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1859B - 天线用线圈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用线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1859B
CN104241859B CN201410228238.XA CN201410228238A CN104241859B CN 104241859 B CN104241859 B CN 104241859B CN 201410228238 A CN201410228238 A CN 201410228238A CN 104241859 B CN104241859 B CN 1042418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wire connecting
connecting junction
mentioned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82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1859A (zh
Inventor
马原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41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1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1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1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1207Supports; Mounting means for fastening a rigid aerial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08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 H01Q1/3233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08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 H01Q1/3233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 H01Q1/3241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particular used in keyless entr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62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 broadside radiating helical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1/00Electrically-long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more than twice the shortest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11/02Non-resonant antennas, e.g. travelling-wave antenna
    • H01Q11/08Helical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线用线圈设备(100),其具有接线器部(10),该接线器部(10)与外部电路的接线器以能自由地安装或拔下的形态,插入安装在一起;以及基极部(30),该基极部(30)上设置有包含线圈(42)的天线体(40);其特征为,接线器部(10)与基极部(30)被分别构成为不同的部件,且一体地组装在一起来使用;在接线器部(10)以及基极部(30)中,在与接线器部(10)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还形成有接线器嵌合部(12)以及基极嵌合部(32),该接线器嵌合部(12)以及基极嵌合部(32)是以凸凹形态来形成的;通过使接线器嵌合部(12)与基极嵌合部(32)嵌合在一起,从而以天线体(40)相对于接线器部(10)定位的形态来把接线器部(10)和基极部(30)组装在一起。

Description

天线用线圈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用线圈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被设置在车辆内,且使用了天线用线圈设备的智能电子钥匙系统正在实用化。在智能电子钥匙系统中,持有电子钥匙的司机在接近车辆,进入系统的通信范围以内的时候,天线用线圈设备与电子钥匙进行通信,与此天线用线圈设备连接的车辆侧的控制电路就会准许驱动车门开锁和启动发动机。另外,持有电子钥匙的司机在远离车辆,从系统的通信范围内出来的时候,车辆侧的控制电路就再次驱动对车门上锁。
日本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明确描述了这种天线用线圈设备。日本专利文献1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中,接线器部和绕线管被一体成形,并将线圈卷绕到绕线管的筒部上。在接线器部内侧还露出一对天线端子。天线端子与线圈通过线路而连接在一起。作为车辆侧的控制电路的接口的接线器(车辆侧接线器)与此接线器部连接在一起。日本专利文献1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中,接线器和绕线管的周围嵌合安装有树脂制的箱体。
这里,车辆侧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一般根据车型有所不同。日本专利文献2中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中,设置了天线体的端子台座(基极部),以及安装在车辆侧接线器上的接线器部是作为不同的部件被分别形成的。因此,可以把天线体和基极部作为共同的元器件来制作的同时,还可以把接线器部按照个别形状来制作以使其与各种车辆侧的接线器相对应,从而就达到了天线用线圈设备的元器件通用化的目的。日本专利文献2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中,把基极部插入到橡胶制的环形的弹性拴的一个开口,把接线器部插入到另一个开口,从而使基极部和接线器部之间间接地被一体组装起来。从基极部突出出来的天线端子,贯通弹性拴并在接线器部内侧露出。天线体及弹性拴被收容在箱体内。在环形的弹性拴的周围还形成有环状的凸条,此凸条与箱体内侧相啮合,从而把弹性拴、基极部以及接线器部固定在箱体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152784号
