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8294B -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8294B
CN104238294B CN201410244961.7A CN201410244961A CN104238294B CN 104238294 B CN104238294 B CN 104238294B CN 201410244961 A CN201410244961 A CN 201410244961A CN 104238294 B CN104238294 B CN 104238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toner
particle
electrostatic latent
do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49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8294A (zh
Inventor
柴田幸治
须釜宏二
长泽宽
川村贵生
奥山奥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38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8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24Polyvinyl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4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 G03G9/0806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whereby chemical synthesis of at least one of the toner components takes pla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non-homogenuous distribution of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2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5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7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92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所述方法使用了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耐热保存性高、低温定影性良好且能够得到即使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折叠弯曲调色剂图像也不发生破裂、折痕定影性高的定影图像。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该基体含有非晶性树脂,该非晶性树脂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该域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与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该结晶性树脂的含量为3~30质量%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进一步详细而言,涉及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良好且能够得到折痕定影性优异的调色剂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使用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过电子照相法形成可视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中,作为将由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以下,也简称为“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等转印介质上的方法,广泛利用的是使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介质在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通过而定影的热辊定影方式。为了确保该热辊定影方式中的定影性、即调色剂相对于纸等转印介质的粘接性,加热辊必须具有高热容量。
但是,近年来从防止地球环境变暖的对策的观点考虑,对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节能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特别是对采用热辊定影方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所需热量得以降低的技术、即降低定影温度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了降低调色剂的定影温度,需要降低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的粘结树脂的熔融温度、熔融粘度。然而,为了降低粘结树脂的熔融温度、熔融粘度,而降低粘结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量时,则产生以下问题:产生调色剂的耐热保存性差或高温蹭脏(オフセット)这种现象等新的问题。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提出了通过组合使用结晶性树脂和非晶性树脂作为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的粘结树脂,而使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提高的技术。
另外,从提高调色剂的耐热保存性的观点考虑,提出了并用苯乙烯-丙烯酸树脂和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2。)。结晶性聚酯树脂具有在维持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状态下而容易进行低熔点的树脂设计这种优点。因此,通过并用苯乙烯-丙烯酸树脂和结晶性聚酯树脂,能够发挥各树脂的特性,通过改善高温蹭脏性、耐热保存性以及低温定影性,从而能够得到定影特性优异的调色剂。
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技术是通过使在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的粘结树脂中以域(domain,独立相)形式存在的结晶性聚酯树脂粒子的长宽比在特定的范围内来改善低温定影性和定影分离性的技术,但存在以下问题,即,在粘结树脂与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界面容易引起粉碎,在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弯折时调色剂图像容易发生破裂即弯折强度差所以折痕定影性差。
另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技术,是制作壳层使用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和非结晶性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复合树脂,核使用非结晶性树脂的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技术,能够形成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壳层。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即,结晶性聚酯树脂与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的亲和性小,因此壳层中的结晶性聚酯的分散差且结晶性聚酯在调色剂母体粒子表面部分露出,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耐热保存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55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9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状况而完成,其解决课题是提供一种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使用了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耐热保存性高、低温定影性良好且能够得到即使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折叠弯曲调色剂图像也不发生破裂、折痕定影性高的定影图像。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对上述问题的原因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形成含有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所述域基体结构将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作为基体,将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作为域。
即,本发明的上述课题可通过以下手段解决。
1.一种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
该基体含有非晶性树脂,该非晶性树脂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
该域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与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
该结晶性树脂的含量为3~30质量%的范围内。
2.根据第1项记载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上述结晶性树脂中的聚酯聚合链段的下述式(1)表示的酯基浓度M为3.5~7.1(mmol/g)的范围内。
式(1):
酯基浓度M(mmol/g)
=[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多元羧酸和多元醇中所含的可成为酯基的部分的摩尔数的平均(mol/mol)]×1000/[(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摩尔质量的总计(g/mol))-(脱水缩聚而分离的水的摩尔质量(g/mol))×(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酯基的摩尔数(mol/mol))]
3.根据第1项或第2项记载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上述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含量为5~30质量%的范围内。
4.根据第1~3项中任一项记载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含有蜡,形成与上述结晶性树脂不同的域。
5.根据第1~4项中任一项记载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和上述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含有将下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聚合而得的树脂。
通式(1):H2C=CH-COOR1
(通式(1)中,R1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
6.根据第1~5项中任一项记载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具有用壳层包覆核粒子的核壳结构,该核粒子具有含有基体和域的域基体结构,所述基体含有上述非晶性树脂,所述域含有上述结晶性树脂。
7.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经由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以及定影工序各工序来形成图像,该显影工序中,使用第1~6项中任一项记载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利用本发明的上述手段,提供一种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使用了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耐热保存性高、低温定影性良好且能够形成即使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折叠弯曲在调色剂图像中也不发生破裂、折痕定影性高的定影图像。
对于本发明的效果的发现机制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但可进行如下推断。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将耐热保存性优异的“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以下,也简称为“非晶性树脂”。)作为基体,将低温定影性优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以下,也简称为“结晶性树脂”。)作为域来构成调色剂母体粒子。
