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0933A - 同軸連接器插頭 - Google Patents

同軸連接器插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0933A
TW201530933A TW103135341A TW103135341A TW201530933A TW 201530933 A TW201530933 A TW 201530933A TW 103135341 A TW103135341 A TW 103135341A TW 103135341 A TW103135341 A TW 103135341A TW 201530933 A TW201530933 A TW 2015309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onnector
axis direction
center conductor
connector plug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5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2476B (en
Inventor
Shingo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30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0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2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24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薄型化的同軸連接器插頭。該同軸連接器插頭具備:第一外部導體,形成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狀;第一中心導體,形成向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狀,並且設置在上述第一外部導體內;以及絕緣體,將上述第一中心導體固定於上述第一外部導體,在上述第一中心導體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設置有連通該第一中心導體的內部和外部的連通部,上述連通部的與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寬度隨著從該第一方向的一方側向另一方側行進而增大,上述絕緣體透過上述連通部從上述第一中心導體的外部進入內部。

Description

同軸連接器插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同軸連接器插頭,尤其是關於一種具備筒狀的外部導體以及設置在外部導體內的中心導體的同軸連接器插頭。
作為習知的同軸連接器插頭,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同軸連接器插頭。圖12是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同軸連接器插頭510的剖面構造圖。圖13是從前側俯視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同軸連接器插頭510的中心導體514a的圖。
如圖12所示,同軸連接器插頭510具備外部導體部512、中心導體514a以及絕緣體516。外部導體部512包括外部導體512a以及外部端子512b。
外部導體512a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狀。外部端子512b向外部導體512a的下側引出,並在從上側俯視時向遠離外部導體512a的方向折彎。
絕緣體516是塞住外部導體512a的下端的開口的板狀部件,絕緣體516由樹脂製造而成。中心導體514a藉由嵌件注模成型一體地安裝於絕緣體516,並且中心導體514a設置在由外部導體512a圍繞的區域內。
又,如圖13所示,在中心導體514a的側面設置有孔H。而且,如圖12所示,絕緣體516透過孔H進入中心導體514a內。由此,在同軸連接器插頭510中,抑制中心導體514a容易從絕緣體516脫離之狀況。
如上述的同軸連接器插頭510中,期望降低上下方向的高度(以下稱作薄型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98122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薄型化的同軸連接器插頭。
本發明的一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頭的特徵在於,具備:第一外部導體,形成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狀;第一中心導體,形成向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狀,並且設置在上述第一外部導體內;以及絕緣體,將上述第一中心導體固定於上述第一外部導體,在上述第一中心導體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設置有連通該第一中心導體的內部和外部的連通部,上述連通部的與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寬度在該連通部的至少一部分隨著從該第一方向的一方側向另一方側行進而增大,上述絕緣體透過上述連通部從上述第一中心導體的外部進入內部。
在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中,也可以為上述絕緣體覆蓋上述第一外部導體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開口,上述第一中心導體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從上述絕緣體的該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面露出。
在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中,上述第一中心導體也可以是以形成帶狀的板狀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兩端接合的方式將該板狀部件彎曲成環狀 而構成的。
在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中,上述連通部也可以是藉由在上述板狀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兩端的至少一方設置切口來形成的。
在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中,上述第一中心導體也可以形成圓筒形。
在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中,上述絕緣體也可以由樹脂製造而成。
在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中,也可以為在上述第一外部導體插入同軸連接器插座的筒狀的第二外部導體,在上述第一中心導體插入上述同軸連接器插座的第二中心導體。
根據本發明,能夠實現薄型化。
10‧‧‧同軸連接器插頭
12‧‧‧外部導體部
12a‧‧‧第一外部導體
14‧‧‧中心導體部
14a‧‧‧第一中心導體
16‧‧‧絕緣體
h‧‧‧連通部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外部導體部12的外觀立體圖。
圖3是從z軸方向俯視外部導體部12的圖。
圖4A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外觀立體圖。
圖4B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外觀立體圖。
圖4C是俯視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圖。
圖4D是表示組裝過程中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圖。
圖4E是表示組裝過程中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圖。
圖5A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絕緣體16的外觀立體圖。
圖5B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剖面構造圖。
