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6746A - 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6746A
CN101996746A CN2010102534700A CN201010253470A CN101996746A CN 101996746 A CN101996746 A CN 101996746A CN 2010102534700 A CN2010102534700 A CN 2010102534700A CN 201010253470 A CN201010253470 A CN 201010253470A CN 101996746 A CN101996746 A CN 101996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oard
shell
magnetic core
terminal
coi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534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6746B (zh
Inventor
田中庆
星上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96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6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6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6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磁性元件,即使在线圈末端彼此之间交叉的状态下,也不会发生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本发明的磁性元件(10),具有磁芯(20)、第一和第二线圈(30)以及外壳(40),其中,第一和第二线圈(30)以卷绕有被绝缘性保护膜包覆的导线(31)的状态而配置于磁芯上;外壳(40)在保持磁芯(20)的同时,设有具有多个端子的端子板部(43);从第一和第二线圈(30)的卷绕部(32)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33)被配置为相互交叉;线圈末端(33A)通过端子板部(43)的表面后被缠绕于端子(50B)上,线圈末端(33B)通过端子板部(43)的背面后被缠绕于端子(50A)上。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磁性元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在形成于线圈(22)的表面下的槽(14)内埋设有层间绝缘膜(24),通过该层间绝缘膜(24)实现了超电导薄膜交叉连接配线部(25)与线圈(22)交叉的构成。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使引线14、15连接于电路图22a~23b,实现了电路图22a~23b相对于印制电路板21上所形成的电路图24交叉的构成。进而,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将线圈引线5(11)从线圈4(10)引出的同时,该线圈引线5(11)交叉的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8-139376号(参照说明书摘要等)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公报、特开昭62-98609号(参照第3页右上栏、图3等)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3-218610号(参照各图)
发明内容
但是,在磁性元件中,存在如上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多个端子排列而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磁性元件中,存在如专利文献3的图1所示那样,通过例如被安装的电路板(安装电路板)的电路图等,而在线圈引线(线圈末端)彼此被缠绕于端子为止的之间的部分上,存在相互重叠而交叉的部位的情况。
在这样的线圈末端彼此之间的交叉部分中,存在在该交叉部分上由于某些主要原因而包覆线圈末端的保护膜剥离,从而线圈末端彼此间发生短路的情况。作为该主要原因,存在例如在锡焊时热量传递至交叉部分而保护膜熔化的情况,另外,作为其他的主要原因,也存在由于保护膜的损伤、保护膜的劣化等而线圈末端彼此间发生短路的情况。另外,也存在由于锡焊以外的热性原因(例如磁性元件的制造时、使用时的过热等)而线圈末端的保护膜熔化,从而引起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课题,即使适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容,该专利文献1涉及的是使用半导体制造技术而制造的线圈,不会发生线圈末端的保护膜熔化等的问题,因此,也无法解决上述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内容,由于不存在线圈末端彼此间相互接触等的状态,因此,即使适用该构成也无法解决上述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进而,在专利文献3中,虽然存在线圈末端彼此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但是,对于消除该部分中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的内容无任何公开。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欲提供一种即使在线圈末端彼此间交叉的状态下,也不会发生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的磁性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第一方面是,具有磁芯、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外壳,其中,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卷绕有被绝缘性保护膜包覆的导线的状态而配置于磁芯上,外壳保持磁芯,同时,设有具有多个端子的端子板部,从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被配置为相互交叉,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表面后被缠绕于任意一个端子上,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的另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背面后被缠绕于任意的其他的端子上。