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9404B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79404B CN104179404B CN201410213371.8A CN201410213371A CN104179404B CN 104179404 B CN104179404 B CN 104179404B CN 201410213371 A CN201410213371 A CN 201410213371A CN 104179404 B CN104179404 B CN 1041794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bar
- interlocked
- unlocked position
- lock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S292/23—Vehicle door latch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44—Multiple head
- Y10T292/104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47—Clos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76—Link and lever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虽然具备超驰功能,但操作性优异,且能够廉价地制作的门锁装置。门锁装置具备:弹键机构(43),其能够与撞针(1)进行卡合脱离;第一连杆(60A),其与内门把手连动,使弹键机构(43)动作而使撞针(1)打开;第二连杆(60B),其在能够与第一连杆(60A)连动的解锁位置和不能与第一连杆(60A)连动的锁定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在解锁位置处与外把手的操作连动,经由第一连杆(60A)使弹键机构(43)动作,由此使撞针(1)打开;锁定杆(57),其根据上锁开锁操作部的位置将第二连杆(60B)切换成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的门设置的门锁装置,公知有具备超驰(override)功能的结构。超驰功能是指在对设于车内侧的内门把手进行操作而打开门时,即使其门锁装置处于锁定状态,通过内门把手的1次的操作也能够打开门。
专利文献1中,作为具备超驰功能的门锁装置,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与内门把手连结的内杆上设置使锁定机构工作的卡合部和使弹键机构工作的连杆工作部,通过内门把手的1次的操作,使锁定机构及弹键机构工作而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将弹键机构打开。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门锁装置中,在内门把手的转动动作范围内,需要使锁定机构和弹键机构依次动作。因此,需要增大内门把手的转动范围(行程),存在操作性差(操作存在延迟感)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门锁装置中,通过内门把手的操作,将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成解锁状态之后,使弹键机构动作,为此上述构件要求高的部件精度及组装精度,从而存在造价高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3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虽然具备超驰功能,但操作性优异,且能够廉价地制作的门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作为用于解决前述课题的方案而提供一种门锁装置,其具备:
弹键机构,其能够与撞针进行卡合脱离;
第一连杆,其与内门把手连动,使所述弹键机构动作而使所述撞针打开;
第二连杆,其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的解锁位置和不能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的锁定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与外把手的操作连动,经由第一连杆使弹键机构动作,由此使所述撞针打开;
锁定杆,其将所述第二连杆切换成所述解锁位置和所述锁定位置。
通过该结构,在对内门把手进行操作时,无论第二连杆是位于锁定位置还是位于解锁位置,通过第一连杆使弹键机构动作都能够将门打开。因此,内门把手的操作行程只要是通过第一连杆仅使弹键机构动作的尺寸就足够,能够减小转动范围。即,能够提高内门把手的操作性。
另外,在对外把手进行操作时,若锁定杆为锁定状态,则无法通过第二连杆使第一连杆连动,因此弹键机构不进行打开操作,无法打开门。另一方面,若锁定杆为解锁状态,则经由第二连杆能够使第一连杆连动,从而打开门。
优选的是,所述门锁装置设有内打开杆,该内打开杆将传递所述内门把手的操作的连结构件直接连结且仅对所述第一连杆进行操作。
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小用于将内门把手的操作力向弹键机构传递的部件个数。由此,能够减小各部件的连结引起的行程的损失。而且,内打开杆仅对第一连杆进行操作,因此能够缩短所需的工作行程。而且,第一连杆不向锁定位置进行工作,因此能够减小第一连杆与弹键机构的连结引起的行程的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缩短内门把手的操作行程。
优选的是,所述弹键机构具备:
打开杆,其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
取消操作部,其通过所述打开杆的转动而使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通过使第一连杆动作而使打开杆连动来打开门,而且能够通过打开杆的取消操作部使第二连杆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即,只要通过对内门把手进行操作而仅使第一连杆动作,就能够同时进行门的打开和锁定状态的解除。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锁定杆的旋转轴方向重叠配置。
通过该结构,抑制两连杆的占有空间,能够实现门锁装置的小型化。
优选的是,所述门锁装置具备:
