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9393A - 车辆行李箱地板 - Google Patents

车辆行李箱地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9393A
CN112009393A CN202010460995.5A CN202010460995A CN112009393A CN 112009393 A CN112009393 A CN 112009393A CN 202010460995 A CN202010460995 A CN 202010460995A CN 112009393 A CN112009393 A CN 112009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at
plate
plate porti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09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9393B (zh
Inventor
安部龙平
三好智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09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9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1Liners for load platforms or load compartments
    • B60R13/011Liners for load platforms or load compartments for internal load compartments, e.g. car tru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行李箱地板,其抑制在车辆的座椅的背面与车辆行李箱地板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该车辆行李箱地板(20)在车辆的行李箱(10)中配置于比行李箱(10)靠车辆前方配置的座椅(16)的背面(16B)与行李箱(10)的后端(10A)之间,其具备第1板部(40)、第2板部(50)以及槽部(60)。第1板部(40)覆盖行李箱(10)的地板下的车底板(17)。第2板部(50)配置于第1板部(40)与座椅(16)之间并且以上端抵接于座椅的背面的方式相对于第1板部(40)倾斜,从车辆后方覆盖座椅(16)的背面(16B)的下端。槽部(61)在第1板部(40)的前端与第2板部(50)的后端之间向上方开口,其底部连接第1板部(40)和第2板部(50)。

Description

车辆行李箱地板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行李箱地板。
背景技术
作为设于车辆的行李箱的车辆行李箱地板的一例,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能够利用铰链而弯折的车辆行李箱地板(车身盖板、行李板)。另外,作为车辆行李箱地板的另一例,公知有如下结构的车辆行李箱地板,该车辆行李箱地板具备构成行李箱的地板面的第1板部以及设为能够相对于第1板部转动的第2板部,第2板部从车辆后方覆盖比行李箱靠车辆前方配置的座椅(车辆座椅)的背面的下端。在该结构中成为如下结构,即,第2板部以倾斜姿势配置并且第2板部的上端与座椅的背面相抵接。由此,能够利用第2板部隐藏行李箱与座椅之间的间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15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在第2板部的上端与座椅的背面之间产生间隙则美观度降低。因此,需要一种第2板部的倾斜度能随着座椅的倾斜度而变化从而能够抑制在第2板部与座椅的背面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的结构。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在座椅的背面与第2板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车辆行李箱地板是在车辆的行李箱中配置于比所述行李箱靠车辆前方配置的座椅的背面与所述行李箱的后端之间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该车辆行李箱地板具备第1板部、第2板部以及槽部。所述第1板部覆盖所述行李箱的地板下的车底板。所述第2板部配置于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之间,以上端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相抵接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1板部倾斜,该第2板部从车辆后方覆盖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的下端。所述槽部在所述第1板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板部的后端之间向上方开口,其底部连接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第2板部。
在利用槽部的底部使连接于第1板部的第2板部相对于第1板部倾斜并使其上端与座椅的背面相抵接时,在槽部的底部的弹性的作用下对第2板部向座椅的背面施力。其结果,第2板部的倾斜度会随着座椅的倾斜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在座椅的背面与第2板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利用这样的结构,在车辆行李箱地板的使用者以上端部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使第2板部相对于第1板部转动时,槽部的内表面彼此相抵接,在相抵接后限制了第2板部的进一步的转动。也就是说,能够限制第2板部的转动范围。在使第2板部转动时,如果第2板部的转动角度较大,则槽部的底部会发生塑性变形而使槽部的底部的弹性降低,因此会使第2板部向座椅的背面施加的力变小。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能够限制第2板部的转动范围,因此能够抑制槽部的底部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因此,通过对第2板部向座椅的背面施力,从而能够使第2板部的上端可靠地与座椅的背面相抵接,能够抑制在座椅的背面与第2板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所述第1板部具备覆盖部、中间部以及第1板部槽。所述覆盖部对在所述行李箱的地板下的所述车底板设置的凹部进行覆盖。所述中间部配置于所述覆盖部与所述第2板部之间。所述第1板部槽在所述覆盖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具有开口,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槽部配置于所述中间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板部的后端之间,其底部连接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前端与所述第2板部的所述后端。
