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1218A -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1218A
CN111591218A CN201911140540.9A CN201911140540A CN111591218A CN 111591218 A CN111591218 A CN 111591218A CN 201911140540 A CN201911140540 A CN 201911140540A CN 111591218 A CN111591218 A CN 111591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ggage
trunk
vehicle
sea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05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奈良将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91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12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5/00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 B60R5/04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能够谋求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和增加放置于板部件上的行李的承载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具有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行李箱(2)、设于车辆(1)的后表面且与行李箱(2)连通的后部开口(1a)、和将行李箱(2)上下划分的行李箱板(32)。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设在比行李箱(2)的地面(23)高的位置。行李箱板(32)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般部(32g)、和从一般部(32g)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2h)。倾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32n)。

Description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车辆座椅的后方具备板部件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对行李箱后部进行开闭的尾门(rear gate)(13)的汽车,其中,以将行李箱(A)上下划分的方式配置有后行李托盘(20)。在该后行李托盘(20)的后端设有向着下侧倾斜的折曲部(25)。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后座椅后方的行李箱上方具备尾门(backdoor)的汽车,其中,使设在行李箱上部的板部件(后方板部件(4))的后端朝上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61732号公报(图1~图3、图5、图9、图11)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0-21306号公报(第1图以及第2图)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后行李托盘(20)在后端具有折曲部(25),由此当从后方将行李放入行李托盘(20)的下方的空间时,折曲部(25)会碍事。由此,后行李托盘(20)能够以使后行李托盘(20)的后部以第1支点(24)为中心向上方弹起的方式转动。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置于后行李托盘(20)上的行李的位置移动而变更,由此具有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不良的问题点。
作为用于消除这种问题点的方法,考虑了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行李箱的罩装置那样地,使行李箱板(后方板部件(4))的后端朝上弯曲。但是,在单纯使行李箱板朝上弯曲的情况下,具有行李箱板的水平面的面积变窄、可载置于行李箱板上的行李的承载量减少的问题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能够谋求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和增加放置于板部件上的行李的承载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具有设于车辆的后部的行李箱、设于所述车辆的后表面且与所述行李箱连通的后部开口、和将所述行李箱上下划分的行李箱板,该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设在比所述行李箱的地面高的位置,所述行李箱板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般部、和从所述一般部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能够谋求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和增加放置于板部件上的行李的承载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椅的背面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椅的背面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中,(a)是表示将钩挂部件钩挂于钩部件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放大后视图,(b)是表示使钩挂部件与保持部件卡合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放大后视图。
图5是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后视图。
图6是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立体图。
图7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表示设于滑板的连结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设于车室的侧面的搁架部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使后座椅移动至前侧时的板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使后座椅移动至后侧时的板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13是表示载置于搁架部的行李箱板的载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1a 后部开口
1b 行李箱的侧面
1c 下表面