外壳主体,其具有正交的2个平面部;
罩构件,其将所述外壳主体的一方的平面部覆盖,
所述第一连杆被保持为沿着在所述外壳主体和所述罩构件分别形成的槽部能够往复移动。
通过该结构,利用将与具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且配置弹键机构的平面部不同的平面部覆盖的罩构件,将第一连杆保持为能够往复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卡合部,
所述第一连杆具有配置所述卡合部的工作孔,
所述工作孔具备:所述第二连杆在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移动,所述卡合部也不起作用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杆在位于解锁位置时若移动,则与所述卡合部抵接的台阶部。
通过该结构,仅通过在第一连杆形成工作孔就能够使第二连杆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得到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门锁状态下,若操作内门把手,则仅使第一连杆动作而能够打开门。因此,能够将内门把手的操作行程抑制成操作性更适当的范围。而且,在操作弹键机构之前,无需操作锁定机构(第二连杆),因此不太要求部件精度及组装精度,能够廉价地制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不同方向观察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第一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7是将罩构件拆卸的解锁状态下的第二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8是将罩构件拆卸的锁定状态下的第二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内打开杆、外打开杆、锁定杆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图9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配设于第一外壳部的解锁位置的锁定机构及打开机构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配设于第一外壳部的锁定位置的锁定机构及打开机构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从图12起对内门把手进行操作的状态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 撞针
2 连接线缆
3 连接线缆
10 门锁装置
11 外壳
12 第一外壳部
13 第二外壳部
14 外壳主体
15 第一配置部
15a 引导槽
16 保持孔
17 第二配置部
18 钥匙转动件配置孔
19 钥匙杆支承轴部
20 切换杆支承部
21 蜗轮配置部
21a 弹簧收容部
22 电动机配置部
23 保持槽部
24 线缆配置部
25 防护块
26 插通槽
27 外壁部
28 拨叉配置部
29 卡爪杆配置部
30 连结用插通槽
31 锁定杆支承轴部
32 打开杆配置部
33、34 轴支承部
35 保持部
35a 轴承槽
35b 限制壁
36 基体板
37 进入槽
38 固定板
39 罩构件
39a 轴承部
40 钥匙输入杆配置部
41 连接器配置部
42 连通部
43 弹键机构
44 拨叉
44a 卡止接受部
45 卡合槽
46 轴构件
47 弹簧
48 卡爪杆
49 卡止部
50 连结轴部
51 轴构件
52 弹簧
53 锁定机构
54 打开杆
55 操作接受部
56 取消操作部
57 锁定杆
57a 连结轴
57b 连结框部
57c 引导凸部
57d 弹簧接受轴
57e 旋转轴
58 施力弹簧
59 卡止弹簧
60A 第一连杆
60B 第二连杆
60a 平面部
60b 操作接受部
60c 操作部
60d 弹簧接受部
60e 工作孔
60f 台阶部
61 筒状连结部
62a 长孔
63 螺旋弹簧
64 打开机构
65 外打开杆
66 第二连杆工作部
69 螺旋弹簧
70 内打开杆
70a 突出部
71 第一连杆工作部
73 切换机构
74 切换杆
75 锁定钮连接部
76 凸轮接受部
77 钥匙操作接受部
78 切换操作部
79 钥匙转动件
80 桨连结构件
81 钥匙连杆连结构件
82 钥匙输入杆
83 钥匙连杆
84 钥匙杆
85 嵌合操作部
86 驱动电动机
87 输出轴
88 蜗杆
89 蜗轮
90 凸轮部
91 复位弹簧
92 印制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含“上”、“下”、“侧”、“端”的用语),但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使参照附图的发明的理解容易,并不是通过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例示,没有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
(1.整体结构)
图1及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门锁装置10在设于未图示的车身的门的内部设置,在将门相对于车身关闭的状态下,使门成为能够打开的解锁状态和不能打开的锁定状态。而且,门锁装置10在外壳11内的第一外壳部12配置有弹键机构43、锁定机构53及打开机构64,在外壳11内的第二外壳部13配置有切换机构73。
(1-1.外壳)
如图3所示,外壳1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由外壳主体14和装配于该外壳主体14的防护块25及罩构件39构成。
(1-1-1.外壳主体)
外壳主体14由通过侧面部将外缘包围的、正交的2个平面部,即第一配置部15和第二配置部17构成。
在第一配置部15装配防护块25,并形成第一外壳部12作为内部空间。第一外壳部12沿着被铰链连接的门的外侧(自由)端面延伸。在第一配置部15的下部形成有保持孔16。在保持孔16内,如后文所述,保持有防护块25的第一轴支承部33的前端部。而且,在第一配置部15的侧缘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槽15a。
