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8691A -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8691A
CN104228691A CN201410256239.5A CN201410256239A CN104228691A CN 104228691 A CN104228691 A CN 104228691A CN 201410256239 A CN201410256239 A CN 201410256239A CN 104228691 A CN104228691 A CN 104228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plate
base plate
chimeric
sea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62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8691B (zh
Inventor
大川大辅
白势治
今村雅宏
佐藤幸喜
西岛昌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28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8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8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8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底板因从车身后方输入的轻载荷而破损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在后座椅装置(20)的后方具有行李室(31),还具有将行李室(31)沿上下分隔的底板(33)。该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具有:从座垫(22)的后部(22a)向行李室(31)侧突出的左右的保持部(85、86);和在背面(35a)形成有与左右的保持部(85、86)装拆自如地嵌合的左右的嵌合凹部(107、108)的滑板(35)。在滑板(35)载置于底板(33)的状态下,左右的嵌合凹部(107、108)以从上方与左右的保持部(85、86)嵌合的状态被支承。

Description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行李室构造,该车辆用行李室构造构成为,在座椅装置的后方具有行李室,且该行李室被底板沿上下分隔。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行李室构造中,公知有如下结构:在座椅装置的后部(具体而言,座垫的后部)设有支承部件,在支承部件上以沿上下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有握持部,在握持部上安装有底板。
根据该车辆用行李室构造,通过使握持部向下方旋转而将底板载置在后部地板上,载置在后部地板上的底板通过锁定机构而保持为载置状态。
在此,在座椅装置与后部地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即,凹部)。由此,通过将底板载置于后部地板,凹部被底板覆盖。由此,行李室的行李台(分隔台)通过后部地板及底板而平坦地形成,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载放在行李室中的行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4-58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底板经由支承部件及握持部以沿上下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与座垫的后端部连结。而且,载置在后部地板上的底板通过锁定机构而保持为载置状态。
因此,例如,考虑到在从车身后方输入有轻载荷的情况下,通过底板承接所输入的轻载荷,底板会因轻载荷而破损。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底板因从车身后方输入的轻载荷而破损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在座椅装置的后方具有行李室,且具有将该行李室沿上下分隔的底板,该车辆用行李室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保持部,其从上述座椅装置的后部向上述行李室侧突出;和滑板,其在背面形成有装拆自如地与该保持部嵌合的嵌合凹部,且在上述嵌合凹部与上述保持部嵌合的状态下能够载置于上述底板,该滑板在载置于上述底板的状态下,以上述嵌合凹部从上方与上述保持部嵌合的状态被支承。
方案2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嵌合凹部从上方与上述保持部嵌合且上述滑板载置于上述底板的状态下,上述滑板与上述座椅装置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而能够沿上述底板移动。
方案3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形成为,在上述滑板立靠于上述座椅装置的座椅靠背的状态下,能够支承上述滑板的基端部,上述滑板具有设置在上述背面且在该背面保持上述底板的基端部的钩部,在上述滑板立靠于上述座椅靠背的状态下,将上述底板的基端部保持于上述钩部,由此,将上述滑板及上述底板保持于重合状态。
方案4的特征在于,上述滑板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状的切入部。
方案5的特征在于,上述滑板形成为,与能够支承于上述保持部上的基端部侧的厚度尺寸相比,位于该基端部的相反侧的前端部侧的厚度尺寸较小,在上述基端部侧设置有上述嵌合凹部。
方案6的特征在于,上述滑板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基端部趋向于上述前端部而上述厚度尺寸逐渐减小。
方案7的特征在于,上述座椅装置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椅型的座垫;和以能够独立前倒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座垫的后部的多个座椅靠背,在上述座垫的后部,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上述保持部,在上述滑板上,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上述嵌合凹部。
发明效果
在方案1的发明中,使保持部从座椅装置的后部向行李室侧突出。而且,在使滑板的嵌合凹部从上方与保持部嵌合的状态下将滑板载置在底板上。
由此,能够通过滑板及底板在行李室中形成平坦的分隔台(行李台)。由此,能够通过滑板及底板以稳定的状态保持载放在行李室中的行李。
而且,例如,在从车身后方输入有轻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在所输入的轻载荷的作用下使滑板的嵌合凹部从保持部向上方移动,解除嵌合凹部相对于保持部的嵌合状态。
由此,能够避免由滑板承接所输入的轻载荷(即,通过使滑板避开所输入的轻载荷),能够防止滑板因轻载荷而破损。
在方案2的发明中,在将滑板载置于底板的状态下,能够使滑板与座椅装置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追随)而沿底板移动。
由此,在使座椅装置从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而扩大了行李室的情况下,使滑板向前方连动,能够通过滑板及底板平坦地形成宽阔的行李室的分隔台。另外,在使座椅装置从前方位置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使滑板向后方连动,在使滑板与底板重合的状态下,能够平坦地形成比较狭小的行李室的分隔台。
