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0168B -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 Google Patents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0168B
CN104170168B CN201380013914.5A CN201380013914A CN104170168B CN 104170168 B CN104170168 B CN 104170168B CN 201380013914 A CN201380013914 A CN 201380013914A CN 104170168 B CN104170168 B CN 104170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eart yearn
electric wire
pressure contact
auxiliary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39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0168A (zh
Inventor
宫本贤次
小野纯
小野纯一
太田智也
大塚拓次
外崎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70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0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0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01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01R4/20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01R4/206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with transversal grooves or thr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带端子的电线(10)具备包括末端露出的芯线(11)的电线(13)以及压接于芯线(11)末端且能够与对方侧连接的端子(20)。端子(20)具有前方端子部(21)和后方端子部(22)。后方端子部(22)具有:底板部(26),放置芯线(11);一对线筒部(27),从底板部(26)延伸并压接于芯线(11);易断裂部(28),从底板部(26)沿轴向延伸设置且在解体时断裂;以及固定部(29),从易断裂部(28)沿轴向延伸设置。前方端子部(21)具有:辅助压接部(25),以夹着底板部(26)和芯线(22)之间的方式放置在底板部(26)上,与线筒部(27)一起压接于芯线(22),并将芯线(22)局部地高度压缩;固定部(24),固定于固定部(29);以及连接部(23),从固定部(24)沿轴向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电线的露出的芯线末端安装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在该端子具备板片状的筒,通过将该筒以卷绕于芯线的方式压接(铆接)于该芯线,从而实现端子与芯线之间的电连接。
有时在压接端子的部分的芯线表面形成有氧化覆膜。该氧化覆膜成为芯线与端子之间的电阻、构成芯线的各线材之间的电阻升高的原因。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将端子安装到芯线时,通过将筒以高压力卷绕于芯线,将氧化覆膜压溃而破坏。当氧化覆膜被破坏后,从其下侧露出未被氧化的新的芯线表面(新生面)。并且,通过将该新生面用于芯线与端子之间的电连接等,实现了上述各电阻的降低。
另外,当以形成新生面的方式将筒以高压力卷绕于芯线时,由于芯线被高度压缩而变细,因此存在着在该部分发生芯线断开(线材断开)等的危险。特别是在芯线(线材)为铝制的情况下,为了破坏氧化覆膜来形成新生面,与铜制的芯线的情况等相比,需要将芯线高度压缩,芯线断开(线材断开)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仅将筒的配置于芯线末端的前侧的部分以高压力卷绕于芯线,以确保良好的电连接(低电阻)。并且,对于比其靠后侧的部分的筒,以比前侧低的压力卷绕于芯线,以抑制芯线断开等并确保带端子的电线的机械强度(特别是拉伸强度)。在筒的前侧存在壁厚比其后侧厚的部分(延伸片折返的部分),该部分成为朝向内侧(芯线侧)隆起的状态。当利用包括该隆起的部分的筒的前侧部分将芯线紧固时,芯线被高度压缩,其粗细(芯线直径)变细。相对于此,当以厚度小的筒的后侧部分将芯线紧固时,芯线被低度压缩,因此其粗细(芯线直径)不会像前侧那么细,确保了芯线的强度。
另外,作为端子,如专利文献2所示,已知连接在接地用电线的芯线末端的端子(以下,称为接地端子)。这种接地端子在压接于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利用螺栓等固定部件牢固地固定在车身的预定部位来使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示出了将具备这样的接地端子的接地用电线因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从废弃车辆回收的情况。接地用电线在废弃车辆的解体时,以钩挂于在起重机等提拉装置安装的J字状的吊钩的状态被拉伸。此时,接地端子利用固定部件保持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不变。并且,当对接地端子施加力时,接地端子断裂(断开),从车辆侧将接地用电线拆下。通过这样的情况等,对于接地端子,要求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破坏的结构(易解体性、解体容易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20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88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并未提供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电连接性能优良且易解体性优良的带端子的电线。
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并且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断裂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用于该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线具备包括末端露出的芯线的电线以及压接于所述芯线的末端并能够与对方侧连接的端子,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备后方端子部和前方端子部,所述后方端子部具有:底板部,放置所述芯线;一对线筒部,从所述底板部的两端向侧方分别延伸,并以卷绕于所述底板部上的所述芯线的方式压接于该芯线;易断裂部,从所述底板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在解体时断裂;以及第一固定部,从所述易断裂部沿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前方端子部具有:辅助压接部,以夹在所述底板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与所述线筒部一起压接于所述芯线,并将所述芯线局部地高度压缩;第二固定部,以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连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
在所述带端子的电线中,在解体时,当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的状态下拉伸所述电线时,所述易断裂部断裂以使得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彼此分离。
优选的是,在所述带端子的电线中,所述易断裂部包括孔部或切口部。
优选的是,在所述带端子的电线中,所述前方端子部具有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对所述辅助压接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进行中继,并且与所述易断裂部重叠。
优选的是,在所述带端子的电线中,所述辅助压接部形成为沿着所述芯线的周向的形状,当所述辅助压接部与所述线筒部一起压接于所述芯线时,局部地把持所述芯线。
优选的是,在所述带端子的电线中,以使所述辅助压接部与所述易断裂部彼此靠近的方式将所述前方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方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
优选的是,在所述带端子的电线中,所述端子由接地端子构成。
本发明的端子压接于包括末端露出的芯线的电线的所述芯线的末端并能够与对方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备后方端子部和前方端子部,所述后方端子部具有:底板部,放置所述芯线;一对线筒部,从所述底板部的两端向侧方分别延伸,并以卷绕于所述底板部上的所述芯线的方式压接于该芯线;易断裂部,从所述底板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在解体时断裂;以及第一固定部,从所述易断裂部沿所述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前方端子部具有:辅助压接部,以夹在所述底板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与所述线筒部一起压接于所述芯线,并将所述芯线局部地高度压缩;第二固定部,以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连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并且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断裂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用于该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2是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后方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压接装置将辅助压接部与线筒部一起压接于芯线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解体时以易断裂部为界分离成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的带端子的电线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图8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的背侧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2)的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2)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端子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端子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F-F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2的C-C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2的D-D线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在解体时卡定部扩开变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端子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图12的E-E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1)>