在第二配置部17装配罩构件39,并形成第二外壳部13作为内部空间。第二外壳部13沿着与第一外壳部12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延伸。在第二配置部17的上部形成有钥匙转动件配置孔18和钥匙杆支承轴部19。在钥匙杆支承轴部19的下部形成有切换杆支承部20。在切换杆支承部20的下部形成有蜗轮配置部21。在切换杆支承部20的侧方形成有电动机配置部22。在蜗轮配置部21的上方部分形成有保持槽部23。保持槽部23对后述的输出轴87的前端进行保持。在蜗轮配置部21的侧方形成有弹簧收容部21a。在弹簧收容部21a配置有后述的螺旋弹簧63。在蜗轮配置部21的下部形成有线缆配置部24。在线缆配置部24配置有与在门的车内侧设置的内门把手(未图示)连结的连接线缆2(参照图1)。
(1-1-2.防护块)
在防护块25的外表面侧(门的外侧端面侧)配置有弹键机构43,在内表面侧配置有锁定机构53和打开机构64(参照图1)。在防护块25的外表面中央部形成有插通槽26。在插通槽26插通有固定于车身的撞针1。在防护块25的一侧部形成有外壁部27。插通槽26的一端侧向外壁部27开口。在防护块25的外表面侧,在插通槽26的上部形成有具有贯通孔的拨叉配置部28。而且,在插通槽26的下部形成有具有贯通孔的卡爪杆配置部29。在卡爪杆配置部29形成有连结用插通槽30。连结用插通槽30为了使弹键机构43的卡爪杆48与锁定机构53的打开杆54连动而被利用。如图5所示,在防护块25的内表面侧,在插通槽26的上部形成有锁定杆支承轴部31和弹簧接受部25c。而且,在插通槽26的下部形成有打开杆配置部32,该打开杆配置部32位于卡爪杆配置部29的背面。在打开杆配置部32的下部形成有前端插入保持于保持孔16的第一轴支承部33。打开机构64的外打开杆6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装配于第一轴支承部33。在第一轴支承部33的侧方形成有第二轴支承部34,该第二轴支承部34具有与第一轴支承部33的轴心正交的轴心。第二轴支承部34由具有U字形状的轴承槽35a的一对保持部35(图5中仅图示一方侧)构成。而且,在第二轴支承部34的上方形成有与内打开杆70抵接而阻止内打开杆70的从第二轴支承部34的脱落的限制壁35b。限制壁35b形成为以第二轴支承部34的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四分之一圆筒形状。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防护块25的外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的基体板36,在内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的固定板38。在基体板36上的与插通槽2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使撞针1插通的进入槽37。固定板38是从拨叉配置部28的贯通孔(轴构件46)向卡爪杆配置部29的贯通孔(轴构件51)延伸的板状。拨叉44、卡爪杆48及打开杆5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基体板36与固定板38之间。
(1-1-3.罩构件)
如图3所示,罩构件39相对于外壳主体14的第二配置部17,以将除了钥匙转动件配置孔18之外的钥匙杆支承轴部19、切换杆支承部20、蜗轮配置部21及电动机配置部22覆盖的方式形成。在钥匙杆支承轴部19的轴线上形成有具有贯通孔的钥匙输入杆配置部40。在钥匙输入杆配置部40的下方侧,以位于比第一外壳部12的插通槽26靠上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有连接器配置部41。在连接器配置部41的下方侧形成有连通部42,该连通部42用于将连接线缆3和切换机构73的切换杆74连结,该连接线缆3与配置在门的车内侧的锁定钮(未图示)连接。而且,在罩构件39的侧面形成有圆筒状的轴承部39a,将后述的锁定杆57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罩构件39上形成有在将罩构件39装配于前述外壳主体14的第二配置部17时、与形成于第一配置部15的引导槽15a对置的引导槽(未图示)。并且,通过两引导槽将第一连杆60A保持为沿上下方向能够滑动。
(1-2.弹键机构)
如图1及图6所示,弹键机构43具备在防护块25的外表面侧配置的拨叉44和卡爪杆48。
(1-2-1.拨叉)
拨叉44以轴构件46为中心,以能够转动到图6所示的卡合位置和从该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打开位置的方式安装于防护块25的拨叉配置部28。在拨叉44形成有撞针1能够卡合脱离的卡合槽45。而且,在拨叉44的外缘形成有供后述的卡爪杆48的卡止部49卡止的卡止接受部44a。轴构件46将其两端紧固固定于基体板36和固定板38,且在其外周安装有弹簧47(图1)。由此,拨叉44被从卡合位置朝打开位置施力。
(1-2-2.卡爪杆)
卡爪杆48具备卡止于拨叉44而对转动进行限制的卡止部49。卡爪杆48以轴构件51为中心,以能够转动到图6所示的卡止位置和从该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非卡止位置的方式安装于防护块25的卡爪杆配置部29。而且,在卡爪杆48设有经由防护块25的连结用插通槽30向内表面侧突出的连结轴部50。轴构件51贯通卡爪杆48和防护块25,且两端紧固固定于基体板36和固定板38。在轴构件51安装有弹簧52,卡爪杆48被向与拨叉44卡止的卡止位置施力。
(1-3.锁定机构)
如图5所示,锁定机构53具备打开杆54、锁定杆57、第一连杆60A及第二连杆60B,且配置在防护块25的内表面侧。
(1-3-1.打开杆)
如图5所示,打开杆54配置于防护块25的打开杆配置部32,被支承为以轴构件51为中心能够转动。打开杆54与卡爪杆48的连结轴部50卡合,并与位于防护块25的相反侧的卡爪杆48一起一体地转动。在打开杆54的一方的面的一边侧形成有操作接受部55,在另一边侧形成有取消操作部56。操作接受部55由第一连杆60A的操作部60c按压。由此,打开杆54与卡爪杆48一起转动。取消操作部56通过打开杆54的转动而对第二连杆60B的侧缘进行按压。由此,第二连杆60B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
(1-3-2.锁定杆)
锁定杆57在一方的面上,从上方侧分别形成有弹簧接受轴57a、弹簧接受部57b、连结框部57c及引导凸部57d。在弹簧接受轴57a装配有卡止弹簧59的卷绕部59a。卡止弹簧59的一端59b固定于锁定杆57。卡止弹簧59的另一端59c位于后述的第二连杆60B的长孔62a,将第二连杆60B引导成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施力弹簧58的一端与弹簧接受部57b抵接。施力弹簧58的卷绕部装配于防护块25的弹簧接受部25c,另一端卡止于防护块25的卡止接受部(未图示)。锁定杆57的弹簧接受部57b的与施力弹簧58的一端抵接的部分成为山形状(未图示)。由此,锁定杆57以后述的旋转轴57e(锁定杆支承轴部31)为中心被向图11所示的解锁位置侧及图12所示的锁定位置侧分别施力。在连结框部57c连结有后述的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引导凸部57d以能够按压后述的第二连杆60B的引导面62b的方式配置。由此,锁定杆57与第二连杆60B连动,从而能够使第二连杆60B移动(摆动)。