通过将第1板部槽设于覆盖部与中间部之间,从而使用者能够使覆盖部相对于中间部转动,从而能够容易地针对凹部进行操作。并且,第1板部槽的开口形成于第1板部的下表面,因此从上方(车辆行李箱地板的表面侧)看不到第1板部槽的开口,能够抑制美观度降低的情况。
车辆行李箱地板还具备配置于所述中间部的与所述车底板相对的面的、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缓冲构件。通过在中间部与车底板之间夹设缓冲构件,从而能够抑制中间部与车底板相抵接而产生异响的情况。
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的最下层由表皮构件形成。在使第2板部以其上端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相对于第1板部转动时,在槽部的底部处表皮构件被拉拽。因此,利用表皮构件的弹性能够更可靠地将第2板部按压于座椅的背面。
所述覆盖部呈具有与右侧的行李箱侧面装饰件和左侧的行李箱侧面装饰件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宽度的板状。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所述覆盖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行李箱的地板面,能够在此载置行李。
所述第2板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从车辆后方覆盖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的下端。
所述槽部由后侧内表面、前侧内表面以及底部的上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所述后侧内表面以上端比下端靠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前侧内表面以上端比下端靠车辆前侧的方式倾斜。利用这样的结构,在使第2板部以其上端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转动时,所述前侧内表面与所述后侧内表面相抵接,在相抵接后第2板部的转动被限制。也就是说,能够将所述第2板部的转动限制于预定的转动角度的范围内。因此,通过对所述第2板部向座椅的背面施力从而能够使所述第2板部的所述上端可靠地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相抵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与所述第2板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所述第1板部槽由后侧内表面、前侧内表面以及所述底部的下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所述后侧内表面以下端比上端靠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前侧内表面以下端比上端靠车辆前侧的方式倾斜。利用这样的结构,使用者能够使所述覆盖部相对于所述中间部转动,将所述覆盖部向上方抬起,能够容易地针对所述凹部进行操作。所述第1板部槽是在所述第1板部的所述下表面形成有开口的结构,因此从上方看不到所述开口,从而能够抑制美观度降低的情况。
所述座椅具备能够彼此独立地转动的右侧座椅靠背和左侧座椅靠背,所述第2板部具备被狭缝分割开的右侧座椅覆盖部和左侧座椅覆盖部。所述槽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右侧座椅覆盖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右侧槽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左侧座椅覆盖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左侧槽部。所述右侧槽部的底部连接所述右侧座椅覆盖部和所述中间部。所述左侧槽部的底部连接所述左侧座椅覆盖部和所述中间部。利用这样的结构,所述右侧座椅覆盖部的倾斜角会随着所述右侧座椅靠背的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所述左侧座椅覆盖部的倾斜角会随着所述左侧座椅靠背的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使在所述右侧座椅靠背和所述左侧座椅靠背彼此独立地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所述第2板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背面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所述表皮构件具有构成所述第1板部的最下层的第1部分以及构成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最下层的第2部分。利用这样的结构,在使所述第2板部以其上端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转动时,构成所述槽部的底部的表皮构件的第2部分被拉拽。因此,利用所述表皮构件的弹性能够更可靠地将所述第2板部按压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
发明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座椅的背面与第2板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后方观察车辆行李箱而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辆行李箱地板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车辆行李箱的剖视图。
图4是车辆行李箱地板的中间部的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车辆行李箱地板的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车辆行李箱地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第2板部50相对于第1板部40转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比较例的车辆行李箱地板中使第2板部500相对于第1板部400转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行李箱;10A、行李箱的后端;12、凹部;14、横梁(构成车身的板构件);16、后部座椅(座椅);16B、背面;20、地板;20B、地板20的上表面;34、表皮构件;40、第1板部;40A、第1板部的下表面;41、覆盖部;42、中间部;42A、中间部的下表面(中间部的与板构件相对的面);43、缓冲构件;50、第2板部;50A、第2板部的上端;60、第1板部槽;60D、第1板部槽的底部;61、槽部;61D、(槽部61的)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8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行李箱地板20(车身盖板、行李板)进行说明。其中,各图中的FR是指车辆前方,PR是指车辆后方。车辆行李箱地板20(以下简称为地板20)以覆盖车辆(交通工具)的行李箱10的地板下的车底板17(参照图3)的方式配置于行李箱10内。行李箱10被车辆的后门从车辆后方覆盖,通过设为打开后门的状态从而能够相对于行李箱10进行行李的拿出和放入。