由此,在使座椅装置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能够通过滑板及底板平坦地形成分隔台,能够提高利用行李室时的便利性。
在方案3的发明中,在滑板的背面具有钩部。而且,在该钩部中保持底板的基端部,在将滑板立靠于座椅靠背的状态下,将滑板及底板保持成重合状态。
由此,在不将滑板及底板用作行李室的分隔台的情况下,能够不费功夫地容易地对滑板及底板进行收纳,能够提高便利性。
在方案4的发明中,在滑板上具有切入部,使切入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由此,例如,在从车身后方输入有过大(过度)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滑板在所输入的过大载荷的作用下从切入部弯曲。由此,能够防止滑板因过大载荷而侵入到车室内。
在方案5的发明中,与滑板的基端部侧相比减小了前端部侧的厚度尺寸。由此,滑板的重心位置位于基端部侧。
而且,在滑板的基端部侧设有嵌合凹部。由此,能够将滑板的重心位置设定在靠嵌合凹部的位置。
由此,能够通过滑板的自重可靠地使滑板的嵌合凹部与保持部嵌合。
在方案6的发明中,使滑板以从基端部趋向于前端部而厚度尺寸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避免在滑板的表面和背面形成层差。
由此,防止应力集中于滑板的表面和背面,能够良好地确保滑板的刚性、强度。
而且,通过从滑板的背面消除层差,能够使滑板以稳定的状态载置在底板上。另外,通过减小滑板的前端部的厚度尺寸,在将前端部载置于底板的状态下,能够减小前端部与底板的层差。
由此,能够以稳定状态将行李等载放在滑板或底板上,能够提高行李室的使用方便性。
在方案7的发明中,在座垫的后部设有多个保持部,在滑板上设有多个嵌合凹部。
由此,使多个嵌合凹部分别与多个保持部嵌合,能够通过多个保持部可靠地支承滑板。由此,能够使滑板与座椅装置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而沿底板移动。
而且,通过使多个嵌合凹部分别与多个保持部嵌合,能够良好地抑制嵌合凹部相对于保持部向车宽方向的移动。
由此,能够恰当地抑制滑板沿车宽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的车辆的从车身后方观察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行李室单元的从车身前方观察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底板载置于图1的行李室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3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3的7部放大图。
图8是图7的8向视图。
图9是图1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3的滑板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通过图1的底板及滑板将行李室沿上下分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使图11的滑板向车身前方移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将本发明的底板及滑板以重合状态用作分隔台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5是使图14的左座椅靠背及右座椅靠背前倒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使本发明的滑板与后座椅装置连动而向车身前方移动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7是将本发明的滑板及底板收纳到左右的座椅靠背上而将行李室作为宽阔空间而利用的例子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20…后座椅装置(座椅装置),22…座垫,22a…座垫的后部(座椅装置的后部),23、25…左右的座椅靠背(多个座椅靠背),30…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1…行李室,33…底板,34…保持机构,35…滑板,35a…滑板的背面,66…底板的底板基端部(基端部),85…左保持部(保持部),86…右保持部(保持部),92…滑板的滑板基端部(基端部),104…滑板切入部(切入部),107…左嵌合凹部(嵌合凹部),108…右嵌合凹部(嵌合凹部),111、112…左右的嵌合钩,111b、112b…钩部,T2…滑板的厚度尺寸,T3…基端部侧的厚度尺寸,T4…前端部侧的厚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此外,“前(Fr)”、“后(Rr)”、“左(L)”、“右(R)”按照从驾驶员的角度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
说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
如图1、图2所示,车辆10具有:设置在车室12后方的后地板部13上的后座椅装置(座椅装置)20;和设置在后座椅装置20的车身后方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
后座椅装置20设置在车室12内的最后部分。该后座椅装置20具有:设置在后地板部13上的座椅滑动机构21;设置在座椅滑动机构21上的座垫22;设置在座垫22的后部(座椅装置的后部)22a上的左右的座椅靠背(多个座椅靠背)23、25;设置在左座椅靠背23的顶部23a的左头枕24;和设置在右座椅靠背25的顶部25a的右头枕26。
座椅滑动机构21具有:设置在后地板部13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左滑动部41;设置在后地板部13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右滑动部42;设置在后地板部13的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滑动部;和对座椅滑动机构21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操作机构43。
在左滑动部41、右滑动部42及中央滑动部上安装座垫22的背面。
操作机构43具有从座垫22的中央后部22b向车身后方突出的操作带44。通过用手指抓住操作带44并抵抗着弹簧部件的弹力将操作带44向车身后方牵引,能够解除座椅滑动机构21的锁定状态而将座椅滑动机构21切换成锁定解除状态。
通过将手指从操作带44松开而消除牵引力,借助弹簧部件的弹力使座椅滑动机构21返回到锁定状态。
座垫22是在车身左侧部与车身右侧部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椅型(即一体型)的座垫。该座垫22在后部22a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承管46。
在座垫22的后部22a(具体而言,支承管46)中的左半部分上设有左座椅靠背23,在右半部分上设有右座椅靠背25。
左座椅靠背23构成为,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进行倾转调整,且能够以与座垫22重合的方式前倒。右座椅靠背25构成为,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进行倾转调整,且能够以与座垫22重合的方式前倒。
即,左座椅靠背23及右座椅靠背25构成为,分别能够单独地进行倾转调整,且分别能够单独地前倒。
在左座椅靠背23的顶部23a设有左头枕24,在右座椅靠背25的顶部25a设有右头枕26。
