料組成物的固體成分濃 度成為8.5重量%,混合(f)並進行濃度調整。將此時的塗料組成物中之樹脂組成示於表1-1。
其次,將實質上未含有粒子的PET丸粒(固有 黏度0.63dl/g)充分地真空乾燥後,供給至擠壓機並於285℃溶融,利用T字型套圈擠壓為薄片狀,使用靜電施加澆鑄法繞設於表面溫度25℃的鏡面鑄造鼓輪並使其冷卻固化。將該未拉伸薄膜加熱至90℃並朝長邊方向拉伸3.4倍,作為單軸拉伸薄膜(B薄膜)。對該薄膜於空氣中實施電暈放電處理。
其次,利用棒塗將在水系溶劑進行濃度調整的塗料組成物塗布於單軸拉伸薄膜的電暈放電處理面。以夾具夾持將塗布有在水系溶劑進行濃度調整的塗料組成物的單軸拉伸薄膜之寬方向兩端部,並導向預熱區,環境溫度成為75℃後,接著,使用輻射加熱器使環境溫度成為110℃,其次,使環境溫度成為90℃,將在水系溶劑進行濃度調整的塗料組成物乾燥,形成樹脂層(X)。接著,連續地在120℃加熱區(拉伸區)朝寬方向拉伸3.5倍,其次,在230℃的熱處理區(熱固定區)實施20秒熱處理,得到結晶配向完成的積層聚酯薄膜。在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中,PET薄膜的厚度為100μm。
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霧度值低且透明性佳,與硬塗層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均優異,而且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小,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均為良好。
(實施例2~3)
除了使用下述的三聚氰胺化合物(e)、將(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1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1相比較,因為含有三聚氰胺化合物,所以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變小,耐煮沸接著性優異,且顯示同等之優異的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
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水分散體:三和Chemical(股)製「NIKALAC」(註冊商標)MW12LF(固體成分濃度:71重量%)
(實施例4)
除了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1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因為三聚氰胺化合物(e)之含量增加,所以初期霧度值稍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稍微變大,透明性、耐煮沸接著性雖然稍低但為良好,且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
(實施例5)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
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使用含有磺酸金屬鹽 基之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少之聚酯樹脂(b-2),故初期霧度值稍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稍微變大,透明性、耐煮沸接著性雖然稍低但為良好,且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識別性。
(實施例6~7)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3)(實施例6)、聚酯樹脂(b-4)(實施例7)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使用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多之聚酯樹脂,故初期霧度值稍低,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為同等,但分散指數變得更小,且顯示同等之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
(實施例8)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5)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使用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多之聚酯樹脂,故初期霧度值稍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變得更大,透明性、識別性、初期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雖然稍差但為良好。
(實施例9)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6)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使用未包含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聚酯樹脂,故初期霧度值稍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變得更大,透明性、識別性、初期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雖然稍差但為良好。
(實施例10~11)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7)(實施例10)、聚酯樹脂(b-8)(實施例11)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
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使用具有不同雙酚S之骨架的聚酯樹脂時,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也小,且顯示同等之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
(實施例12)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減量,故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變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 熱水透明性雖稍低,但顯示同等之透明性、識別性。
(實施例13~14)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增量,故顯示同等之透明性、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
(實施例15~16)
除了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減量,故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增加,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且顯示同等之透明性、識別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17)
除了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1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增量,故顯示同等之優異的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 沸接著性、識別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18~26)
除了使用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2)(實施例18)、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3)(實施例19)、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4)(實施例20)、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5)(實施例21)、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6)(實施例22)、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7)(實施例23)、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8)(實施例24)、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9)(實施例25)、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0)(實施例26)作為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1。與實施例3相比較,即使使用末端構造以及聚合度不同的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2~d-10),也顯示同等之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識別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27~28)
除了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40/60(實施例27)、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30/70(實施例28),故煮沸處 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稍微變大,反射率稍微減少,霧度值雖稍微增加但為良好。又,耐煮沸接著性、識別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且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29)
除了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20/80時,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雖稍微增加,但也顯示同等之透明性、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
(實施例30)
除了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5/95,故分散指數稍微變小,霧度值稍微下降,反射率稍微變大,且透明性為良好。又,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增加,因此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
(實施例31)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變少,故透明性、識別性均優異,且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增加,因此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
(實施例32)
除了將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異氰酸酯化合物(c)的含量變多,故霧度值稍微增加,透明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又,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為同等,因此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33)