如图1所示,地板20具有第1板部40、第2板部50以及槽部61。第1板部40整体上形成为方形状,水平地配置于行李箱10的后端10A与后部座椅16之间,构成行李箱10的地板。第2板部50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其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第2板部50以其前端与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相抵接并且相对于第1板部40倾斜的方式配置于第1板部40的前端与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之间。第2板部50从后方覆盖后部座椅16的座垫16A的后端(座椅的下端)。槽部61在地板20的第1板部40与第2板部50之间的部分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槽。槽部61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槽部61的底部61D连接第1板部40的前端与第2板部50的后端。也就是说,槽部61的底部61D作为整体铰链发挥功能。
如图5所示,通过将地板20的第1板部40与第2板部50之间的部分设为薄壁状从而形成槽部61,将地板20设为能够弯折的构件。例如能够通过沿板厚度方向压扁地板20的第1板部40与第2板部50之间的部分来形成槽部61。
更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槽部61在地板20的上表面20B具有开口,并由后侧内表面61A、前侧内表面61B以及底部61D的上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后侧内表面61A以上端比下端靠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前侧内表面61B以上端比下端靠车辆前侧的方式倾斜。因此,随着朝向槽部61开口去而槽宽变大。
如图3所示,第1板部40具备:覆盖部41,其从上方覆盖在行李箱10的地板下的车底板17设置的凹部12;中间部42,其配置于覆盖部41与槽部61之间;以及第1板部槽60,其设于覆盖部41与中间部42之间。凹部12构成为设于车底板17的、能够收纳工具箱13的收纳空间。除工具箱13以外也能够将备用轮胎、其他物品收纳于凹部12。
覆盖部41形成为具有与右侧的行李箱侧面装饰件11和左侧的行李箱侧面装饰件11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宽度的板状。覆盖部41在行李箱10中水平地配置。通过像这样地配置覆盖部41从而使其上表面构成行李箱10的地板面,在此能够载置行李。覆盖部41以后端的至少一部分与行李箱10的后端10A抵接或靠近的方式配置于行李箱10内。
第1板部槽60形成为跨覆盖部41的整个宽度地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参照图2的虚线)。例如能够通过将第1板部40中的覆盖部41与中间部42之间的部分沿厚度方向压扁从而形成第1板部槽60。更详细来说,第1板部槽60具有形成于第1板部40的下表面40A的开口。第1板部槽60由后侧内表面60A、前侧内表面60B以及底部60D的下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后侧内表面60A以下端比上端靠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前侧内表面60B以下端比上端靠车辆前侧的方式倾斜。因此,第1板部槽60随着朝向下方去而槽宽变大。第1板部槽60的底部60D连接覆盖部41与中间部42并作为整体铰链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中间部42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且前端比后端短的板状。针对中间部42而言,右侧边缘形成为L字形,左侧边缘形成为倒L字形,并且均形成有凹部31。在凹部31分别配置有右侧和左侧行李箱侧面装饰件11中的向车厢内侧突出的部分。中间部42的后端与覆盖部41的前端为大致相同的长度,中间部42借助第1板部槽60的底部60D连接于覆盖部41前端。因此,第1板部40在覆盖部41与中间部42的分界部(第1板部槽60的底部60D)处能够弯折。
如图3所示,中间部42配置为从上方覆盖横梁14(构成车辆的板构件)。如图4所示,中间部42的右侧端和左侧端分别被分别设于右侧行李箱侧面装饰件11和左侧行李箱侧面装饰件11的阶梯状的支承部15支承。因此,在中间部42与横梁14之间会沿上下方向稍微空出间隙S1。并且,在中间部42的下表面42A(中间部42的与横梁14相对的面)安装有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缓冲构件43(片状聚氨酯等)。如图4所示,缓冲构件43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排列两个的形式设置,但缓冲构件43的设置数量不限定于此。
如图3所示,在覆盖部41载置于工具箱13的上表面的情况下,横梁14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工具箱13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因此中间部42以随着朝向车辆前方(图3的左侧)去而上升倾斜的姿势配置。此外,在载置中间部42的面与载置覆盖部41的面处于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中间部42与覆盖部41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并且以水平姿势配置。也就是说,也可以使中间部42的上表面与覆盖部41的上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如图2所示,第2板部50具备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53分割开的右侧座椅覆盖部50R和左侧座椅覆盖部50L。此外,槽部61也被狭缝53左右分割开。也就是说,槽部61具有配置于右侧座椅覆盖部50R与中间部42之间的右侧槽部61R以及配置于左侧座椅覆盖部50L与中间部42之间的左侧槽部61L。右侧槽部61R的底部61D连接右侧座椅覆盖部50R与中间部42,左侧槽部61L的底部61D连接左侧座椅覆盖部50L与中间部42。
如图1所示,在比行李箱10靠前方的位置配置有后部座椅16。后部座椅16具备座垫16A、右侧座椅靠背16R以及左侧座椅靠背16L。右侧座椅靠背16R和左侧座椅靠背16L能够彼此独立地转动,从而能够分别调整倾斜角。在地板20设于行李箱10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第2板部50以相对于中间部42倾斜的姿势配置为使第2板部50的上端50A(车辆前端)抵接于背面16B。第2板部50配置为从车辆后方覆盖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更详细来说是右侧座椅靠背16R的背面16RB和左侧座椅靠背16L的背面16LB)的下端。第2板部50配置为随着从中间部42的车辆前端朝向车辆前方去而上升倾斜的姿势。更详细来说,如图1所示,右侧座椅覆盖部50R配置为从车辆后方覆盖背面16B中的右侧座椅靠背16R的背面16RB的下端,左侧座椅覆盖部50L配置为从车辆后方覆盖背面16B中的左侧座椅靠背16L的背面16LB的下端。此外,在图3中图示出了左侧座椅覆盖部50L覆盖左侧座椅靠背16L的背面16LB的状态。