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205616号
智能电子钥匙系统的动作精度很低的话,就会产生下述对司机不便的情况,即即使持有电子钥匙的司机接近车辆,车门也不开锁。另外,持有电子钥匙的司机从车辆出来并远离的时候,如果出现车门也不上锁的情况的话,那么也就产生了车辆的安全性问题。虽然智能电子钥匙系统的动作精度低下是由于种种的要因而发生的,不过,车辆侧接线器与天线体之间导通不良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日本专利文献2中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中,通过橡胶制的弹性拴把基极部和接线器部组合在一起。而弹性拴与箱体内侧相啮合的话,弹性拴就会由于被箱体从四周挤压而产生扭曲。因此,从基极部突出出去且插通了弹性拴的天线端子,就会相对于接线器部及车辆侧接线器产生相对位移。其结果是,有可能产生车辆侧接线器与天线体之间的导通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以提供一种既可以使设置有天线体的基极部通用化,又可以使外部电路的接线器(譬如车辆侧接线器)与天线体能够稳定地导通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为目的的。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天线用线圈设备,其具有接线器部,该接线器部与外部电路的接线器以能自由地安装或拔下的形态,插入安装在一起;以及基极部,该基极部上设置有包含线圈的天线体;其特征为,该天线用线圈设备为上述接线器部与上述基极部被分别构成为不同的部件,且一体地组装在一起来使用;在上述接线器部以及上述基极部中,在与上述接线器部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还形成有接线器嵌合部以及基极嵌合部,该接线器嵌合部以及基极嵌合部是以凸凹形态来形成的;通过使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基极嵌合部嵌合在一起,从而以上述天线体相对于上述接线器部定位的形态来把上述接线器部和上述基极部组装在一起。
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天线用线圈设备,使由不同部件构成的接线器嵌合部和基极嵌合部嵌合在一起,从而使天线体相对于接线器部进行定位。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可以使设置了天线体的基极部通用化,同时外部电路的接线器与天线体之间能稳定地导通。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用线圈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爆炸立体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用线圈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形。
图3是表示基极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形。
图4是表示接线器部的根端部的立体图。
图5的(a)是表示接线器嵌合部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把基极嵌合部插入接线器嵌合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接线器嵌合部与基极嵌合部相嵌合状态的横截面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接线器部与基极部的嵌合状态的纵截面的模式图。
标号说明
10:接线器部,12:接线器嵌合部,14:开口部,15:连接部分,16:底部,18:贯穿细孔,20:接线器母头部,22:基极母头部,24、35:第二嵌合部,30:基极部,32:基极嵌合部,34:头部,36:卷轴部,38:凸出部,40:天线体,42:线圈,44:天线端子,46:铁心,48:捆扎端子,50:锁构造,52:卡位爪,54:限位片,100:天线用线圈设备,W0、W1、W2: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另外,在全部的附图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重复说明。
图1的(a)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的爆炸立体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这里只图示了基极部30前端侧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的图示则被省略掉了。图2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的立体图。图1及图2中,把天线体40的线圈42的卷绕轴方向作为Z方向,把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作为X方向,而把与Z方向及X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天线体40中的具有接线器部10的一侧为-Z方向,而远离接线器部10的方向为+Z方向。图3是表示基极部30前端部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接线器部10的根端部的立体图。
首先,就天线用线圈设备100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具有接线器部10,该接线器部10与外部电路的接线器(未图示)以能自由地安装或拔下的形态,插入安装在一起;以及基极部30,该基极部30上设置有包含线圈42的天线体40。接线器部10与基极部30被分别构成为不同的部件,且一体地组装在一起来使用。在接线器部10以及上述基极部30中,在与上述接线器部10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还形成有接线器嵌合部12以及基极嵌合部32,该接线器嵌合部12以及基极嵌合部32是以凸凹形态来形成的。通过使接线器部12与基极嵌合部32嵌合在一起,从而以天线体40相对于接线器部10定位的形态来把接线器部10和基极部30组装在一起。
所谓天线体40相对于接线器部10定位是指,天线体40中面向接线器部10的连接部分15的部位,即本实施形态中的天线端子44,与接线器部10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情况。