参照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1))的带端子的电线10的俯视图(平面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以图1中的右侧为前侧(前方)、以其左侧为后侧(后方)对带端子的电线10说明。如图1所示,带端子的电线10具备:电线13,包括终端(末端)露出的芯线11;以及端子(接地端子)20,压接于芯线11末端。
电线13具备:芯线11,将多根金属细线(线材)捻合而成;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绝缘被覆层12,覆盖该芯线11的外周。芯线11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芯线11(线材)由铝构成,其截面积约为12mm2
图2是端子2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端子20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以图2和图3的上侧为内侧、以其下侧为外侧对端子20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端子20由两种零件构成。一个零件为配置于前侧的前方端子部21,另一个零件为配置于后侧的后方端子部22。构成端子20的前方端子部21和后方端子部22通过分别将金属制的板材冲裁加工成预定形状并且分别加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得。作为用于端子20的所述板材,例如利用铜制或铜合金制的板材。另外,也可以是根据需要对所述板材实施锡、镍等的镀敷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铜制的板材实施镀锡,并将其用作端子20的材料(前方端子部21和后方端子部22的材料)。
前方端子部21具备连接部23、第二固定部24、中继部25c及辅助压接部25。而且,后方端子部22具备底板部26、线筒部27、易断裂部28及第一固定部29。首先,对后方端子部22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后方端子部22的俯视图。后方端子部22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电线13(芯线11)等的轴向)上延伸的形状。后方端子部22的厚度(板厚)约为0.8mm,而且其展开长度(前后方向的长度)约为22.0mm。后方端子部22具备的底板部26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轴向)延伸的板状,成为放置电线13的露出的芯线11末端的部分。另外,在底板部26,除了露出的芯线11,还放置有比该芯线11靠后方并被绝缘被覆层12覆盖的部分的电线13端部。设有由从底板部26的两端分别向侧方延伸的一对板状片构成的线筒部27、27。线筒部27、27是以卷绕于放置在底板部26上的芯线11的方式(围住芯线11的方式)压接于芯线11的部分。各线筒部27、27各自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压接于各芯线11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各线筒部27、27形成为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且从底板部26的各端部分别立起的形状。
而且,在线筒部27、27的后方设有由从底板部26的两端分别向侧方延伸的一对板状片构成的绝缘筒部30、30。绝缘筒部30、30是以围住放置在底板部26上的电线13的方式压接于电线13的部分。各筒部30、30形成为大致细长地延伸的矩形形状(长条状),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压接于电线13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各筒部30、30形成为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且从底板部26的各端部分别立起的形状。
在放置电线13(芯线11)的一侧的表面(内表面),以从一个线筒部27到另一个线筒部27地横贯底板部26的方式形成有多条槽部31。槽部31彼此在前后方向(轴向)上以彼此隔开间隔的状态并列,在底板部26和线筒部27的表面(内表面)32形成有凹凸形状(锯齿)。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有时将由底板部26和线筒部27构成的部分且压接于芯线11而保持芯线11的部分特别称为芯线保持部33。
在芯线保持部33的表面(内表面)32形成有上述槽部31的话,则在将线筒部27压接于芯线11时,通过使槽部31的缘部等与芯线11的周面接触,形成于芯线11的氧化覆膜容易被破坏。另外,如后所述,在底板部26的前方侧的部分放置设于前方端子部21的后端的辅助压接部25。
在底板部26的前方侧延伸设置有易断裂部28。并且,从该易断裂部28起进一步向前方延伸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9。易断裂部28是将底板部26和第一固定部29之间连接起来的部分。在易断裂部28的内侧设有圆形形状的孔部28a,易断裂部28以在内侧夹着该孔部28a的状态将底板部26和第一固定部29之间连接起来。将它们之间连接起来的部分的易断裂部28的宽度(后方端子部2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底板部26和第一固定部29细。另外,易断裂部28具备能够承受带端子的电线10的正常使用的程度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
而且,易断裂部28在带端子的电线10的解体时成为断裂的部分。在解体时,连接部23通过螺栓紧固等被固定的状态下的带端子的电线10的电线13被拉伸,在将比正常使用时大的力施加于带端子的电线10(端子20)时,易断裂部28断裂(分裂),使得底板部26与第一固定部29彼此离开(分离)。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易断裂部28具备的孔部28a形成为其后侧的一部分进入到底板部26侧的形状。而且,孔部28a的前侧的一部分形成为进入到第一固定部29侧的形状。
第一固定部29为配置于后方端子部22的前端并且以相对于前方端子部21所具备的第二固定部24重叠的状态固定的部分。当第一固定部29固定于第二固定部24时,后方端子部22与前方端子部21彼此连接,得到一个端子20。
第一固定部29具备:主体部29b,成为大致板状;以及保持部29a、29a,由从该主体部29b的两端向侧方延伸的一对板状片构成。第一固定部29以在其内侧表面上放置第二固定部24的方式与第二固定部24固定。具体来说,将第二固定部24放置于主体部29b的内侧表面上,并且以围住该放置的状态的第二固定部24的方式将各保持部29a、29a向主体部29b侧弯折并压接(铆接)于第二固定部24。这样,第一固定部29与第二固定部24以彼此紧贴的状态被固定。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弯折前的状态的各保持部29a、29a形成为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且从主体部29b的两端分别立起的形状。
接下来,对前方端子部21进行详细说明。前方端子部21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电线13(芯线11)等的轴向)上延伸的形状。前方端子部21的厚度(板厚)约为0.8mm,而且其展开长度(前后方向的长度)约为15.8mm。
在前方端子部21的后端设有辅助压接部25。该辅助压接部25是以重叠的方式放置于后方端子部22所具备的底板部26的前侧并且与线筒部27、27一起压接于芯线11的部分。配置有辅助压接部25的部分的芯线保持部33为将芯线11的前侧部分在轴向上选择性地(局部地)高度压缩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辅助压接部25形成为沿芯线11的周向细长地延伸的形状。辅助压接部25的长度(沿芯线11的周向的长度、前方端子部2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压缩前和压缩后的芯线11的周长短。
辅助压接部25具备:第一辅助压接部25a,放置于底板部26上;以及第二辅助压接部25b、25b,在该第一辅助压接部25a的两端延伸设置,并且分别配置于线筒部27、27的内侧。如图2和图3所示,压接于芯线11之前的状态的辅助压接部25形成为第二辅助压接部25b、25b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并且从第一辅助压接部25a的两端分别立起的形状。在从轴向观察时,辅助压接部25呈大致U字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辅助压接部25以其前方侧的缘部的位置与线筒部27的前方侧的缘部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即,以收纳在芯线保持部33内的方式)放置在底板部26上。并且,辅助压接部25以夹在底板部26和芯线11之间的方式放置于底板部26的内侧表面上。当辅助压接部25放置于底板部26上时,成为相对于芯线保持部33的表面32向内侧(芯线11侧)隆起的状态。即,通过将辅助压接部25放置于芯线保持部33的表面32上,能够增大(增厚)该放置的部分的芯线保持部(底板部26和线筒部27)33的厚度。
另外,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当将辅助压接部25与线筒部27一起压接于芯线11时,辅助压接部25成为把持(保持)芯线11的前侧的周面的形状。
辅助压接部25的外侧表面成为与在芯线保持部33的表面32形成的槽部31的一部分相对的形状。并且,辅助压接部25的外侧表面也成为覆盖进入到底板部26的孔部28a的一部分的部分。
