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1219A -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1219A
CN111591219A CN201911141067.6A CN201911141067A CN111591219A CN 111591219 A CN111591219 A CN 111591219A CN 201911141067 A CN201911141067 A CN 201911141067A CN 111591219 A CN111591219 A CN 111591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f
vehicle
board
wall
lugg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10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奈良将希
稻冢绮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91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1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5/00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 B60R5/04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将板部件不晃荡地配置到搁架部的凹部中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在设于车宽方向两侧的车室内壁(22)的搁架部(11)之间架设地配置行李箱板(32)。在搁架部(11)设有上部开口的凹部(11b)。行李箱板(32)具备: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前侧两端部(32d);和在前侧两端部(32d)之间与该前侧两端部(32d)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32b)。在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来保持行李箱板(32)时,与底面(11c)相比前延伸部(32b)位于下方。

Description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车辆座椅的后方具备板部件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的行李箱内配置有座后板(tonneau board)等板部件的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后板支承装置。在该座后板支承装置中,在装进搬出行李时,将座后板(7)架设在左右的后置物侧饰板(4)的层差部(5)上,并将座后板(7)的下端插入到层差部(5)的嵌合凹部(15)中而将其立起靠置。
在该座后板支承装置中,在嵌合凹部(15)内的两侧的侧壁(15a)之间插入座后板(7),通过使座后板(7)的上表面及后端凸缘(7a)的顶端面接触而夹压来进行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69647号公报(该专利文献1的图1及图2)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后板支承装置由于将座后板(7)插入到嵌合凹部(15)中需要力,所以具有作业性差这一问题点。
另外,在座后板(7)和/或嵌合凹部(15)的大小带有偏差的情况下,座后板(7)有可能会晃荡。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将板部件不晃荡地配置到搁架部的凹部中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是在设于车宽方向两侧的车室内壁的搁架部之间架设地配置行李箱板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该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搁架部设有上部开口的凹部,上述行李箱板具备: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前侧两端部;和在上述前侧两端部之间与该前侧两端部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在使上述前侧两端部与上述凹部的底面抵接来保持上述行李箱板时,与上述底面相比上述前延伸部位于下方。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容易将板部件不晃荡地配置到搁架部的凹部中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是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椅的背面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将行李箱板插入到搁架部的凹部中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后座椅向前侧移动时的板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5是表示使后座椅向后侧移动时的板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连结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视图。
图7是表示设于滑板的连结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行李箱板立靠于后座椅的背面的收纳位置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设于车室的侧面的搁架部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载置于搁架部的行李箱板的载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11的(a)是表示搁架部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立体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XIB-XIB放大剖视图。
图12的(a)是图9的XIIA-XIIA放大剖视图,图12的(b)是图9的XIIB-XIIB放大剖视图,图12的(c)是图9的XIIC-XIIC放大剖视图。
图13的(a)是表示将钩挂部件钩挂于钩部件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放大后视图,图13的(b)是表示使钩挂部件与保持部件卡合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放大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3 板部件
6 后座椅(座椅)
11 搁架部
11b 凹部
11c 底面
11d 第1侧壁
11e 第2侧壁
11f 上表面
11g 上壁
11h 下壁
11i 室内壁
11j 车外侧底面
11k 肋
22 车室内壁
31 滑板
32 行李箱板
32a 连结部
32b 前延伸部
33c 被连结部
32d 前侧两端部
