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5655B - 同轴连接器插头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5655B
CN104795655B CN201410677685.3A CN201410677685A CN104795655B CN 104795655 B CN104795655 B CN 104795655B CN 201410677685 A CN201410677685 A CN 201410677685A CN 104795655 B CN104795655 B CN 1047956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onnector
axis direction
center conductor
conductor
connector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776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5655A (zh
Inventor
中村进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95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5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5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5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高度化的同轴连接器插头。该同轴连接器插头具备:第一外部导体,呈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状;第一中心导体,呈向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且设置在上述第一外部导体内;以及绝缘体,将上述第一中心导体固定于上述第一外部导体,在上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设置有连通该第一中心导体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上述连通部的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从该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行进而增大,上述绝缘体经由上述连通部从上述第一中心导体的外部进入内部。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插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连接器插头,更特定地涉及具备筒状的外部导体以及设置在外部导体内的中心导体的同轴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同轴连接器插头,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图12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插头510的剖面构造图。图13是从前侧平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插头510的中心导体514a的图。
如图12所示,同轴连接器插头510具备外部导体部512、中心导体514a以及绝缘体516。外部导体部512包括外部导体512a以及外部端子512b。
外部导体512a呈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外部端子512b向外部导体512a的下侧引出,并在从上侧平视时向远离外部导体512a的方向折弯。
绝缘体516是塞住外部导体512a的下端的开口的板状部件,绝缘体516由树脂制造而成。中心导体514a通过嵌件注塑成型一体地安装于绝缘体516,并且中心导体514a设置在由外部导体512a围起的区域内。
如图13所示,在中心导体514a的侧面设置有孔H。而且,如图12所示,绝缘体516经由孔H进入中心导体514a内。由此,在同轴连接器插头510中,抑制中心导体514a容易从绝缘体516脱离。
在上述那样的同轴连接器插头510中,期望降低上下方向的高度(以下称作低高度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8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高度化的同轴连接器插头。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外部导体,呈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状;第一中心导体,呈向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且设置在上述第一外部导体内;以及绝缘体,将上述第一中心导体固定于上述第一外部导体,在上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设置有连通该第一中心导体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上述连通部的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宽度在该连通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该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行进而增大,上述绝缘体经由上述连通部从上述第一中心导体的外部进入内部。
在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中,也可以为上述绝缘体覆盖上述第一外部导体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开口,上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从上述绝缘体的该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面露出。
在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中,上述第一中心导体也可以是以呈带状的板状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接合的方式将该板状部件弯曲成环状而构成的。
在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中,上述连通部也可以是通过在上述板状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方设置切口来形成的。
在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中,上述第一中心导体也可以呈圆筒形。
在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中,上述绝缘体也可以由树脂制造而成。
在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中,也可以为在上述第一外部导体插入同轴连接器插座的筒状的第二外部导体,在上述第一中心导体插入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座的第二中心导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低高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外部导体部12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z轴方向平视外部导体部12的图。
图4A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外观立体图。
图4B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外观立体图。
图4C是平视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图。
图4D是表示组装过程中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图。
图4E是表示组装过程中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图。
图5A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绝缘体16的外观立体图。
图5B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剖面构造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外部导体部112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中心导体部114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绝缘体116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安装前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以及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构造图。
图11是安装后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以及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构造图。
图12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插头510的剖面构造图。
图13是从前侧平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插头510的中心导体514a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进行说明。
(同轴连接器插头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外部导体部12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从z轴方向平视外部导体部12的图。图4A以及图4B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外观立体图。图4C是从y轴方向平视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图。图4D以及图4E是表示组装过程中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中心导体部14的图。图5A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绝缘体16的外观立体图。图5B是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剖面构造图。