从辅助压接部25(第一辅助压接部25a)向前方设置有大致板状的中继部25c。该中继部25c是对辅助压接部25和第二固定部24之间进行中继的部分。该中继部25c连接(中继)辅助压接部25和第二固定部24,调整放置于底板部26上的辅助压接部25的位置。而且,该中继部25c为重叠(配置)于后方端子部22的易断裂部28的部分,具备强化易断裂部28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继部25c以覆盖(堵塞)孔部28a的大部分的方式与易断裂部28重叠。
第二固定部24配置得比辅助压接部25靠前侧,从中继部25c朝向前侧延伸设置。第二固定部24为以放置于后方端子部22所具备的第一固定部29的内侧表面上的状态固定的部分。通过将第二固定部24固定于第一固定部29,前方端子部21与后方端子部22彼此结构性地连接且电连接。第二固定部24形成为平板状,在其前侧还延伸设置有连接部23。
连接部23是配置于端子20的前端的部分,是通过螺栓紧固等固定于车身的预定部位等对方侧的部分。连接部23整体形成为平坦的板状,并且形成为其前侧比后侧大的形状。并且,在其前侧设有供螺栓等固定部件插通的插通孔23a。
在将这样的前方端子部21组装到后方端子部22后,得到端子20。在将前方端子部21组装于后方端子部22时,首先,连接部23朝向前方的状态的前方端子部21的第二固定部24相对于位于后方端子部22的前端的第一固定部29(主体部29b)对位并放置。此时,位于前方端子部21的后端的辅助压接部25也以配置于前方端子部21的底板部26的预定部位的方式对位。接着,将第一固定部29所具备的一对保持部29a、29a利用预定的压接装置分别弯折,并将各保持部29a、29a压接(铆接)于第二固定部24。这样一来,得到如图3所示的安装于电线13之前的状态的端子20。
接下来,参照图5等,说明在具有露出的芯线11的电线13末端压接(铆接)端子20来制造带端子的电线10的工序。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利用压接装置40将辅助压接部25与线筒部27、27一起压接于芯线11的工序的说明图。在将端子20压接于芯线11末端的工序中,利用如图5所示的预定的压接装置40。压接装置40具备:砧座41,配置在图5的下侧;以及压接器42,配置在该砧座41的上方。在砧座41上配置有将芯线11(电线13)放置在底板部26的状态的端子20。此时,如图5所示,芯线11的前侧部分放置在辅助压接部25上。
这样,在将端子20和电线13(芯线11)设置于砧座41上后使压接器42朝向砧座41侧降下时,在压接器42与砧座41之间夹持端子20和芯线11末端。这样一来,各线筒部27、27以卷绕于芯线11的方式(以围住芯线11的方式)压接。特别地,在配置辅助压接部25的部位,如图5所示,将辅助压接部25与线筒部27、27一起压接于芯线11。另外,各绝缘筒部30、30也与线筒部27等一起以围住电线13(绝缘被覆层12)的端部的方式压接于电线13。这样一来,得到如图1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10。
在带端子的电线10的芯线保持部33中,在前侧部分33a和后侧部分33b,芯线11的压缩率不同。在芯线保持部33的前侧部分33a(连接部23侧的部分),在其内侧具备辅助压接部25,该前侧部分33a比芯线保持部33的后侧部分33a更对芯线11进行高度压缩。
图6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7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在图6中,示出了配置有辅助压接部25的芯线保持部33的前侧部分33a的剖面结构。相对于此,在图7中,示出了未配置辅助压接部25的芯线保持部33的后侧部分33b的剖面结构。对它们进行比较的话,可知图6所示的芯线11的截面积SA比图7所示的芯线11的截面积SB小。在芯线保持部33的前侧部分33a和后侧部分33b,虽然芯线保持部33的直径(外径、周长)被设定为大致相同,但是芯线保持部33的内径在前侧部分33a比后侧部分33b小了配置辅助压接部25的量。因此,具备辅助压接部25的前侧部分33a与后侧部分33b相比,能够以高压力压接(紧固)芯线11周面。其结果是,位于前侧部分33a的内侧的芯线11比位于后侧部分33b的内侧的芯线11细。
位于前侧部分33a的内侧的芯线11的压缩率被设定为30~50%左右,更优选为35~45%左右。另外,芯线11的压缩率是指(压缩后的芯线的截面积)/(压缩前的芯线的截面积)×100(%)。即,压缩率的值越小,则芯线11越是被高度压缩。前侧部分33a的压缩率被设定成这样的值的话,形成于芯线11表面的氧化覆膜容易被可靠地破坏,且容易可靠地从该氧化覆膜的下侧露出新生面。其结果是,在前侧部分33a,芯线11与端子20(芯线保持部33)之间的电阻、构成芯线11的各线材之间的电阻减小,在它们之间确保了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另外,位于前侧部分33a的内侧的芯线11成为由辅助压接部25沿芯线11的周向固定(把持)的状态。
相对于此,位于后侧部分33b的内侧的芯线11的压缩率为60~90%,更优选为70~80%左右。后侧部分33b的压缩率被设定为这样的值的话,与前侧部分33a相比,芯线11被低度压缩,因此抑制了芯线11断开(构成芯线11的线材的断开)。其结果是,在后侧部分33b,确保了芯线11的良好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继而确保了端子20(芯线保持部33)的良好的对芯线11的保持力。
这样一来,在带端子的电线10中,不会损害到正常使用时所需的机械强度,并且确保了芯线11与端子20(芯线保持部33)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作为所谓地线在布线于车辆内的状态下使用(正常使用)。设于带端子的电线10的一端的端子20通过螺栓紧固固定于带端子的电线10的对方侧即车身的预定部位。在固定用的螺栓(未图示)插通到位于连接部23的插通孔23a的状态下,将端子20相对于车身牢固地固定。另外,端子20的连接部23成为被牢固地夹在螺栓的头部(未图示)和车身之间的状态。另外,带端子的电线10的另一端与搭载于车辆的预定设备(未图示)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除了上述的电连接性能之外,还是具备易解体性(解体容易性)的结构。以下,对该内容进行说明。带端子的电线10在正常使用结束后,因再循环(再利用)等的目的而从废弃车辆中回收。在回收时,带端子的电线10的电线13部分以钩挂于在起重机等提拉装置安装的J字状的吊钩的状态被拉伸。此时,对带端子的电线10(特别是端子20)施加超过正常使用的容许范围的较大的力。例如,在图1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10中,在连接部23通过螺栓紧固固定于车身的情况下,当电线13以钩挂于所述吊钩的状态被向后方(图1的左侧)拉伸时,压接于芯线11的端子20的易断裂部28断裂(断开),电线13被从车身侧扯掉。当易断裂部28断裂时,该易断裂部28成为分界,带端子的电线10被解体成前侧部分50(连接部23侧的部分)和后侧部分60(电线13侧的部分)。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解体时以易断裂部28为界分离成前侧部分50和后侧部分60的带端子的电线10的说明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图8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10的背侧的说明图。如图8和图9所示,当带端子的电线10解体时,带端子的电线10分离成包括连接部23的前侧部分50和包括电线13的后侧部分60。此时,端子20以使易断裂部28分成底板部26侧和第一固定部29侧的方式断裂(断开)。易断裂部28为在端子20中被设定成宽度(端子20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最窄(细)、强度最弱的部分。另外,端子20具备在正常使用时易断裂部28不会断裂的程度的强度(拉伸强度)。
而且,在解体时,当电线13被所述吊钩拉伸时,芯线11也以由辅助压接部25高度压缩的部分(或其附近)为界断开,分成前侧部分50和后侧部分60。
前侧部分50主要由前方端子部21、固定于前方端子部21的第二固定部24的第一固定部29以及由辅助压接部25把持(保持)的芯线11的断片构成。第一固定部29在易断裂部28断裂后也固定于前方端子部21的第二固定部24。
相对于此,后侧部分60主要由在易断裂部28断裂后残留的后方端子部22以及安装有该后方端子部22的电线13构成。另外,前侧部分50包括的辅助压接部25在易断裂部28断裂前(正常使用时)被收纳于由线筒部27和底板部26包围的部分(芯线保持部33)。然而,在解体时,当易断裂部28断裂后,前方端子部21的一部分即辅助压接部25以从大致呈筒状的芯线保持部33(由线筒部27和底板部26包围的部分)向前方抽出的方式被拆除。此时,辅助压接部25将芯线11的一部分(前侧部分)扯下,并在把持芯线断片的状态下被从后侧部分60(电线13侧)拆除。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通过使端子20的易断裂部28断裂并且使高度压缩的芯线11的前端部分(或其附近)断开,容易地解体成前侧部分50和后侧部分60。
在带端子的电线10中,辅助压接部25的位置和易断裂部28的位置成为彼此接近(靠近)的状态。即,带端子的电线10的断裂部位位于压接有芯线11的部分(芯线压接部33)的附近。这样,通过设定辅助压接部25的位置和易断裂部28的位置,提高了带端子的电线10的解体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中,设定为在压接芯线11的部分(芯线压接部33)的附近而不是连接部23附近使端子20断裂。因此,无需使连接部23不必要地(例如,为了确保用于设置易断裂部的部位而)大型化。因此,即使是在车身的安装部位狭小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也具备易解体性且能够可靠地安装于该安装部位。而且,也不存在因螺栓等固定部件的大小不同而使易断裂部被夹在固定部件和安装部位之间,导致易断裂部不发挥作用的情况。而且,即使多个带端子的电线10的连接部23在螺栓插通于各插通孔23a并且该连接部23堆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也不存在各连接部23彼此干涉而损害各带端子的电线10的易解体性的情况。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解体时,也可以选择性地将带端子的电线10拆下。例如,也可以仅选择需要拆下的带端子的电线10并拆下。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在连接部23附近未配置易断裂部28,因此无需重叠对连接部23附近进行强化的板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易断裂部28配置于前方端子部21的一部分(中继部25c)而被强化。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抑制了连接部23的厚度增加。其结果是,例如即使将多个带端子的电线10的连接部23以堆叠状态安装于车身的预定部位,也能够抑制该安装部分的大型化。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以及端子20)具备端子20与电线13(芯线11)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并且具备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断裂的结构。
