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794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794B
CN104070794B CN201410116706.4A CN201410116706A CN104070794B CN 104070794 B CN104070794 B CN 104070794B CN 201410116706 A CN201410116706 A CN 201410116706A CN 104070794 B CN104070794 B CN 104070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test section
tape deck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67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794A (zh
Inventor
东海良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2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downwardly on flat surfaces, e.g. of books, drawings, boxes, envelopes, e.g. flat-bed ink-jet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0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 B41J25/308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ans on the printer frame, e.g. for rotation of an eccentric carriage guide shaf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空间上高效配置检测部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具有:支承记录介质(A)的支承载台(11)、具有对所支承的记录介质(A)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31)且以在X轴方向上横切支承载台(11)的方式被架设的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使记录处理部(12)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的Y轴移动部(13)、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上的Y轴方向后侧且对异物碰撞时的冲击进行吸收的后缓冲部(141)、对记录介质(A)与记录单元(31)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部(121),第1检测部(12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后缓冲部(141)的内部。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单元相对于载台上的记录介质而移动并进行记录的、所谓平板式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记录装置,已知有如下的记录装置,其具有:支承记录介质的载台部、与载台部对置的记录单元、对记录单元以能够沿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Y杆(Y轴支承部件)、支承Y杆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柱、连结各支柱并经由各支柱和Y杆而使记录单元沿副扫描方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X轴移动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这种记录装置中,可以考虑搭载对记录单元与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是否为预定的距离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然而,如果要简单地搭载检测部,则不得不设置检测部用的特别配置空间,从而存在装置整体变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0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空间方面高效地配置检测部的记录装置。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载台,其具有支承记录介质的支承面;记录处理部,其具有对支承在载台上的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单元,并以在第1方向上横切载台的方式被架设;移动部,其使记录处理部相对于载台在与第1方向交叉并且沿着支承面的第2方向上进行移动;缓冲部,其被配置于记录处理部的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并吸收与异物碰撞时的冲击;检测部,其对记录单元与载台的对置方向上的记录介质与记录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缓冲部的内部。
根据该结构,利用用于进行冲击吸收的缓冲部的内部空间来配置检测部,由此无需设置检测部用的特别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在空间上高效地配置检测部,能使记录装置整体小型化。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还具有对碰撞到异物后的缓冲部的动作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检测出记录处理部碰撞到异物的情况,因此此时能够迅速实施移动部的驱动停止等。
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检测部具有:接触部,其能够与记录介质接触;旋转轴,其被支承于缓冲部,并对接触部的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姿势保持部件,其保持接触部的姿势;旋转检测部,其对接触到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部的旋转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如果记录介质伴随于记录处理部的移动而与接触部接触,则接触部将进行旋转,旋转检测部将检测该旋转。这样,能够尽量不损伤记录介质的表面,凭借简单的结构而对记录介质与记录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另外,能够在第2方向的各个位置处,对记录介质与记录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因此当在第2方向上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上低于预定值的情况下,也能对此进行检测。