圖6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外觀立體圖。
圖7是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外部導體部112的外觀立體圖。
圖8是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中心導體部114的外觀立體圖。
圖9是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絕緣體116的外觀立體圖。
圖10是安裝前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以及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構造圖。
圖11是安裝後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以及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構造圖。
圖12是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同軸連接器插頭510的剖面構造圖。
圖13是從前側俯視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同軸連接器插頭510的中心導體514a的圖。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頭進行說明。
(同軸連接器插頭的結構)
首先,參照圖示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頭進行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外部導體部12的外觀立體圖。圖3是從z軸方向俯視外部導體部12的圖。圖4A以及圖4B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外觀立體圖。圖4C是從y軸方向俯視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圖。圖4D以及圖4E是表示組裝過程中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中心導體部14的圖。圖5A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絕緣體16的外觀立 體圖。圖5B是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剖面構造圖。
於同軸連接器插頭10,從下側裝配下述的同軸連接器插座。即,在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使用時,以開口朝向下方的狀態使用同軸連接器插頭10。但是,為了方便起見,圖1的朝上方向意味著鉛垂方向的朝上方向,圖1的朝下方向意味著鉛垂方向的朝下方向。而且,將圖1的朝下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的正方向,將圖1的朝上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的負方向。
另外,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同軸連接器插頭10形成長方形。因此,將從z軸方向俯視同軸連接器插頭10時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兩條邊延伸的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為正交。
將同軸連接器插頭10安裝在如軟性印刷基板的電路基板上,如圖1以及圖2所示,同軸連接器插頭10具備外部導體部12、中心導體部14以及絕緣體16。
外部導體部12是藉由對具有導電性以及彈性的一片金屬板(例如磷青銅)實施沖切加工以及折彎加工製造而成的。並且,對外部導體部12實施鍍鎳、鍍銀或者鍍金。如圖1至圖3所示,外部導體部12藉由包括第一外部導體12a以及外部端子12b~12f而構成。如圖1至圖3所示,第一外部導體12a形成向z軸方向延伸的圓筒形。
另外,如圖1至圖3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第一外部導體12a形成在圓環狀的一處設置了切斷部S而成的形狀。切斷部S在第一外部導體12a中向z軸方向延伸。另外,第一外部導體12a形成在切斷部 S開放的構造,形成所謂的C字形。以下,如圖3所示,將從z軸方向俯視第一外部導體12a時的第一外部導體12a的中心稱作中心C。另外,將連結中心C和切斷部S的直線稱作直線L1。此外,直線L1藉由切斷部S的中央。將藉由中心C並與直線L1正交的直線稱作直線L2。直線L1與y軸方向平行,直線L2與x軸方向平行。
如圖2以及圖3所示,外部端子12b~12f與第一外部導體12a連接。外部端子12b~12f從第一外部導體12a向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並且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向遠離第一外部導體12a的方向延伸。
外部端子12b向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並且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折回。更詳細而言,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b相對於中心C在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與第一外部導體12a連接,並向從中心C朝向切斷部S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即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延伸。
如圖1至圖3所示,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c、12d設置於比直線L2靠與切斷部S側相反的一側(即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更詳細而言,如圖3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c在以中心C為中心使切斷部S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了135度的位置與第一外部導體12a連接。而且,外部端子12c向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並且,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c向從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c和第一外部導體12a的連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後,朝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折彎。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 12d在以中心C為中心使切斷部S向順時針方向僅旋轉了135度的位置與第一外部導體12a連接。而且,外部端子12d向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進而,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d向從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d和第一外部導體12a的連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後,朝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折彎。