左头枕24从头枕主体47向下方延伸出内外的杆48、49,内外的杆48、49以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左座椅靠背23的框架上。
右头枕26与左头枕24同样地构成。因此,用左头枕24的说明来代替右头枕26的说明。
在后座椅装置20的车身后方具有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
如图3所示,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具有: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11且形成行李室31的行李室单元32;将行李室31沿上下分隔的底板33;设置在座垫22的后部22a的保持机构34;和能够与保持机构34嵌合的滑板35。
如图4所示,行李室单元32具有:在后座椅装置20的车身后方设置在车宽方向左侧的左侧后衬里51;在后座椅装置20的车身后方设置在车宽方向右侧的右侧后衬里52;设置在左侧后衬里51及右侧后衬里52的各后端部51a、52a上的后面板衬里53;和将左侧后衬里51、右侧后衬里52及后面板衬里53的各下端部51b、52b、53a覆盖的行李室地板部54。
该行李室单元32通过左侧后衬里51、右侧后衬里52、后面板衬里53及行李室地板部54而在内部形成行李室31(收纳行李等的空间)。
即,在后座椅装置20(参照图3)的车身后方(后方)具有行李室31。
左侧后衬里51具有:向行李室31侧鼓出的左层差部56、和从左层差部56的车身前方向上方隆起的左隆起部57。右侧后衬里52具有:向行李室31侧鼓出的右层差部58、和从右层差部58的车身前方向上方隆起的右隆起部59。后面板衬里53具有:向行李室31侧鼓出的后层差部61、和从后层差部61的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后隆起部62。
通过左层差部56、右层差部58及后层差部61而形成板层差部55。
板层差部55以左层差部56、右层差部58及后层差部61的高度分别平齐的方式形成,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コ字状。
如图5所示,通过将底板33装拆自如地载置在板层差部55上,行李室31被底板33分隔成上下的空间37、38。
如图6所示,底板33是在内部具有中空部65、且厚度尺寸T1固定地形成的板状部件。通过在底板33的内部具有中空部65,能够谋求底板33的轻量化。
该底板33具有形成外周部的底板基端部(基端部)66、底板左侧部67、底板右侧部68及底板前端部69。
返回到图5,在将底板33载置于板层差部55的状态下,底板基端部66朝向车宽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另外,底板左侧部67沿左侧后衬里51的壁部51c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而且,底板右侧部68沿右侧后衬里52的壁部52c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另外,底板前端部69位于底板基端部66的相反侧,沿后面板衬里53的壁部53b朝向车宽方向延伸。该底板前端部69以朝向车身后方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
如图6所示,该底板33通过底板基端部66、底板左侧部67、底板右侧部68及底板前端部69而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具体而言,底板33具有:设置在背面33a的衬垫组71;形成在底板前端部6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凹部72;与前端凹部72相邻地形成的钩收纳部73;与钩收纳部73连结的钩机构74;与钩机构74相比形成在底板基端部66侧的底板切入部75;和形成在底板基端部66上的左右的卡合槽(多个卡合槽)76、77。
衬垫组71具有:沿底板左侧部67设置的左橡胶衬垫71a;沿底板右侧部68设置的右橡胶衬垫71b;和沿底板前端部69设置的一对前端橡胶衬垫71c。
各橡胶衬垫71a、71b、71c由橡胶材料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返回到图4、图5,将左橡胶衬垫71a载置在左侧后衬里51的左层差部56上,将右橡胶衬垫71b载置在右侧后衬里52的右层差部58上。另外,将一对前端橡胶衬垫71c载置在后面板衬里53的后层差部61上。
由此,将底板33以稳定的状态载置在板层差部55上。
前端凹部72以从底板前端部69的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底板基端部66凹陷的方式形成。通过在底板前端部69上形成前端凹部72,前端凹部72与后层差部61的后隆起部62嵌合。
由此,能够通过后隆起部62来抑制底板前端部69沿车宽方向移动。
另外,在将底板33载置于板层差部55的状态下,底板基端部66的左端部66a以与左隆起部57的后部相邻(或接触)的状态配置。另外,底板基端部66的右端部66b以与右隆起部59的后部相邻(或接触)的状态配置。
由此,能够通过左隆起部57及右隆起部59来抑制底板基端部66向车身前方移动。
像这样,能够通过后隆起部62来抑制底板前端部69沿车宽方向移动,并且能够通过左隆起部57及右隆起部59来抑制底板基端部66向车身前方移动。由此,底板33以稳定的状态载置在板层差部55上。
如图6所示,在与前端凹部72相邻的背面33a上形成有钩收纳部73。钩收纳部73从背面33a朝向表面33b呈凹状地形成,收纳底部73a连续地延伸至底板前端部69。
在收纳底部73a及钩收纳部73的壁部73b上形成有两个卡定爪79。
在收纳底部73a上连结有钩机构74。
钩机构74具有:连结带82,其基端部82a通过紧固部件(螺钉、铆钉)81而被连结在收纳底部73a上;和钩83,其与连结带82的前端部82b(参照图1)连结。
钩83在收纳于钩收纳部73中的状态下被卡定爪79卡定。由此,在底板33载置于板层差部55的状态下(参照图5),钩83通过卡定爪79而保持在收纳底部73a上。
在从钩收纳部73取出该钩83时,用手指抓住钩83并将其向钩收纳部73的外侧牵引,由此利用钩83使卡定爪79发生弹性变形而从卡定爪79将钩83取下。通过取下钩83而将钩83从钩收纳部73中取出。
钩83以能够卡定在左头枕24的内杆48(参照图1)上的方式形成为大致J字状。
作为一例,连结带82使用带状的绳,在钩83通过卡定爪79而保持于收纳底部73a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连结带82保持为折叠状态。通过将钩83卡定在左头枕24的内杆48上,该连结带82从折叠状态笔直地延伸(参照图1)。
关于将钩83卡定在左头枕24的内杆48上的理由,将在后详细说明。
在底板33的背面33a中的、比钩机构74靠底板基端部66侧的位置,以槽状(凹状)形成有底板切入部75。
底板切入部75在底板基端部66与底板前端部69之间的中央部位33c处,从底板左侧部67朝向底板右侧部68(即,沿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由此,如图5所示,例如,在从车身后方对底板前端部69输入有过大(过度)的载荷F1的情况下,能够使底板33在所输入的过大的载荷F1的作用下从底板切入部75(参照图6)弯曲。
返回到图6,在底板33(底板基端部66)的背面33a,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左右的卡合槽76、77。
左卡合槽76在底板基端部66的左端部66a侧的部位沿着底板基端部66以凹状形成。右卡合槽77在底板基端部66的右端部66b侧的部位沿着底板基端部66以凹状形成。
关于在底板基端部66形成左卡合槽76及右卡合槽77的理由,将在后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后座椅装置20的后部22a设有保持机构34。
保持机构34在座垫22的后部22a(支承管46)具有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的左保持部(保持部)85及右保持部(保持部)86。