另外,锁定杆57在另一方(防护块25侧)的面上形成有连结轴57e,该连结轴57e配置在与前述弹簧接受轴57a同轴上。连结轴57e装配于防护块25的锁定杆支承轴部31。由此,锁定杆57被支承为以锁定杆支承部31为中心能够转动。
(1-3-3.第一连杆)
第一连杆60A在形成于外壳主体14的第一配置部15上的引导槽15a与形成于罩构件39上的引导槽(未图示)之间被保持成在由这些引导槽限制的范围内能够上下移动,且以与打开杆54及第二连杆60B重叠的方式配置于防护块25。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第一连杆60A上,从平面部60a的一方的面朝正交的方向突出有从其侧缘部的一方的短边部到一方的长边部呈大致L字形的侧壁。形成于短边部的侧壁成为由后述的内打开杆70的第一连杆工作部71按压的操作接受部60b。形成于长边部的侧壁成为上端部进一步向侧方突出而对打开杆54的操作接受部55进行按压的操作部60c。
另外,在第一连杆60A上,在平面部60a的下方侧形成有沿着其另一方的面朝上方突出的弹簧接受部60d。在弹簧接受部60d连接有螺旋弹簧63的一端。弹簧接受部60d及螺旋弹簧63位于在外壳主体14形成的弹簧收容部21a,螺旋弹簧63的另一端压接于弹簧收容部21a的上端面。由此,第一连杆60A由螺旋弹簧63向下方侧施力,其两侧部下端移动至两引导槽15a(一方未图示)的下端。
此外,在第一连杆60A上,在上方侧形成有将两面贯通的工作孔60e。在工作孔60e,相对于上半部而下半部向一侧扩展由此形成台阶部60f。后述的第二连杆60B的第二连杆工作部66抵接于该台阶部60f,两连杆60A、60B能够一起向上方移动。
(1-3-4.第二连杆)
第二连杆60B配置在由防护块25和第一连杆60A形成的规定尺寸的间隙内,且在该间隙内能够移动。
第二连杆60B沿着锁定杆57的旋转轴(连结轴57e)方向以与打开杆54及锁定杆57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第二连杆60B的一端部设有贯通于两面的长孔62a,卡止弹簧59的另一端59c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止于该长孔62a。而且,沿着长孔62a形成有引导面62b。锁定杆57的引导凸部57d能够抵接于引导面62b。
另外,在第二连杆60B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筒状连结部61,外打开杆65的第二连杆工作部66的前端部分即连杆连结部67与该筒状连结部61连结。如前述那样,第二连杆60B配置在由防护块25和第一连杆60A限制的间隙内。因此,第二连杆60B的移动由第一连杆60A限制,因此即便是仅将第二连杆60B的筒状连结部61向外打开杆65的连杆连结部67插入的简单的结构,也能维持其连结状态。
而且,在第二连杆60B的中间部,配置于前述第一连杆的工作孔60e内的第二连杆工作部66沿厚度方向突出。
(1-4.打开机构)
打开机构64具备外打开杆65和内打开杆70,且配置在防护块25的内表面侧。
(1-4-1.外打开杆)
如图4及图9所示,外打开杆65在轴承孔部65a内被支承为以防护块25的第一轴支承部33(参照图5)为中心能够转动。在外打开杆65形成有朝第二连杆60B的下端突出的第二连杆工作部66。在第二连杆工作部66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向第二连杆60B的筒状连结部61插入的连杆连结部67。而且,在外打开杆65形成有向第一外壳部12的外方突出的第一把手连结部68。在第一把手连结部68连结有与外门把手连结的作为连结构件的棒(未图示)。外打开杆65由螺旋弹簧69以第二连杆工作部66位于下方的方式施力,第二连杆60B从进入位置向下移动(后退)。
(1-4-2.内打开杆)
如图5及图9所示,内打开杆70的轴部70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防护块25的第二轴支承部34。在内打开杆70形成有朝第一连杆60A的下端突出的第一连杆工作部71。而且,在内打开杆70形成有从第一外壳部12的下端向外方突出的第二把手连结部72。在第二把手连结部72连结有与内门把手连结的作为连结构件的连接线缆2(参照图1)。而且,在内打开杆70形成有以轴部70a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把手连结部72向大致相反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0b。突出部70b在内打开杆70的工作(转动)范围内,与防护块25的限制壁35b抵接。因此,阻止内打开杆70的从第二轴支承部34(轴承槽35a)的脱落。而且,内打开杆70由螺旋弹簧63经由第一连杆60A向非工作位置施力。
在将内打开杆70向第二轴支承部34组装时,将内打开杆70从突出部70b侧向第二轴支承部34的保持部35插入,将轴部70a向轴承槽35a插入。由此,轴部70a由第二轴支承部34的保持部35保持,内打开杆70被支承为能够转动。
这样,内打开杆70由防护块25的第二轴支承部34支承。因此,能够将内打开杆70在弹键机构43的下方侧,相对于第一连杆60A的下端而配置在弹键机构43侧(外侧)的空间内。由此,能够不产生多余的空间地将内打开杆70配置于防护块25,能够使第一外壳部12变薄。
(1-5.切换机构)
如图1及图7及图8所示,切换机构73具备手动操作系统和电动操作系统,且配置于外壳主体14的第二配置部17。通过任一操作系统的上锁操作而经由锁定杆57将第二连杆60B切换成锁定位置,通过任一操作系统的开锁操作而经由锁定杆57将第二连杆60B切换成解锁位置。
手动操作系统具备基于在门的车内侧配置的锁定钮(上锁开锁操作部)的操作的内锁定单元和基于在门的车外侧配置的锁芯(上锁开锁操作部)的操作的外锁定单元。内锁定单元具备切换杆74。外锁定单元具备钥匙转动件79、钥匙连杆83、钥匙输入杆82及钥匙杆84。电动操作系统(电动锁定单元)具备驱动电动机86、蜗杆88及蜗轮89。
(1-5-1.切换杆)
切换杆74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7的切换杆支承部20。在切换杆74设有向蜗轮89延伸的锁定钮连接部75作为第一手动操作接受部。锁定钮连接部75的前端配置在罩构件39的连通部42(参照图3)内,且连接有与锁定钮连接的连接线缆3。作为电动操作接受部,在锁定钮连接部75形成有朝蜗轮89突出的凸轮接受部76(参照图2)。作为第二手动操作接受部,形成有朝钥匙杆支承轴部19突出而接受钥匙杆84的操作的钥匙操作接受部77。在凸轮接受部76与钥匙操作接受部77之间形成有切换操作部78,该切换操作部78从第二配置部17的端面向外突出且与设于第一外壳部12内的锁定杆57的连结框部57c连结。
