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65711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65711B
CN106965711B CN201611216508.0A CN201611216508A CN106965711B CN 106965711 B CN106965711 B CN 106965711B CN 201611216508 A CN201611216508 A CN 201611216508A CN 106965711 B CN106965711 B CN 106965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ain body
rivet
body rack
foot st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165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65711A (zh
Inventor
橘祐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965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65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65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65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的车辆用座椅。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本体,支撑乘坐者;后部内侧主体支架,设置于车厢内的地板上并支撑座椅本体;座椅轨道,将座椅本体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地板滑动;后部内侧脚部支架,安装于座椅轨道且固定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以及第2铆钉,将座椅轨道与后部内侧脚部支架加以固定,且具有自后部内侧脚部支架侧向后部内侧主体支架侧突出的下端部。在后部内侧主体支架中形成有第2铆钉的下端部能够插入的铆钉插孔。铆钉插孔能够在使座椅本体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下将第2铆钉的下端部卡止。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以前,已知有一种在滑动座椅(slide seat)(车辆用座椅)中进行配线的电线束(wire hamess)的配线结构。在这种配线结构中,为了对装设于滑动座椅的电气组件进行供电,经由连接器将地板侧的地板线束与滑动座椅侧的座椅线束电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97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组装车辆用座椅时的连接器的连接是在将座椅本体的前端部抬起而使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座椅本体有可能向后方偏移。尤其在座椅本体支撑于车辆的地板上所设置的主体支架(body bracket)的构成中,有座椅本体自主体支架脱落的可能。因此,对于以前的车辆用座椅,在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的车辆用座椅。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本体,支撑乘坐者(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本体11);主体支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及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设置于车厢内的地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地板通道(floor tunnel)101及横梁(cross-member)103)上并支撑所述座椅本体;座椅轨道(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轨道30),将所述座椅本体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地板滑动;脚部支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及后部外侧脚部支架36),安装于所述座椅轨道且固定于所述主体支架;以及固定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2铆钉37B),将所述座椅轨道与所述脚部支架加以固定,且具有自所述脚部支架侧向所述主体支架侧突出的突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下端部37b),且在所述主体支架中形成有所述突出部能够插入的第1孔部(例如实施方式的铆钉插孔25),所述第1孔部能够在使所述座椅本体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所述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下将所述突出部卡止。
根据本发明,在使座椅本体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下,自脚部支架侧向主体支架侧突出的突出部被卡止于主体支架的第1孔部,因此,可使经由座椅轨道安装于座椅本体的脚部支架不会自主体支架脱落,而维持使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由此,可在将座椅本体的前端部抬起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例如在座椅本体的下方将地板线束与座椅线束连接的作业。因此,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孔部在所述座椅本体固定于所述主体支架的状态下成为所述突出部的退避部。
根据本发明,可在座椅本体固定于主体支架的状态下防止突出部与主体支架之间的干扰,因此可更牢固地将主体支架与脚部支架加以固定。因此,可提供具有高强度且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的车辆用座椅。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有覆盖所述主体支架的盖体(例如实施方式的第1盖体50及第2盖体57),且在所述主体支架中形成有所述盖体的爪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爪部54)能够插入的第2孔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爪部插孔28),所述第2孔部与所述第1孔部一体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可利用一次压制加工而同时形成第1孔部及第2孔部,因此可减少制造成本。另外,通过具备盖体来覆盖主体支架,因此可提高外观性。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爪部设置成在插入至所述第2孔部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突出部接触。
根据本发明,通过爪部与突出部接触来限制盖体的移动,因此可防止盖体晃动。因此,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并且可确实地固定盖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座椅本体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下,自脚部支架侧向主体支架侧突出的突出部被卡止于主体支架的第1孔部,因此,可使经由座椅轨道安装于座椅本体的脚部支架不会自主体支架脱落,而维持使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由此,可在将座椅本体的前端部抬起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例如在座椅本体的下方将地板线束与座椅线束连接的作业。因此,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左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立体图。