除了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變少,故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增加,因此初期接著性 、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
(實施例34)
除了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的含量變多,故霧度值稍微增加,透明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又,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為同等,因此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35)
除了將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含量變少,故顯示同等之優異的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又,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增加,因此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
(實施例36)
除了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 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三聚氰胺化合物(e)的含量變多,故分散指數稍微變大,霧度值雖稍微變高但為良好。又,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變大,耐煮沸接著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
(實施例37)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9)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因為使用具有雙酚A的骨架之聚酯樹脂,所以初期霧度值稍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稍微變大,反射率變小,透明性、識別性、耐煮沸接著性雖稍微下降,但顯示同等之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
(實施例38)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10)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因為使用具有雙酚A的骨架之聚酯樹脂,所以初期霧度值稍高,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分散指數稍高,反射率變小,透明性、識別性、耐煮沸接著性雖稍微下降,但顯示同等之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
(實施例39)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 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
與實施例1相比較,由於使用含有磺酸金屬鹽 基之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少之聚酯樹脂(b-2),故初期霧度值稍高,分散指數稍微變大,透明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優異,且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識別性。
(實施例40~42)
除了使用聚酯樹脂(b-2)作為聚酯化合物(b)、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1-2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使用含有磺酸金屬鹽基之芳香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少之聚酯樹脂(b-2),並且進一步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40/60(實施例40)、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30/70(實施例41)、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20/80(實施例42),故分散指數稍微變大,反射率稍微減少,霧度值雖稍微增加但為良好。又,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稍微變大,耐煮沸接著性、識別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且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實施例43)
除了變更樹脂層(X)的膜厚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 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2。與實施例3相比較,因為減少樹脂層(X)的膜厚,所以反射率下降,識別性雖稍微下降但為良好,且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
(比較例1)
除了將(a)~(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記載於表1-3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比較例1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未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故與實施例1相比較,雖顯示同等之優異的透明性,但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識別性中,性能為差。
(比較例2~3)
除了將(a)~(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記載於表1-3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比較例2、3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未包含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故與實施例3相比較,雖顯示同等之優異的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但在識別性中,性能為差。
(比較例4~5)
除了將(a)~(e)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調整為記載於表 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
比較例4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未包含異氰酸酯化合物(c),故與實施例3相比較,雖顯示同等之優異的透明性、良好的識別性,但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中,性能為差。
又,比較例5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未包含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故與實施例3相比較,雖顯示同等之優異的透明性、良好的識別性,但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中,性能為差。
(比較例6~9)
除了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的固體成分重量比變更為記載於表的數值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
比較例6的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較,由於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50/50,故分散指數變大為7,霧度值稍微增加,且反射率變小。又,雖顯示同等之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均差。
比較例7的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較 ,由於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60/40,故分散指數變大為10,反射率下降,霧度值增加,且透明性變差。又,雖顯示同等之優異的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均差。
比較例8的積層聚酯薄膜,與實施例3相比較 ,由於成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80/20,故分散指數變大為15,反射率下降,霧度值增加,且透明性變差。又,雖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均差。
比較例9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成為丙烯酸系 ‧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聚酯樹脂(b)=90/10,故分散指數變大為20,反射率下降,霧度值增加,且透明性變差。又,雖顯示同等之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但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識別性均差。
(比較例10~12)
除了使用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1)(比較例10)、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2)(比較例11)、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3)(比較例12)作為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得到積層聚酯薄膜。將得到的積層聚酯薄膜之特性等示於表2-3。比較例10~12的積層聚酯薄膜,由於使用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 亞胺化合物以外之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11~d-13),故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薄膜霧度值變化量△Hz為6.3%(比較例10)、6.4%(比較例11、12),且耐熱水透明性差,並且與實施例3相比較,雖顯示同等之透明性、初期接著性、耐濕熱接著性、識別性,但在煮沸處理試驗前後之反射率變化量△R、耐煮沸接著性中,性能為差。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具有不僅初期之接著性優異,特別是耐濕熱接著性或耐煮沸接著性、耐熱水透明性也優異,而且將硬塗層積層之際的干涉條紋之抑制性優異的樹脂層;可利用於各種顯示器用途的光學用易接著薄膜、或對汽車或是建築物的窗戶玻璃等之工業用、建材用等使用的硬塗層薄膜用之易接著薄膜、或者油墨等之與各種積層物的接著性優異之易接著薄膜。

