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859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70859A CN104070859A CN201410117223.6A CN201410117223A CN104070859A CN 104070859 A CN104070859 A CN 104070859A CN 201410117223 A CN201410117223 A CN 201410117223A CN 104070859 A CN104070859 A CN 1040708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medium
- collision detection
- recording
- test section
- detection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2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downwardly on flat surfaces, e.g. of books, drawings, boxes, envelopes, e.g. flat-bed ink-jet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56—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detecting distance to pap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serial pri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3/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the printing process
- B41J2203/01—Inspecting a printed medium or a medium to be printed using a sensing devic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能够防止在左右的突出部分碰到异物时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自身受损。记录装置具有:支承记录介质(A)的支承载台(11);具有对所支承的记录介质(A)实施记录的记录单元(31)并以在X轴方向上横切支承载台(11)的方式被架设的记录处理部(12);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而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的Y轴移动部(13);对异物向记录处理部(12)的碰撞进行检测的碰撞检测部(101),记录处理部(12)具有相对于支承载台(11)而向X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2a),侧碰撞检测部分(107)分别被配置于各个突出部(12a)的前侧和后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记录单元相对于载台上的记录介质而进行移动来实施记录的、所谓平板式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记录装置,已知有如下的记录装置,其具有:支承记录介质的载台部、具有与载台部对置的记录单元并在载台部上沿左右方向横切的Y轴单元、使Y轴单元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X轴移动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该Y轴单元具有超过载台部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突出部。
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当利用X轴移动机构使Y轴单元移动时,可能有异物碰撞到从载台部伸出的左右的突出部上。此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如果继续驱动X轴移动机构,则不仅会损伤异物,还会使记录装置自身受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0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当异物与左右的突出部碰撞时,能够防止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自身受损的记录装置。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载台,其具有支承记录介质的支承面;记录处理部,其具有对支承在载台上的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单元,并以在第1方向上横切载台的方式被架设;第1移动部,其使记录处理部相对于载台在与第1方向交叉并且沿着支承面的第2方向上进行移动;第1碰撞检测部,其对异物向记录处理部的碰撞进行检测,记录处理部具有相对于载台而向第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第1碰撞检测部被配置在突出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与异物接触而检测碰撞的第1碰撞检测部配置于突出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另一侧,从而能够检测该突出部碰到异物的情况。因此,当该突出部碰到异物时,能够迅速实施第1移动部的驱动停止等,因此能够防止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自身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记录处理部具有相对于载台而在第1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记录装置还具有第2碰撞检测部,该第2碰撞检测部被配置于重叠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并对记录处理部与记录介质或者异物的碰撞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与记录介质或者异物接触而检测记录介质或者异物的碰撞的第2碰撞检测部配置于重叠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另一侧,从而能够检测出支承在载台上的记录介质碰到该重叠部的情况。因此,当记录介质的高度较高且记录介质碰到该重叠部时,能够迅速实施移动部的驱动停止等,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损伤记录介质或者使记录处理部自身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第1碰撞检测部被配置于在第2方向上与第2碰撞检测部相比更突出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配置于记录处理部的突出部上的第1碰撞检测部与配置于记录处理部的重叠部上的第2碰撞检测部相比,被配置于在第2方向突出的位置,由此当在第1方向上跨及载台的内外而存在异物的情况下,将先在第1碰撞检测部检测到碰撞。因此,异物对于重叠部的碰撞本身就不会发生,能够有效防止记录处理部的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第1碰撞检测部被配置于与载台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