其次,就本实施形态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是把线圈42卷绕在铁心46周围而成的磁场天线。铁心46是由铁氧体等磁导率较高的磁性材料所构成,呈棒状。线圈42,是表面覆盖有绝缘被覆的电线。本实施形态中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是磁棒天线,可以用于例如车辆的智能电子钥匙系统中的车辆侧的发送信号用天线设备。
图2中图示了,接线器部10和基极部30连接在一起,且露出线圈42的状态,但天线用线圈设备100并不局限于此。天线用线圈设备100还可以具有外套树脂(未图示),该外套树脂是以覆盖住卷绕在基极部30的线圈42的形态,以过压成型工艺(OVER-MOLDING)制成的。
天线体40,是通过线圈42,该线圈42卷绕在具有开磁路构造的铁心46上;以及与此线圈42串联的电容器(未图示)来构成调谐电路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通过与外部电路的接线器(未图示)连接来使用。外部电路的接线器,被插入天线用线圈设备100的接线器部10的前端侧的凹部,即连接部15(参照图7)内。天线体40的天线端子44,相对于接线器部10从根端侧开始贯通至前端侧并在连接部15中露出,外部电路通过天线端子44施加与天线体40的谐振频率相对应的交流电流。由此,天线体40(天线用线圈设备100)产生磁场,并使之在大气中传播,从而与车辆的司机等用户所持的电子钥匙(未图示)之间进行通信。
基极部30是树脂制的部件,其是由收容了铁心46的略呈筒状的卷轴部36,以及固定有天线端子44与电容器(未图示)的头部34一体成形而成的。另外,天线体40被设置在基极部30上是指,基极部30与铁心46及线圈42等一起构成了天线体40。本实施形态的铁心46为在Z方向延伸的,截面大体上呈长方形的棒状,但是,对铁心46的截面形状和整体形状并不特别加以限定。基极部30是由非导电性材料,具体而言由树脂材料所构成的。基极部30是由金属材料所构成的一对天线端子44及多个捆扎端子48,用树脂材料嵌件成型的。天线端子44与捆扎端子48被个别连接在一起。线圈42的两端分别捆扎在一对捆扎端子48上。
在卷轴部36周围,形成有防止卷绕的线圈42出现卷绕错位用的凸出部38。多个凸出部38是沿着卷轴部36的卷轴方向(Z方向),在多个地方间隔性地形成的。线圈42被卷绕在卷轴部36周围的凸出部38之间,呈多层卷绕形态,且最后被扎绕在捆扎端子48上。
接线器部10是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并安装在基极部30的头部34上使用的。把天线用线圈设备100使用于车辆的智能电子钥匙系统的情况下,外部电路的接线器的形态根据各个车型有所不同。接线器部10是被设计·制作成各个车型专用的形态。另一方面,基极部30以及天线体40的天线特性及形态可以设计·制作成无论什么样的车型都能共通使用。
基极部30上还设置了一对天线端子44,该一对天线端子44连接着线圈42,且向着接线器部10的插入方向突出出去。本实施形态的接线器部10的插入方向是Z方向。如图3及图6(后述)所示,基极嵌合部32是形成于一对天线端子44排列方向(本实施形态中的X方向)的延长线上。天线体40被定位在与接线器部10的排列方向的相交叉的方向上。
在这里,基极嵌合部32是形成于一对天线端子44排列方向的延长线上,是指包含了一对天线端子44各自的中心线的平面与基极嵌合部32的至少一部分相交叉的情况。另外,天线体40相对于接线器部10在某方向上被定位,是指天线体40与接线器部10的结合部分(本实施形态中的天线端子44)没有摇晃或松动,或者柔软性地位移,而是在该方向上相对于接线器部10,其移动被限制住的情况。本实施形态中,天线端子44被固定在基极部30的头部34,而基极部30通过基极嵌合部32以及接线器嵌合部12嵌合固定在接线器部10。因此,天线端子44相对于接线器部10被定位。
基极嵌合部32呈长方体状,前端侧(-Z侧)被光滑地进行了倒角加工。把基极嵌合部32的突出方向(±X方向)称为厚度方向,而把与其垂直相交的方向(±Y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基极嵌合部32的宽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
如图6(后述)所示,基极嵌合部32形成于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两侧。在与卷轴垂直相交的平面(XY平面)内,连结一对天线端子44的中心的直线(X方向直线),通过了一对基极嵌合部32宽度尺寸的中央。另外,基极嵌合部32的宽度尺寸(Y尺寸),比天线端子44的Y尺寸大。即,本实施形态中的天线端子44被包含于,连结一对基极嵌合部32的形成领域,且在X方向上延伸的带状领域的内部。由此,通过把一对基极嵌合部32嵌合在接线器嵌合部12上,使基极部30定位于接线器部10里,从而使位于其内侧的天线端子44也相对于接线器部10以较高位置精度定位。
本实施形态的头部34,呈长方形的板状形态,且在与接线器部10的插入方向(Z方向)相垂直相交的XY平面内延伸。天线端子44沿着垂直于表面方向贯通且从头部34突出出去。在长方形的头部34周围,还突出形成有基极嵌合部32,该基极嵌合部32从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X方向)的两侧边缘向外侧突出。并且在头部34周围还突出形成有第二嵌合部35(35a、35b),该第二嵌合部35(35a、35b)是从与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X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本实施形态中为垂直相交的方向:±Y方向)的两侧边缘向外侧突出。第二嵌合部35,是在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上,使头部34相对于接线器部10定位的部位。
如图4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接线器部10中,前端侧(-Z侧)上开口的筒状的接线器母头部20,以及在后端侧(+Z侧)上开口的基极母头部22是一体成形的。接线器母头部20内插入外部电路的接线器。基极母头部22内插入基极部30的头部34。
接线器部10具有为了安装基极部30的有底的开口部14。在开口部14的底部16上形成有插通天线端子44用的贯穿细孔18。外部电路的接线器(未图示)被插到接线器部10的-Z侧。开口部14的相反侧也形成有开口。
接线器部10中,还形成有基极部30的基极嵌合部32和凸凹嵌合的接线器嵌合部12。本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基极嵌合部32是凸侧,而接线器嵌合部12是凹侧的情况,不过,并不局限于此。
通过把基极部30插入安装到开口部14深度方向,就使接线器嵌合部12与基极嵌合部32嵌合在一起。
开口部14呈与基极部30的长方形头部34相对应的长方形的凹状。在开口部14周围,一对接线器嵌合部12在贯穿细孔18的排列方向(X方向)上各自延伸而出,且与贯穿细孔18一体形成。另外,在开口部14周围,还一体形成有第二嵌合部24(24a、24b),第二嵌合部24(24a、24b)是从与贯穿细孔18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本实施形态中的垂直相交方向:±Y方向)两侧伸出的。