(1-5-2.钥匙转动件)
钥匙转动件79在位于罩构件39的外侧的第二配置部17的钥匙转动件配置孔18配置。钥匙转动件79包括:从门的车外侧配置于钥匙转动件配置孔18的桨连结构件80;从门的车内侧(罩构件39侧)配置于钥匙转动件配置孔18的钥匙连杆连结构件81。
钥匙输入杆82配置于罩构件39的钥匙输入杆配置部40。
钥匙连杆83将钥匙连杆连结构件81和钥匙输入杆82连结。
钥匙杆84配置于第二外壳部13内的上端(一端)侧的钥匙杆支承轴部19。在罩构件39的外侧配置的钥匙输入杆82以能够一体转动的方式连结于钥匙杆84。钥匙杆84具备位于钥匙操作接受部77上的嵌合操作部85。通过该嵌合操作部85使切换杆74转动。
(1-5-3.驱动电动机)
驱动电动机86由电动促动器构成,横向地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7的电动机配置部22。输出轴87在蜗轮配置部21上横向地延伸,前端由保持槽部23保持。
蜗杆88配置于输出轴87,且以与切换杆74交叉的方式配置在钥匙杆84与蜗轮89之间。
蜗轮89是旋转构件,配置于第二外壳部13内的下端(另一端)侧的蜗轮配置部21。在蜗轮89的外周形成的齿轮部与蜗杆88啮合,通过驱动电动机86的驱动而进行正转及反转。在蜗轮89的切换杆74侧的面上设有使凸轮接受部76向径向的内方及外方移动的由规定形状的凹槽构成的凸轮部90。通过该凸轮部90使凸轮接受部76沿径向移动,由此使切换杆74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蜗轮89在驱动电动机86的非动作时由复位弹簧91保持在中立位置。而且,符号92是电路基板,具有用于供给使电动锁定单元工作的信号等的输入输出、驱动电力的连接器。
(2.动作)
接下来,说明由前述结构构成的门锁装置的动作。
(2-1.门的锁定动作)
在外锁定单元,当向锁芯插入正规钥匙进行锁定操作时(钥匙操作),经由作为连结构件的桨(paddle)而使钥匙转动件79转动。通过钥匙转动件79的转动,经由钥匙连杆83而使钥匙输入杆82和与之一体化的钥匙杆84转动。并且,当钥匙杆84转动时,经由其嵌合操作部85而使切换杆74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在内锁定单元,当对锁定钮进行锁定操作时(内操作),如图7至图8所示,切换杆7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此外,在电动锁定单元,当通过遥控操作等对驱动电动机86进行锁定驱动时(遥控操作),经由蜗杆88及蜗轮89而使切换杆7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切换杆74的转动,与其切换操作部78连结的锁定杆57以锁定杆支承轴部31为中心转动。由此,第二连杆60B将缘部按压于引导凸部57d,并以连杆连结部67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即,锁定机构53使第二连杆60B以连杆连结部67为中心,从图11所示的解锁位置向图12所示的锁定位置转动,成为锁定状态。
在锁定状态下,第二连杆60B的第二连杆工作部66从形成于第一连杆60A的工作孔60e的台阶部60f分离。因此,即便对外门把手进行操作而使第二连杆60B向上方移动,也不起作用而无法使第一连杆60A移动。
(2-2.门的解锁动作)
通过钥匙操作、内操作或遥控操作,进行与前述锁定动作相反的解锁动作。
即,经由切换机构73(参照图1)使锁定杆57向解锁工作位置转动,如图11所示,第二连杆60B向能够操作第一连杆60A的解锁位置移动。在解锁位置,通过第二连杆60B的第二连杆工作部66对形成于第一连杆60A的工作孔60e的台阶部60f能够按压。
(2-3.门的打开动作)
在门的闭锁状态下,当对配置在门的车外侧的外门把手(未图示)进行操作时,经由外打开杆65而使第二连杆60B移动。而且,当对配置在门的车内侧的内门把手进行操作时,经由内打开杆70而使第一连杆60A移动。
(2-3-1.解锁状态下的门的打开动作)
在锁定机构53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外门把手的操作,经由未图示的棒而使外打开杆65克服螺旋弹簧69的作用力,在图11中,以第一轴支承部33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二连杆60B向上方移动,其第二连杆工作部66与在第一连杆60A的工作孔60e形成的台阶部60f抵接。其结果是,第一连杆60A及第二连杆60B一起向上方移动。并且,通过第一连杆60A的上方移动,其操作部60c对打开杆54的操作接受部55进行按压,打开杆54在图11中以轴构件5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卡爪杆48也与打开杆54一起转动,解除与拨叉44的卡合,该拨叉44能够向打开侧转动。由此,撞针1从拨叉44能够脱落,将门打开。
另外,在锁定机构53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未图示的内门把手的操作,经由未图示的线缆而使内打开杆70转动。由此,经由内打开杆70的第一连杆工作部71,使第一连杆60A克服弹簧63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当第一连杆60A向上方移动时,与前述同样,其操作部60c对打开杆54的操作接受部55进行按压,卡爪杆48也与该打开杆54一起转动,解除与拨叉44的卡合。由此,撞针1从拨叉44能够脱落,将门打开。
(2-3-2.锁定状态下的门的打开动作)
如前述那样,在锁定机构53处于锁定位置时,如图12所示,第二连杆60B向锁定位置转动,其第二连杆工作部66从在第一连杆60A的工作孔60e形成的台阶部60f分离。因此,即便通过外门把手的操作使外打开杆65转动而使第二连杆60B向上方移动,该第二连杆工作部66也与台阶部60f未抵接而不起作用。因此,第一连杆60A不移动,打开杆54及卡爪杆48维持其位置。因此,卡爪杆48仍卡合于拨叉44,撞针1维持由拨叉44保持的状态。即,在锁定机构53处于锁定位置时,即使对外门把手进行操作也无法打开门。
另一方面,在锁定机构53处于锁定位置时,当对内门把手进行操作时,如图13所示,内打开杆70转动,其第一连杆工作部71对第一连杆60A的下端部进行按压。由此,第一连杆60A克服螺旋弹簧63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其操作部60c对打开杆54的操作接受部55进行按压。因此,与前述同样,打开杆54与卡爪杆48一起转动,弹键机构43工作。即,卡爪杆48从拨叉44脱落。其结果是,撞针1从拨叉44能够脱落而将门打开。这样,能够发挥即使在锁定机构53处于锁定位置时、通过对内门把手进行操作也能够打开门的所谓超驰功能。