如果将第1碰撞检测部配置于与载台相比而较高的位置,则存在对于比载台低的异物,而检测不到与突出部间的碰撞的问题。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1碰撞检测部配置于与载台而较低的位置处,从而即便是比载台低的异物,仍能检测到其与突出部间的碰撞。
另外,优选为,第1碰撞检测部具有能够与异物接触的第1接触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有第1接触部,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异物的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还具有介质检测部,该介质检测部对记录单元与载台的对置方向上的记录单元与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介质检测部具有:接触式的第1检测部,其进行记录单元与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的下限检测;光学式的第2检测部,其进行记录单元与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的上限检测。
如果由接触式的检测部构成上限检测以及下限检测的两检测部,则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成为与该检测部接触的状态,因此存在损伤记录介质的表面的可能性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由光学式的检测部形成两检测部,则存在安装后的调整(特别是光轴调整)较为复杂的问题。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1检测部形成为接触式,而将第2检测部形成为光学式,从而能够降低损伤记录介质的可能性,并容易进行安装后的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第1检测部具有多个第2接触部,该多个第2接触部沿第1方向并排配置且能与记录介质接触,多个第2接触部被支承于记录处理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2接触部在左右方向并排配置为多个,能够在记录介质的第1方向各位置处进行下限检测。因此,即使在第1方向上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下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此进行检测。另外,第2接触部被支承于记录处理部,由此能使第2接触部与记录处理部一起移动,因此能够在记录介质的第2方向各位置处进行下限检测。因此,即使在第2方向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下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此进行检测。
另外,优选为,记录处理部还具有:第2移动部,其使包括记录单元的活动体在记录单元与载台的对置方向上进行移动;第3碰撞检测部,其在使用第2移动部而使活动体在对置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对异物向记录单元的碰撞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当通过第2移动部而进行移动时,能够检测到异物被夹入活动体与载台(或者记录介质)之间的情况。因此,当夹入有异物时,能够迅速地实施第2移动部的驱动停止、活动体的分离移动等,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自身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从后侧观察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表示省略了支承载台的一部分以及装置外壳的一部分的记录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表示支承载台以及Y轴移动部周围的A面剖视图。
图5为表示省略了装置外壳的记录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省略可装置外壳的记录处理部的主视图。
图7为表示侧框架以及安装该侧框架的升降移动部周围的内侧视图。
图8为表示检测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9为表示检测机构的概略主视图。
图10为表示记录装置所进行的记录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该记录装置通过以喷墨方式喷出紫外线固化油墨从而在记录介质记录所需的图像。另外,本记录装置为使记录头相对于被支承在支承载台上的记录介质进行移动来进行记录的、所谓的平板式的记录装置。另外,作为记录介质,例如假设为厚纸、木材、瓷砖、塑料板、瓦楞板等厚度不同的记录介质。此外,如各图所示,规定X轴(左右)方向、Y轴(前后)方向以及Z轴(上下)方向并进行如下说明。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为沿着支承载台的支承面(安置面)的方向。另外,将图1中的近前侧设为记录装置的前侧,图1中的进深侧设为记录装置的后侧。
如图1至图3所示,记录装置1具有:由带有脚轮的4根腿部件10支承并支承记录介质A的支承载台(载台)11、具有与所支承的记录介质A对置的记录单元31的门式记录处理部12、支承记录处理部12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而沿Y轴方向(第2方向)进行移动的Y轴移动部(第1移动部)13。记录处理部12以沿X轴方向(第1方向)横切支承载台11的方式被架设。另一方面,Y轴移动部13与支承载台11重叠地配置在该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在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对记录处理部12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另外,记录装置1具有:进行异物的碰撞检测、记录介质A的高度检测的检测机构14;对上述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15(均参照图8)。控制机构15基于检测机构14的检测结果实施对Y轴移动部13的驱动停止等。
接着,参照图1、图3以及图4对支承载台11进行说明。此外,图4为从后侧观察支承载台11以及Y轴移动部13周围的A面剖视图。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支承载台11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梁状的左右一对构造型材21、在一对构造型材21之间被纵横配置的多根支承材22、由一对构造型材21以及多根支承材22支承并吸附设置记录介质A的吸附工作台23、配置于吸附工作台23的前方的操作面板部24。吸附工作台23具有支承记录介质A的支承面。此外,支承载台11在各个构造型材21的端部分别被腿部件10支承。在操作面板部24的右半部较大地设置开闭门24a。当手动维护记录处理部12时,使记录处理部12朝近前侧(Y轴方向前侧)移动,并且打开该开闭门24a,从而从开闭门24a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维护。