此处,域基体结构是指在连续的基体相中存在具有封闭的界面(相与相的边界)的域相的结构的结构。该结构可利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通过常规方法测定进行了锇染色的调色剂粒子截面来观察。另外,用超薄切片机切出切片时,将切片的厚度设定为100nm。
本发明中,调色剂母体粒子优选在水系介质中制作。粘结树脂所使用的乙烯基系树脂是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该乙烯基系树脂由于具有酸基,因此极性较高,所以与水系介质亲和性高。另一方面,结晶性树脂通过降低聚酯聚合链段中的酯基浓度,与水系介质的亲和性变低。
进而,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与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亲和性高,所以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在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侧取向。即,认为以使聚酯聚合链段位于内侧、在其的表面侧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相对露出的形式形成域。在该域的表面露出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与亲和性高的形成基体的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部分取向,能够性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由此,能够兼得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
此外,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与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亲和性高,从而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与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界面变得稳固,因此在域与基体的界面调色剂不会破裂,所以调色剂图像弯折强度提高,折痕定影性也得到改善。
进而,认为通过将具有由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和结晶性树脂构成的域基体结构的粒子作为核,在该核的表面设壳而形成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进而能够形成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的优异的调色剂母体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该基体含有非晶性树脂,该非晶性树脂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该域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该结晶性树脂的含量为3~30质量%的范围内。该特征是权利要求1~7的权利要求的发明所共用的技术的特征。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从本发明的效果显现的观点考虑,上述结晶性树脂中的聚酯聚合链段的上述式(1)表示的酯基浓度M为3.5~7.1(mmol/g)的范围内能够增大与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极性差,所以在结晶性树脂不与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相溶的情况下易于形成域基体结构,因而优选。
另外,若上述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含量为5~30质量%的范围内,则在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与结晶性树脂的界面高分子链能够络合,所以能够得到增强调色剂定影图像的强度的效果,因而优选。
此外,调色剂母体粒子含有蜡,与上述结晶性树脂形成不同的域时,能够显现蜡的脱模效果,因而优选。
另外,上述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和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含有将上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聚合而得的树脂时,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与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组成更近,能够得到亲和性提高的效果,其结果,能够得到图像强度提高的效果,因而优选。
进而,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具有用壳层包覆核粒子的核壳结构,该核粒子具有含有基体和域的域基体结构,所述基体含有上述非晶性树脂,所述域含有上述结晶性树脂时,低温定影性更优异,耐热保存性也好,因而优选。
另外,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可优选用于至少经由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以及定影工序的各工序而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及其构成要素、以及实施本发明的方法·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应予说明,本申请中,“~”以含有其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含义进行使用。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该基体含有非晶性树脂,所述非晶性树脂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该域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该结晶性树脂的含量为3~30质量%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具有域基体结构。基体为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域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以下,对于各树脂的构成和调色剂的构成按顺序进行说明。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基体)》
构成基体的树脂是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含有将至少具有酸基的单体聚合而得的树脂。
〈具有酸基的单体〉
此处,酸基表示羧基、磺酸基、磷酸基等离子性离解基团,对于具有酸基的单体,作为具有羧基的单体,可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衣康酸、肉桂酸、富马酸、马来酸单烷基酯、衣康酸单烷基酯等。另外,作为具有磺酸基的单体,可举出苯乙烯磺酸、烯丙基磺基琥珀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等。此外,作为具有磷酸基的单体,可举出甲基丙烯酸(酸式磷酰氧基)乙酯(acid phosphoxy ethyl methacrylate)等。
它们中,从在水系介质中利用乳液聚合形成胶乳时的表面的极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
构成乙烯基系树脂的具有酸基的单体的含量优选为4~10质量%。若为该范围内,则乙烯基系树脂具有适当的极性,因此不会与结晶性树脂相溶,能够进行相分离,因此能够形成域基体结构。另外,低温定影性变得良好。
本发明中,认为通过在乙烯基系树脂中具有酸基,能够由结晶性树脂提高极性,因此在水系介质中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时,使极性低的结晶性树脂易于在调色剂内部存在,能够兼顾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
〈丙烯酸酯单体〉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除上述具有酸基的单体以外,还优选含有将下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聚合而得的树脂。
通式(1):H2C=CH-COOR1
通式(1)中,R1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
作为上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可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
〈其他的乙烯基系单体〉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可以使用除了具有酸基的单体、上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以外的其他的乙烯基系单体,例如可举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酯衍生物;乙烯、丙烯、异丁烯等烯烃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等乙烯基系单体。
这些乙烯基系单体可以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方法〉
作为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方法,可采用通常的聚合方法,但本发明中优选乳液聚合法。
(聚合引发剂)
作为在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工序中使用的聚合引发剂,可优选使用公知的各种的聚合引发剂。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过氧化氢、过氧化乙酰、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叔丁基、过氧化丙酰、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氯苯甲酰、过氧化二氯苯甲酰、过氧化溴甲基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氧化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氢四氢化萘、1-苯基-2-甲基丙基-1-过氧化氢,过三苯基乙酸-叔-过氧化氢、过甲酸叔丁酯、过乙酸叔丁酯、过苯甲酸叔丁酯、过苯基乙酸叔丁酯、过甲氧基乙酸叔丁酯、过N-(3-甲苯甲酰基)棕榈酸叔丁酯等过氧化物类;2,2′-偶氮双-(2-氨基二丙烷)盐酸盐、2,2-偶氮双-(2-氨基二丙烷)硝酸盐、1,1′-偶氮双(1-甲基丁腈-3-磺酸钠)、4,4′-偶氮双-4-氰基戊酸及聚(四乙二醇-2,2′-偶氮双异丁酸酯)等偶氮化合物等。
(链转移剂)
在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工序中,出于调整乙烯基系树脂的分子量的目的,可使用一般使用的链转移剂。作为链转移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烷基硫醇和巯基脂肪酸酯等。链转移剂优选在上述的混合工序中预先与树脂材料一起混合。
〈重均分子量〉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7500~100000,进一步优选为10000~50000的范围内。若重均分子量(Mw)为该范围内,则能够得到充分的耐热保存性。并且,若为该范围内则能够得到充分的耐高温蹭脏性。
(重均分子量(Mw)的测定法)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的测定使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
即,以使浓度成为1mg/ml的方式使测定试样溶解于四氢呋喃。作为溶解条件,在室温下使用超声波分散机进行5分钟。接着,用孔尺寸0.2μm的膜过滤器进行处理后,向GPC注入10μL试样溶解液。
GPC的测定条件
装置:HLC-8220(Tosoh公司制)
柱:TSK保护柱+TSKgel SuperHZM-M3根串联(TOSOH公司制)
柱温:40℃
溶剂:四氢呋喃
流速:0.2ml/min
检测器:折射率检测器(RI检测器)
在试样的分子量测定中,使用单分散的聚苯乙烯标准粒子测定而得的校正曲线算出试样所具有分子量分布。作为校正曲线测定用的聚苯乙烯,使用10个点。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作为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35~70℃的范围内。玻璃化转变温度若为该范围内,则能够得到充分的耐热保存性的效果。
(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测定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以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iamond DSC”((株)Perkin Elmer制)进行。
作为测定顺序,将树脂4.5~5.0mg精确称量到小数点后2位后封入铝制锅(KITNO.0219-0041),安装到样品支架。参照使用空的铝制锅。作为测定条件,以测定温度0℃~200℃、升温速度10℃/分钟、降温速度10℃/分钟、在加热-冷却-加热(Heat-cool-Heat)的温度控制下进行,以其第二次加热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解析。
对于玻璃化转变温度,将第1吸热峰的上升前的基线的延长线与从第1峰的上升部分至峰顶点之间显示最大斜率的切线的交点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表示。
《结晶性树脂(域)》