2 行李箱
3 板部件
4 钩部件
5 钩挂部件
6 后座椅(座椅)
7 保持部件
23 地面
32 行李箱板
32g 一般部
32h 倾斜部
32i 侧边
32j 角边
32k 后边
32m 角落部
32n 开口区域部
71b 收容凹部
71c 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添加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一例。
此外,将图1或图2所示的车辆1的行进方向作为“F”,将后退方向作为“B”,将垂直上方侧作为“U”,将垂直下方侧作为“D”,将左侧作为“L”,将右侧作为“R”来适当说明。另外,将以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板部件3处于图1所示的水平状态时的基端侧作为前侧,将前端侧作为后侧来说明。
《车辆》
车辆1具备设于车辆1的后表面的后部开口1a、对后部开口1a进行开闭的门(省略图示)、设于车身后部的行李箱2、配置于行李箱2的前侧的座椅(例如,后座椅6)、配置于行李箱2的板部件3、和支承板部件3的搁架部11。
此外,车辆1只要如图1所示地在车身后部具备行李箱2、后部开口1a、门(省略图示)、车室内壁22和座椅,其形式、类型没有特别限定。车辆1例如由迷你面包车、厢式车型、掀背车、旅行车、轿跑车等汽车构成。另外,车辆1可以为具有一列座椅的汽车,也可以为具有两列座椅、三列座椅等多列座椅的汽车。以下,以迷你面包车类型的双列座椅的汽车为例来说明。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如图1或图2所示,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构成具备后座椅6、具有行李箱空间21的行李箱2、配置于行李箱空间21的板部件3、设于后座椅6的钩部件4、和设于板部件3的钩挂部件5。
后部开口1a是用于在行李箱2内收纳行李或将行李箱2内的行李取出的车门开口部。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为了不会使载置于行李箱2的地面23的行李等从行李箱2落下而设在比地面23高的位置。在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中央部后侧,设有供设于尾门(省略图示)的闩锁装置的闩锁卡合的撞针(省略图示)。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例如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参照图6)。由此,尾门(省略图示)形成为横剖视时大致圆弧状,成为整体稍微带圆弧的形状。如图1所示,在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车门开口区域D内,后述的板部件3的行李箱板32的后端部(后边32k)延伸至几乎与尾门(省略图示)抵接的近前的位置。
此外,门(省略图示)只要能够将后部开口1a开闭,可以为各种类型的车门。门(省略图示)例如由弹起类型的铰链式车门构成。
<行李箱>
行李箱2是收纳或承载行李的空间。该行李箱2形成于设在车身后端部的后部开口1a、与配置于乘客室的后端部的后座椅6之间。行李箱2通过使后座椅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能够在行李箱2的前后方向上改变长度。在行李箱2内的左右两侧形成有车室内壁22,该车室内壁22具有对板部件3的行李箱板32进行支承的搁架部11。
如图1所示,行李箱空间21为设在车辆1的后座椅6的后方的行李箱2内的行李收纳空间。在将板部件3配置为能够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行李箱空间21由板部件3上下划分为上侧行李箱空间和下侧行李箱空间。
在行李箱2的地面23配置有树脂制的底板24,该底板24封闭将工具、备胎、行李等收纳于地面下的大致正方体形状的行李收纳凹部,或承载行李。底板24配置于由金属制平板部件构成的底面板(省略图示)的上方。
<搁架部>
如图1、图2以及图11所示,搁架部11为从下侧支承行李箱板32的支承部。如图10所示,搁架部11从左右的车室内壁22向行李箱2侧(车内侧)鼓出,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设置。在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设有设于前端部的凹部11b、和设于凹部11b的后方的凸部或凹部11a。
如图11所示,凸部或凹部11a是当将行李箱板32水平地载置于搁架部11上时供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卡合的部位。凸部或凹部11a由突出形成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在俯视以及侧视时形成为大致梯形的突起构成。此外,凸部或凹部11a、和卡合部32c只要为彼此卡合的凹凸关系即可,也可以为彼此凹凸关系相反的形状。
如图11所示,凹部11b由上部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槽构成。凹部11b是当使板部件3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并使行李箱板32通过钩挂部件5钩挂于座椅靠背61的钩部件4时、用于将行李箱板32的保持部32f插入并保持的槽。
如图10所示,凹部11b通过第1侧壁11d、底面11c、和第2侧壁11e形成。
第1侧壁11d为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凹部11b的后侧内壁面。
底面11c为从第1侧壁11d的下端向着前方延伸的内底面。
第2侧壁11e为从底面11c的前端沿着第1侧壁11d向上方延伸的凹部11b的前侧内壁面。该第2侧壁11e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相比向上方延伸。
<后座椅>
如图1所示,后座椅6为配置于车室的后部的座席。后座椅6具有座椅靠背61、座垫62、倾动机构63、滑动机构64、和座椅连结部件65。后座椅6配置于行李箱2的前侧,能够在搁架部11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后座椅6例如由左右一对的座席构成(参照图3)。
此外,后座椅6可以为一个长椅座椅。另外,后座椅6只要位于行李箱2的前侧即可,也可以为前座椅。
座椅靠背61由例如能够以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倾倒的可倒式构成。座椅靠背61能够通过倾动机构63以及座椅锁定机构(省略图示)而以恰当的角度倾斜并锁定。如图3所示,例如在右侧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的背面上部设有后述的钩部件4。该钩部件4设置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靠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
此外,钩部件4可以安装于左侧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另外也可以安装于左右双方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另外,随后具体说明钩部件4的构成。
如图1所示,座垫62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于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