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记录处理部12具有:与所支承的记录介质A对置的记录单元31、支承记录单元31并使记录单元31沿X轴方向移动的X轴移动部32、支承X轴移动部32的直立状的横架框架33、对横架框架33在X轴方向两侧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侧框架34、将一对侧框架34的基部侧彼此连结的连结框架35、覆盖上述部件的装置外壳(参照图1)36。横架框架33以在支承载台11上横切的方式沿X轴方向延伸。另外,各个侧框架34延伸直至支承载台11之下,连结框架35在支承载台11之下与两侧框架34的下端部连结。此外,Y轴移动部13被配置于连结框架35上,将连结框架35与支承载台11连结在一起。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记录处理部12具有从支承载台11向左右突出的一对突出部分(突出部)12a。即,记录处理部12具有:相对于支承载台11沿X轴方向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部分12a、在支承载台11的表面侧(上侧)相对于支承载台11在X轴方向重叠的重叠部分(重叠部)12b。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记录单元31具有:在箱型的滑架51中搭载两个记录头52的滑架单元53、相对于滑架单元53左右配置的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各个紫外线照射单元54具有照射紫外线的紫外线照射LED,向由记录头52喷出并着落的紫外线固化油墨照射紫外线,从而使紫外线固化油墨固化(定影)。
各个记录头52为通过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进行喷出驱动的喷墨头,且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按颜色区分的多个喷嘴列(省略图示)。即,构成为能够喷出多个颜色的紫外线固化油墨。另外,记录头52以其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对置。此外,两个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为相同高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压电方式的喷墨头,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热敏方式、静电方式的喷墨头等。另外,并不局限于这些按需型的喷墨头,也可以使用连续型的喷墨头。
X轴移动部32具有:支承于横架框架33上并对记录单元31以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上下一对导轴61、沿着一对导轴61而直线驱动记录单元31的X轴驱动机构62。
X轴驱动机构62具有:沿着一对导轴61在X轴方向延伸的正时带63、架设正时带63的主动带轮66以及从动带轮64、连结正时带63与记录单元31(滑架51)的连结固定部(省略图示)、驱动主动带轮66的滑架电机65。在X轴移动部32中,通过使滑架电机65正反旋转,从而使记录单元31经由正时带63在一对导轴61上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伴随着该往复移动,对各记录头52进行喷出驱动,由此实施记录处理。
接着,参照图5至图7对侧框架34进行说明。如图5至图7所示,在各个侧框架34上安装有升降移动部(第2移动部)69,该升降移动部69使记录单元31在上下方向移动,以使记录单元31相对于支承载台11接近以及分离。具体地说,各个侧框架34具有:支承着横架框架33的箱型的框架主体68、对框架主体68与连结框架35进行连结并使框架主体68升降移动的升降移动部69。
在一对侧框架34中,利用各个升降移动部69使各个框架主体68升降移动,由此经由各个框架主体68、横架框架33以及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升降移动。由此,使记录单元31相对于支承载台11以及支承在支承载台11上的记录介质A接近或者分离(间隙调整)。即,利用各个升降移动部69,使各个框架主体68、横架框架33、X轴移动部32、记录单元31以及覆盖上述部件的装置外壳36升降。因此,由升降移动部69升降的活动体为各框架主体68、横架框架33、X轴移动部32、记录单元31以及装置外壳36。
框架主体68支承横架框架33,并且在其内侧(支承载台11侧)具有对各个升降移动部69的活动侧进行固定的固定板部68a。
升降移动部69具有:对框架主体68以相对于连结框架35升降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前后一对升降引导机构71、配置于一对升降引导机构71之间并对框架主体68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移动的升降驱动机构72、驱动升降驱动机构72的升降驱动电机(省略图示)。各个升降引导机构71由LM引导(注册商标)机构构成。另外,升降驱动机构72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
如图4所示,Y轴移动部13具有:位于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的左右两端并以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而沿Y轴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线性引导机构86、位于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的中央且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沿Y轴方向移动的Y轴移动机构87、驱动Y轴移动机构87的驱动电机88。各个线性引导机构86由LM引导机构构成。另外,Y轴移动机构87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
在此参照图1、图8以及图9,对检测机构14进行说明。如图8以及图9所示,检测机构14具有碰撞检测部101、介质检测部102、升降碰撞检测部(第3碰撞检测部)103。碰撞检测部101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Y轴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前后),并对通过Y轴移动部13而进行移动的记录处理部12碰到异物的情况进行检测。介质检测部102面向记录介质A的表面侧以及侧面侧,对Z轴方向(记录单元31与支承载台11的对置方向)的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的记录头52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换言之,介质检测部102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从吸附工作台23的支承面到记录介质A的上端部的距离)进行检测。升降碰撞检测部103以与支承载台11(记录介质A)对置的位置而被搭载于记录处理部12上,并对通过升降移动部69而升降的活动体碰到异物的情况进行检测。
如图1、图8以及图9所示,碰撞检测部101具有: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重叠部分12b的前侧(Y轴方向一侧)的左右两个前碰撞检测部(第2碰撞检测部)106、分别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各突出部分12a的前侧以及后侧(Y轴方向另一侧)的四个侧碰撞检测部(第1碰撞检测部)107。
各个前碰撞检测部106在重叠部分12b的前侧具有: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下端部的前缓冲部111、配置于前缓冲部111的后侧且对前缓冲部111的动作进行检测的前传感器部112。