左保持部85与支承管46的左半部分46a接合,作为一例,是由中空状的管材折曲而形成的部件。该左保持部85具有:与左半部分46a的车宽方向内侧接合的内管85a;与左半部分46a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的外管85b;和与内管85a及外管85b的各前端部连结的保持管85c。
如图8所示,内管85a及外管85b从支承管46朝向车身后方(行李室31侧)以向上坡度突出。
由此,保持管85c配置在从座垫22的后部22a高出高度H1的上方位置,且配置在从左座椅靠背23的背面23b隔开距离L1的车身后方位置。
即,保持管85c配置在从后座椅装置20的后部22a向行李室31侧突出的位置。
该保持管85c在车宽方向上以长度尺寸L2(参照图7)的量延伸。
通过将保持管85c配置在从后部22a高出高度H1的上方、且配置在从背面23b隔开距离L1的车身后方位置,在保持管85c与左座椅靠背23(背面23b)之间确保了空间88。
如图9所示,空间88形成为,在滑板35立靠于左座椅靠背23的背面23b的状态下,能够收纳滑板35的滑板基端部92(参照图9)。
由此,在滑板35立靠于左座椅靠背23的背面23b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保持管85c(左保持部85)及左座椅靠背23来支承滑板35的滑板基端部92。
返回到图7,右保持部86与支承管46的右半部分46b接合,作为一例,是由中空状的管材折曲而形成的部件。该右保持部86具有:与右半部分46b的车宽方向内侧接合的内管86a;与右半部分46b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的外管86b;和与内管86a及外管86b的各前端部连结的保持管86c。
该右保持部86与左保持部85同样地形成。因此,用左保持部85的说明来代替右保持部86的说明。
通过左保持部85及右保持部86来支承滑板35(参照图1)。
如图10所示,滑板35在内部具有中空部91,是以从滑板基端部(基端部)92趋向于滑板前端部95而厚度尺寸T2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的板状部件。
通过在滑板35的内部具有中空部91,能够谋求滑板35的轻量化。
另外,通过使厚度尺寸T2从滑板基端部92趋向于滑板前端部95而逐渐减小,滑板基端部92侧的厚度尺寸T3大于滑板前端部95侧的厚度尺寸T4。换言之,滑板前端部95侧的厚度尺寸T4小于滑板基端部92侧的厚度尺寸T3。
由此,滑板35的重心位置G1位于滑板基端部92侧。
该滑板35具有:形成外周部的滑板基端部92、滑板左侧部93、滑板右侧部94及滑板前端部95。
如图11所示,在将滑板35载置于底板33的状态下,滑板基端部92朝向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形成。另外,滑板左侧部93沿底板33的底板左侧部67朝向车身前后方向以直线状形成。
而且,滑板35的滑板右侧部94沿底板33的底板右侧部68朝向车身前后方向以直线状形成。
另外,滑板前端部95位于滑板基端部92的相反侧,沿底板前端部69朝向车宽方向延伸。该滑板前端部95以朝向车身后方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
该滑板35通过滑板基端部92、滑板左侧部93、滑板右侧部94及滑板前端部95而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以能够载置于底板33的方式形成为与底板33大致相同的形状。
返回到图10,滑板35具有:形成在滑板基端部92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基端凹部101;形成在滑板前端部95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凹部102;设置在滑板基端部92侧的嵌合机构103;和设置在滑板基端部92与滑板前端部95之间的滑板切入部(切入部)104。
基端凹部101在滑板基端部92的车宽方向中央以朝向滑板前端部95凹陷的方式形成。前端凹部102在滑板前端部95的车宽方向中央以朝向滑板基端部92凹陷的方式形成。
通过在滑板基端部92设置基端凹部101,能够将操作机构43的操作带44(参照图1)经由基端凹部101而向滑板35和底板33的后方导出。
如图1所示,底板基端部66与滑板基端部92相比配置在上方。由此,能够将操作带44从底板33的下方向底板33的后方导出。由此,能够从滑板35和底板33的后方对操作带44进行操作,使后座椅装置20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滑板前端部95上设有前端凹部102。如图11所示,在滑板35载置于底板33的状态下,前端凹部102与底板33的前端凹部72重合。
由此,与前端凹部72同样地,前端凹部102与后层差部61的后隆起部62(参照图5)嵌合。
由此,能够通过后隆起部62来抑制滑板前端部95沿车宽方向移动。
返回到图10,嵌合机构103在滑板35的背面35a具有:形成在滑板基端部92上的多个嵌合凹部107、108;和设置在各嵌合凹部107、108中的多个嵌合钩111、112。
具体而言,多个嵌合凹部107、108由形成在滑板基端部92的左端部92a侧的左嵌合凹部(嵌合凹部)107、和形成在滑板基端部92的右端部92b侧的右嵌合凹部(嵌合凹部)108构成。
另外,具体而言,多个嵌合钩111、112由一体地埋设(固定)在左嵌合凹部107中的左嵌合钩111、和一体地埋设(固定)在右嵌合凹部108中的右嵌合钩112构成。
如图10、图12所示,左嵌合钩111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形成。该左嵌合钩111具有:一体地埋设(固定)在左嵌合凹部107中的嵌合部111a;与嵌合部111a连结且在滑板35的背面35a侧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钩部111b;和设置在钩部111b的前端部的凸部111c。
在左嵌合钩111的表面(尤其是嵌合部111a)层叠有无纺布114。
右嵌合钩112与左嵌合钩111同样地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形成。该右嵌合钩112具有:一体地埋设(固定)在右嵌合凹部108中的嵌合部112a;与嵌合部112a连结且在滑板35的背面35a侧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钩部112b;和设置在钩部112b的前端部的凸部112c。
在右嵌合钩112的表面(尤其是嵌合部112a)层叠有无纺布115。
右嵌合钩112与左嵌合钩111同样地形成。因此,用左嵌合钩111的说明来代替右嵌合钩112的说明。
在左嵌合凹部107中一体地固定有左嵌合钩111的嵌合部111a。
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是能够装拆自如地与左保持部85的保持管85c(参照图7)嵌合的凹部。
在右嵌合凹部108中一体地固定有右嵌合钩112的嵌合部112a。
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与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同样地,是能够装拆自如地与右保持部86的保持管86c(参照图7)嵌合的凹部。
在此,在左嵌合钩111的嵌合部111a上层叠有无纺布114。另外,在右嵌合钩112的嵌合部112a上层叠有无纺布115。
由此,在使左侧的嵌合部111a与左保持部85的保持管85c嵌合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由于嵌合部111a及保持管85c的干涉而产生噪音。
同样地,在使右侧的嵌合部112a与右保持部86的保持管86c嵌合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由于嵌合部112a及保持管86c的干涉而产生噪音。