形成域的结晶性树脂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化学键合形成的结晶性树脂,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优选为介由双反应性单体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应予说明,上述聚酯聚合链段为结晶性聚酯。另外,在域中除结晶性树脂以外可以添加蜡等。
调色剂母体粒子中的结晶性树脂的含量为3~30质量%的范围内。若为该范围内,则构成基体的非晶性树脂和构成域的结晶性树脂不相混合而相分离,能够形成良好的域基体结构,耐热保存性良好,能够得到充分的低温定影性。若小于3质量%,则低温定影性的效果降低,若超过30质量%,则耐热保存性变差。
本发明中,“结晶性树脂”的“结晶性”是指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中,不是阶梯状的吸热变化而具有明确的吸热峰的树脂。所谓明确的吸热峰,具体而言,是指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中以升温速度10℃/min测定时,吸热峰的半值宽度为15℃以内的峰。
结晶性树脂的熔点优选为50~95℃,更优选为55~85℃。
通过使结晶性树脂的熔点在上述范围,能够得到充分的耐热保存性、低温定影性以及优异的耐热蹭脏性。
应予说明,结晶性树脂的熔点是主要通过作为结晶性聚酯的聚酯聚合链段的树脂组成来控制的。
本发明中,结晶性树脂的熔点是如下进行测定得到的值。
具体而言,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iamond DSC”(Perkin Elmer 公司制),通过经由以升温速度10℃/min从0℃升温至200℃的第1升温过程、以冷却速度10℃/min从200℃冷却至0℃的冷却过程以及以升温速度10℃/min从0℃升温至200℃第2升温过程的顺序的测定条件(升温·冷却条件)进行测定,基于由该测定得到的DSC曲线,将第1升温过程中的来自结晶性聚酯的吸热峰顶温度作为熔点。作为测定顺序,将测定试样(结晶性树脂)3.0mg封入铝制锅中,安装到Diamond DSC样品支架。参照使用空的铝制锅。
结晶性树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分子量以重均分子量(Mw)计为5000~70000
〈乙烯基系聚合链段〉
构成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含有将乙烯基系单体聚合而得的树脂,作为乙烯基系单体,优选含有将下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聚合而得的链段。
通式(1):H2C=CH-COOR1
通式(1)中,R1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
具体而言,可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这些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使用单独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构成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含有将上述通式(1)表示的单体聚合而得的聚合链段,若含有上述通式(1)表示的单体的R1和构成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丙烯酸酯单体的与R1相当的部分的碳原子数的差为5以下的部分,则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和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组成变得更近,能够得到亲和性提高的效果,因而优选。
另外,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优选为5~30质量%的范围内。若为该范围内,则能够得到良好的域基体结构,并且在与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界面高分子链适度络合,因此能够增强调色剂图像的强度。
构成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除上述的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以外,也可以组合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来形成他们的共聚物。
作为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例如可举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等及其衍生物。
这些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可以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聚合引发剂)
作为构成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聚合所使用的聚合引发剂,可使用上述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所使用的聚合引发剂。
(链转移剂)
另外,在构成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聚合中,出于调整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分子量的目的,可使用链转移剂。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使用上述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聚合所使用的链转移剂。
(重均分子量)
构成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20000的范围内。若重均分子量为该范围内,则易于形成良好的域基体结构,因而优选。
〈聚酯聚合链段〉
构成本发明的结晶性树脂的聚酯聚合链段是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对多元羧酸化合物和多元醇化合物进行缩聚反应而制造的结晶性聚酯树脂。
作为聚酯聚合链段的熔点,优选为60℃~90℃。另外,作为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2000~40000。作为结晶性树脂,优选为上述熔点和重均分子量的范围。
(多元羧酸)
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多元羧酸化合物是指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羧基的化合物。作为多元羧酸化合物,可使用多元羧酸化合物的烷基酯、酸酐以及酰氯。
作为多元羧酸化合物,例如可以与草酸、琥珀酸、马来酸、己二酸,β-甲基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壬烷二羧酸、癸烷二羧酸、十一烷基二羧酸、十二烷基二羧酸、富马酸、柠康酸、二甘醇酸、环己烷-3,5-二烯-1,2-二羧酸、苹果酸、柠檬酸、六氢对苯二甲酸、丙二酸、庚二酸、酒石酸、粘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四氯邻苯二甲酸、氯邻苯二甲酸、硝基邻苯二甲酸、对羧基苯基乙酸、对苯撑二乙酸、间苯撑二甘醇酸、对苯撑二甘醇酸、邻苯撑二甘醇酸、二苯基乙酸、二苯基-p,p′-二羧酸、萘-1,4-二羧酸、萘-1,5-二羧酸、萘-2,6-二羧酸、蒽二羧酸、十二烯基琥珀酸等2元羧酸;偏苯三酸、均苯四酸、萘三羧酸、萘四羧酸、芘三羧酸、芘四羧酸等3元以上的羧酸组合。本发明中,作为形成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多元羧酸,优选为脂肪族多元羧酸。
(多元醇)
多元醇化合物是指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羟基的化合物。作为多元醇化合物,例如可举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二乙二醇、己二醇、环己烷二醇、辛二醇、癸二醇、十二烷二醇、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等2元醇;丙三醇、季戊四醇、六羟甲基密胺、六羟乙基密胺、四羟甲基苯胍胺、四羟乙基苯胍胺等3元以上的多元醇等。本发明中,作为形成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多元醇,优选为脂肪族多元醇。
〈酯基浓度〉
构成本发明的结晶性树脂的聚酯聚合链段的酯基浓度M优选为3.5~7.1(mmol/g)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的“酯基浓度M(mmol/g)表示聚酯聚合链段中的酯基的比例,以下述式(I)定义。
式(I):
酯基浓度M(mmol/g)
=[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多元羧酸和多元醇所含的可成为酯基的部分的摩尔数的平均(mol/mol)]×1000/[(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摩尔质量的总计(g/mol))-(脱水缩聚而分离的水的摩尔质量(g/mol))×[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酯基的摩尔数(mol/mol))]
对上述式(I)进行以下说明。
聚酯树脂通常通过多元羧酸化合物与多元醇化合物的反应而得,通过多元羧酸化合物中的羧基与多元醇化合物中的羟基的脱水缩聚而形成酯键。聚酯树脂的重复构成单元中的酯基的摩尔数由合成聚酯树脂时的多元羧酸的羧基与多元醇的羟基的摩尔数而求得。
即,上述式(I)中,“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多元羧酸和多元醇所含的可成为酯基的部分的摩尔数的平均”,是指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重复构成单元1摩尔的羧基和羟基的摩尔数的平均,是由羧基1摩尔和羟基1摩尔形成酯基(酯键合)1摩尔,因而是将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重复构成单元1摩尔的多元羧酸化合物的羧基的摩尔数和多元醇化合物的羧基的摩尔数除以2得到的值,其表示聚酯聚合链段的重复构成单元1摩尔中的酯基的摩尔数。
具体而言,多元羧酸化合物如果是下述通式(2)表示的2元羧酸化合物以及多元醇化合物是下述通式(3)表示的2元醇化合物,则由通式(2)和通式(3)得到的聚酯聚合链段为下述通式(4)。
通式(2)
HOOC-R3-COOH
通式(3)
HO-R4-OH
通式(4)
-(-OCO-R3-COO-R4-)n-
上述通式(4)表示的聚酯树脂的重复构成单元中的酯基的摩尔数是由上述通式(2)中的羧基和上述通式(3)中的羟基形成的酯基的摩尔数,是将上述羧酸的羧基的摩尔数和上述通式(3)的羟基的摩尔数的总计除以2得到的值,为2摩尔。
另外,将上述通式(2)表示的2元羧酸化合物的摩尔质量记为m1,上述通式(3)表示的2元醇化合物的摩尔质量记为m2时,则上述通式(4)表示的聚酯树脂的括弧内的每重复构成单元的摩尔质量m3为m3=(m1+m2)-(水的摩尔质量)×[(羧基的摩尔数与羟基的摩尔数的总计/2),[(羧基的摩尔数与羟基的摩尔数的总计/2]等于通式(4)的括弧内的重复构成单元中的酯基的摩尔数。
因此,由2元羧酸化合物和2元醇化合物形成的聚酯树脂的酯基浓度M(mmol/g)是由用上述通式(4)的括弧内的重复构成单元中的酯基的摩尔数除以通式(4)表示的括弧内的重复构成单元的摩尔质量(m3)的值而得到的,可以由下述式(II)进行计算。
式(II):
酯基浓度M(mmol/g)=(聚酯聚合链段的重复构成单元中的酯基的摩尔数)×1000/(聚酯聚合链段的重复构成单元的摩尔质量)
另外,并用2种以上多元羧酸或多元醇时,或者使用3元以上的多元羧酸或多元醇时也同样地可以由重复构成单元内的酯基的摩尔数和重复构成单元每1摩尔的质量(摩尔质量)求得。
酯基浓度若为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提高疏水性,因此在水系介质中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时,结晶性树脂不会在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表面露出,且能够降低极性。因此,可以与形成基体的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极性取得大的差,因而能够与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不相溶而作为独立相存在,因此能够形成以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为基体的明确的域基体结构。
(双反应性单体)
本发明中,双反应性单体是指聚酯聚合链段与乙烯基系聚合链段键合的单体,且为在分子内具有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选自羟基、羧基、环氧基、伯氨基和仲氨基的基团和形成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乙烯性不饱和基团二者的单体,优选为具有羟基或羧基和乙烯性不饱和基团二者的单体。进一步优选为具有羧基和乙烯性不饱和基团二者的单体。即,优选为乙烯基系羧酸。
作为双反应性单体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富马酸、马来酸等,进而可以为他们的羟基烷基(碳原子数1~3个)的酯,从反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以及富马酸。可以借由该双反应性单体键合聚酯聚合链段和乙烯基系聚合链段。
从提高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耐高温蹭脏性以及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双反应性单体的使用量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1~10质量份,更优选为4~8质量份。
(结晶性树脂的制造方法)
作为制造结晶性树脂的方法,可以使用现有的通常的方案。作为代表的方法,可举出以下三个。