前缓冲部111以相对于记录处理部12而前后进退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并且通过未图示的按压弹簧而朝向从装置外壳36离开的方向被施力。前缓冲部111通过其中空构造和按压弹簧的施力来吸收异物碰撞时的冲击。前缓冲部111在与记录介质A接触的情况下对抗按压弹簧的施力而进行移动。前传感器部112对记录介质A的接触所产生的前缓冲部111的移动进行检测,从而检测记录介质A的碰撞。如图9所示,两个前碰撞检测部106的两个前缓冲部111在X轴方向并排配置。该两个前缓冲部111相加后的X轴方向的宽度具有包含重叠部分12b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根据该结构,当在记录介质A中沿X轴方向出现凹凸、挠曲(翘起)且局部超出预定的高度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测出该情况。
此外,各个前碰撞检测部106被配置为:在记录介质A的高度为预定的第1上限值h1以上的情况下,使记录介质A与前缓冲部111接触。即,能够利用各个前碰撞检测部106而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为第1上限值h1以上进行检测。第1上限值h1的高度为比记录头52的喷嘴面高的位置。
各个侧碰撞检测部107具有:在各个突出部分12a的前侧以及后侧经由配置部件115配置于各个突出部分12a的下端部的侧缓冲部(第1接触部)113、配置于侧缓冲部113的背面侧对侧缓冲部113的动作进行检测的侧传感器部114。侧缓冲部113的结构与前述的前缓冲部11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侧传感器部114对因异物的接触所产生的侧缓冲部113的移动进行检测,并检测异物的碰撞。另外,各个侧缓冲部113具有包含突出部12a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
如图8所示,各个侧缓冲部113通过配置部件115而配置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的与突出部分12a的下端部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另外,各个侧缓冲部113被配置在铅垂方向上的与支承载台11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进一步说明,各个侧缓冲部113在铅垂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从支承载台11的下面降低了标准的手臂的粗细的量的位置,以便在用户用手臂抱住腿部件10时,能够检测到该手臂的碰撞。
另外,配置于突出部分12a的前侧的侧碰撞检测部107的侧缓冲部113通过配置部件115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前缓冲部111相比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处。
如图7以及图8所示,介质检测部102具有:与记录介质A的表面侧对置且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第1预定值L1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部121、与记录介质A的侧面侧对置且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上述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超出第2预定值L2(L1<L2)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部122。第1预定值L1为,当记录头52被配置于Z轴方向的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对记录介质A进行记录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的下限值。第2预定值L2为,当记录头52被配置于Z轴方向的预定的位置处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对记录介质A进行记录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的上限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预定值L1为1.0mm,第2预定值L2为5.0mm。
此外,换言之,第1检测部121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超出预定的第2上限值h2(h2<h1)进行检测,第2检测部122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低于预定的下限值h3(h3<h2)进行检测。第2上限值h2的高度为,比记录头52低的位置。第2上限值h2与上述的第1预定值L1对应,下限值h3与上述的第2预定值L2对应。
第1检测部121以及第2检测部122均搭载于记录处理部12上。进而第1检测部121以及第2检测部122被搭载于通过升降移动部69而升降的活动体,介质检测部102对记录介质A(的表面)相对于该活动体的相对高度进行检测。由此,介质检测部102对记录介质A表面相对于记录头52的相对位置(高度)进行检测,并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
第1检测部121具有:在X轴方向并排配置且伴随着记录处理部12的移动而能够与记录介质A的表面接触的多个接触片(第2接触部)126、对多个接触片126的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旋转轴127、分别对接触到记录介质A的各个接触片126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多个接触式传感器部128。如果伴随着记录处理部12的移动,记录介质A与立起姿势的各个接触片126的顶端接触,则各个接触片126将向后方旋转,各个接触式传感器部128对该旋转进行检测。由此,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第1预定值L1(记录介质A的表面是否为超出第2上限值h2的高度)进行检测。
另外,多个接触片126在X轴方向并排配置。多个接触片126相加后的X轴方向的宽度具有包含记录介质A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通过使这些接触片126与记录处理部12一起沿Y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个位置处进行检测。即,即使在记录介质A上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其表面的高度局部低于第1预定值L1的情况下,仍可对此检测。
此外,接触片126构成为能够进行高度调整。通过该高度调整,使得在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低于第1预定值L1的情况下,接触片126因与记录介质A的接触而进行旋转,而在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为第1预定值L1以上的情况下,接触片126不与记录介质A接触。在此“不接触”不只是记录介质A与接触片126完全不接触的情况,还包括如下情况:尽管记录介质A与接触片126接触但通过接触式传感器部128却检测不到接触片126的旋转的情况;尽管记录介质A与接触片126接触并且通过接触式传感器部128而检测到接触片126的旋转,但例如检测到的接触片126的旋转角度却为考虑检测误差等的预定的旋转角度以下的情况。此外,能够由第1检测部121正常检测的可检测范围为高于第2上限值h2且在第1上限值h1以下的范围。即,第1检测部121的可检测范围与前碰撞检测部106的可检测范围部分重叠。