使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与左保持部85嵌合,使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与右保持部86嵌合,从而将滑板35载置在底板33上。
在该状态下,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在从上方与左保持部85嵌合的状态下被支承,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在从上方与右保持部86嵌合的状态下被支承。
在此,通过形成为使滑板基端部92侧的厚度尺寸T3大于滑板前端部95侧的厚度尺寸T4,滑板35的重心位置G1位于滑板基端部92侧。
另外,在滑板基端部92侧设有左嵌合凹部107、嵌合部111a、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
因此,滑板35的重心位置G1被设定在靠左嵌合凹部107、嵌合部111a、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的位置。
由此,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由于滑板35的自重而从上方与左保持部85可靠地嵌合。同样地,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由于滑板35的自重而从上方与右保持部86可靠地嵌合。
通过使左嵌合凹部107和嵌合部111a与左保持部85嵌合、并使右嵌合凹部108和嵌合部112a与右保持部86嵌合,滑板基端部92卡定在左保持部85及右保持部86上。
因此,在将滑板35载置于底板33的状态下,能够使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的向前后方向(箭头A-B方向)的移动连动(追随)而沿底板33向箭头A-B方向移动。
而且,在滑板35上设有多个嵌合凹部(即,左嵌合凹部107(包括嵌合部111a)、右嵌合凹部108(包括嵌合部112a)),在座垫22的后部22a设有多个保持部(即,左保持部85、右保持部86)。
由此,通过使多个嵌合凹部107、108(嵌合部111a、112a)分别与多个保持部85、86嵌合,能够通过多个保持部85、86来可靠地支承滑板35。
由此,能够使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而进一步可靠地沿底板33移动。
而且,通过使多个嵌合凹部107、108(嵌合部111a、112a)分别与多个保持部85、86嵌合,能够良好地抑制多个嵌合凹部107、108(嵌合部111a、112a)相对于保持部85、86向车宽方向的移动。
由此,能够恰当地抑制滑板35沿车宽方向移动。
如图13所示,通过用手指抓住操作机构43的操作带44并将其向车身后方牵引来解除座椅滑动机构21的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使后座椅装置20朝向车身前方如箭头A那样移动。
通过使后座椅装置20从后方位置朝向车身前方如箭头A那样移动,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连动而沿底板33如箭头A那样移动。由此,滑板35被从底板33向车身前方拉出。
通过拉出滑板35,能够通过滑板35及底板33平坦地形成宽阔的行李室31的分隔台(行李台)。
另外,在将后座椅装置20配置于前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用操作带44解除座椅滑动机构21的锁定状态,而使后座椅装置20从前方位置朝向车身后方移动。
由此,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连动而沿底板33朝向车身后方移动。由此,如图11所示,滑板35与底板33重合。
通过使滑板35与底板33重合,能够通过滑板35及底板33平坦地形成比较狭小的行李室31的分隔台(行李台)。
返回到图13,滑板35以从滑板基端部92趋向于滑板前端部95而厚度尺寸T2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避免在滑板35的表面35c和背面35a上形成层差。
由此,防止应力集中于滑板35的表面35c或背面35a,能够良好地确保滑板35的刚性、强度。
而且,通过从滑板35的背面35a消除层差,能够使滑板35以稳定的状态载置在底板33上。另外,通过减小滑板前端部95的厚度尺寸,能够在将滑板前端部95载置于底板33的状态下,减小滑板前端部95与底板33的层差D1。
由此,能够将行李等以稳定的状态载置在滑板35或底板33上,能够提高行李室31的使用方便性。
返回到图10、图12,在左侧的嵌合钩111的嵌合部111a上一体地连结有钩部111b。钩部111b形成为能够使底板基端部66(左端部)嵌入在钩部111b与滑板35的背面35a之间。即,钩部111b是保持底板基端部66的左端部的部件。
在钩部111b上一体地设有凸部111c。凸部111c形成为能够卡定在底板33的左卡合槽76(同时参照图6)中。
右侧的嵌合钩112与左侧的嵌合钩111同样地,在嵌合部112a中一体地连结有钩部112b,在钩部112b上一体地设有凸部112c。
如图3、图9所示,底板基端部66嵌入在左嵌合钩111的钩部111b及右嵌合钩112的钩部112b中。
在该状态下,左嵌合钩111的凸部111c卡定在底板基端部66的左卡合槽76中,右嵌合钩112的凸部112c卡定在底板基端部66的右卡合槽77中。
由此,能够在嵌入左嵌合钩111及右嵌合钩112中的状态下可靠地保持底板基端部66。
在此,左嵌合钩111及右嵌合钩11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形成。由此,在使底板基端部66嵌入左右的钩部111b、112b时,能够使左右的嵌合钩111、112弹性变形,使左右侧的凸部111c、112c向远离滑板35的背面35a的方向移动。
由此,底板基端部66嵌入在左右的钩部111b、112b中,左右侧的凸部111c、112c卡定在左右的卡合槽76、77中。
通过使左右侧的凸部111c、112c卡定在左右的卡合槽76、77中,利用左右侧的钩部111b、112b来保持底板基端部66。通过保持底板基端部66,底板33沿着滑板35的背面35a而立靠。
在该状态下,左嵌合钩111的基端部111d被支承在左保持部85(保持管85c)上,右嵌合钩112的基端部112d(参照图10)被支承在右保持部86(保持管86c)(参照图10)上。
即,在左右的保持部85、86上,经由左嵌合钩111(基端部111d)及右嵌合钩112(基端部112d)来支承滑板基端部92。
在此,在图3、图9中,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以向车身后方侧倾斜的状态配置。在该状态下,滑板35朝向车身后方以向上坡度倾斜。
由此,在左右的保持部85、86上经由左右侧的基端部111d、112d来支承滑板基端部92。
另外,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以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进行倾转调整的方式构成。由此,例如,在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下,立靠于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的各背面23b、25b的滑板35大致垂直立起。
在该状态下,滑板基端部92不经由左右侧的基端部111d、112d,而以直接接触的状态支承在左右的保持部85、86上。
像这样,通过利用左右的保持部85、86来支承滑板基端部92,滑板35及底板33在重合状态下沿左座椅靠背23及右座椅靠背25的各背面23b、25b立靠。
在该状态下,如图1、图2所示,通过将钩机构74的钩83卡定在左头枕24的内杆48上,滑板前端部95及底板前端部69被连结带82支承。
由此,滑板35及底板33以沿左座椅靠背23及右座椅靠背25的各背面23b、25b立靠的状态被保持(收纳)。
由此,在不将滑板35及底板33用作行李室31的分隔台的情况下,能够不费功夫地容易地收纳滑板35及底板33,能够提高便利性。