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检测部具有:多个接触部,该多个接触部在第1方向上并排配置,且伴随着记录处理部的移动,能够与记录介质接触;旋转轴,其被支承于缓冲部,且对多个接触部的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姿势保持部件,其保持多个接触部的姿势;以及多个旋转检测部,该多个旋转检测部分别对与接触到记录介质的各个接触部的旋转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如果伴随着记录处理部的移动而记录介质接触到各个接触部,则各个接触部将进行旋转,旋转检测部将检测该旋转。这样,能够尽量不损伤记录介质,凭借简单的结构来检测记录介质与记录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另外,能够在第2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处,对记录介质与记录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因此当在第2方向上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预定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此进行检测。另外,通过使用在第1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接触部和对各个接触部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多个旋转检测部,从而在第1方向上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且从而局部低于预定值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对此进行检测。并且,由于各个接触部与记录介质的宽度相比而宽度较窄,因此不易挠曲,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顶端部(记录介质侧的端部),并能够尽量接近于记录介质而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还具有报告每个旋转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报告部。
根据该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在记录介质中的第2方向上的哪个位置产生了凹凸、挠曲(翘起)。
另一方面,优选为,旋转检测部被固定于接触部上,并且伴随于旋转而被缓冲部的内面相对地按压,通过该按压来检测接触部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旋转检测部配置于接触部上,从而无需设置旋转检测部用的特别的配置空间。因此,能使检测部小型化,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于缓冲部的内部。
另外,优选为,缓冲部对姿势保持部件以在按压接触部的按压位置与从按压位置避让的避让位置之间滑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检测部还具有施力弹簧,该施力弹簧将姿势保持部件朝按压位置侧施力。
当从第2方向的前侧向后侧移动记录处理部时,如果记录介质相对于接触部从后方接触,以使该接触部承受较强的载荷,则会使朝前方的旋转被姿势保持部件按住,因此无法释放负载,而有可能使接触部、记录介质损坏。
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如果承受这样的强力载荷,则姿势保持部件将对抗施力弹簧的施力而从按压位置向避让位置滑动移动,从而允许接触部的朝前方的旋转。这样,能够释放载荷,因此能够防止接触片、记录介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省略了支承载台的一部分以及装置外壳的一部分后的记录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支承载台以及Y轴移动部周围的A面剖视图。
图4为表示省略了装置外壳后的记录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省略了装置外壳后的记录处理部的主视图。
图6为表示侧框架以及安装在该侧框架上的升降移动部周围的内侧视图。
图7为表示检测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8为表示检测机构的概略主视图。
图9为表示后碰撞检测部以及第1检测部的立体图(a)、主视图(b)以及B‐B′剖视图(c)。
图10为表示记录装置所实施的记录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该记录装置通过以喷墨方式喷出紫外线固化油墨从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所需的图像。另外,本记录装置为使记录头相对于被支承在支承载台上的记录介质进行移动来进行记录的、所谓的平板式的记录装置。另外,作为记录介质,例如假设为厚纸、木材、瓷砖、塑料板、瓦楞板等厚度不同的记录介质。此外,如各图所示,规定X轴(左右)方向、Y轴(前后)方向以及Z轴(上下)方向并进行如下说明。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为沿着支承载台的支承面(安置面)的方向。另外,将图1中的近前侧设为记录装置的前侧,图1中的进深侧设为记录装置的后侧。
如图1和图2所示,记录装置1具有:由带有脚轮的4根腿部件10支承并支承记录介质A的支承载台(载台)11、具有与所支承的记录介质A对置的记录单元31的门式记录处理部12、支承记录处理部12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而沿Y轴方向(第2方向)进行移动的Y轴移动部(移动部)13。记录处理部12以沿X轴方向(第1方向)横切支承载台11的方式被架设。另一方面,Y轴移动部13与支承载台11重叠地配置在该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在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对记录处理部12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另外,记录装置1具有:进行异物的碰撞检测、记录介质A的高度检测的检测机构14;对上述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15(均参照图7)。控制机构15基于检测机构14的检测结果实施对Y轴移动部13的驱动停止等。