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虽然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相互交叉,但是,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表面,而任意的另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背面,从而分别到达不同的端子。因此,能够形成为第一线圈末端与第二线圈末端相互不接触(不重叠)而分离的状态。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在第一线圈末端与第二线圈末端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其他方面是,以在上述发明中形成下述构成为佳,即,外壳具备相对设置的一对端面部,连接一对端面部的顶面部,以及端子板部,并设有侧面开口部和底面开口部;其中,端子板部位于与端面部及顶面部不同面的侧面侧上,侧面开口部是在被顶面部、端面部以及端子板部包围的同时,不存在外壳的厚度部分的开口部分,底面开口部是在被端面部和端子板部包围且与顶面部相对的同时,不存在外壳的厚度部分的开口部分;同时,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侧面开口部,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的另一方通过底面开口部。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侧面开口部,进而任意的另一方通过底面开口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这些线圈末端缠绕于端子上。
另外,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其他方面是,以在上述发明中在外壳的内部空间中设有突出部为佳,其中,突出部相比端子板部更朝向该外壳的内部突出,同时,限制磁芯的向端子板部的移动。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外壳的内部空间中的磁芯的移动,通过突出部而被限制。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被夹持于磁芯与端子板部之间而发生断线等的不良情况。
进而,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其他方面是,以在上述发明中形成下述构成为佳,即,突出部分别配置于外壳的内部空间的四角,同时,相对于外壳的内部空间的远离顶面部的方向上的尺寸,突出部的在内部空间中远离顶面部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置为略一半。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突出部的存在,外壳的内部空间中的磁芯的移动被限制。与此同时,由于突出部的尺寸相对于从顶面部远离的方向上的外壳的内部空间的尺寸为略一半,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和/或第二线圈末端与突出部发生干涉。也就是说,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突出部的尺寸,能够防止在将第一和/或第二线圈末端朝向端子引出时,突出部成为障碍的情况。
进而,本发明的其他的磁性元件以形成下述构成为佳,即,具有磁芯、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外壳,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卷绕有被绝缘性保护膜包覆的导线的状态而配置于磁芯上,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磁芯,同时设有具有多个端子的端子板部;从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被配置为相互交叉;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表面后被缠绕于任意一个端子上,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的另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背面后被缠绕于任意的其他的端子上;在外壳的内部空间中,设有从与端子板部不同的至少两个内壁面突出的至少三个以上的加强筋;同时,加强筋随着朝向突出的前端而被设置为尖形;通过将该尖形的加强筋从前端侧压扁,而将磁芯保持于外壳的内部空间中。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虽然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相互交叉,但是,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表面、任意的另一方通过端子板部的背面,而分别到达不同的端子。因此,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能够形成为相互不接触(不重叠)而分离的状态。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在第一线圈末端和第二线圈末端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另外,通过加强筋的突出的前端侧被磁芯压扁,而磁芯利用该加强筋而被保持于外壳中。因此,外壳不必使用粘接剂等便能够保持磁芯。另外,由于加强筋的突出的前端侧被磁芯压扁,因此,在加强筋与磁芯之间作用有规定的啮合力。因此,能够很好地赋予防止磁芯在外壳的内部空间移动的摩擦力。