32e 后延伸部
32f 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一个例子。
此外,将图1或图3所示的车辆1的行进方向设为“F”,将后退方向设为“B”,将铅垂上方侧设为“U”,将铅垂下方侧设为“D”,将左侧设为“L”,将右侧设为“R”来适当说明。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将以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为中心而转动的板部件3处于图1所示的水平状态时的基端侧设为前侧,将顶端侧设为后侧来进行说明。
《车辆》
车辆1具备设在车辆1的后表面的后部开口1a、对后部开口1a进行开闭的门(图示省略)、设在车身后部的行李箱2、配置在行李箱2的前侧的座椅(例如后座椅6)、配置在行李箱2中的板部件3、和支承板部件3的搁架部11。
此外,车辆1只要如图1所示在车身后部具有行李箱2、后部开口1a、门(图示省略)、车室内壁22、座椅,则其形式、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车辆1由例如迷你面包车、厢式车、掀背车、旅行车、轿跑车等汽车构成。另外,车辆1可以为具有一列座椅的汽车,也可以为具有两列座椅、三列座椅等多列座椅的汽车。以下,列举迷你面包车类型的两列座椅的汽车为例来进行说明。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行李箱构造构成为具备后座椅6、具有行李箱空间21的行李箱2、配置在行李箱2中的板部件3、设于后座椅6的钩部件4、和设于板部件3的钩挂部件5。
后部开口1a是用于向行李箱2内收纳行李或取出行李箱2内的行李的车门开口部。
此外,门(图示省略)只要能够对后部开口1a进行开闭,则无论为怎样类型的车门均可。门(图示省略)例如由弹起类型的铰链式车门构成。
<行李箱>
行李箱2是收纳或装载行李的空间。该行李箱2形成在设于车身后端部的后部开口1a、与配置于乘客室的后端部的后座椅6之间。行李箱2通过使后座椅6向前后方向移动而能够在行李箱2的前后方向上改变长度。在行李箱2内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具有搁架部11的车室内壁22,该搁架部11支承板部件3的行李箱板32。
如图1所示,行李箱空间21是设于车辆1的后座椅6的后方的行李箱2内的行李收纳空间。在将板部件3配置成能够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行李箱空间21被板部件3沿上下划分成上侧行李箱空间和下侧行李箱空间。
在行李箱2的地面23配置有树脂制的底板24,该底板24封闭将工具、备胎、行李等收纳到地板下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行李收纳凹部,或装载行李。底板24配置在由金属制平板部件构成的底面板(图示省略)的上方。
<搁架部>
如图1及图2所示,搁架部11是从下侧支承行李箱板32的支承部。如图3、图8及图9所示,搁架部11在行李箱2的车内侧,从左右的车室内壁22的一部分向行李箱2侧(车内侧)鼓出,并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设置。在搁架部11设有载置行李箱板32的上表面11f、设于前端部的凹部11b、和设于凹部11b的后方的凸部或凹部11a。
如图10所示,凸部或凹部11a是在将行李箱板32水平地载置到搁架部11上时供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卡合的部位。凸部或凹部11a由突出形成在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上的在俯视观察时及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梯形的突起构成。此外,凸部或凹部11a与卡合部32c只要为相互卡合的凹凸关系即可,也可以为使彼此的凹凸关系相反的形状。
如图2所示,凹部11b由在上部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槽构成。凹部11b是用于在将板部件3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并通过钩挂部件5将行李箱板32钩挂于座椅靠背61的钩部件4时,供行李箱板32的保持部32f插入而保持的槽。
如图9及图10所示,凹部11b由第1侧壁11d、底面11c和第2侧壁11e形成。
第1侧壁11d是凹部11b的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后侧内壁面。
底面11c是从第1侧壁11d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的内底面。
第2侧壁11e是凹部11b的从底面11c的前端沿第1侧壁11d向上方延伸的前侧内壁面。该第2侧壁11e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相比向上方延伸。
<后座椅>
如图1所示,后座椅6是配置在车室后部的座席。后座椅6具备座椅靠背61、座垫62、倾动机构63、滑动机构64和座椅连结部件65。后座椅6配置在行李箱2的前侧,在搁架部11的前方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后座椅6例如由左右一对的座席构成(参照图2)。
此外,后座椅6也可以为一个长座椅。另外,后座椅6只要位于行李箱2的前侧即可,也可以为前座椅。
座椅靠背61例如由能够以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为中心向前后方向倾倒的可倒式构成。座椅靠背61通过倾动机构63及座椅锁定机构(图示省略)而能够倾斜成恰当的角度并锁定。如图3所示,例如,在右侧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的背面上部设有后述的钩部件4。该钩部件4设置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靠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
此外,钩部件4可以安装于左侧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另外,也可以安装于左右两方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另外,钩部件4的结构在后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座垫62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在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
倾动机构63是用于将座椅靠背61调整为恰当的角度并保持于该角度的装置。倾动机构63设在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与座垫62的后端部的连结部位。此外,倾动机构63只要能够通过对倾动机构63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座椅靠背61从后倾状态成为直立状态即可,其构造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也可以没有倾动机构63。
如图1所示,后座椅6能够通过滑动机构64沿前后方向滑动来调整前后方向的位置。在滑动机构64的后端部,连结有与设在滑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的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连结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因此构成为,若座垫62沿前后方向移动,则滑板31借助座椅连结部件65及连结部件33也会沿前后方向一起连动。