如圖1至圖3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e、12f以夾住切斷部S的方式設置在比直線L2靠切斷部S側(即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更詳細而言,如圖3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c在以中心C為中心使切斷部S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了45度的位置與第一外部導體12a連接。而且,外部端子12e向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並且,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e向從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e和第一外部導體12a的連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後,朝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折彎。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f在以中心C為中心使切斷部S向順時針方向僅旋轉了45度的位置與第一外部導體12a連接。而且,外部端子12f向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進而,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2f向從中心C朝向外部端子12f和第一外部導體12a的連接部分的方向延伸後,朝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折彎。
如圖3所示,在從直線L1延伸的方向(即y軸方向)俯視時,如上述那樣構成的外部端子12c~12f不在直線L2延伸的方向(即x軸方向)上從第一外部導體12a越出。
中心導體部14是藉由對一片金屬板(例如磷青銅)實施沖切加工以及折彎加工製造而成的。並且,對中心導體部14實施鍍鎳、鍍銀或者鍍金。如圖4A至圖4E所示,中心導體部14具備第一中心導體14a以及外部端子14b。
如圖1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第一中心導體14a設置在由第一外部導體12a圍起的區域內(更詳細而言為第一外部導體12a的中心C)。另外,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第一中心導體14a形成向z軸方向延伸的圓筒形。在第一中心導體14a上設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三個狹縫。由此,第一中心導體14a能夠在水準方向上略為擴展。
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外部端子14b與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連接,並且朝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以直線狀延伸。
如圖4B以及圖4C所示,在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連通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內部和外部的連通部h。以下,交叉中心導體部14的製造步驟,對連通部h進行說明。
連通部h是藉由將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的一部分以矩形進行開口來形成的。即,在從y軸方向俯視時,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形成C字形。在本實施形態中,連通部h是從y軸方向俯視時相對於第一中心導體14a的中心對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一部分進行開口形成的。由此,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內部和外部連通。另外,在從y軸方向俯視時,連通部h的形狀是上底比下底長的等腰梯形,且形成上下反轉的等腰梯形。由此,連通部h的x軸方向的 寬度隨著從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負方向側行進而增大。
在此,在製造中心導體部14時,如圖4D所示,將一片金屬板沖切成T字形。在圖4D的狀態下,第一中心導體14a是形成向x軸方向延伸的帶狀的平板狀部件。在位於第一中心導體14a的x軸方向的兩端的邊上分別設置有切口Ha、Hb。另外,在圖4D的狀態下,外部端子14b是從第一中心導體14a的x軸方向的中央朝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延伸的平板狀部件。而且,多個中心導體部14以在x軸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在外部端子14b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金屬板連接。
接下來,如圖4E所示,將平板狀的第一中心導體14a以形成圓筒狀的方式折彎。具體而言,以第一中心導體14a的x軸方向的兩端的邊接合的方式將平板狀的第一中心導體14a彎曲成圓環形。此時,切口Ha、Hb連接而形成連通部h。並且,如圖4E所示,圓筒形的第一中心導體14a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折彎。由此,完成中心導體部14。
絕緣體16由樹脂等絕緣性材料製造而成,絕緣體16起到將中心導體部14固定於外部導體部12的作用。如圖5A所示,絕緣體16藉由包括基體部16a、突起16b以及卡合部16c~16f而構成。如圖5A所示,基體部16a是從z軸方向俯視時形成圓形的板狀部件。另外,將基體部16a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主表面稱作上表面S1,將基體部16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主表面稱作下表面S2。
突起16b相對於基體部16a設置於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突起16b相對於基體部16a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突出。
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卡合部16c~16f以基體部16a為中心 形成放射狀地突出。更詳細而言,卡合部16c從基體部16a朝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以及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卡合部16d從基體部16a朝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以及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延伸。卡合部16e從基體部16a朝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以及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卡合部16f從基體部16a朝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以及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延伸。
中心導體部14安裝於絕緣體16。更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中心導體部14和絕緣體16藉由對樹脂部件進行嵌件注模成型而一體成型。由此,第一中心導體14a在基體部16a的中心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突出。另外,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從絕緣體16的下表面S2露出。並且,中心導體部14的外部端子14b在突起16b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從絕緣體16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引出。