接着,参照图1至图3对支承载台11进行说明。此外,图3为从后侧观察支承载台11以及Y轴移动部13周围的A面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支承载台11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梁状的左右一对构造型材21、在一对构造型材21之间被纵横配置的多根支承材22、由一对构造型材21以及多根支承材22支承并吸附设置记录介质A的吸附工作台23、配置于吸附工作台23的前方的操作面板部24。吸附工作台23具有支承记录介质A的支承面。此外,支承载台11在各个构造型材21的端部分别被腿部件10支承。在操作面板部24的右半部较大地设置开闭门24a。当手动维护记录处理部12时,使记录处理部12朝近前侧(Y轴方向前侧)移动,并且打开该开闭门24a,从而从开闭门24a起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维护。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记录处理部12具有:与所支承的记录介质A对置的记录单元31、支承记录单元31并使记录单元31沿X轴方向移动的X轴移动部32、支承X轴移动部32的直立状的横架框架33、对横架框架33在X轴方向两侧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侧框架34、连结一对侧框架34的基部侧彼此的连结框架35、覆盖上述部件的装置外壳(参照图1)36。横架框架33以在支承载台11上横切的方式沿X轴方向延伸。另外,各个侧框架34延伸至支承载台11之下,连结框架35在支承载台11之下与两侧框架34的下端部连结。此外,Y轴移动部13被配置于连结框架35上,将连结框架35与支承载台11连结在一起。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记录处理部12具有从支承载台11向左右突出的一对突出部分12a。即,记录处理部12具有:相对于支承载台11沿X轴方向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部分12a、在支承载台11的表面侧(上侧)相对于支承载台11在X轴方向重叠的重叠部分12b。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记录单元31具有:搭载两个记录头52的滑架单元53、相对于滑架单元53左右配置的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各个紫外线照射单元54具有照射紫外线的紫外线照射LED,向由记录头52喷出并着落的紫外线固化油墨照射紫外线,从而使紫外线固化油墨固化(定影)。
各个记录头52为通过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进行喷出驱动的喷墨头,且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按颜色区分的多个喷嘴列(省略图示)。即,构成为能够喷出多个颜色的紫外线固化油墨。另外,记录头52以其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对置。此外,两个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为相同高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压电方式的喷墨头,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热敏方式、静电方式的喷墨头等。另外,并不局限于这些按需型的喷墨头,也可以使用连续型的喷墨头。
X轴移动部32具有:支承于横架框架33上并对记录单元31以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上下一对导轴61、沿着一对导轴61而直线驱动记录单元31的X轴驱动机构62。
X轴驱动机构62具有:沿着一对导轴61在X轴方向延伸的正时带63、架设正时带63的主动带轮66以及从动带轮64、连结正时带63与记录单元31(滑架51)的连结固定部(省略图示)、驱动主动带轮66的滑架电机65。在X轴移动部32中,通过使滑架电机65正反旋转,从而使记录单元31经由正时带63在一对导轴61上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伴随着该往复移动,对各记录头52进行喷出驱动,由此实施记录处理。
接着,参照图4至图6对侧框架34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在各个侧框架34上安装有升降移动部69,该升降移动部69使记录单元31在上下方向移动,以使记录单元31相对于支承载台11接近以及分离。具体地说,各个侧框架34具有:支承着横架框架33的箱型的框架主体68、对框架主体68与连结框架35进行连结并使框架主体68升降移动的升降移动部69。
在一对侧框架34中,利用各个升降移动部69使各个框架主体68升降移动,由此经由各个框架主体68、横架框架33以及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升降移动。由此,使记录单元31相对于支承载台11以及支承在支承载台11上的记录介质A接近或者分离(间隙调整)。即,利用各个升降移动部69,使各个框架主体68、横架框架33、X轴移动部32、记录单元31以及覆盖上述部件的装置外壳36升降。因此,由升降移动部69升降的活动体为各框架主体68、横架框架33、X轴移动部32、记录单元31以及装置外壳36。
框架主体68支承横架框架33,并且在其内侧(支承载台11侧)具有对各个升降移动部69的活动侧进行固定的固定板部68a。
升降移动部69具有:对框架主体68以相对于连结框架35升降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前后一对升降引导机构71、配置于一对升降引导机构71之间并对框架主体68在上下方向上直线驱动的升降驱动机构72、驱动升降驱动机构72的升降驱动电机(省略图示)。各个升降引导机构71由LM引导(注册商标)机构构成。另外,升降驱动机构72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
如图3所示,Y轴移动部13具有:位于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的左右两端并以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而沿Y轴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线性引导机构86、位于支承载台11的背面侧的中央且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台11沿Y轴方向移动的Y轴移动机构87、驱动Y轴移动机构87的驱动电机88。各个线性引导机构86由LM引导机构构成。另外,Y轴移动机构87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