图2是自左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下部而得的立体图。
图3是自前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立体图。
图4是自左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自左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放大仰视图。
图7是自左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后部内侧主体支架而得的立体图。
图8是自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后部内侧主体支架而得的立体图。
图9是自右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第1盖体而得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辆用座椅
11:座椅本体
12:座椅垫
13:座椅靠背
14:头枕
15:座椅线束
16:连接器
21:前部内侧主体支架
22:前部外侧主体支架
23:后部内侧主体支架(主体支架)
23a:上壁部
23b:后壁部
24:后部外侧主体支架(主体支架)
25:铆钉插孔(第1孔部)
26:螺栓插孔
27:凹部
28:爪部插孔(第2孔部)
30:座椅轨道
31:下方轨道
32:上方轨道
33:前部内侧脚部支架
34:前部外侧脚部支架
35:后部内侧脚部支架(脚部支架)
36:后部外侧脚部支架(脚部支架)
37A:第1铆钉
37a:第1铆钉的下端部
37B:第2铆钉(固定构件)
37b:第2铆钉的下端部(突出部)
38:卡止孔
40:螺栓
50:第1盖体(盖体)
51:后壁部
51a:切口部
52:左壁部
53:右壁部
54:爪部
54a:上表面
55:卡止爪部
56:卡止爪部
57:第2盖体(盖体)
101:地板通道(地板)
102:横梁
103:横梁(地板)
110:地板线束
UP:上方
FR:前方
LH:左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进行说明。只要不作特别记载,则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设为与车辆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相同,且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座椅1,以副驾驶席的车辆用座椅为例进行说明。再者,未图示的驾驶席的车辆用座椅与副驾驶席的车辆用座椅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
图1是自左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立体图。图2是自左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下部而得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具备:座椅本体11,支撑乘坐者;前部内侧主体支架21及前部外侧主体支架22,设置于车厢内的地板上并支撑座椅本体11的前部;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主体支架)及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主体支架),设置于车厢内的地板上并支撑座椅本体11的后部;以及座椅轨道30,将座椅本体11支撑为能够相对于车厢内的地板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如图1所示,座椅本体11具备:座椅垫(seat cushion)12,支撑乘坐者的臀部;座椅靠背(seat back)13,可掀动地连结于座椅垫12的后端部,且支撑乘坐者的腰部及背部;以及头枕(headrest)14,被支撑于座椅靠背13的上部,且支撑乘坐者的头部及颈部。
座椅垫12可滑动地支撑于一对座椅轨道30(参照图2)。座椅垫12具备框架、座椅软垫(seat pad)以及座椅套(seat cover)(均未图示)。所述框架构成骨架;所述座椅软垫例如由聚氨酯泡沫(urethane foam)等形成,装设于框架的上部;所述座椅套例如由合成纤维或皮革等形成,覆盖框架及座椅软垫。座椅靠背13及头枕14也与座椅垫12同样地由框架、座椅软垫及座椅套形成。
图3是自前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座椅垫12的下部配置有包括多个电线束的座椅线束15。座椅线束15的一端部电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气组件。座椅线束15的另一端部成为连接器16,与设置于车厢内的地板侧的包括多个电线束的地板线束110连接。
如图2所示,一对座椅轨道30安装于座椅垫12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部。各座椅轨道30具备以沿前后方向的方式相对于车厢内的地板而固定的下方轨道31、以及固定于座椅垫12的框架的上方轨道32。下方轨道31形成为以剖面视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在其内侧对上方轨道32进行保持。下方轨道31与上方轨道32被组合为可经由滚子等滑动构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如图1所示,在右侧的下方轨道31的前端部中的下表面安装有前部内侧脚部支架33。
在左侧的下方轨道31(参照图2)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安装有前部外侧脚部支架34。
图4是自左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自左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而得的放大立体图。再者,在图4中,示出将后述的第1盖体50拆除后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右侧的下方轨道31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安装有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脚部支架)。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是利用板材以沿下方轨道31的下表面及左右两侧面的方式形成。如图4及图5所示,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通过将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第1铆钉37A及第2铆钉37B(固定构件)铆接而固定于下方轨道31的底壁部。第1铆钉37A配置于比第2铆钉37B更靠前方处。第1铆钉37A的下端部37a及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突出部)自下方观察而形成为圆形形状。各铆钉37A、37B的下端部37a、37b自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图6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放大仰视图。
如图6所示,在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的前端部形成有使第1盖体50的后述的一对卡止爪部55、56卡止的一对卡止孔38。一对卡止孔38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形成,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
如图3所示,在左侧的下方轨道31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安装有后部外侧脚部支架36(脚部支架)。后部外侧脚部支架36与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同样地形成。