(1)预先将聚酯聚合链段预聚合,使双反应性单体与该聚酯聚合链段反应,进而,通过将用于形成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和(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反应而形成结晶性树脂的方法。
(2)预先将乙烯基系聚合链段预聚合,使双反应性单体与该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反应,进而,通过将用于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多元羧酸化合物和多元醇化合物反应而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方法。
(3)预先将聚酯聚合链段和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分别预聚合,通过使双反应性单体与它们反应,使两者键合的方法。
本发明中,上述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任一个方法,优选预先将上述(2)项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预聚合,使双反应性单体与该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反应,进而,通过使用于聚酯聚合链段的多元羧酸化合物和多元醇化合物反应而形成聚酯树脂的方法。
具体而言,优选将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多元羧酸化合物、多元醇化合物、形成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乙烯基单体以及双反应性单体混合,加入聚合引发剂使乙烯基系单体和双反应性单体加成聚合而形成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后,加入酯化催化剂进行缩聚反应。
对于聚酯聚合链段的缩聚反应中的上述多元羧酸化合物和多元醇化合物的比率,多元醇化合物的羟基[OH]和多元羧酸的羧基[COOH]的当量比[OH]/[COOH]优选为1.5/1~1/1.5,进一步优选为1.2/1~1/1.2。
(催化剂)
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合链段的催化剂,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催化剂。
作为酯化催化剂,可举出二丁基氧化锡、2-乙基己酸锡(II)等锡化合物,二异丙醇双三乙醇胺根合钛等钛化合物等,作为酯化助催化剂,可举出没食子酸等。酯化催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多元醇化合物和多元羧酸化合物以及双反应性单体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0.01~1.5质量份,更优选为0.1~1.0质量份。酯化助催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多元醇化合物、多元羧酸化合物和双反应性单体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0.001~0.5质量份,更优选为0.01~0.1质量份。
可以根据需要,在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中添加着色剂、蜡、电荷控制剂等。
〈着色剂〉
作为调色剂母体粒子含有着色剂而构成时的着色剂,可以任意使用炭黑、磁性体、染料、颜料等。
作为炭黑,可使用槽法炭黑、炉法炭黑、乙炔黑、热裂炭黑、灯黑等。
作为磁性体,可使用铁、镍、钴等强磁性金属、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铁素体、磁铁矿等强磁性金属的化合物等。
另外,作为颜料、可使用C.I.颜料红2、C.I.颜料红3、C.I.颜料红5、C.I.颜料红7、C.I.颜料红15、C.I.颜料红16、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48:3、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81:4、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23、C.I.颜料红139、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9、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78、C.I.颜料红208、C.I.颜料红209、C.I.颜料红222、C.I.颜料橙31、C.I.颜料橙43、C.I.颜料黄3、C.I.颜料黄9、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7、C.I.颜料黄35、C.I.颜料黄36、C.I.颜料黄65、C.I.颜料黄74、C.I.颜料黄83、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98、C.I.颜料黄110、C.I.颜料黄111、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39、C.I.颜料黄153、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1、C.I.颜料黄185、C.I.颜料绿7、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C.I.颜料蓝60、中心金属为锌、钛、镁等的酞菁颜料等,也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染料,可使用C.I.溶剂红1、C.I.溶剂红3、C.I.溶剂红14、C.I.溶剂红17、C.I.溶剂红18、C.I.溶剂红22、C.I.溶剂红23、C.I.溶剂红49、C.I.溶剂红51、C.I.溶剂红52、C.I.溶剂红58、C.I.溶剂红63、C.I.溶剂红87、C.I.溶剂红111、C.I.溶剂红122、C.I.溶剂红127、C.I.溶剂红128、C.I.溶剂红131、C.I.溶剂红145、C.I.溶剂红146、C.I.溶剂红149、C.I.溶剂红150、C.I.溶剂红151、C.I.溶剂红152、C.I.溶剂红153、C.I.溶剂红154、C.I.溶剂红155、C.I.溶剂红156、C.I.溶剂红157、C.I.溶剂红158、C.I.溶剂红176、C.I.溶剂红179、吡唑并三唑偶氮染料、吡唑并三唑偶氮甲川染料、吡唑啉酮偶氮染料、吡唑啉酮偶氮甲川染料、C.I.溶剂黄19、C.I.溶剂黄44、C.I.溶剂黄77、C.I.溶剂黄79、C.I.溶剂黄81、C.I.溶剂黄82、C.I.溶剂黄93、C.I.溶剂黄98、C.I.溶剂黄103、C.I.溶剂黄104、C.I.溶剂黄112、C.I.溶剂黄162、C.I.溶剂蓝25、C.I.溶剂蓝36、C.I.溶剂蓝60、C.I.溶剂蓝70、C.I.溶剂蓝93、C.I.溶剂蓝95等,并且也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
着色剂的数平均一次粒径根据种类而不同,但优选基本上为10~200nm左右。
作为调色剂母体粒子含有着色剂而构成时的调色剂中的着色剂的含有比例,相对于粘结树脂优选为1~30质量%,更优选为2~20质量%。
〈蜡〉
可以在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中添加作为脱模剂的蜡。作为蜡,例如,可举出低分子量聚乙烯蜡、低分子量聚丙烯蜡、费托蜡、微晶蜡、石蜡这样的烃类蜡类,巴西棕榈蜡、季戊四醇二十二烷酸酯、二十二酸二十二烷基酯、柠檬酸二十二烷基酯等酯蜡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蜡,从可靠地得到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和脱模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其熔点为50~95℃的蜡。蜡的含有比例相对于粘结树脂总量,优选为2~20质量%,更优选为3~1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15质量%。
另外,作为调色剂母体粒子中的蜡的存在状态,优选形成与结晶性树脂不同的域。通过形成不同的域,易于发挥各自的功能。例如,在水系介质中制作调色剂时,在用树脂包覆蜡的状态下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时,则易于形成与结晶性树脂不同的域。
作为蜡的域径,优选为300nm~2μm。若为该范围,则能够得到充分的脱模性的效果。
〈电荷控制剂〉
另外,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中可使用各种的公知的电荷控制剂作为电荷控制剂。
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使用能够在水系介质中分散的公知的各种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举出苯胺黑系染料、环烷酸或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烷氧化胺、季铵盐化合物、偶氮系金属配合物、水杨酸金属盐或其金属配合物等。
电荷控制剂的含有比例相对于粘结树脂总量,优选为0.1~10质量%,更优选为0.5~5质量%。
〈外添剂〉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直接使用调色剂母体粒子,从提高作为调色剂的带电性能、流动性或清洁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向该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表面添加公知的无机微粒、有机微粒等粒子、润滑材料作为外添剂。
本发明中,作为外添剂可组合使用各种物质。作为无机微粒,例如可举出二氧化硅微粒、氧化铝微粒、氧化钛微粒等无机氧化物微粒,硬脂酸铝微粒、硬脂酸锌微粒等无机硬脂酸化合物微粒,或者钛酸锶、钛酸锌等无机钛化合物微粒等。
从耐热保存性和环境稳定性的观点考虑,这些无机微粒优选通过硅烷偶联剂或钛偶联剂、高级脂肪酸或硅油等进行表面处理。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可利用乳化凝聚法制造。即,将由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和乙烯基系树脂以及结晶性聚酯树脂构成的结晶性树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与着色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混合,将各自的微粒凝聚,接着使其熔合而形成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
另外,也能够通过将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作为核,在其表面设置壳层,从而形成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通过形成核壳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
将利用乳化凝聚法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时的含有着色剂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制造例具体示出时,经过如下工序能够形成调色剂母体粒子:
(1)在水系介质中制备非晶性树脂微粒的分散液的工序
即,在水系介质中,通过聚合而形成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微粒,从而制备分散有该非晶性树脂微粒的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的工序
(2)在水系介质中,制备将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微粒的分散液的工序
(3)在水系介质中制备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的工序
(4)将上述非晶性树脂微粒的分散液、上述结晶性树脂微粒的分散液以及上述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混合而使该非晶性树脂微粒、该结晶性树脂微粒及该着色剂微粒凝聚,接着进行熔合的工序。
若进一步详细说明该工序,则经由使上述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结晶性树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以及着色剂微粒的水系分散液凝聚而形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工序、以及
(5)利用热能使其老化来调整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形状的老化工序而形成调色剂母体粒子。
进而,可以由从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水系分散液中滤除调色剂母体粒子,从该调色剂母体粒子中除去表面活性剂等的清洗工序、将清洗处理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干燥的干燥工序构成,根据需要增加向经干燥处理的调色剂母体粒子添加外添剂的外添剂添加工序,由此制造调色剂粒子。
另外,还可以增加在上述(5)的老化工序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水系分散液中混合壳用树脂微粒分散液,将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作为核,在核粒子的表面形成壳层而形成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工序,同样地经清洗工序、干燥工序、根据需要增加外添剂添加工序。
本发明中,“水系介质”是指由水50~100质量%、水溶性的有机溶剂0~50质量%构成的介质。作为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可例示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甲乙酮、四氢呋喃,优选不溶解得到的树脂的醇系有机溶剂。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工序)