在地板20未设于行李箱10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地板20处于自然状态时,如图2所示,第2板部50成为相对于中间部42不倾斜的状态(第2板部50和中间部42为平坦的状态)。在将地板20设于行李箱10时,如图7所示,第2板部50向车辆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相对于中间部42倾斜的姿势。在第2板部50处于这样的姿势时,与自然状态相比,槽部61的底部61D的下表面成为被拉拽的状态。因此,在槽部61的底部61D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会对第2板部50施力而导致第2板部50的上端欲向朝向前方的那一侧转动。也就是说,第2板部50的上端部被按压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
右侧座椅靠背16R和左侧座椅靠背16L构成为能够彼此独立地调整相对于座垫16A的倾斜角(能够彼此独立地转动)。像上述那样地,由于第2板部50的上端被按压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因此右侧座椅覆盖部50R的倾斜角会随着右侧座椅靠背16R的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左侧座椅覆盖部50L的倾斜角会随着左侧座椅靠背16L的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使在右侧座椅靠背16R和左侧座椅靠背16L彼此独立地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2板部50的上端与背面16B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另外,如图6所示,第1板部40具备基材32和表皮构件33、34。基材32是将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的板材32A、32B、32C层叠而形成的。表皮构件33、34分别粘贴于基材32的表面和背面。也就是说,第1板部40的最上层由表皮构件33形成,第1板部40的最下层由表皮构件34形成。表皮构件34延伸至槽部61的底部61D(参照图5),槽部61的最下层也由表皮构件34的一部分形成。也就是说,表皮构件34具有构成第1板部40的最下层的第1部分以及构成槽部61的最下层的第2部分。此外,表皮构件33、34例如由无纺布形成,成为比基材32易于沿纵向横向伸缩的结构。另外,构成基材32的3个层的板材32A、32B、32C中的作为中间层的板材32A形成为凸部和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的凹凸形状。并且,配置于板材32A的表面侧的板材32B以及配置于板材32A的背面侧的板材32C均形成为平坦的形状。此外,表皮构件33、34的材质不限定于无纺布,能够恰当变更。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地板20构成为,第1板部40与第2板部50被槽部61的底部61D连接,在将地板20设于行李箱10时第2板部50相对于第1板部40倾斜。利用这样的结构,在槽部61的底部61D的弹性(更详细来说是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能够对第2板部50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施力。其结果,第2板部50的倾斜度会随着后部座椅16的倾斜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在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与第2板部50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在地板20的使用者将第2板部50以上端50A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转动时,如图7所示,槽部61的前侧内表面61B与后侧内表面61A抵接,在抵接后第2板部50的转动被限制。也就是说,能够将第2板部50的转动限制于预定的转动角度的范围内。此外,第2板部50的转动角度的最大值(最大转动角度)由在地板20处于自然状态时的后侧内表面61A与前侧内表面61B所形成的角度D1(参照图5)决定。角度D1例如设定为60度、82度,但不限定于此,能够恰当变更。
在使第2板部50转动时,如果第2板部50的转动角度较大,则槽部61的底部61D会发生塑性变形而使底部61D的弹性降低,因此会使第2板部50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施加的力变小。由此,例如担心出现如下情况,即,尽管后部座椅16是前倾姿势,但第2板部50仍维持立起的状态,从而导致在背面16B与第2板部50之间产生间隙。
在图8中示出了比较例。像比较例那样,在第1板部400与第2板部500被在地板200的下表面36B形成有开口的槽部161(具有向下方开口的槽)的底部161D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在将第2板部50以上端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转动时,槽部161的前侧内表面161B不会与后侧内表面161A相抵接,因此无法限制第2板部500的转动,担心出现底部161D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槽部61在地板20的上表面20B形成有开口,因此能够限制超过第2板部50的最大转动角度的转动。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底部61D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因此,通过对第2板部50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施力从而能够使第2板部50的上端50A与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可靠地抵接,能够抑制在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与第2板部50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部40具备对在行李箱10地板下的车底板设置的凹部12进行覆盖的覆盖部41、配置于覆盖部41与槽部61之间的中间部42以及形成于覆盖部41与中间部42之间的第1板部槽60。第1板部槽60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其底部60D与覆盖部41的前端及中间部42的后端相连。第2板部50借助槽部61的底部61D而连接于中间部42的前端。第1板部槽60在第1板部40的下表面40A形成有开口,并且由后侧内表面60A、前侧内表面60B以及底部60D的下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
通过设置第1板部槽60,使用者能够使覆盖部41相对于中间部42转动而将覆盖部41向上方抬起,能够容易地针对凹部12进行操作。第1板部槽60是在第1板部40的下表面40A形成有开口的结构,因此从上方(地板20的表面侧)看不到开口,能够抑制美观度降低的情况。