采用本发明的话,即使在线圈末端彼此之间交叉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发生线圈末端彼此间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中的、外壳与眼镜型磁芯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磁性元件中,在磁性元件的X轴方向的中心以YZ平面切断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的眼镜型磁芯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的外壳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将在图1的磁性元件中线圈末端的导出的状态放大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外壳的构成的主视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中所使用的窄带材的构成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磁性元件
20                眼镜型磁芯(对应于磁芯)
21、21A、21B      贯通孔
22                中间部
23                端部
30                线圈
31                导线
32                卷绕部
33、33A、33B      线圈末端
40                外壳
41                顶面部
42                端面部
43                端子板部
44                侧面开口部
45                底面开口部
46                突出部
47                加强筋
48                钩状凹部
48a               垂直凹部
48b               水平凹部
49                凹陷部
50                端子
51                顶部端子
52                连续端子体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形态)
以下,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10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所示的X1、X2、Y1、Y2、Z1、Z2而进行说明,并根据需要将X1侧作为左侧、X2侧作为右侧、Y1侧作为内侧、Y2侧作为外侧、Z1侧作为上侧、Z2侧作为下侧而进行说明。
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磁性元件10为变压器,设有眼镜型磁芯(双孔磁芯)20、线圈30以及外壳40。这些中的眼镜型磁芯20对应于磁芯。如图2、图4及图5等所示,从X2侧朝向X1侧那样而观察的话,该眼镜型磁芯20具有将圆形沿着Y轴拉长的外形,与该拉长对应的部分形成矩形。而且,呈在矩形的与拉长对应的部分的端部上具有半圆形的外观。
另外,眼镜型磁芯20具有以X轴为中心的两个贯通孔21。各个贯通孔21的中心与上述半圆形的径向中心一致。另外,两个贯通孔21的直径形成为相互相同或略相同。另外,两个贯通孔21仅分离规定的间隔。该眼镜型磁芯20,其正面形状和平面形状分别呈矩形。
另外,眼镜型磁芯20的材质为磁性材料,作为磁性材料,能够使用例如镍系铁氧体或锰系铁氧体等的各种铁氧体、坡莫合金、铁硅铝磁合金等。
在该眼镜型磁芯20上,通过卷绕导线31而配置有线圈30。在本实施形态中配置有两个线圈30(初级侧的线圈和次级侧的线圈等)。两个线圈30被卷绕于眼镜型磁芯20中的、位于两个贯通孔21(以后,在需要区别两个贯通孔21时,将位于外侧(Y2侧)的贯通孔21作为贯通孔21A,将位于内侧(Y1侧)的贯通孔21作为贯通孔21B)之间的部分(以后,将该部分作为中间部22)上。而且,通过该卷绕而构成线圈30的卷绕部32。另外,在各个线圈30上,具有(存在)从卷绕部32延伸的一对线圈末端33(也就是说,在本实施形态中线圈末端33共计四个)。另外,两个线圈30被配置为沿着Z轴方向邻接。
另外,两个线圈30,也可以卷绕于眼镜型磁芯20中的、从各个贯通孔21至眼镜型磁芯20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部分(以后,将该部分作为端部23(参照图5))上。另外,线圈30的个数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形成为三个以上。
另外,上述眼镜型磁芯20安装于外壳40。外壳40,由例如树脂那样的具有绝缘性且为非磁性的材质形成。如图1、图6等所示,该外壳40以顶面部41、端面部42以及端子板部43为主要部分。这些中的顶面部41是外壳40中的位于上侧(Z1侧)的平板状的部分,且是从上侧(Z1侧)阻挡眼镜型磁芯20而限制该眼镜型磁芯20的向上侧(Z1侧)的移动的部分。
另外,端面部42,是外壳40中的分别位于内侧(Y1侧)和外侧(Y2侧)的平板状的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该端面部42被设置为X轴方向的宽度尺寸稍大于顶面部41,且与该顶面部41相比而分别更朝向左侧(X1侧)和右侧(X2侧)突出。该端面部42的下侧(Z2侧)的端部(下端部),在Z轴方向上位于与端子板部43的下侧(Z2侧)的端部(下端部)相同程度的位置上。
在外壳40上,以将一对端面部42连接那样而设有一对端子板部43。在该端子板部43中,其高度尺寸(沿着Z轴方向的尺寸)为端面部42的高度尺寸的略一半左右。另外,一对端子板部43中的、左侧(X1侧)的部位的高度尺寸被设置成在该端子板部43中为最高。而且,从端子板部43的左侧(X1侧)的部位朝向右侧(X2侧)的话,仅存在规定的相对于XY平面平行的部分,从该平行的部分进一步朝向右侧(X2侧)的话,成为朝向下侧(Z2侧)前进的锥形(taper)部。
另外,在端子板部43上,设有多个(在图1等中,在X轴方向的一侧分别各为六个)端子50。在形成端子板部43时,以通过进行例如镶嵌成形使多个端子50的一侧相对于端子板部43被掩埋的状态而形成。在此,端子50,虽然从端子板部43朝向右侧(X2侧)仅存在规定的相对于XY平面维持平行的平行部,但是,超过(经过)该平行的部分的话,随着朝向右侧(X2侧)前进而成为朝向下侧(Z2侧)前进的锥形部。另外,超过锥形部而进一步朝向右侧(X2侧)的话,成为再次相对于XY平面平行的安装部。该安装部,是通过例如利用浸渍(dipping)的锡焊等而被连接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部位上的部分。另外,安装部的底面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以相比端子板部43和端面部42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而更位于下侧(Z2侧)为佳。