接着参照图1、图7至图9,对检测机构14进行说明。如图7以及图8所示,检测机构14具有碰撞检测部101、介质检测部102、升降碰撞检测部103。碰撞检测部101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Y轴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前后),并对通过Y轴移动部13而进行移动的记录处理部12碰到异物的情况进行检测。介质检测部102面向记录介质A的表面侧以及侧面侧,对Z轴方向(记录单元31与支承载台11的对置方向)的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的记录头52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换言之,介质检测部102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从吸附工作台23的支承面到记录介质A的上端部的距离)进行检测。升降碰撞检测部103以与支承载台11(记录介质A)对置的位置而被搭载于记录处理部12上,并对通过升降移动部69而升降的活动体碰到异物的情况进行检测。
如图1、图7以及图8所示,碰撞检测部101具有: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重叠部分12b的前侧(Y轴方向一侧)的左右两个前碰撞检测部106、分别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各突出部分12a的前侧以及后侧(Y轴方向另一侧)的四个侧碰撞检测部(第1碰撞检测部)107、配置于记录处理部12的重叠部分12b的后侧的后碰撞检测部108。
各个前碰撞检测部106在重叠部分12b的前侧具有: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下端部的前缓冲部111、配置于前缓冲部111的后侧且对前缓冲部111的动作进行检测的前传感器部112。
前缓冲部111以相对于记录处理部12而前后进退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并且通过未图示的按压弹簧而朝向从装置外壳36离开的方向被施力。前缓冲部111通过其中空构造和按压弹簧的施力来吸收异物碰撞时的冲击。前缓冲部111在接触到异物、记录介质A的情况下对抗按压弹簧的施力而进行移动。前传感器部112对异物、记录介质A的接触所产生的前缓冲部111的移动进行检测,从而检测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如图8所示,两个前碰撞检测部106的两个前缓冲部111在X轴方向并排配置。该两个前缓冲部111相加后的X轴方向的宽度具有包含重叠部分12b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根据该结构,当在记录介质A中沿X轴方向出现凹凸、挠曲(翘起)且局部超出规定的高度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测出该情况。
此外,各个前碰撞检测部106被配置为:在记录介质A的高度为预定的第1上限值h1以上的情况下,使记录介质A与前缓冲部111接触。即,能够利用各个前碰撞检测部106而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为第1上限值h1以上进行检测。第1上限值h1的高度为比记录头52的喷嘴面高的位置。
各个侧碰撞检测部107具有:在各个突出部分12a的前侧以及后侧经由配置部件115配置于各个突出部分12a的下端部的侧缓冲部113、配置于侧缓冲部113的背面侧并对侧缓冲部113的动作进行检测的侧传感器部114。侧缓冲部113的结构与前述的前缓冲部11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侧传感器部114对因异物的接触所产生的侧缓冲部113的移动进行检测,并检测异物的碰撞。另外,各个侧缓冲部113具有包含突出部12a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
如图7所示,各个侧缓冲部113通过配置部件115而配置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的与突出部分12a的下端部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另外,各个侧缓冲部113被配置在铅垂方向上的与支承载台11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进一步说明,各个侧缓冲部113在铅垂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从支承载台11的下面降低了标准的手臂粗细的量的位置,以便在用户用手臂抱住腿部件10时,能够检测到该手臂的碰撞。
另外,配置于突出部分12a的前侧的侧碰撞检测部107的侧缓冲部113通过配置部件115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前缓冲部111相比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处。
如图7以及图8所示,介质检测部102具有:与记录介质A的表面侧对置且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第1预定值L1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部(检测部)121、与记录介质A的侧面侧对置且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上述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超出第2预定值L2(L1<L2)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部122。第1预定值L1为,当记录头52被配置于Z轴方向的预定的位置处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对记录介质A进行记录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的下限值。第2预定值L2为,当记录头52被配置于Z轴方向的预定的位置处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对记录介质A进行记录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的上限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预定值L1为1.0mm,第2预定值L2为5.0mm。
此外,换言之,第1检测部121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超出预定的第2上限值h2(h2<h1)进行检测,第2检测部122对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低于预定的下限值h3(h3<h2)进行检测。第2上限值h2的高度为,比记录头52低的位置。第2上限值h2与上述的第1预定值L1对应,下限值h3与上述的第2预定值L2对应。
第1检测部121以及第2检测部122均搭载于记录处理部12上。进而第1检测部121以及第2检测部122被搭载于通过升降移动部69而升降的活动体上,介质检测部102对记录介质A(的表面)相对于该活动体的相对高度进行检测。由此,介质检测部102对记录介质A表面相对于记录头52的相对位置(高度)进行检测,并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