另外此时,当通过第一连杆60A的上方移动而使打开杆54转动时,其取消操作部56对第二连杆60B的侧缘部进行按压。由此,第二连杆60B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因此,通过内门把手的操作,不仅能够将门打开,而且能够使第二连杆60B向解锁位置移动来解除锁定机构53的锁定状态。
这样,在发挥超驰功能的情况下,只要通过内打开杆70仅使第一连杆60A动作即可。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连杆60A的移动范围,减小内门把手的转动范围(行程),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将锁定机构53是设为锁定状态还是设为解锁状态由第二连杆60B相对于第一连杆60A的位置关系来决定。因此,为了实现超驰功能,无需像以往那样通过内门把手的操作、在对弹键机构43进行操作之前、将锁定机构53从锁定状态切换成解锁状态。即,锁定机构53及弹键机构43只要是能够发挥各自的功能的精度就足够,能够廉价地制作。
此外,若通过将传递内门把手的操作的连接线缆2直接连结的内打开杆70对第一连杆60A进行操作,则能够减少用于将内门把手的操作力向弹键机构43传递的部件个数。由此,能够减小各部件的连结引起的行程的损失。而且,内打开杆70仅对第一连杆60A进行操作,因此能够缩短所需的工作行程。此外,第一连杆60A不向锁定位置进行工作,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连杆60A与弹键机构43的连结引起的行程的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缩短内门把手的操作行程。
此外,若通过内门把手的操作来使第一连杆60A动作,则同时使打开杆54转动,通过其取消操作部56能够使第二连杆60B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即,能够同时进行由内门把手的操作产生的门的打开、及门锁状态的解除。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内门把手的转动范围(行程)。
(2-4.门的闭锁动作)
在门打开而锁定机构53处于解锁位置时,若关闭门,则撞针1向门侧进入,对拨叉44的构成卡合槽45的内缘进行按压。由此,拨叉44克服弹簧47的作用力而向图6所示的卡合位置转动。当拨叉44向卡合位置转动时,由弹簧52向卡止位置施力的卡爪杆48的卡止部49卡止于该拨叉44的卡止接受部44a。其结果是,拨叉44对撞针1的卡合状态得以维持,门保持为闭锁状态。
(2-5.自取消动作)
在门打开时,在错误地使门锁装置成为锁定状态的状态下,当关闭门时,如下那样进行将锁定状态解除的自取消动作。
即,车身的撞针1进入拨叉44的卡合槽45内并对卡合槽45的内缘进行按压由此使拨叉44转动时,受到拨叉44的外缘的按压而卡爪杆48一时地转动。由此,与卡爪杆48一体地转动的打开杆54转动。其结果是,打开杆54的取消操作部56对第二连杆60B的侧缘部进行按压,使第二连杆60B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右方向)移动(从而进行使锁定机构53成为解锁状态的自取消动作)。这样,即使仍为锁定状态而错误地将门关闭,由于打开杆54的取消操作部56使第二连杆60B向解锁位置移动,因此也能够防止在钥匙被锁在车内的状态下意外地门变得无法打开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0没有限定为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与卡爪杆48连结而一体地转动的打开杆54作为锁定机构53,利用第一连杆60A对打开杆54进行操作由此使卡爪杆48向卡止解除方向转动,但也可以在卡爪杆48设置贯通防护块25的取消操作部56。而且,也可以是不设置打开杆54的结构。而且,也可以将打开杆54与卡爪杆48一体化并在一体化的构件上设置取消操作部56。
Claims (6)
1.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弹键机构,其能够与撞针进行卡合脱离;
第一连杆,其与内门把手连动,使所述弹键机构动作而使所述撞针打开;
第二连杆,其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的解锁位置和不能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的锁定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与外把手的操作连动,经由第一连杆使弹键机构动作,由此使所述撞针打开;
锁定杆,其将所述第二连杆切换成所述解锁位置和所述锁定位置;
外壳主体,其具有正交的2个平面部;
罩构件,其将所述外壳主体的一方的平面部覆盖,
所述第一连杆被保持为沿着在所述外壳主体和所述罩构件分别形成的槽部能够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设有内打开杆,该内打开杆将传递所述内门把手的操作的连结构件直接连结且仅对所述第一连杆进行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键机构具备:
打开杆,其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
取消操作部,其通过所述打开杆的转动而使所述第二连杆从所述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锁定杆的旋转轴方向重叠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卡合部,
所述第一连杆具有配置所述卡合部的工作孔,
所述工作孔具备:所述第二连杆在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移动,所述卡合部也不起作用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杆在位于解锁位置时若移动,则与所述卡合部抵接的台阶部。
6.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弹键机构,其能够与撞针进行卡合脱离;
第一连杆,其与内门把手连动,使所述弹键机构动作而使所述撞针打开;
第二连杆,其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的解锁位置和不能与所述第一连杆连动的锁定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与外把手的操作连动,经由第一连杆使弹键机构动作,由此使所述撞针打开;