另外,如图2等所示,在端子板部43中的下侧(Z2侧)的部位上设有槽部43a。槽部43a,是从端子板部43的下侧(Z2侧)的部位朝向上侧(Z1侧)仅凹陷规定的部分。该槽部43a的凹陷尺寸,虽然被设定为例如稍大于导线的直径,但是,相比端子50的平行部更位于下侧(Z2侧)。另外,设有槽部43a的部位,是在端子板部43的Y方向上相邻的端子50之间的部分。通过这样,端子板部43中的具有(存在)端子50的部分,成为朝向下侧(Z2侧)的柱状。
被上述那样的端子板部43、顶面部41以及端面部42包围的部位,成为外壳40的厚度部分不存在的开口部分(以后,将该部分作为侧面开口部44)。另一方面,外壳40的下侧(Z2侧)的部位、且是被一对端面部42和一对端子板部43包围的部位,也成为外壳40的厚度部分不存在的开口部分(以后,将该部分作为底面开口部45)。
从图4清楚可知,侧面开口部44的Z轴方向上的尺寸,被设置为小于眼镜型磁芯20的Z轴方向上的尺寸,并被设置为防止该眼镜型磁芯20沿着X轴方向从外壳40向外部冒出的程度的大小。另外,底面开口部45被设置为大于眼镜型磁芯20的XY方向上的大小,从而能够使眼镜型磁芯20从该底面开口部45进入外壳40的内部空间(内部)。
在此,如图3、图6等所示,在外壳40上设有突出部46和加强筋(rib)47,且这些均朝向外壳40的内部空间突出。如图6所示,突出部46的底面形状被设置为矩形,且以Z轴方向为纵向。也就是说,突出部46被设置为柱状。另外,突出部46设置于外壳40的内部空间的四角。该突出部46的Z轴方向上的尺寸H1为内部空间的Z轴方向上的尺寸H2的略一半左右,通过形成为这样的尺寸H1,在将线圈末端33向侧面开口部44引出时,变得容易引出。但是,这样的尺寸H1,只要是线圈末端33的引出性不受损的尺寸,便不限于尺寸H2的略一半左右,可以进行适宜的变更。
另外,通过在外壳40的内部空间中存在突出部46,如图3所示,即使在眼镜型磁芯20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眼镜型磁芯20和端子板部43之间也被确保一定的间隙S。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末端33被夹持于眼镜型磁芯20与端子板部43之间而发生断线等的不良情况。在图3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眼镜型磁芯20在内部空间中移动而与任意一个突出部46接触的状态。这样,即使在眼镜型磁芯20偏向X轴方向的任意一侧的情况下,各个端面部42上所具有的两个加强筋47,也被配置为维持相对于眼镜型磁芯20的接触状态。
另外,加强筋47被设置于端面部42的内壁上,同时,其底面形状形成为三角形,并随着朝向突出的前端而形成为尖形。另外,在图3、图6等中,加强筋47在各个端面部42上分别设有两个(共计四个),且在各个端面部42上被配置为以X轴方向的中心为界而呈对称。该加强筋47是保持眼镜型磁芯20的部件,一方的端面部42上所具有的加强筋47与另一方的端面部42上所具有的加强筋47之间的尺寸P(在图3中为沿着Y轴的尺寸),被设置为小于眼镜型磁芯20的沿着Y轴的尺寸Q。因此,加强筋47的前端侧呈被眼镜型磁芯20压扁的状态,从而保持该眼镜型磁芯20。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加强筋47共设有四个。但是,加强筋47的个数并不限于四个,只要存在至少三个以上的加强筋47,便能够稳定地保持眼镜型磁芯20。
<关于线圈末端的导出>
接着,对在具有以上那样构成的磁性元件10中,将线圈末端33从线圈30的卷绕部32引出并缠绕于端子50为止的线圈末端33的导出情况进行叙述。
如图7所示,从卷绕部32延伸的线圈末端33中的一方,以贯通孔21A的边缘部E1作为起点而被导出(对应于第一线圈末端,以后,将该线圈末端33作为线圈末端33A)。该线圈末端33A,夹着与图7中的Z轴平行的中心线Lz而被缠绕于端子50(以后,将该端子50作为端子50B)上,其中,该端子50(端子50B)相比另一方的线圈末端33(对应于第二线圈末端,以后,将该线圈末端33作为线圈末端33B)所缠绕的端子50(以后,将该端子50作为端子50A)而更位于内侧(Y1侧)。
此时,线圈末端33A通过端子板部43的表面后到达端子50B,并仅卷绕规定匝数,然后,通过锡焊等的方法并以线圈末端33A与端子50B能够电导通的状态而被固定。该情况下,从图1可知,从外侧(Y2侧)朝向内侧(Y1侧)那样而观察的话,线圈末端33A呈相对于端子板部43被向顺时针方向卷绕的状态。
另外,从卷绕部32延伸的线圈末端33中的另一方的线圈末端33B,以贯通孔21B的边缘部E2为起点而被导出。该线圈末端33B,夹着图7中的中心线Lz而被缠绕于相比线圈末端33A所缠绕的端子50B更位于外侧(Y2侧)的端子50A上。此时,线圈末端33B通过端子板部43的背面后到达端子50A,并仅卷绕规定匝数,然后,通过锡焊等的方法并以线圈末端33B与端子50A能够电导通的状态而被固定。该情况下,从图1可知,以从外侧(Y2侧)朝向内侧(Y1侧)那样而观察的话,线圈末端33B呈相对于端子板部43被向逆时针方向卷绕的状态。
换句话说,线圈末端33A通过端子板部43的表面后被缠绕于端子50B上。另外,线圈末端33B通过端子板部43的背面后被缠绕于端子50A上。此时,两个线圈末端33A、33B呈相互交叉而被配置的状态。在图7中,在某一投影面(在图7中,该投影面为与YZ平面平行的投影面)上,显示两个线圈末端33A、33B这样交叉的状态。
另外,使用其他表述的话,线圈末端33A以边缘部E1为起点,通过侧面开口部44后到达端子50B,从而被缠绕于该端子50B上。另外,线圈末端33B以边缘部E2为起点,通过底面开口部45后到达端子50A,从而被缠绕于该端子50A上。因此,线圈末端33A中的靠近端子板部43的部位,相比线圈末端33B中的靠近端子板部43的部位更位于外侧(Y2侧、一侧)。但是,线圈末端33A中的被缠绕于端子50B上的部位,相比线圈末端33B中的被缠绕于端子50A上的部位更位于内侧(Y1侧、另一侧)。
<本实施形态中的效果>
采用以上那样构成的磁性元件10的话,虽然线圈末端33A、33B相互交叉,但是,线圈末端33A通过端子板部43的表面后到达端子50B,线圈末端33B通过端子板部43的背面后到达端子50A。因此,线圈末端33A与线圈末端33B能够形成相互不接触(不重叠)而分离的状态。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在线圈末端33A与线圈末端33B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外壳40的内部设有突出部46。因此,外壳40内部的眼镜型磁芯20的移动通过突出部46而被限制。通过这样,能够防止线圈末端33A、33B被夹持于眼镜型磁芯20与端子板部43之间而发生断线等的不良情况。