中间部42配置为从上方覆盖横梁14的形式,在中间部42的下表面42A(中间部的与横梁14相对的面)安装有缓冲构件43。通过在中间部42与横梁14之间夹设缓冲构件43从而能够抑制中间部42与横梁14相抵接而产生异响的情况。此外,中间部42是覆盖作为车身的一部分的板构件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配置为从上方覆盖车底板17的形式。
槽部61的最下层由表皮构件34的第2部分形成。在使第2板部50以其上端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转动时,构成槽部61的底部61D的表皮构件34的第2部分被拉拽。因此,利用表皮构件34的弹性能够将第2板部50更可靠地按压于后部座椅16的座椅靠背的背面16B。
利用槽部61的底部61D的弹性能够对第2板部50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施力,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对第2板部50向后部座椅16的背面16B施力的专用的施力手段(弹簧等)。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利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板部50具备右侧座椅覆盖部50R和左侧座椅覆盖部50L中的任意一者。
(2)也可以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板部50处一体地设有右侧座椅覆盖部50R和左侧座椅覆盖部50L。
(3)也可以不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板部槽60,地板20也可以由仅被槽部61分割开的部位形成。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行李箱地板,其在车辆的行李箱中配置于比所述行李箱靠车辆前方配置的座椅的背面与所述行李箱的后端之间,其中,
该车辆行李箱地板具备:
第1板部,其覆盖所述行李箱的地板下的车底板;
第2板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之间,以其上端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相抵接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1板部倾斜,该第2板部从车辆后方覆盖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的下端;以及
槽部,其在所述第1板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板部的后端之间向上方开口,该槽部的底部连接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2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第1板部具备:
覆盖部,其对在所述行李箱的地板下的所述车底板设置的凹部进行覆盖;
中间部,其配置于所述覆盖部与所述第2板部之间;以及
第1板部槽,其在所述覆盖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表面具有开口,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槽部配置于所述中间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板部的后端之间,其底部连接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前端与所述第2板部的所述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该车辆行李箱地板还具备配置于所述中间部的与所述车底板相对的面的、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缓冲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的最下层由表皮构件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覆盖部呈具有与右侧的行李箱侧面装饰件和左侧的行李箱侧面装饰件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宽度的板状。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第2板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座椅的所述背面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槽部由后侧内表面、前侧内表面以及底部的上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
所述后侧内表面以上端比下端靠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前侧内表面以上端比下端靠车辆前侧的方式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第1板部槽由后侧内表面、前侧内表面以及所述底部的下表面划定其内部空间,
所述后侧内表面以下端比上端靠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前侧内表面以下端比上端靠车辆前侧的方式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2、3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座椅具备能够彼此独立地转动的右侧座椅靠背和左侧座椅靠背,
所述第2板部具备被狭缝分割开的右侧座椅覆盖部和左侧座椅覆盖部,
所述槽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右侧座椅覆盖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右侧槽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左侧座椅覆盖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左侧槽部,
所述右侧槽部的底部连接所述右侧座椅覆盖部和所述中间部,
所述左侧槽部的底部连接所述左侧座椅覆盖部和所述中间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行李箱地板,其中,
所述表皮构件具有构成所述第1板部的最下层的第1部分以及构成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最下层的第2部分。
CN202010460995.5A 2019-05-30 2020-05-27 车辆行李箱地板 Active CN112009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1059A JP7259552B2 (ja) 2019-05-30 2019-05-30 デッキボード
JP2019-101059 2019-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9393A true CN112009393A (zh) 2020-12-01
CN112009393B CN112009393B (zh) 2023-08-29

Family