第1检测部121具有:对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接触片151、检测接触片151的旋转的接触式传感器部153,通过接触式传感器部153来检测伴随着记录介质A的接触的接触片151的旋转的有无,从而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第1预定值L1进行检测(详细情况在后文中描述)。
第2检测部122具有隔着支承载台11对置配置的发光受光部129以及反射部130。发光受光部129朝反射部130照射检测光,并且接受由反射部130反射后的检测光。即,如果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在第2预定值L2以下,记录介质A将妨碍检测光,因此发光受光部129接受不到检测光。另一方面,当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超出第2预定值L2的情况下,记录介质A不会妨碍检测光,因此发光受光部129将接受到检测光。这样,第2检测部122基于检测光有无受光而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超出第2预定值L2进行检测。
升降碰撞检测部103具有:以面向支承载台11的方式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下面侧且纵横排列配置的多个接触部件131、分别配置于各个接触部件131的背面(上侧)且对各个接触部件131的动作进行检测的多个升降传感器部132。各个接触部件131为用于与异物接触来检测碰撞的接触子。另一方面,各个升降传感器部132为对由于异物的接触而产生的接触子的移动进行检测从而对碰撞进行检测的检测子。
在此参照图7至图9,对后碰撞检测部108以及第1检测部121进行说明。如图7至图9所示,后碰撞检测部108在重叠部分12b的后侧,具有:配置于重叠部分12b的下端部的后缓冲部(缓冲部)141、和配置于后缓冲部141的背面侧(前侧)并对后缓冲部141的动作进行检测的后传感器部(传感器部)142。
后缓冲部141为用于与异物、记录介质A接触来对碰撞进行检测的接触子,且形成为将背面以及下面敞开的箱型。另外,后缓冲部141以相对于装置外壳36而前后进退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并且通过未图示的按压弹簧而朝向从装置外壳36离开的方向被施力。后缓冲部141利用其中空构造、和按压弹簧的施力而吸收异物碰撞时的冲击。此外,后缓冲部141具有包含重叠部分12b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
另一方面,后传感器部142为与设置于后缓冲部141的背面侧的被接触部141a接触,并对因与异物、记录介质A的接触所产生的后缓冲部141的移动进行检测,从而对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进行检测的接触式的检测子。
此外,后碰撞检测部108与前碰撞检测部106相同,被配置为当记录介质A的高度为规定的第1上限值h1以上的情况下,使记录介质A与后缓冲部141接触。
如图9所示,第1检测部121以一部分配置于后缓冲部141的内部的方式被搭载于后缓冲部141。第1检测部121具有:伴随着记录处理部12的移动而能够与记录介质A的表面接触的接触片(接触部)151、左右两端被支承于后缓冲部141且对接触片151的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旋转轴152、配置于接触片151上且对接触到记录介质A的接触片151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接触式传感器部(旋转检测部)153、在前面侧与接触片151接触并将接触片151保持为从直立姿势向后方倾斜的检测姿势的棒状的姿势保持部件154、在左右两端部将姿势保持部件154朝后方施力的左右一对施力弹簧155。如果伴随着记录处理部12的移动而检测姿势的接触片151的顶端与记录介质A接触,则接触片151将朝后方旋转,接触式传感器部153将检测到该旋转。由此,对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第1预定值L1(记录介质A的表面是否为超出第2上限值h2的高度)进行检测。
接触片151具有:与记录介质A接触的接触板部161、在顶端侧固定接触板部161的板状的固定部件162、在固定部件162的基端侧从左右两端分别向后方弯曲形成且具有供旋转轴152贯通插入的轴相通孔163a的左右一对安装板部163。接触板部161具有包含记录介质A的全部宽度在内的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
此外,接触板部161相对于固定部件162以能够调整高度的方式被固定。通过该高度调整,使得在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低于第1预定值L1的情况下,接触片151通过与记录介质A接触而进行旋转,并在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为第1预定值L1以上的情况下,接触片151不与记录介质A接触。在此“不接触”不只是记录介质A与接触片151完全不接触的情况,还包括如下情况:尽管记录介质A与接触片151接触但通过接触式传感器部153却检测不到接触片151的旋转的情况;尽管记录介质A与接触片151接触并且通过接触式传感器部153而检测到接触片151的旋转,但例如检测到的接触片151的旋转角度为考虑到检测误差等的预定的旋转角度以下的情况。此外,能够由第1检测部121正常检测的可检测范围为高于第2上限值h2且在第1上限值h1以下的范围。即,第1检测部121的可检测范围与前碰撞检测部106或后碰撞检测部108的可检测范围部分重叠。
接触式传感器部153以面向后缓冲部141的表面侧的内面的方式在X轴方向中央被固定于固定部件162上。此外,接触式传感器部153始终与后缓冲部141的表面侧的内面接触,伴随着与异物接触的接触片151的旋转,而相对地被后缓冲部141的内面按压。接触式传感器部153通过检测该按压来检测接触片151的旋转。
姿势保持部件154由与固定部件162的前侧接触的棒状部件构成,在左右两端部以前后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后缓冲部141。具体地说,姿势保持部件154以在按压接触片151的前侧的按压位置P1和从按压位置P1向前方避让的避让位置P2之间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另一方面,各个施力弹簧155的一端被卡止于后缓冲部141,另一端被卡止于姿势保持部件154,从而对姿势保持部件154朝后方施力。利用该一对施力弹簧155的施力将姿势保持部件154始终按压于接触片151的固定部件162上,并且朝按压位置P1侧施力。即,利用一对施力弹簧155的施力,使得姿势保持部件154按压接触片151,由此将接触片151保持为从立起姿势向后方倾斜的检测姿势。严格来说,接触式传感器部153利用从后缓冲部141的内面承受的反作用力与一对施力弹簧155的作用力的平衡而将接触片151维持在检测姿势。
另外,姿势保持部件154被滑动自如地支承,并且通过一对施力弹簧155的作用力而朝向按压位置P1侧被按压。由此,姿势保持部件154构成为当接触片151承受朝前方的较强的载荷时,能够对抗一对施力弹簧155的施力而向前方避让。由此,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前侧向后侧移动,当异物、记录介质A从后方与接触片151接触(碰撞)时,姿势保持部件154向前方避让,从而允许接触片151的朝向前方旋转。