将构成上述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聚合的工序中形成的树脂微粒可以为单一的构成,并且可以为由组成不同的树脂构成的2层以上的构成,此时,可以采用在利用根据常法的乳液聚合处理(第1段聚合)而制备的第1树脂微粒的分散液中添加聚合引发剂和聚合性单体,将该体系进行聚合处理(第2段聚合)的方法。另外,也可以为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添加乙烯基单体进行第3段聚合而制成3层构成。
通过将调色剂母体粒子这样的构成,可以自由选择构成各层的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树脂物性,因此可以根据目的控制调色剂母体粒子的特性。
在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工序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时,作为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使用下述的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为了防止分散的微粒的凝聚,优选在水系介质中添加分散稳定剂。
作为分散稳定剂,可使用公知的各种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的表面活性剂。
作为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可举出十二烷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氯化吡啶鎓、十二烷基溴化吡啶鎓以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
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可举出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壬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山梨醇酐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十八烷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以及单癸酰基蔗糖等。
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硬脂酸钠、月桂酸钠等脂肪族皂,月桂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聚氧乙烯(2)月桂醚硫酸钠等。
以上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根据希望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中可以含有含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非晶性树脂以及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和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作为粘结树脂,除此以外,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着色剂、蜡、电荷控制剂或者磁性粉等内添剂,这样的内添剂例如可以在该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的聚合工序中预先溶解或分散在用于形成粘结树脂的单体溶液中而导入到调色剂粒子中。
另外,这样的内添剂也能够通过另行制备仅由内添剂构成的内添剂微粒的分散液,在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使该内添剂微粒与树脂微粒和着色剂微粒一同凝聚从而向调色剂粒子中导入,但优选采用在粘结树脂的聚合工序中预先导入的方法。
该粘结树脂的聚合工序中得到的粘结树脂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以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计例如在50~500nm的范围。
应予说明,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是使用“UPA-150”(MICROTRAC公司制)而测定的。
(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工序)
作为将结晶性树脂制备成微粒分散液的方法,可举出利用机械方法进行粉碎,使用表面活性剂在水系介质中分散的方法;将溶解于有机溶剂的结晶性树脂溶液投入水系介质中并分散而形成水系介质分散液的方法;将结晶性树脂在熔融状态下与水系介质中混合利用机械分散方法形成水系介质分散液的方法以及转相乳化法等,本发明中可以使用任一方法。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与上述的表面活性剂同样的表面活性剂。
(着色剂微粒分散液制备工序)
着色剂微粒分散液可以通过将着色剂分散在水系介质中来进行制备。对于着色剂的分散处理,从着色剂均匀分散方面出发,优选在水系介质中以使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的状态下进行。作为用于着色剂的分散处理的分散机,可已使用公知的各种分散机。
作为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举出与上述的表面活性剂同样的表面活性剂。
该着色剂微粒分散液制备工序中制备的着色剂微粒分散液中的着色剂微粒的分散直径优选以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计为10~300nm。
该着色剂微粒分散液中的着色剂微粒的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用电泳光散射光度计“ELS-800(大塚电子公司制)”进行测定。
该着色剂微粒分散液制备工序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时,作为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使用与在上述的粘结树脂微粒分散液制备工序中可使用的作为表面活性剂举出的表面活性剂相同的表面活性剂。
(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
该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可以使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结晶性树脂微粒以及着色剂微粒与根据需要的蜡等防蹭脏剂、电荷控制剂等其他调色剂构成成分的微粒一起凝聚。
作为将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结晶性树脂微粒以及着色剂微粒凝聚、熔合的具体的方法,是如下方法:在水系介质中以使凝聚剂成为临界凝聚浓度以上的方式进行添加,接着通过加热至树脂微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这些混合物的熔化峰温度以下的温度,从而使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结晶性树脂微粒以及着色剂微粒等粒子的盐析进行的同时并行熔合,生长至所希望的粒径,之后添加凝聚停止剂使粒子生长停止,进而根据需要为了控制粒子形状而继续进行加热。
在该方法中,优选尽可能迅速缩短添加凝聚剂后放置的时间,加热至这些树脂微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这些混合物的熔化峰温度以下的温度。该理由并不明确,但担心产生由于盐析后的放置时间而使粒子的凝聚状态变动,粒径分布变得不稳定,或者熔合的粒子的表面性发生变动的问题。作为直至该升温的时间,通常优选为30分钟以内,更优选为10分钟以内。另外,作为升温速度,优选为1℃/分钟以上。升温速度的上限没有特别规定,但从抑制因熔合迅速进行引起的粗大粒子的产生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5℃/分钟以下。此外,反应体系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后,通过将该反应体系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从而继续熔合是尤为重要的。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调色剂母体粒子的生长和熔合,最终的能够提高得到的调色剂粒子的耐久性。
(凝聚剂)
作为该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使用的凝聚剂,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选自金属盐的凝聚剂。作为金属盐,例如可举出钠、钾以及锂等的碱金属的盐等的1价金属盐;钙、镁、锰、铜等2价的金属的盐,铁、铝等3价的金属的盐等。作为具体的金属盐,可举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锂、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锌、硫酸铜、硫酸镁、硫酸锰等,它们中,由于能够以更少的量进行凝聚,因此特别优选使用2价的金属盐。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对于该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得到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粒径,例如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D50)优选为2~9μm,更优选为4~7μm。
调色剂母体粒子的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利用“CoulterMultisizer3”(BeckmanCoulter公司制)进行测定。
(壳化工序)
将本发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核壳结构时,在壳化工序中,在上述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分散液中添加壳层的粘结树脂粒子分散液,使壳树脂微粒在成为核粒子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表面凝聚、熔合,在核粒子的表面包覆壳层而形成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
具体而言,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分散液在维持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的温度的状态下添加构成壳层的粘结树脂的壳用树脂微粒分散液,边进行加热搅拌边用数小时缓慢地使壳用树脂微粒在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表面凝聚、熔合,由此在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表面包覆厚度100~300nm的壳层而形成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加热搅拌时间优选为1~7小时,特别优选为3~5小时。
(老化工序)
利用上述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加热温度的控制能够一定程度地实现调色剂的调色剂粒子的形状的均匀化,为了实现形状的更均匀化,优选进行老化工序。
该老化工序通过进行加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使形成为粒径一定且分布狭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表面平滑但具有均匀的形状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以降低调色剂母体粒子形成工序中加热温度而抑制树脂微粒彼此的熔合的进行来促进均匀化,该老化工序中为了降低加热温度且延长时间而使调色剂母体粒子成为所希望的平均圆度即表面均匀的形状的方式进行控制。
(清洗工序、干燥工序)
清洗工序和干燥工序可以采用公知的各种方法进行。即,以上述老化工序老化至所希望的平均圆度后,例如利用离心分离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固液分离后清洗,用减压干燥除去有机溶剂,进而用闪喷干燥机和流化床干燥装置等公知的干燥装置除去水分和微量的有机溶剂。干燥温度只要在调色剂不熔合的范围即可。
(外添剂添加工序)
该外添剂添加工序是可以根据需要向干燥处理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添加、混合外添剂,从而制备调色剂粒子的工序。
经由直至干燥工序的工序制成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可以直接用作调色剂粒子,但从提高作为调色剂的带电性能、流动性、或者清洁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其表面添加公知的无机微粒、有机微粒等的粒子、润滑材料作为外添剂。
作为外添剂,可以组合各种外添剂使用。
作为无机微粒,可举出例如二氧化硅微粒、氧化铝微粒以及氧化钛微粒等无机氧化物微粒,硬脂酸铝微粒和硬脂酸锌微粒等无机硬脂酸化合物微粒,或者钛酸锶以及钛酸锌等的无机钛化合物微粒等。
从耐热保存性和环境稳定性的观点出发,这些无机微粒优选通过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高级脂肪酸或者硅油等进行表面处理。
这些外添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母体粒子100质量份,为0.05~5质量份,优选为0.1~3质量份。
作为外添剂的添加方法,可举出向干燥的调色剂母体粒子以粉体添加外添剂的干式法,作为混合装置,可举出亨舍尔混合机以及咖啡磨机等机械混合装置。
〔调色剂〕
本发明的“调色剂”含有“调色剂母体粒子”。“调色剂母体粒子”可以直接作为“调色剂”使用,通常是将在该“调色剂母体粒子”中添加了外添剂的调色剂粒子称为”调色剂粒子”。“调色剂”是指“调色剂粒子”的集合体。