对于同轴连接器插头10,从下侧装配下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座。即,在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使用时,以开口朝向下方的状态使用同轴连接器插头10。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图1的朝上方向意味着铅垂方向的朝上方向,图1的朝下方向意味着铅垂方向的朝下方向。而且,将图1的朝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的正方向,将图1的朝上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的负方向。
另外,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同轴连接器插头10呈长方形。因此,将从z轴方向平视同轴连接器插头10时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两条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正交。
将同轴连接器插头10安装在柔性印刷基板那样的电路基板上,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同轴连接器插头10具备外部导体部12、中心导体部14以及绝缘体16。
外部导体部12是通过对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一张金属板(例如磷青铜)实施冲切加工以及折弯加工制造而成的。并且,对外部导体部12实施镀镍、镀银或者镀金。如图1至图3所示,外部导体部12通过包括第一外部导体12a以及外部端子12b~12f而构成。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外部导体12a呈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形。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第一外部导体12a呈在圆环状的一处设置了切断部S而成的形状。切断部S在第一外部导体12a中向z轴方向延伸。另外,第一外部导体12a形成在切断部S开放的构造,呈所谓的C字形。以下,如图3所示,将从z轴方向平视第一外部导体12a时的第一外部导体12a的中心称作中心C。另外,将连结中心C和切断部S的直线称作直线L1。此外,直线L1通过切断部S的中央。将通过中心C并与直线L1正交的直线称作直线L2。直线L1与y轴方向平行,直线L2与x轴方向平行。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外部端子12b~12f与第一外部导体12a连接。外部端子12b~12f从第一外部导体12a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并且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向远离第一外部导体12a的方向延伸。
外部端子12b向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并且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折回。更详细而言,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b相对于中心C在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与第一外部导体12a连接,并向从中心C朝向切断部S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即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
如图1至图3所示,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c、12d设置于比直线L2靠与切断部S侧相反的一侧(即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c在以中心C为中心使切断部S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135度的位置与第一外部导体12a连接。而且,外部端子12c向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并且,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c向从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c和第一外部导体12a的连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后,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折弯。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d在以中心C为中心使切断部S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35度的位置与第一外部导体12a连接。而且,外部端子12d向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并且,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d向从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d和第一外部导体12a的连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后,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折弯。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e、12f以夹住切断部S的方式设置在比直线L2靠切断部S侧(即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e在以中心C为中心使切断部S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45度的位置与第一外部导体12a连接。而且,外部端子12e向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并且,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e向从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e和第一外部导体12a的连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后,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f在以中心C为中心使切断部S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45度的位置与第一外部导体12a连接。而且,外部端子12f向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并且,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2f向从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f和第一外部导体12a的连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后,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
如图3所示,在从直线L1延伸的方向(即y轴方向)平视时,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外部端子12c~12f不在直线L2延伸的方向(即x轴方向)上从第一外部导体12a越出。
中心导体部14是通过对一张金属板(例如磷青铜)实施冲切加工以及折弯加工制造而成的。并且,对中心导体部14实施镀镍、镀银或者镀金。如图4A至图4E所示,中心导体部14具备第一中心导体14a以及外部端子14b。
如图1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第一中心导体14a设置在由第一外部导体12a围起的区域内(更详细而言为第一外部导体12a的中心C)。另外,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第一中心导体14a呈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形。在第一中心导体14a上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三个狭缝。由此,第一中心导体14a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稍许扩展。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外部端子14b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直线状延伸。
如图4B以及图4C所示,在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连通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h。以下,交叉中心导体部14的制造工序,对连通部h进行说明。
连通部h是通过将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以矩形进行开口来形成的。即,在从y轴方向平视时,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呈C字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部h是从y轴方向平视时相对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中心对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一部分进行开口形成的。由此,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另外,在从y轴方向平视时,连通部h的形状是上底比下底长的等腰梯形,且呈上下反转的等腰梯形。由此,连通部h的x轴方向的宽度随着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行进而增大。