接着,参照图10对记录装置1的记录动作进行说明。记录动作分为如下动作来进行,即:使记录单元31从Y轴方向的后侧(进深侧)向前侧(近前侧)移动并进行异常检测的预备动作;在预备动作之后使记录单元12从Y轴方向的前侧(近前侧)向后侧(进深侧)移动并进行记录处理的主动作。
如图10所示,首先,记录装置1利用控制机构15使碰撞检测部101、介质检测部102以及升降碰撞检测部103有效(开启)(S1),然后开始进行间隙调整处理(S2)。在间隙调整处理中,基于由用户输入的记录介质A的厚度(高度)或者间隙值而驱动升降移动部69,使记录单元31升降,以使记录介质A的表面与记录头52的喷嘴面的间隔成为预定的间隙。此时,如果由升降碰撞检测部103检测到异物的碰撞(夹住)(S3: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控制升降移动部69,使活动体尽可能上升(S4),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异物的碰撞(S3:否)而结束了间隙调整处理(S5),则开始进行预备动作(S6)。在预备动作中,从使各检测部为有效的状态并且使记录单元31移动至X轴方向右端的初始位置P(参照图8)的状态起驱动Y轴移动部13,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的后侧向前侧移动。此时,如果由侧碰撞检测部107检测到异物的碰撞(S7: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8),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另一方面,如果由前碰撞检测部106检测到记录介质A的碰撞(S9: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10),控制升降移动部69,使活动体尽可能上升(S11),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S7:否,S8:否)而结束了预备动(S12),则控制机构15基于预备动作中的介质检测部102的检测结果而判断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下限值L1以上、上限值L2以下)(S13)。即,当第1检测部121的接触式传感器部153在预备动作中从未检测到一次接触片151的旋转,并且第2检测部122的发光受光部129在预备动作中从未检测到一次检测光的受光的情况下,判断为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在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当在预备动作中接触式传感器部153检测到接触片151的旋转或者发光受光部129检测到检测光的受光的情况下,判断为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不在允许范围内。如果判断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不在允许范围内(S14:否),则不进行主动作,而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记录介质A的高度)在允许范围内(S14:是),则开始进行主动作(S15)。在主动作中,使记录处理部12从Y轴方向的前侧向后侧间歇移动,并且在通过X轴移动部32而使记录单元31沿X轴方向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52喷出油墨。此时,如果由侧碰撞检测部107检测到异物的碰撞(S16: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17),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另一方面,如果由后碰撞检测部108检测到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S18:是),则接收到该结果的控制机构15停止Y轴移动部13的驱动(S19),控制升降移动部69,使活动体尽可能上升(S20),并向操作面板24报告错误,之后结束记录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未检测到异物、记录介质A的碰撞(S16:否、S18:否)而结束了主动作(S18),则使各检测部无效(关断)(S22),结束记录动作。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利用用于进行冲击吸收的后缓冲部141的内部空间来配置第1检测部121,从而无需设置第1检测部121用的特别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在空间方面高效配置第1检测部121,能使记录装置1整体小型化。
另外,由于具有检测后缓冲部141的动作的后传感器部142,从而能够检测出记录处理部12碰撞到异物的情况,因此此时,能够迅速实施Y轴移动部13的驱动停止等。
而且,通过由上述接触片151、旋转轴152以及接触式传感器部153构成第1检测部121,从而能够尽量不损伤记录介质A的表面而仅凭简单的结构来检测记录介质A与记录单元31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第1预定值L1)。另外,能够在Y轴方向各个位置处对记录介质A与记录单元31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因此在沿Y轴方向存在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预定值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该情况。
而且,通过将接触式传感器部153配置于接触片151上,从而无需在接触式传感器部153设置特别的配置空间。因此,能使第1检测部121小型化,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于后缓冲部141的内部。
另外,通过将姿势保持部件154构成为能够对抗一对施力弹簧155的施力而向前方避让,使得在记录动作时等即便记录介质A从后方与接触片151接触(碰撞),也能够释放接触片151所承受的较强的载荷,因此能够防止接触片151、记录介质A的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单个的接触片151与检测该接触片151的旋转的单个的接触式传感器部153来实施上限检测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第1检测部121具有沿X轴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接触片151和分别检测各个接触片151的旋转的多个接触式传感器部153,并以此来进行检测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接触片151在X轴方向上并排配置,多个接触片151相加后的X轴方向的宽度具有包含记录介质A在内的宽度。根据该结构,当在X轴方向出现凹凸、挠曲(翘起)从而局部低于预定值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对此检测。并且,由于各接触片151具有与记录介质A的宽度相比而较窄的宽度,因此不易挠曲,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顶端部(记录介质A侧的端部),从而能够尽量接近记录介质A而配置(检测精度的提高)。