进而,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外壳40的内部设有加强筋47。而且,加强筋47的突出的前端侧被眼镜型磁芯20压扁。因此,通过加强筋47而将眼镜型磁芯20保持于外壳40中。通过这样,外壳40无需使用粘接剂等便能够保持眼镜型磁芯20。在此,在使用粘接剂将眼镜型磁芯20固定于外壳40中的情况下,制造时的工时增加的同时,存在由于粘接剂的使用而磁性元件10的特性发生改变的危险。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通过在外壳40上存在加强筋47而不必使用粘接剂便能够将眼镜型磁芯20保持于外壳40中,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时的工时,另外,由于不使用粘接剂,因而能够防止磁性元件10的特性发生改变的情况。
另外,由于加强筋47的突出的前端侧被眼镜型磁芯20压扁,因此,在加强筋47与眼镜型磁芯20之间作用有规定的啮合力。因此,能够很好地赋予防止眼镜型磁芯20在外壳40的内部移动的摩擦力。
(第二实施形态)
以下,根据图8~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10A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磁性元件10A的端子板部43上设有钩状凹部48。钩状凹部48,通过将端子板部43的端子50A的顶部侧朝向X轴方向呈略L字形地切除而构成。也就是说,钩状凹部48,具有从端子板部43的顶面朝下仅前进规定深度的垂直凹部48a,和从该垂直凹部48a的底端侧朝向内侧(Y1侧)仅前进规定长度的水平凹部48b。
另外,如图8所示,在水平凹部48b的上部,悬盖有端子板部43。以后,将该部分称为卡定部48c。
另外,如图8所示,在端子板部43的内侧(Y1侧)的端部上,设有将端子板部43呈略矩形地切除的凹陷部49。从图8清楚可知,凹陷部49的底部49a,相比突出部46的下端而非常地位于下侧。通过这样,由于在从眼镜型磁芯20引出线圈末端33并将线圈末端33缠绕于位于最靠内侧(Y1侧)的端子50上时,能够使线圈末端33通过该凹陷部49,因此,线圈末端33与突出部46发生干涉的情况不会发生。
另外,如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端子50中的一部分(在本实施形态中共计四个端子50)上连续有顶部端子51。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端子板部43上,安装有端子50与顶部端子51相连的连续端子体52,且呈该连续端子体52的一部分被埋入端子板部43的状态。而且,形成为端子50和顶部端子51从连续端子体52的向端子板部43的埋入部分突出的构成。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图10所示那样的窄带材(hoop strip)60设置于例如将上模和下模对接的类型的金属模的内部。该窄带材60具有形成为井形的外框61,并以朝向被该外框61包围的部分的内部那样而设有端子用突出部62。
在形成连续端子体52和端子50时,以使熔融树脂流入金属模内部的内腔而将端子用突出部62的一部分掩埋的状态,而形成外壳40。然后,沿着图10中的切割线C1和切割线C2将位于右侧(X2侧)的端子用突出部62切断的话,则形成图8和图9所示那样的连续端子体52。另外,端子用突出部62中的位于左侧(X1侧)的部分,若在形成外壳40后沿着切割线C3将端子用突出部62切断的话,则形成图8和图9所示那样的端子50。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从图8清楚可知,在端子板部43中钩状凹部48所被设置的部位上不存在连续端子体52(顶部端子51),同样地,在端子板部43中凹陷部49所被设置的部位上也不存在连续端子体52(顶部端子51)。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钩状凹部48、凹陷部49以及连续端子体52,设置于外壳40中的位于右侧(X2侧)的端子板部43上。但是,也可以将钩状凹部48、凹陷部49以及连续端子体5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外壳40中的位于左侧(X1侧)的端子板部43上。
<关于线圈末端的导出>
接着,对具有以上那样构成的磁性元件10A的、将线圈末端33从线圈30的卷绕部32引出并缠绕于端子50为止的导出情况进行叙述。
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线圈末端33A,如上述第一实施形态那样以边缘部E1为起点,通过端子板部43的表面后到达端子50B,并仅卷绕规定匝数,然后,通过锡焊等的方法并以线圈末端33A与端子50B能够电导通的状态而被固定。
但是,线圈末端33B从作为起点的边缘部E2朝向下侧(Z2侧)前进的话,通过端子板部43的背面,然后进入钩状凹部48(特别是水平凹部48b)。此时,在线圈末端33B与线圈末端33A之间存在卡定部48c。也就是说,由于卡定部48c从上部压住线圈末端33B(参照图8),因此,线圈末端33A与线圈末端33B不直接接触,而能够维持分离的状态。
而且,通过该钩状凹部48(特别是水平凹部48b)的话,则转绕至端子板部43的表面,然后到达端子50A。然后仅卷绕规定匝数,之后,通过锡焊等的方法并以线圈末端33B与端子50A能够电导通的状态而被固定。
<本实施形态中的效果>
采用以上那样构成的磁性元件10A的话,通过使线圈末端33B从端子板部43的背面通过钩状凹部48并转绕至端子板部43的表面,能够形成为线圈末端33A与线圈末端33B相互不接触(不重叠)而分离的状态。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在线圈末端33A与线圈末端33B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端子板部43上设有凹陷部49。因此,在将线圈末端33缠绕于位于最靠内侧(Y1侧)的端子50上时,能够使线圈末端33通过该凹陷部49,从而能够防止线圈末端33与突出部46发生干涉的情况。