<实施方式1(2)>
接着,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部分,标以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图10是实施方式1(2)中的端子20A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实施方式1(2)中的端子20A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端子20A与实施方式1(1)同样为接地端子,压接于与实施方式1(1)同样的电线13端部来使用。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20A由前方端子部21A和后方端子部22A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前方端子部21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1)的前方端子部21相同。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后方端子部22A的结构除了未在第一固定部29A设置实施方式1(1)的保持部29a以外,与实施方式1(1)的后方端子部22A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方端子部22A的第一固定部29A与前方端子部21A的第二固定部24通过由激光照射实现的点焊来进行固定。这样,也可以是,通过焊接将后方端子部22A的第一固定部29A与前方端子部21A的第二固定部24以彼此重叠的状态固定,构成端子20A。本实施方式的端子20A也得到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2>
以往,作为具备具有芯线的电线和与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连接的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已知日本特开2010-62097号公报记载的带端子的电线。
有时在压接端子的部分的芯线表面形成有氧化覆膜。该氧化覆膜成为芯线与端子之间的电阻、构成芯线的各线材之间的电阻升高的原因。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将端子安装到芯线时,通过使筒以高压力卷绕于芯线,将氧化覆膜压溃而破坏。当氧化覆膜被破坏时,从其下侧露出未被氧化的新的芯线表面(新生面)。并且,通过将该新生面用于芯线与端子之间的电连接等,实现了上述各电阻的降低。
另外,作为端子,如专利文献2所示,已知连接在接地用电线的芯线末端的接地端子。这种接地端子在压接于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利用螺栓等固定部件牢固地固定在车身的预定部位来使用。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3-132969号公报中,还示出了将具备这样的接地端子的接地用电线因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从废弃车辆回收的技术。接地用电线在废弃车辆的解体时以钩挂于在起重机等提拉装置安装的J字状的吊钩的状态被拉伸。此时,接地端子利用固定部件而保持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不变。并且,当对接地端子施加力时,接地端子断裂(断开),从车辆侧将接地用电线拆下。通过这样的情况等,对于接地端子,要求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破坏的结构(易解体性、解体容易性)。
以往,并未提供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电连接性能优良且易解体性优良的带端子的电线。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并且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断裂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用于该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为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具备具有芯线的电线和与从所述电线的末端露出的所述芯线连接的端子,所述端子具备:线筒部,压接于所述芯线;延伸部,从所述线筒部延伸出来;层叠部,与所述延伸部为不同部件且重叠在所述延伸部上;辅助压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所述线筒部延伸,以被夹在所述线筒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芯线;连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与所述辅助压接部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与对方侧部件连接;卡定部,将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卡定,并且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解除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的卡定;以及易断裂部,形成于所述层叠部中卡定于所述卡定部的被卡定部和所述辅助压接部之间,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容易地断裂。
而且,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为一种端子,其具备:线筒部,压接于从具备芯线的电线的末端露出的所述芯线;延伸部,从所述线筒部延伸出来;层叠部,重叠在所述延伸部上;辅助压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所述线筒部延伸,以被夹在所述线筒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芯线;连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与所述辅助压接部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与对方侧部件连接;卡定部,将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卡定,并且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解除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的卡定;以及易断裂部,形成于所述层叠部中卡定于所述卡定部的被卡定部和所述辅助压接部之间,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容易地断裂。
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芯线由线筒部和辅助压接部压接。由此,芯线与仅由线筒部压接的情况相比被高度压接。其结果是,形成于芯线的表面的氧化膜被剥落,构成芯线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露出的金属表面与线筒部接触,能够降低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电阻值。
而且,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当在解体时对电线施力的话,则延伸部与层叠部的卡定被解除。当进一步对电线施力时,易断裂部断裂。这样,与延伸部为不同部件的层叠部从延伸部脱离。
根据如此记载于本说明书中的技术,在带端子的电线中,具备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并且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断裂。
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
优选的是,所述芯线具备:低度压缩部,仅由所述线筒部进行压接;以及高度压缩部,由所述线筒部和所述辅助压接部双方进行压接且相比所述低度压缩部被高度压缩。
根据上述方式,在低度压缩部能够提高芯线与线筒部的保持力。
而且,在高度压缩部中,能够减小芯线与端子的电阻值。
所述芯线包括多根金属制的线材,对于以{(压缩后的导体的截面积)/(压缩前的导体的截面积)}×100(%)定义的压缩率,优选所述低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为大于50%,所述高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为小于50%,更优选被设定在35%以下,进而优选被设定在25%以下,特别优选被设定在20%以下。
通过使压缩率小于50%,能够破坏芯线的氧化覆膜。由此,能够减小芯线与端子的电阻值。而且,当压缩率在35%以下时,构成芯线的线材的表面彼此在微观上胶粘,因此能够减小电阻值。并且,当压缩率在25%以下时,线材彼此在宏观上胶粘,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电阻值。并且,当压缩率在20%以下时,能够使线材彼此可靠地胶粘,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小电阻值。
优选的是,所述易断裂部形成为槽状。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将易断裂部形成为槽状的简易的结构,能够在解体时使易断裂部可靠地断裂。
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形成为从所述延长部的前端向两侧延伸的爪状。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将形成为爪状的卡定部弯折这样简易的结构,能够将延长部与层叠部卡定。而且,与将卡定部以不同部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零件件数。
在所述被卡定部形成有通过与所述卡定部抵接来使所述卡定部扩开变形的锥形面。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形成锥形面这样简易的结构,能够在解体时使卡定部可靠地扩开变形,能够解除延长部与层叠部的卡定。
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具备端子与电线(芯线)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并且在解体时能够容易地断裂的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用于该带端子的电线的端子。