倾动机构63是用于将座椅靠背61调整为恰当的角度并保持于该角度的装置。倾动机构63设于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与座垫62的后端部之间的连结部位。此外,倾动机构63只要能够通过操作倾动机构63的操作部而使座椅靠背61从后倾状态设为直立状态即可,其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也可以没有倾动机构63。
如图1所示,后座椅6能够通过滑动机构64沿前后方向滑动来调整前后方向的位置。在滑动机构64的后端部,连结有与设在滑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的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连结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由此构成为,若座垫62沿前后方向移动,滑板31借助座椅连结部件65以及连结部件33也沿前后方向一起连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座椅连结部件65是用于将后座椅6和滑板31连结的部件。座椅连结部件65由具有座椅连结部65a、板部件连结部65b、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的金属制部件构成。
座椅连结部65a以座垫62的后端部为中心沿前后方向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座垫62的后端部。
板部件连结部65b是在大致倒U字形状的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中与滑板31的连结部件33拆装自如地连结的部位。
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由将设在前端侧的座椅连结部65a、和配置于后部侧的板部件连结部65b连结的金属制棒状部件构成。
<板部件>
如图1以及图11所示,板部件3为用于载置行李的板状部件。板部件3的构成具有滑板31、行李箱板32、连结部件33(被连结部33c)、和钩挂部件5(参照图2)。板部件3能够在行李箱空间21中保持于图1以及图11所示的能够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和图2、图3以及图12所示的配置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如图2所示,配置为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将行李箱空间21上下划分为上侧的上部行李箱空间和下侧的下部行李箱空间,具有将行李箱2设为两个空间的划分部件的功能。
<滑板>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滑板31为能够与后座椅6一起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俯视时大致矩形的树脂制的厚板状部件。滑板31的前端部借助连结部件33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而与后座椅6能够拆装地连结。由此,滑板31能够抑制当使后座椅6向前方滑动移动时在后座椅6与滑板31的前端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S,而防止行李从间隙S落下。即,该间隙S构成为,因滑板31与后座椅6一起在前后方向上连动,只要不使座椅靠背61倾动,就不会变化。
在滑板31的下侧的左右前端部,固定有用于与后座椅6连结的连结部件33。另外,在滑板31,设有从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的被连结部33c(连结部件33)。滑板31当将行李箱板32架设在左右的车室内壁22的搁架部11之间而配置时,滑板31的后部载置于行李箱板32的上表面。
<行李箱板>
行李箱板32配置于滑板31的下侧,由能够支承于车室的侧面1b的俯视时大致四边形的树脂制的厚板部件构成。行李箱板32具有连结部32a、前延伸部32b、卡合部32c、前侧两端部32d、后延伸部32e、保持部32f、一般部32g、倾斜部32h、侧边32i、角边32j、后边32k、角落部32m、和开口区域部32n。
如图1所示,行李箱板32在水平地载置于设在车室的侧面1b的搁架部11的上方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以使后边32k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后侧设有将钩挂部件5固定的保持部件7,该钩挂部件5当将行李箱板32设为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状态时钩挂于钩部件4的钩子41。行李箱板32在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2或图13所示,配置为将左右的保持部32f插入至搁架部11的凹部11b的状态。行李箱板32当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而将行李箱板32保持时,前延伸部32b比凹部11b的底面11c位于下方。
如图11及图12所示,连结部32a是当后座椅6、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部件33以及滑板31向后侧移动时,与固定于滑板31的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的被连结部33c连结的部位。如图7以及图8所示,连结部32a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前端(基端)的靠前侧两端部32d的位置。
当将行李箱板32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时,前延伸部32b因从连结部32a进一步向前方(下侧)延伸设置而降低了重心的位置,能够使行李箱板32立靠的状态稳定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前延伸部32b在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箱板32中,与连结部32a相比向着前方延伸形成。如图2所示,当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而保持行李箱板32时,该前延伸部32b以与底面11c相比位于下方的方式配置。
如图11所示,卡合部32c是在将行李箱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的情况下,与形成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来支承行李箱板32的部位。卡合部32c由如下的仰视以及侧视时大致梯形形状的槽构成,该槽在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箱板32中切缺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中央(参照图8)。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前侧两端部32d为行李箱板3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
后延伸部32e是从连结部32a的车宽方向端部向着后方(前端侧)延伸形成的部位。