这里,在制造中心导体部14时,如图4D所示,将一张金属板冲切成T字形。在图4D的状态下,第一中心导体14a是呈向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平板状部件。在位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x轴方向的两端的边上分别设置有切口Ha、Hb。另外,在图4D的状态下,外部端子14b是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x轴方向的中央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的平板状部件。而且,多个中心导体部14以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在外部端子14b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与金属板连接。
接下来,如图4E所示,将平板状的第一中心导体14a以呈圆筒状的方式折弯。具体而言,以第一中心导体14a的x轴方向的两端的边接合的方式将平板状的第一中心导体14a弯曲成圆环形。此时,切口Ha、Hb连接而形成连通部h。并且,如图4E所示,圆筒形的第一中心导体14a朝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由此,完成中心导体部14。
绝缘体16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造而成,绝缘体16起到将中心导体部14固定于外部导体部12的作用。如图5A所示,绝缘体16通过包括基体部16a、突起16b以及卡合部16c~16f而构成。如图5A所示,基体部16a是从z轴方向平视时呈圆形的板状部件。另外,将基体部16a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主表面称作上表面S1,将基体部16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主表面称作下表面S2。
突起16b相对于基体部16a设置于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起16b相对于基体部16a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出。
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卡合部16c~16f以基体部16a为中心呈放射状地突出。更详细而言,卡合部16c从基体部16a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延伸。卡合部16d从基体部16a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卡合部16e从基体部16a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延伸。卡合部16f从基体部16a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
中心导体部14安装于绝缘体16。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中心导体部14和绝缘体16通过对树脂部件进行嵌件注塑成型而一体成型。由此,第一中心导体14a在基体部16a的中心朝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出。另外,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从绝缘体16的下表面S2露出。并且,中心导体部14的外部端子14b在突起16b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从绝缘体16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引出。
另外,如图5B所示,绝缘体16经由连通部h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外部进入内部。由此,在第一中心导体14a内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填充有绝缘体16。如图12所示,在通过嵌件注塑成型使绝缘体516经由孔H进入中心导体514a内的情况下,有树脂的流动被位于孔H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附近的中心导体的端部阻碍,并在成型的绝缘体中产生熔接线的情况。该熔接线为使绝缘体的强度降低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图5B所示的将第一中心导体14a的端部进行开口而形成的连通部h中,在连通部h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不存在第一中心导体14a的端部,所以在嵌件注塑成型时,树脂的流动不被处于孔H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第一中心导体14a的端部而阻碍。因此能够抑制熔接线的产生。
另外,外部导体部12安装于绝缘体16。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与基体部16a的上表面S1接触。由此,基体部16a覆盖第一外部导体12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开口。另外,外部端子12c~12f分别与卡合部16c~16f卡合。更详细而言,外部端子12c从卡合部16c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向卡合部16c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外部端子12d从卡合部16d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卡合部16d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外部端子12e从卡合部16e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向卡合部16e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外部端子12f从卡合部16f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卡合部16f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另外,外部端子12b在卡合部16c和卡合部16d之间向绝缘体16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由此,绝缘体16相对于第一外部导体12a设置在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
另外,如图1所示,突起16b位于切断部S内。即,突起16b作为塞住切断部S的盖部件发挥作用。但是,突起16b不与第一外部导体12a接触。即,在突起16b和第一外部导体12a之间存在稍许的间隙。由此,第一外部导体12a能够在其直径变小的方向上稍许变形。
(同轴连接器插座)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装配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同轴连接器插座进行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外部导体部112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中心导体部114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绝缘体116的外观立体图。
以下,在图6中,将绝缘体116的法线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从z轴方向平视时与绝缘体116的两条边平行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相互正交。另外,z轴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
将同轴连接器插座110从下侧装配于同轴连接器插头10。即,在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使用时,以开口朝向上方的状态使用同轴连接器插座110。因此,图6的朝上方向意味着铅垂方向的朝上方向,图6的朝下方向意味着铅垂方向的朝下方向。因此,将图6的朝上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的正方向,将图6的朝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的负方向。
同轴连接器插座110安装在柔性印刷基板等电路基板上,如图6所示,同轴连接器插座110具备外部导体部112、中心导体部114以及绝缘体116。
外部导体部112是通过对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一张金属板(例如磷青铜)实施冲切加工以及折弯加工制造而成的。并且,对外部导体部112实施镀镍、镀银或者镀金。如图6以及图7所示,外部导体部112通过包括第二外部导体112a以及外部端子112b~112d而构成。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二外部导体112a呈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形。
外部端子112b~112d与第二外部导体112a连接,并且设置于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外部端子112b从第二外部导体112a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引出,并且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折回。外部端子112c从第二外部导体112a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引出,并且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回。另外,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12c呈T字形。外部端子112d从第二外部导体112a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引出,并且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折回。另外,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12d呈T字形。
中心导体部114是通过对一张金属板(例如磷青铜)实施冲切加工以及折弯加工制造而成的。并且,对中心导体部114实施镀镍、镀银或者镀金。如图6以及图8所示,中心导体部114具备第二中心导体114a以及外部端子114b。