参照图12至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端子的电线110的平面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以图12中的左侧为前侧(前方)、以其右侧为后侧(后方)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带端子的电线110具备:电线113,包括终端(末端)露出的芯线111;以及端子120,压接于芯线111的末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120是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中的接地端子。
电线113具备:芯线111,将多根金属制的线材捻合而成;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绝缘被覆层112,覆盖该芯线111的外周。芯线111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芯线111由铝或铝合金构成,其截面积约为12mm2
图13是端子120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端子120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以图13和图14的上侧为内侧、以其下侧为外侧对端子120进行说明。如图12和图14所示,端子120由两种零件构成。一个零件为配置于前侧的前方端子部121,另一个零件为配置于后侧的后方端子部122。构成端子120的前方端子部121和后方端子部122通过分别将金属制的板材冲裁加工成预定形状并且分别加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得。作为用于端子120的所述板材,例如利用铜制、铜合金、铝、铝合金、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另外,也可以是根据需要对所述板材实施锡、镍等的镀敷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铜合金制的板材实施镀锡,并将其用作端子120的材料(前方端子部121和后方端子部122的材料)。
前方端子部121具备连接部123、层叠部124、易断裂部126及辅助压接部125。而且,后方端子部122具备延伸部132、线筒部133、绝缘筒部130及卡定部135。首先,对后方端子部12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后方端子部122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电线113(芯线111)等的轴向)上延伸的形状。后方端子部122的厚度(板厚)约为0.8mm。后方端子部122具备的延伸部132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轴向)延伸的板状。延伸部132从压接芯线111的线筒部133延伸设置。线筒部133由向侧方延伸的一对板状片构成。线筒部133以卷绕于芯线111方式(围住芯线111的方式)压接于芯线111。
而且,在线筒部133的后方设有绝缘筒部130。绝缘筒部130是以围住电线113的方式压接于电线113的绝缘被覆层112的部分。
在线筒部133,在放置电线113(芯线111)的一侧的表面(内表面),沿与电线13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多条槽部131。槽部131彼此在前后方向(轴向)上以彼此隔开间隔的状态并列。
在线筒部的内表面形成上述槽部131的话,则在将线筒部133压接于芯线111时,通过使槽部131的孔缘与芯线111的周面接触,形成于芯线111的氧化覆膜容易被破坏。另外,如后所述,在线筒部133的前方侧的部分放置设于前方端子部121的后端的辅助压接部125。
在延伸部132的前方侧形成有呈向侧方延伸的爪状的一对卡定部135。一对卡定部135通过在与延伸部132重叠的侧端部124上弯折,将延伸部132和层叠部124卡定。卡定部135在解体时对电线113施加拉伸力时扩开变形,解除延伸部132与层叠部124的卡定。
接下来,对前方端子部121进行详细说明。前方端子部121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电线113(芯线111)等的轴向)上延伸的形状。前方端子部121的厚度(板厚)约为0.8mm。
在前方端子部121的后端设有辅助压接部125。该辅助压接部125是以重叠的方式放置于后方端子部122所具备的线筒部133的前侧并且与线筒部133一起压接于芯线111的部分。由线筒部133和辅助压接部125压接芯线111的部分为将芯线111的前侧部分在轴向上选择性地(局部地)高度压缩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辅助压接部125形成为沿芯线111的周向细长地延伸的形状。辅助压接部125的长度(沿芯线111的周向的长度、前方端子部12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压缩前和压缩后的芯线111的周长短。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辅助压接部125以其前方侧的缘部的位置与线筒部133的前方侧的缘部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放置在线筒部133上。并且,辅助压接部125以夹在线筒部133和芯线111之间的方式放置于线筒部133的内侧表面上。当辅助压接部125放置于线筒部133上时,成为相对于线筒部133的表面向内侧(芯线111侧)隆起的状态。即,通过将辅助压接部125放置于线筒部133的表面上,能够增大(增厚)该放置的部分的厚度。
另外,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当将辅助压接部125与线筒部133一起压接于芯线111时,辅助压接部125成为把持(保持)芯线111的前侧的周面的形状。
从辅助压接部125向前方设置有大致板状的层叠部124。该层叠部124是对辅助压接部125和连接部123之间进行中继的部分。层叠部124重叠在延伸部132上。
在层叠部124形成有与上述卡定部135卡定的被卡定部127。被卡定部127具有比其他部分宽度窄的窄幅部128。上述卡定部135弯折地紧固于窄幅部128。被卡定部127中形成得宽度窄的窄幅部128和层叠部124的其他部分之间通过锥形面129连结。该锥形面129在解体时对电线113施加拉伸力时与弯折的卡定部135抵接,使卡定部135扩开变形。
在层叠部124,在被卡定部127与辅助压接部125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在解体时对电线113施加拉伸力时容易地断裂的易断裂部126。在本实施方式中,易断裂部126形成为与电线113的轴向正交的槽状。易断裂部126的强度被设定为在解体时对电线113施加拉伸力时容易地断裂。
如上所述,层叠部124与延伸部132重叠。由此,易断裂部126被延伸部132强化(参照图16)。
在被卡定部127的前方延伸设置有连接部123。连接部123是配置于端子120的前端的部分,是通过螺栓紧固等固定于车身的预定部位等对方侧的部分。连接部123整体形成为平坦的板状,并且形成为其前侧比后侧大的形状。并且,在其前侧设有供螺栓等固定部件插通的插通孔123A。
在将这样的前方端子部121组装到后方端子部122后,得到端子120。在将前方端子部121组装于后方端子部122时,首先,连接部123朝向前方的状态的前方端子部121的层叠部124相对于位于后方端子部122的前端的延伸部132对位并放置。此时,前方端子部121的后端的辅助压接部125也以配置于前方端子部121的线筒部133的预定部位的方式对位。接着,将在延伸部132的前端形成的一对卡定部135利用预定的压接装置分别弯折并压接(铆接)于被卡定部127。这样一来,得到如图14所示的安装于电线113之前的状态的端子120。
在带端子的电线110的线筒部133中,在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芯线111的压缩率不同。在线筒部133的前侧(连接部123侧)部分,在其内侧具备辅助压接部125,因此该前侧部分比未配置辅助压接部125的其他部分(后侧部分)更对芯线11进行高度压缩。
图17是图12的C-C线剖视图,图18是图12的D-D线剖视图。在图17中,示出了配置有辅助压接部125的线筒部133的前侧部分的剖面结构。相对于此,在图18中,示出了未配置辅助压接部125的线筒部133的后侧部分的剖面结构。对它们进行比较的话,可知图17所示的芯线111的截面积比图18所示的芯线111的截面积小。在线筒部133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虽然线筒部133的外形形状被设定为大致相同,但是芯线111的外形形状在前侧部分(参照图17)比后侧部分(参照图18)小了配置辅助压接部125的量。因此,具备辅助压接部125的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相比,能够以高压力压接(紧固)芯线111的周面。其结果是,位于前侧部分的内侧的芯线111比位于后侧部分的内侧的芯线111细。图17所示的前侧部分的芯线111成为高度压缩部137,图18所示的后侧部分的芯线111成为低度压缩部136。
优选高度压缩部137的芯线111的压缩率被设定为小于50%,更优选在35%以下,进而优选在25%以下,特别优选在20%以下。另外,芯线111的压缩率是指(压缩后的芯线的截面积)/(压缩前的芯线的截面积)×100(%)。即,压缩率的值越小,则芯线111越是被高度压缩。高度压缩部137的压缩率被设定成这样的值的话,则形成于芯线111的表面的氧化覆膜容易被可靠地破坏,且容易可靠地从该氧化覆膜的下侧露出新生面。其结果是,在高度压缩部137,芯线111与端子120(线筒部133)之间的电阻、构成芯线111的各线材114之间的电阻减小,在它们之间确保了良好的电连接性能。另外,位于高度压缩部137的内侧的芯线111成为由辅助压接部125沿芯线111的周向固定(把持)的状态。
相对于此,优选位于低度压缩部136的内侧的芯线111的压缩率被设定为大于50%,更优选为60~90%,特别优选为70~80%。低度压缩部136的压缩率被设定为这样的值的话,则与高度压缩部137相比,芯线111被低度压缩,因此抑制了芯线断开(构成芯线111的线材114的断开)。其结果是,在低度压缩部136,确保了芯线111的良好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继而确保了端子120(线筒部133)的良好的对芯线111的保持力。
通过使压缩率小于50%,能够破坏芯线111的氧化覆膜。由此,能够减小芯线111与端子120的电阻值。而且,当压缩率在35%以下时,构成芯线111的线材114的表面彼此在微观上胶粘,因此能够减小电阻值。并且,当压缩率在25%以下时,线材114彼此在宏观上胶粘,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电阻值。并且,当压缩率在20%以下时,能够使线材114彼此可靠地胶粘,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小电阻值。
而且,在高度压缩部137与低度压缩部136之间的区域中,构成芯线111的线材114彼此强烈地摩擦。其结果是,形成于线材114的表面的氧化覆膜被破坏,构成线材114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彼此接触,能够减小线材114彼此的电阻值。由此,对于位于芯线的中心附近的线材114,也能够改善与端子120的电连接。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小芯线111与端子120之间的电阻值。