如图2或图13所示,保持部32f是在将行李箱板32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时,插入至搁架部11的凹部11b而被保持的部位。保持部32f在与凹部11b卡合的情况下,配置为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的状态。如图13所示,保持部32f从后延伸部32e向着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形成。
如图5~图7所示,一般部32g是在行李箱板32中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的部位。在一般部32g的下表面,以向着上方凹陷的形状设有将钩挂部件5收容的收容凹部71b(参照图7)。
倾斜部32h是从一般部32g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部位(参照图11)。如图1所示,倾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32n。如图3所示,倾斜部32h沿着后边32k平行形成,没有沿着角边32j平行形成。
侧边32i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六边形的行李箱板32的左右的边。侧边32i沿着行李箱2的侧面1b延伸(参照图6)。
角边32j是在大致六边形的行李箱板32的车宽方向的后端部形成斜边的部位。角边32j随着从侧边32i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而形成。
后边32k是从左右的角边32j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边。如图1所示,后边32k当水平配置时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使得行李箱板32架设于左右的搁架部11之间。
如图7所示,角落部32m是平坦的一般部32g和倾斜的倾斜部32h相交的棱线。角落部32m沿着后边32k平行地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在由棱线加强的角落部32m,安装有保持部件主体71。
如图1或图11所示,开口区域部32n是在行李箱板32中,延伸至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车门开口区域D内而配置的部位。由此,开口区域部32n与底板24、和行李箱2的地面23相比向车身后方延伸。
<连结部件>
如图8或图9所示,连结部件33是用于将滑板31与行李箱板32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拆装自如地连结的部件。连结部件33由固定于滑板31的左右前端部的左右一对的金属制部件构成。连结部件33具有连结部件主体33a、行李箱板连结片33b、被连结部33c、和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连结部件33通过多个固定件34分别固定于滑板31的下表面的前侧的左右端部。
连结部件主体33a是由紧固件等固定件34与滑板31固定的部位。连结部件主体33a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如图8或图9所示,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由以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前端部向行李箱板32侧突出的方式折曲形成的侧视时大致L字形状的突出片构成。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行李箱板连结片33b与滑板31之间形成有供行李箱板32的连结部32a卡合的被连结部33c。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的前端部为了能够使行李箱板32顺畅地卡合而以向斜下方向扩开的方式折曲形成。
<被连结部>
被连结部33c是供行李箱板32的左右前端部的连结部32a拆装自如地卡合而将连结部32a支承的部位。被连结部33c由横槽形状的空间构成,该空间由侧视时大致L字状的行李箱板连结片33b、和滑板31的下表面形成。被连结部33c从滑板3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如图4以及图5所示,被连结部33c当滑板31向后方(箭头b方向)滑动移动时与连结部32a连结。
如图11或图12所示,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由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外侧前端部向后座椅6侧突出形成的突出片构成。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将设在座垫62的后端部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板部件连结部65b拆装自如地连结。如图9或图11所示,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以将供板部件连结部65b卡合的卡合部33d1和形成于卡合部33d1的前端侧的卡定部33d2连续形成的方式构成。
卡合部33d1由侧视时形成为大致J字状的舌片构成。卡定部33d2为了能够使行李箱板32顺畅地卡合,以从卡合部33d1的前端向下方向扩开的方式弯曲为大致弯曲状而形成。
<钩部件>
如图3以及图4的(a)、(b)所示,钩部件4是用于通过使钩挂部件5钩挂而将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板部件3保持于立靠状态的钩挂件。除此之外,钩部件4也能够作为将购物袋(也称为“带提手的垃圾袋”、“便利店袋”。)、带提手的包等钩挂的钩挂件来使用。钩部件4在后座椅6的背面中设在与图1所示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相比靠上方的位置。而且,若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钩部件4设置于在将板部件3配置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钩挂部件5钩挂的位置。钩部件4在车宽方向中设在前延伸部32b的正上。如图4的(a)、(b)所示,钩部件4的构成具有侧视时形成为大致J字形状的钩子41、和用于将钩子41固定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固定框42。
<钩挂部件>
如图3所示,钩挂部件5由能够钩挂于钩部件4的挠性的部件形成。钩挂部件5例如将折曲为大致U字状的线状部件的两端部设在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如图4的(a)、(b)所示,钩挂部件5由与钩部件4直接卡挂而钩挂的线材51形成。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被由固定件72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保持部件7所固定。
线材51能够以某种程度自由地弯曲,由具有能够将板部件3拉起的拉伸力的部件构成。线材51可以为一根构成的材料,也可以为将多根捻成的线缆状的材料。线材51例如由线状、绳状、索状、线材状、锁链等树脂制、金属制或者纤维制的部件构成。
<保持部件>