如图1所示,座椅连结部件65是用于将后座椅6和滑板31连结的部件。座椅连结部件65由具有座椅连结部65a、板部件连结部65b和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的金属制部件构成。
座椅连结部65a以座垫62的后端部为中心沿前后方向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座垫62的后端部(参照图2)。
板部件连结部65b是在大致倒U字形状的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中装拆自如地与滑板31的连结部件33连结的部位。
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由金属制棒状部件构成,将设在前端侧的座椅连结部65a和配置在后部侧的板部件连结部65b连结。
<板部件>
如图4所示,板部件3为用于载置行李的板状部件。板部件3构成为具备滑板31、行李箱板32、连结部件33(被连结部33c)和钩挂部件5(参照图3)。板部件3在行李箱空间21中能够保持在图1及图4所示的可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和图2所示的配置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如图1所示,配置成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将行李箱空间21沿上下划分成上侧的上部行李箱空间和下侧的下部行李箱空间,具有将行李箱2分为两室的分隔部件的功能。
<滑板>
如图4及图5所示,滑板31是能够与后座椅6一起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在俯视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的树脂制的厚板状部件。滑板31的前端部借助连结部件33及座椅连结部件65能够装拆地与后座椅6连结。因此,滑板31在使后座椅6向前方向滑动移动时,能够抑制在后座椅6与滑板31的前端之间形成大的间隙S。其结果为,能够防止行李从该间隙S落下。也就是说,该间隙S构成为,通过滑板31与后座椅6一起沿前后方向连动,只要不使座椅靠背61倾动,就不会发生变化。
在滑板31的下侧的左右前端部固定有用于与后座椅6连结的连结部件33。另外,在滑板31设有从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具备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的被连结部33c(连结部件33)。滑板31在将行李箱板32架设地配置在左右的车室内壁22的搁架部11之间时,滑板31的后部被载置于行李箱板32的上表面。
<行李箱板>
行李箱板32配置在滑板31的下侧,由能够支承于车室的侧面1b的搁架部11的、在俯视观察时为大致四边形的树脂制的厚板部件构成。如图4或图6所示,行李箱板32具有连结部32a、前延伸部32b、卡合部32c、前侧两端部32d、后延伸部32e、保持部32f、侧边32i、角边32j和后边32k。
如图1所示,行李箱板32配置成,在水平地载置在设于车室的侧面1b的搁架部11的上方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后边32k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如图3所示,在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后侧设有保持部件7,在使行李箱板32为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状态时,该保持部件7将与钩部件4的钩41钩挂的钩挂部件5固定。行李箱板32在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2及图8所示,配置成将左右的保持部32f插入于搁架部11的凹部11b的状态。行李箱板32在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来保持行李箱板32时,与凹部11b的底面11c相比前延伸部32b位于下方。
前延伸部32b在将行李箱板32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时,通过从连结部32a进一步向前方(下侧)延伸设置来降低重心的位置,而使立靠行李箱板32的状态稳定化。如图6所示,前延伸部32b在水平地配置板部件3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箱板32中,与连结部32a相比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如图2所示,该前延伸部32b以在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来保持行李箱板32时,与底面11c相比位于下方的方式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连结部32a是在后座椅6、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部件33及滑板31向后侧移动时,与固定于滑板31的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的被连结部33c连结的部位。如图5及图6所示,连结部32a以层差状形成在从连结部32a向后侧延伸设置的前延伸部32b、与处于行李箱板32的前端(基端)的靠前侧两端部32d的位置的保持部32f之间。
如图6所示,后延伸部32e是从连结部32a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后方(顶端侧)延伸而形成的部位。
前侧两端部32d是行李箱板3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在前侧两端部32d形成有保持部32f。像这样,行李箱板32的前侧两端部32d以阶梯状从前延伸部32b经由连结部32a形成至保持部32f。
如图2及图8所示,保持部32f是在将行李箱板32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时,插入在搁架部11的凹部11b中而被保持的部位。保持部32f在与凹部11b卡合的情况下,配置成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的状态。如图8所示,保持部32f从后延伸部32e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形成。
如图10所示,卡合部32c是在将行李箱板32载置在搁架部11上的情况下,与形成在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来支承行李箱板32的部位。在水平地配置板部件3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箱板32中,卡合部32c由在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中央切缺形成的从底面观察及从侧面观察时为大致梯形形状的槽构成。
如图3所示,侧边32i是在车宽方向上长的大致六边形的行李箱板32的左右的边。侧边32i沿行李箱2的侧面1b延伸。
角边32j是在大致六边形的行李箱板32的车宽方向的后端部形成倾边的部位。角边32j随着从侧边32i朝向后方而朝向车宽方向中央倾斜地形成。