这样,在带端子的电线110中,不会损害到正常使用时必要的机械强度,而确保了芯线111与端子120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10作为所谓地线在布线于车辆内的状态下使用(正常使用)。设于带端子的电线110的一端的端子120通过螺栓紧固固定于带端子的电线110的对方侧即车身的预定部位。在固定用的螺栓(未图示)插通到位于连接部123的插通孔123A的状态下,将端子120相对于车身牢固地固定。另外,端子120的连接部123成为被牢固地夹在螺栓的头部(未图示)和车身之间的状态。另外,带端子的电线110的另一端与搭载于车辆的预定设备(未图示)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10除了上述的电连接性能之外,还是具备易解体性(解体容易性)的结构。以下,对该内容进行说明。带端子的电线110在正常使用结束后,因再循环(再利用)等的目的而从废弃车辆中回收。在回收时,带端子的电线110的电线113部分以钩挂于在起重机等提拉装置安装的J字状的吊钩的状态被拉伸。此时,对带端子的电线110(特别是端子120)施加超过正常使用的容许范围的较大的力。例如,在图19所示的带端子的电线110中,在连接部123通过螺栓紧固固定于车身的情况下,当电线113以钩挂于所述吊钩的状态被拉伸时,电线113被向图19中的上方拉伸。
这样一来,如图20所示,通过将电线113向上方吊起,形成于被卡定部127的锥形面129朝向上方按压一对卡定部135,使一对卡定部135扩开变形。由此,延伸部132与层叠部124脱离。
当进一步将电线113向上方拉伸时,形成于层叠部124的易断裂部126断裂。这样一来,如图21所示,以易断裂部126为界,带端子的电线110以分成前侧部分150(连接部123侧的部分)和后侧部分160(电线113侧的部分)的方式解体。
另外,如图22所示,在正常使用时,层叠部124的易断裂部126通过延伸部132而从下侧被强化。由此,通过在正常使用时对电线113施力,易断裂部126不会断裂。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10由于卡定部135扩开并且易断裂部126断开,从而容易地解体成前侧部分150和后侧部分160。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易断裂部28具备圆形形状的孔部28a。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形成三角形状、四边形状等其他形状的孔部。而且,除了这样的孔部以外,也可以在易断裂部设置切口部。易断裂部的形状根据目的适当设定。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辅助压接部25,采用在芯线压接时能够把持芯线11的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辅助压接部也可以为不把持芯线的形状。即,也可以是虽然在芯线压接时对芯线进行高度压缩,但是在压缩后不把持芯线的结构的辅助压接部。例如,也可以是,长度(端子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短的结构(小的U字状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由辅助压接部高度压缩的芯线部分也成为在解体时容易被破坏的部位。因此,当在解体时电线被拉伸而受力时,端子的易断裂部断裂,并且辅助压接部伴随着芯线的破坏而被从芯线保持部内抽出。不过,优选的是,辅助压接部如上述实施方式1(1)那样在芯线压接时把持芯线。如此辅助压接部25把持芯线11的话,更可靠地在解体时使带端子的电线10容易解体。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接地端子,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地端子以外的端子。例如,也可以是,与对方侧的端子嵌合连接的端子(所谓的阳型端子或阴型端子)。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车辆用的带端子的电线,不过,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线(和端子)也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房屋、屋外设施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解体时,利用起重机等进行带端子的电线的拆卸,不过也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进行带端子的电线的拆卸。另外,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线具备在解体以外的目的、例如在手工作业等的拆写作业中不会断裂的程度的强度。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芯线11的各压缩率,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内容。
(7)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易断裂部126形成为槽状,不过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易断裂部126是隔开预定的间隔离散地并列配置的多个贯通孔。
(8)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卡定部135是形成为从延伸部132向侧方延伸设置的一对爪状的结构,不过不限于此,卡定部135也可以是与前方端子部121和后方端子部122不同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卡定部135形成为细长的金属板状,以卷绕于延伸部132和层叠部124的外周的方式压接于延伸部132和层叠部124的外周。
标号说明
10:带端子的电线;
11:芯线;
12:绝缘被覆层;
13:电线;
20:端子;
21:前方端子部;
22:后方端子部;
23:连接部;
23a:插通孔;
24:第二固定部;
25c:中继部;
25:辅助压接部;
26:底板部;
27:线筒部;
28:易断裂部;
28a:孔部;
29:第一固定部;
29a:保持部;
29b:主体部;
30:绝缘筒部;
31:槽部;
32:芯线保持部的表面(内表面);
33:芯线保持部;
110:带端子的电线;
111:芯线;
113:电线;
114:线材;
120:端子;
123:连接部;
124:层叠部;
125:辅助压接部;
126:易断裂部;
127:被卡定部;
129:锥形面;
132:延伸部;
133:线筒部;
135:卡定部;
136:低度压缩部;
137:高度压缩部。

Claims (22)

1.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包括末端露出的芯线的电线以及压接于所述芯线的末端并能够与对方侧连接的端子,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后方端子部和前方端子部,
所述后方端子部具有:底板部,放置所述芯线;一对线筒部,从所述底板部的两端向侧方分别延伸,并以卷绕于所述底板部上的所述芯线的方式压接于该芯线;易断裂部,从所述底板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在解体时断裂;以及第一固定部,从所述易断裂部沿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前方端子部具有:辅助压接部,以夹在所述底板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与所述线筒部一起压接于所述芯线,并将所述芯线局部地高度压缩;第二固定部,以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连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在解体时,当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的状态下拉伸所述电线时,所述易断裂部断裂以使得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彼此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易断裂部包括孔部或切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端子部具有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对所述辅助压接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进行中继,并且与所述易断裂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压接部形成为沿着所述芯线的周向的形状,当所述辅助压接部与所述线筒部一起压接于所述芯线时,局部地把持所述芯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辅助压接部与所述易断裂部彼此靠近的方式将所述前方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方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
7.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括芯线的电线和与从所述电线的末端露出的所述芯线连接的端子,
所述端子具备:
线筒部,压接于所述芯线;
延伸部,从所述线筒部延伸出来;
层叠部,与所述延伸部为不同部件且重叠在所述延伸部上;
辅助压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所述线筒部延伸,以被夹在所述线筒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芯线;
连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与所述辅助压接部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与对方侧部件连接;
卡定部,将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卡定,并且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解除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的卡定;以及
易断裂部,形成于所述层叠部中被卡定于所述卡定部的被卡定部和所述辅助压接部之间,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容易地断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易断裂部形成为槽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形成为从所述延伸部的前端向两侧延伸的爪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卡定部形成有通过与所述卡定部抵接来使所述卡定部扩开变形的锥形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由接地端子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线具备:低度压缩部,仅由所述线筒部压接;以及高度压缩部,由所述线筒部和所述辅助压接部双方压接且相比所述低度压缩部被高度压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线具备金属制的多根线材,