第2检测部122具有隔着支承载台11对置配置的发光受光部129以及反射部130。发光受光部129朝反射部130照射检测光,并且接受由反射部130反射后的检测光。即,如果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在第2预定值L2以下,记录介质A将妨碍检测光,因此发光受光部129接受不到检测光。另一方面,当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超出第2预定值L2的情况下,记录介质A不会妨碍检测光,因此发光受光部129将接受到检测光。这样,第2检测部122基于检测光有无受光而对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超出第2预定值L2。
升降碰撞检测部103具有:以面向支承载台11的方式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下面侧且纵横排列配置的多个接触部件(第4接触部)131、分别配置于各个接触部件131的背面(上侧)且对各个接触部件131的动作进行检测的多个升降传感器部132。各个接触部件131为用于与异物接触来检测碰撞的接触子。另一方面,各个升降传感器部132为对由于异物的接触而产生的接触子的移动进行检测从而对碰撞进行检测的检测子。
在此参照图10对记录装置1的记录动作进行说明。记录动作分为如下动作来进行,即:使记录单元31从Y轴方向的后侧(进深侧)向前侧(近前侧)移动并进行异常检测的预备动作;在预备动作之后使记录单元12从Y轴方向的前侧(近前侧)向后侧(进深侧)移动并进行记录处理的主动作。
如图10所示,首先,记录装置1利用控制机构15使碰撞检测部101、介质检测部102以及升降碰撞检测部103有效(开启)(S1),然后开始进行间隙调整处理(S2)。在间隙调整处理中,基于由用户输入的记录介质A的厚度(高度)或者间隙值而驱动升降移动部69,使记录单元31升降,以使记录介质A的表面与记录头52的喷嘴面的间隔成为预定的间隙。此时,如果由升降碰撞检测部103检测到异物的碰撞(夹住)(S3: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控制升降移动部69,使活动体尽可能上升(S4),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异物的碰撞(S3:否)而结束了间隙调整处理(S5),则开始进行预备动作(S6)。在预备动作中,从使各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并且使记录单元31移动至X轴方向右端的初始位置P(参照图9)的状态起驱动Y轴移动部13,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的后侧向前侧移动。此时,如果由侧碰撞检测部107检测到异物的碰撞(S7: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8),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另一方面,如果由前碰撞检测部106检测到记录介质A的碰撞(S9: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10),控制升降移动部69,使活动体尽可能上升(S11),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S7:否,S8:否)而结束了预备动作(S12),则控制机构15基于预备动作中的介质检测部102的检测结果而判断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下限值L1以上、上限值L2以下)(S13)。即,当第1检测部121的接触式传感器部128在预备动作中从未检测到一次接触片126的旋转,并且第2检测部122的发光受光部129在预备动作中从未检测到一次检测光的受光的情况下,判断为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在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当在预备动作中接触式传感器部128检测到接触片126的旋转或者发光受光部129检测到检测光的受光的情况下,判断为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不在允许范围内。如果判断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不在允许范围内(S14:否),则不进行主动作,而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在允许范围内(S14:是),则开始进行主动作(S15)。在主动作中,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的前侧向后侧间歇移动,并且通过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沿X轴方向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52喷出油墨。此时,如果由侧碰撞检测部107检测到异物的碰撞(S16: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17),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S16:否)而结束了主动作(S18),则使各检测部无效(关断)(S19),结束记录动作。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将用于与异物接触来检测碰撞的接触部(侧缓冲部113)在左右一对突出部分12a的前后进行配置,能够检测该突出部分12a碰撞到异物的情况。因此,当该突出部分12a碰到异物时,能够迅速实施Y轴移动部13的驱动停止,因此能够防止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1自身受损。
另外,在侧缓冲部113上搭载冲击吸收机构,由此吸收异物的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1自身受损的情况。
另外,通过将侧缓冲部113配置在比支承载台11低的位置,从而对于比支承载台11低的异物,仍能检测与突出部分12a间的碰撞。
而且,通过将用于与记录介质A接触来检测记录介质A的碰撞的接触部(前缓冲部111)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前侧,能够检测出支承在支承载台11上的记录介质A碰到该重叠部分12b的情况。因此,当记录介质A的高度较高且记录介质A碰到该重叠部分12b时,能够迅速实施Y轴移动部13的驱动停止等,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损伤记录介质A或者使记录处理部12自身受损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用户错误输入记录介质A的厚度并致使记录介质A的高度相对于重叠部分12b变高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能够利用该结构而恰当地应对。
另外,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突出部分12a的前侧的侧缓冲部113与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重叠部分12b的前缓冲部111相比而被配置于前方,由此当在X轴方向上跨及支承载台11的内外而存在异物的情况下,异物先与侧缓冲部113接触从而检测碰撞。因此,异物与重叠部分12b的碰撞本身就不会产生,能够有效地防止记录处理部12的损伤。