进而,在本实施形态中设有连续端子体52。因此,不仅能够将线圈末端33缠绕于端子50,也能够相对于顶部端子51而进行缠绕,从而能够扩大缠绕线圈末端33时的选择的范围。另外,若将一方的线圈末端33缠绕于端子50上,并在位于其旁边的连续端子体52的顶部端子51上缠绕另一方的线圈末端33的话,则能够扩大在缠绕位置上相邻的线圈末端33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更加出色地防止在线圈末端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10、10A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此进行叙述。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对作为磁芯而使用眼镜型磁芯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磁芯并不限于眼镜型磁芯20,也可以将例如鼓形磁芯、侧面形状为T字形的磁芯等作为磁芯而使用。另外,眼镜型磁芯20也可以通过结合多个磁芯部件等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对于线圈30,对由圆线的导线31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线圈并不限于由圆线的导线31构成,也可以由扁线等的宽幅的导线构成。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作为外壳40,对具有顶面部41、端面部42以及端子板部43,进而具有侧面开口部44和底面开口部45的外壳进行了说明。但是,外壳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以将例如不存在顶面部41或端面部42的部件作为外壳。另外,也可以将端子板部43为不同体的部件作为外壳。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的突出部46并不限于柱状,只要在眼镜型磁芯20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在该眼镜型磁芯20与端子板部43之间确保间隙S的话,便可以为任何形状。另外,作为柱状以外的突出部的形状,可以举出圆柱状、椭圆柱状、多角柱状、不是如突出部46那样的将Z轴方向作为纵向的柱状而是将X轴方向或Y轴方向作为纵向的各种形状等。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的外壳40中,也可以采用省略突出部46的构成。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的加强筋47,将其底面形状形成为三角形,但是,该加强筋47,只要随着朝向突出的前端而呈尖形的话,便可以是任何形状。另外,作为底面形状为三角形以外的形状,可以举出四角形等的具有角部的多角形状、具有角部但是其他的边为曲线的形状等。另外,加强筋47也可以由与外壳40不同的材质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弹性体附着于外壳40上而构成加强筋47。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的外壳40中,也可以采用省略加强筋47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形态中,端子50作为连续端子体52的一部分而构成。但是,连续端子体52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例如两个顶部端子与端子50相连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磁性元件而对变压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磁性元件并不限于变压器,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以外的磁性元件(电感器、扼流线圈、滤波器等)。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的磁性元件10,其用途并未特别地限定,能够使用于各种用途。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外壳40的内部设有加强筋47,通过利用眼镜型磁芯20将加强筋47的突出的前端侧压扁,而形成为眼镜型磁芯20通过该加强筋47而被保持于外壳40中的构成。但是,即使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使用粘接剂将眼镜型磁芯20保持于外壳40中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不采用具有加强筋47的构成,而采用通过粘接剂将眼镜型磁芯20保持于外壳40中的构成。另外,虽然采用具有加强筋47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不利用眼镜型磁芯20将该加强筋47的前端侧压扁,而通过粘接剂将眼镜型磁芯20保持于外壳40中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从侧面观察磁性元件10时,在眼镜型磁芯20上设有圆形的两个贯通孔21。但是,贯通孔21并不限于圆形,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既可以在从侧面观察磁性元件10时为设有多角形的贯通孔,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还可以形成为一部分呈直线状的D型形状。此外,既可以是从侧面观察磁性元件10时的贯通孔的轮廓为通过圆形和多角形的组合而形成,也可以是轮廓通过不规则的曲线而形成。在此,一对贯通孔不需要全部为相同的孔形,各贯通孔分别形成不同的孔形也可以。另外,在贯通孔形成为D型形状的情况下,直线状的轮廓的部分以分别设置在一对贯通孔相互最接近的部位为佳。
工业上的利用性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能够在电气设备的领域中进行利用。

Claims (5)

1.一种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磁芯、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外壳,
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卷绕有被绝缘性保护膜包覆的导线的状态而配置于所述磁芯上,
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磁芯,同时,设有具有多个端子的端子板部;
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被配置为相互交叉;