〔调色剂粒子的平均粒径〕
本发明的调色剂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例如以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D50)计为3~10μm。该粒径采用例如后述的乳化凝聚法进行制造时,可以通过使用的凝聚剂的浓度、有机溶剂的添加量、熔合时间、聚合物的组成来控制。
通过使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在上述的范围,例如能够忠实地再现1200dpi(dpi;每1英寸(2.54cm)的点数)水平的非常微小的点图像。
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使用在“CoulterMultisizer3”(BeckmanCoulter公司制)上连接了搭载有数据处理用软件“Software V3.51”的计算机系统的测定装置进行测定、计算。具体而言,将调色剂0.02g添加至表面活性剂溶液20ml(出于分散调色剂粒子的目的,将例如含有表面活性剂成分的中性洗剂用纯水稀释了10倍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后,进行1分钟超声波分散,制备调色剂粒子分散液,在利用滴管将该调色剂粒子分散液注入到样品架内的装有“ISOTON II”(Beckman Coulter公司制)的烧杯中,直至测定装置的显示浓度达到8%。此处,通过达到该浓度范围,能够得到具有再现性的测定值。另外,测定装置中,使测定粒子统计数为25000个、孔径为100μm,计算频率值,体积累计分率大的一侧算起50%的粒径作为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
(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度)
就本发明的调色剂而言,对于构成该调色剂的各个调色剂粒子,从提高转印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下述式(III)表示的圆度的算术平均值为0.850~0.990。
式(III):圆度=具有与粒子投影图像同等的投影面积的正圆的周长/粒子投影图像的周长
此处,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度是使用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2100”(Sysmex公司制)测定的值。
具体而言,使调色剂粒子润湿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进行1分钟超声波分散使其分散后,利用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FPIA-2100”,在测定条件为HPF(高倍率摄像)模式下,以HPF检测数3000~10000个的适当浓度进行测定。若为该范围,则能够得到具有再现性的测定值。
〔显影剂〕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用作磁性或非磁性的单组分显影剂,也可以与载体混合作为双组分显影剂使用。
作为载体,例如可使用由铁、铁素体以及磁铁矿等金属,这些金属与铝或铅等金属的合金等以往公知的材料构成的磁性粒子,它们中优选使用铁素体粒子。另外,作为载体,还可以使用由树脂等包覆剂包覆磁性粒子的表面的涂布载体或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磁性体微粉末而成的树脂分散型载体等。
作为载体,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15~100μm,更优选为25~80μm。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可以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公知的各种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例如,可以用于单色的图像形成方法、全彩的图像形成方法。在全彩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也可以用于分别由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4种彩色显影装置和一个静电潜像载体(“电子照相感光体”或者也简称为“感光体”。)构成的4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将具有各色的彩色显影装置和静电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单元分别按颜色搭载的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等任意的图像形成方法。
作为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具体而言,使用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在例如静电潜像载体上用带电装置进行带电(带电工序),将通过图像曝光而静电地形成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在显影装置中以静电潜像显影用显影剂中的载体使调色剂带电而进行显影,从而显影化而得到调色剂图像(显影工序)。然后,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用纸上(转印工序),其后,将转印到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接触加热方式的定影处理使其在用纸上定影(定影工序),由此得到可视图像。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调色剂1的制作》
〈调色剂用树脂微粒分散液的制备〉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制备〕
(第1段聚合)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硫酸钠4质量份和离子交换水3000质量份,一边在氮气流下以230rpm的搅拌速度进行搅拌,一边使内温升温至80℃。升温后,添加将过硫酸钾10质量份溶于离子交换水200质量份而成的溶液,使液温为75℃,用1小时滴加由
·苯乙烯 584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160质量份
·甲基丙烯酸 56质量份
构成的单体混合液后,在75℃下加热、搅拌2小时进行聚合,由此制备树脂微粒〔b1〕的分散液。
(第2段聚合)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将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硫酸钠2质量份溶于离子交换水3000质量份而成的溶液,加热至80℃后,在由
构成的单体溶液中添加在80℃下溶解有上述的树脂微粒〔b1〕42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微晶蜡“HNP-0190”(日本精蜡公司制)70质量份的溶液,利用具有循环路径的机械分散机“CLEARMIX”(M·TECHNIC公司制),使其混合分散1小时,制备含有乳化粒子(油滴)的分散液。
接着,向该分散液中添加将过硫酸钾5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0质量份而成的引发剂溶液,将该体系在80℃下进行加热搅拌1小时后进行聚合,由此制备树脂微粒〔b2〕的分散液。
(第3段聚合)
向上述的树脂微粒〔b2〕的分散液中进一步添加将过硫酸钾10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00质量份而成的溶液,在80℃的温度条件下,用1小时滴加由
·苯乙烯380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132质量份
·甲基丙烯酸39质量份
·正辛基硫醇6质量份
构成的单体混合液。滴加结束后,用2小时加热搅拌进行聚合后,冷却至28℃,从而得到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
〔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2)~(6)的制备〕
使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单体的构成按表1所示,制备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2)~(6)。
[表1]
〔壳用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制备〕
在离子交换水1390质量份中添加将过硫酸钾8.5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00质量份而成的聚合引发剂溶液,在80℃的温度条件下用2小时滴加由苯乙烯292质量份、丙烯酸正丁酯86质量份、甲基丙烯酸42质量份、正辛基硫醇8.2质量份构成的单体混合液。滴加结束后,用2小时加热搅拌进行聚合后,冷却至28℃,由此得到壳用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
〔结晶性树脂1的合成〕
将作为聚酯聚合链段的材料的多元羧酸化合物的癸二酸(分子量202.25)259质量份、作为多元醇化合物的1,12-十二烷基二醇(分子量202.33)259质量份加入到具备氮导入管、脱水管、搅拌器以及热电偶的反应容器中,加热至160℃,使其溶解。用滴液漏斗用1小时滴加预先混合的成为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材料的苯乙烯46质量份、丙烯酸正丁酯12质量份、过氧化二异丙苯4质量份以及作为双反应性单体的丙烯酸3质量份的溶液。保持170℃的状态下继续搅拌1小时,使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以及丙烯酸聚合后,加入2-乙基己酸锡(II)2.5质量份、没食子酸0.2质量份,升温至210℃进行反应8小时。再以8.3KPa进行反应1小时,得到结晶性树脂1。
对于得到的结晶性树脂1,如上所述,利用差示扫描热量仪“Diamond DSC”(PerkinElmer公司制造),在升温和冷却速度为10℃/min的条件下得到DSC曲线,利用测定吸热峰顶温度的方法测定熔点(Tm),结果为82.2℃,另外,利用GPC“HLC-8120GPC”(Tosoh公司制)如上述所述测定分子量,结果标准苯乙烯换算的Mw为28000。
〔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制备〕
使30质量份结晶性树脂1熔融,并保持熔融状态将其以每分钟100质量份的移送速度移送至乳化分散机“CAVITRON CD1010”((株)EUROTEC制)。另外,在移送该熔融状态的结晶性树脂1的同时,一边将在水性溶剂罐中用离子交换水稀释了试剂氨水70质量份的浓度0.37质量%的稀氨水以热交换机加热至100℃,一边以每分钟0.1升的移送速度移送至该乳化分散机。然后,通过将该乳化分散机在转子的旋转速度60Hz、压力5kg/cm2的条件下运转,从而制备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为200nm、固体成分量为30质量份的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1。
〔结晶性树脂2~9的合成和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2~9的制备〕
使各单体的构成如表2所示,合成结晶性树脂2~9,与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1同样地制备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2~9。
[表2]
〔着色剂微粒分散液〔Bk〕的制备〕
将十二烷基硫酸钠90质量份在离子交换水1600质量份中搅拌溶解。边搅拌该溶液边缓慢添加420质量份炭黑“REGAL330”(Cabot公司制),接着,通过使用搅拌装置“CLEARMIX”(M·TECHNIC公司制)进行分散处理,由此制备着色剂微粒分散液〔Bk〕。
使用电泳光散射光度计“ELS-800”(大塚电子公司制)测定该着色剂微粒分散液〔Bk〕中的着色剂微粒的粒径,结果为110nm。
〔调色剂1的形成〕
(调色剂母体粒子〔1〕的制成)
(凝聚·熔合工序)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分散液30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分散液6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离子交换水1100质量份、着色剂微粒分散液〔Bk〕4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将液温调节到30℃后,加入5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调节到10。接着,搅拌下,在30℃用10分钟添加将氯化镁60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60质量份而成的水溶液。放置3分钟后开始升温,用60分钟将该体系升温至85℃,在保持85℃的状态下凝聚继续粒子生长反应。在该状态下,用“CoulterMultisizer3”(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凝聚粒子的粒径,待其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达到6μm的时刻,添加将氯化钠40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60质量份而成的水溶液使粒子生长停止,进而,作为老化工序在液温80℃下用1小时加热搅拌进行粒子间的熔合,由此,制备调色剂母体粒子1的分散液。
(清洗·干燥工序)
利用提篮式离心分离机“MARK III,型号60×40”(松本机械(株)制)对生成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形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湿饼。利用上述提篮式型离心分离机以40℃的离子交换水对该湿饼进行清洗,直至滤液的电导率达到5μS/cm,其后移送至“闪喷干燥机”((株)Seishin企业制),进行干燥直至水分量为0.5质量%,由此制作调色剂母体粒子〔1〕。