而且,当基于第1检测部121的检测结果,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低于第1预定值L1的情况下,不进行主动作,而结束记录动作,由此能够防止记录介质A与记录头52接触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损伤记录头52的情况。另一方面,当基于第2检测部122的检测结果,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超出第2预定值L2的情况下,不进行主动作,而结束记录动作,由此能够避免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照射光(紫外线)被记录介质A等反射而到达记录头52的情况。由此,不会因该照射光而使喷出喷嘴周围的油墨固化,从而能够防止因此造成记录头52的堵塞。
另外,通过将第1检测部121形成为接触式,而将第2检测部122形成为光学式,能够降低损伤记录介质A的可能性,并容易进行安装后的调整。
而且,通过将接触片126沿X轴方向并排地配置为多个,能够在记录介质A的X轴方向各个位置处进行检测。因此,当在X轴方向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第1预定值L1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检测。另外,将接触片126设置于记录处理部12上,由此能使接触片126与记录处理部12一起移动,因此能够在记录介质A的Y轴方向各个位置处进行检测。因此,当在Y轴方向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第1预定值L1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检测。
另外,通过设置升降碰撞检测部103,在由升降移动部69进行升降移动时,能够检测到异物被夹在活动体与支承载台11(或者记录介质A)之间的情况。因此,当夹入异物时,能够迅速进行升降移动部69的驱动停止、活动体的分离移动等,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损伤异物或使记录装置1自身受损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侧碰撞检测部107以及侧缓冲部113在各个突出部分12a的前后分别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它们仅配置于各个突出部分12a的前侧以及后侧中的任意一方侧的结构。即,可以是仅配置于预备动作的移动方向前侧的结构,也可以是仅配置于主动作的移动方向前侧的结构。另外,还可以是将侧碰撞检测部107以及侧缓冲部113仅配置于左右一对突出部分12a中的一方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前碰撞检测部106以及前缓冲部111仅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前侧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它们分别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前后的结构,还可以是仅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后侧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搭载有当在由升降移动部69进行升降移动之际第1检测部121的各个接触片126碰撞到异物时,使第1检测部121向上方避让的机构的结构。例如,形成为具有下述的施力弹簧(施力单元),其对第1检测部121在进行下限检测的检测位置与从检测位置向上方避让的避让位置之间升降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将第1检测部121向检测位置侧施力。根据该结构,即便在接触片126的前端位于比升降碰撞检测部103的接触部件131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也不会由于接触片126而损伤异物或损伤第1检测部121自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记录单元31沿XY方向进行移动而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1中应用本发明,但也可以为在使具有行式头的记录单元31仅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1(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中应用本发明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检测部122中,采用了从发光受光部129射出的光被记录介质A的侧面遮挡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从发光受光部129射出的光被支承载台11的侧面遮挡的结构。即,只要在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在第2预定值L2以下的情况下不妨碍检测光的结构便可。另外,虽然作为第1检测部121采用接触式的检测机构,作为第2检测部122采用光学式的检测机构,但第1检测部121以及第2检测部122的检测机构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前检测部106以及侧检测部107中,尽管对与异物、记录介质A间的碰撞进行检测,却是在异物、记录介质A发生碰撞(接触)后对此检测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异物、记录介质A碰撞前,预先检测与异物、记录介质A间的碰撞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利用光学式的检测机构构成前碰撞检测部106以及侧碰撞检测部107。
符号说明
1:记录装置,11:支承载台,12:记录处理部,12a:突出部分,12b:重叠部分,13:Y轴移动部,31:记录单元,69:升降移动部,102:介质检测部,103:升降碰撞检测部,106:前碰撞检测部,107:侧碰撞检测部,113:侧缓冲部,121:第1检测部,122:第2检测部,126:接触片,131:接触部件,A:记录介质。
Claims (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台,其具有支承记录介质的支承面;
记录处理部,其具有对支承在所述载台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单元,并以在第1方向上横切上述载台的方式被架设;
第1移动部,其使所述记录处理部相对于所述载台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并且沿着所述支承面的第2方向上进行移动;
第1碰撞检测部,其对异物向所述记录处理部的碰撞进行检测,
所述记录处理部具有相对于所述载台而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1碰撞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处理部具有相对于所述载台而在所述第1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