后边32k是从左右的角边32j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边。如图1所示,后边32k以将行李箱板32架设在左右的搁架部11之间的方式,在水平地配置时,配置在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连结部件>
如图4~图6所示,连结部件33是用于将滑板31装拆自如地与行李箱板32及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的部件。连结部件33由固定在滑板31的左右前端部的左右一对的金属制部件构成。如图6所示,连结部件33具有连结部件主体33a、行李箱板连结片33b、被连结部33c和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连结部件33通过多个固定件34而分别固定于滑板31的下表面的前侧的左右端部。
连结部件主体33a是通过紧固件等固定件34而固定于滑板31的部位。连结部件主体33a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如图6或图7所示,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由以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前端部向行李箱板32侧突出的方式折曲形成的在侧面观察时为大致L字形状的突出片构成。如图4及图5所示,在行李箱板连结片33b与滑板31之间,形成有供行李箱板32的连结部32a卡合的被连结部33c。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的顶端部为了能够使行李箱板32顺畅地卡合而以向斜下方向扩开的方式折曲形成。
<被连结部>
被连结部33c是装拆自如地供行李箱板32的左右前端部的连结部32a卡合而支承连结部32a的部位。被连结部33c由横槽形状的空间构成,该空间通过在从侧面观察时为大致L字状的行李箱板连结片33b和滑板31的下表面形成。被连结部33c从滑板3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具备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如图4及图5所示,被连结部33c在滑板31向后方向(箭头b方向)滑动移动时,与连结部32a连结。
如图6或图7所示,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由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外侧前端部向后座椅6侧突出形成的突出片构成。如图4及图5所示,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将设在座垫62的后端部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板部件连结部65b装拆自如地连结。如图6或图7所示,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以将供板部件连结部65b卡合的卡合部33d1和形成在卡合部33d1的顶端侧的卡定部33d2连续形成的方式构成。
卡合部33d1由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J字状的舌片构成。卡定部33d2为了能够供行李箱板32顺畅地卡合,而以从卡合部33d1的顶端向下方向扩开的方式弯曲为大致弯曲状而形成。
<钩部件>
如图2及图13的(a)、(b)所示,钩部件4是用于通过使钩挂部件5钩挂而将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板部件3保持为立靠状态的钩挂件。除此以外,钩部件4也能够作为钩挂购物袋(也称为“带提手的垃圾袋”、“便利店袋”)、带提手包等的钩挂件而使用。钩部件4在后座椅6的背面中设于比图1所示那样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靠上方的位置。而且,若详细叙述,则如图2所示,在将板部件3配置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下,钩部件4设置在能够使钩挂部件5钩挂的位置。钩部件4在车宽方向中,设在前延伸部32b的正上方。如图13的(a)、(b)所示,钩部件4构成为具备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J字形状的钩41和用于将钩41固定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固定框42。
<钩挂部件>
钩挂部件5通过能够钩挂于钩部件4的挠性部件形成。钩挂部件5例如将折曲成大致U字状的线状部件的两端部设在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钩挂部件5通过直接卡挂于钩部件4而钩挂的线材51形成。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被通过固定件72固定在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上的保持部件7固定。
线材51能够以某种程度自由地弯曲,由具有能够拉起板部件3的拉伸力的部件构成。线材51可以为由一根构成的线材,也可以为将多根捻在一起而成的线缆状的线材。线材51例如由线状、绳状、索状、线材状、锁链等树脂制、金属制或纤维制的部件构成。
<保持部件>
如图13的(a)、(b)所示,保持部件7为用于保持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托架。保持部件7由具有钩挂部件固定部71a、收纳凹部71b和开口部71c的保持部件主体71构成。
保持部件主体71由通过多个固定件72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横长矩形的平板部件构成。
钩挂部件固定部71a是将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线材51的两侧基端部固定的固定部。钩挂部件固定部71a一体形成于保持部件主体71。
如图13的(b)所示,收纳凹部71b是以不晃荡的方式收纳U字状的钩挂部件5的顶端侧部位的保持部。收纳凹部71b由将在俯视观察时折曲形成为L字状的两个突出片相对配置且能够供U字状的线材51的顶端侧部位插入的大致筒状(大致C字状)的空间构成。收纳凹部71b一体形成于保持部件主体71。
开口部71c是供大致U字状的线材51的顶端侧部位插入并保持的收纳凹部71b的开口端部。开口部71c以在将行李箱板32载置到搁架部11上时开口缘朝向后方向侧的方式开口。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0、图11的(a)、(b)及图12的(a)~(c),说明搁架部11的车外侧的构造。
如图11的(a)及图12的(a)~(c)所示,搁架部11的车外侧通过形成搁架部11的车外侧顶面的上壁11g、形成搁架部11的车外侧底面的下壁11h、和将上壁11g与下壁11h连结的室内壁11i形成为截面コ字状。
凹部11b的车外侧的上壁11g朝向下壁11h侧凹陷地形成。如图11的(a)及图12的(a)所示,凹部11b的车外侧底面11j和下壁11h通过从搁架部11的车外侧的表面突出的肋11k而连结。
如图11的(a)及图12的(a)所示,在车室内壁22的车外侧表面中,凸部或凹部11a的下侧的上壁11g形成有从该上壁11g经由室内壁11i、搁架部11的下壁11h向下方延伸的肋11k。