另外,如圖5B所示,絕緣體16透過連通部h從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外部進入內部。由此,在第一中心導體14a內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附近填充有絕緣體16。如圖12所示,在藉由嵌件注模成型使絕緣體516透過孔H進入中心導體514a內的情況下,有樹脂的流動被位於孔H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附近的中心導體的端部阻礙,並在成型的絕緣體中產生熔接線的情況。該熔接線為使絕緣體的強度降低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圖5B所示的將第一中心導體14a的端部進行開口而形成的連通部h中,在連通部h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不存在第一中心導體14a的端部,所以在嵌件注模成型時,樹脂的流動不被處於孔H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第一中心導體14a的端部而阻礙。因此能夠抑制熔接線的產生。
另外,外部導體部12安裝於絕緣體16。更詳細而言,如圖 1所示,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與基體部16a的上表面S1接觸。由此,基體部16a覆蓋第一外部導體12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開口。另外,外部端子12c~12f分別與卡合部16c~16f卡合。更詳細而言,外部端子12c從卡合部16c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向卡合部16c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外部端子12d從卡合部16d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卡合部16d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外部端子12e從卡合部16e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向卡合部16e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外部端子12f從卡合部16f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卡合部16f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另外,外部端子12b在卡合部16c和卡合部16d之間向絕緣體16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引出。由此,絕緣體16相對於第一外部導體12a設置在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
另外,如圖1所示,突起16b位於切斷部S內。即,突起16b作為塞住切斷部S的蓋部件發揮作用。但是,突起16b不與第一外部導體12a接觸。即,在突起16b和第一外部導體12a之間存在些許的間隙。由此,第一外部導體12a能夠在其直徑變小的方向上略為變形。
(同軸連接器插座)
接下來,參照圖示對裝配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同軸連接器插座進行說明。圖6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外觀立體圖。圖7是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外部導體部112的外觀立體圖。圖8是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中心導體部114的外觀立體圖。圖9是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絕緣體116的外觀立體圖。
以下,在圖6中,將絕緣體116的法線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 將從z軸方向俯視時與絕緣體116的兩條邊平行的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相互正交。另外,z軸方向與鉛垂方向平行。
將同軸連接器插座110從下側裝配於同軸連接器插頭10。即,在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使用時,以開口朝向上方的狀態使用同軸連接器插座110。因此,圖6的朝上方向意味著鉛垂方向的朝上方向,圖6的朝下方向意味著鉛垂方向的朝下方向。因此,將圖6的朝上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的正方向,將圖6的朝下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的負方向。
同軸連接器插座110安裝在軟性印刷基板等電路基板上,如圖6所示,同軸連接器插座110具備外部導體部112、中心導體部114以及絕緣體116。
外部導體部112是藉由對具有導電性以及彈性的一片金屬板(例如磷青銅)實施沖切加工以及折彎加工製造而成的。並且,對外部導體部112實施鍍鎳、鍍銀或者鍍金。如圖6以及圖7所示,外部導體部112藉由包括第二外部導體112a以及外部端子112b~112d而構成。如圖6以及圖7所示,第二外部導體112a形成向z軸方向延伸的圓筒形。
外部端子112b~112d與第二外部導體112a連接,並且設置於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外部端子112b從第二外部導體112a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引出,並且向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折回。外部端子112c從第二外部導體112a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引出,並且向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折回。另外,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12c形成T字形。外部端子112d從第二外部導體112a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引出,並 且向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折回。另外,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12d形成T字形。
中心導體部114是藉由對一片金屬板(例如磷青銅)實施沖切加工以及折彎加工製造而成的。進而,對中心導體部114實施鍍鎳、鍍銀或者鍍金。如圖6以及圖8所示,中心導體部114具備第二中心導體114a以及外部端子114b。
如圖6所示,以在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中心向z軸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第二中心導體114a。即,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第二中心導體114a被第二外部導體112a圍起。而且,如圖8所示,第二中心導體114a形成向z軸方向延伸的圓柱形。
如圖8所示,外部端子114b與第二中心導體114a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連接,並且朝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延伸。如圖6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外部端子114b隔著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中心與外部端子112b對置。
絕緣體116由樹脂等絕緣性材料製造而成,如圖6以及圖9所示,在從z軸方向俯視時,絕緣體116形成矩形。但在絕緣體116設置有切口C4。切口C4是藉由去除絕緣體116的y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邊的中央部分而形成的。
外部導體部112、中心導體部114以及絕緣體116藉由嵌件注模成型而一體成型。由此,第二外部導體112a在絕緣體116的中央朝向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突出。進而,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端部被絕緣體116覆蓋。外部端子112b透過切口C4向絕緣體116外引 出。並且,外部端子112c、112d分別從絕緣體116的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邊以及正方向側的邊向絕緣體116外引出。另外,第二中心導體114a在被第二外部導體112a圍起的區域內從絕緣體116向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突出。另外,外部端子114b從絕緣體116向y軸方向的負方向側引出。