如图4的(a)、(b)所示,保持部件7是用于将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保持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托架。保持部件7由具有钩挂部件固定部71a、收容凹部71b、和开口部71c的保持部件主体71构成。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7设在形成于一般部32g与倾斜部32h之间的角落部32m。
如图4的(a)、(b)所示,保持部件主体71由通过多个固定件72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横长矩形的平板部件构成。
钩挂部件固定部71a是将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线材51的两侧基端部固定的固定部。钩挂部件固定部71a与保持部件主体71一体形成。
如图4的(b)所示,收容凹部71b是将U字状的钩挂部件5的前端侧部位以不会晃荡的方式收容的保持部。收容凹部71b由将俯视时折曲形成为L字状的两个突出片相对配置、且能够供U字状的线材51的前端侧部位插入的大致筒状(大致C字状)的空间构成。收容凹部71b与保持部件主体71一体形成。如图5或图7所示,收容凹部71b的上表面延伸至与行李箱板32的倾斜部32h的下表面交叉的位置。
开口部71c是供大致U字状的线材51的前端侧部位插入并保持的收容凹部71b的开口端部。当将行李箱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时,开口部71c以使开口缘朝向后方向侧的方式开口。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作用》
接着,参照图1~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作用。
在将行李载置于板部件3的上表面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将行李箱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将滑板31载置于行李箱板32上,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于行李箱空间21内。
在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板部件3使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与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滑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与后座椅6的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而被保持。由此,板部件3即使在车辆1行驶中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行李箱2内。
如图1或图11所示,行李箱板32的后端部的开口区域部32n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与行李箱2内的底板24或地面23相比向车身后方延伸而配置。由此,能够扩大载置行李的板部件3的行李载置面的面积,增加行李的承载量。另外,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后端部的倾斜部32h能够限制载置于板部件3上的行李与倾斜部32h相比向后方移动。
在板部件3配置为能够载置行李的水平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行李箱空间21由板部件3划分为上侧和下侧的两个空间。由此,行李能够载置于板部件3上、和板部件3的下侧的底板24上的两个地方。
在该状态下,如图11所示,使后座椅6向前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于是,滑板31借助连结部件33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被后座椅6拉拽,在行李箱板32上向前方向滑动。这样,滑板31与后座椅6一起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座椅靠背61与滑板31之间的间隙S扩大。由此,能够限制间隙S扩大而导致行李从间隙S落下。
如图12所示,当使后座椅6向后方(箭头b方向)移动时,滑板31借助座椅连结部件65以及连结部件33被后座椅6推动,在行李箱板32上向后方向滑动。这样,滑板31在使后座椅6后退时也一起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座椅靠背61与滑板31之间的间隙S扩大。
在不使用板部件3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首先,使滑板31以座椅连结部65a为中心向前方向转动,立靠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接着,使行李箱板32的两端的保持部32f插入至左右的搁架部11的凹部11b而支承。接着,将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钩挂部件5与钩部件4钩挂。此时,因为行李箱板32的后端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位置,所以钩挂部件5能够作为当提起板部件3时使用的拉带来利用,由此易于进行钩挂作业。
这样,行李箱板32根据与搁架部11的凹部11b卡合并将钩挂部件5钩挂于钩部件4,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于车身。通过连结部件33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而与后座椅6连结的滑板31的上端部由行李箱板32支承,由此以不会晃动的方式支承。这样地,行李箱2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宽阔的行李箱空间21,因此能够将较大的行李载置于底板24上。
这样地如图1或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具有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行李箱2、设于车辆1的后表面且与行李箱2连通的后部开口1a、和将行李箱2上下划分的行李箱板32,其中,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设在比行李箱2的地面23高的位置,行李箱板32具有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一般部32g、和从一般部32g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2h,倾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32n。
由此,根据倾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32n,行李箱板32能够更加扩大水平延伸的一般部32g。由此,能够增加载置于板部件3上的行李的承载量。另外,车辆1的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设在比行李箱2的地面23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载置于行李箱2的地面23的行李与后部开口1a相比向车身后方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行李从后部开口1a落下。另外,倾斜部32h向上方倾斜而位于该变高的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由此,倾斜部32h以将行李箱2的下侧行李箱的开口扩开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向着行李箱板32的下方的行李箱2的地面23上放入行李。该结果为,能够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