如图10所示,在滑板35的背面35a设有凹状的滑板切入部104。滑板切入部104在车身前后方向中央的部位35b处沿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由此,例如,如图11所示,在从车身后方对滑板前端部95输入有过大的载荷F2的情况下,能够在所输入的过大的载荷F2的作用下使滑板35从滑板切入部104弯曲。
接下来,基于图14说明将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的底板33及滑板35以重合状态用作分隔台的例子。
如图14(a)所示,使左右的保持部85、86从后座椅装置20(座垫22)的后部22a向行李室31侧突出。在左保持部85上,滑板35的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从上方与左保持部85嵌合。
同样地,在右保持部86上,滑板35的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从上方与右保持部86嵌合。
在该状态下,滑板35被载置在底板33上。
如图14(b)所示,滑板35与底板33重合,通过重合的底板33及滑板35而在行李室31中形成平坦的分隔台。由此,通过重合的底板33及滑板35将行李室31分隔成上下的空间37、38。
由此,通过将行李121载放在重合的底板33及滑板35上,能够通过各板33、35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上空间37的行李121。
另外,例如,在从车身后方输入有轻载荷F3的情况下,所输入的轻载荷F3传递到滑板35。
在此,如图14(a)所示,在左右的保持部85、86上,滑板35的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从上方与左保持部85嵌合,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从上方与右保持部86嵌合。
由此,在所传递的轻载荷F3的作用下,滑板35向上方如箭头C那样移动,左嵌合凹部107及嵌合部111a从左保持部85脱落,并且右嵌合凹部108及嵌合部112a从右保持部86脱落。
由此,能够避免通过滑板35来承接所输入的轻载荷F3(即,通过使滑板35避开所输入的轻载荷F3),能够防止滑板35因所输入的轻载荷F3而破损。
另外,如图14(b)所示,在滑板35上具有滑板切入部104,使滑板切入部104沿车宽方向延伸。而且,在底板33上具有底板切入部75,使底板切入部75沿车宽方向延伸。
由此,例如,在从车身后方输入有过大的载荷F4的情况下,能够使滑板35在所输入的过大的载荷F4的作用下从滑板切入部104弯曲,并且能够使底板33从底板切入部75弯曲。
由此,能够防止滑板35和底板33(尤其是滑板35)因过大的载荷F4而侵入到车室12内。
接下来,基于图15说明使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前倒的例子。
如图15所示,使左座椅靠背23以与座垫22的左半部分重合的方式前倒。同样地,使右座椅靠背25以与座垫22的右半部分重合的方式前倒。
由此,能够将左座椅靠背23及右座椅靠背25的各背面23b、25b与滑板35的高度相应地大致水平地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上空间37的使用方便性。
在图15中,说明了使左座椅靠背23及右座椅靠背25前倒的例子,但也能够根据上空间37的用途仅选择左座椅靠背23、右座椅靠背25的一方而使之前倒。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上空间37时的便利性。
接下来,基于图16、图14(b)说明使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连动而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的例子。
如图16所示,通过使后座椅装置20向车身前方如箭头D那样移动,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连动而沿底板33如箭头D那样移动。由此,滑板35从底板33向车身前方拉出。
通过拉出滑板35,能够利用滑板35及底板33平坦地形成宽阔的行李室31的分隔台。
由此,通过在底板33及滑板35上载放行李122,能够利用各板33、35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上空间37的行李122。
另外,通过使后座椅装置20从前方位置向车身后方如箭头E那样移动,滑板35与后座椅装置20连动而沿底板33向车身后方如箭头E那样移动。
由此,如图14(b)所示,滑板35与底板33重合。由此,能够通过滑板35及底板33平坦地形成比较狭小的行李室31的分隔台(行李台)。
像这样,在使座椅装置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时,能够使滑板35与座椅装置连动而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通过滑板35及底板33平坦地形成分隔台,能够提高利用行李室31(具体而言,上空间37)时的便利性。
接下来,基于图17说明在将车辆用行李室构造30的滑板35及底板33立靠于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的状态下进行收纳而将行李室31用作宽阔空间的例子。
如图17所示,在不将底板33及滑板35用作行李室31的分隔台的情况下,能够将各板33、35以沿左座椅靠背23及右座椅靠背25的各背面23b、25b立靠的状态保持(收纳)。
通过不利用滑板35及底板33将行李室31分隔成上下的空间37、38,能够将行李室31用作宽阔空间。
由此,例如,能够将婴儿车123等比较大的行李收纳到行李室31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行李室31时的便利性。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后座椅装置20构成为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并使本发明适用于该后座椅装置2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使本发明适用于不滑动移动的后座椅装置20。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作为座椅装置而使本发明适用于后座椅装置2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使本发明适用于在车室12内的前部设置的前座椅装置(第一排前座椅装置)等其他座椅装置。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左右的保持部85、86由管材折曲而形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使左右的保持部85、86由板材或块材等其他部件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底板33装拆自如地载置在板层差部55上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使底板33无法拆卸地载置在板层差部55上。
该情况下,构成为仅将滑板35以立靠于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的状态保持(收纳)。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座椅靠背而例示了左右的座椅靠背23、25(即,两个座椅靠背),但不限于此,能够使本发明适用于一个座椅靠背或三个座椅靠背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嵌合凹部而例示了左右的嵌合凹部107、108(即,两个嵌合凹部),作为保持部而例示了左右的保持部85、86(即,两个保持部),但能够任意选择嵌合凹部和保持部的个数。