(外添剂添加工序)
在调色剂母体粒子〔1〕中添加疏水性二氧化硅(数均一次粒径=12nm)1质量%和疏水性二氧化钛(数均一次粒径=20nm)0.3质量%,利用亨舍尔混合机进行混合,由此制作调色剂。
〔调色剂2~13和调色剂15~19的制作〕
在调色剂1的制成中,使非晶性树脂和结晶性树脂形成表3所示的构成,除此以外,同样地制作调色剂2~14和16~17。对于调色剂15,由于结晶性树脂不能很好地进入调色剂中,因此无法制作调色剂。
〔调色剂14的制作〕
在安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6)的分散液27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结晶性树脂微粒分散液1的分散液6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离子交换水1100质量份、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Bk〕4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将液温调节到30℃后,加入5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调节到10。接着,搅拌下,在30℃用10分钟添加将氯化镁60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60质量份而成的水溶液。放置3分钟后开始升温,用60分钟将该体系升温至85℃,在保持85℃的状态下凝聚继续粒子生长反应。在该状态下,用“CoulterMultisizer3”(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凝聚粒子的粒径,待其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达到5.5μm的时刻,添加作为壳材的壳用乙烯基系树脂微粒分散液(1)3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
接着,用10分钟添加将氯化镁·六水合物2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质量份而成的水溶液。继续搅拌直至粒子的体积基准中的中值粒径(D50)达到6μm。在此时刻,添加将氯化钠40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60质量份而成的水溶液使粒子生长停止,进而,作为老化工序在液温80℃下用1小时加热搅拌进行粒子间的熔合,由此,制备调色剂母体粒子14的分散液。
调色剂母体粒子14的分散液与调色剂母体粒子1的分散液同样地进行固液分离后,进行清洗、干燥,从而得到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14。得到的调色剂母体粒子14与调色剂1的制作同样地,进行外添剂处理制作调色剂14。
进行钌染色,进行截面观察,结果对于调色剂1~14、16、18和19,可观察到来自结晶性树脂的域。
[表3]
〔显影剂1~14和16~19的制作〕
对于上述调色剂1~14和16~19,以成为体积平均粒径60μm的铁素体载体和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的方式进行混合,制作显影剂1~14和16~19用于以下的评价。混合机使用V型混合机,混合30分钟。
〈评价〉
使用如上述那样制成的显影剂1~14和16~19,按以下进行调色剂1~14和16~19的评价。
〔评价1:低温蹭脏性〕
作为低温定影性的评价指标,如下评价低温蹭脏性。
在全彩复印机“bizhub PRO C6500”(Konica Minolta BusinessTechnologies公司制)中,使定影装置以加热辊的表面温度(定影温度)能够在120~200℃的范围进行变更的方式进行改造,使用上述复印机,在常温常湿(温度20℃、湿度50%RH)的环境下,在A4尺寸的优质纸上,以从120℃以5℃间隔增加的方式边变更设定的定影温度,边反复进行使调色剂附着量8mg/cm2的实心图像定影的定影实验,直至温度为200℃。
在目视没有观察到因低温蹭脏引起的图像污染的定影实验中,将最低的定影温度涉及的定影实验的该定影温度作为最低定影温度进行评价。应予说明,将下限定影温度为140℃以下判断为合格。下限定影温度越低,低温定影性越好。
〔评价2:折痕定影性〕
对于上述评价样品,测定折痕定影性,将折痕的定影率超过80℃的时刻的温度设为最低定影温度。最低定影温度为140℃以下记为合格。
对于折痕定影性(强度),评价用纸上的折痕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率。具体而言,将调色剂的定影图像朝向内面弯折时,评价弯折部分中调色剂剥离的程度作为定影率。
对于测定方法,将实心图像部(图像浓度为0.8)的图像面向内侧折叠,用手指摩擦3次折痕后,打开图像,用“JK Wiper”(日本制纸Crecia公司制)擦拭3次,根据实心图像的折痕处的弯折前后的图像浓度按下述式(IV)计算得到的值。
式(IV):
定影率(%)={(弯折后的图像浓度)/(弯折前的图像浓度)}×100
应予说明,可以说定影率越高,折痕定影性越好,即调色剂图像的强度高。
〔评价3:耐热保存性〕
作为调色剂耐热保存性的指标,评价调色剂凝聚率。
对于上述的调色剂1~14和16~19,分别将调色剂0.5g加入到内径21mm的10ml玻璃瓶内,合上盖,利用TAPDENSER“KYT-2000”(Seishin企业公司制)在室温下振动600次,然后在开盖的状态下于温度55℃、湿度35%RH的环境下放置2小时。接着,在注意不破坏调色剂的凝聚物的情况下使调色剂载置到筛孔数48(网眼为350μm)的筛上,”将该筛安装到“PowderTester PT-R”(Hosokawa Micron公司制)上,并用压棒及螺栓固定,调整到振幅宽度1mm的振动强度,施以10秒钟振动后,测定筛上残留的调色剂量,根据下述式(V)计算调色剂凝聚率,由此进行评价。
式(V):
调色剂凝聚率(质量%)={(残留调色剂量(g)/(0.5(g)}×100
应予说明,调色剂凝聚率小于15质量%时判断为优良,为15质量%~20质量%时判断为良好,超过20质量%时,不可在实用上使用,判断为不合格。
将以上的评价结果示于表4。
[表4]
由以上的结果可明确,调色剂1~14的本发明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在低温定影性、折痕定影性以及耐热保存性的各项目中显示良好的结果。与此相对,比较用的调色剂15~19在任一项目中均差。对于比较用的调色剂15,由于结晶性树脂没有很好地进入调色剂中,因此无法制成调色剂,未能评价。

Claims (7)

1.一种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具有域基体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
该基体含有非晶性树脂,所述非晶性树脂含有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
该域含有乙烯基系聚合链段与聚酯聚合链段键合而成的结晶性树脂,
该结晶性树脂的含量为3~30质量%的范围内,
所述聚酯聚合链段位于所述域的内侧,所述结晶性树脂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露出在所述域的表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晶性树脂中的聚酯聚合链段的下述式(1)表示的酯基浓度M为3.5~7.1mmol/g的范围内,
式(1):
酯基浓度Mmmol/g=[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多元羧酸和多元醇中所含的可成为酯基的部分的摩尔数的平均mol/mol]×1000/[(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摩尔质量的总计g/mol)-(脱水缩聚而分离的水的摩尔质量g/mol)×(形成聚酯聚合链段1摩尔的酯基的摩尔数mol/mo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的含量为5~30质量%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母体粒子含有蜡,形成与所述结晶性树脂不同的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酸基的乙烯基系树脂和所述结晶性树脂中的乙烯基系聚合链段含有将下述通式(1)表示的丙烯酸酯单体聚合而得的树脂,
通式(1):H2C=CH-COOR1
通式(1)中,R1表示碳原子数1~8的烷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母体粒子具有用壳层包覆核粒子的核壳结构,该核粒子具有含有基体和域的域基体结构,所述基体含有所述非晶性树脂,所述域含有所述结晶性树脂。
7.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经由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以及定影工序的各工序来形成图像,该显影工序中,使用权利要求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CN201410244961.7A 2013-06-05 2014-06-04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4238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8583 2013-06-05
JP2013118583A JP5768837B2 (ja) 2013-06-05 2013-06-05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8294A CN104238294A (zh) 2014-12-24
CN104238294B true CN104238294B (zh) 2018-05-11

Family

ID=52005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4961.7A Active CN104238294B (zh) 2013-06-05 2014-06-04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88892B2 (zh)
JP (1) JP5768837B2 (zh)
CN (1) CN1042382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4756B2 (ja) * 2013-08-30 2017-09-27 花王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5884796B2 (ja) * 2013-09-05 2016-03-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168975B2 (ja) * 2013-11-29 2017-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ポリマー
JP6392565B2 (ja) * 2014-07-03 2018-09-19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6440255B2 (ja) 2014-12-16 2018-12-19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6503753B2 (ja) * 2015-01-20 2019-04-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6157013A (ja) * 2015-02-25 2016-09-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643111B2 (ja) * 2015-02-25 2020-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477023B2 (ja) * 2015-03-02 2019-03-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135696B2 (ja) 2015-03-02 2017-05-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528464B2 (ja) * 2015-03-02 2019-06-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233332B2 (ja) * 2015-03-02 2017-11-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176275B2 (ja) * 2015-03-10 2017-08-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二成分現像剤
JP2016170195A (ja) * 2015-03-11 2016-09-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6180912A (ja) * 2015-03-25 2016-10-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119786B2 (ja) * 2015-03-25 2017-04-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6180911A (ja) * 2015-03-25 2016-10-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332313B2 (ja) * 2015-03-26 2018-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黒色トナー