另外,如图4的(a)、(b)、图5以及图11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在行李箱2的前方具备座椅6,行李箱板32具备钩挂于座椅6的具有挠性的钩挂部件5,在一般部32g的下表面,以向着上方凹陷的形状设有将钩挂部件5收容的收容凹部71b,收容凹部71的上表面延伸至倾斜部32h的下表面(与倾斜部32h的下表面交叉的位置)。
由此,行李箱板32能够利用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2h,使收纳凹部71b的后部自然地向后方开口,因此能够视觉确认到从车辆1的后部开口1a的后方收容至收容凹部71b的钩挂部件5。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收容至收容凹部71b的钩挂部件5取出,从而能够提高钩挂部件5的取出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如图3以及图7所示,收容凹部71b设于将钩挂部件5保持的保持部件7,保持部件7设在形成于一般部32g与倾斜部32h之间的角落部32m。
由此,保持部件7通过设在形成于一般部32g与倾斜部32h之间的角落部32m,能够加强角落部32m,由此能够抑制倾斜部32h的溃倒。
另外,如图1或图3所示,行李箱板32具有沿着行李箱2的侧面1b延伸的侧边32i、随着从侧边32i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的角边32j、和从角边32j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边32k,后边32k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由此,行李箱板32根据具有随着从侧边32i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的角边32j,能够防止角边32j与后部开口1a的侧面干涉。另外,行李箱板32根据将后边32k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能够扩大配置于行李箱2内的行李箱板32的面积,增加行李的承载量。
另外,如图3以及图7所示,倾斜部32h沿着后边32k形成,没有沿着角边32j形成。
由此,行李箱板32在角边32j的位置不具有倾斜部32h,因此,能够将行李更接近后边32k地配置,由此能够增加载置于行李箱板32上的行李的量。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造以及变更,当然本发明也涉及这些改造以及变更后的发明。
例如,板部件3并非限定于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例如由金属、木材、或其组合来制作。
另外,钩挂部件5以及保持部件7以在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设有一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其设置位置以及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钩挂部件5以及保持部件7可以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设在多个部位,也可以设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中央部的一个部位,可以适当变更其设置位置以及数量。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具有设于车辆的后部的行李箱、设于所述车辆的后表面且与所述行李箱连通的后部开口、和将所述行李箱上下划分的行李箱板,所述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设在比所述行李箱的地面高的位置,
所述行李箱板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般部、和从所述一般部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李箱的前方具备座椅,
所述行李箱板具备钩挂于所述座椅的具有挠性的钩挂部件,
在所述一般部的下表面,以向着上方凹陷的形状设有收容所述钩挂部件的收容凹部,
所述收容凹部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倾斜部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凹部设于保持所述钩挂部件的保持部件,
所述保持部件设于所述一般部与所述倾斜部之间形成的角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板具有:
沿着所述行李箱的侧面延伸的侧边;
随着从所述侧边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的角边;和
从所述角边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边,
所述后边配置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沿所述后边形成,没有沿着所述角边形成。
CN201911140540.9A 2019-02-21 2019-11-20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Pending CN1115912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9826A JP6878479B2 (ja) 2019-02-21 2019-02-21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2019-029826 2019-0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1218A true CN111591218A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80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0540.9A Pending CN111591218A (zh) 2019-02-21 2019-11-20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78479B2 (zh)
CN (1) CN111591218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9838A (ja) * 1983-02-14 1984-08-27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リアパ−セル
CN1724290A (zh) * 2004-07-22 2006-01-25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货箱结构
CN101045439A (zh) * 2006-03-28 2007-10-03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放物盒的锁定装置、收纳构造、分割板固定构造及组装构造