基极嵌合部32与基极部30被一体成形(参照图3),另外接线器嵌合部12是与接线器部10一体成形的(参照图4)。
图5的(a)既是表示接线器嵌合部12的立体图,又是图4所示的是接线器部10的局部放大图。图5的(b)是表示把基极嵌合部32插入接线器嵌合部12的状态说明图。
接线器嵌合部12或基极嵌合部32的至少一方,沿着开口部14的深度方向呈缩径或扩径的、对称的、两侧为锥形的形状。并且,接线器嵌合部12和基极嵌合部32的锥形斜度比率互不相同。这里,所谓锥形斜度比率不同,包含了接线器嵌合部12或基极嵌合部32的一方的锥形斜度比率为零的情况。此外,接线器嵌合部12和基极嵌合类32的锥形方向相反,即,包含了一方在深度方向缩径,而另一方在深度方向扩径的情况。
本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基极嵌合部32是凸部,接线器嵌合部12为凹部的情况。本实施形态中的接线器嵌合部12呈沿着开口部14的深度方向(-Z方向)宽度尺寸(Y尺寸)逐渐缩小的锥形形状。另一方面,基极嵌合部32呈宽度尺寸均一的直线形状(即,锥形斜度比率为零)。如图5所示,把基极嵌合部32插入接线器嵌合部12,则基极嵌合部32的前端部(-Z侧的端部)就与接线器嵌合部12的内壁面挤压连接在一起。接线器嵌合部12在宽度方向对称,两侧为锥形形状。换句话说,接线器嵌合部12的内壁面的斜度关于宽度中心对称。因此,即使产生了基极嵌合部32的宽度尺寸的加工误差,或者产生了基极嵌合部32相对于接线器嵌合部12的插入深度的产品个体差异,只要把基极嵌合部类32压入接线器嵌合部12,基极嵌合部32与接线器嵌合部12就沿着宽度方向(Y方向)自动地对齐中心。因而,可以提高相对于接线器部10的,天线端子44的突出位置的Y方向的位置精度。
贯穿细孔18的开口尺寸比天线端子44截面尺寸大,天线端子44可以相对于贯穿细孔18以在空间上有一定间隙的形态插入。由于贯穿细孔18的周缘(底部16)与天线端子44之间没有干涉,所以可以防止由于贯穿细孔18加工精度而导致的天线端子44定位精度低下的问题。
图6是表示接线器嵌合部12与基极嵌合部32的嵌合状态的横截面的模式图。把沿着XY平面切断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的截面称为横截面。
接线器部10及基极部30分别具有,沿着与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凸凹形成且互相嵌合的第二嵌合部24(24a、24b)与35(35a、35b)。由于第二嵌合部24、35互相嵌合,所以天线体40相对于接线器部10,在排列方向上被定位。因此,本实施形态中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中,天线体40的天线端子44相对于接线器部10,在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及与其交叉的方向上,同时被定位。因此,通过接线器部10,可以使外部电路(未图示)与天线端子44之间极为稳定地,电气及机械性地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天线用线圈设备100中,接线器部10的第二嵌合部24(24a、24b)是凹部,而基极部30第二嵌合部35(35a、35b)为凸部的情况。
第二嵌合部24、35的个数并不特别限定。各有一个也行,各有多个也行。也可以把多个凸部嵌合在1个凹部里。本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夹隔着天线端子44在±Y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2个第二嵌合部24、35的形态。
如图6所示,基极部30中,一对第二嵌合部35(35a-35a,35b-35b),沿着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X方向)配置。一对第二嵌合部35(35a-35a,35b-35b),以比一对天线端子44的幅宽更宽的间隔进行配置。
基极部30上,夹隔着天线端子44在交叉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对第二嵌合部35。更具体而言,第二嵌合部35a-35a的间隔W1,比一对天线端子44的间隔W0大。另外,第二嵌合部35b-35b的间隔W2,也比一对天线端子44的间隔W0大。另外,一对第二嵌合部35之间或天线端子44之间的间隔,是指在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X方向)上的,相接近的边缘间的距离。如本实施形态一样地,有多对第二嵌合部35(35a-35a,35b-35b)的情况下,所谓一对第二嵌合部35以比一对天线端子44的幅宽更宽的间隔进行配置是指,至少一对第二嵌合部35(35a或35b)的间隔比天线端子44之间的间隔要大。
本实施形态中,第二嵌合部35a-35a的间隔W1与第二嵌合部35b-35b的间隔W2互相相等。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可以使一对第二嵌合部35能以比一对天线端子44的幅宽更宽的间隔进行配置,并以比第二嵌合部35更高的加工精度来形成一对天线端子44。
图7是表示接线器部10与基极部30的嵌合状态的纵截面的模式图。把沿着Z轴把切断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截面称为纵截面。
天线用线圈设备100还具有在与一对天线端子44的排列方向(X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方向)上,可凸凹变形,并使接线器部10和基极部30嵌合的锁构造50。
如图2及图7所示,锁构造50是由在基极部30的头部34所形成的卡位爪52,以及在接线器部10的母头部22上所形成的限位片54所构成的。卡位爪52是从头部34向外周方向的外侧(本实施形态中的±Y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卡位爪52的前端侧(-Z方面)倾斜着,而后端侧(+Z方面)则起立成为返折部。
限位片54是在同一方向(Y方向)上可以凸凹自如地进行弹性变形的部位。限位片54,呈沿着接线器10的开口部14的深度方向(-Z方向)延伸的舌片状,并与基极母头部22一体形成。如果把头部34插入基极母头部22的话,卡位爪52就会在推起限位片54的同时进入开口部14。如果头部34的卡位爪52被充分地被插入到超过限位片54的深度的话,限位片54就会产生弹性复原并与卡位爪52的后端侧相嵌合。因此,就能限制卡位爪52退出,防止头部34(基极部30)从接线器部10的开口部14脱落。
锁构造50(卡位爪52,限位片54)可以设置在1个地方,也可以设置在多个地方。本实施形态中,是设置在了天线用线圈设备100中相对着的2个地方(±Y方面)。因此,天线体40可以相对于接线器部10被安定地固定住了。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只要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变形,改良等的形态。