所述记录装置还具有第2碰撞检测部,该第2碰撞检测部被配置于所述重叠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并对所述记录处理部与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所述异物的碰撞进行检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碰撞检测部被配置于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2碰撞检测部相比而更突出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碰撞检测部被配置于与所述载台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碰撞检测部具有能够与异物接触的第1接触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介质检测部,该介质检测部对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载台的对置方向上的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
所述介质检测部具有:
接触式的第1检测部,其进行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的下限检测;
光学式的第2检测部,其进行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的上限检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具有多个第2接触部,该多个第2接触部沿所述第1方向并排配置,且能够与上述记录介质接触,
所述多个第2接触部被支承于所述记录处理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处理部还具有:
第2移动部,其使包括所述记录单元的活动体在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载台的对置方向上进行移动;
第3碰撞检测部,在使用所述第2移动部而使所述活动体在所述对置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3碰撞检测部对异物向所述记录单元的碰撞进行检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65986A JP6051999B2 (ja) | 2013-03-27 | 2013-03-27 | 記録装置 |
JP2013-065986 | 2013-03-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70859A true CN104070859A (zh) | 2014-10-01 |
CN104070859B CN104070859B (zh) | 2018-01-19 |
Family
ID=51592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17223.6A Active CN104070859B (zh) | 2013-03-27 | 2014-03-26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22518B2 (zh) |
JP (1) | JP6051999B2 (zh) |
CN (1) | CN104070859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49699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吐装置及干涉物的检测方法 |
CN109263316A (zh) * | 2018-11-19 | 2019-01-25 | 东莞市图创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打印机及打印机控制方法 |
CN109334242A (zh) * | 2018-10-29 | 2019-02-15 | 滁州千字文印务有限公司 | 吸附式印刷设备 |
CN112519415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喷墨打印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36472B2 (ja) * | 2013-03-27 | 2016-11-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792935B2 (ja) * | 2015-01-26 | 2020-12-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検出方法 |
JP6769255B2 (ja) * | 2016-11-18 | 2020-10-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10137680B2 (en) * | 2017-03-13 | 2018-11-27 | Spgprints B.V. | Printing system having individually movable sub-detector elements for print head protection |
JP7119659B2 (ja) * | 2018-07-05 | 2022-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印刷装置、対象検知装置 |
JP7484581B2 (ja) * | 2020-08-28 | 2024-05-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72551A (zh) * | 2005-05-30 | 2006-12-0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喷墨装置、具有其的成像设备及其方法 |
CN101184626A (zh) * | 2005-05-30 | 2008-05-21 | 爱克发印艺公司 | 防碰撞方法及检测器 |
CN201272100Y (zh) * | 2008-09-19 | 2009-07-15 | 肖昆 | 喷墨打印机的喷头防碰装置 |
JP2012210781A (ja) * | 2011-03-31 | 2012-11-01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91475A (ja) * | 1998-04-13 | 1999-10-26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1071581A (ja) * | 1999-09-03 | 2001-03-21 | Citizen Watch Co Ltd | 印字装置 |
JP2003136688A (ja) * | 2001-10-31 | 2003-05-14 | Konica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記録方法 |
JP4089277B2 (ja) * | 2002-04-23 | 2008-05-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印字ヘッド干渉物検出装置 |
JP4199619B2 (ja) * | 2003-08-27 | 2008-12-17 |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4645035B2 (ja) | 2004-01-14 | 2011-03-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542371B2 (ja) | 2004-05-27 | 2010-09-15 |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4670398B2 (ja) | 2005-03-03 | 2011-04-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7001185A (ja) * | 2005-06-24 | 2007-01-11 | Olympus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98648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Kubota Matsushitadenko Exterior Works Ltd | 建築板の塗装装置 |