对于以{(压缩后的导体的截面积)/(压缩前的导体的截面积)}×100%定义的压缩率,所述低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为大于50%,所述高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为小于5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在35%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在25%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压缩部的压缩率被设定在20%以下。
17.一种端子,压接于包括末端露出的芯线的电线的所述芯线的末端并能够与对方侧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备后方端子部和前方端子部,
所述后方端子部具有:底板部,放置所述芯线;一对线筒部,从所述底板部的两端向侧方分别延伸,并以卷绕于所述底板部上的所述芯线的方式压接于该芯线;易断裂部,从所述底板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在解体时断裂;以及第一固定部,从所述易断裂部沿所述轴向延伸设置,
所述前方端子部具有:辅助压接部,以夹在所述底板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与所述线筒部一起压接于所述芯线,并将所述芯线局部地高度压缩;第二固定部,以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连接部,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轴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
18.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线筒部,压接于从具备芯线的电线的末端露出的所述芯线;
延伸部,从所述线筒部延伸出来;
层叠部,重叠在所述延伸部上;
辅助压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所述线筒部延伸,以被夹在所述线筒部和所述芯线之间的状态压接于所述芯线;
连接部,从所述层叠部向与所述辅助压接部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与对方侧部件连接;
卡定部,将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卡定,并且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解除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层叠部的卡定;以及
易断裂部,形成于所述层叠部中被卡定于所述卡定部的被卡定部和所述辅助压接部之间,在对所述电线施力时容易地断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压接部与所述线筒部的一部分重叠。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易断裂部形成为槽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为从所述延伸部的前端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卡定爪。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卡定部形成有通过与所述卡定部抵接来使所述卡定部扩开变形的锥形面。
CN201380013914.5A 2012-03-15 2013-03-15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0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8869 2012-03-15
JP2012058869 2012-03-15
JP2012075107 2012-03-28
JP2012-075107 2012-03-28
PCT/JP2013/057385 WO2013137429A1 (ja) 2012-03-15 2013-03-15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0168A CN104170168A (zh) 2014-11-26
CN104170168B true CN104170168B (zh) 2016-08-24

Family

ID=49161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391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0168B (zh) 2012-03-15 2013-03-15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84541B2 (zh)
JP (1) JP5704421B2 (zh)
CN (1) CN104170168B (zh)
DE (1) DE112013001440T5 (zh)
WO (1) WO2013137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2770B2 (ja) * 2012-08-29 2016-01-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
JP5842791B2 (ja) * 2012-09-28 2016-01-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6114632B2 (ja) * 2013-05-29 2017-04-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化電線
US9859627B2 (en) * 2016-04-26 2018-01-02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ion method of terminal fitting
WO2016047776A1 (ja) * 2014-09-25 2016-03-3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端子金具の接続方法、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259417B2 (ja) * 2014-09-25 2018-01-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JP6268605B2 (ja) * 2014-10-27 2018-01-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用端子金具
JP6439388B2 (ja) 2014-11-05 2018-1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
JP6376030B2 (ja) * 2015-04-16 2018-08-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6563272B2 (ja) * 2015-08-04 2019-08-2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端子
US9819099B2 (en) * 2015-08-13 2017-11-14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lc Multi-part contact having a front contact portion and a rear crimp contact portion joined together at an angle by a threaded connector
JP6421737B2 (ja) * 2015-10-21 2018-11-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圧着冶具、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US9837774B2 (en) * 2015-11-04 2017-12-05 Yazaki Corporation Fixing structure between busbar and terminal
JP6307489B2 (ja) * 2015-11-30 2018-04-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JP6302452B2 (ja) 2015-11-30 2018-03-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JP6265963B2 (ja) 2015-11-30 2018-01-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方法
JP6505144B2 (ja) * 2016-04-26 2019-04-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JP6666211B2 (ja) * 2016-07-19 2020-03-13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ンタクト
JP6628098B2 (ja) * 2016-09-15 2020-01-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電線のアース処理構造
JP6701524B2 (ja) * 2016-11-11 2020-05-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線取付部材、電線付き電線取付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JP6899670B2 (ja) * 2017-03-13 2021-07-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DE102017011919A1 (de) * 2017-12-21 2019-06-27 Lapp Engineering & Co. Elektrische 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Flachband- und einem Rundleiter
JP2019114516A (ja) * 2017-12-26 2019-07-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
DE102017131371A1 (de) * 2017-12-28 2019-07-04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Mechanisches Verbindungselement, elektrische Kontakteinrichtung sowie elektrischer Verbinder