如图1所示,前部内侧主体支架21是利用板材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前部内侧主体支架21接合于构成车厢内的地板的构件中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地板通道101(参照图7)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梁102。前部内侧脚部支架33通过螺栓螺合固定于前部内侧主体支架21的上部。
前部外侧主体支架22配置于前部内侧主体支架21的左方。前部外侧主体支架22是利用板材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前部外侧主体支架22接合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梁102。前部外侧脚部支架34通过螺栓螺合固定于前部外侧主体支架22的上部。
图7是自左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后部内侧主体支架而得的立体图。图8是自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后部内侧主体支架而得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配置于前部内侧主体支架21的后方。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是利用板材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接合于构成车厢内的地板的构件中的地板通道101、及设置于比横梁102更靠后方处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梁103。
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通过螺栓40螺合固定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上部(参照图4及图6)。如图8所示,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上壁部23a被形成为在水平面上的平面视图为矩形。上壁部23a的外周缘被形成为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延伸。在上壁部23a中,形成有设置于后端部的铆钉插孔25(第1孔部)、设置于铆钉插孔25的前方的螺栓插孔26、以及设置于前端部的凹部27。
如图4及图8所示,铆钉插孔25贯通上壁部23a,且其平面视图为圆形。铆钉插孔25的内部形状比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的外部形状大。铆钉插孔25被设置成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的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能够插入。铆钉插孔25在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配置于或固定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状态下成为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的退避部。铆钉插孔25被形成为其后端部跨越上壁部23a的后端缘,且向后方开口。铆钉插孔25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的外形尺寸小。
如图6所示,用以将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螺合固定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螺栓40被插入在螺栓插孔26中。
如图8所示,凹部27自上壁部23a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且在平面视图上,自上壁部23a的前端缘向后方呈圆弧状凹陷。凹部27在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配置于或固定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状态下成为第1铆钉37A的下端部37a的退避部(参照图5)。
在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设置有自上壁部23a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后壁部23b。在后壁部23b的上端部形成有爪部插孔28(第2孔部),所述爪部插孔28被设置成能够配置第1盖体50的后述的爪部54(参照图9)。爪部插孔28贯通后壁部23b,且自后方观察形成为矩形形状。爪部插孔28被设置为其上端部跨越后壁部23b的上端缘,即上壁部23a的后端缘。爪部插孔28与铆钉插孔25一体地形成。爪部插孔28的上端部与铆钉插孔25的后端部相连。
如图2所示,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后端的上部被第1盖体50覆盖。
图9是自右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第1盖体而得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第1盖体50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上向前方开口的U字状。第1盖体50具备:后壁部51,两主面以面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左壁部52,自后壁部51的左侧缘向前方延伸,且两主面以面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以及右壁部53,自后壁部51的右侧缘向前方延伸,且两主面以面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
在后壁部51中设置有自上端缘向下方进行切口而成的矩形形状的切口部51a。右侧的座椅轨道30的上方轨道32可在切口部51a内移行(参照图2)。在切口部51a的下方设置有爪部54。爪部54自后壁部51向前方突出。爪部54被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上为矩形形状,且具备面向上方的平坦的上表面54a。如图5所示,爪部54自后方向前方插入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爪部插孔28。爪部54的上表面54a自下方与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接触。
如图9所示,在左壁部52的前端部形成有第1卡止爪部55。第1卡止爪部55自左壁部52的内侧面向右下方突出,然后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第1卡止爪部55卡止于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的左侧的卡止孔38(参照图6)。
在右壁部53的前端部形成有第2卡止爪部56。第2卡止爪部56自右壁部53的内侧面向左下方突出,然后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第2卡止爪部56卡止于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的右侧的卡止孔38(参照图6)。
如图2及图3所示,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配置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左方。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是利用板材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后部外侧脚部支架36利用螺栓螺合固定在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的上部。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的上部与后部内侧主体支架23的上部同样地构成,且形成有铆钉插孔、螺栓插孔及凹部(均未图示)。