JP6520296B2 (ja) * 2015-03-27 2019-05-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488822B2 (ja) * 2015-03-30 2019-03-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68181B2 (ja) * 2015-03-30 2017-07-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91770A (ja) * 2015-03-31 2016-1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6206387A (ja) * 2015-04-22 2016-12-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330733B2 (ja) * 2015-06-03 2018-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03881A (ja) * 2015-06-12 2017-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241457B2 (ja) 2015-07-09 2017-1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08179B2 (ja) 2015-07-17 2018-04-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256425B2 (ja) * 2015-07-24 2018-0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547493B2 (ja) * 2015-07-28 2019-07-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519791B2 (ja) * 2015-08-18 2019-05-29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752560B2 (ja) * 2015-09-18 2020-09-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40416B2 (ja) * 2015-09-18 2019-07-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88039B2 (ja) * 2015-10-29 2018-03-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597319B2 (ja) * 2016-01-07 2019-10-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76987B2 (ja) * 2016-01-29 2020-04-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915883B2 (en) 2016-02-19 2018-03-13 Konica Minolta, Inc. Toner
US9811017B2 (en) * 2016-02-26 2017-11-07 Xerox Corporation Hyperpigmented low melt toner
JP2017156542A (ja) * 2016-03-02 2017-09-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724521B2 (ja) * 2016-04-21 2020-07-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699337B2 (ja) * 2016-05-10 2020-05-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8045112A (ja) * 2016-09-15 2018-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862742B2 (ja) * 2016-09-29 2021-04-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二成分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
JP6819331B2 (ja) * 2017-02-07 2021-01-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686941B2 (ja) * 2017-03-09 2020-04-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80286B2 (ja) * 2018-10-31 2022-11-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US20210017429A1 (en) * 2019-07-17 2021-01-21 Fuji Xerox Co., Ltd.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part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printed matter
US11914325B2 (en) * 2020-03-05 2024-0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2022148615A (ja) * 2021-03-24 2022-10-0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複合樹脂粒子分散液の製造方法、感圧接着剤の製造方法、圧力応答性樹脂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複合樹脂粒子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0176A (ja) * 1995-10-26 1997-05-06 Sekisui Chem Co Ltd トナー用樹脂組成物及びトナー
JP2002287405A (ja) * 2001-03-27 2002-10-03 Konica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2169299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21794A (zh) * 2010-04-16 2011-10-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232738A (ja) * 2010-04-06 2011-11-17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69344A (zh) * 2010-08-05 2013-04-2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粘合剂树脂、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855A (ja) * 1986-07-22 1988-02-05 Konica Corp 静電像現像用トナ−
JP4306105B2 (ja) * 1999-08-30 2009-07-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19093B2 (ja) * 2004-11-05 2011-01-26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部品固定治具
ES2370793T3 (es) * 2005-06-17 2011-12-22 Mitsui Chemicals, Inc. Resina ligante para toner, toner y procedimientos para producir la resina ligante para toner.
JP2007093809A (ja) * 2005-09-27 2007-04-12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20110081611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Tone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1145587A (ja) * 2010-01-18 2011-07-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1149986A (ja) 2010-01-19 2011-08-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荷像現像剤と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227177A (ja) * 2010-04-16 2011-1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257526A (ja) * 2010-06-08 2011-12-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733038B2 (ja) * 2011-06-10 2015-06-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US8778586B2 (en) * 2011-06-28 2014-07-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m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0176A (ja) * 1995-10-26 1997-05-06 Sekisui Chem Co Ltd トナー用樹脂組成物及びトナー
JP2002287405A (ja) * 2001-03-27 2002-10-03 Konica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2169299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232738A (ja) * 2010-04-06 2011-11-17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21794A (zh) * 2010-04-16 2011-10-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69344A (zh) * 2010-08-05 2013-04-2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粘合剂树脂、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88892B2 (en) 2015-11-17
JP5768837B2 (ja) 2015-08-26
JP2014235394A (ja) 2014-12-15
CN104238294A (zh) 2014-12-24
US20140363763A1 (en)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8294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
CN102854763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4181784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JP5983650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04423186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JP6123762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36455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6054545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和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CN104808454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JP5807375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04932215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以及处理盒
CN104834189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以及处理盒
US20160209770A1 (en) Two-component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ment
CN105527807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7153331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7203104A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核壳型调色剂、其制造方法及使用该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方法
CN106154775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以及调色剂盒
CN107239012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剂、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CN104423191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6413513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6133669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06033178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和调色剂盒
JP6835035B2 (ja) 正帯電性トナー
CN105785726A (zh) 双组分显影剂
CN106154774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和调色剂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