JP5346637B2 (ja) | 2009-03-25 | 2013-11-20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2091133A (ja) * | 2010-10-28 | 2012-05-17 | Seiko Epson Corp |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滴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 |
US8864278B2 (en) * | 2012-02-24 | 2014-10-2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Detecting potential collision damage to printhead |
JP5982969B2 (ja) * | 2012-04-09 | 2016-08-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
-
2013
- 2013-03-27 JP JP2013065986A patent/JP60519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24 US US14/223,222 patent/US90225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3-26 CN CN201410117223.6A patent/CN1040708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72551A (zh) * | 2005-05-30 | 2006-12-0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喷墨装置、具有其的成像设备及其方法 |
CN101184626A (zh) * | 2005-05-30 | 2008-05-21 | 爱克发印艺公司 | 防碰撞方法及检测器 |
CN201272100Y (zh) * | 2008-09-19 | 2009-07-15 | 肖昆 | 喷墨打印机的喷头防碰装置 |
JP2012210781A (ja) * | 2011-03-31 | 2012-11-01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49699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吐装置及干涉物的检测方法 |
CN109334242A (zh) * | 2018-10-29 | 2019-02-15 | 滁州千字文印务有限公司 | 吸附式印刷设备 |
CN109263316A (zh) * | 2018-11-19 | 2019-01-25 | 东莞市图创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打印机及打印机控制方法 |
CN112519415A (zh) * | 2019-09-18 | 2021-03-19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喷墨打印机 |
CN112519415B (zh) * | 2019-09-18 | 2022-07-26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喷墨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22518B2 (en) | 2015-05-05 |
JP2014188825A (ja) | 2014-10-06 |
US20140292890A1 (en) | 2014-10-02 |
CN104070859B (zh) | 2018-01-19 |
JP6051999B2 (ja) | 2016-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0859A (zh) | 记录装置 | |
KR102505158B1 (ko) | 액적 토출 장치, 액적 토출 방법 및 컴퓨터 기억 매체 | |
CN104070794B (zh) | 记录装置 | |
JP5975622B2 (ja) | インク式印刷機器において少なくとも1つのプリントバーを印刷位置に位置決めする位置決め装置 | |
JP4225076B2 (ja) | 液滴吐出装置 | |
CN104057728A (zh) | 记录装置 | |
US9566784B2 (en) |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inkjets i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using an optical sensor and reversible thermal substrates | |
EP2138309B1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8438722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component attachment | |
CN102189057B (zh) | 液滴排出装置 | |
CN104070795A (zh) | 记录装置 | |
JP6984371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 |
CN104070852A (zh) | 记录装置 | |
USRE46963E1 (en) |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 |
KR20110061270A (ko) | 잉크젯 프린터의 노즐과 인쇄대상물의 간격조절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쇄 방법 | |
KR102388619B1 (ko) |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
US20130052601A1 (en) | Transportation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6578665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4877063B2 (ja) | 光照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
KR102611132B1 (ko) | 프린지 정보 측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판 처리 시스템 | |
JP6991804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02991129B (zh) | 液滴喷出装置 | |
JP2021171663A (ja) | ステージ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 |
JP4449317B2 (ja) | 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
KR20210113047A (ko) | 묘화 장치 및 묘화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