肋11k由用于加强搁架部11的突出片构成。肋11k在车室内壁22的车外侧表面中,从搁架部11的上方经由搁架部11的上壁11g、室内壁11i及下壁11h直至搁架部11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沿车室内壁22的车外侧表面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1~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作用。
在板部件3的上表面载置行李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将行李箱板32载置到搁架部11上,在行李箱板32上载置滑板31,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在行李箱空间21内。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关于板部件3,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与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滑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与后座椅6的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而被保持。因此,即使在车辆1行驶中,板部件3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配置在行李箱2内。
在板部件3被配置成能够载置行李的水平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行李箱空间21被板部件3划分成上侧和下侧这两个空间。因此,行李能够载置到板部件3上和板部件3的下侧的底板24上这两个地方。
在该状态下,如图4所示,使后座椅6向前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于是,滑板31借助连结部件33及座椅连结部件653而被后座椅6拉动,在行李箱板32上向前方向滑动。像这样,由于滑板31与后座椅6一起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座椅靠背61与滑板31之间的间隙S扩大。因此,能够限制间隙S扩大而行李从间隙S落下。
如图5所示,若使后座椅6向后方向(箭头b方向)移动,则滑板31借助座椅连结部件65及连结部件33而被后座椅6推压,在行李箱板32上向后方向滑动。像这样,由于在使后座椅6后退时滑板31也一起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座椅靠背61与滑板31之间的间隙S扩大。
在不使用板部件3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首先使滑板31以座椅连结部65a为中心向前方向转动,立靠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接着,使行李箱板32的两端的保持部32f插入到左右的搁架部11的凹部11b中而支承。接着,将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钩挂部件5钩挂于钩部件4。
像这样,行李箱板32通过与搁架部11的凹部11b卡合以及将钩挂部件5钩挂于钩部件4,而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支承于车身。通过连结部件33及座椅连结部件65而与后座椅6连结的滑板31,由于上端部被行李箱板32支承,所以不晃荡地被支承。由此,由于行李箱2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宽敞的行李箱空间21,所以能够将大的行李载置到底板24上。
像这样,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为在设于车宽方向两侧的车室内壁22的搁架部11之间架设地配置行李箱板32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在该车辆用行李箱构造中,在搁架部11设有上部开口的凹部11b,行李箱板32具备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前侧两端部32d和在前侧两端部32d之间与该前侧两端部32d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32b,在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来保持行李箱板32时,与底面11c相比前延伸部32b位于下方。
由此,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在将行李箱板32立靠到凹部11b时,与前侧两端部32d相比前延伸部32b位于下方,由此能够使行李箱板32的重心更接近凹部11b。因此,能够将行李箱板32以稳定状态配置成立靠状态。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将板部件3不晃荡地配置到搁架部11的凹部11b中。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具备:能够在搁架部11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后座椅6);和前部与后座椅6连结而能够与后座椅6一起滑动的滑板31,在将行李箱板32架设地配置在搁架部11之间时,滑板31的后部被载置于行李箱板32的上表面。
由此,能够通过行李箱板32从下侧支承滑板31。另外,由于将行李箱板32的前延伸部32b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所以能够通过与滑板31的重叠范围大的前延伸部32b支承滑板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将行李载置到滑板31上时,能够防止滑板31的中央部因行李的荷载而挠曲。
另外,如图2、图5及图6所示,在滑板31设有从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具备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的被连结部33c,行李箱板32的前侧两端部32d具有:在将行李箱板32架设地配置在搁架部11之间的状态下与被连结部33c连结的连结部32a;从连结部32a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后延伸部32e;和从后延伸部32e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保持部32f,保持部32f在与凹部11b卡合的情况下,配置成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的状态。
由此,在使保持部32f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时,后延伸部32e位于搁架部11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行李箱板32的偏转(yaw)方向上的旋转。另外,能够确保与滑板31的连结部32a的形状自由度。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搁架部11具有:载置行李箱板32的上表面11f;从上表面11f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1侧壁11d;从第1侧壁11d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的底面11c;和从底面11c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第2侧壁11e,凹部11b由第1侧壁11d、底面11c和第2侧壁11e形成,第2侧壁11e与上表面11f相比向上方延伸。