另外,在第1检测部121具有多个接触片151和多个接触式传感器部153的结构中,还可以具有报告每个接触式传感器部153的检测结果的报告部(例如,显示部)。根据该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在记录介质A中的X轴方向哪个位置产生凹凸、挠曲(翘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后缓冲部141上搭载第1检测部121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在前缓冲部111上搭载第1检测部121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1检测部121也可以以一部分配置于前缓冲部111的内部的方式搭载于前缓冲部11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记录单元31沿XY方向移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1中应用本发明,但也可以为在使具有行式头的记录单元31仅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1(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中应用本发明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检测部122中,采用了从发光受光部129射出的光被记录介质A的侧面遮挡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从发光受光部129射出的光被支承载台11的侧面遮挡的结构。即,只要是在记录头52的喷嘴面与记录介质A之间的距离在第2预定值L2以下的情况下妨碍检测光的结构便可。另外,虽然作为第1检测部121采用接触式的检测机构,作为第2检测部122采用光学式的检测机构,但第1检测部121以及第2检测部122的检测机构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符号说明
1:记录装置;11:支承载台;12:记录处理部;13:Y轴移动部;31:记录单元;121:第1检测部;141:后缓冲部;142:后传感器部;151:接触片;152:旋转轴;153:接触式传感器部;154:姿势保持部件;155:施力弹簧;A:记录介质。

Claims (7)

1.一种记录装置,具备:
载台,其具有支承记录介质的支承面;
记录处理部,其具有对支承在所述载台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单元,并以在第1方向上横切所述载台的方式被架设;
移动部,其使所述记录处理部相对于所述载台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并且沿着所述支承面的第2方向上进行移动,
所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缓冲部,其被配置于所述记录处理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并吸收与异物碰撞时的冲击;以及
检测部,其对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载台的对置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记录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否低于预定值进行检测,
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缓冲部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传感器部,所述传感器部对碰撞到异物后的所述缓冲部的动作进行检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有:
接触部,其能够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
旋转轴,其被支承于所述缓冲部,并对所述接触部的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姿势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接触部的姿势;
旋转检测部,其对接触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接触部的旋转进行检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有:
多个接触部,该多个接触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并排配置,且伴随着所述记录处理部的移动而能够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
旋转轴,其被支承于所述缓冲部,且对所述多个接触部的基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姿势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多个接触部的姿势;
多个旋转检测部,该多个旋转检测部分别对接触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各个接触部的旋转进行检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报告每个所述旋转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报告部。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检测部被固定于所述接触部上,并且伴随于所述旋转而被所述缓冲部的内面相对地按压,通过该按压而对所述接触部的旋转进行检测。
7.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对所述姿势保持部件以在按压所述接触部的按压位置与从所述按压位置避让的避让位置之间滑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检测部还具有施力弹簧,该施力弹簧对所述姿势保持部件向所述按压位置侧施力。
CN201410116706.4A 2013-03-27 2014-03-26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070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5985 2013-03-27