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的后端的上部被第2盖体57覆盖。第2盖体57与第1盖体50同样地形成。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下文中对组装车辆用座椅1时的地板线束110与座椅线束15的连接作业进行说明。再者,关于以下说明中的车辆用座椅1的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参照图1至图9。
在进行地板线束110与座椅线束15的连接作业时,会使座椅垫12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座椅本体11倾斜,从而形成可自前方观察座椅垫12的下表面的状态。
具体来说,地板线束110与座椅线束15的连接作业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以将各脚部支架33~脚部支架36配置于各主体支架21~主体支架24上的方式配置座椅本体11。此时,后部内侧脚部支架35及后部外侧脚部支架36(以下称为“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的各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被插入至后部内测主体支架23及后部外侧主体支架24(以下称为“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的铆钉插孔25。
其次,通过将座椅垫12的前端部抬起而使其向上方移位,从而使座椅本体11倾斜。此处,铆钉插孔25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小于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的外形尺寸。由此,各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成为卡止于铆钉插孔25的后侧的内周缘的状态。由此,座椅本体11以将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与铆钉插孔25的接触部作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抬起而倾斜。而且,各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被卡止于铆钉插孔25的后侧的内周缘,由此可防止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自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脱落。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座椅本体11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座椅本体11倾斜的状态下,使自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向下方突出的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卡止于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的铆钉插孔25。因此,可使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不会自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脱落,而维持使座椅本体11倾斜的状态。由此,可在将座椅本体11的座椅垫12的前端部抬起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例如在座椅本体11的下方将地板线束110与座椅线束15连接的作业。因此,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另外,铆钉插孔25成为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的退避部,因此,可在座椅本体11固定于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的状态下防止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与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之间的干扰。由此,可更牢固地将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与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加以固定。因此,可提供具有高强度且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的车辆用座椅1。
另外,在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中形成有第1盖体50及第2盖体57的爪部54能够插入的爪部插孔28,且爪部插孔28与铆钉插孔25一体地形成。因此,可利用一次压制加工而同时形成铆钉插孔25及爪部插孔28,故可减少制造成本。另外,通过具备各盖体50、57来覆盖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的后端,因此可提高外观性。
另外,各盖体50、57的爪部54设置成在插入至爪部插孔28的状态下能够与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接触。因此,通过爪部54与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接触来限制各盖体50、57的移动,因此可防止各盖体50、57晃动。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54自下方接触第2铆钉37B的下端部37b,因此可防止各盖体50、57上下晃动。因此,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并且可确实地固定各盖体50、57。
再者,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图示所说明的所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座椅,以副驾驶席的车辆用座椅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驾驶席的车辆用座椅或后部坐席的车辆用座椅。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与下方轨道31是利用铆钉37A、37B来固定,但并不限定于此。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与下方轨道31也可利用螺栓或螺母等来固定。该情况下,通过设为螺栓的头部或螺母本体自各后部脚部支架35、36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卡止于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的铆钉插孔25的构成,可起到所述作用效果。
另外,各后部主体支架23、24的铆钉插孔25及爪部插孔28被形成为贯通孔,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被形成为凹状的凹陷。
此外,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本体,支撑乘坐者;
主体支架,设置于车厢内的地板上并支撑所述座椅本体;
座椅轨道,将所述座椅本体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地板滑动;
脚部支架,安装于所述座椅轨道且固定于所述主体支架;以及
固定构件,将所述座椅轨道与所述脚部支架加以固定,且具有自所述脚部支架侧向所述主体支架侧突出的突出部,且
在所述主体支架中形成有所述突出部能够插入的第1孔部,