DE102018107485A1 (de) * 2018-03-28 2019-10-02 Wobben Properties Gmbh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zweier Leiter aus unterschiedlichen Materialien, sowie Verbinder und System damit
JP2019212458A (ja) * 2018-06-04 2019-1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6768742B2 (ja) * 2018-06-04 2020-10-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6947139B2 (ja) * 2018-08-29 2021-10-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過電流遮断ユニット
JP7074080B2 (ja) * 2019-01-15 2022-05-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
JP6936836B2 (ja) * 2019-08-09 2021-09-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
WO2021050609A1 (en) * 2019-09-09 2021-03-18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Electrical busba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7276040B2 (ja) * 2019-09-24 2023-05-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通信ケーブル
JP2021096945A (ja) * 2019-12-17 2021-06-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圧着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442943B2 (ja) 2020-09-16 2024-03-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US20230058367A1 (en) * 2021-08-18 2023-02-23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Electrical busba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7734A (en) * 1998-01-21 1999-09-2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uning fork inline connection system
CN1283882A (zh) * 1999-08-04 2001-02-14 伊利诺伊工具公司 地线接线夹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80289A (en) * 1929-01-11 1930-11-04 Frank W Zepp Terminal connecter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s
US2309311A (en) * 1941-08-13 1943-01-26 Marks Products Co Inc Contact blade
US2453615A (en) * 1946-08-10 1948-11-09 Thomas & Betts Corp Tinsel wire connector
US2515105A (en) * 1947-08-08 1950-07-11 Allied Electric Products Inc Method of mak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an insulated wire
US2648050A (en) * 1950-02-04 1953-08-04 Berg Quenti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sulating piercing barbs
JPS63146969U (zh) * 1987-03-18 1988-09-28
JP3094870B2 (ja) * 1995-09-13 2000-10-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アース端子の取付け構造
JP3910401B2 (ja) 2001-10-23 2007-04-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端子
JP2003151652A (ja) * 2001-11-09 2003-05-23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線のアース接続構造
JP3875547B2 (ja) * 2001-12-11 2007-01-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アース端子
JP4592460B2 (ja) * 2005-03-23 2010-12-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4922897B2 (ja) * 2007-11-02 2012-04-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圧着端子、端子付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024032A1 (ja) * 2008-08-29 2010-03-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端子圧着用金型
JP5088578B2 (ja) 2008-09-05 2012-12-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JP5311962B2 (ja) * 2008-10-24 2013-10-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及び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7734A (en) * 1998-01-21 1999-09-2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uning fork inline connection system
CN1283882A (zh) * 1999-08-04 2001-02-14 伊利诺伊工具公司 地线接线夹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4421B2 (ja) 2015-04-22
US9184541B2 (en) 2015-11-10
US20150079825A1 (en) 2015-03-19
WO2013137429A1 (ja) 2013-09-19
CN104170168A (zh) 2014-11-26
JPWO2013137429A1 (ja) 2015-08-03
DE112013001440T5 (de) 2015-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0168B (zh)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02792529B (zh) 铆接连接构造
US9711872B2 (en) Crimp terminal and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crimp terminal and wire
JP5654159B1 (ja) 圧着端子、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圧着端子の製造方法
JP5078572B2 (ja) 銅電線とアルミニウム電線とのジョイント構造およびジョイント方法
JP5557378B2 (ja) 圧着端子および圧着端子の電線に対する圧着構造
US10008305B2 (en) Wire harness
JP2007012329A (ja) 接続端子、接続端子付きアルミケーブル、超音波溶接方法、および超音波接続装置
JP2007305314A (ja) 接続端子付きケーブル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接続端子とケーブルとの超音波溶接方法および超音波溶接機
WO2014050754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6294859B2 (ja) 端子、端子付き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被覆導線と端子と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その圧着管理方法
JP5817692B2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
CN107431283A (zh)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JP6701525B2 (ja) 圧着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0040456A (ja) 端子金具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EP3614498A1 (en) Joint structure of coated electric wire and terminal and joining method of coated electric wire and terminal
CN108886205B (zh) 导体的连接结构以及线束
KR20170018068A (ko) 전선 접속 구조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전선 접속 구조체
EP3079160B1 (en) Coil end connecting structure
JP2011243519A (ja) 圧着端子および圧着端子付き平形ケーブル
JP5842770B2 (ja) 端子付き電線
JP293952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用長尺絶縁スリーブ帯
US20150107104A1 (en) Mechanical Assembly by Means of Autogenous Riveting
JP2022081374A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圧着装置
JP2014164828A (ja) 端子付電線製造方法、及び端子付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