ID=73506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0995.5A Active CN112009393B (zh) 2019-05-30 2020-05-27 车辆行李箱地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59552B2 (zh)
CN (1) CN1120093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1820A (zh) * 2021-03-04 2022-09-09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带有用于称量装载的物体的集成的负载秤的机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40043A1 (fr) * 2022-09-27 2024-03-29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garnissage d’uN coffre ÉtagÉ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2750A1 (en) * 1998-07-09 2000-01-20 Byung Moon Son Console mat for trunk compartment of automobile
JP2009073426A (ja) * 2007-09-24 2009-04-09 Honda Motor Co Ltd ラゲッジルームのフロアリッド
CN104228691A (zh) * 2013-06-11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CN105857207A (zh) * 2015-02-05 2016-08-17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饰件
JP2017206189A (ja) * 2016-05-20 2017-11-24 株式会社タケヒロ 自動車用パッケージトレイ
JP2018043622A (ja) * 2016-09-14 2018-03-22 盟和産業株式会社 ラゲッジボ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55176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Richard W. Roberts In-situ foam core panel system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2750A1 (en) * 1998-07-09 2000-01-20 Byung Moon Son Console mat for trunk compartment of automobile
JP2009073426A (ja) * 2007-09-24 2009-04-09 Honda Motor Co Ltd ラゲッジルームのフロアリッド
CN104228691A (zh) * 2013-06-11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行李室构造
CN105857207A (zh) * 2015-02-05 2016-08-17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饰件
JP2017206189A (ja) * 2016-05-20 2017-11-24 株式会社タケヒロ 自動車用パッケージトレイ
JP2018043622A (ja) * 2016-09-14 2018-03-22 盟和産業株式会社 ラゲッジボー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1820A (zh) * 2021-03-04 2022-09-09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带有用于称量装载的物体的集成的负载秤的机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9552B2 (ja) 2023-04-18
JP2020192941A (ja) 2020-12-03
CN112009393B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6544B1 (en) Seat back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US7341302B2 (en) Seatin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JP552668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10046683B2 (en) Suspension seat back and cushion system having an inner suspension panel
CN112009393B (zh) 车辆行李箱地板
US7850246B2 (en) Shingled thin seat construction for vehicle
US5951128A (en) Auto lap-top computer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CN112208409B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10171365B (zh) 包括具有信息显示装置的可变形外表面的饰件
US7100990B2 (en) Seat back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JP5777086B2 (ja)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US11772526B2 (en) Vehicle seat with center service door
US10471862B2 (en) Vehicle seat with resilient insert
WO2020255754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35307B2 (ja) 車両のシート収納構造
JP7372569B2 (ja) ドアライニング
JP7127237B2 (ja)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7302121B2 (ja)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510321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締結構造
JP7174227B2 (ja)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
KR20230171731A (ko) 리버서블 트레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칵핏 모듈 및 시트
JP2005112222A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2023165337A (ja) 車室側部構造
JP2010137826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4192721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