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所述端子板部的表面后被缠绕于任意一个所述端子上,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的另一方,通过所述端子板部的背面后被缠绕于任意的其他的所述端子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备相对设置的一对端面部,连接一对端面部的顶面部,以及所述端子板部,并设有侧面开口部和底面开口部,
其中,所述端子板部位于与所述端面部及所述顶面部不同面的侧面侧上,
所述侧面开口部,是在被所述顶面部、所述端面部以及所述端子板部包围的同时,不存在所述外壳的厚度部分的开口部分,
所述底面开口部,是在被所述端面部和所述端子板部包围且与所述顶面部相对的同时,不存在所述外壳的厚度部分的开口部分;
同时,所述第一线圈末端和所述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所述侧面开口部,所述第一线圈末端和所述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的另一方通过所述底面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中设有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相比所述端子板部更朝向该外壳的内部突出,同时,限制所述磁芯的向所述端子板部的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分别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四角,同时,
相对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远离所述顶面部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突出部的在所述内部空间中远离所述顶面部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置为略一半。
5.一种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磁芯、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外壳,
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卷绕有被绝缘性保护膜包覆的导线的状态而配置于所述磁芯上,
所述外壳保持所述磁芯,同时,设有具有多个端子的端子板部;
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卷绕部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被配置为相互交叉;
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一方,通过所述端子板部的表面后被缠绕于任意一个所述端子上,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末端中的任意的另一方,通过所述端子板部的背面后被缠绕于任意的其他的所述端子上;
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中,设有从与所述端子板部不同的至少两个内壁面突出的至少三个以上的加强筋;
同时,所述加强筋随着朝向突出的前端而被设置为尖形;
通过将该尖形的加强筋从前端侧压扁,而将所述磁芯保持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中。
CN201010253470.0A 2009-08-06 2010-08-05 磁性元件 Active CN101996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3832A JP5321336B2 (ja) 2009-08-06 2009-08-06 磁性素子
JP2009-183832 2009-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6746A true CN101996746A (zh) 2011-03-30
CN101996746B CN101996746B (zh) 2014-08-13

Family

ID=43767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3470.0A Active CN101996746B (zh) 2009-08-06 2010-08-05 磁性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21336B2 (zh)
CN (1) CN1019967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7245B2 (ja) * 2012-12-12 2017-11-08 コーセル株式会社 チョークコイル装置
JP7183687B2 (ja) * 2018-10-19 2022-12-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ルントランス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9525U (ja) * 1982-12-08 1984-06-18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H032607U (zh) * 1989-05-30 1991-01-11
JPH0316316U (zh) * 1989-06-27 1991-02-19
JPH03218610A (ja) * 1990-01-24 1991-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変成器
JPH03113810U (zh) * 1990-03-09 1991-11-21
JPH04125419U (ja) * 1991-04-30 1992-11-16 テイーデイーケイ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H06325943A (ja) * 1993-05-14 1994-11-25 Nec Corp コイル・トランス
JPH08124773A (ja) * 1994-10-21 1996-05-17 Toko Inc 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JPH08162337A (ja) * 1994-11-30 1996-06-21 Toko Inc 電子部品