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天线端子44为均一粗细的棒状,并以在空间上有一定间隙的形态插在贯穿细孔18中,不过,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把天线端子44与设置有粗径部的接线器部10的底部16(贯穿细孔18)嵌合在一起。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了接线器嵌合部12及基极嵌合部32只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呈缩径的锥形形态,不过作为替代案,还可以使突出厚度及深度在深度方向(Z方向)上呈渐减的锥形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天线用线圈设备的各种的构成要素没有必要是各自独立的存在,除了明确说明是某一部件或不同部件的情况,可以把多个构成要素形成一个部件,也可以把一个构成要素形成为多个部件,某个构成要素可以是其他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某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其他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相重复等。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态,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天线用线圈设备,其具有接线器部,该接线器部与外部电路的接线器以能自由地安装或拔下的形态,插入安装在一起;以及基极部,该基极部上设置有包含线圈的天线体;其特征为,上述接线器部与上述基极部被分别构成为不同的部件,且一体地组装在一起来使用;在上述接线器部以及上述基极部中,在与上述接线器部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还形成有接线器嵌合部以及基极嵌合部,该接线器嵌合部以及基极嵌合部是以凸凹形态来形成的;通过使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基极嵌合部嵌合在一起,从而以上述天线体相对于上述接线器部定位的形态来把上述接线器部和上述基极部组装在一起。
(2)根据(1)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上述基极部上还设置了一对天线端子,该一对天线端子连接着上述线圈,上述基极嵌合部是形成于一对天线端子排列方向的延长线上,上述天线体被定位在与上述接线器部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
(3)根据(2)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上述接线器部具有为了安装上述基极部的有底的开口部,在上述开口部的底部形成有插通上述天线端子用的贯穿细孔。
(4)根据(3)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通过把上述基极部插入安装到上述开口部的深度方向,把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基极嵌合部嵌合在一起。
(5)根据(4)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上述接线器嵌合部或上述基极嵌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呈在上述深度方向上缩径或扩径的、对称的、两侧为锥形形状,且锥形斜度比率互不相同。
(6)根据(2)至(5)中任意一项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上述接线器部及上述基极部分别具有,沿着与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凸凹形成且互相嵌合的第二嵌合部,而且通过使上述第二嵌合部互相嵌合,而使上述天线体相对于上述接线器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得以定位。
(7)根据(6)中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上述基极部中,一对上述第二嵌合部着上述一对的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以比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幅宽更宽的间隔进行配置。
(8)根据(7)中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在上述基极部中,夹隔着上述天线端子,在上述交叉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对上述第二嵌合部。
(9)根据(2)至(8)中任意一项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还具有在与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凸凹变形而使上述接线器部与上述基极部之间嵌合的锁构造。
(10)根据(1)至(9)中任意一项中所记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上述基极嵌合部与上述基极部一体成形,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接线器部一体成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天线用线圈设备100,能提高接线器部10与天线端子44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因此,如果把天线用线圈设备100用于车辆用的智能电子钥匙系统的话,就没有不动作和误操作。通过使用天线用线圈设备100,可以降低一旦发生误操作而使得车门打开,进而失盗等风险。

Claims (8)

1.一种天线用线圈设备,其具有接线器部,该接线器部与外部电路的接线器以能自由地安装或拔下的形态,插入安装在一起;以及基极部,该基极部上设置有包含线圈的天线体;
其特征为,
上述接线器部与上述基极部被分别构成为不同的部件,且一体地组装在一起来使用;
在上述接线器部以及上述基极部中,在与上述接线器部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还形成有接线器嵌合部以及基极嵌合部,该接线器嵌合部以及基极嵌合部是以凸凹形态来形成的;
通过使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基极嵌合部嵌合在一起,从而以上述天线体相对于上述接线器部定位的形态来把上述接线器部和上述基极部组装在一起,
上述基极部上还设置了一对天线端子,上述一对天线端子连接着上述线圈,