(同軸連接器插座向同軸連接器插頭的安裝)
以下,參照圖示對同軸連接器插座110向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安裝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安裝前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以及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構造圖。圖11是安裝後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以及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的剖面構造圖。
如圖10所示,在第一外部導體12a的開口朝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的狀態下使用同軸連接器插頭10。而且,如圖11所示,將同軸連接器插座110相對於同軸連接器插頭10從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裝配於同軸連接器插頭10。具體而言,將第二外部導體112a相對於第一外部導體12a從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插入至第一外部導體12a。將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外周面的直徑設計得比第一外部導體12a的內周面的直徑稍大。因此,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外周面與第一外部導體12a的內周面壓接,第一外部導體12a被第二外部導體112a向水準方向延展。即,第一外部導體12a以切斷部S整體的寬度變大的方式擴展。而且,第一外部導體12a的內周面的凹凸與第二外部導體112a的外周面的凹凸卡合。由此,第一外部導體12a保持第二外部導體112a。第一外部導體12a、第二外部導體112a在使用時保持在接地電位。
另外,第一中心導體14a與第二中心導體114a連接。具體 而言,如圖11所示,將第二中心導體114a插入至圓筒形的第一中心導體14a內。將第二中心導體114a的外周面的直徑設計得比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內周面的直徑稍大。因此,第二中心導體114a的外周面與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內周面壓接,第一中心導體14a被第二中心導體114a以向水準方向翹起的方式延展。由此,第一中心導體14a保持第二中心導體114a。第一中心導體14a、第二中心導體114a在使用時流過高頻訊號電流。
(效果)
根據如上述構成的同軸連接器插頭10,能夠抑制第一中心導體14a從絕緣體16脫離。更詳細而言,在同軸連接器插頭10中,在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連通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內部和外部的連通部h。由此,絕緣體16透過連通部h從第一中心導體14a的外部進入內部。由此,在同軸連接器插頭10中,抑制第一中心導體14a容易從絕緣體16脫離。
進而,根據同軸連接器插頭10,連通部h的x軸方向的寬度隨著從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負方向側行進而增大。由此,在第一中心導體14a被向z軸方向的負方向側拉拽的情況下,連通部h的內周面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卡在位於連通部h內的絕緣體16上。由此,在同軸連接器插頭10中,抑制第一中心導體14a容易從絕緣體16脫離。
另外,根據同軸連接器插頭10,第一中心導體14a的連通部h位於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部。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同軸連接器插頭510中,孔H位於比第一中心導體14a的下端靠上側。因此,第一中心導體14a的z軸方向的高度與中心導體514a 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相比變低。其結果,實現同軸連接器插頭10的薄型化。
(其他的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同軸連接器插頭並不局限於上述同軸連接器插頭10,能夠在其主旨的範圍內進行變更。
再者,設置切口Ha、Hb的至少任意一方即可。
另外,連通部h的形狀並不局限於上下反轉的等腰梯形。另外,連通部h的x軸方向的寬度也可以不遍及連通部h整體地隨著從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負方向側行進而增大,在連通部h的至少一部分隨著從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負方向側行進而增大即可。連通部h的寬度可以以隨著從z軸方向的正方向側向負方向行進而連續地增大的方式變化,也可以以階梯狀的增大的方式變化。
如上所述,本發明對同軸連接器插頭有用,尤其是在能夠實現同軸連接器插座的薄型化的方面為出色。
10‧‧‧同軸連接器插頭
12‧‧‧外部導體部
12a‧‧‧第一外部導體
12b‧‧‧外部端子
14‧‧‧中心導體部
14a‧‧‧第一中心導體
14b‧‧‧外部端子
16‧‧‧絕緣體
16a‧‧‧基體部
16b‧‧‧突起
h‧‧‧連通部

Claims (9)

  1. 一種同軸連接器插頭,其特徵在於,具備:第一外部導體,形成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狀;第一中心導體,形成向前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筒狀,並且設置在前述第一外部導體內;以及絕緣體,將前述第一中心導體固定於前述第一外部導體;在前述第一中心導體的前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設置有連通該第一中心導體的內部和外部的連通部,前述連通部的與前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寬度在該連通部的至少一部分隨著從該第一方向的一方側向另一方側行進而增大,前述絕緣體透過前述連通部從前述第一中心導體的外部進入內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絕緣體覆蓋前述第一外部導體的前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開口,前述第一中心導體的前述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從前述絕緣體的該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面露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第一中心導體是以形成帶狀的板狀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兩端接合的方式將該板狀部件彎曲成環狀而構成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連通部是藉由在前述板狀部件的長邊方向的兩端的至少一方設置切口而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第一中心導體形成圓筒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第一中心導體形成圓筒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第一中心導體形成圓筒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前述絕緣體由樹脂製造而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同軸連接器插頭,其中,在前述第一外部導體插入同軸連接器插座的筒狀的第二外部導體,在前述第一中心導體插入前述同軸連接器插座的第二中心導體。