例如,也能够使嵌合凹部和保持部分别仅具有一个,或者使嵌合凹部和保持部分别具有三个以上。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将钩83收纳于钩收纳部73的机构而例示了卡定爪79,但不限于此,也能够构成为使用其他机构将钩83收纳于钩收纳部73。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底板33的背面33a设有橡胶制的橡胶衬垫71a、71b、71c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设置装拆自如地形成有钩状起毛和环状起毛的粘扣带。
该情况下,在底板33的背面33a设有钩状起毛、环状起毛中的一方,在板层差部55上设有另一方。
而且,上述实施例所示的车辆、后座椅装置、座垫、左右的座椅靠背、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底板、滑板、左右的保持部、滑板切入部、左右的嵌合凹部及左右侧的钩部等的形状和结构不限定于例示,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在具有如下构成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的汽车中适用,该车辆用行李室构造构成为在座椅装置的后方形成行李室,且该行李室被底板沿上下分隔。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在座椅装置的后方具有行李室,且具有将该行李室沿上下分隔的底板,该车辆用行李室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
保持部,其从所述座椅装置的后部向所述行李室侧突出;和
滑板,其在背面形成有装拆自如地与所述保持部嵌合的嵌合凹部,且在所述嵌合凹部与所述保持部嵌合的状态下能够载置于所述底板,
所述滑板在载置于所述底板的状态下,以所述嵌合凹部从上方与所述保持部嵌合的状态被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凹部从上方与所述保持部嵌合且所述滑板载置于所述底板的状态下,所述滑板与所述座椅装置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而能够沿所述底板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形成为,在所述滑板立靠于所述座椅装置的座椅靠背的状态下,能够支承所述滑板的基端部,
所述滑板具有设置在所述背面且在该背面保持所述底板的基端部的钩部,
在所述滑板立靠于所述座椅靠背的状态下,将所述底板的基端部保持于所述钩部,由此,将所述滑板及所述底板保持于重合状态。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板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状的切入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板形成为,与能够支承于所述保持部上的基端部侧的厚度尺寸相比,位于该基端部的相反侧的前端部侧的厚度尺寸较小,
在所述基端部侧设置有所述嵌合凹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板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基端部趋向于所述前端部而所述厚度尺寸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装置具有: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椅型的座垫;和
以能够独立前倒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座垫的后部的多个座椅靠背,
在所述座垫的后部,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保持部,
在所述滑板上,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嵌合凹部。
CN201410256239.5A 2013-06-11 2014-06-11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Active CN104228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2602 2013-06-11
JP2013122602A JP5805709B2 (ja) 2013-06-11 2013-06-11 車両用荷室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8691A true CN104228691A (zh) 2014-12-24
CN104228691B CN10422869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139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6239.5A Active CN104228691B (zh) 2013-06-11 2014-06-11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05709B2 (zh)
CN (1) CN104228691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1897A (zh) * 2015-09-18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行李舱的盖板配合结构
CN106541996A (zh) * 2015-09-17 2017-03-2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集成了动态承载地板和摇臂总成的货物管理系统
CN107444278A (zh) * 2016-05-23 2017-12-0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收容件的保持构造
CN111591219A (zh) * 2019-02-21 2020-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CN111674331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CN111717119A (zh) * 2019-03-19 2020-09-29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行李箱结构
CN112009393A (zh) * 2019-05-30 2020-12-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行李箱地板
CN114616134A (zh) * 2019-11-08 2022-06-10 宝马股份公司 插入式底板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0079A (zh) * 2018-04-07 2018-11-06 南京理工大学 用于直升机旋翼振动控制的压电驱动器迟滞补偿方法
JP6878480B2 (ja) * 2019-02-21 202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6878479B2 (ja) * 2019-02-21 202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7473876B2 (ja) 2020-05-26 2024-04-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荷室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6916B2 (en) * 2004-08-06 2007-05-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Flipper panel for a vehicle