锁定杆,其将所述第二连杆切换成所述解锁位置和所述锁定位置;
外壳主体,其具有正交的2个平面部;
罩构件,其将所述外壳主体的一方的平面部覆盖,
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卡合部,
所述第一连杆具有配置所述卡合部的工作孔,
所述工作孔具备:所述第二连杆在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移动,所述卡合部也不起作用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杆在位于解锁位置时若移动,则与所述卡合部抵接的台阶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07132 | 2013-05-21 | ||
JP2013107132A JP6126909B2 (ja) | 2013-05-21 | 2013-05-21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79404A CN104179404A (zh) | 2014-12-03 |
CN104179404B true CN104179404B (zh) | 2017-10-03 |
Family
ID=51863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13371.8A Active CN104179404B (zh) | 2013-05-21 | 2014-05-20 | 门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51171B2 (zh) |
JP (1) | JP6126909B2 (zh) |
CN (1) | CN104179404B (zh) |
DE (1) | DE102014209543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69625B2 (en) | 2011-11-17 | 2014-07-01 | Fresenius Medical Care Holdings, Inc. | Remote control of dialysis machines |
CN105257107B (zh) * | 2015-10-30 | 2018-04-10 | 邓云汉 | 一种复合锁 |
JP6649052B2 (ja) * | 2015-11-18 | 2020-02-19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823369B2 (ja) * | 2015-11-19 | 2021-02-03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618861B2 (ja) * | 2016-06-28 | 2019-12-11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IT201600108219A1 (it) * | 2016-10-26 | 2018-04-26 | Cebi Italy Spa | Serratura silenziosa per portello di veicolo con leva di azionamento. |
JP6829050B2 (ja) * | 2016-11-04 | 2021-02-10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7272123B2 (ja) * | 2019-06-07 | 2023-05-1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ドア周辺構造 |
DE102019218102A1 (de) * | 2019-11-22 | 2021-05-27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 Verriegelungsbaugruppe und Montageverfahre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55865A (en) * | 1958-08-13 | 1960-10-11 | Gen Motors Corp | Automobile door latch |
JPH0673937A (ja) * | 1992-08-26 | 1994-03-15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車両用ワンモーションロック装置 |
CN101007517A (zh) * | 2006-01-23 | 2007-08-01 |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 车座锁 |
CN202347957U (zh) * | 2010-08-20 | 2012-07-25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N102733683A (zh) * | 2011-04-14 | 2012-10-17 | 株式会社有信 | 门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02683A (en) * | 1953-02-13 | 1957-08-13 | Roethel Engineering Corp | Door lock |
JPH0784828B2 (ja) * | 1989-07-31 | 1995-09-13 |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の操作装置 |
JPH03147991A (ja) * | 1989-10-31 | 1991-06-24 | Honda Lock Mfg Co Ltd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FR2746840B1 (fr) * | 1996-03-26 | 1998-05-29 | Ymos France | Serrure de por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JP3921043B2 (ja) * | 2000-10-30 | 2007-05-30 |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DE10157597B4 (de) * | 2001-11-23 | 2013-07-18 | Witte-Strattec Llc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JP4165176B2 (ja) * | 2002-10-18 | 2008-10-1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GB0509350D0 (en) * | 2005-05-07 | 2005-06-15 |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 Latch |