上述接线器部及上述基极部分别具有,沿着与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凸凹形成且互相嵌合的第二嵌合部,而且通过使上述第二嵌合部互相嵌合,而使上述天线体相对于上述接线器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得以定位,
上述接线器部具有为了安装上述基极部的有底的开口部,在上述开口部的底部形成有插通上述天线端子用的贯穿细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上述基极嵌合部是形成于一对天线端子排列方向的延长线上,上述天线体的天线端子相对于上述接线器部,在上述一对天线端子排列方向上被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通过把上述基极部插入安装到上述开口部的深度方向,把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基极嵌合部嵌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上述接线器嵌合部或上述基极嵌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深度方向上缩径或扩径且对称,两侧为锥形形状,且上述接线器嵌合部和上述基极嵌合部的锥形斜度比率互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上述基极部中,一对上述第二嵌合部沿着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以比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幅宽更宽的间隔进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在上述基极部中,夹隔着上述天线端子,在与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对上述第二嵌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还具有在与上述一对天线端子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凸凹变形而使上述接线器部与上述基极部之间嵌合的锁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用线圈设备,其特征为,
上述基极嵌合部与上述基极部一体成形,上述接线器嵌合部与上述接线器部一体成形。
CN201410228238.XA 2013-06-06 2014-05-27 天线用线圈设备 Active CN104241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9800 2013-06-06
JP2013119800A JP6186907B2 (ja) 2013-06-06 2013-06-06 アンテナ用コイ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1859A CN104241859A (zh) 2014-12-24
CN104241859B true CN104241859B (zh) 2017-06-09

Family

ID=52005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8238.XA Active CN104241859B (zh) 2013-06-06 2014-05-27 天线用线圈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07009B2 (zh)
JP (1) JP6186907B2 (zh)
CN (1) CN1042418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7227B2 (ja) 2014-07-18 2018-12-12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GB2548741B (en) 2015-01-16 2021-09-08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Collar-mountable bobbin antenna having coil and ferrite slots
JP6280898B2 (ja) * 2015-08-26 2018-02-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7103549A (ja) 2015-11-30 2017-06-08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814378B1 (ko) * 2016-08-08 2018-01-03 위너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lf 안테나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차량용 lf 안테나
JP6645622B2 (ja) * 2017-05-25 2020-02-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
JP6813089B2 (ja) * 2017-05-26 2021-01-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コイル
DE102017117159B4 (de) * 2017-07-28 2021-05-12 Tdk Electronics Ag Antenne für schlüssellosen Zugang/schlüsselloses Starten
JP6972795B2 (ja) * 2017-09-04 2021-11-2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JP7120602B2 (ja) * 2018-04-09 2022-08-17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コイル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2832A (ja) * 1999-09-29 2001-04-13 Sumida Corporation 電波時計用バーアンテナ
JP2002033614A (ja) * 2000-07-14 2002-01-31 Aisin Seiki Co Ltd ボビンおよびボビンを備えた2軸式ループアンテナ
CN1868090A (zh) * 2003-10-16 2006-11-2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天线线圈及天线装置