JPH0955320A (ja) * 1995-08-10 1997-02-25 Tokin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H09148147A (ja) * 1995-11-17 1997-06-06 Tokin Corp トランス
JP2002025409A (ja) * 2000-07-06 2002-01-25 Nagano Fujitsu Component Kk 電磁継電器及びそのコイル形成方法
JP2002313644A (ja) * 2001-04-18 2002-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CN1601670A (zh) * 2003-09-25 2005-03-30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泄漏式变压器
CN1930644A (zh) * 2004-03-09 2007-03-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压器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9525U (ja) * 1982-12-08 1984-06-18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H032607U (zh) * 1989-05-30 1991-01-11
JPH0316316U (zh) * 1989-06-27 1991-02-19
JPH03218610A (ja) * 1990-01-24 1991-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変成器
JPH03113810U (zh) * 1990-03-09 1991-11-21
JPH04125419U (ja) * 1991-04-30 1992-11-16 テイーデイーケイ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JPH06325943A (ja) * 1993-05-14 1994-11-25 Nec Corp コイル・トランス
JPH08124773A (ja) * 1994-10-21 1996-05-17 Toko Inc 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JPH08162337A (ja) * 1994-11-30 1996-06-21 Toko Inc 電子部品
JPH0955320A (ja) * 1995-08-10 1997-02-25 Tokin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H09148147A (ja) * 1995-11-17 1997-06-06 Tokin Corp トランス
JP2002025409A (ja) * 2000-07-06 2002-01-25 Nagano Fujitsu Component Kk 電磁継電器及びそのコイル形成方法
JP2002313644A (ja) * 2001-04-18 2002-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CN1601670A (zh) * 2003-09-25 2005-03-30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泄漏式变压器
CN1930644A (zh) * 2004-03-09 2007-03-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21336B2 (ja) 2013-10-23
CN101996746B (zh) 2014-08-13
JP2011040443A (ja) 201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3033B (zh) 天线以及制造天线的方法
CN203799778U (zh) 脉冲变压器
CN100543890C (zh) 变压器
JP636490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665944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tenna device
EP1752997B1 (en) Inductor
CN101383216A (zh) 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带有绝缘用罩的变压器
CN109935448B (zh) 线圈装置
CN104078197A (zh) 脉冲变压器
JP6465253B2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
US10707565B2 (en) Antenna device for HF and LF operation
CN110853897B (zh) 线圈装置以及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915246B (zh) 线圈部件
CN104488043A (zh) 变压器用线圈
CN101405916A (zh) 天线线圈
CN109686533A (zh) 屏蔽式电感器
CN104603799B (zh) 用于非接触式微电路的天线系统
CN101996746A (zh) 磁性元件
CN107799268A (zh) 线圈部件
CN106505321A (zh) 天线线圈
KR101246526B1 (ko)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413639B2 (ja) 磁性素子
KR20160042559A (ko) 코일 부품
CN211578566U (zh) 一种滤波器、电磁元件
JP6456004B2 (ja) コイル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Japan's Tokyo central Japan Bridge rupia at 39 chome No. 5 water temple building in Beichen

Patentee after: Sumida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Tokyo central Japan Bridge 3 chome 12 No. 2

Patentee before: Sumida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