由此,当提起载置于上壁11g的行李箱板32的后部时,行李箱板32的前端会自然地进入到凹部11b内,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对行李箱板32的保持。
另外,由于第2侧壁11e延伸至比上壁11g靠上,所以在进行使行李箱板32插入到凹部11b中而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作业时,能够将行李箱板32的前端引导到凹部11b内。因此,能够更加简单地进行该作业。
另外,在立起行李箱板32的状态下,由于与凹部11b的深度相比,由第2侧壁11e支承行李箱板32的范围大,所以能够将行李箱板32保持为更加稳定的状态。
另外,如图7、图9及图10所示,搁架部11通过将车室内壁22的一部分向车内侧鼓出而形成,搁架部11通过形成搁架部11的顶面的上壁11g、形成搁架部11的底面的下壁11h和将上壁11g与下壁11h连结的室内壁11i而形成为截面コ字状,凹部11b的上壁11g朝向下壁11h侧凹陷地形成,凹部11b的底面11j和下壁11h通过从搁架部11的车外侧的表面突出的肋11k而连结。
由此,通过将车室内壁22鼓出而形成搁架部11,由此能够简化将行李箱板32支承为立靠状态的构造。另外,若将行李箱板32插入到凹部11b内而使其为立靠状态,则行李箱板32的荷载会集中于凹部11b的底壁,但能够通过加强用的肋11k支承施加于下壁11h的荷载,而进行加强。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造及变更,本发明当然也涉及进行了这些改造及变更的发明。
例如,板部件3并不限定于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例如也可以为金属、木材、将它们组合而制作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连结部33c的一个例子,列举通过由板状部件构成的连结部件33形成的舌片状的被连结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被连结部33c只要为从滑板3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的部件即可,也可以为一体形成在滑板31的下表面的在从侧面观察时为大致L字形状的突起(突出片)。
另外,钩挂部件5及保持部件7列举在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设置一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其设置位置及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钩挂部件5及保持部件7可以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设在多个部位,另外,可以设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中央部的一个部位,也可以适当变更其设置位置及数量。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在设于车宽方向两侧的车室内壁的搁架部之间架设地配置行李箱板,所述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搁架部设有上部开口的凹部,
所述行李箱板具备:
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前侧两端部;和
在所述前侧两端部之间与该前侧两端部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延伸部,
在使所述前侧两端部与所述凹部的底面抵接来保持所述行李箱板时,与所述底面相比所述前延伸部位于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能够在所述搁架部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和
前部与所述座椅连结而能够与所述座椅一起滑动的滑板,
在将所述行李箱板架设地配置在所述搁架部之间时,所述滑板的后部被载置于所述行李箱板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板设有从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具备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的被连结部,
所述行李箱板的前侧两端部具有:
在将所述行李箱板架设地配置在所述搁架部之间的状态下与所述被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
从所述连结部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后延伸部;和
从所述后延伸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在与所述凹部卡合的情况下,配置成与所述凹部的底面抵接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架部具有:
载置所述行李箱板的上表面;
从所述上表面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1侧壁;
从所述第1侧壁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的底面;和
从所述底面的前端向上方伸长的第2侧壁,
所述凹部由所述第1侧壁、所述底面和所述第2侧壁形成,
所述第2侧壁与所述上表面相比向上方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架部通过将所述车室内壁的一部分向车内侧鼓出而形成,
所述搁架部通过形成所述搁架部的顶面的上壁、形成所述搁架部的底面的下壁、和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连结的室内壁而形成为截面コ字状,
所述凹部的所述上壁朝向所述下壁侧凹陷地形成,
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下壁通过从所述搁架部的车外侧的表面突出的肋而连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架部通过将所述车室内壁的一部分向车内侧鼓出而形成,
所述搁架部通过形成所述搁架部的顶面的上壁、形成所述搁架部的底面的下壁、和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连结的室内壁而形成为截面コ字状,
所述凹部的所述上壁朝向所述下壁侧凹陷地形成,
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下壁通过从所述搁架部的车外侧的表面突出的肋而连结。