CN101118983A (zh) * 2006-08-01 2008-02-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201518349U (zh) * 2009-09-30 2010-06-30 施学林 防水低频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5854A (en) * 1992-10-21 1994-03-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assive connector latch with camming action
JPH10112355A (ja) * 1996-10-07 1998-04-28 Yazaki Corp 電気コネクタのガタ防止構造
JP2000058195A (ja) * 1998-08-04 2000-02-25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引抜き方法
JP2005295473A (ja) * 2004-04-06 2005-10-20 Toko Inc アンテナコイル
JP4535987B2 (ja) * 2005-11-18 2010-09-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DE102006003999B4 (de) * 2006-01-27 2012-04-05 Vogt Electronic Components Gmbh Antenn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S8552827B2 (en) * 2006-07-21 2013-10-08 Sumida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TWI449263B (zh) * 2006-12-14 2014-08-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天線線圈
JP4917525B2 (ja) 2007-12-19 2012-04-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樹脂部材の嵌合構造及び車室内アンテナ装置
JP5691019B2 (ja) 2010-03-02 2015-04-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2832A (ja) * 1999-09-29 2001-04-13 Sumida Corporation 電波時計用バーアンテナ
JP2002033614A (ja) * 2000-07-14 2002-01-31 Aisin Seiki Co Ltd ボビンおよびボビンを備えた2軸式ループアンテナ
CN1868090A (zh) * 2003-10-16 2006-11-2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天线线圈及天线装置
CN101118983A (zh) * 2006-08-01 2008-02-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201518349U (zh) * 2009-09-30 2010-06-30 施学林 防水低频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1859A (zh) 2014-12-24
JP2014239286A (ja) 2014-12-18
JP6186907B2 (ja) 2017-08-30
US9407009B2 (en) 2016-08-02
US20140361949A1 (en)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1859B (zh) 天线用线圈设备
CN107293859B (zh) 一种天线装置以及该天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JP4930601B2 (ja) 磁性体アンテナ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TW595052B (en) Connector molding method and shielded waferized connector made therefrom
US2010006264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magnetic module
CN104795655B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
US10141649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tenna device
JP569101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8048376A (ja) 基板実装用アンテナコイル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US11017284B2 (en) RFID tag
EP2087320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rägerelements mit einem winkelsensor
ES2913661T3 (es) Antena de baja frecuencia triaxial de perfil ultra bajo para integración en un teléfono móvil y teléfono móvil con la misma
CN108281793B (zh) 天线用线圈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6465253B2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
DE19835782A1 (de) Ultrschallwandler mit in Wandlerlängsrichtung angeordneter Platine für eine elektrische Schaltung
JP2013025914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214225924U (zh) Rfid标签读取用天线
JP2012204961A (ja) アンテナ組立体
US20190378641A1 (en) Inductor and indu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09570686U (zh) 磁元件
CN213905093U (zh) 电感器芯组件和包括电感器芯组件的电感器
CN101996746A (zh) 磁性元件
JP2022188658A (ja) コイル装置
CN104380851B (zh) 制造过程优化的滤波装置
KR102231102B1 (ko) 전자기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