US20100072761A1 (en) * | 2008-02-04 | 2010-03-25 | Kris Tomaszewski | Global Side Door Latch |
JP5103224B2 (ja) | 2008-02-28 | 2012-12-19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309408B2 (ja) * | 2012-05-22 | 2013-10-09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2013
- 2013-05-21 JP JP2013107132A patent/JP61269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5-20 DE DE102014209543.3A patent/DE102014209543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5-20 CN CN201410213371.8A patent/CN104179404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20 US US14/282,346 patent/US955117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55865A (en) * | 1958-08-13 | 1960-10-11 | Gen Motors Corp | Automobile door latch |
JPH0673937A (ja) * | 1992-08-26 | 1994-03-15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車両用ワンモーションロック装置 |
CN101007517A (zh) * | 2006-01-23 | 2007-08-01 |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 车座锁 |
CN202347957U (zh) * | 2010-08-20 | 2012-07-25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N102733683A (zh) * | 2011-04-14 | 2012-10-17 | 株式会社有信 | 门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346785A1 (en) | 2014-11-27 |
US9551171B2 (en) | 2017-01-24 |
DE102014209543B4 (de) | 2021-10-28 |
JP2014227703A (ja) | 2014-12-08 |
JP6126909B2 (ja) | 2017-05-10 |
CN104179404A (zh) | 2014-12-03 |
DE102014209543A1 (de) | 2014-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79404B (zh) | 门锁装置 | |
US7832239B2 (en) | Lock apparatus for a glove box of a vehicle | |
EP2314812B1 (en) | Lock device for sliding door | |
EP1600583B1 (en) | Apparatus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vehicle door | |
EP1600586A2 (en) | Apparatus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vehicle door | |
CN102362041A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KR102518596B1 (ko) | 파워 차일드 록 조작장치 | |
DE102012206577B4 (de) | Tür-Schließvorrichtung | |
US9140038B2 (en) | Door lock system | |
CN110397357A (zh) | 与车门中的闭合闩锁组件一起使用的远程双锁组件 | |
JP4659559B2 (ja) | 電動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6022312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US11365567B2 (en) | Power child lock system for vehicle | |
JP6162946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4875417B2 (ja) |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 |
JP6007129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2003328623A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CN109072641A (zh) | 门关闭装置 | |
CN103835594B (zh) | 门锁装置 | |
KR100879103B1 (ko) | 차량용 인사이드 핸들 조립체 | |
KR101405423B1 (ko) | 레버타입 도어록 | |
CN103899142B (zh) | 门锁装置及连杆与杆的连结结构 | |
JP2004251052A (ja) |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 |
KR200452482Y1 (ko) | 설치가 용이한 전자식 문 잠금장치 | |
KR101198668B1 (ko) | 오버라이드 기능을 가지는 자동차용 도어 인사이드 핸들 어셈블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