如图6所示,以在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中心向z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中心导体114a。即,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第二中心导体114a被第二外部导体112a围起。而且,如图8所示,第二中心导体114a呈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柱形。
如图8所示,外部端子114b与第二中心导体114a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并且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延伸。如图6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外部端子114b隔着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中心与外部端子112b对置。
绝缘体116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造而成,如图6以及图9所示,在从z轴方向平视时,绝缘体116呈矩形。但在绝缘体116设置有切口C4。切口C4是通过去除绝缘体116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的中央部分而形成的。
外部导体部112、中心导体部114以及绝缘体116通过嵌件注塑成型而一体成型。由此,第二外部导体112a在绝缘体116的中央朝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并且,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被绝缘体116覆盖。外部端子112b经由切口C4向绝缘体116外引出。并且,外部端子112c、112d分别从绝缘体116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以及正方向侧的边向绝缘体116外引出。另外,第二中心导体114a在被第二外部导体112a围起的区域内从绝缘体116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另外,外部端子114b从绝缘体116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引出。
(同轴连接器插座向同轴连接器插头的安装)
以下,参照附图对同轴连接器插座110向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安装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安装前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以及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构造图。图11是安装后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以及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构造图。
如图10所示,在第一外部导体12a的开口朝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状态下使用同轴连接器插头10。而且,如图11所示,将同轴连接器插座110相对于同轴连接器插头10从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装配于同轴连接器插头10。具体而言,将第二外部导体112a相对于第一外部导体12a从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插入至第一外部导体12a。将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外周面的直径设计得比第一外部导体12a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大。因此,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外周面与第一外部导体12a的内周面压接,第一外部导体12a被第二外部导体112a向水平方向延展。即,第一外部导体12a以切断部S整体的宽度变大的方式扩展。而且,第一外部导体12a的内周面的凹凸与第二外部导体112a的外周面的凹凸卡合。由此,第一外部导体12a保持第二外部导体112a。第一外部导体12a、第二外部导体112a在使用时保持在接地电位。
另外,第一中心导体14a与第二中心导体114a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将第二中心导体114a插入至圆筒形的第一中心导体14a内。将第二中心导体114a的外周面的直径设计得比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大。因此,第二中心导体114a的外周面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内周面压接,第一中心导体14a被第二中心导体114a以向水平方向翘起的方式延展。由此,第一中心导体14a保持第二中心导体114a。第一中心导体14a、第二中心导体114a在使用时流过高频信号电流。
(效果)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同轴连接器插头10,能够抑制第一中心导体14a从绝缘体16脱离。更详细而言,在同轴连接器插头10中,在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连通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h。由此,绝缘体16经由连通部h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外部进入内部。由此,在同轴连接器插头10中,抑制第一中心导体14a容易从绝缘体16脱离。
并且,根据同轴连接器插头10,连通部h的x轴方向的宽度随着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行进而增大。由此,在第一中心导体14a被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拉拽的情况下,连通部h的内周面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卡在位于连通部h内的绝缘体16上。由此,在同轴连接器插头10中,抑制第一中心导体14a容易从绝缘体16脱离。
另外,根据同轴连接器插头10,第一中心导体14a的连通部h位于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插头510中,孔H位于比第一中心导体14a的下端靠上侧。因此,第一中心导体14a的z轴方向的高度与中心导体514a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相比变低。其结果,实现同轴连接器插头10的低高度化。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并不局限于上述同轴连接器插头10,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应予说明,设置切口Ha、Hb的至少任意一方即可。
另外,连通部h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下反转的等腰梯形。另外,连通部h的x轴方向的宽度也可以不遍及连通部h整体地随着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行进而增大,在连通部h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行进而增大即可。连通部h的宽度可以以随着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行进而连续地增大的方式变化,也可以以阶梯状的增大的方式变化。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同轴连接器插头有用,尤其是在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插座的低高度化的方面出色。
符号说明:10…同轴连接器插头;12…外部导体部;12a…第一外部导体;14…中心导体部;14a…第一中心导体;16…绝缘体;h…连通部。

Claims (7)

1.一种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外部导体,呈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状;
第一中心导体,呈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内;以及
绝缘体,将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部导体,
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设置有连通该第一中心导体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
所述连通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宽度在该连通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该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行进而增大,以降低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高度,
所述绝缘体经由所述连通部从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外部进入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第一外部导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开口,
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从所述绝缘体的该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面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心导体是以呈带状的板状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接合的方式将该板状部件弯曲成环状而构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是通过在所述板状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方设置切口来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呈圆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由树脂制造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部导体插入同轴连接器插座的筒状的第二外部导体,