CN202897018U (zh) * 2012-08-16 2013-04-24 浙江最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挂钩可隐藏包装盒
CN104093601A (zh) * 2012-02-17 2014-10-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
JP2015104994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荷室フック構造
JP2016124524A (ja) * 2015-01-08 2016-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06028853A (zh) * 2014-02-18 2016-10-12 吉瑞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烟包装盒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58314A (zh) * 2016-06-02 2017-12-12 佛吉亚汽车工业公司 行李箱地板遮盖装置和包含该遮盖装置的汽车行李箱
CN208085602U (zh) * 2018-04-02 2018-11-1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挂钩结构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0500B2 (ja) * 2007-05-28 2011-11-09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ラゲージボード
JP5805709B2 (ja) * 2013-06-11 2015-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荷室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9838A (ja) * 1983-02-14 1984-08-27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リアパ−セル
CN1724290A (zh) * 2004-07-22 2006-01-25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货箱结构
CN101045439A (zh) * 2006-03-28 2007-10-03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放物盒的锁定装置、收纳构造、分割板固定构造及组装构造
CN104093601A (zh) * 2012-02-17 2014-10-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
CN202897018U (zh) * 2012-08-16 2013-04-24 浙江最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挂钩可隐藏包装盒
JP2015104994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荷室フック構造
CN106028853A (zh) * 2014-02-18 2016-10-12 吉瑞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烟包装盒及其制造方法
JP2016124524A (ja) * 2015-01-08 2016-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07458314A (zh) * 2016-06-02 2017-12-12 佛吉亚汽车工业公司 行李箱地板遮盖装置和包含该遮盖装置的汽车行李箱
CN208085602U (zh) * 2018-04-02 2018-11-1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挂钩结构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78479B2 (ja) 2021-05-26
JP2020132019A (ja)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7498B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AU766035B2 (en) Multi-positional vehicle shelf
CN101298236B (zh) 具有储物箱的车辆座椅
US20150091319A1 (en) Deployable center console
EP2985176A1 (en) Vehicular seat device
EP2078636A2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in-vehicle luggage systems
CN111591219A (zh)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CN111591218A (zh)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US20090167070A1 (en) Armrest For Motor Vehicle Seat Assembly
CN113401227A (zh)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装置
CN111591220A (zh)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CN101417600B (zh) 活动车顶车辆的顶篷构件的收纳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车辆
JP4793142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US20230192201A1 (en) Vehicle having a moveable bulkhead
CN111674331A (zh)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JP499779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11071160B (zh) 车辆用收纳构造
JP4756364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502361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収納構造
JP2007230488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4268877A (ja) 自動車用トランクスルーシート
JP4626396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2010120546A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2001321244A (ja) テーブル付きアームレスト
CN110785323A (zh) 车辆用行李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