TW103135341A 2014-01-22 2014-10-13 Coaxial connector plug TWI56247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9375A JP5910643B2 (ja) 2014-01-22 2014-01-22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0933A true TW201530933A (zh) 2015-08-01
TWI562476B TWI562476B (en) 2016-12-11

Family

ID=53545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5341A TWI562476B (en) 2014-01-22 2014-10-13 Coaxial connector plug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09106B2 (zh)
JP (1) JP5910643B2 (zh)
CN (1) CN104795655B (zh)
TW (1) TWI5624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3949B2 (ja) * 2016-06-20 2019-12-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プラグ
TWI648922B (zh) * 2016-10-18 2019-01-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Coaxial connector
US10545770B2 (en) * 2016-11-14 2020-01-28 Intel Corporation Configurable client hardware
JP6839969B2 (ja) * 2016-11-28 2021-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28893B1 (en) * 2016-12-29 2017-08-08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lug connector and terminal applied thereto
US10818186B2 (en) 2017-10-18 2020-10-27 Maplebear, Inc. Optimizing task assignments in a delivery system
US10389045B2 (en) * 2017-12-19 2019-08-20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axial connector
WO2020031760A1 (ja) * 2018-08-10 2020-02-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面実装型コネクタ及び面実装型コネクタセット
US11967789B2 (en) 2019-02-04 2024-04-23 I-Pex Inc.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lamping feature for connecting to a cable
JP7371331B2 (ja) * 2019-02-04 2023-10-31 I-Pex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44150B2 (ja) * 2020-02-10 2023-09-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009341T2 (de) 1989-08-11 1995-01-0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Stecker.
US5322453A (en) * 1992-11-25 1994-06-21 M/A-Com Omni Spectra, Inc. RF connector jack and plug assembly
JP3161281B2 (ja) * 1995-05-25 2001-04-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US5597323A (en) * 1995-08-07 1997-01-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RF connector jack and plug assembly
US6416357B1 (en) 2001-03-12 2002-07-0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end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after assembly
US6803643B2 (en) 2002-09-30 2004-10-12 M/A-Com, Inc. Compact non-linear HBT array
JP3834309B2 (ja) * 2002-12-26 2006-10-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TWM318835U (en) * 2007-01-30 2007-09-11 Asahi Tani Ind Co Ltd A construction of contact of cable connector
TWM327109U (en) * 2007-09-07 2008-02-11 Insert Entpr Co Ltd Microwave connector socket used in RF communication
JP2009104836A (ja) * 2007-10-22 2009-05-14 Kuurii Components Kk コネクタプラグ
US8096828B2 (en) 2008-06-24 2012-01-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a coaxial cable
JP5295665B2 (ja) * 2008-07-09 2013-09-18 恬▲ばい▼ 陳 同軸ケーブルのコネクタ
CN102474056B (zh) * 2009-07-31 2014-10-15 株式会社藤仓 同轴连接器
JP5533838B2 (ja) * 2011-11-04 2014-06-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5655A (zh) 2015-07-22
JP5910643B2 (ja) 2016-04-27
US9509106B2 (en) 2016-11-29
JP2015138645A (ja) 2015-07-30
US20150207278A1 (en) 2015-07-23
TWI562476B (en) 2016-12-11
CN104795655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30933A (zh) 同軸連接器插頭
US917219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plug
TWI462411B (zh) 同軸連接器插頭及其製造方法
JP5488771B2 (ja)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及び同軸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
TWI566487B (zh) 同軸連接器插頭
JP5218490B2 (ja)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
KR20210076115A (ko) 동축 커넥터 세트에 있어서의 그라운드 접속 구조
JPWO2014024573A1 (ja) 同軸コネクタ
TWI470882B (zh) Coaxial connector
JP202007195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US9281640B2 (en) Connector
JP2016149206A (ja) コネクタ
JP2007115505A (ja) バナナ形プラグ
JP6117042B2 (ja) 給電用コネクタ
WO2020129559A1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における絶縁性部材の位置決め構造
JP2016066406A (ja) コネクタ
KR20180001945U (ko) 커넥터용 하우징
TWM495006U (zh) 天線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