CN101104394A (zh) * 2006-07-14 2008-01-1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行李舱的盖板
JP2008037299A (ja) * 2006-08-08 2008-02-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2011079455A (ja) * 2009-10-08 2011-04-21 Meiwa Ind Co Ltd 自動車用デッキボード
JP2013111992A (ja) * 2011-11-24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室内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5878U (zh) * 1987-06-30 1989-01-13
JP2002370580A (ja) * 2001-06-14 2002-12-24 Mitsuiya Kogyo Kk 板材および該板材の製造方法
US8128146B2 (en) * 2009-10-29 2012-03-0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Trunk box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6916B2 (en) * 2004-08-06 2007-05-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Flipper panel for a vehicle
CN101104394A (zh) * 2006-07-14 2008-01-16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行李舱的盖板
JP2008037299A (ja) * 2006-08-08 2008-02-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2011079455A (ja) * 2009-10-08 2011-04-21 Meiwa Ind Co Ltd 自動車用デッキボード
JP2013111992A (ja) * 2011-11-24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室内構造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1996A (zh) * 2015-09-17 2017-03-2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集成了动态承载地板和摇臂总成的货物管理系统
CN106541996B (zh) * 2015-09-17 2021-10-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集成了动态承载地板和摇臂总成的货物管理系统
CN106541897A (zh) * 2015-09-18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行李舱的盖板配合结构
CN106541897B (zh) * 2015-09-18 2019-04-05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行李舱的盖板配合结构
CN107444278A (zh) * 2016-05-23 2017-12-0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收容件的保持构造
CN111591219A (zh) * 2019-02-21 2020-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CN111674331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CN111717119A (zh) * 2019-03-19 2020-09-29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行李箱结构
CN112009393A (zh) * 2019-05-30 2020-12-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行李箱地板
CN112009393B (zh) * 2019-05-30 2023-08-2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行李箱地板
CN114616134A (zh) * 2019-11-08 2022-06-10 宝马股份公司 插入式底板单元
CN114616134B (zh) * 2019-11-08 2024-03-29 宝马股份公司 插入式底板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05709B2 (ja) 2015-11-04
JP2014240215A (ja) 2014-12-25
CN104228691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8691A (zh)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US10046683B2 (en) Suspension seat back and cushion system having an inner suspension panel
US10414299B2 (en) Vehicle seat
CN105121222A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EP1077153A1 (en) Rear passenger seat in vehicle compartment
CN10565847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2017061321A (ja) ヘッドレスト移動装置
US9409499B2 (en) Conveyance seat
KR102123043B1 (ko) 캠핑 박스
CN103129476A (zh) 车辆用座椅
JP5427223B2 (ja) 車室内構造
US11453319B2 (en) Conveyance seat with a slide rail including a lower rail and an upper rail
CN105730526A (zh) 多用途车辆的货箱及多用途车辆
CN109562706B (zh) 车辆座椅
RU2583985C2 (ru) Авто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откидными креслами
KR101358653B1 (ko) 차량용 전후 슬라이딩 헤드레스트
CN106965711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742763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201410093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20100041330A (ko) 자동차용 오토 슬라이딩 헤드레스트
JP2014210536A (ja) シート装置
JP719678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052758A (zh) 一种双底宠物包
JP5788947B2 (ja) 車両フロア構造
CN102951054B (zh) 车辆的座椅间桌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