Claims (7)

  1. 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於聚酯薄膜之至少單面具有樹脂層(X)之積層聚酯薄膜;其特徵為:該樹脂層(X)為使用塗料組成物形成的層,該塗料組成物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具有萘骨架之聚酯樹脂(b)、異氰酸酯化合物(c)、與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該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比為40/60~5/95;將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與聚酯樹脂(b)之固體成分重量的合計作為100重量份時,包含以固體成分重量計為3~20重量份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固體成分重量計為10~40重量份的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該樹脂層(X)側之煮沸處理試驗前後的分光反射率之變化量△R為0%以上2%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樹脂層(X)之包含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凝聚體之分散指數為5以下,而且,該塗料組成物中之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共聚合樹脂(a)的比例為3重量%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在該樹脂層(X)側之波長45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4.5%以上6.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d)為下述式(1)所示之二環己基甲烷碳二醯亞胺化合物;式中,n表示1以上10以下的整數;R1、R2各別表示下述式(2)~(4)中之任一者;R1、R2可各別相同也可不同;式中,p表示4以上30以下的整數,R3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式中,q表示1以上3以下的整數,R4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或苯基,R5表示碳數1以上5以下的烷基;式(4) R1,R2=(R6)2-N-CH2-CHR7-式中,R6表示碳數1~5的烷基,R7表示氫或碳數1~5的烷基。
  5. 如請求項1或2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係含有相對於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為1~30莫耳%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該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含有磺酸金屬鹽基。
  6. 如請求項1或2項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b)包含下述式(5)所示之二醇成分;式中,X1、X2表示-(ClH2lO)m-H(l=2以上4以下、m=1以上15以下的整數)。
  7. 如請求項1之積層聚酯薄膜,其中該塗料組成物進一步包含5~30重量份的三聚氰胺化合物(e)。
TW103110589A 2013-03-26 2014-03-21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628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3408 2013-03-26
JP2013-063408 2013-03-26
JP2013-157436 2013-07-30
JP2013157436 2013-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892A TW201446892A (zh) 2014-12-16
TWI628244B true TWI628244B (zh) 2018-07-01

Family

ID=51623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0589A TWI628244B (zh) 2013-03-26 2014-03-21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341086B2 (zh)
KR (1) KR102202905B1 (zh)
CN (1) CN104995240B (zh)
TW (1) TWI628244B (zh)
WO (1) WO20141564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03485A (ko) * 2016-04-28 2019-01-09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기점착성 층
WO2019058999A1 (ja) * 2017-09-22 2019-03-28 東洋紡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11944405B (zh) * 2020-08-17 2021-09-03 江苏三房巷薄膜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聚酯薄膜底涂用涂布液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42576A1 (ja) 2021-09-17 2023-03-23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2056220A (ja) * 2010-09-10 2012-03-22 Toray Ind Inc ハードコート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CN102905899A (zh) * 2010-05-29 2013-01-3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叠层聚酯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6339B1 (zh) 1970-12-28 1974-04-22
JP3097251B2 (ja) * 1991-11-28 2000-10-10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2000229394A (ja) 1999-02-10 2000-08-22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1079994A (ja) 1999-09-10 2001-03-27 Unitika Ltd 易接着性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49135A (ja) * 2001-08-09 2003-02-21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Ito膜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055064A (ja) * 2005-08-24 2007-03-08 Toray Ind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7972700B2 (en) * 2005-09-12 2011-07-05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d film
JP5060739B2 (ja) * 2006-05-10 2012-10-31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生分解性プラスチック組成物、成形品及び生分解速度制御方法
JP4916339B2 (ja) * 2007-02-27 2012-04-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2199456B1 (en) * 2007-09-26 2019-01-16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ester fib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textile structure employing the same
WO2012020722A1 (ja) * 2010-08-10 2012-02-1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積層フィルム
CN103261320A (zh) * 2010-12-14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聚乳酸树脂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400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ray Ind Inc 積層フィルム
CN102905899A (zh) * 2010-05-29 2013-01-3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叠层聚酯膜
JP2012056220A (ja) * 2010-09-10 2012-03-22 Toray Ind Inc ハードコート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95240A (zh) 2015-10-21
JP6341086B2 (ja) 2018-06-13
KR102202905B1 (ko) 2021-01-14
JPWO2014156411A1 (ja) 2017-02-16
KR20150135197A (ko) 2015-12-02
WO2014156411A1 (ja) 2014-10-02
TW201446892A (zh) 2014-12-16
CN104995240B (zh) 2017-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6762B (zh) 積層薄膜
KR101855881B1 (ko) 2축 연신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6131855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0810924A (en) Hard-coated film and optical functional film
TWI633010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628244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EP2818498B1 (en) Coated film
EP2727726B1 (en) Coating film
EP3029091B1 (en) Coating film
JP6194617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367559A (zh) 涂布膜
JP6241269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8176553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93552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20255755A1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塗料組成物
JP5764276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