JP2013065985A JP6036472B2 (ja) 2013-03-27 2013-03-27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794A CN104070794A (zh) 2014-10-01
CN104070794B true CN104070794B (zh) 2017-11-24

Family

ID=51592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706.4A Active CN104070794B (zh) 2013-03-27 2014-03-26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60852B2 (zh)
JP (1) JP6036472B2 (zh)
CN (1) CN1040707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3198B2 (ja) * 2015-12-22 2019-04-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描画装置及び描画装置の描画方法
JP6822259B2 (ja) * 2017-03-24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7119659B2 (ja) * 2018-07-05 2022-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印刷装置、対象検知装置
CN113329665B (zh) * 2019-01-30 2023-09-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支撑打印装置的支架
JP2021146676A (ja) 2020-03-23 2021-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513A (zh) * 2002-08-30 2004-04-1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01130312A (zh) * 2006-08-25 2008-02-27 豪迈木材加工系统公司 用于在工件上制作图案的设备
CN102189826A (zh) * 2010-02-25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7512B2 (ja) * 2000-06-21 2005-12-14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ヘッドの昇降装置
JP4645035B2 (ja) 2004-01-14 2011-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324400A (ja) * 2004-05-13 2005-11-24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42371B2 (ja) 2004-05-27 2010-09-15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4670398B2 (ja) 2005-03-03 2011-04-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46637B2 (ja) 2009-03-25 2013-11-20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664912B2 (ja) * 2011-02-24 2015-02-0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液体吐出装置
JP5783357B2 (ja) 2011-03-31 2015-09-2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51999B2 (ja) * 2013-03-27 2016-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513A (zh) * 2002-08-30 2004-04-1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01130312A (zh) * 2006-08-25 2008-02-27 豪迈木材加工系统公司 用于在工件上制作图案的设备
CN102189826A (zh) * 2010-02-25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794A (zh) 2014-10-01
JP6036472B2 (ja) 2016-11-30
US8960852B2 (en) 2015-02-24
US20140292876A1 (en) 2014-10-02
JP2014188824A (ja) 2014-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859B (zh) 记录装置
CN104070794B (zh) 记录装置
CN104057728A (zh) 记录装置
CN104070795B (zh) 记录装置
EP2138309B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3202990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119481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噴射装置及びそのギャップ調整方法
US897403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inclination of nozzle row of ink-jet head
US20180162150A1 (en) Printer with movable carriage
JP6562000B2 (ja) 搬送ベルトの張力調整方法、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30002761A1 (en)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070852A (zh) 记录装置
US9636913B2 (en) Nozzle ejection trajectory detection
JP6529125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テーブル高さ調整方法
KR102212847B1 (ko) 에어흡착 및 에어토출식 보호테이프 부착장치
KR101165064B1 (ko) 포장 인쇄기용 헤드 연동유니트
JP2018086811A (ja) 加工装置付き作業台及び加工装置付き作業台の制御方法
KR102611132B1 (ko) 프린지 정보 측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판 처리 시스템
JP5752614B2 (ja) 取付け機構、電子機器、及び、媒体処理装置
KR20220010261A (ko) 슬라이드 프린터
JP200218727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