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插座的第二中心导体。
CN201410677685.3A 2014-01-22 2014-11-21 同轴连接器插头 Active CN104795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9375 2014-01-22
JP2014009375A JP5910643B2 (ja) 2014-01-22 2014-01-22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5655A CN104795655A (zh) 2015-07-22
CN104795655B true CN104795655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545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77685.3A Active CN104795655B (zh) 2014-01-22 2014-11-21 同轴连接器插头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09106B2 (zh)
JP (1) JP5910643B2 (zh)
CN (1) CN104795655B (zh)
TW (1) TWI5624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3949B2 (ja) * 2016-06-20 2019-12-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プラグ
TWI648922B (zh) * 2016-10-18 2019-01-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Coaxial connector
US10545770B2 (en) * 2016-11-14 2020-01-28 Intel Corporation Configurable client hardware
JP6839969B2 (ja) * 2016-11-28 2021-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28893B1 (en) * 2016-12-29 2017-08-08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lug connector and terminal applied thereto
US10818186B2 (en) 2017-10-18 2020-10-27 Maplebear, Inc. Optimizing task assignments in a delivery system
US10389045B2 (en) * 2017-12-19 2019-08-20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axial connector
WO2020031760A1 (ja) * 2018-08-10 2020-02-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面実装型コネクタ及び面実装型コネクタセット
US11967789B2 (en) 2019-02-04 2024-04-23 I-Pex Inc.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lamping feature for connecting to a cable
JP7268388B2 (ja) * 2019-02-04 2023-05-08 I-Pex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44150B2 (ja) * 2020-02-10 2023-09-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2453A (en) * 1992-11-25 1994-06-21 M/A-Com Omni Spectra, Inc. RF connector jack and plug assembly
CN1512634A (zh) * 2002-12-26 2004-07-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同轴电连接器
CN103094754A (zh) * 2011-11-04 2013-05-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同轴连接器插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2412B1 (en) 1989-08-11 1994-06-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nnector
JP3161281B2 (ja) * 1995-05-25 2001-04-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US5597323A (en) * 1995-08-07 1997-01-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RF connector jack and plug assembly
US6416357B1 (en) 2001-03-12 2002-07-0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end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after assembly
US6803643B2 (en) 2002-09-30 2004-10-12 M/A-Com, Inc. Compact non-linear HBT array
TWM318835U (en) * 2007-01-30 2007-09-11 Asahi Tani Ind Co Ltd A construction of contact of cable connector
TWM327109U (en) * 2007-09-07 2008-02-11 Insert Entpr Co Ltd Microwave connector socket used in RF communication
JP2009104836A (ja) * 2007-10-22 2009-05-14 Kuurii Components Kk コネクタプラグ
US8096828B2 (en) 2008-06-24 2012-01-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a coaxial cable
JP5295665B2 (ja) * 2008-07-09 2013-09-18 恬▲ばい▼ 陳 同軸ケーブルのコネクタ
JP5191568B2 (ja) * 2009-07-31 2013-05-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同軸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2453A (en) * 1992-11-25 1994-06-21 M/A-Com Omni Spectra, Inc. RF connector jack and plug assembly
CN1512634A (zh) * 2002-12-26 2004-07-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同轴电连接器
CN103094754A (zh) * 2011-11-04 2013-05-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同轴连接器插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0643B2 (ja) 2016-04-27
CN104795655A (zh) 2015-07-22
TWI562476B (en) 2016-12-11
TW201530933A (zh) 2015-08-01
US9509106B2 (en) 2016-11-29
US20150207278A1 (en) 2015-07-23
JP2015138645A (ja) 2015-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95655B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
US917219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plug
CN104901086B (zh) 连接器
CN103138084B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37448B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
KR101762722B1 (ko) 플러그 어댑터
CN104124549B (zh) 电连接器
US7637780B2 (en) Connector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 combination of at least two connectors
JP200902666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30189880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multi-transmission interfaces
CN211605466U (zh) 插塞连接器
CN106469864A (zh)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
CN103828140B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以及同轴连接器插座
US934385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plug
JP201117583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とその成形方法
CN105493356A (zh) 插口件、使用该插口件的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件
CN211605467U (zh) 插塞连接器
JP202007195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CN205070061U (zh) 电连接器
JP3195101U (ja) コネクタ端子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203481479U (zh) 插座连接器
JP3164221U (ja) 端子アース構造付きコネクタ
CN103545638B (zh) 电连接器
CN205194880U (zh) 具分岔式焊接脚的信号连接器
CN208889990U (zh) 单排弯插母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