所述第1孔部能够在使所述座椅本体的座椅垫的前端部向上方移位而使所述座椅本体倾斜的状态下将所述突出部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第1孔部在所述座椅本体固定于所述主体支架的状态下成为所述突出部的退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还包括:
覆盖所述主体支架的盖体,且
在所述主体支架中形成有所述盖体的爪部能够插入的第2孔部,
所述第2孔部与所述第1孔部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爪部被设置成在插入至所述第2孔部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突出部接触。
CN201611216508.0A 2016-01-13 2016-12-23 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06965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4648 2016-01-13
JP2016004648A JP6609822B2 (ja) 2016-01-13 2016-01-13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65711A CN106965711A (zh) 2017-07-21
CN106965711B true CN106965711B (zh) 2019-07-16

Family

ID=5933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16508.0A Active CN106965711B (zh) 2016-01-13 2016-12-23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09822B2 (zh)
CN (1) CN106965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2836B2 (ja) * 2020-05-20 2023-09-2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0344A (zh) * 2006-08-24 2008-02-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202115378U (zh) * 2010-06-04 2012-01-1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单腿座椅结构、座椅总成
FR2998229A1 (fr) * 2012-11-16 2014-05-23 Renault Sa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support pour un connecteur electriqu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associe
JP2015097435A (ja) * 2013-11-15 2015-05-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シート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2137U (ja) * 1983-09-20 1985-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トの取付構造
JP3476677B2 (ja) * 1998-05-29 2003-12-10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ロアレールのカバー取付構造
JP4987024B2 (ja) * 2009-02-27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0344A (zh) * 2006-08-24 2008-02-2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202115378U (zh) * 2010-06-04 2012-01-1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单腿座椅结构、座椅总成
FR2998229A1 (fr) * 2012-11-16 2014-05-23 Renault Sa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support pour un connecteur electriqu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associe
JP2015097435A (ja) * 2013-11-15 2015-05-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シート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65711A (zh) 2017-07-21
JP6609822B2 (ja) 2019-11-27
JP2017124721A (ja) 2017-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6560B2 (en) Seat assembly having a front cushion module
US9028004B2 (en) Vehicle seat
US10046683B2 (en) Suspension seat back and cushion system having an inner suspension panel
US11642993B2 (en)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seat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and center seat structure
US10569688B2 (en) Seating module having a recessed grip and a seating arrangement including a seating module having a recessed grip
JP650759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と他部材の配設方法
US8919854B2 (en) Variable lightweight seat concept
CN106335418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6965711B (zh) 车辆用座椅
JP682231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210354603A1 (en) Conveyance seat
JP621395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CN107719200B (zh) 用于座椅组件的集成的座椅靠背支撑构件
CN110177709B (zh) 设置有刚性板的机动车辆后部座椅靠背
US11603024B2 (en) Seating module having a recessed grip and a seating arrangement including a seating module having a recessed grip
JP2008284901A (ja) 自動車の車室内構造
CN202080154U (zh) 房车座椅及安全带装置布置结构
JP201410093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0149756A (ja) シート取付構造
JP742920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432972B2 (ja) 車両
JP2010083192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315204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545119B2 (ja) 自動車内において荷台や寝台として利用可能な車内用装備
JP2023060140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