CN201911141067.6A 2019-02-21 2019-11-20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Pending CN1115912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9831A JP2020132020A (ja) 2019-02-21 2019-02-21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2019-029831 2019-0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1219A true CN111591219A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9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1067.6A Pending CN111591219A (zh) 2019-02-21 2019-11-20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32020A (zh)
CN (1) CN11159121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5960A1 (ja) * 2021-03-02 2022-09-09 林テレンプ株式会社 荷室の遮蔽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3344A (ja) * 1999-01-12 2000-07-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トランクボ―ド構造
JP2006035903A (ja) * 2004-07-22 2006-02-0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2008273331A (ja) * 2007-04-26 2008-11-13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2009083719A (ja) * 2007-10-01 2009-04-2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CN203651629U (zh) * 2013-02-04 2014-06-1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行李搁板的安装构造
CN104228691A (zh) * 2013-06-11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513U (ja) * 1991-07-17 1993-02-02 西川化成株式会社 車両のトリム取付構造
JP3827505B2 (ja) * 2000-05-24 2006-09-27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JP5120620B2 (ja) * 2008-01-10 2013-01-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ドアトリム
JP2009166597A (ja) * 2008-01-15 2009-07-30 Toyota Boshoku Corp フックの構造
JP5299055B2 (ja) * 2009-04-21 2013-09-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3344A (ja) * 1999-01-12 2000-07-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トランクボ―ド構造
JP2006035903A (ja) * 2004-07-22 2006-02-0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2008273331A (ja) * 2007-04-26 2008-11-13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2009083719A (ja) * 2007-10-01 2009-04-2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CN203651629U (zh) * 2013-02-04 2014-06-1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行李搁板的安装构造
CN104228691A (zh) * 2013-06-11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JP5805709B2 (ja) * 2013-06-11 2015-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荷室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2020A (ja)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76535B1 (en) Multi-positional vehicle shelf
US20150091319A1 (en) Deployable center console
US20170036572A1 (en) Vehicle having interchangeably storable and mountable stowable folding seat and center console
AU2007345867B2 (en) Structure for storing vehicular seat
JP2003291733A (ja) 自動車の後部荷室構造
GB2456345A (en) Luggage system for a vehicle
US7152899B2 (en) Automotive trunk pass-through for reclining rear seat
CN111591219A (zh)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JP4293208B2 (ja) 自動車後部の荷室構造
JP2003291732A (ja) 自動車用荷室の仕切構造
JP4793142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6878480B2 (ja) 車両用荷室構造
CN111591218A (zh)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US20230192201A1 (en) Vehicle having a moveable bulkhead
JP2000025526A (ja) 自動車の荷室構造
CN111674331A (zh)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JP499779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11356612B (zh) 用于支撑布置在车辆的上部内部部分中的载荷的内部组件
JP4626396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H09169286A (ja) 荷室ボード
JP4756364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4513700B2 (ja)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594183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100384595B1 (ko) 알브이차량의 리어시트 장착구조
CN110785323A (zh) 车辆用行李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